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关系辨析俞浩胜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关系辨析俞浩胜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关系辨析俞浩胜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种解读

《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白居易本人把这首长诗列入感伤诗。他说写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内,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 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杨玉环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爱情悲剧。其中以杨玉环之死为界限,前半部分写“长恨”的原因,后半部分写绵绵的“长恨”之情。诗中对唐玄宗、杨玉环两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祸乱是有所讽刺的,但对杨玉环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眷恋则赋予很大的同情。感人的正是后者。 全诗分为四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爱情悲剧的起因;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中马嵬事变的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恋;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方士招魂见到杨玉环,表现杨玉环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对长恨歌的理解

谈谈《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的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从贵妃入宫到最后的长恨无期,白居易都一一地向我们道来,尽管有些事情与历史不符,但这也无碍于这篇传世佳作散发其独特的魅力。在以下的论述中,我会将自己对这篇诗作主题的见解,也就是诗人的创作目的进行简单的论证。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1、《长恨歌》的主要内容和主人翁形象的分析;2、当时诗人的生活处境,特别是感情经历;3、分析诗人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的看法与其自身感情经历的联系。 诗眼:“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中的“侧”,说明杨贵妃与唐玄宗的关系亲密无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中的“回”,说明唐明王赐死杨贵妃时的不舍和无奈。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中的“恨”,表现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和遗憾。 在《长恨歌》中,作者一落笔就点出此诗男女主人翁的特点,借此领起全篇。“汉王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唐玄宗作为一国之君,他的主要特点是“重色”,正是由于君王“重色”,自然地,“羞花”之色就出现了,“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这里就是两个人的契合点,接下的一系列描写都集中在杨贵妃受宠上,诗人对两情相悦的渲染极其深刻,亦由于将李杨间的热恋写得如此甜蜜,才有后来悲剧发生时一幅幅生离死别、凄凄惨惨的场景,令人揪心。“掩面”、“回看”、“血泪相和流”等词句,无不带有悲伤的色彩,把玄宗失去最爱的妃子时的特殊心境从玄宗的细节动作上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本人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这可以用李杨恋和诗人感情经历的联系来证明。 此诗作者白居易11岁时,因避战乱,迁至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与小他4岁的一个名叫湘灵的邻家女子相识。湘灵活泼可爱且略懂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两人都情窦初开,便开始热恋。白居易有一首题为《邻女》的诗追述了这件事。到白居易27岁,为了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投靠叔父。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其中在《长相思》中的最后一句诗“枝枝连理生”与《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不谋而合,这里就有痕迹显示《长恨歌》与白居易、湘灵间爱情的关系。白居易29岁考上进士,回符离住了10个月,其间白居易向母亲要求与湘灵成婚,但被门阀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直至白居易在长安做了校书郎,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与湘灵的婚事,但又被母亲拒绝且全家迁离,于是婚事无望。但白居易对湘灵的爱并没有就此结束,之后他又三次写诗表达他对湘灵的思念:《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是还是一直思念湘灵。后来在白居易被贬江州途中,与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相遇,两人抱头痛哭,并写下诗《逢

