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金融产业集聚的区域效应研究

研究深圳金融产业集聚的区域效应

深圳是国内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的前沿阵地,汇聚了不少的关键金融创新,比如我国首家证券交易所、首家证券企业、首家企业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首家风险投资试点等。然而,深圳在中国的战略意义今非昔比。它曾经与上海抢夺国家金融中心的宝座。以后,中央把上海界定成全球的金融中心,同时进一步地开发天津滨海新区,另外,还配套并转移了一系列金融范畴改革的先行与先试权。现在,深圳和广州一样被定位成地区的金融中心,同时一同支撑起香港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可谓是势头锐减。为了能够让深圳于国内竞争激烈的金融中心城市环境中显现出来,同时完成区别性的协调发展,本论文正是据此展开了相关的课题研究。

本论文阐述了金融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总结了相关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深圳金融产业集聚展开了统计性的描述,梳理了它的历史发展。将深圳金融产业集聚的情况和国内的一些城市进行了对比式的研究,基于静态对比式分析深圳金融产业集聚和国内一些主要城市的绝对集聚情况,江深圳地区金融产业的集聚与全球金融中心境遇中的静态绝对集聚研究。分析了深圳金融产业分行业集聚情况,主要选取了银行业、证券业与保险业展开分析。对金融产业集聚的理论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分析金融产业集聚的内涵与特点与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分析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包括外部规模效应、金融知识溢出与知识学习效应、金融功能效应以及金融创新效应等。对深圳市金融产业集聚的区域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对深圳市地区的经济增长展开统计性的描述,对其规模进行构建,包括被解释参量、解释变量。对数据域变量加以说明,分析数据结果。得出实证研究的结果及结论。最后,分析深圳金融产业集聚所存在的危机与挑战。

关键词:深圳,金融产业,集聚,区域效应

摘要 (2)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目录. (3)

第一部分引言 (4)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4)

1、研究背景 (4)

2、选题意义 (5)

(二)研究内容 (5)

(三)研究方法与路径 (5)

1、研究方法 (5)

2、研究思路 (6)

第二部分金融产业集聚的理论效应研究 (8)

(一)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 (8)

1、金融产业集聚的内涵与特点 (8)

2、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 (10)

(二)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11)

1、外部规模效应 (11)

2、金融知识溢出与知识学习效应 (11)

3、金融功能效应 (12)

4、金融创新效应 (13)

第三部分深圳市金融产业集聚现状 (14)

(一)深圳金融产业集聚的统计性描述与历史发展 (14)

(二)深圳金融产业集聚的对比研究 (15)

1、基于静态对比式分析深圳金融产业集聚和国内一些主要城市的绝对集

聚 (16)

2、深圳地区金融产业的集聚与全球金融中心境遇中的静态绝对集聚研究

(20)

(三)深圳金融产业分行业集聚情况 (21)

1、银行业 (21)

2、证券业 (23)

3、保险业 (24)

(四)小结 (26)

第四章深圳市金融产业集聚的区域效应的实证研究 (27)

(一)深圳市区域经济增长的统计性描述 (27)

(二)模型构建 (27)

(三)数据域变量的说明 (29)

(四)数据分析结果 (29)

1、面板单位根检验 (29)

2、Hausman测试 (31)

(五)实证研究的结果及结论 (32)

参考文献 (34)

第一部分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研究背景

各国工业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全球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地理集聚现象是值得引人注目的,而并非在地理分布上均衡化。这种新的企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产业集聚”的产生为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诸如美国纽约、法国巴黎、德国柏林这些发达国家的城市,以及韩国首尔、马来西亚吉隆坡这些发展中国家,产业聚集现象也随着全球化发展而越发凸显。1970年开始,由此延伸到金融的研究面来说,金融产业置于经济产业的核心地位中,而金融产业聚集已经成为金融产业组成的基本构成形式,此现象引来中外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及金融实践者的关注,同时引发的金融产业聚集与地方区域性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思考,也是值得后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课题。

从中国南部边陲的小渔村到国际性的大都市,短短30余年间,深圳在一片仅有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3万人发展到了1400多万人,经济规模名列中国第四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十八大之后,新任总书记习近平离京视察的"第一站"就来到了深圳,他评价深圳是中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城市,也是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深圳的发展是中国改革的一个代表作,是一个中国奇迹,也是一个世界奇迹。

深圳金融产业聚集对于促进港深合作,城市创新能力,促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从而促进深圳经济增长有巨大的作用。首先,深圳与香港紧密的地理关系,深圳作为香港通向整个大陆的接入口,香港虽早已发展为亚太地区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但其小型经济体的天生弱势,需庞大经济母体支撑,产业互补性发展,才能维持长远正常的发展。金融资源利益互补优势与人缘优势充分良好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深圳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无限期望;其次,深圳证券交易所作为国内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聚拢众多金融机构,深圳的证券、基金公司、私募业、创投业、担保公司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良性循环与不断发展积累,形成更为成熟的以主板为主体,创业板、中小企业为代表的多层次更具特色的资本市场结构体系,是全国其他大城市所不同的,且更具无线发展性;再次,深圳作为国内创业气氛最好的移民城市,金融产业的聚集为我国创业板市场所在地的深圳建筑更好的创新沃土。

但是,深圳虽然作为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但是跟北京绝对的政治地位优势,上海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优势相比相对弱势,单从政治地位来讲可能还亚于

广州。金融产业在中国仍然处于政府主导和管制的环境下,市场力量相对较弱,沿着行政的渠道分配金融资源仍然是作为主导力量存在;其次,相比于国内知名的上海陆家嘴、北京金融街以及国际上知名的伦敦纽约金融一条街或者一个集中区块来讲,深圳的金融聚集区分布于罗湖、福田以及位于南山,2010年获国务院批准的“前海”深港服务合作区一座城市出现多个金融集聚区,很显然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再者,深圳建设好的产业聚集区缺乏向全国辐射的范围和强度等劣势。因此,如何集中深圳金融产业聚集程度,发挥深港合作优势,加强对全国辐射作用等,促进整个深圳的区域经济协调稳健发展,一直是深圳建设探索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基于上述,本文章对深圳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归纳发现深圳金融产业集聚中问题,探索促进其稳健发展的可操作性建议。

2、选题意义

首先,本论文的主要理论意义在于,全面理论的阐述了金融产业聚集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介于学习借鉴国内学者对金融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丰富相关金融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成果。

其次,本论文关于深圳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分析,对于促进深圳经济增长,归纳发现深圳金融产业集聚中的问题,促进其稳健发展的可操作性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对深圳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对比分析,论述深圳独有特色的发展路径的同时对深圳金融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检测和对比分析的研究结果,提出相对可操作性的对策与意见,对于深圳经济协调稳健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以深圳为例,分析该地区金融产业集聚的区域效应。包括深圳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现状,统计性地描述深圳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性和历史发展情况,与国内的主要大城市与深圳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展开对比式的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据此构建起相应的模型,提出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三)研究方法与路径

1、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即对本课题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搜集,通过图书馆、知网、万方等途径搜集并整理出相关的学术论文,主要包括期刊论文以及学位论文(包括博士学位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对这些文献资料加以整理,从而为本论文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3)模型建构法。即对深圳市金融产业集聚的区域效应展开实证研究,对深圳市区域经济增长加以统计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模型结构,对数据域的变量加以说明,分析数据结果,并实证研究。

2、研究思路

本论文通过概括提炼和借鉴国内外相关优秀文献的研究成果,从理论方面深入阐述金融产业集聚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运用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发现借鉴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的地区优势和发展深圳资深的产业集聚优势和特色。同时搭建面板数据模型,对深圳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前述研究的结果,阐述促进深圳经济增长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研究思路图绘制如下:

文献资料法研究 查阅大量相关文献,

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 咨询导师拟定题目

确定研究课题:深圳金融

产业集聚的区域效应研究

检索、查阅相关文献 与导师商讨、反馈

制定写作计划

利用文献资料法、模型建

构法等对掌握的数据资料

进行梳理。

预期论文:通过资料查阅、分卷的

统计和整理,统计、比较、分析,

对相关资料总结,撰写文章。

第二部分金融产业集聚的理论效应研究

(一)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

1、金融产业集聚的内涵与特点

当下,理论界对于金融产业的集聚概念的界定并未达成共识。普遍的学者指出,相比产业集聚而言,金融产业集聚定义所涵容的信息量更为丰富,也就是说它兼有动态的实效性与静态结果的双重性。基于金融服务业的相关调研可知,在大都市范围中,大、中与小型的金融服务产业均存在着集聚的走向。连建辉、孙焕民与钟惠波等学者指出,金融企业集群现象是复合性的金融产品在生产和交易过程中所出现的中间网络组织结构,此集群可以替区域中的金融机构产生一笔可观的租金,从而促进当地的金融与经济的发展。据此变为现代金融活动的主要模式与栖息地。学者梁颖认为,金融产业集聚被认为是一个国家中金融中介机构、国内金融企业、金融监管部门以及跨国金融企业等具备总部的相关功能,其机构就地域而言,趋向于特定化的地区集中,同时和其他的国内大型公司总部、全球性机构以及跨国企业内部间存在着紧密的往来社交关联性,是一种特殊化的产业空间构造。林江鹏与黄永明等学者通过深入的研究之后,总结出金融产业集聚所具有的性质,指出金融集聚涵盖了4层涵义:层次性、累积经济性、空间性以及递进性等。

黄解宇等学者平行地比对了产业集聚与金融产业集聚的情况,指出金融产业集聚既兼有传统产业集聚的部分共性与新的涵义特点。具体可参见下表3-17所示:

表3-17 金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比对表

产业集聚金融集聚集聚的主要内容几乎各个产业,诸如商业

与制造业

金融业与有关的服务业

集聚的速率较为迟缓金融的资源呈现出高度

流动的状态,加快集聚的

速度集聚的程度比较低比较高

集聚的动因空间的外部性、默示信息

以及非对称化信息等

除却产业集聚的普遍性原因之外,还涵盖了高流动性、核心与经济主导等

影响的因子自然条件、偶然性因子、除却产业集聚的普遍性

公司的组织构造、历史、规模经济和外部性以及

竞争和创新等因子之外,还受到经济发展时期、全球经济环境影

响等

集聚所依靠的社会发展

时期多种条件、各个阶段下均

会产生

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条件

以及较高程度的社会发

展时期

效应传导的体制集聚效应、溢出效应以及

扩散效应集聚效应、溢出效应、拓展效应以及功能效应

影响的范畴集中在本行业与有关的

行业具有广泛性的影响,全局性,基本上关涉全部的行

监管情况行业监管比较地复杂化,具有综合

式的监管特点

风险传导行业风险综合性风险,较快的传导

以及广泛的传导,广泛性

的影响

政策指引政策作用机制比较地显

著化

政策所产生的机制比较地复杂化,作用的效果也

并不明确

资料出处:黄解宇等学者,《金融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与实践解析》,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从上述表3-17可知,金融产业集聚的前提条件是传统产业集聚,具有发展的普遍化产业集聚相较而言,金融产业集聚所具有的集聚速度更为快捷化、集聚的程度更高、影响的范围更为广泛、影响的力度愈大以及集聚的风险也愈大,因而监管相应的必要性与难度自然也愈大。总而言之,以前的文献资料是把金融产业的集聚概念界定成金融工具、金融企业、金融监管部门、货币资金、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跨国金融机构于某范围高度集中化,基于市场的联系与非市场的联系,构建起相互合作与竞争的产业化群体。具体而言,各个区域在研发、指引、传送、吸收、动员以及配备金融资源的过程具备多元化的最初条件与特征,在恰宜的范围或是空间环境中,金融中介与金融资源基于趋利性的特征,也许会向最初条件更加优越性的城市靠拢,从而构建起金融产业集聚的系统。当金融产业集聚形成之后,因为条件与要素在区域上存在着区别以及禀赋上的差异,流动性的金融资源仍旧会呈现并维持连续性的状态,金融机构的布局也会深入地集中在一起,金融机构、金融从业职员、金融资源以及金融市场等多方面的聚合与扩散现

象,最终构建起多种层次化的金融产业集聚情况。

2、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

通过把集聚理论运用在金融产业,和金融产业集聚出现的缘故及其内在的体制问题,有关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主要涵盖了如下的几个维度:

(1)确定区位。Kindleberger(1974)基于对比经济史的理论系统,就金融产业集聚产生的动因展开了较为细致的探究。在他看来,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银行与证券公司等)集中性地挑选出某个确定的区位,其产生的原因为规模经济,同时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着自我强化的特征。如此一来,愈来愈多的金融资源集聚于相同的一个地区,从而导致此地区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从而吸引愈来愈多的金融机构加入其中。

D.E.P.Davis(1990)第一次将企业的选址理论运用在金融产业的集聚动因内。在他看来,金融企业的地址选择的核心目的在于获得自身最大化的净收益。因而,金融企业在挑选区位的过程中,核心的影响因子主要包括3部分,即需求条件、金融机构的外部规模经济因子依旧供给条件等。这便意味着利润存在着一个最大化的理论模型,也就是企业的选址理论,这也充分地表明了特定企业在选择特定的区位过程中是实质性问题。

Clark(2004)的分析也体现出金融资源内容就空间邻近维度上的关键性意义。在他看来,金融系统依赖于地理是无法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递减的,特别是当市场信息的地理区别极为明显时,金融机构内部所展开的面对面的交流势在必行。

(2)规模经济。学者Park(1989)在研究金融产业集聚形成原因的课题中,使用了规模经济效应理论来展开研究,借此分析国际金融中心的产生与银行业集聚深入发展的内在缘由。

Park学者指出,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是产生金融中心的最为核心的因素。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相关理论,在行业的内部,银行之间能够展开相互的协调和合作。在金融资源集聚造成金融市场日益拓展之后,金融机构内部即可以更为便捷地分享基础性的设备、强化信息之间的沟通效率,并展开合作,进而强化生产的效率,深入地促进国际金融中心的逐渐形成。

Choietal等(2002)学者对国际的14个金融集聚区展开了实证检测,探讨了全球金融中心金融服务的格局改变情况,分析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原因。他根据14个金融中心300余个跨国银行网点的分布数据构建起14*14维度的关联矩阵,通过实证的结果表明,金融中心关键是因为如下的缘故而出现了强烈的吸引力:(1)地区经济的规模及其活动;(2)当下银行的全部数量;(3)银企的机密保护体制;(4)股票的市场规模及其交易头寸;(5)和其他的国家展开双边贸易的关联性,

诸如外商的直接投资(FDI)以及和全球资本的往来。就信息的外溢领域而言,Bossone等学者(2003)的研究证明,信息外溢是导致金融集聚的关键性成因,金融中介可以经由强化投资者和企业家(融资模式关键是银行贷款)内部的信息传送,进而强化了投资者和企业内部的彼此信任,达到提升投资和递增价值投资链利益的目的。证券市场与金融衍生产品对于信息存在着高度化的敏感度,投资者和券商主体就空间距离维度而言,如果能够接近即可以便捷地方便彼此,同时可以及时地获取精确的信息内容。金融产业集聚产生的主要因子为空间区位,公司挑选出相同区位之后,即能够产生新的另一个关键性因子。

(二)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1、外部规模效应

金融产业集聚能够形成外部规模效应。首先,有效地减少了金融组织机构的交易成本。因为地理接近性的缘故,集群内的金融机构能够共同分享通讯以及网络等公共性的设备,从而省却彼此内部展开物质与信息传送的有关开支;另外,因为集群中的金融机构拥有一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能够产生一样的行为准则,提高彼此内在的信任合作关联性,因此,他们和集群之外的金融组织相比,更易形成一致的交易,同时充分地践履合约中的内容,削减由于搜寻有关交易方面的信息而导致开支与时间上的浪费,减少了金融的交易成本。

其次,规模效应体现在充分地利用各类的资源。集群指的是资金与技术的聚集地,因而能够吸引全国甚至是国际各个地区的金融领域的专业人才,在对金融人力资本进行定价时,充分地达到市场化的目的,集群内的金融机构能够便捷地获取相应的资源,确保自我快速地成长起来。集群中聚集了各类相异业务的金融机构与配套的服务机构,因此能够促进分工协作的展开。金融机构假设认定某种业务能够经由市场交易的途径而比自身的组织更加地经济实惠,那么能够把此项业务展开外包,如此即能够省却此金融机构所需的交易成本,同时亦可以最大程度地体现出资源效用的特点。而分工所产生的专业化模式,能够推动从事此项金融服务的机构趋向于更为宏观的规模发展。

最后,规模效应体现在便于金融机构进行协同式的销售模式。金融产业集群成型之后,能够借助于群体效应,集中地展开广告的宣传,构建起集群式的的“区位品牌”。如此即能够削减单一化的金融机构展开金融销售的开支,特别是中小型规模的金融机构,更凸显出显著的经济外部性推动效应。

