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综合应用论文 GIS地统计分析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中的应用

3S综合应用论文    GIS地统计分析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中的应用
3S综合应用论文    GIS地统计分析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中的应用

3S综合应用论文

GIS地统计分析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中的应用

院系: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学号:20144017029

姓名:元志辉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群体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集散及组合情况是重要的人口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它受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是人口发展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研究区域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过程,可揭示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对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以及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GIS空间统计分析主要用于空间数据的分类和综合评价,其核心是认识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间的空间依赖空间关联或空间自相关,通过空间的位置建立数据间的统计关系,空间自相关分析是空间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是GIS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基于地理空间的现象或属性特征值在空间分布上都有一定规律,存在某种空间关联关系。

本文以内蒙古旗县级行政区为对象,选择行政区几何中心点、人口密度指标,借助ArcGIS软件进行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相关与变异分析。人口密度的大小与研究区的位置相关,属于空间的数据,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是人口密度的区域化,以空间坐标为自变量,属于区域化的变量,符合地统计分析所要求的变量要求,可以借助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

1 内蒙古人口现状分析

内蒙古人口密度较小,但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其特点为:各盟市、旗县间人口分布非常悬殊;地区人口分布东多西少;农村、牧区人口多于城市;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稠密,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稀疏;各民族的人口分布相对较为集中。

内蒙古地域辽阔,各盟市、旗县(市、区)人口分布不平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据2013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表1),截止到2012年11月1日全区常住总人口为2489.85万人,土地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全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人。全区人口密度最高的是乌海市,每平方公里323人,其次有呼和浩特市,每平方公里171人,包头市,每平方公里98人。人口密度最低的是阿拉善盟每平方公里只有0.9人。在全区12个盟市中,人口最多的有赤峰市431.3万人;通辽市313.25万人;呼和浩特市294.88万人;包头市273.16万人;呼伦贝尔市253.47。人口最少的是阿拉善盟22.39万人。

旗县(市、区)的人口分布,人口在50万以上的有8个,分别有通辽市科尔沁区889628人;包头市昆都仑区750800人;赤峰市宁城县608166人;赤峰市敖汉旗601923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561660人;赤峰市松山区549880人;通辽市科尔沁

左翼中旗535011人;包头市东河区531000人。人口在50万以下40万以上的旗县(市、区)有,6个,在40万以下30万以上的旗县(市、区)有24个,人口在30万以下20万以上的旗县(市、区)有19个,人口在20万以下10万以上的旗县(市、区)有22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旗县(市、区)有22个。人口最少的有包头市白云矿区26800人;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26728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25383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17883人。

表1 各盟市年末常住人口(2000年-2012年)单位:(万人)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阿拉善盟17.43 19.94 17.72 17.98 17.96 21.05 21.2 21.42 21.73 22.05 22.39 23.19 23.88 巴彦淖尔市179.93 171.38 173.61 174.13 176.13 172.38 173.2 173.61 174.19 173.76 173.27 166.92 166.92 乌海市40.24 43.49 40.59 41.2 41.6 45.91 46.5 47.01 47.7 48.27 48.76 53.45 54.84 鄂尔多斯市129.67 139.54 132.83 134.42 135.97 146.66 149.5 151.45 154.79 159.13 162.54 194.95 200.42 包头市203.01 229.74 206.16 208.02 209.33 240.78 243 245.76 249.61 253.22 257.21 265.61 273.16 呼和浩特市207.78 243.79 211.83 213.45 213.89 254.43 258 260.63 263.52 267.21 270.85 287.36 294.88 乌兰察布市272.87 232.63 270.28 270.59 270.6 219.31 215.4 214.12 213.82 213.19 212.55 214.06 212.94 锡林郭勒盟92.37 99.34 91.83 93.31 93.97 99.59 100.6 100.9 101.68 102.71 103.6 102.86 104.06 兴安盟161.3 161.89 161.95 162.94 163.84 160.54 160 159.86 160.34 160.14 160.09 161.32 160.73 呼伦贝尔市271.37 273.65 264.95 267.65 269.7 271.23 270.2 269.96 270.56 269.88 269.75 254.62 253.47 通辽市307.22 308.35 305.44 306.92 309.3 310.92 309.5 309.1 309.46 309.07 308.26 314.01 313.25 赤峰市446.34 451.8 442.03 444.31 447.26 441.55 439.3 438.53 437.66 435.1 432.8 433.84 431.30 合计2329.53 2375.54 2319.22 2334.92 2349.55 2384.35 2386.4 2392.35 2405.06 2413.73 2422.07 2472.19 2489.85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

2 地统计分析基本原理

地统计(Geostatistics)又称地质统计,是在法国著名统计学家G.Matheron 大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门新的统计学分支。它是以区域化变量为基础,借助变异函数,研究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结构性,或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的自然现象的一门科学。凡是与空间数据的结构性和随机性,或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或空间格局与变异有关的研究,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最优无偏内插估计,或模拟这些数据的离散性、波动性时,皆可应用地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

地统计学与经典统计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在大量采样的基础上,通过对样本属性值的频率分布或均值、方差关系及其相应规则的分析,确定其空间分布格局与相关关系。但地统计学区别于经典统计学的最大特点即是:地统计学既考虑到样本值的大小,又重视样本空间位置及样本间的距离,弥补了经典统计学忽略空间方位的缺陷。

地统计分析理论基础包括前提假设、区域化变量、变异分析和空间估值。2.1前提假设

2.1.1随机过程

与经典统计学相同的是,地统计学也是在大量样本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样本间的规律,探索其分布规律,并进行预测。地统计学认为研究区域中的所有样本值都是随机过程的结果,即所有样本值都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是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的。因此地统计学就是要揭示这种内在规律,并进行预测。

