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燃烧的条件(终稿)2-2

物质燃烧的条件(终稿)2-2
物质燃烧的条件(终稿)2-2

基础实验3 物质燃烧的条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

通过物质燃烧的条件这节实验课要求学生认识燃烧及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的措施。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教学流程图: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2.通过实验和讨论,总结灭火的方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逐步树立安全用火的意识;

4.在实验过程中,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重点:物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教学难点:尽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反思:

教师先用一个小魔术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化学的魅力;同时发现问题,导入新课。

接下来,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一个验证性实验,验证出燃烧需要可燃物。再通过观看老师的演示实验,体会控制变量法及如何设计对比实验。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又能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此基础上,按照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及实验能力。

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前面实验中的灭火方法,引导学生总结灭火的原理,然后进行“多种方法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大比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体验灭火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再通过交流生活中常见的燃烧和灭火知识,感受化学就在身边。

最后,学生总结收获或者疑惑,让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网络,及时巩固,学有所获。课外作业的布置,则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另外,对课本实验进行了改进和创新:①学生实验:将玻璃棒换成玻璃管,这样能够让现象更明显,便于学生观察。变4个实验为3个实验,这样指向性更为突出。并且,教学中先指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再半开放性设计实验,最后进行全开放的实验,这样逐层推进,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实验的快乐。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对比实验的思路及控制变量的思想,我在给学生提供的实验用品中,尽量满足相同的对比物质,比如说:相同形状的小木棒和小纸棒,相同粗细大小的玻璃管,相同大小的棉花团(用来蘸取酒精和食用油),以便于对比。②演示实验:我在这节课中共做了3个演示实验,一是“滴水点灯”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化学的魅力。二是红磷和白磷的燃烧对比实验,现象明显,对比性强,并且很有趣,能吸引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对比实验的思想和控制变量法。三是干冰灭火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在学生感受化学的神奇之余,体会燃烧的共同特点,感受科学灭火的重要性。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习水县程寨乡中学李强 课题:物质燃烧的条件 课型:实验课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2.通过实验和讨论,总结灭火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建立安全用火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述法、归纳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燃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因此,人类必须了解物质为什么会燃烧?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我们能根据物质燃烧 的条件控制燃烧,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吗?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 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2、提出假设和猜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接触过燃烧现象,也产生了不少的猜想和疑问。如我们发现:木头、纸张、油、酒精、煤炭等能燃烧,而水、石头、水泥、泥土等不能燃烧;煤炉、煤气灶等都留有通风口,柴架空燃烧较旺,说明燃烧需要空气,但蜡烛火焰能用嘴吹灭;酒精、汽油、纸张等用火柴就能点燃,煤、木块等用火柴不能点燃,但这些物质的燃烧都需要点燃…… 根据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的知识,提出你的对“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的假设。 3、验证假设 设计方案验证你的假设(可以独立设计方案,也可以与同学共同设计方案,提倡将你们设计的方案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并修改和完善你的方案),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究,认真做好记录,并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将你探究的心得结论与同学交流讨论。 可供学生选择的探究方案: 1、实验探究法 在实验中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作好实验记录。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本节课我想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第七单元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第二单元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时候,已经认识到了一些物质能够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节课又为后面两个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有更深的理性认识,并对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做出很好的诠释,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去制定教学目标,据此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燃烧的条件、通过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①能在创设情景下,积极主动的从事各种化学活动且探究新知,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②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③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②引导学生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辨证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定了以下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及对着火点的理解。 (3)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达的社会,所以本节课我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主动探究真理的兴趣和愿望,也愿意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和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创设了2个情景和2个活动与探究。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够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 2、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 ①情景教学法:心理实验表明,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集 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最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不断的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②分组讨论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展开交流,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为引导者,让学生在肯定及否定中将问题引向深入,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点和归纳。 3、学法指导 ①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范畴。 2.承前: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知识学习的延续和具体应用; 启后:为环境的保护和燃料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五、实验用品 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锅钳、薄铁片、三角架、小木块 六、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七、教学过程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1.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燃烧条件。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3.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 探究燃烧的条件 阅读教材第113-114页有关内容并动手完成探究实验,填写实验报告:【提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需要有可燃物; 猜想二:需要空气或氧气; 猜想三: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收集证据】 1.实验用品:小木条、玻璃棒、酒精灯、滤纸碎片、燃烧匙、小煤块、蜡烛(两支 )、烧杯。 2.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验证的猜想原因解释 ①将小木条和玻璃棒放 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 小木条燃烧,玻璃棒不 能燃烧 猜想一玻璃棒不是可燃物 ②点燃两支蜡烛,用烧 杯罩住其中一支 两支蜡烛都能燃烧,不 久后用烧杯罩住的那支 蜡烛熄灭 猜想二 用烧杯罩住后缺少空气 (或氧气) ③用燃烧匙取一滤纸碎 片和一小块煤,在酒精 灯上点燃,比较点燃的 难易 滤纸碎片很容易被点 燃,煤过很久才被点燃 猜想三煤的着火点高于滤纸 【结论与解释】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有:(1)需要有可燃物;(2)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反思与评价】 1.当我们对某一个燃烧条件进行探究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才能保证实验的可靠性、结论的科学性? 答:控制变量,确保探究的条件以外的变量保持一致。 2.你能想出多少种熄灭蜡烛的方法?这些方法分别破坏了燃烧的什么条件? 答:吹灭蜡烛——降低温度;用灯罩盖灭——隔绝氧气。 【表达与交流】 你能用燃烧的条件解释“赤壁之战”中的以下问题吗? ①周瑜用带火的箭和风筝射向曹军的连环木船的目的是什么? ②部分船只逃脱没有被烧的原因是什么? ③孔明借的东风起到了什么作用? ④曹军中有人向火上泼水,为什么木船上的火没有灭? 1.在设计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实验方案时,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和紧扣三个燃烧条件。 2.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固有的属性,是一个定值,不会升高或降低。

