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1学案:8.27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历史必修1学案:8.27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历史必修1学案:8.27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Word版含解析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学习目标]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集中精力进行经济改革,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2)政治改革:从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2.东欧剧变

(1)实质: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表现: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3.苏联解体

(1)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2)影响: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图解历史]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2.特点: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3.表现

(1)科索沃战争: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联盟狂轰滥炸。

(2)恐怖主义威胁:2001年,美国“9·11”事件爆发,世界各国加强反恐斗争。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背景:两极格局的瓦解,多个力量中心崛起并推进多极化进程。

2.表现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2)欧盟: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

(3)日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大好时机,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4)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军事力量强大,经济好转,国际地位改善。

(5)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特点: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4.认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图解历史]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局势的变化

[易错提醒]

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两极格局虽然瓦解,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而是处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目前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认识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主题一苏联解体

史料

《破碎的党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思考(1)你能说出左边漫画的寓意吗?右边漫画中走在送葬队伍最前面的人应该是谁?为什么?

(2)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对此你如何理解?

(3)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答案(1)寓意:苏联解体。人物:戈尔巴乔夫。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直接导致苏联解体,葬送了苏联。

(2)这句话的含义是苏联解体是由于其自身的原因。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模式上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是其历史原因;经济困难和政局动荡是其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进入误区是其直接原因。

(3)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时刻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独立自主,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

对苏联解体的认识

(1)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还不够成熟,缺乏经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敌视、遏制甚至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2)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来逐步完善自己。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国情实际的道路,决不能拘泥于苏联模式。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仅说明苏联模式的受挫,但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主题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史料下图是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①美、欧、日△是基础②美、俄、中△是关键③美、欧、俄△是欧洲一翼④俄、日、中△是亚洲一翼⑤美国位于正五边形的顶端。

思考(1)上图显示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变化?

(2)中国在当代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条件有哪些?

(3)面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中国应怎样去应对?

答案(1)由原来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五大力量相互制衡。

(2)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②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具有政治大国地位,有利于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重要作用。③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3)①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以此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②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③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公正。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1)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3)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

(1)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2)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意志,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

(3)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避免。

(4)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

1.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曾经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抗衡了近半个世纪的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相继发生剧变。其剧变的实质是( )

A.政局动荡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社会矛盾激化

D.脱离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 B

解析东欧剧变的实质不是版图的变动,不是国名的改变,也不是社会矛盾激化,而是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由社会主义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故A、C两项错误,B项正确;“脱离社会主义阵营”并不一定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D项错误。

2.苏联“八一九”事件反映的矛盾是( )

A.苏联与美国的矛盾

B.苏联社会内部的矛盾

C.苏联与中国的矛盾

D.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矛盾

答案 B

解析解答此题应从“八一九”事件的背景入手分析:该事件是在《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已经公布、即将签署的时候爆发的,反映了苏联的内部矛盾。

3.当今世界,一方面出现朝韩对话和东西德合并等现象,另一方面又出现中东局势继续恶化和科索沃宣布独立等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两极格局结束

B.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C.地区动荡加剧

D.世界和平趋势加强

答案 A

解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整体走向缓和的同时,地区性的矛盾开始凸显,故题中所说两种相反的现象出现。

4.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对“交替”的正确认识是( )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由社会制度的对立向经济竞争过渡

C.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过渡

D.由区域集团向全球化过渡

答案 C

解析多极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两极格局解体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逐渐走向多极化。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空袭科索沃图二恐怖袭击导致泰姬玛哈

酒店燃起大火

材料二《时政评说》:“‘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1)材料一两幅图片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什么特点?请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冷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暂时出现了什么局面?试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

(3)当今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趋势有何历史影响?

答案(1)特点:紧张与动荡。

原因:①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或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暴露出来。②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恐怖主义活动频繁;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2)标志:苏联解体。局面: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

原因: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的多极化。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对点练]

知识点1东欧剧变

1.某班同学曾在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这一观点( )

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

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

C.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

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

答案 C

解析通过材料不难发现,“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这是东欧剧变这个不幸中的幸运事件,所以本题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既看到东欧剧变这个不幸,又看到“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这个幸运的事情。

知识点2苏联解体

2.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联合起来,建立了“独联体”。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俄罗斯等11国加强了政治经济联系

B.苏联已经解体

C.俄罗斯成为东欧中亚地区的霸主

D.东欧各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 B

解析题干历史现象反映出俄罗斯等国建立了联合组织,并没有体现俄罗斯的地位,也没有涉及东欧各国,故C、D两项应排除;苏联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员,反映出它们已经相互承认脱离苏联而独立,A项只是表面现象,不属于实质问题。

