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与政治课讲义

中国政府与政治课讲义
中国政府与政治课讲义

《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讲义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行管、社工专业2011级学生用)

任课教师:兰芳

一、课程性质

《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是一门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发展的学科,是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工作等专业2011级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培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与实际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和政府研究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提高学术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树立科学、民主、法治观念,提高洞察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主制度,建立法治国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做出努力。

三、教学内容

《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在对中国政府和政治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阐述宪法、政党组织、立法机关、国家元首、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基层自治等内容,较为客观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现实状况,发现与分析中国政府与政治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这门课程不仅要静态的阐述政治架构、政治主体的结构、地位和职能,而且要动态地阐述政治主体的决策到执行的过程。

四、教学时数

51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老师提问、课堂讨论、学生问问题、写作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提高学习兴趣。

六、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占40%(包括出勤、写文献综述),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学生选与教学有关的、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参考相关参考书,写一篇3000字的文献综述,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七、教材

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八、一般参考书目:

(一)经典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二)西方名著

1、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2、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64版。

3、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三)教材

1、高民政:《中国政府与政治》,黄河出版社1993年版。

2、杨凤春:《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吴爱民:《当代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四)专著

1、谢庆奎:《中国政府体制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2、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陈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五)论文

导论

教学要点:阐述政府、政治、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状况、研究体系和方法;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关于政府与政治的概念;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状况、研究体系和方法;研究的重要意义。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府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讲,政府是一个守夜人,他(是)帮人们守夜,保护国家安全的。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政府越小越好。

凯恩斯认为政府是维护安全,维护稳定,化解矛盾,服务职能。

20世纪70年代,福利国家兴起。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让政府成为我们的仆人。是纳税人供养的政府。应当保证国家安全,维护司法公正,弥补市场失灵,保护和帮助贫困人员是政府的四大职能。

一、一般意义的政府

从人类发展历史角度看:

所谓一般意义的政府:超越国家和阶级、超越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政府。

人类个人的能力有限:个人生命、财产等基本权利的保障需要强有力的机构;惩戒侵害他人利益的人也需要强有力的机构;共同面临的公共事务;提供公共设施与服务。

政府的设立来自于人类的需要,同时它有强制力。

政府是履行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机构。

人类社会需要政府组织,但是政府却千差万别,在无阶级的社会中,那时还

没有国家,所以叫做非国家机构的政府;在有阶级的社会中,有奴隶社会的政府、封建社会的政府、资本主义社会的政府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每个社会、每个国家的政府在政府的组成形式、制定的政策都有差异。不管它们的差异有多大,他们都具有政府的某些共同特征:

政府的共同特征:

1、行使公共权力。

2、都具有权威性和强制力。

政府制定的规则,适用于全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且具有强制力。比如:纳税。

3、成员的非自愿性。大部分的人从一出生都自然成为该国的公民,在未做出选择或采取有意识的行动之前就得服从国家的法律。

4、暴力的垄断性。政府合法拥有暴力机构,以强制手段执行其规则。政府拥有惩处权,一是将违法、违纪者处以监禁,二是剥夺违法、违纪者的生命。

5、权力的合法性。政府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社会成员的认同。传统社会靠战功,德高望重;现代社会,政府权力合法性认可包括:政府组成方式、政绩、公正廉洁等。

二、国家机构的政府

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是有阶级社会的政府,它和国家、阶级、政党是联系在一起的,是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政党争夺的主要对象。

中国古人称政府为宰相治理政务的处所。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之下设宰相或丞相,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和一切军国大事。皇帝集立法、行政、司法以及考试、监察于一身,宰相就成了这些权力的主要执行者,他不仅处理一般行政事务,而且也处理立法、司法等事务,因此,它既是统治机关,又是管理、执行机关。

孙中山将国家政权分为民权和治权,即人民权和政府权。孙中山先生将国家的权力分为民权和治权。民权是人民权,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权利,治权是政府权,包括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权力。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政府处理立法、行政、司法事务的机关,有统治、执行、管理的含义。

中国近代的政治学者邓初民和杨幼炯从政府与国家的关系理解政府的含义。邓初民认为:政府是执行政治任务,运用国家权力的一种机关。杨幼炯指出:国家是为增进共同目的,满足共同需要,有政治组织的人或团体;政府则是陈述、表示和实现国家意志的代理机关、官吏或组织之总称。

现代学者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看法:

狭义: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如中央:国务院、各个部。地方各级政府;省、市、县、乡镇等政府部门。广义: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英国思想家洛克《政府论》指出:政府是人们自愿通过协议联合组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权力属于其中的大多数人,政府就是代替大多数人行使权力的裁判者。

法国思想家卢梭《社会契约论》认为:政府就是在臣民与主权者之间所建立的一个中间体。它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护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

英国自由主义理论家密尔《代议制政府》中提出:政府应该促进人们本身的美德与智慧;政府是人的劳作,政府需要人民最大限度地参与。政府既是对人类精神起作用的巨大力量,又是为了公共事务的一套有组织的安排。

美国教授威尔逊说:“政府系国家的机器;它是社会控制的杠杆,而它的官员充任国家的代理者。”

英国《大众百科全书》认为:政府是由政治单元在其管理的范围内制订规则和进行资源分配的机构,政府的功能:立法、司法、执行行政管理。

美国《科里尔百科全书》:“政府是指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中执行国家职能的机构或者执行这些职能的人们。”

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政府是治理国家或社区的政治机构。”

美国《新标准百科全书》:政府是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公国、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其他政治单元中的主要官员组成的政治组织或团体的形式。在欧洲议会体制中,政府意味着内阁或者内阁的部,它有权力和权威。

总统制的国家:政府是指中央和地方全部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

议会内阁制的国家,政府通常是指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如在英国,称丘吉尔政府,工党政府、撒切尔政府。

当然,对行政机关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一种意见认为,它是行政机构和行政官员的总和;另外的解释是:司法机构和司法官员也包括在内。还有的学者认为:行政机关指国家最高的行政机构,或称中央行政机关,地方行政机关不包括在内。

综上所述,前人对于政府的解释的角度是不同的:从职能上讲:政府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从阶级性来讲统治阶级的工具。从组织形式上讲: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也有指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政府的目的:是社会统治、社会控制、社会管理。

探讨政府的定义:需要把国家、阶级、政党、社会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从政府和国家的关系来说,国家是阶级统治、阶级控制和阶级压迫的机器,而政府则是实施这种统治、控制和压迫的工具,统治阶级要通过政府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要通过政府来行使国家的权力。

