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教学设计

马嵬教学设计
马嵬教学设计

重谈李杨事揣摩隐然意

——《马嵬》教学设计

吴桥中学王明辉

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3第二单元是的内容是唐代诗歌。按照时间顺序分别选取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学习。按照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确定以下单元教学目标.:

1.揣摩诗歌语言,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2.进入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3.联系不同的创作背景,感受和理解不同的创作风格。

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他们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如何让他们深入了解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进一步走进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提高鉴赏能力,则需要教师的适当点拨。

《马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

深意浓的特点。

(2)进一步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

及其表达效果。

(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

(1)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

(2)学案导学法。(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农村学校班额大,学生差距也大,很多学生不善表达,也不愿意去表达。一方面遇到开放性问题,鼓励他们去讨论,另一方面每堂课制作学案,让学生自己提前按照设计流程学习,课堂被用来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过程我设计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导语(幻灯片2)

马嵬在唐代是“西出都门百余里”的一个普通驿站,是秦川蜀道上一个平常乡野,可谓名不见经传。但由于后来在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兵变,致使“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葬身马嵬坡下,马嵬坡由此而驰名中外。马嵬贵妃墓大约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位于一高坡小院。墓门口书写对联两幅,一幅是:妃子魂消犹痛梨花春带雨,马嵬玉陨幸留古韵冢携香。另一幅为毕沅所题: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李杨事;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这哀婉绮丽的文字,给贵妃墓罩上了一层伤感凄艳的迷离色彩。我们今天来看一看李商隐是如何来看待这件历史事件的。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3)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三)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幻灯片4)

按照以下诵读节奏缓慢深沉地朗读。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四)解决字词,疏通大意。

1.重点字词:徒闻未卜宵柝晓筹

2.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教师提供下面参考:(幻灯片5)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五)探究阅读,揣摩情感(幻灯片6)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此诗对玄宗有所婉讽,亦有所体谅,可谓能“出己意”又“用意隐然”,在咏史诗中不失为佳作。

学生讨论问题:本诗是如何“隐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教师总结:(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1.“徒”然有梦,未卜先休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婉讽意味渐露。

2.“空闻” “无复”,昔乐今苦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讽刺意味渐浓。

3. “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

恩爱邂逅生死之时,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行文至此,讽刺意味已至酽厚。

4、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教师总结:理解咏史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要从关键字入手,结合表现手法,综合分析,揣摩情感。

(六)拓展练习。

学生自主分析下面两首诗,说明所表达的情感。

1.马嵬坡晚唐郑畋(幻灯片7)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简要分析:

(1)一处对比。此诗首句的“玄宗回马”,指大乱平定、两京收复之后,成了太上皇的玄宗从蜀中回返长安。其时距“杨妃死”已很久了。两下并提,意谓玄宗能重返长安,正是牺牲杨妃换来的。一存一殁,意味深长。(2)二处对比。玄宗割舍贵妃固然使局势得到转机,但内心的矛盾痛苦一直贯穿于他的后半生,尽管山河重光(“日月新”),也不能使他忘怀死去的杨妃,这就是所谓“云雨难忘”。“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可喜下长恨相兼,写出了玄宗复杂矛盾的心理。

(3)一处反问。“终是圣明天子事”,有人说这是表彰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有决断,堪称“圣明”,但从末句“景阳宫井又何人”来看,并非如此。“景阳宫井”用的是陈后主的故事。当隋兵打进金陵,陈后主和他的宠妃张丽华藏在景阳宫井内,一同作了隋兵的俘虏。同是帝妃情事,又同当干戈逼迫之际,可比性极强,取拟精当。玄宗没有落到陈后主这步田地,是值得庆幸的,但要说“圣明”,也仅仅是比陈后主“圣明”一些而已。“圣明天子”扬得很高,却以昏味的陈后主来作陪衬,就颇有几分讽意。只不过话说得微婉,耐人玩味罢了。

但就此以为诗人对玄宗毫无同情,也不尽然。唐时人对杨妃之死,颇有深责玄宗无情无义者。郑诗又似为此而发。上联已暗示马嵬赐死,事

出不得已,虽时过境迁,玄宗仍未忘怀云雨旧情。所以下联“终是圣明于子事”,“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玄宗当日的处境。

