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10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考 纲] 1.抗日战争。2.解放战争。

[课 标] 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日本侵华 1.局部侵华

(1)1931年__________事变后占领东北。 (2)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全面侵华

(1)标志:1937年7月7日__________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扩大:先后占领天津、________、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 3.侵华罪行

(1)1937年12月制造了________大屠杀。

(2)1941年初制造了河北丰润县的__________惨案。 (3)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归纳拓展 从世界史的视角分析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等,必须要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2)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3)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野心,1936年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4)时机有利:中国国内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做好抗战准备,国际上英美等国顽固推行绥靖政策等。 二、全民族的抗战 1.基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

(1)形成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根本)。 (2)形成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2.敌后战场

(1)史实?????

①1937年秋,制定了 路线即全面抗战

路线。

②取得了 大捷。

③1940年,彭德怀指挥 ,主动出击 日军。

(2)作用:敌后抗日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正面战场

(1)史实: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2)结果:使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但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4.入缅作战

(1)背景: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侵入我国云南。 (2)目的:确保________公路畅通。

(3)战况???

??

救出被围在缅甸的英军七千多人。

1945年,在英美军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

5.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是世界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特别提醒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国共十年对峙后期初步形成的,抗战初期正式形成。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其主要的推动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虽然国民党在军事和政治地位上占主导地位,但中共始终是这一战线的倡导者和维护者,在思想路线上处于主导、核心地位。 三、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 重庆谈判?????

①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中

共力图争取 。

②成果:签署《双十协定》。

③不足: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 题未达成协议。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方法点拨 漫画感悟——重庆谈判

在这幅漫画中,右侧人物在桌上谈判的握手,及桌下拿着手枪的手,影射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共派代表赴重庆谈判也表明了其争取和平、

民主的诚意和全国人民期盼民主的愿望。 2.战争经过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________________解放区。 (2)战略防御?????

①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 打歼灭战,歼敌七十多万。

②1947年,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

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__________。

(4) 战略决战?????

①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②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展开,先后歼灭黄百韬 和杜聿明集团军。

③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

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

④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5) 最后胜利?????

①1949年元旦,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②北平和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 南京国民政府拒签。

③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

覆灭。

④追歼残余: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 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3.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____________,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

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抗日战争问题

主题1 侵华日军犯下的罪行

(1)发动军事侵略战争。1931年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等。

(2)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是正常的战争行为。重点表现为:①屠杀中国百姓。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暴行记录。②蹂躏妇女:慰安妇等。③践踏国际法:细菌战和化学战。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做解剖试验,还在中国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等。

(3)实行殖民统治

①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华治华”。

②经济上:实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和掠夺劳动力。

③文教上:推行奴化教育,企图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

主题2 两个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主题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八年,是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共两党

主题1 两党关系的演变

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所代表的利益及其主张各不相同,这是双方对抗的主要原因;而在特定(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反帝任务,两党走到一起,这是合作的原因。

图示

(1)合作→对抗→再合作

(2)再合作→再对抗

主题2 历史上的国共合作与对抗比较

(2)国共两次对抗(1927~1937年和1946~1949年)

①革命力量:十年对峙时期的革命力量主要是工人和农民两大阶级;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力量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

②发展趋势:十年对峙时期是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逐渐确立,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是国民党的统治逐渐崩溃的时期,重心由农村逐渐向城市转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时期。

③结果不同:十年对峙后期国共两党结束对抗,初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蒋介石败退台湾,造成海峡两岸长期对立。

史料一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中国现代化史纲》

史料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统一纲领、统一政权、军队,表明是党内合作。

史料二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史料强调“战时民主”表明国共当时合作并没有统一的纲领;实行的是党外合作,高举爱国主义、反法西斯主义旗帜,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

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与祖国分离

例1 (2011·江苏高考)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

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 ( ) 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

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点析从材料信息“1938年4月”“武汉空战”可以推断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武汉会战,因此①表述错误,②表述正确,故选C项。

例2 (2011·天津高考)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 )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答案 B

