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第三版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第三版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新教材课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二)学与教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关键期?

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1) 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2) 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

3) 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同时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一方面揭示了认知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一)认知发展机制。图式: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可以用图式来说明,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平衡: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做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还指出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活动仅限于感知运动,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2) 前运算阶段(2-7岁):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表象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

4.什么是自我意识?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答: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方面的内容。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三个阶段。

5.认知方式的差异有哪些?

答: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一般认为认知方式差异有以下4种:

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威特金)2.冲动型与沉思型(杰罗姆·凯根)

3.辐合型与发散型 4.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斯腾博格、心理自我管理理论)

6.简述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认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以下8种:

1) 语言智能2) 数理逻辑智能3) 空间智能4) 身体运动智能5) 音乐智能6) 人际交往智能7) 内省智能8) 自然观察者智能

加德纳认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各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

四.论述题:简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认知发展不仅制约着学习内容的深浅,还制约着学习方法的选择。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只要教学方法和内容恰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就能够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3)教学对学生认知发展的作用表现在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者不仅要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还要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积极开发儿童的潜能。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三、简答题

1.简述意义学习的实质。

答: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非人为的,是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的联系是合理的或有逻辑基础的;实质性的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是在理解后建立的,而不是字面上的联系。

2.简述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1)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学的内容与原有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2)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恰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相联系。

(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在教学中的应用:(1)要遵循“渐进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2)要合理的使用“先行组织者”

3.简述“先行组织者”策略

答: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程度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设计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使新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并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习效率。

四、论述题

1.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学习观。

(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动作表征、映象表征、符号表征

(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第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提倡发现学习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第三、教育意义。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基本结构,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强调学生的内部动机,进行自觉探索、学习。5.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教学应用

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为:

(一)知识观:①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

②知识并不能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与个体之外。

(二)学习观: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三)学生观: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教学上的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认为可以利用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首先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的教学方法。(二)情境教学:指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

(三)探究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

(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三、简答题

1.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动机的分类。

1)认知内驱力: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因自己对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个人为了保持他人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2.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答: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成倒“U”形曲线关系。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

马斯洛排列这些需要的原则是:

(1)人类必须先得到基本需要的满足,然后才会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

(2)人类的需要与个体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3)人类需要的高低层次与个体的生存有关。

(4)一个理想的社会,除了应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之外,还要使人们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并鼓励个人追求自我实现。

4.简述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

答:1) 成败经验:个体自身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2) 对他人的观察:人们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巨大的作用。

3) 言语劝说:被广泛用来说服人们去相信自己的能力,使人们在操作特定任务时付出更多。

4) 情绪与生理状态: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消息,也影响着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答: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存在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不太一致的情况。这是由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此,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应重视激发学习动机因素,同时还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注意改善学生的主客观条件,以便使二者保持一致。

6.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内部因素:①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②成熟与年龄特点

③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④学生的抱负水准⑤学生的焦虑程度

外部因素:①家庭条件与社会舆论②教师的榜样作用

四、论述题

1.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学习的效果,但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动机。教师应采用合适的评价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

①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②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③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④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

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①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的对象。学生的学习需要就是获得学习上的好成绩,也就是获得学习上的成就需要。

②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需要和要求。

2.举例说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为了有效的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应做到:

a)熟悉教材:设置问题情境的基础

b)了解学生:因人而异的设置问题情境

c)贯彻始终:讲清重点、理清脉络、留下悬疑。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当学习任务较为简单时学习动机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a)多使用“双向反馈”:教师→学生→教师

b)恰当使用表扬和批评:一般说来表扬多于批评,但要因学生而异。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对力求成功者,教师应通过给予他们更多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创设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教师应安排竞争少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应尽量放宽,还应避免当众指责或批评他们。

9.分析自我效能感理论,这一理论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何启示?