浅谈长恨歌的主题

浅谈《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其作品主题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古人评论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讽喻,“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唐汝询《唐诗解》);另一种则认为它旨在写李杨的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张基邦《墨庄漫录》)。今人又提出了双重主题说,一方面认为是对李杨生活荒淫的讽喻;另一方面是对其真挚爱情的同情。那么诗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从作品本身来找答案。 《长恨歌》主要是写李杨爱情的,之所以会有讽喻说是因为读者把他们置于了“安史之乱”这场历史事件中,我们不能不说“安史之乱”这场浩劫的发生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贻误政事有很大关系,但这并非是是诗人写作的目的,诗人既然要写李杨的爱情悲剧就不能不写其悲剧发生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看到《长恨歌》所写的不是一般人的爱情,而是封建帝王与获取专宠地位妃子之间的爱情,正是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份,所以他们的爱情就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唐玄宗是一国之君,国家的兴衰、百姓的疾苦,都系君主之一人,因此就注定了他的历史责任是勤于政事、匡江山之社稷,可他也是一名正常的男子,他也渴望爱情、渴望佳人,当他得到了杨玉环,他作为男子柔情的一面得到了显露,他也像平常男子一样沉湎于爱情、迷恋于女色,于是他忘记了国家、忘记了朝廷,这正是他对爱情痴迷如醉的写照,在这儿唐玄宗的确是一个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典例。可是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正在酝量,正是因为他对爱情、女色的过份迷恋,导致朝纲废弛、国事贻误,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我们都知道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面对安史之乱作者不能不有所微词,他认为个人行为引发了国家的不幸,这是一个君王所不应该的。但这并不是《长恨歌》的主旋律,《长恨歌》是以“情”为始终的。 从诗歌内容上看“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直到安史之乱打破了他们甜蜜的生活、爱情的梦境之前,诗人都在着重渲染他们忘情尘世、缠绵的情怀,。面对安史之乱,诗人的巧妙之处在于,有意将玄宗荒淫误国造成的浩劫,进行了淡化处理对,却对二人的生死离别着意形容,使读者感受到的不是历史批判而是悲凉的情感氛围,马嵬坡前六军不发,李隆基无力保全心爱的妃子,在江山、美人面前,在政治道德与情感的激烈冲突中他选择了前者,忍痛含恨舍弃了自己心爱的妃子,面对此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他恨自己无能不能保全自己心爱的人、恨人生的无奈、恨命运的不公,恨自己出生在帝王之家,或许他的心境正如李商隐所写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政乱的发生,心爱人的离去,使玄宗见月伤心、闻铃肠断,车驾回京,路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玄宗的内心是极其复杂的,回到朝廷的他选择了江山并未得到江山,做了太上皇的玄宗,牺牲了爱情又失了政治前途,可谓两手空空,于是他更加

2019-2020学年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限时作业1 长恨歌

课后限时作业(一)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宫粉黛无颜色 ..颜色:美丽,光彩 B.东望都门信马 ..归信马:无心鞭马,任马前行 C.悠悠生死别经年 ..经年:一整年 D.珠箔银屏迤逦 ..开迤逦:曲折绵延 C解析经年:若干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可怜 ..钟鼓初长夜 ..光彩生门户B.迟迟 C.遂教方士殷勤 ..多仙子 ..觅D.其中绰约 D解析A项,古义,可爱,可羡;今义,值得怜悯。B项,古义,缓慢的样子;今义,表示时间长或时间拖得很晚。C项,古义,反复多次;今义,热情而周到。D项,古今同义,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 3.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B.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C.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D.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D解析D项使用了顶真,其他三项使用了对仗。 4.对下列句子中人物形象的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甲、迁客逐臣乙、游子思妇丙、戍卒征夫 ①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②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③解识行人今古恨,路边惟有短长亭。 ④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⑤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⑥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A.甲:①④乙:③⑤丙:②⑥

B.甲:①⑥乙:③④丙:②⑤ C.甲:③④乙:②⑤丙:①⑥ D.甲:③⑥乙:②④丙:①⑤ A解析①出自唐代柳宗元《别舍弟宗一》,从诗句中“去国”“投荒”可看出属于“迁客逐臣”;②出自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从诗句中“羌笛”“关山月”可看出属于“戍卒征夫”;③出自宋代何应龙《行人》,从诗句中“短长亭”可看出属于“游子思妇”;④出自唐代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从诗中“岭树”便可得知作者被贬谪,属于“迁客逐臣”;⑤出自宋代秦观的《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从词中“无消息”可以判断出该词为思妇词,属于“游子思妇”;⑥出自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六)》,从诗句中“辞君”“取楼兰”可以看出属于“戍卒征夫”。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中描摹杨贵妃的绝顶美艳与万种风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恨歌》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把秋天与春天进行近距离观照、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李、杨前后境遇的大起大落。 (3)《长恨歌》中用萤火虫、孤灯烘托唐玄宗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恨歌》中用梨花、春雨形容杨贵妃泪流满面、神情凄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2)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3)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4)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

