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

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
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位于人教版化学教材八年级第七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第一节。本课题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碳的单质,第二部分介绍碳的化学性质。今天我主要说一说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这部分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的“硬”、石墨的软分子的结构特点。在介绍石墨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和导电性以及C

60

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使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结构的观点。掌握了这一重要化学思想后,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学习化学的意义。由于本书第五章、第六章化学抽象内容较多,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所下降。而本节课教材图文并茂并联系最新科技成就,教学内容紧贴实际生活、生动有趣,可以重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可知他们对新鲜事物有趣的现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想动手试一试、做一做。而这节课的知识就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比如钻石、玻璃刀、铅笔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手尝试做探究实验如玻璃刀划玻璃、石墨电极和铅笔芯的导电性、触摸铅笔芯粉末、木炭吸附性实验等可以充分的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分子的结构特点。

(2)知道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了解C

60

(3) 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案导学,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自学预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利用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资料,学生通过对资料的理解、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3)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并通巩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的观点。

、碳钠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通过对C

60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金刚石、石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难点: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突出重点的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介绍金刚石石墨的视频控件的播放,丰富了课堂内容同时使科学知识变的生动具体形象,,使学生轻松了解掌握金刚石、石墨的性质及用途。同时在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对金刚石、石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突破难点的途径: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金刚石、石墨的立体结构模拟视频,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形成立体模型,理解其结构的区别。

三、教法及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课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课前学生根据学案自学,课堂上采取新颖环节激趣、视频辅助教学、动画模拟微观结构、学生实验探究、猜词小游戏、小组竞赛评分、交互练习等多种形式。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四、教学程序

(一)、课前预习

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包括自学课本知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铅笔的由来等)、准备活动探究的物品(2号电池的电极、玻璃片、有颜色的水、不同类型的铅笔等)

(二)课堂探究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激发兴趣。(3′)

本课是以卖炭翁商店宏张开业为线索的(包括四个环节)。让我们一起进

入本课的奇异之旅。同时进行智慧大PK,出示falsh控件小组品分榜,进行小组竞赛的形式,学生感到很新颖很有趣,对本课产生强烈的兴趣。

2、教学活动环节,环环相扣(27′)

第二环节:产品介绍 ------视频导学,感悟新知(5′)

通过播放视频介绍有关金刚石、石墨、C60的性质、用途及微观结构模拟动画,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新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建立知识体系。

第三环节:顾客体验进行时 ------实验探究,动手动脑(20′)

课前准备:我将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其中小组又确定了组长,这样在实验探究中学生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同时组长会给予组员合作式的帮助,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束小组进行汇报总结。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知,培养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多媒体出示表格,学生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第四环节:有奖竞猜 ------ 学生游戏,活用知识(2′)

设置安排课堂小游戏:《一个比划一个猜》。小游戏中出现的词语,是本课中重要的词语,这样就将所学知识有机的与游戏联系起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参与兴趣,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寓教于乐。

第五环节:本课小结,交流评价(5′)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总结本课内容,教师提示从三维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进行反思,谈体会、谈收获。(师评、互评、自评)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巩固知识(2′)

(1)、课后家庭小实验。

(2)、课本习题的1、3、5题

五、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学习评价

A组 一、填空题: 1.空气是一种物,它是由、、、、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其中占体积最大的是气,占空气总体积的 %,其次是气,占空气总体积的 %。组成空气的各种成分,都保持着各自原来的。 2.稀有气体是、、、、等气体的总称,它们含量较少却有很重要的用途,稀有气体一般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这样说明空气中有少量的;盛有冰水的杯子,放在常温的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有。 4.成年人每min大约吸入氧气8 L,大致需要空气 L,8 L氧气的质量是 g,在这些空气中,氮气约为 L。(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1.429 g/L)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1∶4 B.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 C.空气中含量最多且性质又不活泼的是稀有气体 D.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是维持自然生命的支柱,防止空气污染是极其重要的 2.下列关于氮气的性质和用途,叙述错误的是 A.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在通常状况下,氮气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可用于填充白炽灯的灯泡 D.空气中的氮气不能供给呼吸,对人体有害 3.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稀有气体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B.稀有气体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约为0.03% C.稀有气体的性质很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4.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氮气 B.二氧化碳 C.空气 D.氧气 5.近几年,我国北方地区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造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是植物被破坏。沙尘暴天气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硫 6.用足量的红磷放在一密闭的、充满空气的容器中燃烧,燃烧后温度恢复到原温度,压强保持不变,则容器中剩余的气体体积约为原气体体积的 A.78% B.79% C.100% D.无法判断 7.下列各项中,成因果关系的是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入大气中③一氧化碳排入大气中④冰箱制冷剂氟利昂等氟氯代烃排入大气中 a.形成酸雨 b.产生温室效应 c.破坏臭氧层 d.使人中毒 A.①—d B.②—a C.③—c D.④—b 三、简答题: 1、在实验室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中,能否用硫代替红磷?为什么? 2.有两个集气瓶,分别充满空气和氮气,试用简单的方法加以鉴别。 A组 答案: 一、填空题 1.混合物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氮 78 氧 21 性质 2.氦、氖、氩、氪、氙、很难 3.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4.38.1 11.4 29.7