答: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和情绪与生理状态。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1)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2)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耐心对学生言语劝说 4)将学生的情绪和身体状况调节至最佳状态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四、简答题:什么是学习迁移?举例说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各种迁移的现象。

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现象:掌握了小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有利于学习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负迁移现象:会骑自行车的人刚学习骑三轮车时感到不习惯。

水平迁移现象:学生学习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概念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现象:学生学习角和直角两个概念时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般迁移现象:掌握了有理数的计算,直接影响其他各种运算的学习。

具体迁移现象:运动员掌握了跳水的基本动作,再学习新的跳水项目时就能迅速掌握。

远迁移现象:学生在数学中学习到的逻辑推理规则运用于物理和化学问题的解决。

近迁移现象:学生把学习英语的方法用在学习法语上。

五、论述题: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基本条件,联系实际说明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答: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可单独出简答题):

(1)相似性:从客观条件来说,学习对象之间具有共同因素,并要求学习者作相同或相似的反应,迁移就越明显。迁移效果就越好。(2)原有认知结构: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是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倾向性的心理准备状态。心向或定势对迁移有双重作用。当后面的作业是前面作业的同类课题时,定势就可能干扰后来作业的学习。当要学习的作业与先前的作业不是同类或者是需要灵活变通的相似作业时,定势就可能干扰后来作业的学习。

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要努力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

(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A.从一般到个别,渐近分化 b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c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章知识学习

三、简答题

1.简述工作记忆的教育含义。

答:工作记忆的教育含义是:

(1)必须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用于复述。

(2)由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每次给学生呈现的信息不能过多,不能超出工作记忆的负荷。

(3)教授学生一些更有效的记忆策略来更好地组织信息,

(4)形成适当的程序性知识表征也有助于克服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5)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提升工作记忆效能。

2.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答: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20分钟后的遗忘率为42%,一天之后的遗忘率为66%。总之,遗忘进程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过了相当长时间后,几乎不忘。

3.简述概念学习的步骤。

答: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概念学习包括两个过程:(1)归纳出概念的关键特征→概念形

(2)概念名称的学习。利用原有概念学习新概念→概念同化(主要方式)

四、论述题。

1.如何运用信息加工的学习原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保持。

答:信息加工学习原理:

1)当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时,有意义学习才能发生。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种基本的心理过程。

3)学生的学习材料要在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度之内。

4)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所引导的过程。

5)将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联系起来可以优化知识的获得和应用。

6)及时复习和必要的练习将减少遗忘的可能性。

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1) 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2) 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3) 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4) 进行组块化编码;

5) 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

2.举例说明,如何有效地组织练习和复习?

答:练习有两种形式: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集中练习是将新学的知识集中起来进行练习,直到完全掌握。分散练习是指每天练习一点,连续练习一段时间。

复习应注意以下方面: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和内容,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注意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有效运用记忆术。

第七章技能学习

四、简答题

1.操作技能有哪些特点?

操作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对象具有物质性、动作进行具有外显性、动作结构具有展开性。

2.心智技能有哪些特点?

答:心智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减缩性。

4.简述心智技能学习的过程及各阶段的教学要求。

5.简述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关系。

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在活动对象、活动结构和活动要求上都是不同的。

联系: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都是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在一个具体的任务中需要两种技能协同活动。一方面,操作技能经常是心智技能学习的最初依据。另一方面,心智技能往往是操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

6.简述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答:(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a)示范与讲解相结合 b)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c)速度适当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a. 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

b. 合理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c. 恰当安排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

d. 处理好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注意克服练习中的“高原现象”

e. 掌握有关技能的基本知识和正确的练习方法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运动感知

五、论述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答:(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5)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八章学习策略

三、简答题

1.简述学习策略的种类。

答:(1)认知策略是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考虑的,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是对自已认知过程的理解和控制的策略,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作用。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习工具利用策略、人力资源利用策略。

2.学生常用的认知策略主要有哪些?

答:1) 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的过程。

常用的复述策略:

①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排除互相干扰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强调

2) 精加工策略: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是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

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

常用的精加工策略:

①联想法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⑤利用已有知识

3) 组织策略:对知识在长时记忆中的深加工,重在新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常用的组织策略:

①列提纲②利用图形③利用表格

3.简述资源管理策略的具体内容。

答:(1)学习时间的管理:a.统筹安排时间b.高效利用最佳时间c.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设置(3)努力资源设置

(4)学习工具的利用(5)人力资源的利用

4.简述学习策略的训练模式。

答:

1)程序训练法: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将它们作为固定程序,

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2)完形训练: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

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3)交互训练法:教师与学生轮流承担教的角色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和一小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

4)合作学习:学习策略的合作学习中两个学生一组,承担不同角色。一个是学习的操作者,向对方总结材料;另一个是学习的检查者,

负责纠正对方错误或遗漏。两者轮换扮演。

5.简述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学习策略的合作学习中两个学生一组,承担不同角色。一个是学习的操作者,向对方总结材料;另一个是学习的检查者,负责纠正对方错误或遗漏。两者轮换扮演。

合作学习的步骤:

a. 学习者相互配对,确定学习任务;

b. 每对合作学习者选择学习的具体内容;

c. 操作者进行口头报告;

d. 检查者进行检查和评价;

e. 交换角色继续学习。

四、论述题。

1.学习中如何使用复述策略。

答: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的过程。

1)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 5)复习形式多样 6)划线强调

2.学习中如何使用精加工策略.

