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方言词例分析

广州方言词例分析
广州方言词例分析

第1篇

黐孖根

广州南部有座古神庙,名波罗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581-600)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每逢神诞日,庙前有卖一种纸糊的鸡,上面粘有鸡毛。游人买回去,据说可以避邪挡煞气。波罗鸡是靠“黐”(粘)成的,而“靠黐”广州话指白吃人家的饭食或白拿人家的东西。由此衍生出来一则歇后语“波罗鸡——靠黐”。

“粘”广州话说“黐”(广州音同“痴”)。这是一条古汉语词。三国魏张揖编纂的《广雅》:“黐,黏也。”(笔者注:“黏”同“粘”)普通话读chī,与“吃”、“痴”同音。广州流传过一个笑话:一外地人来穗,见有人沿街叫卖桐油灰(普通话说“泥子”或“油灰”。用来填补木器的孔、缝),外地人不知其为何物,问:这东西好吃吗?卖者忙答:好黐好黐!外地人买了些一试,“哇”地吐出,吵骂声即刻爆响。要说卖桐油的欺骗人,那是冤枉!普通话的“吃”广州话说“食”,“吃”广州人听同“黐”,他以为对方是问桐油灰“黐(粘)”不?原来是语言沟通上引起的一场误会!

“黐”在广州话里大量使用。例如:黐胶(捕鸟用的胶)、黐牙(食物粘牙)、黐牙罅(塞牙缝)、黐牙黐爪(形容吃粘性大的食物粘牙粘嘴)、黐手黐脚(粘手粘脚)。大舌头说话不清楚,舌根像被粘着似的,广州人说“黐脷根(脷:舌头)”,又说“黐脷底”或“黐脷”;给庙里供信徒膜拜的菩萨粘贴或涂上层金,叫“黐金菩萨”;草药“苍耳子”的果外皮长有钩刺,可粘在人的头发上,故又名“黐头婆”。“黐脚鸡”或“黐身膏药”是指总跟着大人的小孩儿,又叫“黐乸芋”(像小芋头附生在大芋头上一样缠人)。在亲友家蹭饭是“黐餐”、“黐饭餐”或“黐餐黐食”。

“黐”还有不少熟语。例如:糖黐豆(形影不离)、黐车噉转(飞快地转,喻忙得脚不着地)、蜞乸逢人黐(蜞乸:蚂蟥。喻到处攫取利益)、糯米黐裤裆(喻长时间闲聊不走的人。裆,口语音同“浪”)、实食冇黐牙(喻做某事有绝对把握)。

电话线路粘连错搭,如同人的脑筋混乱不清楚,因此,广州话骂人“神经病”作“黐线”、“黐筋”或“黐孖筋”。“黐黐哋”只是有点傻,“黐总制”(总制:总开关、总控制器)就傻得不可救药了。

第2篇淹尖声闷

“挑剔”广州人说“淹尖”。例如:又唔系咩值钱嘢,仲要拣嚟拣去,男人老狗仲淹尖过啲师奶(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还要挑来挑去,大男人比女人还挑剔)。因此,“淹尖鬼”是爱挑剔的人,“淹尖到死”则表示挑剔至极。

这个词语跟以往所介绍的不同,它不是由两个词根组成,而是由两个不可拆分的音节[im dzim]联缀而成,两个音节拆分后不表示任何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淹尖[im dzim]”强行拆分成“淹”和“尖”的话,原词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了。由于是由音节构成,书写的时候,只要语音相近或相同的字都可以使用,结果同一个词往往会有不止一个的写法。除了“淹尖”,习惯上还有“淹煎”、“奄尖”、“腌尖”、“淹渐”等词形。

此词最早见用于元代杂剧,主要是形容久病不愈的痛苦状。例如,元剧《萧淑兰》:“病淹煎苦被东风禁,泪连绵惟把春衫渗。”再如,《阳春白雪》:“觑了这淹尖病体,比东阳无异。”“东阳”是南朝时一个叫沈约的人,因出守东阳,故称其为“东阳”。沈约因操劳日渐消瘦,后以“东阳销瘦”或“东阳瘦体”为形容体瘦典故。久病者精神抑郁,诸多不适,难以侍候周全,“淹尖”在广州话里引申出挑剔之义。所以,留存在广州话里的这个古汉语词,在词义上是发生变化了的。

如果把“淹尖”重叠说成“淹淹尖尖”,语气要较原先的加重。挑剔而又刻薄是“淹尖麻米”(“麻米”无义,缀成四音节,加重语气)。此外,“淹尖鬼”已让人难以忍受,如果还要喳喳喳地诸多挑剔,声音聒耳,更让人烦闷,因此“淹尖声闷”同样表示极挑剔之义。由于“声”的口语音读同“腥”,故民间还流行写作“淹尖腥闷”。

第3篇

“契弟”——广州话的一个詈词

拜认亲戚广州话说“契”,干爹称“契爷”、干妈称“契妈”,其他如契仔、契女、契姐、契哥、契妹……,但干弟弟不能叫“契弟”而要说“契细佬”。明代《西厢记》里有这么一句:“下官生杜名确,字君实,幼年与契弟张君瑞同窗。”这里的“契弟”指结义的弟弟。然而在广州方言里“契弟”绝无此义,它是对人极为不恭的骂人话。

笔者曾研读过一本19世纪来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W.Lobscheid编纂的广州方言词典,这本成书于1869年的词典收有大量的当时的广州方言口语词,并用英文加以解释,其中对“契弟”一词的注释是:契弟a sodomite(鸡

奸者)。“鸡奸”说白了就是男性同性恋。此外,笔者还看过一本民国八年(1919)版的《广州指南》,在介绍广州方言词语时就有“龙阳君曰契弟”之句。“龙阳君”指的是谁呢?龙阳君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男宠,后以“龙阳”指男色,旧时人们称以男色侍人者为“龙阳子弟”。按古人的解释,鸡奸即“将男作女也”,因此,在民间还造有一会意字“”(“”读音同“鸡”)。[按:这个字上边是“田”下边是“女”,电脑无法打出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629页“鸡奸”条释义中有此字,但没有单独列项。黄小娅]根据广东文史记载,清代末年,广州西关的光雅里一带,有一种专为红白喜丧主家服务的行业叫“爷门堂倌”,简称“堂倌”。堂倌虽然分男堂和女堂两类,实际上女堂也由三十岁左右的男人充任。男人装扮的女堂倌主要侍候女眷,因此要面施脂粉,油亮的头上卡着镏金镀银的大发夹,出手兰花指,说话细着嗓音,行为举止一如女人。据说长期操此业者即使后来脱离此行当,其举止也带“女性”特点。这些男性“女堂倌们”之间以姊妹相称,并行同性恋,甚至还与雇主家的纨绔子弟传出丑闻。经过一些小报的夸大渲染,光雅里被视作藏污纳垢之所,并由此产生了一条歇后语:“光雅里出世——正契弟”!光雅里被蒙垢了如此恶名,导致许多住户竞相迁离。

事过境迁,现在“契弟”的词义在广州话的口语里已经模糊了,人们相互之间打趣时还用此词表示亲热,但在香港粤语里“契弟”仍然是个詈词。

第4篇广州话的“早晨”和“晨早”

广州人早上一见面就互道“早晨”!这是广州话的一句问候语,意思是“早上好”!普通话“早晨”是指:“从天将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而这个意思的词广州话却说“晨早”,和普通话的“早晨”正好相反。这是广州话里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我们发现广州话不少词语的词序是和普通话相反的。例如:普通话说“喜欢”,广州话说“欢喜”;普通话说“整齐”,广州话说“齐整”,再如(横线前是普通话的说法):夜宵/宵夜、客人/人客、侍妾/妾侍、素质/质素、嫉妒/妒嫉、拥挤/挤拥、整齐/齐整、健康/康健……这些词语的特点是词序相反,但意思相同,这是汉语词汇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们在古籍中是可以找到用例的,只是广州话保留了和普通话词序不同的一些词语罢了。可是“早晨”和“晨早”,词序虽然相反,意思却不相同,而且在古籍里还没有发现有“晨早”一词的用法,这种语言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原来这对异序词是受英语的影响而产生出来的。

英国对华贸易虽然开始于17世纪,但是当时汉英语言还没有任何接触。随着中英贸易数额的逐渐增大,特别是在168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了对华贸易的垄断权,在广州设立了商馆,汉英语言接触渐渐加强。当时中英之间的交流,彼此借用对方的一些简单词汇,使用对方能理解的语法规则来实现有限的交谈。后来这种口语逐渐成为中外买卖双方之间常用的语言,人们将其称之为“广东英语(Canton English)”,也叫作“广东番话”。当时会讲这种英语的广州人很普遍。美国一传教士曾介绍说,他十九世纪初到广州时,和他接触的许多中国人大都能讲这种英语。

笔者从当年记载的方言历史文献上看到,当时广州人早晚相互问候用“好早晨”和“好夜晚”,这是把英语的“Good morning”和“Good night”两条词语,按照汉语的语序对译而成的。随着时间的变迁,“好早晨”后来被省称为“早晨”,“早晨”就成为广府人早上的问候语并一直留用至今。为了避免语义上的混乱,原来表示早上意思的“早晨”则说成“晨早”,以此来区别表示问候的“早晨”。另外,与“好早晨”同时产生的“好夜晚”则没有留传下来。这就是广州方言的“早晨”和“晨早”的由来。可见,外来语也会对汉语词的结构产生影响。

第5篇英语Typhoon(台风)是

粤方言“大风”的音译词

我国沿海地区几乎每年都要遭受来自热带海洋猛烈风暴的袭击,人们把这种风暴称之为“台风”。“台风”是英语Typhoon的音译词,而英语Typhoon却是粤语“大风”的音译词。热带海洋风暴说白了其实就是大风,广州至今仍有人说“打大风”,因此,“大风”一词见诸历代文献。唐贞元十四年(798年)“广州大风,坏屋覆舟。”大风往往引发水灾,“水灾”广州话说“大水”,闹水灾是“发大水”,所以文献上也就有这样的记载。例如: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广州府、番禺、南海等地“夏四月,大风,大水。”

第一位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在华27年(1807-1834),绝大部

分时间居住在广州和澳门。马礼逊精通汉语,他所编纂的《广东省土话字汇》(1828年)收有“大风”一词,还标注了广州话的读音:大风tai fung,并推断“大风”是英语词Typhoon的词源(the origin of Ty-phon)。其实,我们也可以比较得出来,Typhoon和广州音“大风”是完全能够对应的。马礼逊之后的其他西方传教士编写的广州话词典,有的就直接注释为“大风typhoon”。