从政府和政党的关系来说:政府是政党进行政治调控的枢纽,也是权力的执行机构,现代国家一般都实行政党政治。西方国家,不管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都立图通过政府的力量,进行政治调控,调整社会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在一党执政的国家,执政党通过政府机构来执行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政治控制,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达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来讲,政府是社会管理的总机关,公共利益涉及每个人,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法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公正的司法来管理社会。比如: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义务教育制度、社会救灾、扶贫工作、治安消防、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都离不开政府。

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后,政府的定义是:在阶级社会里,政府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的机关,它理所当然地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机构在内。

三、非国家机构的政府

人类有阶级的社会有四个阶段,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有阶级社会的前后阶段是一个漫长的时间。

在奴隶社会之前,是原始社会,即前国家的社会,约几十万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经历了群居、部族、部落、部落联盟等几个阶段,其历史阶段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部落酋长会议,由各氏族的酋长组成社会管理机构,行使社会公共权利。“一权政府”。第二阶段是酋长会议与最高军事统帅并存。分别行使大事决定权与军事指挥权。称为“二权政府。第三阶段是酋长会议、最高

统帅、民众大会,民众大会拥有最后决定权,酋长会议行使执行权,军事统帅行使军事指挥权。“三权政府”。三权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酋长会议、民众大会演变下去就成为西方国家的立法机构雏形,最高军事统帅就是最高行政长官、国王、皇帝、或总统的萌芽。三权政府是氏族民主制的最高阶段,也是最后阶段,一旦突破了这个界限,氏族制度就瓦解了,代之而起的是阶级统治的国家。

这个时期的酋长、酋长会议、民众大会、最高军事统帅执行的是社会管理的任务,行使的是社会公共权力。行使公共权力的机构就是公共权力机构,它是适应处理社会公共性事务的需要而产生的,用来维持协调社会生活秩序,避免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稳定。因此,非国家机构的政府是由社会需要产生的、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权力机构。

苏州大学乔耀章教授对非国家机构的政府研究颇有建树,他写了一本书《政府理论》,绘制了非国家机构的产生、变化和回归的示意图:(P9)即从非国家政府转变为国家机构的政府,以及由国家机构的政府转变为非国家机构的政府的转变。

非国家机构的政府与国家机构的政府的共性与区别。

共性:都是行使公共权力的组织机构,都要受到风俗、习惯、道德、纪律(法律)的约束,对其成员违反习惯、道德、法律的行为同样具有惩戒力。其规则和公共权力具有一定权威性。

区别:(1)国家机构的政府行使的是特殊的公共权利,是为特定的阶级或阶层服务;(2)国家机构的政府有暴力机关的设置,军队、警察、监狱等,(3)非国家机构的政府更多的表现为社会性、公共性,为全社会服务的,国家机构的政府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更多表现是阶级性,同时,兼顾社会公共利益;(4)非国家机构的合法性是传统、功绩等,后者是通过选举,选举是政府合法性的最重要的来源。

考核要点:如何理解政府的定义?

阐述政府的共同特征?

参考书: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

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64。

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

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

威尔逊:《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

第二节政治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释义,可以从四个方面去把握:

第一、政治与国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权力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夺取国家权力,巩固国家权力。

第二、政治与阶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主体是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谋求自身利益展开的斗争。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集中体现。

毛泽东的观点:政治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的实质是正确处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

盾。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第三、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基础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恩格斯承认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

列宁认为: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有首位。

毛泽东的观点:生产力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又转为决定作用。

邓小平的观点: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解决政治问题。

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首先强调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决定和制约政治,其次,强调政治在一定条件下的反作用,这种在一定条件下的反作用也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再次,强调政治与经济的融合与统一。

4、政治与管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就其内容而言就是管理。主要包括;政治管理、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等方面。

二、中外历史上的政治观

中国古代最早使用政治一词的是《尚书》和《周礼》。

古代:政是指刑政、政事、法令,治是治理。

孔子讲德治“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要以身作则。“子欲善,而民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政治就是道德,做人端正,使民众丰衣足食。善治。他们从人性善出发,经过仁、义、礼、智、信的途径达到德治、仁政的善果。

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他从人性恶出发,认为君主依势、用术、施法以治人。

政治一词由古希腊而来,是指统治、管理、参与、论争公共活动的总和。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社会团体都以善业为目的,人类追求善业的最高、最广的社会团体就是“城邦”即政治社团。

马基雅维利:政治就是统治者效法狮子和狐狸,集凶猛与狡猾与一身,不择手段地夺取权力和巩固权力的阴谋活动。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认为政治就是当政者运筹帷幄的策略和活动。

三、中外近现代的政治观

毛泽东的观点:政治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在社会主义阶段,政治的实质是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孙中山的政治观: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学者吴恩裕认为:政治就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

西方近现代学者的政治观

权力说:政治是社会中的一种现象,包括统治的权力,管理的权力,控制的权力。它存在于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

过程说:政治是一个社会过程,是公共权力进行决策和执行的过程。是权力主体和客体互动的过程。

分配说:

管理说:参与一个社会的全面管理过程。

四、当代中国学者的政治观

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观点:

《政治与政治科学》和《什么是政治学》

(1)政治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的利益,而处理本阶级内部以及与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

(2)政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而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的全部政策和策略。

(3)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个生活领域的、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

(4)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和使用。

90年代的主要观点:政治与国家与公共权力有关的现象。

李景鹏:上层建筑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

胡伟、唐贤兴在《论政治》中概括了十种政治说。政治是社会公共权力产生、变更和运作的过程和结果。

高民政在《政治科学与艺术》中指出:政治就是一种人类协调社会关系,控制社会秩序,管理社会事务公共权威现象。

政治的定义:政治就是人类社会根据利益原则,运用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威来调控和管理社会的行为与关系模式。

第一:政治是上层建筑,是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各种利益集中反映。

第二:既有社会性,同时兼顾了阶级性的特点。

第三,强调了政治的过程性,有决策,有执行。

第四,区别了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威,突出了公共权威的作用。公共权力是一种建立在外在强制力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内在强制力是由道德、信仰、敬佩等因素产生的服从能力。

考核要点:

1、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参考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胡伟等《论政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第三节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一、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历史演进

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政府与政治

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与政治的主要特征是全能主义、计划管理和中央集权。改革开放后,全能主义逐步消减,计划管理和中央集权正在向市场体制和集权分权相结合的体制转变。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身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国家富强

成为近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资产阶级希望在中国建立共和国,实现独立自主强盛的国家,但是最终没能取得成功,这一任务由无产阶级政党来担当。

强有力的政党实现国家独立、统一、富强。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奠基于新民主主义时期。新的阶级、新的政党、新的指导思想,学习苏联的经验。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共和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党领导政府,控制整个的经济、文化、思想、社会。

