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人文地理复习题

一、填空:

1、地理学从(环境)和(区域)两个视角研究地球表层。

2、人口增长从最初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到过渡阶段的(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最后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规模从最初的缓慢增长、到过渡阶段的快速增长至最后阶段的(减速增长)或(停止增

长)

3、当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技术移民)、(劳动力输出)和(国际难民

移动)。

4、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组成;

5、基督教新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天主教主要分布在(葡萄牙、西班

牙),东正教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中亚、南亚)。

6、地理学主要从(环境)和(区域)两个视角观察分析地球表层的自然与

人文现象;

7、拉采尔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和(环境决定论)两个学说;

8、汉字文化圈由中国和(韩国)(日本)及(朝鲜)半岛组成。

9、呼拉圈的流行属于(扩展)扩散,耐用消费品流行、高级时装流行属于

(等级)扩散,中医、武术在欧美的流行属(迁移)扩散。

10、第一产业是指(畜牧业、狩猎业、渔业、游牧业、林业),第二产业是指

(采掘业、电力和煤气业),第三产业是指(建筑、运输、通信、商业、金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指(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第10题每空至少填两项)

二、举例辨析下列概念

1、区位、区域、景观、地缘

2、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3、等级扩散、传染扩散、迁移扩散

4、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

5、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

6、文化景观、文化区

7、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生产关系决定论

8、文化整合与文化同化

9、原始宗教、民族宗教、世界宗教

10、文化、文明文明: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1、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地方文化

12、种族、民族

13、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

14、认知地图、行为矩阵、时间地理学

15、生物适应、文化适应

16、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

17、地缘政治学的“心脏地带学说”、“海权说”、“陆缘说”

三、解释下列术语:

1、人口容量(人口承载力);

2、旅游资源

3、综合国力

4、城市化

5、冷战

6、地理物象

7、拉采尔

8、时间地理学9、麦金德

10、智慧圈表示社会与自然相互

关系的概念

11、认知地图

12、克里斯泰勒

13、空间行为偏好

14、地缘政治

15.金砖四国

16.国家权利要素

17.地理大发现

18.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19. 总部经济

20. 主题公园

21. 低碳经济指在可持续发展理

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

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温室

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

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

22. 研发产业

23. 空间扩散

四、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不能用简单的物理学方法研究人文地理?

2、为什么我国的彩电、手机的普及不像非典那样从发生源迅速传播开来?

3、请将我国的江浙、新疆、西藏、东北各地区的人口密度,从高到低排队,并

解释其原因。

4、为什么我国华南地区最近出现“民工荒”?①工资低②用工不规范、劳工

权益受侵害③中西部地区企业工资和农业比较收益有所提高④企业扩张迅猛,用工需求大幅度增长⑤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劳动力外出的选择余地加大,流向分散

5、为什么我国南方方言多,北方方言少?山区方言多,平原方言少?

1、从地理上说,北方多平原,不同地方的人容易碰面交流,所以语言比较容易统

一。南方多丘陵,碰面不容易,所以每个地方就容易发展出属于自己区域的语言文化

2、从性格上说,北方人求同,南方人求异。

6、分析中东地区冲突潜在的文化影响因素

东西方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流,多种民族在这里汇聚。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

7、我国广东、甘肃等省份扶贫中将原地居民大量异地安置,即进行生态移民,

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倡导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纲领。中国共产党是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的,当前贵州省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就是生态移民工程。生态文明与民生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生态民生概念。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民生为着力点,以民生为本,生态与民生不可分割。说明贵州省委把民生放在执政的首要位置。生态民生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我们谈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时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原则,离开以人为本谈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是一个民生问题。生态民生是基于生存和发展理念基础上的生态与民生的结合,即是民生生计中的生态层面。生态民生的最根本要求是生存权和发展权,所以生态的本质就是民生问题。生态民生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问题。生态民生建设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对待自然或停止改造自然活动,而是要把自然放在与人类一样平等的地位,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相联系,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不误,实现经济、环境、民生共赢,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民生改善的统一。

8、为什么说种族、民族没有优劣之分?为什么各种族、民族之间经济发展状

况、文明程度之间又有很大差别?

习俗不同,思想不同,生产方式不同,人口数量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政府政策待遇不同,社会形势不同……

9、为什么既要推广普通话也要保护方言文化。

方言和普通话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作为汉语组成部分的方言,代表着一些地方特色文化和底蕴,有着它自身的使用价值和发展规律,并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长期存在着,而推广普通话,旨在克服区域间的交流障碍,方便沟通和交际,它的推广并不是歧视

或禁止方言。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前者承载的是特定的生活方式,后者承载的则是一种普遍的交流工具,没有前者,人们的生活将失去多样性,而没有后者,将会失去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10、从社会制度、传统文化角度分析东亚地区(从俄罗斯远东到印度尼西亚的

亚洲东部沿海地区与近海岛屿)的文化构成。

11、可持续旅游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与经济影响的理解,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

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

3、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

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5、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

12、地方保护主义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13、从气候、地貌、海陆位置角度分析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分布特征,并说明原

因。

随纬度、海拔和离海远近呈有规律的变化。

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

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

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

大量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通常,中纬度、地势

低平和沿海位置对人口有明显的吸引作用。

14、我国沿海地区成为外资投资热点地区,从区位和劳动地域分工角度分析主

要原因是什么。

15、为什么要保护城市古建筑?