2017-2018学年上海新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基础实验3《物质燃烧的条件》难度偏大尖子生题(word版有答案)

2017-2018 学年上海新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基础实验3《物质 燃烧的条件》难度偏大尖子生题 一.选择题(共14 小题)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a、c 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B.实验中a、b 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a 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实验绿色化 2.用如图装置完成以下试验: (1)探究燃烧条件:若B 处盛放木炭。 Ⅰ.先在A 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在B 处加热,B、C 处没有明显变化;Ⅱ.待B 处冷却至室温,在A 处通入氧气一段时间后,B、C 处没有明显变化;Ⅲ.在A 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 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C 处变浑浊。(2)模拟工业炼铁:若B 处盛放氧化铁粉末。在A 处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 B 处下方用酒精喷灯加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Ⅰ和Ⅲ对比,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②Ⅰ和Ⅲ对比,说明O2 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 ③Ⅱ与Ⅲ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④该实验还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⑤实验(2)中缺乏尾气处理装置 ⑥实验(2)中玻璃管内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的减少量可能等于 C 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增加量。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⑤⑥D.①②⑤ 3.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水为热水B.②中白磷燃烧 C.①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 D.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 4.如图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燃物在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以上时就会燃烧B.水中 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C.红磷不能 燃烧说明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D.实验中薄 铜片的作用是利用铜片的导热性给物质加热 5.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探究燃烧的条件》word【一等奖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人类认识燃烧历程,初步了解燃烧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②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③认识完全燃烧的条件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练习,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逐步发展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 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难点:控制变量方法设计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导入 【引入新课】

图片导入(燃烧的图片)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200多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火取暖、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等,近代、生活上人们通过燃烧获得的热量取暖、做饭;工业上利用燃烧提供的高温来炼钢炼铁。现代人类通过燃烧提供的能量,转化为动力,发射太空探测器以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可见,燃烧密切地关系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以及改进,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火的出现,是否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呢?因此认识燃烧的本质,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尤有必要。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 活动2:对燃烧条件的猜想 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猜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播放实验录像 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猜想三: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活动3:探究燃烧的条件 刚才只是同学们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到底猜想是对还是错,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同学们观察给同学们提供的仪器和用品,考虑我们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探究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加深对燃烧需要可燃物的认识. 现象:1.棉花蘸酒精的可以燃烧,蘸水的不能燃烧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问题与交流】1、探究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探究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XX,来自XX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学内容: 课标要求:让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前面已经学习了氧气可以助燃、二氧化碳可以灭火等有关燃烧的知识,本节内容是对这些知识的归纳和提升,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学情:我是按学生的认知、能力、心里基础三个方面来分析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燃烧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实验操作能力,但是在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具体实验设计方面不熟悉;而心里上又非常渴望体验、渴望展示。 教学目标:我认为这三个方面:1、运用对比法、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2、通过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器的使用,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创新能力。3、通过燃烧和灭火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化学是为了用化学的意识。 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难点是:怎样运用对比法得出燃烧的条件。 教法:我选择了“抛锚式”教学法来组织整个课堂。“燃烧的条件”是“锚点”,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应用拓展自然成为相辅相成的三根锚链。 三、教学实施 为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我演示实验“烧不坏的手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燃烧和灭火”。 首先提出问题: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出第一根锚链:燃烧条件的探究。 然后引发学生的猜想,根据学生对燃烧现象认识,猜出燃烧所需的一些

