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

政治经济学分析*

冯维江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中国倡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其合作导向的离岸一体化实践是相符的,其主旨是实现合作与双赢,而非对抗和避险。文章

考察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内与国际基础。从国内基础看,尽管部分省

(区市)积极融入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但顶层设计的缺乏和无序竞争的风

险可能削弱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义,甚至影响其最终实现。国际基础方

面,文章分析了域外大国及沿线国家官方和学者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态

度,发现该倡议面临区域外部力量的压力,但区域内主要国家对这一倡议的

理解和赞同多于疑虑与反对。文章还比较分析了该区域其他国家提出的有关

该区域的发展策略与规划。中国的方案应该充分吸纳和借鉴已有方案的优点,

对其所忽视的重要领域进行补充。最后,文章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分

战略动员、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三步走的方案设想。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战略文化 合作导向的离岸一体化

作者简介:冯维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和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讲话中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设想,引起国内及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两次讲话提出的丝绸之路

* 本研究得到新华都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丝绸之路经济带”课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研究项目“新兴经济体与国际经济新秩序”(项目编号:2013YCXZD)的资助,部分内容已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组织的研讨会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12国智库论坛上宣读,并得到了邱晓华、管清友、王文、高程的审阅指正。敬致谢忱,但文责自负。

《当代亚太》2014年第6期,第73~98页。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Pacific Studies(Bimonthly)

 □当代亚太 

经济带与次月习近平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的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并称为“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不仅

被列入十八大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

决定》,而且成为中国领导人不遗余力、亲自推动的“顶层设计”

。从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到201

4年10月,在习近平和李克强的13次出国访问中,有11次涉及了对“

一带一路”的推介与期待。①两位领导人如此密集地向世界“推介”或“宣讲”一项对外合作倡议,在中国国际合作历史上十分罕见。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并非中短期的合作项目,也不仅仅是中国“西向发展”的区域性规划,而是中国国家大战略中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第一部分将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目标,并从学理上界定其离岸一体化的特征。第三、四部分分别考察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内与国际基础。第五部分比较分析了其他国家关于丝绸之路相关地区的发展策略与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分战略动员、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三步走的方案设想。

一、文献评述与问题的提出

尽管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得到国外政策界和主要媒体的关注,但国外专—

47—①

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出访文莱时提出中国—东盟未来10年合作框架的七点建议,其中之一就是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年11月,李克强总理出访罗马尼亚和乌兹别克斯坦,前者被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由中亚向中东欧的延伸,他在乌兹别克斯坦也明确强调上合组织成员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希望以运输便利化作为合作的突破口。201

4年2月索契冬奥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就俄罗斯跨欧亚铁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问题达成了共识。次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荷兰、法国、德国和比利时时也表示,要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联动欧亚两大市场,造福沿途各国人民。6月,李克强总理出访希腊时,希总理表示希腊愿成为中国产品进入欧洲的门户和枢纽,与中方加强海洋合作,共同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7月,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时,韩国方面也提出“丝绸之路快线”构想,并希望将其与“一带一路”对接,双方联合拓展合作空间。8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时,也与蒙方就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换了意见,蒙方表示其正在讨论和积极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塔吉克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和印度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已进入务实合作阶段,希望与塔方以此为契机推动深度合作;盛赞马尔代夫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对斯里兰卡表示,愿共同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复兴;表示也要与印度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引领亚洲经济可持续增长。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门以此为主题的学术研究尚不多见,更多的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背后战略考量的一些猜测性的评论和判断。或许与习近平是在哈萨克斯坦首先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关,多数评论认为这一战略主要着眼于中亚,尽管它们所认为的具体目的有所不同。例如,有评论认为,这意味着近十年来中亚地区在中国战略版图上的位置已经由边缘地带变成最具外交优先性的地区,鉴于国内巨大且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国需要中亚的油气来保证能源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以降低中东动荡、马六甲海峡被阻断等潜在风险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可

能冲击。

①也有评论认为,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开展与中亚的互联互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目的。

②另有研究指出,中亚各国与新疆等边疆省份接壤,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有利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从

经济上和政治上稳定边疆。

③还有研究分析认为,中国提出该战略是为了扩大和深化与中亚地区的“接触”

,据此战略,中国将在该地区长期开展大规模能源和基础设施投资,而这与俄罗斯在该地区的一体化战略是相互竞争

的。④布热津斯基(Zbig

niew Brzezinski)更是径直指出,俄罗斯将因为中国的竞争而失去中亚,并且被迫由此全面融入欧洲。

⑤随着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多次出访中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进一步阐释,国外研究对这一战略超越中亚地域性的认识越来越明确。近期已有研究开始在华盛顿—北京—布鲁塞尔“战略三角”的框架下思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义,

认为这一倡议是中国借美国重返亚洲(p

ivot to Asia)之机转向欧洲(pivot toEurop

e)以填补美国留下的战略空白的举措之一,指出中国转向欧洲除了为获得欧洲的市场和技术之外,还着眼于食品进口安全。欧洲农业资源丰富,中国与其合作有利于降低自身在农产品和食品进口上对美国的过度依赖,从而避免

57—①②

③④

Loro Horta,“Central Asia:China Op

ens a New Silk Road”,RSIS Commentaries,No.189,2013,pp

.1-2.Pradumna B.Rana,“Building 

Silk Roads for the 21st Century”,East Asia Forum,August 16,2014,http://www.eastasiaforum.org/2014/08/16/building-silk-roads-for-the-21st-century

/.Camille Brugier,“China’s Way:The New Silk Road”,European Union Institute for SecurityStudies,No.14,2014,pp

.1-4.这类观点在下文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基础时还将详细说明。参见Yu 

Bin,“China-Russia Relations:Putin’s Glory 

and Xi’s Dream”,Comparative Connections,Vol.15,No.3,January15,2014,http://csis.org/files/publication/1303qchina_russia.pdf。“Dr Zbigniew Brzezinski on How to Avoid a New Exp

losion in the Middle East”,The WorldToday,December 2013 &January 2014,p.32.

 □当代亚太 

食品安全成为中国对美博弈的阿喀琉斯之踵(Ach

illes’heel)。①以上研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假定中国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出于对内外部威胁、风险或压力的反应性行为,是一种避免外部伤害造成损失的策略,假定中国需要与内外部的分裂主义势力,与在全球战略上挤压中国的美国,与在地区利益上存在冲突的俄罗斯等进行对抗,甚至要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

上述假定与国际学术界对中国战略文化某种先入为主的判断有关。施道

安(Andrew 

Scobell)认为,中国古代存在两种不同的战略文化,一种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绥靖派和防守思维文化,另一种则倾向于武力解决和采取进攻

性行为。②江忆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则进一步指出,中国历史上实际的战略文化与其标榜的孔孟之道并不相同,而是一种信奉扩张主义(exp

an-sionist)的文化现实主义(cultural 

realist),支持跨越边界进行攻击、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并以基于军事胜利的政治毁灭和领土兼并为目的。中国的孔孟思想在战略文化中只具有符号或象征的意义,真实发挥作用的是进攻性

的战略文化,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说一套,做一套”

,就其本质而言,与西方重进攻与征服的文化传统并无太大不同。

③实际上,对中国战略文化强调进攻性的判断只是对西方战略文化的一种

比附。正如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所言,中国对历史的理解与西方截然不同,这种观念差异对中国的战略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西方认为历史是一个通往现代化的进程,其间人类在一次次与邪恶和退步力量的较量中大获全胜。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则强调衰落与复兴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认识自然和世界,但无法完全掌控,因此中国看重和谐,施加于敌

手的策略和政治主要是实现共存而非赶尽杀绝。

④如果承认中西方战略文化的差异性,那么前述国外研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意图的解读就可能存在方向性的偏误。中国提出这一倡议,“创造利益”的一面可能要远大于“避免损失”的一面。也就是说,与合作方共同

67—①

②③

④Theresa Fallon,“China’s Pivot to Europe”,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Vol.36,May 

2014,pp.175-182.Andrew Scobell,China and Strategy Culture,Honolulu:University Press of the Pacific,2002,pp

.4-10.Alastair I.Johnston,Cultural Realism:Strategic Culture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New York: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pp.112-113.Henry Kissinger,On China,New York:The Penguin Press,2011,p.31.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把蛋糕做大”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主要目的,而与合作方一起避免“蛋糕”被竞争者砸掉、甚至主动去砸掉对手的“蛋糕”可能并非其主旨。从不同的战略文化假定出发,可以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图做出大相径庭的解释。这需要我们从中国对外行为的实践中寻找证据,从而判断哪种解释更加合理。本文第二部分将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

