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水肿汤

黄芪水肿汤
黄芪水肿汤

黄芪水肿汤

(北京养生堂:从头到脚中药养—水肿病)

水肿有很多原因,有些水肿没有原发疾病,由于体质虚弱造成,尤其是老年人比较常见,比如早晨起来腿肿、眼皮肿,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等等,最适合用黄芪来治疗。

“黄芪水肿汤”可以有效的治疗这种特发性水肿,而且药物简单,一共四味药,选用的都是可以长期服用,可以强健身体,可以延年益寿的药物。

药材:生黄芪50克,枸杞子10克,石斛10克,丹参10克。

方法:把这几个药洗净,放到大茶杯中,倒入滚开水,闷15分钟,代茶饮,可以续水,每天一副。

老年虚性水肿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气不化水”,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有赖于气的蒸腾气化,才能三焦水道畅通。

水液的蒸腾气化,主要靠两方面的力量,一是脾气,二是肾气。

黄芪为补药之长,善补脾气而利小便。

枸杞子阴阳双补,助肾气而化水湿。

石斛善于滋养五脏,水肿病人水液代谢不好,不能有效利用,常常感到口干舌燥,石斛最善清解上焦燥热,同时,这个药也能减少黄芪和枸杞子的热性,以防上火。

丹参这个药最善活血通脉,中医理论认为,活血即能行水,这和西医的理解有吻合之处,比如经脉回流不好,就容易下肢水肿。

更重要的是,这四味药都是中医里面适合保健养生的药物,长时间服用,不但没有毒副作用,而且大可以益气补肾,滋阴润燥,活血通脉,具有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保健功效。

虽然黄芪水肿汤用法已经比较简单了,可是,有些人

还是觉得麻烦,其实还有有更简单的方法,就是黄芪粥。

黄芪粥中黄芪的用量要大,如果您在家里自己保健,

建议用生黄芪50克,如果再大的剂量,要请教医生的意

见。

黄芪粥的做法:

用生黄芪50克,糯米适量。将黄芪洗净,水煎取汁,再将米与药汁同煮为粥,即可服食。黄芪粥不但能治疗水肿,而且是很好的养生粥。

民谚说:“常喝黄芪粥,人老无病忧”,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但是用黄芪粥养生。

要注意以下几点:

1.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这个药的补气作用和人参不同,人参力量大起效快,黄芪力量小,起效慢,但稳当踏实,不容易上火,不容易补过了。我曾经打过一个比喻,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人参就像关羽和张飞,红参是张飞,生晒参是关羽,而黄芪更像刘备。

2.不适合体格健壮的人保健。

3.感冒发烧、咽喉红痛者,大便干燥,不宜使用。

4.病人多怒,脾气急躁,肝火大者勿服

5.高血压慎服。高血压多数都是肝阳上亢,服用黄芪会加重。网上说黄芪可以治疗高血压,那是特定的情况,中医辨证属于黄芪适应的证型才可以,自己保健,不适合。

这种不明原因的水肿,还特别好发于女性,特别是妊娠妇女和更年期妇女,我们称为女性特发性水肿。

严重的要到医院治疗,比较轻的,比如造成起来后或者活动以后,出现足面或者两腿或者眼皮水肿,也可以通过调养的办法解决。

薏苡仁赤小豆粥:

制法:生薏米,红豆各60克,淘净先泡半日,凉水烧开,慢火煮到烂熟,酌加冰糖少许,分次喝粥。

功效:健脾利水。用于因脾虚水泛引起的下肢、足踝水肿,小便不利,纳呆便溏,腿软乏力等症,特别适合女性特发性水肿调养治疗。

除了黄芪和薏米,玉米须也对水肿有很好的疗效。

玉米须大枣饮:玉米须50g,大枣5枚,以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1剂,连饮服1个月。玉米须水不但能利水消肿,对高血压、肝硬化、眩晕、产后腹痛、鼻子出血、牙龈出血、尿道炎、膀胱炎都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对于是一种值得不错的保健饮品。