答:精加工策略: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是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实质是理解记忆的策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的策略。精加工的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

1)联想法:又称记忆术把枯燥无味,但又必须死记硬背的信息“牵强附会”地赋予意义,使记忆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因而加强了记忆。2)做笔记。A)要求简单清楚吧B)抓住关键词、表C)灵活处理,记法多样D)足够多的笔记本,并时常温习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自己的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

5)利用已有知识:实质是语意联想。

3.学习中如何使用元认知策略。

答:元认知策略包括:

a计划策略:元认知计划指是要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浏览阅读材料,选择策略,谋划具体活动,并预计其有效性。b监视策略:元认知监视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策略的效果,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通常采用的方式是自我提问。

c调节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是根据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或修正目标的策略。

在学习开始时应该认真做好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要随时评估自己的学习实际进展与学习计划是否与一致。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结束后要随时调节不恰当的活动,使得学习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三、简答题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1)问题特征的呈现特征2)已有知识经验3)反应定势4)功能固着5)智力水平6)动机强度

2、简述新手与专家在解决问题中的差异。159

答:新手与专家在解决问题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专家不注意中间过程,新手需要很多中间过程;

2) 专家或者立即推理或者搜集信息从头到尾地解决问题,新手先明确目的从头到尾地解决问题;

3) 专家在解决问题时更多地利用直觉,新手更多地依赖正确的方程式;

4) 专家在解决问题时的自我监控能力优于新手。

3、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

1)变通性。具有创造性的人在处理问题或学习时,总能做到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问题的思考具有比较大的弹性,思考路线并非固定在一个方向,而是向多个方向发散且变化多端。

2)独创性。独创性在行为上的表现则是超出常规,擅长做一些别人从未想过和做过的事;观念新颖独特,知人所不知,见人所不见,敢于向权威挑战。

3)流畅性。流畅性是指具有创造性的人,其思维敏捷、灵活、迅速;具有口若悬河的谈吐;行为快速;对事物的反应总量比一般人多。

4、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环境因素②智力因素③已有的知识经验④动机⑤个性因素

四、论述题1.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答: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a. 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b. 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c. 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a.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b. 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直觉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3.从个性塑造的角度,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第十章品德的发展

四、简答题

1.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要求和评价他人的言行。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表现在: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需要不同:道德的产生是社会需要。品德的产生是个体需要。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表现在: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总之,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社会道德。

2.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他律道德: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自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

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②权威阶段(5-8岁)

③可逆性阶段(8-10岁)④公正阶段(10-12岁)

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答:班杜拉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对新的社会行为的学习更有效的方式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即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也成为社会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4.简述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是:

(1)道德认知表现出现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

(2)道德行为表现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是: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a. 发展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b. 自我意识增强

c.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d. 品的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5.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答: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

答:一、外部因素

1) 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家庭的气氛、父母的表率作用、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

2) 学校环境教养的影响:校风和班风、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

3) 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主流和非主流价值观念、社会风气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电视节目、广告、网络等大众媒体、公众人物在言语行为中表现的道德价值取向

4) 同伴群体: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

二、内部因素1) 认知失调2) 态度定势3) 道德认知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答:(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①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②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③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2)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①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②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

③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3)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①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②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③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④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⑤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1)道德行为的过程。道德行为的过程包括3个基本环节:确定目的和形成动机、实际的行动、行动后的效果和评价。

(2)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3)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情境下自然而然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

a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b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c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d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e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第十一章学校群体心理

四、简答题

1.简述群体规范的功能和意义。

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一)群体规范的功能

①维系群体的功能②评价标准的功能③行为导向的功能④惰性功能

(二)学校群体规范的意义与作用

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行为规定了方向和范围,成为引导学生行为的指南。

2.简述印象形成的效应。

答:印象形成的效应,指的是由于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人们在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的一些特殊反应效果。

主要包括:

1)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判断。

2)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3) 晕轮效应:是指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非常突出,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以致掩盖了了对他的其他品质和特征的判断。

4) 刻板印象:是指对一群人的动机或特征加以概括,然后把同一特征归属于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而不管群体成员的实际差异。

5) 投射效应:是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而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

现象。

3.影响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因素有哪些?