2.1.2正态分布

在统计学分析中,假设大量样本是服从正态分布的,地统计学也不例外。在获得数据后首先应对数据进行分析,若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应对数据进行变换,转为符合正态分布的形式,并尽量选取可逆的变换形式。

2.1.3平稳性

对于统计学而言,重复的观点是其理论基础。统计学认为,从大量重复的观察中可以进行预测和估计,并可以了解估计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大部分的空间数据而言,平稳性的假设是合理的。这其中包括两种平稳性:一是均值平稳,即假设均值是不变的并且与位置无关;另一类是与协方差函数有关的二阶平稳和与半变异函数有关的内蕴平稳。二阶平稳是假设具有相同的距离和方向的任意两点的协方差是相同的,协方差只与这两点的值相关而与它们的位置无关。内蕴平稳假设是指具有相同距离和方向的任意两点的方差(即变异函数)是相同的。二

阶平稳和内蕴平稳都是为了获得基本重复规律而作的基本假设,通过协方差函数和变异函数可以进行预测和估计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

2.2区域化变量

当一个变量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时,称之为区域化变量,它反映了区域内的某种特征或现象。区域化变量与一般的随机变量不同之处在于,一般的随机变量取值符合一定的概率分布,而区域化变量根据区域内位置的不同而取不同的值。而当区域化变量在区域内确定位置取值时,表现为一般的随机变量,也就是说,它是与位置有关的随机变量。在实际分析中,常采用抽样的方式获得区域化变量在某个区域内的值,即此时区域化变量表现为空间点函数:

),()(,w v u x x x Z x Z =

根据其定义,区域化变量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随机性和结构性。首先,区域化变量是一个随机变量,它具有局部的、随机的、异常的特征;其次,区域化变量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即变量在点x 与偏离空间距离为h 的点x+h 处的值Z(x)和Z(x+h)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即自相关性,这种自相关性的程度依赖于两点间的距离h 及变量特征。除此之外,区域化变量还具有空间局限性(即这种结构性表现为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的连续性和不同程度的各向异性(即各个方向表现出的自相关性有所区别)等特征。

2.3变异分析

2.3.1协方差函数

协方差又称半方差,表示两随机变量之间的差异。在概率论中,随机变量X 与Y 的协方差定义为:

))]())(([(),(Y E Y X E X E Y X Cov --=

借鉴上式,地统计学中的协方差函数可表示为:

∑=+-+-=)

(1

)]()()][()([)(1)(h N i i i i i h x Z h x Z x Z x Z h N h C 其中,Z(x)为区域化随机变量,并满足二阶平稳假设,即随机变量Z(x)的空间分布规律不因位移而改变;h 为两样本点空间分隔距离;)(i x Z 为Z(x)在空间点i x 处的样本值;是)(h x Z i +在i x 处距离偏离h 的样本值[i=1,2,…,N(h)];N(h)是分隔距离为h 时的样本点对总数;)(i x Z 和)(h x Z i +分别为Z(i x )和)(h x Z i +的样本平均数,即:

∑==n

i i i x Z n x Z 1

)(1)( ∑=+=+n

i i i h x Z n h x Z 1

)(1)( 上式中,n 为样本单元数。一般情况下,)(i x Z ≠)(h x Z i +(特殊情况下可以认为近似相等)。

2.3.2半变异函数

半变异函数又称半变差函数、半变异矩,是地统计分析的特有函数。区域化变量Z(x)在点x 和x+h 处的值Z(x)与Z(x+h)差的方差的一半称为区域化变量Z(x)的半变异函数,记为r(h),2r(h)称为变异函数。

根据定义有:

)]()([2

1),(h x Z x Z Var h x r +-= 即

22)]}([)]([{2

1)]()([21),(h x Z E x Z E h x Z x Z E h x r +--+-= 区域化变量Z(x)满足二阶平稳假设,因此对于任意的h 有:

)]([)]([x Z E h x Z E =+

因此,半变异函数可改写为:

2)]()([2

1),(h x Z x Z E h x r +-= 由上式可知,半变异函数依赖于自变量x 和h ,当半变异函数r(x ,h)仅仅依于距离h 而与位置x 无关时,r(x ,h)可改写为r(x),即:

2)]()([2

1)(h x Z x Z E h r +-= )]()([2

1)(h x Z x Z E h r +-= 各变量的含义同前。也有将r(h)称为变异函数,两者使用上不引起本质上的差别。

2.3.3变异分析

半变异函数和协方差函数把统计相关系数的大小作为一个距离的函数,是地理学相近相似定理定量量化。图1和图2为一典型的半变异函数图和其对应的协方差函数图。

图1半变异函数图图2协方差函数图图1和图2显示,半变异值的变化随着距离的加大而增加,协方差随着距离的加大而减小。这主要是由于半变异函数和协方差函数都是事物空间相关系数的表现,当两事物彼此距离较小时,它们是相似的,因此协方差值较大,而半变异值较小;反之,协方差值较小,而半变异值较大。此外,协方差函数和半变异函数随着距离的加大基本呈反向变化特征,它们之间的近似关系表达式为:

r(h)=still-C(h)

半变异函数曲线图和协方差函数曲线反映了一个采样点与其相邻采样点的空间关系。此外值(Nugget):理论上,当采样点间的距离为0时,半变异函数值应为0,但由于存在变异函数r(h)从初始的块金值达到一个。基台值时,采样点的间隔距离称,它们对异常采样点具有很好的探测作用,在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中可以使用两者的任意一个,一般采用半变异函数。在半变异曲线图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点:间隔为0时的点和半变异函数趋近平稳时的拐点,由这两个点产生四个相应的参数:块金值(Nugget)、变程(Range)、基台值(Sill)、偏基台值(PartialSill)它们的含义表示如下:

块金测量误差和空间变异,使得两采样点非常接近时,它们的半变异函数值不为0,即存在块金值。测量误差是仪器内在误差引起的,空间变异是自然现象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变化。它们任意一方或两者共同作用产生了块金值。