黄芪

黄芪 黄芪 上师如意宝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汇集 【别名】东北黄芪,内蒙黄芪,绵黄芪,黄蓍,西黄芪,库伦黄芪,红芪。 【处方名】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黄芪,炒黄芪,炙黄芪等。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用于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不溃或溃后不敛。 炒黄芪: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补气润肺功效增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气虚内伤,劳倦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脏器下垂,崩漏,血痹及一切气血虚衰之证。 【概说】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健脾益气、补肺益卫、固表止汗、利尿消肿、养心通脉、补血活血、托毒生肌、散邪行痹之功效。常用于中气下陷,脏器下垂(脱肛、子宫脱

垂、胃下垂等),胎漏、胎动、滑胎;气虚自汗,易于感冒;气虚血脱、脾虚泄泻;痈疽不溃,溃不收敛;血虚萎黄,肢体麻木;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证。临床上也多用于治疗贫血症、白细胞减少症以及肿瘤放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慢性粒细胞减少症等血虚诸证,与冠心病、动脉血栓、肺栓塞、脑血栓、脑梗塞等多种血脉瘀滞者。 【性味归经】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固表止汗,利水退肿,补血活血,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主治脾胃气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肺气虚弱,咳喘短气;表虚自汗,易感风寒;气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不足,痈疽难溃,久溃不敛;便血崩漏,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药配伍】 黄芪配丹参:黄芪补益元气,丹参养血活血化瘀。两药合用,益气与活血并用,气旺血行,血行气也旺,共奏益气 活血之功。 黄芪配蒲公英:一温一寒、一补一攻,临证以此药对为君,遣药组方,擅治内科杂病。 黄芪配白术: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扶正。二药合用则汗不外泄,邪不易侵。 黄芪配防风: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

01黄芪的妙用

01黄芪的妙用 01黄芪的妙用 黄芪原名黄耆,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根。 黄芪的主要功效是: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水消肿。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调节新陈代谢等功能,在本草纲目中,把黄芪列为本经上品,补药之长。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具有内伤劳倦,神疲乏力,脾虚泄泻,肺虚喘嗽,胃虚下垂,久泄脱肛,阴挺,带下,吐血,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盗汗,水肿,血盖,痈疽难溃或溃久不敛。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因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因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 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 一、药用配伍(主要的四点应用) 补中益气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固表敛汗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利水消肿 (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 (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托疮排脓 (1)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2)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黄芪: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为肺叶辟之原动力)下陷。《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也。 【附案】沧州董氏女,年二十余。胸胁满闷,心中怔忡,动则自汗,其脉沉迟微弱,右部尤甚,为其脉迟,疑是心肺阳虚,询之不觉寒凉,知其为胸中大气下陷也。其家适有预购黄一包,俾用一两煎汤服之。其族兄××在座,其人颇知医学,疑药不对证。愚曰:“勿多疑,倘有差错,余职其咎。”服后,果诸病皆愈。其族兄疑而问曰:“《神农本草经》黄原主大风,有透表之力,生用则透表之力益大,与自汗证不宜,其性升而能补,有膨胀之力,与满闷证不宜,今单用生黄两许,而两证皆愈,并心中怔忡亦愈,其义何居?”答曰: “黄诚有透表之力,气虚不能逐邪外出者,用于发表药中,即能得汗,若其阳强阴虚者,误用之则大汗如雨不

可遏抑。惟胸中大气下陷,致外卫之气无所统摄而自汗者,投以黄则其效如神。至于证兼满闷而亦用之者,确知其为大气下陷,呼吸不利而作闷,非气郁而作闷也。至于心与肺同悬胸中,皆大气之所包举,大气升则心有所根据,故怔忡自止也。”继加桔梗二钱,知母三钱,又服两剂以善其后。 一妇人产后四五日,大汗淋漓,数日不止,情势危急,气息奄奄,其脉微弱欲无,问其短气乎?心中怔忡且发热乎?病患不能言而颔之。知其大气下陷,不能吸摄卫气,而产后阴分暴虚,又不能维系阳分,故其汗若斯之脱出也。遂用生黄六钱,玄参一两,净萸肉、生杭芍各五钱,桔梗二钱,一剂汗减,至三剂诸病皆愈。从前五六日未大便,至此大便亦通下。 邑王氏女,年二十余,心中寒凉,饮食减少,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羸瘦。后愚诊视,其左脉微弱不起,断为肝虚证。其父知医,疑而问曰:“向延医延医,皆言脾胃虚弱,相火衰损,故所用之方皆健脾养胃,补助相火,曾未有言及肝虚者,先生独言肝虚,但因左脉之微弱乎?抑别有所见而云然乎?”答曰:“肝脏之位置虽居于右,而其气化实先行于左,试问病患,其左半身必觉有不及右半身处,是其明征也。”询之,果觉坐时左半身下坠,卧时不敢向左侧,其父方信愚言,求为疏方。遂用生黄八钱,柴胡、川芎各一钱,干姜三钱,煎汤饮下,须臾左侧即可安卧,又服