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分工负责

1927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工农民主政府:

抗日民主政府

和人民民主政府,是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雏形。

集中力量办大事

1949年至1976年全能主义的表现:

党对政府的体制:逐步向集权方向发展。

从立法体制上看:

从行政体制上看:

从司法体制来讲:

从干部管理体制来讲:

概括全能主义的特点: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经济上计划统治一切,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上高度一元化。

改革开放以后,全能主义逐步在削减,计划与集权体制正在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在社会自主权方面:

在党政关系上

在立法体制上

在中央集权体制方面

在经济管理体制上

在意识形态领域

二、关于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状况

中国政府与政治,在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形成了六本书与三套丛书的代表性作品,代表了目前关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水平。

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体系和方法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体系和方向:政府理论、政府运行机制、当代中国政府与公共政策、优化政府体系、民主政治、法制建设、政治文化、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历史研究、规范研究、实证研究。

四、研究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意义

第一、回顾和思考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在50多年曲折历程中的成败得失,对于我们把握现实、前瞻和勾画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第二、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有助于政治学学科建设,推动政治学、

行政学,特别是现代政府学的深入发展。

第三、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有助于学术队伍的建设,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应用型的政府与政治理论人才。

考核要点:

1、什么是政府?国家与政府的联系与区别。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3、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历史演进,全能性政府的特点。

4、学习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意义。

思考题:

1、政府的定义

2、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3、简述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历史演进过程。

4、概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全能主义的特点。

5、论述中国政府与政治在走向现代化变革过程中的主要体现。

6、学习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4、《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

5、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

6、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64。

7、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

8、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

9、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第二讲宪法

教学要点:阐释宪法的定义,叙述宪法的演进过程,简述宪法的结构、功能和作用,阐述宪法的性质、原则和特点以及宪法对国家制度和公民权利与

义务的规定。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宪法的定义和我国宪法的历史演进,了解宪法的结构、功能、作用、性质、原则和特点,掌握我国宪法对国家政治制度和公民

权利与义务的规定。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宪法的演进

宪法词义演变;对宪法的不同理解;宪法的定义;共同纲领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实际上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五四宪法”的产生和起草过程

从1949年到1954年,全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的变化。“五四宪法”从起草到通过,经历了民主讨论——修改——再民主讨论——再修改——复讨论——决定通过的民主程序,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2、“五四宪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五四宪法”由序言、四章、106条组成。

“五四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具体表现:

宪法的内容上:政治方面: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公民的权利义务。经济政策,外交政策。

根据形势的变化,取消了过时的规定,增添了新的内容。

指导原则上:贯穿着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个原则。

“五四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和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根本性质和前进方向,是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

二、“七五宪法”

1975年1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宪法,通称“七五宪法”。

“七五宪法”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从总体上放弃了“五四宪法”的民主和法制精神。

三、“七八宪法”

1978年3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通称“七八宪法”。

“七八宪法”在承袭“七五宪法”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对“七五宪法”中具有明显错误的条款作了部分的修改和删节,恢复了“五四宪法”中的比较好的一些条款。

“七八宪法”虽然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制定的,但仍然带有“左”的色彩,是一部不完善、不严谨的宪法。

四、“八二宪法”

1978年12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使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一)“八二宪法”的制定过程

“八二宪法”的制定和通过,大致经历了起草——全民讨论——审议和通过三个阶段。 1982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超过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了新宪法,即现行宪法,通称“八二宪法”。

(二)“八二宪法”的内容

“八二宪法”继承了前几部宪法的部分内容,尤其是“五四宪法”的民主和法制传统,同时删除了前几部宪法中过时和错误的东西,并丰富、增加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

(三)“八二宪法”的修改

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和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还有2004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先后对现行宪法进行了四次修改,通过了31条宪法修正案。

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写入宪法;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尊重保障人权;戒严改为紧急状态;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由每届任期三年改成五年;增加了国歌。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宪法的定义?

2、简述八二宪法的主要内容。

参考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魏定仁:《宪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第二节宪法的结构、功能和作用

一、宪法结构

宪法的结构是指宪法是由什么内容构成的,以及这些内容的排列顺序与相互关系。宪法的内容决定了宪法的结构。

中国现行宪法是由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等五个部分组成。

中国现行宪法的结构,逻辑严密、布局合理,并与丰富的宪法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宪法的序言是基础规范;宪法的总纲是原则规范;其他的内容是具体规范。

二、宪法的功能

1、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宪法最直接的首要功能就是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巩固国家政权。主要有三层意思:(1)通过立法确认推翻旧政权和建立新政权的合理性。(2)通过立法把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固定下来,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镇压敌对势力,使新政权更加巩固。(3)通过立法把政权机构的组织体系、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工作程序等规定下来,保证整个国家机器有条不紊的正常运转。

2、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宪法的功能表现在维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上。确认生产资料所有制;通过规定国家的经济方针和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从法制的角度进行分析,宪法的功能表现在健全法律制度,推动法制建设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宪法为普通法律的制定提供了立法依据和立法原则;(2)宪法为国家整个法律体系的形成和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奠定了基础;(3)宪法为促进法律的实施,切实实行法治提供了保障。

4、从保障人权的角度进行分析,宪法的功能表现在保障并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安排在国家机构之前,有详细的规定。

5、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宪法还具有确认文化制度,促进精神文明发展的功能。

三、宪法作用

1、宪法对国家权力的作用

宪法对国家权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巩固维护国家权力和规范国家权力有效运行两个方面。

宪法对国家权力的巩固表现在它是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权力的合宪性。任何对这种权力的侵犯都是违宪的。通过宪法确定国家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可以让人民内部矛盾和各个社会集团、各个方面的不同利益得到调节,从而起到稳定并巩

固现政权的作用。

宪法由人民制定,人民通过宪法制约国家权力,规范国家权力。授予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必要权力,保证政府活动的有效性;而且宪法还规范了国家权力运行的过程,对权力行使中的分工和运行的范围、方式和程序等指出方向,使权力在宪法指示的方向上正确运行,任何打乱这种分工、滥用权力的行为都将因和宪法抵触而无效。

2、宪法对政治制度的作用

宪法对政治制度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确立并维护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改革国家政治体制上。虽然各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内容、形式和特点各不相同,但是宪法所规定的应该是在各自的条件下最有利于国家的政治制度。

对政治制度的某些环节和体制改革和调整,以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和发展。

3、宪法对法制的作用

宪法为法制的统一和完整奠定基础。

宪法对法制的完整和完善起着巨大的作用。只有在宪法制定和颁布后整个法律制度才会有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国家机关的组织才能按照宪法的指导原则确立起来并逐步形成完备的法律制度。