16、城市居住、商业、农业、工业用地从中心到外围是怎样分布的,为什么?

17、文化整合与文化同化有何区别?

文化同化:文化同化就是指相对弱势、落后的文化和相对强势、先进、完善的文化相接触后,逐渐引进、学习强势的先进的文化,受强势文化的影响,具备强势的先进的文化的特征的这个过程。

当一个弱势文化具有强势文化特征时,我们就说这个弱势文化被强势文化同化了。

18.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思想?

19.战后世界工业生产、布局的变化特点?

(1)工业生产向大型化、系列化和综合化发展,是战后工业布局规模的主导方向。根据地域条件,以一二个工业部门为主导,多发展成为综合性联合生产基地,是工业地域部门结构的特点。

(2)工业地域不同层次的集中与相对分散。集中与分散是产业空间运动的形式,工业地域在不断集中与分散中形成,而集中是主导方面。自资本主义工业化以来,工业地域集中是突出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有所增强,并出现了不连续的带状世界性大工业地带。发展中国家集中程度更高,呈点状分布,如各国首都多发展成为最大的工业中心。世界工业生产由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扩展是工业空间运动的总趋势。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更加明显,世界工业地域自西向东、向北、向南扩散着,同时在一国内同样存在着相对分散的趋势。如美国向西部、南部发展,日本向南北两端和日本海侧开发,俄罗斯工业地域东移等。在许多大工业城市周围出现了工业卫星城镇,一些发展中国家新的加工出口区的建立等都是例证。

(3)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布局在原有的煤铁复合体型和战后发展起来的临海型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临空型、临路型的新布局类型。以机场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的中心点为中心,依托中心城市,在其周围或外围地区,发挥人才、交通信息

等软环境的优势,发展起各种类型的高科技产业,以美国的“硅谷”和日本的“硅岛”为典型代表。

(4)世界各国各地区工业发展不平衡状态依然存在。工业生产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几个发展中国家。如美国、原苏联、日本、西欧经济共同体合占世界工业生产的3/4以上。

(5)近年亚洲太平洋地区工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世界新的工业基地。

20.世界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与机制?

21.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和主要特征?

区域分异特性、区域分异特性、相似出现特性

22.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特点?

23.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及其具体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24. 以你所熟悉的城市为例,结合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论述影响农业生产布局

的机制。

25. 韦伯工业区位论与克里斯泰勒工业区位理论有什么异同?

26.工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什么意义?

连锁反应,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带动其他所有产业的发展。

工业发展可以刺激科技的发展,因为工业发展路上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这时企业就有科技攻关部门负责想办法解决,而最终带来的是科技的进步。

工业园区可以直接拉动当地的第三产业,比如饮食,娱乐等等。

工业发展可以为当地带来更多的税收,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收入来发展其他的产业。27.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和主要特征?

28.结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

五、论述

1、分析中东巴以问题的深层文化原因。

巴以冲突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背景,巴以双方都对巴勒斯坦领土尤其是耶路撒冷有着深厚的宗教情感。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既是领土争端,又表现为伊斯兰教与犹太教这两大宗教之间的剧烈碰撞。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其中很重要思想就是要实行五大统

筹(城乡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谈谈你对五大统筹的看法。(提示:为什么要统筹?怎样统筹?)

3、对比分析北京与上海旅游发展条件和特点。

4、保护文化多样性与促进文化整合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及两者的关

系?

5、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带来的问题和我国对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挑战

的应对。

6、对比分析西安和杭州旅游发展条件和特点。

7、如何加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

一是农业内部转移,它是指种植业的剩余劳动力向畜牧业、渔业、林业等方面的转移。二是农村内部转移,它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转移。因为,第一:这种转移成本低、就业风险小。第二,这种转移有利于缩小农民在技术上的跨度。第三,可以促进农村各要素的重新配置。第四,可以有效地锻炼劳动力素质。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质量,为高层次转移、彻底转移

