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 各种排序方法的比较(switch选择方法)

实验六    各种排序方法的比较(switch选择方法)
实验六    各种排序方法的比较(switch选择方法)

实验六各种排序方法的比较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排序的基本概念,对排序的稳定性及排序的时间复杂性有深刻的认识。

2.掌握各种排序方法的基本思想和算法实现。

3.能够灵活地选用某种排序方法解决问题。

二、实验要求

1.认真阅读和掌握本实验的参考程序。

2.保存程序的运行结果,并结合程序进行分析。

三、实验内容

编写一个程序,对所给的数据(程序中给出或通过键盘初始化均可)进行排序,要求尽可能多的选择不同的排序算法,并显示排序前和排序后的结果。

实验详细代码:

#include

#include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N 10

int a[10]={49,37,65,97,76,13,27,49,7,71};

typedef int KeyType;

typedef int DataType;

typedef struct

{

KeyType key;

DataType info;

}RecordNode;

typedef struct Sort

{

int n;

RecordNode *record;

}SortObject;

struct Node;

typedef struct Node ListNode;

struct Node

{

KeyType key;

ListNode *next;

};

typedef ListNode * LinkList;

/*对链表按递增序进行表插入排序,链表中第一个结点为表头结点*/ void listSort(LinkList * plist)

{

ListNode *now, *pre, *p, *q, *head;

head=*plist;

pre=head->next;

if(pre==NULL) return;

now=pre->next;

if(now==NULL) return;

while( now!=NULL)

{

q=head; p=head->next;

while(p!=now && p->key<=now->key) {q=p;p=p->next;}

if(p==now) {pre=pre->next;now=pre->next; continue;}

pre->next=now->next;

q->next=now; now->next=p;

now=pre->next;

}

}

/*Shell排序*/

void shellSort(SortObject * pvector, int d)

{

int i, j, increment;

RecordNode temp;

for (increment = d; increment > 0; increment /= 2)

{

for(i=increment; in; i++)

{

temp=pvector->record[i];

j=i-increment;

while(j>=0 && temp.keyrecord[j].key)

{

pvector->record[j+increment]=pvector->record[j];

j-=increment;

}

pvector->record[j+increment]=temp;

}

}

}

/*直接选择排序*/

void selectSort(SortObject * pvector)

{

int i, j, k;

RecordNode temp;

for( i = 0; i < pvector->n-1; i++ )

{

k=i;

for(j=i+1; jn; j++)

if(pvector->record[j].keyrecord[k].key) k=j;

if(k!=i)

{

temp=pvector->record[i];

pvector->record [i]= pvector->record [k];

pvector->record [k]=temp;

}

}

}

/*冒泡排序*/

void bubbleSort(SortObject * pvector)

{

int i, j, noswap;

RecordNode temp;

for(i=0; in-1; i++)

{

noswap=TRUE;

for(j=0; jn-i-1; j++)

if(pvector->record[j+1].keyrecord[j].key)

{

temp=pvector->record[j];

pvector->record[j]=pvector->record[j+1];

pvector->record[j+1]=temp;

noswap=FALSE;

}

if(noswap) break;

}

}

/*快速排序*/

void quickSort(SortObject * pvector, int l, int r)

{

int i, j;

RecordNode temp;

if(l>=r) return;

i=l; j=r; temp=pvector->record[i];

while(i!=j)

{

while( (pvector->record[j].key>=temp.key) && (j>i) ) j--;

if(irecord[i++]= pvector->record [j];

while( (pvector->record[i].key<=temp.key) && (j>i) ) i++;

if(irecord[j--]= pvector->record[i];

}

pvector->record[i]=temp;

quickSort(pvector,l,i-1);

quickSort(pvector,i+1,r);

}

/*二組歸併算法算法*/

void merge(RecordNode* r, RecordNode *r1, int low, int m, int high) {

int i,j,k;

i=low; j=m+1; k=low;

while( (i<=m) && (j<=high) )

{

if(r[i].key<=r[j].key) r1[k++]=r[i++];

else r1[k++]=r[j++];

}

while (i<=m) r1[k++]=r[i++];

while (j<=high) r1[k++]=r[j++];

}

/*对r做一趟归并,结果放在r1中*/

void mergePass(RecordNode *r, RecordNode *r1, int n, int length){ int j, i=0;

while(i+2*length-1

{

merge(r,r1,i,i+length-1,i+2*length-1);

i+=2*length;

}

if(i+length-1

merge(r,r1,i,i+length-1,n-1);

else

for(j=i; j

}

/*二路歸並排序法*/

void mergeSort(SortObject *pvector)

{

RecordNode record[N];

int length =1;

while(lengthn)

{

mergePass(pvector->record,record,pvector->n,length);

length*=2;

mergePass(record,pvector->record,pvector->n,length);

length*=2;

}

}

void s1() /*Shell排序*/

{

int i;

SortObject *p3=(SortObject *)malloc(sizeof(SortObject));

p3->n=10;

p3->record=(RecordNode *)malloc(sizeof( RecordNode)*p3->n);

for(i=0;in;i++)

p3->record[i].key=a[i];

shellSort(p3, 4);

printf("Shell排序后: ");

for(i=0;in;i++)

printf("%d ",p3->record[i].key);

printf("\n");

}

void s2() /*直接选择排序*/

{

int i;

SortObject *p4=(SortObject *)malloc(sizeof(SortObject));

p4->n=10;

p4->record=(RecordNode *)malloc(sizeof(RecordNode)*p4->n);

for(i=0;in;i++)

p4->record[i].key=a[i];

selectSort(p4);

for(i=0;in;i++)

printf("%d ",p4->record[i].key);

printf("\n");

}

void s3() /*冒泡排序*/

{

int i;