4、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表现在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两个方面。

宪法承认保护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宪法也直接或者间接地确认所有制的形式。

5、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作用

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是两个方面:一是规定权利,二是限制权利。公民是国家的主体,宪法是人民制定用来保障自己权利的法律文件,是人民权力的保障书,宪法也是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法。宪法规定公民权利就是为了对抗政府或国家对公民,生命、自由、财产的可能侵犯。

思考题:

宪法的结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参考书:

俞子清:《宪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第三节宪法的性质、原则和特点

一、宪法的性质

宪法具有法律的一般性质,如规范性、资源性、强制性、科学性等,宪法还

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质。

1、宪法的至上性和根本性

宪法的至上性就是宪法具有最高地位、最高的权威和效力,其他法律如果与宪法相抵触,则一律无效。建立完善的宪法诉讼制度

宪法的根本性是指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根据和本源。一个国家要建立秩序首先要确立一个秩序的基本框架,而宪法就是这个基本框架的法律表现。

2、宪法的原则性和全面性

宪法为其他法律提供立法基础,只能是原则性的。

宪法的全面性是指宪法的内容涉及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所有部门的立法基础。

3、宪法的民主性。

宪法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就必须体现、确认人民的根本意志。国家机关要服从宪法,遵守宪法。

二、宪法的原则

宪法原则是宪法制定者在制定宪法时所遵循的理论依据和行为准则。中国现行宪法从根本上体现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具体还体现:

(一)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就是主权在民原则,中心内涵是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思想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来,他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主权称为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是国家的灵魂,集体的生命,永远代表大多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二)基本人权原则

人权就是作为一个人应当享有的权利。人权在各国宪法的具体体现是不同的,一是,原则上确认基本人权,同时规定公民所有的基本权利,保障人权不可侵犯。二是,在宪法中不出现人权字样,只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第三,原则上确立基本人权,对公民的权利又少量规定。

(三)法制原则

社会主义法制原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立法权,二是依法办事。

(四)民主集中制原则

中国的国家组织及其活动方式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反映在国家机构中。

三、宪法的特点

(一)中外宪法的共同特点

1、原则性和概括性;

2、高度适应性和相对稳定性;

3、最高权威性和无具体惩罚性;

(二)中国宪法的个性特点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坚持改革开放

4、坚持精神文明建设

思考题:

宪法的性质、原则和特点是什么?

参考书:

许崇德:《中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第四节宪法对国家制度和公民的权利义务的规定

一、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一)国家基本政治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人民民主专政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3)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力量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者。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

政体:

中国宪法否定了资产阶级的“分权制衡”、“议会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从历史渊源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初萌发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得到较大发展。共同纲领和以后的历部宪法都对此制度予以确认。

3、国家的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又有联邦制的色彩。

(二)政府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和法制原则是宪法对政府组织和活动原则的基本规定。宪法对政府组织和活动原则的具体规定包括三个方面:

1、责任制原则

2、廉政和勤政原则

3、为人民服务原则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的概念

公民概念的来源:

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国籍的确认是本国公民身份的唯一条件。

公民和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与敌人相对而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内涵和标准是不同的。在中国现阶段,人民包括全体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和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人民的敌人是指叛国分子、危害国家安全、和其他严重刑事犯罪分子。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

现行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非常广泛,主要有:

1、平等权:平等权是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而不是立法上的平等和结果均等。

2、政治民主和自由权: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力以及在政治上享有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的自由权利。

第一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宪法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

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二是自由权。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时也规定了限制性条款,禁止任何人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坏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4、人身自由权

5、受益权

6、特定公民权利和自由

(三)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民的义务主要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依法纳税。思考题:

宪法对国家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有何规定?

阐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参考书:

许崇德:《中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魏定仁:《宪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第二章政党制度

教学要点:介绍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概况;阐述政党与政府、政党与市场、政党与政党、政党与军队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形式与途径,深入思考如何加强和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

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了解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军事力量

的关系。

教学时数:6学时

第一节中国政党制度概况

一、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概况

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执政党,是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一)中国共产党概况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有机结合的产物。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近百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机构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和党的基层组织。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

(二)中国民主党派概况

中国民主党派指的是在为了反对专制独裁,要求民主自由,联合国内力量,抵抗外来侵略,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并与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一些政党组织。

中国民主党派共有八个: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

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二、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

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多党合作;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思考题: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机构与组织原则是怎样的?

阐述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

参考书:

《中国共产党章程》

罗涵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第二节政党与政府、市场、军队的关系

一、政党与政府的关系

(一)政党与国家立法机关

1、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与人民代表大会关系的发展过程

从1954年到201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召开了十一届。从其发展过程来考察,经历了建设与破坏并重时期、严重破坏期、恢复发展时期。

3、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人大制度中的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不论是共产党,

还是民主党派,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地位都非常重要。

外部影响:中国共产党政策直接影响人大工作。“文革”时期,党的民主作风受到破坏,人大变成摆设。由中国共产党组织自行代理各级人大的权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民主法制建设,人民代表大会走上法制道路。执政党还有决策建议权和人事提名权。

内部影响:委员长党派角色;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人大常委会中占比例较高;人大党组作用;党派协商。

3、正确处理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

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直接影响国家权力机关是否真正发挥作用。处理好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应注意:各司其职,职能归类;执政党应遵守法律规范;落实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权力机关所应拥有的权力;执政党应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

纵观共产党执政党、民主党派参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五大特点。

(二)政党与国家行政机关

1、政党与国家行政机关关系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了高度集权党的一元化领导模式。主要表现。

管理干部;党委讨论重大事情。“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委员会体制把以往的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一元化发展到极端。党的权力膨胀到没有任何限制和

约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立各级政府并享有处理行政事务权力。

执政党与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特点。

2、中国共产党内对政党职能与政府职能关系的探讨

建国以来,共产党内的有关领导一直思考执政党与政府间的关系。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党和政府的关系是: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

3、当代中国政党关系的新态势

党政关系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党政关系的改革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党政关系的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政党与国家司法机关

改革开放前后的司法工作的变化。

中国执政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的基本体现。

司法是国家治理的工具。司法改革的核心是司法独立。

从理论上说,加强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两者没有直接的冲突。

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改革的目标。

思考题:

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党与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党与国家司法机关的关系?