创造条件让转移出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真正、完全的融入现代化城市生活要有一

个过程,不仅仅是地域和身份的转移,还有一个人的观念、文化、行为是否真正

实现了现代化的问题。人的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说,

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并随着农业内部的不断发展继续转移,最终实

现地域、职业、人的素质真正意义上的转移。

因此,通过农业组织的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拓宽农业内部的

就业渠道,提高农民的边际收益,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部转化,是切实可行

的。

8、分析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9、分析东亚文化圈的主要地理范围和宗教、民族、经济发展的基本特色

东亚文化圈的区域,主要是以东亚为主,以中国为核心,包括韩国、日本、越南等地;正因为中国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扩散中心,所以中国会成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而表现在东亚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有:汉字、儒家思想(例如这些地方都设有孔庙)、以中国律法为蓝本所制定的法律制度、中国化的佛教。

10、分析伊斯兰教文化圈主要地理范围和宗教、民族、经济发展的基本特色

11、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迅速,得益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试运用劳动

地域分工理论分析其内在机理。

12、分析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13、比较我国南北方文化的特点

14、分析我国城市居住分异的主要原因?

15、采取哪些措施实现我国城市“居者有其屋”,谈谈你的设想。

16、请你拟定一个研究课题的题目,说明你的立题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可行

性。

17、试述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及其形成的动力。

18、为什么旅游交通线路建设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与市场的空间

关系。

19、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移动的特征。

20、评述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方法论。

21、以你熟悉的城市为例,说明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特征。

22、说明城镇体系的概念、规律及其重要性。

23、举例说明语言传播与环境的关系。

24、根据2007年中国主要人口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地理的若干重要指标及其意

义。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2月28日。

25、试用地缘政治理论阐释下列国际争端现象。

奥运会没有阻挡住格鲁吉亚

军队对南奥塞梯军事打击的步

伐。8月7日深夜、8日凌晨,

格鲁吉亚军队分别从空中和地面

向南奥塞梯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

进攻。针对格鲁吉亚的挑衅行为,俄以保护南境内的俄罗斯公民为由,迅速出动战机和坦克予以回应。俄格一经交战,随即停火,反映了南奥塞梯问题背后复杂的政治背景。南奥塞梯战争爆发后,欧美等国纷纷谴责俄罗斯入侵格鲁吉亚破坏其领土完整,俄罗斯则指责格鲁吉亚对南奥塞梯居民进行屠杀。战争结束后,俄罗斯于8月26日承认南奥塞梯以及另一个单方面宣布独立的格鲁吉亚地区阿布哈兹独立,格鲁吉亚于9月2日与俄罗斯断交。

26、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结构布局的影响及其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直接影响到我国产业格局的调整,对一些产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冲击。但是,金融危机也加速了全球产业的重新布局,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带来了良好机遇。(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金融业直接蒙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我国金融业由于所持有的美国银行债券大幅贬值而直接蒙受了经济损失。在金融危机中相继宣布破产、遭受巨额损失或寻求被收购的美国次贷供应商,所持有的大量次贷形成坏账,基于这些次贷的证券也大幅贬值,我国金融系统由于持有不少的这些证券而蒙受了大量经济损失,国内股市受到欧美金融证券市场不景气的拖累也出现大幅下挫和持续低迷。

受金融危机拖累,国内原材料行业下行。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也进入了经济周期下行阶段,原材料行业如建材、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以及能源行业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处于产业链最前端,对经济周期变化最为敏感,受到经济周期下行拖累,导致国内市场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原油、钢材、铜、铝以及石化产品价格都大幅跌落。

(二)金融危机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金融危机虽然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了挑战,但对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主要表现在:有利于西方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国家,但中国制造业面临产业升级和转型等系列挑战。金融危机后,迫于利润与生存的压力,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将向中国加速转移,国内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将随之迅速提升。

可促进我国进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性调整特征看,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的滑坡,为我国加快转变出口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外部导向型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改革提供了契机,并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加强海外市场开拓,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我国进口而言,一些国家基于生产自救可能会出

台一些有利于产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关税、降低出口价格、放松技术封锁等,这也有利于我国相关商品的进口。

将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基于美国这次房地产市场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我国未来会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控制房地产虚假需求的扩大和价格的暴涨暴跌,以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引发金融业系统性风险。

对策:(一)发展新型工业化,加快工业结构的升级

(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

(三)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作

27、世界石油储、产、销的基本格局及其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世界上石油的蕴藏、生产和消费的地理分布都是极不平衡的。近50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在地区分布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60年代后,亚非拉地区探明的石油储量猛增,其中,尤其是波斯湾地区集中了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60%。世界上探明的石油资源分布非常不平衡,一般地讲,世界有八大储油区。 1.西亚 2.俄罗斯 3.美国 4.加勒比海地区 5.非洲北部地区 6.东南亚地区 7.中国 8.西欧

中国石油安全的形势主要有(1)中国的石油储量相当有限。(2)中国的石油消费日益增长。(3)中国石油供应存在的不稳定性。我国石油安全包括:①价格安全②供需安全③通道安全

