自然之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a5665456.html,

自然之美

作者:谢晓芳

来源:《课外语文·下》2018年第12期

【摘要】《我与地坛》中描写了地坛的荒芜,以及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的生命,更以及在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生命之上、史铁生在痛苦之中由人的意志战胜厄运的自由选择。这样三重内容依次向读者展示自然之美的三重境界,即荒芜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这三重层层递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生命进程,是自然之美所在。

【关键词】荒芜之美 ;生命之美; 自由之美 ;;自然生命进程 ;自然之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也是教学个性化的基础。在教学《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时,教师如能领悟文本的独特之美,并把这种领悟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启发、引领学生去领悟,阅读教学就有了内在的思路和意义,不会流于浅层和一般化。

《我与地坛》的文字是如此沉静大方,博大深刻,仿佛每一句话都是作者从心窝里掏出的,又正好落在我的心窝里,读着读着,我与作者就会分离不清。这篇文章何以让我如此沉浸呢?本文将从自然之美的角度来探索一下。

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自然是最美的。天空、大海、森林、草原,各种飞禽走兽,它们所构成的世界是最真的、最美的、最自由的,壮阔而又细致,庄严而又灵动,丰富而又细腻,恒久而又瞬息变幻。在《我与地坛》中,关于自然的描写集中在第一部分。这部分文字始终围绕着地坛,描写了地坛的荒芜,以及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的生命,更以及在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生命之上、史铁生在痛苦之中由人的意志战胜厄运的自由选择。这样三重内容依次向读者展示自然之美的三重境界,即荒芜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

一、荒芜之美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裉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样的文字浸透着历史的沧桑,一切的繁华都将在时间的涤荡下褪尽浮夸和炫耀,再现最本真的状态——荒芜。荒芜是一种坦荡之美,是一种从容之美,是一种老人的睿智之美。在最狂妄的年龄突然失去双腿的史铁生在进入园子的一刹那就被震撼了,正如悲剧一般有着一切被破坏后的庄严、古朴。从某种程度上说,荒芜就是时间的结局,正如死亡是人生的归宿。荒芜是一种大美,一种无所不包的美,活着的、死去的,健壮的、残疾的,这是一个最宽广的、最自由的、最公正的舞台,正如道家所言的“无极”。史铁生在这个荒芜的园子里看到了美,感受到了园子对他的完全接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