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

髌骨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
髌骨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

髌骨骨折术后护理常规

髌骨骨折护理护理常规 1、严密观察病情,保持患肢中立位,严禁外旋。 2、(一)一般护理 手术后回病房,要按麻醉的要求给予去枕平卧,禁食6小时。当患者口渴严重并引起不适的情况下可随时给予少量温水,以缓解患者的不适感,安全将患者抬至床上,抬时要特别注意为患者保温,保护隐私,并保护各种管道,防止脱落。向患者交代饮食、用药、锻炼、疼痛等注意事项,患者术后因卧床,需给予生活上的护理.有引流管的要放置合理,禁止打折,定时挤压。平时要仔细观察,如发现漏气,应及时更换,更换时,要严格消毒,严格记录。拔管指征:引流24~72小时后,如24小时量不超过50毫升,引流液呈黄色,即可拔除引流管。 ( 二)患肢护理 术后给予患肢抬高,高度应高于患者的心脏,以利于血液循环,防止患肢肿胀。同时,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皮肤温度、神经感觉情况、踝及足趾的活动、末梢循环的充盈度、伤口有无渗血和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另外要嘱患者麻醉过后即开始进行踝泵练习,防止静脉炎的发生。术后第一次下床时,护士要给予帮助和指导,入厕时要教会患者做马桶的方法,将患肢抬高垫于脚凳上,高度为与髋关节成90度,以确保患者在排便时的体位舒适。 3、指导功能锻炼术后手术当天麻醉过后,要求患者活动足趾——用力、缓慢、尽可能大范围地活动足趾,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的意义;术后第1天,可尝试股四头肌收缩练习,并进行踝泵练

习;术后第2天,患者可持拐下地行走,但只是去厕所及必要的日常活动;术后第3天,后抬腿练习,方式为俯卧位,后抬腿足尖距床5厘米。术后1、2、3周,要继续练习踝泵及股四头肌力量。要特别注意4周内绝对不可以进行直抬腿练习,术后4周,根据情况由医生决定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屈膝练习时在0°~60°的范围,如有关节内有明显的发热、发胀感,即刻冰敷20分钟左右。如平时有关节内明显的发热、发胀感,可再冰敷,2~3次/日。开始使用单拐,扶于健侧行走,如关节无明显不稳,室内行走可以脱拐。 4、饮食指导多饮水,鼓励进食促进骨折愈合的饮食,如排骨汤、牛奶、鸡蛋等。 5、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元平整无渣屑。 6、做好心理护理.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2-09-19T15:12:49.6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黄琼[导读] 本护理观察研究中康复组患者经过早期积极有效的系统康复干预,能有效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行走能力。 黄琼(江阴市人民医院江苏江阴 2 1 4 4 0 0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80 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行手术内固定术。术后设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各40 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康复护理组术后1 年患者生活自理指数为91.5+17.6,而对照组为83.2+22.6;行走能力方面:前者优良率为86.1%,后者为65.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复护理组患者经过早期积极有效的系统康复干预,能有效改善术后生活自理能力和行走能力,以减少并发症和促进早日康复。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7-0287-02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正在逐步上升,发病率高于股骨颈骨折。此类患者多有严重骨质疏松及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多为低能量所致。若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和康复,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1]。我们对80 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其一般情况,骨折类型及手术者经验等选用相应内固定术治疗,对其中40 例术期进行早期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80 例均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内固定术(动力髋螺钉DSH 或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术后采用分组观察研究方法,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各40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前生活自理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康复护理组训练方法 1.2.1.1 术前训练指推髌骨,同时进行双上肢肌力训练和深呼吸及扩胸运动以预防心肺系统并发症。从足踝向髋中心做环行或挤压或按摩,可以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手术当天,因手术刺激,患者体力消耗大,锻炼1-2 次即可,10 分/ 次,可由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 1.2.1.2 术后训练(1) 康复组患者术后给予系统、全程、规范康复训练护理,康复计划的制定必须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的原则。(2)术后第1天在护士指导下,利用CPM机行髋、膝、踝部关节屈伸被动运动,幅度为30 度-40 度,10 分/ 次,2 次/ d,患肢主、被动锻炼以不痛感或微痛感为限。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和抗阻训练。(3)术后2-6 天运动量不宜过大,深呼吸、吹气球。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踝背伸肌等长收缩运动,10 分/ 次,6 次/ 天。逐渐增加幅度与时间,并主动抬腿练习,10 次/ 轮,2 轮/d。(4)术后14 天后扶拐不负重下地行走,下床10 分/ 次,4 次/ d,注意个体化行走次数,延长行走时间。出院前反馈患者及家属对功能锻炼方法的掌握程度,指导患者出院后在家继续进行康复锻炼。(5)术后1、3、6、12 个月做X 线检查,了解骨痂生长情况,决定下地负重时间,开始时部分负重,做提踵练习、半蹲起立练习,以增加负重肌的肌力,做髋部肌肉的抗阻屈伸训练。X 线摄片有大量骨痂生长后方可完全负重。 1.2.2 对照组训练方法常规康复护理,患者术后1-2 周期间,以肌力训练为主,指导患者家属对其进行关节被动伸屈练习,2 周后出院时指导患者自行锻炼。 1.2.3 疗效评价生活自理指数评价标准:采用“中国Barthel 指数”对生活自理指数进行评价,包括如下10 个方面:(1)进食;(2)个人卫生;(3)洗澡;(4)如厕;(5)穿衣;(6)大便控制;(7)小便控制;(8) 床椅转移;(9)上下楼梯;(10)步行。每个方面分为5 级,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自理能力越高。行走能力疗效标准:优:活动无困难;良:活动须扶手仗;可:行动须人搀扶;差:不能下床活动。 2 结果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1 年康复护理组40 例患者生活自理指数91.5+17.6,而对照组40 例患者生活自理指数为83.2+22.6;行走能力方面:康复组优良率为86.1%,而对照组优良率为65.8%。两组在生活自理方面和行走能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护理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3 护理体会 国内外多数学者主张对能耐受手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尽可能行手术内固定治疗,因手术内固定能获得稳定的复位,恢复患者生活能力和活动能力,减少长期卧床造成的严重并发症,减少病残率和病死率。同时除手术外,术后全面早期康复护理及康复教育非常重要。下肢肌肉训练和髋、膝、踝部锻炼是恢复功能的重要环节。锻炼的目的是使患肢肿胀消退,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预防骨质进一步疏松。有研究表明,如关节长期制动可导致静脉血及淋巴液回流不畅,组织间隙中的浆液纤维渗出物及纤维蛋白沉积,进而发生肌肉、肌腱组织粘连,严重影响功能。早期康复干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粘连,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本护理观察研究中康复组患者经过早期积极有效的系统康复干预,能有效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行走能力。但训练时要循序渐进,以主动活动为主,避免过多下地负重行走。做到全身和局部情况兼顾,锻炼患肢的同时应注意全身其他部位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和促进早日康复,避免精神紧张、肌肉强力收缩,以免造成再骨折或骨折再移位、断钉等情况发生,而达不到理想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王承武. 骨折[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08. [2] 武兰芳.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护理[J]. 护理研究,2009,19(8):1623-1624.