从上述情况看出,中国能源发展要走上节约能源,提高石油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石油替代技术;建立和完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等道路,同时加大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石油产品自给率;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石油资源开发,建立多元化的进口供应体系等。

28、什么是形式文化区?试举一例说明,并阐明其层次结构或空间构成特征。

29、阐述人文地理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及其不足。

30、据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中国牵头将这人类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包括佛教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请对此进行评论。

31、简述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类型,并从现代农业的视角评论“新加坡垂直

农场”。(图)

资料:新加坡垂直农场──EDITT大厦:据报道只

要经济状况允许,新加坡可能不久会建起一座26

层楼高的垂直农场,将尽可能多的太阳能电池板堆

积到855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内,令这栋大厦至少

40%的用电量都来自太阳能。EDITT( Ecological

Design in the Tropics, 热带地区生态设计)大厦将

全部采用已回收材料和可回收材料建设,外立面一半的区域将种植当地有机植物。除了使用再生材料,EDITT大厦还将采用雨水收集系统、中水系统等环保技术,同时可能还有一个将污物转换为生物气的项目。

32、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各国纷纷强化了战略部署,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面临着发展方式的深度调整,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战略,谋求新的竞争优势。这里的“再工业化”的内涵是什么?

33、继浙江温州市试点5个镇级市后,山东省日前宣布将启动镇级市试点,计划用3-5年时间将省内20多个中心镇培育成小城市。但浙、鲁两省启动的镇级市试点并不涉及行政区划层级调整,它的核心要义是以一个城市的标准来建设和管理一个镇(资料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b87411535.html, 2010年09月01日)。试以城市地理和城市管理的视角评析这一现象。

34、谈谈你对“旅游地理学研究, 绝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 它也需要关注社会公平、环境伦理“观点的看法。

35、阐述政治地理现象、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地理洁构和政治地理过程。

36、人类行为区位选择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从人类认识论的本质上揭示人类活动空间场所选择与优化的规律性。请解释行为空间的概念,描述行为地理学的基本内涵,并说明下列卡德拉瓦德的消费行为空间信息模型的含义。

Pi=(Ai/Di)Ii

(式中:Pi为i商业中心的购买率;Ai为i商业空间的吸引力;Di为消费者到i商业空间的认知距离或认知时间距离;Ii为消费者拥有关于i商业空间的信息量)

37、根据下列资料解释民族的迁移、交流、变化与整合现象。

资料:到2009年6月底,上海常住少数民族人口超过26万,其中户籍少数民族

12.4万人,申办居住证的来沪少数民族13.9万人,来沪少数民族人口已经超过户

籍少数民族人口(还不包括居住在半年以下的少数民族),并包含了全部55个少数民族成份。上海市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市各个区县,目前尚未形成聚居区。

(资料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b87411535.html,/gb/mzw/shmz/index.html[EB/OL]2010.11.15)

38、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有哪些?分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和劣势。

39、根据下面的资料和数据,论述你所看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我国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

在人均资源量方面,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0。

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总量的5.5%,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却分别约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全国600多个城市有一半缺水。

(完整)人文地理期末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人文地理学》试题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包括社会性、和。 2、在文化的扩散过程中,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等级扩散、和 。 3、佛教根据传播方向及教义的不同可分为、南传佛教和。 4、现代农业类型有:牲畜育肥农业、、、市场园艺农业、 和谷物农业六种。 5、第一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石油时代。 6、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有和。 7、世界语言主要有、汉藏语系、、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非洲语言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8、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差别较大,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和。 9、世界上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有地中海、、东南亚和。 10、民俗的内涵有四个特点,分别是地方性、、和集团性。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泰勒) 2、人口迁移 3、环境感知 4、旅游动机

··················密···················封·····················线·················· 第2页共4页 5、形式文化区 6、政治地理单元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2、用图示法说明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3、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4、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5、兰迪人口转变的“三个序列”