人参,党参,黄芪三种补气药物作用和区别

人参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临床应用:1.元气虚脱证。2.肺脾心肾气虚证。 党参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效近人参而为较弱,1.脾肺气虚证。2.气血两虚证。3.气津两伤证 黄芪 功效: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人参与党参的区别: :均能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均可用于脾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肺气亏虚的咳嗽气促,语声低微及气虚血虚者。但人参能大补元气,为治气虚欲脱、脉微欲绝危重证候的要药。人参还能益气安神,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和益气壮阳,故又可用于气津两伤的口渴及消渴证,气血亏虚、神志不安的心悸、失眠、健忘证,血虚证,气不摄血的出血证和阳痿证等。党参补脾肺之气及生津、养血、扶正祛邪等功效与人参基本类似而力较弱,故古今方中以人参治疗一般脾肺气虚及津伤血亏而证候较轻者,现多以党参代之。但党参并无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之功,虽用大剂量,亦不能代替人参益气固脱 人参与黄芪的区别: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黄芪味甘,性温,两者虽然都能补气之作用,但者强。此外,人参尚具有止渴生津和安神之作用,这是黄芪所不具备的。黄芪的补气作用,远不及人参,然而,黄芪其补偏于走表,其升阳、固表、内托和利尿消肿等功效,却为人参所无。 黄芪和党参的区别: 黄芪补气、既能升补脾气,又能益肺固表。党参补气,只能健脾补气,无固表之力,但党参还能益气生津,黄芪则无生津之效。黄芪兼能利水,党参无利水作用。白术补气主要是补脾气,并能健脾燥湿。党参补气,脾肺俱补,但燥湿之力不如白术。黄精补气兼能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但其性质平和,其效缓慢,久服才能见效。党参补气,其效迅速

黄芪

黄芪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详情]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30~60g。益气补中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详情] 1详细说明 2用药咨询 全部 别名 药用部位 成份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选方 临床应用 宜忌 【别名】棉芪,绵芪,绵黄芪,棉黄芪,黄蓍,黄耆,箭芪,箭黄芪,内蒙古黄芪,王孙,戴芪,戴糁,戴椹,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百药绵,土山爆张根,独根,二人抬,大有芪,蒙芪,元芪,红蓝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内蒙黄芪,冲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浑源芪。 【药用部位】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或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的乾燥根。 【成份】主要含有皂苷、黄酮等。皂苷主要成分为黄芪皂苷Ⅰ、Ⅱ,膜荚黄芪另含膜荚黄芪皂苷A、B,蒙古黄芪另含黄芪皂苷Ⅳ、大豆皂苷Ⅰ;黄酮中主要成分为芒柄花黄素和毛蕊异黄酮等。尚含氨基酸、甜菜碱等;蒙古黄芪还含黄芪多糖Ⅰ、Ⅱ、Ⅲ等。 【功能主治】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用法与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30~60g。益气补中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 【选方】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组成。黄芪于内,可大补脾肺之气,于外则固表止汗,是其中的主打药物;白术能健脾益气,增强黄芪益气固表的功能,为辅药;而防风又叫“屏风”,可以解表祛风。玉屏风散就像是给体质虚弱的人加了一面结实坚固的挡风墙,使风邪无法侵入,主要是被用来抗感冒并提高免疫力,降低重复患病的几率。 常用于感冒、慢性呼吸道疾病、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汗症等。玉屏风散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之功效,有中成药中的“丙种球蛋白”美称,也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 防己黄芪汤:方中防己利水渗湿以消肿,祛风盛湿以止痛;黄芪益气补虚而固表,兼可利水,二药合用,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共为君药。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力,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功,为臣药。煎加生姜、大枣和营卫,调脾胃,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证属表虚之风水、风湿者。 【临床应用】1.高血压病: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黄芪30克、白术12克、防己12克、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克,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克,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克、丹参12克。 2.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克,水煎分3次服。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3.急性肾小球肾炎:北芪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4.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5.银屑病: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疗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9.36%。