骨折后康复护理常规

骨折后康复护理常规 (一) 护理评估和观察要点 1.骨折早期1-3周内,观察肢体的肿胀疼痛程度,观察肢体末端的血液循环,石膏部位的 末梢血液循环。 2.骨折中期4-8周,观察患肢肿胀情况,炎症消退情况,骨痂形成情况, 3.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 4.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 (二)护理措施 1.按康复一般护理常规和骨折护理常规。 2.骨折经复位、固定、牵引或手术后,避免局部位置变动引起疼痛、出血。 3.根据骨折病情、部位,经骨科牵引床或硬板床,并准备好中单、橡皮单、砂袋、腰枕。 4?上石膏要观察局部暴露部位的血循、皮肤颜色、皮肤温度、感觉、疼痛,如肿胀、麻木感、功能情况,如有肿胀,需抬高局部;如过紧、受压、石膏部位的伤口出血等情况,应通知医师。 5.上石膏局部要注意石膏干固,清洁。 6?四肢骨折术后打石膏者,患肢要抬高,超过心脏半尺,防止肿胀;下肢可用枕垫,上肢可用枕垫或悬吊,躯干石膏注意观察呼吸、腹胀等,待石膏干固后要定时翻身和擦背。 7.上石膏后的肢体,待石膏干后,须注意暴露部的肌肉、关节的功能,防止肌肉萎缩、肌肉松弛和关节僵硬。 8?骨折后牵引时,要注意防止牵引过强受压,牵引重锺应悬空,不可着地或靠床架上,牵引绳与被牵引的肢体应成一直线,保持牵引架正确位置和滑车的灵活性,床头或床尾成15~30度,使牵引重量与体重保持平衡;牵引的重量根据病情决定,不可随意增减或移动,以保持续牵引力。牵引肢体与躯体骨盆的位置,使之处于功能位,防止重物着地或与床栏接触。牵引部位骨突处要注意血循和防止压疮。要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功能锻炼。骨牵引时,针眼用无菌纱布盖好,每日滴75%乙醇2次,防感染。 (三)健康指导要点 1.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体质,预防骨质疏松。 2.早期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 3.出院后应按计划进行肢体康复锻炼,定期随诊复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指导患者合理利用健侧肢体和辅助器具完成日常生活自理 (四)注意事项 1.指导患者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尽可能消除创伤、长期制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和并发症 2.骨折部位损伤出血会合并感染 3.注意患者严重创伤后引起的应激反应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 欧阳松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欧阳松 发表时间:2012-11-16T17:16:50.2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欧阳松[导读] 探讨老年人下肢骨折的康复与护理指导。 欧阳松(江西省于都县人民医院江西于都 3423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下肢骨折的康复与护理指导。方法对 103 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心理需求分析和健康指导,加强患肢肌肉﹑关节的功能锻炼。结果 103 例患者经康复护理训练指导,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地防治了骨折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通过正确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可有效地预防骨折并发症,缩短患者卧床时间,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肢的功能,减少了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从而带来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老年骨折患者康复训练护理 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其骨折康复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骨痂的形成,同时还表现在心理方面对于功能恢复的确认程度。 2009年7月~2011年11月本院对103例老年骨折患者实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总结相关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从 2009年7月~2011年11月我科为103例老年骨折患者制定早期康复计划,其中:男36例,女 67例,年龄58~74岁。 