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亚当椭圆

麦克亚当椭圆
麦克亚当椭圆

不同颜色混合在一起,能产生新的颜色,这种方法称为混色法。混色分为相加混色和相减混色。相加混色是各分色的光谱成分相加,彩色电视就是利用红、绿、蓝三基色相加产生各种不同的彩色。相减混色中存在光谱成分的相减,在彩色印刷、绘画和电影中就是利用相减混色。它们采用了颜色料,白光照射在颜色料上后,光谱的某些部分使被吸收,而其他部分被反向或透射,从而表现出某种颜色。混合颜料时,每增加一种颜料,都要从白光中减去更多的光谱成分,因此,颜料混合过程称为相减混色。

1853年格拉斯曼(H.Grasman)教授总结也下列相加混色定律:

1.补色律:自然界任一颜色都有其补色,它与它的补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色或灰色。

2.中间律:两个非补色相混合,便产生中间色。其色调决定于两个颜色的相对数量,其饱和度决定于二者在颜色顺序上的远近。

3.代替律:相似色混合仍相似,不管它们的光谱成分是否相同。

4.亮度相加律:混合色光的亮度等于各分色光的亮度之和。

利用如图2.1.-5所示的颜色环,可以比较直观地表达各种颜色的混合规律。按顺序把饱和度最高的谱色光和紫红色围成一个近似的圆环,每一颜色都在圆环上或环内占有一确定位置。白色位于圆心,颜色饱和度愈低,愈靠近圆心。颜色环圆心对边的任何两种颜色都是互补色,按适当比例混合是得到白色或灰色,例如,黄色与蓝色,红色与青色,绿色与品红色。颜色环上任何两种非补色相混合,可产生中间色,它的位置在此两色的连线上。中间色的色调决定于两颜色的比例多少,并按重力中心定律偏向比重大的一色;中间色的饱和度决定于两色在颜色环的距离,二者距离愈近,饱和度越大,反之越小。互补色在色环上的距离被认为是最远。

还可以利用如图2.1-6所示的颜色三角形,简便地记忆相加混色和相减混色的规律。

相加混合

红+青=白红+绿=黄

蓝+黄=白绿+蓝=青

绿+品红=白红+蓝=品红

红+绿+蓝=白

相减混合

黄=白-蓝黄+品红=白-蓝-绿=红

青=白-红黄+青=白-蓝-红=绿

品红=白-绿品红+青=白-绿-红=蓝

黄+青+品红=白-蓝-红-绿=黑色

二、三基色原理

三基色原理是指自然界常见的多数彩色都可以用三种相互独立的基色按不同比例成,所谓独立的三基色是指其中的任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色合成。三基色原理可用混色规律中的“中间律”证明:先让两种基色按不同比例合成出所有中间色,然后让第三基色与每一种中间色按不同比例再合成出所有中间色,这样三基色按不同比例就能合成出如图2.1-6所示的以三基色为顶点的三角形所包围的各种颜色。

在彩色电视中,经过适当地选择,确定以红、绿、蓝为三基色,就可以合成出自然界常见的多数彩色。三基色原理对彩色电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传送具有成千上万、瞬息万变彩色的任务,简化为只需要传送三个基色图象信号。

三、相加混色的实现方法

为了实现相加混色,除了将三种不同的基色,同时投射到某一全反射面产生相加混色外,还可以利用人眼的某些视觉特性实现相加混色。

1. 时间混色法:将三种不同的基色以足够快的速度轮流投射到某一平面,因为人眼的视觉惰性,分辨不出三种基色,而只能看到它们的混合色。时间混色法是顺序制彩色电视的基础。

2.空间混色法:将三种基色分别投射到同一表面上相邻的三点,只要这些点足够的近,由于人眼分辨力的有限性,不能分辨出这三种基色,而只能感觉到它们的混合色。空间事法是同时制彩色电视的基础。

3.生理混色法:当两只眼睛同时分别观看不同的颜色,也会产生混色效应。例如,两只眼睛分别戴上红、绿滤波眼镜,当两眼分别单独观看时,只能看到红光或绿光;当两眼同时观看时,正好是黄色,这就是生理混色法。

§2.2 颜色的计量系统

在2.1节中介绍了颜色的视觉理论,并从定性的角度介绍了颜色的混合规律。在实际工程中往往需要对颜色进行计量和对颜色的混合进行定量计算,CIE为此制定了一整套颜色测量和计算的方法,称为CIE标准色度学系统。其中,它包括好几种不同的计色系统。本节主要介绍物理RGB计色系统和XYZ计色系统。

2.2.1 RGB计色制与麦克斯韦三角形

一、配色试验

图2.2-1所示的比色计中有两块互成直角的白板(屏幕)将观察者的视场分为两部分,它们对所有可见光谱几乎全反射。将待配色光F投射到屏幕左边,三种基色光投射于屏幕右边,分别调节它们的强度,直到它们的混合光与待色光F的亮度完全一致为止。此时,整个视场将出现待配光的颜色。

二、三基色单位的选定

进行配色试验,必先选定三基色单位;根据不同三基色单位,可分为不同的计色制。在RGB 计色制中,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把波长为700nm,光通量为1光瓦的红光作为一个红基色单位(或称单位量),用[G]表示;把波长为435.8nm,光通量为0.0601光瓦蓝光作为一个蓝基色单位,用[B]表示。比色计的读数将按基色单位[R]、[G]、[B]进行刻度,而不按辐射功率或者光通量刻度。

红、绿、蓝基色波长的选择,是采用汞弧光谱中经滤波后的单一谱线作为观标准的。它们容易获得,色度稳定而准确,配出彩色也较多。光通量如此确定就是使。

1[R]+1[G]+1[B]=白(2.2-1)