与国际学术界的相对“慢热”相比,中国研究界的响应可谓迅速。201

3年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核心期刊”及“CSS

CI来源期刊”中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题的论文仅有2篇,到201

4年已增至84篇(检索更新至201

4年11月,下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检索结果也显示,2013年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题的论文仅有2篇,到2014年已增至54篇。但从研究的内容看,我们的理论与策略准备都略显滞后与不足。

以CNK

I数据库论文为例,其中28%的文章是借“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名来分析能源、教育、科技和外贸等特定领域的问题;22%的文章是从国内特定区域、省区或城市的视角出发强调自身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优势或重要性;17%的文章是分析中国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合作。涉及整体战略的研究仅占19%,理论研究只有7%,并且其中相当部分是从空间经济学或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展开,从国内国际互动视角开展的综合性的政治经济分析较少。本文第三、四部分拟在这些方面做一定补充。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与离岸一体化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与古丝绸之路精神有一脉相承之处。首先,两者都有贸易或经济利益的推动。当前以“经济带”为号召的倡议自不待言,两千多年前,来自中国的丝绸已经成为罗马上层贵族迷恋的商品,而西方的许多产出如宝石、马匹、香料和特有的水果等,也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长程贸易带来的巨额套利机会,成为人员和物资川流不息于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动力。

其次,古今丝绸之路都对参与各方协同提供安全公共产品提出了颇高的要求。丝绸之路是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丝路的两端产生了多种文明和宗

教。

①不同文明与宗教之间固然有文化交融、取长补短的一面,其极端部分也—

77—①长泽和俊:《丝绸之路史研究》,钟美珠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

0年版,第3页。

 □当代亚太 

留下了冲突与暴力的祸患,威胁着东西方正常贸易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时至今日,中国与其他丝路国家(尤其是中亚各国)也面临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等所谓三股势力的侵扰,有必要加强协作维护地区安全。

最后,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在国际社会中,大国往往成为促成国际合作的集体行动的倡导者。就丝绸之路所涉及的区域而言,无论两千年前还是当今之世,中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并且也是受这一区域治乱兴衰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来扮演经济、安全、社会和文化诸方面合作的更积极的倡导者角色,在合作平台等公共产品上率先投入,既是利益所在,也是责任使然。

尽管如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背景与古丝绸之路已有很大不同,中国倡议的战略目标也应有相应的调整。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必然要赋予其新的形式,注入新的内容,才能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承诺与愿景为相关国家所相信和接受。

中国倡导这一合作的主要着眼点之一是丝绸之路相关国家及其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人类不同文明的延续自有其政事兴废、军力消长和财富聚散等短期波动之外的更根本的支持性因素。对这些因素的坚持和创造性转换,能够让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不同文明之间的砥砺与相互发明,能够产生更具宽容精神的共同进化,这比单极思维展示的世界图景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效率,同时也更加和平。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可以为世界主要文化的继承者们提供对话与共同演化的平台。

中国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与中国的国内及国际战略具备内在一致性,从而是高度可置信的政策举措。从国内战略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社会问题凸显,使原有的高度依赖东部沿海地区及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的效率出现下降,中国有进一步发展西部地区、实现东西平衡

布局的迫切需求。

①中国已经采取过包括“西部大开发”在内的政策,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按照以外促内的倒逼思路对原有战略的深化与拓展。2013年年底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都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列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201

3年12月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召开的会议邀请了西北五省(自治区)②、—

87—①

②Justyna Szczudlik-Tatar,“China’s New Silk Road Diplomacy”,PISM Policy 

Paper No.34(82),December 2013,p

.22.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西南四省(自治区/直辖市)

①以及东部五省的代表参加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座谈会,未参加这一会议的多个省区市也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图。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全面和具体地开启了新战略的国内动员,撤回或中止这一过程,中国将面临极高的政治成本。

从国际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完全符合中国开展离岸一体化(off-

shoreinteg

ration)合作的战略逻辑。“离岸一体化”一词的思想渊源来自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的“离岸平衡手”(off-shore 

balancer),但两者在实践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逻辑,正好可以反映出中国与西方两种战略文化的差异性。

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中详细讨论了英国和美国的离岸平衡策略。

②这一策略的含义是,在欧洲、东北亚或其他利益攸关的地区,选择合适的区域盟友来制衡该地区潜在的全球挑战者,而不是亲自打压这些潜在挑战者。例如,二战之前,英国希望由法国和俄国去制衡德国;20世纪40年代,美国则用中国和英国去遏制日本的野心。这一策略首先是一个全球权力争夺的策略,其核心是以最小的代价维持全球霸权。换言之,即在不降低打击潜在挑战者效率的前提下,把维持全球权力的成本分摊到区域盟友身上。就其本质而言,离岸平衡策略是关于区域及全球权力争夺与再分配的智力方案。与经济分配不同,权力博弈往往是零和博弈,挑战者权力地位的上升几乎一定意味着应战者地位的衰落。离岸平衡策略中显然也包括了合作,但这种合作是在树立了明确的竞争者或对抗者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合作,即联合盟友打击对手。

中国正在实践的离岸合作与离岸平衡有显著的不同,可称之为“离岸一体化”

。所谓离岸一体化,就是超出传统的地缘经济合作的视野,将生产、货币、金融、贸易、投资、劳务等领域的整合性制度安排,推向全球所有对中国的发展或长期经济增长而言具备战略重要性的地区,增加中国与这些地区之间,以及这些地区通过中国的相互依赖,使得中国成为联通这些重要领域和重要地区的一体化的枢纽。与离岸平衡不同,离岸一体化首先是经济领域的合作。经济博弈可以是正数和博弈,参与博弈的各方有望通过合作“把

蛋糕做大”,从而达成双赢或多赢的结果。正在成型的“泛亚洲垂直综合供

97—①②

包括重庆、四川、云南和广西。其中广西主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0~386页。

 □当代亚太 

应链”

,不断扩大的双边与多边自贸协定网络,仍在拓展中的货币互换安排,乃至与全球能源与原材料产地、重要通道及港口等方面的合作,都是中国实

践离岸一体化的成果所在。

①从本质上看,中国实行的离岸一体化与欧洲一体化有所不同。欧洲一体化的基本经验是用趋同的经济指标、宏观政策和技术标准来充分挖掘成员国的竞

争潜力,实现效率的提升,这是一种“竞争导向的一体化”

。中国的离岸一体化则是从以多样性和差异性为前提的亚太区域合作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注重根据区域主体自身的文明特点、发展特征、资源与制度禀赋的优势来形成发展的

合力,达成一种“合作导向的一体化”

。②这正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同文明与宗教交融、不同发展水平并存的状况相契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不仅涉及西部周边的稳定与繁荣,更意味着中国将视野拓展到了周边之外的重要能源资源的来源地与输送通道,以及更远距离的区域性中心市场。在亚太合作面临跨太

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挤压,东亚合作新的增长点又不明显的背景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望成为中国新一轮离岸一体化合作的重要发力点。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内基础③

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了国内相关省市的积极响应,多地将这一外交战略视作加速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将其纳入地方施政目标之中。不过,政府尚未公布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所涉及的国内范围。有观点认为,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座谈会结束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辖省份范围的争论,其中,西北五省区和西南四省区市涉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五省涉

及海上丝绸之路。

④但实际未必完全如此。例如,列入西南四省区市中的广西—

08—①

②③④冯维江:《中国离岸一体化,无远弗届》,载《当代金融家》2013年第11期,第124~125页。Feng Weijiang,“Cooperative-oriented Integration in Asia and the Role of China and Jap

an”,International Studies,Vol.1,Mar.2011,pp

.1-17.杨恕等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基础进行了归纳,包括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及经济联系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经一定程度上具备国内及国际法律基础,新疆的建设取

得突破性进展等等。参见杨恕、王术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及其挑战》,载《兰州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

4年第2期,第23~30页。本文则分别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来分析各行为体在意愿与能力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潜在投入。

谢雅楠:《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部发展带来新动力》,载《中国经济时报》201

3年12月24日,第2版。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与东南亚的关系更紧密,可能更多对接和参与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其20