“台风”什么时候进入汉语书面语的呢?笔者所能看到的最早记录,是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香港的一篇的报道:“7月16日,台风,维多利亚山顶上大风风力十二级,风向东”。解放前出版的《国语辞典》(1937年)也收录了“台风”。可见“台风”的使用在当时已是相当普遍了。如今“台风”早已是人们所熟知的气象预报热带海洋风暴的专门词语。

英语借用广州话的“大风”,应该和清朝时英国来华贸易的历史有关。特别是清政府1757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之后,全国的对外贸易均集中在广州一地。各国对中国的贸易,其货物运输主要是利用海运航线,而外国商船又以英国商船占多数。广州滨临南海,时常发生的热带海洋风暴带来的狂风巨浪,对海上运输构成极大威胁,人们不得不关注天气。因此,英国人在对华贸易交往中借用汉语“大风”一词是很自然的事情。英语借用了广州话“大风”并音译作Typhoon,汉语后来又把这个词倒借回来音译为“台风”,这一出一入之间,词的读音、字形都发生了变化,“台风”一词的来源也就变得模糊了。然而,通过溯本求源,弄清其来历,这对我们研究汉英语言接触和两国之间交往的历史,应该说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第6篇广州话的“白撞雨”

广州人把夏日天晴时忽然下的阵雨称作“白撞雨”。广东番禺人屈大均(1630-1696),在《广东新语》里记载了这条词语:“凡天晴暴雨忽作,雨不避日,日不避雨,点大而疏,是曰白撞雨,亦曰过云雨,亦曰白雨。”

其实过云雨和白撞雨是有区别的。古代把雨随云至,云过雨停称作“过云雨”。宋代人叶梦得《避暑录话》:“五六月之间,每雷起云簇,忽然而作,不过移时,谓之过云雨,虽二三里间亦不同。”“过云雨”就是今天说的短时阵雨,广州话至今仍然保留。

白雨在古籍里指大雨或暴雨。例如:《古诗源·绵州巴歌》:“下白雨,取龙女,织得绢,二丈五。”雨势应该不小,所以才会“下白雨,取龙女”。唐代李白诗:“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也是说雨势极大。白雨还表示“白撞雨”。唐代白居易“赤日间白雨,阴也有反映”的诗句,就形象描绘了白雨的“雨不避日,日不避雨”之特点,与屈氏的记载正相吻合。

白撞雨才是真正本土产的老方言词,人们至今仍把太阳当空照而又同时下雨的自然现象称作“白撞雨”。炎热的夏天,白撞雨骤然而下,如果避之不及,极易中暑,广州话由此产生了一条俗语:白撞雨灒坏人(白撞雨会把人淋坏)。因为“灒”和“赞”同音,这条俗语也常用来比喻被赞扬之声宠坏了的人。此外,晴天万里之时骤雨突降,人们猝防不及而被淋湿,这与行窃者利用人们以为白天比较安全,防范不足之心理,潜屋行盗往往容易得手有相通之处,广州人把这种入屋偷盗者就称之为“白撞”。盗贼如果碰到人,便诈言找错了门,如果无人则拿走钱物,所以人们深恶痛绝,要“严拿白撞”。

第7篇广州话的“镬”

用来烹煮食物的炊具,广州话说“镬”。“镬”在古代就是烹煮肉食等物之器,这是一个很古的汉语词。所以,早在汉代的《说文解字》里就收录了这个词语。《淮南子》也说:“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尝一小块肉,就知道一锅的味道)。清代的李调元还把“镬”写进了他的《南海竹枝词》:“樱桃黄颊鲥尤美,刮镬鸣时雪片轻。每到九江渐落后,南人顿顿食鱼生。”

“镬”不仅是粤语区人的常用炊具,而且还是广州方言里非常活跃的口语词。惹上了大麻烦或事态严重,广州人说“大镬”;“孭镬”是背黑锅;“开大镬”是做大锅饭。广州人还用“镬”造出了不少生动有趣的熟语,例如:一镬熟(一锅端,喻指全死光)、一镬泡或一镬粥(一塌糊涂)、一镬撬起(喻指失败或所剩无几)、镬底噉面(满脸怒色)、冇油唔甩得镬(求人办事不花钱则事难成)、先雷后落,唔够洗镬(先雷后雨则雨量小)、初嚟甫到,唔知镬灶(初来乍到,人地生疏)、落镬生虾――跳死,唔跳亦死(喻指无论怎样努力,也难逃失败的结局)

第8篇

枚肉

到市场里买菜,在卖猪肉的档口上常会看到标示价格的牌子,上面写道“枚肉”或“梅肉”。这个“枚”或“梅”,其实是一条留存在广州人口语里的古汉语词,字本作“脢”。汉代字书《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脢,背肉也。”宋代的韵书《广韵》注释得更清楚:“脢,脊侧之肉。”广州人就称猪背脊上的肉为“脢肉”,而人的后背,广州话说“背脊”或“背脢”,这些方言词的词义与古字书上的解释完全吻合。

由于这条古汉语词在普通话里早已不说了,一般字典上也难查到这个字,“脢”成了僻字,知道它的人不多。所以,当地人就用同音字“枚”或“梅”来替代古本字,例如:枚柳(猪脊背上的条状嫩肉)、枚叉(用脢肉腌制烧成的烤肉),等等。用同音字或者近音字来书写方言词,是粤语区里很常见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

第9篇

大穮禾

无能而又窝囊的人,广州话说“大穮禾”(穮,音读同“抛”)。“穮”是一条古汉语词,原来的意思是形容稻禾虚松、长势欠佳的样子(宋代《集韵》:禾虚貌)。一个人无能而又窝囊,往往也就是没有什么实在的本事,这与稻禾生长不良、内空而虚松的“穮”有相似之处,因而广州人用“大穮禾”来比喻这类人。

在粤语区,凡虚浮而不踏实以及不机灵的人,都可能被人说成是“大穮禾”。口语中“大穮禾”还可以用作形容词,例如:“乜你咁大穮禾口架”(怎么你这么无能啊!)。如果被人称作“大口旧穮”的话,那是责骂你徒有其表而实际是很不中用的家伙。这是一条老方言词。

第10篇

烂湴泥

“烂泥”广州人说“烂湴”或“烂湴泥”(广州音读同“办”)。这个“湴”是一个保留在方言里的古汉语词。“湴”,宋代的韵书《广韵》解释为:“深泥也。”“深泥”指的就是烂泥。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不少含有“湴”的口语词。“湴氹”是指烂泥坑;地面泥泞不堪说“泥浆湴挢”。小孩子玩耍弄得全身泥浆,回来往往要遭母亲的责骂:玩至一身都系泥湴酱。雨天时,车子急驶,被积水烂泥溅得“一身湴”的行人,大声抱怨着司机的无德。由于常用,自然也就产生了以“湴”来作比喻的熟语。例如,喻指相貌丑陋,让人唯恐避之不及,广州话过去有这么一则老俗语:蠄蟝落湴之容,八月秋瓜之貌。“蠄蟝”是癞蛤蟆,掉入烂泥里的癞蛤蟆,其丑至极;过了季节的秋瓜,远不及应节的受人欢迎。还有:烂湴难扶(喻无能之人无法栽培)、烂湴须防有刺(喻要小心提防)。

“湴”的使用还反映在粤语区的地名用字上。广州天河区沙河镇长湴村,番禺市榄核镇湴湄围和增城市派潭镇湴汾村,这三条村子都建于清代。建村之时,因为地势低洼而又泥土稠粘,逢雨积水,烂泥过膝,因此其村名均带有“湴”字。值得一提的是,湴湄围的村民,当年围垦建村,不仅水深泥烂,所挖的水塘又形似人之眉毛,于是命名为“湴眉村”。后因村子四周环水,“眉”字加上个水旁成“湄”,“湴湄围”就是现在的村名。其实早年不少地名,是用人们的口语词来命名的,口语词入地名在早期地名中是极常见的一种现象。地名要雅化、要时尚那是时代发展之后的事情。

第11篇

朝见口晚见面

旧时广州的普通人家大都住房狭窄,居室逼仄,住不下几个人,就在房间内搭建“阁仔”(小阁楼)作起居用。晚上睡觉还要在厅里搭床,一早就得要拆掉,人们称此是“朝行晚拆 (本应是“晚行朝拆”,口语习惯于颠倒来说)。“朝”是广州话的常用词。广州人早上说“朝”、“朝早”或“朝头早”;“今朝”是“今天早上”,明天早上说“听朝”或“ 明朝”;“成朝”指“整个早上”,每天早上说“朝朝”;“朝晚”和“朝头晚夜”则表示早晨和晚上。

“朝”早在汉代的《尔雅》就有解释:“朝,早也。”大家都熟知的李白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里的“朝”就是早上之义。其本义今天仍然可以从成语里反映出来,例如“朝今夕改”、“朝三暮四”。“朝”在普通话里是不能单说的,而要能说成:“朝阳”、“朝日”、“朝晖”“朝露”、“朝夕”等,这些词语大多用于书面,一般不在口语称说。而“朝”至今仍是广州话非常活跃的口语词。《羊城晚报》曾以“朝七晚五12节课,累坏学生哥”为题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朝七晚五”这是用广州话的口语词入题,广州话的“朝晚”可以与数词组合,表示从早到晚的时间段,例如:“朝九晚六”或“朝

五晚九”。

由于经常使用,人们的口语中产生了很多生动活泼的熟语。例如:“朝不保夕”广州话说“揾朝唔得晚”;而“急于求成”则是“朝种树,晚鎅板”(早上才栽上树苗,晚上就要能锯成木板)。其它的还有:朝见口,晚见面(喻常见面者)、朝食晚洗,晚食老鼠洗(喻懒惰者)、朝勤晚勤,晏昼唔见人(喻学习不努力者)、朝朝一碗粥,饿死医生一屋(喻指喝粥的好处)、朝鱼晚肉,唔及饭一熟(大鱼大肉比不上日常米饭香)。

第12篇

煎堆碌碌

农历除夕,广州话说“年晚”或“年卅晚”;需购置的年货叫“年宵嘢”,也叫“年晚货”。“挨年近晚”(接近除夕的日子)的时候,人们就忙着张罗“年宵嘢”了。以往岁终年关之时,广府人家要“开油镬”,也就是用油炸制各种食品,以作年节祭祀先祖和馈赠亲友之用。