2.四块玉·马嵬坡元代马致远(幻灯片8)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简要分析:此曲前半叙事,后半议论,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有人认为作品对杨玉环的责备重于玄宗,表明作者由于历史观的局限,仍有“女人祸水”的消极思想。其实这是此类话题的传统论见,作者不可能不知道祸首是谁,“恨不得”一句已经透尽个中消息,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穿罢了。

教学反思:运用学案导学法。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适合本班学生的

学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将“学案”发给每个学生,指导学生预习使用,并收集反馈意见,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之一。学生要依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明了学习目标,熟悉上课内容,找出疑点难点,查找相关资料,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附:板书设计

马嵬

“徒”然有梦,未卜先休————婉讽意味渐露。

“空闻” “无复”,昔乐今苦————讽刺意味渐浓

“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讽刺意味酽厚

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深刻地批判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教案 一、导入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杜牧《过华清宫》、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白居易与元缜等人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诗歌风格通俗晓畅,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 2、文体介绍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3、背景介绍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陈鸿《长恨歌传》) 三、赏析诗歌 1、听朗读,梳理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渔阳鼙鼓动地来……不见玉颜空死处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见课件) 3、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马嵬(其二)》教案3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3)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点评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2、题解:《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提示音节)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师生共同赏析(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1、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明确: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2、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明确: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3、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马嵬公开课教案

马嵬(其二)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训练学生鉴赏能力。通过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之对比,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恨歌》导入。 二、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三、初读课文 1.自生自由阅读并划分节奏: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根据节奏齐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合作探究 1、【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明 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2.作者在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表达了哪几层意思?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提示】包含了三层意思,作者把今与昔的不同处境和心境对比,烘托出唐玄宗在逃难中的落魄,是第一层意思;与“鸡人报晓筹”的宫廷生活相映衬,暗示主人公希望重享昔日的安逸,是第二层意思;用“空闻”和“无复”相对应,表达昔日不在,是第三层意思。 主要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3、【提问】你是如何看待“六军同驻马”与“七夕笑牵牛”之间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提示】二者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没有昔日的荒淫就没有今日的落难,作者通过对比,点出了唐玄宗昏庸的一面。 4.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中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马嵬(其二)》(高中必修三)教案

《马嵬(其二)》(高中必修三)教案 未 2009-02-20 2333 目标:(1)引导结合读过诗,了解李商隐关生平和艺术创作。(2)引导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本质,激发忧国忧民情怀。 重点分析《马嵬(其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其诗歌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评价,正确评价观点。 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点评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唐玄宗和杨贵妃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感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们李商隐《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 2、题解:《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提示音节)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师生共同赏析(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1、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明确: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2、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明确: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3、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明确: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事件?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马嵬(其二)》含答案

高一年级语文活页导学案第周第 20 课时时间月日组长签字 制作人:班级姓名 《马嵬(其二)》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这首诗倒叙的叙事特点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领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寓诗风格,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疏通诗意 1.教师范读(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朗读,对照注释默读,理解诗意 3.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三)、自学指导 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绫死为背景写作的,哪几句诗写了关于马嵬之变的相关事件? 2、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什么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和怀念,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的这一情感?4.对于李杨的这段爱情悲剧,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五)小结 1、诗歌在布局上,先有“玄宗之悲”,后有“马嵬之变”,最后才有“义山之叹”,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2、对比、倒叙和讽寓都是本诗的特点,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领会其妙处。 四、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4~5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1.选出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玉瀣:美酒名。瀣xièB.黄庭:山名。 C.元知:开始知道,才知道。D.等闲:平常,不在意。 2.选出对语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两句,说明作者在夕阳斜照、苍烟摇曳的自然环境中,努力排除尘事的纷扰,表达了对当时昏暗朝廷、恶浊社会的厌弃和否定。 B.“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几句,隐寓着在现实生活里不愿如此而又不得不如此的慨叹。 C.“老却英雄似等闲”一句,表达了作者年已垂暮,壮心不己的英雄豪气。说明作者不把奸臣的阴险放在眼里,表现了鄙视邪恶的大将风范。 D.这首词从语气上看,是当时作者被罢官家居时所写。全篇基调,是用任情适性、满洒豁达的笔触,婉转表达其不能为国效力、惆怅失意的心情。

