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会计专业课课堂教学的反思

关于高职会计专业课课堂教学的反思

作者:孟娟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11期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课程改革理念已深入人心,普遍走进了课堂,高职会计专业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中,理实一体教学模式被较多地应用于课堂,项目教学、任务中心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也在积极推动。从总体上讲,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课堂教学不够灵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限于简单模仿

理实一体化是本着高等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优势在于充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系,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但实际情况是,在大多的会计专业课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模仿的业务不够真实反而显得粗糙。

2.教学方法单调,应用不够灵活

在高职会计专业课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任务中心及案例教学等;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演示教学、示范-模仿教学、暗示教学、问题研讨教学、发现法教学等具体的方法。以上各种教学方法各有优势,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些会计专业课课堂教学,对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且不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3.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教师不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演示多,学生动手操作机械呆板。不仅不能发现会计实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以利用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4.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职学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缺少学习动力,少部分同学甚至在接受能力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加上会计理论枯燥,有的学生会操作不会思考,不能举一反三,

当会计准则和制度对某些业务的处理要求发生变化时,不能很好地处理,教学效果不理想,直接阻碍了学生专业上的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把握不好教学环节,或只在形式上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有可能耽误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

二、课堂教学不活的根源

1.难以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学校教育模式,历史较短,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的还比较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规律,不会另辟蹊径,不敢别出心裁。

《基础会计》课程中有大量的概念、抽象的名词,难懂的经济业务;《财务会计》课程中,除了大量难以理解的经济业务外,还有晦涩难懂的会计准则与制度条款;《成本会计》课程中,一张张账表及各类数据前后存在着的联系,《财务管理》课程,有太多的公式与字符,还有些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与《财务会计》的概念难以对接的概念。《审计实务》课程的学习更是建立在学好《会计实务》、《税法》及《经济法》等课程的基础上。

鉴于会计专业课程的特点与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如果不积极改变现有的师生关系,不下足够功夫处理教学内容,不对教学设计深入研究,创新型的教学策略不会运用,会计专业课程对多数学生来说就无异是“天书”。

2.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知识脱离会计实务

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理论可以从书本上学习,但很抽象,需要尽量联系会计实务。会计专业课教师是课程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连接者,现有的会计专业教材更偏向于理论,即使是有几本难得的专业实践教材,也与现行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要求偏离,与现行的会计实践脱节,更无法满足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因此,会计实务应用需要专业课教师不断深入实践,去感知和获取实践中的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专业经验。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会计实践一知半解,延伸到课堂上来,是很件困难的事,更谈不上活用。

3.教学技术不精,教学艺术缺乏

以上所述,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需要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技术与教学的艺术。当教学技术不精时,事先设计好的课程教学难以实施;当教学艺术缺乏时、课程教学缺少感染力,和谐的课程氛围就难以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