参考书:

《中国共产党章程》

陈至立:《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郭定平:《政党与政府》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

二、政党与市场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形成

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程:开始仅进行计划经济,然后肯定有限的商品经济,再发展到承认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及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最终确立了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

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涵。

三、政党与军队的关系

中国人民军事力量概况

1984年5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正式确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的武装力量新体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由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组成。现役部队是国家的常备军,由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组成。预备役是以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军官、士兵为基础,统一编制为战时实施建制快速动员而组织起来的部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指挥下,担负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维护社会秩序。

民兵是国家的后备武装力量。各地人民武装部是民兵的领导机关。

(一)人民军事力量的统帅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是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军事机构。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中央军委任期五年一届。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

(二)人民军事力量的组织体制

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并指挥全国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为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四个总部机关。

现有七个军区。

(三)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军事力量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军事力量的关系是: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这种绝对领导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加以实施:一是党自身的系统;二是党外部的系统。

政治工作具体体现为党委领导制度、政治委员制度、政治机关制度。

思考题:

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党与市场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党与军队的关系?

参考书:

张卓元等:《20年经济改革回顾与展望》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

王浦劬等:《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政府作用》新华出版社2000年

第三节多党合作制度

一、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的发展过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这一制度得到了新的发展。

二、多党合作的形式和途径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合作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多党合作方式的具体途径与形式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召集的协商座谈会、共同参加国家政权。

三、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思考题:

简述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的发展过程。

如何完善多党合作制度?

参考书:

1、吴江:《民主与政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2、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四节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政治协商会议的名称及其作为一种民主形式的产生,可以溯源到1945年国民党与共产党两党的重庆谈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新中国建立前夕成立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从产生到现在已有5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49年9月——1954年月,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时期;1954年9月——1966年5月,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存在;1966年5月——1978年2月处于停止状态;1978年2月以后,恢复和发展时期。

宪法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建国初期,它既是人民统一战线组织,又是国家权力机关,是具有党派性的阶级联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政治联盟。这一组织既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又不是一般的人民团体,而是具有党派性的统一战线组织。

一、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职能

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职能可以归纳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完善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优势表现在: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界别优势;智力优势;联系广泛的优势。

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一)确保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的经常性与规范性。

(二)加强共产党对政协的影响力。

(三)处理好政协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四)进一步探索吸纳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的有效途径。

(五)发挥政协整体性效能。

(六)反映民情,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与联系。

(七),加强与海外各种爱国力量的联系。

思考题

简述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

如何完善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参考书目:

1、《周恩来论统一战线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

2、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人民出版社1981年。

3、李良栋:《“第三波”于21世纪中国民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

第三章立法机关

教学要点:简述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作用,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程序、权利与义务。阐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机

构和职权。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形式与议事程序。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熟悉人民代表的选举程序、权利与义务。了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职权和人

民代表大会的上下级关系。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形式与议事程序,

理解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机构体系中首

要地位。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代表团

一、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

1、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即中国特色的“议会”机关,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组织形式。中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

根据中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在诸国家机关中居于首要地位,任何其他国家机关都不能超越它,也不能与它并列。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地位与实际地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1)人民代表大会与党组织的关系:实际政治过程中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自觉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

(2)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当前行政机关的权力往往超越于人大之上。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也经常流于形式。

(3)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在群众心目中的实际地位不高。

3、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代表和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二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途径;三是政府合法化的源泉;四是实现国家整合的有效组织形式;五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程序

(一)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的特点

当前,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具有的特点:选举的普遍性;选举的间接性;选举权的不完全平等性。

(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的程序

1、代表名额的确定和分配程序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确定和分配,目前尚缺少科学、标准、规范的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全

思想政治课程 第一章:思想政治课程理论 第一节 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德育为目标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具体表现: 1、既有德育的性质,也有智育的性质 2、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是心理品质、思维能力、文化知识和政治觉悟各方面与素质总和提高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 一、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念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第二章: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第一节:课程内容与实施 第二节: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形态 1、综合课程 内容的综合性、呈现方式的综合性和课堂教学形式的综合性 2、课堂呈现形式的多样性 教材形式的多样化和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第三节: 思想政治课程结构的内涵 1、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 2、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 3、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思想政治课的文本结构 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和教材 第四节:思想政治课的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2、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3、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4、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二、评价建议 1、评价要求 1)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

2)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 3)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 4)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5)采用多种学习评价方式 6)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丰富、拓展课程资源 1、文字与音像资源 2、人力资源 3、实践活动资源 4、信息化资源 (二)主动开发课程资源 1、自主开发 2、共同开发 3、特色开发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第一章:思想政治课教学概述 第一节:教学基本理论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特点 1、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 2、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重过程与重结果的统一 二、教学规律 1、认识的渐进性规律 2、认识的曲折性规律 3、师生互动规律 第二节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是基本组织形态,课外实践活动是辅助形态 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 1、组织教学及技能训练 2、导入新课及技能训练 1)情景式导入 2)材料式导入 3)问题式导入 4)衔接式导入 3、讲授新课 课堂活动设计 1)分解法 2)问题前置法 3)故事法 4)留白法 4、巩固新课及技能训练 5、布置作业及技能训练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 《我知我家》教案 沙河市蝉房中学 刘聚书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三个类型; 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 2、能力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3、情感目标:理解家的含义;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不会因父母地位甚至父母缺陷而改变。初步形成为家庭作贡献、为父母分忧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和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认识家庭关系的情形。 2、难点:进一步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以及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一)情景预设 板书课题:我知我家 引言:(学生阅读教材P3页第一段后,教师引入本课教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每个人都有父亲和母亲。人人都盼望有个温暖的家。作为子女、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了解家庭,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长辈。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我知我家》,那么,你知道家是什么吗?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呢?我们首先来阅读P4两幅图片及文字说明。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页图: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图一:有房子——————没有家:家不只是房子 图二:没房子——————有家了:加中有亲人、亲情 至于地域、住所、人群集合体、好朋友、吃饭的地方等,虽然与家庭有关,但都只能是家庭的一 个侧面,而不是家庭的实质。那么什么是家、家庭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二)教学活动过程 一、家庭关系的建立 1、家庭的含义 活动一: (1)想一想、写一写: 我们每个同学想一想在自己家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然后写出一句话“家是————”来表达你对家的理解。 (2)读一读、比一比:我们再来看看书本上写的“家是什么”(指导学生讨

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

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 题目:<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案例 作者:兵强 单位:谯城区大寺中学 指导教师:传义田书玖 形式: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改变以往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和应试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不良倾向,强调课程改革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的获取知识。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知识的建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让每位学生都能从教学过程中受到知识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熏,学会交流与合作。 二、教材分析 “树立正确的消费面观”,有两目容。 第一目“消费心理面面观”,重点析四种主要的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对每一种消费心理,教材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介

