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现象及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是脑的机能。

3.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4.行为主义、华生、刺激和反应S-R之间的关系、环境决定论

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机械运动论。

7.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8.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9.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支配内脏器官。

交感神经: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

副交感神经:功能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的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

10.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延髓)、桥脑和中脑三部分。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11.丘脑: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中枢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调节

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的重要神经中枢,调节内脏系统活动

12.大脑不同区域不同功能(颞叶、枕叶、额叶、中央前、顶叶、中央后)

额叶:中央前回躯体运动顶叶:中央后回躯体感觉

颞叶:听觉功能枕叶:视觉功能

13.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动力定型。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

14.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独有的。

1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的外部还是内部,氛围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6.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共同都有的是痛觉。

17.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敏感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能力强,感受性就高,感觉能力弱,感受性就低。分为绝对感受性(可以用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来度量)和差别感受性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即阈限值低则感受性高,阈限值高则感受性低

18.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暗适应感受性提高(戴红色眼睛保护),光适应感受性降低。

19.感觉对比: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红花还需绿叶配是彩色对比的结果。同样亮的两张灰色纸分别放在黑色纸和白色纸上,黑色纸上的灰比白色纸上的灰亮。

20.视觉的适宜刺激:380-780nm的电磁波,也叫光波

椎体细胞: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明视觉。

杆体细胞: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暗视觉。

21.色觉异常包括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色觉缺陷者靠明度“辨认”颜色,隔代遗传。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如果外祖父是色盲,爸爸也是色盲,女孩才会是色盲。

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变成灰,这两种颜色叫互补色。

22.听觉:16-20000Hz的空气振动叫声波。1000-4000Hz的声音最敏感,20岁以前增长。

23.60岁后降低,首先丧失的是高频,丧失到中频会影响语言的听觉

24.声音的性质:声音有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和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三个特性。

25.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味觉包括甜(舌尖)、酸(舌边后部)、苦(舌根)、咸(舌边前部)。

26.痛觉没有适宜刺激,保护机体

27.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28.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包括大小、形状、颜色、明度等。一个人近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大,远时形成的视像小;石灰在暗处看起来也比放在亮处的煤块亮,这是明度的恒常性。

理解性:用过去的经验对知觉到的外在物体进行解释,并用词揭示出来。理解和词的标示在知觉中产生的作用,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29.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借助的线索:人们判断时间的依据包括计时器提供的信息;自然界昼夜交替;四季周期性变化;人体生理、心理活动的周期性(生物节律、生物钟)。

听觉估计最好、触觉居中、视觉最低

30.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错觉产生的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性。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必然产生,错常是无法通过主观努力来克服的;种类包括:线条长短错觉、线条方向错觉、面积大小错觉、不同感觉道相互作用形成的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

3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所谓过去的经验是指,过去的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物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

记忆种类:按内容: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语词一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按是否意识到:外显记忆(意识控制)、内隐记忆(无意识)

32.德国、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研究遗忘规律,后人则绘制出保持曲线(遗忘曲线:以间隔时间为横坐标,以保存量为纵坐标)。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33.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

系列开头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忆的效果好,首因效应(首位效应);系列末尾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忆的效果好叫近因效应(新近效应)。

34.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35.按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分为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辐合思维: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又叫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36.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并以词来标示和记载。

每一个概念都有内涵(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外延(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

内涵越深外延越窄。

3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原型启发、定势。

迁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原型启发: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

定势: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

38.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39.想象:把表象的内容作为素材,在大脑里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这个过程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叫想象。

想象的基础是表象的可操作性。

40.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睡眠和梦

睡眠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脑电波频率较低,波幅较小,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大约持续10分钟;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叫睡眠锭,身体很难被叫醒,大约持续20分钟;第三阶段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波,有时出现睡眠锭,大约持续40分钟;第四阶段大多呈现△波,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指标变慢,深度睡眠,大约持续20分钟,前半夜长,后半夜短;四个阶段大约经过90分钟,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波消失,类似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出现,大约持续5-10分钟,不断重复,越来越长,最后一次可达1小时;随着黎明的到来,第三、第四阶段会消失)

梦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41.梦的特点: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

42.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3.注意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

注意的起伏(也叫注意的动摇,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44.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注意分配的三个条件:必须有一些活动是熟练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内在联系;在不同感觉通道之内,活动不能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

45.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自然需要(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人和动物都有生理需要,但有本质区别;

社会需要(获得性需要):只有人才有。

46.动机: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产生:需要、内驱力、诱因和情绪可以激发活动的动机。

47.与动机有关的四个因素:需要、内驱力、诱因和情绪

48.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49.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有其外部表现形式,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变化;

表情:是指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是先天和后天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全人类相同的表情是先天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不同的表情是学习得来的。

50.情绪变化的维度:动力性(增力一减力)、激动度(激动一平静)、强度(强一弱)、紧张度(紧张一轻松)

51.基本情绪(原始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复合情绪:敌意(愤怒、厌恶、轻蔑)、焦虑(恐惧、内疚、愤怒)等。

52.心境(心情):微弱、持久、弥漫,往往由对人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

激情: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重大、突如其来的意向冲突引起。

53.意志: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要通过客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54.意志行动的本阶段:准备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有意识地确立目的,选择行动方案并决策。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双避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时,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目标,避开损失大的目标)、趋避式冲突(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矛盾心情)、双重趋避式冲突(如果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又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的矛盾心情)第二阶段(执行决定阶段):坚定地执行既定计划,又要克制妨碍达到目标的动机和行动

55.意志品质:1.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地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与之相反的品质是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2.果断性(指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与之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3.坚韧性(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又叫毅力或顽强性;与之相反的是虎头蛇尾和执拗);4.自制性(又叫自制力,指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与之相反的是怯懦和任性)。

56.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57.智力:指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力是支柱和核心,它代表着智力发展的水平

58.气质(脾气、秉性、性情)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59.

60.气质的特性:

感受性和耐受性(是神经过程强度的外在表现,感受性高,耐受性低)、敏捷性(反应的敏捷性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外在表现,它表现在反应的快慢、动作、言语、思维、记忆、注意转移的速度等方面)、可塑性(指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可塑程度,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兴奋性(指情绪表现的强弱程度,是神经过程平衡性的表现)、指向性(是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常指向于外(外向),还是常指向于内(内向);是由神经过程的强度决定的;指向性和情绪的兴奋性有密切的联系)。

气质类型外在表现: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胆汁质:神经过程特点是强但不平衡。感受性低但耐受性高,能坚持长时间工作不知疲劳,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的兴奋性高,但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以自我克制。

多血质:神经过程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应速度、注意转移的速度都比较快;行为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交际,不怯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黏液质:神经过程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反应速度慢,情绪的兴奋性低但很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紊,踏踏实实,但容易循规蹈矩;注意力容易集中,稳定性强;不善言谈,交际适度。

抑郁质:神经过程特点是弱,而且兴奋过程更弱。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极为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他能注意到;胆小、孤僻,情绪的兴奋性弱,难以为什么事动情,被什么事打动,寡欢,爱独处,不爱交往;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防御反应明显。

61.如何看待气质类型:1.气质具有稳定性与可塑性;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5.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62.图1-21艾森克的人格类型维度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1. 社会心理学诞生: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孤独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被认为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1924年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G.W.奥尔波特:1954年,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主张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揭示个体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2.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勒温公式1936年提出:B=f (P,E),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情境,f指函数关系;含义: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3.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传统上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生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比如我国的劳教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4.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个体的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5.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6.性别角色社会化:性(生物)、性别(人格)、性别角色(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

7.社会角色的分类

按角色获得方式:1.先赋角色: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如父母;2.成就角色:主要靠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如老师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1.规定型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较高如公务员、军警;2.开放型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个体自由度较大,如朋友

