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欧文的共产村和道德观

罗伯特.欧文的共产村和道德观
罗伯特.欧文的共产村和道德观

罗伯特.欧文的共产村和道德观

2012年09月21日来源:《东方早报》作者:林达

欧文把一切问题归于私有制未能均贫富,简化了道德律和人性,却也很自然:不仅飞速的工业革命造成民间尖锐痛苦,在视觉上压倒了一切;同时,那也是人类的青年时代,如同我们年轻的时候,对人性的理解还没有机会展开。

1824年,英国人罗伯特·欧文远渡重洋,在美国建立了一个共产村。要了解欧文版的“道德理想国”,也要知道那个时代的人对道德的理解。在启蒙开启理性之后,很多学者认为,“上帝死了”,道德不再由上帝指导,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理性主导的道德观?欧文版幸福岛的核心是社会和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重点应该是后者,是每个人“只利他不利我”的自我约束,后者只是前者推出来的结果。而且,约束自己的时候,与上帝无关,只和人的理性有关。

离开上帝的道德指点,一大堆哲学家在探讨“道德”。其中很出名的一个,是欧文的老朋友,英国哲学家边沁。他的出名是在“功利主义哲学”。他承认“趋利避祸,趋乐避苦”是人类天性。所以,所谓“功利”,就是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的天性,结论让大家都很安心:怎么做能让一个人感觉最快乐,自然就是好的,就是道德的。他的这个观点扩展到社会,就是能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大多数人的快乐幸福,就是正义。对个人来说,这真是好消息,你可以尽最大可能无所顾忌地去追求快乐、满足自己的欲望,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在自己生活的社会中,小心不要落到一个弱势位置,不要沦为多数人追求幸福的牺牲品。

图:罗伯特·欧文像李媛/绘

由边沁理论去看新和谐村,显然行不通。那里有一堆辛苦工作等人去做,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永远不去碰这些工作,才是快乐幸福的第一条件。在外面的世界,一个相信功利主义的人,会权衡自己付出的痛苦和换来的快乐,决定自己是否值得付出。可是在这里,自愿辛苦工作是村民签约的主要条件,付出多并不换来更大快乐。显然,欧文并不对他的老朋友全盘接受,彻底的边沁对他的社会不是现实选择。他一定有另外的道德信念来源。是的,一定有康德。这两年,经过迈克尔·桑德尔教授的公正教育,康德的新道德论已经很普及。我就在这里再替他普及一下。

要论哲学,德国人是有名的哲学脑袋。康德就是这么一个。对欧洲对整个西方文化,他都是最重要的哲学家。他其实比边沁还早个半代,在欧文1824年出发去美国建新和谐村的二十年前,1804年,他已经离世了。

在中国,也许读康德哲学原著的人并不多,可是差不多大家都熟悉他的墓志铭:“有两样东西,令我思之愈甚,愈发赞叹敬畏,那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律。”记得我读到它的时候,大概二十来岁,不由自主就记住了,我身边的朋友们也都一样。很自然,它就能以其思想、语言的双重张力,去吸引一个年轻人。可是此后很长时间,我们都不知道也没有去细想,什么是康德所说的“道德律”。后来想想,我吓了一跳,那个郑重其事与法律(law)相提并论的道德律(moral law),居然是那么大的一个东西。好像整个人生就是被切成两块,一块归法律管,余下的,可以说多多少少都可能涉及“道德”,差不多都划归道德律来管了。年轻的我们没有细究康德和其他哲学家的道德观,我们不仅年轻,而且生活在一个思维简化的年代。我们也相对单纯,我们隐约感觉道德就在区分“好坏”;年轻的我们,对自己将是个“好人”颇具信心。而生活在慢慢展开,我们看到生活的复杂,人的复杂,不再拥有欧文那样的判断自信。终于开始想到,我要仔细看看康德的“道德律”。

康德是个非常特别的人,他对个人自由的理解,竟不是简单的“我做我最想做的事情”,“我做令我最快乐的事情”,他并不全盘否定边沁,他只是觉得不完全是功利的。记得还是十多年前,我就聊过人和动物的差别是什么。康德也在考虑人和动物的差别。康德是这么想的,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差别是“自由”和“不自由”。他认为,人是自由的,而动物是不自由的。可是,康德的“自由”观“很哲学”,也就是蛮绕的。康德有句名言是“自由就是自律”,所以,我乍一听到真的感觉很奇怪,就好像在说:“自由就是不自由。”

康德认为,当然,人也是一种动物,冥冥之中,就和动物一样,也有各种潜在因素操纵着你的欲望和弱点,令你经不起诱惑,动物完全屈从于本能欲望,那么,在康德看来,动物并不是自由的,它们只是“欲望的奴隶”。

说得再白一点,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它是自由的吗?照康德说法,当然不是,那倒霉的苹果是地心引力的“奴隶”。假如它是人,它可以选择,可能就自主选择飞上天去,那,才是“自由”。康德认为,人和动物不同,在于他有尊严,能克制自己的欲望,经过自主选择,按照善的规则行事。那善的规则,就是道德律。

好吧,善就是道德,什么是善?不是等于没说?康德的意思,有点像是我们中国文化中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他相信天赋人性中,有善的一面,并且人会“向善”。既然是“人”的“天性”,既然大家都是同一种叫做“人”的动物,那么,对善就应该是有共识的:人有分辨善恶的能力。他们内心其实知道什么是善的原则,也就是知道那个“道德律”的。那是我们可以期待“良知”、“同情心”等等的来源,也是我们可以期待社会公德、个人私德的来源。所以,出来一件事情,人的一个行为,不管你怎么强词夺理,善不善,自有定论。它存在于你的内心,也和大家的判断一致。