绍每种消费心理的表现,二是对它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两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第二目“做理智的消费者”,主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教材引入理性消费要浅行的若干原则。主要有四点。 一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首先,要保证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消费者要把当前和未来的收入综合考虑,作出合乎自身状况的消费计划。另外,过分抑制消费并不可取,说明适度消费的重要性。 二是“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教材首先教育学生在消费中要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其次,针对学生容易凭一时冲动而购物,教育学生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还有一重要的思想教育点,即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使消费结构合理化。 三是“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其核心问题是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做到可持续消费。通过“5R”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观念。 四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是重要的教育点。教材教育学生,勤俭节约、艰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思想政治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思想政治课 尚志中学杨玉芬全面实施新课改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状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为了与时俱进,适应当代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需求,如何上好一堂思想政治课,已成为当代高中政治教师深思、探讨的课题。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课,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面临高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中学生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如何上好一堂思想政治课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课前备好课、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后反思,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等多面。下面我对这个课题阐述几个自己的观点。 一、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松紧适度,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认为学习内容简单,有条理,易于理解。教学设计完成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好不好,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环节。 1、巧妙设计教学情境 教师要精心组织,大胆设计,敢于创新,创设出符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这样的教学情境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加,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如:我在讲《征税和纳税》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违法税法的四种行为时,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剧的教学情境,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展示自己课前

的小情景剧,其他同学观赏的同时归纳总结了四种违法税法的行为。不仅让他们对这节课产生了兴趣,更形象直观地表现了所要学习的内容。 2、案例设计要恰到好处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入身边的事、名人事迹、时事政治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所举事例与教学内容能够联系的恰到好处。教学中教师会经常用到案例设计,举出好的例子,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点。我在讲《国家财政》时,在讲“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这个知识点时,我采用了国家近年来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些政策,这些政策学生既知道又感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理解此知识点。 3、做好课堂问题的设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前要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认真设计课堂问题,做到精、准、变的同时要难易适中。不做无谓的提问,对问题的设置要合理有效,例如不要总问是不是,对不对一些对学生来说觉得冗长、枯燥的问题,要使问题有新意,挑起学生对解答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达到让他们主动找寻问题答案的目的。如我在讲《企业的经营》时,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你如何使自己的企业走向成功?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觉得很有发挥的空间,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二、做到导课生动有趣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

北京大学硕士生公共政治理论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表(2016.9—2017.1)单周班次:1 班上课地点:理教108 课堂主管:李健 授课时间:周五5—8节(13:00—17:00)助教:吴朋政吴

第一讲: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及其革命战略 ●二、列宁的建党理论与革命战略 ●三、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 ●四、苏联模式的五种前途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及其革命战略 ●理想诉求和阶级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 ●革命战略的两重线索和三次变奏 理想诉求和阶级立场 ●理想诉求: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理想诉求和阶级立场 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894年恩格斯致朱·卡内帕 理想诉求和阶级立场 ●阶级立场:公开宣布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 ●原因:社会在物质利益面前总是分裂为不同集团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 ●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六无”社会 ●无私有制无市场 ●无商品无货币 ●无阶级无政治国家 革命战略的两重线索和三次变奏 ●两重线索: ●客观的物质条件&主观的历史能动性 ●三次变奏: ●青年时期、中年时期、晚年时期 青年时期 ●强调主观条件而非现实的政治、经济关系 ●试问:德国能不能实现一个原则高度的实践,即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现有水平,而且提 高到这些国家即将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 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杨秀莲 专题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基本要素 1.教学设计是指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2.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缺一不可。 3.基本过程: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择媒体、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主要环节有: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环境分析、确定目标、设计策略、选择教学媒体、估计学习效果。 二、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教案的区别 1.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教案的区别 传统备课:以书本、教师、课堂为中心,老师根据个人经验和知识备课,以一个教学组、教研组为单位。 新课程教学设计:克服了以往的局限性,更强调教学过程、教学目标,而非单纯注重教材,老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更加注重过程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授人以渔”。 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案的区别 传统教案:以课时为单位而进行的教学方案,是课堂教学的依据。 新课程教学设计:不仅仅针对一种教学内容,它可以说是一个单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 三、教学设计基本构成要素分析 (一)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 1.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要关注教师、学生、内容、环境。教师要注重对自身的定位,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从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元认知态度出发。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教学设计并不仅仅局限于教材,需要二度加工、再创造。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及非智力因素。 3.教学对象 学生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思维规律。 (二)制定教学策略 1.定义: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成形式等综合性方案。 2.构成 1)组织形式: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有探究、合作、分组讨论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规”,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规律,优化教学效果,要依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选择。 3)学法指导 ①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诱发学习动机,激发 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②制定促进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策略。关注教学过程,从学生的经验和实际出发,引导学生 发现和解决问题

浅谈如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要有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热情,充分展示思想政治学科的魅力与价值。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想成为学生亲与信的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加个人的人格魅力。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大量背景材料的基础上,精通教材,熟知学生,创造性地利用教学新手段,运用教学新方法,研究思维训练新形式。并且要注意营造一个充满情感的教学环境,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最佳效果。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能以昂扬的精神风貌、轻松愉快的笑容、适度得体的动作把学生的心固定在课堂上。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要注意语言的幽默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喜欢严肃古板的教师,尤其是严肃古板的思想政治教师。适当地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会调节

课堂气氛,使原本艰涩的问题、尴尬的局面变得轻松自然。 2.教师要注意教学案例的新颖性 针对教材的滞后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内容,从而使理论更加切合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可信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偏重于外在的表面的知识,忽略了内在的素质培养,许多学生一毕业,就把所学的所谓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并没有转化为自身的内功。我在教学中,注重启蒙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讲课中,灵活运用课外生活为引例,帮助学生消化课内知识。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掌握规律,迁移能力。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3.教师要注意在讲授时寓教于“乐”,提高兴趣 大家也许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老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是乐不起来的。对“乐”的理解也不是指在讲有关原理时讲几个笑话,让学生大笑一番。思想政治课的寓教于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到有无比的乐趣,能够在这种乐趣中比较轻松愉快地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不会学得那么累。如用学过的知识组织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社会调查等活动,尤其是辩论会和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参与性极高,开展这样的活动时笑声总是此起彼伏,在这样快乐的气氛中,学生有很大的收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论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论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是中学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然而,在新的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急遽而深刻的变化,这使得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的薄弱环节,比如:认识不够全面,学校不够重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育与实践脱节等。因此,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此文将着重探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迫切在于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迫切要求。我们知道,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对创新的强调必然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理应做出应有贡献,因而必须不断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发展。 调查发现中学政治课教学存在着两大“差距”,也就是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学生所希望的政治课模式与教师设计的政治课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实际上,这两大差距也反映着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所存在的难以令人满意