按角色的功能:1.功利型角色:以追求实际利益为基本目标的角色,如银行家、企业家、商人;2.表现型角色: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基本目标的角色如教授、学者,主要发挥社会公平的作用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1.自觉角色: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并尽力感染观众,如演员;2.不自觉角色:并未意识到角色扮演,只是以习惯的方式行动如性别角色

角色失调,包括:1.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2.角色不清(应激反应,焦虑和不满足);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最严重)

8.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9.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10.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从生理自我(8个月—3岁)到社会自我(3岁—13、14岁),最后是心

理自我(10年左右,从青春期到成年)

11.自尊: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12.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印象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人或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13.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

14.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其所好

15.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16.协变原则(凯利三维理论: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如果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都高,则外部因素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作出内部因素的归因;(共一一致外归因,共一不同内归因)

17.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行动者(当事人)、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的原因的解释会有差别);2.自我价值保护(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成败归因中,成功时,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失败时,外归因则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小他人的成功对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他人失败,则倾向于内归因;动机性归因偏差:对他人成败的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失眠患者有相反的归因倾向,认为失眠是内部原因造成的);3.观察位置(归因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

4.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越来越具有情境性,过去很久的事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18.亲和起源于依恋

19.影响亲和的因素:1.情境因素: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和动机越强;悲惨的情境也能加强亲和动机;2.情绪因素: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越恐惧越亲和,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越焦虑越不亲和;3.出生顺序:长子长女合群倾向更明显,按出生顺序递减

20.侵犯的构成:1.伤害行为(身体伤害、言语伤害)2.侵犯动机(侵犯行为的直接原因)3.社会评价(违反和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反社会的性质,而维持社会规范与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亲社会的性质;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伤害行为,即被认可的伤害行为,广义的侵犯包括以上三种情况,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行为的伤害行为)

21. 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米勒、伯克威兹):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挫折: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要点:a.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成正比b.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成正比 c.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22.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

5.大众传媒的影响

24.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a.自然环境b.社会情境:他人的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情境的社会性意义 c.时间压力 d.利他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别是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a.心境 b.内疚 c.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3.利他技能

25.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嫉妒: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26.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人、物、事件、观念等)、稳定性

27. 态度的成分:ABC模型:认知成分C(congnition)、情感成分(affection主导成分)A、行为倾向成分(behavior tendency)B

28.图2-5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提出的态度转变模型。

1.传递者:是沟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

2.沟通信息:态度转变是接受者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外在的信息存在差异后发生的,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最直接的原因;

3.接收者:也是态度转变的主体;

4.情境

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威信: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的相似性越大,说服的效果越好;立场:传递者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会让人怀疑其说服动机;说服的意图:如接受者认为传递者刻意影响他们,则不易转变态度;说服者的吸引力:高吸引力的传递者容易说服别人。

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威信高的传递者,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威信低的传递者,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畏惧:畏惧与态度转变不是线性关系;中等强度的畏惧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信息倾向性:对一般公众或个体卷入较浅的态度,单一倾向信息说服效果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或个体卷入较深的态度,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好。

信息的提供方式:口头比书面好;面对面效果较好。

29. 情境:预先警告:有双重作用。如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对态度对象卷入程度低,预先警告可促进其态度改变,态度与接收者重要利益有关,预先警告往往使其抵制态度转变。分心:即注意分散,有双重作用。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对沟通信息的注意,将会减弱接受者对说服者的防御和阻抗,从而促进态度转变;如果分心干扰了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得不到沟通信息,则会削弱说服效果。重复: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频率的重复,说服效果较好。

海德的平衡理论(POX模型):P-O的关系最重要,P-O肯定时为强平衡、强不平衡,P-O否定时为弱平衡或弱不平衡

30.态度测量的方法:量表法:分单维量表(瑟斯顿等距量表、李科特累加量表)和多维量表(奥斯古德语义区分量表、博加达斯社会距离量表)、投射法(基本假定个体会将自己的需要、情感或观念倾向投射到其他对象上,知觉成对象的实际上为其自己具有的特征)、行为反应测量法(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程度上反映到他的外在生理体征和外在行为上)

态度的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等。

31.沟通模式(图2-7)

32.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沟通进程主要受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所左右和引导)

33.眼睛是最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面部表情是另一个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34.人际距离:可分为公众距离(12-25英尺,正式场合,演讲或公共场合,沟通往往是单向的)、社交距离(4-12英尺,商业交往,彼此认识)、个人距离(1.5-4英尺,朋友之间,说话温柔,能感知大量的体语信息)和亲密距离(0-18英寸,亲人、夫妻间,感受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刺激);1英尺=0.3048米;1英寸=25.4毫米

35.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人际关系的特点:1.个体性;2.直接性;3.情感性

36. 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也称自我开放,指在沟通和交往的时候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自我暴露由浅到深,分为四个水平:1.情趣爱好方面(饮食习惯、爱好);2.态度(对人的看法,对政府和时事的评价);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自卑情绪,和家人的关系);4.隐私方面(个体的性经验,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

37.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夫妻、亲密朋友等关键的人际关系融洽,才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38.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亲和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影响喜欢的因素:1.熟悉与邻近(与交往频率有关,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2.相似性(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更重要)和互补(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补;互补产生的吸引力非常强大) 3.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 4.才能(对别人构成压力,就不会有作用)5.人格品质(真诚是人际吸引最重要的品质)

39.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

40.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因素:a.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b.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c.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超过这个范围,影响就不明显,群体规模的临界值大致在3-4人;2.个体人格因素:a.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自我评价越低,从众行为越容易发生;b.个体独立性较强的,较少从众;依赖性较高的容易从众;3.情境的明确性:情境明确,判断的客观标准清晰,从众行为减少;情境模糊,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4.其他因素: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也有一定影响,尚未发现明显的、确定的关系

41.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

社会干扰:也叫社会抑制,与社会促进相反,他人在场,反而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

结伴效应,即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2.观众效应,即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的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的效率有明显影响

42.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43.塔尔德模仿律:下降率: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的倾向。几何级数率: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以几何级数增长。先内后外率:优先模仿本土文化

44.暗示:指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往往采取较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

45.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1.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的影响;2.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暗示效果就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性别与暗示的效果也有关系,年龄也越容易接受暗示,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

46.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47.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点:依恋、利他、亲密

48.专栏2-17激情爱的理论

49. 专栏2-18 激情和浪漫能持续多久 5年

50. 婚姻动机包括:1.经济;2.繁衍;3.爱情(包括性);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1.心理发展的性质:(1).整体性:个体心理是由各种心理过程和现象有机联系的整体,心理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a.作为整体的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质的规定性,不等同于各种心理现象特征相加的集合;b.心理的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机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

(2).社会性:人的心理发展是受人类社会环境制约,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及人际交往过程中实现

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由社会文化所决定,是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3).活动性: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就是活动;心理发展不能简单地以先天排定的发展程序展开,也不能机械地归结为由后天环境所决定;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指:外界环境对个体的刺激和要求;主体对客观环境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动作和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动作和活动包括外部动作和内化活动;活动的内化是外部活动逐步改造为内部智力的活动,内化过程表现为: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超越化(指能够超出外部活动的界限而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

(4).规律性:a.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方向性和顺序性:方向性指心理发展的指向性,一般发展的趋向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顺序性是指心理发展遵循着确定的序列,从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到中老年期发展变化,这个发展次序是固定的不能颠倒错乱和超越;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是先天排定的向性和序性程序c.不平衡性:指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匀速前进的,它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进展的,呈现发展的快速期和非快速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伴随青年期的结束,心理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的心理变化走向下降趋势2.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社会学习理论班都拉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社会学习论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2.替代性强化:看到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儿童的言语发展、社会行为的习得、道德和价值标准的形成等都是通过社会学习得来的(也叫社会认知)

4.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茨基创立文化—历史理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里是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1)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

维果茨基将心理机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低级心理机能,动物和人共有,其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因素所制约的;另一类是高级心理机能:人特有的,其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所制约。