1)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行为等因素在决定是否对他人产生吸引力上有很大作用。

2)能力: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只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关系,超出这个限度,能力就对交往对象构成了压力。

3)相似: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各种情况的相似。

4)互补:性格、需要的互补也可能产生吸引。

5)邻近:指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和交往频率,影响着他们的关系。

6)性格特征:指一个人的综合心理品质的吸引力。

4.简述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答:①自发性②满足成员心理需要③凝聚力强

④群体内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⑤信息传递快,反应灵敏⑥自然形成的首领受到成员的拥护

5.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1)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群体成员对群体目标认同度高有利于群体凝聚力。

2)群体的领导方式:民主式领导方式比专制式和放任式好

3)群体内部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合作式的目标结构和群体奖励有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

4)外部影响:群体间的竞争会增加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6.人际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①地位障碍②组织结构障碍③文化障碍④语言障碍⑤个性障碍⑥社会心理障碍

7.简述师生有效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答:(1)真诚。(2)尊重与接纳。只有对对方尊重和接纳,才会发生有效的沟通;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接纳不是对学生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3)同理心。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

第十二章学生与教师心理健康

三、简答题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1) 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 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 自我调控能力

4)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 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简要说明心理辅导的原则。

①面向全体学生原则②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③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④学生主体性原则⑤个别化对待原则⑥整体性发展原则

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 小组辅导

4.简述艾里斯的ABC理论。

答:艾里斯用A表示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用B表示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用C表示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艾里斯认为C(我们的情绪反应)是由B(我们的信念)直接决定的。可是许多人只注意A与C的关系,而忽略了C是由B造成的。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情绪效果。

5.简述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工作满意度(2)人格特征(3)角色冲突:理想教师(4)学校管理(5)社会的影响

6.简述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1)增强自我保健意识(2)应付压力(3)社会支持(4)专家的处理(5)教师的休闲

第十三章教学目标与评价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

1)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分类依据:进行评价的时间。

2) 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分类依据:对评价结果的解释。

3) 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分类依据:教学评价的功能。

4) 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分类依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

2.简述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与问题。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体现在它具有客观性、计划性和可比性。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问题:测验内容过于狭窄、形式过于单一;脱离情景、脱离真实世界;测验被滥用;不能评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3.简述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之间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进行的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

不同点:标准化成就测验是由专家和学者们所编制的,可在一个较大范围内评定学生个体学业的成就水平;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评价目的自行设计与编制的测验,适用范围限于本班、本校。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2019年4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真题试卷

2019年4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真题试卷 课程代码:0046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以下关于孔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中,体现其学习方法的观点是 A.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教无类 2.问卷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以下关于问卷法实施的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A.问卷中的题目数量不应过多 B.问卷所设计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 C.回答问卷的方式简便 D.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问卷采用开放式形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问卷采用封闭式形式 3.被世人公认的弗洛伊德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A.《癔病研究》 B.《精神分析引论》 C.《梦的解析》 D.《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4.在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中,以下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的是 A.守恒性 B.去自我中心主义 C.具体逻辑推理 D.命题推理

5.第一个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关系的是 A.高尔顿 B.孟德尔 C.詹森 D.高德尔得 6.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中间环节是 A.教育措施的提出 B.激发个体新需要的产生 C.知识的领会 D.个体心理发展 7.个体的身高在人的一生中增加最快的时期是 A.婴幼儿期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8.幼儿游戏的最高级形式是 A.集体游戏 B.创造性游戏 C.教学游戏 D.活动性游戏 9.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相互作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当他们对不同的对象能做出有很大差别的反应时,表明其正处于 A.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B.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 C.特定的依恋阶段 D.目标调整的参与阶段 10.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A.游戏 B.学校学习 C.体育训练 D.德育训练 11.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指的是

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邻近学科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答: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 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答: 4.结合教学实际简述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 5.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 6.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答: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1.什么是学习?通常对学习的分类有哪几种? 答: 2.评价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 答: 3.比较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区别。分别列举两种条件作用的学习实例。 答: 4.观察学习有几个子过程组成?在每个子过程中都有哪些影响因素? 答: 5.描述苛勒关于顿悟的实验研究。 答: 6.比较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以及和有意义学习之间的关系,讨论其各自的

