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2 Language Teaching 语言教学法

Chapter 12 Language Teaching 语言教学法
Chapter 12 Language Teaching 语言教学法

Chapter 12 Language Teaching ①

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1. How to teach a foreign language effectively?

2. What are elements of a teaching method?

3. What are synonyms with method or 方法?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12.1 Methodological Elements

Figure 12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12.1.1 Approach, method and technique ◆

Different theories about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nd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the approach ) imply different ways of teaching language (the method ), and different methods make use of different kinds of classroom activities (the technique ).

An approach is a set of corelative assumptions dealing with the nature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method is an overall plan for the orderly presentation of language material, which is based upon a selected approach.

A technique is implementational. It is what actually takes place in a classroom. It is a particular trick used to accomplish an immediate objective.

12.1.2 Approach

Theory of language

? The structural view: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structurally related elements for coding of meaning. (AM, TPR, SW)

? The functional view: language is a vehicle for the expression of functional meaning. (CLT, ESP)

? The interactional view: language is a vehicl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for the performance of social trans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Interaction analysis, conversation analysis)

Theory of language learning

A learning theory underlying an approach or a method responds to two questions: ? What are the psycho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involved in language learning? (Monitor theory: acquisition vs. learning)

? What are the conditions that need to be met in order for these learning processes to be activated? (Monitor theory: 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

12.1.3 Design

① 本章内容全部为教材以外的补充内容。

Objectives

?Product-oriented: more emphasis on grammar and vocabulary

?Process-oriented: more emphasis on learning behaviors

“Learning is not seen as the means of accumulating knowledge but as a means of becoming a more proficient learner in whatever one is engaged in.”

Syllabuses (content choice and organization)

Some of the influential types of syllabuses are

?The structural syllabus is a grammar oriented syllabus based on a selection of language items and structures.

?The situational syllabus assumes that language is used for communication and aims to specify the situations in which the target language is used.

?The notional-functional syllabus organizes instruction in terms of notions (a particular context in which people communicate) and fucntions (a specific purpose for a speaker in a given context).

?The communicative syllabus aim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effectively communicate in a variety of real-life contexts.

?The task-based syllabus is more concerned with the classroom processes that stimulate learning. It consist of a list of specifications of the tasks and activities.

Other types are Lexical syllabus, Text-based syllabus, Skill-based syllabus, Learner-generated syllabus, Mixed syllabus.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Role Play, Interviews, Information Gap, Games, Language Exchanges, Surveys, Pair Work, Learning by teaching, Simulation, Drama, Dialogue, Pattern drills, Question and answer, etc.

Learner roles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The roles are examined in terms of their influence on teaching, learning, materials.

?Total dependency to total independence, passive receiver to active part

?Passive recipient, processor, performer, initiator, problem solver

Teacher roles

?Shift the reponsibility for learning gradually from the teacher to the learner

?controller, director, instructor, planner, manager, diagnostician, participant, assessor, prompter, consultant

The role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To what extent does language teaching rely on the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Mechanical use of materials

?Selective use of materials

?Adaptive use of materials

?Developing materials

12.1.4 Procedure

Procedure encompasses the actual techniques, practices, and behaviors that operate in teaching a language according to particular method.

Procedure focuses on the way a method handles the phases of teaching:

presentation, practice and feedback.

12.2 Teaching Methods

12.2.1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The goal of L2 learning is to read its literature.

Reading and writing are the major focus.

Vocabulary selection is based solely n the reading texts used.

The sentence is the basic unit of teaching and language practice.

Accuracy is emphasized.

Grammar is taught deductively.

The native language is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1. How do you think of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12.2.2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Speech was regarded as the basis of language, which must be linked to situations; language learning is habit formation.

Design: accuracy emphasized, errors to be avoided; a structural syllabus and word list; guided repetition and substitution activities; the learner having no control over the learning content; the teacher as a model, a conductor and a manipulator;

dependent on a textbook and visual aids.

Procedure: from controlled to freer practice of structures, from oral use of sentence patterns to automatic use in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12.2.3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language is a system for the expression of meaning and its primary function is for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language learning comes about through using language communicatively.

Desig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 notional syllabus;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ctivities; the learner as a negotiator, a contributor in an independent way; a teacher as a facilitator, a participant, a researcher, a learner, an analyst, a counselor and a manager;

materials primarily to promot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use.