2、金融知识溢出与知识学习效应

金融集聚会诱发知识的溢出机制。在多种企业技术知识程度,风险系数以及

收益系统等维度的决定作用下,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在多种集聚程度下出现多种影响。根据LS本地的溢出理论可知,金融集聚为从聚拢至扩散的流程。当下,国内的金融资源在分配上存在着并不均匀的现象,其核心原因在于资本所存在着逐利性与所有制的歧视现象,从而导致优势金融的资源出现了高度集中化的特点,尤其集中于比较发达的地区,未能把LS 模型内的积累循环因果效应辐射至集群区的四周,事实上,金融知识溢出主要被限制在集聚区域中,从而导致系统产生了稳定的封闭性后果。

马姆伯格与马斯克尔等学者认为,突出的该地区创新环境,除却强化创新行为之外,还可以诱导锁定的后果,也就是本地的结构日趋狭隘化,同时也会集中在特别种类的经济活动(市场行为、技术与组织)范畴中,最终导致无法转移至新型的发展轨道中。

结合甚至地区的实际现状而言,金融集聚会对地区经济产生递增的知识溢出体制,同时伴随知识学习效应的产生,且相应地,主要有正向与负向的2个维度,正向影响关键体现于集聚的核心地区中,至于负向影响则关键凸显于中心集聚地区和边缘地区内。

3、金融功能效应

首先,金融产业集群中不同机构内部开展长期性的紧密合作能够促进分散化的风险。一则由于彼此之间比较地熟悉,能够有效地甄别金融所需者或是金融供给者本身所具有的信用情况,削减了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而产生的逆向性选择,减少了信用风险;另一则,在信息外溢的效应影响下,集群中不同的参与者可以率先地感受到经济运作过程中所存在的以及也许出现的风险,此外,领先的风险管理技术及其预警体系也会迅捷地在集群内加以传播,同时被广泛地运用,这些都可以明显地强化集群中金融公司的分散与规避风险的功能。

其次,集群中汇聚了各类金融因素及其产品的供求主体双方,在竞争的作用下,能够促进各类因子与金融产品进行科学性的价位确定。精确的定价能够替金融机构展开有效性的管理风险的主要需求,特别是股票与金融衍生工具等价格波动大以及受到各类因子影响的相关金融资产。

最后,金融产业集群的功能体现在可以明显地强化集群中金融机构总体性地抵抗金融风险。原因在于集群中的金融机构因为存在着专业化分工的情况,担当着金融运作流程中各类环节所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义务,为了规避金融风险出现“多米诺骨牌”式的传递效应,不同的金融机构内部间须处于协调与互助的状态,同时,各个主体都须强化风险的掌控能力。此外,金融产业集群和单个金融机构相较而言,资金实力更加地雄厚,金融工具也日益多样性,可以有效地化解非系统所存在风险几率,从而强化应付金融危机的功能。

4、金融创新效应

金融集群内聚集了不少的金融机构及其中介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内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能够频繁地展开跨行业式的业务合作,研发出种类更为繁多的合作项目,从而让原先根据资源禀赋的对比优势变成整个地区金融的创新优势。就集群环境中,不同的金融机构内部存在着竞争与相互学习的双向效应:一则,金融集群中的竞争压力会演变成金融机构持续性创新的主要原动力,从而加速金融的创新进度,强化服务市场的理念;另一则,因为知识存在着外溢效应,在集群内某个金融机构于某个领域完成创新的任务之后,此创新会迅速地被集群内其他的金融机构所模仿,并可以迅捷地被传播与分享,“知识乘数效应”确保金融产业集群可以获取金融创新的地区性对比优势。

第三部分深圳市金融产业集聚现状

(一)深圳金融产业集聚的统计性描述与历史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环境背景下,深圳地区的金融产业呈现出欣欣繁荣的发展态势。上个世纪的1979年,深圳当地只有农业银行深圳市支行、人民银行深圳市支行、建设银行深圳市支行以及中国银行深圳市办事处所属的8个城市网点,同时还有117家分散布局的农村信用社,同时,还有农村信用社等“背米袋”半工半农性质的职工在内的只有700余人的金融从业者,存款只有1亿余元;迄2015年6月,深圳金融业总部、一级分支机构总数达到350余家,其中的总部机构为104家,证券类法人机构则为59家;金融产业的全部资产高达6.14万亿;金融产业的递增值则约为1503.17亿元,位居全国第3名。本节基于关键性经济事件与深圳金融产业的现实发展状况,把该地区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流程大体划分成如下的几个时期:

(1)第一时期(1980-1997):创业发展时期

深圳特区在创办之初,正处于白手起家的格局。大范围的基础设施打造与工业建设等都是面对的一项项任务,市财政的收入并不高,资金的缺口比较地大,该时期的深圳金融产业规模也并不大,对于资源的支配力度亦较低,附属于其他的产业,是确保其他产业顺利前进的基础产业,尚未产生金融产业的集聚现象。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应的支行升级成分行,同时引入了外资银行,建设起深圳证券交易所、平安保险、深圳外汇调剂中心以及招商银行等,然而它们的规模并不大,深圳金融产业也只归为创业时期。但是在该时期,深圳被当做国内改革开放的重要经济特区,极具活力,积极推广“先行先试”,获得了我国数量最为丰富的优惠政策,同时,深圳地区的金融获得了我国成百个的“第一”与“率先”,获得“金色辉煌”之称。

(2)第二时期(1997-2003 年):转型与调整时期

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对深圳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同时我国也加大了对外开放的速度,金融业面临着深度开放的重压;同时,国家加大研发浦东的力度,中央颁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也偏向于上海地区,至于原先深圳所拥有的政策优势慢慢地弱化。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深圳经济的金融产业逐渐地陷入了重重困难的境地。此时,深圳金融发展处于曲折发展的阶段。

1998年,深圳建立了国内首家基金管理企业——南方基金管理企业,然后又接连地建成新的基金企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愈来愈多的封闭式是或是开放式的基金项目。1年之后,朱镕基实施人民银行改革方案,人民银行深圳分行不再只是从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一级分支机构,而改变为人民银行深圳支行,此

便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深圳特区金融产业在国内的重要地位,从而加大了深圳特区得到政策主动权利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沉重地打击了当地金融业的深入的发展。新世纪之初,深圳特区的证券交易所停止发放主板以及停止发行新股,从而造成不少的证券企业、资金与人才等多种资源的流失后果,同时,随着南方证券与大鹏证券的相继倒闭,深圳特区的金融产业被边缘化,当地的融资能力也沦丧,不仅仅对当地的辐射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动摇了许多人对深圳金融业的发展前景信心,最终造成了2001年——2003年的深圳金融业最低潮后果。(3)第三时期(2003-至今):深化与发展时期

就深圳特区金融产业出现的低潮情况,深圳特区政府特地颁行了产生深远影响的《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2003年);香港又开办了人民币的相关业务(2004年),国内证监会批准深圳证券交易所于主板市场范围内开启中小型企业的业务,引入了8家外资商业银行;深圳创办黄金夜市(2005年);2009年深圳又被当做首批试点城市正式地开启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同时正式开启了创业板的相关业务,深交所主板、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与非上市公司股份报价转让体系形成了协调性的多方发展,从而构建起立体化的资本市场系统结构。

2010年,当地政府与保监会共同签订了《深圳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合作备忘录》,同时颁行了《关于深圳市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目的在于鼓励当地保险业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的前进发展。深圳特区金融产业集聚,关键是偏向于政策,同时形成率先闯劲的创新理念,形成较为自由化的市场经济环境,考虑到深圳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特点而逐步地成型,当下,深圳特区已经构建起多元化的金融市场类型,主要包括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货币市场、股票市场以及黄金市场等。

(二)深圳金融产业集聚的对比研究

通过数年的发展之后,金融产业已经变为深圳特区重要的一项四大支柱产业。迄2014年12月末,当地的17家证券企业公司无论就机构的数量还是总/净资产、营业性收入以及净利润等维度,均维持全国首屈一指的状态,同时,17家基金管理企业全部管理的基金数量为319只,且其基金份额与资产净值是全国的1/3,仅位于上海之后;深圳特区金融产业用不到1%的人口创下了15.8%的GDP,领跑全国。就2014年深圳特区的金融业递增值而言,它在全国的排名屈居第三,创值约为1301.31亿元,是上海地区的69.88%,北京地区的70.34%,是广州的3.91倍,天津地区的3.21倍,重庆地区的3.08倍,同比增长幅度是10.6%,超出上海约5.7个百分点,北京约2个百分点,广州约2.4个百分点,也从侧面体现出深圳特区不可小觑的金融产业集聚功能。