··················密···················封·····················线·················· 第3页共4页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人口迅速增长引发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人文地理学》试题3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区域性综合性(2分) 2、接触扩散刺激扩散(2分) 3、北传佛教藏传佛教(2分) 4、种植园农业乳品业大牧场农业(3分) 5、蒸汽时代电气时代(2分) 6、集聚力离散力(2分) 7、印欧语系闪含语系(2分) 8、限制人口增长鼓励人口增长(2分) 9、加勒比海阿尔卑斯山(2分)10、民族性约束性(2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 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2分),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分)。 2、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2分),是以寻求新的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2分)。 3、环境感知 广义是指个体周围的环境在其头脑中形成的映像,以及这种映像被修改的过程(2分);狭义是指环境质量在个体头脑中形成的印象(2分)。 4、旅游动机 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者动力,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 5、形式文化区 指某种文化现象(1分),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1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2分)。 6、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条件下形成(1分)、由具体政治组织或者集团支配(2分)、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 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1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1)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1分)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culture region) (1)文化区的概念文化区域,即文化地理区,是指具有同等文化发展程度和文化相似特征的人群所占据的空间区域。地理学家观察、研究各种文化地理现象,首先是从这些现象的空间分布开始的。 (2)文化区的结构①垂直结构从垂直方向来看,从上往下,文化区由文化特质(元素)、文化丛结和文化系统三个层次构成。 ②水平结构从水平方向来分析,文化区由三个圈层构成: 中心地区:或称为核心地区。位置大体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相对来说,这里是该文化现象表现较为典型的地方。边缘地区:或称为外围地区。在文化核心的周围,该文化特征相对一致,但其典型性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过渡地区:由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现象,形成两种文化相混现象。这个地区实际上是一个边界较为模糊的文化过渡地带。 如果在其相邻的文化区之间存在着特殊情况,就不存在文化过渡带现象。例如,以语言文化现象为例,在挪威与瑞典之间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山地不利于两边的往来,山上居住的人反而与各自山坡下平原地区居民交往密切。结果,造成山地两边的语言的截然不同,彼此不存在语言过渡带。另一种是人为原因,例如两个民族之间存在国界,彼此因政治原因不仅不相往来,而且也各自不允许对方民族存在。这样,亦使两种语言之间难以存在过渡带。 (3)文化区的划分 地理学家往往根据地球表面上不同地区居民中盛行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确定文化的空间单位。所有的文化要素或现象都可以作为文化区划分的依据,如政治形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房屋构造、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2018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史 [060200]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

2018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史 [060200]考试科目、参考书 目、复习经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历史学[06]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中国史[0602] 二、研究方向 07 (全日制)历史地理学 三、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742历史地理基础 四、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人文地理专业排名

考研人文地理学研究生院排行榜 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其中包括中国研究生教育按31个省、市、自治区(未含港澳台地区),按56个研究生院,按476所高校(含分省、分类型),按11个学科门类分高校,按81个一级学科和373个专业等8个方面的508个排行榜。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重点学科博士点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北京大学5★ 1 1 52 2 华东师范大学5★ 1 1 52 3 中山大学5★ 1 1 52 4 北京师范大学4★ 1 1 52 5 南京大学4★0 1 52 6 武汉大学4★0 1 52 7 安徽师范大学4★0 1 52 8 福建师范大学4★0 1 52 9 南京师范大学4★0 1 52 10 辽宁师范大学4★0 1 52 11 兰州大学3★0 1 52 12 华中师范大学3★0 1 52 13 河南大学3★0 1 52 14 西北大学3★0 1 52 15 西北师范大学3★0 1 52 16 陕西师范大学3★0 1 52 17 东北师范大学3★0 1 52 18 湖南师范大学3★0 0 52 19 浙江师范大学3★0 0 52 20 宁夏大学3★0 0 52 人文地理学人气院校 1.南京师范大学人气:88100 2.华中师范大学人气:64115 3.中山大学人气:106618 4.湖南师范大学人气:38318 5.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 6.南京大学人气:121405 7.西南大学人气:587438.北京大学人气:133538

9.武汉大学人气:15667810.上海师范大学人气:31089 11.华南师范大学人气:2751712.东北师范大学人气:57634 13.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14.中国科学院人气:41819 15.兰州大学人气:5283616.西北大学人气:46088 17.辽宁师范大学人气:2420318.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人气:12196 19.陕西师范大学人气:4179120.四川师范大学人气:19982 21.华侨大学人气:1979522.北京师范大学人气:91865 23.宁波大学人气:2000424.西北师范大学人气:19090 25.延边大学人气:1462026.南昌大学人气:41526 27.天津师范大学人气:3283528.陕西师范大学人气:41791 29.首都师范大学人气:4100630.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气:16317 31.贵州师范大学人气:1433532.福建师范大学人气:24722 33.中国科学院人气:4181934.河北师范大学人气:23862 35.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气:1726736.湖北大学人气:22249 37.浙江师范大学人气:2116338.内蒙古师范大学人气:16566 39.山西师范大学人气:1657840.山东师范大学人气:27782 41.曲阜师范大学人气:1714042.广州大学人气:15853 43.宁夏大学人气:1481644.青海师范大学人气:12452 45.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46.重庆师范大学人气:15366 人文地理学 一、专业介绍 1、概述: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2、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 02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人文地理试卷(答案)