常年气短用黄芪补气还不行补气的关键是要提气

常年气短用黄芪补气还不行?补气的关键是要提气 常年气短用黄芪补气还不行?补气的关键是要提气 稿源:南方都市报2012-05-07 作者:林倩原创 摘要:说着说着话就觉得气不够用?走着走着路就觉得乏力气短?这些症状看似微小不妨碍工作和生活,实际上已经是身体不健康的信号。发现气虚后自己用人参来补气是不行的,一定要遵医嘱。 黄芪是补气第一药,可补中益气,适合气虚的人使用。 国医出镜:曹田梅,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兼治未病中心主任。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0年被纳入国家级中医传承项目“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计划”,师承国医大师朱良春、邓铁涛、路志正、颜德馨、周仲瑛、张琪学习。她用“治已病不如治未病”的智慧推动深圳城市生活的健康度。她被患者送上“医者父母

心”的高度评价。她的养生概念,为深圳人提供健康管理方式,也对快速城市生活提出了反思。 说着说着话就觉得气不够用?走着走着路就觉得乏力 气短?这些症状看似微小不妨碍工作和生活,实际上已经是身体不健康的信号。有些人会觉得很奇怪,明明去呼吸科检查大多数指标都正常啊?为什么气短现象一直不见好转。在中医看来,这可能是气虚气陷的表现。不过,不能简单地认为气虚就可以用黄芪人参来补气,专家提醒,补气的关键是要提气,这才是气虚气陷的治疗策略。 ● 国医来诊脉 刘某某,女,41岁,水果批发商。患者因气短十余年,加重2年,于2011年8月25日来诊。十几年来经常感觉气短、头晕、乏力。经当地中医治疗后头晕消失,但气短无好转,7年前起,面部出现黑斑,渐加重。有时双下肢浮肿。心情压抑。月经量少,有时数月不至。曾反复检查未见心肺异常。曾被某中医诊为气虚,遂自购大量黄芪、人参进补,服后感腹部胀满,气短如故。近两年气短加重,常有气提不上来之感,伴乏力。大便干结。 四诊:面色暗滞,见大片黑斑,舌红暗苔白粘,脉沉涩。 开方: 第一方:生芪30g,桂枝10,知母10g,柴胡5g,桔梗5g,升麻5g,红参10g,白芍30,合欢皮10,上方加减

黄芪补气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不少人都有过这种体会,时感乏力,稍活动一下就出现心慌、气促、易出汗,稍不留意就会感冒,而且一旦感冒了,症状往往就非常重,常需挂点滴才能缓解。在闷热的天气里,只要在相对封闭一点的环境里呆的时间稍长一点,就会出现头昏、胸闷、心慌、气促等不适,更有甚者,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这种情形也时有发生。但这些症状虽然明显,却往往不需用药,只需改变一下环境,换到一个通风的地方,症状即可自行缓解,虽也曾做过多项检查,却无一异常发现。西医对此情况往往难以做出明确诊断,治疗起来亦感非常棘手,而中医对此则无论是解释抑或是治疗都可谓是得心应手。 那么,具有以上情形的人是不是就非得上医院治疗不可呢?是不是就非得买回大包小包的中药来煎熬呢?非也。有一种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只需去附近的中药店买点生黄芪回家,每次用15克泡水代茶饮,20天为一疗程,一般一疗程即可见效。 一个医学院校的学生,遇上一个病号叙述他时常会感到乏力、易疲劳、好出汗、极易感冒,且在人数众多的场合,即便是门窗洞开,只要时间稍长一点,就会出现心慌胸闷,非得去室外呆一会才能缓解,真是深受其苦!翻阅书本试着用生黄芪泡水代茶饮。没想到大约坚持喝了20天左右,上述情形基本上就没有再发生过。乏力、易疲劳症状明显改善,感冒亦很少发生,即便是偶尔不慎感冒了,症状亦甚轻微,往往不需用药或用很少量的药即可痊愈。走上临床后,曾遇到不少有类似情况的病人,经建议后试饮黄芪茶,据反映此法确实非常有效。随着临床实践的逐步深入,发现黄芪茶的应用远非如此,在一切伴有乏力、易疲劳等虚弱症候的疾病治疗中,均有辅助作用。 单味黄芪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疗效呢?这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黄芪泡茶补气方法