1、基于静态对比式分析深圳金融产业集聚和国内一些主要城市的绝对集聚

深圳特区的金融产业集聚主要有如下的3个维度:金融机构集聚、金融规模集聚与金融市场集聚等。第一,上述3个维度存在着相互关联的关系,为了规避不必要的干扰性,本论文采用金融规模集聚效应来表示北上广深等国内主要城市金融产业的集聚程度;第二,由于国内金融政策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从而造成不同城市之间的金融市场存在着差异性,同时还存在着数据的可等性等情况,本节在分析时主要挑选的是证券、基金、银行、保险与期货在2014年的资产规模的相关数据来表示有关金融的规模及其集聚效应。根据变量不少,同时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本论文先使用的是主成分法来研究银行业与证券业不同的集聚度,然后考虑到不同城市地区的金融产业递增值,用保费收入表示保险产业的集聚度,再联系主成分法研究并演算不同城市的金融产业集聚情况。

(1)银行业的集聚度分析

本论文所挑选出的指标主要是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的余额、银行机构资产的全部金额以及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的余额等,搜集到的最初数据源自于各市2014的统计年鉴,据此来计算出我国主要的六大城市的银行领域的集聚度。银行业集聚指标内部的相关性测试,通过SPSS18.0工具展开KMO与Bartlett球度指标的测试。计算出的结果总结如下表2-1:

表2-1 KMO测试与Bartlett球度的测试

Olkin

-

eyer

-

aiser M

K Measure of Sampling dequacy

A0.761

Bartlett’s est

T of phericity

S Approx.quare

-

Chi S

df 15.631 Sig. 2.871

0.000

原始数据出处:《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以及《广州统计年鉴》(2014)等。

从上表的数据分析可知,KMO的数值为0.761,因为指标的挑选与确定数量并不多,只有3个,因而,关键选择的是球形测试,由于最后的p数值为0.000,说明测试的结果比较地明显,因此,此变量适合展开因子方面的研究。

表2- 2 因子诠释原有变量的整体方差状况

Compone

nt

nitial

I Eigenvalues Extraction ums

S of quared

S Loadin

gs

Total % of Cumulati Total % of Cumulati

Variance ve% Variance ve%

1 2.801

2 93.564 93.567 2.82

3 93.569 93.172

2 0.232 7.124 98.987

3 0.007 0.278 99.981

大体而言,若综合性因子所提供的贡献率不低于85%,即意味着已超出了大多数信息,同时内部之间并不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通过上述表2-2的统计可知,1个主要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经为93.567%,因而,从中选取1个主成分即可以大体上体现出原变量的核心信息内容,且可以同步地达到减少维度的目的。

表2-3 因子载荷的矩阵统计表

Component 1

Zscore(银行机构的资产全部金额)0.931

Zscore(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的余额)0.991

Zscore(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的余额)0.967

关键成分的表达函数式如下:F1=0.931*Z银行机构的资产全部金额+0.991*Z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的余额+0.967*Z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的余额。集聚度的表达函数式则为:Z1=0.9263*F1。(其中,Z1所表示的是集聚度参量,F1所表示的是关键的成分参量)

表2-4 中国六个主要城市的银行业集聚度统计表城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深圳

集聚度 3.91 -2.11 2.41 -2.55 -0.41 -1.32 从上表的统计可知,北京地区的银行业集聚度在国内首屈一指,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自然实至名归。它集聚了全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部,包括中信银行与华夏银行等属于股份制性质的商业银行总部以及国内进出口银行等归属为政策银行的总部,其中,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国内银行业务中全部的数量超出了60%,而北京银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几乎每家银行均有集中化处理的统一数据库,目的在于更好地将所有银行中的资金集中于总部进行统一性地运作,这就预示着北京集中了国内银行业的大多数资金的全部数量。上海被视为华东地区的金融中心,正处于建设过程中的国际金融中心,被看做交通银行的总部之地,许多银行区域的总部之所,大型化的银行包括中国建行与中国银行的资金运作中心,同时还聚集了不少的外资银行的在华总部。广州地区的银行业集聚度超出深圳,其原因在于和全部华南地域的金融总部所在地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深圳就银行业领域的集聚度和北京与上海相比,差距较大,当然,就其被视作招商银行的总部之所,也在全国银行业领域凸显出一定的地位优势,位列全国第四。

(2)证券业的集聚度

本文所挑选的证券业指标主要是整年积累的股票交易全部金额、整年累计期货代理交易额、证券公司总资产以及基金资产净值等,据此演算出不同市证券业的集聚度情况。证券业不同的集聚指标内部的相关性测试,通过SPSS18.0检测相关的数据KMO 以及Bartlett 球度。得出的演算结果归纳如下:

表2-5 KMO 测试与Bartlett 球度的测试 Olkin -eyer -aiser M K Measure of Sampling dequacy A 0.544

Bar tlett’s est T of Sphericity Approx.quare -Chi S 32.871

df 5.871

Sig.

0.001 原始数据出处: 《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以及《广州统计年鉴》(2014)等。

表2-6 因子诠释原有变量的整体方差状况统计表 Component nitial I Eigenvalues Extraction ums S of quared S Lo

adings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 ive%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 ive% Dimensi

on 0 1 3.621 89.889 89.889 3.621 89.889 89.889 2

.418 9.961 99.781 3

.051 1.031 98.887 4

.000 0.005 99.999

表2-7 因子载荷的矩阵的统计表

Component 1 Zscore (迄年底证券企业的全部资产(单

位:亿元))

0.981 Zscore (整年累计股票交易的全部金额

(单位:亿元))

0.991 Zscore (迄年底基金资产的全部净产值

(单位:亿元))

0.982 Zscore (迄年底整年累计期货代理的交

易金额(单位:亿元))

0.831

通过上表的分析可知,KMO 达到0.544,相类似地,因为指标数量并不多,关键看的是球形测试,通过相关的结果表明,适宜展开因子相关的研究。相类似

地,根据表2-3的相关数据,得出国内的主要城市证券业的集聚度如下:

表2-8 国内六大城市证券业的集聚度统计表

城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深圳

集聚度 1.85 -3.41 3.26 -3.56 -1.31 3.18 通过上表的统计可知,深圳地区证券业的集聚度逊色于上海,体现出国内两大证券交易所主要城市对证券企业所形成的强大集聚力;因为上海是主板市场,同时处于建设中的全球金融中心,它的证券业集聚度则优于深圳。北京因为是诸多国企与跨国企业集团的总部,同时也是国内金融行业不同监管的总部之所,对交易信息等数据比较敏感的证券企业挑选并确定于北京处扎营,因此,证券业的集聚度位列国内第三;至于重庆、广州与天津等地没有资本相应的市场,无论是深圳还是上海地区,都已具备了证券业集聚性的先天优势以及路径依靠性所产生的“地理”式锁定效应,因为它的证券业集聚度整体排名并不在前,也就在理所当然之中。

(3)总集聚度的计算分析

本论文所选择并确定的是国内主要的几座城市在2014年的统计年鉴中所记录的金融产业递增值、银行业的集聚度、证券业的集聚度、保险收入(取代保险业的集聚度)等指标来展开主成分的研究。

先展开的是有关指标内部的相关性测试,借助于SPSS18.0来分析数据的KMO 与Bartlett 球度测试。最后的演算结果具体参见下表2-9所示。由于KMO测试的数值为0.691超出0.6,因而,能够展开因子的研究。

表2-9 KMO测试与Bartlett球度的测试

K Measure of Sampling dequacy

A0.691 aiser M

Olkin

-

eyer

-

Bartlett’s est

T of Sphericity Approx.quare

-

Chi S20.173

df 5.911

Sig. 0.002 原始数据出处:《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以及《广州统计年鉴》(2014)等。

由上表2-9可知,1个关键成分的累积贡献率是88.331%,超出了85%,因此,须提取单个来体现出原变量的核心信息。

表2-10 因子诠释原有变量的整体方差状况统计表Component nitial

I Eigenvalues Extraction ums

S of quared

S Lo

adings

Total% of

Variance Cumulat

ive%

Total% of

Variance

Cumulat

ive%

Dimensi on 0 1 3.511 88.529 88.129 3.501 88.192 88.129

2 0.452 12.061 98.813

3 0.045 1.071 99.637

4 0.018 0.501 99.999

表2-11 因子载荷的矩阵的统计表

Component 1

Zscore(金融业递增值)0.982

Zscore(银行业)0.946

Zscore(证券业)0.858

Zscore(保险业)0.955

其中,相关的函数式如下所示:F1=0.982*Z金融业递增值+0.946*Z银行业+0.858*Z证券业+0.955*Z保险业。且有:Z1=0.88342*F1。