Procedure: no typical classroom procedures

12.2.4 Other teaching methods

The Direct Method 直接教学法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教学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全身反应教学法

The Silent Way 沉默教学法

The Natural Approach 自然教学法

Suggestopedia 暗示感应教学法

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1. Compare these teaching methods.

12.3 Selecting a Method★

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1. What do we need to consider when selecting a method?

12.3.1 Needs analysis

General parameters of a language program include

Who the learners are

Their present level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Teacher and learner goals and expectations

The teacher’s teaching skills and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the TL

Constraints of time and budget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available

Societal expectations

12.3.2 Formulation of objectives

Objectives may be stated in terms of

In terms of a proficiency level in a particular skill area (competence), or

In the form of behavioral objectives (performance)

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1. Say a little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 implication of these differences in English learning?

1. Do you think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will cause difficulties and the similarities will facilitate Japanese learning?

12.3.3 Selection of methods

A method is chosen according to how well its objectives fit those of the program. Classroom activities a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how well they address the the objectives of a program.

12.3.4 Evaluation

Are the goals and objectives being attained?

How have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sponded to the method?

(The end of Chapter12)

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复习过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相同点: (1)从教的方面来看 (2)从学的方面来看 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汉语教程》第一课你好),是零起点的教学。而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已基本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据我国学者(周国光、王藻华等)研究,儿童到六岁时,基本上习得了母语),不需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教,第一语言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由于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就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跟第一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的区别,也使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成为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 (2)教学环境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是在母语的天然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3)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它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如汉英主语+动词+宾语);也可以起负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英语中有第三人称变化,汉语中无,学英语时易错)。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后者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4)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我们说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是他们的母语)的同时,也得到了这种语言的文化(通常也是他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他们自然地形成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惯。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通常不是本民族的文化)。当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时,有些不容易理解并难以接受,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提纲

四、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 ①时间:18世纪末②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③言学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所有语言同出一派 ④心理学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例如:记忆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⑤主要特点: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 ⑥成就: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⑦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 (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01填空) 直接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02选择) 直接法的“直接”指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03选择) 直接法的优点之一是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00选择) ①时间:19世纪后半叶西欧 ②代表人物:[德]贝立兹 [法]古安 [英]帕莫·艾盖尔特 ③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 ④特点: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先操练,后归纳 ⑤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⑥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是不对的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时美国训练士兵所用方法 外语教学听说法产生于美国,其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96选择) ②代表人物:[美]弗里斯埃比拉多 ③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先搞清语言的结构 ④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强化 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这种心理学理论的创始人是华生(98选择) ⑤特点:A.听说领先,读写跟上B.反复实践,养成习惯C.以句型为中心进行训练强调以句型为中心反复进行操练的教学法是听说法(01选择) D.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不完全排斥) E.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如:录音、语音实验室、视听设备等 F.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找出学习的难点,确定学习的重点 G.有错必纠 ⑥优点: A.以句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并建立了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 B.充分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C.不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克服了直接法的某些片面性

整体语言教学法

整体语言教学法 1.主要特点 ①强调整体。在语言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②语言要和文化、社区相结合,教师要和学生相结合。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要,能够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 ③单元以主题为中心O 在一个单元中,所有的学科都围绕着同一主题来进行。主题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将各门科目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 2.主要优点 使一个主题概念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反复出现,使学生有机会把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与今天的学习任务结合起来,使新旧知识在头脑里形成网状记忆、网状联想,使英语学习的质量产生飞跃。注重学生生活和学习有关的练习和活动。可用来培养各种语言能力。 3.主要缺点 个别主题无法把部分学科结合起来,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忽视了拼写教学。 4.整体语言教学的背景与概念 1986年语言学家K. Goodman(凯·古德曼)倡导整体语言教学(whole language approach or integrated whole language approach)。整体语言教学是关于语言、语言学习、语言教学、课程内容和社团学习的一整套教育哲理。这一教育理念对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语言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全世界教育界的关注。但对于什么是整体语言教学,语言学界至今还没有一种统一的、普遍认可的观点,缺乏一个确切的定义。这是因为整体语言教学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和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促进学生整体学习的一种哲理或方法。 早期的整体语言,即whole language,指的是whol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也就是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教(leaning and teaching language as a whole)。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教学中逐渐添加新的内涵,不断完善整体语言教学思想。现在,整体语言教学这一术语可以用来描述合作学习、有学生参与的教学、以学生为中的学习等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它指在教与学的环境中开展与整体语言教学的教育哲理相符合的教学活动。 2.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 整体语言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教学方法和技巧,而是关于语言、语言学习、语言教学、教学内容及学习环境的一整套理论原则。其理论基础是语言习得和自然发生的读写能力以及相关学科如心理语言学、认知和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人类学等的知识。 Rigg (1991) 指出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应当被肢解成语音、词汇、语法、句型。把语言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成分,会使语言丧失其完整性。Genesee (1994)也持同样的观点,他强调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入手,听、说、读、写是语言作为功能结构综合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技能不应肢解为听、说、读、写,而应该同时教。Goodman(1990)在研究儿童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观察到,儿童对文字和书面语言的知识以及读写能力,并不是等口语能力发展完善以后才开始发展,而是很早就开始与听说能力同时发展的,很早就对书面语言已有一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其形式和功能。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1978)曾提出这样的结论:语言能力是通过与其他人进行言语交际、思想交流而习得的。儿童不是主要靠模仿学会语言,而是靠置身于真实自然的、丰富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 3.整体语言教学的原则 整体语言教学主张以下几个原则,只有这些原则得到理解和尊重时,语言学习就比较容