SortObject *p5=(SortObject *)malloc(sizeof(SortObject));

p5->n=10;

p5->record=(RecordNode *)malloc(sizeof(RecordNode)*p5->n);

for(i=0;in;i++)

p5->record[i].key=a[i];

bubbleSort(p5);

printf("起泡排序后: ");

for(i=0;in;i++)

printf("%d ",p5->record[i].key);

printf("\n");

}

void s4() /*快速排序*/

{

int i;

SortObject *p6=(SortObject *)malloc(sizeof(SortObject));

p6->n=10;

p6->record=(RecordNode *)malloc(sizeof(RecordNode)*p6->n);

for(i=0;in;i++)

p6->record[i].key=a[i];

quickSort(p6,0,p6->n-1);

for(i=0;in;i++)

printf("%d ",p6->record[i].key);

printf("\n");

}

void s5() /*二路归并排序*/

{

int i;

SortObject *p7=(SortObject *)malloc(sizeof(SortObject));

p7->n=10;

p7->record=(RecordNode *)malloc(sizeof(RecordNode)*p7->n);

for(i=0;in;i++)

p7->record[i].key=a[i];

mergeSort(p7);

printf("二路归并排序后: ");

for(i=0;in;i++)

printf("%d ",p7->record[i].key);

printf("\n");

}

void main()

{

int i,b;

printf(" 實驗六:各種排序算法的比較\n ");

printf("根據已知得出排序前的結果是: ");

for(i=0;i<10;i++)

printf("%d ",a[i]);

printf("\n\n");

printf("各類排序算法以及算法的選擇如下:\n\n");

printf(" 1——Shell排序法\n");

printf(" 2——直接選擇排序法\n");

printf(" 3——冒泡排序法\n");

printf(" 4——快速排序法\n");

printf(" 5——二路歸並排序法\n");

printf(" 0——結束\n");

printf("\n\n 請選擇一種方法并輸出: ");

scanf("%d",&b);

printf("\n\n");

while(1)

{

switch(b)

{

case 1: s1(); break;

case 2: s2(); break;

case 3: s3(); break;

case 4: s4(); break;

case 5: s5(); break;

case 0: exit(0);

}

printf(" \n 請再接著選擇一個并輸出(0——结束):");

scanf("%d",&b);

printf("\n");

}

}

实验结果截图:

各种排序算法比较

排序算法 一、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 1. 基本思想: 每次将一个待排序的数据元素,插入到前面已经排好序的数列中的适当位置,使数列依然有序;直到待排序数据元素全部插入完为止。 2. 排序过程: 【示例】: [初始关键字] [49] 38 65 97 76 13 27 49 J=2(38) [38 49] 65 97 76 13 27 49 J=3(65) [38 49 65] 97 76 13 27 49 J=4(97) [38 49 65 97] 76 13 27 49 J=5(76) [38 49 65 76 97] 13 27 49 J=6(13) [13 38 49 65 76 97] 27 49 J=7(27) [13 27 38 49 65 76 97] 49 J=8(49) [13 27 38 49 49 65 76 97] Procedure InsertSort(Var R : FileType); //对R[1..N]按递增序进行插入排序, R[0]是监视哨// Begin for I := 2 To N Do //依次插入R[2],...,R[n]// begin R[0] := R[I]; J := I - 1; While R[0] < R[J] Do //查找R[I]的插入位置// begin R[J+1] := R[J]; //将大于R[I]的元素后移// J := J - 1 end R[J + 1] := R[0] ; //插入R[I] // end End; //InsertSort // 二、选择排序 1. 基本思想: 每一趟从待排序的数据元素中选出最小(或最大)的一个元素,顺序放在已排好序的数列的最后,直到全部待排序的数据元素排完。 2. 排序过程: 【示例】: 初始关键字[49 38 65 97 76 13 27 49] 第一趟排序后13 [38 65 97 76 49 27 49] 第二趟排序后13 27 [65 97 76 49 38 49] 第三趟排序后13 27 38 [97 76 49 65 49] 第四趟排序后13 27 38 49 [49 97 65 76] 第五趟排序后13 27 38 49 49 [97 97 76]

各种排序算法的总结和比较

各种排序算法的总结和比较 1 快速排序(QuickSort) 快速排序是一个就地排序,分而治之,大规模递归的算法。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归并排序的就地版本。快速排序可以由下面四步组成。 (1)如果不多于1个数据,直接返回。 (2)一般选择序列最左边的值作为支点数据。(3)将序列分成2部分,一部分都大于支点数据,另外一部分都小于支点数据。 (4)对两边利用递归排序数列。 快速排序比大部分排序算法都要快。尽管我们可以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写出比快速排序快的算法,但是就通常情况而言,没有比它更快的了。快速排序是递归的,对于内存非常有限的机器来说,它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2 归并排序(MergeSort)

归并排序先分解要排序的序列,从1分成2,2分成4,依次分解,当分解到只有1个一组的时候,就可以排序这些分组,然后依次合并回原来的序列中,这样就可以排序所有数据。合并排序比堆排序稍微快一点,但是需要比堆排序多一倍的内存空间,因为它需要一个额外的数组。 3 堆排序(HeapSort) 堆排序适合于数据量非常大的场合(百万数据)。 堆排序不需要大量的递归或者多维的暂存数组。这对于数据量非常巨大的序列是合适的。比如超过数百万条记录,因为快速排序,归并排序都使用递归来设计算法,在数据量非常大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堆栈溢出错误。 堆排序会将所有的数据建成一个堆,最大的数据在堆顶,然后将堆顶数据和序列的最后一个数据交换。接下来再次重建堆,交换数据,依次下去,就可以排序所有的数据。