3.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

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

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中“1992年9月”与“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等信息,可知由于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随之发生了剧变,人们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观点也发生了变化。

知识点3和平与动荡并存

4.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趁南联盟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之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向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这表明( )

A.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B.“北约”履行正义职责

C.南联盟威胁到“北约”安全

D.国际矛盾日益激化

答案 A

解析“冷战”结束后,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严重威胁到世界和平,故选A。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表明“北约”这种行为并不是正义的,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反映C项,C项排除;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

5.苏联解体后,东欧政治、经济危机深重,民族分裂、领土争端加剧,武装冲突迭起,难民潮涌现。这些状况( )

A.源于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B.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C.反映出“冷战”后国际力量的失衡

D.有利于西欧各国的繁荣稳定

答案 C

解析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不是导致东欧地区政治、经济危机加重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中东欧各国的局势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无关,故B项错误;美苏“冷战”时期,虽然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区间冲突,故“冷战”结束后,失去美苏束缚的地区冲突逐渐暴露,导致材料中东欧地区问题频发,故C项正确;东欧的动荡不利于世界局势的繁荣稳定,故D项错误。

知识点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6.“苏联的解体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完结……欧洲也开始摸索属于欧洲的强大之策——一个庞大的‘大欧洲’计划。”这个庞大的计划是( )

A.成立欧共体B.北约东扩

C.东欧剧变D.建立欧盟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的信息“苏联的解体”告知时间,“欧洲的强大之策”告知作用,故可判断“大欧洲”计划为D项。

7.2013年7月1日零时整,克罗地亚正式加入欧洲联盟,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国。从目前来看,欧盟不断扩张( )

A.消除了欧洲国家概念

B.使世界格局向美欧两极格局发展

C.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D.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欧盟的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多极中的重要一极,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故D项正确。

8.2014年11月19日,俄外长拉夫罗夫在国家杜马发表讲话时指出,“莫斯科—北京”这一组合是维护世界稳定与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这表明( )

A.中国和俄罗斯力图建立两极格局

B.中俄组合是制衡美国的关键因素

C.中国和俄罗斯结盟以维护世界稳定

D.世界格局多极化有利于维护世界稳定

答案 D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制衡美国的信息,排除B项;新时期中国的外

交政策是不同任何国家结盟,故C项错误;中、俄是多极中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所以本题答案为D。

9.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多极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不如说是发展中国家的理想和战略。”这主要是因为( )

A.多极世界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

B.多极化并非发展的趋势

C.多极化不利于世界和平稳定

D.多极世界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

答案 A

解析“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已成为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基本趋势,B、D 两项错误;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C项错误,答案为A项。

10.当前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对这种局面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一超”是指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多强主要指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

C.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

D.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答案 D

解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目前,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成为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能力练]

11.1992年,邓小平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美苏“冷战”逐步升级

C.多极化格局形成

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

答案 A

解析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暂时的低潮。

12.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指出:美国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使我们的理想不但能生根,而且能开花结果”。他的“理想”是( )

A.努力推进多极化格局的建立

B.实现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

C.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

D.完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答案 C

解析根据时间信息“1991年”以及“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可知,当时苏联已经解体,美国希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故选C项。

13.当代美国政治家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

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其

主要含义是( )

A.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B.多极化趋势下美国难以独霸世界

C.美国已完全失去了超级大国地位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答案 B

解析从综合国力和军事上着眼,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当然无疑,但从经济上说,当今世界出现了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力量中心,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正在使得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

极化,故选B项。

14.《大国战略研究》一书中认为,虽然第三世界大国纷纷崛起,欧洲加速推进一体化进程,日本开始对美国说“不”,但“单极世界的缺位,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便是多极世界,而表现出单极倾向与多极倾向(或者一体化和多极化)并存的复杂局面”。对当前世界格局理解正确的是( )

A.“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B.当前,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趋向单极化

D.美国已经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

答案 A

解析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其霸权遭到多种力量的抵制。所以,“单极倾向与多极倾向(或者一体化和多极化)并存的复杂局面”实际上就是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阶段,A项正确。

15.有观点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

B.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

C.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D.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权力真空

答案 A

解析“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反映出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世界格局,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故B项错误;当今世界还没有建立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在当今世界起主导作用的大国,不能称之为“权力真空”,故D项错误。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

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1999年)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

(2)材料二提出了什么观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认识。

答案(1)主张: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目的: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

(2)观点: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曲折过程。理由:世界各种力量进行新的分化组合;多极化趋势遭遇美国“一极”图谋的挑战。

