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日均投资逾7.8亿元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日均投资逾7.8亿元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

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概论》课程论文 专业: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年级: 姓名: 学号: 2013.11 世界轨道交通的起源 在16世纪前,城市交通的发展只是表现为城市道路网的不断修建与完善,其交通形式则一直是步行、骑马和马车出行,直到16世纪中期的罗马时代才出现了公共交通。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对公共交通运输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轨道马车应运而生。1832年,在美国纽约市的曼哈顿街道上铺设了轨道并开始运行有轨公共马车,这就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雏形。到1861年,伦敦的街道上也有了有轨马车。 自1765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带领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的交通运输工具,把蒸汽机发明应用到车辆设计中制造出了蒸汽汽车。就在第一辆蒸汽汽车出现不久,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西克根据蒸汽汽车工作原理,经过探索、研究和改进,终于在1804年制造了一台单气缸和大飞轮的蒸汽机车,能够牵引5辆车厢以在轨道上行驶,这就是在轨道上形式的最早的机车,因为用煤炭木柴作为燃料,人们就把它叫做“火车”。之后的几年,人们逐渐识到火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交通运输工具,并于1825在英国的斯托克顿与达林顿之间开设了世界上第一条营业铁路。从此以后,火车就以速度快、运载能力强逐渐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随着牵引动力的改革,铁路发展速度加快,到一战爆发前夕,全世界就已经修建铁路达上百万公里。 随着城市人口及车辆的增加,在平交道口出现了交通的阻塞,这种情况在较大城市非常严重。交通的拥堵使人们想到了将交通铁路线往地下发展,以便很好地解决客流膨胀与土地紧张的问题。19世纪中叶的英国伦敦交通十分拥堵。1843年,有“地铁之父”之称的英国律师查尔斯·皮尔逊建议修建地铁。进过了20年的酝酿和建设,世界上第一条快速轨道交通地下线(地铁)与1863年1月10日在轮动正式运营。它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在世界上诞生。用明挖法施工的伦敦地铁,通车时采用蒸汽机车牵引,线路全场6.5km。由于列车在地下隧道内运行,尽管隧道里烟雾熏人,但当时的伦敦市民甚至是皇亲显贵们都乐于乘坐这种地下列车,因为在拥挤不堪的伦敦地面街道上乘坐公共马车,其条件和速度还不如地铁列车。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的诞生,为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发展公共交通取得了宝贵经验。从1893年到1900年期间,修建地铁的就有5个国家7个城市,,英国伦敦,美国格拉斯哥、纽约和波士顿、匈牙利布达佩斯、奥地利维也纳和法国巴黎。20世纪初的欧美地区,包括德国柏林和汉堡、美国费城、西班牙马德里等9座大城市又像机修了地铁。从此,城市交通步入了轨道交通时代。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试验中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制造出第一台发电机,把人类社会带入了电的世界,当时最成功地利用电能最为动力的交通工具要算是有轨电车了。而1881年,德国研制出架空接触导线供电系统,使电动车辆的供电线路由地面转向空中,电动车辆的电压和功率都大大提高。1890年,英国首次用电力机车牵引车辆。地下铁道也改用电力牵引,地铁的环境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 世界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现状 从1863年第一条地铁线路在英国伦敦建成投入运营以来,轨道交通的诞生和发展已经有了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文献检索实训——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姓名 学号 所属院系自机学院 专业年级 12交通运输 指导教师 2015年12月

前言 摘要: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进行分析。 关键字:轨道交通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城市更新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1世纪,我国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带来人流在量和质上的巨大变化,大大提高其沿线的通达,改变其沿线的区位条件,从而影响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空间布局,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实际形态和结构往往是交通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1]。轨道交通大运量、快速度的特点使它能够把人流引向特定的地点,并且在某个点上集中大量的人流,这种特性决定了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集中于与人流密切相关的居住空间、商业空间的变化。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提供建议。 1 城市轨道交通对居住空间变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出现了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特别是郊区化的趋势迫使人们出行范围加大、通勤时间和距离也相应增加。通勤成本已经成了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一大要 素。而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度、准时便捷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沿线居民的通勤时间,在吸引通勤人口移居的过程中改变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布局。 1.1 挤出效应使居住空间向郊区转移 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高效的优势带来其沿线地区良好的通达性。交通的改善带来了区位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土地的潜在收益,沿线和两端的物业价值也 将有所提升。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只能通过竞价获取。不同的土地使用者的地租支付能力是不同的,地租支付能力高的商业会将地租支付能力相对低的居民住宅挤出优势区位,其结果是居住空间向郊区或城市边缘地带迁移。同时,轨道交通可以将通勤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即使住在城市边缘区,只要在地铁附近,就可以通过获得到达工作场所或消费场所的快速便捷的交通,而且可以避开中心区高地价、道路拥堵等城市问题,这对居住空间向郊区的迁移产生了极大的牵引力,使挤出效应导致的居住空间转移需求得以实现。