14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来工作安排中强调的也是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给其带来的新的重大机遇,并未提及丝绸之路经济带。而未列席此次会议的一些省份也在对接或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问题上表态积极。

我们可以从201

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关的表述,来判断该省区市对这一战略的态度与期待。具体来说,在201

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陕西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加快建设内陆开发开放高

地”,新疆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推进全方位开放”

,甘肃提出“把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作为向西开放的重中之重,……努力把甘

肃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宁夏提出“把宁夏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

战略支点”

。其他参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座谈会的重庆、青海、云南、四川等西部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也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有积极的回应,并将其列入了201

4年政府的重点工作安排之中。除此之外,一些并未列席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座谈会的省份,也纷纷表态要积极对接(山西)

、参与(浙江、山东和贵州)或融入(河南和西藏)丝绸之路经济带,声称要抓住(福建和江苏)甚至抢抓(湖北)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这些省区市构成中国落实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内基础。

可以进一步把这些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列入政府重要工作事项的省区市分为三类。第一类省区市的工作规划中已经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列为对外开放的主要或重要内容,并且有比较明确的、与整体战略相对接的地方性规划与项目安排。这类省区市包括陕西①、新疆、甘肃和宁夏。例如,陕西计划申办首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博览会,筹备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圆桌会议,争取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能源俱乐部落户西安等等。新疆致力于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甘肃把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作为向西开放的重中之重,计划加强与中西亚国家在经济技术、教育文化医疗和商贸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大力支持企业开拓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市场,积极申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省州长国际论坛等。宁夏计划高起点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并争取把试验区纳入丝绸之路经济

18—①习近平在演讲中特地提及了自己的家乡陕西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当代亚太 

带规划建设的整体之中,探索建立与沿线省区及欧亚国家交流合作新机制。

第二类省区市致力于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整合入当地已经具备的区域发展规划之中,发挥不同发展规划的综合协同作用,这类省区市包括重庆、青海、云南、四川、山西、浙江、江苏、山东及湖北等。例如,重庆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陆开放和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的交汇;青海注重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与藏区跨越式发展、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及中西部地区实现城镇化战略的协同;山西突出环渤海经济圈、中原经济圈、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第三类省区市通过特定的项目或发展方向实现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对接,包括福建、河南、贵州和西藏。其中,福建希望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培育一批本土跨国企业;河南强调发挥郑州到欧洲的国际铁路货运班列的带动作用,推动河南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贵州和西藏则分别希望借力渝新欧铁路和依托藏青工业园来接入丝绸之路经济带。

实际上,不能排除其他更多省份以特定项目或发展方向的方式来对接或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并且第二、三类省区市也可能因为后续规划项目的跟进和具体化,转化为第一类。因此,以上分类只是从最初意愿或积极性方面加以区分,后续这些省区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做出多大的贡献,从中获得多大的利益,还需结合它们的客观条件与能力来判定。

从上述省份的经济规模来看,积极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省份经济实力并不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17个省份中,意愿最高的第一类省区市的经济规模仅占全国各省份地区生产总值汇总值①的5.5%,因涉及丝绸之路经济带而获邀参加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座谈会的8个省区市占比仅为14.

2%,全部17个省区市经济规模之和占全国各省份地区生产总值汇总值的比重也只有55.

9%。这意味着,即便按最宽的口径,目前可能因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国际战略动员起来的国内资源还不到六成,如果后续战略实施中仅以这些省份为依托而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中国很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大国作用,或扮演公共产品主要提供者的角色。

从上述17个省区市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来看,只有福建、江苏和浙江超—

28—①

2013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数据的地区生产总值汇总值约为603

707.89亿元,高于全国GDP总值的568845亿元。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过了全国平均水平(45.34%),其他省区市都低于甚至远远低于这一水平,如第一类省区市中的陕西仅为7.79%,甘肃仅为9.94%,宁夏仅为7.68%,新疆稍高一些,但也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西北省区中的青海仅为4.13%。从投资来看,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多数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省区市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引进外资方面只有江苏、浙江、山东和福建四省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对外投资方面只有江苏、浙江和山东三省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如果主要依托这些与外部联系相对脆弱的省区市来推行联通欧亚的大区域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战略意义难免被削弱,甚至可能最终完全褪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国内区域发展战略。

地方政府竞相主张与丝绸之路的各种联系并以争抢项目的姿态来“充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内基础,显然无法完全满足“丝绸之路相关国家及其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这一外部战略目标的实现。无序的内部竞争最后可能也无法实现地方政府借力国际战略与中央政策来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实力的内部战略目标。

表1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部分省区市基本情况

省区市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表态生产总值

(亿元)

外贸占生产

总值比重(%)

引进外资

(亿美元)

对外投资

(亿美元)

陕西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加快建设

内陆开发开放高地

16000 7.79 311.30 17.94

新疆紧紧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推

进全方位开放

8510 20.08 66.55 14.54

甘肃把甘肃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6300 9.94 69.79 26.86宁夏把宁夏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2600 7.68 30.98 1.19

重庆为处在战略交汇点的重庆开辟了新的发

展空间

12657 33.65 536.94 17.10

青海看到战略层面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

史新机遇

2103 4.13 28.29 0.31

云南更加自觉主动地把云南的开放发展融入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11720.9 13.66 225.61 29.58

四川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机遇26000 15.40 640.45 22.46山西积极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12602 7.77 319.63 10.60浙江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建设37568.5 55.43 2178.10 85.49

 □当代亚太 江苏抓住用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

济新支撑带的重大机遇

59162 57.99 6250.00 78.32山东

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

路建设55000 30.12 1581.14 119.70湖北

抢抓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24668.49 5.74 582.74 13.76福建

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21759.64 48.25 1457.44 32.37河南

推动河南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32200 11.54 463.41 14.42贵州

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8000 8.85 76.70 0.87西藏

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802 23.19 11.31 0.10全国-568845 

45.34 1013.10 39.81 注:1

.GDP及外贸占GDP比重为2013年数据,来源是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或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计算而得;引进外资(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投资总额)及对外投资(存量)数据为2012年数据。2.全国的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为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平均值。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基础

确定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涉国家范围的难度及争议并不小于确定国内省份范围。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并未明确界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

范围,但给出了一些间接的信息。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

,二是在“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连

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

。有研究者指出,这意味着中国“没有排他意图”,而是强调“推动中亚

国家与西亚、东亚和南亚国家的交通网络连接”,“对中亚经济社会发展有利

的,我们就支持”

。①这种以中亚为中心的策略与中国的东南亚政策相似,后者强调以东盟为“驾驶员”,主要的经济合作安排均围绕东盟10国来展开并

以此为基础向更大范围拓展。不过,中亚缺乏东盟这样的由本地区中小国家组成的相对独立和有效的协调机制来设计和投资地方公共产品,中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必须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作用,而不是静候中亚国家对

48—①关贵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如何织成》,载《中国报道》201

3年第10期,第2页。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战略的范围、实施重点和方案拿出可行的路线图。

另有一项被媒体广泛引用的研究,在习近平演讲的基础上,提出“丝绸

之路经济带涵盖欧亚大陆30多个国家,总人口近30亿”,①但也并未指出30

多个国家究竟是哪些国家。要在亚洲和欧洲近100个经济体中识别出这30多个国家,并非易事。何茂春等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划分为东亚段、中亚段、西亚段、中东欧段和西欧段,提出在时间上按近期、中期和远期来分阶段建

设。

②还有研究强调北非也在丝绸之路范围内,而非洲是欧洲之外的丝绸之路的另一个终点。

③总之,多数文章要么不对具体的范围作出界定,要么把最终的落足点聚焦到中亚五国或上海合作组织身上。

胡鞍钢等是一个例外。他们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部分划分为作为核心区的中亚经济带、作为重要区的环中亚经济带及作为拓展区的亚欧经济带。前者包括中亚五国;中者除了包括前者外还涵盖中亚、俄罗斯、南亚和西亚,具体包括俄罗斯、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耳其、沙特和伊拉克等;后者涵盖环中亚地区、欧洲和北非,具体包括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乌克兰等国家,北非的埃及、利比亚和阿

尔及利亚等国家,以及上述环中亚地区。

④尽管胡鞍钢等人的界定与习近平的设想可能未必一致,

⑤但无疑是国内已有研究中界定最明晰和最有针对性的分析之一。他们的研究也展示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项具备恢弘的战略气度和高度的实施复杂性的大战略,精致全面和内蕴充分的自我实施动员机制的顶层设计是这一战略能够发挥实效的必要前提。但毋庸讳言,目前的研究可能还无法为上述顶层设计提供有力的知识支撑。无论是粗略还是更加细致地勾勒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范围,都多少带有些“一厢情愿”的色彩。如果对“被划入”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外部世界的意见缺乏确凿和

