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童观(初步认知)

我的儿童观(初步认知)
我的儿童观(初步认知)

我的儿童观

“儿童观”在我还没有摸到学前教育的门框前,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在那时的我看来,儿童就是一个需要被幼儿园老师照顾一日生活、教授一些简单儿歌的小孩。但是,现在我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儿童观有基本的认知。我认为:儿童是正在持续发展的个体;儿童是一名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培育的人;儿童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据了解,在文献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中有提到: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应该为儿童提供不同的教育。现如今,我的理解是每个儿童的发展过程是具备差异性的,每名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他们每天可以通过自身的观察、模仿等方法,在各种活动中,幼儿逐渐学习各种能力并且慢慢地在往后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所以说,儿童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人;然后他们是每天都有在进步一点点,像小树苗汲取空气、水分、土壤营养一样慢慢地成长。因此,我认为儿童是正在持续发展的个体。

幼儿的健康总的来说是由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组成。正常幼儿的身体发育正常,有效抵御各种疾病是能够观察到的现象;幼儿心理健康也会主要表现在心胸开朗、乐于交往、情绪健全、智力正常等方面。可是幼儿处于一个人生命刚刚起步、开始发展的阶段。幼儿的身体比较娇弱,心理也处于对事物很敏感的时期。这时的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家庭的呵护和社会的共同培育。

而早在1981年联合国通过的保障儿童权利的国际法律文书《儿童权利公约》中,就已经严格划定了全面的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在此之后履行公约一直是我国政府和人民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幼儿在出生后,他们是多感官地体验、模仿身边的一切事物,世界的一切事物都需要成年人共同地引导他们有正确地认知。再者,人类具有社会行为,在人类社会中,人们会发生一定形式的交往和联系,在这之间人们相互影响。由此可见:我们要做到尊重儿童的权利;在家庭和社会上,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为幼儿创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以身作则很重要。

从社会性质来看,现代社会需要身心健康的人们去从事各种工作,去建设祖国。而重视儿童的发展,不仅是为社会增添栋梁的有效渠道,也将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的一方面。

参考文献:《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基础》

孩子的社会认知

孩子的社会认知(幼儿心理社会危机) 孩子最终是要走上社会的。孩子与社会的适应程度,是他人生幸福的关键之一。而人社会化的过程,要从娃娃开始。 有学者认为,人的一生需要经过8个心理社会阶段,在每一阶段,人都被社会环境所形成的心理危机所主导。如果人能够顺利地解决这个阶段的心理危机,就会导致相应社会能力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能够顺利、按时解决各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然后又去接受新的挑战;也有一些个体不能按时解决相应的心理社会危机,需要以后再去解决。也有的终生不能解决。 这8个心理社会阶段是: (一)出生到18个月:这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在这个阶段,对于婴儿来说,特别重要的人物是母亲。婴儿出生后,存在一种强烈的不信任倾向,但他又对社会有种种需求。因此,他遇到的第一个社会问题是与养育者――一般是母亲的关系,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母亲。 如果母亲能够满足婴儿对食物和爱抚的基本需要,能够使婴儿有着具备一定节律和规律的生活,能让婴儿产生期望并使期望得以实现,婴儿会通过对母亲的认识,逐渐得到这样的感觉:这个世界是可以预测的、安全的、并且充满爱意的。因此,世界是可以信任的。如果母亲表达了对婴儿的喜爱,则婴儿认为自己是被信赖的。 而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乐观的个性品质的基础。 如果母亲对婴儿是拒绝的,不疼爱的,这将是婴儿挫败感的根源,并使婴儿对周围世界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有可能伴随其整个童年期,甚至殃及成年期的发展。 另外,婴儿似乎能感受母亲的情绪状态:如果母亲感到焦虑,婴儿也会感到焦虑;如果母亲心情宁静,婴儿也会感到宁静。父母对生活、对世界的不信任感似乎会传递给婴儿,所以,和谐的家庭生活也是婴儿形成信任感的重要背景。 (二)18个月到3岁:这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和怀疑感 在第一个阶段,婴儿只是被动做出反应,而不能主动采取行动。但在第二个阶段,大部分婴儿已经学会走路,并且能够利用掌握的语言与他人交流。在这时候,婴儿试图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开展“自主的”行动。他们试图摆脱外部世界的约束,试图显示自己的力量。他们开始讲“我如何”、“我自己来”之类的话,渴望自己吃饭、穿衣、走路,还试图拒绝成人的帮助。婴儿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体现了独立意识,他们试图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一种自主的感觉。