维果茨基对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标志作出明确的论述,归纳为四个指标:1.随意化,即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的形成和发展;2.概括-抽象化,即心理活动抽象概括机能的形成和发展;3.整体化,即各种心理机能相互作用并重新组合,形成高级心理结构;4.个性化,即心理活动越发突出个性特征,凸显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这四种心理发展的指标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关于教育和教学如何促进心理发展:a.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和有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b.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c.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前提和条件:(a).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b).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最重要的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时,进行有关教学效果最佳。

5.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1)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a.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b.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c.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解,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构建过程

(2)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智力的本质是适应;四个基本概念:a.图式:即认知结构,不是指物质的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

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b.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c.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d.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

(3)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4)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 2.经验(物理经验、数理逻辑经验) 3.社会环境4.平衡化:作用基于两个方面:a.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三个因素的作用必须加以协调,这种协调作用正是平衡化的功能;b.每一阶段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是连续不断的通话和顺应的自我调节活动过程,这种自我调节正是平衡化的实质所在。

6.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

7.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皮亚杰把认知(智慧)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四个阶段):

8.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9.婴儿依恋类型(安斯沃斯) 1.安全型依恋;2.回避型依恋 3.反抗型依恋(也叫矛盾型依恋,典型的焦虑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属于消极依恋,是不安全型依恋。

10.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11.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1.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2.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3.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12.幼儿记忆发展特点:以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较迅速;以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13. 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入信息采取的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

法;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经历三个阶段:1.基本上没有记忆策略(5岁以前);2.经指导能够运用记忆策略(5—8、9岁);3.主动、自觉地运用记忆策略(10岁以后);幼儿后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1.视觉复述策略;2.复述策略;3.特征定位策略

14. 幼儿思维的发展:

两大特点:1.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2.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a.具体形象性的可塑性: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b.具体形象性的动态性:头脑中的表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动态活动,具有连续性和易变性的特点;

(2).幼儿认知发展的趋向性:a.由近及远;b.由表及里;c.由片面到比较全面;d.由浅入深;(3).自我中心现象: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幼儿在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不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对方的观点,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15.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期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16.幼儿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1).幼儿的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2).幼儿期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3).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a.父母的教养方式:高自尊儿童父母教养的特点:一是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的特点和需求,热心参与孩子的游戏等活动;二是严格要求,要求明确,但不采取强制性管束;三是民主,对有关孩子事情的决策,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耐心听取他的意见;四是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b.同伴关系因素

17.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对象:具有较高的地位、具有权威性,有较强的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的人;幼儿主要对父母产生认同,对教师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对自己喜欢的叔叔和阿姨以及与自己年龄差别较大的哥哥、姐姐产生认同感;儿童对富有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对象的认同和对这些对象的效仿,会使他们产生自我效能感,增强自我强大感的意识。

18.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大约在幼儿3、4岁时出现;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养育者;要求行为活动自由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19. 童年期的学习

学习是小学生的主导活动;

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20.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1)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1.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9--10岁,即小学中年级阶段(2)思维形式的发展:

概括能力的发展:1.直观形象水平: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小学低年级儿童;2.形象抽象水平: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直观形象特征逐渐减少,内在本质特征的成分渐次增多;小学中年级儿童;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地接近科学概括。

词语概念的发展:1.第一类为不能理解实验要求;2.第二类属公用性和具体形象特征描述;3.第三类包括接近本质定义和本质定义。

推理能力的发展:1.演绎推理能力:a.运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b.能够对通过言语表述的事实进行演绎推理;c.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即根据命题中的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地推出结论;2.归纳推理能力:a.小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简单的归纳推理;b.因素多,归纳难度大,归纳推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类比推理能力:a.存在着年龄阶段的差异;b.小

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3)新的思维结构形成:1.掌握守恒:守恒即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在7—9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8、9岁—10岁;容积守恒在11—12岁;

2.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恒等性、可逆推理、两维互补推理

(4)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三山实验解释了幼儿的认知存在着自我中心现象,即指幼儿仅从自己的角度表征世界,认识不到他人的表象与观点不同于己,并认为自己的体验和想法就是他人的体验和想法;儿童特殊的自我中心式表现是脱自我中心化的过程,是认知发展机制的转换;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现象;8岁左右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时段;9岁以后儿童的认知基本上摆脱了自我中心现象的影响;

21.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1.受欢迎儿童: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乐于助人,善于交往并易于合作;2.不受欢迎儿童: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精神,常出一些不良主意和恶作剧;3.受忽视儿童:退缩,安静,有依赖性或顺从性,既不为同伴所喜欢,也不被同伴所讨厌。

22.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成人感内容包括:a.从心理上过高地评价自己的成熟度;b.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属于成人水平;c.要求与成人的社会地位平等;d.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半成熟现状是指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从童年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23.少年期记忆的发展:记忆广度达到一生的顶峰;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值;9-18岁增长;

15、16岁最高峰;17、18岁略降。

24.少年期思维的发展:(1)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皮亚杰钟摆实验。(2)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青少年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趋势;掌握逻辑法则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认识上。

25.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26.青少年期情绪变化:(1)青少年的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拉森发现,青春期早期,情绪状态的积极方面较少,消极情绪较多;情绪的稳定性较差,起伏变化较多;青春期后期,情绪稳定性增加,情绪起伏变化逐渐趋缓;(2)情绪变化的特点:烦恼增多:1.为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而烦恼;2.为在同伴集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而烦恼;3.为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而烦恼;孤独感、压抑感增强:压抑是当需求和愿望得不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27.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自我中心现象是皮亚杰最先发现和提出的;1.独特自我;2.假想观众

28.第二逆反期:

主要表现: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观念上的碰撞。

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但也具有迁移性

反抗的形式:1.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2.将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

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1.逆反期年龄阶段:第一逆反期在2-4岁期间,多在3岁左右;第二逆反期出现在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的10-11岁至15-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

2.共同点:a.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b.两个反抗期的儿童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反抗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第二反抗期的儿童具有成人感。

3.不同点:第一逆反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在与,要求按自我意志行事,其重点是要求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反抗父母的控制,反对父母过于保护和越俎代庖。他们所要求的独立作为中,有许多是力所不能及和不切实际的;第二逆反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是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关方的控制。这种内在需求和对环境的要求是发展性的需要,是必经的,但也由于发展现状的矛盾性给他们带来许多不适宜和不适应乃至困惑和危机。

29. 青年期自我概念的发展:

特点:1.自我概念抽象性日益增强:青年不再运用具体的词语描述其人格特征,而是逐渐运用更加抽象的概念来概括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及信念等;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青年在描述自我时,不再一一引出个别特点,而是将对自我觉知的各个方面(哪怕是相互矛盾)整合成具有连续性和逻辑性的统一整体;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青年能够根据自己的不同社会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他们懂得自我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以不同的面目出现;

自我概念认知水平提高的三个途径: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30.中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中年期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实用性思维、具有相对性和变通性;中年期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思维的辩证性提高。

31.中年期的人格特征:(1)中年期人格结构的稳定性;(2)中年期人格的成熟性:内省日趋明显;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3)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中年男性在原先男性的人格基础上逐渐表现出温柔、敏感、体贴等女性特点;中年女性则逐渐表现出果断、大度、主动等男性特点,即出现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的变化趋向,“男女同化”被认为是完美人格。

32. 老年期感知觉发生显著地退行性变化:感知觉是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的心理活动。1.老年期视觉减退:视觉敏锐度下降、视野缩小、聚焦能力减弱、暗适应所需时间延长;2.老年期听觉减退;3.味觉、嗅觉和触觉迟钝:50岁以后,各种感知觉都开始出现退行性变化,60岁以后越来越明显。33.老年期的记忆减退特点:(1)记忆衰退的年龄趋势:儿童记忆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少年期至成年期达到最佳的高峰期(黄金时期);40-50岁期间出现较为明显的减退,其后基本上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70岁时记忆衰退的一个关键期,以后进入更加明显的记忆衰退时期。(2)记忆衰退的特点:1.老年人机械记忆衰退明显,意义记忆较机械记忆衰退慢;2.再认能力表现出逐渐老化现象,但再认比回忆保持较好;3.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3)主要记忆障碍:1.老年记忆障碍主要在于信息提取困难;2.老年人记忆障碍是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3.老年人较少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a.意义联系法;b.分类法;c.联系实际法;d.想象法;4.文化因素对记忆影响显著。(4)记忆减退的解释:1.加工速度理论:加工速度减慢是老年人认知(记忆)减退的主要原因,加工速度一般包括反应速度、感觉运动速度、知觉速度和认知速度,加工速度减慢是老年期记忆减退的根本原因;2.工作记忆理论:老年人发生认知(记忆)功能衰退是因为他们缺乏信息加工资源,即缺少一种自我启动加工的能力,工作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变小是老年期记忆减退的另一根本原因.