58—①

②③④⑤

刘华芹:《借鉴上合经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载《经济》2013年第12期,第75~77页。何茂春、张冀兵:《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

——中国的历史机遇、潜在挑战与应对策略》,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23期,第6~13页。周民良:《多方努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载《中国发展观察》2013年第12期,第28~

30页。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载《新疆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1~10页。胡鞍钢等界定的核心区有人口6500万,重要区人口19.6亿,拓展区人口27.4亿(以上均不含中国人口),无论哪种口径加上中国的人口都与习近平表述的“总人口近30亿”有所出入。参

见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

: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第2页。

 □当代亚太 

客观的分析,则难以准确评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的国际基础是否扎实。

美国无疑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地区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影响力最大的域外经济体。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艾米

丽·霍恩(Emily 

Horne)极力淡化这一倡议与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竞争色彩,表示中国的倡议是美国自身计划的“一面镜子”

,声称美国的计划已经给地区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也欢迎中国的合作,认为中国和地区其他国家在促进这个经济一体化发展迟缓的区域走向和平、稳定与繁荣方

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美国的一些媒体及研究者认为,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为了应对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和遏制中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华盛顿邮报》刊文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使两年前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提出的以阿富汗为连接中亚和南亚的纽带来振兴阿富汗的“新丝绸之路”计划黯然失色。中国抓住俄罗斯影响力相对下降以及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机会,成功扩大了自己在中亚的影响,这挑战了美国在中亚的利益,尤其是在电信、石油和道路基础设施领域。该文还指出,美国亚洲再平衡外交政策至少部分是为了通过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等盟国来遏制中国,而中国在中

亚的动作则是对美国亚洲再平衡政策的反制。

②亦有学者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应对TPP挑战的一部分,如果美国继续执行“

排华俱乐部”(anybody 

but China club)策略,将会迫使中国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方案来应对,建立平行甚至竞争性的世界秩序。

③还有一些美国学者和媒体特别强调中国与俄罗斯在中亚的竞争性。如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俄罗斯及欧亚项目高级研究员玛莎·布里尔·奥尔科特

(Martha Brill 

Olcott)指出,中国已经开始取代美国和俄罗斯,成为中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超级大国。④美国东亚情报网(East-Asia-

Intel)的分析文章—

68—①

③④Simon Denyer,“China Byp

asses American‘New Silk Road’with Two of Its Own”,TheWashington Post,Oct.14,2013.Ibid.Bai Gao,“From Maritime Asia to Continental Asia:China’s Responses to the Challeng

e of the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DDRL,Shorenstein APARC Conference,October 2013.Martha Brill Olcott,“China’s Unmatched Influence in Central Asia”,Carneg

ie Endowmentfor International Peace,September 2013,http://carnegieendowment.org

/2013/09/18/china-s-un-matched-influence-in-central-

asia.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特地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折射出的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彼此猜疑,称中国并未邀请俄罗斯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这等于向俄罗斯宣示已经准备好在其传

统的利益攸关区扩大影响。

①俄罗斯方面的确存在类似的担忧。尽管在习近平演讲后数小时,俄罗斯副外长莫尔古洛夫(Ig

or Morgulov)就向媒体表示“俄罗斯与中国并未竞争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我们的中国朋友认识到

了我国在这一地区持续发挥着的传统影响,因此不会在本区域出现对抗”

,“中国拥有大规模的金融资源,俄罗斯拥有经验、技术、产业技能及在本地

区的历史联系”。②然而,一些俄罗斯汉学家还是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与

欧亚经济联盟项目对抗”的色彩,俄罗斯作为后者的提出者也未向中国发出

邀请,这让“中国似乎感到自己被排除在全球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之外”

。③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则一方面致力于加重俄罗斯的疑虑,强调中国的倡议与俄

罗斯在该地区一体化设想存在的竞争性,

④另一方面又把俄罗斯在该地区倡导的关税同盟描述为限制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机会的努力。

⑤实际上,习近平在中亚的访问演讲中从未说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排斥俄罗斯,恰恰相反,他提出“愿同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为建设和谐地区

作出不懈努力”。《光明日报》也刊文明确指出,“从打造利益共同体的目标

上看,俄罗斯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进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关键作

用,必然会扮演重要的战略角色”,“没有俄罗斯的参加并起到重要作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是不可思议的”

。⑥一些美国研究机构的学者强调,中国目前在中亚成功的原因是采取了

78—①

③④

⑤⑥Willy 

Lam,“China’s New‘Silk Road Economic Belt’through Central Asia Seeks to ExcludeBoth Russia and U.S.”,East-Asia-Intel.com,September 11,2013,http

://eastasiaintel.com/chinas-new-silk-road-economic-belt-through-central-asia-seeks-to-exclude-both-russia-and-u-s/.Yu Bin,“China-Russia Relations:Putin’s Glory and Xi’s Dream”.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北京集纳山川大洋—

——“中国梦”战略得到两个新外交构想的补充》,胡丽雯、朱丽峰译,载《独立报》2013年11月15日,http

://www.cetin.net.cn/cetin2/servlet/cetin/action/HtmlDocumentAction;jsessionid=9C3367DB126E20C634EA4121D6ECF8B2?baseid=1&docno=552207。

Yu Bin,“China-Russia Relations:Putin’s Glory 

and Xi’s Dream”.Johannes F.Linn,“China’s and Russia’s Interests in Central Asia:Connecting 

the Dots inKazakhstan”,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September 17,2013,http://www.brooking

s.edu/re-search/opinions/2013/09/17-china-russia-interests-kazakhstan-linn.邢广程:《“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地缘格局》,载《光明日报》201

4年1月12日,第8版。

 □当代亚太 

“只做生意,不论其他”(business-is-

business)的策略。①与西方附带政治条件的经济往来不同,中国并不敦促中亚各国领导人将内部改革纳入议事日程并拿出相应时间表,也不像俄罗斯那样将这些国家与限制性贸易政策捆绑到

一起,或者谋求从幕后对其政治成果施加影响。

②美国方面的分析符合其一贯的离岸平衡战略,即在全球利益攸关的地区,选择合适的区域盟友来制衡该地区潜在的全球挑战者。一旦确信区域盟友无法承担制衡的任务,美国就将亲自予以打压。美国重视在中亚的利益,但缺乏有力的当地盟友来制衡中国,美国又不愿或无力分散其在太平洋及大西洋的力量投射来打压中亚的竞争者,只能寄希望于凸现并扩大中俄在中亚合作上的潜在利益冲突,营造一种竞争者相互制约的氛围。美国强调中国成功条件的独特性,不过是为制造“他者”或“异类”创造条件;强调中国所推行的秩序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挑战是根本性的,目的是削弱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之外尤其是在欧洲部分的合作基础。应当指出,这种分化策略至少在制造舆论方面产生了作用,一些非美国甚至有中国背景的研究者也宣称中国的

倡议旨在削弱美国或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

③与域外大国相比,丝绸之路经济带内的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对中国倡议要更加热情、积极和友善。例如,哈萨克斯坦外交部副部长萨雷拜(Kai

ratSarybay

)指出,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发起的新丝绸之路项目是一致的,有助于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的贸易、物流和商业枢纽,哈萨克斯坦已经做好准备积极参加这一涵盖经济、贸易、投

资和文化等合作领域的大型项目。④塔吉克斯坦驻华大使阿利莫夫(Ras

hidAlimov

)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实现,必将给中亚各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也将有助于加强中亚国家同欧洲的经济联系。借助丝绸之路经

88—①

③④Yu Bin,“China-Russia Relations:Putin’s Glory and Xi’s Dream”.Martha Brill Olcott,“China’s Unmatched Influence in Central Asia”.波兰学者诗丽娜(Justyna Szczudlik-Tatar)和香港政治评论人秦家骢(Frank Ching)都持类似观点,后者还以此次上合组织会议上领导人合影时习近平居中而普京站在边上为证,来说明中

国掌握了主导权。参见Justyna Szczudlik-Tatar,“China’s New Silk Road Diplomacy”