此时,白的光通量等于5.6508光瓦。

三、配色方程与色系数

选定三基色单位后,就可以进行配色试验。对于任意给定的彩色光F,如果三基色调节装置中的读数分别为R、G、B,就可以写出配色方程

F=R[R]+G[G]+B[B] (2.2-2)

上式中等式的含义是“可由.......混合配出”,式中R、G、B称为三色系数,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决定了所配色光的色度,它们的大小决定了所配色光的光通量:

[F]=(R+4.5907G+0.0601B)光瓦

=(R+4。5907G+0。0601B)流明(2.2-3)

在式(2.2-2 )和式(2.2-3)中,F是代表具有亮度和色度的彩色光。[F]是代表彩色F 的亮度,通常用光通量单位。由式(2.2-1)可推出

r[R]+r[G]+r[B]= 白(2.2-4)

因为在式(2.2-1)和式(2.2-4)中,两组三色系数的比例都是1:1:1,所以色度不变,都应配出等能白光E白,只是后者的光通量是前者的r倍。

如果用相互垂直的三个坐标轴分别表示三色系数R、G、B,则任意一个彩色F就能用三维空中的一个彩色矢量表征,如图2.2-2所示。

四、分布色系数与混色曲线

利用配色试验所得数据,常因人而异。因此,CIE推荐了一种国际通用的标准分布色系数数据,它是由很多正常视觉观测者的观测结果取平均所组成。所谓分布色系数是指辐射功率为1瓦(注意,不是1光瓦)波长为l 的单色光所需要的三基色的单位数,分别

用,和表示。若用表示辐射功率恒定为1瓦,但波长l 可改变的单色光,则

通过大量实验,CIE分别于1931年和1964年公布了两组分布色系数的标准数据。1931年的数据适用于1°~4°视场,1964年公布的数据适用于大于4°的视场,表2-1列出了1931年CI公布的部分数据。根据表2-1绘制出分布色系数曲线(称为混色曲线),如图2.2-3所示。

从图2.2-3可见,每条曲线都有一段负值。其含义是:是可见光谱范围内,有些纯度很高的物理学三基色直接相加得到,必须将带负号的一个或二个基色搬到待配的半日单色光一边,才能使比色计两边的彩色完全相同。

若已知某彩色的辐射功率谱,求其三色系数时,可不必再进行配色实验,而直接根据CIE提供的分布色系数数据计算求出:

在上式中,若彩色光是等能白光,其功率常数,又所以

上式说明三条混色曲线下的面积是相等的。

五、相对色系数与RGB色度图

在许多情况下,只需要讨论景物与图象的色度,而不涉及其亮度。如前所述,色度只由三色系数R、G、B的比例决定,与它们的数值大小无关。为此,令三色系数之和为m

并令:

显然上述式中,称为色膜,反映了色光的亮度;r、g、b称为相对色系数或色度坐标,它们的每一组数值都确定了一种颜色的色度。由于相对色系数r、g、b之和等于1。所以知道其中任意二个(例如r和g)就可以算出第三个(例如b=1-r-g)。因此,可以用r-g平面坐标作出包罗所有实际颜色的色度图,即RGB系统色度图。

图2.2-4是RGB色度图,首先确定三基色和标准白光E白的色度坐标,它们的坐标值如表2-2所示。

根据谱色光的分布色系数、、,可按下式

(2.2-1)

求出各谱色光的色度坐标值,如表2-1所示。在色度图中,谱色光的轨迹是一条舌形曲线,称为谱色轨迹。

g

g

b

红基色

1

绿基色

1

蓝基色

1

等能E白

1/3

1/3

1/3

[R]、[B]之连线所示的色光是由红基色和蓝基色合成的,中点为品红色,而谱色光380nm和780nm两点坐标之连线所示色光是紫色与红色合成的,中点为紫红色,不过这两条直线几乎是一条直线,颜色也较相近。[R]、[B]连线上的颜色是非常谱色,它和舌形曲线组成一个封

闭的马蹄形区域。自然界的一功颜色都在该区域内,称为实际颜色;在该区域外没有实际颜色,称为虚色。

彩色光的色度坐标越靠近谱色轨迹,其饱和度愈高;而愈靠近E白,其饱和度愈低。

六、麦克斯韦计色三角形

麦克斯韦(J.C.Maxwall)首先用等边三角形简单而直观地表示颜色的色度,这个三角形称为Maxwell颜色三角形,如图2.2-5所示。它的三个顶点分别表示[R]、[G]、[B],三角形内任一点都代表自然界的一种颜色,如果设每个顶点到对边的距离为1,则三角形内任一点P到三边距离之和等于1(这由几何知识不难证明)。如果令P点到红、绿、蓝三顶点对应的三边的距离分别为r、g、b,则r、g、b就是P点所代表彩色的色度坐标,表2-3列出了红、橙、黄、绿、青、蓝、品红、E白的色度坐标值,由这些色度坐标值就可以确定它们在麦克斯韦颜色三角形中的位置,如图2.2-5所示。

七、彩色的合成

通过大量配色试验证明:合成彩色的三系数分别等于各混合彩色对应色系数之和。根据上述规律,可以不必进行配色试验,而通过“计算法”或“图解法”求出合成彩色。

1、计算法

已知:两个彩色光和的配色方程分别为

求:,相混后的合成光依上述彩色光的相加规律有

(2.2-12a)

或者

(2.2-12b)

除计算法外,还可以在r-g直角坐标式或麦克斯韦三角形中,用图解法求合成光的色度坐标;这种方法完全类似于力学中求两质点重心的位置。详述如下:

将(2.2-式2b)改写成

(2)

上式中

(2.2-14)