34.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1.不安全感;2.孤独感;3.适应性差;4.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5.回忆往事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1.即使是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放弃使用精神病一词,只保留精神病性作描述之用。而且精神病性也只用于描述存在于下述症状的情况:幻觉;妄想;显著地兴奋和活动过多;并非由于抑郁和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紧张症性行为。

2.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等。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着重对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

3. 精神分析对精神异常的解释:

(1)两个基本命题:命题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精神分析以为心灵包含有情绪、思想、欲望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命题二: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2)以两个命题为基础,推演出的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必多;2.力必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a.口欲期;

b.肛欲期;

c.生殖器期;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3)异常心理的缘由:1.固着: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性心理发展受挫,就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发展固着;会造成未来人格的表态和心理异常;在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上,接受的刺激太多或者太少,都会使其发展受到挫折;2.焦虑:自我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矛盾和冲突时产生焦虑;3.压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4.行为主义对精神异常的解释:巴甫洛夫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分: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性上的区别;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一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另一个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这两个条件是构成人类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技术线路是: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认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提出潜能概念,同时赋予潜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认为心理的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马斯洛提出存在焦虑: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6.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7.心理正常与异常区分的方法病与非病三原则(郭念锋)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包含有无自知力:又称自知力不完整,是指患者对自己状态的错误反映,或者说是自我认识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也包含现实检验能力)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内在协调性指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人格特征具有倾向性和独特性;无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

8.常见心理异常的主要症状,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精神科医生运用这些知识,是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而心理咨询师了解这些知识,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以便在必要时将精神障碍患者转诊给精神科医生。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辅助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并且要满足如下条件:一是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才能进行。二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三是必须和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感知障碍:(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2)知觉障碍:a.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偶有错觉发生,但经现实验证后,可加以纠正。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B.幻觉:幻觉是无对象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幻觉是一种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根据感受器官分类:a.幻听:是最常见的幻觉;有非言语性幻听和言语性幻听(命令性、评论性和争论性);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等;b.幻视: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和高烧患者;c.幻嗅: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或颞叶肿瘤时也有时可见;d.幻味: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e.幻触: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f.内脏性幻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发作。

按体验来源:a.真性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b.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而是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

按产生特殊条件分类:a.功能性幻觉: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或同时消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有时见

于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b.思维鸣响: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幻觉;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c.心因性幻觉:强烈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仅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3)感知综合障碍

9.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①思维奔逸: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的加快。②思维迟缓③思维贫乏:思想内容空虚,词汇概念贫乏,④思维松弛⑤破裂性思维⑥思维不连贯⑦思维中断⑧思维插入⑨思维云集⑩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2)思维内容障碍:

①妄想: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特点:a.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b.对这种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坚信不疑,不能通过讲道理\教育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c.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为参照系.

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分为: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按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为:原发性妄想(突发性妄想:突然产生,找不到解释; 妄想知觉:突然对正常知觉体验赋予妄想意义;妄想心境:对熟悉的环境突然感到危险)和继发性妄想.

②强迫观念:

③超价观念: 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11.错构:回忆错误并坚信不疑.

12.虚构:把过去从未发生的事情说成确有其事;患者以虚构的事实来弥补他所遗忘的那一片段的经历;由于有虚构症状的患者常常有严重的记忆障碍,因而记不住曾经说过的、属于虚构的内容,其虚构的内容常常变化,并且很容易受暗示的影响。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当患者同时出现记忆减退(特别是近期记忆力减退)、错构、虚构以及定向力发生障碍时,则称之为柯萨可夫综合症,又称遗忘综合症,多见于慢性酒中毒性精神障碍以及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3.焦虑专栏二级

14.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情绪迟钝:对本来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表现较平淡,并缺乏与之相应的内心体验;正常情绪反应量减少,人类特有的,精细的情绪(劳动感、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逐渐受损,但未完全丧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情绪淡漠:内心情感体验贫乏,对切身利益有关的事件均可表现无动于衷,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期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情绪倒错:情感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或与思维内容不协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5.易激惹:很容易因为一些细小无关的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持续时间一般比较短暂;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可见于躁狂状态等功能性精神疾病;

17.精神分裂症:精神活动不协调,脱离客观世界,能维持清晰意识和基本智力,某些认知功能出现障碍,丧失基本自知力;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自知力受到破坏,精神生活不协调;有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和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自知力缺失.

18.持续性心境障碍:特点: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形式:环性心境障碍(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恶劣心境(持续出现心境低落)

19.神经症:

定义: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察觉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许又新 1992)

五个特点:意识的心理冲突;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精神痛苦;持久性;妨碍病人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方法:

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的.

第一,病程。不到3个月,评分1;3个月到1年为中程,评分2;1年以上为长程,评分3.

第二,精神痛苦程度。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分1;中度者自己摆脱不了,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分2;重度者几乎完全无法摆脱,别人的开导等无济于事,评分3。第三,社会功能.能照常工作学习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 评分1;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评分2;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假休学退学,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分3。如果总分3,不能诊断为神经症,若总分不小于6,神经症的诊断可以成立,4-5分为可疑病例,需要进一步观察确诊.

20.应激相关障碍

22.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神经症的评定

27.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

第一,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学问题。

第三,疾病防御和治疗中的心理学问题。

第四,疾病患者的心理学问题。

第五,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

28.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2.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3.情绪低落;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第五章测量心理学知识

心理咨询师技能知识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1. 见解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2. 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保密的内容包括: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暴露的内容,心理咨询过程中与求助者的接触过程。 保密例外:求助者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司法机关要求心理咨询师提供保密信息等(详情见书上) 3. 初诊接待注意事项:避免紧张情绪;语言表达,避免使用方言,说明专业术语的外延和内涵;反复说明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保密原则;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心理咨询时,在仪态方面注意的内容有不吸烟、不做多余“下意识”动作等。 4. 摄入性会谈工作程序: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确定提问方式;倾听;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对会谈内容归类;结束会谈。 5. 会谈法的种类:摄入性会谈;鉴别性会谈;治疗性会谈;咨询性会谈;应激性或危机性会谈。 6. 最常使用的摄入性会谈方式是资料采集法。 7. 摄入性会谈注意事项: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保持中性;提问中避免失误;不能讲任何题外话;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以免引起求助者误 解。 8. 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按提纲整理归纳一般资料(可列表填写);按提纲整理个人成长史资料;按提纲整理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判断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并予以说明;按资料的性质进行分类整理。 9. 资料的可靠性是解释资料的先决条件,验证临床资料可靠性的方法:补充提问,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 10. 找到引起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得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势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11. 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复习要点》(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第一节: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 第一单元:如何进行初诊接待 一、学习目标:学会按心理咨询原则与求助者进行第一次接触。 二、工作程序(共8点) (一)做好心理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1、合理配置心理咨询场所.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条件: (1)能显示专业的特点。 (2)具有保密的功能。 (3)能提高适当宽敞的空间. (4)配置舒适的座椅。 (5) 配置必需的设备。 2、表现出心理咨询师应有的仪态 3、与求助者会谈时,保持正常社交距离,保持正常的咨询位置 4、注意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技巧的使用 (二)使用礼貌的接待方式和礼貌的语言 (三)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四)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 (五)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1、需要心理咨询师保密的内容。 2、保密例外。 3、遵守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六)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七)向求助者说明其权利与义务 (八)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 三、相关知识 (一)社会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二)危机的处理 (三)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P4) 四、注意事项 (一)避免紧张情绪