基台值(Sill):当采样点间的距离h增大时,半相对稳定的常数时,该常数值称为基台值。当半变异函数值超过基台值时,即函数值不随采样点间隔距离而改变时,空间相关性不存在。

偏基台值(PartialSill):基台值与块金值的差值。

变程(Range):当半变异函数的取值由初始的块金值达到为变程。变程表示了在某种观测尺度下,空间相关性的作用范围,其大小受观测尺度的限定。在变程范围内,样点间的距离越小,其相似性,即空间相关性越大。当h>R时,区域化变量Z(x)的空间相关性不存在,即当某点与已知点的距离大于变程时,该点

数据不能用于内插或外推。

当限定的样本点间隔过小时,可能出现曲线图上所有r(h)≈Nugget,即曲线为一近似平越强。相应地地统计分析过程,或者说空间估值过程,一般为:首先是获取原始数据,检查行于横坐标的直线,此时半变异函数表现为纯块金效应。这是由于所限定的样本间隔内,点与点的变化很大,即各个样点是随机的,不具备空间相关性,区域内样点的平均值即是最佳估计值。此时只有增大样本间隔,才能反映出样本间的空间相关性。

空间相关性的强弱可由Partial_Sill/Sill来反映,该值越大,空间相关性,Nugget/Sill称为基底效应,表示样本间的变异特征,该值越大,表示样本间的变异更多得是由随机因素引起的。

2.4空间估值

一个完整的、分析数据,找寻数据暗含的特点和规律,比如是否为正态分布、有没有趋势效应、各向异性等等;然后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表面预测,这其中包括半变异模型的选择和预测模型的选择;最后检验模型是否合理或几种模型进行对比。尽管在ArcGIS中利用地统计分析模块完成上述过程非常简单,但是遵循一个结构化处理过程仍很重要,如图3所示。

2.4.1数据显示

析的数据图层。

2.4.2数据检查

分析数据集的统计属性,对数据进行深入了

解。数据检查内容包括检验数据分布、寻找数据

离群值、全局趋势分析、探测空间自相关及方向

变异,以及多数据集协变分析。

2.4.3 模型拟合

基于对数据的认识,初步选择一个认为合适

的模型创建表面。全面的数据检查有助于选择出

合适的模型。

2.4.4模型诊断

评估模型的输出(表面),了解所选模型对未知值的预测效果。诊断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预测的准确性。②模型的有效性。

图3 空间估值流程图2.4.5模型比较

通过设置不同参数或者选择多个可选模型创建表面,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确定哪个模型对未通过设置不知值的预测更好。

3 技术方法

3.1数据分析

获取样本点数据后对样本点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数据分布接近正态分布时利用Kriging内插值法生成的最佳表面效果。本文采用直方图与NormalQQPlot图法检查数据的分布判断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否则需进行数据变换。

3.2数据趋势分析

空间趋势反映了空间现象在空间区域上变化的主方向特征,利用趋势分析工具可以将样本点数据转换为以某属性值为高度的三维图,将样本点数据按两个方向投影到与地图平面正交的平面上,每个方向通过投影点作出最佳拟合线来模拟特定方向上存在的趋势。

3.3数据空间相关与变异分析

采用半变异函数进行空间相关与变异分析,通过PartialSill/Sill值测度各个县级行政单元人口空间分布相关性的强弱。通过基底效应测度各个县级行政单元人口分布的变异特征。

4 内蒙古人口空间相关与变异分析

内蒙古共包括101个旗县,各县级行政单元人口及面积数据来源于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在本文的研究中按距离原则将呼和浩特市市的赛罕区、玉泉区、新城区、回民区合并为呼和浩特市,将包头市的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合并为包头市,将乌海市的海南区、海勃湾区、乌达区合并为乌海市,将赤峰市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合并为赤峰市,进行统计计算。

图4旗县级行政中心的几何中心

4.1数据分析

内蒙古2012年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极度不均衡(表2),其频率分布是偏态的。均值Mean(110.38)大于中值median(43.8),偏度系数Skewness为4.6202,远大于对称值0,直方图向右延伸,大部分数据集中于左边,偏态系数大于0,因此为正偏分布;峰值系数Kurtosis为27.285远大于正态分布值2,为高狭峰分布比正态分布集中于平均数附近。

表2 对数变换前后统计值对应表

如果对人口密度进行对数变换(图5),新变量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均值为3.5786,略小于中值3.7796,偏度系数为-0.17389,略小于对称值0,峰值系数为2.6905,略大于正态分布值2,可以看作基本服从正态分布。

图5 对数先后的直方图

经过对数变换后的新变量NormalQQPlot图(图6),数据接近一条直线,没有明显的离群值,数据基本服从正态分布。

图6 新变量NormalQQPlot图

4.2趋势分析

以内蒙古各旗县(X,Y,人口密度)为空间坐标,将所有旗县的(X,Y,人口密度)所确定的点投影到一个东西向的和一个南北向的正交平面上,通过投影

点做出最佳拟合线,得到三维透视图(图7),从图中可以看出,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最佳拟合线并非一条直线,表明内蒙古各旗县人口密度在特定方向上存在一定的空间趋势.在南北方向上,自北向南人口密度有增加趋势,在东西方向上,拟合曲线呈倒U型,说明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东西低,中部高。

图7 人口密度分布趋势图

4.3空间相关与变异分析

半方差云图的横坐标为两个行政单元几何中心之间的空间距离,纵坐标为对数人口密度的变异函数值,它反映了对数人口密度的空间关系。一般空间上愈接近的点对具有更相似的值;距离愈远的点对具有更多的不相似性。经过Circular、Spherical、Tetraspherical、Pentaspherical、Gaussian、HoleEffect、K-Bessel 等各种模型对比研究,HoleEffect模型最佳(图8)由于样本点之间存在空间变异存在块金值(Nugget)Nugget=1.6182当样本点之间的距离h增大时半变异函数从初始的块金值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常数即基台值Sill偏,经计算PartialSill/Sill的值为0.82154接近1说明内蒙区各个县市的人口密度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