2 护理 2.1 生理方面 2.1.1 骨折后局部病理生理变化骨折后骨本身和其周围的软组织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骨及骨髓腔和周围的软组织因遭受到破坏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骨断端附近的骨细胞因受伤和缺血而坏死,血肿充满了各组织的间隙。血肿于伤后4~5小时开始凝固,邻近断端的骨外膜于骨折后24小时内即出现组织学变化,深层的细胞增多,胞浆增加,胞核增大,越近骨折端的骨外膜反应越明显。一周后在增厚的骨外膜中,即出现与骨干平行并紧密相连的片状骨样组织。 2.1.2 骨折后局部血肿病理生理变化骨折后,骨折断端附近的骨膜、骨质、髓腔及邻近软组织中的血管破裂出血,于断端及周围形成血肿。同时,断端及邻近部位由于细胞坏死,相邻血管扩张、充血,多形核白细胞、吞噬细胞及血浆渗出而水肿。继之血肿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包围并伸入血肿中,吸收并代替血肿,血肿开始机化。 2.1.3 血肿机化与骨痂形成生理在骨折后的前两周中,血肿尚未机化,血肿内凝集的红血球和纤维蛋白尚未被吞噬清除,新生的毛细血管尚未深人,因此,由骨外膜产生的成骨细胞不能进入或通过血肿,而只能沿着血肿外围向骨折线推进。在血肿机化前,骨折线两边增生的成骨细胞只能在它的外围会合,随着血肿被增生伸人的纤维组织所分隔和通过异物巨细胞。吞噬细胞等作用吸收代替,骨折断端之间及周围,即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充填。血肿外围的成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亦涌入血肿内及断端间隙内,与髓腔内骨膜产生的骨细胞相会合,形成桥梁骨痂及接近骨折线部分的内外骨痂。位于断端周围的部分纤维组织开始向软骨细胞分化,形成幼稚的成软骨细胞并产软骨基质,通过软骨内骨化,形成新生骨。 2.2 心理方面患者的心理需求 2.2.1 急躁、焦虑心理骨折一般是突然外伤所致,住院手术治疗,生活不能自理,担心医疗费用,手术效果等,使老年患者不知所措,心理失衡,表现为恐惧焦虑,急躁失眠,常责怪家人未悉心照料,埋怨医护人员未尽心尽责,在住院期间与病友、陪护人员、医生护士争吵。 2.2.2 抑郁失落心理老年人历经几十年的生活,大多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骨折后因失去了活动的独立性而痛苦沮丧,加上对医护人员的生疏,医院环境的不适应,都使患者产生情绪低落和反常心理。表现为依赖性和被动性增强,在康复期间习惯让亲人关心照顾,能做的事情也不主动做,锻炼时过度依赖于他人,少数人表现出角色强化行为。伴有抑郁情绪的患者由于缺乏相应的适应代偿性,往往伴有睡眠、食欲及肠道功能障碍。 2.2.3 自责消极心理由于骨折患肢丧失负重功能,因而活动严重受限,甚至只能卧床,加重了家人的负担,使其产生内疚自责心理。有些患者为了不麻烦别人而节制吃喝,以减少大小便次数。而充足的营养对骨折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研究指出骨折患者摄入量减少会造成严重的负氮平衡,营养不良可致并发症发生,造成骨折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另外,老年人骨折伤前疾病多,以慢性疾病为主,骨折后即有可能诱发伤前疾病,又存在着潜在继发各系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这些都会使患者产生对自身“价值”的怀疑,表现为不相信自己病情会好转,不愿接受治疗,甚至有可能发生自杀行为。 2.3 康复锻炼护理指导 2.3.1术前指导 2.3.1.1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预防下肢肌萎缩。 2.3.1.2双下肢踝泵运动,仰卧或坐卧将伤肢的踝关节尽量跖屈和背伸,此运动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及防止踝关节粘连强直的作用。 2.3.1.3三点支撑法即患肢在皮牵引状态下,健肢用力踩床。双手紧握牵引床上吊环,头部后伸,使背部尽量腾空后伸,臀部离开床面5—10秒,每2—3小时一次。 2.3.2术后指导 2.3.2.1术后第一周,康复的重点是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术后第一天即行患肢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收缩练习。 2.3.2.2术后第二天可进行膝部按摩(膝关节有伤除外),即对髌骨的推动和挤压。 2.3.2.3术后第三天加强患肢股四头肌训练。方法是将手放于膝下方,膝部下压,保持5~10秒后再放松。膝关节训练可在膝关节下放一软枕,做伸膝训练。 2.3.2.4术后5~7天,可协助患者床边活动身体,向患侧移动至床边,患肢自然下垂与床沿,尽可能使膝关节弯曲90度,然后伸膝保持10秒,重复进行30次,可视情况逐渐进行抗阻练习。 2.3.2.5术后7~10天,可视情况扶拐下地。 2.3.2.6术后2周,扶拐行走,以健肢支撑,患肢不负重。术后三周除巩固以往训练效果,患者负重应以1/4至1/2至全负重,循序渐进,锻炼结束后使患者平卧于床上,患肢抬高,以减轻患肢肿胀,利于静脉回流。