Shell排序通过将数据分成不同的组,先对每一组进行排序,然后再对所有的元素进行一次插入排序,以减少数据交换和移动的次数。平均效率是O(nlogn)。其中分组的合理性会对算法产生重要的影响。现在多用D.E.Knuth的分组方法。 Shell排序比冒泡排序快5倍,比插入排序大致快2倍。Shell排序比起QuickSort,MergeSort,HeapSort慢很多。但是它相对比较简单,它适合于数据量在5000以下并且速度并不是特别重要的场合。它对于数据量较小的数列重复排序是非常好的。 5 插入排序(InsertSort) 插入排序通过把序列中的值插入一个已经排序好的序列中,直到该序列的结束。插入排序是对冒泡排序的改进。它比冒泡排序快2倍。一般不用在数据大于1000的场合下使用插入排序,或者重复排序超过200数据项的序列。

数据结构各种排序方法的综合比较

数据结构各种排序方法的综合比较 结论: 排序方法平均时间最坏时间辅助存储 简单排序O(n2) O(n2) O(1) 快速排序O(nlogn)O(n2)O(logn) 堆排序O(nlogn)O(nlogn)O(1) 归并排序O(nlogn)O(nlogn)O(n) 基数排序O(d(n+rd))O(d(n+rd))O(rd) PS:直接插入排序、冒泡排序为简单排序,希尔排序、堆排序、快速排序为不稳定排序 一、时间性能 按平均的时间性能来分,有三类排序方法: 时间复杂度为O(nlogn)的方法有:快速排序、堆排序和归并排序,其中以快速排序为最好;时间复杂度为O(n2)的有:直接插入排序、起泡排序和简单选择排序,其中以直接插入为 最好,特别是对那些对关键字近似有序的记录序列尤为如此; 时间复杂度为O(n)的排序方法只有,基数排序。 当待排记录序列按关键字顺序有序时,直接插入排序和起泡排序能达到O(n)的时间复杂度;而对于快速排序而言,这是最不好的情况,此时的时间性能蜕化为O(n2),因此是应该尽量避免的情况。简单选择排序、堆排序和归并排序的时间性能不随记录序列中关键字的分布而改变。 二、空间性能 指的是排序过程中所需的辅助空间大小。 1. 所有的简单排序方法(包括:直接插入、起泡和简单选择)和堆排序的空间复杂度为O(1); 2. 快速排序为O(logn),为栈所需的辅助空间; 3. 归并排序所需辅助空间最多,其空间复杂度为O(n ); 4.链式基数排序需附设队列首尾指针,则空间复杂度为O(rd)。 三、排序方法的稳定性能 1. 稳定的排序方法指的是,对于两个关键字相等的记录,它们在序列中的相对位置,在排序之前和经过排序之后,没有改变。 2. 当对多关键字的记录序列进行LSD方法排序时,必须采用稳定的排序方法。 3. 对于不稳定的排序方法,只要能举出一个实例说明即可。 4. 快速排序和堆排序是不稳定的排序方法

几种常见内部排序算法比较

常见内部排序算法比较 排序算法是数据结构学科经典的内容,其中内部排序现有的算法有很多种,究竟各有什么特点呢?本文力图设计实现常用内部排序算法并进行比较。分别为起泡排序,直接插入排序,简单选择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针对关键字的比较次数和移动次数进行测试比较。 问题分析和总体设计 ADT OrderableList { 数据对象:D={ai| ai∈IntegerSet,i=1,2,…,n,n≥0} 数据关系:R1={〈ai-1,ai〉|ai-1, ai∈D, i=1,2,…,n} 基本操作: InitList(n) 操作结果:构造一个长度为n,元素值依次为1,2,…,n的有序表。Randomizel(d,isInverseOrser) 操作结果:随机打乱 BubbleSort( ) 操作结果:进行起泡排序 InserSort( ) 操作结果:进行插入排序 SelectSort( ) 操作结果:进行选择排序 QuickSort( ) 操作结果:进行快速排序 HeapSort( ) 操作结果:进行堆排序 ListTraverse(visit( )) 操作结果:依次对L种的每个元素调用函数visit( ) }ADT OrderableList 待排序表的元素的关键字为整数.用正序,逆序和不同乱序程度的不同数据做测试比较,对关键字的比较次数和移动次数(关键字交换计为3次移动)进行测试比较.要求显示提示信息,用户由键盘输入待排序表的表长(100-1000)和不同测试数据的组数(8-18).每次测试完毕,要求列表现是比较结果. 要求对结果进行分析.

详细设计 1、起泡排序 算法:核心思想是扫描数据清单,寻找出现乱序的两个相邻的项目。当找到这两个项目后,交换项目的位置然后继续扫描。重复上面的操作直到所有的项目都按顺序排好。 bubblesort(struct rec r[],int n) { int i,j; struct rec w; unsigned long int compare=0,move=0; for(i=1;i<=n-1;i++) for(j=n;j>=i+1;j--) { if(r[j].key