条件。于是,我设计出三组对比演示实验,在第一组实验过程中将一根木柴和一根玻璃棒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得出燃烧是需要可燃物的;第二组实验中点燃两根蜡烛,其中一根用烧杯罩住,对比暴露空气中的另一根蜡烛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第三组实验中将一小块木柴和一小块煤炭,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得出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的。同时并对着火点进行分析,而且提示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对下面的实验打下铺垫。 紧接着观看磷燃烧的实验视频,通过白磷和红磷是否燃烧的现象,反推燃烧时三个条件的存在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通过图片展示火善用之为福,不善用之为祸,让学生知道火是一把“双刃剑”,同时引出锚链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这个环节我设计的是“灭火大比拼”:给每组提供蜡烛和器材,请一位同学点燃蜡烛,其他东西根据实验器材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它们熄灭,看哪组用的方法多?这样设计符合新教材从实例到理论的理念。最后大家归纳出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 探究出了燃烧的条件,推出了灭火的原理,而“学化学是为了用化学,用化学是为人类生活服务”引出第三根锚链:应用拓展。灭火器及消防知识,轻松巧妙地把化学与应用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火灾自救以及逃生的安全知识。设计一个应聘消防员面试公告,4道面试测试题,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最后教大家一段火灾逃生口诀,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火灾上学会保护自己。 揭开情景引入魔术谜底,首尾前后呼应。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以及2道练习题。到这里课就该结束了。 四.教学反思 一次有趣的实验探究也许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堂好课也许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因此设计好每一次实验探究、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终身热爱化学,用化学知识服务人类,是一位化学教师的终身最求。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学习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燃烧条件的同时,能应用到探讨灭火的方法上,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 难点: 燃烧的条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对火已有一定的了解。火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火,但火有时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来学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如火柴、煤炭或煤气的燃烧。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做了木炭、蜡烛等的燃烧实验。 下面我们共同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三个缺一不可) 1、【探究活动】探究实验认识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 物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指导学生完成表中观察、分析和推断,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①、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②、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 ③、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燃烧的起码温度)。 2.燃烧

(1)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共同特征:发光、发热,且为氧化反应(剧烈)。 【讲述】某些燃烧会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认识了燃烧的条件后,会自然的联想到如果控制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能够灭火了。 五、课堂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物质燃烧的条件(三个缺一不可) 六、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空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一定是氧化反应 2.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3、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 a.木头钻凿处,温度升高。 b.木头在空气中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 c.钻头钻凿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热能。 这三句话因果关系排列的顺序是: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1、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原理: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用热水给红 磷和白磷加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 不燃烧。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用品: 大烧杯、小烧杯、大试管、薄铜片、金属圆柱体、镊子、药匙、白磷、红磷、滤纸、热水。 实验设计: [操作] 1.在500 mL的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注入400 mL热水, 在圆柱体上放一小块白磷。 2.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 放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 上方。 4.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 (白磷)。

[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用空试管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结论] 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效果: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的白烟,用内壁沾有水的烧杯罩上后,白烟不再向外逸散。 2.用试管倒扣在水下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白磷立即在水下燃烧,发出黄光,产生白烟。 实验解说: 教材P124[实验7-1]是一个对照鲜明,现象明显,通过分析能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的探究实验。 但是,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会污染空气,因此,教材要求实验在通风橱中或抽风设备下进行,然而很多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其二,给水下的白磷通入的氧气需要提前准备好,或在实验时一边制氧气一边将氧气通入水中,这样操作起来就较为繁琐。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在教学中,我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第一,当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时,将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

最新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说课稿:燃烧和灭火 大石岭初级中学曹玉双 一说设计理念: 本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的现实性,使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对 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二说教材内容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性质、用途及二氧化碳能灭火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内容包括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和原理以及易燃易爆物品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③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 五、说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通 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该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 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其 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 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3.教师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利于激发学生的分析能力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单位:邵刚中学姓名:纪生宏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范畴。 2.承前: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知识学习的延续和具体应用; 启后:为环境的保护和燃料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4.根据学生的化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实验能力的差异,将学生按上中下为1:2:1的比例分成了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的学生为学习成绩优秀,实验操作能力强;B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实验操作能力较强;C层次的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实验操作能力较弱。同时每个班级按照1A、2B、1C分成实验小组,使每个小组实力均衡,便于开展实验分层教学。也同时针对A、B、C 三个层次的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重难点以及不同的教法。本教学设计针对B层次的学生。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五、实验用品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杜郎口中学理化生学科教师备课活页 年级主任签名处:学科主任签名处:

探究燃烧的条件题库 基础题 1、你认为在下列物质中:石头、布、木块、天然气、钢铁、酒精、瓷器,具有可燃性的物质是。 2、纸船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时纸船燃烧,而另一只纸船中注入约一半的水,放在上述铁圈上加热,却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3、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常见的灭火方法? 中等题 1、铁丝在空气中灼热发红,但不能燃烧,这一事实与下列哪一因素关最密切()。 A铁丝的表面积 B 氧气的浓度 C 燃烧区的温度 D 铁的着火点 2、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右图是燃烧条件示意图: 请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写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1) (2) (3) 高难题 1、将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质量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湿透后取出。用镊子夹住两角展开,用火柴点燃,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和酒精的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2、如图1所示: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温度为90℃的热水350ml,并放入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中放入两只试管,其中A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的白磷,试管口绑一只气球; B试管中放入一小块干燥的红磷,试管口绑一只气球;(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根据现象进行填空: (1)试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说明了。 (2)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说明了。 (3)再向烧杯中的白磷上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说明了 答案: 基础题

燃烧的条件说课稿-参考模板

分组实验《燃烧的条件》说课材料 张村中学王娇娇 一、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张村中学的王娇娇,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燃烧的条件》,接下来我的说课内容将围绕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预期和教学反思这六部分展开。 (一)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的条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的内容,是学生八个基础实验中的第三个实验。本课是对本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的深入探究,同时为后面学习能量变化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三)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 难点: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好奇心较强,对探究实验比较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在此之前的两个分组实验的练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动手的能力。并且在课题1《燃烧与灭火》中学生已经知道了燃烧所需的条件。但是学生通常只是按照课本要求盲目地做实验,缺乏选择性和创新能力,因此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注重学生的选择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给每组提供多种药品、仪器,让他们有选择的权利,有创新的余地。 三、教法、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目的:让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四、教学过程 分为五个环节:情境引入、自由探究、小组交流、课堂板书和作业延伸。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火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燃烧?燃烧的条件有哪些? 环节二:学生分组自主探究 一组探究燃烧需要有可燃物

燃烧的条件

燃烧的条件 侯马一中李记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初步认识燃烧现象,了解燃烧的概念. (2) 知道物质燃烧的必须条件。 (3)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步骤,体会科学探究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燃烧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辨证的认识燃烧,体会”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只有深入了解燃烧,才能使其为人类造福的意识。 (2)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学生知识基础】 1.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探究能力: (1)针对所给问题,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设计探究的实验方案。 (2)能用实验论证自己的方案。 (3)能辨证地认识化学在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演示实验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本课题中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具,课件

学案:物质的燃烧 一、你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请把你知道或了解 1.你猜想物质燃烧的条件有哪些? 2.针对你的猜想,你准备做什么实验? 5.把你的结论说出来与同组同学一起交流。 三、要想让可燃物燃烧得更剧烈一些,你有哪些方法?为什么可以用这些方法? 四、练习与实践 1.用火柴可点燃酒精灯,但不能引燃煤块,原因是……………………()A.煤的着火点高B.煤是固体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及教材习题解答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一、教材分析 关于燃烧现象的产生并维持燃烧的一般知识,在小学自然或科学课程中同学们已经接触过。此外从日常生活和社会事件中,都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有关燃烧现象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应该避免与小学科学课程和生活常识的简单重复,在初中化学中,重新学习和探究重点在于对“条件”的探究。所谓条件至少应该包括与燃烧现象的发生、控制和终止等有关的三个方面,才能够算是一组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认识燃烧条件;(二)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重难点分析 (一)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设计 1.突破建议:在设计方案上应做到不限于课本素材的更加开放,讨论方案合理性应该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突破样例: 【投影】燃烧条件的实验 【复习提问】通过前面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了水上白磷、水上红磷、水下白磷燃烧情况的对比得出了燃烧条件,现在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呢? (2)为什么相同条件下的白磷能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呢?由此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3)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你们想不想自己设计方案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呢? 【生】思考回答。(1)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比如玻璃、水等。