图8 人口密度半变异函数曲线图

4.4表面分析

通过Kriging差值计算得到内蒙古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表面(图9、图10)。可以看出,内蒙古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具有圈层结构,在人口高密度区域外测人口密度由高到低可以分成9个圈层,每一个圈层大致北京为界沿两个方向延伸:北京-乌兰察布方向由东南-向西北延伸和北京-赤峰方向由西南-向东北延伸。核心

km以上的高密度区,是由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区是人口密度在210人/2

布市和赤峰市成的近似两个中心的区域。人口密度在50人/2

km以上的较高密度区主要位于高密度区以东的广大地区;人口密度在3-50人/2

km的中密度区主要位于乌海西部地区、锡盟中部地区和大兴安岭地区;阿拉善盟大部分地区为人口低密度区。

图9 Ordinary Kriging差值表面图

图10 Universal Kriging差值表面图

5 结论

内蒙古2012年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极度不均衡,为高狭峰分布;在南北方向上,自东向西人口密度增加,在南北方向上,拟合曲线呈倒U型,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南北低,中部高人口的分布既有历史原因,又叠加了现代经济因素。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是全省的金三角地区,呼市又是自治区首府,经济发达工作生活条件优越,吸引了大量人口,因此人口密度高;乌海和乌兰察布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个别地区,整体人口密度也很高;赤峰市和通辽市人口密度高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少数民族集聚的结果。阿拉善盟地形复杂,自然条件相对较差,面积广大,耕地比例和地均GDP都偏低,因此人口密度低。科尔沁、赤峰(辖区的小旗县区)还有很大单城市化潜力,同时自治区党委已确定蒙东地区科尔沁和赤峰建设百万人口城市分析得出内蒙有俩个两个大城市发展轴(东一个,西一个)来带动其他的中型城市发展,同时内蒙能多发展一些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的中小城市,但必须相应提高城市化水平。

GIS地统计分析以区域化变量为基础,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已成为空间统计学的重要分支。对于那些与空间数据的结构性和随机性,或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或空间格局与变异有关的空间现象的研究均可应用此方法,该方法能够较精确地反映变量的空间的分布与变异。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课中案) 一、以考纲为纲: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二、知识框架 三、基本问题: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P146) 2、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主要类型、分布 与特点?(P146)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哪些?影响城市内部空 间结构的因素?(P146) 4、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P146) 5、熟记“六瞧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并理解? (P147) 6、熟记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分析并理解? (P148 ) 7、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P149) 四、小试牛刀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 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与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 (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就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就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2017·全国文综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3~4题。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 境质量 (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 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就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2010年,a、b、c、d四处的地租均高于其邻近地区,最可能就是因为这四处( ) A.社会知名度更高 B.环境质量更好 C.距行政中心更近 D.交通通达度更高 7.2010年,c处最可能就是( ) A.文化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人口空间分布解读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人口空间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口空间分布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二,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也会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状况,并影响其动态分布特征。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同特征也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人口空间分布是否均衡合理对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区域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是探索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其动态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制订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政策,最终促进区域人口合理均衡布局,促进人口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区域人口空间分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因此,研究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成为当前人口问题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从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我国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胡主席在报告中又提出新的人口发展战略要求,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跟之前研究相比较,有关人口分布合理性的学术研究并不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用经济承载力指标考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探讨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己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直辖市之一,2014年总人口己达1732.76万人。重庆市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研究重庆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从人口容量和自然、经济承载力方面研究重庆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人口分布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时期的人口研究还不是独立的研究课题,它只是在研究空间问题时被涉及的某一个相关方面。主要代表学者有伯吉斯、霍伊特、罗西等人类生态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1951年Clark以20多个城市的人口数据为依据,研究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呈指数式衰减趋势,也就是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呈现负指数的关系; Sherratt和Tanner随后研究得出新的人口密度理论模型一正态密度模型,Smeed提出了负 幂指数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受地理学发展思潮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有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有人口分布的数量模式,人们的迁居行为和因人口集聚形成的住房链问题。主要代表学者有克拉克、西蒙斯、劳瑞、摩尔、贝尔、布朗等。1969年,Newling 等深化了Clark理论模型,用二次曲线替代了一次变量,提出了二次指数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主要以阶级关系、政治因素等社会结构深层原因为切入点来研究人口分布,研究人口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代表学者有哈维、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派。90年代,美国人口分布研究主要以国内国际人口迁移和人口特征的区域差异为主,此外还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人口的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它和人口迁移的区别在于它不改变户籍登记地,因此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本地居住3日以上,不具有本地常住户口的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以及在旅途中周转的人口。 关于流动人口的总量,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由于在现代社会中,越出“本地”的人口流动基本上全都要使用交通工具,而人口流动量比人口迁移量总要大出许多倍,所以一个地区的客运总量大致可用来反映其人口流动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60年代曾出现下降和停滞外,全国客运总量一直是迅速上升的。据此推算,1950~1988年间全国人均每年流动次数增长了18.5倍,全年人均旅行距离也延长了11.6倍,表明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大了(见表69)。近两三年来,全国客流量有所减小,1990年人均旅行距离比1988年缩短了11%;究其原因,主要有二:①治理整顿抑制了经济过热;②客运价格在稳定多年后首次大幅提高,从而抑制了一部分非必要性人口流动。 中国人口的流动性虽比过去显著增大,但与一些外国相比,差距仍很大:人均旅行里程在80年代中期仅为日本的1/20,不及美国的1/30。事实上,不仅中国的乡村人口,即使是城市人口,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终生很少离开常住地外出流动,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住家周围几公里为半径的狭小圈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相对凝固化。 人口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经济水平,应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而经济部门和地域结构的改善,也必然要在人口流动上有所反映。1989年,辽宁省人均旅行1043.9公里,西藏仅139.2公里,二者相差6倍以上;同年浙江省人均流动7.3次,安徽省仅2.6次,都反映出经济水平的差距。但流动人口的分布还与政治和交通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些水陆空交通枢纽,如北京、南京、沈阳、武汉、上海、广州等,本身就是特大城市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庞大的中转客流,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流动人口聚会焦点。如1989年南京市市区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客运量分别达到1119万人、1539万人和2519万人,合计达5177万人,相当于市区人口每人流动21次。而广大农村经济水平低,有的地理位置也很偏僻,外来人员少,流动人口就少得多。其中中国东部各县1年人均流动约数次,如辽宁省岫岩县1987年为5.49次,安徽

