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毛中特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单)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单)就全党而言,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单)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上《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

(多)为什么能够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成功的历史经验。

(单)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的共识,成为经验的总结。

(单/多)刘少奇在七大(1945年)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一次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关系。

(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据: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多)党中央,延安时期主要领导人,除了毛泽东之外,还有哪些人?张闻天(总书记)、朱德(总司令)、王稼祥(委员)、周恩来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科学内涵

*(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本质和根本原则。

(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主要有: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扎根生长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多)两次历史性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次飞跃: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

(多)历史进程的主要阶段:党在幼年时期的探索第一次飞跃文化大革命第二次飞跃(多)三大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单----江泽民创造性地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选择)

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开拓其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最新成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单)6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完全正确: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由与中国

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大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经验/根本经验

6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本身就是一条普遍真理。

60多年来成功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应该与本国国情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成功;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赋予其鲜明的本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胜利。

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不断推动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大题2.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需要我们对“举什么旗”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人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多)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单)中国革命的道路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多)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可独立成一项)、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

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单)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多)毛泽东思想获得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多)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单/多/得分点)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

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邓小平理论

**(单)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性评价:1997年9月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题。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推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大根本要求,关键在与时俱进,本质在执政为民,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

科学发展观

结合点: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与民生问题结合;可持续发展(资源、能源、环境);实质又好又快与增长方式转变完全一致。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多)科学发展观的三大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依据;(单)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中国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历史依据)。

(多)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主题

为什么说科学发挥咱观也是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所谓发展是第一要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邓小平强调的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

(多)怎样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做到哪些?

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多/得分点)以人为本是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 *(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多)统筹兼顾总方针: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统筹兼顾的五大内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兼顾主要利益关系: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和集体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五个统筹”的工作内容和“四个统筹”的利益关系,概括起来就是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5.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又好又快,好字优先,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增长方式转变是一致的)

如何理解速度与效益的相互关系/科学发展观讲不讲速度?

科学发展观不是不重视速度,而是强调以质量为中心,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辩证统一,追求一种有质量、讲效益、结构优化的速度,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地和谐与协调,追求社会公平和成果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多)为什么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联系的整体。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单)毛泽东在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原因时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单)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多)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角度一: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角度二: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单)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在《论新阶段》中提出以“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单)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确立是在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后。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单)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单)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该讲话也是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的第一个宣言书。

(单)21世纪,江泽民提出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单)2004年1月,胡锦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单)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第二节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完整表述: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单)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多)实事求是的两大基本要求: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问:如何理解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理论证明: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坚持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解放思想不能肯一次性完成,是常提常新的事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才能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才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践证明:

4、改革开放39年的历程,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第一个宣言书,1992年年

初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是第二个宣言书。

(多)什么是解放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992年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发展是硬道理得首先;三个有利于的思想;既要反右又要防左的思想。在南方谈话中,解放思想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全过程。

问:什么事求真务实?

答:求真务实就是: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发展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之真,务发展根本利益之实;求执政规律之真,务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要把工作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做到讲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坚定不移,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

问:为什么要坚持独立自主?

答: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本本上找不出来;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不能照搬;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中国是一个大国,不可能依赖外国解决中国问题,也不可能封闭起来实现自己发展。

问:三个统一是哪三个统一?

答:矛盾(即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国情)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概念、原理、方法论、错误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一旦任何一个发生变化,则理论要创新,实践要升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多)鸦片战争后,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变化:1.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2.封建的中国逐渐变为半封建的中国。近代封建社会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六个基本特点P38

(多)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单)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多)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或者根本目的是:1.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推翻反对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2.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3.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单)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创造必要的前提。

(多)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俄国十月革命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原因)1.中国反帝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由此转变为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2.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是: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

(单)1926,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确立农民同盟军的思想(单)1926年前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党逐渐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和新民主义革命理论的开始形成。(单)《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正式形成。(《反对本本主义》是思想路线。

(多)抗日战争时期理论: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

4.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

(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也是毛泽东思想走向全面成熟的标志是:1.《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2.《<共产党人>发刊词》;3.《新民主主义论》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单)1939,《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单)1948,《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的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单)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单)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是:帝国主义

(多)反对封建主义的根本任务是:1.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制度;2.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3.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干扰)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

(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1.工人阶级;2.农民阶级;3.城市小资产阶级;4.民族资产阶级

(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单/多/得)关于农民问题:1.农民是这个革命的主力军;2.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3.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4.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5.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多)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1.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2.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关键时刻表现出软弱(根源)、妥协和摇摆性。

(多)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1.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2.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单)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是:强大的革命武装

(单)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是: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

(单)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多)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1.新时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2。革命的领导力量;3.指导思想事马克思列宁主义;4.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多)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其性质:1.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2.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

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3.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多)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1.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2.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单)194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初次提出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单)1945,《论联合专政》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了完整论述。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多)1.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2.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反封建根本任务)

(多)土地革命路线:1.依靠贫雇农;2.团结中农;3.有步骤、有分别得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多)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2.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得)为什么保护民族工商业?