审题突破从材料信息“毛先生此次去重庆”,可以看出张治中指的是重庆谈判,这次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

例3 (2011·北京高考)(节选)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过不懈探索与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

答案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根据地政权建设;领导根据地军民抗战;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

审题突破要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理论等方面的建设来分析。

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

1.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人民网评论文章认为中日关系应“不忘历史、展望未来”。其中“不忘历史”的内涵不包括 ( ) A.中日历史上曾长期友好

B.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C.多种形式的交流曾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D.大国友好对世界和平的巨大意义

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主干知识——侵华日军的罪行

2.中国人民不仅要牢记日军侵华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仇恨,而且希望日本政府能够客观、

公正地对待侵华战争这一历史问题,还中国人民一段真实的历史。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包括 ( )

①侵犯中国领土主权②实行殖民统治③进行经济掠夺

④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新价值观——爱国主义

3.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题点近代中国伟大人物探索的主题

4.假如2012年4月,受网络穿越潮影响,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三人有机会坐在一起回顾各自一生的奋斗经历,他们共同关注支持的话题最有可能是 ( ) A.推翻满清政府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追求中国民族独立、政治民主

D.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2.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 )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

3.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

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其中引起第④阶段看法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共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B.中国成为抗击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C.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握手言和

D.解放区总结出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

4.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该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最早可能发生于 ( )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D.三大改造时期

5.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D.“打倒列强,除军阀”

6. 1946年10月10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

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7.2012年初金乡党史馆展示了一位90岁高龄的老革命家的笔记,对20世纪中国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的记载是 ( )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平城

D.解放军三千人渡江作战

8.“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 ( )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9.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佐证起点与终点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 )

①在南京江面签订了《南京条约》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③孙中山

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①④

10.(2011·重庆高考)1946年7月,毛泽东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中说:“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此点,应使全党和全解放区人民

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据此,这一时期人民军队采取的主要作战方法是 ( ) A.游击战B.攻坚战

C.阵地战D.运动战

11.毛泽东曾就解放战争时期的某一次战役指出:“……为南部战线空前大战役,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蒋介石则声称,此战是“政权存亡最大之关键”。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12.2011年迎来了中共建党90周年庆,下列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重要关键点的重要作用,其先后顺序应是 ( ) A.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B.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

C.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D.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7年初,国民党陆军上将蒋方震在谈到中国能否打过日本的问题时指出“……中国有地大与人众的两个优越条件,不战则已,战即不能不动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国转弱为强,把敌人拖垮而后矣。”

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在此项大方针下,国军作战之具体运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预定之第三期,为我总反攻时期……。”——《民国高级将领列传》材料二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 117次,小型战斗28 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 211 419人。空军阵亡4 321人,毁机2 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即达二百余位,其中有11位上将、34位中将、48位少将。

——摘自中华网《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请回答:

(1)指出蒋方震和陈诚在抗战的基本策略上有何相同之处?其共同的依据是什么?(4分)

(2)蒋方震和陈诚的主张有合理之处,但均未找到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出路,结合材料分

析:他们认为取得抗战胜利的途径各是什么?其共同的缺陷是什么?(8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国民党的抗战。(8分)

14.阅读以下照片和材料:

材料一以下一组历史照片摄于1945年,较完整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过程。

材料二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自1946年之后,再也没有会面。悠悠五十九载,接近一个甲子,第一代的会面,间隔了第二代、第三代的跨越,如今第四代再会面,这样的“历史剧情”,意义非凡。若江山有思,亦会动容。

——香港《大公报》2005年4月26日社评请回答:

(1)三幅照片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6分)

(2)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促成了此事?结果如何?(6分)

(3)材料二中的社评所说的“第四代再会面”指的什么事件?有何意义?(8分)

答案

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一、1.(1)九一八 2.(1)卢沟桥(2)上海 3.(1)南京(2)潘家峪