官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及线网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规划单位: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环评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O一五年九月

一、规划基本情况 (一)规划背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成都市规划部门开始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确立了由十字骨架构成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形态,2000年编制完成第一版《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08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04-2015年)》,2011年在原有轨道交通线网基础上重新编制新一轮的《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2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7年),201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调整方案》。 随成都城市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引导支撑天府新区规划发展、支持“双核共兴”规划目标、进一步完善中心城线网、缓解中心城拥堵、城乡统筹发展、支持外围新城的发展需求,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进行修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规划概况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及线网规划》方案新建项目为: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修编后规划共新建线路124.2km,其中地下线78.1km,高架线46.1km,规划新建车站66座,车辆段4处,停车场4处,主变电所9座,工程总投资774.6亿元。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2380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现状(正式版)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大,同时建设的城市多。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从1995年-20xx年6月,12年间共有10个城市20多条线路投入运营,运营里程达到730km,到奥运会开幕,北京、上海两城市运营线路分别达到220 km和236 km。 与此同时,全国共有15个城市、800 km的城轨线路正在施工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武汉、南京、重庆、长春、哈尔滨、沈阳、杭州、西安、成都、苏州等15个城市,城轨交通线网规划总长度达1700 km,总投资6000

亿元。这15个城市线网规划已于20xx年-20xx年得到国家的批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机动化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继续增加,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支撑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开始修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除上述15个城市之外,宁波、无锡、长沙、郑州、大连、东莞、贵阳、合肥、昆明、南宁、福州等10多个城市,也在筹建城轨交通,编制城轨交通线网规划,初步估计线网规划总长度为1000~1500公里。总之,无论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城市数量、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还是已经运营里程、在建里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都非常庞大,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数量,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输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的总称”。一般而言,广义的城市轨道交通是指以轨道运输方式为主要技术特征,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具有中等以上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有别于道路交通),主要为城市内(有别于城际铁路,但可涵盖郊区及城市圈范围)公共客运服务,是一种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中起骨干作用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系统。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1、了解我国城市轨道的历史发展概况 2、了解我国城市轨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了解我国城市轨道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包括对装备制造业、就业、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环境等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 本报告针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及对社会的影响展开调查。调查采取从网上搜寻大量资料并进行筛选总结的方法进行。 (三)项目执行 调查时间:自2013年11月12日至11月15日。 三、调查结果 (一)中国各大中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历史(即已建成通车的城轨交通)1908年,我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在上海建成通车,揭开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序幕。随后,大连、天津、沈阳、北京、哈尔滨等城市相继修建了有轨电车线路,也在当时的城市公共交通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旧式有轨电车行驶在道路中间,与其他车辆混行,运行速度不高,正点率低,。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城市道路面积明显地不够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开始相继拆除旧式有轨电车,到50年代末,只有大连、长春、鞍山等个别城市保留至今。 由于人口及汽车的猛增,有限的城市道路面积和无限增长的汽车数量产生了尖锐矛盾。城市轨道交通再次进入规划者的视野。 中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 1965年北京地铁中国最早的地铁线路 1965年7月1日,北京的第一条地铁开工,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目前北京在建地铁有4、5、10、奥运支线、机场特铁,2008年长度达200公里。2007年12月24日是北京地铁1号线和13号线缩短高峰运行间隔的第一天,地铁全网客运量突破300万,达到3018347人次,全线开行列车2306列,其中加开临客82列。至此,北京地铁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日客流超过300万人次的地铁系统。 1984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天津规划地铁系统总长度227公里,预计到2010年将累计实现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130公里。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90年初。截至2008年底,运营线路总长236公里,车站总计162座。覆盖13个行政区域,线网规模位列全国之首;2008年上海轨道交通共运送乘客