优点和缺点。 答: 7.用自己的话解释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相对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进步的地方。 答: 8.最近发展区对教学有什么启示? 答: 9.比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传统教学观在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上的差异,以及其对现代课程改革的影响。 答: 第三章知识的学习 1.什么是知识?知识可以分哪几类? 答: 2.举例说明什么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答: 3.什么是知识的表征?举例说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各自的表征方式。 答: 4.什么是知识学习?试说明知识学习的标准。 答: 5.画出加涅有关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答: 6.什么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元认知以及各自的特征? 答: 7.什么是概念学习及它的结构?它是如何获得的? 答: 8.什么是原理学习?可分为哪几类?影响它的因素有哪些? 答: 9.什么是问题?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有哪些?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常用策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全国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冯特B.弗洛伊德C.马斯洛D.华生 2.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A.成熟B.遗传C.发育D.发展 3.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所构成的研究设计称为() A.聚合交叉设计B.单因素实验设计C.多因素实验设计D.跨文化研究设计 4.华生认为,人格是人的什么系统的产物() A.动机B.内驱力C.习惯D.情绪 5.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受快乐原则支配最原始、最难以接近的部分是()A.超我B.原我C.自我D.良心 6.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矛盾是() A.自主对羞怯、怀疑的矛盾B.勤奋对自卑的矛盾 C.主动对内疚的矛盾D.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矛盾 7.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A.成熟B.练习和习得经验C.社会经验D.平衡 8.在某个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从见不到物体就认为其不存在发展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了仍然认为它可能存在。该阶段为()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9.皮亚杰研究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实验法B.测验法C.临床法D.问卷法 10.常见的由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疾病为() A.唐氏综合症B.苯丙酮尿症C.杭亭顿舞蹈症D.红绿色盲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B.成熟C.社会环境D.个体心理特征 12.婴儿期的思维主要是() A.具体形象思维B.抽象逻辑思维C.直觉行动思维D.辩证思维 13.婴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 A.生活活动B.游戏活动C.学习活动D.劳动活动 14.婴儿有选择的社会性笑一般出现在() A.初生时B.5周时C.3个月时D.5、6个月时 15.言语发展的单词句阶段是在() A.9~12个月B.1~岁C.~2岁D.2~3岁 16.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幼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将婴幼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 () A.三类B.四类C.五类D.六类 17.幼儿理解性别不会因一个人的服饰、形象或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年龄阶段是() A.2~3岁B.4~5岁C.5~6岁D.6~7岁 18.根据Selman的角色采择理论,到一定年龄时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了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仍可能会有冲突。这个年龄阶段在()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习题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术语 哲学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哲学家、教育家运用思辨的方法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所得到的认识的总和。 科学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学相对,以实证研究为特征的心理学。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特指桑代克丁1903年写成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一般认为,该书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形成的标志。中译本由陆志韦译,商务印书馆1926年出版,书名改为《教育心理学概论》。 潘菽《教育心理学》: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大陆学者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主编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潘菽,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该书反映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 实证研究:采用观察或实验在实际资料中求取结果,以验证假设并建立理论体系的研究。 准实验研究:与真实验研究相对。在实验研究中,凡不能严格遵守实验原则来选择被试和控制条件的实验被称为准实验。课堂教学实验一般为这类实验。 个案研究:定性研究方法之一。也称案例研究。通过详细收集、分析典型的个案资料以发现其中暗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的研究。 思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对。采用逻辑思考与理论推理所进行的理论研究。 教学设计研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教学设计和形成性评价,获得教学新产品以满足教学需要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学记》 2、19世纪末,实验 3、美,桑代克 4、1903 5、学生与教师,学习理论及其运用,各种类型的学习 6、学习,教学 7、教学,教学 8、单向道,死胡同,双通道 9、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10、《灵魂论》, 11、植物,动物,理性 12、德、智、体 13、比纳、西蒙 14、潘菽 15、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 三、选择 1、(1)学习心理学 2、(3)知识分类学习论 3、(4)