(二)语言表达 (三)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四)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五)心理咨询时,在仪态方面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 第二单元:摄入性会谈 一、学习目标 学会确定摄入性会谈法的目标、会谈内容与范围。 二、工作程序:(6点) (一)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二)确定提问方式 (三)倾听 (四)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控制会谈和转移话题的技巧:) 1、释义:也称内容反应,即把求助者说的内容中重要的部分反馈给求助者. (重复求助者话语的重要内容,并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 2、中断:指在会谈中暂时休止一下。(替他倒一杯水,请他取一样东西过来。) 3、情感反射:指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刺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 问题。(初次会谈尽量不使用此办法,治疗中也需慎用。) 4、引导:指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不是转换,而是引申出新话题)(五)对会谈内容归类(非经同意不得现场记录) 1、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问题(经受的挫折或不良行为等) 2、现实生活状况 3、婚姻状况 4、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5、身体方面的主观感觉(直观症状) 6、情绪体验、生活态度 7、其他 (六)结束会谈(结束会谈时必须申明和承诺的话)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部分复习提纲

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提纲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一、如何进行初诊接待(P1) 1.咨询准备工作:应有仪态,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 2.使用礼貌的接待方式和礼貌的语言。 3.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4.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 5.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反复申明保密原则,说明保密例外。 6.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性质。 7.向求助者说明其权利及义务。 8、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方式 二、初诊接待的注意事项(P5) 1、避免紧张情绪; 2、语言表达:语速适中,吐字清楚; 3、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4、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5、心理咨询时,还应该注意仪态。 三、摄入性会谈的工作程序(P5) 1、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2、确定提问方式 3、倾听。 4、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 5、对会谈内容归类 6、结束会谈 四、摄入性会谈切入点——确定会谈目标、内容与范围(P5) 确定会谈目标、内容与范围所依据的参照点有五个: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五、对会谈内容归类(P7) 1.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问题(挫折和不良行为) 2.现实生活状况 3.婚姻状况 4.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5.身体方面的主观感觉(主观症状) 6.情绪体验、生活态度 7.其他 六、采集求助者病史和个人资料的桑德伯格提纲。P10 答:(1)身份资料。(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 (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4)对家庭的看法。(5)早年回忆。(6)出生和成长。 (7)健康及身体状况。(8)教育及培训。(9)工作记录。(10)娱乐。(11)性欲的发展。 (12)婚姻及家庭资料。(13)社会基础。(14)自我描述。(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 (16)对未来的看法。(17)求助者附加的任何材料。

二级心理咨询师(技能)知识点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 2、尊重:意味着无条件接纳、平等、真诚、礼貌、信任、保护隐私。 3、真诚: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要实事求是;表达真诚要适度;要考虑时间因素;真诚不是自我发泄;真诚也体现在非言语交流上;真诚体现在咨询师的坦诚上。 4、共情的含义:①咨询师通过求助者的言行深入求助者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 ②借助知识和经验,深刻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实质;③通过咨询技能将自身的共情传达给求助者。 5、表达共情:①共情是从求助者角度而不是自身看待问题;②表达共情并不是要有相同经历,而是设身处地的理解;③表达共情因人而异;④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要适度;⑤表达共情要把握角色;⑥表达功能应善用肢体语言;⑦应注意求助者特点和文化差异;⑧要验证是否与求助者达到共情。 6、积极关注:①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②帮助求助者辩证客观的看待自己; ③避免盲目乐观;④避免过分消极;⑤立足实事求是;⑥目的是促进求助者的自我发现和潜能开发,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7、咨询目标特征:属于心理学范畴、具体、可量化、积极、可行、双方可接受、多层次统一。 8、不同流派的咨询目标:①人本主义学派:自我实现;②行为主义学派:可观察行为的改变;③精神分析学派:将潜意识意识化,重新体验早年经验;④完型学派:察觉此时此刻的经验,用内在支持对抗外在支持的依赖;⑤理性情绪学派:消除自我失败感,更理性的生活;⑥现实治疗学派:发展成功的统觉感。 9、咨询阶段:诊断——咨询(最核心、最重要)——巩固。 10、咨询方案:咨询目标;咨询的过程、方法、原理;咨询效果及评价手段;双方的责权义;咨询时间和次数;费用;其他。 11、参与性技术:倾听技术;开放式提问技术和封闭式提问技术;鼓励技术;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技术(释义)、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参与性概述;非语言行为。 12、影响性技术:面质技术,解释技术,指导技术,情感表达技术,内容表达技术,自我开放技术,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真题及完整答案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第1~25题,共25道题) (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关于道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性力量 (B)道德是领导意志的集中体现 (C)个体的道德表现差异很大,判定一个人的道德优劣是不可能的 (D)普遍良好的道德,仅仅是人的善良愿望而已 2、与法律相比,道德()。 (A)产生得时间晚(B)比法律的适用范围广 (C)内容上显得十分笼统(D)评价标准难以确定 3、关于企业形象,正确的说法是()。 (A)文明礼貌是企业形象的核心与关键 (B)企业形象的本质是企业的环境卫生和企业员工的服饰状况 (C)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 (D)通过持久、大规模的媒体宣传,就能树立起企业形象 4、在企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企业礼俗(B)企业价值观(C)企业作风(D)规章制度 5、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企业要靠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对这句话,准确的理解是()。 (A)企业存在着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两种形式 (B)人是有形资产,人作为资产通过劳动产生价值 (C)人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一种神秘的物质 6、员工处理与领导的关系时,正确的做法是()。 (A)即使知道领导的决策是错误的,也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B)对于领导含糊交办的任务,要含糊执行 (C)如果不同意领导的意见,要敢于随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D)一般不越级汇报工作 7、科学发展观指的是()。 (A)科学发展,高效发展,健康发展 (B)以科学为本,科学、平稳、顺利发展 (C)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以人为本,科学、高效、健康发展 8、关于职业劳动,正确的说法是()。 (A)职业劳动是人们无奈的选择 (B)职业劳动是人们谋生的手段 (C)职业劳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加剧的结果 (D)职业劳动是人生的全部内涵 (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心理咨询师-三级

2008年5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职业:心理咨询师等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卷册一:职业道德理论知识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关于职业良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如果公司老板对员工好,那么员工干好本职工作就是有职业良心 (B)公司安排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是职业良心的本质 (C)职业良心是从业人员按照职业道德要求尽职尽责地做工作 (D)一辈子不“跳槽”是职业良心的根本要求 2、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A ). (A)集体主义(B)爱国主义(C)个人主义(D)利己主义 3、关于职业技能,正确的说法是( B ). (A)职业技能决定着从业人员的职业前途(B)职业技能的提高,受职业道德素质的影响 (C)职业技能主要是指从业人员的动手能力(D)职业技能的形成与先天素质无关 4、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的修养境界是( D ). (A)诚信(B)仁义(C)反思(D)慎独 5、对待工作岗位,正确的观点足(A )。 (A)虽然自己并不喜爱目前的岗位,但不能不专心努力(B)敬业就是不能得陇望蜀,不能选择其他岗位 (C)树挪死,人挪活,要通过岗位变化把本职工作做好 (D)企业遇到困难或降低薪水时,没有必要再讲爱岗敬业 6、关于诚信,正确的说法是( C ). (A)忠诚单位领导(B)任何时候都不说假话 (C)真实无欺,遵守约定和践行承诺(D)善意的谎言体现了诚信的社会价值 7、关于办事公道,正确的说法是( A ). (A)坚持办事公道,要求当事人不讲人情(B)人们得到了他应该得到的东西,是为公道 (C)一个人做了一件公道的事情就说明他是公道的人(D)公道自古不变,其标准历来是统一的 8、关于节约,正确的说法是( D ). (A)节约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相符合(B)在物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无须崇尚节约 (C)今天所倡导的节约主要指物质生产领域,而非个人生活领域 (D)不管职位高低,人人都要厉行节约 (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9、职业道德的特征包括( AB ). (A)鲜明的行业性(B)适用范围上的有限性(C)法律强制性(D)利益相关性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 ABCD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 1l、职业技能的特点包括(BD ). (A)遗传性(B)专业性(C)层次性(D)综合性 12.坚守岗位的基本要求是( ABC ). (A)遵守规定(B)履行职责(C)临危不俱(D)相机而动 13、从业人员做到真诚不欺,要( AC ).