,p.2;FrankChing,“China’s‘Silk Road’Dream”,The Korea Times,October 13,2013,http

://www.korea-times.co.kr/www/news/op

inon/2014/05/171_144233.html。Daniyar Mukhtarov,“Kazakhstan Considers Its Particip

ation in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Pro-ject”,Trend,January 

10,2014,http://en.trend.az/casia/kazakhstan/2228894.html.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济带,中亚国家不仅有了出海口,也将融入世界金融和贸易流通体系。塔吉克斯坦非常愿意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吉尔吉斯斯坦驻华使馆参赞朱

萨耶夫(Kubany

chbek Dzhusaev)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对其发展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验的认真总结。中国将这一经验提供给世界,值得各方研究和探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大,无疑将给中亚地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各方能否接受和真正理解这一倡

议,各方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理解和支持,将会使各方受益。

①中东国家对中国的倡议也持欢迎态度。国家海湾合作委员会秘书处综合

经济部主任阿卜杜勒·阿齐兹(Aluwaisheg 

Abdel Aziz)表示,海合会成员国都欢迎中国的这一政策,一些成员已经宣布将积极参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阿齐兹注意到中国在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白俄罗斯等国的投资及贷款合作,认为这些合作可能在中国与包括中东在内的亚洲其他地区之间建立新的经济和政治联盟

(new economic and p

olitical alliance)关系。但阿齐兹认为中国需要更好地解释合作的性质和前景,表明将如何与预期的合作伙伴一起把丝绸之路经济带设想落到实处。关于中国对外合作的方式,阿齐兹总体上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中国过去10年在非洲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和软贷款虽然遭到一些批评或责难,但相对于西方的作为,大多数非洲人对中国还是予以正面评价。阿齐兹称,海合会国家希望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扮演更积极的角

色,而不仅仅是投资和产品的接受者。

②伊朗也希望向西开放的陆上丝绸之路建成后,能成为中国更重要的油气出口国。目前伊朗有石油和天然气管道通向巴基斯坦,未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双方可以通过谈判,共同修

建伊朗通向中国的能源管道。

③中东欧国家中也不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持较积极态度的观点。波兰国际问题研究所诗丽娜博士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为欧洲尤其是中东欧国家与中国西部省份更紧密的合作创造了新机会,中国与中东欧16国在交

98—①

③参见陈玉荣、汤中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国际问题研究》201

4年第1期,第126~132页。Abdel Aziz Aluwaisheg,“China’s New Silk Road Initiatives:A GCC Persp

ective”,ArabNews,January 

17,2014,http://www.highbeam.com/doc/1G1-357344793.html.姜隅琼:《基建能源区域合作串起“新丝路”》,载《上海证券报》2014年5月29日,第F05版。

 □当代亚太 

通和能源等部门的合作倡议表明,这一地区也是中国新丝绸之路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丽娜还建议波兰对华政策的合作重心放在西部地区,将兰州新

区作为波兰对华经济合作的桥头堡。

①总的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面临区域外部力量的压力,但区域内主要国家对这一倡议的理解和赞同多于疑虑与反对,这为中国推进和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提供了较好的国际基础。另一方面,区域内潜在的合作伙伴的疑虑主要在于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具体措施的了解不足,对具体措施的落实缺乏足够的信心。中国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合作机制与项目创新方面早出、多出成果,提出能够实现多赢的发展议程,以产生增信释疑、凝聚人心的效果。

五、方案设想

如前所述,在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设想之前,已经有一些重要区域成员及区外大国提出过关于这一区域整体或局部的发展策略或规划。中国的方案应当充分吸纳和借鉴这些已有方案的优点,对这些方案所忽视的重要领域进行补充,甚至发挥“粘合剂”或机制上的“互联互通”的作用,将不同功能与领域的合作方案整合为一个多层次、宽领域、一体化和高效率的区域大合作网络。

(一)已有的区域合作方案或设想

1.

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设想最早由时任首相的桥本龙太郎于199

7年7月24日在日本经济同友会的演讲中,作为日本欧亚外交(Eurasian Dip

lo-macy

)的政策而提出,主要目的是与中亚和高加索地区因苏联解体而独立的国家②开展政治对话、经济合作与民主化及安全方面的协作。

③日本主要通过官方发展援助来实施“丝绸之路外交”

。日本不仅直接提—

09—①

②③

Justyna Szczudlik-Tatar,“China’s New Silk Road Diplomacy”,pp

.6-8.即中亚五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以及高加索地区三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Prime Minister of Japan and His Cabinet,“Address by 

Prime Minister Ryutaro Hashimoto tothe Japan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Executives(Provisional Translation)”,July 

24,1997,http://www.kantei.go.jp/foreign/0731douyukai.html.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供援助,还为塔吉克斯坦在东京举办捐助国协商小组会议,此举得到了联合

国大会决议的欢迎。①日本对中亚援助的主要方式是贷款。②截至2012年,

日本向丝绸之路地区投入的官方发展援助累计36.7亿美元,其中贷款22.

9亿美元,无偿捐助及技术援助13.

8亿美元。贷款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③这与其认识到了自身在当地的能源利益严重受制于落后的基础设施有关。

④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增加了对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投入。这是对美国的中亚政策的一种战略呼应,同时也是日本“自由与繁荣之弧”战略外交设想在中亚地区的投射。这项构想被外界认为隐含有联合“自由民主制”国家抗衡、牵制、围堵中国和俄罗斯等国的意涵。但日本也认识到了要保持丝绸之路地区的开放性及其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必须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好

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

⑤日本对丝绸之路地区官方发展援助的投入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使其无法在地区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第一,由于安全审批过程冗长,导致项目实施进度很慢。第二,相当部分投入没有用于项目建设本身,而是用在人力支

出及向日本和第三国的咨询公司支付服务费上。

⑥第三,这一地区在日本整体外交利益中并非生死攸关的利益(vital 

interest)。⑦自2004年以来,对中亚及高加索各国的官方发展援助占日本历年官方发展援助的比重从未超过5%。

2.

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是由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于201

1年7—

19—①

②③

④⑤

⑥⑦http://www.un.org/chinese/ga/56/res/a56r10.pdf.日本认为,与无偿援助相比,贷款的约束更“硬”

,在还款压力之下,受援国将更加审慎地选择项目,更加注重资金使用的效率。参见Kawato Akio,“What is Japan up 

to in Central Asia?”inChristopher Len,Uyama Tomohiko,and Hirose Tetsuya,Japan’s Silk Road Diplomacy:Paving 

theRoad Ahead,Institute for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Policy,2008,p.19。参见日外务省网站,http

://www.mofa.go.jp/mofaj/gaiko/oda/shiryo/kuni/13_databook/p

dfs/03-00.pdf。Christopher Len,“Understanding Japan’s Central Asian Engagement”,in Christopher Len,Uyama Tomohiko,and Hirose Tetsuya,Japan’s Silk Road Diplomacy:Paving 

the Road Ahead,pp

.36-37.Christopher Len,Uyama Tomohiko,and Hirose Tetsuya,Japan’s Silk Road Diplomacy:

Paving 

the Road Ahead,pp.11-12.Kawato Akio,“What is Japan up to in Central Asia?”,pp.19-20.Ibid.,p

.15.