髌骨骨折的护理查房

髌骨骨折护理查房 髌骨骨折定义:以髌骨局部肿胀、疼痛、膝关节不能自主伸直,常有皮下瘀斑 以及膝部皮肤擦伤为主要表现的骨折。 简介:髌骨骨折多见青壮年,由直接外力或间接外力损伤所致。若治疗不当 会引起关节僵硬及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关节功能 解剖 髌骨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也是膝关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切除髌骨后,在 伸膝活动中可使股四头肌力减少,因此,髌骨能起到保护膝关节、增强肌四头 肌肌力、伸直膝关节滑车作用。在治疗中应尽量使髌骨后面是完整的关节面, 其内外侧分别与股骨内外髁前面形成关节面恢复平整,减少髌股关节炎的发生。 护理评估 1.询问伤情包括受伤原因、时间、地点、受伤时身体姿势及何部先着地,如有创口或出血,还应询问创口处理经过,是否用过止血带及上止血带时间。 2. 全面体检注意有无休克、软组织伤、出血、检查创口大小、形状、深度及污染 情况。有无骨端外露,有无神经、血管、颅脑、内脏损伤及其他部位的骨折。 对严重伤员必须快速进行。 髌骨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受伤后膝前方肿胀、瘀斑、膝关节不能活动, 检查可发现髌骨前方压痛,受伤早期可扪到骨折分离出现的凹陷,挤压髌骨疼 痛加重,由于关节内积血可出现浮髌试验阳性。膝关节的正、侧位X线拍片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程度,是选择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 护理体检 1、监测生命体征:患者入院生命体征平稳 2、专科体检:浮髌实验,抽屉试验,磨髌实验,屈曲受限等 治疗原则 对新鲜髌骨骨折的治疗,应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面的平滑,给予较牢固内固定,早期活动膝关节,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一)石膏托或管型固定

此法适用于无移位髌骨骨折,不需手法复位,抽出关节内积血,包扎,用 长腿石膏托或管型固定患肢于伸直位 3~4 周。在石膏固定期间练习股四头肌 收缩,去除石膏托后练习膝关节伸屈活动。 (二)切开复位固定 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多种,可分为两类,一类行内固定后仍需一定时间 的外固定;另一类内固定比较坚强,不需外固定。 常见的护理问题 一术前护理 (一)心理护理 髌骨骨折患者多是以急诊入院,急诊手术。受伤后,患者膝关节产生剧烈 疼痛,心理十分焦虑,入院后会有很多的疑问,对手术能否成功,术后患肢能 否恢复正常功能,非常担心。针对这一重要的心理反应,应及时为患者做好心 理护理,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主动详细的为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的 内容,比如手术方法、手术预后,手术成功病例,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使 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二)术前准备 术前检查:常规行心电图,全胸片,抽血检查等。年纪大患者加做:头颅CT,心脏彩超,上腹部彩超等 皮肤准备:体毛较多者给予术区备皮。体毛较少者瞩其用温水清洁皮肤。(备 皮时注意避免划伤皮肤) 术前宣教: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嘱其晚上注意睡眠。 术前禁食及水:通知患者术前禁食10小时、禁水4小时。 术晨护理:必要时给予导尿及术前用药。 二麻醉护理 手术以后,要按麻醉的要求给予去枕平卧,禁食6小时。当患者口渴严重 并引起不适的情况下可随时给予少量温水湿润嘴唇,以缓解患者的不适感。另外,要检查麻醉针眼处有无渗出,如有渗出要给予敷料的及时更换。如患者有 寒战属麻醉术后的反应,不必紧张;如有头痛头晕等不适一定要及时通知医生;如有恶心头要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骨伤骨折的康复护理.总结

肋骨骨折 (1)病因与病理病因:外来暴力、病理因素,以4~7肋最常见。 单根或数根肋骨一处骨折对呼吸影响不大(但损伤肋间血管可引起出血)。 相邻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局部胸壁因失去完整肋骨的支撑而软化,可出现反常呼吸:连枷胸:吸气时软化区胸壁内陷,呼气时外突。 严重肋骨骨折:软化区范围较广泛时可引起纵膈左右摆动,导致O2、CO2滞留,重者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 (2)临床表现 ①症状:局部疼痛,咳嗽,深呼吸或转到体位时加剧。部分患者咯血。多跟多处骨折可气促,呼吸困难,发绀,休克。 ②体征:受伤胸壁压痛、肿胀,有时可触及骨折断端及骨擦感。多跟多处骨折时,伤侧可有反常呼吸及皮下气肿。 辅助检查胸部X线示肋骨骨折断裂线或断端错位,血气胸。(3)治疗 ①闭合性单处肋骨骨折:重点止痛、固定胸廓、防止并发症。 ②闭合性多跟多处肋骨骨折:首要胸壁软化区加压包扎。①现场急救用坚硬的电子或手掌施压于胸壁软化区,固定胸壁软化区。②止痛、消肿、减轻反常呼吸,促使患侧肺复张。③建立人工气道④抗生素,预防感染。 ③开放性肋骨骨折:①清创、固定②胸膜穿破者行胸腔闭式引流。③抗生素。