上式中所示列三个公式与力学求重心的公式相类似,因此,可采用求重心的方法,求解合成光的色度坐标。在图2.2-6所示的r-g直角坐标系或麦克斯韦颜色三角形,先找到和的坐标点,在和连线上反向地垂直引出两段长度为和的线段和,其中r可为任意常数,直线和相交于C点,C点是合成光的坐标。由此可见,和两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时,合成光总是在直线上。

如果三个色光、、相混合,可以先将和相混合得到然后再将和相混合,得到合成光。不论三个色光按什么比例得混合,混合色光必然处在D 之内。换句话说,利用三个基色只能混合得到以基色为顶点的三角形以内的各种颜色。彩色电视中,应使彩色显像管三基色组成的三角形面积尽可能的大,这样才能使重现的彩色更加丰富多彩。

2.2.2 XYZ计色制与CIE色度图

RGB计色制的基础是配色试验,它的物理意义明确,但使用不方便。因为,必须知道彩色光的三个色系数R、G、B,才能处出其亮度;分布色系数中存在负值,用求和法近似计算色系数时,容易出错;自然界某些实色的相对色系数出现负值,它们的坐标不全在第一象限,作图不方便,为了克服上述缺点,1931年CIE在RGB计色制的基础上采用三个虚设的颜色作为计算三基色单位,分别用[X]、[Y]、[Z]表示,从而建立了XYZ计色制,并绘制了新的色度图--CIE色度图。

XYZ计色制不能象RGB计色制那样,一切计算结果都可以通过配色试验来验证,它是在RGB制的基础上通过数学运算转换产生的一种计色制。在学习XYZ制时,要注意与RGB 制进行对比,抓住它们的异同点以及相互转换关系。

一、基色单位的选定

设XYZ的三基色单位是[X]、[Y]、[Z],则任一彩色的配色方程为

F=X[X]+Y[Y]+Z[Z] (2.2-15)

式中,X、Y、Z称为三色系数,三基色单位的选定基于如下考虑:

1、要求自然界所有实色的三个色系数X、Y、Z为非负数,以利于色度计算与作图。

2、为了简化彩色的亮度计算,规定彩色的亮度直接由色系数Y决定,且1[Y]的光通量是1光瓦,而与另外两个色系数X、Z无关。彩色的色度仍由X、Y、Z的比值决定。

3、当X=Y=Z,仍代表等能白光E白。

根据以上三点要求,就可以找出三基色单位[X]、[Y]、[Z]在r-g色度坐标中的位置,从而确定了[X]、[Y]、[Z]与[R]、[G]、[B]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按第一个要求,所有实色的X、Y、Z应为非负数,故以[X]、[Y]、[Z]为顶点的三角形,必须包围图2.2-7中的马蹄形区域,否则X、Y、Z将出现负数。在RGB色度图中,由于540nm 到700nm谱色轨迹近似为一直线,将其延长作为颜色三角形的[X]、[Y]边。已知700nm和640nm的色度坐标分别为g =1,g=0和g =0.9797,g=0.0205可写出两点式直线方程是

整理得直线[X][Y]的方程为

g +0.99g-1=0 (2.2-16)

由于510nm至380nm之间的谱色轨迹为一曲线,CIE规定取一条与光谱轨迹上503nm点相靠近的直线作为[Y][Z]边,这条直线的方程是

1.45g +0.55g+1=0 (

2.2-17)

根据第二个要求,单位基色[X]和[Z]的光通量应为零,X[X]和Z[Z]的合成光的光通量也应为零,所以[X]、[Z]的连线是一条光通量等于零的直线,该直线的方程是

g +4.5907g+0.0601b=0

因为g +g+b=1,所以上式可变成:

0.9399g +4.5306g+0.0601=0 (2.2-18)

上式就是零光通量直线[X][Z]的方程。

对以上三个直线方程式(2.2-16)、式(2.2-17)和式(2.2-18)两两联立求解,可得到它们的交点[X]、[Y]、[Z]在g -g坐标系中的色度坐标值:

(2.2-19)

(2.2-20)

根据第二条规定,1[Y]的光通量等于1光瓦,所以

(2.2-21)

将式(2.2-19)中[Y]的坐标值代入上式得=0.0912

根据第三条规定,当X=Y=Z时,仍代表等能白光E白,所以1[X]+1[Y]+1[Z]也应代表

1光瓦的E白。由式(2.2-20)可得:

1[X]+1[Y]+1[Z]=

(2.2-22)

由式(2.2-4)可知,只有[R]、[G]、[B]前面三个色系数相等时,才能代表E白,所以可得下列两个独立的方程

(2.2-23)

将和式(2.2-19代入式,得)

(2.2-24)

把m值和式(2.2-19)代入式(2.2-20)得到由物理三基色单位[R]、[G]、[B]求计算三基色单位[X]、[Y]、[Z]的转换关系式:

(2.2-25)

=[A] (2.2-26a)

[A]=(2.2-26b)

(2.2-27a)

(2.2-27B)

二、配色方程与色系数

XYZ制的配色方程已由式(2.2-15)给出,任一彩色可用

F=X[X]+Y[Y]+Z[Z]

表示,X、Y、Z称为三色系数。对同一彩色,也可以用RGB制的配色方程

F=R[R]+G[G]+B[B]

R[R]+G[G]+B[B]=X[X]+Y[Y]+Z[Z]

将式(2.2-25)代入上式右边得

R[R]+G[G]+B[B]=(0.4185X-0.1587Y-0.0828Z)[R]

+(-0.0912X+0.2524Y+0.0157Z)[G]

+(0.0009X-0.0025Y+0.1786Z)[B]

(2.2-28)

(2.2-29)

(2.2-30b)