“煎堆”是粤地人过年的必备食品之一,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油炸饼食。过年炸“煎堆”的年俗由来已久,早在明末清初的广东番禺人屈大均(1630-1696)的《广东新语》里就有记载:

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

以祀先及馈赠亲友者也。

现在的煎堆已不限于圆形,也有制成扁圆形的,在用料和制作上比以前更丰富更讲究。

“煎堆”的“堆”,字本作“饣追”,是一条古汉语词,古代称饼类食品为“饣追”。宋代《广韵》就解释说:“饣追,饼也。”由于“饣追”的读音同“堆”,又主要是在口语使用,人们一般不大细究其本字,所以用了同音字“堆”。连饱学之士屈大均也从俗写“煎堆”,可见这种写法早已在民间约定俗成。煎堆还有其他的叫法:因为是用油煎炸的,故称“油堆”;“滚动”广州话说“碌”,煎堆圆如能滚动的球,所以,煎堆又叫“碌堆”。

广州话的口语有不少与“煎堆”相关的熟语。“煎堆”其色灿然如金,所以“煎堆碌碌,金钱满屋”;又是过年家家必备食品,就有“年晚煎堆——人有我有”(也作:年晚煎堆——人人有)之语;如果意外得到好处就说“冷手执个热煎堆”。刚出油锅的“煎堆”不宜即吃,否则容易“热气”(上火),一般习惯置放一晚之后方才食用,据说这样就不易上火。所以如果被说成“成个隔夜煎堆噉”(整一个隔夜煎堆的样子),那意思是“冇厘火气”(没有脾气,多指太软弱的人)。圆滚滚的“煎堆”在油炸年节食品中属“大”,但再大也有限,“系咁大个煎堆”(就这么大的煎堆),那是笑你就那么点儿能耐,强不到哪里去。

如今,都在感叹“年味”渐淡,怀念旧时广州年前弥漫在大街小巷里沁人心脾的油香,冬夜虽然寒冷,满城的浓浓年味儿,让人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期待。现在终年忙碌的人们,一看到装饰热闹的超市商场摆满了各式年货,“碌碌煎堆”包装得分外喜庆,就知道:噢,又到挨年近晚时!

第13篇

1月31日羊城沧桑版刊登了《贼佬试砂煲》,介绍了粤语“煲”字,其实此字仲有得“煲”。

仲有得“煲”

广州人称壁较陡直的锅作“煲”。例如:瓦煲、水煲、锑煲、企身煲(体形较高的沙锅)等。除了名词,“煲”还可以做动词,表示用沙锅煮。例如:煲饭、煲汤、煲腍啲(煮烂些)。

我国历代共同语字书里并无“煲”字,此字乃粤地人所创。唐朝有本书叫《北户录》,“所记皆粤南事”,其中就有“褒牛头”的详细记载:

南人取嫩牛头火上燂过(笔者注:“燂”读音

同“谈”,烧热之义),复以汤毛去根再三洗了,

加酒豉葱姜煮之,候熟切如手掌片大,调以苏膏

椒橘之类。

这是笔者所见到“煲”的最早出处,可见,这个词语的来源年代久远。读者或许已经注意到了“褒牛头”的“褒”与现在所用的“煲”不同,这是用了同音字(“褒”“煲”至今在广州话仍然同音),“煲”字是后来才在民间里产生出来的。清代来粤的西方传教士编纂的广州方言词典,收集了大量的方言字,虽然其目的是为了传教,但客观上为我们保存了不少200年前广州话的珍贵资料。这些词典就收录了“煲”字。由此我们可以推论:“煲”字至晚在清代时即已流通使用。

“煲”是粤语区人的常用炊具,用以烹煮食物的不少名称就带有“煲”字。例如:羊腩煲、红烧兔肉煲;用沙锅做好后连锅端上餐桌的是“原煲”,如:原煲滑鸡饭、

原煲明火老汤。小型沙锅叫“煲仔”,如:煲仔酿豆腐;用“煲仔”连饭带肉菜一起焖的饭叫“煲仔饭”。寒冬里,行色匆匆、饥肠辘辘的上班一族,路边食档里吃上冒腾着肉香味儿的“煲仔饭”,顿时感到一种让人舒坦放松的暖意。

用“煲”构成的口语词,除了上期《贼佬试砂煲》一文所列,还有“沙煲罂罉”(各种炊具总称)、“沙煲兄弟,同煲同捞”(同甘共苦的朋友)、“揸水煲”(茶楼、餐馆的服务员)。胃口大开而不断添饭吃是“挖烂饭煲”或“打烂饭煲”;穷得无米下锅是“倒吊沙煲”或简称之“吊煲”;长时间地通过电话聊天是“煲电话粥”;“煲水新闻”自然是指与事实相悖的掺假消息;男人为图谋钱财而跟富有的老妇人结婚叫“煲老藕”;“煲燶粥”字面上是“煮糊了粥”,实际上表示的是枉费心思之义。

“煲”的歇后语也非常生动。湿柴煲饭——暗生烟(喻指暗中结怨);“孤注一掷”说“缸瓦船打老虎——尽地一煲”。有些歇后语不止一种说法。例如:“单料铜煲”的歇后语,除了“一燂(谈)就熟”,还有“一滚就熟”(“滚”有“水开”和“一起玩乐”双关意思),都是比喻容易与人稔熟的人。

无米如何能熬成粥?“煲冇米粥”也就是无米之炊,所以,歇后语可以是“水汪汪”(没有内容),可以是“嘥气”(浪费精力),无论什么,做的都是些毫无实际意义的事情。

当然,有些词语所含的“煲”并非本义。例如:“煲冬瓜”不是熬煮冬瓜,而是表示“普通话”,因为广州话这三个字的读音与“普通话”一词相近,因此口语里就有此诙谐一说。而香港粤语的“煲呔”指蝴蝶形状的领结,是英语bowtie的音译。

第14篇

响边度吖?

广州话问“在什么地方”的“在”,有一个口语词是“响”。例如:“响边度吖?”(在哪儿呢?)“响屋企”(在家里)。这个“响”本作“向”,因为在口语里“向”的字音发生了变化,读同“响”字,所以本地人常写成同音字“响”。

这个“响”也就是“向”,其实是一条古汉语词。举一唐诗为例。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陌上桑》,有这么两句:“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诗句中的“向”,不是表示动作的方向,而是“在……处”之义,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说,也就是“在城隅采桑”。

还可再举一诗为例。“已矣可奈何?冻死向孤村。”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的《风云昼晦夜遂大雪》中的两句,诗里的“向”也是表示“在”的意思,“冻死向孤村”也就是“冻死在孤村”。

“向”的这个用法在普通话里早已消失,却非常可贵地保留在广州话的口语里,是今天我们学习古汉语的一则极为珍贵的语言材料。这个得以留存的古汉语词,又是什么时候发生音变的呢?资料所限,难以给出确切答案。但笔者从19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编纂的广州话词典里查阅到,“向”的读音在当时即已发生变化,收录在词典里就写作“响”,注明这是口语词,并用英文注释其义:“响coll,to be at。”按此算来,“向”在口语中的变读,起码发生在两个世纪以前。语音发生了变化,记录口语词的字也随之而变,由“向”写作“响”,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第15篇

诈笨食虾米

以前广州人大多住得不很宽敞,一所房子中常常住着好几家住户,共居一处的各户之间相互称作“同屋住”。住得虽然狭窄,但邻里之间的关系融洽,小孩子们也常聚在一起玩游戏。其中一种小儿游戏叫做“诈假意煮饭仔”,也就是假装做饭玩。“诈假意”是广州话“假装”的意思。

“诈”的词义,《尔雅》释为“诈,伪也”,而《说文》解作“诈,欺也”。两本词典都先后编纂于汉代,注释的不同说明,“诈”在当时就有这两种用法,也就是:一是假装义(伪也);另一是欺骗义(欺也)。无论是“假装”还是“欺骗”,都含有想遮掩真相,蒙混过关之义。所以,“诈”的这两个意思其实是互有关联的。“诈”的这两种意思广州话都说,但使用的情况有不同。

表示“假装义”的“诈”大量见用于口语。广州坊间曾流传一则笑话:某人赴宴,餐桌上的虾令他垂涎三尺,想下筷子又怕失礼,便夹起餐盘中的一只虾,佯装不懂地问旁人:“呢个系乜嘢吖?(这是什么东西呢)”人们哄然大笑。后以“诈笨食虾米”一语来嘲笑那些明知故问的人。

日常生活中如果听到“诈谛”一词,那是装腔作势之义;“诈尿诈屎”是说应做的事情你却编造出各种理由想

推脱,“尿”和“屎”是喻指编造的都是些上不了枱面的借口。如果被指为“诈懵”,那是骂你装糊涂;“诈吽”或“诈呆诈吽”则是讥笑你装愚笨;这个意义的方言俗语很多:诈傻扮懵(装糊涂)、诈颠扮傻(装傻充愣)、诈颠卖戆(装疯卖傻)、诈颠纳福(懒惰而又装傻以占得便宜)、诈生赖死 (装死撒赖)、诈鬼诈马(装神扮鬼)……这些口语词的“诈”对译成普通话都要说“装”。所以,普通话说的装病、装死、装穷、装嫩、装懂、装聋作哑……,广州话都要说成诈病、诈死、诈穷、诈细、诈识、诈聋扮哑。

至于表示“欺骗义”的“诈”,例如:诈骗、欺诈、诈取(钱财)……无需赘言,谁都可以看出来,这个意义的“诈”是书面语。

第16篇

未见过大蛇屙屎

排泄(大小便等)或者腹泻,广州话都说“屙”。这真是一条难登大雅之堂的口语词,在公共场合里,一句“屙屎屙尿”会让旁人为之侧目,因此稍有教养的人都知道回避此词。

“屙”可是自古就有的词语。南朝大学者顾野王编写的字书《玉篇》(成书于543年)就收有“屙”,并解释作:“屙,上厕也。”广州话的“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屙”在当年应该是一个常用词,否则编者不会收入字书里并解释其义。“屙”口耳相传,延绵千年,至今仍活跃在广州人的口语里。

除了“肚屙”或“屙肚”(拉肚子)和“又屙又呕”(又拉又吐)等词外,广州话“屙”的口语词还有很多。小便不畅,次数多而量少,广州人说“屙遏尿”;“屙羊咩屎”指便秘,排便如羊屎球儿;如厕时间长,被戏称作“屙锁链”。消化和排泄功能好是身体好的表征,“食饭快,屙屎粗”是最不加修饰的说法,虽嫌粗率,那可是对身体健康的由衷赞美。

