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微写作的前世今生(已发)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地方课程规划与管理研究”(FHB120466)的阶段性成果。

北京高考“微写作”的前世今生

韩宝江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5)

一、缘起

2013年下半年起,北京的中学语文教育圈里开始流传,明年高考语文试卷中要增加“微作文”,也有称为“微写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写作”这个称谓似乎获得了更多的官方认可而占据主流渠道。

初期有不少圈里人主张“微写作”这个概念发端于“微博”,笔者对此说持异议。利用微博写作微型文学作品叫“微写作”,文体包括“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微博”这种新事物在2010年出现,这种简短快捷的写作潮流一时汹涌,迅速成为众人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

流行了近3年的“微博”形式已经不陌生,但是这种写作新形式将初次进入到高考语文试卷,毕竟是个一个新题型、新热点,刺激着各利益相关方高度敏感的神经,一线师生和家长们都是一头雾水加上一波焦虑恐慌。

二、探索

围绕这个“微写作”新题型,首都基础教育系统内及相关媒体都不遗余力地进行了系列的探索和解读。

2013年12月16日《北京晚报》:高考语文作文沿用了15年的“一篇大作文”考查方式将被打破,明年高考语文作文拟从一篇大作文变为一大一小两篇作文,总分值不变,仍为60分。

12月16日《新京报》《北京晨报》:语文科目将60分的作文分为两题,第一题为微写作,第二题为作文题。将作文分为一大一小两道试题,其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12月17日《京华时报》:此次拟增加的“微写作”是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字数将控制在200-300字,分值拟定为10分。

12月18日《中国文化报》:《“微写作”入高考是有益探索》一文简要介绍

了高考微写作命题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12月18日首都教育在线推送信息:在为增加“微写作”叫好的同时,笔者也挺担心,微写作会不会给学生增加新的负担?

12月20日《中国艺术报》:《“微写作”莫成大负担》一文提及“微写作”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等负面影响。

2014年01月07日《人民政协报》:《“微作文”改革迎语文教育回归》一文提出新增写作命题是汉语教育的重视,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

1月17日《北京晚报》:《语文新增两百字内“微写作”》一文透露“微写作”的字数将控制在200字左右,具体分值尚未确定。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文科)》1月17日,

公布:微写作10分。

1月18日《北京考试报》:作文将分为一大一小两道试题,第一题为微写作,第二题为作文题,其中微写作是增设的。

2月12日《北京日报》:《微写作,你准备好了吗?》一文提及微写作的特点,短平快,费时少,易于激发写作者动手的热情;规模小,容量少,主题单纯,目标清晰,针对性强、有操作性。

3月24日《现代教育报》:《“微写作”来袭应试教学或遭逆转?》一文澄清微写作不等于小作文。

4月22日《现代教育报》:《微写作大作文本是同根生》一文提及微写作重视考察实际应用才能和传统文化。

5月26日《现代教育报》:《考场“微写作”如何拿高分》一文提醒考生认真读题,看清题目要求;还原为“生活化”的写作;要控制好时间。

其实这个所谓的“微写作”并非形式创新,早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就多次出现过这类题型,当时称为“小作文”。试看1989—199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作文命题形式变化情况(见文后附表)即可一目了然。2014年高考北京卷的所谓“微写作”,不过是1990—199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作文命题形式的回归,只是借助了媒体“微博”这一新事物、冠以时髦名称而已。笔者认为“微写作”与当年的“小作文”并无二致,当然,也区别于社会上的段子和

微信。

各区县的教研部门和学校高三年级都在主动被动地摸索着训练这一新题型,尝试设计了一些模拟题目。北京各区县高三年级2013年底期终考试、2014年“一模”“二模”的语文试卷中都出现了微写作题目。北京数字学校、多家在京网络媒体也积极行动起来,组织了多次高考业内人士针对“微写作”的网络直播活动,在线实时解答高三考生们的种种疑惑。

2014年4-5月份,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与北京电视台合作策划,特意邀请相关人士录制了2期分别以写作和阅读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实质目的是含蓄地回应社会各界对“微写作”题型的焦虑性关注,对新题型“微写作”做出必要的解读和澄清,试图以此来消解高考利益相关人士群体的潜在恐慌。