表2- 12 国内主要城市金融产业的集聚度统计表城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深圳

集聚度 3.77 -3.08 3.55 -3.00 -1.35 0.14 基于演算出的结果而言,2014年深圳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度就综合排名来看,位列国内第三。北京的金融业务集聚度独占鳌头,通过本论文的演算方法而言,关键是借助于银行业与保险业的优势,从而与其他的城市拉开了一定的间距。由于北京本身汇聚了国内不少的银行总部,因此,该地区的优势自然会凸显出来。而保险业领域,北京汇聚了中国再保险、中国人保与中国人寿等主要的保险公司总部,基本上国内至少70%的保险业资金亦由北京进行统一化的运营。此外,北京还为银河证券与中金企业等大规模化的证券公司的总部,因而,最后综合而言,北京更比上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在金融产业方面也有最高程度的集聚度。

另外。还能够得出如下的结论,即深圳和北京、上海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度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原因在于银行业的集聚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深圳不单单拥有北京与上海等大城市在国内金融体系中的枢纽与总部等地位,同时,大部分华南地区的银行业总部亦设置于广州地区,但是,深圳是国内的一个重要的资本市场,它拥有繁荣的证券业,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深圳地区的金融产业的集聚度。

2、深圳地区金融产业的集聚与全球金融中心境遇中的静态绝对集聚研究

金融中心事实上即指的是金融产业集聚至一定程度的体现。本论文所援引的

金融集聚(下)

3.1.2 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现状 近几年,安徽省一直在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并将其列入经济发展十年规划中,历经多年的发展,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地提高。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知道,2008年安徽省三大产业占比分别为37.7%、40.5%和21.8%,此时安徽省经济的发展动力还是第一、二产业,截止到2018年底,三大产业的占比调整为9.5%、50.2%和40.3%。笔者通过优化率指标对08-18年的安徽省产业结构进行测算,发现安徽省的结构优化率保持着逐年递增的趋势,截止到2018年底更是达到了90.7%的结构优化程度。综上,随着产业的改革创新,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越来越高,产业结构活力越来越强,产业结构呈现出科学协同的发展局面。 表3-2 安徽省2008-2018年三大产业占比表 年份2 8 2 9 2 1 2 1 1 2 1 2 2 1 3 2 1 4 2 1 5 2 1 6 2 1 7 2 1 8 第一产业0 . 3 7 7 . 3 2 3 . 3 1 1 . 2 8 9 . 2 7 1 . 2 4 1 . 2 5 . 1 8 7 . 1 5 5 . 1 3 4 . 9 5 第二产业0 . 4 5 . 4 1 3 . 4 2 8 . 4 3 7 . 4 4 1 . 4 5 2 . 4 6 3 . 4 7 4 . 4 8 5 . 4 9 1 . 5 2 第三产业0 . 2 1 8 . 2 6 4 . 2 6 1 . 2 7 4 . 2 8 8 . 3 7 . 3 3 2 . 3 3 9 . 3 6 . 3 7 5 . 4 3 3.2 模型建立和指标选取

某区金融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某区金融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核心产业,是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范围内,金融机构密集、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交易活跃、信用体系健全,且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较强的支撑和辐射效应,就可以称之为“金融中心”。**区,作为全省金融机构聚集度最高的区域,作为****CBD的所在地,责无旁贷地应该承担起建设**省金融中心的重任。为了进一步促进**区金融产业的发展,加快打造**省金融中心的步伐,笔者对**区金融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对策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分析。 一、**区金融产业发展现状 毫无疑问,**区的金融产业在全省最为成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底蕴最为深厚。据清《**省通志》记载:略。可以说,**区是全省金融底蕴最为深厚的区域。 2、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目前,以***大道和***路交汇处为核心的****CBD,已经聚集了2家省级金融监管机构、17家银行的省级分行(含外资银行1家)、12家全国性证券公司的省级分公司、18家全国性保险公司的省级分公司,以及206家各级银行网点、26家证券公司网点、43家保险公司网点。绝大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在*省级分部均落户**区,各级金融机构数量占全市一半以上。如此高密度、高规格的金融机构,在**省无人能出其右。 3、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如前所述,入驻**区的金融机构中,

相当大一部分为省级机构。**区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覆盖全省,管理和运营着全省90%以上的金融资产,对全省乃至周边省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如果说全省的金融体系是一个“血液循环系统”,那么**区就是一颗强有力的心脏,控制着全省金融血脉的流动。 4、配套产业较为完善。除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之外,**区还聚集了16家担保贷款公司、21家典当抵押公司、196家各类投资和基金公司,以及大量的财会、评估、审计、经纪等类型的企业,构筑起**区多元化的金融产业格局、良好的金融产业链条和完善的配套产业体系。 二、**区金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区已经具备较好的金融产业发展基础,且发展势头强劲,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比,金融产业综合竞争力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产业结构不平衡。具体表现为,银行业一枝独秀,最为发达;证券、保险业稍逊;期货、信托、资产管理等方面则表现不活跃;基金、投资类型的企业发展零散;大量的担保、典当、抵押等类型的公司发展规模偏小,未能形成品牌企业和规模效应。二是资本结构不平衡。从资本结构来看,国有金融企业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民营资本虽然成长较快,但占比明显偏小;外资金融企业资本规模还很小,外资银行还仅有***银行一家进驻。 2、空间布局规划不明确。虽然目前以***广场为核心的区域金融机构高度聚集,但**市对于发展金融产业的空间布局规划仍不甚明确。尤其是近年来,各区县争相发展金融产业,一定程度

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一、文献回顾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区域金融理论是我国学者推动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是区域金融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范方志、张立军(2003)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分别研究其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得出金融发展水平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的结论。支大林、祝晓波(2004)拓展了范方志、张立军(2003)的研究,提出了开放条件下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变迁影响的理论模型。叶耀明、纪翠玲(2004)将长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得出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发展能有效促进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刘赣州(2005)承接前人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分析了金融支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惠晓峰、沈静(2006)将东北三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了东北三省各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得出东北三省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影响。马智利、周翔宇(2008)采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法实证分析了1978-2006年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得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只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金融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反之却不成立。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国内一些学者在我国整体或大经济区域层面分析了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而进一步深入到地区层面的研究却很少,因此,省域、市域和县域金融发展对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将是区域金融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以宁波为例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金融发展指标。戈德史密斯1969年提出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金融相关比率”指标,它的定义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由于缺乏地区金融资产的统计数据,国内学术界在计算金融相关比率时,一般采用存贷款额/实际GDP的比值。本文以宁波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当地实际GDP的比值反映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当地实际GDP的比值表示金融体系提高储蓄对产业产值的影响作用。 2.产业结构升级指标。产业结构就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本文采用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来表示产业结构升级。 3.数据来源。本文收集了1978-2007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以及金融机构存贷款数据,通过计算得到贷款余额/当地实际GDP、存款余额/当地实际GDP、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数据指标。本文所有实证分析数据来自《宁波统计年鉴》(1978-2007年)。 (二)研究方法和实证模型 选取三次产业产值为被解释变量,金融机构存款余额/GDP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GDP为解释变量,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建立回归方程: lnY i =i1lnF1 +,其中Y i表示第i产业各年的产值,F 1表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F2表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GDP 的比重,