《人文地理学》试卷(A)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20分,每小题选对得2分,不选或者选错者不得分。) 1.拉采尔的人地关系理论被称为——D A.人地相关论 B.生态论 C.适应论 D.环境决定论 2.文化的扩展扩散不包括——A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3.原产地在中国的农作物是——A A.大豆 B.马铃薯(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 C.甘蔗(新几内亚或印度) D.辣椒(墨西哥、秘鲁) 4.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麦加目前位于——A A.沙特阿拉伯 B.以色列 C.伊拉克 D.埃及 5.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是——B A.英语 B.日本语 C.西班牙语 D.印地语 6.目前,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大洲是——B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州 7.以领土规模论,巴西属于——D A.大国 B.中等国 C.袖珍国 D.特大国 8.汉语方言中语言岛现象最显著的是——B A.吴方言 B.客家方言 C.赣方言 D.闽方言 9.宗教最单一的国家是——C A.美国 B.印度 C.梵蒂冈 D.印度尼西亚 10.下列国家,民族数量最少的是—— A.日本 1 B.巴基斯坦 4 C.俄罗斯 130+ D.中国 56 二、填空题(10分,每小题2分)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近代政治地理学的主要创建者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 3.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4.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 5.文化景观既有(时间)变化,也有(空间)变化。 三、判断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括号内打“√”或“╳”) 1.实证主义方法论,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归纳逻辑。(×)演绎逻辑 2.形式文化区是一种文化认同现象。(√) 3.历史因素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内在性因素)(╳)P88 4.种族是自然地理概念。(╳)P92 5.语言不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6.佛教是民族宗教。(╳)P269 道教,印度教,犹太教 7.海登(B.Hayden)提出了农业起源的人口宴享说。(√) 8.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191 9.基督教由耶稣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创立。(对)271 10.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336 四、简述题(30分,每小题10分) 1.功能文化区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项功能组织起来的文化区,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与协调作用的中心。 特征:突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自然因素:⑴气候适宜的气温、光照、湿度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⑵地形地形影响人类的适宜工作和居住场所 ⑶土壤土壤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⑷水体适宜的水源和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条件 ⑸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矿产资源的意义具有历史性 社会经济因素:⑴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社会化生产有利于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人口再生产。 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分布密度越大。 ⑶经济活动方式:劳动密集性活动方式促进人口密集,如精耕细作农业区人口较 密,第三产业发达地区人口较密。 ⑷交通运输条件:交通线对人口分布具有突出的“磁力”作用,交通线的建设推进 往往促进人口的聚集。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⑴历史文化因素:历史越悠久,人口越稠密;传统越强大,人口越密集。 ⑵政治因素:政局越稳定人口增长越有规律,人口越密集。

(精选)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第七章

历史地理研究生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一、古籍类: 历代正史的地理志(郡国志、地形志)、河渠志 古代有关河南的地理专著,如《梦华录》、《洛阳牡丹记》、《洛阳伽蓝记》等 郦道元:《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赵尔巽(清)等:《清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稿本》,中华书局,1957。 二、现代论著类: 河南省志·地名志 河南省志·人口志 河南省志·区域建置志 河南省志·地貌山河志 河南省志·黄河志 《河南通典》、《河南大百科全书》、《河南大辞典》等 尚士英等审订,常剑峤、朱友文等编著《河南省地理》,河南教育出版社 刘祖望等《河南旅游资源》,河南人民出版社 申畅《河南文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杨玉厚《中原文化史》,文心出版社 杨文衡《中华文化通志·地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单远慕《中华文化通志·中原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程遂营《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年 戴庞海《中原文化大典·地理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地名委、城乡建设局、崔敬一、郭顺祥、彭子伊、冷文等编《洛阳历代城池建设》(1985)),内部发行,对洛阳历代的城池建设情况作了较系统地叙述,并搜集了历代洛阳城池建设有关图版一百幅,按时期分类予以编排。73页 苏健主编:洛阳古都史,401 页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地理志》, 211 页

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程有为、王天奖等:《河南通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文楷、毛继周等:《河南地理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杜石然、范楚玉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尚世英:《河南省地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洪世年等《中国气象史》,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 孟令俊《洛阳古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徐金星《洛阳通史》等 许登文《商丘览胜》,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于希贤《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罗哲文:《长城》,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唐锡仁、杨文衡:《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朱士光:《中国八大古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杨慎《山海经补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 萧樾《中国历代的地理学和要籍》,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盛福尧等《河南历史气候研究》,气象出版社,1990年版。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7年。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王育民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月第1版,1993年12月第2次印刷。 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t987年版。