心理咨询师技能知识点整理

阳光心理咨询提醒您:请正确对待考试,避免考试违规。 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涵盖几乎可以考到的大题 Ⅰ.《心理诊断技能总结》 一、心理问题分类: 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判定依据): 1、 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2、 典型症状及行为。 3、 是否有自知力。(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刺激的性质 现实因素(一般事件) 现实因素(相对强烈) 持续的时间 两个月以内 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反应的强度 不良情绪、可以控制 痛苦情绪、难以控制 是否泛化 未泛化 已泛化 1 分 2 分 3 分 三项得分相加后计算 病程 短程(小于 3 个 月) 中程(3 个月到 1 年) 长程(1 年以上) 精神痛苦 的程度 轻度 (可自己摆脱) 中度 (须别人帮助才能摆脱) 重度 (几乎完全无法摆脱) 社会功能 工作学习交往轻微 妨碍 工作学习交往效率明显下降, 部分工作和避免某些社交 不能工作学习,社会交 往完全回避 五、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1、 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1)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1、 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 Ⅱ.诊断技能与咨询技能中的问答题(涵盖几乎 可以考到的大题): 可直接打印) 1、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P4 答:应依据以下参照点: 总分: 3 分,不是神经症; 4-5 分,可疑神经症; 6 分及以上,神经症。 心理健康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正常 心理不健康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恐怖症 焦虑症 强迫症 神经症 躯体形式障碍(含疑病症) 精神分裂症 躁狂症 抑郁症 重性精神障碍 心境障碍 双相障碍(躁郁症) 应激相关障碍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 不正常 其他精神障碍 癔症(歇斯底里症)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经典复习笔记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笔记(重要) 笔记2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2、社会行为(领会)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识记) 1).微观的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 2).中观的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3).宏观的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4、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 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1.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2.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3.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1.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2.特点: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 3.要点:(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a.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 b.谢夫勒以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 c.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a.塔尔德《模仿律》 b.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c.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 论发展的顶峰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费洛伊德——其理论基础是潜意识(也称“无意识”)、 性本能和本我、自我以及超我的人格理论。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 《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1.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 2.特点:(1)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2)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3)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3.要点:(1)实证方法: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德国的莫德 (2)实验方法:a.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心理学》 b.墨菲夫妇:《实验社会心理学》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瑟斯顿、李科特,谢里夫,莫里诺,勒温(德国)。 (4)二战后的特征:a.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 b.理论向多元化发展,并提出新的理论解释与预测行为 c.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5)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并出版了六卷本的《跨文化心理学手册》(1980—1987)。 5、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识记)(97页) 1).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4).伦理原则

三级心理咨询师技能总结

心理咨询师技能总结(三级) (字体加重部分要求背诵) 一、心理问题分类: 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围的判定依据): 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即病与非病三原则): 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②心理 活动的在协调一致性③个性的相对稳 定性 2、典型症状及行为。 3、是否有自知力。(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三、一般症状分类: 1、精神状态:注意力、记忆、情绪、心痛苦、无助 心理:紧、担心、害怕、兴趣下降、悔恨、焦虑、抑郁 2、躯体:头痛、头晕、疲惫、睡眠障碍、食欲 3、社会功能:学习效率下降、无法上学、不愿与人交往 四、许又新临床评分标准 1分 2分 3分 三项得分相加后 计算总分: 3分,不是神经症; 4-5分,可疑神经症; 6分及以上,神经症。 病程 短程(小于3个月) 中程(3个月到1年) 长程(1年以上) 精神痛苦 的程度 轻度 (可自己摆脱) 中度 (须别人帮助才能摆脱) 重度 (几乎完全无法摆脱) 社会功能 工作学习交往 轻微妨碍 工作学习交往效率明显下降,部分工作和避免某些社交 不能工作学习, 社会交往完全回避 心理 问题 分类正常心理异常心理恐怖症焦虑症神经症强迫症 躯体形式障碍(含疑病症)精神分裂症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重性精神障碍躁狂症心境障碍抑郁症双相障碍(躁郁症)应激相关障碍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其他精神障碍心理生理障碍癔症(歇斯底里症)

六:鉴定诊断 1、严重心理问题诊断依据: ⑴排除精神病: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 ①该求助者的知、情、意统一;②自知力完整;③有主动求医的行为;④无逻辑思维的混乱;⑤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⑥无感、知觉异常,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⑵排除神经症:求助者有现实性刺激,心理冲突属于常形的,具有现实意义和道德色彩, 可排除神经症 ⑶持续时间… ⑷容泛化 所以,可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2、一般心理问题 ⑴⑵同上 ⑶排除严重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 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级诊断技能容总结 1、如何进行出诊接待 ①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会谈时保持正常社交距离;不可直视对方 眼睛) ②礼貌地接待方式和语言 ③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④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能否提供帮助) ⑤向求助者说明原则 ⑥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 ⑦说明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有权选择咨询师并认证其职业资格;有权知道收费标准;有权中止咨询 义务:提供自己真实信息;要守时,有变更要事前通知;要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不试图与咨询师建立

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考试知识点归纳

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Ⅰ.《心理诊断技能总结》 ★一、心理问题分类: ★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判定依据): 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有自知力/无自知力));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心理过程(知、情、意)之间具有协调一致);个性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外部原因,人格的稳定性出了问题)。 2、典型症状及行为。 3、是否有自知力。(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三、一般心理问题 原因:由现实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时间:不间断持续满一个月,间断持续两个月。 程度: 1)可控: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 2)社会功能: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和工作,但是效率有所下降。 3)未泛化: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四、严重心理问题 原因: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体验着痛苦情绪。 时间:间断或者不间断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程度: 1)不可控:多数情况下,会短暂的失去理性控制;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 2)社会功能:对生活、工作、社会交往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泛化: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 ★五、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六、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了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特点:1)有自制力2)精神痛苦3)持久性4)妨碍社会功能5)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临床分型: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躯体形式障碍 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恐怖症状、焦虑症状、强迫症状、惊恐发作、神经衰弱症状 2)严重标准:主观上无法摆脱的精神、情绪、内心痛苦;客观上社会功能受损,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惊恐障碍1个月 ★七、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1)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八、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与神经症的区别 鉴别的要点主要从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症状已具有某种较典型神经症的表现,只是症状的严重程度较神经症轻、持续的时间较短、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不重,尚未达到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Ⅱ.诊断技能与咨询技能中的问答题(涵盖几乎可以考到的大题): 1、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 答:应依据以下参照点: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5)会谈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2、采集求助者病史和个人资料的桑德伯格提纲.。 答:(1)身份资料。(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4)对家庭的看法。(5)早年回忆。(6)出生和成长。(7)健康及身体状况。(8)教育及培训。(9)工作记录。(10)娱乐。(11)性欲的发展。(12)婚 姻及家庭资料。(13)社会基础。(14)自我描述。(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16)对未来的看法。(17)求助者附加的 任何材料。 3、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