长恨歌导学案

《长恨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3、感受其凝炼、优美动人的语言及作者对李杨二人赞颂又讽喻的复杂态度。 【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诗歌的主题。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学习课时】四课时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文公。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但《长恨歌》诗人自己将之归为感伤诗一类。从表达方式看,是叙事诗。 2、背景介绍: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Zhōu zhì),,鸿与瑯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抑制祸端),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陈鸿《长恨歌传》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 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初剧作家洪升的《长生殿》等。 3、李、杨的故事: 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家显贵: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伯叔兄弟杨钴官鸿胪卿,杨镝官侍御史,杨钊赐名国忠,天宝十一年封为右丞相)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公元756年,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赏析指导】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以意逆志”是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所说的:“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具体而言,就是我们在解读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孟子原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与古人为友。这被称为一种“作家批评”或者“传记批评”,现在此很多人反对这种阅读的方法。例如英国现代最重要的诗人艾略特就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不应当着眼于诗人,而应当着眼于诗篇。”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回眸( ) 粉黛( ) 骊宫( ) 霓裳( ) 衾被( ) 鼙鼓( ) 仙袂( ) 衣钿( ) 凝睇( ) 钗擘( ) 萦纡( ) 马嵬( ) 阑干( ) 绰约( ) 迤逦() 2、填空 白居易(772~846)_________代诗人,字_______,号_______。他与_______世称“元白”主张为“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以意逆志是一种的诗歌鉴赏方法。(2)知人论世是一种的诗歌鉴赏方法。 第一课时思路整理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2007-11-18 12:22 [内容提要]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我比较赞同爱情说的观点。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用一生浓郁深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爱情政治历史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闲时,曾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外出旅游至马嵬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揣摸、回味、感受。尤其是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那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而表现了爱情的长存,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从白居易的身世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可以看出,白居易以为一个封建君王要能够做到象前期励精图治的唐明皇那样,关键在于“不惑”。因为“不惑”是选贤任能的条件和前提。而唐明皇的后半生正成为反证。白居易正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令人同情的,悲剧性的君王来警示今王引以为戒的。因此,诗中有些问题就容易理解了,如写杨贵妃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避开唐明皇抢儿媳妇的史实不谈,将他们的爱情描写得纯真坚贞,到后来,写唐明皇到了国破妃亡的时候仍然还不悔悟,还要上演“人鬼情未了”的标准爱情悲剧,把一个何等痴情的君王展现在读者面前。然而正是因为他是君主,所以他的“痴情”和“重色”才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如此看来,当了解了白居易对唐明皇的看法以及他的写作目的之后,便不难看出,表面上的矛盾实非矛盾,而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白居易生处中晚唐时段,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 《长恨歌》所涉及的安史之乱历史题材,或许可以写成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但他却选择了另外的主题,这源于诗人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其道德主题并不体现在直接的政治批评中,而是从更一般意义上来规范人们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行为,感情主题与历史主题交织在一起。应该说白居易在此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道德禁忌,或者说,他对道德问题的看法比较单纯。礼防所不容的事情不能做,人本有的情欲也应有适当宣泄。但即使在礼防较宽的唐代,白诗的这种公然将“重色”、“风情”当作诗歌主题,尽情讴歌女性美的描写也已经对某种道德规范和文学模式造成了冲击。他在道德与感情之间有时也有非此即彼的选择,有些可能更为无形但却约束人心的道德锁链是他不愿接受而抛在一边的。白居易在道德与感情问题上也常常陷于困境,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必然发生过若干次精神危机,他的感情生活也许肯定会有不少难言的隐衷吧!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长恨歌》这首诗歌的前半部分作者采用了写实的手法,直露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整个诗歌的开头就用了“汉皇重色思倾国”这么一句蕴含着作者深深的讽刺色彩的句子,点开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更是为下文的叙事性的诗歌内容的书写作了铺垫,从杨玉环被选至“君王侧”,接着又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更为后来的安史之乱的发生埋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1 长恨歌 练习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示例 长恨歌 一、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玉扃.迥.异窘.困炯.炯有神 B.凝睇.孝悌.缔.约啼.笑皆非 C.花钿.佃.户甸.子白圭之玷. D.绰.约泥淖.船棹.卓.然不群 项,jiōng,jiǒng,jiǒng,jiǒng;B项,dì,tì,dì,tí;C项,均读diàn;D 项,chuò,nào,zhào,zhu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妩媚粉黛春霄芙蓉帐暖 B.闲暇揣磨城阙虚无缥缈 C.潇索渺茫缠绵沉湎欢娱 D.萦纡人寰迤逦踌躇不前 项,“霄”应为“宵”;B项,“磨”应为“摩”;C项,“潇”应为“萧”。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导学号50710000) A.始是新承.恩泽时承:承受。 夕殿萤飞思悄然 ..悄然:寂静无声。 B.到此踌躇不能去.去:前往。 尽日君王看不足 ..不足:不厌,不够。 C.上穷.碧落下黄泉穷:穷尽,走到尽头。 天生丽质难自弃 ..自弃:自我埋没。 D.含情凝睇谢.君王谢:道歉。 遂教方士殷勤 ..觅殷勤:热情而周到。 项,“悄然”意为“忧愁的样子”;B项,“去”意为“离开”;D项,“谢”意为“感谢”。 4.名句默写。 (1)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 识。,。 ,。 (2),。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3)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 遍。,。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3)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8题。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5.试分析画线诗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 ,注意结合原诗分析。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长恨歌导学案1 2

