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浅析音乐教学方法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音乐教学方法的传承与创新

一、继承范唱导入新课创新情感体验方式

音乐课既是一门功课,还是一门艺术。它是各科教学中最活跃、最生动、最富有感染力的学科。成功的音乐教学应该是充分发掘音乐声、情、意的感染力,使学生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欣赏美、感受美,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一听便想学的冲动。这便是运用“范唱”来导入新课所承载的功能。但是仅仅停留在“范唱”和教唱上,则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每首歌曲(乐曲)本身就是一只无形而又神奇的手——情感。离开了情感的体验和抒发,感知与表现,音乐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发挥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效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以来,传统的先教唱歌曲后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已越来越显露出它的弊端。因为教师是用大部分的时间来教唱歌曲的,这时学生是在未充分理解乐曲内容的前提下被动地、机械地学习。如果在教唱歌曲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则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使音乐意境与物质表象达到完美的融合。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洗手绢》中,首先让学生仔细听老师范唱,并让学生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听范唱的同时随着乐曲的旋律充分发挥想象,做起形式多样洗手绢的动作来,有的小朋友站着,双手握着空心拳上下

来回不停揉搓,这是站洗;有的一只脚跪着,一只脚蹲着,双手不停地向下使劲,这是蹲着洗;有的小朋友干脆搬来小板凳,双手握着空心拳不停翻手腕,这是坐着洗。这些动作形象逼真,想象丰富、生动、合理。在不自觉中让学生自已体会到了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紧接着在教学歌曲时每教唱一句歌词,教师尽量让学生体会情感,这样就不需要学生学完歌曲以后再进行感情处理了。

二、继承节奏教学发展学生在听中学

节奏是歌曲(乐曲)的命脉。一首歌曲(乐曲)如果没有了节奏将不成其为歌曲(乐曲),那只能说是一些音符或数字。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新歌以前,拿出与歌曲相同的节奏从视觉上看,然后再根据看到的节奏敲打出或唱出节奏。这种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音乐是要靠听去感受的,仅凭眼睛看是感受不到音乐之美的。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听中感受音乐、体会音乐,学节奏也一样。简单的方法有:老师拿出几种敲打乐器,打出节奏让学生辨别或者根据节奏唱出来,这就说明学生在听觉上已经感受到节奏并且掌握它。复杂一点的方法:教师放一段乐曲,让学生找出其节奏的组合方式并能模仿打出节奏。如果你既听出来也能敲打出来,那就说明你已经掌握了这首歌曲(乐曲)的节奏。如:我在讲授《音的强弱》一课时就拿出一些打击乐器。如:大鼓、小鼓、铃鼓、响板、沙锤、三

角铁等。每次拿出两种乐器交换敲打,然后分别让学生听辨哪种乐器打出的是强音,哪种乐器打出的是弱音。从而让学生在听觉上感受了音的强弱。又如:在《我有一只小羊羔》的节奏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听一段乐曲3·2 12 | 33 3 | 22 2 | 35 5 | ,然后让学生哼出节奏,还可以边哼边用拍掌表示。学生在听完两遍以后基本都能根据乐曲的节奏敲打出来,我觉得以上两种方法都比较好。对于音乐,比仅凭眼睛看效果要好得多。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达到了教学节奏的目的。

三、继承传统的教唱发展互动式教学

音乐教学,离不开教唱歌曲,以前的“教唱法”比较好,每首新歌都要先教,然后让学生小声跟琴声唱,拍手唱,默唱等。但都没有抓住儿童的特点——好动。孩子们天生是好动的。动,能促进大脑思维的灵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动,能克服课堂的死板和呆滞,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动”字,发展互动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活动与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充分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在教学中我力求这样的深度偿试,如:在教唱《动物说话》一歌时,我在用传统的教唱法教学生唱歌曲时,还教给他们一些简单动作,跟

琴唱时并让他们自由发挥,可随意想和做与歌曲有关的动作,这时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自由唱时,有的跳,有的拍手,有的跺脚,有的摇头,有的扭腰,可有趣啦。学生学得非常带劲,这样就完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趁此机会表扬了一部分学生,他们学得更有劲了。我在大部分学生学会的时候,还请了几个同学上台为大家表演,感觉效果非常不错。

我认为,这一教学方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采用了互动式教学,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都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因而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继承“乐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乐学”即在良好的氛围中,让儿童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好玩也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喜欢在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学习。情绪好,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头脑就灵活,求知欲就旺盛,就能主动地吸收一些知识和信息,有利于激发其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其知识来源层次都不尽相同,利用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状况,尊重他们的思维习惯,允许他们求同存异,也就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如:我在教学《动物说话》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问:除了我们今天学的这些小动物,你们还见过哪些小动物呀?课堂顿时活跃,一时间学生举手如林,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小猫、小牛、小

狗……,可真多!我进一步提问:那么你们知道他们的叫声怎样?小朋友们再一次都举手了,小猫喵喵喵,小牛妈妈妈,小

狗汪汪汪……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我都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趁热打铁继续提问:那么你们能不能把这些小动物的名字和叫声,填到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歌曲里面呢?教室里的小朋友顿

时都开始演练起来,不到一分钟又有同学举手,他们配上节拍

和旋律还真是那么回事呢!紧接着我又问:同学们,刚才我们

创编的歌曲和原歌曲在演唱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哪些地方还

差些什么?这一问,教室里象是开了锅一样,大家都在找,终

于有一名学生说了,还有动作没有配上。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

象力,给这些小动物编排一些怎样的动作,才符合他们的特点呢?学生各自动着小脑袋,有的还边唱边比划呢!看来这堂课

完全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由此可见,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的创新灵感很容易被激发,这就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的。

一般事物是在自身矛盾的不断产生与转化中前进和发展的。同样,在教育的思想、理论方法上,必须善于研究,勇于开拓

和创新。但是教育的开拓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只有在继承传统教育的母体上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绽放

出绚丽的时代之花。本文中所介绍的传统教学模式如:范唱教学,节奏教学,教唱法和“乐学”,都有它自身继续存在的理由,同样,又如:情感体验、实践创新的教学方法,则更显时代特

色。传承与创新是有机的整体,不能硬性割裂,只能灵活整合二者,音乐教学效果才能显示更加蓬勃的生机。

总之,继承的是优点,创新的则是更符合时代需要。本文仅是笔者的一点浅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致力于音乐教学继承与创新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主编:刘京穗《当代教育文献》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年6月

2、总编:邬方柱《课程改革与教学策略》

出版社: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

2002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