选择决策方案应遵循的原则

选择决策方案应遵循的原则 (1)悲观原则,或称小中取大原则,由伍尔德提出;(2)乐观原则,或称大中取大原则,由赫威兹提出;(3)最小遗憾原则,或称大中取小原则,由萨凡奇提出。 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模型 一、浴盆模型: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面于三个阶段:(1)早期失效;(2)偶然失效;(3)耗损失效。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实践证明,“浴盆模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提醒人们在,在政策早期失效时,不要为早期失效率一时较大的现象所迷惑,而应着重于失效的质的分析。切忌轻易地修改政策,造成政策不稳定。早期失效过程是难以避免的,除非分析结果确系政策本身错误,否则轻率改变政策必然引起振荡。在偶然失效时,要不断采取追踪检查,提出新措施,修正原方案,尽可能地使这一时期延长。而在耗损失效时,失效率反映政策老化的程度,要抓紧机会,做好政策创新,必须及时制定出新政策,取而代之。 二、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在众多研究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中,美国学者T.B史密斯所提出的模型具有较大影响。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要素。史密斯模型与已往的政策执行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了执行中理想化的政策,而且也强调了执行中的其它三个因素。人们习惯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理想化政策的制定上,似乎政策执行是简单地照章办事,不太注意目标群体,更少考虑到执行机构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实践证明,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对政策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政策执行组织及其成员政策实施会涉及到多个组织和多层政府,但大致分为三类:初始的政策制定者(中心)执行层官员(外围)政策所指向的团体与个人(目标群体) 政策对象是直接的大范围内的政策利益得失者。公共政策对他们的作用,以及他们对公共政策的反作用同时存在。 政策环境原则上说狭义的政策环境是指政策制定系统外的一切与之想关的因素,他们是决定或影响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 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及作用 一、一个完整的公共政策过程,除了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有效的执行外,还需要对政策实施以后的效果进行判断,以确定政策的价值,并及时反馈。这种活动就是公共政策评价。它由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所组成:(1)规范,即确定公共政策评价得以进行的标准;(2)信息,即惧有关评价对象的各种信息;(3)分析,即评价者运用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政策的价值做出判断,得出结论。分析是公共政策评价最基本的活动;(4)建议,即对未来的公共政策实践提出建议,以决定现有的公共政策是否继续实行、修改或是终结,是否要采取新的公共政策。 关于公共政策评价的含义,基本上有三种观点:主要是对公共政策方案的评价;对公共政策全过程的评价;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我们认为,公共政策评价的着眼点应是政策效果,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活动表现评价方法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活动表现评价方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活动表现评价方法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活动表现评价的含义、特点及意义 1.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活动表现评价的含义活动表现评价( Performance Assessment) 发起于美国,20 世纪80 年代后,这种评价方法被大量地用于学科课程的教学诊断评价中。它是质性评价方法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化学实验教学的活动表现评价,是指评价者(可以是化学教师、家长、学生自己或同伴) 依据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对学生化学实验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所进行的一种客观、综合的评价。对于化学实验教学的活动表现评价的含义,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理解。 ·这种评价离不开一定的化学实验学习活动,而且这种活动是由学生完成的。 ·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学生在化学实验学习活动中要完成某种任务或一系列任务。 ·活动具有较强的情景性,力求在真实的情景中完成任务。 ·这种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外显的行为表现。 ·这些表现不仅仅只是化学实验学习活动的结果,更重要的还应包括学生在具体的化学实验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 2. 化学实验教学的活动表现评价的特点及意义同传统的纸笔测验相比,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活动表现评价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评价力求在真实的情景中来进行,因而,通过评价可以使学生关注与化学实验有关的实际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评价的范围扩大了,不仅能评价认知领域的内容,同时也能对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化学实验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进行评价。因而,有利于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 ·评价深度增加了,不仅仅只是在记忆性内容的层面上进行评价,而且还常常涉及到应用和创造等能力的考察。因而,有利于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评价不是“一次性”的或“一考定终身”,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进行评价,因而,通过评价可以较为真实的了解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情况。 ·评价是针对学生个体的,同样一个化学实验学习活动,每一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差异还很大,因而,这种评价更具有个别性和针对

排序算法时间复杂度比较

排序算法比较 主要容: 1)利用随机函数产生10000个随机整数,对这些数进行多种方法排序。 2)至少采用4种方法实现上述问题求解(可采用的方法有插入排序、希尔排序、起泡排序、快速排序、选择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并把排序后的结功能果保存在不同的文件里。 3)给出该排序算法统计每一种排序方法的性能(以运行程序所花费的时间为准进行对比),找出其中两种较快的方法。 程序的主要功能: 1.随机数在排序函数作用下进行排序 2.程序给出随机数排序所用的时间。 算法及时间复杂度 (一)各个排序是算法思想: (1)直接插入排序:将一个记录插入到已排好的有序表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记录数增加1的有序表。 (2)冒泡排序:首先将第一个记录的关键字和第二个记录的关键字进行比较,若为逆序,则将两个记录交换,然后比较第二个记录和第三个记录的关键字。依此类推,直到第N-1和第N个记录的

关键字进行过比较为止。上述为第一趟排序,其结果使得关键字的最大纪录被安排到最后一个记录的位置上。然后进行第二趟起泡排序,对前N-1个记录进行同样操作。一共要进行N-1趟起泡排序。 (3)快速排序: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则可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已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4)选择排序:通过N-I次关键字间的比较,从N-I+1个记录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并和第I(1<=I<=N)个记录交换。 时间复杂度分析

10000个数据的时间比较: 程序源代码: /********************************************************************************************** package test; public class SortArray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in = 1;//生成随机数最小值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 = 10000;//生成随机数最大值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Length = 10000;//生成随机数组长度(测试的朋友建议不要超过40000,不然你要等很久,如果你电脑配置绝对高的情况下你可以再加个0试试)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数组长度:"+Length+", Min:"+Min+", Max:"+Max); long begin; long end; int arr[] = getArray(Length);