所以,康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存在”,这种自主选择的能力就是“理性”。假如你有能力克服人性恶的一面,能够克服例如贪婪之类的欲望,能够使自己成功挣脱欲望奴隶的状态,有了根据善的原则(道德律)行事的自主选择能力,你就是“自由”的。这样,人才有尊严。康德甚至认为,这才是“人”可以宣称自己拥有“权利”、可以宣称“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依据。也就是权利和责任并存的意思吧。

康德认为,经过教育的、变得文明的、有知识的人才会拥有道德判断力,才会依据道德判断力而有了“自由意志”,才会出于自由意志去“自律”。

图:康德

在这里我必须说明一句,就是根据英语翻译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从字面上去看,康德的“自律”、“他律”的用词,可能和我们直接用中文理解很不相同,甚至有时会感觉意思是“反的”。上面说的康德基于道德的“自由意志”提到的“自律”,英语是“autonomy”。为了对应地说明他的哲学概念,康德就发明了一个对应词heteronomie,英语是heteronomy。既然前面是“自律”,后者就在中文中被译成“他律”。可能的误解就出在这里。

在中文里,对“他律”的理解,多半是指“受到他人和社会的规范和约束”,可是康德“heteronomy”的意思是,你遵循自己的自然感性本能,去寻乐避苦;而不顾理性告诉你的道德准则,就是被heteronomy(他律)了。那个“他”不是外界,而是你内心的本能欲望。对康德来说,你的行为被你内心的自然欲望指挥,你就失去理性的自由意志,所以你是“不自由”的,没有autonomy,没有自主和自律,也就没有获得“自由”。哲学,真拗口啊,是不是?可琢磨一下,还是很有意思。

所以中文的“他律”其实是“社会他律”,而康德发明的“heteronomy”,其实是“欲望操纵”。

顺便说说,我有时候觉得,文化交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今天我们在使用的,不说现代,就是近代的许多词,在我们政治生活中使用的基本词汇,大多是从西方语言翻译到日本,再从日语翻译到中文,我们只是在自己的文化用语中,找出自己大致对应的那个词。可是,那个词原来在中文世界使用,有它另外的含义。我们就这样在含含糊糊中过河,近代的河,现代的河,不知会摸到对岸的哪里。

康德的新道德论深刻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西方社会和知识人。一个最突出的功效,就是它让人接受了自律要求,接受了法律之外的另一种自我约束。我想,任何一种理论,它要变得流行,或多或少,总是在某个部分,与人性真实或者时代状况暗合。

接下去,问题来了。一是,那个往大里说涉及善恶,往小里说涉及对错的道德,哪怕是知识人,要论共识,在现实中远不如康德设想的那么乐观。不要说它常常涉及一个程度深浅的分寸,极难把握,有时,“是非”都会变得有争议。例如普希金的长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警告了贪婪。贪婪是普遍人性,这样的人性永远存在,这是一个民间故事会成为经典、一代代流传下去的原因。现代人的物质、精神享受都在大幅改善,却很难追上各色欲望的成长,人很难满足,也越来越难以达到幸福。关键是,且不说人类的“难以满足”形成了“不幸福”天性,就连合理欲望和贪婪之间,有时都很难划出界限来。不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界限的游离,使得欲望常常行走在动力和摧毁力之间。

康德对“知识人道德共识”的过分乐观,导致下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到底是自律还是他律?“自律”还是康德的自我良知和道德约束,而自律之外,却有了康德的“heteronomy”(通常译为“他律”,其实是“欲望操纵”),以及“社会他律”两个方向的约束。康德以为,当教育程

度提高,人会有同样的道德要求。文明社会的“社会他律”和受过良好教育个人的“自律”,就会大致重合。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这两种约束依据的道德判断,会严重不重合。

欧文显然对于道德、自律、教育的作用,认同康德的看法,所以他预见,只要村民的教育程度到位了,他们的“自律”与和谐村的“社会他律”就可以重合。可是,他和村民的道德认识,在各个细微末节,一定有很大距离。欧文对康德的误解是,他没有看到康德的所谓理性教育,是在符合正常人性的合理范畴之内有效,教育并不能越过这条线,彻底改变人性。虽然这条线并不那么清楚,它在不断移动,但是,这条界线显然是有的。康德并不否定合理欲望的存在。欧文和村民的道德律,一定分在了界限的两边。

假如他们散在一个大社会里,欧文和村民是平等的,各自可以按照自己的道德对错、对道德分寸的理解去生活。现在,欧文组成了一个共产社区,一个小社会,按照他的理解规范了新和谐村的道德律,如法律般要求村民都依此律生活,对一个个村民,道德就不再是自律,而成了“社会他律”,他人强加于自己的道德律了。不错,一开始村民们从理论上认同这个道德律,可是,实践之后,他们失去了自主反悔调节的可能。这也一样失去了康德所说的“自由”。

欧文和此后许许多多社会改革者,忘记康德首先是承认:人的趋乐避苦天性有它的合理部分,康德只是认为不能放纵而已。社会管理者很容易把道德要求在社会改造中推过头:不但把道德律推到极端压抑人性的一端;同时又把道德律推到法律高度,强行要求民众接受。有一天,就像在新和谐村发生的那样,都会突然崩溃,甚至反弹,走向道德沦丧的另一个极端。

