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策略

本模块内容设置8个专题,其中5个学习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艺术”

是按照中国历史发展进程,选取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最能体现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史成就的内容,构成课程内。

3个学习专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则基本依据西方历史的发展线索,选取以西方为主体的世界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构成课程内容。这样,中外历史结合,形成发展脉络清晰、专题特色鲜明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史课程体系。

从高考试题的文化史考察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高考试卷文化史所呈现的特点:

1、渗透了我国史学研究和大学历史教育发展显示的新趋势。即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尤其是加强了对文明史观的考查,在“文明史观”命题走势下,文化史的考查地位日渐重要,我们要把这个理念通过讲课和平时的训练,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

2、以文化史为依托,立体、交叉地考查政治、经济等相关内容。

3、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体现了历史的时代功能。

(1)关于中国思想史的复习

注意与必修一必修二及选修教材的联系,围绕两大主题去把握:

一是思想产生和演变的历程与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的关系。

二是其思想对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专题包括古代的儒家思想演变、近代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以及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

强化基础知识方法是;教师列表归纳,让学生回归教材完成,项目包括朝代(从春秋到明清)、代表人物、主张、地位、影响。教师主要讲:

一、基本线索

(一)儒家思想形成——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思想文化方面)

这一时期的特点:①后者对前者总结改造,并吸收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成为诸子百家的大宗。②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③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④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冷遇。要肯定古代知识分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积极参与政治、关注时局的态度。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加强与必修一、二知识的联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文学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综合能力。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特点:

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

特点:①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②儒家思想宗教化、政治制度化。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四).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

历史原因: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历史原因:唐初期出于统治的需要,开放的王朝,兼收并蓄的政策,三教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

(五)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

注意理学与心学比较:

相同点: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1)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理”。

2)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1)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2)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

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特点:

复兴儒学,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思辩化,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和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客观评价: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六)儒学的新发展——明清.

联系必修Ⅰ·专题一“明清专制主义强化”和必修Ⅱ·专题一“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出现新发展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2)阶级基础(3)思想因素(4)政治因素

特点:①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力

求有所更新。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②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地位。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礼教。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明清时代特征:①科技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逐步落后于西方。

②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③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出现④小说反映出反封建内容

小结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社会转型)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学等方面归纳。

(七)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道理。他宣称孔子是托故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八)儒家思想被利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在社会上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

(九)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

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出在中国实现“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特点: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十)儒学焕发新春——文革结束至今

二、规律性知识:

1、演变规律

(1)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明清批判继承、构成时代特色新思想,维新出新意、新文化运动动摇、新时期焕发新春的过程。

(2)就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而言,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这正是儒家思想能够长久不衰原因。

引深:一个民族、一种思想要想充满活力,就必须要继承、发展、完善、与时俱进。

(3)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

2、演变原因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作用。

(2)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思想的统一性和凝聚性,正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所在。也是推动中国统一形成与持续的主要动力。

3、评价:

积极作用:

①“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是因为它的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都有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阶级矛盾、维护一统的局面。

②“仁”、“仁政””民本”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缓和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③“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④儒家教育思想如“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对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⑤儒家思想对我国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⑥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凸现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对于规范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消极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存在。对个性的压抑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妨碍了民主制的产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我们对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优秀丰富的内涵,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以人为本、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一定关系,但也需要注入新时代的要素与内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时俱进。

儒家学说对世界的影响:

汉朝以后,儒家经典传入越南、朝鲜、日本这些国家分别建立了孔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明清以后,儒学传入西方论语被翻译成拉丁文、英文。

西方启蒙思想借鉴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冲破中世纪教会思想禁锢的锐利武器。。在法国伏尔泰的心目中,中国儒教乃是“理性宗教”的楷模。

和平与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两大主题,以何种思想方法和手段来解决人类纠纷以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可能在孔子的思想里寻找到答案。”孔子“和而不同”不仅有助于化解当今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冲突,使之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和而不同’思想将为世界文化多元共存,避免战争,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提供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仁爱通和”是儒学的精华,能为人类文明的转型和更高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成为世界持续发展的动力。

(2007江苏历史)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学”、“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答案要点:

①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还主张贵贱有“序”。

②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他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

③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朱熹。他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⑤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明清两代新儒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强化基础知识:

列表归纳所属阶级、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影响、结果。

注意比较各种派别的思想主张

教师重点讲清基本线索。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特点:

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

②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

③显示出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

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构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特点:

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③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其间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历程。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找到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

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文化的规律和特点

演变规律;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思想解放的过程。陈独秀概括为“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单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挽救中国的,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说明了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样也不能挽救中国。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3)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洋务思想付诸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推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民主和科学的提倡,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呼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强大中国的思想武器.