3~6岁儿童社会认知及其发展

3~6岁儿童社会认知及其发展-幼教论文 3~6岁儿童社会认知及其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钱文 “社会认知”这个概念对于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之所以说“熟悉”,是因为他们可能听说过并且知道社会认知是关于“社会”的认识;之所以说“陌生”,是因为他们对于社会认知具体指的是什么、幼儿表现出的典型行为具体有哪些等问题并不十分清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认知这个概念,但是在社会领域中提到的许多典型行为正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反映。本文主要对社会认知的定义、作用与儿童发展特征等方面作简单介绍。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的定义 对社会认知的界定有许多种,通常我们比较倾向于采纳沙兹(Shan-tz,1984)的定义,即社会认知通常是指对人、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和规则的认知,以及对这些观点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的认识与推论。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社会认知在内容上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认知活动,第一是关于个体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别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情感、动机、意向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识;第二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的服从、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是对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等,如对社会规则、职业、集体中不同角色等的认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下列典型行为的描述就涉及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关心尊重他人,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知道父母的职业;在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中,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等等。 2社会认知的条件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完成一项社会认知活动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存在、需要和推论( Flavell,1975)。 “存在”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一种基本认识,即知道社会领域中某一特定的事实或现象是作为生活的可能性之一而存在的。这一点对于学前儿童而言非常重要,如果幼儿还没有意识到人是有着诸如感知、思维、动机等心理活动的,那么他就不可能试图去了解自己的动机和想法,更不可能去推测他人内心世界的感受了。例如,只有当幼儿意识到自己内心存在着情感,能够意识到这种情绪的存在,他才能认识情绪,从而推及别人也有情绪。 “需要”是指试图进行某种社会认知行为的倾向或觉察到的需要。换言之,儿童可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情绪,也知道别人有情感体验,但是他并不清楚在什么特定的场合或特定的时间需要去觉察他人的情感体验。要成功进行一个社会认知活动,儿童首先要知道做这件事的必要性。例如,幼儿为了加入角色游戏,必须知道该游戏的规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任何社会认知过程都是思维的过程,人们最终形成的对他人的认知结果几乎都是一个推论。儿童要进行成功的社会认知活动必须具备推论能力,因此所谓“推论”指的是涉及成功执行某些形式的社会认知所必备的思维能力。例如,幼儿可能觉察到了母亲面有不悦之色,由此推断母亲不高兴了,并且试图推测母亲不高兴的原因,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当然,幼儿的观察力和生活经验都很有限,

教资国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练习题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2015教资国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选练习题:小学生的认 知发展(一) 单项选择题 1.艾里斯的ABC理论中的“C”指的是( )。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获得正向的情绪结果 C.事件造成的情绪后果 D.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答案】C。解析:艾里斯的ABC理论中,A指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指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 指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故选C。 2.组织策略属于( )。 A.精加工策略 B.认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调节策略 【答案】B。解析: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小学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 )阶段。 A.前运算 B.形式运算 C.具体运算 D.感知运动 【答案】C。解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7-11岁的儿童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所以小学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 4.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 )方面的特性。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答案】C。解析: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时间方面的特性。 5.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 )。 A.多维思维 B.思维的可逆性 C.具体逻辑推理 D.守恒观念形成 【答案】D。解析:守恒观念形成是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 6.以下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