(3)认识:单极世界违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不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多极世界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协调发展,符合客观规律;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曲折的、长期发展的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音乐与美术教案

《音乐与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鉴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与美术作品,了解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引文、史料、插图等,培养学生在阅读分析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通过分析世界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发展学生在社会中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通过上网了解艺术大师及分析鉴赏其各类美术、音乐作品,感受其艺术价值。 (3)思维方法:学会知识迁移,在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中,提高分析理解问题能力。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审美能力。学会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和美术作品的分析鉴赏,不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取向i而且可让学生感受人类优秀遗产的魅力,达到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创新,增强学生的国际文化交流意识。 (2)认识人类艺术的多样性,感受艺术大师立足社会现实、献身事业、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艺术创作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音乐与美术来源于生活,树立起“用美术与音乐指导生活,用艺术影响社会的思想”。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结合历史背景欣赏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作品。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7课

第17课解放战争导学案 【考纲课标解读】 重点: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难点: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考点概括梳理】 1争取和平民主 (1)重庆谈判 ①原因:蒋介石采取“”的策略。 ②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署了《》。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召开,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最终结果:政协协议被国民党撕毁。 2解放战争 (1)开始:1946年6月.周目党军队进攻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解放军采取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人。 (3)粉碎重点进攻:1947年上半年,粉碎国民党对和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率军队挺进大别山。 (5)战略决战:从1948年秋开始,先后发动、、三 大战役。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6)战争胜利 ①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②北平谈判:1949年4月,国共双方达成《》最后修正案 3胜利意义 (1)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即将诞生。 (2)国际: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的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的胜利 【重点难点突破】 南京,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许多与中国革命密切相关的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材料一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不倦地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其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阅读下面三幅图: 请回答: 图一图二图三 (1)上图中在南京发布的是,它的作者是谁?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图二奏响了中国20世纪初年的时代最强音,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在呐喊。这个共同的理想是什么? (3)图三中的那个外国人耳闻20世纪30年代的红军战略大转移,为伟大的“长征精神”所感动。请简要概括“长征精神”的内涵。 材料二毛泽东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材料三:阅读下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喻芬芳编印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①初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②正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指导思想:1956年规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3)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任务是参政议政。(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3)意义: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自主检测】 1.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能否巩固政权B.能否稳定物价 C.能否统一财经D.能否镇压反革命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4.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美国的联邦制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自主复习】重温基础知识 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造成社会动荡,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1787年宪法 1、制订:1787年,费城会议 3、最大特点: 4、影响: (1)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2)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和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3)局限性: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留下了种族歧视和压迫烙印。 三、美国联邦制和共和政体的确立 1.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2.华盛顿开创了美国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先例。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1“结构上的基本错误”(2)美国是如何纠正“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的?在政治上有何重大意义?(4分) 【课堂练习】 1.2019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该材料()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联邦政府不受制约B.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 C.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D.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 3.华盛顿1796年“临别赠言”:如果人民的意见认为,宪法上的权限分配或限制在某一特定方面不合理,我们应当照宪法所规定的办法予以修改。联邦宪法中的“某一特定方面不合理” 之处主要是指() A.不管州大州小,参议员每州均两名 B.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的权力C.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拥有与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D.没有规定人们的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 4.很多人称赞美国的民主,说它的政治体制比较完备,1787年宪法通过多次修订也表现了较强的民主色彩。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民主性,确切地说主要在于() A.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B.确立了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C.确立了权力的制衡机制,防止了独裁的出现 D.认为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5.关于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②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政治体制④都赋予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6.2019年4月,数百名美国民众来到首都华盛顿以南约18公里处的福特亨特国家公园举行集会,抗议美国总统奥巴马实施的救市方案和医改方案违反“宪法原则”。有权通过救市方案和医改方案,并裁决这两个方案是否违反“宪法原则”的机构分别是() A.国会、最高法院B.最高法院、国会 C.参议院、众议院D.众议院、参议院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全套学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1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中的天体包括 、 、 、 、 、 等。 2、运动中的天体 、 ,形成天体系统。 3、读p3图1.2,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 ,填写下面的框图,并在右侧绘制太阳系示意图。 其中, 是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练习: 1、 图1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2、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 A. 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 B. C. 既有自传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 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3、关于地球成为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物质的特殊行星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不断变化 B. 宇宙时空无限大,天体运动互不影响 C. 地球体积大小合适,使水以液态形态存在 D.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表具有适宜的温度 4、太阳系在天体系统中的层次是 A. 最高一级 B. 最低一级 C. 次于银河系 D. 并列于河外星系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概念辨析: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来自核变),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 练习: 1、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 重力势能 B. 生物能 C. 太阳辐射能 D.风能 2、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A. 诱发地震和潮汐现象 B. 产生“磁暴”和“极光” C. 诱发潮汐现象和降水量变化 D.干扰电离层和无线电广播通讯 3、我国史书曾记载有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公元前28年)“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中心核层 4、下列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的是 A. 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的周期为11年 B. 1989年3月发生短波通信15次中断 C. 产生“磁暴”现象 D. 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变化 1.3 地球的运动(一) 1、地球的运动包括运动和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学案: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专题总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外交开创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第二阶段:中国外交重大突破时期(20世纪70年代)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课程标准】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识结构】调整原因: 基本依据: 新时期外交政策对外政策目标: 不结盟政策(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内容 新时期的外交实行对外开放 政策与成就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如裁军、维和 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新时期外交活动(在联合国的活动) 2000年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 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 (在区域国际组织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特别提示]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国际格局虽然仍是两极格局,但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外,出现一系列新兴的力量,如日本、西欧、第三世界,从而形成多个力量共同发展局面。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相互依存程度加深,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 2、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 ---内容: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重大发展,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刨根问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约战争的力量”有哪些?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③世界人民强烈反对战争; ④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完整教学提纲