任务型教学法task

Nunan将任务定义为指导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输出语言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重点关注的是意义,而非语言形式。任务为语言学习和使用提供了一个目的,而不再是单纯地学习一门语言。 在大量文献资料中对任务的定义,产生了三个共同特性:一、任务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比如说画一幅地图或者预订一家旅馆;二、输入材料,关于如何画画的指令或者一份旅馆的广告宣传;三、一个及以上的相关活动或程序,如基于广告提供的信息来决定预订哪一家旅馆。 任务型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现在任务型教学法已在第二语言教学大纲设计和二语习得研究中广泛应用。因为任务特别是小组合作能促进自然地学习与交流,催化习得过程,这种方式与交际教学法更为契合。 任务型教学会根据教学方面的因素来分类,也就是说他们有效建立课堂互动过程和产生协商交流的能力;此外还会依据心理学的因素来分类,也就是刺激内部习得教工过程的潜能。在目标任务、真实任务以及课堂任务之间也产生了区别。 一项在语言教学中被广泛使用的任务就是信息差任务。信息差任务也就是一位参与者持有另一位参与者所不知道的信息,而必须通过互换信息来完成任务。“找出不同点”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差任务,参与者会得到一些类似却有略微不同的图片,在不看别人图片的情况下,所有人在找出不同点上达成一致。 另一项交际性任务是问题解决任务,比如说,提供参与者线索并要求他们做出解释直到最终解决问题。决策任务是期望参与者在所提供的结果中选择一个结果。还有一些别的任务例如拼图、角色扮演、模拟、口头讨论和设计任务。 在任务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选择和界定目标时找到一个清晰的标准。这是因为有诸多因素对任务产生干扰,包括任务的认知困难,学习者需要加工和产生的语言的数量,执行任务时产生的心理压力,时间压力以及所涉及的知识背景的数量和类型。 比如说,“找出不同点”只要求学生建立一个存在或不存在(未描述的)的项目,这个要求显然比需要精确描述的要求来的低。同样的,加工处理一段包括标题,副标题,照片,图画、图表、曲线图等的内容显然比加工处理一段没有任何前后文联系的文章来的容易。 二语习得研究表明有一些任务比其余的更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例如,双向任务即在交互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拥有信息来提供交换,这种方法比单向任务(一个参与者提供信息,另一个参与者仅对给出的信息产生反馈)更为有效。汇总型任务(一个加过必须进行商定统一)比分散型任务(接受来自参与者的不同观点)能产生更多的言语。 另一个根据任务结构的难度和复杂性的划分包括前任务和后任务活动的结合,为学习者提供视觉支持和任务框架。任务设计的突出点包括真实的文本和活动以及语言技能的整合。各类任务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基本的教学大纲类型:过程、程序和任务。 不管任务型教学大纲的简短历史,任务型教学在产生刺激性的教学材料上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从根本观念上改变了25年前所以为的好的教学实践活动。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之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北语听课整理-完整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一、教学法流派的研究 1.什么是教学法流派 教学法体系:由教学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包括: (1)理论基础(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目标 (3)教学原则 (4)教学内容 (5)教学过程 (6)教学方法和技巧 (7)教学手段 (8)教师与学生的作用 (9)评估方法 1.1教学途径类 较侧重于提供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具体教学方法、程序未明确规定。 1.2教学方法类 同时规定了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 2.三大教学法流派 2.1传统教学法(强调语言形式) (1)认知派(语法翻译法、认知法) (2)经验派(直接法、听说法) 2.2交际性教学法(强调语言功能和语言运用)