的现状与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下几方面依然有待改善。 第一,在教学方式上,偏重于灌输式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课堂上,教师所采用的一般是灌输式教法,在理论上更多的是采用空洞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讲解概念为主,以教师的“讲”、学生的“听”代替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而课堂上所灌输的内容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加上学生个体理解能力所限,这必然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却完全背离培养“健全的人”这样的理念的教学效果。 第二,在师生关系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遭受忽视。单一的教学方法、僵化的教学模式的推行必然牺牲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也就被压抑甚至丧失了。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仅仅被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成认知性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知识的占有与否往往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学生在课堂上用心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讲解即可,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听众”,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公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这种把人当作“客体”、把人视为一种资源进行培养的教学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是与教学发展的趋势不相符的。 第三,在学习方式上,不仅不能理解、掌握知识,甚至在思维训练方面也存在很大缺陷。由于长期受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而更不用说

初中政治学科经验交流材料参考范文

初中政治学科经验交流材料 各位老师: 大家好,首先感谢教研室给我这样一个与大家共同探讨初三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机会。经验交流谈不上,只是将我校政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出来,与各位老师共享困惑、共享认识、共享成功。 我校在政治教学中的做法可以总结为两个注重、两个面向。两个注重一是注重知识的有机联系,二是注重讲练结合,精讲、深讲。两个面向: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二是面向中考,从起始年级就注重增强中考意识。 一、立足教材、研究课标、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开卷考试的最大特色就是“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只有深刻理解基础知识才能在考试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我们总的袁原则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1、新课讲授一定讲深讲透。学生听到的第一印象是最深刻的,假如讲得不完整,往后要纠正,就得多做好几倍的工作。每节新授课的备课教师都要依据教学参考整体把握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及重

难点的突破、语言的精练等,对一节课有了一个整体思路后再对照中考科目导读对知识进行补充完善,力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处理都做到更加合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在学新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在课本上做好知识的标注,比如:问题记在内容旁边,对内容分条分点,标注出关键词等。还有就是每节课会让学生重复1—2个基本知识点。如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方法会用抢答、竞猜、对问、接力等各种形式,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可以翻书,让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经过多次重复,慢慢地记住这些基本知识点。 2、单元复习时做好知识疏理,归纳课本的逻辑体系。具体做法按照科目说明中要求的知识点教师逐章、逐课、逐个知识点帮助学生列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对知识的复习疏理,积累了知识量,奠定了知识基础,分小组来建构知识网络,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对学过的内容会有一个整体的回顾和把握。 3、期末复习时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这项任务主要由教师来完成,学生强化记忆。例如:根本类的知识、地位类的知识、核心类的知识等等。 二、讲练结合,方法多样,训练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 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 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 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 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 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 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 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 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 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课教学评课的几个主要环节

思想政治课教学评课的几个主要环节 怎样全面评价一堂课,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相关的教学理论,整理一下评课的几个主要环节,与大家分享。 一、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教学思想 1、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 一看教学目标是否全面。新课程确立的是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三个目标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因此,评课时要注意该教师是否只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二看教学目标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要适应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与时代发展的特点,切合大多数学习者的实际需要。 2、教学过程是否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中,一看学生参与的广度;二看学生参与的深度;三看学生的自觉程度,主动参与,专注程度。 3、教学效果是否实现了学生发展的目标。 我们在评价教学效果的时候,一要看教学效率是否高。二要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气氛是否热烈。三要看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都能达成。四要看师生双边活动是否流畅自如;五要看近效与远效是否齐抓并举,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挖掘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与研究,深入开发教材资源,把知识教授与育人功能结合起来,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因此教师必须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的具体内容,发现教材内容的价值。 1、看能否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重组 我们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思维水平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重组。一般来说,教材总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等几个方面来安排的,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取长补短,精确合理地取舍。 2、教材重难点处理是否得当。一节课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重点内容通常是指在教材中地位突出的内容,难点是大部分同学难以理解、掌握和运用的部分,有来自教材的难点、也有来自学生的难点。一看教学的重点内容安排是否正确,时间的运用是否合理,学生是否正确理解。二看是否找准难点,突破力度如何,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 3、教材是否有拓展和延伸。 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作适当的调整、拓展,使教学内容更面向现实,富有挑战性。教师不仅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思想政治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思想政治课 全面实施新课改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状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为了与时俱进,适应当代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需求,如何上好一堂思想政治课,已成为当代高中政治教师深思、探讨的课题。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课,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面临高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中学生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如何上好一堂思想政治课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课前备好课、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后反思,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等多面。下面我对这个课题阐述几个自己的观点。 一、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松紧适度,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认为学习内容简单,有条理,易于理解。教学设计完成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好不好,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环节。 1、巧妙设计教学情境 教师要精心组织,大胆设计,敢于创新,创设出符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这样的教学情境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加,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如:我在讲《征税和纳税》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违法税法的四种行为时,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剧的教学情境,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展示自己课前的小情景剧,其他同学观赏的同时归纳总结了四种违法税法的行为。不仅让他们对这节课产生了兴趣,更形象直观地表现了所要学习的内容。

2、案例设计要恰到好处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入身边的事、名人事迹、时事政治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所举事例与教学内容能够联系的恰到好处。教学中教师会经常用到案例设计,举出好的例子,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点。我在讲《国家财政》时,在讲“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这个知识点时,我采用了国家近年来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些政策,这些政策学生既知道又感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理解此知识点。 3、做好课堂问题的设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前要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认真设计课堂问题,做到精、准、变的同时要难易适中。不做无谓的提问,对问题的设置要合理有效,例如不要总问是不是,对不对一些对学生来说觉得冗长、枯燥的问题,要使问题有新意,挑起学生对解答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达到让他们主动找寻问题答案的目的。如我在讲《企业的经营》时,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你如何使自己的企业走向成功?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觉得很有发挥的空间,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二、做到导课生动有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集中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备好课,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心裁的导入。通常我使用的导入方法有:歌曲、小品导入法、寓言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漫画导入法、时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教学大纲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 学分: 2分 总学时: 30课时 适用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教材名称:《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为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了解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了解当今中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掌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过程、原则和方法,巩固专业思想,认清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为做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作准备。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中学政治课的历史沿革 [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了解该课程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学政治课程发展的规律与启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学政治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二、心理学基础 三、社会学基础 第二节中学政治课的发展历程 一、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学政治课程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学政治课程 第三节中学政治课发展的规律与启示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 二、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四、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 五、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任务 [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正确认识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纠正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地位和作用的错误认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的性质 一、认清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必要性 二、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历史考察 三、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当代阐释 第二节课程的任务 一、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含义及其作用 二、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任务的历史考察 三、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任务的当代阐释

