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考场资料

土壤学考场资料
土壤学考场资料

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1.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2.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力和土壤肥力之间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生产力的全部。31.永久电荷:由于同晶代换的作用产生的电荷。

3.同晶替代(同晶取代或同晶替换):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1

4.土壤孔隙:土体中除去固相的部分

4.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土壤腐殖质由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组成。9.土粒:土壤的固体颗粒。

5.矿化作用或矿质化过程:(Mineralization)有机化合物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并释放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6.腐殖作用或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7.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的质量;

8.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壤的重量。

10.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的不同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组合,即粒级的组成比例。

11.土壤结构性: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2.土壤结构体:或称结构单位,是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34.阳离子交换能力:土壤中交换性阳离子与其它离子的交换顺序。

13.土壤总孔度:所有孔隙体积的总和占整个土壤体积的比例,简称总孔度或孔度。

15.土壤水:土壤水并非纯水,而是稀薄的溶液,不仅溶有各种溶质,而且还有胶体颗粒悬浮或分散于其中。16.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土壤的含水量。

17.萎蔫系数: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亦称萎蔫点。

18.土水势:单位数量的纯自由水转变为土壤水时所做的功或其自由能的降低值。

19.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阻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

20.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以土壤水吸力为纵坐标,以相应的含水量为横坐标绘成曲线来表示土壤水吸力与含水量关系的曲线。

21.滞后现象:在同一吸力下,脱水过程的含水量总比吸水过程的含水量高,这种脱水曲线与吸水曲线不相重合的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22.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吸收的(或放出的)热量。

23.热扩散率:指在标准状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流入1c㎡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24.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45.土壤粘结性:指土壤中土粒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起来的性质。

25.土层:即土壤发生层,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26.土体构型:各土壤发生层在垂直方向有规律的组合和有序的排列状况。土体构型是识别土壤的最重要的特征。46.土壤粘着性:土粒粘附在外物(农具)上的性质。

27.硅铝率:亦称Sa值或Ki值,是指土壤或粘粒中SiO2及Al2O3的全量分别除以它们各自的分子量,以求得两者的分子比:Sa= SiO2/ Al2O3

28.硅铝铁率:亦称Saf值,其含义与Sa值相似,即土壤或粘粒中SiO2的分子数与Al2O3和Fe2O3分子数之和的比值,可表示为Saf= SiO2/ (Al2O3+ Fe2O3)

29.土壤风化淋溶系数:亦称β值,是淋溶层钾钠氧化物与氧化铝的分子比与母质层钾钠氧化物与氧化铝的分子比的比值。

30.粘化率:指粘化层中粘粒含量与淋溶层或下部母质层粘粒含量的比值。比值愈大,粘化程度愈高。35.CEC阳离子交换量: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

32.可变电荷:胶体随土壤溶液的pH的变化而发生电荷数量,符号变化的那部分电荷。

33.阳离子交换作用:发生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反应,是土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胶体现象。

36.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37.土壤缓冲性:(Soil Buffering)土壤抗衡酸,碱物质,减缓pH变化的能力。

38.单个土体:(Pedon)是土壤这个空间连续体在地球表面分布的最小体积,即是一种能代表个体土壤最小体积的土壤。

39.土壤个体:(Soil Individual)在自然景观中以其位置,大小,坡度,剖面形态,基本属性和具有一定其它相貌特征的三维实体,包括多于一个单个土体的原地土壤体积。

40.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41.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土壤诊断特性。48.土壤退化:指土壤的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42.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指广域土壤与大气和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分布规律。包括由于大气候、生物条件、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变化所引起的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43.土壤区域性分布规律:由于区域性的地质地貌特点及水文情况的差异而形成的土壤分布规律。44.土壤结构性:指土壤颗粒(包括团聚体)的排列和组合形式。

47.土壤可塑性:指土壤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形,当外力撤消后仍能保持这种变形的特性。49.土壤质量:指土壤的生产力状况或者健康状况,特别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持续土地利用及环境管理,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土壤质量核心是土壤生产力,基础是土壤肥力。

50.水土流失:是指土壤物质由于水力及水力加上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的侵蚀过程。

1.土壤的物质组成:①自然界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

成,这决定了土壤具有孔隙结构特性。②自然界土壤由土壤固相、土壤液相和土壤气相三相物质组成,这决定了土壤具有孔隙结构特性。

2.土壤肥力的类型:土壤肥力按来源可分为自然肥力与人工肥力;按是否直接反映可分为

潜在肥力与有效肥力。

3.土壤矿物的划分(按来源):①土壤矿物按矿物的来源,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而次生矿物,则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土壤矿物按矿物的结晶状态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4.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两个基本结构单位: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晶格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5.单位晶层的类型:硅片和铝片以不同的方式在C轴方向上堆叠,形成层状铝硅酸盐的

单位晶层。两种晶片的配合比例不同,而构成1:1型、2:1型和2:1:1型晶层。

6.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四大类型:根据构造特点和性质,土壤中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可

分为高岭组、蒙蛭组、水化云母组和绿泥石组四个类组。

7.土壤腐殖质的构成(两部分):土壤腐殖质由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组成,通常占土壤

有机质的90%以上。

8.土壤腐殖质的分组:①理想的提取剂应满足:a.对腐殖酸的性质没有影响或影响极小;

b.获得均匀的组分;

c.具有较高的提取能力。②从土壤中提取腐殖酸时,被移去的部

分有机物质称为轻组,而留下的土壤组成则称为重组。③从土壤中提取腐殖酸时,传统的分组方法是将土壤腐殖物质划分为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3个组分。

9.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包括温度、土壤

水分和通气状况、植物残体的特性以及土壤特性。

10.土壤微生物的类型:①根据微生物对营养和能源的要求,一般可将土壤微生物分为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和光能无机营养型。②根据微生物对氧气的需求不同,可将土壤微生物分为好氧性微生物、厌氧性微生物和兼厌氧性微生物。

10.土粒的划分:①根据土粒的成分,土粒可分为矿物质土粒和有机质土粒两种。②目前,

根据土粒的大小,各种粒级制都把大小颗粒分为石砾、砂粒、粉粒和粘粒4组

11.土壤的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即为机械组成。

12.土壤质地的分类:名词解释:土壤质地分类:根据肥力特征相近与否,把土壤颗粒组成

划分为若干组,每组为一个质地类别,这种分类方法即为土壤质地分类。

13.土壤孔度的分类(按孔隙大小):按照土壤中孔隙的大小及其功能进行孔隙分类,常以

分级孔度表示。在分级孔度中应用最多的是“毛管孔度”和“非毛管孔度”。

14.土壤水分的类型:根据土壤水分所受的力作用可把土分划分为吸附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15.土壤有效水的范围: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无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

有效水。其中因其吸收难易程度不同又可分为速效水和迟效水。

16.土水势的分势构成:根据引起水势变化的原因或动力的不同,可把土水势分为若干分势,

包括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和重力势。

17.土壤水的运动方式:在土壤中存在3种类型的水分运动,包括饱和水流、非饱和水流

和水汽移动。

18.水进入土壤的两个过程:水进入土壤的过程包括入渗和再分布两个过程。

19.土壤空气的几种运动方式:土壤空气运动的方式有两种,即对流和扩散。影响土壤空气

运动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土壤性质及农业措施。

20.土壤热性质的几个指标:土壤热性质的主要指标包括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和土壤的