以“屙”造出的熟语不少。小孩子天性爱模仿,本无愿望做某事的,看见别人在做也就跟着,大人笑斥小儿是“屙屎贪高兴”;无所事事说“食饱饭,等屎屙”;多此一举或行事不当以“屙尿递草纸”作比喻;骂人“屙尿隔过渣”,表明那家伙真是吝啬到了极点。“鸡屙尿”是比喻没有或罕有的事情;而“未见过大蛇屙屎”是说见识少、没见过世面。总有人没能力办成事,却一味地把责任推给不成道理的所谓客观原因,广州人会幽默地送上一句“屙屎唔出赖地硬,屙尿唔出赖风猛”。

歇后语也非常生动:比喻做某事很快显效,说“食猪红屙黑屎——当堂见功”(广州人习称“猪血”为“猪红”);屙尿射竹筒——靠撞(做没把握的事,凭运气瞎碰)、鸡公屙屎——头节硬(喻做事前紧后松,不能一而贯之)。

事过境迁,为适应社会各种交际场合的需要,人们现在大都采用更委婉的方式来替代早年的说法。然而,由于那些口语词来自于民间,有厚重的历史积淀,虽然粗白,但通俗易懂而又极富哲理,在寻常百姓的口语里,至今仍然时有所闻。

第17篇

水城广州的河流通名

“涌”和“滘”

翻开广州地图,就可看到纵横交错的河流如同人的血脉一样遍布全城,显示出这是一片水域广阔的风水宝地。水城水多,表示河流的通名自然也多。除了常见的江、河、海、水、溪之外,还有涌、滘、沥、潭、湾、塘等通名,其中又以“涌”“滘”最为独特,这两个通名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本文就说“涌”和“滘”。

谈到“涌”和“滘”,就不能回避这两个字。

现在为人们所常用的“涌yǒng”,东汉《说文解字》:“涌,滕也。”“滕”就是水超踊,用今天的话说是水向上冒之义。和“涌”同音同义的还有一个异体字“湧”,虽然《说文解字》未见收录,但来源也同样古老。例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西则有湧泉清池,激水推移”用的是“湧”。“涌”的这个意义以及“涌”、“湧”两个字形,在今天的普通话里仍然留用。另外,我国古代曾有一条叫“涌水”的河(这个“涌”同样读yǒng),约在今湖北省监利县境,早已湮没。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时已不能详其经流。因此,这个意义的“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通行于广东地区的“涌”和“滘”,都是粤地人使用的方言字。涌,读音chōng,表河流义,与普通话的“涌yǒng”只是字形相同,在语音和意义上均无关联。“滘”,读音jiào,也是河流义。这两个指称河流的方言词在粤地应当是有相当历史的。由于主要通行于一隅之地,构成的

河流名又大多是口耳相传的小地名,能引起修史者们的注意并载之于册,想必是“涌”“滘”流传很久以后的事情。所以,即便在史籍里找寻出其所谓的最早出处,也极可能早已传用多时了。然而,我们仍要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钩沉,以史证明“涌”和“滘”在粤地是由来已久的河流通名。

编纂于宋代的《广州图经》(唐宋时称方志作“图经”)虽早已失传,但从《永乐大典》等书的辑录中,仍可看到我们的先民用“涌”和“滘”作河流的通名。例如:东莞的麻涌;新会县的东涌;番禺的白泥涌、蓼涌;南海县的上涌、石涌、镇涌、沙滘、上滘、叠滘、南滘等等。元代的《南海志》还有蓼涌、藤涌、木涌、横滘等水名。明清后的资料保存较多,从明代到清代所修纂的《广东通志》、各县志以及各种杂记等,这类地名俯拾皆是。

事实上,不少地名应早于上述记载的年代,只是史料的大量亡佚,我们无从知道得更多。例如,顺德县陈村镇的一个村子,建于唐天复年间(901-904年),地处河边,据传一木雕佛像漂流至此,故名佛滘,后又谐音易名为“弼教”。陈村镇的仙涌村,大约是唐代末年吕姓人迁居于此,他们沿河建村聚居,四周风景优美如画,连仙人吕洞宾也曾到此一游,故名“仙涌”。这两个地名都早于现存古籍史志所记。

“涌”和“滘”两方言字在史料里各有不同的使用情况。

先说“涌”。笔者发现,史志表述广东山川形胜时,“涌”和“湧”两字分用,河流通名用“涌”,而“涌现”义则往往用“湧”。例如,宋代方信孺《南海百咏》“仙湧山”条:

在新会县西七十里,《图经》云:旧无此山,一夕风雷震怒,湧出数峰,林峦周具,因以仙湧名,且取

其名以建寺。

因山乃风雷震怒之后产生,故用“湧”。方信孺其后的赋诗亦用“湧”:“人间灵迹无寻处,仙湧罗浮相对高。”再如,《永乐大典》“增城县”条:

泉子井,在县南三十五里,泉湧地中,清甘可掬,灌溉尤博。

直到民国初年编写的《清史稿》,“涌”、“湧”均不混用。编纂者显然非常清楚,“涌”在粤地是特指河流通名,所以,虽然都是饱学之士,但仍尊重习惯,从俗用字。

再说“滘”。史料反映了这个字经历过由同音字到创制俗字的过程。明未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1631~1692年)的《读史方舆纪要·广东》,用同音字“窖”。例如:

滨海诸邑为盗贼渊薮者,如增城、东莞之茶窖、十字窖;番禺之三曹;波罗海、南海之仰船冈、茅窖;

顺德之黄头涌,香山、新会之白水、分水等处,往往

岁集凶徒……。

因是河水通名,有时加水旁成“氵窖”。例如:茅氵窖、西南氵窖、泥氵窖、潭氵窖等等。而早于《读史方舆纪要》的《永乐大典》亦用“氵窖”。如:番禺县“横氵窖”。

同一个通名却无统一的用字,是因为其指称乃粤地人口语所用,历代共同语的字书自然也就无此汉字,著书者只能用同音字等形式来书写,“滘”是后来才在民间产生的。也就是说,这个字先后经历过“窖→氵窖→滘”的过程,最后“滘”定型为专用字。大概在清代中后期,“滘”已见用。例如,清代同治《南海县志·杂录下》:

贰律桀骜甚,复攻虎门、乌涌、大王滘、凤凰冈等处,各炮台俱陷。

“滘”现在有时还作“漖”。例如:广州市原芳村区的“东漖镇”,本是“东滘”,现作“东漖”。“漖”字虽也见之于古字书,但并非水的通名,而是古代一河水名(明代《字汇·水部》:漖,水名),此河名《水经注》不载,可见其湮亡久矣。因此,“漖”只是和“滘”同音而已,与粤地所用的无任何意义关联。

虽然都是河流通名,“涌”和“滘”在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涌”多指小河,所以口语常说“涌仔”。例如:番禺鱼窝头镇有条小河叫“细沥涌”,清光绪年间沿河建村,村名就称“细沥涌”;原花县炭步镇,明末人们迁至县城西南部聚居,因村前有一小河环绕,故名“南涌”。当然“涌”也有指较大河流的时候。例如,曾是古代北江下游通往广州重要航道的芦苞涌,长32公里,流域面积252平方公里。另一条西南涌,长38公里,流域面积485平方公里,是北江的汊道。

“滘”一般指河道相通处。河网纵横交错的地方称“滘”较多,所以口语有“穿河过滘”之说。例如:沟通西江和北江的河道是“思贤滘”;南海的“叠滘”,因其水网密布,溪河回环如叠,故有此称;顺德的“北滘”原名“百滘”,取众多的大小河流交织汇集之义,后谐音改称

“北滘”。

“涌”和“滘”的不同还表现在使用频率上。据上个世纪的统计,全广东带“滘”字地名269 处,而“涌”则达2585处,“涌”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滘”。星罗密布的“涌”和“滘”,正是水城河道如巷,水路四通八达的真实写照。众多的河流名称凸显出这里曾经是生态环境优越的地方;各种独特的河水通名,表现出先民们对不同河流之间的差异有着清楚的识别,因而用多种不同的通名来表达他们对河流的清晰分辨,而这一切都基于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深刻理解。先民们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此创造出极具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因此,无论我们赋予广州何种色彩,唯有水色才是这座千年古城最基本的颜色;假如抹去了水色,广州将永远不再美丽。

按:“氵窖”最好造字。

(因版面所限,《晚报》刊登时删去一些内容,因原文引用史料较多,现把原文发给你们,希望对你们有启发。)

第18篇

鸡髀打人牙骹软

很多已进入中年的广州人,或许还记得这么一首儿歌《拍大髀》:

“拍大髀(髀:大腿),唱山歌,人人话我冇老婆(冇:没有),的起心肝娶翻个(的起心肝:立下决心;娶:广州话口语音读同“草”),有钱娶个娇娇女,冇钱娶个豆皮婆(豆皮:麻子,出天花后留下的疤印),豆皮婆,食饭食得多,屙屎屙两箩,屙尿冲大海,屙屁打铜锣。”歌词里的“髀”是留存在广州话里的一条古汉语词。

汉代的《说文解字》:“髀,股也。”“股”就是指大腿。《三国志注》有一段记载,刘备在荆州呆了数年,生活安逸。一天,刘备忽然慨然流泪,说:我以前是“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原来刘备看到时光飞逝,人也将老,但壮志未酬,光阴虚度,因而深感悲伤。成语“髀肉复生”来自于此。

人或动物的大腿,广州话都说“髀”。精于饮食的广州人就有经验之谈:“大鱼头,鲩鱼尾,塘虱中间蛤乸髀”(鲢鱼的头,草鱼的尾部,鲶鱼的中间、青蛙的大腿),所列的都是最美味的部位。当然,对上班一族而言,午餐如能吃上一盒“鸡髀饭”或“鹅髀饭”就相当不错了。

“髀”在口语中很常用。“吃了别人的嘴软”广州话说“鸡髀打人牙骹软”(牙骹:颌关节)。“鸡髀(比)同牛髀(比)”,你可以理解为“鸡”和“牛”相比,也可理解为“鸡腿”和“牛腿”相比,说的都是差距之大、难以相比的两事物(口语里“比”和“髀”同音)。如果还要不自量力,就是“蚊髀共牛髀”,那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了。

“髀”还见用于对事物和地名的命名上。广州人称自行车或三轮车的三角形车架为“狗髀架”,因为车架和腿一样具有支撑功能,而且长如“狗髀”,故以此称。江门市西南部有一条河流名为“蚬冈水”,是开平县西南部灌溉的主要河道,河的旧称叫“狗髀冲水”(注:“冲”同“涌”,均指河水)。至于为何要用“狗髀”一词,笔者暂无看到相关记载。

第19篇

你想搏懵吖!