深圳金融中心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分析

S23深圳金融中心世界创意之都 伦敦金融城发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18显示,深圳排名第23;深圳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组成部分,至2020年,可以辐射的经济估计在5万亿美元(与香港),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第三大全球金融首都。 深圳是中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2014年,企业申请获证的国际专利占全国的1/2强。深圳的股权投资,创投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高新科技、文化创意已进入全球20强。 一、金融业集聚概况 1、金融中心特色 风投金融:深圳集聚了全国40%的风投企业,为高新科技发展提供了蓄水池。当高科技企业在深圳有落户欲望,风投如树上望哨人,可瞭望或顺树干溜下与你握手。 创新金融:IPO市场虽不及上海,但因新三板和创业板的锣鼓声四季不断,中小企业在深圳的注目成为全国性的敬慕平台,也造就了深圳金融业的创客、创新、创业引领新纪元的到来。 2、金融中心现状 整体概况:深圳金融业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全国股票成交额深圳占全国近一半,税前利润突破千亿元,跨境人民币业务量突破万亿元。2014年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约2250亿元,同比增长12%左右;截至2014年末,全市金融业总资产约7.15万亿元;深圳金融业增加值、金融业总资产规模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与北京、上海一并继续稳居内地金融业第一梯队。 产业规模:至2014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238亿元,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截至2014年末,深圳市银行、证券、保险业资产总额7.2万亿元,2014 年实现税前利润总额1167.6 亿元。 银行业:截至2014 年末,深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658 个,从业人数达到6.7万人,银行业总资产6.0 万亿元。截至2014 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3.7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3.43万亿元,外币存款余额499.0 亿美元;本外币贷款余额2.79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外币贷款余额699.0 亿美元。 证券业:截至2014年末,深圳本地法人证券类公司共17家,总资产9762.4亿元;净资产、净资本分别为2123.7亿元、1380.7亿元。2014年末,17家证券公司受托管理资金规模1.86万亿元,其中,证券公司作为通道方的定向理财产品(主要来源于银行理财产品)仍是主体,相关资金规模达1.67万亿元,占全部受托资产规模的89.8%。 基金业:截至2104年末,深圳22家基金公司总资产、净资产分别为209.2亿元、150.6亿元,22家基金公司中17家实现盈利(去年同期20家基金公司中有16家实现盈利),全

汽车金融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汽车金融理论及其研究综述1汽车金融在国外的发展态势 汽车金融是促进汽车业发展的相对独立的金融产业。主要指汽车有关的金融服务,包括在汽车销售、使用过程中,由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向消费者或经销商提供的融资及其它金融服务,包括对经销商的库存融资和对用户的消费信贷或融资租赁等,是在汽车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中所涉及到的资金融通的方式、路径或者说是一个资金融通的基本框架,即资金在汽车领域是如何流动的,从资金供给者到资金需求者的资金流通渠道。从广义上讲,汽车金融应该包括汽车金融资金在融通中所涉及的几个关键要素,它们是汽车金融的赢利模式、融资结构、信用管理、产品开发四个基本环节,以及通过其制约下的汽车金融机构(资金供应者)、汽车金融工具(融通媒介)、汽车金融市场(融通场所)、汽车供应者及汽车需求者。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一辆汽车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生产环节只创造了不到40%的利润,而流通和售后服务环节却能带来60%以上的利润。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对汽车和汽车消费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全球每年新旧车销售收入约1.3万亿美元,其中30%是现金销售,约70%有融资性安排,汽车金融产业规模很大,且已经比较成熟,年增长率在3%左右。 汽车金融服务的起源最初是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由汽车制造商向用户提供汽车销售分期付款时开始出现的。它的出现引起了汽车消费方式的重大变革,实现了消费者购车支付方式由最初的全款支付向

分期付款方式转变。这一转变虽然促进了销售,但大大占用了制造商的资金。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张,消费市场的扩大和金融服务及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汽车制造商又开始通过汽车金融服务这个新的金融渠道,利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这一为国家法律所认可的公司载体形式,来解决在分期付款中出现的资金不足问题,从社会筹集资金。这样汽车金融服务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融资—信贷—信用管理”的运行过程。 汽车制造商提供金融服务的模式可分为欧洲和北美两种。在北美汽车市场,汽车制造商主要是直接面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产品咨询、融资、租赁、保险、零部件供应、维修保养、新车抵押和旧车处理等领域,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对于制造商开发市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汽车市场基本上由汽车制造巨头垄断。在欧洲市场,以大众为代表的金融服务公司则是主要针对经销商提供服务,通过经销商向购买者提供贷款同时强化对经销商的控制,在操作上通常与银行共同完成,汽车金融市场的利润是由汽车制造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均分。 随着市场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剧,汽车金融正向着多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其多元化体现在融资对象,金融服务类型、地域的多元化。即汽车金融公司不再局限于只为本企业品牌的车辆融资,而是通过代理制将融资对象扩展到多种汽车品牌;将传统的购车信贷扩大到汽车衍生

京津冀金融集聚发展现状

京津冀金融集聚发展现状 在全球化的大潮之下,经济资源的流动性更强,金融资源在区域间的转移现象也日趋明显。随着资本流动通道的不断拓宽,金融资源会自发地向某一有利于其发展的区域集中,进而形成金融中心,这就是金融集聚现象。作为货币资本配置的和谐,发达的金融业毋庸置疑地能对所在地区的经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金融资源就如同经济发展的燃料,充足的燃料能够加快发展的脚步。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讲,经济竞争的核心就是金融资源以及金融效率的竞争。综上,不论对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省份而言,尽可能的吸引金融资源,提高金融集聚的水平都是至关重要的。 放眼海外,以纽约,伦敦、东京三大金融中心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城市的金融产业空间集聚状态十分明显。众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入驻以上区域,并以此为中心拓展自身业务与规模。这些金融机构的聚集大大方便了其业务之间的通信、交通等日常业务所需条件,降低经营成本促进自身发展。金融机构在使自身成长的过程中,客观上也对当地经济做出巨大贡献,使得这三座城市成为享誉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 望向国内,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竞相成长成果斐然。特别是金融业,从最初的几家银行发展到如今各类机构百花齐放的场面。随着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我国的金融资源也开始出现向某个区域集中的倾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崛起迅速吸引着金融资源的涌入,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金融集聚的效应也开始辐射周边,形成了形成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等国内知名的经济圈。 京津冀是中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经济发展历来受到国家重视,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深化改革,对京津冀区域问题受到重视。北京集聚着全国金融监管机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中介机构的总部,众多来华投资建设的外资金融企业也选择把中国区总部设在北京。到2014年,北京市银行系统机构总数为4 018个,从业人数达189 776人。天津是我国北方的水陆交通枢纽,发挥着疏通国内外有关贸易和货物运输的重要作用,是我国北方的物流中心。2014年货物吞吐量超过5.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 400万标准箱。港口规模化发展有力带动金融信息流动,对天津金融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河北省目前正加紧调整产业结构,对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产业集聚理论的分析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 Study Summarization 摘要:产业布局是人类社会从事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和分布。产业布局理论是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产业区位理论和产业聚集理论是产业布局理论的核心。产业布局理论对若干重要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和调整的直接和间接的措施。产业集聚是实现区域产业升级、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产业集聚现象大量存在于许多地区,促进了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 市场结构; 市场集中度; 芝加哥学派; 产业集聚; 竞争优势;产业布局 引言 本文主要讲述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布局理论主要包括产业区位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产业区位理论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为理论、以及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重点阐述了产业集聚理论中的传统和现代经济地理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波特的新竞争优势理论并取得了很多成就。本文将从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从区位论角度看,产业布局就是各个生产要素在企业寻求最佳生产区位的过程中形成的动态配置过程。陆大道(1980)认为工业布局是“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工业企业、工业基地配置的地区和特点。”产业布局就是研究区域内产业中各个产业类型的分布状况,动态上说就是各个产业根据生产要素、地理环境、区域政策而进行的自发的或者被引导式的分布与组合,形成整个区域工业的整体面貌的过程。对于产业布局的研究,国内外理论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国外理论发展除了针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外,特别重视纯理论性质的研究,从韦伯到马歇尔再到克鲁格曼和波特,对现实当中的问题都是先进行理论上的抽象,然后引入参数、模型,进行理论上的检验之后,再用现实中的数据进行论证。对我国产业研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产业集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早期的产业集聚被界定为“产业区”( Industrial District) 。现在, 将其称之为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s) ,或者称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s Economy)。 产业聚集理论最早追溯于亚当斯密关于分工和市场的理论。古典经济学主要是以分工为基础,在规模效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研究与产业集群相关的比较优势和产生集群的原因。新古典产业集群理论注重研究地理邻近性导致的知识外溢,以及静态和动态的空间外部性。新地理经济理论则以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为基础研究聚集现象。波特的新竞争优势理论则把产业聚集于竞争优势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一) 产业集聚问题研究的起源:马歇尔对专业化工业区的分析 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他曾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