黄芪泡茶补气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不少人都有过这种体会,时感乏力,稍活动一下就出现心慌、气促、易出汗,稍不留意就会感冒,而且一旦感冒了,症状往往就非常重,常需挂点滴才能缓解。在闷热的天气里,只要在相对封闭一点的环境里呆的时间稍长一点,就会出现头昏、胸闷、心慌、气促等不适,更有甚者,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这种情形也时有发生。但这些症状虽然明显,却往往不需用药,只需改变一下环境,换到一个通风的地方,症状即可自行缓解,虽也曾做过多项检查,却无一异常发现。西医对此情况往往难以做出明确诊断,治疗起来亦感非常棘手,而中医对此则无论是解释抑或是治疗都可谓是得心应手。 那么,具有以上情形的人是不是就非得上医院治疗不可呢?是不是就非得买回大包小包的中药来煎熬呢?非也。有一种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只需去附近的中药店买点生黄芪回家,每次用15克泡水代茶饮,20天为一疗程,一般一疗程即可见效。 上述方法我是通过自己的亲身治疗经历得来的。那还是五六年前,我还是一个医学院校的学生,遇上一个病号叙述他时常会感到乏力、易疲劳、好出汗、极易感冒,且在人数众多的场合,即便是门窗洞开,只要时间稍长一点,就会出现心慌胸闷,非得去室外呆一会才能缓解,真是深受其苦!我翻阅书本试着用生黄芪泡水代茶饮。没想到大约坚持喝了20天左右,上述情形基本上就没有再发生过。乏力、

易疲劳症状明显改善,感冒亦很少发生,即便是偶尔不慎感冒了,症状亦甚轻微,往往不需用药或用很少量的药即可痊愈。走上临床后,曾遇到不少有类似情况的病人,经我建议后试饮黄芪茶,据反映此法确实非常有效。随着临床实践的逐步深入,我发现黄芪茶的应用远非如此,在一切伴有乏力、易疲劳等虚弱症候的疾病治疗中,均有辅助作用。 单味黄芪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疗效呢?这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从发病机理来看,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此证则多属肺气虚弱。肺主气,司呼吸,主管发散和肃降,即具有宣发卫气和输精于皮毛的功能。现肺气虚弱,则其功能减弱,导致卫表不固,抵御外邪侵袭的功能下降,故在遭受外邪侵袭时,极易发病,具体可表现为乏力、易感冒、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而黄芪性甘温,归肺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之功能,饮用黄芪茶,即可达到补肺气、固肌表的目的,使得肺司呼吸、主宣发的功能正常,抵御外邪侵袭的功能增强,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其次,从黄芪的药理作用来看,黄芪一方面能促进骨髓细胞的分化,促进红、白细胞的生成,使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及多核白细胞显着增加,可明显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另一方面,能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强心、抗衰老的作用。黄芪对多种细菌和病毒还有直接或间接的杀灭能力。所以饮用黄芪茶,可明显地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正因其有治病强身的功

黄芪配伍治重症肌无力

黄芪配伍治重症肌无力 黄芪在临床中是一味很常用的药材,很多人对它都不会感到陌生。日常生活中,有的人还会用黄芪来泡水或者煲汤,补气健脾,益肺生津。我们《中国药典》记载的黄芪有两个来源,它们都属于豆科植物,一个是蒙古黄芪,一个是膜荚黄芪。用药部位是它们的干燥根。 看具体医案之前呢,我们再来看下黄芪的性味归经与主治功效。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个医案,是用黄芪配伍治疗重症肌无力。医案中这个患者已经54岁了,是个男性,有高血压病史,曾经被某三甲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已经患病两年了,一直通过服用泼尼松治疗,现在泼尼松每天用量为30mg。就诊时呢,患者有复视现象,而且早晨起床后伴有眼睑轻度下垂。看他的舌象脉象,舌质红,苔薄,脉沉细。初诊时,医生采用的是健脾益气的疗法。用的是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我们来看下方药的具体组成: 黄芪60g、五爪龙60g、太子参30g、升麻10g、柴胡12g、杜仲20g、菟丝子15g、陈皮3g、当归12g、炙甘草6g、桑寄生15g、白术10g、桔梗10g。用水煎服,一日一剂。 患者服药一周后感觉有些头晕,测量血压,高压22kpa,低压14kpa。于是医生把原方中的升麻和柴胡去掉,加重黄芪的用量,加到120g。改方后,患者头晕的现象逐渐减轻,但其他症状没有明显好转迹象。治疗的第一年,患者的症状都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但患者出于对医生的信任,坚持服药。期间基本方没有改变,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酌情配伍柴胡、升麻,调整方中药物的剂量。黄芪作为君药,补气力大,最大用量最高曾达到180g,而陈皮的用量自始至终都没有超过6g——陈皮主要起到理气疏壅的作用,用量过大会伤津耗气。就这样治疗了一年多,患者的症状开始得到明显改善,而且停用了泼尼松。后续使用强肌健力胶囊治疗,一年后病情完全控制。 重症肌无力的病因一般与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有关。脾主升清,主四肢肌肉,脾气不健,就会表现为眼睑下垂,四肢痿软无力。西医治疗重症肌无力时,经常使用激素药,但是长期使用激素药会耗伤人体的肝肾精血,使气血津液更加亏虚。所以在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过程中,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同时,还要注意补益肝肾。