“懵”是广州话的常用口语词,那些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的人常常被斥之为“你都懵嘅”!而被说成“大懵”的话,那是糊涂得非同寻常,如果还要“懵上心口”简直就是糊涂透顶了。

广州话的这个常用词来自于古汉语。南朝字书《玉篇》(约成书于543年)的解释是:“懵,心乱,心迷也。”心思纷乱、迷蒙,自然不明事理、糊里糊涂。广州话至今仍用此义。生活中糊糊涂涂的人不少,于是就有懵仔、懵鬼、懵佬、大懵佬、大懵婆、老懵懂(老糊涂)、大头懵星和懵神三星等等之称。

以“懵”构成的口语词还有:懵盛盛、懵闭闭(也可说成“懵懵闭”)、懵口懵面、迷迷懵懵、懵懵懂懂、搽着面懵膏等词,都是表示糊里糊涂之义。“面懵心精”是说有的人表面装糊涂,内心极精明;而反过来的“心懵面精”在生活中就欠明智了。

“面懵懵”自然是稀里糊涂之义,但别以为“面懵”就是“面懵懵”的同义词,它其实表示难为情,因此“唔怕面懵”就是不怕难为情,这是指责人脸皮厚的常用词。至于“搏懵”同样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它是指趁人疏防时顺手牵羊,也表示占女人便宜之义。公交车上拥挤之时,常听到女士们厉声喝道:“你想搏懵吖”!骂的就是那些浑水摸鱼的无赖之徒。

第20篇

见屎忽喐,唔见米白

“排排坐,食粉果(粉果:米粉蒸制的形如饺子的食品),猪拉柴,狗透火(透火:生火),猫儿担凳姑婆坐,坐烂屎忽(屎忽:屁股),唔好赖我(唔:不;赖:责怪)。”这是广州地区曾流行的一首儿歌。“臀部”北方话的口语词是“屁股”,广州话说“屎忽”。“屎忽”又写作“屎窟”,本字其实是“胐”。

南朝大学者顾野王编写的字书《玉篇》(成书于543年)的解释是:“胐,臀也。”今广州音与“忽”或“窟”同音。“胐”指臀部,也就是“屁股”。

由于此词早已在普通话里消失了,广州话也只在口语称说,绝少见用于书面,因而粤语区人多用同音字“忽”或“窟”来书写这个口语词。例如:屎忽窿(肛门、屁股眼儿)、屎忽墩(屁股蛋儿),“屎忽桠(屁股沟近肛门处),歇后语“一条肠透到屎忽桠——直肠直肚”是喻指直性子的人。

广州话有不少与之相关的熟语。大人呵斥小孩儿道:“又试屎忽痕喇?”(痕:痒义),并非指屁股又痒痒了,而是孩子做错了事,该打!要奖励还是受惩罚?说“打边炉定打屎忽(打边炉:吃火锅;定:还是)”,二选其一!好动或者坐不住的是“屎忽喐”(喐:动义),现在还表示对某事感兴趣、跃跃欲试之义。一坐下就聊个没完,如同黏性强的糯米紧粘椅子上,广州人戏称为“糯米屎忽”;又因无论怎么着仍巴着不离椅子,故又称“长屎忽”。“度住屎忽裁裤(度住:量度义;裁:裁剪)”,是据实做事,还有注意节省勿浪费之义。用网兜兜稳屁股后再行上吊,何以至死?“络定个屎忽吊颈——稳阵”是比喻做事稳妥,力求万无一失。人人自认屎忽白(人无自知之明)、捉虫入屎忽(自找麻烦)。

拍马屁说“舌赖屎忽”(舌赖,与“赖”音近,舔义);“屎忽鬼”是两面三刀者,如果被指为“正屎忽鬼嚟嘅”(十足的两面派),会让人唯恐躲避不及的。表示不想看的人或事,说:“屎忽生疮——冇眼睇(冇:没有;睇:看)”。此义还另有一说:“屎忽生疮冇眼见,鼻哥生疮在眼前”。有权有势者老百姓们惹不起,否则将倾家荡产,绝了门户,还被打得屁股开花。这就是“斗官穷,斗鬼绝,斗到衙门屎忽裂”。当然恶人也被诅咒成“生仔冇屎忽(恶有恶报)”。

以前想吃精细些的米,就要把粗米放在碓臼中,不停脚地踏着舂米器具(舂:音同“中”),才能捣出精米来。可是只见人不停脚地上下踩踏,就是不见捣出精米来,故此广州话说“见屎忽喐,唔见米白”,比喻力气用了不少,但成效甚微。

第21篇

食得咸鱼抵得渴

粤地近海,曾有学者考证,地名“番禺”是用汉字记录的一条古越语词,义指“咸村”,表明古代广州就是海水或咸水到达之地。时至今天,秋冬之时,咸水仍可上至江村镇北的老鸦岗,故广州向来有“秋咸”之害,几乎每年都有“咸潮逼近广州”的报道。

广州话常把海水说作“咸水”。“咸水鱼”是海水鱼类的泛称;咸水虾指海虾;咸水草是沿海濒江淤泥上生长的一种水草,以前菜市场常作捆绑鱼肉菜蔬等用。香港地区还把专用于卫生间清洁的海水叫做“咸水”,向居民输送海水的管道是“咸水喉”,而“咸水楼”是香港过去用海水搅拌混凝土而建的楼房。此外,粤语区人还把过去在江海浮家泛宅的水上居民唱的民歌称为“咸水歌”;通过海路走私来的货物叫做“咸水货”;“咸水话”指洋泾浜英语(今也指不纯正的普通话)。广州人习以“水”喻财,“咸水”自然也有外币义,“食咸水”以前指到香港谋生赚港币,用外币说“使咸水”。

濒临大海的环境使广东盐业自古就发达,沿海一带“盐”字的地名很多。宋代就有的如东莞的靖康、大宁、归德栅、黄田;新会的海晏、博劳、怀宁等盐场。明代阳江的双恩场、咸水场等等。广州街巷名也有不少,如因清代盐仓而名的盐仓二巷,其他如盐运西正、盐亭东、盐亭西、盐巷等,表明了盐向来与本地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盛产海盐的环境为广府人腌制各种食品提供了便利,反映在广州话里就有大量的相关名称:咸柑(盐腌柑皮)、咸金桔、咸榄、咸姜、咸淡(泛指菜肴)、咸餸(下饭小菜总称)、咸酸(醋腌瓜菜总称)、咸酸菜(腌制的大芥菜)、咸虾(虾酱)、咸鱼酱、霉香咸鱼、咸煎饼、咸干花生(盐水煮熟晾干的带壳花生)等等,而专门经营油盐酱醋的商店,广州人统称作“咸杂铺”。

口语里的不少熟语就带有腌制食品名。例如:想获其利得先忍其苦,说“食得咸鱼抵得渴”;其他还有:咸鱼翻生(濒临绝境而获救。生:活义;翻生:复活)、咸鱼识游水(不可能的事)、唔食咸鱼免口干(勿陷困境)、咸柑咁多(喻极少)、卖咸酸菜——畀面(畀面:给面子)、咸蛋滚汤——心都实(极度失望)。

粤语经典常用语句(谐音好易学)

粤语经典常用语句一、日常用语:普通话 1、你好! 2、在那里呀? 3、现在是2 点。 4、你在干什么? 5、你吃饭了没? 6、你叫什么名字? 7、谢谢 8、对不起/不好意思 9、不好意思打扰你一下 10、1 2 3 4 5 6 7 8 9 10 粤语(拼音)你好!(nei5 hou2 !) 系边度呀?(hai6 bin1 dou6 aa1 ?) 衣家系两点。(ji1 gaa1 hai6 loeng5 im2。) 你系度做乜啊?(nei5 hai6 dou6 zou6 mat1 aa1?) 你食左饭未啊?(nei5 ji6 zo2 faan6 mei6 aa1?) 你叫咩名啊?(nei5 giu3 me1 meng4 aa1?) 唔该。(m4 goi1。) 对唔住/唔好意思。(deoi3 m4 zyu6 / m4 hou2 ji3 si1。)唔好意思阻你一阵。(m4 hou2 ji3 si1 zo2 nei5 jat1 zan6。)鸭乙散丝恩漏擦扒狗洒(jat1 ji6 saam1 sei3 ng5 luk6 cat1 baat3 gau2 sap6) 音版 1.(普)您好! (粤)你好! (谐)内侯! 2.(普)早上好! (粤)早晨! (谐)走森! 3.(普)午安! (粤)午安! (谐)唔安! 4.(普)晚安! (粤)早唞! (谐)走讨! 5.(普)晚上好! (粤)晚上好! (谐)瞒香侯! 6.(普)各位好! (粤)大家好! (谐)逮嘎侯! 7.(普)你好吗,王先生? (粤)你好嘛,王生? (谐)内侯嘛,王桑? 8.(普)谢谢您,我很好。 (粤)我好好,你有心啦! (谐)鹅侯侯,内摇森啦! 9.(普)很久没见了,你最近过得怎样?家人都好吗?(粤)好耐冇见啦,你呢排过得点样?屋企人好唔好吖?(谐)侯乃谋根啦,内呢派郭哒典样? 喔凯然侯唔侯啊? 10.(普)很高兴见到您。内。(粤)好高兴见到你。(谐)侯勾狠根豆 11.(普)很荣幸认识您。侯温很。(粤)识得你我好荣幸。(谐)识哒内鹅 12.(普)你一向过得可好?楼果哒给侯嘛?(粤)你一路过得几好嘛?(谐)内呀 13.(普)李小姐,您的父亲身体还好吗?体仲几好嘛?(谐)雷休姐,内爸爸给森台纵给侯嘛?(粤)李小姐,你爸爸嘅身 14.(普)请代我向您全家问好。唔乖堆鹅闷内裙嘎侯。(粤)唔该代我问你全家好。(谐) 15.(普)这些天天气变化很快,请多保重身体。日变,你要小心保重身体。(粤)呢几日天气成(谐)尼给雅听黑森雅冰,内摇休森步