(1)语言派(功能—意念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2)内容派(内容型教学法) 2.3人本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为中心) 团体语言学习法、暗示法 3.西方学者对教学法流派的分析模式 (1)教学理念、原则(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方法、设计(目的、活动、教师、大纲、教材、学生)(3)教学实践、步骤(步骤、活动、技巧) 4.对教学法研究的主要方面 (1)时代背景、地点、代表人物 (2)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 (3)教学步骤 (4)主要特点(教学原则) (5)成就和不足 二、主要教学法流派分析 现代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

1.传统教学法 1.1语法翻译法(又称古典法)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刚,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1)时代背景 18世纪德国语言家奥伦多夫吧语法讲解与翻译练习结合起来,成为当时一种标准的课堂教学方法。 19世纪中叶,逐渐成为教现代语言的主要方法。 (2)理论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同源)、官能心理学(思维训练) (3)教学步骤 讲解语法词汇→翻译练习 →介绍课文(母语介绍课文、逐句翻译课文、朗读课文) →巩固课文(胡毅巩固课文、回答理解题) →测试检查(通过双语翻译测验检查) (4)主要特点 A.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用演绎法; B. 依靠母语,用母语教目的语,以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和练习手段; C.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D. 重视课文教学,以文学名著典范语言为教学; E. 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5)成就 A. 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

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简介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简介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很多,有几十种,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语法——翻译法 直接法 听说法 认知法 功能法(交际法) 1、语法翻译法 ⑴产生背景 ⑵基本特点 ⑶分析评价 ⑷应用提示 ⑴产生背景 发展线索 古代拉丁语的教学——中世纪的古典语言教学,16世纪开始现代语言取代拉丁语,到18世纪末,现代语言(英语、法语)已经进入教育主流。 代表人物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H.Ollendorff)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和总结,使之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 普洛茨(1819-1881)推行语法翻译法教学的重要人物(教师) 相关理论: 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18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 ?⑵基本特点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学采用演绎的方法; ?词汇的选择由内容决定,对译生词表; ?用母语教学,翻译是主要教学手段; ?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名著。 ?⑶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创建了翻译的教学形式; ?注重语法规则; ?注重阅读,注重语料的规范性。 ?局限: ?重语言知识而忽视语言运用; ?过分依赖母语; ?教学方式单一; ?忽视听说训练。 ?⑷应用提示 ?两个基本点: ?①以启发学生的目的语认知为出发点; ?②根据教学环境、对象、内容等选取合适的方式。

?在第二语言课堂上,教师容易陷入过多使用母语或媒介语的误区,而作为一个第二 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说目的语,则永远不会多余! ?2、直接法(自然法) ?⑴产生背景 ?⑵相关理论 ?⑶基本原则 ?⑷训练方法 ?⑸分析评价 ?直接法就是直接用外语教外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重视形式语法。 ?⑴产生背景 ?语言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尝试,法国语言教育家古安(F.Gouin)(或称戈恩) 创造“序列教学法”。 ?德国教育家贝力子(M.D.Berlitz)一生主要在美国,因创建贝力子外语学院采用直 接法而闻名。 ?⑵相关理论 ?语言学 ?当时发展起来的语音学为直接法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语言学的基础。1886年国际语 音协会成立,公布了国际音标提出了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原则。 ?心理学——联想主义心理学 ?理念:在语言行为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感觉而不是思维,注重联想,形象化的作用, 通过感觉学习。并认为最强的感觉是由声音引起的。 ?⑶基本原则 ?直接联系:客观事物与第二语言教学直接联系 ?以模仿为主: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灌输感性认识,再归纳 ?以口语为基础:从听说入门,重视语音教学 ?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教授当代通用语言 ?⑷训练方法 ?实物法(名词类) ?动作启发法(表演法) ?环境制造(情景再现) ?重复法:模仿、重复、领会 ?词语拓展法 ?⑸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重视活的语言,重视实用性; 尝试建立第二语言教学的直接联系; 教法生动活泼; 为母语不同的教学对象的教学提供了可行方式。 ?局限: 推广受到限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技巧; 教学条件有要求;小班授课效果较好; 完全排斥母语,有时“舍近求远”甚至于完全误导;