课题1燃烧和灭火(1)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 1 燃烧和灭火(1)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 1 的内容,通过前面六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化学知识,逐步形成了对化学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因此,本课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算大。而且,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已经储 备了一定的关于燃烧的知识,对燃烧现象显示出极大的兴趣。本课比较适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通过恰当的预设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观察、分析来获取本课主要知识点,充分发挥直接经验的作用。 本课以火灾现场的视频及赞美火的图片引入新课,让学生在感受火给人类带来温暖、文明的同时,又深深体会到火使用不当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由此,引发了学生想要进一步了解燃烧的欲望。通过对已学的几个燃烧现象的回顾,让学生自主总结燃烧的定义,这点主要在预习作业的完善环节体现。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组织小组讨论,燃烧现象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由学习的兴趣转入问题的思考,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汇报方案,然后动手实验验证猜想,做完实验后小组汇报,反思评价原来的猜想,最终得出燃烧的条件。然后提出问题: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否同时具备?演示实验7-1 ,从而归纳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并且借此顺利过渡到灭火原理上,并且通过实验探究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整节课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分析实验中的燃烧现象,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由燃烧的条件和生活经验,推想出适当的灭火方法,培养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学习对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了解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形成科学自然观。 2.树立防火安全意识,培养关注社会意识。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 2.1.1 空气课后作业 (新版)新人教版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课后作业 1.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 B.侯德榜 C.门捷列夫 D.道尔顿 2.空气中含量较多且能用于食品包装的气体是() A.氮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稀有气体 3.小林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的饮料,用干布擦净瓶外壁的水,放置于桌面片刻,发现瓶外壁又挂满水珠。这说明空气中有() A.氮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4.如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c”代表的是() A.氮气B.二氧化碳C.氧气D.稀有气体 5.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从分离空气的成分中不能得到的气体是() A.用作医疗急救的氧气B.用作霓虹灯中填充气的稀有气体 C.用作食品防腐剂的氮气D.用作清洁燃料的氢气 6.如图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色烟雾B.由此实验可推测氮气难溶于水 C.燃烧匙中的红磷可换成细铁丝D.红磷量不足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7.生活中下列各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王老吉凉茶 B.雕牌洗涤剂 C.娃哈哈纯净水 D.山西老陈醋 8.如图是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图,有关此实验的结论与分析错误的是()

A.此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B.此实验证明,反应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既不易溶于水,也不支持燃烧 C.该实验中的红磷还可以用硫来代替 D.若该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装置气密性不好造成的 9.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氧气 B.糖水 C.食醋 D.大理石 10.根据空气的成分填空。 (1)蜡烛在空气中可以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 (2)绿色植物在空气中可进行光合作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和_______。 (3)空气可作为制氮肥的原料,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 (4)测电笔中有一种气体,通电后发红光,这种气体是______。 1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物质分类的方法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结果。根据概念的范围大小,不同类物质间常存在如下三种(如下图): (1)纯净物和混合物属于上述关系的________关系。 (2)有以下物质:①洁净的空气②人呼出的气体③啤酒④液氧⑤二氧化碳⑥医用75%的酒精⑦冰水混合物⑧氯化钾。请用序号填空: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有____________。 12.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请根据实验回答: (1)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将燃着的红磷立即伸入盛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到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填名称)。由此实验可推测出该气体具有的一条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课题1、燃烧和灭火