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

1.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2.同官僚资产阶级相比,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系较少,且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它对发展现代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

4.在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资本主义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发展过度了,而是严重发展不足;

5.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必须采取保护的政策。但是这种保护不是无条件的。需要保护和发展的资本主义,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单)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与初级阶段文化纲领的区别:资产阶级思想有无合法性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单)《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了中国革命道路。

(单)1938年11月,《战争和战略问题》确立了中国革命道路

(单)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主观条件(单)共产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策,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红色政权存在的现实可能性P46

(单)中国是一个大国和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是造成长期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根本原因。

(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是: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

(多)建立统一战线的原因是:1.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两头

小中间大的社会;2.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多)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内容:1.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2.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多)统一战线联盟事件的三大策略:1.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2.在革命进程中,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3.在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得)党的建设

1.党的建设的特殊困难和主要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得环境,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的主要矛盾。

2.中国党的建设的最大特点是,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全党,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多)党建思想三大作风: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2.和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作风;3.自我批评的作风。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由国家支配,控制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2.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3.新民主主义社会:①一个过渡形式的社会②不是什么独立的社会形态③总体上属于社会主义体系,以社会主义作为发展趋势。

4.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五种经济成分: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②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③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①③⑤是主要经济成分,⑤是国家支配和控制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5.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建设的总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6.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阶级力量。

7.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解决的根本途径: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8.1953年6月,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9.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10.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①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实际上已经居于相对强大的地位,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土地改革完成后,广大人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互助合作为发展生产与抵御自然灾害提供了优越性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成

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④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1.对社会主义改造的4点经验: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注:人民公社是达到了社会主义的扩大

1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步骤:①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具有社会主义是商业萌芽性质)②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③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

1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经验: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者。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阻力,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4.所谓赎买,①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②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份利润,即定息。

15.和平赎买的优越性:①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②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③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④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⑤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服务。

16.和平赎买的原因:①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其中存在着接受改造的可能性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保顿来处理提供了前提③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④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

17.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

初级形式的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

高级形式的资本主义是个别企业的公司合营和全行业的公司合营

18.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步骤:①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②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司合营③实行全行业的公司合营

19.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由低到高的方式③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20.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的标志: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以占绝对优势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和提前

完成,使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③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④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⑤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变化

2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2.(得分点,多)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③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有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④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①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没有机会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发展资本主义

②时代环境和国际条件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③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无产阶级及其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才能解决中国实现民族解放、人民民主和国家独立和统一的任务总之,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而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不是由哪一部分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中国人民包括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人士共同作出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一)毛泽东探索的成果(8点)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的重要观点包括: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他强调价值规律是个大学校,可以教会干部怎样管理经济。在社会主义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③……………………不可超越

④提出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

⑤提出在中国具体条件下,应该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指导,农、轻、重并举的现代化建设。

⑥从世界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与斗争的角度,提出了要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永不变质的思想,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思想接班人。

⑦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

⑧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二)刘少奇提出①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地呃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②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③农村生产和分配的单位不能太大,如果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④实行同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

(三)周恩来提出了①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②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

(四)陈云提出了①“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②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③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④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

(五)邓小平提出了①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②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③强调联产承包责任制。

(六)朱德提出了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

(七)邓子恢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也坚持联产承包)

2、(单选)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3、(单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首要地位。(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5、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两项基本原则(1)一个公有制占主体(2)一个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7、为什么发展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迫切要求发展生产力。

8、江泽民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9、(多选)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依据在于: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直接提炼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是以发展作为思想主题的;同时,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也是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3)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并通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使社会主义更好的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

(4)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的问题?)(是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是套话,要记住。)

10、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11、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必要性:看书P68

12、怎样代表先进生产力?