整体语言教学法

整体语言教学法 整体语言教学法 “整体语言教学法”(Whole Language Approach)的理论首先强调整体。在语言教学中,虽然我们常把语言分成“听、说、读、写”4个部分,但是实质上,语言是包含这 4个部分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Ken Goodman 认为,语言中的词、短语、句子和段落好比一样东西内部的原子和分子。我们可以研究原子和分子的特性,但是,其整体意义总是超过各部分加起来的总和。就好比一张木制桌子,我们可以分析木头中的碳、氢以及其他元素和成份,这对帮助我们加深对木材的认识是有好处的。但是,用木头分子是造不出桌子来的。同样,幼儿在家里学习语言,也不是从零零碎碎的片断开始的,而是从听懂父母用完整的句子传递过来的完整的意思开始,然后为了自身的需要和一定的目的,慢慢学着开口,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事实证明,幼儿在这种自然环境中把语言当作一个整体来学习,从来都是相当成功的。

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理论,除了把语言本身看作是个整体以外,还把语言教学的范畴推广到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其他各个方面。语言教学要和文化、社区相结合,教师要和学生相结合。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要,为了能够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 在口语表达方面,教师大都使用非正式的方法,比如:请学生讲故事,让他们穿上服装、借用道具表演;请学生看图画说故事、复述故事,表演场景;或者先读一首诗歌给学生听,然后请他们把诗扩展成故事。 在阅读方面,整体语言教学法认为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先前获得的经验和文字符号相互交流的过程。据此,他们总结出一套三段式阅读教学法。第一,让学生从文章题目和故事的开头提出初步假设,猜测故事的内容和可能会发生的情节。第二,运用先前的知识和经验来构思和推理,验证开头的假设是否成立,先前的猜测是否准确。第三,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假设。

任务型外语教学法

专题七任务型外语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交际法广被采纳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意念功能大纲成为当时普遍应用的标准大纲,而传统的3P程序则是相当流行的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法正是在批判结构大纲、意念功能大纲以及3P程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其理论基础主要交际法教学理论,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等。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形成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兴起 任务型教学法认为,语言教学中一直存在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之间的矛盾、发展语言系统和发展语言交际能力之间的矛盾、课堂语言教学与自然习得语言之间的矛盾、提高语言流利性和准确性与任务复杂性之间的矛盾,而通过合理设计和成功完成任务可以使这些矛盾得到改善。 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普拉布(Prahbu)在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Bangalore)进行的一项强交际法理论的实验,提出了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各种课堂教学的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任务进行学习的一系列观点。他将任务界定为让学生思考所给的大信息,并从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使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调控。他把活动分成四种类型:规则中心活动、形式中心活动、目标中心活动和意义中心活动。意义中心活动是任务型教学最重视的活动,因为这种活动使学生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潜意识地内化了语言系统。这与克拉申的自然习得理论不谋而合。 班加罗尔实验是任务型教学法的雏形。第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该实验放弃了传统的结构大纲以及交际法采用的意念一功能大纲,而采用任务组成的程序大纲,为学习者提供在课堂上的交际任务。普拉布认为他的大纲说明的是“课堂上要做什么而不是要学习哪一部分内容的问题”。第二,普拉布识别了信息差、意见差、推理差三种类型的任务,使交际活动有了明显得目的性,并把学习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完成任务上。这里的任务具有意义第一性,与学生的生活相关,有交际的问题要解决等基本特点。第三,反对语言形式的讲解。语法教学借助任务,让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领悟到语言规则。 随后,坎德林C.Candlin和布瑞恩M.Breen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改进了普拉布的早期理论,并在批判“综合大纲”的过程中提出了“过程大纲”理论。他们赋予课程设计者更艰巨的任务,即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活动和任务。此后朗(Long)和威理司(Willis)和斯干(Skhan)进一步研究了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模式,将任务型教学法发展成为一种较完善的方法理论体系。 (二)理论基础 1.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产生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

谈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毕业论文

谈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目录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2引言 3 1、任务型教学的定义 3 2、对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的初步了解与体会 3 (1)设计符合学生真实兴趣的任务活动 3 (2)明确任务目的,具有可操作性。 4 3、任务型教学的设计原则 4 4、总结:谈谈自己的感想5 5、参考文献 6