人是永远无解的难题。不论什么制度下,人都必须面对“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所以,“渔夫金鱼故事”会永生,文学会永生。即便在一个强调个人权利的自由国家,到一定时候,世俗文化也会慢慢发展出来一些限定,所谓约定俗成的规范和观念,也有会无形中出现“社会他律”约束的压力。在某一刻,也会突然有一部分人变得不再愿意、不再能够约束自己,甚至是社会大面积欲望决堤,泛滥失控,会追求对一切禁忌的突破,会突然对已经熟悉的文化厌倦,要尝试新鲜、刺激、异域、异类,这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突然嬉皮、突然摇滚,西方突然大兴异域文化,也流行左翼反叛、革命文化的内在原因之一。这里有寻求多元、要求对多元文化宽容的合理部分,也有无法控制地追求即刻兴奋强刺激,“High”而无度、走向疯狂的彻底非理性部分,就是控制不住,其中吸毒的弥漫可谓是一个象征。整个社会走到尽头,又会有一定程度的回归,例如,嬉皮回归雅皮,体验刺激极致以后,空虚骤然而升,又会去焚香打坐。作为社会,平衡点一直存在,却永远是在流动中,有时,只是震荡在两个端点之间;作为个人,人生过于短暂,每次震荡都会有一大批人在震荡中被抛进漩涡,再也无力挣脱,找到归途。

这让我想起,我读到王安忆的一篇《小说的情节》,也从另一个角度切入这个话题。

她在文中比较了两个不同时代的侦探小说家。一个是我很喜欢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她出生在十九世纪末的1891年;另一个是四十七年后出生的现代作家劳伦斯·布洛克,他的第一部小说在1966年出版,王安忆提到的《八百万种死法》,已经是写在1982年。

文章作了非常有意思的对比。阿加莎·克里斯蒂出了一系列波洛探案,在我的印象中,波洛永远是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形象。那个时代象征正义的形象,个人生活会很单纯,但是,就像王安忆总结的,“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波洛缺乏性格,相反,他很有性格。比如他有强烈的善恶观,反对无视人的生命而犯下的罪行,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杀人案抱一种热情,出于职业也好,出于天性也罢,他欢迎犯罪的挑战。这种爱好多少有点抽离道德感,成为抽象的智力游戏,可是,每一场游戏结束时,他总是被惋惜的心情笼罩,为人性的黑暗感到遗憾,所以,尽管被智力的角力魅惑,他依然保持有清醒的理性。”再想想福尔摩斯系列,其实也有类似的角色特点,他和波洛在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我看来,他们只是一个胖点,一个瘦点。

而“劳伦斯·布洛克的波洛”,那个“承担了一系列故事”的侦探马修·斯卡德,是个现代人。小说给了他一个事故借口,使他进入思维的“正义虚无主义”和器质性的“抑郁症发作”,“辞职、离婚、酗酒、滥交”,“人格分裂、心理失衡、行为放浪、表情颓废”。

王安忆的切入点是敏感的,侦探和罪犯,是正义和罪恶的象征,传统“黑白两分”的最明确分割之处。并不是说人性的一切复杂层面在波洛时代还没有展开,它早就展开了,但是,在进入文字、进入知识层面,它都经过理性梳理之后再表述出来,它传达了知识人对自己

凭理性能够清楚判断、划分善恶的信心,对善能够战胜恶的信心,一切如同《金鱼和渔夫的故事》那样,是非一目了然。一如康德的信心,波洛这样的知识人,经历理性教育,便可以分辨、克服人性弱点,不仅自己避免沦落,而且成为善的卫士。

而事实上,康德遇到现实的严峻挑战。王安忆说,“四十几年时间里,推理小说从古典走向现代,现代将每一个社会阶层都打破了隔阂,在民主时代,侦探们似乎不可能坐在象牙塔里,运用灰色脑细胞来工作,而是要摸爬滚打,烂做一锅。”作为小说家,她从文学的美学角度评论说,“逻辑推动就像齿轮一样,十分精美,具有抽象的美感,但不免过于雅致了,现实生活是如此粗糙,强悍,活力充沛,又源源不断。”

顺便说一句,不但是小说,现实生活也是如此。当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就会像艺术一样,发展得精巧,即便美也是精致的美。可是,很多人的内心会期待体验和观赏一个因“粗糙,强悍”而“活力充沛”的社会生活场景,就在生活中“阅读”和观赏活生生的戏剧和文学。可是,又并不是多数人有能力和意愿,自己就时时置身于风口浪尖、最后被浪头掀翻。多数人会更希望自己至少有条退路,一个私人的宁静港湾。这种种矛盾,也都是人性的复杂使然。

我在王安忆这里看到一个文学家眼中的古典和现代的区分。我想,古典、近代、现代,在不同地域和领域的表述是不一样的:不同地域的发展阶段不同,不同领域的表述不同。如果说,西方以理性启蒙的开始分割着近代和现代;以工业革命来区分近代和现代。康德的道德律,他的新道德观,对西方主流话语的强大影响,一直没有造成重大冲击,以致改变社会面貌。他的影响持续时间很长,波洛是在罗伯特·欧文的一百年后,和康德拉开的距离就更远了。这样的持续,在西方世界至少延伸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此后,我们大概可以说,后现代。