《课题1、燃烧和灭火》 课程名称《课题1、燃烧和灭火》 授课人张小红学校名称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城关镇中心校教学对象九年级科目化学课时安排1课时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通过前面六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化学知识,所以在本单元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了对化学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必须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能利用灭火的原理,处理一些突发的失火状况。 (3)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2)通过学习辨证地认识燃烧现象,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3)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 1、物质的燃烧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1、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算大。而且,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关于燃烧的知识,对燃烧现象显示出极大的兴趣。本课比较适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通过恰当的预设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观察、分析来获取本课主要知识点,充分发挥直接经验的作用。 三、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及课 件、资源内容 学生、教师活动内容及目标 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 析 引入新课 燃烧的定义 及特征【图片展示】熊熊的烈火。 【教师】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火 的发现和利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 人类的生存条件。 【图片展示】丰盛可口的晚餐 【教师】说明火与我们的生活息息 相关。能给我们带来可口的饭菜。 【图片展示】篝火、火箭发射 【学生】观看图片,从图片中感 受火给我们带来的温暖、欢快。 以及中国科技的发展,增加学 生的自豪感。 【过渡】火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 有“功”也有“过”,我们应当正确的认 识它,使它尽可能地服务于人类。 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对火会有 新的认识。 【学生】认真听讲。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熟悉 的对象,从最新的热点 材料出发,培养学生的 辩证思想。激起学习的 兴趣,导入新课。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教案新版人教版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及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重点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作用的图片以及大气污染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离不开的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等都有哪些性质? 同时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空气,也会对人类造成较大的危害,那么哪些不当做法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何防治大气的污染呢?接下来,我们就空气的用途以及保护进行学习。 二、推进新课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师请各小组出示所收集的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的资料图片。结合图片,师生共同讨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用途。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 1.氧气 [分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主要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 2.氮气 [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回答]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生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 生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分析]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性质非常稳定;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气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性质稳定这一性质。除此之外,氮气还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主要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保护气(3)提供低温环境 师: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可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你能从下面的讨论中获得氮气的性质吗?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020册化学专题复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2020册化学专题复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 学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全册化学专题复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燃烧和灭火学习目标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主题探究互动课堂设疑定纲1、请回忆哪些物质可以与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事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到的现象炭的燃烧硫的燃烧磷的燃烧铁的燃烧2、描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有利和有害两方面); 3、火灾来袭时该如何逃生?解疑探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探究主题一燃烧的条件课本128-129页,完成下列空白: 1、燃烧一般是指可燃物。 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这说明。 2、合作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步骤:按右图所示连好装置。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3、改进实验:(如图,教师演示)实验现象:试管1 试管2 水底白磷。 要水底白磷燃烧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改进实验的优点:

。 探究主题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4、合作探究:(灭火)课本130页,完成下列空白: 实验步骤:将燃烧的蜡烛熄灭灭火方法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1. 2. 3. 4. 实验结论: ① ; ② ; ③ 。 探究主题三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课本131页,完成下列空白:灭火器适用范围灭火器原理(化学方程式)① ② ③ 探究主题四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课本132-133页,完成下列空白: 5、可燃物在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除像氢气、________等可燃性气体外,面粉、煤粉等______也能爆炸。 6、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①可燃物的性质; ②可燃物与氧气的; ③氧气的。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 (2)自我展示1、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探究燃烧的条件如图: 实验现象: 。 要水底白磷燃烧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2、灭火的原理有哪些? 3、试着将灭火的实例与有关的原理用短线连接起来: ①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A移去可燃物②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可用水扑灭B隔绝氧气③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 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东北区)大赛说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化学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燃烧和灭火》,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形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了解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 ●了解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学习,提高安全隐患意识 ●通过对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策略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 2、学法: 1)实验探究 2)分析归纳 3)自主学习 3、设计思路 探究灭火方法比直接探究燃烧条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调整了部分教学顺序,改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熄灭蜡烛入手,进一步探究灭火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逆向思考得出燃烧的条件,再利用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这样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 三、实验设计 1、课本演示实验 通过实验改进,避免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 2、趣味实验。课前由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粉尘爆炸"及"简易灭火器"的实验装置,展示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出部分实验装置图。通过实验的再设计,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中央电视台的娱乐节目"挑战群英会"中的片段--双节棍灭蜡,使课堂进入自由探究的环节。 (二)活动与探究一:熄灭蜡烛的方法 成果交流:吹灭、用书本扇灭、用坩埚钳将烛芯夹灭、用湿布盖灭、用水浇灭、

