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单元评估

姓名线号数分数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5广东)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相传它最初的都城

是A.阳城B.殷C.镐京D.牧野

井田制和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它们都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促使西周走向鼎盛,我国奴隶社会也走向鼎盛。据此回答2-3题。

2、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能够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3、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春秋战国是社会转型时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据此回答4-12题。

4、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①目的是争夺土地、人口和霸主地位②给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灾难

③体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④促进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融合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下列哪些观点体现了这一历史特征①公作则迟,分地则速②公室将卑,大夫皆富③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④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侯国为争霸的需要而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7、《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此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春秋时期使用铁器和牛耕B.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封建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D.井田制遭到破坏

8、“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垄断”一词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C.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逐名利D.春秋战国时期注重文化娱乐生活

9、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

10、春秋和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最本质特征是()

A.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B.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C.由一国变法到多国变法D.由诸子百家出现到百家争鸣

11、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的条件是①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②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形成及其经济势力的增长③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实行地主阶级专政④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先后实行变法。()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2.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与春秋相比最大不同()

A.为争夺土地与人口B.促使民族融合加强

C.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D.具有封建兼并、统一战争性质

(2005天津)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回答13--14

13、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14、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15﹑春秋后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土地300亩,另外新辟荒地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亩数是()

A.300亩B.200亩 C.500亩D.100亩

16﹑商朝的灭亡形式确切的说属于()

A.亡于权臣B.亡于民族战争 C.亡于属国 D.亡于农民战争17﹑最能反映春秋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的是()

A.诸侯争霸B.铁器和牛耕的开始使用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D.私田的出现

18、我国历史上完成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主要形式是()

A.战争B.变法C.争鸣 D.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个思想宝库,是中华民族文化成熟的标志之一,它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扬弃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和借鉴外来的先进文化。据此回答19--25题。

19、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思想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谈论的问题不同 D.学术思想不同

20、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得人民拥护B.墨子主张选举贤能深得士人支持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

21、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做出的最突出贡献是()

A.兴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B.开创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

C.介绍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D.提出了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教学理论22.(2004上海)就论证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说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论据应当最有说服力()

A.古籍的记载B.屈原的作品C.政府的声明D.学者的解释

23、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A.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B.用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动

C.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D.用法律代替个人意志的统治

2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张的社会改革都强调()

A.以人为本 B.以德治国C.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

25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一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那位古代思想家之著作?这位学生正确地回答()

(A)Li Er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二、材料解析题(26题12分,27题13分,共2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2003年春季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资治通鉴》卷六材料2 、(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嬴政)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史记》卷八回答:上述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做出了什么决策?(4分)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的赋税是以井田为单位征收的。在井田制下,每户土地都是百亩,所以每井所出的赋税和劳役都是一样的。

材料二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帮助齐桓公实行“相地而衰征”的赋税政策……。就是根据土地的不同而分等级征赋。

材料三公元前548年,楚国令尹(最高行政长官)子木在整顿楚国军赋时,推行“量入修赋”原则。具体做法是:登记全国土泽田地的具体情况,度量山林水泽的出产,分清丘陵高地,注明盐碱地、计算水淹地,测量了解肥沃土地上的井田等等,实际上就是根据不同土地具体情况及其产品种类和数量来划分征赋的标

准。──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阅后回答:

(1)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说明管仲的赋税政策与西周相比有何变化?(3分)怎样看待这种变化?(3分)

(2)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二,引文中赋税政策存在着怎样的一致性?(3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时代特征。(4分)

三、问答题:第23题15分,24题10分,共25分。

28、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条件。概述法道儒三家主要主张是什么?他们发挥作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为何墨家一直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15分)

29﹑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各有哪些反映?(10分)

26 (1)(2)(3)

27(1)(2)

(3)28

29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答本题的最佳途径就是根据记忆直接选择,教材中有明确阐述,此外也可以根据知识进行排除

2、B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际上就是周王私人所有。

3、C 注意分封制的概念,分封的是除王畿以外的诸侯,因此实际上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4、D 从政治、经济、民族融合等方面思考与理解,四点均是正确的。

5、A 分别用例子来验证:①初税亩,②商鞅变法对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削弱,③大国争霸,只有④不符合当时“大变革”的时代特征。

6、A 利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来解释,本题考查的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7、C 思路同上题。

8、A 分析材料,采用排除法,“垄断商业”。

9、C “初税亩”就是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合法所有权,也就是当时井田制逐渐走向瓦解的标志。

10、B 社会性质的变化是本质。

11、C 四项都是历史条件。

12﹑D 战国争霸与春秋争霸显著的不同就在于具有了兼并统一的性质不难得出答案。

13、A 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大量出现,私田的主人控制私田的产品,不交纳给国君,而且公田出现抛荒的现象,致使国家收入减少。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鲁国实行初税亩,按亩收税,这在客观上促进耕地由国有转向私有。

14﹑C 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也扩大了统治基础,但之所以说它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关键在于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掌握在皇帝手中,从而强化了君权。

15﹑C本题考查鲁国初税亩的内容,考题灵活,需要真正理解初税亩的含义,即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由此作答。

16﹑B 本题考查商朝灭亡的形式,可用排除法。

17﹑D 最能放映时代特征的还是社会的生产关系

18、C 根据战国变法的实质可以得出。

19、B 孔子是奴隶主贵族的代表,而墨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

20、C 思想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反映,这是本质。

21、A 打破教育为贵族垄断的局面,给人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使“人”开始受到重视,这是他的最大贡献。

22.A 考证历史主要依据的是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历史文物等等。端午节是纪念屈原,因而屈原的作品不足为证。

23.C 韩非子的法制思想不同与今天的法制,他将法制作为君主专制的手段

24.A 本题考查各家思想的共性可以根据各家思想归纳德出,也可以用排除法得出。

25.C 本题出的灵活,用了外文,不过比较简单只要认真思考联系各家思想可以得出答案。

二、材料题

26.【答案】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不采纳“逐客”建议。(4分)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4分)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国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4分)

27.【参考答案】(1)西周是按井田、按户、按同样数量征赋,而管仲是按土地质量好坏征收赋税。两者征收赋税的标准不同。它改变了奴隶制的旧税制,按土地等级征收赋税,既增加了收入,又使土地等级差的农民安心生产,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但管仲的征收赋税办法主要是维护剥削制度的合法性。(2)征收标准和方法相似,都是适应新的情况采用的新税制,改变了奴隶社会的旧税制度。(3)反映了奴隶制度下的旧税制的瓦解和封建新税制的形成,实质说明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逐步形成。

【试题评价】本题是一道关于赋税改革的材料题,由于教材上对管仲改革的内容叙述甚少,故解题必须以材料为主入手。内涵式问题在题中占主导,也反映了高考命题的要求──对材料本身价值的分析与处理。

三、问答题

28.【答案】⑴历史条件:(4分)①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社会大变革(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的确立),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③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④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⑵主张:(3分)①儒家推崇“人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以德治民,强调道德感化;②法家提倡“法制”,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世和民心。⑶发挥作用的历史背景:(3分)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统治,但法家路线却可以收到效果;动荡结束后,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