我想,那不是和民主相连,那是和后现代相连。实际上,后现代的最初冲击从波洛时代就开始了,现代艺术、弗洛伊德和荣格,以及一切形形色色的革命者是它的先驱。只是在那个时候,他们是离经叛道的少数。在后现代,不仅是王安忆敏感地看到的:社会阶层隔阂的打破,更是道德律判断的黑白无间道。因为无形中形成的“社会他律”的道德压力在迅速后退,更多把道德判断交还给个人,由其“自律”;而个人判断的结果,可能是如此不同。关键是,判断结果的不同,不完全是康德预料的,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是,个体差异、人的自律能力差异,都比康德料想的要更大。后现代的一个标志就是,你无法想象一个又一个的波洛和福尔摩斯出现代侦探小说系列中,哪怕换一套现代行头,你还是会摇着头,和王安忆一样说,他们?太古代了吧?而马修·斯卡德,是那么恰如其分,与时代合拍、一点不出乎你我的意料。

可是,非常奇怪的是,后现代给个人更小的社会道德压力,并不全然是料想中的轻松,后现代的社会是紧张的。多数人可能因此生活在精神更为紧张的巨大张力之中。道德判断和界定交给个人,他固然可以最大值地收入自定宽泛界限带来的红利,满足更大欲望,可是,人性的自身冲突在内心暗暗上升。彻底的功利主义者有福了,他们相信:活着就是为了自己,达到自己的最大快乐和利益,就是道德。他们是平衡的。倒霉的是马修·斯卡德们,在他们那里,康德并没有被彻底打败,他如上帝般在那里微笑,他定义的尊严和自尊需求,康德“头上的星空”,他别样的“内心的道德律”,依旧不同程度留在马修·斯卡德们内心的某个角落,没有消失。他们因此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揪着自己的头发,却没有能够把自己拔离地球。这一切,到今天还没有什么定论,人们活在飞速变化的后现代中,更容易随波逐流。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人性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所有人的预期。只能警告自己说:好自为之,我们已经进入了有“八百万种死法”的年头。

这些必须在今天回顾,才会看得更清楚。在当时,欧文把一切问题归于私有制未能均贫富,简化了道德律和人性,却也很自然:不仅飞速的工业革命造成民间尖锐痛苦,在视觉上压倒了一切;同时,那也是人类的青年时代,如同我们年轻的时候,对人性的理解还没有机会展开。

可是,不管多么情有可原,它还是一种思维简化。而不论是如何美好的思维简化,都可能在现实中推出最糟糕的结果。

欧文简介

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1771年5月14日- 1858年11月17日),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是一位企业家、慈善家。现代人事管理之父,人本管理的先驱。 罗伯特·欧文是19世纪初最有成就的实业家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管理先驱者。欧文于1800~1828年间在苏格兰自己的几个纺织厂内进行了空前的试验。人们有充分理由把他称为“现代人事管理之父”。 罗伯特·欧文是历史上第一个创立学前教育机关(托儿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者. 九岁时的欧文已经读了很多书籍,且对外面的世界憧憬不已。十岁时,欧文离开了家,一家服装厂去做缝衣工学徒。18岁那年,欧文拿着借来的100英镑,在曼彻斯特创办了自己的工厂。20岁的时候,自己则受雇于他成为一个更大工厂的经理。在这个工厂,欧文的细致观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样使他又成为股东。在这里积累的经验,为欧文以后在新拉纳克工厂的实验打下了基础。 1812年,发表了《关于新拉纳克工厂的报告》,引起欧洲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后,欧文为了争取议会制定工厂法和限制工作日的立法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815年他在《论工业制度的影响》一书中,呼吁制定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议会法案。经过不断努力,议会终于在1819年第一次通过了限制工厂中女工和童工劳动日的法案。 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试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欧文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并从生产力的角度提出公有制与大生产的紧密联系。晚年还提出过共产主义主张。最著名的著作为《新社会观》《新道德世界书》。 1825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欧文对人类教育理论宝库的巨大贡献。 欧文的管理思想基于“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法国唯物主义学者的观点。欧文认为,好的环境可以使人形成良好的品行,坏的环境则使人形成不好的品行。欧文的管理思想中,教育制度占有很大比重。 1799年,欧文与他后来的岳父合伙购买了一家大企业,在此基础上办起了新拉纳克工厂,欧文任经理。此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鼎盛期,一方面是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资产阶级财富的极度膨胀,另一方面是劳动人民惨遭剥削,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加剧。欧文决心在自己的工厂进行改革社会不合理状况的试验。他的改革原则是既有利于工厂主,又有利于工人。他把工人的工作时间缩短为10小时,禁止不满九岁的童工劳动,提高工人工资,工厂暂时停止工资照付。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设立工厂商店向工人出售比普通市场价格便宜的消费品,开办工厂子弟小学、幼儿园和托儿所,建立工人互助储金会。欧文的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工厂增加了利润,工人生活得到改善。

管理史上巨匠:罗伯特-欧文

管理史上巨匠:罗伯特-欧文

————————————————————————————————作者:————————————————————————————————日期:

罗伯特·欧文 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1771-1858):现代人事管理之父,人本管理的先驱