教育心理学100题精选及答案

1.在心理科学体系中,基础学科是() A.实验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2.科学的反射观念是由下列哪一位心理学家建立的?()A.笛卡尔B.谢切诺夫 C.巴甫洛夫 D.韦克斯勒 3.感性材料是想像活动进行的() A.原因B.动力C.基础 D.目标 4.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要经历四个阶段,下列哪一项是其关键的阶段() A.提出问题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5.行为主义疗法常用下列哪项心理治疗法() A.疏导宣泄B.当事人中心 C.自由联想 D.系统脱敏6.有的青少年抽烟、喝酒,打扮怪异,以此显示自己的()A.独立性B.自我认识C.自

尊 D.对抗性 7.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A.遗传素质B.早期营养C.环境 D.实践活动 8.盲人可以借助自己的触摸觉来代替自己的视觉,这是感觉的() A.补偿B.相互作用C.对比 D.适应 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 .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D .集中性与紧张性 10.直接表现为对事物的倾心和迷恋是() A.需要B.目的C.动机 D.兴趣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2011年10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附答案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6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的一生中个体身心快速发展的第二个加速期是在( D )6-P158 A.婴儿期B.幼儿期 C.小学时期D.青少年时期 2.成就测验试图测量个体经过学习和训练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等,以便认定学习和训练的成效,亦称作( A )1-P27 A.形成性测验(成就测试) B.性向测验 C.智力测验D.潜能测验 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学习的基础是( C )2-P30 A.顿悟B.观察学习 C.条件反射D.遗传 4.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2至20岁期间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 C )2-P41 A.自主性对羞怯、怀疑B.主动性对内疚感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勤奋感对自卑感 5.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 D )3-P72 A.经验的积累B.学习的迁移 C.不断的学习D.知识的领会 6.下列哪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毕生的过程( B )P9 A.弗洛伊德B.埃里克森 C.皮亚杰D.维果斯基 7.如果婴儿对镜中自己的映像很感兴趣,作出微笑、亲吻和到镜后面寻找等动作,这表明该婴儿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处于( A )4-P115 A.“伙伴”游戏阶段B.戏物阶段 C.相倚性阶段D.自我认识阶段 8.一般认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或“关键年龄”是在小学( B )5-P142 A.三年级B.四年级 C.五年级D.六年级 9.下列关于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描述,不正确 ...的是( D )5-P154 A.自我评价由“他律性”向“自律性”发展