(完整版)《人口分布》教案

人口分布 课题 《人文地理学》第4章第2节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的分布特征; 2、能够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分析、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并总结出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3、通过分析人口稠密地区的成因,能够正确认识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的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 2、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现在世界上人口的总数量是多少吗?是的,有70亿人口,那么这70亿人口都分布在世界的什么地方呢?他们是平均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吗?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就进入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人口的分布。 [讲授新课] 一、人口分布的概念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人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人口分布的测度 人口密度: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

口数。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引出问题] 刚才我们提到世界人口共有70亿,那么这么庞大数量的人口到底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思考世界人口的分布特征。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特征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极其不平衡的: 1、北半球人口稠密,南半球人口稀疏; 2、中纬度地区人口稠密,低、高维度地区人口稀疏; 3、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疏; 4、海拔500米以下的人口稠密,500米以上的人口稀疏; 5、城市人口密集,乡村人口稀疏; 6、欧、亚两洲人口稠密,其它各洲人口稀疏。 (用PPT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让学生看人口分布图并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分组讨论世界人口的分布特征,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四、邦奇的人类大陆图 著名学者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况,即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为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是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这四个人类大陆的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但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 (用PPT展示人类大陆图,让学生看图总结出世界上的四个人类大陆) [引出问题]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那么我国的人口分布又存在着什么样的特点呢? 五、中国的人口分布 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明显

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分析

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分析黄强,张果(四川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6)摘 要: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揭示其中的规律,对于制 定区域人口政策具有指导作用。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四川省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四川省人口空间结构特征和人口密度分层,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人口空间分布很不均衡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关 键 词:人口; 洛仑兹曲线;空间分布 1 引言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随着人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人口的空间因素也处在不断演变中的,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这种差异及其发展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对于制定区域人口政策,人口的合理再分布以及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起指导作用。四川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人口的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研究四川省人口地域分布及其合理的容量过程中,使用不均衡指数、基尼指数、集中指数和人口再分布指数了解四川省的人口分布在地域上是否均衡以及集中性,并了解四川省在过去几年中地域人口分布的发展状况。 2 四川省人口定量分析2.1四川省人口增长率分析表1四川人口增长率地 区1994—1999人口增长率‰ 1999—2003人口增长率‰ 吊顶层电气组在进

人口增长率是反映人口数量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数量指标。1994年—1999年四川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2‰,低于我国同期9.90‰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同样,在1999年—2003年四川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1‰,也低于我国同 期6.84‰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1994年—1999年四川省年均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攀枝花16.37‰,在这一时间段年均人口增长率大于10‰有攀枝花市、巴中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一时期成都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8.99‰,高于全省的6.42‰。1999年—2003年年均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凉山彝族自治州13.71‰,在这一时间段年均人口增长率大于10‰有攀枝花市、成都、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广安。其中,资阳市的人口还出现了负增长为-0.46‰,这些都说明四川省人口控制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实施。2.2四川省人口地域分布分析不均衡指数: n y x U n i i i ∑=-= 12)](22[基尼指数:∑∑==++-=n i n i i i i i y x y x G 1111)()(集中指数: ∑=-=n i i i y x C 121人口再分布指数:it n i m t i x x R -=∑=+1,21其中,为不均衡指数,为基尼指数,为集中指数,为人口再分布U G C R

世界人口密度及其分布

世界人口密度及其分布 王恩涌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世界上的陆地面积为14800万km2,以世界50亿人口计,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3人。但是,世界上实际人口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按各国的平均数而论,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口比较密集的孟加拉国为例,其人口密度为625 人/平方千米(据1981年统计数字,下同);而国家比较小,全部国土中城市占重要地位或全部为城市的新加坡与摩纳哥为例,前者的人口密度为3953人/平方千米,后者为13757人/平方千米。再看人口少的国家或地区,如蒙古的人口密度约为1人/平方千米;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只有0.023人/平方千米,即平均每42.7平方千米才有1人。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它的面积达1400万平方千米,则是一个无固定居民的地区。我国人口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密度平均是104人/平方千米,密度最高的江苏为 600人/平方千米,密度最低的西藏只有1人/平方千米。以城市而论,北京市市区的人口密度为571人/平方千米(1985,下同),但各区县差别仍很大,如市内的宣武区,人口的密度达34140人/平方千米,而远郊的门头沟区则只有192人/平方千米。 我们可以从人口密度的分布来看世界人口分布的情况。一般把人口的密度分为几个等级: 第一级人口密集区>100人/平方千米 第二级人口中等区 25~100人/平方千米 第三级人口稀少区 1~25人/平方千米 第四级人口极稀区<1人/平方千米 从世界人口密度图上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在亚洲,其中有日本、朝鲜、中国东部、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伊拉克南部、黎巴嫩、以色列、土耳其沿海地带;在非洲有尼罗河下游、非洲的西北、西南以及几内亚湾的沿海地区;在欧洲,除北欧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的东部地区以外,都属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在美洲主要是美国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阿根廷和乌拉圭沿拉普拉塔河的河口地区。人口密集地区的总面积约占世界陆地的1/6,而人口则占世界总人口的4/6。这些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世界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同时,在我国,人口稀少地区的面积比人口密集地区大得多。世界上的每个大陆都有人口稀少的地区。总的分布范围集中在亚欧大陆的中部、北部,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北部,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南部,非洲大陆的撒哈拉地区,澳大利亚大陆的西部及南极大陆。