主要特点:

(1)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吸取先进文化,获得新生。

(2)救亡图存,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是近现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旋律。救亡图存是主题,因此,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近代前期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3)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人对外学习的动机之一,可以说危机促进转变,推动学习。就过程而言,发生了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的转变。学习西方的过程,伴随着是否学、学什么、怎样学、学哪国的过程。

(4)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没有付诸实践,洋务运动付诸实践,早期维新派继承洋务派师夷长技,侧重学习西方制度,未付诸实践,维新派继承其主张付诸实践。革命派放弃君主立宪,主张民主共和,给予发展。

(5)参与阶层广泛,内容多样(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提出改造社会新方案).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主要阐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成为 20 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它们引领着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航向。

基本线索

㈠孙中山三民主义基本内容学生归纳。

实践:旧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法》;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新三民主义它成为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㈡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时期

实践:1924年到1927年,国民大革命中的农民运动

理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予以了高度关注。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土地革命时期

实践:1927年,毛泽东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理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文章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阶段:抗日战争时期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4)意义:在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既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表现,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阶段: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

(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解决中国革命胜利问题和建设新中国的问题。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制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并作了初步的理论总结。主要包括:

(1)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2)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3)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严格区分并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4)强调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种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 :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影响:

第一、指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成就;

第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科学内涵

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酝酿: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提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党的工作,真理标准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2)产生:1978 年 12 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实际上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做出改革开放决策。

(3)逐步发展: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 :南方谈话,这个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做出了新回答,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理论要点 : ①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②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明确了我国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③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上,强调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④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认识上,认为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⑤对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认识上,强调利用和平和发展的主题和有利的国际环境。⑥在社会主义建设保证的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⑦在社会主义建设步骤上,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⑧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⑨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是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⑩按“一国两制”构想,完成祖国统一。

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邓小平理论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继承和发展

表现:第一,从思想路线上,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从道路选择上看,正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邓小平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改革最终取得成功必须依赖城市国有经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换。

第三,从统一战线的运用上看,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同样,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如发展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背景和目的、内容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比较:

重大的理论的认识:

(1)“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指导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因此,它不可能指导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传播、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兴起。19世纪欧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从空想到科学。无产阶级斗争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并成为工业革命后一股主要的社会进步思潮,巴黎公社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十月革命使理论转化为现实。

对中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毛泽东等中国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三位伟人,三大理论,三次巨变,三条道路,三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

1、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3、在新的世纪,我党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正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结论:(1)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只有实现中国化,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才能化作革命和建设的内在需要,才能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2)实践证明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教条化必将导致中国革命和建设受挫。(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伟大的三大成果,是—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西方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奴隶制时代的人文精神萌芽---希腊思想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14—17世纪人文主义的兴起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体现的思想,17-18世纪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弘扬—启蒙运动。

注意的问题: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相同点:

(1)都关注人,而非自然和神灵,要求以人的眼光来衡量一切,标志着西方人文精神的觉醒。(2)都用理性的态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神灵以及道德的关系,这种理性的态度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继承和

发展,也为后世资产阶级新思想萌发播下了种子。

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不同点:(1)前者关注人的辩论、修辞技巧,后者关注人的内在美德。(2)前者强调道德标准的相对性,后者认为道德是普遍而正确的。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比较

相同点:

(1)社会背景相同:资本主义经济兴起

(2)矛头指向封建神学

(3)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4)性质相同

不同点:

(1)从背景看,前者主要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天主教会的矛盾,后者则和西欧复杂的社会矛盾有关;

(2)从参加运动的阶层看,前者主要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后者则包括资产阶级、劳动人民和封建贵族

(3)从历史影响看,前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后者地影响除思想文化领域外,还波及经济和政治领域,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并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比较

当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期。

中国科技进入总结阶段,西方进入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伽利略、牛顿、拉马克、瓦特的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

中国出现了反封建的思想家,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

古代儒家思想与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的比较

从源头看:

(1)当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欧洲正经历着人文主义的萌芽,出现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2)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和东方文明的成熟期,而古希腊文明则是西方文明的成熟期。(3)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春秋战国,而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在古希腊。

从发展看:

从先秦孔孟的创立形成到宋明朱王的继承发展再到现当代中国新儒学的兴起,儒家思想一直都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起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思想是西方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从古希腊文明到文艺复兴,受文艺复兴人文思想的启迪,欧洲开始了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再到现当代西方思想,人文思想都是贯彻始终。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与古希腊思想文化的比较

原因的不同点:

(1)经济上:古代中国主要是农耕经济的发达;古希腊则是工商业经济的发达。

(2)政治上:古代中国主要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保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古希腊则主要是在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下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

(3)思想上;古代中国强调思想上的统一及其对维护政治统治的作用,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古希腊则强调关注人类自身和争取政治的民主,产生了许多具有早期人文精神的思想家。

内容比较

相同点:(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古希腊先哲的思想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但人文思想并不是西方独有的,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等,侧重关心人与社会的关系。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学说,“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仁”的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内容是“爱人”,孔子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了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

不同点:(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儒家思想认为每一个人应该担当好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理应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强调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占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他们的言论思辨往往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否定权威,敢于创新。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平等。儒学高度重视伦理纲常,“三纲五常”在儒学家看来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天理,实际上是在极力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这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人生来都具有理性、人人生而平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西方人文主义核心理论,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强调讲究天人合一,但儒家在人与自然的研究方面,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在其人文主义精神中充满理性和激情。注重对自然的研究。

(2)中外科技文化发展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 有关科技史的复习

复习的主题是侧重探究科技成就产生的原因、条件和科技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影响。对中国古代、现代科技成果的记忆要准确。较好的办法是列表归纳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农学、医学。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与老教材相比简化了许多。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对世界文明的演进尤其是对人类社会由古代到近代社会转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造纸术、印刷术的西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交流,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四大发明在东西方不同境遇的启示: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促成了对印刷术、造纸术的需求,使其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2)在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斗争中,促成了对火药与火药武器的需求。

(3)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展、开拓市场的殖民活动,促成了对指南针的需求。

总之,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的大背景,使四大发明在西欧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明清时期:

(1)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高度强化。

(2)资本主义发展始终处于萌芽阶段。

(3)文化领域,八股取士使得读书人仅关心四书五经,轻视科技。

因此,科技发明能否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往往取决于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思想观念等多种条件的制约。

反映这一现象的典型素材

鲁迅的感慨——“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火药除了做鞭炮,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臭。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四大发明没有使中国产生如欧洲一样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差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几个重要问题的分析

1.古代科技文化繁荣的条件:

①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②政治状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连续性与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长期统一的局面为科技发明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③物质条件:封建经济发展繁荣成为科技繁荣的推动力。

④文化政策:自秦汉以来,中国以开放的姿态。重视教育的政策,开明的对外政策和宗教政策等;

⑤文化交往: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对外交流的推动;

⑥基础奠定:文明的延续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前代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⑦人力资源:科技文化创造者的辛勤努力。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2. 科技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实用性。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缺乏理论方面的概括和升华。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整理古籍和总结,不注重科学实验。

3.16世纪后,中国没能产生现代科学的原因

①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②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实行重本抑末、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③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足够的人才。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总之,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使中国没能产生与欧洲相类似的现代科学

4.中国古代、现代科技成就的启示: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学技术发展奠定雄厚物质基础;

(2)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

(4)要充分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明确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发明的大量产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

(5)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其重要的。

(6)要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

①近代自然科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手工工场、大机器生产追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和技术上向科学家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这是推动自然科学创立与发展的前提。

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欧洲先进国家进行保护科学发展的政策,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发展历程的启示: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长期、曲折发展的过程,是科学家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近代自然科学是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自然科学的研究打破了宗教神学对人类思维的愚昧和束缚,促进了社会思想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1、经典力学理论的内容、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历史地位: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引发了第一次科技革命,为启蒙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2.进化论及其影响

(1)背景:

①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涨是催生进化论思想的重要条件。思想文化领域更加开放,风气更活跃。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②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对进化论的诞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科学技术进步,生物学知识积累,为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细胞学说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影响: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否定了神创说。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进化论对处于民族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催生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思潮。

3、相对论的内容和意义

(1)内容:

(2)意义:发展了牛顿力学,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4、量子理论

意义:让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中的传统观念,使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革。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积极的影响:(1)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终极动力)

(2)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密切了世界的联系。加速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3)对人类文明演进产生巨大影响: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知识经济。

(4)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工场手工业到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再到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5)对人类自身的工作、学习、思维方式及其生活质量的提高的影响。