热扩散率。

21.土壤的5个成土因素:土壤的五大成土因素包括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

22.土壤形成的两个循环过程:土壤形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

物小循环矛盾统一的结果。

23.土壤胶体表面的类型: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

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型表面和有机物表面3种类型。

24.土壤所带电荷的种类划分:根据表面电荷的性质和起源,可将它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

荷。此外,表面电荷还可分为正电荷与负电荷,其代数和则为净电荷。

25.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离子价、离子半径和

离子水化半径、离子的运动速度和离子浓度。

26.土壤中常见交换离子的交换能力顺序:土壤中常见的几种交换性阳离子的交换能力顺序

为:Fe3+、Al3+>H+>Ca2+>Mg2+>NH4+>K+>Na+

27.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主要有质地、有机质、胶体的

性质及构造,以及pH值。

28.土壤胶体吸附阳离子的2个类型:土壤胶体吸附阳离子包括正吸附和负吸附2种类型。

29.土壤潜性酸的划分(根据测定方式的不同):根据测定方式的不同,土壤潜性酸可划分

为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

30.钾的类型划分:①土壤钾按化学组成可分为矿物钾、非交换性钾、交换性钾和水溶性

钾。②土壤钾按植物营养有效性可分为无效钾、缓效性钾和速效性钾。

31.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包括水溶态、交换态、专性吸附态、有机

态、铁锰氧化物包被态和矿物态。

32.土壤退化的类型: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土壤退化可分为土壤侵蚀、土壤沙化、

土壤盐化、土壤污染以及不包括上列各项的土壤性质恶化、耕地的非农业占用6类。

33. 土壤质量参数3个评价指标:土壤质量评价参数指标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三方面。 自然土壤体积土壤干重土壤容重= %100?==土体容积

固相容积密度容重固相率 %100?=土体容积水容积液相率 孔度

孔度土粒容积孔隙容积孔隙比-==1 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容积干土质量土壤水质量)土壤含水量(质量%%==

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质量)土壤含水率(容积?=%%

%100?=-=土体容积

空气容积容积含水率孔隙度气相率 土壤体积

孔隙体积气相率液相率固相率密度容重孔隙度=+=-=-=11 密度容重土粒体积土重土壤体积土重土重土粒体积土壤体积土重土重土壤体积土重土粒体积土壤体积

土粒体积土壤体积土粒体积土壤体积土壤体积孔隙体积土壤孔度-=?????? ?

?-=??? ???-=??-=-=-==11111()盐基饱和度

阳离子交换量容重土壤体积石灰需要量-???=1 1.一亩地,耕层深度为20cm ,土壤容重为1.15g/cm 3,土粒密度为2.65g/cm 3 ,计算耕层土重和总孔隙度。 经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计算土壤有机质的重量。

已知:一亩≈666.7平方米 一、故耕层土重=土壤容重×耕层体积=土壤容重×耕地

面积×耕层深=1.15×666.7×104×20=153341Kg=153.3t

二、总孔隙度P (%)=(1-土壤容重/土粒密度)×100 =(1-1.15/2.65)×100=56.6

三、土壤有机质的重量M=耕层土重×土壤有机质含量百分比=153.3t ×2% =3.1t

2.现有500平方米的地块,耕层深度为20厘米,若土壤容重为1.33g/cm3,土粒密度(比重)为2.66 g/cm3,现土壤含水量的重量百分数为20%,耕层土壤的孔隙度;耕层土壤的干土重;土壤含水量的体积百分数;若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20g/kg ,试计算土壤有机质的重量。 孔隙度=(1-土壤容重/土壤密度)×100%=(1-1.33/2.66)×100%= 50%

干土重 =土壤体积×土壤容重=土地面积×耕层深度= 500×104×20×1.33 = 133 (吨)

体积百分数 = 重量百分数×土壤容重=20%×1.33 =26.6%

有机质的重量 =土壤容重× 有机质含量百分比=133× 20/1000 = 2.66 (吨)

1. 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长的基地?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

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CO2和H2O,并释放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稳定、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2.植物残体的分解和转化3.土壤腐殖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4.简述土壤有机质对于土壤的作用。一、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1土壤有机质是作物所需的N、P、K、S、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2产生多种有机酸和腐殖质。二、改善土壤肥力特性:1物理性质A增强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过程;B增加砂土的粘结性,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C改善土壤的透水性、蓄水性、通气性及根系的生长环境;D减少水土流失;E改善水土有效持水量,使得更多的水被作物所利用;F改善土壤耕性,提高耕作质量;G改善土壤热状况,提升土壤温度。2.化学性质A吸附阴阳离子,避免矿质元素随水流失,提高保肥性能;B增多土壤养分含量,改善砂土物理性质;C降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减轻铝中毒;D降低磷的固定,增加磷的有效性,提高保肥利用率;E提高土壤对酸碱度变化的缓冲性能3.生物性质A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主要来源;B持久稳定地向微生物提供能源;C增加土壤酶的活性,直接影响土壤养分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D加速种子发芽,增强根系活力,促进作物生长;E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发育。

5.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有哪些?1土壤生物的组成与活性A土壤动物促进植物残体的破碎与运输;B真菌可促进木质素的分解;C细菌和放线菌可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2土壤特性A质地:粘粒含量越高,有机质含量也越高;B.pH值:中性,钙质丰富较好,pH

6.5-

7.5;C水分:最适湿度:土壤持水量的50%-80%,低洼,积水有利于有机质积累;D通气性:通气不良,有机质易于积累;E温度:最适宜温度为25-35℃.3植物残体的特性A物理状态:新鲜程度,破碎程度,紧实程度;BC/N比:有机物质组成的C/N比对其分解速度影响很大;C/N比降至大约25:1以下,微生物不再利用土地中的有效氮,相反,有机质较完全地分解而释放矿质态氮。

6.土壤微生物的类型(按营养、能源的要求和对氧气的需求划分)1根据微生物对营养和能源的要求,可划分为: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2.根据微生物对氧气的需求,可划分为:好氧性微生物;厌氧性微生物;兼厌氧性微生物.

7.土壤固,液,气的容积比可以反映什么情况?土壤中固、液、气三相的容积比,可粗略反映土壤持水、透水和通气的情况。三相组成与容重、孔隙度等土壤参数一起,可评价农业土壤的松紧程度和宜耕状况。

供肥矛盾;提高土壤耕作质量.