摘要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英语教学是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学习目的,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交际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途径。因此,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探索并采用“任务型”英语教学策略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鼓励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建构主义任务型教学法英语口语教学高职高专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 Model in Higher Vocational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is a teaching approach which takes the complete of the task as the study goal, communication as the motivation, application as the purpose. Therefore, studying and adopting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 approach will effectively arous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of oral English, encourage them to participate in teaching activities actively, and finally improve their English speaking ability. Key words:Constructivism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英语教学方法汇总-语言教学种类概论

語言教學種類概論: 1.傳統語言教學法 傳統語言教學法包括:文法翻譯法、直接教學法、聽說教學法與認知 教學法。 1.文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 ?緣起與教學理念: 文法翻譯法大約衍生於一七八0年代(Stem, 1983)。一九二0年代 到五0年代的拉丁文文法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訓練學生有研讀拉丁 文及希臘文文學典籍的能力。其次為增進對第一語言的深入瞭解。 第三為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強學生對較難教材的學習能力。教 學著重於對文法規則的解說與字彙的學習與記憶。 (X)教材設計與教學方式: 閱讀的材料主要是取自於文學著作,為文法翻譯者編著的書籍,內 容的主要特色是每課課文之前有單字表文後有長篇的文法解析,練 習的份量不多。 ?適用的語言能力範圍: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聽說讀寫

L1 + + L2 + + L1 ?? L2 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並重 R=W 閱讀與寫作並重,聽力與說話不受重視 2.直接教學法 (The Direct Method) ?緣起與教學理念: 直接教學法約萌芽於十八世紀末期 (Stem, 1983)。鑑於文法翻譯法著重於熟記文法規則,無法習得交談能力以及兒童對第一語言習得的經驗而提倡。這個教學法在一九六0年代中期頗具勢力,又稱為『常識法』(mon sense method)。強調在有意義的語言學習環境以畫圖、示範及表演等方式施教,提供以學習語言為主的密集式語言訓練。 (X)教材設計與教學方式: 標的語言(target language)教學使學生完全投入在學習第二語言的情境中。 ?優點:

最新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复习进程

(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相同点: (1)从教的方面来看 (2)从学的方面来看 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汉语教程》第一课你好),是零起点的教学。而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已基本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据我国学者(周国光、王藻华等)研究,儿童到六岁时,基本上习得了母语),不需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教,第一语言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由于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就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跟第一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的区别,也使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成为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 (2)教学环境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是在母语的天然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3)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它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如汉英主语+动词+宾语);也可以起负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英语中有第三人称变化,汉语中无,学英语时易错)。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后者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4)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我们说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是他们的母语)的同时,也得到了这种语言的文化(通常也是他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他们自然地形成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惯。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通常不是本民族的文化)。当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时,有些不容易理解并难以接受,

浅析英语中的整体教学

浅析英语中的整体教学 " 整体教学现在已成为许多学科所研究的共同课题。但对于整体教学的理解和解释却各有不同。笔者以为,随着新教学大纲的实施和新编英语教材的使用,英语教师和教研人员非常有必要多方位和多角度地深入研究英语整体教学,广义地理解整体教学的深层意义,使其从根本上推进当前的英语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益,以服务于社会发展之需要。 一、整体教学思想 整体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不应单纯地被看为一种教学方法。整体教学思想是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大成果,是社会发展和中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对于外语教学的需要。外语教学和教研人员都应该认识到: 1.整体教学是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所确定的。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得出为众多外语教学流派所公认的结论有3条: (1)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 语言是个活的机体,不能切割成一块一块地去“学”。学习了某种语言一条条、一项项的知识,绝不等于掌握了语言整体。 (2)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运用。 语音、语法、词汇等只属于语言的结构体系。语音、语法、词汇等是语言运用的准备,但不等于语言运用。

(3)语言教学的目的应该是语言运用,而不是语言知识的掌握。外语教学应使学生能在实际的交际环境中,为实现交际而运用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等)才能够算使他们学会了语言。 2.整体教学是我国英语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和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充分体现了整体教学的思想。大纲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为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为重心,整体综合性发展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其中包括英语基础知识,英语听说读写技能,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英语教学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对英语使用国家的文化了解,以及注意、思维、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 英语教师实施整体教学首要的条件是,学习掌握现代外语教学的理论和教学大纲所确立的教学目标,真正树立整体教学思想并使这种思想成为自己的一种信念(belief)。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心中时有整体教学思想在,才能自觉不断地剔除陈旧落后的教学思维模式和习惯,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整体处理教学内容,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新途径。 二、整体教学方法 教学法是研究英语教学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教学的原理和原则,具体的方法、方式和手段,课堂内外教学工作的组织和安排,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等。英语教学法应该是教学途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的一个综合体。