(1)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2)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13、(多选)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①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②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重要位置③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④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4、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①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②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③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④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2.(单)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

列宁当时主要回答了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

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

也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

3.斯大林没有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反而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1952年又宣布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

4.毛泽东: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图、尚未完成的思想,又明确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需要经过生产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后,才算获得了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毛泽东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的盲目乐观情绪。

批评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人,还批评了否认价值规律和等级交换等错误思想倾向。

5.(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实情。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2)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讨论》,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以初级的阶段。

(3)党的十三大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作了系统阐述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范畴。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4.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是防止和反对“左”“右倾错误”的思想武器;

是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指南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多)三大依据

1.历史依据: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现实依据:人口多、底子薄到现在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合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时代依据: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单)1.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才能根本解决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才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注意内容

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大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多/得分点)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

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多)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第一,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要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第二,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

(新增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殊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纲领的根本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根本目的)。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们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根本方针),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目的)。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名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的)。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个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又把这一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

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两步走战略”。

1979年12月,邓小平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1980年1月,他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10年,初步提出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歩,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党的十五大把“三歩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1)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根据宽裕,

(2)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水平

新的“三步走”战略包括了“两个一百年”。(多)建党100周年,建国100周年

(多)“三步走”策略的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发展战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多)五大新要求:

又快又好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单)胡锦涛2008年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国先后发生3次伟大革命,第一次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三次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

问:分析关于改革开放的三个错误认识。

答:受教条主义观点影响的人,喜欢用姓“资”姓“社”的观点去看待改革开放,喜欢用传统社会主义标准衡量改革开放,将改革开放的新措施、新探索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

实质:否定改革开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甚至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主张僵化,保守,走回头路。

信奉西方新自由主义观点的人经济上主张私有化,政治上主张多党制或三权分立的民主,思想上指导多元化,淡化意识形态,主张非意识形态。

实质: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照抄、照搬西方制度。

认为马克思正统在欧洲,民主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主张用欧洲的福利制度解决贫富差距,用议会民主解决腐败问题,强调民主社会主义救中国。

实质:用传统社会主义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主张资本主义道路。

顶级本质: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我党始终坚持的基本观点。改革开放的目的(三大目的)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就是通过对传统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多选)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WHY?)

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党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要从根本上解放我国生产力发展,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同时也要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即全面改革。

它会引起整个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

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政权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问: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

答:1、我们要看到改革开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2、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出现问题是必然的,但是改革开放中出现得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

3、但,问题是次要的,成绩是根本的,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事实辩证得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中国第三次伟大革命。

(多)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贡献: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它是否实现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的全面性

※(重点多选)三个有利于(判断改革具体措施的败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上不能陷入姓“资”还是姓“社”的抽象争论。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单)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问: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要做到:

在社会主义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单)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单)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单)

如何从和谐社会高度处理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问:如何在对外开放中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答: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上应当有全面的认识。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同它对立斗争的一面,也要充分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利用的一面。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要学习和吸收一切优

秀成果,尤其是吸收和借鉴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成果。

对外开放的实质就是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同时,也要拒接资本主义消极腐朽的东西,要反对将资本主义的制度模式、思想价值观念照抄照搬到中国。

问:如何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答: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前提。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的目的是要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基础上,又能够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多)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问:如何在对外开放中实现增长方式转变?

答: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作为一个长期的根本的战略方针,把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扩大消费需求,将消费转移到第一位,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到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动力协调拉动的轨道上来。

问:对外开放为何要与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相结合?

答: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投资和对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国内消费需求严重不足,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对外市场依存度超过60%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争端日益尖锐,国家经济面临重大风险。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1.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2.认为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三个方面,不给工厂一点权力,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

二.(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发展的四阶段:1.198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2.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总体来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不再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3.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4.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三.南方谈话关于经济的精辟论断的重要性:1.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2.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指示了方向

※四.(多/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提出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

处,主张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基本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五(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最基本的特征)

2.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六.(得)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的特征,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1.两者就其市场经济而言,具有共性: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等等

2.两者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必然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根本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作用和措施

【地位】:

1.所有制改革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打破单一制公有制经济的束缚,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十二大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

2.十三大把非公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3.党的十四大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益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

4.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非公经济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而且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色之一,主要优越性之一。

【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

1.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2.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3.在政策、资金方面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

4.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5.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二.(多)确立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

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三.(多)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1.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2.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四.为什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反对私有化?

1.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主要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反对私有化主张:

.目前世界上搞私有化的国家和地区占绝大多数,有200个,但是真正“发达”比较发达的只是其中的少数,证明私有化并不一定就能带来解决发展,更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相反,前些年私有化却给一些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至今仍然没有走出困境。

.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一样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振兴和发展我国经济的正确道路,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搞私有化,在国内会导致两极分化使人民遭殃,国外会出现跨国资本控制伤害国家主权和国民经济命脉,那就是离开社会主义的道路,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不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要求,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五.(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六.(多)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1.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的条件;2.强调质的提高。

七.(单)股份制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可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起大量资本,弥补个别资本积累和积聚的不足,缓解个别资本积累的有限性同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巨额资本之间的矛盾,其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依据:1.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分配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展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取得相应的收入;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4.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分配方式可以也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按照“共同富裕”的要求,解决贫富差距过分悬殊的问题:

1.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但共同富裕不等于全体人民在同一时间以同等的速度实行同等程度的富裕,不等于平均主义。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必由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