九年级化学 课题1燃烧和灭火(习题含答案)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答案: (1)氧气(2)发光、放热(3)可燃物(4)氧气(或空气)(5)着火点(6)隔绝氧气(或空气) (7)温度到着火点以下(8)有限(9)急剧燃烧(10)可燃性气体 1.燃烧的条件 (1)燃烧:通常说的燃烧指的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如蜡烛燃烧、木柴燃烧。 (2)着火点:可燃物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 (3)燃烧的条件 ①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现象分析 空气中的白磷燃烧温度达到着火点且接触 氧气 空气中的红磷不燃烧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达到着火点,没接触氧气 白磷燃烧达到着火点,接触氧气 ②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a.可燃物;b.氧气(或空气);c.温度达到着火点。 【例1】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水的纸船,纸船竟然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 A.水能分解 B.纸不是可燃物 C.没有和氧气接触 D.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 解析:回答燃烧的问题,一定要紧扣燃烧条件。纸船是可燃物,在空气中加热,也接触了氧气,故只能从温度找原因。纸船中装了水,加热时,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达不到纸的着火点,故纸船不燃烧。 答案:D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灭火原理 ①隔绝氧气(或空气);②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③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辨误区灭火原理①降低温度不是降低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是不变的;②灭火可采取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或清除可燃物三种措施中的任何一种,不需要同时具备。 (2)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 ①移走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例如,森林失火时,要迅速在距离火场不远处伐木,形成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案

第二单元空气(第一课时)

2、我们的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2)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 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1/5. 结论: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氧气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1/5. 实验反思: (1 )集气瓶底为什么放少量水? (2)为什么要等集气瓶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3)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 积小于集气瓶总体积的1/5.会 是什么原因? (4)瓶内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 质? 3、空气成分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4、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举例: 空气,海水,矿泉水,河水;特点:各种成分保持它们各自的性质。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举例: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特点:可以用化学付号表示。 三、知识巩固演示[实验2-1] 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 什么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 就实验,提出思考题 点评学生的回答,综合 展示正确的答案。 展示空气成分 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 像空气这样的物质引出 混合物概念。 PPT展示 回答课本习题 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 得出结论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阅读教材,说出空 气成分 学生举例

第二单元空气(第二课时)

性质: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用途:保护气、电光源、激光技术、氦制造低温环境、氙用于医疗麻醉。 指导学生观看图片,讨论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 [板书] 三、保护空气 讨论: 1. 在你身边发生过那些污染空 气的现象? 2. 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 气,你能做些什么? [板书] 1. 污染物: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 2. 来源: ①工业;②生活; ③交通;④农业; 3. 危害: 影响健康,影响农业,酸雨, 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4. 防治方法: 加强大气监测、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等。 三、知识巩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PPT展示图片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评价 回答课本习题 记本节课知识点; 练习册中的相关题 讨论与交流 讨论与交流 举例分析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及 收获或质疑。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⑵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教学重点、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 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灯泡发光、发热;焊接时火星四射;人造卫星进入大气层时摩擦发光发热;这些现象是燃烧吗? 3、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现象利用燃烧的呢? 二、新授: 1、燃烧的条件 【讨论】 石头能燃烧吗?――燃烧的前提条件是可燃物。通常情况下石头、铁、煤水、木头……是可燃物吗? 一块木头放在手上能燃烧吗?――燃烧所需要的最低的温度叫该物质的着火点。(看课本p125表7-1) 点燃的木条伸入CO2中为什么会熄灭? 通过上面的讨论你估计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如何设计实验探究? 【实验】 P124图7-4 【讨论】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为什么铁片上的白磷会燃烧? 刚才不燃烧的物质如何才能燃烧呢?