从式(2.2-26b)和式(2.2-29b)、式(2.2-27b)和式(2.2-30b)可以看出:矩阵[A]和、和都互为转置矩阵;而[A]与,和都互为逆矩阵。所以在上述四个矩阵中,知其一,可求其三。

三、分布色系数与混色曲线

与RGB计色制相似,XYZ计色制的分布色系数也是指配出辐射功率为1瓦的谱色光所需要的[X],[Y],[Z]的数量,并分别用,,表示。它们不能用配色试验得出,而是由经计算得到的。

由于式(2.2-29)和式(2.2-30)适用于求任意彩色的色系数,分布色系数是色系数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

(2.2-31)

(2.2-32)

以上两式中和的数据见式(2.2-29b)和式(2.2-30b)。根据表2-1的数据,可求出,,的数据和曲线(混色曲线),分别如表2-4和图2.2-8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均为非负数,满足制定XYZ计色数的第一条规定;曲线和相对视敏函数V(l )曲线一致,这说明彩色的亮度仅由色系数Y决定,这与制定XYZ计色制的第二条规定相一致。

与RGB制类似,若已知某彩色光的功率谱为P(l ),则其三个色系数,

(2.2-33)

对于等能白光E白,P(l )=常数,又X=Y=Z,故三条曲线下的面积相等。

四、相对色系数与CIE色度图

与RGB制相类似,彩色的色度也只取决于X、Y、Z的比值,故引入相对系数(或色度坐标)x、y、z和色模m',它们分别为

(2.2-34)

显然,x+y+z=1 (2.2-35)

F=X[X]+Y[Y]+Z[Z]=(2.2-36)

(2.2-37)

上式中,利用上式可求出各谱色光的色度坐标值如表2-4所示。

与RGB计色制相类似,可将自然界所有颜色表示在xy直角坐标系中,这就是国际上通用的CIE色度图,如图2.2-9所示。它的用途极广,是色度学中有用的工具。对于任意功率谱的彩色,其色度坐标可用式(2.2-33)和式(2.2-34)求出;或者先求它们的RGB制的色系数R、G、B,然后再利用坐标变换成X、Y、Z或x、y、z。

五、彩色的合成

与RGB制相仿,可用计算法或图解法求解彩色合成的问题。

与RGB制不同,XYZ制常用F(x,y,Y)来表示某一彩色,其中x,y表示色度坐标,Y 代表亮度。

1、计算法:若已知两个色光为和则合成彩色可用

表示,其中

(2.2-38)

2、图解法:合成光位于两个混合色光、的连线上,它到和两点的距离之比等于,具体作图求解方法与RGB制完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六、主色波长和色纯度

1、主色波长与补色波长

在图2.2-10中设位置是W点,对于任意彩色,射线W与谱色轨迹相交于点,点的谱色波长为,称为彩色的主色波长;的反延长线与谱色轨迹相交于点,点对应的谱色波长,称为彩色的补色波长。对于位于线段上的彩色,它的主色波长是,而补色波长为。由于D RWB(R 点和B点分别指谱色轨迹上780nm和380nm两点)内和线段上的彩色均为非谱色,故彩色无主色波长,只有用它的补色波长(即彩色的主色波长),间接表示它的色调。

2、等色调波长线和等饱和度线

在线段上各点的色调都与波长为的色调相同,只是色纯度各异。越靠近谱色轨迹,色纯度越高;愈靠近白光W点,色纯度愈低;白光W的饱和度等于零。称为等调波长线(或主色波长线),同样,线段,,…都称为等色调波长线。任一彩色的色纯度

(2.2-39a )

(2.2-39b)

上式中,和分别为白光W,彩色C和谱色P三点的色度坐标。当等色调波长线近乎平行x 轴时,只能用式(2.2-39a),当它近乎平等y轴时,只能用式(2.2-39b)。在非上述情况下,两式均可任意选用。

由波长不同但色饱和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的曲线称为等饱和度线。若彩色的主色(或补色)波长和饱和度已知,则其色度被确定。应注意:彩色的主色波长和饱和度,随基准白光的不同而各异。例如某点色度坐标为x=0.2000,y=0.650。若选E白作基准白光,=526.7nm,=0.651;而选C白作基准白光时,=529.1nm,=0.671。某一颜色的色调和色饱和度跟它的色坐标之间的关系,类似解析几何中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关系。

七、色域图

各种颜色在色度图上的位置,可用图2.2-9所示的色域图表示,该图分成许多小区,每一小区代表一种颜色。

各种颜色的色度,无论是用色度坐标或用主色波长和色纯度来表示,均需两个参量,方能确定。但对于谱色轨迹上的谱色光,因其色饱和度最高都等于1,所以只需知其波长就能确定它的色度坐标。

2.2.3 均匀色标制

一、刚辨差(JND)与均匀色标制的提出

(2.2-40)

由人眼分辨颜色变化的能力是有限的,故对色度差很小的两种颜色,人眼分辨不出它们的差异。只有当色度差增大到一定数值时,人眼才能觉察出它们的差异,人眼刚刚能觉察出颜色差别所对应的色度差称为刚辨差JND(Just Noticable Diference)。通过实验表明:在CIE色度图上,不同位置或者同一位置的不同方向,人眼的刚辨差是不相同的。1942年麦克亚当(Macadam)对25种色光进行实验,在每个色光点大约沿5到9个对侧方向上测量刚辨差。结果得到的是一些面积大小各异、长短轴不等的椭圆,称为麦克亚当椭圆,如图2.2-11中,不同位置的麦克亚当椭圆面积相差很大,靠近520nm处的椭圆面积大约是400nm处随圆面积的20倍。这表明人眼对蓝色区域颜色变化相当敏感,而对饱和度较高的黄、绿、青部分的颜色变化不太敏感。对于面积大小相同的区间,在蓝色部分比绿色部分,人眼能分辨出更多的颜色。在XYZ计色坐标系中,刚辨差的不均匀性给颜色的计量与复现工作造成麻烦。人们曾经作过试探,将CIE-XYZ色坐标系经过一定的线性变换(或投影变换),企图使整个色域内各点的刚辨差相等,麦克亚当椭圆都变成半径相等的圆。试探结果表明,上述设想是无法实现的。但是经过某种投影变换,能使各点的刚辨差的均匀性比XYZ计色坐标系要好得多,这就是均匀色标系统(制)。