A.设置学习目标 B.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C.测验先做简单题目 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答案】A。解析: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7.经典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华生 【答案】B。解析:巴甫洛夫是经典条件反射的创始人。 8.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是(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推理思维 D.创造思维 【答案】C。解析:推理思维是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9.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 )。 A.无适当提取线索 B.信息相互干扰 C.痕迹消退 D.压抑 【答案】A。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无适当提取线索。 10.提出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的心理学家是( )。 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杜威 【答案】A。解析:奥苏伯尔提出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其中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二) 单项选择题 1.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叫做( )。 A.操作性条件反射 B.遗传性条件反射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 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 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 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每次投一颗)’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 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 2。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 他回答:“没有”。 3?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例如 皮亚杰请儿童坐在一座山的模型的一边,将玩具娃娃置于另一边,要儿童描述玩具娃娃看到的景色。 结果6或7岁以下的儿童描述的景色和自己看到的相同。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例如,有人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进另一个大而低的杯子里,当倒 水时用一屏障挡住水在杯子里的水位线,儿童能见到水,但看不见水在杯子里的高低。许多4岁儿童说新杯子中的水同原来的杯子中的一样多。但当屏障拿掉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说新杯子中的水没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一) (一)注意的发展 1岁儿童注意看一个玩具的时间仅能维持两秒钟。 2岁儿童能注意集中地玩一玩具的时间可持续8秒以上。 3-5岁儿童能专注地从头到尾看完他们能理解的节目。 4-6岁幼儿对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信息很敏感,看完节目后能回忆起重要的情节内容,对不重要的部分往往记不起来。 5-6岁儿童在自由活动中的注意稳定性能维持注意于一个单独活动的平均时间大约是7分钟。 6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专注于视觉形象,6岁以后的儿童不仅对视觉形象感兴趣,同时能注意接受听觉方面的刺激信息。 学前期末的儿童计划自己注意目标的能力刚刚发展,但还不太会运用注意的策略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二)记忆能力发展 2岁儿童已开始会认自己的家门,认自己的房间,知道在房间里的什么地方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大一点的儿童开始学会认路。 3-4岁儿童知道出了家门如何走到附近的幼儿园,但要幼儿将自己熟悉的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画出来则十会困难,甚至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4岁的幼儿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记忆策略。 4岁儿童会利用“位置”来帮助记忆,如:幼儿会将藏有巧克力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一边,而将藏有别针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另一边。 (三)认知的发展 3岁儿童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关于心理功能的“观点—愿望”理论,即逐渐认识到一个的行动是由他内心的观点和愿望支配的,如:一个孩子饿了会打开冰箱找食物。 3岁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和愿望的关系,以及观点与行动及行动结果的关系,学会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愿望。 大约3岁左右,幼儿能认识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区别,如:幼儿知道“想”是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一个人能想那些当时没有看见的、接触的或谈论的事物。 幼儿认识到思维和现实的区别,如:幼儿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头脑中关于客观事物的表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这些事物的映象(“好像照片一样”)。 3-4岁的幼儿认识到某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幼儿知道各种噪音、对任务不感兴趣、心理想着别的事情等会妨碍人集中注意从事当前的活动。 3岁幼儿还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从而把自己的看法施加于别人。 3岁幼儿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现时的观点和过去的观点区分开来,如:向幼儿展示一个糖果盒,问幼儿:“里面装些什么?”因为幼儿过去见过这类糖果盒,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糖块”。成人打开盒子给他看,出乎他的意料,里面装的都有是一些铅笔。成人接着问他:“刚才还没打开盒子,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3岁的幼儿往往回答说:“铅笔”。他已不记得他曾经相信里面装的是糖块,这时成人出示一只玩具加菲猫,对幼儿说:“这里有一只加菲猫,它以前没见过这只盒子,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它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幼儿回答说:“铅笔”。就是说他不能将不同的主体在不同时间接受的信息区分开来,自己知道的东西误认为别人也知道。 3-5岁幼儿能认识到只有人以及或许某些动物能思考,而石头不能思维;他们还认识到思维的内容可能是自己想象的产物;他们能将“想”从知觉运动活动如“看、动、感受到”等区别开来,他们能懂得“想”(思考)和“知道”的区别,如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件事(如午餐的饭盒里装着好吃的东西),但你现在不一定会去想它。 幼儿4岁左右懂得观点与现实的区别,因而某人可能持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某个物品藏在某个地方而实际上并不在这个地方,幼儿经常会和成人开一些小玩笑,如故意改变物品存放的位置,使成人找不到;已开始懂得认知任务跟随认知作业成绩的关系,如4岁幼儿也知道要求记忆的项目越多就越难记,要记住5个物品的名称就比记住10个物品的名称容易,他们也知道,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如果做出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许多学前儿童认识到,过去学过的东西现在忘了,重新捡