二、2.(1)①人民战争②平型关③百团大战 4.(2)滇缅 5.(2)③反法西斯战争

三、1.(1)①和平 2.(1)中原(3)大别山 (5)③国民政府 3.(2)政治格局

命题探究

1.D 2.A 3.D 4.C

课时规范训练

1.D 2.C 3.B 4.B 5.B 6.A 7.B 8.D 9.D 10.D 11.C 12.C 13.(1)都主张持久抗战。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

(2)蒋方震把持久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形势的变化上;陈诚则主张依靠政府和军

队的持久抵抗来争取抗战的胜利。他们都轻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3)与中共合作建立了统一战线,组织全国人民抗战;打破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

的企图;广大国民党官兵英勇作战,作出了巨大牺牲;一度配合了中共在敌后战场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

14.(1)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

(2)抗战胜利后,实现和平、民主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定

“双十协定”,但未能避免内战。

(3)中共领导人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领导人会面进行会谈。

意义: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认识,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高考历史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 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 反攻阶段:1945年8月9日——1945年8月15日 一、九一八事变 1.原因: ①灭亡中国,称霸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②1927年东方会议确定了“征服满蒙”方针 ③为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 ④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日有机可乘 ⑤欧美忙于应付危机,无暇东顾,苏联忙于社会主义建设.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过程: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 3.国民政府政策:不抵抗政策 4.结果: ①东北三省沦陷 ②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 二、七七事变 1.经过: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2.影响: ①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②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总结:防御阶段日军的军事行动主要有哪些?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 ②1932年“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③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战争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中国人民团结抗战、奋勇杀敌的史实; 2)、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认识国共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理念,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 2)、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学习。 3)、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音乐、图片、讨论、阅读等,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及反思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加深对这段惨痛历史的认识,激发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面抗路线,开辟敌后战场,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3)、通过学习全民族的团结抗战和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史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应该向为了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奉献的仁人志士学习,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应以民族大义为重,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抗日战争》这节课同学都很熟悉,而且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加上抗日战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也已经学会在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准备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与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规律性认识,并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重新整合教材,根据“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战”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手段: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6课 抗日战争(同步教学课件+检测试题,2份)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课程标准: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全民族的抗战 1.历史背景 (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 2.共赴国难 (1)国共合作: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全民族抗战。 (2)敌后战场: ①1937年8月,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3)正面战场: ①国民党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②在淞沪会战中,姚子青、谢晋元等爱国官兵英勇抗击日军。 3.结果 中国军队虽取得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胜利,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失陷。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 (2)罪行: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超过三十万人。 2.潘家峪惨案 (1)时间:1941年初。 (2)罪行:在河北省丰润县的潘家峪,杀害一千二百多人。 3.“七三一部队” (1)地点:中国东北。 (2)罪行: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三、抗战的胜利 1.敌后战场 (1)百团大战: ①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组织的战役。 ②特点:主动出击。

(2)作用: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国外战场 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与日军作战,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 3.抗战胜利 (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右图是1938年,江苏画家刘元创作的漫画,同年发表在《抗日漫画》第十期上。此漫画表达的宗旨是什么? 反映了日寇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中。 2.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 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主题一抗日战争的特点……………… [史料探究] 材料一……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937年4月5日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时,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行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寇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技术优势,实施持久消耗战略。”——《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国民党的一些将领提出了怎样的抗战方针?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些抗战方针? 提示:(1)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反