三、亮相

“微写作”题型官方版终于在不安与期待、千呼万唤中登台亮相,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之22题: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由于前期的充分铺垫和准备,考生及其家长们终于放下了重负,较为平稳顺利地通过了“微写作”题型的检验,京城相关媒体高度评价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的改革,认为增加“微写作”是紧跟潮流、接地气的可喜举措。其实,“微写作”本质上毕竟还是作文,只不过由于篇幅的压缩相应地对考生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况且这些要求也都是在预料范围之内的。“微写作”新题型的首次亮相也纠正了此前近半年各界对于“微写作”题型的部分认识和预测。

四、延续

2014年11月13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文件《关于印发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通知》(京教基二〔2014〕22号)。其中《北京市中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第十六条规定:高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微写作”等形式反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2015年、2016年的高考语文(北京卷)中,“微写作”题型继续出现,且延续了10分赋值、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不超过150字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确保平稳推进的改革思想理念。

笔者当时正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二处工作,具体负责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管理工作。经过数十稿的反复打磨修订、历时一年余,主笔拟定了这些学科教学改进管理文件。2015年06月,应编辑部特别邀请,笔者撰写长篇论文《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探究》,作为笔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课程规划与管理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第6期 A刊(高中刊),受到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同仁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转发使用。中国知网的检索框中输入“高中语文微写作”,可以发现4所高校的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2016年各2篇,都瞄准了“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说明高校研究对“微写作”的关注与重视。

五、训练方向

作为高考语文(北京卷)沿用了3年的题型,“微写作”已经广为接受。从学校的教学实际需求出发,150字的特定空间要求学生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提高实效与时效。要兼顾微写作的几个特点,平时在审题、立意、构思、布局、结构、语体风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指导学生运用微写作形式表达真情实感,反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目的要求

“微写作”强调运用所学知识来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传统写作形式形成互补。要完整地提取题目信息,并迅速做出筛选、分清主次,准确把握命题人的潜在倾向性和目标要求,防止走偏。或实践应用,或表达观点,或抒发情感,或简要说明,针对写作的目的、对象,以负责任的态度直入主题。

2.特定情境

“微写作”篇幅短小,决定了命题人会设置相对具体的某一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特定情境下短时间内应变处置信息能力、达成预期目标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不可避免的生活立场、价值理念、心理素质等。要求考生及时拿出

解决问题的办法框架或者思路,选择相应文体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与风格,明确、清晰、简要、有条理、合逻辑、有层次、可操作、受众阅读感觉效果好,符合常规的写作要求。

3.表达技能

“微写作”要求学生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功能,用简洁、准确、合理、得体的文字表达观点,考查学生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以及修辞、句式、人称、角度、联想、想象等基本要素的掌握和综合运用程度。形式上还可以是扩写、缩写、仿写、改写、补写、续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文风多元、语言精炼,有特点、显个性、有思辨、富意趣,内容之外,以语言特色最大程度地紧抓住受众(首先是阅卷人)的眼球。

4.切入视角

总体而言,“微写作”强调与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考查有效提取提炼命题材料信息的能力,确保正确的前提下,可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多维、多向的拓展与发散,切入的角度力求多样化、个性化、一分为二。中学生的心智还处于不断趋向于成熟与稳定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观察、思考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热点、焦点问题与现象时,有时候难免失之偏颇乃至走极端。这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并做好矫正、训练工作,把潜在问题消灭在平时,避免在重要考试中付出沉重代价。

5.时效与模板

高考语文试卷赋值满分为150分,规定考试时间150分钟。由此,赋值10分的“微写作”在考场上一般应安排10分钟左右时间来答题比较合理,用时太长可能会影响大作文的审题、构思与完成。平时起步训练时可以考虑限制在15分钟内完成,之后在确保提升写作质量水平的同时,逐步压缩规定训练时间到10分钟之内。有人主张通过训练生成针对不同命题类型的系列答题模板,借由模板控制篇幅及答案要点分布。笔者并不看好此种训练方法,因为这种固定模板的弊端也很明显,但是支持教师做一些应对题目的规律性总结。

总之,在语文写作教学中要采用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体现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全面提高读写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为特征的多重对话,注重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

平,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附表:

本文发表在《语文报》高中版寒假专号的49-50版.

作者信息

韩宝江,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副研究员,学术研究领域涉及文学、美学、文化、艺术、教育。现任职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及相关学术研究。

电话:135******** 邮箱:hbj_2000@https://www.360docs.net/doc/b013202061.html,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真武饭店512室邮政编码1000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