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初中语文课堂所需的教师素养》

《驾驭初中语文课堂所需的教师素养》
《驾驭初中语文课堂所需的教师素养》

驾驭初中语文课堂所需的教师素养

在初中各学科当中,语文处于核心地位,华罗庚说:“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表情达意的载体,是知识传承的桥梁,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工具,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学生学好语文,不仅打下知识的桩基,建起通往外部广阔世界的桥梁,也塑造自身的灵魂,拓展内在的精神空间。可以说,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是一门最重要的学科。

正是因为语文学科如此重要,才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校日常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承担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未成年人的教育责任的初中来说更是如此。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语文课,决定着学生每一天在知识方面收获的多少和做人方面的得失,影响着他们长期的发展和未来的前景。有价值的语文课堂,不仅使学生收获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当中学会了做人的点点滴滴;反之,不成功的语文课,不仅有可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了新的知识,还会对以前学到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形成干扰,使学生陷入困顿和迷茫,对学生良好习惯和品格的养成,也是有负作用的。所以,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承担的基本责任。

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步入教室前都期望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但是却有很多老师即使是在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之后,课堂教学仍难以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应该是在驾驭语文课堂的能力和素质方面有所缺失,导致上课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师驾驭课堂所需要的素养,发表一点个人浅见。

首先,语文教师应有平等的观念和对话的态度。

传统上,老师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是俯身贴耳恭敬叩问的受教者,这种教与学在地位上的不对等,固然能约束监督学生,使之更好地投入学习,养成尊师敬长的美德,但也会在教师威信树立的同时,与学生心灵之间设置起了鸿沟,并且抑制住了学生的自主思维,使他们陷入了不能质疑而盲从的惯性中,阻碍了创造能力的提升,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明确提出“语言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之间在人格上平等,应该互相尊重。这就是说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具有平等观念,表现在: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一种平等和睦的课堂氛围,西塞罗说:“平等者最能与平等者相投。”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分感知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勇于展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二、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个观念应该深深扎根于教师的头脑中。一个班级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千差万别的,而教育的魅力也就在于学生的差异性。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都达到教师预设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获得他们普遍的认同和信任。在所有学科中,语文学科的情感因素最为丰富和复杂,教师不公正地对待学生最

容易产生坏的结果,许多人包括笔者在求学时都曾经感受过被老师轻视的滋味,曾经在心灵深处留下怎样的伤痛,而在成长的路上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三、要常常做“换位思考”,即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应该近人情。只有这样,才会把自己当作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同伴,更好地与学生交流。

教师的平等观念,常常在课堂上依靠师生平等对话的形式来体现,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总是一副全知全能的面孔,也应有礼贤下士的度量和不耻下问的劲头,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平等的对话空气。多给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学习、相互探讨的空间,多给学生表达思想、展示自我、相互评价的机会,引导他们想办法,激励他们多思考,使之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这样他们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只有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对话;只有积极参与同文本、教师对话的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共同介入文本,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感情,课堂始终充满互相对话、切磋学问的气氛,对教师而言,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语文教师具有平等意识和对话态度更重要的意义也许在于对学生产生的潜在的影响,平等对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更是一种人生态度。身教重于言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方式会对学生产生显著的影响,会使学生逐渐学会以平等的态度与人交往,与人对话,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会有很大的推动力。

其次,语文教师应该有文人气和才子气。

笔者曾经从师于太湖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曹隆胜先生,至今对他当年在课堂上散发的书卷气回味不已。犹记得老师外形儒雅,着装朴素大方,一口纯正普通话,声若晨钟,句句锦绣,字字珠玑,娓娓道来,间以诗文典故和中外见闻,又不时蹦出几句乡间俚语,语文课堂活色生香,学生听得如痴如醉。笔者也曾观摩过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堂,却发现很多课堂,就算教学形式新颖,学习气氛活泼,教师也只是平淡无奇的配角,甚至沦为看客,隐没在教室热闹的空气中,完全失去了语文教师该有的独特魅力和个性风采,像这样的老师又怎么会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敬重呢?所以,语文教师该有一些才子的底气和文人的风范,能够“镇得住场子”,能够“聚得拢人气”,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和钟爱的课堂。

语文教师的文人气,也就是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学素养由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一种独特气质。“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书籍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绵绵不绝的人类文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腹有诗书气自华”,埋首书间,如同浸润在文化的海洋中,接受文明的洗礼,荡涤去市井俗气,在心灵深处累积成厚厚的文化积淀,久而久之,就会透出书卷气,一种特有的其他学科教师所没有的气质。课堂上,语文教师的儒雅、神韵、气质、魅力,能吸引、影响和感染学生,以自己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和学生进行心的交流,美的引导,理的启示,或如长河激浪,奔腾千里;或如高山之瀑,飞流直下;或淋漓尽致,绘形绘色,或鞭辟入里,妙趣横生,带给学生美好的艺术享受。

教师的才气和文气是相辅相成的,才气是底气,是文气的补充,某些时候又表现为文气。教师要广开视野,博览群书;要爱好广泛,充满情趣。课堂上能铺陈上万里,穿梭几千年,自如地在充满奥秘的自然世界和千姿百态的人间万象中,带领学生纵横驰骋。最好是通晓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融入课堂教学中,使课堂别开生面,也让学生得到美的滋养。对于学生来说,与这样的教师为伴,投身于如此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课堂,怎能不是一种幸福?