供应商的选择标准与方法

供应商的选择标准与方法 供应链上游企业的活动对决定供应链的柔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的经济环境充满了竞争性和不确定性。客户的需求总在不断变化,企业对市场反应速度的要求越来越快,相应地,制造商的产品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为了满足这种需求的多变性,许多企业采用了敏捷制造、精益生产等创新性战略以实现生产的柔性化。然而单纯依靠制造商的能力来强化供应链的柔性是不够的,供应链上游企业的活动对决定供应链的柔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既然供应商的能力如此重要,那么制造商应该如何进行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以提高自身的柔性呢? 与供应商建立联盟 供应商选择战略是制造商采用的、评价和筛选可以满足自身需要的供应商的战略。近年来,国外很多制造企业都制定了供应商选择战略,他们致力于供应群的整合,仅仅与少数有资质的供应商建立联盟关系,并运用供应商的优势和技术来支持自己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从而有效地管理了采购和供应。 供应商选择的重要性源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准时制生产 的趋势导致制造商选用的供应商数量减少;其次,由于资源稀缺,供需双方需要更好沟通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再次,许 多企业邀其供应商参与到他们早期的产品研发阶段,以使自己能够更好地为客户带来价值。 供应商选择战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集中在 供应商选择标准上,另一方面集中在供应商选择方法上。 对供应商选择研究最早、影响也最大的是Dickson G.W.(1966)。它通过分析170份对美国采购经理协会的采购代 理人和采购经理的调查结果,得到了23项供应商绩效评价标准。Dickson认为,“质量、成本和历史配送水平是供应商选择最重要的3个标准。”自Dickson之后,大量的学者对供应商 的选择准则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Hatherall (1988)对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一、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一个相对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应包括的内容有: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记录,及结果处理、问题和讨论等。 (二)、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 (1)、当制备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时,不能用强氧化性酸,如: ①、制氢气不能用HNO3、浓H2SO4,宜用稀H2SO4等。另外,宜用 粗锌(利用原电池原 理加快反应速率),不宜用纯锌(反应速率慢)。 ②、同理,制H2S、HBr、HI等气体时,皆不宜用浓H2SO4。前者宜 用稀盐酸,后两者宜 用浓磷酸。 FeS + 2HCl = FeCl2+ H2S↑H3PO4+ NaBr NaH2PO4+ HBr↑(制HI用NaI) (2)、与反应进行、停滞有关的问题 用CaCO3制CO2,不宜用H2SO4。生成的微溶物CaSO4会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进 一步进行。 (3)、MnO2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备的Cl2中含HCl气体和水蒸气较多;若用 KMnO4代替MnO2进行反应,由于反应不需加热,使制得的Cl2中含HCl气体和水蒸气极 少。 (4)、酸性废气可用碱石灰或强碱溶液吸收,不用石灰水,因为Ca(OH)2属于微溶物质,石灰水中Ca(OH)2的含量少。 (5)、检查多个连续装置的气密性,一般不用手悟法,因为手掌热量有限。 (6)、用排水法测量气体体积时,一定要注意装置内外压强应相同。

(7)、实验室制备Al(OH)3的反应原理有两个:由Al3+制Al(OH)3,需加氨水;由AlO2-制Al(OH)3,需通CO2气体。 (8)、装置顺序中,应先除杂后干燥。如实验室制取Cl2的装置中,应先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气体,后用浓H2SO4吸收水蒸气。 2、可行性 (1)、在制备Fe(OH)2时,宜将NaOH溶液煮沸,以除去NaOH溶液中溶解的O2;其次在新制的FeSO4溶液中加一层苯,可以隔离空气中的O2,防止生成的Fe(OH)2被氧化。 (2)、实验室一般不宜采用高压、低压和低温(低于0℃)等条件。 (3)、在急用时:宜将浓氨水滴入碱石灰中制取NH3,不宜用NH4Cl与Ca(OH)2反应制取NH3;又如,宜将浓HCl滴入固体KMnO4中制备Cl2;还有将H2O2滴入MnO2中制O2,或将H2O滴入固体Na2O2中制备O2等。 (4)、收集气体的方法可因气体性质和所提供的装置而异。 (5)、尾气处理时可采用多种防倒吸的装置。 3、安全性 实验设计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的药品和一些有危险性的实验操作,当必须使用时,应注意 有毒药品的回收处理,要牢记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以防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 (1)、制备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务必认真验纯,以防爆炸! (2)、易溶于水的气体,用溶液吸收时应使用防倒吸装置。 (3)、对强氧化剂(如KClO3等)及它与强还原剂的混合物,千万不能随意研磨,以防止 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引起人身伤害等事故。 (4)、有毒气体的制备或性质实验均应在通风橱或密闭系统中进行,尾气一般采用吸收或燃 烧的处理方法。 (5)、混合或稀释时,应将密度大的液体缓慢加到密度小的液体中,以防液体飞溅。如浓硫 酸的稀释等。 (6)、用Cu制CuSO4,可先将Cu在空气中灼烧成CuO,再加稀

实验 各种排序方法的比较

实验六各种排序方法的比较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排序的基本概念,对排序的稳定性及排序的时间复杂性有深刻的认识。 2.掌握各种排序方法的基本思想和算法实现。 3.能够灵活地选用某种排序方法解决问题。 二、实验要求 1.认真阅读和掌握本实验的参考程序。 2.保存程序的运行结果,并结合程序进行分析。 三、实验内容 编写一个程序,对所给的数据(程序中给出或通过键盘初始化均可)进行排序,要求尽可能多的选择不同的排序算法,并显示排序前和排序后的结果。 #include #include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N 10 int a[10] = { 9,27,45,87,17,23,25,92,8,75 }; typedef struct { int key; int info; }RecordNode; typedef struct Sort { int n; //记录个数 RecordNode *record; }SortObject; /*直接插入排序*/ void insertSort(SortObject *pvector) { int i, j; RecordNode temp; for (i = 1; i < pvector->n; i++) { temp = pvector->record[i]; j = i - 1;

while ((temp.key < pvector->record[j].key) && (j >= 0)) { pvector->record[j + 1] = pvector->record[j]; j--; } if (j != (i - 1)) pvector->record[j + 1] = temp; } } /*二分法插入排序*/ void binSort(SortObject * pvector) { int i, j, left, mid, right; RecordNode temp; for (i = 1; i < pvector->n; i++) { temp = pvector->record[i]; left = 0; right = i - 1; while (left <= right) { mid = (left + right) / 2; if (temp.keyrecord[mid].key) right = mid - 1; else left = mid + 1; } for (j = i - 1; j >= left; j--) pvector->record[j + 1] = pvector->record[j]; if (left != i) pvector->record[left] = temp; } } struct Node; typedef struct Node ListNode; struct Node { int key; ListNode *next; }; typedef ListNode * LinkList; void listSort(LinkList * plist) { ListNode *now, *pre, *p, *q, *head; head = *plist; pre = head->next; if (pre == NULL) return;