目录 [隐藏] ? 1 罗伯特·欧文生平 简介 ? 2 欧文的管理思想 ? 3 欧文的著作 ? 4 欧文对管理学的贡 献 罗伯特·欧文生平简介 罗伯特·欧文是19世纪初最有成就的实业家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管理先驱者。欧文于1800~1828年间在苏格兰自己的几个纺织厂内进行了空前的试验。人们有充分理由把他称为“现代人事管理之父”。 欧文于1771年5月14日出生于北威尔士蒙哥马利郡的牛顿城,是全家七个孩子中的第六个。他的父亲是位马具师和小五金商,母亲是女邮政员。因为这七个孩子中有两个早夭,年少时的欧文很受父母的疼爱。欧文小时候酷爱读书,他们住的小镇上,有学问者的书房基本上都向他开放。童年的欧文通读了所有他能找到的感兴趣的书籍。小时候的欧文多灾多难,几次差点都搭上性命,当然这些差点使他送命的事情对他的影响也很大。例如,在他四五岁时一次喝粥被烫伤了胃,导致他后来只能吃比较清淡的食物,而且要对不同食物仔细观察,日复一日,养成了欧文注意细节的习惯。

小时候的欧文非常活跃,各类比赛都名列前茅,而且爱好广泛,喜欢广交好友。九岁时的欧文已经读了很多书籍,且对外面的世界憧憬不已。家庭的贫穷,从小开始的“家庭童工”经历,使他过早地步入社会。十岁时,欧文离开了家,只身前往伦敦的哥哥那里去谋生。几个星期后,欧文又被送到斯坦福德的一家服装厂去做缝衣工学徒。三年的时光使他学会了很多东西。后来他又尝试过多种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8岁那年,欧文拿着借来的100英镑,在曼彻斯特创办了自己的工厂。20岁的时候,他为了求得更好的发展,把他的小工厂卖给了一个叫德林科沃特的人,自己则受雇于他成为一个更大工厂的经理。在这个工厂,欧文的细致观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先是花了六周的时间仔细地观察工人的各种活动,然后再推行自己的管理举措。工厂管理的实践,使欧文觉察到环境对自己和别人所产生的影响,并着力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由于他的出色管理,德林科沃特把自己的股份分给了他一些,这样使他又成为股东。在这里积累的经验,为欧文以后在新拉纳克工厂的实验打下了基础。 欧文的管理思想 欧文的管理思想基于“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法国唯物主义学者的观点,他在新拉纳克所进行的一切实验都是为了证明:“用优良的环境代替不良的环境,是否可以使人由此洗心革面,清除邪恶,变成明智的、有理性的、善良的人;从出生到死亡,始终苦难重重,是否能够

欧文

罗伯特·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是他的空想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关于学前教育思想在其整个教育思想中占重要地位。1816年,欧文在英国新拉纳克创办了英国的第一所幼儿学校,他有关学前教育的思想也在这所学校的创办中体现出来。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对幼儿学校的创办情况进行介绍,以期通过幼儿学校,对欧文学前教育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欧文创办的幼儿学校 (一)幼儿学校创办背景 欧文于1771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里,他很早就靠自己的劳动谋生,并具有非凡的领导才能。当时的英国开始了以蒸汽机的诞生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解放了英国的生产力,同时还引起了生产关系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大变动。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由此也拉开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序幕。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生产力,疯狂地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财富,使得低工资的女工和童工数量急剧增加。随着这种情况的普遍化,幼儿问题日趋严重,劳动阶级的家庭生活普遍较贫困,所以其子女往往得不到必需的营养品和合适的居住环境而导致大量死亡;由于童工的广泛使用,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而工业革命不断地向前发展又要求劳动者掌握一定的文化技术知识,所以需要将初等教育的内容提早到幼儿阶段;劳动阶级普遍工作时间长,无暇照顾子女,所以被疏于照顾的孩子极易受到坏人引诱,导致道德堕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看到上述情况,欧文对幼儿的发展极为担忧,因此,在1816年,欧文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作为“性格培养学院”的一个部分,以改善当时幼儿的教育环境。 (二)幼儿学校的创办 幼儿学校(infant school)包括幼儿所、幼儿园和游戏场,招收2~5岁的儿童。欧文在幼儿学校创设中遵循“要尽力使小朋友快乐”的原则,幼儿学校的儿童在教室的时间约为 3个小时左右,其余的时间他们就在室外的大草坪上玩耍,或由年轻女工负责照顾。“这所学校拥有一间长40英尺,宽40英尺,高22英尺的教室,教室中布置着以动物为主的图画和地图,还有从花园、田野和树林中采集来的自然界的实物。”天气不好的时候,学校还提供一间长16英尺,宽20英尺,高16英尺的幼儿娱乐室供幼儿娱乐。 幼儿学校的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唱歌、跳舞和体操,并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教师教育的主要方法是游戏以及通过和幼儿的亲切交谈,引起他们学习的好奇心。户外活动是由年轻女工负责的,她们指导幼儿友好相处,并养成健康耐劳的习惯。 幼儿学校的学生要学习自然史,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教师尽量用实物、着色的地图和动植物图片教授孩子们学习日常知识和自然知识。另外,幼儿学校是不收费的,工厂每年为每个儿童的教育花费2英镑。 欧文的幼儿学校取得很大的成功,恩格斯曾指出:“孩子们从2岁起就进幼儿园,他们在那里生活得非常愉快,父母简直很难把他们领回去。”欧文创立的幼儿学校的设置和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等无不体现了其全面教育的思想。 二、欧文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幼儿学校创办的出发点——欧文的性格形成学说 欧文的性格形成学说继承了法国18世纪“人的性格是环境的产物”这一思想。欧文认为人的性格是从出生之日起由外力形成的。他曾说过:“无论是具有