3.简述各种土壤孔度类型的特征。1非活性孔度(无效孔隙-小孔隙):当量孔径

<0.002mm,土壤最细小的孔隙,微生物难以进入,粘质土壤,根毛也难以进入,板

结土壤中较多,充满无效水;2毛管孔度(小孔隙):d=0.002-0.02mm,具“毛管作用”,植物可利用其中的水分,壤土和结构好的土壤中此孔较多;3通气孔度(非毛管孔隙-小孔隙):d>0.02mm,水分可在重力作用下短时间内排出而成为通气孔度。

4.简述土水势的分势构成。土水势:单位数量的纯自由水转变成土壤水时所做的功或其自

由能的降低值。1基质势(φw):由土壤固体对土壤水分的吸引向使水分自由能降低,这种势能的基质势,主要是由吸附力和弯月面力所引起,为负值。2压力势(φp):土壤水受到不同压力所产生的自由能变化。包括气压势,静水压势和荷载势。为正值,只有当土壤水分饱和时才有压力势。3溶质势(φs):土壤水中的溶质对水分子有吸持作用,使水分自由能降低。负值,土壤溶质浓度越高,溶质势越低。4重力势(φg):由于重力引起。5总水势(φt):各水势之和。在不同的情况下,土壤总水势的各分势组成不同。其中,起主要影响因素的是基质势。(土壤从土水势高处向土水势低处运动)5.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简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用途?首先,可利用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

行土壤水吸力S和含水率θ间的换算;其次,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间接地反映出土壤孔隙大小的分布;3可用来分析不同质地土壤的持水性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4应用数学

物理方法对土壤中的水运动进行定量分析时,水分特征曲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

6.土面蒸发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1大气蒸发力控制阶段:表土蒸发强度保持稳定的阶段A蒸发强度的大小主要由大气蒸发能力(风速、温度与表平面)决定,可近似为水平面蒸发强度;B损失水分量最大的阶段,水分减少至田间持水量阶段。2土壤导水率控制阶段:表土蒸发强度随含水率变化的阶段;蒸发强度急剧降低,有利于土壤墒情的保持。3扩散控制阶段:水汽扩散阶段;蒸发面不是在地表,而是在土壤内部;蒸发强度的大小主要由干土层内水汽扩散的能力控制,并取决于干土层厚度,干土层越厚,蒸发速率越小。

7.土壤空气和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区别: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原因在于土壤

中生物活动,有机质的分解和根的呼吸作用能释放出大量的CO2;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原因在于微生物和根系的呼吸作用必须消耗O2,土壤微生物活动越旺盛则O2被消耗的愈多,O2含量愈低,相应的CO2含量越高;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除了表层干燥土壤外,土壤空气的适度一般均在99%以上,处于水汽饱和状态,而大气中只有雨天才能达到如此高的值;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当土壤通气不良时,土壤中O2含量下降,微生物对有机质进行厌气性分解,产生大量还原性气体,如CH4、H2等,而大气中一般还原性气体极少。

13.主要的成土过程类型:1原始成土过程:从岩石露出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2有机质积聚过程:在木本或草本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3粘化过程: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可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4钙积与脱钙过程: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5盐化脱盐过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和水平运动,逐渐向地表积聚,或是已脱离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影响,而表现为残余积盐特点的过程;6碱化与脱碱过程:交换性钠或交换性镁不断进入土壤吸收复合体的过程,又称为钠质化过程;7富铝化过程: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流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又称为脱硅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8灰化、隐灰化和漂灰化过程: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和湿润的条件下,土壤中铁铝与有机酸性物质螯合淋溶淀积的过程;9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渍水,受到有机质嫌气分解,而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蓝-灰绿色土体的过程;潴育化过程:是一个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指土壤渍水带经常处于上下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复交替,结果在土体内出现锈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又称假潜育化过程。10白浆化过程:在季节性还原淋溶条件下,粘粒与铁锰的淋淀过程,其实质是潴育淋溶,与假潜育化过程类同;11熟化过程: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包括旱耕熟化过程与水耕熟化过程;12退化过程: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利用不当而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8.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1可逆反应:该反应速度快,可以迅速达到平衡,即溶液中的

阳离子与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处于动态平衡中;2等价交换3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9.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1离子价:高价离子交换能力>低价离子交换能力2离子半径和离子水化半径:同价离子,离子半径大的与水化半径小,交换能力大3离子的运动速度:H+水化很弱,只与1个水分子结合,H3O+半径很小,运动速度快,故交换能力大于二价离子4离子浓度:阳离子交换能力顺序:Fe3+,Al3+>H+>Ca2+>Mg2+>NH4+>K+>Na+ 9.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1质地:质地越粘重,含粘粒越多的土壤,其阳离子交换量

也越大2有机质3胶体的性质和构造:蒙脱石>高岭石4.pH值:一般情况下,随着pH的升高,H+ 解离

10.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1离子饱和度:离子饱和度越高,被交换解吸的机会

愈多,有效度越大;2互补离子效应:当某种交换性阳离子与不同类型的互补离子共存时,由于互补效应,钙离子的有效度也会不同;一般情况,某离子的互补离子被土壤胶体的吸附力越强,该离子的有效度越高;3粘土矿物类型:不同类型的粘土矿物具有不同的晶体构造特征,因而吸附阳离子的牢固程度也不同。

11.土壤酸的两种类型及其关系。1活性酸(Soil Active Acidity):自由扩散于土壤溶液

中的氢离子浓度直接反映出来的酸度;2潜性酸: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引起的酸性,是土壤酸度的容量指标。3活性酸与潜性酸的关系:活性酸与潜性酸是处于一个平衡体系的两种状态。潜性酸>>活性酸

18.土壤酸碱性的作用(对肥力与植物生长的影响):1土壤酸碱性对肥力的影响A影响土壤物化性质:土壤的结构性和通气性;酸性土壤:;碱性土壤:B中性土壤:盐基离子丰富,腐殖质易于积累,利于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通透性和耕性良好,肥力水平较高。C影响养分的转化和有效性:土壤酸碱性对微生物的活性、对矿物质和有机质分解起重要作用,因而影响土壤养分元素的释放、固定和迁移等。D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不同pH值条件下,微生物的活性不同。2.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A直接影响:游离的H+和OH+的影响B间接影响:产生有毒物质——盐毒害;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影响养分的有效性。

12.土壤中的主要氧化剂和还原剂:1主要的氧化剂是大气中氧,它进入土壤在土壤中进行

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获得电子被还原为O2-,土壤的生物化学过程的方向与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土壤空气和溶液中氧的含量。2主要的还原性物质是有机质,尤其是新鲜未分解的有机质,它们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pH条件下还原能力极强。

19.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1土壤通气性:A土壤通气状况决定土壤空气中的氧浓度,通气良好的土壤与大气间气体交换迅速,土壤氧浓度较高,Eh值较高;B排气不良的土壤通气孔隙少,与大气交换缓慢,氧浓度降低,再加上微生物活动消耗氧,Eh下降;CEh可作为土壤通气性的指标。2微生物活动:微生物活动愈强烈,耗氧愈多,使土壤溶液中的氧压减低,或使还原态物质的浓度相对增加,氧化还原电位降低。3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有机质的分解主要是耗氧过程,在一定的通气条件下,土壤易分解的有机质愈多,耗氧愈多,氧化还原电位降低。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植物根系分泌物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根际土壤氧化还原电位。5土壤的Ph:一般土壤Eh随pH值的升高而下降。

13.土壤中氮素的主要存在形态。1有机氮:占全氮的绝大部分:92-98% 有机氮的矿

化率:3-6%:可溶性有机氮<5% (游离氨基酸,胺盐)。2无机态氮:植物吸收利用的主要形态;包括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过渡)。3游离态氮

14.土壤中氮的损失途径。1淋洗损失:铵和硝酸盐在水中溶度很大,NH4+离子因带正电

荷,易被带负电的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硝酸盐带负电荷,是最易被淋洗的氮形态,随着渗漏水的增加,硝酸盐的淋失增大。2气体损失:土壤氮可通过两个机制形成气体氮逸出进入大气A反硝化作用:在嫌气条件下,硝酸盐在反硝化微生物作用下,还原为N2、N2O或NO的过程。其实质是硝化作用的逆过程。B铵挥发:易发生在石灰性土壤上,特别表施铵态氮和尿素等化学氮肥时,氨挥发损失更大。