人文地理学期末试题

咸宁学院资环学院 2009年秋季学期 2008级地理教育本科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 2、城市化 3、综合国力 4、文化 5、国家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地理环境由无机的、有机的、社会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分别受自然规律、生物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 2、李特尔被公认为近代人文地理学开山大师,拉采尔被视为政治地理学的开创人。() 3、白兰士的人地关系思想可概括为可能论或者或然论。() 4、文化决定论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思想。() 5、人地关系论就是人地关系各种理论、思想的汇总。() 6、按性能和作用我们可将光源划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 7、人口是一个综合概论,它包括了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 ) 8、自然资源的丰饶程度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实力的影响愈显重要。() 9、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传统观念不是科学的环境观。() 10、生产力水平越高,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因素作用越强,自然因素作用弱。() 11、近60多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未变。() 12、旅游地有等级之分,共分四级。() 13、政治地图有三个层面: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国内层面,其中国家层面是研究的重点。 ( ) 14、拉采尔的政治地理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5、领土的形状和大小对一国国力和国家安全有很大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简述文化隔膜机制。 2、马汉的“海权论”主要观点及该理论的影响。 3、中国目前国内旅游客流间流动规律。 4、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5、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简述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7、简述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 8、简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2000年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华林甫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主题三: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流派及各种哲学思潮

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流派及各种哲学思潮 帅婷婷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 学号:20141013017 摘要:英国著名地理学家约翰斯顿,从哲学角度将20世纪80年代的国外地理思想流派归结为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这些思潮对国外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影响相当深刻。综述西方各种流派及哲学思潮,旨在借鉴国外有关理论和思想,充实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流派,哲学思潮 1近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和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在中国古籍中,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其中既有《礼记·王制》篇中“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这种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孙丑下》中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有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的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不过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系统表述人地关系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来。 在西方,地理学一直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古希腊、罗马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一些相互隔离、闭关自守的君主制国家,经济、文化处于衰落状态,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相应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较大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线以及“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各国陆续出版了各种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关于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 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 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 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 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 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 2.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 象的特征。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3.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这些因素划 分出个因素的文化区并非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题,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他区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应用的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统一性、预测性。 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德国地理学家是: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因果,综合,比较,范围的原则。 法国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强调人对外界环境是主动地,不是被动的。人地相关论。 西方人文地理学与前期相比: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革新(计量方法与数学模型的应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3s的应用)3.研究内容与方法的社会化 我国古代四种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 人文地理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扩散:扩展扩散(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刺激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儿无法在另一地存

在,不得不将原文化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中,个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其次,采用演绎逻辑,从一般规律处理特殊事件,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人口转变模式:西北欧模式,日本模式,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印度模式, 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自然环境为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2.人们从事一切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都来源于自然环境3.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的发展、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适量的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过量的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自然资源提供的物质基础,他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论:人文地理学“研究事物,不是作为特殊现象、孤立的现象去研究,而是从它的特性去研究,特别注意各成分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研究的成分越多,现象越复杂,综合性就越高。”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以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用领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嗨突出的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停的运动中,比如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政区和疆域的变革、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播、聚落的形成和分布等,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反战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规律,