·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复习题·.doc

2012下半年海南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来说,()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 (A)不熟悉的人(B)上下级(C)第一次见面的人(D)亲密的人 2、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 (A)客我(B)反思自我(C)镜我(D)物质自我 3、处于日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 (A)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 (B)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 (O道德判断受儿童ti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⑴)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4、婴儿偏爱注视() (A)灰色(B)正常的人脸(C)静止不动的物体(D)扭曲的人脸 5、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A)饮食(B)睡眠(C)游戏(D)学习 6、童年期思维的基木特征是(). (A)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发展为以抽象思维为主 (B)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C)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形象逻辑思维的过渡(D)以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的过渡 7、()是指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转换,进而认识事物的不变性。 (A)辩证思维(B)思维的可逆性(C)补偿关系的认知(D)守恒 8、青春期同伴关系的特点是()。 (A)交友范围扩大(B)交友范围缩小 (C)知心朋友是异性(D)团伙人数最多 9、巴普洛夫通过()来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A)现象描述结果(B)精神病学结果 (C)试验研究结果(D)心理研究结果 10、“思维内容障碍”不包括() (A)强迫观念(B)音联义联(C)妄想(D)超价观念

心理咨询师考试重点知识必备

一、会谈法的种类 1、摄入性会谈; 2、鉴别性会谈; 3、治疗性会谈; 4、咨询性会谈; 5、应急性或危机性会谈。 二、不恰当的提问可能带来的问题 1、造成依赖; 2、责任转移; 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5、求助者可能处在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6、提问过多可以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和总结。 三、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1、可接受; 2、有效; 3、积极。 四、摄入性会谈的注意事项 1、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心理咨询师在摄入性会谈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用指责、批判性的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5、在摄入性会谈结束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会。 五、对临床资料的解释 1、注重行为的观察,在现象和可能的原因之间建立联系; 2、找出哪些东西是偏离正常标准的,然后抓住偏离标准的行为表现去考虑问题; 3、抓住那些“显眼和突出”的事件,首先给以解释,并按这种解释去归纳别的事件。 六、验证临床资料可靠性的办法 1、使用补充提问验证求助者的社会交往方面的资料是否可靠; 2、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 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各种来源如果都给出类似的印象,那么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就比较高。 七、引发临床表现的关键点 1、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 2、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八、结合本案例,对拟订的咨询目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1)符合心理学原则:解决求助者认知、情绪、意志、行为方面的困扰,属于心理学范畴 (2)积极的:消除或减轻求助者的痛苦、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所以是积极的;(3)可行:对求助者而言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进行,符合自身能力,咨询师也能提供条件,因此是可行的。 (4)具体:将近期目标集中在症状的 消除上。 (5)可接受:咨询目标是双方协商的 符合求助者愿望,咨询师也可以解决, 协商不成以求助者为主,所以是可接受 的; (6)可评估:可通过问题的改善程度, 如强迫出现次数、心理测验分数作为量 化评定指标。 (7)符合多层次统一:考虑到以症状 消除为主的近期目标,也考虑到以自我 发展、自我认识为主的远期目标,并将 其有效结合。 假如你是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师,你计 划怎样与她商定咨询目标? 1、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 及制定的原则; 2、根据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按照属 于心理学范畴的、积极的、具体(量化) 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可以接受 的多层次统一的等项内容逐一商定; 3、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 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 4、当求助者与咨询师的意见不一致时, 以求助者的意见为主; 5、咨询师应对咨询目标进行整合; 6、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 形式固定下来; 7、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 以进行修改。 17 根据以上案例,请你为该求助者 拟定咨询方案。 1)对方案实施的简单说明: 对某人的咨询方案(在与求助者达成口 头或书面形式的咨询协议后,实施以下 方案) 2)说明咨询总体目标: 3)方法选择与理由: a) 针对求助者,采用的咨询方法 是: b) 选用以上方法的理由是: 4)矫治的操作原则: a) 各阶段功能及目标: b) 咨询的中断和转介: 5)具体操作步骤: (一)心理帮助阶段: 心理帮助阶段内的各个具体阶段描 述: a) 该疗法实施阶段的原理及实际操 作 b) 该阶段咨询效果的评估:方法与指 标(语言、行为、情绪等。) (二)巩固提高阶段: c) 该疗法实施阶段的原理及实际操 作 d) 该阶段咨询效果的评估:方法与指 标(语言、行为、情绪等。) 6)咨询效果的评估 完成阶段性评估后,通过访谈法、观察 法、测验法等方法和外部语言、行为、 情绪等指标对咨询效果作整体评估。 在本案例中,你认为制定咨询目标应 把握什么原则? 1、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订咨询目标, 协商不成,以求助者目标为主; 2、正确判定求助者的期望与咨询目标 的关系。…… 3、向求助者说明不能把他的快乐、满 足作为咨询目标; 4、向求助者说明,咨询中发现更深层 的问题,需要对原有目标做出调整,重 新确立新的目标。 13 如何确定本案例的咨询目标? (或请结合本案例,为求助者拟订的有 效的咨询目标。) 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如协商不 能确定,以求助者目标为主。拟定的咨 询目标是: (1)近期目标:(缓解情绪,减少不良 行为,改变不合理认知。)缓解焦虑情 绪、逐渐减少强迫行为次数(商定该次 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使用Scl90、 SAS测验,使焦虑分数、强迫分数降低 至正常范围。 (2)远期目标: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 我,接纳自我的不完美,走向自我认识 和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15 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应如何 选择适合求助者的咨询方法? 选择咨询方法的一般原则: 1、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 2、不同的阶段可选择不同的方法; 3、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 4、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响方法的选 择。 九、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目标; 2、咨询的具体心理学方 法或技术的原理和过程;3、咨询的效 果及评价手段;4、双方各自特定的责 任、权利和义务;5、咨询的次数与时 间安排;6、咨询的相关费用;7、其它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要点