黄芪:药食两用 补气强身

黄芪:药食两用补气强身 在众多中药材中,许多人都认得黄芪,那椭圆形的切面上,黄白相间,外圈黄白色,中心淡黄色的放射状纹理和裂隙好似盛开的菊花,闻一闻有淡淡的药香,再咬一下感觉质地细密,有一种淡淡的蜂蜜香气,细嚼后口中泛出甘甜。 黄芪不仅是一味常用的有名中药,还被广泛用于食疗,是著名的保健滋补佳品。从古至今,黄芪都扮演补正气、强体魄的重要角色,是人们离不了的药食两用材料。 自古黄芪传说多 关于黄芪,有许多民间传说。古时有一位叫戴糁的老人,善良厚道,乐于助人,善用针灸治病,老人形瘦而面黄,人们尊称“黄耆”(耆指六十岁以上的人),但后来不幸因救助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长的一种草药称为“黄耆”,即黄芪。人们用它治疗许多病痛,在民间广为流传。史料上,也有隋唐间医家许胤宗妙用黄芪救太后的记载。 著名诗人苏东坡写过很多中药诗,其中有首与黄芪有关的诗:“孤灯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发欹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可见宋代就有人常食黄芪粥,自然也受注重养生的大文学家苏轼青睐了。 相传,有朋友向其请教养生秘诀时,苏轼说:“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提出了淡泊名利、调节情志,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安步当车、适当运动,控制饮食、合理膳食的养生要诀。除此以外,苏东坡对吃粥很有兴趣也很讲究,他有书帖描写

食粥:“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他被贬失意,大病初愈时,常用黄芪粥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 黄芪应用广泛,受到许多名人喜好。白居易也有一首《斋居》诗提到黄芪粥:“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诗中有黄芪、赤箭(天麻)两味中药。可见,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用黄芪作为药食两用之材调养,已是一种时尚和习惯。 医家妙用黄芪起重疴 黄芪的药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在中医处方中常有黄芪的身影,且多是担当主药。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健脾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作用,是中医补中益气的要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刘汶说,黄芪可用于多种疾病中中医辨证为气虚的病人,如少气懒言、声音低弱、咳嗽气短、久咳久喘的肺气虚者,面色不华、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的脾气虚者。黄芪对慢阻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术后及放化疗之后,以及消化性溃疡、消化系统肿瘤放化疗之后的气虚病人,疗效尤其显著。 黄芪与其他药物配伍而成的名方补中益气汤,可升阳举陷,对于久泻久痢导致的脱肛、直肠黏膜内脱垂或肠易激综合征,形瘦体弱的内脏下垂等都有较好疗效。中医经典名方玉屏风散就是用黄芪为主药,配伍白术、防风,内补脾肺之气,外以固表止汗。黄芪还能治疗因为气虚导致的自汗、水肿,对糖尿病足、慢性丹毒导致的下肢溃烂等,黄芪可起到敛疮生肌的