抗日战争总结 高中历史

抗日战争 一.背景 日本:日本首相田中又向天皇上奏了《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秘密奏折(即《田中奏折》),明确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扩张总战略蓝图。 中国:国共十年内战。 国际:世界大国、大国集团和国际组织多采取“不干涉”的绥靖政策,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放纵日本对中国侵略的作用。 二.经过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3年5月,冯玉祥,吉鸿昌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1933年11月,福建事变。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爱国人士李济深、陈铭枢等发动福建事变。此前,第十九路军代表同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代表签署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1935年8月1日,八一宣言。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9日,北平,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全面抗日的到来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1936年5月,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8月13日,上海,八一三事变。日军企图“三月亡华”。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选择题 1.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六日,《上海画报》的内容有:东北民众致陈友仁书、上海救国义勇军之大检阅、宋子文陈立夫谒汪记等。该报出版于公历( ) A.1929年 B.1930年 C.1931年 D.1932年 2.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在此与日军激战长达三个月之久。这场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3.在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中,朗诵者朗读了20世纪30年代四川地方政府的一份公告——《请识字的同胞念给不识字的同胞听》,它号召民众参军报国,共赴国难。这份公告应发布于( ) A.南昌起义时 B.九一八事变前 C.秋收起义中 D.七七事变后 4.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报道中写道:“大规模的抢劫、对妇女施暴,杀戮平民,把中国老百姓从家中赶出来,大批处死战俘与强迫征集壮丁,把南京变成了恐怖城市。”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淞沪会战 B.血战台儿庄 C.百团大战 D.南京大屠杀 5.2019年教育部下发文件,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要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抗战胜利的原因是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B.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国是对抗德国的主要力量 6.阅读下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简表,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重要组成部分③抗日战争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的战争④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日

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下图为抗日战争初期某次会战的概况,这场会战 A. 体现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合作 B. 呈现出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特征 C.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 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8.1932年6月,国民党中宣部通令:“以后关于战争及含有革命性之影片,均在禁摄之列。”各国租借也规定举凡有“九一八、一二八”等字样以及有中国东北地图的影片一律不许在租界上映。但仍有一批宣传反侵略的电影如《恶邻》(1933)、《逃亡》(1935)、《壮志凌云》(1936)等推出。这反映出 A. 共产党积极宣传抗日 B. 列强支持日本侵略 C. 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D. 抗日救亡成为民众的呼声 9.抗战期间,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的军队,占其损失总数的65%。这说明抗日战争 A. 是中国近代反帝斗争第一次完全胜利 B. 大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C.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 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10.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舆论宣传也是斗争的手段 B. 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 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D. 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11.1940年11月,《力报》报道说:“敌机之继续不断地向我陪都猛烈施行轰炸,主要的目标乃在使我大后方造成恐怖的空气,动摇人心,沮丧士气,藉以配合政治上的进攻,打击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第16课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大事记(20世纪30年代前) 19世纪60年代侵略台湾 1894—1895年发动侵华甲午战争 1897年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 一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 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一、日本侵华原因 1.日本: (1)经济危机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法西斯政权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2)“大陆政策”(蓄谋已久)[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b014038555.html,] 2.中国: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正在忙于剿共,对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未做好准备(有机可乘) 3.国际: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国际环境宽松) 二、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主要的侵华事件? 1.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 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 华北事变威逼平津(标志: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全面侵华:1937.7.7卢沟桥事变 [来源:学|科|网Z|X|X|K] 三、全民族抗战

1.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原因 (1)决定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来源:学.科.网] (3)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积极促成 3.全民族抗战的史实 (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①目的: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②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日本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937.12 2.潘家峪惨案 1941 3.七三一部队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时间轴详解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时间轴详解关于历史时间轴和知识大框架是学会生关心的问题,下 面将为大家带来高中必修一的时间轴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公元前1046-771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制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公元前221-206:秦 秦确立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公元前208-公元8年:汉 内朝制度,削弱相权 方法:频繁更换丞相 4.618年到907年唐 设立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 特点及影响:1、相权一分为三2、各部门分工和作,监督牵制提高行政效率3、保证君权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大创造 5.960年到1172年宋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使管军事设三司使管 财政 6.元 元朝的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和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中书省 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省官 互迁 .明1368年到1644年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 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8.清1644年到1840年 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后改名 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作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9.1840-1842(鸦片战争时期) 鸦片战争(英国发动)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东南沿海门户洞开协定关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 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0.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法国发动)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人教版必修一 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案