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逐章练习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通过其他有关材料, 年 4 月) C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2、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 者是(06年10月)B A 、詹姆斯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是( 06 D 、临床个案法 1903 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开始,该书的作 D 、布鲁斯 D 、行为学习 《教育心理学》 ,该书的出版于 (075、 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是以 1903 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其作者 是 ( 07 年 10 月) B A .华生 B.桑代克 C .布卢姆 D.詹姆士 6、 有目的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引起或改变种心理现象并加以记录的心理研究 方法叫( 07年 10月) C A.观察法 B 调查法 C.实验法 D.教育经验总结法 7、 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 ,该书出版的时间是( 08 年 4 月) A . 1933 B.1923 C . 1913 D.D 1903 8、提出掌握学习理论的是( 08 年 4月) C A .华生 B.布鲁纳 C.布鲁姆 D.班杜拉 二、填空题 1 、一般认为, 1903 年桑代克的 《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 志。(06 年 4 月) 2、 在教育心理学得研究中,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得心理活动的方法是 调 查法 。(07 年 10 月) 3、 《教育目标分类》是心理学家 布鲁姆 的代表作。( 07 年 10 月) 三、简答题 1、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07年 10月)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社会测量法的提出者是( 06 年 4月) B A 、史莫克 B 、莫雷若 C 、加涅 D 、奥苏贝尔 2、 研究发现,教师期望效应的大小要受学生年龄的影响,一般而言,更易受到期望效应影 响的是( 06 年 4 月) D A 、年龄上无明显差异 B 、中等年龄的学生 C 、年龄较大的学生 D 、年纪较小的学生 3、 关于教师期望和教育效果关系的实验研究,是 1968 年进行的,实验的主持者是( 07 年 10 月) D 3、 布鲁姆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06年 10月) A A 、掌握学习 B 、认知学习 C 、情感学习 4、 一般认为, 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桑代 克著 年 4 月) A A 、 1903 B 、 1913 C 、 1923 D 、 1933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主编李小融 第一章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名词术语 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 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蒙台梭利:玛丽亚·蒙台梭利(187-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以所从事的医学 心理学背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并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3、直接教学方案:1960S,贝雷特和英格曼依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原则,创建了贝- 英学前教育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直接教学模式。 4、观察法:是学前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 了解。 5、调查法:调查法与观察法不同,她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的表现, 而是通过其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6、实验法:学前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假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 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7、个案法:临床个案法是对教与学的个案做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问答 1、谈谈学前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答: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 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 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你是如何理解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 答: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40、50年代,该时期学前教育心理学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贝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二)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各种学前教育方案层出不穷。(三)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前教育心理学由一个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请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前教育过程和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理解; 2)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是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学前教育教育教学与活动经验; 4)为学前教育教学与活动改革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4、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1)研究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2)科学指导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实践; 3)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理论。 5、学前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访谈、测查),实验法,临床个案法,其他研究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与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简答题 1.为什么将普莱尔作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呢? A在时间上,《儿童心理》一书于1882年出版,1884年又再版,是儿童心理学着作中出版较早的。 B在目的和内容上,普莱尔这本书主要研究儿童心理特点,写作时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学本身的体系。这是同期其他着作不曾做到的。C.在研究方法上,普莱尔对其孩子从出生到3岁不仅每天做了系统的观察,而且也进行了心理实验,《儿童心理》一书就是他观察和实验结果的总结。 D.在影响上,《儿童心理》一问世,就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并且各国心理学家都把它当做经典着作,并翻译成多国文字。 2.从儿童心理发展到一生心理发展的具体演变过程? A.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B.1929年霍尔还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一书,这本书是最早正是研究老年心理学的着作。 C.荣格是最早对成人期的心理进行发展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 D.艾里克森提出了人一生心理发展的观点。 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A.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 a.发展心理学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b.发展心理学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B.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 C.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伦理性原则 5.心理发展的具体年龄阶段 A.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 B.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 C.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3—6岁)。 D.第四阶段:潜伏期(6—11、12岁)。 E.第五阶段:生殖器期(11、12岁以后)。 6.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点 A.心理发展的动力 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了解人的心理发展时,既要考虑到他的生物学影响,也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B.心理发展的阶段含义: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在生长过程中,普遍体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发生的顺序,并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发展。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 7.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经典)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所得材料自然、真实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A.问卷法 B.谈话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2.3岁幼儿一般能集中注意约()。 A.5分钟 B.10分钟 C.15分钟 D.20分钟 3.视觉发展的敏感期为()。 A.O~4周 B.4~8周 C.O~3个月 D.O~6个月 4.眼手协调动作发生于()。 A.2~3个月 B.3~4个月 C.4~5个月 D.5~6个月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婴儿主要依靠与具体事物和事件联系进行时间定向 B.4岁以后,儿童开始能够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C.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时间知觉与时间概念结合起来 D.5岁以后儿童能够以行动作为估计时间的参照物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认为,婴儿对喂奶姿势的再认是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标志 B.人工条件反射是在实验中经过专门提供的刺激反复作用而建立的条件反射 C.最初人工条件反射的建立晚于自然条件反射 D.新生儿的习惯化是不学而能的 7.下列哪种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再造想象?() A.有些孩子经常会生造一些词语 B.在绘画时,有的幼儿把太阳画成绿色

C.有的幼儿在看图说话时,能说出许多图上没有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D.幼儿把音阶想象成“走楼梯”,从而来理解音阶 8.标志着儿童思维真正发生的是()。 A.语词概括的出现 B.真观概括的出现 C.动作概括的出现 D.感知概括的出现 9.某幼儿给“鱼”下定义时说:“鱼是一种会游的动物”。该幼儿的概括水平为()。 A.初步概念水平 B.依据具体特征下定义 C.不会下定义 D.同义反复 10.情境言语和连贯言语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完整连贯 B.是否反映了完整的思想内容 C.是否为双方所共同了解 D.是否直接依靠具体事物作支柱 11.不但关心自己在行动中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绪,这是()幼儿道德感发展的表现。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小学低年级 12.下列哪一条符合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A.从局部动作发展到整体动作 B.从边缘部分到中央部分 C.从粗大动作发展到精细动作 D.从下部动作发展到上部动作 13.对黏液质的孩子,应着重()。 A.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B.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 C.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及踏实、认真的特点 D.防止任性、粗暴 14.()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A.亲子关系的发展 B.性别角色的发展 C.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第三版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新教材课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二)学与教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关键期? 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1) 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2) 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 3) 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同时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一方面揭示了认知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一)认知发展机制。图式: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可以用图式来说明,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平衡: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做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还指出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活动仅限于感知运动,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2) 前运算阶段(2-7岁):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表象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 4.什么是自我意识?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答: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方面的内容。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三个阶段。 5.认知方式的差异有哪些? 答: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一般认为认知方式差异有以下4种: 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威特金)2.冲动型与沉思型(杰罗姆·凯根) 3.辐合型与发散型 4.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斯腾博格、心理自我管理理论) 6.简述多元智能理论