人格;知、情、意和个性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得到了: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科学事实的证明;生理科学研究资料的证明临床事实的证明;人们生活经验的证明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 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反应特点有能动性和主动性 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活动 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行为主义学派主要特征是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客观地研究他的心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应重视人自身的价值,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的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把人看做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识活动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心理活动的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脑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功能是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又是植物神经系统工程;一般不受意识的支配包括交感神经和副支交感神经;与情绪反应有密切的关系 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大脑包括脑干、间脑和端脑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网状结构调节睡眠与觉醒和神经结构 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下丘脑是皮层下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 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 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 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对称,但功能不对称,表现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割裂脑”实验证明,对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抑制 巴甫洛夫发现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 本规律有:条件反射的抑制规律, 神经过程的扩散和集中规律神经过 程的相互诱导规律动力定型 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 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 回答 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 射是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抑制包括:外抑制超限 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 神经细胞长时间工作,或在强烈刺 激作用下出现的条件反射的抑制现 象是:超限抑制;保护性抑制 相互诱导是一种神经过程进行而引 起另一种神经过程出现的现象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作用所发生的相 互诱导包括:正诱导和负诱导;同 时性诱导和相继性诱导 动力定型是指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 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吃食物流口;瞳孔在强光作用下收 缩是无条件反射 谈虎色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 绳;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 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属于第一 信号系统的活动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 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 感觉和内部感觉 感觉的属性包括:它是对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它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 觉能力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反 比关系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 变化量是:差别感觉阈限;差别阈 限;最小可觉差;JND 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 刺激强度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强 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可能用公司表 示为:△I/I=K 费希纳定律可以表示为S=KR 感觉适应是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 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对光适应是在强光作用下视觉阈限 迅速提高的过程 对暗适应是在暗环境中视觉感受性 不断提高的过程 为了保护对暗适应只要戴上一个红 色的眼镜就可以 红灯灭后眼睛里出现了蓝色的后象 这是负后象 联觉是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 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米 视网膜视细胞层的视觉神经细胞是 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位于中央窝上的视觉神经细胞是锥 体细胞 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 分为完全色弱和部分色弱 色觉异常的遗传途径大多数昌由外 祖父通过母亲传给外孙的 人耳对—H范围内声音的感受性和 耐受性都比较高 赫兹的空气振动、乐意、噪音在听 觉适宜刺激的范围内 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首 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 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的感受器 听觉的感受器是颞叶的颞上回 声音的基本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 色 声波的波形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嗅觉适宜刺激的主要特性是它的分 子能散布于空气当中、具有挥发性、 有气味 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嗅觉适宜刺激必须具有挥发性是因 为嗅觉器官位于鼻腔上膜 味觉适宜刺激的主要特点是能溶于 液体的物质 基本的味觉有咸、甜、苦、酸 因为味觉的感受器味蕾位于舌面和 上颚等处,所以它的适宜刺激必须 是能溶于液体的、有味道的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 温觉、冷觉和痛觉 皮肤表面的温度是皮肤不觉得热和 凉的温度、是生理零度 动觉的咸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 关节 生理零度是指皮肤表面的温度 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内耳的前庭器官 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内耳的前庭器官 运动觉又是动觉 内脏感觉包括饥饿、饱胀、窒息、 疲劳、便意和性 内脏器官的活动处于正常状态时引 不起内脏感觉 痛觉感受器分布在全身所有的组织 中 痛觉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它对机体具 有保护性的作用 内脏痛不同于皮肤痛表现在内脏痛 的性质不清、内脏痛的定位不准、 内脏痛具有放射的性质 下列说法中不科学的是痛觉反映一 个人意志力强弱、痛觉比较容易适 应、痛觉反映了一个人的灵敏程度 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 恒常性、理解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把事物的各个部 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加 以反映的知觉特性 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 动知觉和错觉等多种 距离知觉产生的单眼线索有对象的 重叠、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明 暗阴影或运动视差、眼睛的调节作 用 眼睛的调节作用是距离知觉的单眼 线索、距离知觉的双眼线索、深度 知觉的单眼线索、浓度知觉的双眼 线索 距离知觉产生的双眼线索有双眼视 轴的辐合作用、双眼视差 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 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 深度知觉产生的主要线索是双眼视 差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 顺序性的反映 生物钟是机体生理节律所引起的人 的行为的节律性的变化,可以调节 人和行为、给人估计时间 人对时间的估计可以根据日出日落 的交替、一年四季的变化、生理活 动的周期性变化、情理活动的周期 性变化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 所产生的知觉 似动现象是指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 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 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错觉一般按照线段长短、线段方向、 面积大小、不同感觉起相互作用 错觉的性质包括是对客观事物的歪 曲知觉、只要具备产生错觉的条件, 错觉就一定会发生、错觉所产生的 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从亮处 到暗处,开始看不到东西,要过一 段时间才能看到的现象属于感觉适 应 电灯灭了,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 灯泡的形状、声音停止后,耳朵里 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的现象 属于感受后像 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 是同时对比现象、彩色对比 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一 样亮的灰分别放在白背景和黑背景 上看起来明度不一样了、绿叶陪衬 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的现象属于 感觉对比现象 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听着节奏鲜 明的音乐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 样在闪动的现象属于联觉现象 电影、动画、霓虹灯的动感变化是 依据似动现象的原理制作出来的 记忆是指信息输入到大脑,在大脑 中储存,并从大脑中提取的过程、 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 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 作记忆五种 遗忘是指对识记进的材料不能回忆 的现象、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 的现象 语义记忆是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 织的知识的记忆 记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是识记、 保持、回忆和再认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 也不能再认的现象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表象特性是直现形象性、片断不稳 定性、可操作性和概括性 表象可以为相象提供素材是因为表 象具有可操作性、直现形象性 划分三个记忆系统的标准是确信息 的编码、储存、提取方式和信息储 存时间的长短 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一般在一秒钟 以内 短时记忆的信息是可以被意识到的 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是 听觉的编码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时记忆的编码有 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衰 退或干扰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 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头脑中出现的 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 表象具有积累感性知识、从感知向 思维过渡的桥梁、为想象提供素材 的作用 三个记忆系统是以住处的编码、储 存和提取方式作为标准来划分的 瞬时记忆是以刺激物的形象、感受 觉后象的形式保持信息的 记忆广度就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衰 退、前摄抑制、后摄抑制 瞬时记忆转入短时记忆的条件是: 对识记的材料加以注意;意识一瞬 间时记忆的信息 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机械复述;精细复述 干扰会造成长时记忆的遗忘,干扰 可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前摄抑制是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 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系列位置效应是记忆材料在系列中 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 响,表现为两头的材料比中间位置 的材料记得好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 概括的反映,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内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复习资料

心理咨询师复习考点——技能部分 (一)心理测验技能 一、㈠、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 1.包括6个言语测验和5个操作测验。 2.一般按先言语测验后操作测验的顺序进行。 3.算术、图片排列、木块图案、物体拼凑、数字符号和图画填充有时间限制,另一些测验不限制时间。 4.不限时间的项目,则按反应的质量给予不同的分数,有的项目通过时记1分,未通过记0分,如知识测验;有的项目按回答的质量分别记0、1、2分,如领悟、相似性和词汇等。 5.分测验的原始分转化成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的量表分。 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总智商(FIQ)按韦氏智力平均分100,标准差15换算。 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言语测验中被试表现出高于常模分数的有? ②百分等级是多少?高于一个标准差为84,高两个98,低一个16,低两个2 6.智力等级分布(考) 智力等级:正常90~109、均分100,上下±10分为一级。 往上:高于平常、超常、不小于130极超常; 往下:低于平常、70为边界,低于69有智力缺陷。 7.智力缺陷的分等(考)智力缺陷分等:35~49为中度,上下±15,往上:轻度;往下:重度、极重度8.(考)为了克服测验程序复杂费时的缺点,韦氏三个智力量表均有简式版本。如: ?二合一:词汇和木块图案估计智商为最理想的二合一简式组合。 ?四合一:选用词汇、算术、图片排列和木块图案四个分测验。 ?二合一至六合一:龚耀先计算了韦氏各分测验与言语量表、操作量表和全量表得分的相关,结果言语部分以知识、相似性和词汇分测验为代表测验,操作部分以图画填充、木块图案和图片排列三个分测验为代表测验,这六个分测验可组合成各种形式的二合一至六合一简式。 使用简式量表要慎重,因其效度和信度比全量表为低。 ㈡、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1.适用于6-16岁的少年儿童。 2.言语测验与操作测验交叉进行,为的是使整个测验过程更加有趣并富于变化。 3.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WISC-CR共有12项分测验。一般用10个,2个备用。 4.主试者和受试者隔桌对坐。 5.要尽可能使全部测验一次施行完毕。如有困难,可分两次进行,但间隔时间不得超过一周。 ㈢、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的解释 1.总智商(FIQ)的分析:通常可用测得的IQ值加减5(85%—90%的可信限水平)的方法判断IQ值的波动范围。 2.(考)分量表的平衡性分析:各年龄组相差到10,IQ便达到0.05水平。韦氏本人提出VIQ与PIQ的差异达15分时才有意义。 3.(考)比较各分测验的差异:可根据考夫曼的加减3分的方法,只要分测验高于平均分3分以上,则该测验是强点,标S记;而低于平均分3分的是弱点,标W记。 4.某些情况下V-P差异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 5.VIQ>PIQ言语比操作好,听觉加工模式发展比视觉模式发展好,可能在完成实际行动或任务上有困难,可能操作能力差,可能有运动性非言语技能缺陷。 PIQ>VIQ操作好于言语,视觉加工好于听觉,可能有阅读障碍,可能有言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