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_周婕

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周婕 【摘要】中国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也在快速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未来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以及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如何未雨绸缪,是规划作为一个预言者的基本职责。目前国内外关于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侧重于宏观层面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区域比较,针对中微观层面城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以往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为运用老龄化指数对区域层面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展开定量化分析;国外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目前已呈现为快速的郊区化特征;论文选取我国“北、上、广”和中部地区城市武汉为样本,利用GIS工具,把2000年至2010年国家、部委、各地方部门以及研究者自己团队收集到的最新老龄人口数据进行了建库工作,数据单元小到了街道,相对于地理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首次从微观层面对我国老龄人口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为下一步的老龄人口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和机制等相关研究、策略制定打下了基础。研究表明我国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与西方非常相似的特征,尤其与具有文化同源性的日本相似,同时,又体现了我国早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型厂矿、企业、科研院所的居住空间对今天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GIS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面临着老龄人口的高速增长与日益加剧的社会负担,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最为严峻的挑战①。未来三十年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会由人口总数的7%上升至25%。相比于亚洲国家,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高于日本,并远远超出西欧国家的增长速度②。在社会政策滞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老龄化问题在现代化尚未完全实现之前就提前出现,使得政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为老龄人口建立成熟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尤其是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对老龄化过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人口出生率大幅降低,老龄人口越来越多,使得我国“限制人口增长的目标”与“保持平衡的人口年龄结构的目标”之间产生了重大矛盾③。上述因素的交织,使得我国必将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政策制定者需要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采取长远的、前瞻性的战略措施积极应对。 2000年至2010年,全国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较为平稳,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局部地区增长较快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征。增长速度第一的四川省,人口老龄化水平从2003年的8.68%上升到2009年的12.20%,年均增长速度0.5%;重庆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从200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规划布局的互动关系研究》[编号(163672)] ①《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相关资料

第32卷第3期 2 012 年0 3 月 Vol. 32 No. 3 Mar., 2 0 1 2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地理科学32 卷 间格局的研究。由于大中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中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 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中城市的重要性还将进 一步提升,特别是中国若干大都市区还会率先成 为世界城市,引领中国城市参与世界城市体系的 竞争。为此,本文将进一步对地级及以上城市迁 移人口分布格局作深入分析,以便更清晰地把握 中国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人口迁移空间分布规律。 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的城市是指经中国民政部批准的建 制城市①,遵循研究时间相一致的原则,选取2000 年中国的663 个建制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迁移人 口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由 于城区是城市各项功能和发展特点的集中反映, 城市对人口的拉力也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城区,因 此本研究中城市迁移人口规模仅指城区的迁移人 口规模。在本文中,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迁移人 口是市辖区迁移人口的汇总;县级市则因大多是 由县改市建立起来的,其城区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是指市政府驻地的实 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②,而目前 公布的县级市迁移人口未对县级市城区进行分开 统计,因此本文中县级市迁移人口规模是指全市 域范围。尽管本研究扩大了县级城市迁移人口规模,对全国城市总迁移人口规模以及城市在全国 人口迁移中的地位产生偏差,但并不影响到本文 的基本结论。图形数据为中国行政区划图。 2 迁移人口在城市的分布状况 2.1 迁移人口在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的分布 2000 年全国共有663 个建制城市,包括4 个直 辖市,15 个副省级市,244 个地级市和400 个县级市,迁移人口总量达6 604 万,占全国总迁移人口的83.86%,这符合中国目前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重要特征。其中,263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迁移人口总量达到5 207 万人,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举例说出影响 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概括人口分布 的主要规律。 水平3:能够结合地理资料,分析自然 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不同影 响。 水平4:能够利用地理资料,归纳典型 区域人口分布特征,分析造成这种分布 的原因。 人地协调观:人口分布与 人地协调。 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环境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区域认知:说明世界和我 国的人口分布规律,辨认 主要的人口稠密区和人 口稀疏区。 地理实践力:调查当地人 口分布特征,并分析原 因。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夯实基础 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的含义:人口分布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地理□01空间中的分布状况。2.世界人口分布的总体特点:分布□02不均匀,具有地域差异。 (1)世界上的人口大国

03中国,第二人口大国是□04印度,人口都超过13亿人,为超级第一人口大国是□ 05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人口大国。人口总数超过1亿的国家,依次有□ 06孟加拉国、俄罗斯、□07墨西哥、日本、□08埃塞俄比亚、菲律斯坦、尼日利亚、□ 宾等。 (2)世界人口稠密和稀疏地区 09东南亚、南亚、北美东部和□10欧洲。 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东亚、□ 12地势高峻的高原和世界人口稀疏地区:主要分布在□11气候比较恶劣的地区以及□ 山区。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 (1)从南北半球看,□01北半球约占世界总人口的93%,南半球只占7%左右。 (2)从各大洲看,□02亚洲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03大洋洲人口最少、密 04南极洲。 度最小;无人定居的大洲是□ 2.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 (1)趋向于气候□05温暖湿润地区:世界人口一直集中在温带、□06亚热带以及热带的部分地区。 (2)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海拔200米以下的□07平原地区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比重不到30%,分布的人口数量却占世界总人口的50%~60%。 (3)趋向于□08沿河、近海地区:五六千年前,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是沿着□09尼罗河、印度河和黄河等大河兴起的。产业革命后,□10沿海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日趋增 强。, 1.判断正误。 (1)亚洲人口数量最多,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大。(×) (2)热带地区人口密度最大。(×) 2.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不包括() A.气候温暖湿润地区 B.地势低平地区