各种排序法比较

各种排序法的比较 按平均时间将排序分为四类: (1)平方阶(O(n2))排序 一般称为简单排序,例如直接插入、直接选择和冒泡排序; (2)线性对数阶(O(nlgn))排序 如快速、堆和归并排序; (3)O(n1+£)阶排序 £是介于0和1之间的常数,即0<£<1,如希尔排序; (4)线性阶(O(n))排序 如桶、箱和基数排序。 各种排序方法比较: 简单排序中直接插入最好,快速排序最快,当文件为正序时,直接插入和冒泡均最佳。 影响排序效果的因素: 因为不同的排序方法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和要求,所以选择合适的排序方法 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①待排序的记录数目n; ②记录的大小(规模); ③关键字的结构及其初始状态; ④对稳定性的要求; ⑤语言工具的条件; ⑥存储结构; ⑦时间和辅助空间复杂度等。 不同条件下,排序方法的选择 (1)若n较小(如n≤50),可采用直接插入或直接选择排序。 当记录规模较小时,直接插入排序较好;否则因为直接选择移动的记录数少于直接插人,应选直接选择排序为宜。 (2)若文件初始状态基本有序(指正序),则应选用直接插人、冒泡或随机的快速排序为宜; (3)若n较大,则应采用时间复杂度为O(nlgn)的排序方法:快速排序、堆排序或归并排序。 快速排序是目前基于比较的内部排序中被认为是最好的方法,当待排序的关键字是随机分布时,快速排序的平均时间最短; 堆排序所需的辅助空间少于快速排序,并且不会出现快速排序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这两种排序都是不稳定的。 若要求排序稳定,则可选用归并排序。从单个记录起进行两两归并,排序算法并不值得提倡,通常可以将它和直接插入排序结合在一起使用。先利用直接插入排序求得较长的有序子文件,然后再两两归并之。因为直接插入排序是稳定的,所以改进后的归并排序仍是稳定的。

各种流量计选型的原则和方法

一、流量计选型的原则 选择流量计的原则首先是要深刻地了解各种流量计的结构原理和流体特性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 要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及考察周边的环境条件进行选择。也要考虑到经济方面的因素。一般情况下,主要应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选择: ①流量计的性能要求; ②流体特性; ③安装要求; ④环境条件; ⑤流量计的价格。 1、流量计的性能要求 流量计的性能方面主要包括:测量流量(瞬时流量)还是总量(累积流量);准确度要求;重复性;线性度;流量范围和范围度;压力损失;输出信号特性和流量计的响应时间等。 (1)测流量还是总量 流量测量包括两种,即瞬时流量和累积流量,比如对分输站管道的原油属于贸易交接或石油化工管道进行连续配比生产或生产流程的过程控制等需要计量总量,间或辅以瞬时流量的观察。在有的工 作场所对流量进行控制则需配备瞬时流量测量。因此,要根据现场计量的需要进行选择。有些流量计比如容积式流量计,涡轮流量计等,其测量原理是以机械计数或脉冲频率输出直接得到总量,其准确 度较高,适用于计量总量,如配有相应的发讯装置也可输出流量。电磁流量计、超声流量计等是以测量流体流速推导出流量,响应快,适用于过程控制,如果配以积算功能后也可以获得总量。 (2)准确度 流量计准确度等级的规定是在一定的流量范围内,如果使用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或比较窄的流量范围内,比如,仅在很小的范围内变化,此时其测量准确度会比所规定的准确度等级高。如用涡轮流量计计量油品装桶分发,在阀门全开的情况下使用,流量基本恒定,其准确度可能会从级提高到级。 用于贸易核算、储运交接和物料平衡如果要求测量准确度较高时,应考虑准确度测量的持久性,一般用于上述情况下的流量计,准确度等级要求为级。在这样的工作场所一般是现场配备计量标准设备(比如体积管),对所使用的流量计进行在线检测。近几年由于原油的日趋紧张和各单位对原油计量的高要求,对原油计量提出实行系数交接,即除了每半年对流量计进行一次周期检测后,贸易交接双方协商每1个月或2个月对流量计进行检定确定流量系数,每天根据流量计计量的数据与流量计流量系数计算出数据进行交接,以提高流量计的准确度,也称为零误差交接。 准确度等级一般是根据流量计的最大允许误差确定的。各制造厂提供的流量计说明书中会给出。 一定要注意其误差的百分率是指相对误差还是引用误差。相对误差为测量值的百分率,常用“%R' 表示。引用误差则是指测量上限值或量程的百分率,常用“%FS'。许多制造厂说明书中并未注明。比如,浮子流量计一般都是采用引用误差,电磁流量计有的型号也有采用引用误差的。 流量计如果不是单纯计量总量,而是应用在流量控制系统中,则检测流量计的准确度要在整个系统控制准确度要求下确定。因为整个系统不仅有流量检测的误差,还包含有信号传输、控制调节、操作执行等环节的误差和各种影响因素。比如,操作系统中存在有2M右的回差,对所采用的测量仪 表确定过高的准确度(级以上)就是不经济和不合理的。就仪表本身来说,传感器与二次仪表之间的准确度也应该适当相配,比如说设计出来未经实际标定的均速管误差如在土%-± 4%之间,配上% % 高准确度的差压计就意义不大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检定规程或制造厂说明书中对流量计所规定的准确度等级指的是其流量计的最大允许误差。但是由于流量计在现场使用时受环境条件、流体流动条件和动力条件等变化的影响,将会产生一些附加误差。因此,现场使用的流量计应是仪表本身的最大允许误差和附加误差的合成,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有时候可能现场的使用环境范围内的误差会超过流量计的最大允许误差。 (3)重复性