15.土壤中无机态磷的形态及各种形态的有效性的关系。1水溶态磷:由于植物根际微域内

的土壤pH呈酸性较多,故植物对磷素的吸收主要以H2PO4-离子形式。水溶态磷除解离或络合的磷酸盐外,还有部分聚合态磷酸盐以及某些有机磷化合物。2吸附态磷:通过各种作用力被土壤固相表面吸附的磷酸根或磷酸阴离子。其中以离子交换与配位体交换吸附为主。3矿物态磷:土壤无机磷几乎99%以上以矿物态存在。石灰性土壤中主要是磷酸钙盐(磷灰石),酸性土壤以磷酸铁和磷酸铝盐为主。

16.土壤中钾素的主要形态。土壤钾按化学组成可分为矿物钾、非交换性钾、交换性钾和水

溶性钾。按植物营养有效性可分为无效钾、缓效性钾和速效性钾。1矿物钾(无效钾):土壤中含钾原生矿物和含钾次生矿物的总称。在植物营养上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2非交换性钾(缓效性钾):存在于膨胀性层状硅酸盐矿物层间和颗粒边缘上的一部分钾。其含量是评价土壤供钾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3交换性钾(速效钾):吸附在带负电荷胶体表面的钾离子。交换性钾与溶液中钾离子保持动态平衡,是土壤速效钾的主要部分。4.水溶性钾(溶液钾):以离子形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钾,是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钾。4种形态钾量之和称为全量钾。不同类型土壤含钾量由较大差异,土壤全钾量只能反映土壤钾的总储量。16.我国土壤分类系统的级别划分。从上至下共设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

亚种等7级分类单元。其中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属高级分类单元,土属为中级分类单元,土种为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以土类、土种最为重要。

17.我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级别划分。共设六级,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为高级分类级别,土族和土系为基层分类级别。

18.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类型。1水平地带性: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的规律性。主要受“水热条件”的控制。我国东部:形成湿润海洋性土壤地带谱;我国西部:形成干旱内陆性土壤地带谱A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指地带性土壤(亚类)大致沿经线延伸,按纬度逐渐变化的分布规律(热量差异引起)B土壤的经度地带性:指地带性土壤(亚类)大致沿纬度延伸,按经度逐渐变化的分布规律(水分差异引起)2.垂直地带性:指土壤随海拔的增高而发生的土壤演变规律。原因:地形高低差异,水热条件存在差异,植被分布亦不同,从而土壤形成、发育、及分布也呈垂直分布规律。A土壤的正向垂直地带性:山区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有规律的更替。B土壤的负向垂直地带性:指从基带土壤向下,随生物气候发生变化而土壤依次发生变化的规律。这是我国青藏高原所特有的现象。

18.耕作(土壤)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准。土壤质评价参数指标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三方

面。1物理指标:包括土壤质地、土层、根系深度、土壤容重、渗透率、田间持水量、土壤持水特征、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等;2化学指标:包括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土壤pH、电导率、矿化氮、磷和钾等;3生物学指标:包括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潜在可矿化氮、土壤呼吸量、生物量碳/有机总碳、呼吸量/生物量等。

1.论述母质,气候与生物分别对土壤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一)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它对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属性均有很大的影响。首先,不同母质因其矿物组成、理化性质的不同,在其它成土因素的制约下,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其次,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影响。不同的成土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情况有所不同;而成土母质与土壤质地也密切相关;再次,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的矿物组成往往也有较大的差别。此外,母质层次的不均一性也会影响土壤的发育和形态特征。一般地说,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就愈大。但母质的某些性质却仍会保留在土壤中。(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1.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质积累和淋失;2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分物质循环的速度。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包括湿度和温度两方面。A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1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土壤中物质的迁移主要以水为载体进行。不同地区,由于土壤湿度的差异,物质的运移可有很大差别。2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土壤中水分状况会影响土壤一系列的理化性质。温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温度状况将影响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B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腐殖化是湿度和温度共同影响的结果。温度和湿度对土壤形成的共同作用的总效应是复杂的,主要决定于水热条件和当地土壤地球化学状态的配合情况。(三)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由于生物的生命活动,把大量的太阳能引进成土过程,

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向土壤表层富集,形成土壤腐殖质层,使土壤具备肥力特性,推动土壤的形成和演化。没有生物因素的作用,就没有土壤的形成过程。1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作用是利用太阳辐射能,合成有机质,把分散在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有选择地吸收富集,同时伴随着矿质营养元素的有效化。A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因有机质的数量、性质和积累方式不同,它们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也不相同。B植物根系可分泌有机酸,通过溶解和根系的挤压作用破坏矿物晶格,改变矿物的性质,促进土壤形成;并通过动,促进土壤结构的发展。2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3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A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为植物吸收利用;B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C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D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度。E土壤中的各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经常保持相互作用关系。

2.如何改造土壤的酸性(确定石灰需要量)?改造方法:土壤酸度通常以施用石灰或石灰粉来调节。以Ca2+离子代替土壤胶体上吸附的交换性氢(H+)和铝(Al3+)离子,提高土壤的盐基饱和度。石灰可分为生石灰和熟石灰,具有很强烈的中和能力,但后效较短。石灰粉是把石灰石磨细为不同大小颗粒,直接用作改土材料,它对土壤酸性的中和作用较缓慢,但后效较长。石灰需要量的确定:1通过交换性酸量或水解性酸量大致估算石灰需要量;2根据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及盐基饱和度、土壤潜性酸度等进行估算:

()

?

?

石灰需要量=土壤体积?

容重

阳离子交换量

1-盐基饱和度

3.论述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的途径。1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是影响土壤固磷作用的重要因子之一,对酸性土壤,适当施用石灰调节其pH至中性附近,可减少磷的固定作用,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2土壤有机质:含有机质多的土壤,其固磷作用往往较弱。有机质矿化提供部分无机磷;有机阴离子与磷酸根竞争固相表面专性吸附点位,从而减少了土壤对磷的吸附;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和其它螯合剂的作用,将部分固定态磷释放为可溶态;腐殖质可在铁、铝氧化物等胶体表面形成保护膜,减少对磷酸根的吸附;有机质分解产生的CO2溶于水形成H2CO3,增加钙、镁、磷酸盐的溶解度;3土壤淹水:土壤淹水后磷的有效性提高。酸性土壤pH上升促使铁、铝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减少其对磷的固定;碱性土壤pH有所下降,能增加磷酸钙的溶解度;淹水土壤落干,土壤磷的有效性下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下降,高价铁还原成低价铁,磷酸低铁的溶解度较高,增加了磷的有效度;包被于磷酸表面铁质胶膜还原,提高了闭蓄态磷的有效度。