二、均匀色标制

均匀色标系统又称为UCS(Uniform Chromaticity Scale)制,1960年它被CIE正式承认采用。在UCS制中,规定均匀色度坐标的横坐标为u,纵坐标为v,而u和v都是从x和y值的线性变换得来的,其相互关系是:

(2.2-41a)

(2.2-41b)

根据式(2.2-41a)将CIE色度图变成用m -坐标表示的色度图,如图2.2-12所示。因为是线性关系,所以CIE色度图中的直线变换到m -坐标中仍是直线。由图可见,原来25种色光的麦克亚当椭圆向圆的方向靠近,各圆的大小差别也变小了。从而使得人眼在视觉上差别相等的颜色,在m -坐标上大致是等距的,这有利于人们根据不同颜色的色度差来判断两者颜色的差别,对颜色计量与重现工作带来方便,特别是,用来作为制定产品颜色公差的依据。通常规定刚辨差的量值单位为JND,在UCS制中,1JND=0.00384UCS坐标线段值。设两色坐标的设计值、。实际测量值为、。则设计误差为

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地定义与标准方程导学案 题型一、椭圆方程地求法 例1、求适合下列条件地椭圆地标准方程 (1)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4,0)和(4,0),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地距离地和等于10; (2)两个焦点地坐标分别是(0,-2)和(0,2),且经过点35-22?? ??? ,; (3)焦点在x 轴上,且经过点(2,0)和点(0,1) 练习:求下列椭圆地方程 (1)焦点分别为(0,-2)和(0,2 ),且经过点 (4; (2 )过点,且与椭圆 22 1259 y x +=有相同地焦点. 变式:求下列椭圆地方程 (1 )经过两点(2 和-1? ? ? ; (2)若方程 22 1925x y m m +=+-表示焦点在x 轴上地椭圆,求实数m 地取值范围. 练习:已知椭圆 22 1102x y m m +=--地焦点在y 轴上,若焦距为4,则m= 题型二、椭圆地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地应用 例2、已知经过椭圆 22 12516 x y +=地右焦点作垂直于x 轴地直线AB ,交椭圆于A 、B 两点,1F 是椭圆地左焦点. (1)求1AF B ?地周长; (2)如果AB 不垂直于x 轴,1AF B ?地周长有何变化吗?为什么?

练习:如果椭圆 22 110036 x y +=上一点P 到1F 地距离为6,那么2PF = 例3、已知椭圆22 143 x y +=中,点P 是椭圆上一点,1F ,2F 是椭圆地焦点,且12120PF F ? ∠=,求 12PF F ?地面积. 练习: (1)设1F ,2F 是椭圆()2 2 2:101y E x b b +=<<地 左、右焦点,过1F 地直线l 与E 交与A 、B 两点,且2AF ,AB ,2BF 成等差数列,则AB = (2)椭圆22 192 x y +=地焦点为1F ,2F ,点P 在椭圆上,若14PF =,则12F PF ∠地大小是 题型三、与椭圆有关地轨迹方程 例4、在圆2 2 4x y +=上任取一点P ,过点P 作x 轴地垂线段PD ,D 为垂足.当P 在圆上运动时,求线段PD 地中点M 地轨迹方程. 变式:设点A 、B 地坐标分别为(-5,0)和(5,0)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它们地斜率之积是4 9 -,求点M 地轨迹方程.

椭圆定义、标准方程及性质(一)

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性质(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椭圆的焦距() A.2 B. C. D. 2、是定点,,动点M满足,则点M的轨迹是() A.椭圆 B.圆 C.线段 D.直线 3、若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且椭圆过点则椭圆的方程为()A. B. C. D. 4、方程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则k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0,1) 5、过椭圆的一个焦点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B两点,则A、B与椭圆的另一焦点构成的周长是() A. B.2 C. D.1 6、已知椭圆的对称轴是坐标轴,离心率为,长轴长为12,则椭圆方程为() A.或 B. C.或 D. 7、已知,则曲线有() A.相同的短轴 B.相同的焦点 C.相同的离心率 D.相同的长轴 8、椭圆的焦点,P为椭圆上的一点,已知,则的面积为() A.9 B.12 C.10 D.8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9、椭圆的离心率为,则= . 10、设是椭圆上的一点,是椭圆的两个焦点,则*的最大值为 . 11、椭圆的焦点分别是,点在椭圆上.如果线段的中点在轴上,那么是倍. 12、已知圆及点,为圆上一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于,则点的轨迹方程为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3、如果点在运动的过程中,总满足关系式,点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写出它的方程.

14、点到定点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求点的轨迹方程,并指出轨迹是什么图形. 15、已知点是椭圆上的一点,且以点及焦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1,求点的坐标.