初中政治课常用教学方法有哪些

初中政治课常用教学方法有哪些 一建构特色教学方法体系的必要性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一、逻辑认知与直觉感悟相结合 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第一是科学的方式,第二种是审美的方式,由此获得两种知识,第一种是事实性知识,思想性知识,科学性知识,第二种是评价性知识.价值性知识,规范性知识。 二、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一类知识具有客观性,它应当主要以接受式方式学习获得,但这种方式有有致命的弱点,缺少直接经验的过程,缺少知识发展的历史叙述,忽视具体知识结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这样的知识缺乏活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书本学习与社会学习相结合.社会学习的主要方式有调查研究,体察民情,观察模仿,实践反思.二思想政治课各类方法的功能和适用条件。 1、组织进行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明理导行方法 第一、直接传递信息和视觉感知信息的方法,即直观演示法.包括现场实物直观演示,形象性直观教具演示,象征性直观教具演示三种方法。 第二、口头传递信息和听觉感知信息的方法,即口述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谈话法,讨论法。 讲述法主要用于叙述事件经过,描述人物和课堂举例。讲解法主要用于概念原理的教学讲读法主要用于关键性结论性内容教学。 讲演法主要用于范围较大深度较大问题的教学,适用于专题讲座或综合复习。 谈话法问答法对话法围绕某一课题,师生之间提问和对话的方法。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的方法,与谈话法不同之处在于,有同学之间的交流。 第三、通过实践活动来传递和感知信息的方法,即实践活动法,它包括道德践行活动,生活交往活动,角色模拟活动,专题研究活动。 第四、逻辑认知法.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所谓逻辑的方法,是撇开发展的曲折过程和偶然因素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方法,所谓历史的方法,就是从历史的自然过程支研究事物的方法。 逻辑方法使用遵循的顺序运用归纳法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和原理运用分析与综合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 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弄清相近相似及相关概念原理的联系与区别运用论证证明概念原理的科学性,消除学生疑虑。 运用推理使学生概念原理系统化深刻化运用应用加深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激发和形成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情感的激情促信的方法(1)激发和形成学习兴趣的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使用价值,满足学生需要。 教学内容呈现生动直观,增强其刺激性和吸引力改善师生关系,将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迁移到老师所教内容上去。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外显活动分量,实现对教学最大参与运用情感的感染功能,加强情感交流,以情激情。运用情感的情景性特征,创设情境,以境激情运用情感的强化和动力功能,帮助学生成功。 (2)激发认知情感,振奋学习精神的方法。 (3)激发学习义务和责任感的方法。

初中思想政治课大纲

一)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 、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祖国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著名民族英雄、有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 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 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 2 、集体主义教育 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 3 、社会主义教育 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 初步的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4 、理想教育 学生目的教育; 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 5 、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和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 初步职业道德、环境道德教育;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 6 、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 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 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以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7 、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 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 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教育; 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8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青春期心理卫生、性道德和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真诚友爱的教育;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 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训练。 (二)高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 、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_1

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效性是其生命线,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实效性问题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必须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及运用等方面下功夫,从而增强教学实效性。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形势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具体对策,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利依据。 标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社会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尤其要求大学生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着“生多师少”和轻视课堂教学的现状,加之教学资源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就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合班讲大课的授课方式,甚至有人肆意贬低课堂教学作用。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就会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合班上大课,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讲到底的授课模式,其教学效果就必然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从而会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所以,对提高新形势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每一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的教师们都面临和思考着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形势 1.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经济发展也明显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由此我国不断流入越来越多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所以,各种政治信息就通过日益强大的媒体不断传播,不断冲击着社会大众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影响。基于这一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要根据时代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以学生的思想观念来引导。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课程的基础,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教师队伍不断更新的新形势 现代教育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这些年轻教师普遍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政治观念,并且很可能与思想政治课程中

政治课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2013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题研究考题(蓟县刚考的考题是这些) 一、简答题(共5个) 1、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是什么? 2、简述金融危机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的内涵? 3、简述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4、当前我国周边地区形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能对我国经济的稳定运行带来影响。 二、简述题(从以下3个中选择2道题) 1、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路径是什么? 2、如何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3、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对实现科学发展观有何重要意义。 三、证论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请结合以上一段文字,写一篇证论文,字数不少于500字。(这个题要求不能重,必须有个有观点,若有同卷,视为零分。切记。所以我就没整理这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2013级研究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题研究期末考试复习范围 一、题型: 满分100分,平时成绩20分,卷面满分80分。简答题,每题6分,共5题;论述题,每题15分,共2题;政论文1篇,500字左右,20分。 简答题 1.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是什么?(P17) 答:(一)一条主线: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二)两个坚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三)三型执政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四)四种能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五)五大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 2.如何看待天津经济发展的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P9-11) 答:(一)天津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注:可以只抄10个标题,可以看教学大纲) 1、综合实力跃上新的台阶。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12万亿元,是2006年的2.5倍,年均增长16.5%。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1.288518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8%。 2、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升级。集中力量发展实体经济,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90%,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信息化水平处在全国前列。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7%,主要农副产品自给率提高到9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31.1%,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6%,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全国第三位。 3、滨海新区全面开发开放。2011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6207亿元,是2006年的3.1倍,年均增长23.2%。2012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7205.17亿元,增长20.1%

人教版初中政治(整理版)

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 ●责任的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某些事。 P5 ●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 P6 责任来自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P6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P7 角色与责任 P6P7 承担责任的作用(对社会)P8 谁对我负责?回答首先是:自己对自己负责P9 。其次到他人和社会P10(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表现P9)(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义P9 P10 )“你最大的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易卜生的这句话说明的道理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P10 ●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有责任感(启示感想体会)P11 不负责任的后果:P12 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回报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与此同时承担责任有时候也会付出代价。P14 (承担责任的回报P14 承担责任的代价P14 ) 承担对于人的成长的作用: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 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P14 如何正确对待自己选择的责任?P14 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不能选择的责任?P15 奉献精神是什么的集中表现?P16 (徐虎孔繁森徐洪刚任长霞……) ●履行社会责任,不计较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P16

重要页码(P6 P7 P11 P14 ) 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集体与个体的关系:集体离不开个体而存在。个体也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有无穷的力量。P19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 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利益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因此。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P20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P20 关爱集体的作用(为什么说“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集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集体,只有人人都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出力,集体才会真正成为我们依恋的家 ●关爱集体的表现(怎样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P21 ①关爱集体,表现为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 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③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怎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P23 P24 国家处在困难时期,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主动为国家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P23 为什么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什么人人都要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怎样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怎样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P23 1 维护国家的尊严 2 与国家共渡难关 3 青少年肩负重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