周建高·社科·我国城市人口密度真相 - 副本

我国城市人口密度真相 周建高 与相比国外,我国城市化率、家庭汽车普及率都不高,但城市交通拥堵已经十分严重。每年根据GPS模块上传的数据对全球主要城市的道路拥堵情况排名的荷兰交通导航服务商TomTom,今年4月7日发布的榜单是基于全球36个国家218个城市测量得出,道路拥堵(不含高速道路)前30名中我国大陆城市有10个,重庆、天津、北京分别据第12、14、15位。前100位中大陆城市有21个。如果将高速公路拥堵排名,北京为全球第6位、上海第7位。这种现象的根源,是我国城市居住密度过高这种空间结构上的不合理性。 一、国外城市密度概况 城市经济学家一般都是根据人口密度定义城市,因为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这只有一定程度的人口密度才能达到。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0年确定的标准,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不低于500人、总人口不少于2,500人的固定地理区域是城市地区(Urban areas),生活在城市地区的居民称作城市人口,200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79%。一般的以城市总人口除以城市土地面积(指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道路等建成区)得到城市人口密度(也称混合密度,人/km2),孟买、首尔等城市在3万以上,班加罗尔、莫斯科、巴塞罗那等在1.5—2.0万之间,新加坡、雅加达在1.0—1.5万之间,巴黎、华沙、布达佩斯、伦敦、马赛等欧洲城市在0.5—1.0万之间,而纽约、洛杉矶都在5千以下,而芝加哥、旧金山、休斯顿更在2,000以下。总体上看,城市人口密度亚洲城市最高,欧洲次之,美国城市最低。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数量,纽约4,000人、旧金山1,900人,亚特兰大仅600人。国外城市人口统计一般有“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或者“昼间人口”和“夜间人口”的分别数据,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就业人口或者昼间人口密度较大,而居住人口或者夜间人口密度并不高。例如新加坡就业密度近4万而居住密度仅1万余,纽约3.11 km2的Midtown Core地区就业密度达到23万多而居住密度仅4,000。日本东京都区部可住地面积621.98 km2、人口密度平均13,898,其中密度最高的三个区是中野区19,364、丰岛区19,264、荒川区18,781。大阪府平均密度11,449,密度最高的三个区是城东区19,263、阿倍野区17,335、东成区16,330(2013年)。在日本国土交通省土地与水资源局统计的“土地所有与利用概况”中刊布的可住地面积,指行政区面积中扣除林野、湖沼面积后的部分。 二、我国城市的真实密度 我国行政管理上、各种统计中使用城市概念,不是根据人口密度定义的,而是一种行政管理区。1986年民政部颁布的设市标准,一是非农业人口总数,二是国民生产总值。非农业人口包括在镇、村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县改市的标准是县城常住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0万以上、在总数中占6成以上。1993年调整后的设市标准更详细些,主要是全县非农人口总数、比例,财政收入数量和上解比例,总产值中工业产值的比例等。人口密度100(人/km2)以下的县,只要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达到2成、总数不少于10万,县城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达到6万,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分析及其可视化

第9卷第6期 2007年12月 地球信息科学 GEO2INFORMATION SCIENCE Vol19, No16 Dec. , 2007 收稿日期: 2006207212; 修回日期: 2007209225. 作者简介: 韩嘉福(1975 - ) , 男, 曾多年从亊地图制图及GIS数据获取、处理、分析相兲技术及管理工作, 现为硕士 研究生, 主要从亊地图可视化及GIS应用研究。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分析及其可视化韩嘉福1, 2 , 张忠1 , 齐清文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10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49) 摘要: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自从1935年胡焕庸先生提出“爱辉- 腾冲线”以来, 中国人口东西部的不均匀现象幵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不均匀不仅仅存在于“胡焕庸线”两侧, 而是广泛存在的。本文引用经济学家研究收入分配平均程度常用的LORENZ曲线方法, 结合相兲图、表, 对中国 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进行研究。通过对曲线特征点的分析, 结合地图可视化可以形象地反映人口空间分布 的特点, 同时对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化描述。 兲键词: LORENZ曲线; 人口分布; 不均匀性; 可视化 1引言 多元统计分析中的Logistic回归、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等是人口学家进行人口研究常用的方 法[ 1 ] 。从地理学角度进行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的基础是将统计数据空间化, 形成GIS的人口地 理信息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 进行分析。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特征早有研究, 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是常用的方法[ 2~4 ] , LORENZ 曲线法也是研究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研究的一 种方法[ 5~7 ]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是, 地区差异大, 既有每平方公里500人以上的高度密 集的地区, 也有每平方公里不足10 人的人烟稀少 的地区。人口分布的总体格局是东部密集, 西北 稀疏[ 3 ] 。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空间分布的有效手段, 但由于掌握信息尺度的不同, 往往得到不同的结 果, 宍观尺度往往会掩盖人口空间分布的这种不 均匀性。研究人口空间分布最直接最可靠的数据 是人口普查数据, 人口普查是被广泛采用的搜集

中国中国地理界线及人口分布特征-黑腾线

中国中国地理界线及人口分布特征 人口特征:以黑河——腾冲为界,东边密集,西边稀疏 若从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划一直线(以下简称黑腾线),该线东西两块面积大致相等(西部为西藏、新疆、青海、宁夏全境、滇西北、川西、甘肃和内蒙大部、陕北大部、山西和黑龙江的一部)。 但是,大约90%以上的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集中在该线以东地区,而一半以上的资源(如林地、草原、荒地、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铜、稀土、镍、钾等),则分布在该线以西地区。 400毫米降水多数在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的东南部地区,水、土、光、热诸条件配合较为协调,为我国最重要的农区和林区,也是我国畜牧业所占比重大的地区,产肉量占全国的90%以上。 西北部地区干旱少水,土地资源差,资源配合不协调,资源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低,耕地、林地少,但全国大部分天然草场分布在这里。 从承载的人口看,全国人口的95%集中在东南半壁,每平方公里约有225人,而西北半壁则仅为12人。 东西的经济差异,关键还是东部土地平坦肥沃,多丘陵,平原,耕地比重大,气候条件好,适合人生存,所以人口多往东迁移,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中国地理界线小结 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昆祁横、大太巫雪峰。 3.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12)云贵高原与东南丘陵界线:雪峰山 4.气候界线 (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城市规划布局与人口密度