3p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

一:3p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劣性对比 1、3P教学法的优点 可操作性强,教师便于组织和控制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都在教师的预想之中;同时课堂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也很便捷,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情况,整个课堂井井有条。强调语言结构的分析和词汇、句式、语法的学习,学生的语法概念明晰,大大提高了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基本功扎实。此外,运用阶段也有一定的交际性,学生的交际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 2、3P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语言观及语言学习理论令人质疑,忽视了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所以往往教师课堂上讲,学生课堂上练,在真正的交际场合下或在课后作业中仍会出现大量错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实际需求得不到真实的反应,学生对教学决策过程没有参与的机会,学生真正参与语言交际的机会也不多,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指令,对讲授过的语言项目进行操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弱,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量。课堂上主要的时间花在语言知识的讲授上,学生接触到的是大量的语言知识,或者是语法分析,语言输入是静态的、去情景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而真实的语言运用却是以整体性、动态性、意义的表达和理解都要依据特定情景

为特征的。因此,脱离了特定环境,把本来复杂、动态的东西以过于简 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就无法获得对目的语真实、完整的感悟与 体验。 缺乏有意义的语言运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发生。运用阶段 的交际活动并不是完全自由地让学生表达,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已 学的语言形式。因此,容易出现无信息差、无真实情感交流的假交际。 3、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 它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有 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学生的 学习也成为一种满足需要、发展兴趣、提高能力的过程。任务设置关注学生需求,注重真实场景下的、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语言交际活动, 任务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任务完成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学生通过完成任 务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这激发了学生的综合型动机,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 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探究、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 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多维互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思考、实践,实现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 4、任务型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是万能的,任务型教学法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任务型教学法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英语教学在我国 是外语教学,英语语言环境严重缺乏;在我国大多数中小学,学生的学 习动机多为工具型动机,即通过考试;多为大班教学;师资水平、教育资