长恨歌第1课时导学案 1.作家作品 白居易(772—846),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因其祖、父俱在河南做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白居易是中唐的主要倡导者,主张“”,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人民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用词尖锐,主题鲜明。作品主要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背景简介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十二月(807年1月),唐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他骄奢淫逸,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白居易作此诗也为了 。 3.字音识记 ①云鬓.()②马嵬.()③龙驭.() ④衾.寒() ⑤鼙.鼓() ⑥骊.宫() ⑦玉扃.() ⑧钗擘.() ⑨回眸.() ⑩霓裳.() ?临邛.() ?仙袂.() 4..词语解释 ①可怜 ..光彩生门户:___________________②尽日君王看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云栈萦纡 ..不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剑阁: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到此踌躇 ⑤天旋地转回龙驭 ..星河欲曙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耿耿 5..名句赏析请赏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6.简要梳理这首诗的层次结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7~8题。 野人送朱樱杜甫

最新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是什么呢?大家的看法是什么呢? 篇叙事诗,一经问世,便为读者所喜爱,被誉为“古今长歌第一”(明.何良俊)。但对其主题,众说纷纭。本文试从《长恨歌》的文本特点出发,联系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客观地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第一、从《长恨歌》的文本来看该诗的爱情主题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其时白居易任县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李、杨故事而作。 从诗题上看,《长恨歌》是歌咏“长恨”的。“恨”什么,为什么要“恨”,诗人是通过具体叙写李、杨爱情悲剧,层层展示出来的。 长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它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起到了引领全诗的作用。诗人以汉喻唐,简述了唐玄宗专宠杨贵妃,终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诗句中,闪烁着诗人白居易对唐明皇声色误国的极大痛心。 如果真象一部分人所说本诗主题是讽刺唐明皇酒色误国的话,本人认为有点牵强。首先,全诗共120句,这部分内容不到四分之一,算作略写,我们写文章要讲究详略,详写的才是主题

所在,而本诗四分之三的章节在写李、杨爱情悲剧,所以《长恨歌》表达的是爱情主题。要说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理由不充分。 其次,如果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为何白居易剔除历史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把寿王妃写成“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般的纯情女子,而省去唐玄宗对梅妃的思念及与虢国夫人不清不白的关系,也没写杨贵妃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而陈鸿的《长恨歌传》则写道:“玄宗在位岁久……以声色自娱。……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王邸”。杨贵妃也因“冶其容,敏其词,婉变万态,以中上意”,使其兄弟姊妹封爵拜相,权倾一时。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在《连昌宫词》写道:“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陈鸿、元稹是在揭露、讽刺,而白居易在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并点明了其爱情悲剧的根源,预示着安史之乱的发生。 通览全诗,《长恨歌》以主要篇幅描写了李、杨爱情悲剧,情感之真挚,境况之悲凉,令读者为之唏嘘不已,这种感情不再只是帝王、贵妃间的悲欢离合,而是具有了普通男女爱情悲剧的性质,作者之所以这样刻画人物,就是要突出爱情主题。至于写玄宗重色轻国、专宠杨贵妃,可看成作者笔下帝王的爱情,而玄宗沉湎酒色正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源。 第二、就《长恨歌》写作的背景来看长诗的爱情主题 长诗写于元和元年,离杨贵妃之死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当时

1-1-长恨歌(试题+答案+解析)