 □当代亚太 

月在印度举行的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上首次确认的。①美国实施“新丝绸之

路”计划有三个目的。一是保证撤军之后阿富汗的稳定;二是提供一个管理印度和巴基斯坦关系的地区架构,改善地区安全;三是主导地区发展,确保

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

②“新丝绸之路”计划的目标范围是以阿富汗为中心,构建从欧亚大陆腹地通往印度洋的大通道,具体涉及中亚五国、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国家。尽管计划设计者承认该计划也涉及到了俄罗斯、伊朗和中国的利益,但实际上排斥了这三个国家的参与。从合作领域来看,“新丝绸之路”计划一方面强调推进地区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包括减少贸易壁垒、改进监管措施、简化通关手续以及开展政策协调等,另一方面强调能源

管道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管网、道路、桥梁、电力和铁路等。

③美国已经列出了30~40项基础实施项目作为“

新丝绸之路”战略的潜在项目。④美国国际开发署在推进区域整合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还积极动员国内公共及私人部门及盟友参与建设。

尽管美国在“新丝绸之路”计划上投入了相当的外交资源,并通过联合国及双边访问等各种场合与渠道推销该计划,但这一计划同样并非美国的核心利益。《美国的国家利益》报告明确区分了美国国家利益的层次。对所谓生死攸关的利益,即便没有盟友的参与,美国也要采取单边军事行动来维

护;对所谓至关重要(extremely 

important)的利益,美国只有在盟友共同参与下才准备动用武装力量;对所谓重要(imp

ortant)利益,美国只有当成本不高或者大部分由盟友承担的前提下才准备动用武力。

⑤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时,曾联合英国、德国、法国等共同出兵,这意味

29—①

③④⑤

早在1997年,美国参议员布朗巴克(Bro

wnback)就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亚和高加索研究所负责人弗雷德里克·斯塔尔(Frederick Starr)教授合作提出了有关“新丝绸之路”的提案。参见杨雷:《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实施目标及其国际影响》,载《新疆社会科学》201

2年第5期,第70~75页。

吴兆礼:《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探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7期,第17~22页。Geoffrey 

Pyatt,“Next Steps on the Silk Road”,Chennai,India,November 15,2011,ht-tp://www.state.gov/p

/sca/rls/rmks/2011/177179.htm.吴兆礼:《

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探析》,第22页。Robert Ellsworth,Andrew Goodp

aster,and Rita Hauser,“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AReport from the Commission o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Washing

ton,DC:Commission on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July 2000,pp.5-8,http://belfercenter.ksg.harvard.edu/files/amerna-tinter.p

df.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答案。重点。思考题。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充当主角的国际政治行为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 2.雅尔塔体制:指美、苏、英3 大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3.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多级化趋势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 4.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它由两部分构成,即物质的、可见的、可计量的力量和精神的、不可见的、难以计量的力量。 二、思考题: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 3 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 ,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 世纪50 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3)两极格局的演变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至80 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 年12 月25 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26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战后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是什么?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具有哪些重大影响?原因: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实力消长的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称霸世界,大搞军备竞赛和到处扩张,严重地影响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结果拖垮了苏联、也削弱了美国。相反地,日本、西欧等国家的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力量进一步壮大,由此推动整个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影响:两极格局解体后,使世界政治格局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次格局转换的特点是:第一,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第二,新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演进过程。因为,现在美国虽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单级世界,但他没有足够的

新丝绸之路与新海上丝绸之路

新丝绸之路 一. 新丝绸之路的历史传承与构想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 首先,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此外, 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 其次,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本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再次,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经济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准备了物质条件,提高了各国参与合作的意愿。政治合作消除了开展经济合作的各种人为障碍。经济发展与政治合作有助于化解安全冲突,消弭宗教极端势力滋生的温床。伴随着政治、经济活动而展开的文化交流,最终将促进东西方文明的融合。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目标并行,使得新丝绸之路构想具有突出的稳定性,不至于被安全冲突打断,反而能抑制安全冲突。 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特性: 首先,我国目前正处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最佳历史机遇期。 其次,我国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体现了鲜明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 再次,我国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在制度设计上更为合理。 最后,我国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是建立在文明融合而非文明冲突的立场上的。 三.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面临的挑战 总体来说,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是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地点提出的恰当的战略建议。这一建议有很大的包容性, 与其他国家的建议并不发生根本性冲突。然而,未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建设过程中,在一些关键的节点上如果拿捏不好, 亦有可能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首先,制度化建设的水平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值得关注。丝绸之路是一个多边外交的舞台,既涉及本地区的国家,又涉及在本地区具备影响力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甚至国际组织(如国际道路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制度建设上实际需要处理好两个平衡,由点及面、从线到片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在扩散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保持各方的利益平衡。 其次,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考验决策者的智慧。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路线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经济效益与政治协调。总体上,经济带的干线仍需以铁路交通为主,其次才是公路和石油管道,最后是其他配套设施。 最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否建成,还取决于能否成功消解一些人为的障碍。新丝绸之路将跨越多国边界,跨境物流需要充分考虑体制、官僚与腐败等因素的消极影响,这是与海运相比的一个突出劣势。目前,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跨境贸易征收的高额关税,各国边界管理机关低效率、不作为甚至是贪污腐败的行为,都严重威胁着丝绸之路的复兴。 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前景展望 尽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实施存在严重的潜在挑战,我们仍有充足的理由对新丝绸之路的前景表示乐观。 第一,“新丝绸之路”可以分期分阶段实现既定目标。这一构想在空间上大致分五个区段:东亚段、中亚段、西亚段、中东欧段、西欧段。时间上可以按近期、中期、远期来分阶段建设。重新激活这条古老的贸易通道,对于沿途国家的经济建设、地区繁荣乃至世界经济的平衡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二,中国完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主导和中枢作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无论是技术准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乃至政治与安全的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条件均已成熟。我国提出这一构想, 既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也体现了大国外交的自信。 第三,自从中国提出这一计划以来, 得到了中亚、西亚、中东欧、西欧各国不同程度的积极响应和配合。“新丝绸之路”的建设,带来的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一体化和全面复兴。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一、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第一章 1. 两极格局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出现了大变化。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的衰落,美苏的实力均势,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构成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从盟友转为敌人,从合作变为对抗的关系。随着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发展原因是: 1、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 (1)西欧各国普遍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德国被彻底打垮,国土被盟军分区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投资全部丧失。英、法虽赢得战争却输尽财富,尤其是法国经济遭到更大的破坏。随着欧洲的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 (2)美国独占鳌头 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成为世界首强。 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使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了,美国成为世界首富。 政治上,美国一度操纵联合国,把它作为美国在全球扩张的工具。 2、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 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社会主义阵营,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而且形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1)苏联在二战中虽然损失很大,但战争的胜利使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影响大增,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发展经济的巨大成就,并打破子美国核垄断。苏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2)在苏联的影响和援助下,东欧建立了8个人民民主国家。除南斯拉夫外,东欧各国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其弊端为以后国民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3)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 (4)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开展广泛合作,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对付美国的扩张和威胁,苏联于1955年5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 为什么说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必然趋势?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 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多极化趋势将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势力.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多极化趋势中经济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升高. 3. 怎样认识当今国际舞台上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和斗争?它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如何?

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容及区域布局

“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容及区域布局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容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份愿景与行动从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的主张与内涵,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向和任务。 (一)共建原则 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二)框架思路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3月)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 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目录 前言 一、时代背景 二、共建原则 三、框架思路 四、合作重点 五、合作机制 六、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 七、中国积极行动 八、共创美好未来 前言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 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 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为推进实施“一 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 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 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一、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