锁骨骨折 (1)病因病理间接暴力所致,警惕臂丛神经损伤。 (2)临床表现外观畸形、局部疼痛、肿胀、皮下血肿、患侧肩部活动受限,活动疼痛加剧,患肩下垂。 (3)治疗要点三角巾悬吊3周,对有移位处行骨折手法复位,双肩后伸,挺胸位“8”字绷带固定。 (4)护理思维 ①患侧功能改变,有血管神经受压危险:观察上肢皮肤颜色、温度、 感知觉,告知患者尽量使用双肩外展、后伸,禁忌做肩关节前屈内收动作,以免腋下神经血管受压。 ②持续制动不能活动所产生的低效呼吸形态:评估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的变化等呼吸运动情况,监测并发症,建议患者能耐受时经常下地走动,保持安静,减少体内耗氧量,减轻呼吸困难。(5)并发症观察 ①神经性症状:因臂丛神经受骨痂刺激表现的手内在肌肉无力。 ②血管性症状:因锁骨下静脉受压产生“胸廓下综合征”表现为肢 端苍白,动脉搏动消失,感觉减退,皮温降低,疼痛。 ③系统并发生:老年人可引起应激代偿能力下降出现意识障碍、水电解质紊乱、心肺功能受损、深静脉栓塞、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等。(6)治疗固定期间注意事项①挺胸位,双肩外展、外旋、后伸。 ②防止外固定过紧:当出现上肢麻木、疼痛,说明外固定过紧, 调节体位使双肩外展、外旋、后伸,如不缓解,放松外固定。

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6-06-21T11:54:26.660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24期作者:林璐陈锡娇曾明珠[导读] 骨质疏松恢复较慢,需耐心护理。还要注意由于害怕疼痛,训练过晚引起关节粘连、活动受限,最终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林璐陈锡娇曾明珠 (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福建三明 365000) 【摘要】目的:探讨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科30例骨折术后病人进行研究性康复护理,探索出最佳的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措施。并将30例骨折病人分为老中青三组,每组10人。结果:老年组10例病人康复锻炼期间,1例恢复较快,另9例较慢。中年组10例病人康复锻炼期间,4例恢复较快,另6例较慢。青年组10例病人康复锻炼期间,全部恢复较快。结论:根据骨折治疗的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给予个性化、渐进性、全面性的康复护理措施,是保证康复疗效的重要因素。【关键词】骨折;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4-0163-02 骨折手术后需一定时间卧床休息,限制了全身及局部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护理不当,尤其是老年人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发生挛缩及粘连,影响术后康复。因此,骨科术后的功能训练及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7月~2015年10月各类骨折手术病例30例,其中老年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65~80岁。中年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40~55岁。青年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0~39岁。上肢骨折8例,下肢骨折6例,髋部骨折6例,胸腰椎骨折10例。 2.康复的基本原则 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贯穿骨折治疗过程的始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功能训练的内容、强度应根据骨折治疗的不同阶段而改变,训练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不要过急、过猛,以防加重损伤;功能训练应不使病人感到疲劳或伤肢疼痛,避免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一切活动均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3.心理护理 在术后早期,病人表现为恐惧、焦虑、烦躁易激惹;骨折中后期,可产生多疑不安,对治疗丧失信心;当肢体功能障碍或残疾时,会悲观、绝望,甚至轻生。面对情绪多变的骨折病人,应主动关心,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精湛的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通过沟通和交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耐心讲解功能训练的目的及重要性,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鼓励病人家庭成员参与并提供精神支持。 4.功能训练个体化 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手术部位、性质、手术方法、全身健康情况,确定个体化的功能训练方法和内容。 5.康复护理措施 5.1 初期护理 在骨折早期对病人实行康复措施,既能发挥病人的潜能,也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相结合。手术后1~2天,主要做肌肉自主收缩或放松活动。原则上,除骨折部位上、下关节暂不活动,身体其它关节均需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肿胀消退,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直。对脊柱及髋部的大手术后几天内的翻身和患肢活动必须由医护人员指导和协助。上肢手术后,让患者早期离床下地活动,同时做耸肩、握拳动作。下肢手术后,活动上半身和未固定的关节处。同时还要做踝关节及趾间关节屈伸活动、股四头肌静态收缩活动。 5.2 中期护理 指从术后切口愈合到拆除牵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骨、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的疾病及手术切口创伤正在愈合,手术部位疼痛、肿胀明显缓解或消失,骨折端已有纤维连接,并正在形成骨痴。在此期,医护人员要帮助病人进行骨折的上、下关节活动,并在初期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活动时间、强度、范围,配合简单的器械或支架辅助训练,使全身关节达到或接近正常的活动,使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复。 5.3 后期护理 指从骨关节等组织已经愈合到恢复全身和局部正常功能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还需继续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训练,使患肢功能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对仍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关节、肌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利用器械加强活动,做器械操或做徒手操,配合理疗、按摩、针灸等,使肢体功能得到恢复。 5.4 行走活动 要劝阻病人不用伤肢负重,许多骨折病人因急于恢复或为了生活的需要,常默默地用伤肢或带腋杖行走负重,在此期间应及时指导病人正确负重,帮助病人采用三点步行走,防止骨折处的再损伤。 6.结果 本组30例经过康复护理,24例骨愈合良好,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3例,效果良好;1例患者术后伤口感染,属于老年组,经对症治疗,痊愈出院; 7.讨论 骨折手术后,骨愈合良好及关节功能恢复。护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术后病情观察,尤其是康复训练,术后系统、个性化康复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部位关节功能恢复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持续有效的康复训练。由于术后需要长时间康复训练,应避免患者急于求成,特别是老年人,骨质疏松恢复较慢,需耐心护理。还要注意由于害怕疼痛,训练过晚引起关节粘连、活动受限,最终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参考文献】 [1]唐金树,李庆梅,石兴明,等.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康复[J].创伤外科杂志,2009,8(3):26. [2] 包金娥.健康教育对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中国社区医师,2012年第21期302页.