4.影响土壤微量元素的因素。土壤中微量元素供给不足的情况:①微量元素全量低;②总量高,有效量低。)1酸碱度:土壤矿物的溶解度,胶体表面的电性,某些有机、无机配位体的性质,都随酸碱度变化而影响微量元素的有效度。2氧化还原电位:在同样的pH下,还原态的溶解度远比氧化态的大。3有机质:微量元素能与有机化合物络合。简单的络合态微量元素可直接为植物吸收,还可避免被磷酸根等阴离子沉淀(固定)。4土壤质地:微量元素被带电的粘粒所吸附,而不失其有效性,故粘质土壤所含的有效微量元素一般较高。5.论述黄壤,红壤,石灰土,紫色土与水稻土各自的成土条件,基本特点,形成特点及利用改良的措施。一、黄壤:成土条件:分布: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下限为海拔500-600m;亚热带低山区,热带山地土壤垂直谱带中气候:湿润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热量条件较同纬度地带的红壤略低,雾日比红壤地区多一半以上;日照率较红壤地区少30-40%植被: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母质:以花岗岩、砂岩为主,也有泥质页岩、流纹岩等形成特点:强烈的风化作用和富铝化特点富铝化作用的3各阶段:矿物质彻底分解阶段:分解为钾、钠、钙、镁等易溶性盐类中性淋溶阶段:硅酸与盐基的流动性大,铁铝聚积层形成阶段:盐基不断淋失,风化层上部变为酸性反应。旺盛的生物学小循环。黄化作用是黄壤形

成的重要特点:黄壤剖面呈黄色至蜡黄。剖面构造:枯枝落叶层(A0):呈半分解状态。腐殖质层(A):有机质积累明显,呈灰棕至淡黑色,具核状或团块状结构,质地多为重壤至轻粘。淀积层(B):呈明显的黄色,质地稍粘重,轻粘至中粘,块状;母质层(C):保留原来母质的色泽,较混杂;理化性质:“粘、酸、瘦”;质地较粘重;酸度较大,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吸收量虽高,但盐基饱和度较低;养分含量整体平均偏低,腐殖质层以下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N与有机质正相关,P含量低,有一定的低K土壤;水热状况较好。利用改良: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冲刷: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增施有机肥,提高黄壤肥力:广开有机肥源,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石灰,改良酸性黄壤的不良农业性质:黄壤酸度大,盐基饱和度低,活性铝高,通过石灰加以改良;经济合理施肥,调节黄壤营养状况;改革耕作制度:合理轮作、间作、套作;闲地、养地结合。二、红壤:成土条件:分布:热带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西双版纳;台湾南部;气候:热带;北纬22度以南.植被:原生植被为热带雨林或季雨林.母质:玄武岩、花岗岩、砂页岩及浅海沉积物等.形成特点:强烈的富铝化过程,旺盛的生物小循环.剖面构造及理化性质:表土为暗色或淡色的A1层,其下的B层具铁铝特性;全剖面呈棕红到暗红色调,呈酸性反应,有效磷含量很低;土壤供磷能力差,钾、钙、镁供给能力很低;大部分红壤的质地粘重,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低,保肥性能差S 三、石灰土:地理分布:广西、贵州、云南。形成特点:母岩的分化以化学溶解作用为主,成土速度极慢;碳酸盐的淋溶过程中伴随硅铁铝相对富集;具有明显的腐殖质的钙磷作用主要类型及理化性质:黑色石灰土:富含碳酸钙和腐殖质,土壤腐殖质化作用较强,有机质含量高,含砂砾较多,呈中性至碱性反应,矿物质化学风化较弱;红色石灰土:色鲜红,中性反应;热带、亚热带零星分布:云贵高原及边缘,下切河谷中;有机质分解较快,腐殖质积累作用较微弱,质地常较粘重,结构不良,心土层常呈大块状结构,有机质含量较黑色石灰土低。棕色石灰土:热带、亚热带的石灰岩山体,山麓坡地,微呈起伏的山间谷地;碳酸钙淋溶作用较为强烈,紧实的棕色心土层;矿物质化学分化作用增强,有一定程度的脱硅富铝化作用,铁锰氧化物有移动淀积。黄色石灰土:海拔800-900m的石灰岩山地;剖面呈黄色到黄棕色;土层较厚,质地粘重,粘粒硅铝率2.5-3.2,坡度大。四、紫色土:地理分布:亚热带地区,四川红色盆地分布面积最广,以及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形成特点:强烈的物理风化和土壤侵蚀交替:颜色深暗,矿物成分复杂,胶结松弛,吸热性强,颗粒粗,土层侵蚀与堆积作用频繁;物质轻度淋失和快速补充同步:紫色土原生矿物未进行彻底分解,元素迁移比较微弱;土壤特性受母质类型影响较大:母质类型多样,如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和砾岩。主要类型:石灰性紫色土:土体含有碳酸钙,中性至微碱性,多为碱性;盐基饱和度高,肥力高;中性紫色土:中性反应,盐基饱和度高;由含碳酸盐的紫色盐类发育而来,中性紫色土钙、镁含量低于石灰性紫色土;肥力较高,质地多数较好,钾含量丰富;酸性紫色土:紫色土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亚类,由酸性紫色盐类发育而来;石灰性紫色盐类经淋溶形成;肥力较低,呈酸性与强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和阳离子交换量低,多为壤土或壤粘土。基本特性:剖面形态:上下呈色均一,为紫色,无明显差异;土层浅薄;剖面层次发育不明显,没有显著的腐殖层,表层以下即为母质层;水热条件:质地较轻,土质疏松,通透性能好,水分有效性较高,水气较协调;化学性质:紫色土酸度合适,阳离子交换量大,盐基饱和度高,盐基离子中以钙为主,保肥性能强,缓冲性能高,宜种性广。利用改良: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土体松散,抗蚀力弱,垦殖率高,水土流失严重,实行林、土、水综合治理;旱地应注意蓄水浇灌:土层浅薄,持水量低,极易受旱灾危害。“保蓄水源,修筑塘堰”;增施肥料,不断提高紫色土肥力: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均低,磷素供应能力弱;合理间套轮作。五、水稻土:成土条件:淹水植稻条件下,经受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而产生水耕熟化和氧化还原交替过程,并形成特定土体构型的一类土壤;地理分布: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热带的平原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形成特点:水耕熟化

833高级土壤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33 考试科目:高级土壤学 一、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具备较为全面的土壤学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土壤学理论分析能力,具备较强的土壤学理论应用能力。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报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农业资源利用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内容包括土壤学基础知识和土壤学理论分析与综合应用两部分。 四、考试大纲 (一)土壤学基础知识 1.土壤质地与结构 2.土壤水 3.土壤热量 4.土壤胶体与特性 5.土壤酸碱性与酸碱缓冲性 6.土壤氧化还原性 7.土壤生物种类与功能 8.土壤氮素的形态与转化 9.土壤磷素形态与转化 10.土壤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与有效性

11.土壤母质的来源与类型 12.土壤形成因素 13.土壤形成中的物质循环与代表性成土过程 14.土壤发育与剖面 15.地带性分布概念与世界主要土壤分类系统 16.我国土壤分布状况 17.土壤质量概念与评价 18.土壤退化概念与主要类型 19.土壤调查基本原则与方法 20.土壤信息系统组成 (二)土壤学理论分析与综合应用 1.土壤肥力评价原则与实例分析 2.土壤水、气、热状况的调控手段与实例分析 3.土壤酸碱性的意义与调节途径 4.土壤生物与土传病害、连作障碍关系分析与防治措施 5.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全球碳循环 6土壤养分有效性与调控 7.土壤过程与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与实例分析 8.土壤过程与温室气体排放 9.农田、园艺、草原、城市土壤特征分析 10.土壤学与现实问题(如再生水灌溉、垃圾施肥、食品安全、碳贸易,等等)