基于整体语言教学法的语篇导入问题的设计

基于整体语言教学法的语篇导入问题的设计 发表时间:2018-08-07T11:58:44.34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作者:柯永燕[导读] 在英语教学中,语篇教学法崭露头角,打破了传统教学法的束缚,为教学增添了活力。本文试以具体的课文单元为示例,基于语篇教学法为其设计一个可行的教案,以此探索语篇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行之有效,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益。(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东游镇中心小学)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语篇教学法崭露头角,打破了传统教学法的束缚,为教学增添了活力。本文试以具体的课文单元为示例,基于语篇教学法为其设计一个可行的教案,以此探索语篇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行之有效,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益。关键词:英语教学语篇教学法 1.引言 传统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把上课的重心放在语法及语言点上;教师孤立地讲解词语、语法结构,忽视了篇章。但是,语言并不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词句,而是由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语篇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而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用目的语来交流思想和获取信息。因此,在此笔者提倡语篇教学,以期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本文就拟基于语篇教学法以《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2)中的第7课(单元)为示范,设计一个可行的教案,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益。 2.语篇教学法 语篇教学法认为外语教学不要只停留在词句分析水平上,而应在语篇水平上,从文章的层次结构以及内容上入手,“结合语言运用的环境来理解和掌握语篇,不仅要注重语言形式,更要注重语言功能”。语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中的难点的分析和训练,而是要善于“帮助学生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不断增长学生的外部世界知识,与此同时逐步培养学生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即交际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不断思考、归纳和总结中获取新的知识并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3.语篇教学法的实际使用(教案设计及解释) 《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是以培养学生实际交际能力为目的,以话题为中心,以对话、阅读、词汇语法学习、听力和翻译写作等内容所构成的整体教学单位。下面笔者就以《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2)中的第7课(单元)为示范,以语篇教学法为主要依据,设计一个科学可行的教案。 3.1第一部分(Listen and Talk) 首先,老师让学生讨论图片,然后听Leadin的磁带并填空。由于事先的讨论使大家有了一定的背景知识,这样他们对所听材料也就有了一个“语篇轮廓”,这对他们听力的训练有积极的作用。这是一个导入的步骤,目的是丰富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并使学生对本课的主题有个整体性认识,吸引其把注意力集中到后面的内容上。 接着是“对话”部分。老师先叫同学朗读对话,然后用communicative tasks 提供的相关句型对对话进行提问,从而使大家对这两个话题的展开有个整体语篇意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要讲解一下communicative tasks提供的相关表达,然后让学生编对话。之后随机抽几对学生进行现场演示。这是一个情境模拟过程,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利用所学知识构造语篇(对话),在语篇演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一个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过程。 3.2第二部分(Read and Explore) 老师先让大家速读Passage A,要求大家对每个语篇的中心有个初步认识。接着老师带着大家讨论怎么就课后问题在阅读中做笔记、找文章的中心句、关键词等,并在此过程中完成阅读理解题。最后老师对每个语篇的主题和中心进行总结。然后老师结合 Language Focus,对部分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及用法进行讲解,并挑选部分题目对学生进行操练。然后老师让大家再细读一遍并谈谈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及看法。阅读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获取书面信息,因而不能逐字逐句地分析语法,而是要先完成机械阅读,抓住大意,再深层次地去理解内容,最终学生既了解了语篇中的语言知识及其实际如何运用,又了解了语篇的含义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对语篇有了深层理解。 对于Passage A 的最后两个环节,老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围绕“父亲的性格”先进行10分钟的讨论,讨论出一个框架。然后老师讲解书上提供的有用表达,接着留出15分钟让大家写作。之后老师随机挑几个小组,让其展示他们的协作“成果”,老师与全班进行讨论。这也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过程。大家在协作中互补,吸取集体的智慧。最重要的是,大家在协作中完成交际,发挥创造性,共同创作出一个书面语篇,先建框架再具体写作的过程使得学生有个整体语篇构建模式。 3.3第三部分(Write and Produce) 第三部分是写作。本单元写作中用到的新句型是状语从句。老师先通过多媒体设备将含有一定量的状语从句的语篇展现给大家。然后老师就该语篇讲解状语从句的使用,之后挑几道书上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接着老师让学生看书上的范文―a Family Letter,然后与大家讨论该信的整体格式和布局、写作风格及写作大意,从而使大家对家信有个整体认识。最后让大家回去写一封家信,并要求大家在写之前列出一个思路或框架,写作过程中要恰当使用状语从句。在写作的教学中,语篇教学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4.结语 本教案是以语篇教学法为理论基础设计的,每个部分的教学设计都融进了语篇教学法的理念,是语篇教学法的实际使用,力求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融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讨论、模拟对话、分组协作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培养学生在语篇水平上学习的习惯,同时达到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本人相信在此教案设计下的教学活动定能受到学生欢迎,并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上都能取得明显的进步。参考文献 [1]方宁,雷建华.英语语篇教学模式浅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 对外汉语口语课是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能力的单项技能训练课,使学生在口语课上学到实用的、新鲜的汉语是该课的根本任务,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了上好口语课的途径。本文介绍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异同及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进而以教学实例浅析了其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上的运用,最后总结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要素,得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能给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带来新的思维和动力的结论。 标签: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任务交际 对外汉语口语课是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能力的单项技能训练课。大量的口语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培养他们用外语思维和交流的习惯,达到实际交际的目的,因此许多学校都把口语课定为从初级到高级贯穿始终的必修课。 口语课是大部分学生最主要的锻炼口语的机会,而目前口语课存在一些问题:口语课精读化、阅读化;在交际训练方面多采用简单的分角色对话、师生问答和一些口语句式的替换操练;语言输出比较盲目等。在这样的口语课中,学生往往只学到了语言的形式,而没有掌握实际语言的功能,所进行的交际训练只能算是一种“准交际”。针对这些不足,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提供了一条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是“任务”,本文中的“任务”是指汉语课堂上所进行的类似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交际活动。“任务”不同于传统语言教学中的“练习”,“练习”侧重于语言形式,而“任务”重在语言的意义,重在完成一个个独立或相互关联的任务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拓展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空间。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语言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使教学过程达到了最优化的效果。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新的发展形态,正日益受到推崇。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心理学、社会语言学、课程理论,教育论等,最主要的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建构主义的社会互动学习理论。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首先来自Krashen习得理论中的“输入假设”,即只有当语言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略高于习得者现有的语言水

第五讲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第五讲: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 时间:18世纪末 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 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如:记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 一、语法翻译法 主要特点: 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 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 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 一、语法翻译法 成就: 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 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 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 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一、语法翻译法 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

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 “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时间:19世纪后半叶西欧 代表人物: [德]贝立兹[法]古安[英]帕莫·艾盖尔特 理论基础: 联结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 特点: 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 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先操练,后归纳。 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 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 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