肢体骨折的康复护理

肢体骨折的康复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全身及局部状况,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精神心理状况及局部疼痛、皮肤颜色、肢体肿胀感觉等。 2、关节活动度,包括受累关节和非受累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评估。 3、肌力,着重评估受累关节周围肌肉的肌力。 4、肌体长度及周径,有无肢体缩短或延长,有无肢体水肿,肌肉萎缩等情况。 5、日常生活活动肌力及劳动能力,对上肢骨折患者重点评估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对下肢骨折患者着重评估步行、负重能力。 6、影像学检查,查看 X 线、CT、MRI,了解骨折的类型,移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 二、护理措施 1、骨折愈合早期(骨折后 1-2 周),早期功能训练的重点是消肿止痛,保护骨折部位,预防肌肉萎缩,条件许可下增加关节活动度。 (1)疼痛的处理,局部冰冻疗法能减轻局部炎症、水肿,减轻疼痛,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 (2)肌力训练,固定部位的肌肉有节奏的等长收缩练习,每日训练 3 次,每次 5-10 分钟,以不引起疲劳为主。 (3)关节活动度训练,上肢应注意肩关节外展、外旋及手掌指

关节,指向关节的屈伸练习,下肢应注意踝关节的背屈运动,每日训练 3 次,每次 5-10 分钟,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加大。 (4)正常活动和呼吸训练,鼓励患者尽早离床,绝对卧床患者每日做床上保健操,以改善全身状况,预防废用性综合征、压疮等的发生。 (5)物理治疗、超短波疗法、低频磁疗、高冲击波等均可促进或加速骨折愈合。 2、骨折愈合中期(骨折后 3-8 周) (1)关节活动度训练尽可能鼓励患者进行受累关节各个运动轴方向的主动运动,运动幅度逐步加大,循序渐进。 (2)肌力训练,逐步增加肌肉训练强度。 (3)物理因子治疗,红外线、蜡疗等热效应治疗可作为手法治疗前的辅助治疗。 (4)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工作能力训练。 3、骨折愈合后期(骨折后 8-12 周) (1)肌力训练:可逐步进行等张抗阻训练,有条件者可进行等速训练。 (2)关节活动度训练,可进行关节功能牵引、关节松动技术等,每次 10-15 分钟,每日 2-3 次。 (3)负重练习及步态训练。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工作能力训练。

髌骨骨折的个案护理

一例髌骨骨折的个案护理 李红蕾 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骨科241000 髌骨是全是最大的籽骨,髌骨骨折较常见,髌骨后面的软骨面与股骨髁前的关节面面构成髌股关节,在膝关节伸直与下蹲时,髌股关节可以减少股四头肌与股骨间的摩擦,从而保护了膝关节。髌骨链接股四头肌肌腱与髌韧带,它们共同完成股四头肌伸直力的60%,髌骨两侧为股四头肌肌腱扩张部完成股四头肌伸直力40%。股四头肌肌腱扩张部或髌支持带由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直肌的部分肌腱纤维所构成。此扩张部有辅助伸膝功能外,还有稳定髌骨,限制髌骨侧向运动的作用。 1.临床资料 患者殷长明性别: 男年龄: 71 岁科别: 骨科床号: 010 住院号: 0081327 。患者因摔倒致左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一小时于2014-10-25 15:00入我科治疗。查体:左膝关节明显肿胀,浮髌试验阳性。左膝上空虚,髌骨可触及骨擦感,压痛阳性。左膝关节活动因疼痛受限。左足背动脉搏动可,末梢血运感觉可。摄片示:左髌骨粉碎性骨折。首测生命体征:T:36.6 P:70次/分R:17次/分。BP:140/90mmhg,患者于2014年10日31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左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给予抗炎、消肿对症治疗,症状好转于11月12日出院。 2.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由于髌骨骨折起病急,突如其来在伤痛易使病人感觉紧张、不安。护士因热情接待,妥善安置病人,向病人介绍手术在目的、方法及安全性,让病人消除恐惧心理。 术前完善检查及做好皮肤准备,指导其适当的锻炼及练习床上排便。 2.1.3 体位护理患者患肢抬高高于心脏20cm,以利于淋巴液的回流,减轻疼痛, 2.1.4 疼痛护理由于骨折后局部肿胀、关节内积血等造成的疼痛。可以早期冷敷,加压包扎,以减少局部的出血,减轻疼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2.2 术后的护理 ,患肢膝下垫软枕,抬高48h,以促进血液回流,还有每1-2h冷敷10-15min,以减轻局部充血,同时应注意弹力绷带松紧度。 况如足趾血运尚好,但足趾不能主动活动,考虑是神经受压,应告知医生给予局部开窗或者更换石膏,并严密观察患肢伤口渗血渗液及引流情况保持引流通

骨折病人的护理措施

骨折病人的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措施在骨科病人中的应用,研究护理措施在骨科临床中应用的不同特点,增强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通过良好的护理措施有效的缓解病人在痊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护理问题,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充分重视其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病人的病情恢复调解到最佳状态,以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折病人护理措施 一、合理的护理措施对骨折病人痊愈的临床意义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的时候,护理的理念也在改变。“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是新型医疗模式的核心。表现在骨科病人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上,就是将人性化护理融入到医疗护理的全过程中,在对患者疾病护理的同时提供其所需的一切服务,包括生活、生理、心理、安全及精神等,即衣、食、住、行等各种服务,使病人有一种温馨感、亲近感和家庭感,以便早日康复[1]。通过良好的护理措施有效的缓解病人在痊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护理问题,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充分重视其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使病人的病情恢复调解到最佳状态,以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二、护理目标和护理观察 2.1 护理目标 2.1.1 维持呼吸、循环等正常生理功能。 2.1.2 保证骨折固定效果,确保外固定满意;缓解疼痛,减轻病人的痛苦;科学地指导功能锻炼,使患肢功能恢复与骨折愈合同步发展。 2.1.3 照顾生活,满足生理、文化等生活需求;合理安排营养饮食,保持机体营养代谢需要;有效的预防全身及局部并发症;加强心理护理,保持心理健康、并指导提高自我护理、自我照顾能力。

