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内容概括题的解题方略

诗歌鉴赏内容概括题的解题方略
诗歌鉴赏内容概括题的解题方略

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接下来的45分钟,一起学习——

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卷考试说明是如何阐述诗歌鉴赏这个考点的——

回顾一下高考考题

结论:以上五道题目,不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可以看出高考尤其是江苏高考近几年都出现了概括思想内容的试题,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相对考得较少。因此,我们不妨在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前加上(概括)二字,并将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作为本堂课的探讨内容。

如何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呢?我们将从内容解读和答题格式两方面来入手。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总是蕴含在诗歌之中,怎样才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诗词的意境、探寻诗词的主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概述)

一、从诗词的标题入手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李绅的《悯农》,诗题“悯”就表明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深同情;有的标题反映了诗歌的表达方式——刘分《雨后池上》——写景诗——诗中一定会有对景物的描写,鉴赏者可以紧扣诗中如何描写客观景物来研究诗歌;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杜甫的《春夜喜雨》,诗题就告诉我们,诗人的感情是快乐喜悦的。

二、从诗词描写的景色入手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三、从诗词意象入手(学生回答常见意象含义)

意象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有些诗歌,诗人不一定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在鉴赏诗歌时,要借助意象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2002年全国考题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有“此夜曲中闻折柳”句,且考题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如果我们了解传统意象“杨柳”经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的话,则此题迎刃而解。

所以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

四、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入手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例如: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五、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入手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例如:

(学生说辛弃疾的人生经历)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

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六、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入手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例如:曹操《短歌行》一诗最后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洗一次头发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顿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缓而失掉了人才。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可谓用心良苦。

七、从诗词的注释入手

许多诗词鉴赏题的后面都附有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那是在暗示创作背景,提示思想内容;有的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和意境;有的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忽视。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八、从时代风貌入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作中,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宋代词人就不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经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找到了通向诗人心头的小路,掌握了打开诗人心灵之屋的钥匙,是不是就一定能获得宝藏?未必。解读了内容之后,还应该明确答题的规范与要求。而规范答题的第一步,是了解相应的题型。

答题格式

(一)了解题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格式:

1、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2、【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上黑板,点评,打分——假设4分)

【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

六、学以致用

1、[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答】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解析】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叙述诗人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3、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结语

短短的45分钟,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涯中只是短短的一瞬。希望这节课能为同学们完成诗歌鉴赏题带来一点有益的启示。最后,谢谢同学们!下课!

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重点)学生版 一、分析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应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以上四步可概括为: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或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术语链接: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一节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二、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三、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四、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

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二、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诗歌鉴赏画面描绘

诗歌鉴赏 ——画面描绘 【学习目标】 通过品读、思考、研讨、归纳,掌握诗歌画面描写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 【学习重点】 结合诗歌的上下句联想和想象,并用描绘性的语言组织答案。 【学习难点】 如何增添语言的描绘性。 【知识梳理】 一.题型阐释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 二.诗歌画面描绘的答题方法 “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的联句,展现的画面之美令人心醉。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光影流动,动静参差,那才能说感受到了美,才能叫欣赏。描绘画面,对考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 1.读懂诗句大意、理解内容是前提。 2.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之上,结合上下句以及关键字句发挥联想和想象。 3.用描写性的语言组织答案。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形象生动。 注:有时题目会有字数限制的要求,因而语言要求简洁凝练,通顺畅达。

【课堂精讲】 一.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题目:品读全诗,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解析: 1.找出此句中描写到的所有景物: 2.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 3.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加以描述: 莺: 树: 燕: 泥: 4.运用想象和联想用顺畅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二.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题目:发挥想象,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画面。 解析: 比较与上一题的题目要求,不同点:去掉了“简洁的语言”,强调了“想象”,要求内容的丰富性。按照诗歌画面描绘的答题方法: 1.扫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 2.找全景物,加修饰语: 3.联系上下文联想和想象: 4.用描写性的语言加以修辞,这句诗所描写的画面就是:

高中生必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诗歌三看:题目,作者,小注)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1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2)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主要有:不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爱恨情长 2物象(即意象) “意”是指是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使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答题时需把握的依据。 主要有: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 *古诗词常见意象* 梅:坚强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兰:淡泊名利 竹:正直谦虚、坚贞高洁 菊(黄花):隐逸高洁、不畏权贵 松:正气凛然、坚贞高洁 草:1.象征顽强的生命力2.反衬荒凉偏僻,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3.抒发爱春惜春之情 4.寄托离愁别绪,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感 杨柳(柳絮):寄托离愁别绪,游子思归、好友相别,或感叹自己飘泊不定 落花:表达年华易逝的感伤,或表达惜春伤春之情 落叶(落木):营造秋风萧瑟的氛围,表达惆怅落寞的情感 梧桐:抒发悲秋之情,象征孤独失意者 芭蕉:孤独忧愁,离愁别绪 桑梓:代指家乡,表达思乡之情 孤蓬:飘泊不定、孤独寂寞 飞鸿(鸿雁):营造雄浑悲壮的意境,表达思乡之情 蝉:1.象征高洁2.悲秋,悲凉 猿:凄凉悲伤,孤寂悲苦 杜鹃(子规):忧愁忧思 鹧鸪:离别,悲情,相思,或昔盛今衰、世事无常 沙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产生的情感

鸿鹄:志向高远 夕阳(斜阳):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惆怅、思乡、怀古等感情 浮云:在外漂泊不定 流水:1.愁绪2.人生短暂,年华易逝,盛衰兴亡变化 月:1.离别思乡2.寄托喜悦或凄美祝愿3.冷清凄凉 露:人生短暂,时光飞逝 西风(秋风):烘托衰败之景,落寞惆怅 长亭:送别之所,离愁别绪 关山:接指遥远地方,征人思乡(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吴钩:报效祖国 栏杆(阑干):思念,寂寞,忧愁 *古诗词典故* 投笔:班超投笔从戎,弃文从武 破楼兰:建功立业“不破楼兰终不还” (苌弘)化碧:苌弘无辜获罪自杀,血化成玉,指正直的人为正义的事业蒙冤受屈 尺素:书信的代称 青鸾:西王母出行让青鸾送信,代指送信的人 东篱、三径:归隐田园 劳歌、南浦:送别歌,送别地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黍离之悲指国破家亡的悲痛 红豆:爱情或相思 鸡黍:招待客人的饭菜 关山月:征戍离别之情 3意境:指作者的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突出的特征。把意境比作一个建筑的话,那么意象就是这个建筑的每一块砖石。 4塑造形象常见手法:1比兴2细节刻画3烘托渲染4对比衬托 5分析意境意象题答题技巧 问法: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描绘了一幅……图2.诗意地简短进行翻译3.概括营造出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概括特点:恬静优美、恬淡闲适;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幽深僻远、清幽明静;瑰丽清新、清新自然;孤寂冷清、凄苦悲凉(总之最好用四字短语概括) 例题)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 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

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 (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阅读理解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下面是六类常见的题型的答题模式。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知识联系】 1.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或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所谓意境是指思想感情与诗中生活图景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概括意境特点的术语有:雄浑壮阔、高阔远深、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繁华热闹、恬静安谧等。答题模式:意境描述+特点概括 二、情感主旨类 情感蕴含: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 【知识联系】 5种情感类型: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主旨:诗歌具体内容+诗歌主题 三、表达技巧类 【设问方式】 手法类: 1.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就某一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知识联系】 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等。 2.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记叙、描写顺序:远——近大——小高——低俯——仰虚——实动——静) 描写(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写、虚写、正面、侧面、反面,描写还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 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 4.思路结构方面的术语包括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诗歌鉴赏选择题13424

古代诗歌鉴赏(一)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10~11题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0. 下列关于《从军行》主题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升起大片阴云,使远处的雪山显得暗淡,孤城戍守,四望荒凉,玉关屹立,显示边塞的荒凉艰苦,写景壮阔悲凉。 B.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 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11. 下列关于《从军行》艺术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句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B. 前两句的环境描写,对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烘托作用。 C. 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更耐吟咏和思索。 D. 青海和玉门关相距甚远,诗人却突破空间界限,将之组合在一起,显得大气磅礴。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曲江对酒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 ②沧州: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1.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无奈。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12.对作品的写作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七律的韵脚是“归”“微”“飞”“违”“衣”。 B.颔联两句,以比喻的手法写出诗人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的心绪。 C.颈联诗人正话反说,表面说: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