椭圆的标准方程与性质

椭圆的标准方程与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椭圆的实际背景,了解椭圆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掌握椭圆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 高考相关点: 在高考中所占分数:13分 考查出题方式:解答题的形式,而且考查方式很固定,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求曲线方程,弦长,面积,对称关系,围问题,存在性问题。 涉及到的基础知识 1.引入椭圆的定义 在平面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2c)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集合P={M||MF1|+|MF2|=2a},|F1F2|=2c,其中a>0,c>0,且a,c为常数: 有以下3种情况 (1)若a>c,则集合P为椭圆; (2)若a=c,则集合P为线段; (3)若a<c,则集合P为空集. 2.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

题型总结 类型一椭圆的定义及其应用 例1:如图所示,一圆形纸片的圆心为O,F是圆一定点,M是圆周上一动点,把纸片折叠使M与F重合,然后抹平纸片,折痕为CD,设CD与OM交于点P,则点P的轨迹是( )

A .椭圆 B .双曲线 C .抛物线 D .圆 【解析】根据CD 是线段MF 的垂直平分线.可推断出 ,进而可以知道结果为定值,进而根据椭圆的定义推断出点P 的轨迹 【答案】根据题意知,CD 是线段MF 的垂直平分线. , (定值),又显然 , 根据椭圆的定义可推断 出点P 轨迹是以F 、O 两点为焦点的椭圆.所以A 选项是正确的 练习1:已知F 1,F 2是椭圆C :22 221x y a b +=(a >b >0)的两个焦点,P 为椭圆 C 上的一点,且 PF → 1⊥2PF ,若△PF 1F 2的面积为9,则b =________. 【解析】由题意的面积 ∴ 故答案为: 【答案】3 练习2:已知F 1,F 2是椭圆x 216+y 2 9=1的两焦点,过点F2的直线交椭圆于A ,B 两点,在△AF 1B 中,若有两边之和是10,则第三边的长度为( ) A .6 B .5 C .4 D .3 【解析】由椭圆方程知,椭圆的长轴 ,则 周长为16,故第三 边长为6.所以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类型二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椭圆C 的中心为原点,焦点F 1,F 2在x 轴上,离心率为 2 2 .过F 1的直线l 交C 于A ,B 两点,且△ABF 2的周长为16,那么椭圆C 的方程为________. 【解析】设椭圆方程为x 2a 2+y 2 b 2=1(a >b >0), 由e =22,知c a =22,故b 2a 2=1 2 .

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课题:§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鹿城中学田光海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2.学科:数学 3.课时:2课时 4.教学内容:高中新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选修1-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圆锥曲线的第一课时,它是继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有了一些了解,对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坐标法研究曲线。椭圆的学习可以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1. 教法分析 结合生活经验观察发现、启发引导、探究合作。在学生的生活体验、直观感知、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建构概念,为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打下基础。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平台,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思考,实践,从而发现规律、突破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获得知识,体验成功。主要采用探究实践、启发与讲练相结合。 2. 学法分析

从知识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椭圆图形的实物与实例,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有了一些了解,对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看,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了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学生头脑中虽有一些椭圆的实物实例,但并没有上升为“概念”的水平,如何给椭圆以数学描述? 如何“定性”“定量”地描述椭圆是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是学习的重点问题。他们渴望将感性认识理性化,渴望通过自己动手作图、观察来辨析和完善概念,通过对比产生顿悟,渴望获得这种学习的积极心向是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情感基础。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椭圆的定义;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会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概括能力;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坐标法,并渗透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课题:§ 2.1.1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鹿城中学田光海 一、教案背景: 1. 面向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2. 学科:数学 3. 课时:2课时 4. 教学内容:高中新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选修1-1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 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圆锥曲线的第一课时,它是继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有了一些了解,对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坐标法研究曲线。椭圆的学习可以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1. 教法分析 结合生活经验观察发现、启发引导、探究合作。在学生的生活体验、直观感知、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建构概念,为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打下基础。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构建学生自主 探究的教学平台,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思考,实践,从而发现规律、突破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获得知识, 体验成功。主要采用探究实践、启发与讲练相结合。 2. 学法分析

从知识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椭圆图形的实物与实例,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有了一些了解,对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看,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了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学生头脑中虽有一些椭圆的实物实例, 但并没有上升为“概念”的水平,如何给椭圆以数学描述?如何“定性”“定量”地描述椭圆是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是学习的重点问题。 他们渴望将感性认识理性化,渴望通过自己动手作图、观察来辨析和完善概念,通过对比产生顿悟,渴望获得这种学习的积极心向是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情感基础。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椭圆的定义;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会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概括能力;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坐标法,并渗透数形结 合、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提咼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基础练习(含答案)

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若F1(3,0),F2(﹣3,0),点P到F1,F2距离之和为10, 则P点的轨迹方程是() A.B. C.D.或 2.一动圆与圆x2+y2+6x+5=0及圆x2+y2﹣6x﹣91=0都内切,则动圆圆心的轨迹是()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圆 3.椭圆上一点P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5,则P 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A.4B.5C.6D.10 4.已知坐标平面上的两点A(﹣1,0)和B(1,0),动点P到A、B两点距离之和为常数2,则动点P的轨迹是() 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线段 5.椭圆上一动点P到两焦点距离之和为() A.10 B.8C.6D.不确定

6.已知两点F1(﹣1,0)、F2(1,0),且|F1F2|是|PF1|与|PF2|的等差中项,则动点P的轨迹方程是() A.B.C.D. 7.已知F1、F2是椭圆=1的两焦点,经点F2的直线交椭圆于点A、B,若|AB|=5,则|AF1|+|BF1|等于() A.16 B.11 C.8D.3 8.设集合A={1,2,3,4,5},a,b∈A,则方程表示焦点位于y轴上的椭圆() A.5个B.10个C.20个D.25个 9.方程=10,化简的结果是() A.B.C.D. 10.平面内有一长度为2的线段AB和一动点P,若满足|PA|+|PB|=8,则|PA|的取值范围是() A.[1,4]B.[2,6]C.[3,5]D.[3,6] 11.设定点F1(0,﹣3),F2(0,3),满足条件|PF1|+|PF2|=6,则动点P的轨迹是()A.椭圆B.线段 C.椭圆或线段或不存在D.不存在