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以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典地理学)(19世纪中叶以前):人文地理学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古希腊诗人荷马公元前9实际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有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的阐述;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西方古代的人文地理学还不是独立的、单一的学科,而是与自然、政治、哲学等混杂在一起的笼统的科学知识,内容包罗万象,主要多为游记、地方志之类,以记述性的资料为主。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 创立了因果原则等研究基本方法。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他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描述发展为探究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力求用一般原则去认识地理现象,寻求科学解释。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30卷第12期2011年12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0,No.12Dec.,2011 收稿日期:2011-11;修订日期:2011-11. 作者简介:吴松弟(1954-),男,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经济地理、人口史和移民史研究。E-mail:sdwu1954@https://www.360docs.net/doc/b87411535.html, 1513-1518页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吴松弟1,侯甬坚2 (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2.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710062)摘要:回顾过去5年国内历史人文地理学科领域所产生的主要科研成果,说明历史疆域政区、移民史和人口史、城镇和乡村聚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支方向,是构成推动国内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进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历史人文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当是在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共同关照下,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创造性研究。关键词:历史地理学;历史人文地理学;学术成果;学科展望;中国 1引言 历史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球表面人类活动(精神和物质)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所形成人文现象的分布、变迁及其地域差异。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同现代社会一样,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政治、军事、经济、人口、民族、聚落、商业、交通、文化、旅游和社会生活等,这些历史上的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的空间分布、变迁及其规律,都是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具体内容[1]。当代人文—经济地理现象是历史时期的人文经济地理现象的延续和发展,不了解历史人文地理,无疑会阻碍真正了解当代的人文地理。反之,如果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地理学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那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就是衡量历史人文地理学的标尺[2]。因此,历史人文地理学与当代人文—经济地理学是两个密切相连的学科领域。中国历史资料保存相对丰富,时间较为久远,这为发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提供了各种可能。自20世纪90年代初谭其骧发出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倡议以来[3],相关学科领域日益得到重视,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许多分支方向的成果相继问世。伴随着学科体系的完善,研究群体和梯队的培养形成,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正经历着分支方向多元化、方法交叉化、成果科学化、理论系统化的不断转型过程。近5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在历代疆域政区研究、城镇研究中的古都研究、近代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的宗教地理和民间信仰研究等方面的深化,此外生态环境史研究也已全面展开,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取得重大进展。 2研究领域和成果 近5年来,历史人文地理学成果相对集中地表 现在历史疆域政区、移民史和人口史、城镇和乡村聚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2.1历代疆域政区研究 从2007年起,周振鹤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共12卷,作者18人)开始陆续出版。它涵盖了自先秦至民国的漫长时期,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历代政区沿革的考证,对一些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而且在某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复原的详细程度可以达到逐年。这套著作的完整出版,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目前正式出版的有总论先秦卷(周振鹤、李晓杰撰)、隋代卷(施和金撰)、宋西夏卷(李昌宪撰)、元代卷(李治安、薛磊撰)、明代卷(郭红、靳润成撰)、中华民国卷(郑宝恒、傅林祥撰)[4-9]。 商朝是中国出现较早王朝,唐晓峰认为商代领土不同于后世成熟国家的领土,不能将商朝辖区看城一片单纯的地域[10]。先秦是中国历史政区萌芽时期,待考问题颇多。徐少华对楚国国都陈城[11],钟炜对秦国的洞庭、苍梧诸郡县的建置与地望[12],晏昌贵对里耶秦简所见的阳陵县与迁陵县[13],李晓杰对战国时期三晋和秦国的设县情况、齐国和楚国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剖析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 帅婷婷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 810008) 学号:20141013017 摘要: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人地关系理论的回顾和及协调论的阐述,解释人地系统的内涵和实质以及人地系统的演变和人地系统的演化和调控,并对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研究重点加以综述。 关键词:人地关系,协调论,人地系统 1主要的人地关系论 1.1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直是地理学关注的重要内容。近代环境决定论体系的构建,导源于德国的拉采尔,其所著的《人类地理学》一书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其后美国的辛普尔、亨丁顿,澳大利亚的泰勒,法国的德莫林斯等人相继发展、推进了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从其成型开始便遭到了强烈批评。但是,环境决定论无疑存在历史的进步性和合理内核:①环境决定论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神权统治”,人地关系研究走向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并加强了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推动了地理学研究向科学化方向发展;②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在环境决定论的一般概念下统一起来,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合二为一,开创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化探讨,在地理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⑧强调了环境对人类活动(现实、潜在或未来)的作用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由于对环境的关心而导致环境意识和环境策略的兴起,从而奠定了当代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全球意识发展的基础;④绝大部分环境决定论者都不是绝对的或极端的决定论者,并没有否定人的力量和作用。 1.2或然论 维达尔﹒白兰士根据拉采尔所著地学第二卷的论述形成了或然论,认为自然

人文地理学专业英语

引言Introduction 人文地理学,作为科学王国中一支较小的学科,尽管常常不被人们关注和重视,然而它却是一支最具活力的学科,它的研究主题——社会的空间组织和人与环境的关系——为许许多多形式的研究和朝气蓬勃的地理学者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最近30年来,西方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人文地理学家不断地接受他们以前很少遇到的其它学科的新思想、新观念,这样就给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 Human geography is such a subject full of vitalities despite of being neglected sometimes.Its research themes, the social-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s, have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both various forms of research and geographers.In recent 30 years, the western human geography has so many variegated theories and ramifications.Human geographers have kept absorbing new ideas and opinions from many other subjects, which gives tremendous vital for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geography. 一、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Characters of human geography 1、地理学形成及分化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geography 地理学(geography)是希腊语中关于地球和书写两个词复合词,主要研究人类生活空间的地球表面(Haggett,1990)。 Geography mainly studies the earth sphere that people live in. 大学地理学的发展一开始就受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类学科分化的影响,研究自然环境的地理学称为“自然地理学”,研究人工环境的称“人文地理学”。 Geography studied in university had ramifications about “physical geography”and “human geography”because its development had been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from the beginning.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出现,地理学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通过英国和美国地理学家学会研究组对大多数地理学系课程和学科体系的调查发现,1990年代的地理学主要由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混合人文和自然地理学和其它领域四个方面所组成。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s and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demands, the definition of geography has been evolving continuously. As shown in a survey about the curriculum and the subject system of geography, in the 1990s, geography was consisted of four branches: human geography, physical geography, human- physical geography together with other geography fields.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早期,德国和法国的人文地理学萌芽 From late 1800s to early 1900s, human geography germinated in German and France. 1918-1939,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处在早期调查阶段 From 1918 to1939, 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was in the period of early survey. 二战后,主要从1960年代起,人文地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互动与接轨,实现了从区域描述到诠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及人与地点或地方关系的转变。 After the world War II, especially from the 1960s, human geography had interacted and linked up with other social sciences. It changed into interpre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