课时作业(一) (对应学生用书P5)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凝睇./孝悌.绰.约/泥淖.哽咽./咽.喉 B.玉扃./迥.异萦.纡/楹.联翘.首/翘.起 C.旋.风/旋.转旌.旗/菁.华殷.勤/殷.红 D.花钿./佃.户憧.憬/瞳.孔摇曳./赝.品 解析:A项读音分别为dì/tì,chuò/nào,yè/yān;B项读音分别为jiōng/jiǒng,yíng/yíng,qiáo/qiào;C项读音分别为xuàn/xuán,jīng/jīng,yīn/yān;D项读音分别为diàn/diàn,chōng/tóng,yè/yàn。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霄。 B.九重城阕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C.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D.黄埃散漫风潇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解析:A项,“霄”应为“宵”;B项,“阕”应为“阙”;D 项,“潇”应为“萧”。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似很平常,实际上起 着提纲挈领 ....、统领全篇的作用。 B.作者的褒贬态度不言而喻 ....。

C.唐玄宗与杨贵妃沉湎欢娱,不理朝政,乐极生悲 ....,终于导致 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 D.绵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 .. 涂炭 ..。 解析:D项,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与“人民”重复。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玉容寂寞泪阑干 ..光彩生门户 ..B.可怜 C.到此踌躇 ..不能去D.临别殷勤 ..重寄词解析:B项,“可怜”古义为“可爱”,今义为“怜悯”。 答案:B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臣相顾.尽沾衣顾:看 B.君臣相.顾尽沾衣相:互相 C.含情凝睇谢.君王谢:感谢 D.东望都门信.马归信:随意、随便 解析:C项,“谢”为辞别的意思。 答案:C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令.天下父母心 A.令.初下,君臣进谏B.乃令.秦武阳为副 C.岂合令.郎君D.便言多令.才 解析:例句中“令”的意思是使,让。A项,令:命令;C项,

《长恨歌》导学案解析

《长恨歌》导学案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白居易,字,号。唐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著有《白氏长庆集》。 【诗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偶然间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二、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粉黛.骊.宫霓裳 ..临邛.鼙.鼓绰.约 仙袂.衣钿千乘.钗擘 ..马嵬.阑.干 (2)解释加点词语: a、御宇 ....多年求不得b、含情凝睇 ..谢君王c、姊妹弟兄皆列土 d、宛转 ..登剑阁f、不见玉颜空死处..蛾眉马前死e、云栈萦纡 g、东望都门信马 ..多仙子 ..归h、耿耿 ..星河欲曙天i、其中绰约 j、珠箔银屏迤逦 ..- ..开k、玉容寂寞泪阑干 (3)古今异义: A.六宫粉黛无颜色 ..是 .. d.雪肤花貌参差 ..光彩生门户 c.云鬓半偏新睡觉 .. b.可怜 ⑷名句名段 a.回眸一笑百媚生,。 B. ,芙蓉帐暖度春宵。 c.渔阳鼙鼓动地来,。 D.玉容寂寞泪阑干,。 e.夕殿萤飞思悄然,。 F. ,在地愿为连理枝。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整齐的句式概括出来。 2、题为“长恨歌”,“恨”为何意?谁“恨”?为什么“恨”?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认为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其二,讽喻批判说。认为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其三,双重主题说。认为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我同意双重主题说。我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为此,我从两方面来说明我的观点。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些全部都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将玄宗重美色看作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索,但也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让我们被悲剧气氛所感染,同时也淡化了批判的语气。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寂寞悲伤和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后两部分深切地写出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捉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 由此可见,全诗并不是在一味地叙述和赞美玄宗和贵妃之间的爱,前半部分意在讽刺。后半部分将两人的爱描写得淋漓尽致意在与前半部分相呼应。在爱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最终酿成了长恨的悲剧。玄宗的长恨是失去了挚爱之人,贵妃的长恨是与玄宗的过往既是她的幸福也是她的遗憾,而诗人的长恨则是国家的灭亡…… 除此之外,每个人内心都有渴望一份爱情的心理。而且希望爱情的过程越波澜起伏、越惊天动地越好。人们这种对爱情期盼的心理会不自觉地扩大到他人身上。所以,当人们看到《长恨歌》中对李杨爱情的描写之感人之惊天动地时,便忘了对其主题加以理性的分析。只注重于后半部分对两人爱情的描写,而忽略了前半部分对玄宗的讽刺。 综上所述,我认为《长恨歌》的主题为双重主题。