【实验】 p124图7-5 所有的物质达到上述两个条件都能燃烧吗? 【实验】①蘸有酒精的棉花放在酒精灯上能燃烧 ②蘸有水的棉花放在酒精灯上不能燃烧 燃烧的前提条件是可燃物。 【总结】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2、练习: ①判断 ★有发光、发热现象的都是燃烧。★燃烧一定有火焰。 ★燃烧是缓慢氧化,也要放热。★燃烧都是化学反应。 ②下列物质在指定的条件下能燃烧的是() A. 将铁锈装在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加热 B. 将红磷放在常温下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C. 将硫粉与高锰酸钾混合加热 D.将白磷放在沸水中 ③铜网放在蜡烛火焰上会出现火焰被割断的现象,为什么? ④你能设计出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吗?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破坏燃烧的条件 【讨论】一支点燃的蜡烛,你有哪些方法使其熄灭?为什么? ①用CO2 (隔绝氧气)②用水浇(降温至着火点以下)③用扇子扇(降温至着火点以下)(烧的正旺的煤炉能扇灭吗)…… 针对可燃物的条件你有何方案?比如森林、草场着火(设置隔离带或移走可燃物)你能把上述的办法进行分类吗? 【总结】灭火原理――破坏燃烧条件 灭火方法――?清除可燃物或者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隔绝氧气(或者空气)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布置作业: 课本P131页习题 教学反思: 本课题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以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等。同时,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 练习题精选附答案

课题1 空气 课时1 一、选择题: 1.近年来汽车轮胎中常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作为填充气,这种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验证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实验装置图。下列 操作过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弹簧夹没夹紧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B.燃烧匙内盛放过量的红磷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C.没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夹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D.点燃红磷伸入瓶中时,没有立即塞紧瓶塞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3.打捞韩国“岁月号”沉船是在水下作业,潜水员需要呼吸富氧空气。则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要高于普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富氧空气中氧气与其他气体的体积比可以是() A.1 : 2 B.1 : 5 C.1 : 4 D.21 : 79 4.“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其中含有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还有二氧化碳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高 B.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会熄灭 C.可以利用红磷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人造空气”若只含有氧气会更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5.下列气体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B.汽车的尾气C.水蒸气D.香烟的烟气 二、填空简答题: 1.空气的成分按计算,大约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2.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见图I)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Ⅱ)(选用容积为45mL的18×180mm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下面图I、图Ⅱ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指出实验中A、B仪器的名称:A ;B 。 (2)图I实验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点燃酒精灯。 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4)图Ⅱ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 mL刻度处才停止。(5)对照图I实验,你认为图Ⅱ实验有何优点? (回答一点即可)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测试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测试题 姓名:班级: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 A.28%B.21%C.0.94%D.0.03%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B.二氧化碳 C.氮气D.稀有气体 3.首先提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A.瑞典的舍勒B.法国的拉瓦锡 C.中国的祖冲之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4.下列物质中,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 A.二氧化碳气体B.二氧化硫气体 C.一氧化碳气体D.二氧化氮气体 5.下列选项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燃放鞭炮B.汽车排放出的尾气 C.北方冬天烧煤取暖D.动植物的呼吸 6.下列关于空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无色的气体一定就是空气 B.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 C.空气并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D.一般来说,纯净的空气是无色的 7.下列物质中,能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①氧气,②水蒸气,③粉尘,④二氧化硫,⑤氮气,⑥二氧化氮, ⑦一氧化碳,⑧二氧化碳。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 C.①②⑤⑧D.③④⑥⑦ 8.对于红磷的燃烧实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燃烧时会发出大量的热B.产生浓厚的白烟 C.发出红色的火焰D.经过点燃才能燃烧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正确答案) 1.通过实验的方法,制得并发现了氧气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B.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C.瑞典的舍勒D.瑞典的诺贝尔 2.下列气体中,不属于稀有气体的是()。 A.氦气B.氢气C.氖气D.二氧化硫 三、填空题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氧气占________,氮气占________,稀有气体占__________,二氧化碳占__________,其他气体和杂质占_________。所以说空气的成分以__________为主。________约占空气体积的1/5,__________约占空气体积的4/5。 2.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从世界范围内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_________的燃烧和工厂的_________。 四、简答题 1.为了改善本地区的空气质量,请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 课题1空气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空气成分及各成分的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2、设计、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3、了解空气的污染与保护措施 二、自主预习方案 (一)知识回顾 1、联系小学科学与生物、地理及日常生活知识,你一定知道空气中可能有哪些物质吗?试举例说明。 2、用化学符号表示 (1)水(2)二氧化碳(3)氧气(4)氮气 (二)预习尝试 请同学们在认真阅读教材26-31页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测试,相信您一定能独立完成! 1、法国化学家用的方法研究空气的成分,得出空气是由和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2、空气的组成成分 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3、物质可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叫纯净物; 混合物由。 三、课堂导学方案 (一)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下列问题,相信您是个善于思考的好学生!来,试一试! 1、(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 (2)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浑浊现象,说明空气中含有; (3)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 2、两位学生对着桌上一只空玻璃杯讨论,小红同学说:“玻璃杯内没有任何物质,是空的。”小明说:“玻璃杯内有物质。”你同意谁的观点?请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向他们证明你的观点。 3、在实验中,集气瓶中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请相互交流讨论:该实验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氮气具有 什么性质?您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您的推理吗?氮气的这条性质,说明氮气具有哪些重要的用途? 4、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空气污染的现象?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什么? (二)合作交流、质疑补尝 请将您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们共享!相信您一定能有所收获! 考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用途 【例题1】(2014云南)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B. 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 C. 食品包装中充入氮气以防腐 D. 新鲜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课堂练习】试一试!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1.(2015?聊城)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分离液态空气不能得到的气体是()A.氧气B.稀有气体C.氮气D.氢气 2.(2015?益阳)空气中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气体是()