负面影响:

(1)加大了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差距。

(2)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网络给社会带来的问题等等。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与中国未能把握发展机遇的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

影响:①列强侵略中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经济体制和思想观念,中国开始学习西方,近代化起步。原因:①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②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③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④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的创新精神。⑤教育体制落后。⑥闭关锁国阻碍了中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

?第二次工业革命

影响:①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求亡图存运动。原因:①清政府腐败②洋务运动未触动封建制度③民族资本主义薄弱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⑤帝国主义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第三次工业革命

影响:新中国建立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三次工业革命前期中国未能把握机遇的原因:①40年代后期,中国处于内战中。②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又受苏联经济体制的影响。③50年代后期,党的“左”倾错误日益严重。

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古代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秦汉恢宏的文化

(2)隋唐“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3)宋元宏大气势的中外文化交流。古代科技在宋代亦发展至极盛。

(4)明清西学东渐及其中断。传教士来华带来了欧洲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

二、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现代化的历程:

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一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由力图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到真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由照搬别国模式到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这一个过程。

中国文化从传统走上近代的动因:

?西方文化的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迅速变化中,显然是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从“师夷长技”开始的物质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到制度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再到思想层面文化的近代化,每一步都留有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富有活力的那些因素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存在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如民本思想等。中国文化的包容性的特点在近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代从西方传入的各种先进思想,如科技思想、民主思想,以及五四以后传入的马克思主义,都可以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找到接洽点,被吸收到中国文化体系中去,这是西方先进文化能够在中国传播、生根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文化变革的根本原因

中国近代社会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不是如何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而是如何挽救民族危机的问题。一代代志士仁人,都是围绕着挽救民族危机这个主题,苦苦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到“马克思主义”,种种选择,都是为了这一目的。

(3)中外教育的发展

1、中国古代教育有着辉煌的历史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打破奴隶社会“学在官府”,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其教育思想和方法影响深远。西汉武帝时,创建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中国封建官学制度。儒家学说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唐代科举制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宋代学校制度更完备,私人讲学的书院在北宋兴起。科举制比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严格程序;简化科目;实行糊名法;增加名额。明代推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各级学校的教育体现了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明朝时书院也较兴盛,

规律:

①中国古代的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学校体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②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由开放走向封闭,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君主专制的色彩。尤其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其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因素更显突出。

2、近代史上中国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洋务运动时期间: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30多所新式学校,并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新式学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戊戌变法:文化教育方法的主要内容有:开办京师在学堂;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行,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形成。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北洋军阀统治建立后: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教育,不得人心。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北大一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政府对旧教育进行改造:①创立人民教育制度;②收回教育主权;③改革学制。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促使半工半读和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文革”时期,教育事业遭到了空前破坏,全国教育事业陷于瘫痪。

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大力整顿科教事业:①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②强调“科技是生产力”的观点;③1977年底,恢复高考制度。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政府确定了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我国教育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进入八九十年代,我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立法,先后制订《教师法》《教育法》。加强基础教育,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06年6月重新修订《义务教育法》,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总之,中国的教育经历了奴隶社会的官学到孔子的私学。封建社会的教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教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历程,无论从教育的目的、学习的内容办学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当今教育的注入了新的含义:

①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②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民族前途。

(4)古今中外文学艺术

1、中国古代文学体裁演变及原因。(《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

2、汉字、绘画的起源与演变。京剧的产生与演变。

3、中国现代文学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西方文学流派的代表作、特点及演变的原因。(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苏联文学、亚非拉文学)

5、西方美术流派的代表作、特点及其演变。(新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现代主义美术)

6、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现代主义音乐。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与世界:

古代:中国:全面辉煌、世界领先(科技、思想、文学、艺术)西方:开启文明(古希腊罗马的早期人文思想、文艺复兴、近代科学产生)

近代:中国:沉沦、探索、抗争、胜利(近代科技的落伍、向西方学习并以此思想拯救国家民族)西方:迅速崛起、成就非凡(近代科学的发展、工业革命、启蒙思想的传播、把思想变为实践活动,并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文学艺术、马克思主义产生)

当代:中国:再创辉煌世界瞩目(科技成就、文学艺术百花齐放)西方:日益发达、居于主导(科技革命)

升华:中国古代文化-----民族的自豪感

中国近代文化-----民族的责任感

中国现代文化-----民族的使命感

中外文化并重-----民族的认同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