《长恨歌》导学案

《长恨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独学(A级)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文公。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但《长恨歌》诗人自己将之归为感伤诗一类。从表达方式看,是叙事诗。 2、背景介绍: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Zhōuzhì),,鸿与瑯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抑制祸端),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 ——陈鸿《长恨歌传》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主题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主题 讽喻之中见同情 ——浅析白居易 《长恨歌 》的双重主题 《长恨歌》是中唐诗 人白居易名垂千古的长篇叙事诗, 也是我最喜欢的唐诗之一。 关于这首诗的 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一方面是由于诗歌 本身的多义性和作者态度的暧昧,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李杨爱情与安史之乱的 关系,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这也丝毫不影响《长恨歌》极强的 艺术感染力和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经过仔细的研读和查阅资料之后, 我认为本首诗的主题是双重的, 不能简单 归类为讽喻诗或爱情诗 。 作者一方面站在封建统治的角度, 委婉地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 祸乱,希望当今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励精图治,不要荒淫误国。但全诗,尤其 是写到安史之乱杨贵妃被缢之后, 作者明显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和悲惨 的结局抱着同情的态度。甚至到了诗歌后半段,同情远远压过了讽刺。“在天愿 作比翼鸟, 在地愿作连理枝”的爱情誓言和深深的悲剧气氛, 千百年来感动了无 数男女读者。 《长恨歌》和白居易的另外一首感伤诗《井底引银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 《井底引银瓶》 一诗中, 作者描写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少女和一青年男子一见倾心, 未经父母许可,就与男子私奔结成伴侣。婚后却饱受男方家庭歧视,“不堪主祀 奉频繁”,终于陷于被遗弃又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 作者一方面站在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 对自由婚姻加以劝阻。 毕竟在封建社 会, “不待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钻穴隙相窥, 逾墙相从, 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另一方面,在封建礼教和爱情的冲突中,对受迫害的天真少女,作者又寄予了深 深的同情, 并劝勉女孩子要洁身自爱, 遵守习俗, 避免受到封建伦理宗法的迫害。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误將身轻许人”,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直至今日仍有 重大的反思意义。

高中语文1.1.1长恨歌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 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 [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云鬓.(bìn) 百媚.(mèi) 粉黛.(dài) 骊.宫(lì) B.萤.飞(yíng) 飘飖.(yáo) 金钗.(chāi) 人寰.(wán) C.罗衾.(qīn) 马嵬.(wéi) 耿.直(gěng) 搔.头(nāo) D.鼙.鼓(pí) 霓.裳(ní) 钗擘.(bò) 迤.逦(yǐ) 答案 D 解析A.“骊”读lí;B.“寰”读huán;C.“搔”读sā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金屋妆成霓裳羽衣缓歌慢舞 B.鸳鸯城阙楼阁玲珑犁园弟子 C.踌躇金钗排空御气音容渺茫 D.绰约青娥春霄苦短蜀江水碧 答案 A 解析B.犁—梨;C.御—驭;D.霄—宵。 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可怜 ..光彩生门户可怜:可爱,可羡 B.玉容寂寞泪阑干 ..阑干:纵横 C.雪肤花貌参差 ..是参差:不一致 D.耿耿 ..星河欲曙天耿耿:天色微明的样子 答案 C 解析参差:差不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2分)( ) A.千乘万骑西南行 B.春宵苦短日高起 C.云鬓花颜金步摇 D.梨花一枝春带雨 答案 D

解析A.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B.苦:意动用法,以……为苦。C.云、花: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花一样。 5.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六宫粉黛无颜色 .. B.其中绰约 ..多仙子 C.遂教方士殷勤 .. ..觅 D.云鬓半偏新睡觉 答案 B 解析A.古义:姿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C.古义:反复多次。今义:热情而周到。 D.古义:睡醒。今义:进入睡眠状态。 6.下列对句子所运用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夸张) B.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夸张、借代) C.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比喻、夸张) D.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对偶) 答案 C 解析没有夸张,用的是象征和比喻。 7.名句默写。(4分) (1)《长恨歌》中点明题旨,照应开头的一句是:“,。” (2)“,”两句通过视觉形象来描写杨贵妃的痛苦心情,玉容寂寞,泪水纵横,都是从脸上表现出来的内心苦楚。 (3)《长恨歌》中形容杨贵妃一笑倾城,使得唐玄宗后宫之中的其他妃子都黯然失色的句子是“,”。 (4)《长恨歌》中使得天下百姓都羡慕不已,恨不得自己也有这样的女儿,可以跟着沾光得福,至于历来让人看重的男孩,倒不放在心上的句子是“,”。 答案(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4)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阅读达标] 阅读《长恨歌》选段,完成8~9题。(11分)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