安徽合肥方言词语调查

安徽合肥方言词语调查 王雨丛1 ,吴先文 2 (1.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024;2.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 230601) 摘 要:方言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域分支,在一定时期内与通语共同存在。对方言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掌握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对应规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普通话的推广,减少交流中的语言交流障碍,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收集合肥方言词汇词目约1000条,按词类和词义相结合的分类法,名词分为天文、地理、时间,农业,植物,动物,房舍,器具、用品,称谓,亲属,人体,生理、病理,衣服、穿戴,饮食,红白大事,日常生活,商业、交易,文体、教育,人体动作,方位等19义类和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数量词4个义类,共计23个义类。关键词:合肥;方言;词语中图分类号:H1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0X (2008)05-0035-13 1 概况 1.1 合肥市概况1.1.1 地理、人口情况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北岸,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辖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总面积7386平方千 米,总人口434万,其中市区人口139万。[1] 1.1.2 历史沿革 合肥古称庐州,又名庐阳,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开始形成商业都会。“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于此汇合而得名。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一直是江淮地区重 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 1.1.3 方言归属 合肥方言是江淮官话洪巢片的 一个重要方言,地处与中原官话搭界的淮西位置。江淮官话人口分布于合肥市的市区和肥东、肥西、长丰县等地及附近地区,约456.5万。[1] 目前市区的口音已被通行语普通话严重同化,只有在市区以外的肥东、肥西和长丰等地,还保留着传统的合肥方言。1.2 方言调查概况1.2.1 调查方法 首先以文献[2]作为调查分类 方言词汇的参考,走访合作人,进行实地调查。在调 查中根据方言具体情况增减项目或细分项目,比如 “日常生活”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衣、食、住、行”等类别。调查中认真记录每一条合肥土话字词,加注方言注音,再与普通话对照;多方搜集方言词汇后,参 考有关文献[3-6] ,核对、确定。最后,再根据自己的 研究目的和收集方言词汇的情况作进一步的分类研究。调查本着求实的原则,一切以语言本身的事实为依据。1.2.2 词汇调查合作人 肥西县一对中年夫妇刘金志、吴霞:高中文化;老太太赵红珍:62岁,学历不详;张伟:23岁,合肥某高校毕业班学生;王军:39岁,大学教师;高晴:退休职工,50岁,中专学历。1.2.3 音标符号 词汇一律用潘悟云国际音标符号[7] 标注读音。另外:“?”为轻声标号;“⌒”为连读 标号;注音字母的上下数字标号,如“ 212 21”,为读音 变调的调值。 2 合肥方言中常用词汇调查分类表调查词条约1000条,按意义分为23类:天文、地理;时间;农业;植物;动物;房舍;器具、用品;称谓;亲属;身体;疾病、医疗;衣服、穿戴;饮食;红白大 事;日常生活;交际;商业;教育、文体;动作;方位;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数量词。 有不同的读音,将其另一读音或说法用括号标示。释文中用“~”代替该字或被释词语。有不同 收稿日期:2007-06-04 修回日期:2008-05-19 作者简介:王雨丛(1983—),女,安徽合肥人,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吴先文(1974—),男,安徽枞阳人,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博士 。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2008年9月 第25卷第5期 Sep t .2008Vol .25No .5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本文的内容主要是讨论一些例子。例子就是资料,它是很重要的。李荣先生在《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方言》1983年第2期81-91页)说过:“例子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要先想好例子,再表示意见。要是举不出合适的例子,那种意见是站不住脚的。例子一摆呀,你的功夫就出来了。就能看出你的学力如何,见识如何。例子就好比商店橱窗里陈列的商品。摆出来的都不怎么样,仓库里的就可想而知了。” 一关于方言词语的调查研究 (一)《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方言词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词典》是具有规范性质的汉语共同语词典,但是很多人平时不太注意词典里收入了很多带<方>字标记的方言字、方言词。很多带<口>字标记的口语词,还有很多专用于地名、姓名的字头其实大部分也是方言字词。这些条目加起来在词典里至少都有上千或更多的数量。《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这么多的方言字词,是需要方言的词语研究的。这就是“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的道理,现代汉语是整体的,它包括现代汉语方言。下面随意举一些《现代汉语词典》里方言词: 阿姨姨母 腌臜(1)脏;不干净。(2)(心里)别扭;不愉快。 娭毑(1)祖母。(2)尊称年老的妇女。 爱人儿逗人爱:这孩子的一双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多~啊! 俺代词。(1)我们(不包括听话的人)。(2)我。 熬心心里不舒畅;烦闷。 熬磨(1)痛苦地度过(时间)。(2)没完没了地纠缠:这孩子很听话,从不~人。 巴结(2)努力;勤奋:他工作很~ 巴望(1)盼望。(2)指望;盼头。 吧嗒(2)抽(旱烟):他~着叶子烟打主意。 拔白(天)刚亮。 白日撞白天趁人不备走进人家去偷东西的小偷儿。 摆子疟疾:打~。 板实(1)(土壤)硬而结实。(2)(书皮、衣物等)平整挺括。 半彪子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 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 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 1. [ni:]。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 [gn]。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即: b p m f d t n l g k [gn] h j q [ni:] x zh ch sh r z c s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

广州话大全

广州话大全(完善紧) 喇——了谂——想乜——什么掂——定既gie——(的)「啲」、「嘅」、「攞」、「揸」、「嘢」、「冚」冇——没有 疑问词: 乜水——什么东西(带有鄙视)指代、人物 我——我 你——你 佢——他 我哋——我们 你哋——你们 佢哋——他们 人哋——人家、别人 呢度——这里 嗰度——那里 边度——哪里 呢——这 嗰——那 咁样——这样、那样 点解——为什么 第日——改天 第次——下次 乜嘢——什么 乜——什么 几多——多少 边——哪 咁好——这么好 阿爸——爸爸 阿妈——妈妈 阿哥——哥哥 阿嫂——嫂嫂 阿爷——爷爷 阿嫲——奶奶 阿公——外公 阿婆——外婆、老婆婆 阿叔——叔叔 老豆——爸爸 老妈子——妈妈 家姐——姐姐 大佬——哥哥 细佬——弟弟 森抱——媳妇 舅父——舅舅

仔仔——儿子 女女——女儿 契爷——干爹 契仔——干儿子 寡佬——单身汉 后底乸——继母 太子爷——少东家 契弟——王八蛋 老坑——老头 老嘢——老东西,老家伙 老姑婆——老处女 基老——男同性恋者 老细——老板 老千——骗子 后生仔——年轻小伙子 后生女——年轻姑娘 靓仔——漂亮的小伙子 靓女——漂亮的姑娘 细路——小孩 细蚊仔——小孩 臊虾——婴儿 马仔——打手 事头婆——老板娘 事头——老板 塞——孙子的儿女 麦——孙子的儿女的儿女 老襟——两姐妹同一个老公 老顶——上司 乸型——娘娘腔 系:是 距地:他们 距:他 佬:人 攰:累 睇:看 地:[不知道该怎么翻译] - =! 唔:不 D:点 俾:给 野:东西 嘅:的 返工(上班)收工(下班)揾食(谋生)人工(工钱)出粮(发工资)搞掂(搞妥当)搞弯(弄糟糕)就手(顺利)捱夜(熬夜)空姐(飞机女服务员)钟点工(计时工)揾工(找

平顶山方言词汇现状研究

收稿日期:2007-08-28;修回日期:2007-09-17 作者简介:段亚广(1970-),男,河南上蔡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方言及音韵研究。 第25卷第3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5月Vol.25No.3Jour nal of Zhouko u Normal University M ay 2008 河南方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段亚广 1,2 (1.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摘 要:在过去五十多年的研究中,河南方言大致以1979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文章概括分析了这两个研究阶段中各自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河南方言研究的方向和课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河南方言;历史和现状;方向和课题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76(2008)03-0113-03 河南省地处中原,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商丘、许昌等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文化优势,河南方言在民族共同语基础方言的形成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其语音也被称为中原音、中州音、汴洛音,在汉语史上有重要地位。进入20世纪后,汉语方言学在全国勃然兴起,至今方兴未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着重要汉语史价值的河南方言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研究者寥寥无几,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屈指可数。河南方言研究在当代方言学中的缺席造成今天汉语史和方言学研究的断链。在研究中,凡涉及到河南方言,大家深感手头材料捉襟见肘。本文拟就近五十年来的河南方言研究作一总括式评价,并对河南方言研究的未来提出一己之见,以期引起河南甚或更多的语言工作者来关注河南方言、研究河南方言。 一、河南方言研究历史概述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河南方言研究文章,是1935年以河南通志馆的名义发表于 河南教育月 刊 上的 河南方言调查 [1] ,而现代意义上的汉语方言研究始于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可见河南方言研究的起步并不晚。此后,直至今天,河南方言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以前。事实上,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57-1965年,其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全国方言普查。1950年,中国科学院语 言研究所成立,并于1954年成立了由丁声树任组长、李荣任副组长的方言组。1956年为了推广普通话,高教部、教育部下达了进行方言普查的指示。 两年多时间里,全国总共调查了1849个市县的汉 语方言。 [2] 河南省承担此次任务的是河南大学的前身 当时的开封师范学院,负责人是张启焕、陈天福、程仪。这次方言普查共调查了河南方言123个点[3],成果是十本手册和一本书。十本手册分别是郑州、开封、洛阳、南阳、信阳、许昌、漯河、濮阳、新乡、安阳等地区学习普通话手册,一本书是 河南方言与普通话词汇语法比较 (程仪,1959),均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次河南方言普查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强,即以推广普通话为目的。因此,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放在了河南方言同普通话规律的对照上[4]。语音部分稍详,词汇和语法较略。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水平,这些研究还局限于非常基础的描写,并且在字表的设计、词条的挑选、语法例句的选择等方面都有很多不足。今天看来这些材料的价值有限,但它们毕竟是河南方言研究的早期材料,历史意义尤显可贵。 另外,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赵月朋和贺巍在 中国语文 和 方言与普通话信刊 发表的几篇论文。赵月朋是最早关注洛阳方言的人,这一时期他发表的三篇论文中有一篇谈到了洛阳方言的语法现 象,实开方言语法研究之先河。贺巍先生的三篇文章都是关于获嘉方言的,有一篇谈到了韵母的音变问题,也较有价值。 第二阶段,1979-1999年。1979年 方言 杂志创刊,1981年全国汉语方言学会成立,这两个事件标志着当代方言学的复兴。1979年学位制实行,一

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选对a* b方) 二、这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选对a* b方) 三、数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选对a* b方)