社会认知幼儿园教案

社会认知幼儿园教案

社会认知幼儿园教案 【篇一: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认识公共汽车》】 社会体验《特殊功能的车》 一、教学活动内容的生成与依据: 孩子在咿呀学语的期间便对汽车产生浓厚兴趣和特殊的感情,汽车能发声,能行驶,能将人或物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幼儿每天都能看见各种不同的汽车。他们爱观察车辆,特别是中班的幼儿已能辨认出一些常见的汽车,而且喜欢把各种汽车玩具拆拆再装装。于是,我就设计了这节“关于特殊功能车”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学习、复习、巩固对各种车辆的了解。还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认识各种汽车的名称和用途,增强了幼儿的社会性常识,揭开了幼儿的在生活对各种车的好奇与困惑!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对于汽车的结构、种类有简单的了解。 2.学习一些简单的交通安全行为。 3. 知道这些多功能的车与人们之间的密不可分的生活关系。 4. 简单了解紧急电话的用途 5. 激发幼儿表述的愿望,能大胆的正确的表述自己的见解。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幼儿可以积极主动的去观察各类汽车,并且了解每种车的特殊功能和用途,(如消防车是用于灭火的,邮政车,是用于运送信件的),认真比较各种特殊车之间的外型与功能的不同(如消防车是红红的,有梯子,而救护车却是白色的,等)

2.猜谜语 教师和小朋友们玩“猜谜”的游戏。 教师用语言引入:“小朋友们都很聪明,能认识各种各样的车。现在老师要换个方式考考你们,那就是我们来玩一个猜谜的游戏好不好?那规则就是,请你 听清楚老师出的题目,然后回答这是什么车?明白了吗?那好,现在请听题咯。” ——下雨车,下雨车,边下雨来边唱歌。请问这是什么车?(洒水车) ——大嘴车,大嘴车,边吃垃圾边开车。请问这是什么车?(垃圾车) ——盖楼房时运重物,长长手臂真神气。(吊车) ——失火,救人都要它来帮忙。(消防车) ——抓坏人的时候,警察就会开着它出来。(警车) ——可以救人的车子。(救护车、警车、消防车。) ——信件信件用啥运。(邮政车) ——警察拿枪保护它,银行门口经常停。(运钞车) 3.交流 让幼儿说一说你还看见过哪种车?谈一谈车在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倾听,适当的介入幼儿谈话,引导幼儿说出完整的语言(如:我见过公交车,公交车是给人带来方便的交通工具) 4.观察比较 ——出示消防车、警车、救护车图片

自我认知能力测试

自我认知能力测试 测试说明:本次测试包括15道选择题,每题有A、B、C三个备选项目。在理解题意后,选择最符合或最接近实际情况的那一项目。选项也没有好坏之分,不要猜测哪个答案是“正确”的或者哪个答案是“错误”的,以免测验结果不准。 从第1题到第15题,ABC对应的分数分别是:123 1.你烦躁不安时,你知道是什么事情引起的吗? A.很少知道 B.基本知道 C.有时知道 2.当有人突然出现在你的身后时,你的反应是? A.感受到强烈的惊吓 B.很少感受到惊吓 C.有时感受到惊吓 3.当你完成一项工作或学习任务时,你感觉到轻松吗? A.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B.经常有这种体验 C.有时有这种体验 4.当你与他人发生口角或关系紧张时,你是否体验到自己的不快呢? A.能够 B.不能够 C.说不清楚 5.当你专心致志地从事某项活动时,你知道这是你的兴趣所致吗? A.知道 B.不知道 C.很少知道 6.在你的生活中,你遇到过令你非常讨厌的人吗? A.遇到过 B.没遇到过 C.说不清楚 7.当你与家人或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时候,你感到幸福和快乐吗? A.感觉不到 B.说不清楚 C.是的 8.如果别人有意为难你,你感觉如何? A.没有什么感觉 B.觉得不舒服 C.感到气愤