(2)因为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而白磷达到了,所以白磷燃烧,红磷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没有接触到氧气,所以没有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3)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激发兴趣。 【投影】实验用品: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埚钳、薄铜片、三脚架、小木块(也可另选物品)。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分别设计3个方案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生】讨论交流,提出实验方案。 (1)可燃物 方案一:将石子和棉花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方案二: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 方案三:将玻璃棒和小木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 (2)温度达到着火点 方案一: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滤纸和小煤块 方案二: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棉花和木块 方案三:取一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 (3)氧气(或空气) 方案一:点燃两根蜡烛,其中一根用烧杯扣住。 方案二:将酒精灯点燃,然后用灯帽盖灭。 …… 【引导提问】坩埚钳分别夹一小片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观察现象。哪一个碎片更快燃烧?说明了什么?这种方案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 【生】思考回答:方案不太严密 (1)可燃物所处酒精灯火焰部位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四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说课稿四 燃烧和灭火 导言: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燃烧与灭火》。首先,我们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燃烧与灭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作用》课题1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这为学习本节内容做了知识上的积累和过度。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拉近了化学与我们的距离,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由于近几年来,由于人们不正当用火,缺乏安全用火与灭火常识,引发了大大小小的案件,直接导致巨大的人民财产安全,因此,今天的课程也是一堂很好的德育课。2、教学目标 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燃烧,由于很少观察分析,因此概念相对模糊,不能科学的概括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到学生已学的知识水平,设立如下教学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②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②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4、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本节内容实践性趣味性强,比较适合用多种多媒体手段来讲解。由此,主要设置一下过程: ①质疑。通过蜡烛燃烧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兴趣。②引导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的实验探究。③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三.教育过程设计 (1)导入: 创设情景,设疑猜想上课伊始,教师演示一个极具观赏性的魔术:魔棒点灯(用玻璃棒沾取少量的浓H2SO4然后迅速沾少量的高锰酸钾与酒精灯接触),学生认真观察,倍感兴奋、新奇,有不可思议的感觉……课堂教学的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出问题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事实对燃烧所需的条件进行猜想。事实1、酒精可以燃烧而盛装酒精的玻璃瓶不能燃烧。事实2、燃着的木条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的更旺,而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熄灭事实3、露置在空气中的课桌没有燃烧。(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顺利导入新课)。 (2)教师演示实验——验证猜想操作过程:1、用滤纸将一小块白磷的水吸干,放入试管中并套上气球;再取少量红磷于另一支试管中,同样套好气球;另取一小块白磷放入一端塞有清洁球的硬质玻璃管中。2、向1000mL的烧杯中加入约500mL的热水,将两支试管及硬质玻璃管同时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观察现象。3、取出试管,并用大玻璃片将烧杯盖住。4、向硬质玻璃管中通入氧气,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物质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了解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知道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学习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燃烧条件的同时,能应用到探讨灭火的方法上,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 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的条件、燃烧与缓慢氧化、爆炸及自燃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引 入】我们对火已有一定的了解。火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 活离不开火,但火有时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来 学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如火柴、煤炭或煤气的燃烧。在前面的 学习中我们做了木炭、蜡烛等的燃烧实验。 下面我们共同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三个缺一不可) 1、【探究活动】教材P80,探究实验认识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 物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指导学生完成表中观察、分析和推断, 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①、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②、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 ③、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燃烧的起码温度)。 事例 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物质生成 铁在氧气中的燃烧 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发光、放热、产生白烟 硫在空气中的燃烧 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热 可然物 白磷 红磷 硫 木炭 酒精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60 320~370 558 700~75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燃烧与灭火(重点)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 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重 初步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 点) 教学过程 你能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吗?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剪刀、水等。 合作探究 探究点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 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 1.燃烧的条件之一

【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 燃烧的条件之二 【实验操作】(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2)刚开始滤纸片与乒乓球片都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燃烧的条件之三 【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由远及近向火焰,火焰逐渐变小,当烧杯迅速离开后,火焰恢复,如烧杯不离开时,火焰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时,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上的酒精燃烧放出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当蘸有水的棉花球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球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中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燃烧和灭火 各位领导、考官上午好,我是化学组号考生,我叫潘永坤。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与灭火》。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课后练习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生活中,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学生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在第二单元《氧气》的学习中,学生们又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相关现象,了解到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有关系。所以,学生们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理论上升华的能力和条件。 本课题将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并且教会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之中,并且对高中将要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具体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③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4、课时安排 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二、教法分析 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课标》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九年级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需求,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分析进而深化理解知识。具体模式为: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归纳总结→ 联系生活。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还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和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