(完整版)马嵬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马嵬(其二) 教学目标: 1. 学习转换诗面。 2. 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特点的理解。 3.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引进比较篇目,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特点的理解。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回顾两首诗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引导分析: 所临之地:昭君村 所忆之人:王昭君 所咏之事:昭君出塞 关联诗人:命运相似 所抒之情:同病相怜,叹人伤己。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引导分析: 所临之地:乌衣巷 所忆之人:王谢家族 所咏之事:繁华远去,徒留荒凉 关联现实:同一地点,昔盛今衰 所抒之情:世事沧桑,吊古伤今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 三、解读《马嵬(其二)》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首联:徒然听说海外还有神仙世界九州地,来生未可预知,今生今世夫妻关系就此罢休。 颔联: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巡逻打梆声,不再有宫中卫士击筹报晓。 颈联:今天六军约定驻马不前进,当年七夕还嗤笑织女牛郎不相会。 尾联: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天子皇帝,却还比不上卢家平民有莫愁女朝朝夕夕相陪伴。 2.分析诗句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仙山寻妃 空闻虎旅传宵柝,此日六军同驻马。——马嵬之变 当时七夕笑牵牛。——七夕之盟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3.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警告当朝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不可荒淫误国。 4、艺术技巧 1.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对比:暗含讽刺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李商隐怀古咏史诗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全班同学一起背诵《锦瑟》。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 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二、简介咏史怀古诗。 (一)涵义: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 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来讲,咏史怀古不只是叙古事,而且会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 (二)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首先,弄清史实。其次,体会意图,领悟情感。最后,分析技巧。 三、字音。 如:嵬卜柝四纪为 四、1.听泛读,注意划分节奏。 2.全班齐读。 五、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创作情况 2.《锦瑟》:能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能理解诗中运用的典故及每一个典故

蕴含的深刻寓意;能结合诗句对诗歌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能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3.《马嵬》:能结合“马嵬之变”理解诗所要表达的主题;能理解诗中采用的倒叙的章法结构;能分析本诗中运用的对比和反衬的艺术手法;能结合本诗理解前人对本诗“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评价。 4. 熟读成诵,并默写该诗。 课时安排:2课时 前置作业 1.温故知新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了解作者 3.这两首诗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结合诗句进行翻译。 《锦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所学名句(前置作业1)导入 追问:这些名句出自谁的作品?(李商隐),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李商隐。

二.作者及其背景(前置作业2)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中国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中国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广为传颂。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但由于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以致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著作有《李义山诗集》等。 这首七律为李商隐(享年47岁,可惜才高命薄)离世前不久之作,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离的命运,失落沮丧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梦幻绮丽的爱恋……,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的那个“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捉摸不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美学境界吸引着千百年的中国读者。凡读过此2 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斯之谜”。三.解析题目本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锦瑟”是指绘有花纹的瑟,这里是对瑟的美《锦瑟》称,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 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 3、体会本诗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 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 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深刻寓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现在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生齐背《锦瑟》)《锦瑟》可以说是李商隐所写诗歌当中最朦胧难懂的,但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嵬》相对而言要易懂许多。 二、初读正音断句 1.出示已断好节奏的诗歌原文,生齐读。师注意字词读音。 2.解题 (1)马嵬,在今陕西,如今已然成为旅游景点。此地有杨贵妃墓,更有“马嵬之变”的历史。 (2)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护驾军士砍杀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3.咏史诗鉴赏步骤 弄清史实; 揣摩意图; 分析写法 三、再读分析人物 本诗牵涉到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主要历史事件是马嵬之变。请大家结合诗歌分析历史事件之下的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1.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时的玄宗?当时情况如何?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前一句写六军将士止步不前迫使玄宗赐死贵妃。这样不正常的情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威严尽失无能为力的落魄天子形象。 尊贵的天子不是一声令下就能让千军万马齐发吗?忠诚的将士不是应该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现在呢?将士停步不前,说,贼本尚在。天子迫不得已,说,赐其白绫。 后一句写五年前玄宗贵妃七夕盟誓。当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誓要生生世世在一起,而今却是你自顾保命赐我一死独活人间。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虚伪自私的薄情男子形象。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牵牛织