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史

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史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的类型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指服务于城市客运交通,通常以电力为动力、轮轨运行方式为铁证的车辆或列车与轨道等各种设施的总和。它具有运能大、速度快、成本低、节约能源以及能缓解地面交通拥挤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等优点。自19世纪中叶,世界上先后出现城市地下铁与有轨电车以来,经过100多年的研究开发、建设与运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已经形成多种类型并存与发展的状态。 按基本技术特征分类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本技术特征的不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有是市郊铁路、地下铁路、轻轨交通、独轨交通和自动导向交通系统等类型。 1.市郊铁路市郊铁路是连接城市市区和郊区,以及连接城市周围几十公里甚至更大范围的卫星诚镇或城市圈的铁路,但它往往又是连接大中城市干线的一部份,因此具有干线铁路的特征,如轨道通常是重型的。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地下铁等其他类型不停,在市郊铁路上通常是市郊旅客列车与干线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混跑。 2.地下铁路顾名思义,地下铁路是修建在地下隧道的铁路。这样离家,也许在地下铁路修建的初期没什么不妥,但现在定义一个系统为地下铁路,并不要求该系统的线路全部修建在地下隧道里。对全世界各国地下铁系统进行分类研究可知,,地下铁路可分为重型地铁、轻型地铁和微型地铁3种类型。重型地铁就是传统的普通地铁,轨道基本采用干线铁路技术标准,线路以地下隧道和高架线路为主,仅在郊区地段采用地面线路,路权专用,运量大。轻型地铁是一种在轻轨线路、车辆等技术设备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铁类型,路权专用,运量较大通常高站台。微型地铁,有称小断面地铁,隧道断面、车辆轮经和电动机尺寸均小于普通地铁,路线专用,运量中等,行车自动化程度较高。 3.轻轨铁路轻轨铁路的含义是指就车辆对轨道是假的荷载而言,轻轨车辆与郊区列车或地下铁道车辆相比较轻。轻轨是从旧式有轨电车系统发展演变而来的,早期的轻轨系统一般是直接对旧式有轨电车系统改建而成,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开始修建全新的现代轻轨系统。现代轻轨系统与旧式有轨电车相比,具有行车速度快、乘坐舒服、噪音较低等特点。同样,对世界各国轻轨接近于轻轨系统进行分类研究,轻轨也存在多种技术标准并存发展的情况。高技术标准的轻轨及五金与轻轨地铁,而低技术标准的轻轨则接近于有轨电车。 4.独轨电车独轨是车辆或列车在单一轨道上运行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独轨的线路采用高架结构,车辆则大多采用橡胶轮胎。从构造型式上可分为跨骑式独轨与悬挂式独轨两种。跨骑式独轨是列车跨坐在轨道梁上运行的型式,而悬挂式独轨则是悬挂在轨道梁下的运行型式。 5.自动导向交通系统自动导向交通系统在一些文献资料中称为新交通系统,当然是指狭义的新交通系统。这种交通系统的主要特征是轨道采用混凝土道床、车辆采用橡胶轮胎,有一组导向轮引导车辆运行,列车运行自动控制,可实现无人驾驶等。

苏州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苏州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交通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特别是在地域并不广阔的苏州。近年来,随着苏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交通问题已逐渐成为苏州地方政府加强中心城区辐射功能、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因素。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形成完善的科学合理的交通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而作为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又起着主干作用。 目前线网的规划 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方案由11条线路组成,包括有轨电车在内总长为 540km,共设车站245座,其中换乘车站70座。按功能等级划分,其骨干线路为5条:3条市郊线,其中S1,S2为穿越中心城区的直径线,是整个线网的基本骨架,S3为布置在市郊的环线,向东与上海市域级线网相衔接;2条市区轨道交通线M1,M2,为贯穿中心城区南北、东西向德两条直径线,连接了最主要的城市活动中心。另有6条有轨电车线,满足未来市区范围内市民的出行需求,对线网内骨干路进行补充。 因此,轻轨的建设拉近了中心城区以外的其他乡镇区域。同时,沪宁城际跌路和京沪高速公路的建成,将进一步拉近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距离,缩短城市之间的往来时间。 苏州轨道交通线网络规划体现了以下原则: 1,特殊城市的针对性,体现了保护苏州古城风貌的原则;2.周边城镇的互动性,体现了长三角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的原则;3.网络规划的经济性,体现了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原则;4.线路覆盖的区域性,体现了适应苏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5.采用轨道类型的多样性,体现了满足城市交通客流的原则; 6.轨道交通的环保性,体现了突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 城市轨道交通对居住空间变化的影响