浙江农林大学岩石与土壤复习资料(土壤学)重点

岩石与土壤学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土壤概念 土壤是一种自然体,他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它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特性。 2.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过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植物对于来自土壤的生活要素(即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需求的能力。 3.土壤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场所。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 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的场所:无机养分的有机化,有机质的矿质化,养分元素的释放和散失,元素的结合,固定和归还 3)雨水的涵养作用占土壤水的1%-5% 4)生物的支撑作用:植物根系的机械支撑,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环境变化的缓冲功能,污染物的“过滤器”和“净化器” (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第二章矿物 1.矿物、岩石、风化作用的概念 1)矿物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2)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结合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叫做岩石。 3)受力影响引起岩石破碎和分解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气候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生物是形成土壤的主导因子, 4.三大岩石的常见类型 岩浆岩: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石英斑岩中性岩类:闪长石、安山岩、粗面基性岩类:辉岩、辉长岩、橄榄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凝灰岩 沉积岩: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页岩、泥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含义

土壤学重点试题库

名词解释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利用改良和管理的科学。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生发展起来的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下产生的肥力。 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因受环境条件以及土壤管理等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那部分肥力称为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一部分肥力在当季生产上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部分肥力称为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或称土地潜力,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既反映土地质量的好坏,又表明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壤圈:地球表面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相交界并进行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圈层 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 原生矿物: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同晶替代:矿物结晶时,有些原子(离子)可被性质相似大小相近的其他原子(离子)替换并保持原来的结构。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腐殖质:不是一种纯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由此可知,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 土壤矿质化过程:是指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是单位重量有机物质形成的腐殖质数量值。 土壤腐殖化过程:是在土壤微生物所分泌的酶作用下,将有机质分解所形成的简单化合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产物合成为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的周转 矿化率:每年因矿质化作用而消耗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腐殖化作用 激发效应

(完整版)土壤学复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容重 3.土壤退化 4.土壤养分 5.BS 6.同晶替代 7.富铝化作用 8.土壤圈 9.粘化作用 10.土壤肥力 11.CEC 12.土壤质量 13.土壤结构性 14.可变电荷 15.土壤呼吸强度 16.有机质腐质化 17.田间持水量 18.土壤热容量 19.土壤污染 20.有机质矿质化 (二)填空题 1.土壤肥力因素有、、和。 2.人们常说的五大圈层系统分别为、、、、。 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和三种。 4.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主要有、、等。 5.目前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等。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 7.交换性阳离子可以分为和,其中,Al3+为,NH4+和Ca2+为。 8.土壤养分元素根据植物的需要量可以划分为和。 (三)简答题 1.制备1mm和0.25mm的土壤样品时,为什么必须让所称取的土壤全部通过1mm和0.25mm 孔径的筛子? 2.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农业生产的基地?

3.为什么土壤的水解酸一般大于交换酸? 4.今有一容重为1.2g/cm3的紫色土,田间持水量为30%。若初始含水量为10%,某日降雨30mm,若全部进入土壤(不考虑地表径流和蒸发),可使多深土层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5.影响土壤CEC的因素有哪些? 6.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一般比较低? 7.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有何关系? 8.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9.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差异。 10.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1.砂土和粘土肥力水平有何差异? 12.我国南北土壤酸碱性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13.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 (四)问答题 1.试述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并谈谈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 2.为什么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灌溉都要考虑土壤质地状况? 3.“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热”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为什么? 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2.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3.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4.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5.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6.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7.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 8.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9.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0.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11.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2.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教学文案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壤: 2.土壤特性:①具有生产力;②具有生命力;③具有净化力;④具有交换力。 3.土壤圈: 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节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的平衡;③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1.土壤母质(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 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7.参与化学风化的因素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10.风化因子=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12.土壤剖面(P20):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1~2米深)

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 层);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黏土。 4.土壤质地改良: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土壤有机质的来源(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料。 7.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0~5%左右,泥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 8.矿质土壤: 9.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①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②土壤有机质的损失;③土壤有机碳的平衡。 10.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元素:碳、氧、氢、氮,其次是磷和硫。 11.土壤有机质的组成:①碳水化合物;②木质素;③含氮化合物;④树脂、蜡质、脂肪、单宁和成灰物质。 12.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经腐殖化过程再由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分解的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3*10=30分)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母质: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植物提取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在本底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土壤临界含量:又称基准值,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溶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P240 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指有机污染物与水的反应,X基团与OH基团发生交换,而H与X 相结合: RX+H2O ROH+HX 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进行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有机污染物的光解作用:有机污染物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将光能直接或间接转移到分子键,使分子变成激发态而裂解或转化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硒的生物甲基化:金属硒和硒离子等无机硒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转化成甲基硒和二甲基硒。 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 N2O、 N2的过程. 同晶替代: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相互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带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并造成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质量退化、生态与环境恶化的现象。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中心位置,既是它们所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这些圈层的支撑。 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能具有肥力特征的、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面,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土壤肥力: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气、肥、四大肥力因素:水、空气和热量的能力。热。原生矿物:来自火成岩

或变质岩火山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次生矿物:原生矿物、过化学或生物作用转变 主要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发生机械破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物理风化(大多属于热力学风化) 风化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氧化) 生物风化(根系机械破碎、生物化学作用) 2 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疏松土壤 母质: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的、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土壤有

机质: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土壤有机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质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大部分有机物质组成。 来源: 含量多少与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类型、耕作措施等密切 3 相关 组成: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4

并释放出 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 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 有机化合物。 影响转化过程的因素 1.有机残体的特性(物理状态[紧实状态];化学组成; C/N[微生物分解需有机质到C/N 为 25:1]) 2.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 3.土壤特性(温度、PH、质地) 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提供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 5 土壤有机质的调节措施