浅析罗伯特.欧文的经济学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浅析罗伯特.欧文的经济学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彭航08091172 经济学院经济学类专业指导教师:陈韶华 关键词:空想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一前言 罗伯特·欧文是19世纪初最有成就的实业家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管理先驱者。他一生不仅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而且顽强地进行了社会改造实践活动。他尖锐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指出劳动人民的贫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他希望不通过使用暴力对社会关系进行改造的情况下建立完美的社会主义制度。他同情工人阶级的处境,创办“新和谐”公社示范自己改造社会的计划。因欧文希望通过阶级合作,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并且最终以失败告终,而被后人将他与圣西门、傅立叶一起被称为“空想共产主义者”。 笔者试图通过浅层分析欧文所提出的一些经济学思想,参考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自己的视角来评价罗伯特.欧文经济学思想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地位与贡献。并简单总结出它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启示。 二欧文早年的事业发展和其社会主义者萌芽的产生 1799年,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资本家的财富也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广大劳动人民受到资本家对劳动剩余价值的严重剥削,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一年,29岁的欧文用60,000英镑从他岳父处购买了一家大纺纱厂(包括这个纺纱厂所在的村庄和土地)20年的经营权,在此基础上创办了新拉纳克工厂。欧文从自己早年的经历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和生活的疾苦,决心在自己的工厂进行一些改革以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他把工人的工作时间由每天13-14小时缩短到每天10小时,禁止不满9岁的童工劳动,提高工人工资,并在1806年工厂因棉纺工业危机而停产的四个月期间照常付给工人工资。他还在工人的生活区开办小学、幼儿园和托儿所,这一举动也使欧文被后人称为“学前教育的先驱”。改革在欧文的工厂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工人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工厂的利润也增加了。经过这一努力,拉纳克郡的面貌得到的重大改变,他“把这个地方变成了一个完善的模范移民区,在这里,酗酒、警察、刑事法庭、诉讼、贫困救济和慈善事业都绝迹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13页)。欧文并没有满足于现在的成绩,而是希望更多的工人能得到生活质量的提高。在1812年,他发表了《关于新拉纳克工厂报告》,这份报告在当时欧洲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此后欧文也为了争取议会制定工厂法和限制工作日的立法做了很多努力,他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也从个人的小范围的追求向对整个社会推广的方向开始了转变。1815年,欧文在《论工业制度的影响》中呼吁制定议会法案以改善工人党劳动条件。1817年,他又于《致工业和劳动贫民救济协会委员会报告》中题注主张,建立合作社来解决工人的失业问题。这是欧文试图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革的开始。终于,在1819年议会第一次通过了限制工厂中女工和童工劳动日的法案,欧文的不断努力开始取得了一点成效,他的对自己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空想共产主义”社会的信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空想社会主义(欧文)

一、欧文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罗伯特·欧文是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1771年5月14日----出生在英国蒙哥马利郡 1787年,欧文来到曼彻斯特成为商业雇员,进一步加强了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 1789年,欧文与人合办一个有四十人的小厂,不久后又自办小厂,开始表现他杰出的管理才能 1791年,欧文受聘担任一个有五百名工人的大纺纱厂的管理工作 1793年,参加当地的“文学哲学协会”,逐步形成了他的关于通过改造环境来改造人的性格理论。当时社会地位和欧文相同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工业革命只是便于浑水摸鱼和大发横财的一片混乱。欧文则认为工业革命是运用其理论并将混乱化为秩序的好机会。于是,他在上述工厂开始试行这个理论,并获得成效。 1800年,任新拉纳克大棉纺厂的经理兼股东,并在这个工厂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改造环境和人的性格的试验。 1820年前后,欧文形成了他的共产主义观点。 1824年起,欧文和他的一些学生在美洲购置土地,进行“新和谐公社”试验 1828年,试验失败,欧文为此耗尽全部财产。 1832年到1834年间,欧文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组织合作社,另一方面在流通领域中组织公平交换市场,以此作为改造社会的最初步骤,但先后宣告失败。同时在这一时期积极领导了英国公会活动。 1839年到1845年间,欧文同他的学生又在英国进行了一次组织共产主义公社的试验,再宣告失败。 欧阳一直没有找到实现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但是对于解放无产阶级的信念始终不渝。知道八十七岁临终前不久,他还发表演讲,宣传共产主义理论。 1858年11月17日,他在故乡妞塘镇逝世。 著作:《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阐述了关于人类性格形成的理论《致工业和劳动贫民救济协会委员会报告书》,提出了包含着共产主义思想萌芽的关于劳动公社的思想 《致纳拉克郡报告》,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 《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进一步系统化了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 二、社会历史观 (1)人类社会是从最初的渔猎时代经过游牧时代而进入犁耕时代的。 前两个时代,是人人享有自然权利的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到了犁耕时代,人们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逐渐产生了这样的看法:谁在土地上耕作劳动,谁就应当占有他耕作的土地。这样就产生了私有制,就使人为权利代替了自然权利,人类社会也就进入了没有理性的时期。但是,在欧文看来,这种没有理性的私有制社会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过去是不可避免的,它也是创造现在所必要的,正如现在是创造人类生存的未来形势所必要的。”他认为由于他发现了关于人的性格的形成这个“无论在什么时代,对什么人以及在什么环境中都能适用”的永恒真理,人类即将进入文明幸福的理性社会。总之,欧文一方面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类历史的进行归根到底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的发展过程。 (2)人的性格形成的理论 欧文所说的人的性格,是指人的德、智、体这三个方面的状况。他所说的人在自己一生中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但主要是指社会环境。 欧文认为,个人的天生官能或天赋能力是不完全相同的,这种不同的官能或天赋能