16、抗日战争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意义。 理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三个战场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分析目前中日关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与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研读、概括、分析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前分组搜集日军侵华材料探究日军侵华的真相,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通过把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联系,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学会历史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 4、比较日中两国政府以及犹太人和少数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引导学生得出启示并结合时事鼓励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警惕日本法西斯的死灰复燃,但是要理性爱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活动揭露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难。进一步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2、通过中国人民斗争、国共两党共赴国难的史实,进一步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以及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3、通过了解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4、通过学习抗战历史,联系当今日本右翼否认史实的态度,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追求真理的态度,提高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十四年抗战,烽火连天的年代,日军的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烧杀掳掠无所不为,通过了解那段心酸的历史,学生能深刻认识到我们如今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最终抗日战争取得了自鸦片战争开始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这一课是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很重要的一课。本课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讲述史实,探究问题,发表见解。本课内容与二战有密切关系,指导学生把中外历史相联系。 3重点难点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全民族的抗战 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 1937年8月,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3.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4.1937年8 --- 11 月淞沪会战,上海失守 5.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2.潘家峪惨案 3.七三一部队 三.抗战的胜利 1.1940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 2.国外战场:缅甸 3.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4.影响: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前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罪恶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总结: 日本制造一系列侵华事件后,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爆发。 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英勇抗战 侵华日军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无数惨案,犯下滔天罪行。 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从1931年至1945年8月,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哪些苦难? 从1931年九一八开始,日本制造了一系列侵华事件,东北三省沦陷,1937年全面侵华开始。日军侵华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如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七三一部队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中国人民是如何克服并最终取得胜利的?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共制定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中国人民坚持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军事原则。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6)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伟大的抗日战争》在必修一专题二中单独成节,凸显了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本节知识点多,内容琐碎,要在一课时的时间内讲授本节内容难度很大。因此,化繁为简、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成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设计过程中,以战争的普遍性的演变规律为主线,围绕主线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讨论,分别获取有关战争原因、进程、结局、影响等方面的主干知识,并加深对战争原因、结局成因、深远影响等重难点的理解。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学生基本获取这次战争的相关知识后,通过一道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题目的随堂练习,有效训练提升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重点培育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具有问题意识,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二、教材分析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本专题的最后一节,前面两节分别讲述了近代以来的列强侵华史包括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包括三元里抗英斗争、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抗日战争放在本专题的最后一节,从教材安排的逻辑顺序上突出了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反侵略斗争这一历史地位。抗日战争的进程包括三个重要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这一进程包含了战争的爆发、战争的进程、战争的结局等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就是关于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而战争发生的深层起因、战争中两个战场的不同作用、战争结局的必然性、战争的深远影响等则是需要分析和理解的重点和难点。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高一学生,这些学生都是90后、00后,他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广,信息丰富,思维活跃,极富个性。他们头脑中关于抗日战争的知识很多,但大多来自于影视剧,是碎片化的、艺术化的东西,而初中教材中所介绍的抗日战争则是以趣味化为主。作为一名高中生,既要能够掌握关于抗日战争的系统性的知识,又要能够理性思考抗日战争的有关问题,这是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基本落脚点和出发点。同时要合理运用初中知识以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问题思考的切口,展开对问题的讨论,在教学流程上要有大胆创新,突出与初中阶段的显著区别,以新颖的设计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究的兴趣。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抗日战争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主要史实;分析和理解抗日战争发生的原因、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作用、抗日战争的结局及成因、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以战争的五个普遍性的规律为主线,紧扣每一规律设计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在师生互相讨论和交流中,学生获取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并形成对抗日战争的正确历史认知。通过具有思维含量的随堂训练,提升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强加给中华民族的;中国的抗战是正义战争,中国的胜利是必然的;全民族团结一致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战胜利对中日两国的国家命运都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战争是人类的灾难,人类命运休戚相关,防止战争发生、避免战争灾难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五、教学重点 1.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 2.日本发动战争的背景因素。 3.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抗日战争同步练(带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高粱叶子青了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这一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西北地区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D.东南地区 2.下面这幅漫画反映的史实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C.东北三省之后不久沦为“狼”的殖民地 D.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中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D.枣宜会战 4.抗战初期,蒋介石曾指出:“……因为倭寇所恃的,是他们强横的兵力,我们就要以逸待劳,以拙制巧,以坚毅持久的抗战,来消灭他的力量。倭寇所有的,是其侵略的骄气,我们就要以实击虚,以静制动,拼死抗战,来挫折他的士气。”这反映出 A.国民党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 B.国共合作推动战略相持阶段到来