2.2 护理观察 2.2.1 一般项目如精神、情绪、饮食、睡眠、营养状况、大小便及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2.2.2 外固定情况外固定装置是否有效,夹板松紧度是否适宜,石膏有无断裂、石膏筒内肢体是否松动或挤压、牵引重量是否适宜、牵引滑轮是否灵活、牵引锤是否落地等。 2.2.3 疼痛①了解疼痛的性质及程度,确定引起疼痛的病因。②观察发生疼痛时病人的状况及伴随症状,观察全身及局部情况,检查有无发热、水肿、出血、感觉异常、放射痛、意识障碍等体征。③通过应用缓解疼痛的有效方法,如制动肢体、矫正体位、解除外部压迫等进一步确定引起疼痛的原因。 2.2.4 体位体位是否正确,肢体是否按治疗要求摆放与固定;患肢外固定处与身体受压处皮肤有无红肿、水疤、破溃,有无胶布过敏反应,骨牵引针孔有无红肿、脓液渗出。 2.2.5 手术后病人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外,伤口有无渗血、出血及感染征象;功能锻炼后的反应锻炼时是否伴有疼痛及疼痛的性质,是否伴有肿胀、麻木等不适。 三、常用的几种护理方法 3.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贯穿于病人住院的全过程,能较好的解决病人的负性情绪心理问题,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2]。骨科患者多为意外损伤所致,突然使其强迫性卧位,生理和心理上都难以接受,传统的护理有时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除了满足患者的治疗和生理需要外,加强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及时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全过程,尽快得到康复。 3.1.1 调节病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因素是影响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骨科临床病人多伴有部分的功能障碍和疼痛,多需要采取手术治疗。病人一方面

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与指导

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与指导 发表时间:2015-01-29T09:34:44.750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1月第11期供稿作者:农丽艳 [导读] 达到控制原发疾病的目的,有步骤、有效的功能锻炼是促使下肢骨折患者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农丽艳(广西崇左市宁明县中医医院广西崇左532599)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有计划的康复护理,能够使患者及早远离病痛,恢复健康,最大限度的恢复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股骨颈骨折,髌骨骨折,胫腓骨骨折,踝关节骨折的术后康复护理进行指导。结果: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能够积极控制原发疾病、预防并发症,有步骤、有效的功能锻炼是促使患者康复、减少残疾提高生活质量。患者经过功能训练及精心护理均获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护理;指导下肢骨折部位常见于股骨颈、髋骨、胫腓骨和踝部等,下肢骨折限制了患者全身及局部的正常生理活动。所以,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从而制定相应的康复程序[1]。有目的、有计划的康复护理,能够使患者减轻病痛,最大限度的恢复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若护理不当,则容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发生挛缩及粘连,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效的康护护理,能够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现将对患者术后康复指导总结如下。 1股骨颈骨折早期阶段:骨折术后1~2周,保持髋关节外展中立位,以静力练习患肢肌群主动舒缩活动为主,骨折上、下关节暂不活动,指导患者做肢体被动按摩,踝关节背伸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每天200-300次,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可多做。此期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萎缩。 中期阶段:即骨折2周以后,骨折处已有纤维连接,日趋稳定,应开始进行骨折上、下关节活动,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逐渐缓慢增加活动强度和范围,以防肌萎缩和关节僵硬。指导患者做抬臀离床、主动屈髋、屈膝练习。坐位抱腿:开始前测量脚跟与臀部间距离,逐渐使距离缩短至与健侧腿角度相同,在髋关节感到疼痛处保持5-10分/次,1-2次/日。后抬腿练习:患腿伸直向后抬起至足尖离床面5厘米为1次,30次/组,4-6组连续,组间休息30秒,2-3次练习/日。第四周可扶拐不负重练习站立,注意不可跷二郎腿及盘退。 晚期阶段:骨折完全愈合,具备足够牢固程度,骨折已达临床愈合标准,此时是功能锻炼的关键时期。促进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恢复,早日恢复正常功能。指导患者做静蹲练习:随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小于90°),5-10次/组,2-3组/日。跨步练习:包括前向跨步、后向跨步、侧向跨步练习,20次/组,4-6组连续练习,2-4次练习/日。患侧单腿蹲起练习:要求缓慢、用力、不打晃,20-30次/组,2-4次/日。体质好的可做三点式步行、扶拐不负重练习[2]。站立在床上进行髋膝关节活动,以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7个月后可扶腋杖行走。晚期心理护理也很重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是病情恢复的关键。 与病人谈天,转移注意力,减少焦虑和痛苦。最后要加强营养,注意补钙,可以多吃虾米皮、鲜牛奶、骨头汤、芝麻酱、鱼等含钙较多的食品并适当到户外晒太阳。 2髌骨骨折手术当天,用力、缓慢、尽可能大范围地活动足趾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术后第1天行股四头肌收缩练习和踝泵练习。5-7天可扶拐下地步行,术后1-3周,要继续练习踝泵及股四头肌力量,注意4周内禁止进行直抬腿练习;术后4周,开始膝关节活动度练习,屈膝练习时在0°~60°的范围,可使用单拐扶于健侧行走。4-6周能独立稳定上楼时可停用助行器,8-12周加强步态练习。 3胫腓骨骨折早期: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主要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肿胀,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下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神经肌肉粘连等并发症。术后患肢保持舒适位置,保持外展中立位,抬高患肢20度到30度,以利血液回流及消肿,术后4-6天开始行踝关节背伸拓屈练习,髌骨被动活动及足部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活动,患肢禁止旋转活动。并避开伤口轻轻按摩患肢肌肉,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吹气球,增加心肺功能。 中期:指导患者不负重活动,进行膝关节、踝关节、足趾关节主动伸屈练习,每次30-40次,每天3次。髋关节内收外展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并利用牵引床和抓握力器训练臂力,促进血液循环。 晚期:继续加强原来的功能锻炼,可适度屈膝和直腿抬高练习,每天2次,每次15-30分钟,术后4-6周可适当增加关节曲度,7-10周后可双拐患肢全足着地不负重练习到双拐患肢全足着地负重练习,上下楼梯、下蹲练习和步态锻炼:下肢骨折后患肢肌力不足,失衡,步态乏力,可能导致一些异常步态,如股四头肌步态,胫前肌步态,小腿三头肌步态,臀大肌步态,短腿步态,关节强直步态,疼痛步态[3]等.同时加强营养,宜高蛋白,高钙及高维生素饮食,促进骨折愈合。 4踝关节骨折术后0-2周,踝关节不活动前提下,做足趾关节活动,每组5分钟,每天练习1小时。强化大腿内侧肌群,患肢可做外侧抬腿和内收抬腿、后抬腿练习每组30次,每天4-6组。术后1周床边坐位和上下床锻炼,膝关节屈曲练习。术后2周,在没有外固定、不痛的情况下做踝关节主动、被动屈伸活动和踝关节内外翻活动,4-8周行前向跨步,侧向跨步,扶拐下床练习.8周前骨折尚在生长改建应循序渐进训练不可勉强或盲目进行,注意安全有陪人陪护,以防摔跤。8周后可行静蹲练习,脚尖站立和保护下全蹲。3个月后可开始由慢走过度到快走练习,6个月后开始恢复运动。 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患者及早远离病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4],促进身体健康,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能够让患者积极预防残疾,最大程度地恢复活动能力。达到控制原发疾病的目的,有步骤、有效的功能锻炼是促使下肢骨折患者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1]于淑君,曲立平.介绍对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指导[J].中国保健营养,2013,01-0158-02[2]欧阳松.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28)[3]田伟。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58[4]黄婷.下肢骨折病人的康复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0,01(10):