课题1燃烧和灭火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釜山中学李秀文教学目标: 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分析实验的燃烧现象,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培养综合分析问题 的能力。 3.由燃烧的条件和生活经验,推想出适当的灭火的方法,培养推理 的能力。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由燃烧的条件推理得出灭火的方法及其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法、综合启发法。 教学过程: Ⅰ、引入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可能已有几十万年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日常生活中利用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同学们都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都用到了燃烧?请举例说明。那么,同学们可知道燃烧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Ⅱ、授新

[演示实验7-1] [猜想]哪块磷会燃烧呢? [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呢? 2、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呢?[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追问] 那么要想让水下的白磷燃烧需要做什么呢? [学生讨论] 需要给水下白磷通氧气(或空气)。 [针对练习] 1、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无水的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A、没有与氧气接触 B、无水酒精是液体 C、没有达到着火点 D、酒精没有可燃性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在点燃或加热时可燃物才能燃烧 B、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您燃烧 C、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D、可燃物与足够的氧气接触就肯定能发生燃烧 3、烧火时,通常将木柴架空,火会更旺,原因是()

A、木柴是可燃物 B、使木柴与空气接触更充分 C、散热比较快 D、温度易达到着火点 4、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 B、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C、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不能燃烧 D、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过渡]燃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但是如果我们对燃烧控制不好的话就会给我们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展示火灾图片] [提问]如何灭火? [学生讨论] [板书] 二、灭火的方法 1、隔绝氧气(或空气) 2、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3、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针对训练] 1、下列灭火实例中,利用了”隔离可燃物”原理的是( ) A、住宅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头向着火处喷水 B、家人吸烟,不慎引燃被子而发生火灾时,用水浇灭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