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区域金融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它由区域金融比较优势和金融竞争优势所决定。具体而言,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应从金融生态环境、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能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并最终表现为市场力(金融市场化)、资源力(金融资源配置力)、增长力(金融业盈利能力)和开放力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又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同时,这些因素又受金融政策、经济基础、人才政策、教育环境等间接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讨论区域金融竞争力,可以说明区域金融竞争能力的差异,以及金融因素在提升省域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和途径。依据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竞争力理论,剖析和分解影响金融竞争力的各项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分层次的区域金融竞争力指标体系。 一、区域金融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区域金融竞争力分析是建立在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竞争力理论基础上的。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金碚,20XX)。它是以区域作为考察基本单位,以资源禀赋、集聚经济和转移成本为假定前提,以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为核心的科学。区域竞争力是指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争夺资源或市场的能力(金碚,20XX)。金碚还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制,认为一个区域的竞争力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因素。 一个区域的竞争力是各种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产业竞争力、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等。其中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具有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这些都离不开金融提供的资金或资本支持。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表明,金融已成为社会经济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区域金融竞争力内涵 相对于区域竞争力比较成熟且已经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而言,区域金融竞争力还是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新课题,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内涵。有关区域金融竞争力的概念在现有文献中大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出定义。许涤龙(20XX)将金融竞争力按照竞争主体的层次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金融竞争力。宏观层次的金融竞争力是指金融体系竞争力;中观层次的金融竞争力是指区域或

金融发展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作者XX大学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文献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取决于金融是否可以增加(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和/或金融是否可以优化投资结构。同时,文献也表明,如果金融发展有利于穷人进行融资,那么金融发展会缩小收入不平等。反之,金融发展则会扩大收入不平等。 关键词:金融发展收入分配经济增长 一、前言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外生的经济技术进步率(Solow,1956,Swan,1956)。在新古典模型中,技术进步是一个黑箱,人们不确切知道哪些因素影响技术进步,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因此,一代代的经济学家尝试打开技术进步的黑箱。在20世纪80年代,对技术进步的黑箱的研究取得了进展,Romer (1986)和Lucas (1988)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是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从而开启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时代。在经济增长理论取得突破之前,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Diamond and Dybvig,1983,Diamond,1984,Gale andHellwig,1985,Townsend,1979)。也正是由于这些突破性的进展,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与经济增长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但在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上,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是因,即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例如,Hicks,1969);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是果,即经济增长带来了金融发展(例如,Lucas,1988)。在20世纪90年代,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理论,经济学家构建理论模型来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也即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促进金融发展。

深圳高新科技园区(优.选)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深圳高新区,始建于1996年9月,位于深圳经济特区西部,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是国家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的首批试点园区之一。深圳高新区坚持以人为本,技术创新。营造产业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三态合一”的综合环境。倡导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高新区正成为“创业的沃土,成功的家园”。 深圳高新区管理体制 一、建立高新区新型管理体制的原则深圳高新区管理体制的原则是: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及深圳特区法规、规章之下,不改变政府各部门现有职权管辖范围;不中断各种审批链条;赋予高新办必要的权限和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加快高新区发展的合力。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构架根据高新区目前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国内其他高新区的成功管理经验,建议我市高新区现阶段实行决策层(高新区领导小组)——管理层(高新办)——经营服务层(服务中心)的三级管理体制,对高新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待高新区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再对这种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调整。 决策层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负责高新区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协调,负责高新区内改革和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批准或审查高新区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协调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管理层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高新办),它既是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又是市政府管理高新区的派出机构,还是政府有关部门管理高新区的协调办公机构。负责组织、实施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计划,协调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纵向管理,对高新区内的项目、土地审批、工商注册、企业监管、资金运作、人员入户和出境等方面进行资格审查和全过程管理。 经营服务层即服务中心,通过这个机构的设置,将为高新区内的企业提供政策、法律服务,物业管理服务,财务服务,信息服务以及其他配套服务;同时还负责组织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物业开发等经营活动。 深圳高新区特色 深圳高新区有六大特色: 一、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新区企业研发生产的基因抗癌药物、SARS与禽流感病毒检验试剂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计算机与通讯产品、软件产品、光器件产品、数字电视产品、数字无线对讲机产品以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材料、装备制造业产品等都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辐射与带动作用。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光机电一体化已成为高新区主导产业。 二、不断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链高新区已形成了从移动通信、程控交换到光纤光端、网络设备的通讯产业群;从配件、部件到整机的计算机产业群;从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到系统集成软件的软件产业群;从检验试剂、基因疫苗、基因药物到医疗器械的医药产业群。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了一批产值超十亿甚至百亿元的大、中型企业。

对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思考(发表)

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 张望 摘要: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特点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从有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中心 近年来,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化扩大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金融机构不断集聚。以银行业为例,越来越多的中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机构数量、类型、创新和竞争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国务院2009年3月25日召开的常务会原则通过《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未来进入上海的金融机构速度将明显加快,未来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对自身及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影响是目前需要关注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发展特点 1.机构集聚效应明显增强,机构类型更趋多样化,中小银行进入上海的数量明显提速。尽管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但上海机构集聚效应仍持续增强。2008年,新增分行级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13家,其中,股份制银行分行2家,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及外国银行分行9家。机构类型多样化方面取得新突破,除了在国内唯一设立的货币经纪公司外,还成立1家私人银行业务部,村镇银行也获准筹建,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取得新进展。截至12月底,上海银行业营业性金融机构达到3167家,机构类型方面突出表现为“三多”,即外资银行多,外

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已达164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多,共26家;商业银行营运中心多,共计43家,其中持牌11家。 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市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吸引,自2007年以来,进入上海的机构数量明显增加,2007年下半年2008年末,有6家中资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上海分行设立,预计未来进入上海的异地城市商业银行数量还将增加。 2.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运营水平再上新台阶。据监管部门统计,2008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利润811.5亿元,同比增长26.7%。盈利结构持续改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12.2%;成本收入比为27.3%。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资产质量总体较好基础上,不良贷款余额与比率持续7年“双降”。截至2009年12月末,不良贷款率为1.47%。 3.金融创新不断丰富并日趋活跃,国内示范效应不断显现。从银行业战略转型、优化经营模式、改善盈利结构和提升综合竞争力出发,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进经营转型,优化业务结构,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和盈利模式,加快业务创新,在公司治理、经营理念、风险管理、流程再造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个人理财、电子银行、衍生交易、银行卡、消费信贷、中间业务等领域创新活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是理财产品成为银行主要创新领域。理财业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宽。人民币理财产品从以债券投资为主的债券型,逐步延伸拓展,信托计划、信贷资产、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和资本市场等也已成为理财产品的载体。从挂钩境内资本市场发展到境外股票、基金等市场。理财产品从固定收益型,发展到保本浮动收益和不保本浮动收益型。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摘要】作为金融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备受学者们关注却始终未有统一结论。与两者相关的研究贯穿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但针对不同经济阶段、不同经济实体利用不同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结论却常存在差异。本文通过梳理总结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相关的理论、实证研究文献,回顾金融发展理论的进展历程,归纳提炼研究方法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指出未来的改善方向。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 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研究过程经历了一个从集中关注资本、劳动力和科技等实物方面因素的影响机制到考虑货币金融因素作用情况的拓展与变革。这正是由于资金通过金融机构将集中的储蓄贷给投资者形成生产能力,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导致了货币金融的发展,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关注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依据。 巴杰特(Walter Bagehot)开创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先河,提出了在工业革命中处于重要地位的金融工程可以通过把资金导向较高效率的投资来增强资金投资的整体效率。熊彼特认为系统完整功能健全的银行体系能通过挑选最为合适的项目而刺激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帕特里克(Patrick,1966)通过研究首次提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有因果关系,在经济发展早期金融发展先引起了经济收益增加,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成熟,增长趋于稳定后便会反过来拉动金融行业的发展,即供给主导与需求遵循并存。并且在托宾模型将货币纳入可支配收入形成的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新古典货币增长模型。 早期的理论研究在研究对象选择上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并处理,忽略了不同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于金融发展的反映情况也将存在差异。于是通过对不同于发达国家经济状况的发展

深圳前海金融创新政策全文

深圳前海金融创新政策全文

深圳金融创新政策文件全文 关于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唯物主义和全国金融工具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作用,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着重解决实体产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效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努力实现全市经济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结合深圳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金融业要时钟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当前,深圳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制约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创造“深圳质量”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迫切需要金融业重点加大对自主创新、转型升级、低碳发展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支持,推动深圳整体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深圳金融业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