诗歌鉴赏探究古诗词中画面的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 探究古诗词中画面的描述 【学习目标】 1.领悟并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 2.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真题再现】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2分)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 (2)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品读诗歌,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不超过100字)(4分)答: 9.(4分)要求:写出出场的人物(诗人和村民)、景物和场面(摆的酒席)等。 【示例】 【题目形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描述前四句的画面: 示例一:秋风凛冽,天空高远,清猿长啸,声音哀戚;江渚清冷,岸沙净白,孤鸟盘旋,无傍无依;树叶凋零,萧萧而下,飘飘洒洒,漫天遍地;长江奔腾,滚滚而来,浩浩汤汤,永不停息。 示例二:风这样急,天这样高,猿猴的叫声是如此悲哀;水这样清,沙这样白,鸟儿飞去又飞回。那无边无际的树林里,落叶萧萧飘落;那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浪涛滚滚而来。 示例三: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仿佛蕴含着无限的悲哀,水中的小洲上,沙鸥在天空不停地盘旋。无边的落叶,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仰望茫无边际、在秋风中瑟瑟颤动的黄叶纷纷飘坠,俯视日夜流淌、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滚滚东流,怎能不让人既联想到时光的易逝,又联想到时间的永恒。 【答题指导】 如果说到诗歌入画作的话,一般是反复体会诗中的情境,也就是先体会以上的诗中的内容,然后在思维里构建起一个图画,这个图画可以涵盖和表现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并加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理解上的发展,就能够组成一幅生动、鲜活的创作作品了。1.先给诗句分层,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进而给描述主体选择适合语境的谓语,或者直接把诗中的单音字换成双音词。 2.抓住诗中有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3.描述时的注意点: (1)要忠于原诗。 (2)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牛刀小试】 1.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示例】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将士们就排成整齐的队伍,接收将军的检阅。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看着眼前整齐的军容,肥壮的骏马,内心充满战斗的豪情:值此秋高马肥的时节出征,一定会战无不胜吧。 2.

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知识点一:诗歌鉴赏考点分析 1.理解诗歌的内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古诗词考查的一项基本内容。古典诗歌的内容、主旨往往很含蓄,对阅读量有限,理解水平不高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那么,如何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审视标题 诗歌的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我们理解其思想内容的钥匙,因此,从标题入手,可以理解诗歌的内容。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如果仅就诗句来看,要理解其思想内容,难得其要领,而题目告诉我们这诗是抒发观书后的感想。“观书”与“方塘”有什么关系呢经进一步分析,就可以明白,诗人是将方塘喻为明镜,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所以这首诗意在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②了解作者 古人读书有一条重要经验——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有什么深刻含义在课内我们学过陆游的诗,对陆游的生平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知道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明乎此,就可以明白,诗人是以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情况自喻。这两句是写,词人不屑跟排挤他的官僚们争夺荣华,也不怕投降派的妒恨和打击。 ③理解诗句 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最根本的还是要对诗句进行分析理解。理解诗句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诗眼”。我国的古诗词讲究凝练,讲究一字传神,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诗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这关键词语和“诗眼”里。因此,我们要善于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情思。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从题目看,这诗是作者呈给张丞相的。那么,呈给张丞相要干什么呢颈联的下句“端居耻圣明”给我们透露了信息:在这圣明之世,诗人不愿闲居着。显然,这是一首“干谒诗”,作者是求张丞相能推荐自己做官,为朝廷效力。 ④分析形象 ) 客观存在的景色,事物及活生生的人,一旦被拢挫于笔端,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

最全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满满的套路

形象类 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思路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列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中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具体分析思路: (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常用方法: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或象征;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及常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3.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中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考查意境类。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景物形象的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写景技巧: (1)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鉴赏选择题(含答案)

古诗鉴赏水平测试 1.《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2、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即景起兴手法的一句是() A.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B.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C.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D.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目妙妙兮愁予洞庭波兮木叶下 B.荒忽兮远望朝驰余马兮江皋 C.岸土赤而壁立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皆名天下 D.罔薜荔兮为帷合百草兮实庭 (201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4.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5.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①·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 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②。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易安体: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 称之“易安体”。②旧盟:指“鸥盟”,与鸥鸟为友。 6.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景怎生图画”写出了词人对雨后山中清新明丽景色的由衷赞 美。 B.上片“只消”两句,透露出词人摒除尘世烦扰、惟求闲散安宁的心 境。 C.“午醉”承“青旗卖酒”照应上片,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 D.结尾作者假托与白鸥对话,诙谐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归隐山间的 意愿。 7.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貌岸然海棠 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末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 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 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 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用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 感情绪。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 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 分西蜀,一分江东。 8.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 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成名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 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9.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 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 效刘备而出世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写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 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 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0-11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末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浪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 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 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 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 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 的湖光山色别出心栽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 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 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起俗,使人读后油然生 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1

古诗词鉴赏考试题的十大解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考试题的十大解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很多学生对此感到非常苦恼,总是找不到古诗词考试的解题技巧。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应付古诗词考试是能游刃有余的。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

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又称“今律诗”、“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