2015年干部在线学习丝绸之路经济带参考答案

2015年干部在线学习第二季度必修课参考答案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 一、单选 1.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单选 2 分) [A]正确[B]错误 2.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也是在向世界宣示中国将为地区发展和()承担更多责任,体现了大国胸怀和责任意识。(单选 2 分) [A]亚非经济一体化[B]世界经济一体化 [C]欧亚经济一体化[D]亚洲经济一体化 3.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只需集中关注经贸、投资维度。(单选 2 分) [A]正确[B]错误 4.政策沟通,指各国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单选 2 分) [A]正确[B]错误 5.“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平台。 [A]区域合作[B]文化交流[C]区域经济[D]经济往来 6.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较高,这些资源主要通过()进入中国,渠道单一。(单选 2 分) [A]沿海海路[B]西部管道[C]铁路运输[D]以上均不正确 7.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座谈会上正式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倡议合并在一起,作为中国加强周边外交的重大战略指导。 [A]正确[B]错误 8.()对经济的运行造成问题,中国传统出口单一和狭窄,美欧日占据出口核心国位置,通过“一带一路”开辟新的出口市场是好抓手。(单选 2 分) [A]过剩外汇资产[B]基础设施建设欠缺[C]过剩产能[D]资源紧缺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摘要:通过审视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着重分析了 其在定量分析、方法引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据此得出了应当从推进研究方法 多元化、推动行为主义革命和激励方法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的结论。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价值取向;方法缺陷;绩效体制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180-02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从 翻译、介绍、述评西方相关著作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 的进步,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它们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 了重要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当前还存在诸多 缺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尚未真正出现。因此,归纳分析当前学科 研究方法的不足,寻找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势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相关研究自建国之初即有学者有所涉及,但是,当时的研 究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以政治立场为取向,政治色彩和意志形态色彩比较浓厚, 研究方法也基本采用传统的政治、历史研究方法。六七十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 论界掀起了科学行为主义革命,大批属于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 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这次革命带来的方法论革命极大地丰富了作为社会科 学的国际关系的方法论范畴。而到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 国际关系中分离出来时,方法论革命带来的成果已经体现在其研究成果中。金德 尔伯格、吉尔平等提出的霸权稳定论即运用经济学和数学方法,从货币、价格等 角度论述了霸权国制定的价格体系、提供的公益等与世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在其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基本延续了这一研究方法,纷纷将统计分析、博弈论、公共选择等理论引入其研究,力图使之定量化、 精确化、可验证化。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之后,在翻译引进述评西 方相关著作的同时,已经有学者意志到了革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随着与西方学 术界交流的日益密切,加上我国跨专业互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数学 研究方法被引入国际政治经济学范畴,研究成果的定量化、精确性日益受到学者 的重视和推崇。 二、当前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而在我国的发展更是只有20多年,因而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在本体论、认志论、方法论、范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研 究相比,在学科的独立性、方法的多元性、研究绩效激励体制方面则存在着明显 的差距。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实际上是经济学与国际政治因素的结合,而其 诞生时日又适逢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影响举足轻重的第二次论战,即传统主义 与科学行为主义的论战,这次论战在国际关系学科中掀起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大 量自然科学与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得益于此, 国际政治经济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即具有研究方法多元化的优势,例如作为其诞生 标志的“霸权稳定论”,其提出者金德尔伯格和吉尔平即应用经济学范畴的“公益”、“价格”、“搭车”等理论论述霸权与国际体系特别是国际经济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两种不同研究路径:国际与国内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两种不同研究路径:国际与 国内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国内政治联盟国际力量研究路径霸权稳定论依附论 一、由内而外的研究路径:国家为中心 国际政治学是研究权力及其分布的学科。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因素(财富)是权力的重要来源,国家力量是国家富裕的必要条件。因此,把政治和经济结合在一起研究的动力,是对权力来源和运用的分析。从本质上看,国际政治经济学考察的就是权力和财富之间的互动。 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者罗伯特吉尔平认为,二者互动的内在机制可以归纳为回答三方面的问题[1]:首先是市场经济增长的政治根源及作用;其次是经济变化和政治变化之间的关系;最后,国际市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与吉尔平相似,英国学派的苏珊斯特兰奇也对权力的结构作出了解释[2]。她认为,国际社会存在两种权力:联系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联系性权力是传统权力政治的范畴,结构性权力由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四种结构组成。这是斯特兰奇对财富与权力转化模式的探索。 早期的IPE代表理论[3]包括:相互依存论、霸权稳定论和依附理论。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复合相互依存理论”[4]通

过“敏感性”和“脆弱性”两个概念,突破了纯粹的经济自由主义领域,把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联系在一起,初步探讨了财富与权力 的转化关系。金德尔伯格[5]和吉尔平所主张的霸权稳定论,在严 格意义上并没有涉及财富与权力的转换关系,但是这种理论作为早期IPE的探索,把经济现象纳入政治学的分析框架中,为政治与经 济在学科上的统一做出了努力。基欧汉的后霸权合作论引入了国 际机制的研究视角,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依附论研究市场经济在国际范围内发生的影响,则在政治学和经济学之间搭建了桥梁。不过,依附论建立在一个相对比较静态的理论模型上,对世界经济体系中各国经济地位的变更无法给出合理的答案;同样,这一理论也无法让人信服地理解财富和权力转换 的途径和因果关系。 通过以上简要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早期国际政治经济学者 的理论,主要目的是从政治和经济互动的角度,研究国际关系中仅 靠政治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但是,由于传统国际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早期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学的痕迹,落入 以国家为中心、由内而外的研究思路中。 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把国家视为统一、抽象的变量。政治学研究对象中的国家,是国际政治中处于单元层次的变量[6]。无论是现实主义者或者自由主义者,都以国家利益为分析对象。他们假定,国家中不同阶层 和社会团体的成员,对国家利益的认同是一致的。因此,在传统政

2018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考三次试题答案

题目1 不正确 获得3.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题】()是导致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根本原因。 选择一项: A. 意识形态的影响不正确 B. 国家力量的变化 C. 外交政策的变化 D. 国家利益的改变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国家力量的变化 题目2 不正确 获得6.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多选题】主权国家构成的要素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固定的领土 B. 有一定形式的政府 C. 定居的居民正确 D. 完整的主权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固定的领土, 定居的居民, 有一定形式的政府, 完整的主权 题目3 未回答 满分1.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题】国际社会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国家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经常的联系而形成的一个有秩序的整体。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4 未回答 满分6.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多选题】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C. 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经济的发展 D. 经济危机的结束 反馈 正确答案是: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经济的发展 题目5 未回答 满分1.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题】军事实力是国家防御外来侵略和安全自卫的能力,是国家实力构成的一个核心要素,也是国力强弱的最直接反映。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6 未回答 满分3.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题】国家作为一个行为主体,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取决于() 选择一项: A. 国家目标 B. 国家影响 C. 国家力量 D. 国家利益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国家力量 题目7 未回答 满分6.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中国传媒大学2015 学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 题目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学生姓名陈超阳 学号8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林媛 教师所属学院 成绩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3) 二、现今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3) 三、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变化 (3) 四、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的困局 (3) 总结: (3) 参考文献: (3)

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摘要:世界上恐怕再也难以找到像中国与日本这样微妙的双边关系了。从历史角度上讲,两国间有二千年的交往史,从官方到民间都有大量的人员相互交往,相互学习,有着惊人相似的文字。然而从甲午战争,直到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对华政策都建立在“软弱和分裂的中国”思维之上。中日关系自1972年复交以来,在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近年来,中日关系由“政冷经热”逐渐转向“政冷经凉”,引起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日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先对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做一个大致的阐述,再者着重研究当今中日关系,最后分析日本文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文化中日关系对华政策 正文: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在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上,伴随着彼此社会内部结构的动荡与重组以及周边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与调整,日本人的眼中的中日关系有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受国际环境、中日各自国内状况及两国关系等诸因素的影响,中日之间的相互认识,大体以冷战结构崩溃为一大转折点,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而这两个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20

陆大道论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经济意义(一)

陆大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首先衷心的感谢这次论坛的主办方甘肃省委宣传部、新华社甘肃分社领导同志邀请我参加这次峰会,让我谈一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认识。我讲的题目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意义以及发展方向,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兴起于西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达到鼎盛。此后丝路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逐渐衰落。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走向在历史上说法不一样。应该说我们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带,也就是现在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核心部位,丝绸之路走向路径有不同的说法,这个地图是东部地区,起点是两个城市,一个是西北地区的西安,一个是西南地区的成都,经过河西走廊,这是主要一条通道,但是往南部的通道是中国青海。进入21世纪,在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大的意义,促进中亚地区的稳定性,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的昌盛,中亚地区在世界乃至历史发展里面存在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1904年英国的地理学家麦金德,他写了一本书,二十世纪初,在欧洲有了很大的变化,那时候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使英国扩大大全球,但是在后来就结束了,他们的强权就是海权时代,当时的说法就是中国的海洋,中国海洋是重要的经济通道,就是英国实现的。麦金德预测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结束,她提法是有预示性的,二十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界,跟他理论的判断是有关系的,麦金德提出的理论是陆上霸权最有力的中心总是在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这一地带是世界的政治枢纽。要控制世界就必须控制欧亚大陆,谁要控制欧亚大陆谁就必须控制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从长期历史看,欧亚地区的稳定性还受地缘的影响,这种缓冲地带是大国所争夺的,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是这样,今天仍然是这样。 今天中亚地区政治上还比较稳定,我个人的分析主要是中、俄两个大国,维持跟中国的合作,特别是中国上合组织,对中亚地区本身的政治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英国这些国家,向阿富汗派兵,打阿富汗,那是主要想控制欧亚地区,欧洲人、美国人都是这样想的。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个地区跟两个大国有关系,就是中国、俄罗斯,特别是进入普京阶段,这种合作是高层合作,维护了这里的稳定,现在像上合组织也扩大了,这样的合作局面起着顶层的决定作用。但是从历史长河分析,这个地区仍然是被人所关注的地带,我们中国是大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是不回避的,但是我们不是通过像美国人那样干涉别国的内政,从各民族控制别的国家,通过控制这个地方进行威慑,我们中国发展中亚地区的合作,应该说我们是通过友谊、贸易合作这些渠道,来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但是这个情况我不知道我讲的清楚不清楚,这种状态跟历史相关程度是很大的,这就具有政治上的特征。9·11事件后美英对阿富汗实施军事打击,中亚地区出现了长期严峻的地缘政治态势。美国先后抛出了“新中亚地区战略”和“丝绸之路”修整案,宣布中亚地区为美国的战略利益区,对中亚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渗透,企图将中亚地区纳入自己的经济圈。建设实力强大,结构优化的经济带是西部开发的主体工程,更是西部地区合作的重要结合体。经济带的建设将有助于加强我国和中亚地区在能源生产和能源供应方面的长期合作。中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仅次于中东地区。是我国未来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重要来源。你们可以看看,这是国家能源部来源路线图,这个情况还正在变化,很多多的国家我们和他们发展贸易,进口资源,或者资源产品,我们国家这个巨大的经济体是需要的,西部地区经济带的建设把西部推向深入,推向广阔,有一个牢固的基础,更加有新的高度,有深化的、扩大的、更加高级的一个西部大开发,一个“丝绸之路”经济