9.假如你排队买东西等了很长时间,有人插队到你面前,你感觉如何? A.没有什么感觉 B.觉得不舒服 C.感到气愤 10.假如有人用刀子威胁你把所有的钱都交出来,你会感到害怕吗? A.不害怕 B.害怕 C.也许害怕 11.当别人赞扬你的时候,你会感到愉快吗? A.说不清楚 B.愉快 C.不愉快 12.你遇到特别令你佩服和尊敬的人了吗? A.遇到过 B.说不清楚 C.没有遇到过 13.假如你错怪了他人,事后你感到内疚吗? A.不知道 B.内疚 C.不内疚 14.假如你认识的一个人低级庸俗,但却好为人师,你是否会瞧不起他? A.不知道 B.是的 C.不会 15.假如你不得不与你深爱的朋友分手时,你会感到痛苦吗? A.说不清楚 B.肯定会 C.不会 〔评分标准〕 请你根据自己的选择,计算出自己的得分: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高低,查看自己属于那种类型: 敏感型(36~45分):这一水平的特征是能够准确、细致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并能够认识到情绪发生的原因。但有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悲观绝望型:虽然能清晰地识别到自我情绪状态,但却采取“不抵抗主义”,被动地接受各种消极情绪,典型的将发展为抑郁症;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每次投一颗)‘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 2。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3.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例如皮亚杰请儿童坐在一座山的模型的一边,将玩具娃娃置于另一边,要儿童描述玩具娃娃看到的景色。结果6或7岁以下的儿童描述的景色和自己看到的相同。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例如,有人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进另一个大而低的杯子里,当倒水时用一屏障挡住水在杯子里的水位线,儿童能见到水,但看不见水在杯子里的高低。许多4岁儿童说新杯子中的水同原来的杯子中的一样多。但当屏障拿掉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说新杯子中的水没有原杯子中的水多。这说明他们的认知被静止的知觉状态支配,而不能同时考虑导致这个状态的转化过程。 5.不合逻辑的推理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课题单元二学前儿童社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课时理论学时2课时 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性的心理结构以及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 3.素质目标:尊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愿意成为儿童社会学习的正面榜样。 教案重点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教案难点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教案方法情境教案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教案准备教案课件 主要教材参考资料李洪亮主编《幼儿社会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第1版甘剑梅主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教案过程教案基本步骤与内容教案方法时间分配 Ⅰ问题情境(导学) Ⅱ学习知识【情境分析】 情境:小乖乖成长记 2006年6月16 日:下午两点,伴随一阵哭声,小乖乖从孕育她的宫殿 里来到了这个世界…… 2006年6月18日:今天小乖乖睡觉的时候,很明显地笑过…… 2008年4月12日:妈妈下班回家,小乖乖看见妈妈非常开心,呵呵笑着 奔向妈妈…… 2009年9月10日:今天是妈妈送小乖乖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小乖乖不愿 意离开妈妈,她哭得很伤心的样子真让人难受…… 2011年6月1日:幼儿园举办庆“六?一”演出,小乖乖和小朋友们手拉 手唱歌跳舞,非常开心…… 2.问题:案例中的前后两次哭和前后两次的笑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3.小结:案例中的前后两次哭和前后两次的笑意义是不同的,其中蕴涵着儿童 社会性的产生与发展(生理性的哭与笑发展到社会性的哭与笑)。那么,儿童 的社会性发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影响因素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元二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社会性的结构 【图示讲解】 从构成成分上看,社会性包括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技 能。社会性认知是指个体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对人、对己、对事物 (如环境、规范和文化)的认知。社会性情感是指个体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 而产生的对人、对己、对事物(如环境、规范和文化)的情感体验。社会性 行为技能是指个体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中,学习并掌握的利于适应社会生活 的行为技能。 从具体内容上看,社会性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社会交往意识、社会环境 情境教案法 5分钟 讲授法 10分钟 1 / 5'.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标志着该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各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逾越,也不能颠倒,所有个体都遵循这一发展顺序,阶段具有普遍性。但受主体因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各阶段的出现可以提前或推迟。 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并不是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经过一系列的研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更多新的刺激和客体被同化到先天的反射中。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这一阶段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发展。一个很大