C.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 D.蒋介石客观分析了敌我双方情况 5.1937年9月26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致电朱德、彭德怀:“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是所至盼”。这次战役是指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淞沪会战 6.1937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 A.对蒋介石夫妇容貌的赞赏 B.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 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所有政策 D.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 7.对下面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观最有力的驳斥证据是 A.日本曾经遭到原子弹轰炸 B.日本解放了亚洲各国人民 C.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8.1939年8月27日清晨,6架日机在江西省高安县吴珠岭一带投下大批细菌弹,当地民众及外来难民7000多人受到细菌和毒气的严重感染,全身溃烂,2100多人很快断送了生命。这可以说明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练习试题

第16课抗日战争 编者选题表 题号 知识点 易中全民族的抗战1、3 2 抗战的胜利4、5、6 综合7 一、选择题 1.(2017·天津滨海期末)《新中华报》发文称“蒋氏的谈话,指出了团结的深切意义,承认了共产党人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一文章出现的背景是( )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国民大革命开始 C.抗战的全面爆发 D.国共间十年对峙 解析:C 国民党“一大”召开时及国民大革命开始时蒋介石并非国民 党的最高领导人,故A、B两项错误;抗战全面爆发需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故C项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民党多次“围剿”共产党的根据地,并不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故D项错误。 2.(2017·浙江湖州期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在亲自审定的《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中指出:“该战区以扫荡□□敌军根据地,

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句中□□处应填入( ) A.南京 B.上海 C.太原 D.武汉 解析:B 根据材料“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为对淞沪会战的指导,其中心为上海,B项正确。 3.(2017·云南昭通期中)1937年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一二九师奇袭了日军的阳明堡机场,有力地支援了正在忻口前线阻击日军的国民党 中央军。这说明( ) A.八路军成为抗战的主力 B.国民党抗战完全依赖八路军 C.太原会战成为国共合作的典范 D.国共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矛盾 解析:C 题干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战,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故选C。A、B、D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故排除。 4.(2017·河南洛阳期末)聂荣臻曾经夸赞某次大规模战役:“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次大规模战役指的是( ) A.台儿庄战役 B.淞沪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抗日战争

人教版高中老师必修1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抗日战争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全民族的抗战 1.历史背景: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1)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2)华北事变: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 (3)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平津相继失守,成为全国______①______的开端,日本全面侵华。 2.实现:1937年,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_______②________,实现全民族抗战。 3.概况 (1)敌后战场:1937年8日,中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2)正面战场 战役:国民党组织了_____③_____、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结果:虽取得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胜利,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大片领土失陷;粉碎了日本三个月_④_的计划,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三十万人。 2.潘家峪惨案:杀害全村中的一千二百多人。 3.研究细菌战:成立“七三一部队”,利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 (1)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出击日军。 (2)地位:是中国军队____①____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2.入缅作战 (1)背景: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侵入我国云南。为确保___②___畅通,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 (2)战况:救出被围在缅甸的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 3.抗战胜利意义 (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_____③_____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为世界反法西斯_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____④____。 参考答案: 全民族的抗战 ①抗日战争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淞沪会战④灭亡中国 抗战的胜利 ①主动出击②滇缅公路③反对外来侵略④国际地位 要点精析 要点一:多角度探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等,必然要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2.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3.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野心,1936年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4.有利时机:中国国内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做好抗战准备,国际上英美等顽固推行绥靖政策等。 【典型例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 材料二“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材料四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问题:结合四则材料,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有利时机是什么?