第二单元课题一空气(第一课时) A层 1、早期以拉瓦锡为代表的科学家研究空气后认为,空气中约有1/5的气体比较活泼,这种气体可能是()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稀有气体 2、空气的成分(1)氮气(2)氧气(3)稀有气体(4)二氧化碳,按体积分数计算,由多到少的顺序是()A、(1)(2)(3)(4)B、(4)(3)(2)(1) C、(2)(1)(3)(4) D、(2)(1)(4)(3) 3、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4、下列现象不能证明空气存在的是() A.风吹草动 B.空烧杯倒立放入水中,水不能全部进入空烧杯中 C.阳光洒在大地上 D.把软塑料瓶盖拧紧,用手捏瓶子难以变形 5、拉瓦锡为了研究空气的成分,曾把汞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得到了氧化汞红色粉末,这时在密闭容器中减少的气体是,该气体完全反应后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大约减少了。请写出上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6、大约 L空气中含有8 L氧气,在这些空气中氮气约为L。 7、根据课本实验2-1回答下列问题。 (1)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该实验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2)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8、以下物质:①氧气;②人体呼出的气体;③液氮;④空气中0.94%的稀有气体;⑤二氧化碳;⑥新鲜的空气。(填序号) 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请选出一混合物并分析其中的成分;请再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混合物、。 9、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蒸馏水 B.二氧化碳 C. 氢气 D.清洁的空气 E. 加碘食盐 F.碘酒 G.水银 H.生锈铁钉 I.液态氧气 J. 汽水 K. 澄清石灰水 L.铜丝 M. 海水 N.五氧化二磷B层 10、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 是() A.选用红磷是因为它可以耗尽氧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蜡烛 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11、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小明设计了如右图所示实验 装置,集气瓶下端为开口(即没有瓶底),上端瓶口有一带有燃烧匙的橡皮 塞,瓶上带有刻度线,把集气瓶离水面的位置与橡皮塞之间的容积分成五等 份。实验时把点燃的红磷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回答下列问题: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的教学反思 思源中学代米良 对于教学环节的反思:1、对新课导入的反思,对于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展示图片:远古时代人们用火取暖、获得熟食等,古代人们利用火冶金、烧制陶瓷、制造火药等,到近代内燃机、蒸汽机也是利用到燃烧的知识;再到当代圆梦太空燃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此凸显火对人类历史的每一次进步到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紧接着出示火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火,因此让学生强烈的感知学会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如此重要,激发求知欲和责任感。 2、对于燃烧定义的建构,我是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做过的红磷、木炭、硫、铁丝等物质的燃烧实验的现象,归纳出燃烧的一般特征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以此得出一般意义的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追问: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呢?出示酒精、水、石头、蜡烛、纸张等一些常见的物质,要求学生依据经验判断它们是否能燃烧。在学生判断石头能否燃烧时,我展示了火烧圆明园的遗址图片(几根石柱),这个事实再次说明石头没有可燃性,并将情感升华到少年强、中国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听课的老师在评课时提醒说一般的石头是没有可燃性,但是若含有二硫化铁的石头是能燃烧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一定要精准。 3、对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难点,我拿起蜡烛,问蜡烛是可燃物,为什么现在它不燃烧呢?学生回应,需要条件。进入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针对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设计实验印证猜想。当学生对比试管中的白磷、热水中的白磷、试管中的红磷变化的现象得出可燃物燃烧条件: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我追问:如何让热水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案)

课题1 空气教案 【知识要点】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通过平时的感受和本课题的演示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通过对空气污染的介绍,培养环保意识。[要点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规定 通过实验判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本课题的重点,通过过量红磷在燃烧匙中燃烧,观察钟罩内水面上升的体积,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总体积的l/5。 1.反应现象:生成白烟;放热;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2.会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注意:由于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小颗粒,现象应该描述为白烟,而不是白雾(指液体小液滴)。 讨论: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它能支持燃烧吗?它能溶于水吗? 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溶于水。 [要点2] 空气的组成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一般来说它的成分比较固定。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可见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其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要点3] 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都是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讨论:冰水共存体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冰水共存体虽然是冰和水混合在一起,但是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要点4] 氧气的用途 主要是供给呼吸(医疗急救、登山、潜水、航空)和支持燃烧(炼钢、气焊、化工生产、宇宙航行)。这些用途一般都是利用氧气易于跟其他物质起反应并放出热量的性质。 [要点5] 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氮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熔点和沸点都很低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性质不活泼。 [要点6] 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稀有气体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曾被称做“惰性气体”。 稀有气体的用途有:(l)作为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用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2)制成多种电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霓红灯等;(3)用于激光技术或医疗麻醉。 [要点7] 空气的污染 1.污染源: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2.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学习目标】 1、步知道怎么收集资料,知道调查与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 题,初 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知道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3.知道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教学策略】本课题应采用实验导学、组织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进行教学。 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 假设。 例如:①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水的作用:因为P2O5易溶于水,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接 近理论值),还有什么?(必须把集气瓶内的空气先五等分,作好标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课时1

课题1 空气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课时分配:1课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教学。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 (1)投影仪、挂图(O2、N2、稀有气体的用途); (2)集气瓶、燃烧匙、红磷、烧杯、塞子(带导管)、弹簧夹、火柴。 2.学生用具: 空气发现史的资料、稀有气体用途的资料、大气污染的漫画等等(详细内容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我们周围存在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即空气,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堵住注射器的末端后推动活塞很难推动,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导入二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危及人们正常生活的地步。许多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