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作者:丁晓钦 (摘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总的趋势是更广、更严,并由发达国家主导和控制。发达国家现在积极倡导保护知识产权,似乎代表科学的呼声,但他们的历史并非“清白”。为了在激励发明创造和满足公共利益间达成平衡,发达国家在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发展过程中,适应本国经济、科技、法律、社会等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1)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为了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制度。例如,1790-1836年期间,美国作为当时的技术净进口国一直限制对外国公民和居民的专利权授予,即使到了1836年,外国人的专利申请费也高出美国公民的9倍(如果是英国人,还要高2 /3),直到1861年,外国人在这方面才不受歧视。直到1891年,美国的著作权保护仅限于美国公民,外国著作权在美国仍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如印刷必须使用美国排版),因此美国加入《伯尔尼公约》的时间推迟到1989年,比英国晚100多年。直到1883年通过了(保护工业财产的)《巴黎公约》,1886年通过了(保护文学艺术著作的)《伯尔尼公约》,各国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本国制度的性质。当时,这些公

约保留了相当多的自由。《巴黎公约》允许各国将技术领域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确定专利保护期限。该公约还允许撤销专利,并通过强制许可机制防止专利权的滥用。 (2)许多国家时常将某些工业领域的各种发明置于专利保护范围之外,它们的法律经常将某些产品专利权的保护范围限制在产品生产过程上,这样的产品包括食品、医药和化学药品,理由是不能垄断生活必需品,鼓励自由使用外国技术会比潜在地刺激国内工业的发明收益更多。许多国家采用这种办法,其中包括现在的发达国家,它们大多在19世纪采用这种方式,也有一些国家一直沿用到20世纪晚期,直到最近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还在使用。 (3)关于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权,在发达国家中一直存在着政治争议。1850-1875年期间,欧洲的学术界和政界就以下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专利制度是否是刺激发明的最好实用手段?约翰·斯图尔特·米尔持赞同观点,他认为给予发明暂时的专有权(作为刺激发明的一种手段)是更可取的,因为人们不用再花精力去判断该发明是否有用,发明的用处大小决定了获取回报的大小,发明的用处越大,回报也越大,因为这些回报是那些发明的使用者及消费者给予的。对专利保护制度的反对意见存在于各个领域:专利法授专有权于发明者,明禁令于他人,越来越多不重要但却获得专利的改进技术因此而充斥发明史,而其他与这些技术类似甚至更进步的技术却会长期受到阻碍;专有权对发明的抑制作用已超过其促进作用;每项专利权都会在特定的年限阻止别人对专利产品

64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研究 ――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加快新疆核心区建设 【摘要】新疆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必须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重大机遇,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尤其要加快核心区建设的先行项目,强力契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重点规划、建设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使之成为“五大中心”,做好亚欧经济合作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抓好乌鲁木齐空港、陆路港、出口加工区建设,打造中国第五个自贸区,推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各领域的合作,发挥核心区先行、引领、示范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作用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谋划国际大格局的大智慧,新疆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对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新疆必须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想方设法确保做好这一重大政治任务,新疆位于亚洲的中心位置,在陆上丝绸之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新疆将举全区之力真正使先拔头筹的优势、政治的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一、发挥核心区优势,努力践行“一带一路”战略 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也是中国向西开放的窗口。新疆连接着中国和欧洲等国家,无论是把中国的商品运出还是从周边国家进口,如果走陆上必定是要经过新疆的,并且新疆连接的周边国家是比较多的,在发展中投入足够的人力与财力,新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国际化大都市,成为我国西部与周边国家连接的一个重要地方。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方,对于文化与商业交流都是非常有利的。在目前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对于新疆的建设与发展也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要建设喀什经济特区,更好的连接中国与欧洲等国家的商业与文化发展。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新疆该如何在“一带一路”机遇下,发挥好既有的区位、资源、经济与文化、品牌优势,打出好牌,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用活自身优势资源,赢得广阔发展空间。古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只有丝绸、茶叶、瓷器、香料、珠宝、药材等商品,而如今的丝绸之路上,贸易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占我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石油、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水能蕴藏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新疆不仅矿产资源种类全、储量大,而且还是我国著名的“瓜果之乡”、最大的棉花基地和重

国际政治经济学讲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关系学院杨毅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世界体系中的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从研究议题上看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全球层面的问题,包括国际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跨国生产(跨国直接投资)、国际环境、国际秩序(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全球化;一类是区域层面的问题,包括区域化、国家联盟经济;一类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包括发展问题、转型问题,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竞争力问题等。 本课程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注重政治和经济相结合,在教学上旨在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框架,明晰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本课程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注重分析性和描述性相结合;同时注重从国际关系中的现实问题出发,注重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既懂政治又明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 在课程安排上,本课从导论、范式及专题三个方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导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学科发展过程、研究议题及研究方法;范式部分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释和分析国家政治体系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关系;专题部分则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具体问题领域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的关系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 课程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讲导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含义;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它的建立与发展对国际关系理论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界定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霸权衰退”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2、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转向 四、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中国 阅读材料: *王正毅:《超越“吉尔平式”的国际政治经济学——1990年代以来IPE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载《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第22-39页。 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斯蒂芬·克拉斯纳:《<国际组织>杂志与世界政治研究》,载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斯蒂芬·克拉斯纳编:《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秦亚青、苏长和、门洪华、魏玲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52页。 *Jeffry A. Freden and Lisa Mart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Global and Domestic Interactions”, in Ira Kaznelson and Helen Milner, eds., Political Science: The State of Discipline, New York: W. W. Norton, 2003, pp.118-146. Helen Milner, “Reflections o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n Michael Brecher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特征(精)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特征 张建新 2013-03-07 09:53:33 来源:《国际观察》(沪2006年6期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理论成果的总和。作为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有三个理论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以列宁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理论和以冈德?弗兰克为代表的依附理论。作为一个发展概念,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其科学内核,帝国主义理论是其经典表述,依附理论是其当代理论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帝国主义理论依附理论 作者简介:张建新,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系副教授,博士,上海200030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门交叉边缘性学科。根据英国学者苏珊?斯特兰奇的定义,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影响到全球生产、交换和分配体系,以及这些体系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组合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安排”。①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迄今已形成了比较丰富和完整的理论体系。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等人主张在理论上把国际政治经济学分为三种范式(paradigm,即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又称为重商主义或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当前,三大范式“正朝着建立各自理论边界的方向发展”。②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谓“第三次论战”中,作为论辩双方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理论观点早已为人熟知,而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观点却鲜有学者论及。显而易见,缺少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将是不完整的。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肯定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学理地位,不仅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1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9.1中国与联合国 教案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1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9.1中国与联合国教案 第九课中国与国际组织 第一框中国与联合国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说明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增强对我国外交政策的政治认同。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对我国外交政策的认同。 科学精神:正确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法治意识:自觉遵循国际法和国际规则。 公共参与:发挥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分析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大国。 难点: 理解联合国改革的中国主张。 【教学过程】 探究点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合作探究】 议题:中国是怎样重返联合国的?

新华社的《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一文中说道:“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绝非偶然,这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非法剥夺了22年。然而,这22年又是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22年。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他们敢于仗义执言,不畏强权,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这股正气就是世界走向进步的反映。” 结合材料,简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过程。 答案(1)二战结束后,在中、苏、美、英、法等国的倡议下,一个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宣告成立。当时的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2)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逃到台湾的蒋介石集团非法占据。 (3)中国政府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随着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主持正义的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