土壤学资料

1、水土保持是(山丘)区和(风沙)区水与土地两种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 2、(加速侵蚀)是我们防治土壤侵蚀的主要对象。 3、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是(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 4、重力侵蚀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它主要有陷穴、泻溜、崩塌、滑坡四类。 5、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称为(溅蚀)。 6、一般情况下雨滴直径大,终点速度高,降雨强度大,(溅蚀)越严重。 7、若以梯田断面形式分类,梯田包括(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和反坡梯田。 8、荒溪的组成一般包括集水区、(流通区)和沉积区。 9、农田防护林造林方法一般包括(植苗造林)、埋干造林和扦插造林。 10、农田防护林按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可以分为紧密结构、(稀疏结构)和通风结构。 11、切沟侵蚀断面呈(V)字型;冲沟侵蚀断面呈(U)字型。 12、泥石流的基本性质包括结构性、(流动性)和具有发生在山区的性质。 14、荒溪的组成一般包括集水区、(流通区)和沉积区。 17、我国风沙区主要为沙漠、戈壁、(现代河流冲积沙地)、沿海沙地和沙漠化土地五种类型。 21、冰川侵蚀对底部土体产生(刨蚀),而对两侧土体产生(刮蚀)。 1、加速侵蚀:在人类出现以后,随着人类活动逐渐破坏了地表的自然状态,加快扩大了某些自然因素的破坏作用,使土壤的侵蚀速率大于形成速率,导致土壤肥力每况愈下,理化性质变劣甚至被破坏。 2、面蚀: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 3、水力侵蚀:由于大气降水,尤其是降雨所导致的侵蚀过程及一系列的土壤侵蚀形式 4、谷坊: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挡拦建筑物。 5、热融滑塌:由于斜坡上的地下冰融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冻融界面移动就形成热融滑塌 6、水平梯田:把坡面修成若干台田面水平的地块,称为水平梯田 7、农田防护林:凡是具有一定的树种组成,一定结构和具有网状或带状,配置在遭受不同自然灾害农田上的人工林。 8、林带结构:林带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综合体,具体指林带的层次,树种组成,栽植密度的总和。 9、林带疏透度:指林带透光程度,也叫光度。是以林带结构来鉴定其透风状况的指标,也是判断林带结构的重要参数 10、机械沙障:是采用柴草、树枝、粘土、卵石、板条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物,以控制风沙流动的方向,速度和结构来达到固沙,阻沙,改变风的作用力和地貌状况的目的 三、简答题 1、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如何? 答:(1)由单一措施分散治理转到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集中治理;(2)国家、省、县开办重点区,形成店面相结合治理新革局;(3)由统一治理集体经营管理转向农户专业队,群众个人多种治理责任制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4)由单纯的防护性治理转向开发性治理,致力于开发利用相结合;(5)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形成了依法防止水土流失的新局面;(6)在资金使用管理上进行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应;(7)把水土保持纳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来 5、西北黄土高原水力侵蚀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特点? 答:主要分布在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特点:①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水土侵蚀最严重的地区。②以黄土为特色。黄土质地均细,垂直解理发育,使之抗雨滴击溅和径流冲刷的能力低。③沟壑纵横,地形破碎。④击溅和层状面蚀普遍发生。 12、泥石流、泥流和石洪在组成上有哪些区别? 答:(1)组成上的区别:泥石流是由粘土、粉砂、石块和巨大的漂砾组成的流体;石洪是固液两相组成的流体,组成上砾石>砂>粉砂>粘土;泥流是由粉砂和粘土组成的流体。(2)沉积物的区别:泥石流沉积物的分选性差;石洪的沉积物粒径以粗粒为主;泥流的沉积物与物源粒径组成无大差别。 论述 1、述荒溪治理的工程生物措施及其主要作用 答:荒溪治理工程措施: 1、径流调节工程:蓄水工程、引排水工程。 2、挡拦工程:拦沙坝谷坊工程、挡土墙工程、护坡工程、变坡工程、潜坝工程。

土壤学考试重点

1.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及作用:(1).基本生产资料(2)土壤是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据(3)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4)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做成部分 2.土壤肥力:是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与土壤肥力二者区别: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及人为因素共同决定的。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 4.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母质:岩石及矿物经过一系列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物质就是土壤的基础,称为母质 土壤:地球表层系统陆地表面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能生长植物、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疏松层 与土壤相比母质:(1.)缺少植物微生物所需的N素(2.)养分分散(3.)无保蓄养分的能力,只是形成土壤的原料。 与岩石相比母质:(1)颗粒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表面积(即比表面积)增大,(2)颗粒间多孔隙,疏松有一定透水性、通气性及吸附性能。 5.同晶代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代替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胶体带电的原因) .6.1:1型矿物组:由一层硅氧片和一层铝氧片重叠组成。(高岭石组:包括高岭石,埃洛石,珍珠陶土,迪恺石等,以高岭土为最典型。)

7.2:1型矿物组:由两片硅氧片夹一片铝氧片而成。(蒙脱石组:包括蒙脱石,拜来石,绿脱石,皂石等,以蒙脱石为代表。) 8.土壤粒级划分标准常见的有:卡庆斯基制、国际制(物理性砂粒 <1mm;物理性粘粒<0.01mm。)、美国制和中国制。 9.土壤质地:为区分由于土壤机械组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差别,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归并土壤组合. 10.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 O2和H 2O),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热量的过程。 11.土壤有机质腐殖化过程:是指土壤中复制制的形成过程。分为两个步骤。(1)微生物将有机残体转化为合成腐殖质的原材料。(2)在微生物分泌的多酚氧化酶作用下,将多酚氧化成醌,醌与氨基酸或肽缩合形成腐殖质。 12.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 (1)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当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在25:1左右时,微生物活动最旺盛,分解速度最快)。(2)土壤水、气状况(当土壤湿度适当,通气良好时,好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分解较完全,矿化率高,中间产物积累少,所释放的矿质养分多呈氧化状态,有利于植物的吸收利用,但不利于腐殖质的积累与保存)。(3)土壤温度(土壤微生物活动最是温度在25~30℃)。(4)土壤酸碱度13.腐殖质系数:通常把每克有机质(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换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称为腐殖质系数。 14.容积含水量指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分所占的容积分数,又称积湿

土壤学试题库

一、名字解释 土壤: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土壤学: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理化和生物学形状、利用和改良的一门科学。 土壤肥力: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植物生长的能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 土壤剖面:从地表向下垂直挖掘后露出的一个切面。 土壤发生层:土壤形成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土壤堆积层:由于地质作用或人为活动而造成的堆积层(幼年土) 地质学: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科学。 矿物:(狭义)岩石圈中化学元素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包括地壳矿物、宇宙矿物、人造矿物等。 岩石: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岩浆岩: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各种地质作用的沉积物,在地表和地下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下,经过压紧、硬结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由原来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和部分早期形成的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一定放行平行裂开的性能为解理。 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是指由于温度变化、风力、水流等物理因素引起的岩石疏松等机械破坏过程。 化学风化: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水及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变化。土壤动物:长期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土壤或地表凋落物层中的动物。 土壤微生物:生活在土壤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根际: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 根际效应(R/S):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的现象。 根际微生物:植物根系直接影响范围内的土壤微生物。 菌根:某些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 根瘤:原核固氮微生物侵入某些裸子植物根部,刺激根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包括土壤中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积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腐殖质: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并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复杂的土壤有机质在一定作用下,转变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单位质量有机物质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碳量。 土壤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 土壤质地: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学》考试大纲

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土壤学》考试大纲 本《土壤学》考试大纲适用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必需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土壤学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环境过程、土壤退化与保护和管理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土壤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土壤形成、土壤性质、土壤退化与管理等内容,掌握土壤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 (一)土壤学概况 1、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2、土壤的基本概念 3、土壤的主要功能 4、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5、近代土壤学科的发展及主要观点 (二)土壤矿物质 1、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 2、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3、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2、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3、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土壤腐质酸的分组,土壤腐质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管理 (四)土壤生物 1、土壤生物组成,包括土壤微生物种群、土壤微生物指标及其表征;土壤动物;土壤中的植物根系 2、影响土壤生物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水分、pH、氧气和Eh等 3、土壤生物的分布及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五)土壤水、空气和热量 1、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水分含量表示方法,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2、土水势及其分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土水势测定,水分特征曲线 3、土壤空气的组成和运动、土壤通气性 4、土壤热量来源,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土壤的热量平衡 5、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 6、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影响土壤温度的因素及土壤温度的调节