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

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保障安全运营,维护乘客合法权益,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有关活动的,均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公共客运系统。 第三条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第四条市和区、县安全生产监督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对本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对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实施行业监督管理,指导运营单位落实安全运营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以下简称运营单位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予以纠正并提请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发展改革、规划、公安、消防、园林绿化、住房和城乡建设、市政市容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相关服务、保障工作,及时配合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第六条运营单位应当依法承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责任,加强运营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运营责任制度,完善安全运营条件,确保安全运营。 第七条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运营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有关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法律规定和安全知识,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自觉维护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秩序,不得侵害国家财产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不得影响他人出行。 第二章建设与运营的衔接 第八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规划、建设,应当考虑安全运营的需求,并预留换乘和疏散空间。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中应当确定列车运行、调度指挥、运营辅助系统、安全防范和检查系统、维修保障系统、换乘和疏散系统、人员组织等内容,并经过运营安全评估,系统功能应当符合安全运营需要。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城市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使得区域间人员流动日益增多,城市交通流量迅速扩大。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无法满足持续增长的地面交通道路需求,于是城市轨道交通营运而生。本文将在回顾梳理城市轨道交通精彩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问题;发展趋势;分析 [DOI]10.13939/https://www.360docs.net/doc/b07374393.html,ki.zgsc.2015.04.053 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地铁上的城市”已成为城市现代化的基石。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更是为轨道交通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成为真正的朝阳产业。伴随着政府适时提出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国产化政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不断促进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城市轨道交通是以电能为动力,通过铺设固定轨道线路,采取轮轨运转方式,配备专用运输车辆以及专业服务设施,主要用于城市区域内客运服务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设施。其具有运量小、速度慢、污染大等多方面的缺点也不能有效解决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舒适性好、安全性高、节能环保等优势按照车辆类型、技术参数以及运送范围等不同特征,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分为轻轨、地铁、有轨电车、单轨以及磁悬浮列车等。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用16年时间历程。起步阶段,于1965年北京地铁1号线,目前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开始建设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的地铁项目开始建设。建设高潮开始阶段,20世纪90年代,沈阳、天津、南京、重庆开始计划建设轨道交通项。调整阶段,1997年年底,提出以深圳地铁1号线(19.5km)、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24.5km)和广州地铁2号线(23km)开始启动。建设高潮阶段,1999年之后,全国已建和在建轨道交通项目的城市有10个,超过前30年建设度和规模。 2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问题 2.1规划不合理 轨道交通因为交通设施的不同,存在着不可移植性等特点。这种特点就导致了在规划阶段如果规划不合理,就不能发挥规划引导作用。部分规划不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因为布局不尽合理,丧失了对于城市交通压力缓解的作用,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时候甚至造成交通堵塞。