抗日战争

第十六课《抗日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事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有关录象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二、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生对抗日战争史的学习比较充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比较熟悉,但是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高中教学要在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强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和历史地位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理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回顾—讨论—探究—反思”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四、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周升国旗仪式必唱的国歌,源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指什么时候呢?(日本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抗日救亡)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不堪回首的岁月,走进伟大的抗日战争。 本节课我们通过回顾历史、探究历史和感悟历史三个主题来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回顾历史——血腥野蛮地侵略 1、侵华事变: 甲午战争后,日本并没有满足已经获得的侵略权益,在20世纪30年代,继续推行侵华战争,结合课本历史纵横思考: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相继进行了哪些侵华战争?说明了什么?对国共两党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建立伪满洲国、华北事变等。说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伟大的抗日战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军的军事侵略: (1)原因: ①根源在于为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出路,因此制订了“灭亡中国,称霸太平洋”的既定国策。 ②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制定了“征服满蒙”的计划。 ③受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迫切要求摆脱经济危机。 ④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日本的侵华过程: (1)局部战争:九一八事变、长城会战、华北事变等。 (2)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 (3)结果:中国失去了大片的领土,其原因是:敌强我弱;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及片面的抗战路线;缺乏国际力量的支持等因素。 3、侵华日军的罪行: (1)罪行:屠杀、细菌战、化学战、劳工与慰安妇以及野蛮的殖民统治等。 (2)殖民统治:①政治:以华制华。②经济:野蛮掠夺。③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二、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表现:*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以及*领导下的抗联;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行动等。 2、救亡运动的高涨 (1)背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表现:关外抗日救亡运动;平津“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

注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三、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四、抗战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战争发起局部反攻。(2)时间地点:

高中历史剧本甲午中日战争【实用】

甲午中日战争(节录) 旁白: 19 世纪末,经过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国力大盛。为了解决国内各种复杂的矛盾, 侵略成性的日本统治集团把魔爪伸向了他昔日的老师——中国。发动了一场旨在侵吞土地,掠夺财富的罪恶战争?? 第一幕:求和基调 人物:李鸿章慈禧太后左宝贵叶志超等人 地点:坤宁宫西暖阁 时间: 1894 年夏 李鸿章:启禀太后,中日开战,前方战事吃紧,海军衙门上来奏折,要求增加海军军费, 以供战需。 慈禧:哦,那就拨一些过去吧。 李鸿章:是,可前一时期,各国赔款刚付清,所以国库紧张万分,海军大臣恳请??恳请?? (李鸿章犹犹豫豫,吞吞吐吐,面带难色) 慈禧:恳请什么呀? 李鸿章:恳请太后把办60 大寿庆典维修颐和园的费用暂时移挪一用? 慈禧:什么?(把眯着的双眼猛的睁开)要挪掉这笔银子!哼!(站起,来回渡步,后 背对李鸿章站定)我好不容易办个寿宴,现在竟打起我的主意来了!告诉他们不可能,今天谁让我不高兴,我以后让他一辈子不高兴!(满面怒容)与日本之战,能和则和,我可不要 到时让我没了好兴致! 李鸿章:是,太后,臣一定照办!(缓缓退出) (天津北洋大臣衙门议事厅) 李鸿章:各位将军,中日虽然交战,但是,仍然要以和为贵,国际友人正在帮我们调停, 能不战最好不战。当前我方,应先定守局,再图进取,更何况过些时日老佛爷就要搞“万寿庆典”。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可不要坏了她老人家的好兴致啊! 左宝贵叶志超等人:是,中堂大人!(齐声) 第二幕:平壤失守 人物:左宝贵叶志超士兵甲 地点:朝鲜平壤城 时间: 1894 年夏 (墙外枪炮声骤紧,喊杀声震天) 士兵甲:左将军,日军已分多路围我平壤城,形势危急! 左宝贵:来,随我上城墙应敌。(急忙出营) (城墙上死尸累累,已有多处被炮弹击中)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

【材料题】 1.(2017·海南高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据《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历史背景。 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有歧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毛泽东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 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出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异同,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2.(2016·浙江高考)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