土壤学复习资料

(0)绪论 1、土壤肥力的生态性相对性 (1)土壤肥沃或者不肥沃是针对植物而言的,应从植物的生态要求出发来认识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2)如果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所能提供的生态性质不一致,即使土壤具有丰富的物质和能量,植物也不能利用或利用很少。 (3)通俗意义上讲的土壤肥力高低,如果不指明植物,一般只能说明其有机质和养分的高低及适宜的物理性质。 2、土壤肥力的量化指标 (1)以地上部分生物量来评价 (2)以土壤的某些性质和养分数值来评价 如:土层厚度、土壤质地、 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全氮等。 3、肥力的影响因素水气热:受土壤中不同粗细颗粒的控制。土壤颗粒的粗细取决于母岩中稳定性矿物和易分解矿物的比例。 养分: (1)受母岩释放的养分多少控制。土壤养分取决于母岩中含有的盐基离子即金属离子的数量。(2)受土壤细粒部分吸持养分能力的影响。 一、土壤矿物质 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是胶体的主要成分)(一)构造特征:(1)硅氧四面体,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矿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2)铝氧八面体 3、单位晶层:1:1型单位晶层:由一个硅片和一个铝片构成。硅片顶端的活性氧与铝片底层的活性氧通过共用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这样1:1型层状铝硅酸盐的单位晶层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由具有六角形空穴的氧原子层面,一个是由氢氧构成的层面。 2: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这样2:1型层状硅酸盐的单位晶层的两个层面都是氧原子面。 2:1:1型单位晶层:在2:1单位晶层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八面体片水镁片或水铝片,这样2:1: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一个铝片和一个镁片(或铝片)构成。 4、同晶替代: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2、土壤中同晶替代的规律 1)高价阳离子被低价阳离子取代的多;因此,土壤胶体一般其净电荷为阴性。 2)四面体中的Si4+被Al3+离子所替代,八面体中Al3+被Mg2+替代。 3)同晶替代现象在2:1和2:1:1型的粘土矿物中较普遍,而1:1型的粘土矿物中则相对较少。 3、高岭石和蒙脱石的区别?(简单题) 高岭石:(1)1:1型的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少。(4)胶体特性较弱。蒙脱石:(1)2:1型的晶层结构(2)胀缩性大(3)电荷数量大(4)胶体特性突出。 4、粘土矿物的南北方哪边肥力更强?为什么?(问答题) 答:北方更强。北方以2:1型矿物为主,含蒙脱石、水云母较多,土壤反应又多为中性或微碱性,因此,阳离子交换量一般较高,则保存养分的能力大。其胀缩性大,吸湿性强,易发生同晶替代,因此永久性电荷数比较多,其粘结性、可塑、胀缩性比较强。而南方以1:1型矿物较多,为红、黄壤地带,无机胶体以高岭石和含水氧化铁、氧化铝为主,土壤酸性大,pH值低,阳离子交换量小,晶格内的水铝片和硅氧片很少发生同晶替代,因此无永久性电荷。晶片与晶片之间形成氢键而结合牢固,水分子及其他离子难以进入层间,并且形成较大的颗粒。因此其吸湿性、粘结性和可塑性较弱,富含高岭石的土壤保肥性差。 二、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1)动物、微生物残体 2)植物残体

土壤学重点归纳

土壤学重点归纳 WUNN-INNUL-DDQTY

Iwtpovta^ce/ for AkX/ Parti名词解释 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 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土壤圈:覆盖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屮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潜性酸:土壤胶体表面上的屮的解吸及吸附的H\ A严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土水势:土壤水的能态与标准状态下的纯水的能态的差值。 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土壤肥力:上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括孔隙)的干重。 土壤退化: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土壤养分: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比重:单位体积固体土粒(除去孔隙的土粒实体)的干重。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的组成分类。 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出0、C02、0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永久电荷:土壤中铝硅酸盐矿物的同晶替代产生的电荷,电荷类型和数量不随介质pH的影响。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乂称pH依变电荷。 吸湿系数:吸湿水的最大含量,也称最大吸湿量。 凋萎系数: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含水量,一般为吸湿系数的1?5倍。 粘化作用: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他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腐殖质:未分解和半分解动物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所需热量。 土壤比表面: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o 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土壤黏着性:土壤粘附于外物表面的性能,受土壤表面积和水分的影响。 土壤粘结性:土壤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起来的性质,受土壤质地的影响。 土壤结构体:结构体的大小、类型、数量、品质及其相互排列的方式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 土壤发生层: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毛管上升水:随毛管上升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随地下水的变化而变化。 毛管悬着水:由毛管力而保持的水分,随毛管张力、蒸腾力、毛管水重力而上下移动。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口分数,即BS。 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0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2、NO等的过程。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总量百分数组合。 土壤粘闭现象: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管及无效孔隙急剧增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 一按章节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 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 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 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 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 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土壤学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生物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电荷价、离子半径和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1.325g.cm3,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 , 空隙比为 1:1 ,三相比为固:液:气=50:26.5:23.5 。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总孔隙大 而且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硅氧烷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其中交换性酸度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总碱度,固相指标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蒙脱,非胀缩型如伊利石。 20、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是离子饱和度、互补离子和粘土矿物种类。 21、酸性土的指示植物有茶树、映山红、铁芒箕、石松。 22、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是土壤质地、 PH 、粘土矿物类型。 23、评价土壤质量的参数指标应符合的条件是代表性、通用性、灵敏性和经济性。 24、我国将土壤退化分为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不包括以上各项的土壤性质恶化和耕地的非农业占用。 25、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是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土壤质地。 26、土体内物质的移动按机理可分为溶迁作用、还原迁移、螯迁作用、 悬迁作用、生物迁移。 27、水田土壤中的有效氮以铵态氮为主,而旱地土壤中的有效氮则以硝态氮为主。 28、土壤团粒形成的粘结团聚过程包括凝聚作用、无机物质的粘结作用、 有机物质的胶结及复合作用和有机-矿质复合体、蚯蚓和其它小动物的作用等过程。 29、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异养型。 30、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有水溶态、交换态、专性吸附态、有机态、铁、锰氧化物包被态、矿物态。 三、简答题

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实习总结 在这个学期之初,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土壤学野外实习。这三天,我们分别到花溪青岩古镇周围,花溪天鹅寨和南江大峡谷等地挖坑进行土壤剖面观察,主要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其重要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ph,结构,颜色,含水状况,空隙度,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体、侵入体、根系的状况。最后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特征和属性。 通过几天的实习,让我得到了巨大的收获是。第一,在野外能够锻炼自己的生存技巧,虽然第一天的时候吃了许多亏,但是,的确让我学到了许多。第二,懂得和同学老师交流,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要性。第三,这三天的野外实习的同时,也游览了贵州的大好河山,一览的风姿,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第三天的南江大峡谷,更是让我了解到卡斯特地形的发育特点以及阿罗多姿的景色,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第四,它可以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使我们初步掌握野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最后,也是从我个人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了我对土壤学的热爱。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在观察图层剖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真实的土层,了解不同土壤的土层,因为各种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种土层的特征,让我真实的认识我在课堂上老师所介绍的抽象理论知识。在此,我深深的感谢苏老师的认真耐心教导。篇二:土壤学实习报告 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组长: 实习组员: 实习时间: 指导教师:李拴怀土壤学实习报告土管 2013年5月21日刘庆花 实习报告 一、目的要求: 1. 了解当地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开发利用改良。 2.掌握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为今后专业调查打下基础。 3.进行地形地貌母质的观察与描述,使学生了解土壤与自然环境条件及植物生长的关系。 4.初步学会通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应用这些数据综合分析、评述土壤的方法。 5. 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通过综合实习,增强珍惜、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国策、国法的自觉性,提高立志振兴水保学科和发展土壤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实习内容及日程安排 准备阶段:通过对《土壤学》的学习了解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史,与土壤有关的地学基础知识,岩石风化和风化产物,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土壤的发生、分类与分布,以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性状和改良利用。掌握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分析各种肥力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土类的分布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