张锡纯:黄芪

运用黄芪配伍规律探讨 近代名医张锡纯对于黄芪的运用经验丰富,配伍灵活, 自出机杼, 颇多卓见, 启人思路, 兹撷要探折如下, 以示其旨。 1黄芪配知母, 益气滋阴止消渴 张氏认为, 消渴证为元气不升所致, 故治以升补元气。其所创之玉液汤, 即重用黄芪作为主药, 助脾气上升, 散精达肺, 升补元气。认为黄芪不但补气, 用之得当, 尚能滋阴。同时配伍知母, 生津润燥, 二者配合, 有阳升阴应, 云行雨施之妙。且知母能制约黄芪之温热之性, 两相配伍, 药性平和, 始能久服无弊。张氏在治疗消渴证时强调先清其实热, 然后更易收捷效。 张氏治疗虚劳证, 亦常用此二者为主, 如常用黄芪18g, 知母24g 同煎, 治阴虚身热之劳嗽证。黄芪大补肺气以益水之上源, 使气旺生水。知母能滋肺中津液, 使肺肾同治, 金水相生, 烦热自退而取效。服数剂后又加以丹参, 当归等活血之品, 防其虚劳日久而成之血痹。 对于阴虚有热之劳嗽证, 常重用黄芪、知母,莫不随手奏效。黄芪、知母虽可退虚热, 但热甚者,须加生地黄。 2黄芪配龙牡, 补肝收敛止崩漏 张氏所创之安冲汤、固冲汤均用黄芪配龙骨、牡蛎, 治崩漏,月经过多等证。并配以海螵蛸、茜草固涩下焦, 为治崩漏之主药。对于血热妄行者, 宜加重生地、知母用量。如属气分热盛兼外感者, 宜用白虎加参汤。重用生石膏90g, 使火热清后, 方可用安冲汤。对于外邪未去者, 当先祛邪, 然后再安冲止血固本, 是为正治。对于血崩失血多者, 强调龙、牡宜煅用, 加强收涩之力, 疗效更好。基本可以达到一剂血止的效果。对于血崩证, 用固冲汤不效者, 此为大气下陷, 宜加柴胡6g, 并加重黄芪用量, 认为柴胡为治大气下陷致崩漏之主药。 3 黄芪配干姜, 温通心阳蠲寒饮 张氏认为,黄芪善开寒饮, 且常配伍干姜, 治疗寒饮结胸之喘嗽证。生黄芪补胸中大气, 大气壮旺, 心肺阳足, 自能运化水饮。干姜辛散化饮, 补心肺之阳, 阳足则阴霾自开。其所创之理饮汤, 即重用干姜开寒饮,气分不足者, 加重生黄芪温补元气。心肺阳虚, 不能运化精液, 痰饮内生者, 又配少许厚朴,“厚朴多用破气, 少用则通阳”, 借其温通之性, 使阳通气降。干姜可重用至30g, 旨在通阳散饮。对于胸中痰饮郁结者, 有时亦单用干姜10g~30g, 煎服数剂, 继之加黄芪, 每

黄芪的副作用

黄芪的副作用 三种肾虚,慎用黄芪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阴虚的表现:有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等。湿热的表现:有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热毒炽盛的表现:有各种化脓性感染,如痤疮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现为满面通红、咽红、咽干、咽痛、口苦口干、唇舌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等。 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黄芪的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与用量】9~30g 。黄芪柳叶片 【证治验方】 1、小便不通。 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2、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 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浊。 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4、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 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 每服二钱,一天两次。 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5、老人便秘。 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 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 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三十丸。 7、少淋。 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8、吐血。 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9、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

黄芪药性论述

黄芪药性论述 黄芪药性论述 11-06-23 09:18:17,分类:黄芪药性论述 黄芪药性论述 药性论述 历史论述 黄芪的药用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 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 之药也…"。《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西方的传统药剂师最近开始关注并研究用黄芪减弱化学疗法的副 作用.。 1、本草对于黄芪的论述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 其独效者,尤在补血。 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当归 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 2、中药学中的黄芪名医陶弘景就说:"黄芪第一出陇百沈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是指的甘肃省野生黄芪,黄芪商品中,野生品除东北所产三种关芪