国家一等奖必修三《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意。 2.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体悟诗中情感,掌握诗中的对比手法,并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3.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情分析: 这个班是我们学校的实验班,基础较好,部分同学语文素养较高,其中不乏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所以对于这首诗的诗意,我完全让学生自学掌握,只对其中重要的词语进行口头检测。然后直接切入到本课的重难点——体悟作者的情感,并要求学生赏析诗中的手法。对于这个重难点,我对这个班的学生有信心。因为平时他们的思维活跃,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讨论。讨论后的全班分享交流也是精彩纷呈,学生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大胆地采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另外我加入了同题阅读这一环节,想拓展学生视野,训练他们的思维。 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体悟诗中情感,掌握诗中的对比手法,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里面包含了对李杨爱情的歌颂和同情,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的。 活动2【活动】感知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讲究平仄押韵,具有音律美,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字正腔圆,读准字音并读出节奏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一遍,并在课本上标注没有把握的字音。 多媒体显示:字正腔圆。 2.请一生朗读,师生纠正字音及停顿错误处。 3.出示嵬、卜、柝、筹的注音和节奏的划分,全班齐读。 马嵬(wéi) 李商隐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学案 一、学习探究 《锦瑟》 1.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一是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意为曾经有过梦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二是用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三是用南海鲛人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四是用传说中蓝田产玉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都难以知晓,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这恰恰给了人们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象空间。 2.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此诗内容很有争议有人认为“锦瑟”是令孤楚家婢女名,这是首爱情诗;有人认为是追怀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是首悼亡诗;还有人说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四句每句各咏一调,则这又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现在认为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本诗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如诗人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破灭;或自己卓越才德不为世用的悲哀等。 《马嵬》 3.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4.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慨叹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二、素材挖掘 1.从前中学时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用得顺手拈来,用得飞扬爬扈,用得踌躇满志,回头看看,不觉莞尔。那不过是年少时因无知而来的无畏。如今却是再不敢乱用,用尽了那么一点众思众想的产物,我竟于它们有怕亵渎之意了。我以为,李的那些句,那些辞藻与意境,似于张爱玲之,二人又皆擅于述男女情爱并生出人生里婉转的况味和本质的含义来。同样的辞藻华美、意象密集、韵味悠长,同样的意境悠忽恍然,同样的非凡感悟和资质,同样的骨子里透出的天才意味,都是别人想要借用,却怎么借怎么用也生不出辉来的。那些东西,只专属于他们自己,只为他们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公开课教案 《马嵬》教案设计 李商隐[唐] 一、走近作者 李商隐,子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早年为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常识,借其得以中进士。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令狐楚与王茂元是政敌,李商隐无意中卷入当争的漩涡,一再受到排挤。选宗大中年间,先后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观察使、节度使幕府中任职,位卑禄微,心情抑郁。 其诗词华美色彩浓丽;构思新颖,多用典故。有时因已经过于朦胧而不易所解,此特色在“无题”诗中最为明显。政治诗、咏史诗多揭露时政,托古讽今,抒发内心忧愤。但有时消极感伤成分较多,用典过多,隐晦难明。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二、诗歌背景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败,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乱军大举攻入长安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 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就在这时,随行的将士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叛乱的将士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七十多岁的老皇帝李隆基,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爱妃的生命,一代绝世美女香销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三、朗读课文 展示《乐游原》《晚晴》《夜雨寄北》并带领学生扫读(若有时间朗读)

四、讲读课文 1.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联夹叙夹议,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 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偶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不禁“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颔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 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残酷的现实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揭示了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是另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 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颈联:“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 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

(完整word版)《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柳永) 三、词牌由来: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

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李商隐 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 情感和表现 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 意浓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 激发 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诗歌 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 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 在《长恨歌 》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 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