第6 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 _______ 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_____ 利益得到保护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 从公民发到万民法(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______ 在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 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 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 的司法保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 律。 2. 罗马法体系完成:6 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 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 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学案

必修一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编:高一历史组 2013年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 民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1.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历史意义。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探索过程及影响。 3.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4.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科学性和重大意义。6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伟大意义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 学生自主整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分四个阶段; 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国共对峙,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国共再度对抗,中共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条件: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 ___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 受 _______________ ;

4.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 5.国际: 的帮助。 (二)成立: 1.召开:_______ 年_____月,先在上海法租界,后移 至 ___________________ 。 2.内容:①党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党的性质是 _________。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选举 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 ,李达负责宣传 。 3.意义:“一大”召开宣告中共成立,中国出现了以_________为指导 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三)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中共现阶段的目标为 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 。 (四)工人运动首次高潮:(1922年-1923年) 1.主要原因:中共成立后党中心任务之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领导机构:1921年8月成立最高领导机 构 ___________ 。 2.概况:以 ____________ 为起点, ____________ 为终点。结果:失败 3.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_________________ ,建立 ____________ 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 1.背景: (1)中共 ①1922年6月,中共发表《____________ 》,明确提出建立____________ ②1923年,中共________,确立了同

高一地理必修一《气象灾害》学案

气象灾害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 2.结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3.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学习重难点】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过程】 ) 一、知识体系导引 二、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洪涝灾害 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

2.洪涝灾害的分布 (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 1.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如何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如下图所示: ` 学法指导: 1.分析雨涝原因的技巧

2.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 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 ↓ 干旱 - 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植物生长需要,阻碍经济发展 ↓ 旱灾 知识点二:干旱灾害 1.概念 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危害 ~ (1)造成农业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2)对畜牧业的影响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3.分布 由图可知,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 思考1:为什么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但并不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提示: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多为荒漠景观,工农业生产活动较少,受灾体少,造成的损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复习检测】分封制的对象、目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目标】 1.秦朝统一的时间、顺序、意义 2.始皇帝的由来及皇帝制的特点 3.三公九卿的职能、作用 4.郡县制的推广及作用 【自主学习1】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 秦国经过__________后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____年实现了统一。 意义: 【自主学习2】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确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定尊号为“皇帝”。 (2)特征:、、 2.三公九卿 (1)职责 ①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并负责监察百官。 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 (2)作用 ①三公九卿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 情的决策失误。 【巩固练习1】 1.《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2.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A.太尉B.御史大夫C.尚书令D.刺史 3.“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 4.《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是() A.中央集权B.皇权至上C.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D.独断性和随意性 5.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________,左才(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B.太尉C.御史大夫D.丞相 【自主学习3】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推广 (1)出现: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2)推广: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2.地方官僚机构 (1) 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2)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3)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直接任命。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m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教学对象:时间: 课题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1、知识与能力: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 2.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3.2、过程与方法: 4.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先填后背——写出从夏至清的朝代顺序名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西夏、、清 【教学过程】 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10分钟)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点 ①第一个国家政权 ②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王位继承传子制度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点 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对象: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功臣、姻亲、附属国、