(卜奎芪、宁古塔芪、正口芪)较佳,最好的当数甘肃野生黄芪。由于野生品较少,在我国各省区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 含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calycosin)、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 还含黄芪皂甙Ⅰ、Ⅴ、Ⅲ(astragalosideⅠ、Ⅴ、Ⅲ)。 黄芪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黄芪多糖A、B、C、D,黏液质,多种氨基酸、苦味素、黄芪皂苷、胆碱、叶酸、黄烷化合物及含有硒、硅、锌、钴、铜、钼 等多种微量元素。 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温。 黄芪(图4) 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功效主治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 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 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 表托疮。 药用配伍 补中益气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西洋参补气滋阴,很适合这4类人吃,但有1类人吃了却反伤脾胃

自古以来,国人把人参视为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恨不得家里面都能藏上一根,以待大补特补。 然而,人们或许不知,人参性温,许多人根本受不了这温补。 相较之下,西洋参更家常,更多人适宜。 西洋参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原产于美国和加拿大,我国已有栽培。性味:性凉,味甘、微苦。 功效:归心、肺、肾经,具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之功效。

吃西洋参,只是清朝以来的事 在数千年的中药历史舞台上,西洋参属“小辈”,其药用史不长,首载于清代汪昂的《本草备要》,至今约250年。 清代康熙年间,民间刮起采参潮,清廷禁止滥采,人参价格高涨。 来自西方传教士看在眼里,计上心头:世界上与东北长白山地理同纬度,生态环境相似的其他地方,会否也有如此宝贝呢? 于是苦心寻找。终于在数年后,在美国寻得一种形似人参的植物,出口中国,大发其财。 此便为西洋参,又名花旗参、洋参、美国人参。 换言之,西洋参之发现,是为顶替人参。但医药学家们很快发现,西洋参与人参,虽同为补气药,药效却有较大差异。 人参性温,西洋参性凉,前者可大补人体元气、复脉固脱,后者的主要功效是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许多人不受人参之温补,西洋参则可以用。正如清代名医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 看体质下药,你未必适合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成功栽培出西洋参,西洋参才总算是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些人不管泡茶煲汤,总会丢几片,认为有益无害。其实,西洋参性凉,体寒之人并不适宜,否则容易伤脾胃。 下面这些才是西洋参的“最佳人选”—— ?气虚阴亏者: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脱肛,子宫下垂,脉弱等。 ?虚热烦倦者: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五心烦热、腰酸背痛等。 ?口燥咽干者:表现为,口干咽痛、大便干燥、舌少津液等。 ?西洋参还适合血热、咳喘痰血、消渴等病症。

人参,党参,黄芪的补气区别

人参(红参,白参,糖参,园参)与党参作用其本相同,现在都是种植的,效力也基本相同,可互代用。但野生的就不同了,现在野生的党参效力比种植的人参还要好,野生人参就效力更强了。张锡纯在其作中也讲道,古方之人参实为党参(野生)。而人参党参皆补人体内之大气,脾胃中气,由内而外。而黄芪则补外之卫气,肺气,由外而内。故又有所不同,亦难以用份量去衡量。 继续追问:但是现在的红参、党参、黄芪补气的效力有区别么?如果没区别,那么就没必要买红参了~~~ 补充回答:你是说对了,但很多人还是慕名而来的。 继续追问:不会吧,那么用普通党参就可以了?不用买人工培养的人参了? 补充回答:从我治病用药的经验看,就是这样。 继续追问: 原来如此,那么请问我现在气虚应该如何调理才好呢?那些药的功效会好呢? 补充回答:什么气虚呢,有什么表现症状 继续追问:容易出汗,容易疲累,无精打采,脾的运化功能差~~ 补充回答:这个天气,这种症状是应节的,保持心态与保证运动量是最主要的。盲目去补气,只会适得其反。

黄芪补气、既能升补脾气,又能益肺固表。党参补气,只能健脾补气,无固表之力,但党参还能益气生津,黄芪则无生津之效。黄芪兼能利水,党参无利水作用。白术补气主要是补脾气,并能健脾燥湿。党参补气,脾肺俱补,但燥湿之力不如白术。黄精补气兼能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但其性质平和,其效缓慢,久服才能见效。党参补气,其效迅速。 党参补气兼能养血,这是它的一大特点。所以气血两虚,气短心悸,疲倦乏力,面色苍白,头昏眼花,胃口不好,大便稀软,容易感冒的人,也宜服用党参。实验证明,党参能使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增加,所以贫血病人食用党参很有益处。因化疗和放射疗法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服用党参也有促使白细胞回升的效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