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分析

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31T10:12:11.7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作者:丘鹏 [导读]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交通结构,而且有效推动了城市离心增长和空间扩散,引导和控制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 广州轨道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510010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交通结构,而且有效推动了城市离心增长和空间扩散,引导和控制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概括了轨道交通对城市结构产生的影响,阐明了影响的作用机制和基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轨道交通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轨道交通;城市空间结构;影响 1宏观层面: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1.1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直观表现 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引导和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最为显著的是引导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这一影响可见于国内大多数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历程中。如台北大从捷运系统线网从“米字形”到“环形+米字形”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引入“环线”有效疏解单一中心城区的过度发展,推动外围卫星城发展为多个城市副中心,最终促成单中心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变。(2)轨道交通网络形态与城市空间结构形相适应而发展。轨道交通网络形态的形成是以城市空间结构为基础,反过来又作为基本发展骨架进一步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将轨道交通线网分为“无环放射式”和“有环放射式”两类并分别分析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性,同时强调“环线”易导致城市空间结构的低密度蔓延。倡导以“环形+放射”形态的轨道交通线网引导城市多中心结构的形成;以“放射线”疏导市中心交通流以保持市中心活力,以“环线”连接市效分散组团以发展城市副中心。(3)轨道交通网络规模影响甚至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规模,且在网络规模接近的条件下,网络覆盖率越大,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越强烈。 1.2轨道交通网络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轨道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城市中各物质空间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实现的。物质空间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两类基本的运动形式,其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区位的组合特征,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具体表象。而轨道交通网络影响城市物质空间要素集散的关键是“可达性”。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大幅度提高交通供给的同时也改善了区位可达性,从而刺激周边土地开发,通过引导土地利用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 1.3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开发模式 轨道交通导向了城市空间结构开发模式通常称为TOD模式,我国关于TOD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轨道交通建设可分为SOD和TOD两种模式,客流效益是决定性因素;针对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开发不同步的现状,TOD开发只能通过城市更新得以推动。具体到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建立以CBD为中心,以沿着放射状的公共交通线站点为次中心的、疏密相间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作为大都市的发展模式。然而,中心城市结构形成的有序交通流更有利于轨道交通的组织建设,推动TOD模式的发展。 2中观层面:轨道交通线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2.1轨道交通线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表面及作用机制 轨道交通线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的影响,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廊道效应”。轨道交通建设使沿线土地利用的不等价性逐渐被拉平,从而实现沿线土地的开发,且沿线区域土地平均开发强度一般要高于全市平均值,车站周边最高,车站之间次之。从广州地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广州地铁沿线土地价格明显高于同区其他水平,并呈以地铁为中心向外递减的趋势,土地附加值提稓使土地利用密度及物业价值获得提高。轨道交通线路对沿线土地开发的影响程度与用地性质及站点区位有关,不同功能用地开发强度对轨道交通建设的响应程度不同。 2.2轨道交通沿线的开发模式探究 轨道交通具备带动线路远端城市空间跳跃发展的特征,其沿线土地开发强度通常呈现出“蛙跳”或称“飞地”的空间布局。因此,轨道交通沿线开发模式的探究大多围绕“点一轴”开发模式展开。“点一轴”开发模式可概括为基于整体线网形态,以轨道交通站点作为锚定点对线路重新进行优化布局,其中具有一定控制力的锚定点发展为区域中心,点与点之间的线路发展为区域发展轴,使城市呈现“点一轴”式空间格局;城区中的轨道线由于站距较小,通常以连续性带状方式扩展,而效区轨道线站距较大,通常沿轨道线以点状高密度方式扩展。落实到具体的开发建设中,应主张建立轨道交通为主,其他公交方式为辅的复合交通走廊;同时强调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 3微观层面:轨道交通站点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3.1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表现及作用机制 轨道交通站点通过促进城市中心节点的形成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民主节点是城市功能、人流等的聚集点,通常呈现出高强度、高密度的土地开发状态,轨道交通站点的高可达性和强聚集性的特点,恰好有助于强化节点的聚集效应,促进城市中心的形成,进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通过解析轨道交车侧屏站点周边地区的土地置换过程提出了建设有效副中心的可行方案。基于“可达性”的影响,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约500m(步行约10min)范围内土地集约化利用呈现出围绕站点圈层拓展的空间布局特点,相应地土地开发强度也表现出以站点为中心圈层递减的规律。 3.2基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轨道交通站点的开发模式 轨道交通站点的开发通常强调站点与城市中心节点的等级体系的匹配和分类型开发。以广州地铁3号线为例,其车站等级体系划分为4个层级,对应4个层级的土地开发模式;根据城市中心节点的区位和发展工时分站点开发类型,建立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中心节点耦合目标体系指导开发的实施;对站点地区各类型土地使用所占比值和开发强度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提出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模式。具体到站点的空间组织上,研究多从分析出行尺度和出行方式的角度出发,明确土地混合利用方式和分区分等的规划方案,强调空间在三维尺度上的综合利用与组织。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比较全面,涵盖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涉及直观美观、作用机理和开发模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自1863年在英国伦敦出现第一条地下铁道以来,城市轨道成为世界各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首选方案,并在世界40多个国家的130多个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标尺。 回索历史的胶片,中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到二十世纪末,在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四个已运营的地铁系统中,总长仅80公里,而法国巴黎的地铁即超过300公里。 1958年8月,北京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上提出:“西方卡不住我们的油脖子,中国也要修地下铁道”。9月,中铁四局集团的前身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在北京市正式成立,很快就开始了北京地铁一号线的筹建,在西方实施经济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线路比选、地质钻探、勘测设计、方案研究、施工组织等大量工作,后因三年自然灾害而暂缓施工。1965年3月,中铁四局集团抽调所属第一工程处、地下铁道工程技术研究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机械厂筹建组、机械经租站、修配厂及机关部分人员重新组建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开始了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号线的艰难困苦的掘进。 步入新世纪,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疏通堵塞的唯一选择,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据悉,中国“十五”期间城市交通投资达8000亿元,其中2000亿元用于地铁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地铁和轻轨线路30多条,总长650公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在加速地铁里程的拓展,深圳、南京、青岛、重庆、沈阳、长春、成都和哈尔滨在动工兴建地铁,杭州、大连、兰州、昆明、西安、鞍山、合肥、佛山和乌鲁木齐在积极筹建地铁。首都北京现有地