2018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胬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中,强调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指的是 A.教育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根据实验研究的创新程度,可将实验法分为 A.自然实验法和教育心理实验法 B.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C.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D.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3.被世人公认为弗洛伊德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A.《梦的解析》 B.《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C.《精神分析引论》 D.《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4.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随意机能的发展 B.个性的形成 C.社会文化历史制药性的发展 D.抽象一概括机能的发展 5.遗传学之父”是 A.斯波丁 B.孟德尔 C.高尔顿 D.格塞尔 6.在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上,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皮亚杰总结出有6种观点,其中只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或代表学派是 A.联想主义心理学 B.桑代克 C.皮亚杰 D.格式塔学派 7.婴幼儿的主导活动是 A.吸吮 B.睡眠

C.游戏 D.学习 8.婴幼儿怕黑、怕狼、怕坏人等,属于 A.本能的恐惧 B.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C.怕生 D.预测性恐惧 9.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幼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将婴幼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突出特点为经常大声哭闹,容易烦躁和发怒,爱发脾气,不容易接受爱抚,这类婴幼儿的气质类型属于 A.容易型 B.困难型 C.延缓型 D.狂躁型 10.学生对学习所做出的评价和学习行为倾向,指的是 A.学习动机 B.学习兴趣 C.学习态度 D.学习情感 11.以下关于小学生注意广度发展特点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B.随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C.存在性别差异 D.男生的注意广度优于女生 12.研究发现,性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是在 A.小学六年级 B.初中一年级 C.初中二年级 D.初中三年级 13.美国心理学家派瑞通过对青少年思维过程的研究,提出青少年思维发展要经过 四个阶段才能逐渐成熟。其中思维特点表现出认为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表明学生思维发展处于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定稿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汇总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 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 4)只有弄清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它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为核心)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主要包括: 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2)学习的基本理论; 3)各种类型的学习; 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 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3、学校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教学论有何关系? 答:1)学校教育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加教育实际的例子,否则便没有存在的理由。学校教育心理学要利用普通心理学所揭示的关于人的心理的一些普通规律,但有自己专门的对象和理论体系。 2)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特征出发。然而,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儿童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因素对学校中学与教的影响,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与教的性质、过程和结果这一特殊的中心问题。 3)学校教育心理学也不同于教育学及其教学论,虽然它们都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与教等方面的问题,但各自的出发点、范围和方法都有不同。教育学及其教学论主

2020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20年《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11、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12、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A 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13、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2---18岁时期发展的特定目标和任务是( ) 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B发展主动性的阶段 C变得勤奋的阶段 D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1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15、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整理版)资料

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 填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系统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等四各方面。 3、人的心理是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 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在记忆活动中,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识记)和(保持)这二个记忆环节来实现的。 6、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7、品德的心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8、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图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9、按照记忆时间的长短,可把记忆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 10、学生学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智能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行为规范的学习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11、动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2、同的教材直观和知识感知方式。就直观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三种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13、健康的新概念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14、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 15、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社会学习)。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班都拉)。 16、教学反思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评价)。 17、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18、心理学认为,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19、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20、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21、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它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 22、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23、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明确教学目的)、分析任务、(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课程、教学、评定等六个步骤。 24、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 概念 一、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3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桑代克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1分)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因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1分)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1分) 二、教材概括 3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加工改造,(1分)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知活动。(1分) 教材概括就是加工改造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1分)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整理修订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选择填空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20世纪初)。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桑代克)。 4.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是(行 动研究法)。 5.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指 的是(教育性)研究原则。 6.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7.学习与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等3种活动 过程。 8.学习与教学的相互作用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 境等5个要素。 简答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二)学与教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选择填空 1.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 2.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的儿童的认知发展处 在(具体运算)阶段。 3.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他认为(学龄期)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 能力的实现。 4.皮亚杰认为,当儿童已经掌握了口头语言,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在头脑中 进行“表象性思维”时,儿童的认知发展则处在(前运算)阶段。 5.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青年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 6.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风格(场独立性)。 7.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8.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它具有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