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刻认识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功能作用,为新时期深圳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市、区政府以及个有关部门、驻深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要将引导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当前重点工作,加快构建多层次、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和信息沟通长效机制,积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加大金融资源对实体产业的支持服务力度,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定期主动向社会公布重大发现规划、产业布局规划、重大政策、重点工程立项等信息,提高信息对称性和透明度;各区(新区)要大力支持银企合作,切实做好各项服务,构建银企合作对接平台,组织覆盖面广、多层次的银企洽谈会和对接活动,驻深金融监管机构要坚持“审慎宽容、有扶有控”的监管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资金支持,推动实现金融业与实体产业的共生发展、互利共赢。

金融文献综述

文献归纳和述评 研究背景 由于标准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缺陷,行为金融以心理学和行为学为基础,提出有限理性和非有效市场,来解释金融市场的异象,这是对标准金融学的强有力挑战。标准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之间的差异是研究目标不同。标准金融学描述经济个体的最优决策行为,而行为金融描述的是真实决策行为。 国内外行为金融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状况 行为金融理论奠基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经济学家Daniel Kahneman和实验经济学家Amos Tversky,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大量的行为实验,观察对比发现,许多投资者在实际决策时表现出非完全理性和风险厌恶特征,投资行为的期望值在不同情境多种多样。 1979年Kahneman 和Tversky 共同提出的“期望理论”,成为了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该理论把投资者的情绪变化纳入模型参考指标,提出了在不同风险偏好和效用函数下投资者的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为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期望理论”的出现成为行为金融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着行为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Kahneman还在2002年摘取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预示着行为金融理论和行为经济理论在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进一步开拓出心理学方法在经济学应用空间。1982年Kahneman、Slovic 和Tversky 在《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式与偏差》中研究了人类行为与投资决策的经典经济模型中基本假设相违背的三个方面:风险态度、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将观察到的现象称为“认知偏差”。 1985年,Bondt和R.H.Thaler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引发了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复兴,通过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实证检验了美国市场存在过度反应。学术界视他们的研究工作为行为金融研究的正式开端,标志着行为金融的研究进入黄金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更多的学者投入了这项工作,Thaler、Shiller、Shefrin、Statman 以及Odean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Thaler分别在1987和1999年研究了股票回报率的时间序列、投资者心理会计等问题,Shiller在1990年研究了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股市中的“羊群效应”、投机价格和流行心态的关系等,得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会导致股价波动加剧。Odean在1998年研究投资者在风险厌恶的条件下,结合股票价格、成交量、组合收益等方面就处置效应、过度自信等投资者行为进行研究,得到投资者普遍具有处置效应和过度自信行为特征。因此,Thaler、Shiller、Odean等人被称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领域的第二代领军人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行为金融理论更加注重投资者心理对最优组合投资决策和资产定价的影响。Shefrin和Statman在1994年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随后在2000年,他们又提出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行为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如资产金字塔一层一层构成。每层有不同的目标,每层有不同的风险偏好,有的是为了避免贫困和破产,规避等闲;有的是为了暴富,追逐风险,进一步充实了行为金融理论。 国内研究现状 行为金融理论在我国的研究仍处于理论模型和策略介绍阶段,近年来也开始运用行为金融理论来研究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实际问题。国内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年至2000年底,这一阶段主要集中于研究行为金融理论与经典金融理论系统冲突,应用期望理论对一些典型心理特征和决策特征进行介绍和研究,运用行为金融解释股市“异象”以及介绍该理论的研究前景。1999年,刘力教授的《行为金融理论对EMH假说的挑战》一文是我国最早系统介绍行为金融理论与EMH之争及其基本理论的文章。2000年,牛芳和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1997年-2000年产业规划) (送审稿)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规划组 一九九七年三月 前言 发展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办好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把深圳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需要,是实现深圳市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9月,深圳市政府根据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决定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高新区)扩大到平方公里,实行“一区多园”的管 理体制,并得到国家科委的批准。高新区的建立和发展迫切要求进行新的统一规划。根据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的要求,在高新区规划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产业规划组从1996年10月开始编制《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1997年~2000年产业规划)》。本规划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次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力争做到高新区产业规划与深圳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相吻合,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吻合;做到规划是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对高新区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高新区产业规划是高新区总体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按照本规划,从现在起到2000年,高新区将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为2000年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出现在深圳湾畔。

第一部分目的和依据 一、规划的目的 本规划是在《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和《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订的,其目的在于: (一)确立高新区的发展目标 高新区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 (二)确立高新区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高新区应成为我市大规模、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企业运行机制的试验区;科技成果的转化区;国内、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教育区。 (三)确立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 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区的重点支柱产业。 二、高新区的现状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深圳经济特区西部,北起广深高速公路,南到滨海大道,西临麒麟路、南油大道,东至沙河西路,面积平方公里。北 环大道和深南大道横贯其中,将高新区自然分割为南、中、北三个区域。 (一)北区 北区位于广深高速公路和北环大道之间,包括第五工业区和松坪山生活区。总面积平方公里。 1.第五工业区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的动因 摘要:产业集聚的研究自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就引起了许多学者关注,本文根据对国内外各个流派的产业集聚的动因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以及借鉴前人的梳理方式,进行整合创新,对国外、国内的研究进行分开研究,将国外相关研究分为五个视角,分别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视角;针对国内的研究,则以简单的时间先后顺序为主进行梳理。 关键词:产业集聚;分工;外部经济;交易成本 一、引言 产业集聚的研究早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经开始,如Marshall(1920)的外部经济理论。关于产业集聚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学者普遍达成了共识,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我强化机制,产业集聚无论是对于知识溢出(Rosenthal & Strange,2004),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Baptista,2000),降低竞争成本和机会主义倾向(Paniccia,2002),还是在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方面(Porter,1998)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产业集聚背后的动因,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派别的研究,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共识,各项理论较为松散,没有一个明晰的框架。本文试图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一个概括性的产业集聚动因脉络。 二、国外研究 总的来看,国外经济学对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归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类别。下面将逐一对各个类别中的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梳理。 (一)古典视角:分工与产业集聚 古典经济学对产业集聚动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工(斯密,2001),这成为现代产业集聚理论成因的理论基础。产业间分工包括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中间品交易问题,企业间分工导致的报酬递增和交易费用的节约成为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因。Young(1928)对斯密直观朴素的分工思想进行重新阐述,并突破了斯密的分工受限于市场范围的观点,第一次严格论证了市场范围,迂回生产和企业间分工的动态正反馈机制。而随着乘数理论的发展,Young (1928)的理论更多地被描述为“分

深圳市金融产业用地

深圳市金融产业用地 发展(项目监管)协议书 编号[2009]第号 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 签订日期:年月

甲方: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 地址:深圳市市民中心C区4059-4060 法定代表人:李林 乙方: 地址: 法定代表人: 根据《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使用权出让若干规定》、《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按照《深圳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公告》(深土交告X号)的要求,甲方就乙方入驻使用深圳市金融产业用地建设本部办公大厦,签订本发展(项目监管)协议书。 一、项目名称: 二、宗地编号: 三、甲方权利和义务: (一)对乙方采取招拍挂方式取得的金融产业用地,甲方需本着优质、高效的原则,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依法为入驻项目建设提供服务。 (二)乙方入驻项目正式建成使用后,甲方有权按照本协议书核查乙方投资使用金融产业用地的实际自用率、房产出售和出租等情况。若乙方违反本协议书的有关规定,甲方有权按照本协议书违约责任的约定进行责任追究。

四、乙方权利和义务: (一)乙方应为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成立的金融企业,入驻项目需符合我市金融产业用地的功能要求;同时乙方入驻项目可按照我市支持金融业发展的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二)乙方按照《深圳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公告》(深土交告X 号)的要求,承诺在该宗土地上的项目建成使用后,自用率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X%,且该部分X年内不准对外出售。 (三)乙方在该宗土地上的项目建成使用后,超出自用率部分的办公建筑面积若用于出租,原则上只可出租给经甲方认可的其他金融企业或配套机构。 (四)甲方按照本协议约定核查乙方使用金融产业用地的实际自用率、房产出售和出租等情况时,乙方应主动配合,如实提供相关材料。 五、违约责任: (一)乙方未经该地块项目资格审查主管部门以及市土地主管部门批准,以转让、出租或者股权变更方式擅自变更该地块产业类别用途的,依照《深圳经济特区土地使用权出让条例》等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二)乙方在该宗土地上的项目建成使用后,违反本协议第四条第(二)款的约定,自用面积未达标准且将未达标准的部分出售、出租的,或在规定自用时限内违规出售的,甲方有权责令其改正并建议有关部门依照《深圳经济特区土地使用权出让条例》等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同时,乙方以已享受的所有收益(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