铁一号线、环线和复八线,总长54公里,已全部贯通运营。全长27.7公里的地铁五号线已动工。北京规划地铁网络12条新线,总长达408公里。 上海地铁发展简史 早在1956年,上海市就开始地铁建设的前期准备,1956年8月,上海市政建设交通办公室向市人委提交《上海市地下铁道初步规划(草案)》,上海地下铁道建设开始提到市领导的议事日程。 1958年8月,上海市地下铁道筹建处成立,以“平战结合”的功能要求,对上海地下铁道开始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和试验研究。当时苏联专家断言上海是软土地层,含水量多,因此不宜建设隧道工程。1959年8月,上海警备区领导机关提出:上海地下铁道应以“平战结合、以战为主”的指导思想规划建设,地铁尽可能深埋入基岩层。市地铁筹建处组织科研、大专院校和设计单位,对上海地下铁道的埋设深度作浅、中、深3种方案的研究。对深埋方案探索后认为:如将地铁置于地下300~350米的基岩层,对功能要求、工程技术和建设经济均不合理。 1960年2月,上海市隧道工程局在浦东塘桥开始作盾构掘进试验。 1963年3月,上海市城市建设局隧道处继续在浦东塘桥用直径4.2米盾构,分别在覆土4米和12米处,建成25.2米和37.8米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试验隧道,用于验证粉沙性土质和淤混质粘土质中建设隧道的可行性。 1964年11月,上海市委决定结合战备在地铁规划线上的衡山路段实施地铁扩大试验工程。至1967年7月,完成一井一站和600米区间的两条隧道后,因“文化大革命”中止。11年后,地铁试验工程才得以继续,1978年,漕溪路段试验工程批准开工,在漕溪公园的地底下,又尝试了第二条试验隧道的掘进,投资达四千多万人民币,上下行总长1290米。至1983年底,完成一井一站和圆形隧道913米、矩形隧道274米。试验成果:盾构掘进的轴线误差和地表沉陷都可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隧道用单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可满足地铁隧道结构要求,防水达到同期国际标准;初步掌握槽壁地下连续墙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心的乘客可以发觉这段线路采用结构法修筑地下连续水泥墙(方形隧道),与此后采用的盾构掘进(圆形隧道)有明显不同。这段线路现在作为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的正式路线使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市区“乘车难”的矛盾日渐突出。1983年初,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探讨上海的多平面、大容量快速有轨交通工程。4月,市计委向市政府上报《关于建设本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项目建议书》,建议建设南起金山卫、北抵宝山、纵贯南北的快速有轨交通干线,穿越市区的中段为地下铁道。8月,市政府批准项目建议书,并成立上海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线项目筹备组,组织有关单位和国内外专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1985年3月,上海市地铁公司成立,接替上海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线项目筹备组的地铁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1986年7月,市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建设新龙华至新客站地下铁道的请示报告。8月,国务院批准立项。1988年2月,国务院批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成立上海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实施工程建设,由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局长石礼安兼任指挥。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国向外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交通: 摘要拥堵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发展 的“瓶

颈”。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有前瞻性,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大城市自身特点来确定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对轨道交通的亲自参与和了解认识,现分析一下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问题及原因,建设历程 1、前言 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

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 关注。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和磁浮系统。由于畅通、高效、可靠的交通出行不仅是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的基础,更是城市交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快速、便捷、安全、运量大和运输效率高等特性,成为城市公共交. 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1]