髌骨骨折单病种护理常规

髌骨骨折单病种护理常规 髌骨骨折是因暴力或间接暴力造成。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多为粉碎型;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多为横断型骨折。 一、护理评估 (一)症状与体征,伤后膝部疼痛、局部压痛、肿胀,髌前皮下瘀血,严重者皮肤可发生水泡。骨折后关节内大量积血,有移位的骨折,可触及骨折线间隙。 (二)X线检查,X线可显示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 二、护理: (一)按骨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二)按骨科手术病人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三)按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护理 三、辨证施护 (一)早期(伤后1~2周内) 主证:筋骨脉络损伤,血离经络,瘀积不散,气血凝滞,经络受阻。 施护: 1、应注意保暖,免受风寒湿邪。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粗纤维蔬菜及水果,忌生冷、辛辣、刺激物。 3、口服和中消瘀口服液10ml,1日3次,饭前温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或指压合谷、昆仑,足三里。 4、心理护理:病人受伤后因担心致残,是否手术等问题而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护士应主动安慰病人,向病人耐心解释病程、治疗经过,使病人对病情康复充满信心,配合治疗。 5、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准备好石膏、绷带等用品,石膏外固定后嘱病人不能自行拆除石膏。 6、功能锻炼以患肢肌肉的舒缩活动为主,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暂不活动,疼痛稍减轻后即开始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小时不少于100次,以防止股四头肌粘连、萎缩、伸膝无力,促进患肢血液循环。 (二)中期:(伤后3~6周内) 主证: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骨折初步稳定,但未完全连接,活血和营止痛,接骨续筋。 施护: 1、饮食宜营养丰富的膳食,还可食黑大豆、贝类、蟹、油菜、木耳、栗子、山渣等食品以辅助散瘀止血,待脾胃健运后,可以补养气血,以血肉有情忌品为宜,多食骨头汤。 2、口服“骨复胶囊”3粒,1日3次,以接骨续筋,舒筋活血。 3、功能锻炼应逐步活动骨折部的上、下关节,如无禁忌,应随时左右推动髌骨,防止髌骨与关节面粘连,练习踝关节和足部关节活动,膝部软组织修复愈合后,开始练习抬腿,伤口拆线后,如局部无肿胀,无积液,可带着石膏托扶双拐下地,患肢不负重。 (三)后期(伤后7周以后) 主症:膝部瘀肿已消,已有骨痂生长,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适宜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为主。 施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