几种排序算法的分析与比较--C语言

一、设计思想 插入排序:首先,我们定义我们需要排序的数组,得到数组的长度。如果数组只有一个数字,那么我们直接认为它已经是排好序的,就不需要再进行调整,直接就得到了我们的结果。否则,我们从数组中的第二个元素开始遍历。然后,启动主索引,我们用curr当做我们遍历的主索引,每次主索引的开始,我们都使得要插入的位置(insertIndex)等于-1,即我们认为主索引之前的元素没有比主索引指向的元素值大的元素,那么自然主索引位置的元素不需要挪动位置。然后,开始副索引,副索引遍历所有主索引之前的排好的元素,当发现主索引之前的某个元素比主索引指向的元素的值大时,我们就将要插入的位置(insertIndex)记为第一个比主索引指向元素的位置,跳出副索引;否则,等待副索引自然完成。副索引遍历结束后,我们判断当前要插入的位置(insertIndex)是否等于-1,如果等于-1,说明主索引之前元素的值没有一个比主索引指向的元素的值大,那么主索引位置的元素不要挪动位置,回到主索引,主索引向后走一位,进行下一次主索引的遍历;否则,说明主索引之前insertIndex位置元素的值比主索引指向的元素的值大,那么,我们记录当前主索引指向的元素的值,然后将主索引之前从insertIndex位置开始的所有元素依次向后挪一位,这里注意,要从后向前一位一位挪,否则,会使得数组成为一串相同的数字。最后,将记录下的当前索引指向的元素的值放在要插入的位置(insertIndex)处,进行下一次主索引的遍历。继续上面的工作,最终我们就可以得到我们的排序结果。插入排序的特点在于,我们每次遍历,主索引之前的元素都是已经排好序的,我们找到比主索引指向元素的值大的第一个元素的位置,然后将主索引指向位置的元素插入到该位置,将该位置之后一直到主索引位置的元素依次向后挪动。这样的方法,使得挪动的次数相对较多,如果对于排序数据量较大,挪动成本较高的情况时,这种排序算法显然成本较高,时间复杂度相对较差,是初等通用排序算法中的一种。 选择排序:选择排序相对插入排序,是插入排序的一个优化,优化的前提是我们认为数据是比较大的,挪动数据的代价比数据比较的代价大很多,所以我们选择排序是追求少挪动,以比较次数换取挪动次数。首先,我们定义我们需要排序的数组,得到数组的长度,定义一个结果数组,用来存放排好序的数组,定义一个最小值,定义一个最小值的位置。然后,进入我们的遍历,每次进入遍历的时候我们都使得当前的最小值为9999,即认为每次最小值都是最大的数,用来进行和其他元素比较得到最小值,每次认为最小值的位置都是0,用来重新记录最小值的位置。然后,进入第二层循环,进行数值的比较,如果数组中的某个元素的值比最小值小,那么将当前的最小值设为元素的值,然后记录下来元素的位置,这样,当跳出循环体的时候,我们会得到要排序数组中的最小值,然后将最小值位置的数值设置为9999,即我们得到了最小值之后,就让数组中的这个数成为最大值,然后将结果数组result[]第主索引值位置上的元素赋值为最小值,进行下一次外层循环重复上面的工作。最终我们就得到了排好序的结果数组result[]。选择排序的优势在于,我们挪动元素的次数很少,只是每次对要排序的数组进行整体遍历,找到其中的最小的元素,然后将改元素的值放到一个新的结果数组中去,这样大大减少了挪动的次序,即我们要排序的数组有多少元素,我们就挪动多少次,而因为每次都要对数组的所有元素进行遍历,那么比较的次数就比较多,达到了n2次,所以,我们使用选择排序的前提是,认为挪动元素要比比较元素的成本高出很多的时候。他相对与插入排序,他的比较次数大于插入排序的次数,而挪动次数就很少,元素有多少个,挪动次数就是多少个。 希尔排序:首先,我们定义一个要排序的数组,然后定义一个步长的数组,该步长数组是由一组特定的数字组成的,步长数组具体得到过程我们不去考虑,是由科学家经过很长时间计算得到的,已经根据时间复杂度的要求,得到了最适合希尔排序的一组步长值以及计算

选择分销商的原则与方法

如何选择分销商 当目标市场购买者众多、分布面又广的时候,不少生产厂商会发现自身的销售力量、资金以及分销经验有限,需要借助于市场上专业销售机构来实现商品分销,于是就提出了联合分销商,开拓分销渠道的任务。 不少生产厂商已经发现联合分销商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分销商有不同类型,企业形象、声誉和市场影响力也有很大差别,而且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和采购政策,要找到合适的分销商并不容易。分销渠道拓展,成为企业经营上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问题的关键在于,联合分销商不是为了一笔买卖,而是要“结亲"——商品分销的战略伙伴或合作者,在分销渠道中形成相对应的社会分工或引起分销渠道结构的重组。这种分销渠道结构通常能够影响到分销成本,影响到消费者需要的商品能否及时、准确地转移到消费者手上,也影响到消费者和最终用户心目中的产品定位。选择分销商的重要性使不少企业感到压力。那么如何选择分销商呢? 一、选择分销商的原则 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说明了这样一个基本道理,明确选择分销商的目标和原则,并且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全面了解每一个将被选择的分销商的情况,是选择分销商的起点和前提条件。明确目标是选择分销商的前提之一。这里有两个层次的目标要加以区分:第一个层次为基本目标,即选择中间商,建立分销渠道