欧文的实验

欧文的实验 文/ 齐善鸿 欧文与“新和谐村” 人们可能不会相信,1824年,在美的印第安纳州南部,曾出现过一个人间的理想“天国”,它的名字叫“新和谐村”。 这个村庄地处丘陵起伏、碧水长流的地带。村外的山岗和谷地,是一片义一片的葡萄园,紫红色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绿叶成的葡萄架下,把整个村镇点缀得分外秀丽。在村庄的远处,与天际相连的草场上,绿草如茵,点点牛羊,头戴宽边草帽的牧羊人,悠闲地随着羊群移动。村子周围的果园里,桃李成行,构成一道宛如翡翠的屏障。 “新和谐村”里面,更是一幅引人入胜的油画。街道两旁,白杨垂柳,夹道成荫。绿荫深处是一幢幢厂房,有面粉厂、鞋帽厂、啤酒厂、麻布厂。在村庄的中心,可以看到崭新而又整齐的住宅和公用建筑,还有会议室、阅览室、学校、医院。这些房屋周围,则是连成一片的小花园。微风吹来,到处飘逸着花香。 每当太阳升起,薄雾散尽,村里的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劳动。看上去,他们的衣着并不讲究,但整洁。人们按照年龄大小从事着各种有益的劳动。5—7岁的儿童去学校读书,接受启蒙教育。8—10岁的儿童除读书外,还要参加一些轻微的劳动。12岁以上的青少年在读书的同时,还要在工厂或作坊里学习某种手艺。20—25岁的青年则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基本队伍。25—30岁的人们每天除参加两小时的劳动外,其他的时间用来从事保卫工作和产品的分配。30—40岁的人,负责组织、管理和领导生产。40—60岁的人,主持对外交往以及产品交换。60岁以上的老人则拥有一种特权,他们负责捍卫宪法。在这个新和谐村里,人们相安无事,各得其所,只要你付出一定的劳动,你就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岂不是一个“世外桃源”吗?是的,它确实是在世界上存在四年之久的一个“世外桃源”,这个“新和谐村”的创立人是英国人罗伯特·欧文。 1771年5月,欧文出生在北威尔士一个贫苦工匠家庭。他只读过乡村初小,从9岁起就开始自己谋生,在一家商店当学徒。10岁时,他只身一人到伦敦自谋生路,学徒三年后,当了一家服饰商店的店员。17岁时他开办了一家小工厂,由于经营有方,获利丰厚。20岁时,他被曼彻斯特一家纱厂请去作经理,按照自己的理论对生产设备进行改革,由于经营管理得法,深受纺织界的赞誉。他也结识了许多著名人物。 1799年,欧文同人合伙买下了苏格兰新拉纳克的一家拥有2000人的纺纱厂。第二年,他成了这家工厂的经理。欧文开始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最初的改革试验。他想通过自己的改革,消灭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消除无产阶级的贫困状态。他首先从缩短工时入手,把原来每天14小时减少到10个半小时。随后,又实行了一系列提高工人福利的改革,如提高工人工资,改善工人的居住条件和劳动条件,为工人开办托儿所、幼儿园和模范小学,并建立了专门商店,廉价供应食品和生活必需品。 此外,这个纱厂还废除了惩罚,代之以教育规劝。更奇怪的是,1806年纱厂由于遭受经济危机而停产四个月,但工人的工资却原数照发。 新拉纳克的改革给欧文带来极大的鼓舞。企业利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同时,这个居民成份复杂,刑事案件层出不穷的新拉纳克,被改造成为当时的模范移民区,获得了“幸福之乡”的美称。 1812年,欧文开始宣传自己改造新拉纳克的成就,发表了《关于新拉纳克工厂的报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欧洲各国的达官显贵,王公大臣、资产者、慈善家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家,纷纷前来参观。欧文的名字斐声四方,

罗伯特-欧文曾名言

罗伯特-欧文曾说过:把钱花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上是企业经理最佳的投资。被称为朝阳产业的物业管理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显现出越来越强的生机,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物业管理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已显得十分重要。 (一)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物业管理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物业管理企业除了从市场上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外,更为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培训提高现有员工的素质,使其成为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 (二)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者激励员工的方法 当今社会,学习培训已成为很多人改变自己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对学习的需求和渴望。物业管理企业内浓郁的学习氛围,以及有效的学习政策都会对员工产生足够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有远见的管理者甚至还把学习培训作为一种员工福利用来赠送或奖励员工。 (三)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物业管理行业已从过去传统的房屋协作管理转向以委托管理方式为主的市场化经营管理。这种社会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物业管理已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需要有大批精通管理的优秀人才来推动它的发展。因此,员工培训是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环节和可靠保证。 培训工作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说是一项长期工作,物业管理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培训规定使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培训规定主要包括培训的目的和意义、培训的基本内容、培训的方法、培训的分类、培训的组织实施、培训的监督管理、培训的效果评估等内容。 物业管理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培训工作相对复杂,但总的来说,培训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相关知识的培训 该类培训是为了让每一个员工对企业的历史、现状、未来规划、管理服务理念、经营范围、内部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物业管理工作基础知识的培训 该类培训主要是让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熟悉并掌握与企业管理、物业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 (三)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专项技能培训 该类培训是为了提高基层管理者及操的实际工作技能。 (一)培训需求分析 1、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 在编制培训计划之前,首先要对企业的培训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组织分析 结合企业的年度经营管理发展计划,分析企业及各部门需要哪些培训以保正计划的实施。 ⑵任务分析 依据企业的工作内容,分析个人需要进行哪些培训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 ⑶个人分析 依据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哪些人需要培训,培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需求分析的方法 ⑴问卷调查法 向企业员工发出培训需求问卷,让员工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应当组织怎样的培训提