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 告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 篇一: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当前,中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着道路拥挤、车辆堵塞、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中国城市规模和经济建设飞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城市人口在急剧增加,大量流动人口涌进城市,人员出行和物资交流频繁,交通需求急剧增长,城市交通供需矛盾日趋紧张。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快速、舒适的交通环境,引导城市居民使用公共交通系统是国外大城市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惟一途径。城市轨道交通定义:城市中使用车辆在固定导轨上运行并主要用于城市客运的交通系统称为城市轨道交通。在国家标准《城市公共交一般见名词术语》中,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一般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输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的总称”。一般而言,广义的城市轨道交通是指以轨道运输方式为主要技术特征,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具有中等以上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有别于道路交通),主要为城市内(有别于城际铁路,但可涵盖郊区及城市圈范围)公共客运服务,是一种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中起骨干作用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系统。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1、了解中国城市轨道的历史发展概况 2、了解中国城市轨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了解中国城市轨道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包括对装备制造业、就业、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环境等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本报告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及对社会的影响展开调查。调查采取从上搜寻大量资料并进行筛选总结的方法进行。 (三)项目执行调查时间:自XX年11月12日至11月15日。 三、调查结果 (一)各大中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历史(即已建成通车的城轨交通) 19 ,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在上海建成通车,揭开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序幕。随后,大连、天津、沈阳、北京、哈尔滨等城市相继修建了有轨电车线路,也在当时的城市公共交通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旧式有轨电车行驶在道路中间,与其它车辆混行,运行速度不高,正点率低,。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城市道路面积明显地不够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各大城市开始相继拆除旧式有轨电车,到50年代末,只有大连、长春、鞍山等个别城市保留至今。 由于人口及汽车的猛增,有限的城市道路面积和无限增长的汽车数量产生了尖锐矛盾。城市轨道交通再次进入规划者的视

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详解

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5-06-26 14:55:05来源:中国检测网阅读: 6497 次 一、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 在铁路轨道交通方面,自2008年,我国在大规模的铁路建设投资的带动下,铁路制造业呈逐年高速增长的态势。在5年内,全国电力机车、货车的保有量增长了50%,产值年均增幅近30%,远远高于世界2%的平均增速。2008年实现产值1285.1亿元,同比增长了29.8%; 2012年实现产值3540亿元,同比增长16.3%;比2008年增长了2.8倍。 在2013年12月28日,厦深铁路、西宝高铁、柳南客专、衡柳铁路、渝利铁路、广西沿海铁路等7条铁路开通运营。至此,我国铁路营运里程突破10万公里,时速120公里及以上线路超过4万公里,其中时速160公里线路超过2万公里;高速铁路突破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中国铁路总公司表示,2014 年全年建设目标将全面完成,其中,64个新项目的密集开工将是2014年铁路投资的重要亮点。国内铁路市场还面临着多重积累因素,包括高铁客流快速增长使动车组需求预期向上修正、各地积极推动城际铁路建设、铁路产业基金等投融资改革措施正在落定等。在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在2013年突破了1,600 亿欧元,并不断创出新高。