椭圆的定义与性质

椭圆的定义与性质 1.椭圆的定义 (1)第一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 1,F 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 1F 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个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 (2)第二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l 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 (0b >0) y 2a 2+x 2 b 2 =1(a >b >0) 图形 性质 范围 -a ≤x ≤a -b ≤y ≤b -b ≤x ≤b -a ≤y ≤a 顶点 A 1(-a,0),A 2(a,0) A 1(0,-a ),A 2(0,a ) B 1(0,-b ),B 2(0,b ) B 1(-b,0), B 2(b,0) 焦点 F 1(-c,0) F 2(c,0) F 1(0,-c ) F 2(0,c ) 准线 l 1:x =-a 2c l 2:x =a 2 c l 1:y =-a 2c l 2:y =a 2 c 轴 长轴A 1A 2的长为2a 短轴B 1B 2的长为2b 焦距 F 1F 2=2c 离心率 e =c a ,且e ∈(0,1) a ,b ,c 的关系 c 2=a 2-b 2 对称性 对称轴:坐标轴 对称中心:原点 1.(夯基释疑)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动点P 到两定点A (-2,0),B (2,0)的距离之和为4,则点P 的轨迹是椭圆.( ) (2)椭圆上一点P 与两焦点F 1,F 2构成△PF 1F 2的周长为2a +2c (其中a 为椭圆的长半轴长,c 为椭圆的半焦距).( )

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性质

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性质 [考纲传真]1.了解椭圆的实际背景,了解椭圆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2.掌握椭圆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3.理解数形结合思想.4.了解椭圆的简单应用. 【知识通关】 1.椭圆的定义 (1)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2)集合P={M||MF1|+|MF2|=2a},|F1F2|=2c,其中a,c为常数且a>0,c>0. ①当2a>|F1F2|时,M点的轨迹为椭圆; ②当2a=|F1F2|时,M点的轨迹为线段F1F2; ③当2a<|F1F2|时,M点的轨迹不存在. 2.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 标准方程x2 a2+ y2 b2=1(a>b>0) y2 a2+ x2 b2=1(a>b>0) 图形 性质 范围-a≤x≤a-b≤y≤b-b≤x≤b-a≤y≤a 对称性对称轴:坐标轴;对称中心:原点 顶点 A1(-a,0),A2(a,0),B1(0, -b),B2(0,b) A1(0,-a),A2(0,a), B1(-b,0),B2(b,0) 离心率e= c a,且e∈(0,1) a,b,c的关系c2=a2-b2 1.点P(x0,y0)和椭圆的位置关系 (1)点P(x0,y0)在椭圆内?x20 a2+y20 b2<1. (2)点P(x0,y0)在椭圆上?x20 a2+y20 b2=1.

(3)点P (x 0,y 0)在椭圆外?x 20a 2+y 20 b 2>1. 2.焦点三角形 椭圆上的点P (x 0,y 0)与两焦点构成的△PF 1F 2叫做焦点三角形.r 1=|PF 1|,r 2=|PF 2|,∠F 1PF 2=θ,△PF 1F 2的面积为S ,则在椭圆x 2a 2+y 2 b 2=1(a >b >0)中: (1)当r 1=r 2时,即点P 的位置为短轴端点时,θ最大; (2)S =b 2tan θ 2=c |y 0|,当|y 0|=b 时,即点P 的位置为短轴端点时,S 取最大值, 最大值为bc . (3)a -c ≤|PF 1|≤a +c . 3.椭圆的一个焦点、中心和短轴的一个端点构成直角三角形,其中a 是斜边长,a 2=b 2+c 2. 4.已知过焦点F 1的弦AB ,则△ABF 2的周长为4a . 5.椭圆中点弦的斜率公式 若M (x 0,y 0)是椭圆x 2a 2+y 2 b 2=1(a >b >0)的弦AB (AB 不平行y 轴)的中点,则有 k AB ·k OM =-b 2a 2,即k AB =-b 2x 0 a 2y 0 . 6.弦长公式: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所得的弦长 |AB |=1+k 2|x 1-x 2| =(1+k 2)[(x 1+x 2)2-4x 1x 2] = 1+1 k 2|y 1-y 2|=? ? ? ??1+1k 2[(y 1+y 2)2-4y 1y 2](k 为直线斜率). 【基础自测】 1.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 1,F 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 (2)椭圆上一点P 与两焦点F 1,F 2构成△PF 1F 2的周长为2a +2c (其中a 为椭圆的长半轴长,c 为椭圆的半焦距).( ) (3)椭圆的离心率e 越大,椭圆就越圆.( ) (4)关于x ,y 的方程mx 2+ny 2=1(m >0,n >0,m ≠n )表示的曲线是椭圆.( ) [答案] (1)× (2)√ (3)× (4)√ 2.椭圆x 216+y 2 25=1的焦点坐标为( ) A .(±3,0) B .(0,±3)