广东方言粤语方言有十大特色

客家话版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割韭菜;韭菜花,结亲家; 亲家面前一口塘,打条鲩鱼八尺长; 大头拿来熬汤食,尾巴拿来入学堂; 入个学堂四方方,搬条凳子读文章; 文章读哩几多本?三十零二本; 一本丢落塘,一本丢落井; 井里起银杆,银杆好架桥; 桥上好食饭,桥下好洗碗; 一洗洗到“乌舌嬷”,拿给阿婆养鸡嬷. (注:“乌舌嬷”指地是油嘴滑舌、爱耍贫嘴之人) 粤语版 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瞓落床, 听朝阿妈要赶插秧罗,阿爷睇牛去上山岗,啊… 虾仔你快高长大罗,帮手阿爷去睇牛羊,呀… 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瞓落床, 听朝阿妈要捕鱼虾罗,阿嫲织网要织到天光,啊… 虾仔你快高长大罗,划艇撇网更在行. 月光光,照地堂,年三十晚,摘槟榔, 五谷丰收堆满仓罗,老老嫩嫩喜喜洋洋,啊… 虾仔你快啲眯埋眼罗,一觉瞓到大天光,啊… 现代汉语地来历 正宗地古汉语 中国支正统汉语地一支是闽南语原名河洛话,另一支是客家话. 上海话归属地吴语(叫吴语不是因为原来吴国使用这个语言,而是因为现在地吴语区和原来吴国差不多)是原百越族语被河洛话影响后形成地(福州话则是从吴语里分出来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而粤语,是南越族地语言被河洛话和客家语影响后形成地. 北方方言特别是北京话,则是河洛话被满语蒙语大量入侵后形成地.是最偏离古汉语地一支. 关于现在北京话(北方方言)地来源: 目前地北京话,乃是汉语在五胡乱华以后,受到北方胡人以政治、军事力量之影响与压迫而改变音调地结果.南北朝时,北朝统治者是以鲜卑语为北齐之国语,唐代以后,五代十国期间,胡人大量移居中原,北方胡汉杂处通婚以致音调、语法越变越烈.到南宋偏安时期中原已成「胡汉语」天下,换而言之,变种汉语已成定型.辽、金、元三朝代皆以北京为国都北京官话渐渐形成.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北京话已成为汉语系中胡化最深地一支,后满人入关,满人虽习汉语,却使得北京话成为满大人官话,西洋人称为,清代汉语与唐代汉语相比亦即完全走样,音调不仅大变汉字意义亦多不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北方方言与北京话又有不同,音调并没有变得那么变态,没有儿话音等特征. 关于现在广东话地来源: 广东话有三大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先讲三大方言地来源,三大方言地来源都来源于中原地汉语,来源于河南、陕西一带地汉语,因为移民地时间、路线不同形成不同地方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教你如何打粤语字

教你如何打粤语字 教你如何打粤语字乜(mie)什麽(你讲乜啊) 嘅(ge)的(喱个系我嘅女朋友。) 嬲(niao)生气(我好嬲你!) 系(xi)是(你真系个好人嘞!) 咁(han)如此,这样(咁都得) 哋(die)相当馀国语中的“们”字用法(佢哋仲系唔系人嚟嘎) 唔(wu)不是(佢哋仲系唔系人嚟嘎) 睇(di)看(今晚我哋睇电视罗!) 啲(di)的,那些(喱啲系乜嚟嘎) 冧(lin)陶醉(我好冧啊!) 冇(mao)没有(我冇钱啦!) 惗(nie)想(惗紧乜嘢啊——再想什麽) 嘎(ga)语气助词(如系唔系嘎) 咩(mie)什麽(你讲咩啊) 嗻(zhe)语气助词(系咁嗻)

嗟(jue)语气助词 嚟(li)来(过嚟啦!) 叻(li)很棒(你好叻啊!) 喱(li)那(喱啲系乜嚟嘎) 咪(mi)不要(咪搞我!) 梗(geng)当然(梗系啦!) 喺(bei)在(你喺边喥啊) 抦(bing)殴打(信唔信我柄你啊) 啵(bo)语气助词(系啵!) 俾(bi)给(快啲俾钱!) 嘈(cao)吵(你哋唔好咁嘈啦!) 噏(xi)唠叨(你唔好再噏我啦!) 掟(ding)扔(垃圾唔好乱掟啊!) 嘞(le)语气助词(你真系个好人嘞!) 靓(liang)漂亮或表示幼稚(你好靓女啊!)囖(lo)语气助词(就系囖) 揾(wen)找(搵到工啦) 嗮[嘥] 浪费(真系嗮气嘞……) 攞或摞(luo)拿(攞钱去边啊)

咦[噫] (yi)语气助词(咦你系边个) 咗(zuo)了(你食咗饭未啊) 喔(wo)语气助词(系喔。) 疴(ke)拉(尿)(我去咗疴尿啊!) 拗(ao)矛盾(你哋喺喥拗紧乜啊) 乸(na)雌性(乜佢咁乸性嘎) 撩(liao)挑(你唔好撩起我把火啊!) 拎(lin)拿(拎部电脑去整先。) 啖(dan)量词,相当於“口”(饮啖水先!) 憇(qi)哄(憇细路仔咩) 呃(e)骗(我读得书少,你唔好呃我!) 掂(dian)完结(我搞掂嗮啲嘢啦!) 唓(che)语气助词,表示鄙夷(唓,又吹水!) 嘢(ye)东西(咩嘢嚟嘎) 瞓(fen)瞓觉(睡觉 指代、人物 我(我)你(你)佢(他)我哋(我们)你哋(你们)佢哋(他们)人哋(人家)呢度(这里)嗰度(那里)边度(哪里)呢(这)嗰(那)咁样(这样、那样)点解(为什么)第

粤语普通话词语对照

粤语普通话词语对照****->衣物类 棉袄->棉衲 裙子->裙 钱包->银包 掉色->甩色 雨伞->遮 口袋->袋 内衣->底衫 毛衣->冷衫 毛线->毛冷 高跟鞋->高(争)鞋 商标->唛头 樟脑丸->臭丸 鞋子->鞋 围巾->颈巾 衬衫->恤衫 系领带->打tie 袜子->袜 ****->儿化音类 香味儿->香味 浪花儿->浪花 ****->身体/健康类 汗流浃背->身水身汗 有气无力->有神无气 耳朵->耳仔 舌头->(月利) 神经病->黐线 缺觉->唔够(训) 落枕->(训)戾颈 脑袋->头壳 瘸->跛 冒汗->(彪)汗 蒙古大夫->黄绿医生 手都写酸了->写到手软 口红->唇膏 大母指->手指公

上火->热气 打哈欠->打喊(路) 打呼噜->扯鼻寒打盹儿->阖一阵间打喷嚏->打乞(疵) 打瞌睡->瞌眼(训) 去火->坠火 屁股->屎忽 眉毛->眉 拿号儿->轮筹 起床->起身 做梦->发梦 发困->眼(训) 发麻->痹 着凉了->冷亲 嗓子->喉咙 晕车->晕车浪 熬药->煲药 脖子->颈 肢窝->胳肋底 痒->痕 脸->面 胖->肥 ****->厕所/浴室类 刷牙->擦牙 刮胡子->剃须 水管儿->水喉 牙刷->牙擦 拖把->地拖 洗澡->冲凉 洗脸->洗面 痰盂->痰罐 莲蓬头->花洒 肥皂->番(木见) 漱口->(浪)口 ****->节日类 回老家->返乡下元旦->新历新年

春节->农历新年 红封包->利是 除夕->年卅晚 讨红包->逗利是 爆竹->炮杖 ****->建筑类 宾馆->酒店 入住许可证->入伙纸 工地->地盘 拆房子->拆楼 升降机->(车立) 螺丝刀->士巴拿 胡同->巷 ****->待人/接物类 扣帽子->屈 好说话儿->好相与 占便宜->着数 吃哑巴亏->食死猫 吃亏->蚀底 两面派->双面人 求爷爷告奶奶->又跪又拜 使圈套->装弹弓 没正经->冇纹路 臭吹->牙擦擦 揭老底->起底 磨蹭->咪摸 很抱歉->唔好意思 说什么也不干->几大都唔制 不识趣->唔通气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怕出名猪怕肥人挺好->几好人 大大咧咧->唔爹唔吊 少说点吧->讲少(的)啦 打搅了->滚搅哂 丢脸->冇面 半瓶醋->半桶水 吝啬->孤寒

广州话书面语

粤语书面常用字 粤语, 常用字 参考使用: 五笔拼音 乜(nnv、mie,2)=什么;例如:你有乜?=你有什么? 廿(aghg、nian,4)=<数>二十卅(gkk、sa,4)=<数>三十 冇(dmb、mao,4)=没有;例如:有冇钱?=有没有钱? 勼(qvv、jiu,4)=无聊;例如:戆勼勼=无聊 闩(ugd、shuan,4)=关;例如:闩门=关门 甴曱(jhk、gadzad,5)=蟑螂,查广州音字典亦作曱甴 叻(kln、le,5)=很棒;例如:佢啲成绩好叻啵=他的成绩很厉 害呵 冚(pmj、hem,5)=全部;例如:冚家铲=全家死光光 氹(nii、dang,5)=哄;例如:氹你开心=哄你开心 攰(fclv、gui,6)=累 吖(kuh、a,6)=语气助词 佢(wan、qu,6)=他或她;例如:佢系边个?=他是谁? 奀(gidu、en,7)=瘦小 呃(kdbn、e,7)=骗;例如:呃神骗鬼 鸠(vqyg、jiu,7)=粗俗用语;例如:戆叱鸠 抦(rgmw、bing,8)=殴打;例如:我哋去抦果条友=我们去揍 那个傢伙

拎(rwyc、lin,8)=提、拿 拗(rxln、ao,8)=矛盾/抓;例如:拗痕=抓痒 盵(htnn、qi,8)=偷窥;例如:去冲凉房盵嘢=去洗澡间偷窥 咁(kafg、gan,8)=如此、这样;例如:咁啊?=这样啊? 咗(kdag、zo,8)=了;例如:食咗饭未?=吃了饭没有? 畀(lgjj、bi,8)=给,亦作俾 呢(knx、ne,8)=这,亦作哩;例如:呢啲事=这些事 籴(tyou、di,8)=买/赶;例如:籴米/籴佢走=买米/赶他走 乸(bxgu、na,8)=雌性;例如:鸡乸=母鸡 觇 (hkmq、chan,9)=抬;例如:觇高头=抬起头 哋(kfbn、die,9)=们;例如:我哋=我们 咦(kgxw、yi,9)=感叹词,啊(表示奇怪),亦作噫;例:咦? 咯(ktkg、lo,9)=语气助词 咩(kudh、mie,9)=什么;例如:有咩事?=有什么事? 咪(koy、mi,9)=不要;例如:咪走=不要走 係(wtxi、xi,9)=是;例如:係乜嚟架?=是什么东西来的? 唛(kgty、ma,10)=张开;例如:唛大口得个窿=张大嘴巴剩 下一个洞 唓(klh、che,10)=语气助词,表示鄙夷=切 哽(kgjq、geng,10)=当然;例