此外,我国铁路的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货运密度和换算周转量均为世界第一。

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2000年之前,全国仅有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线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也进入大发展时期。“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保持加速上升趋势。 2012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运营里程达2064公里,其中2012年新增投运里程321公里。其中,上海、北京和广州位居全国前三甲,运营里程分别为444千米、442千米和221千米。 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我国内地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武汉、南京、沈阳、长春、大连、成都等17个城市累计开通70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含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城市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城市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02T10:28:23.54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7期作者:郑添展[导读] 绝不仅仅是城市上部空间的利用,作为人类潜在的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地下空间在扩大城市容量方面,有着另一种优势和潜力。 广东人防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510000 摘要: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从城市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角度,阐述了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城市道路、地块开发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关系。提出应在科学规划、统筹利用、合理分配城市空间的基础上,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这不仅有利于城市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也有利于轨道交通自身的建设。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城市道路;城市空间,综合开发 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使得城市用地不断扩展。但是用地的扩展远跟不上城市人口的增长,造成了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为了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上拓展生存空间,增加城市容量,必须对城市进行立体再开发。高层建筑和城市空中交通网的建设,增加了城市容量,但另一方面使城市环境迅速恶化,对城市景观和生态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城市部分区域商业环境的弱化或丧失。因此,城市空间的立体化综合利用,绝不仅仅是城市上部空间的利用,作为人类潜在的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地下空间在扩大城市容量方面,有着另一种优势和潜力。 1.世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历程 纵观世界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市政工程建设、地铁建设、矿山建设、水利工程等,如工业化进程中的伦敦于1863年即建成世界上第1条深埋地铁线路,以解决人口急剧增加带来的交通难题;二是20世纪兴起的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地下文体设施等的建设,如日本在国土狭小、城市用地极其紧张的情况下,结合铁路枢纽车站开发了大阪梅田等地下街;三是20世纪末以来由于可持续发展、环境及资源持续利用意识的推动,促进了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如香港针对城市高建筑群、高人口密度、高交通流量的现状,结合地铁车站开发了中环等大型地下综合体。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实践表明,有序、合理、综合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是城市现代化改造与建设中解决中心城区高密度疏解、扩充基础设施容量、达到人车立体分流、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寻求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均衡与统一、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土地资源等现代化城市更新与复苏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工作中,通常认为城市交通轴与城市开发轴应是一致的,线路基本走向应与主要交通走廊、城市的发展方向相吻合,既要配合城市开发,还应诱导城市向合理方向发展。这一点在世界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已经达成了共识。在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域内,具体的轨道交通线路选线时一般将线路与城市地面干线道路相重合,线路设于道路下方;只有当道路地下空间不足,或道路线形不能满足轨道交通线形要求时,轨道交通线路才不得不进入地块之内。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选线基本上都是这样考虑的。城市道路具有丰富的空间功能,尤其是城市道路内的地下空间。首先,它为市政公用设施的敷设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在现代社会,为满足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道路用地内需布设电力、通讯、热力、燃气、给水、排水等电缆及管道设施。另外,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城市道路也提供了多元交通体系的空间,包括城市高架道路、地下道路、轨道交通等也大都设置在道路用地之内。由于城市道路的地下空间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合理布置、综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1.1缺乏合理的分层规划城市道路地下空间是各类设施有机组合在一起的空间,它不仅包括市政设施,也可能包括地下步行交通、地下机动车交通、轨道交通等在内的设施。随着未来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还可能出现地下物流、地下特种工程等新型设施。构筑一个有机、协调的道路地下空间,就是前瞻性地对现在和将来的各种设施做出部署,合理分配不同设施对有形的道路地下空间的占用。因此,各类地下设施的布置不仅应在平面上相互协调,还应进行合理的竖向分层规划;应根据各类设施的功能、特性,决定其对城市道路地下空间的利用应是浅层、中层还是深层。在目前较大规模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是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主角先期进行的情况下,为减少拆迁、方便施工、节约初期建设投资,轨道交通往往占用了城市道路浅层地下空间。显然,这对今后其他的交通方式如地下步行、地下道路等空间以及其他可能功能空间在竖向分层上的综合考虑不足。 1.2不利于道路下其他设施的建设 由于城市道路下的地下空间资源有限,致使各类设施的空间容量日趋饱和,管线扩容、地下道路建设、轨道交通线路敷设等的难度以及相互间的干扰也越来越大,因此,科学地提高城市道路地下空间的利用已成当务之急。轨道交通线路敷设于城市道路下方,固然可减少因征地、穿越既有建筑群、避让桩基和拆迁房屋而增加的麻烦和费用,但也带来了不利于其他道路下设施建设的问题。如:为降低造价,车站多为浅埋,且多为跨路口设置(换乘枢纽更为多见),这对今后市政管线的敷设、道路两侧地下空间的连通造成阻碍。由于对已经建成的轨道交通车站与区间进行改造非常困难,从而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在一些地区的地下空间规划设计过程中已经发现了类似问题。 3.广州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践 目前,广州市已开始注重地下空间的立体开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多功能性,形成以地下轨道交通系统为主,地下人防工程、地下商业、停车场、疏散干道、共同沟等地下空间开发全面发展的局面。下面以广州地铁17年的发展历程为背景,对广州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的情况进行介绍。 3.11号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经验和教训 3.1.11号线的功能定位 1989年,广州市政府批准了市地铁规划线网方案(十字线网,见图1),对广州地铁1号线的功能定位是:1)解决城市中心区交通问题;2)引导中心城区人口向东、西方向的天河、芳村新城区疏散;3)与旧城改造相结合;4)达到调整城市功能的目的。正是由于1号线有着明确的功能定位,因此,必须对1号线全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行统一规划、同步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