的进展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是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活动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活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不再像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依靠实际动作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思维,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直觉中解放出来。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尚未获得认知运算,他们进行的是半逻辑思维。 这一阶段的个体具有泛灵论倾向,无法区分有生命的事物与无生命的事物,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事物同样也具有情绪、动机等生命特征,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身上,它会疼得哭”。 自我中心主义也是前运算阶段个体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个体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个体的自我中心的倾向。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只注意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同时注意事物变化的两个纬度。由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原因,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1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阶段名称年龄图式功能特征感觉运动阶段 0~ 2 岁凭感觉与动作以发挥其图式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对物体认识具有物体恒存性概念。 前运算阶段 2~7 岁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倾向;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 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能理解守恒的道理。 形式运算阶段 11 岁以上能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考问题。 2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答: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可分为四个阶段:( 1 )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某一个方面。 ( 2 )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此阶段儿童能感知到各个对象之间能直接感知到的空间联系。 幼儿的图画认识能力大部分属于认识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 3 )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 ( 4 )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此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的把握对象整体,理解图画主题。 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阶段;中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高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另外,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也受材料熟悉程度的影响。 若所观察的对象是儿童生活中经验过的,能为他们所理解的,就能表现出较高的观察水平;反之,所观察的若是儿童不熟悉的材料,观察水平就不高。 3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一、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要求小学生按照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想象。 例如,在读课文时,要求儿童富有表情地朗读,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情节;在作文中,要求儿童围绕主题进行构思等。 因此,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就迅速发展起来。 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主题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很有效地指向某一预定的目的,尤其对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或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得简单贫乏。 二、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的内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再现,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随着教学的深入,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知识经验的丰富,表象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

员工认知能力测验

员工认知能力测验 1.数字关系:3,5,7,( ) A.7 B.8 C.9 D.不确定 2.E-MAIL 邮件本质上是:() A.一个文件 B.一份传真 C.一个电话 D.一个电报 3.请看下列句子:“笛子与扬琴音调一致。扬琴与二胡音调一致。笛子与二胡音调致。”如果前两 句陈述属实,那么第三句陈述则:() A. 属实 B. 不属实 C. 不能肯定 4.以下字中,哪个字的笔划最多?() A. 我 B. 瓀 C.城 D.需 5.英译汉: A. Good night( ) B. telephone ( ) 6.“荒诞”与“荒芜”两个词的意义:() A. 相似 B. 相反 C. 既不相似也不相反 7.“颂扬”的反义词是:( ) A. 诋毁 B. 美化 C. 评论 D.粉饰 E.歌颂 8.以下成语中哪两句意思相似?() A. 勿以善小而不为 B. 有志者事竟成 C.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E.知易行难 9.三只猫三分钟内可以捉三只老鼠,一百只猫多长时间才能捉一百只老鼠?( ) A.1分钟B.3分钟C.6分钟D.100分钟 10.事件推理: (1)再接再励(2)成绩突出 (3)工作努力(4)领导赏识 (5)给予晋升的机会 A.1-5-3-4-2 B.2-4-5-3-1 C.3-2-4-5-1 D.2-1-5-3-4 ( ) 11. 以下词中,哪个词与其它词不同类?() A.香 B.辣 C.雾 D.臭 E.酸 12.教师的职业无比_____,人们尊其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A.崇高 B.伟大 C.辛苦 D.高尚 13.下列数字中哪个最小:0.79,0.999,0.9,1,2,0.88。 ( ) 14.一件衬衣原价16.4元。商人以20.5元卖出。卖出价比原价高了百分之几?() 15.以下成语中哪两句意思相似?() A. 失败乃成功之母 B.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C. 小心无大错 D.众人拾柴火焰高 E.水滴石穿 16.用下列词组成一个成语。并将该成语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作为答案。 “攻玉”“之石”“他山”“可以”( ) 17.一只表在星期一中午12点时准确无误。到星期二晚上8点,它慢了64秒。照这个速度计算,这 只表平均每半小时慢多少秒? ( ) 18.“高兴”的反义词是:() A. 冷静 B. 兴奋 C. 生气 D.沉着 E.快乐 19.如果3.5袋种子值35元,4.5袋种子值多少钱?() 20.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A.相似 B.相反 C.既不相似也不相反 “斯文不能当饭吃。”“有钱能使鬼推磨。”() 21.下列物质不能水解的是:() A.氨基酸 B.蛋白脂 C.油 B.蔗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不断朝着适合本国国情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学容易按部就班;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于我们的教学有很大启示。 皮亚杰是享誉盛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1921年,博士毕业的皮亚杰到巴黎比奈实验室工作,他独具慧眼,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儿童幼稚行为中,发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影响世界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用如下图表示:

从上表很容易看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特点是不一样的。0~2岁的孩子需要通过直觉和运动来获得经验。2~7岁的儿童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思维出发来考虑问题,很难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也是不可逆的。7~11岁的儿童最重要的是获得了质量守恒、重量守性、对应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等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但是运算还是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从11、12岁开始,他们的思维不再依赖于具体的事物,而是可以进行演绎推理,思维接近成人的水平。 二、认知阶段发展理论对我国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1、小学生身心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连续的,按固定顺序进行,一个阶段后再经历下一个阶段,没有什么阶段会突然出现,也不会跳跃和颠倒。前一个阶段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的基础,这对所有的儿童都一样。即感知运动阶段是前运算阶段的基础,前运算阶段又是具体运算的基础,最后才是形式运算,不能从感知运动阶段直接跳到具体运算,也不能先形式运算,再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 小学生年龄段一般是7~12岁,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也就是前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之间。一年级小学生刚从幼儿园过度到小学,他们很多还带有在幼儿园生活时的习惯,好动,不能稳稳当当的坐着上完一节课。尤其是还可能带有前运算阶段时的自我中心主义,还无法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只能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描述事物。因而他深信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相同,不愿采纳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作为教师,在了解到这一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后,就不必给他们带上“自我”、“自私”的帽子,而是表示理解,因为这是正常的心理表现。 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已经开始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度,慢慢的不需要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的教具来支持,逻辑推理思维开始发展,抽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无论是在教师资格考试还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鉴于有些学员在学习时缺乏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本文将将皮亚杰的两个阶段理论进行归纳便于学员理解和记忆。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这一阶段儿童还获得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客体永恒性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 ②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同时儿童可以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又可分两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2)权威阶段(5-8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

基本认知能力测验

《基本认知能力测验》及其软件简介 “临床记忆量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5年成果推广培训信息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是国家级科研机构,承担着国家级和教委及各部委的多项重点科研项目。是硕士、博士培养点,有博士后流动站,专家云集。是劳动部定点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及各种短期心理学培训机构。国际合作广泛。办学二十几年,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各种资料、教材种类齐全。我们把2005年的计划发给您,欢迎各界人士参加并代为宣传张贴。 ?美国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量表第二版(MMPI-2) ?托尼非语文智力测验(TONI-2)--本世纪修订的最新、最附和儿童、少年智力现状的量表 ?LCVIT职业兴趣测验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测量系统16PF 、SCL-90、艾森克人格、焦虑量表、抑郁量表 ?临床记忆量表(秋季班不讲) ?青少年心理健康测验(MHT)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 ?瑞文智力(联合型)量表 ?全国首届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治疗研讨班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高级研讨进修班 ?临床神经心理康复高级研讨班 ?精神分析疗法连续培训第一届招生简章 ?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研讨班 ?报名办法(以上各班共用) 心理测验使用资格证书培训班 我所准备2005年春季在北京和秋季在海口举办两次为期7天的心理测验培训班。主要推广以下量表,培训结束,经专家考核合格,中国科学心理研究所颁发心理测验使用资格证书。 第一、美国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量表第二版(MMPI-2) 1、MMPI量表是美国1942年制定,我所于七十年代修订的。美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其进行了修订,简记为MMPI-2。我所张建新、宋维真等教授于九十年代对MMPI-2进行了标准化工作,制定了中国常模,2003年完成手册编制及计算机化操作。它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心理特征。目前美国已停止使用MMPI。 2、中文版MMPI-2修改和新增加的题目占总题量的三分之一,题目总数达567道。效度量表增加到7个,内容量表增加到15个、开发了全部附加量表和临床量表的亚量表等重要指标。它能