城市规划布局与人口密度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城市现状以及人口密度的研究对比法国巴黎的城市布局与密度,探讨作为城市设计者如何通过对区域功能多样化与多元化的设计来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布局与分配,实现解决交通压力,加强城市自身的人口密度承载力,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into the iss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and the urban density by a comparison to Paris. In order to research how to create a multifunction city by the realization of a reasonable urban design. And by this pathway to result the issue of the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 关键字:城市规划布局人口密度北京交通城市发展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大跨度的发展,城市体量也在争先恐后的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与城市发展一同到来的除了便利的生活,还有许许多多的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例如,交通问题,环境问题,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与配套不足,城市职能区之间的协作与统一规划等等。这些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成为了当代城市设计与管理者所思考并希望解决的问题。对此,城市居民与政府都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与精力力求改善现代城市所面临的发展瓶颈与问题。在多种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城市发展问题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 就北京而言,在环境方面,依照北京奥运会城市绿化美化新闻发布会上所述,北京城市绿化覆盖率已由2000年的36%增加到了目前的43%,人均公共绿地由2000年的9.66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12.6平方米。在交通方面据《北京日报》报道,4月17日,北京市首次公布的缓堵成绩单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交通拥堵指数比去年同期下降16.6%,平均拥堵持续时间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一小时。同时,公共交通客运量有明显提升,其中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同比增长两成。并且通过1月份开始的摇号限制购车的政策,有效的控制了城市私有汽车的增长速度。 然而,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的时候,作为城市的设计者,也许我们应该同时考虑一下引起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城市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以及城市资源的布局合理性。如果将发展的城市看做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那么如果希望它能够快速的驰骋,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强大的引擎,同时也需要各个部件与齿轮良好的运作与配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引擎发出的动力很好的传递到速度上去。城市资源正如同我们的引擎,对这些资源合理的配置就如同其他部件与齿轮的配合一样。只有对城市最初的设计层面以及建设层面有了理性的认识与控制,才能使今后城市的发展更加有效和便利。

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人口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 3.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通过对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等特征的了解,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成因。 3.理解思路:只要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首先考虑到三个大的方面,然后从各个角度具体分析。 4.强调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 5.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联系的观点。 2.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 【教学重点】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节假日出游时,是否遇到过人山人海排队等候进入景区的现象?你们在超市购物时,是否为排队等候结账而心烦意乱?你们是否见过宽阔的马路因交通堵塞变成了巨大的露天“停车场”? 讲授新知: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教师课件投影“世界人口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从纬度看,世界人口主要

分布在什么范围?导致世界人口这样分布的原因有哪些?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1)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20°-60°地带最为集中。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2)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稠密区,即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3)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活动:“家”的选择,分别出示极地、热带、温带、沙漠、平原、高原等景观图,让学生选择愿意居住的地方。 思路:让学生读图表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并简要说明如何影响人口分布的? (一)自然因素 活动1:教师指导学生读图1.5“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并引导归纳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结论1:一般来说,过于寒冷、干旱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同样,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也不适宜人类居住。因此,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活动2:教师指导学生读图1.6“世界不同海拔人口分布图”,并引导归纳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结论2: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活动3:教师指导学生读图1.7“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与城镇分布图”,并引导归纳水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结论3:水源进一步影响人口的具体分布。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 小结:总之,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基本位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这些地区具有气候温和湿润,地势低平,沿河和近海等特点,利于当地工农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吸引人口不断地在这些地区集聚。

高中地理第1章 第1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第1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建议用时:25分钟)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1~3题。[教师用书独具] 1.从纬度位置分析,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低纬度地区B.中纬度地区 C.中低纬度地区D.高纬度地区 2.从海陆位置分析,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沿海地区B.内陆地区 C.山区D.平原 3.从地形条件分析,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高原B.丘陵 C.平原D.山区 1.C 2.A 3.C[第1题,从纬度位置分析,世界上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并且在北纬20°~60°地区最为集中,故C选项正确。第2题,从距海洋远近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故A选项正确。第3题,从海拔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故C选项正确。] 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5.下列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4.D 5.B[第4题,①国人口集中在国土东南部与西南部,与澳大利亚相符;②国人口集中在莱茵河、多瑙河流域,为德国;③国人口东多西少,与美国相符;④国东北部人口稠密,与印度相符。第5题,澳大利亚中、西部气候干旱,人口稀少;美国西部以山地为主,开发较晚,人口稀少;印度中部为德干高原。] 人类密集地区称人类大陆。读下图,回答6~8题。 6.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的分布( ) A.平原比山地多 B.欧洲比亚洲多 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D.高纬度比低纬度多 7.下列关于图中①~④人口密集区的判断,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东亚、东南亚B.②—东南亚 C.③—亚洲D.④—欧洲 8.下列关于人类大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 B.②地区工业发达 C.③地区开发历史悠久 D.④地区农业发达 6.A 7.A 8.A[第6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人口分布平原多于山区,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区,东半球多于西半球,亚洲多于欧洲,故选项A正确。第7题,读图可知,①为东亚、东南亚,②为南亚,③为欧洲,④为北美。第8题,①区中东亚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之一;②地区南亚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③地区欧洲现代工业发展最早,经济发达;④地区北美现代工业发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