第三,语文教师应该有君子之风。

君子如美玉,外表温润澄澈,内里坚贞刚强,代表了一种卓尔超凡的人格品质,是美德的典范。语文教师尤其要成为这样的谦谦君子,在课堂上尽展君子之风,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带给学生美德的沐浴和熏陶,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的同时,引领和激励学生逐渐步入美德的殿堂,成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有用的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语文老师应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有顽强的奋斗精神和进取心,勇于承担国家、民族的生存的大义,勇于承载生活中的艰辛苦难,为国家与民族做出无私奉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的命运即使渺小,汇成的却是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他们是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语文教师理当在学生面前成为爱国的表率,既能赢得学生的敬重,也能凝聚他们在课堂上的精气神。

君子处世,讲究正直、诚信、仁爱、宽厚,课堂正是语文教师率先垂范践行这些美德的最佳场所,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相处,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要有不耻下问的勇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师要有敢于承认缺点不足的度量;“君子坦荡荡”,面对学生,老师要摒弃私心杂念,不图名利,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人不知而不愠”,老师要有宽厚的胸怀,不随意责骂侮辱学生;“好仁者,无以尚之”,老师应心中有爱,对学生谦和有礼,关怀备至,在学生面前树立起高尚的形象。这样,学生乐于听从老师,师生情感交融,课堂上主客体之间频繁而自然地互动,学习效果当然会显著增强!

君子严于律己,教师是学生心中的道德榜样,语文教师在讲台前举手投足,应该自觉尊崇道德规范的要求。民国大师蔡元培曾任北大校长,是老师中的老师,他性情温和,雍容高雅,温良恭俭让五德齐备,在北大师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他的领导下,北大人精诚合作,使北京大学成为了“民主与科学”的堡垒、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冯友兰说:“蔡元培是近代确合乎君子的标准的一个人。……蔡先生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的表现。”这样的老师,自然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说到这里,有的女教师可能有话要说:君子之风多带阳刚之气,女教师做君子,有些勉为其难!殊不知,经过漫漫时代的演变,“君子”一词已经褪去了它的性别意义,基本上代表的是德行高洁之意,抗日时期“七君子”中就有一位钢筋傲骨凛然正气的女性——史良。记得初中语文课本里曾有魏巍写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叙述了蔡芸芝先生对作者的关爱和教导,作为一个女性,蔡老师所具有的美德,为许多男性所不及,让作者感念不已,也令读者敬仰和向往。女教师的君子风范,恰如凌寒傲放的红梅,会使学生即使心处寒冬,也会感到春天的色彩和温暖。

最后,语文教师应有创意和灵性。

许多老师,在上课前都要做精心准备,翻阅教参,撰写教案,上课时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展开课堂教学的各项进程,教学重难点明确突出,讲解分析细致透彻,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显得很有章法,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如期完成。但是,这样的语文课堂,让人觉得四平八稳之余,少了些不期而至的惊喜和另辟蹊径的个性气息,教师虽自我感知完成了教学任务,却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站在学生一方看,这一堂课,学得很苦、很累、很无趣!

语文教学不应只是笼统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是课堂创新与开发的

过程,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多再好的预设,也不能一概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而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展现课堂的真实性。“动态形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指师生合作交流,思维碰撞的课堂教学中,现时产生的超出于教师预先的教案之外的新信息、新思维。语文教师要主动顺应这种理念,尊重文本又不限于文本,遵照教案的指导又不拘泥于教案,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思维和封闭主观的教学方式,把自己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实时倾听、捕捉,发现学生身上闪烁的智慧火花和内心光辉,触发他们情感的回应和共鸣,使课堂精彩纷呈,焕发生命的活力!

语文课堂教学也不应总是掉进前人经验和教学参考的窠臼,而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构想。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绝不能成为文本的奴隶。新颖的教学创意是语文老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源泉,没有创意的课堂,永远是缺乏生命力的。余映潮老师认为教学创意应讲究:新、简、活、实,言简意赅地阐释了语文教学的要旨和真谛。“新”指教学角度的独特、与众不同,能尽可能地“巧”用教材,体现“个性”,而不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让学生感到每一节课的与众不同,增强兴趣和期待感;“简”,就是简洁、明了、实用、不繁琐。有些花样迭出的课堂,由于缺少实在的创意内核,学生们在课堂上只能获得浅层次的感官刺激,却打不开理性思维的大门,一节课下来,没有值得回味的东西。好的创意是大象无形,是大音希声,在平淡处体现至美的形象,在简明的教学脉络中组织丰富的语言活动完成对文本的品味、涵咏,在“简”中求“丰”;“活”,就是灵动,就是变化,就是不局限,不呆板,就是有一点诗意的手法,“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才能呈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好景致,使学生沉醉其间,流连忘返;“实”,即为实实在在地学语文,不将天然的匠心误会成造作的矫饰而一味追求肤浅和浮躁的所谓“新意”,拙中见巧,朴中见奇,简明中见高效,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和深入研读中,获得水到渠成的领悟,带来自主思维开花结果的成就感。这四点要旨,在众多名师的教学过程中,都曾身体力行地加以实践,在此由于篇幅所限,就不一一举例了,好学的同仁们自然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观摩和学习了!

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组合,语文教师既要有有理性的思维和严谨的作风,又要有丰富灵动的头脑和新颖巧妙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抓住语文课堂的精髓。如果语文老师把师生平等对话的理念根植于心,利用创造力和艺术素养增添语文学习的魅力,在课堂上展示“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和“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的风采,学生们就会真正地喜爱语文、走进语文、融入语文,教师理当能从容自如地驾驭课堂,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