儿童社会性发展练习题答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与研究 一、单项选择题 1、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该理论的创始人是( A ) A弗洛伊德 B班杜拉 C皮亚杰 D埃里克森 2、新精神分析主义者( D ),提出考察儿童发展时既要考虑生物因素又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根据个体社会化历程的不同时期中所经历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A弗洛伊德 B班杜拉 C皮亚杰 D埃里克森 3、( B )认为,个体社会行为起源于直接学习和模仿。 A弗洛伊德 B班杜拉 C皮亚杰 D埃里克森 4、模仿作为儿童掌握社会行为的一种机制或途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有四个子过程构成,顺序正确的是( A ) A注意——保持——动作表征——动机 B注意——动作表征——保持——动机 C注意——动机——保持——动作表征 D注意——保持——动机——动作表征 二、填空题 1、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_和沃尔特斯_。

2、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柯尔伯格。 3、班杜拉认为儿童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_模仿。 4、布朗芬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中的四大系统的分别是_宏系统_、_外层系统_、_中间系统_和_微系统 5、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有_观察法、_访谈法、_问卷法、_实验室实验和_现场实验 6、一份完整的问卷一般包括_标题_、_前言_、_指导语_、_问题_和_结束语_几部分。 7、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两种基本类型有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8、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要采用的两种研究设计有横断研究_和_纵向研究或追踪研究_。 三、名词解释 1、直接强化:是儿童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该行为以后重复发生的可能性的影响。(P8) 2、替代强化:是指榜样行为的结果对学习者的学习所起的强化作用。(P8) 3、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即是指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意念。(P8) 4、固定行为模式:是物种与生俱有的用以帮助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反应。(P13)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项目一览表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项目一览表 认知发展阶段项目一览表 皮亚杰一般是将智慧的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 这阶段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成熟思维,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能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能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 ①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后至1.5岁、2岁): 这一阶段婴儿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与运算的智慧。他们依靠感知运动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这个阶段的儿童行为发展经过三个层次:本能时期、习惯时期和智慧活动萌芽时期。儿童出生的第一个月只是遗传性反射格式,通过第二分阶段的习惯形成,使一些单一的反射动作加以整合、联结,如寻找声源,用眼随着运动的物体等,大约在9个月到1岁左右开始出现了最初的感知运动智慧。 ②前运算阶段(2-6、7岁): 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事物。例如在这一阶段后期可以说出自身的左右,但对对方的左右常常弄错,受自旁左右的影响。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思维的直觉性以及思维的集中性。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调节的限制。 ③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这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开始进行心理运算,能在头脑中依靠动作的格式对事物的关系系统进行逆

反、互反、传递等可逆运算。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在推理上、问题解决和逻辑方面已经超过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但其思维还具有局限性,抽象的语言推理还不能进行,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5岁): 阶段一: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后至1.5岁、2岁) 一、促进各种感觉的发育和不同感觉的统合 ·眼睛追随物体 ·寻找声源 ·习惯皮肤刺激 ·吹物体 ·手的操作--手指的分化--工具的操作 ·手眼协调--手眼的垮调--描画(绘画)的基础--制作(手工)的基础 ·组合--有实物见到的组合--有选择的脸、身体的组合 ·身体的调节--摇动身体高兴--姿势的变换--工具配合身体的调节 (能够) ·动作模仿--合上手,并上脚--看不见部位的模仿--手臂、手、 手指的模仿(左右相同左不对称)--手的游戏、体操、游戏 ·运动(配合运动玩具的活动) 二、培养感觉运动的智能·寻找藏起来的东西 ·手段和目的的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