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在学生学习了曲线和方程及圆地有关知识以后学习地第二种圆锥曲线,因此这一节地教学既可以对前面所学知识情况进行检查,又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两种圆锥曲线打好基础.据此制订了教学目标;在图形由圆变化到椭圆地过程中蕴涵着运动变化和从量变到质变地哲学思想,通过学生地观察、猜想到验证,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圆与椭圆两种曲线地内在联系,又为今后地学习做了铺垫,据此制定了目标,. 、平面解析几何研究地主要问题 ()据已知条件,求出平面曲线地方程; ()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地性质. 在椭圆地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强化学生以上两方面地研究意识,具体教学椭圆地标准方程时,要注意: ()把椭圆地位置特征与标准方程地形成统一起来,椭圆地位置由其中心地位置和焦点地位置确定. ()求椭圆地标准方程包括“定位”和“定量”两个方面.“定位”是指确定椭圆与坐标系地相对位置,在中心是原点地前提下,确定焦点位于那条坐标轴上,以判断方程地形式;“定量”则是指确定地具体数值,常用待定系数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使学生理解取椭圆地对称轴为坐标轴地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会并能说出椭圆及其焦点和焦距地定义; (2)让学生经历推出椭圆标准方程地过程; (3)能根据所给条件,准确写出椭圆地标准方程; (4)初步了解椭圆地一些实际应用. 2、能力目标 ()巩固求曲线方程地步骤与方法.进一步熟练用代数方法(坐标法、方程观点)讨论图形地性质,再一次感受用运动变化地观点研究问题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联想,注重培养学生划归地意识和转化地能力、自主学习、探索发现能力. 3、情感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运动变化地观点,培养创新意识、协作和进取精神; (2)渗透数学“对称美”、“简洁美”和“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椭圆地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是本节重点,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椭圆标准方程地推导过程是难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教学方法与手段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不是一种“授予—吸收”地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活动,教师不应被看成“知识地授予者”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地促进者.本节课利用画板、板书演示和多媒体教学,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主线索,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协商地方式展开教学.例题、练习题地解决,以学生为主,进一步提高学生地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电脑演示:神舟六号上天地轨道. 教师提问:根据多媒体演示,请你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观察各实例中共有地平面图形是什么?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学生版)

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一、精讲精练 第一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21,F F 的距离和等于常数|)|2(221F F a a >的点M 的轨迹叫做椭圆,定点21,F F 叫做椭圆的焦点,||21F F 叫做椭圆的焦距. 用集合语言叙述为“点集|}|2,2|||||{2121F F a a MF MF M P >=+=,其中21,F F 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注意: (1)只有当||221F F a >时,动点M 的轨迹才是椭圆.而当||221F F a <时,动点M 的轨迹不存在;当||221F F a =,动点M 的轨迹是线段21F F . (2)定义的双向运用:一方面,符合定义中条件的动点轨迹为椭圆;另一方面,椭圆上的点一定满足定义的条件(即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a 2). 【例1】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_____________(将所有真命题的序号都填上). ①已知定点),01(),01 (21,,F F -则满足2||||21=+PF PF 的点P 的轨迹为椭圆; ②已知定点),02(),02(21,, F F -则满足4||||21=+PF PF 的点P 的轨迹为线段; ③到定点)03(),03(21,, F F -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为椭圆. 【变式】设21,F F 为定点,6||21=F F ,动点M 满足6||||21=+MF MF ,则动点M 的轨迹是( ) A.椭圆 B.直线 C.圆 D.线段

(2)根据方程判断椭圆的焦点位置及求焦点坐标 判断椭圆焦点在哪个轴上就要判断椭圆标准方程中2 x 项和2 y 项的分母哪个更大一些, 即“谁大在谁上”.如方程为1452 2=+x y 的椭圆,焦点在y 轴上,而且可求出焦点坐标)10(),10(21,,F F -,焦距2||21=F F . 注意: 正确理解“标准方程”中的“标准”的意义 (1)两个焦点21,F F 在坐标抽上; (2)线段21F F 的中点是坐标原点. 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时,所得到的方程才是标准方程. o F 1F 2 B 2 O F 2 F 1 A 2A

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2.1.1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 一、教材分析 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它的许多几何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是《圆锥曲线与方程》的第一节课,主要学习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它是本章也是整个解析几何部分的重要基础知识。 第一,在教材结构上,本节内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前面学生用坐标法研究了直线和圆,而对椭圆概念与方程的研究是坐标法的深入,也适用于对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学习,更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二,对椭圆定义与方程的研究,将曲线与方程对应起来,体现了函数与方程、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这种思想,将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第三,对椭圆定义与方程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加强了运算能力,提高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在学习本节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初步了解了用坐标法求曲线的方程及其基本步骤,经历了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建立模型的基本过程,这为进一步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奠定了基础。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椭圆定义的归纳概括、方程的推导化简对学生是一个考验,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探究学习受阻,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熟记椭圆的定义,知道什么是焦点和焦距,并能根据椭圆的定义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②明确a、b、c之间的关系,并能指出焦点坐标。

2.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探索发现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椭圆形成的基本过程,知道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 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使学生更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故采用自主探究法。按照“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模式来组织教学。 2.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椭圆图形的形成过程、定义的归纳概括过程、方程的推导化简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演示圆锥曲线的形成过程,回顾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二)动手实验,归纳概念 问:自然界处处存在着椭圆,我们如何用自己的双手画出椭圆呢? 引导:先回忆如何画圆 (学生利用手中的细线画圆,教师再用几何画板画圆) 画圆容易那如果要画椭圆该怎么画呢? 让学生回忆起要画一个圆只要一定点和一定长就可以。现在若把一点变成两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变成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再把笔紧贴细线画图,得到的图形是什么呢? (学生利用手中细线配合同桌共同完成,得到椭圆。我将在黑板上用同一方法作图,并利用flash演示) 提出问题:“在画图的过程中,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哪些量没有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观察回答:“两定点间的距离没变,绳子的长度没变,点在运动。” 再问:“你们能根据刚才画椭圆的过程,类比圆的定义,归纳概括出椭圆的定义吗?” 借助多媒体生动、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明确学习椭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激发他们探求实际问题的兴趣,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