殷商降族 (2)内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 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军事义务 (3)影响: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②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大宗(嫡长子传宗继统)小宗(嫡长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①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起其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 解放战争学案 精品

第17课解放战争 考点:了解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发动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 伟大意义 一、争取和平建国反对内战的斗争(1945.8——1946.6):重庆谈判、政协会议 二、全面内战阶段(1946.6——1949.10) 1.战略防御全面进攻:1946.6,进攻中原解放区开始,人民军队采用运动战防御 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序幕 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1949.4.21)、解放南京(4.23):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4.战争胜利 成立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国际)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 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 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附: 革命统一战线: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反对北洋军阀政府 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时期,反对日本侵略者爱国统一战线:1981年正式提出,反对分裂中国的行为 农村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 根据地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元旦-3月,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中华民国北洋军阀政府:1912.3-1927.7,代表大地主 国民政府:1927.7-1949.4.23,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大买办 中国近代史分期: 1840-1919.5.4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5.4-1949.10.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49.10.1-1956 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956-社会主义社会时期 (注: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由资产阶级来完成, 所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就天然地落到了革命性更彻底的中国无产阶级身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3课

必修一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主备人:王花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能记住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3、会分析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知识导学】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1、政治条件:签订后,中国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腐败 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武器:思想的传播; (1)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 (2)主阵地:和;人物:、和; 4、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 (1)兴中会: ①时间:年月②地点: ③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2)中国同盟会: ①时间:年月②地点: ③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 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机关刊物:《民报》 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为壮烈的是,武汉成为民 主革命的摇篮; 6、有利时机: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 1、时间:年月日 2、结果:被革命军占领,军政府成立,国号“”。 3、影响: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㈠成立概况: 1、时间: 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都城: 4、国旗: 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 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 3、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背景: ①清政府:②袁世凯: ③帝国主义:④立宪派和旧官僚: ⑤孙中山: 2、步骤: 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孙中山辞职; 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㈡功绩: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 民获得了一些的权利;从此观念深入人心;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丰碑; 2、推翻了“”,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考探究】 1.阅读下了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摘自《钦定宪法大纲》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材料一所述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材料二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1.(1)原因:新中国是代表着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独立和主权完整,故而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近代中国被迫采取屈辱的外交政策,使中国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处于不对等的地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政策。(2)不矛盾。原因: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仇视中国,中国为了保护胜利成果,保护和平,在维护主权和独立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才实行了“一边倒”政策。可以说这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2.(1)中国代表团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2)各亚非国家的共同目标和追求(有共同关心的问题) 限时训练与素能提高 1.A.解析: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自建国起就始终奉行的对外关系的总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4年正式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排除③④。故选择A。 2.B 3.B 4.A.解析:另起炉灶的含义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所以两方针的最终目的,着眼点都是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平等关系。正确答案选A。 5.A.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理解上。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选项A发生在1979年,正确,选项B是外部原因,选项B、C是内部原因,B、C、D 项都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都不能被选择为正确答案。 6.B.材料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屈辱外交,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废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A、C、D属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7.B.解析:该条约的签订是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表现,致使中美关系不佳,而当时的台湾与美国关系密切,故④错误,可排除含④的三项。 8.B.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值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和激烈斗争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新中国外交一开始就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所以C项可以排除。新中国诞生后不久,立即与苏联结盟,所以选项A也不是正确答案。选项D有关“朝鲜战争遗留问题”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讨论的议题,与题干要求不相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导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再认再现的主要史实有: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②再认再现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理解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③通过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条款进行内容、危害等方面的深入比较分析,培养、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本课的图片、视频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境再现”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开国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列强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落后就有可能挨打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2)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 一、复习巩固: 《固学案》12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二、知识体系: ★鸦片战争(第一次)(1840-1842年) 1、爆发背景和原因: (2)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为而对外扩张。 ②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时间:;人物:。影响:。

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优略学案

第一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级政权。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 A. 分圭寸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宗法制 D. 禅让制 答案]A 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 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遭到破坏 B. 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D. 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 答案^ 3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 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它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

在”从中我们需要汲取的历史研究方法是() A. 全面的方法 B. 发展的方法 C. 比较的方法 D. 史料解读法 解析题干材料对皇帝制度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采用了全面的方法。 答案]A 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置了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这是广州建置的开始。当时的任嚣() A. 虽由中央政府任命但有一定的自治权 B. 是郡的行政长官但无权任免所辖县区的县令 C. 在获得官职的同时也得到一定的封地 D. 享有世袭的权利但必须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 5贵族能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政治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 A. 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解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社会结构上决定了贵族阶级的消亡,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