空想社会主义 欧文思想评价

一、罗伯特·欧文生平和主要著作 罗伯特·欧文是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1771年5月14日----出生在英国蒙哥马利郡 1787年,欧文来到曼彻斯特成为商业雇员,进一步加强了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 1789年,欧文与人合办一个有四十人的小厂,不久后又自办小厂,开始表现他杰出的管理才能 1791年,欧文受聘担任一个有五百名工人的大纺纱厂的管理工作 1793年,参加当地的“文学哲学协会”,逐步形成了他的关于通过改造环境来改造人的性格理论。当时社会地位和欧文相同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工业革命只是便于浑水摸鱼和大发横财的一片混乱。欧文则认为工业革命是运用其理论并将混乱化为秩序的好机会。于是,他在上述工厂开始试行这个理论,并获得成效。 1800年,任新拉纳克大棉纺厂的经理兼股东,并在这个工厂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改造环境和人的性格的试验。 1820年前后,欧文形成了他的共产主义观点。 1824年起,欧文和他的一些学生在美洲购置土地,进行“新和谐公社”试验 1828年,试验失败,欧文为此耗尽全部财产。 1832年到1834年间,欧文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组织合作社,另一方面在流通领域中组织公平交换市场,以此作为改造社会的最初步骤,但先后宣告失败。同时在这一时期积极领导了英国公会活动。 1839年到1845年间,欧文同他的学生又在英国进行了一次组织共产主义公社的试验,再宣告失败。 欧阳一直没有找到实现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但是对于解放无产阶级的信念始终不渝。知道八十七岁临终前不久,他还发表演讲,宣传共产主义理论。 1858年11月17日,他在故乡妞塘镇逝世。 著作:《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阐述了关于人类性格形成的理论《致工业和劳动贫民救济协会委员会报告书》,提出了包含着共产主义思想萌芽的关于劳动公社的思想 《致纳拉克郡报告》,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 《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进一步系统化了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 二、社会历史观 (1)人类社会是从最初的渔猎时代经过游牧时代而进入犁耕时代的。 前两个时代,是人人享有自然权利的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到了犁耕时代,人们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逐渐产生了这样的看法:谁在土地上耕作劳动,谁就应当占有他耕作的土地。这样就产生了私有制,就使人为权利代替了自然权利,人类社会也就进入了没有理性的时期。但是,在欧文看来,这种没有理性的私有制社会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过去是不可避免的,它也是创造现在所必要的,正如现在是创造人类生存的未来形势所必要的。”他认为由于他发现了关于人的性格的形成这个“无论在什么时代,对什么人以及在什么环境中都能适用”的永恒真理,人类即将进入文明幸福的理性社会。总之,欧文一方面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类历史的进行归根到底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的发展过程。 (2)人的性格形成的理论 欧文所说的人的性格,是指人的德、智、体这三个方面的状况。他所说的人在自己一生中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但主要是指社会环境。 欧文认为,个人的天生官能或天赋能力是不完全相同的,这种不同的官能或天赋能

试论罗伯特·欧文的教育思想

试论罗伯特·欧文的教育思想 罗伯特?欧文是十九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中杰出的人物,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地反映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 一、论性格的形成 欧文在所著《新社会观》里,表达了关于性格形成的见解。他说:“人类的性格总是毫不例外地为他人所培养成的,它主要地可能是而且是被他的先辈所造成的;他们给予他或者可能给予他那为他所具有的思想和习惯,而它们具有管理和指导他的行为的权力”。人们的一切恶习、缺点、不幸甚至罪过,不在于他的本身,而在于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尽K?特别强调教育和训练的作用。他强调适当的训练“是可以易于培养成任何其他一个阶级的成人”。总之,欧文相信通过和平改良的道路(不需革命),就可以纠正缺点,培养新人,改变社会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肯定了欧文继承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人是环境 和教育的产物学说的唯物主义性质;同时却也指出了这种学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即把人看作是环境的消极的产物,不知人是一种积极变革社会关系的力量,人与环境可以相互改变。从事变革社会关系,不是通过和平改良的道路,不是单

单地依靠教育,而是采用革命的手段。马克思说:“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身一定是受教育者”。 二、论全面发展的教育 欧文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培养新人,而这种新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他在《新社会观》里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培养计划”,供各国政权拟订计划时作根据。他指出:“这些计划必须设法把儿童从最早的婴儿时期起训练成有各种 好习惯……因为人类的幸福只有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宁的 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为了实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欧文在纽兰纳克创立了一个从婴儿到成人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在欧文的教育体系中,体育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学前期的婴儿经常做游戏,学龄儿童从6岁起学习体操,10岁起参加军事操练。欧文对于美育也十分重视,儿童从2岁起开始学习舞蹈,4岁起学习唱歌、绘画等,发展儿童“优雅的风度、良好的仪表和审美的感觉”。在智育方面,欧文强调儿童6岁进小学学习本族语言、算术、自然、地理和历史等课。在德育上,他反对把宗教作为教育的内容,强调用集体主义的精神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仁慈、诚实等品德,并同迷信、愚妄、虚伪、怨恨、仇视作斗争。在劳动教育上,他主张儿童从3岁起就在公社的公共机关受教育,从事农业和工业劳动,消灭由于劳动而造成的畸形发展的现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