合肥方言词汇调查研究

合肥方言词汇调查研究 作者:陈卫洋指导教师:张丽 内容摘要:本文以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市区方言为研究对象,详细列举归类合肥话中的常见词汇,制作了合肥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对比一览表。调查发现:合肥方言兼有南北方言的某些特点,合肥方言中单音节词比普通话要多,合肥方言词汇具有轻声和连音现象;合肥方言中用“子”作后缀的词很丰富,且方言中有很多运用比喻手法构成的词,生动形象,同时给合肥方言的研究带来一定的趣味性。 关键词:合肥方言;词汇;调查 一引言 (一) 合肥及合肥市概况 1.合肥的历史地理概况 安徽省省会——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安徽腹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夏商时期,境内居住的“淮夷族”人,已经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部落群体。春秋时期,合肥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皆胜淮左”。西汉时,合肥置县,东汉建安中(约200年),合肥为扬州治所。自此后,历经1700余年,合肥一直为州府治所,名都要邑的地位始终未移。三国时期,合肥曾为三国魏国重镇,兵家必争之地。魏吴双方围绕争夺合肥的制控权,曾数战于此,以致使这块土地成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当年曹操点将教弩台、张辽威震逍遥津、吴主跃马飞骑桥的故事,仍为今人津津乐道。合肥作为一代清官包拯的家乡,自古人才汇兴,贤达代出。包拯之后,见之于史志的历代合肥籍风云人物有余阙、陆遐龄、龚鼎孳、李天馥、李鸿章、刘铭传、聂士成、范鸿仙、吴旸谷、王正藩、段祺瑞、卫立煌、崔筱斋、蔡晓舟、孙仲德、杨振宁等数众。[1](P1-2)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丘陵地区,水资源较丰富,南有巢湖,北有瓦埠湖、高塘湖,东可由滁河提引长江水,西可引淠史杭总干渠水。市区西北部董铺水库,是合肥最大的水库。合肥的生物资源种类很多,农作物主要有水稻、麦类、豆类、油菜、花生、芝麻、棉花、烟叶、薄荷、蔬菜、西瓜等。合肥地区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10多种,其中,磷矿石、大理石、

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研究讲解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 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研究 院(系)名称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陈彦蓉 指导老师金小栋 2015年5月10日

The graduation thesis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dergraduat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y on the vocabulary of Enshi dialect grammar Department name Professional Name Name of student Chen Yan Rong Instructor Jin Xiao Dong On May 10, 2015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一、概述 (3) (一)恩施方言简介 (4) (二)恩施方言形成原因 (4) 二、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的运用 (4) (一)恩施方言的特殊发音 (5) (二)恩施方言的词汇运用 (5) (三)恩施方言的疑问句表达 (6) (四)恩施方言歇后语与俗语的特色 (6) (五)恩施方言与四川话的相同点 (7) 三、恩施方言的表现形式 (7) 四、恩施汉语方言的发展 (8) 结语 (8) 主要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摘要 恩施方言博大精深。兼容巴蜀文化之俗,荆楚文化之雅。恩施方言(又称本地土话),是土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交流语言。它带着浓厚的民族气息,有着恩施特有的人文底蕴,是恩施人民宝贵的文化结晶,也可以说是一条文明的长河,见证了恩施的发展。 本文主要恩施方言简介、恩施方言的词汇语法运用、恩施方言的特点、恩施汉语方言未来的发展四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恩施方言;方言词汇语法;方言发展

粤语常用词汇大集合

粤语常用词汇大集合 生活、用品 起身(起床)着(穿)除(脱) 浪口(漱口)飞发(理发)电发(烫发) 洗面(洗脸)屙屎(大便)屙尿(小便) 闩门(关门)熄灯(关灯)水喉(水龙头) 瞓觉(睡觉)食(吃)食晏(吃午餐) 食烟(抽烟)滚水(开水)煲(煮) 焗(焖)饮胜(干杯)颈渴(口渴) 餸(下饭的菜)腍nem4(软)霄夜(夜宵) 饮(渴)台(桌子)梳化(沙发) 雪柜(冰箱)傢俬(家具)皮箧gib1(皮箱) 夹万(保险箱)刀仔(小刀)花樽(花瓶) 香枧(香皂)镬(锅)咪(麦克风) 插苏(插座)火水(煤油)遮(伞) 地拖(拖把)电心(电池)洋烛(蜡烛) 花洒(1莲蓬头,用于沐浴2喷壶,用于浇花)壳(勺子) 番枧(肥皂)扫把(扫帚)匙羹(小勺子) 褛(外套)大褛(大衣)衫(衣服) T恤(针织或棉质上衣)裤(裤子)鞋(鞋子) 底衫(内衣)底裤(内裤)高争鞋(高跟鞋) 领太(领带)荷包(钱包)唇膏(口红) 指代、人物 我(我)你(你)佢(他)我哋dei(我们)你哋(你们)佢哋kuidei (他们)人哋(人家)呢度leidou(这里)嗰度(那里)边度(哪里)呢(这)嗰(那)咁样gam(这样、那样)点解diangai(为什么)第日(改天)第次(下次)乜嘢?(什么)乜(什么)几多geiduo(多少)边(哪)咁好(这么好)阿爸(爸爸)阿妈(妈妈)阿哥go(哥哥)阿嫂(嫂嫂)阿爷(爷爷)阿嫲(奶奶)阿公(外公)阿婆(外婆、老婆婆)阿叔(叔叔)老豆(爸爸)老妈子(妈妈)家姐gazie(姐姐)大佬lou(哥哥)细佬(seilou弟弟)新

抱(媳妇)舅父(舅舅)孙(孙子)仔仔(儿子)囡囡(女儿)契爷keiye (干爹)契仔keizei(干儿子)寡佬(单身汉)仔(儿子)女lui(女儿)后底乸(继母)太子爷(少东家)契弟keidei(王八蛋)老坑(老头)老嘢ye (老东西,老家伙)老姑婆(老处女)基佬geilou(男同性恋者)老细lousei (老板)老千(骗子)后生仔housengzei(年轻小伙子)后生女housenglui (年轻姑娘)靓仔(漂亮的小伙子)靓女(漂亮的姑娘)细路(小孩)细蚊仔(小孩)臊虾(婴儿)马仔(打手)事头婆(老板娘)事头(老板)塞(孙子的儿女)麦(孙子的儿女的儿女)老襟(两姐妹同一个老公)老顶(上司)乸型(娘娘腔) 指代、人物 我(我)你(你)佢(他) 我哋(我们)你哋(你们)佢哋(他们) 人哋(人家)呢度(这里)嗰度(那里) 边度(哪里)呢(这)嗰(那) 咁样(这样、那样)点解(为什么)第日(改天) 第次(下次)乜嘢(什么)乜(什么) 几多(多少)边(哪)咁好(这么好) 阿爸(爸爸)阿妈(妈妈)阿哥(哥哥) 阿嫂(嫂嫂)阿爷(爷爷)阿嫲(奶奶) 阿公(外公)阿婆(外婆、老婆婆)阿叔(叔叔) 老豆(爸爸)老妈子(妈妈)家姐(姐姐) 大佬(哥哥)细佬(弟弟)心抱(媳妇) 舅父(舅舅)孙(孙子)仔仔(儿子) 女女(女儿)契爷(干爹)契仔(干儿子) 寡佬(单身汉)仔(儿子)女(女儿) 后底乸(继母)太子爷(少东家)契弟(王八蛋) 老坑(老头)老嘢(老东西,老家伙)老姑婆(老处女) 基老(男同性恋者)老细(老板)老千(骗子) 后生仔(年轻小伙子)后生女(年轻姑娘)靓仔(漂亮的小伙子) 靓女(漂亮的姑娘)细路(小孩)细蚊仔(小孩) 臊虾(婴儿)马仔(打手)事头婆(老板娘) 工作、交际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说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 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广东话拼音打法全集

广东话拼音打法全集 乜(mie,0/6) 廿(nian,0/9)= <数> 二十 卅(sa,0/6)= <数> 三十 冇(mao,2/9)= 没有;例如:有冇钱?=有没有钱? 甴曱(gad zad ,0/1)= 蟑螂 叻(le,0/7)= 很棒;例如:佢啲成绩好叻啵=他的成绩很厉害呵 冚(hem,0/1)= 全部?;例如:冚家铲=全家死光光 氹(dang,2/9)= 哄;例如:氹你开心=哄你开心 攰(gui,5/8)= 累 佢(qu,3/8)= 他或她;例如:距系边个?=他是谁? 呃(e,2/0)= 骗;例如:呃神骗鬼 抦(bing,2/8)= 殴打;例如:我哋去抦果条友=我们去揍那个傢伙拎(lin,0/9)= 提、拿 拗(ao,0/1)= 矛盾 咁(gan,3/4) = 如此、这样;例如:咁啊?=这样啊? 咗(zuo,2/2)= 了;例如:食咗饭未?=吃了饭没有? 呢(ne,0/1)、哩(li,0/7)= 这;例如:呢啲事=这些事 乸(na,0/3)= 雌性;例如:鸡乸=母鸡 咦(yi,7/4)、噫 (yi,7/6)= 感叹词,啊(表奇怪);例:咦?咯(lo,0/1)= 语气助词 咩(mie,0/3) = 什么;例如:有咩事?=有什么事? 咪(mi,1/7)= 不要;例如:咪走~=不要走~ 係(xi,7/9)= 是;例如:係乜嚟架?=是什么东西来的? *(diao,0/3)= 操 唓(che,1/5)= 语气助词,表示鄙夷 =切 哽(geng,1/1)=当然;例如:哽係=当然是 唔(wu,3/9)= 不;例如:唔係=不是 俾(bi,3/5) = 给;例如:你俾我啦~=你给我吧~ 屙(e,3/3)= 排泄;例如:屙尿=拉尿 掂(dian,0/6)= 完结或状态佳之意;例如:搞掂=办妥 掟(ding,2/5) = 扔 啫(ze,2/2)= 语气助词;例如:唔係啫=不是的 啰(luo,3/4)= 语气助词/啰嗦 唸(nian,1/7)= 想;例如:我唸咁做唔好嘎?=我想这样做不好吧?啖(dan,2/7)= 口;例如:咬一啖=咬一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