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 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 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 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指导: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 1.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诗意。 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提问】本诗以哪一事件为背景,诗中哪几联写这一事件?请同学介绍。 【明确】马嵬之变,颔联和颈联 【提问】首联中用典,写方士寻仙之事,有何用意?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明确】似写玄宗思贵妃心切,其实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提问】颔联两句分别展现了怎样的生活场景?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观点? 【明确】“虎旅传宵柝”写的是逃难生活的不安适。“虎旅传宵柝”本来是 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虎旅”虽“传宵柝”, 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 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鸡人报晓筹”写的是 宫中生活的安乐, 也暗示唐玄宗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 但“无复”点出了这一希 望已幻灭,“无复”与“空闻”相对,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昔乐今苦,昔安今 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提问】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马嵬之变这一天,也是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 夕与杨贵妃盟誓,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 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同驻马”的时候,结果又如何? “七夕 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 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 用“七夕笑牵牛”对照“六 军同驻马”,两相映衬,就表现出了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 有“此日”的离散? 【提问】尾联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宠爱的妃子,而作为 普通百姓的卢家却有更美满的婚姻,这一对比引人沉思,发人深省。 【提问】诗人借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广东省肇庆市高中语文7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二)过程与方法: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使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所用的典故 三.教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锦瑟>>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只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我们一起完成下面诗句对接名句的作者李商隐代表作<<锦瑟>> 三.赏析<<锦瑟>> 教学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题为意境(补充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品:拒绝涵咏,品味语言 四.1.作者简介,背景简介(三维设计P55) 2.听录音 3.诵读(全班,个人,自由背诵) 4.把握感情基调:伤感哀怨 (多读) 五.合作探究(讨论归纳,以小组为单位) 1.提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想到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时期. 2.比兴手法(以瑟起兴,造成一种迷惘的意境) 2.中间两联用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 境? ①典故情怀 明确:A.庄周梦蝶-----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虚渺的梦境 B.望帝啼鹃-----曾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C.泣珠鲛人-----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的是满眼眼泪 D.玉暖生烟-----梦想和爱情破灭的迷惘 ②.意境:朦胧,凄怨,迷离 ③.感情:惆怅,伤感(多读) 3.你认为全诗的主旨是什么?(各抒己见,引导:经过追忆往事,使人的情结,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作者为什么惘然(为此情)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究诗歌主旨(参考课后练习一)(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寄兴说) △一般人认为此诗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年华所唱出的一曲哀怨凄美的歌。 六.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抽背)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商隐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灾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八.归纳本诗艺术特色: ①朦胧的意象②哀怨的基调③凄迷的意境④华美的语言⑤象征的手法 九.背诵全诗(作业) 聆听繁弦,追思往事→起兴 庄生梦蝶:沉迷于美好情感(怀恋) 用典{ 望帝托心:托春心于锦瑟(迷惘) 锦瑟{ 海月珠泪:月夜听瑟,眼泣出珠泪(悲伤) }语言清丽意境凄婉 蓝天玉烟:昔日年华依稀可见(搓掉)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教学文稿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咏怀古迹》其三和《马嵬》其一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 2了解咏史怀古诗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咏史怀古诗阅读 一导入新课: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 花》。 二诗文解读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 论。 1这首诗咏叹的历史人物是谁?(王昭君) 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3昭君怨恨什么?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 4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王昭君因汉元帝不辨美丑远嫁匈奴,诗人因唐皇不分忠佞被贬谪。同时天涯沦落人。 诗人在咏叹王昭君的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 ——王嗣奭shì语 怀人伤己 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 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 愁。 1诗歌咏叹的史实 (1)马嵬之变:

马嵬公开课教案

马嵬公开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公开课教案:马嵬(其二) 教学目标: 1. 学习转换诗面。 2. 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特点的理解。 3.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引进比较篇目,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特点的理解。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回顾两首诗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引导分析: 所临之地:昭君村 所忆之人:王昭君 所咏之事:昭君出塞 关联诗人:命运相似 所抒之情:同病相怜,叹人伤己。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引导分析: 所临之地:乌衣巷 所忆之人:王谢家族 所咏之事:繁华远去,徒留荒凉 关联现实:同一地点,昔盛今衰

所抒之情:世事沧桑,吊古伤今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 三、解读《马嵬(其二)》 1.转换诗面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首联:徒然听说海外还有神仙世界九州地,来生未可预知,今生今世夫妻关系就此罢休。 颔联: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巡逻打梆声,不再有宫中卫士击筹报晓。 颈联:今天六军约定驻马不前进,当年七夕还嗤笑织女牛郎不相会。 尾联: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天子皇帝,却还比不上卢家平民有莫愁女朝朝夕夕相陪伴。 2.分析诗句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仙山寻妃 空闻虎旅传宵柝,此日六军同驻马。——马嵬之变 当时七夕笑牵牛。——七夕之盟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3.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警告当朝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不可荒淫误国。 4、艺术技巧 1.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对比:暗含讽刺 3.夹叙夹议 四、小结咏史怀古诗 1、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陈迹为题材,借怀念古人、凭吊古迹、登高望远、咏叹史实,引发出对自己身世或时局世事的感慨。或怀人伤己,或借古讽今,或理性反思,以寄托哀思、感慨兴衰、讽喻时政等。 2、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语言风格:含蓄蕴藉、苍凉深沉。 3、鉴赏咏史怀古诗基本方法 1、准确把握诗意。抓关键语言(标题、注释、诗眼)和意象迅速把握诗歌大意。 2、弄清史实、典故。平时书上出现的典故和历史事件要熟知。 3、对接诗人、时代。要知人论世,为判定主旨做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