要达到什么分销效果。第二个层次为手段目标,即要建立怎样的分销渠道,它在实现第一层次目标的过程中应当发挥什么作用。建立分销渠道的目标明确之后,这些目标就被转换成选择分销商的原则,成为指导分销商选择工作的纲领。一般来说,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把分销渠道延伸至目标市场原则。这是建立分销渠道的基本目标,也是选择分销商的基本原则。企业选择分销商,建立分销渠道,就是要把自己的产品打入目标市场,让那些需要企业产品的最终用户或消费者能够就近、方便地购买,随意消费。根据这个原则,分销经管人员应当注意所选择的分销商是否在目标市场拥有其分销通路(如是否有分店、子公司、会员单位或忠诚的二级分销商).是否在那里拥有销售场所(如店铺、营业机构)。 2.分工合作原则。即所选择的中间商应当在经营方向和专业能力方面符合所建立的分销渠道功能的要求。尤其在建立短分销渠道时,需要对中间商的经营特点及其能够承担的分销功能严格掌握。一般来说,专业性的连锁销售公司对于那些价值高、技术性强、品牌吸引力大、售后服务较多的商品,具有较强的分销能力。各种中小百货商店、杂货商店在经营便利品、中低档次的选购品方面力量很强。只有那些在经营方向和专业能力方面符合所建分销渠道要求的分销商,才能承担相应的分销功能,组成一条完整的分销通路。 3.树立形象的原则。在一个具体的局部市场上,显然应当选择那些目标消费者或二级分销商愿意光顾甚至愿意在那里出较高价格购买商品的分销商。这样的分销商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具有较好的形象,能够烘托并帮助建立品牌形象。 4.共同愿望和共同抱负原则。联合分销商进行商品分销,不单是对生产厂商、对消费者有利,对分销商也有利。分销渠道作为一个整体,每个成员的利益来自于

数据排序的几种方法c语言实现

数据排序的几种方法(c语言实现) /* 功能:用以下几种方法实现c语言中的常用排序 选择排序 冒泡排序 插入排序 快速排序 堆排序 归并排序 基数排序 希尔排序 */ #include <stdio.h> void select_Sort1(int a[],int n); void select_Sort2(int a[],int n); void bubble_Sort(int a[],int n); void insert_Sort(int a[],int n); void quick_Sort(int a[],int low,int high); int findpos(int a[],int low,int high); int main() { int a[10]; int i; printf("please enter ten int number:\n"); for(i=0;i<10;i++) { scanf("%d",&a[i]); } //select_Sort2(a,10); //bubble_Sort(a,10); //insert_Sort(a,10); quick_Sort(a,0,9); printf("after sorted:\n"); for(i=0;i<10;i++) { printf("%5d",a[i]);

} return 0; } //===========================第一种方法:选择排序法======================================= //用一种较为容易理解的方法实现选择排序 void select_Sort1(int a[],int n) { int i,j,k; //外部循环从小到大,依次找出各位置上的值(最后一个位置上的值除外,因为在循环的过程中各个位置上的值逐渐确定下来,最后一个值自然就确定了) for(i=0;i<n-1;i++) { //内部循环从外部循环指针的下一个位置开始,将后续位置上取到的值逐渐与外部循环所对应的指针上的值进行比较 for(j=i+1;j<n;j++) { if(a[j]<a[i]) { // 找到比该位置上的值小的值就进行一次交换 k=a[i]; a[i]=a[j]; a[j]=k; } } } } //以下方法实现起来效率更高,之所以效率高是因为找到一个比外循环指针所对应值更小的值时没有马上交换而是把位置先记录下来,内循环结束后再交换 void select_Sort2(int a[],int n) { int i,j,k,t; //外部循环从小到大,依次找出各位置上的值(最后一个位置上的值除外,因为在循环的过程中各个位置上的值逐渐确定下来,最后一个值自然就确定了) for(i=0;i<n-1;i++) { //内部循环从外部循环指针的下一个位置开始,将后续位置上取到的值逐渐与外部循环所对应的指针上的值进行比较 k=i;//k的作用是记录内部指针一趟比较下来,哪个位置所对应的值比外指针所对应的值小,将该位置存放到k中,默认情况下k的值是外指针对应位置 for(j=i+1;j<n;j++) {

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验1 《科达组装电脑管理信息系统》 一、上机实验目的 1. 了解使用数据库开发一个小型信息系统的过程。 2. 掌握使用Access 数据库保存数据、按用户要求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友好界面输出信息报告的方法。 3. 掌握Access 数据库查询、统计、输出等功能。 4.通过实验理解数据库知识、软件开发工具知识和管理信息系统知识,了解如何将它们融会贯通起来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服务。 二、上机实验基本要求 1. 在规定上机时间内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任务,由指导老师检查通过。 2. 按时提交上机实验报告。 3. 指出系统的创新之处(学生要说明系统的创新点及意义)。 三、开发系统资料 (一)公司基本情况 科达电脑公司现在是一个销售电脑外部设备和组装电脑的小公司,成长很快。该公司成立于1997 年,由于销售量增长很快,公司考虑扩展其业务。 公司目前推出5 种型号的计算机:入门级PC、家用PC、小企业PC、高能PC 和超强PC。公司采用标准配件组装这些计算机,其中一些配件如键盘、鼠标、主板及电源对所有型号的计算机都是一样的。另外一些配件象CPU,不同型号的计算机有不同的配置,入门级和家用PC 使用的是Celeron 系列产品,而其它型号则使用不同速度的Pentium 系列产品。还有一些配件包括硬盘、显示器和声卡对不同型号的计算机有不同的配置。在某些计算机中可能有一个特别的配件,另外一些则可能有多个特别的配件。例如,一些计算机中配置多条内存,另一些则配置多个硬盘。 (二)各种型号计算机的配置说明 科达公司的仓库里存放着装配公司五种计算机的全部配件,一共有36 个品种,每组装一台计算机,会使用15~20 种配件。 下列表格给出了每种计算机使用配件的详细情况。(注意,这些表格含有大量的重复和冗余,这种格式是不宜用作数据库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