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跷跷板

3 跷跷板
3 跷跷板

年级三学科科学备课人姚红霞时间

第一单元课题: 3跷跷板

跷跷板

《跷跷板》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跷跷板为探究的切入点,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及天平的结构特点。但是,在本单元以“力”为探究主题的构建模式指导下,玩跷跷板、保持杠杆平衡也用到重力、压力等。另外,本单元各课例均有“游戏”的成份,跷跷板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玩的一种玩具,让孩子们在玩中发现,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热情很高,爱观察,爱实验,爱游戏,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还不能对身边的事物、游戏等产生科学的认识,因此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引导,引领他们去发现游戏中的科学,进行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教学难点:杠杆尺的平衡条件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玩一玩跷跷板 2、教师准备: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实验记录表、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回忆游戏提出问题 1、师生谈话: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玩过)在玩跷跷板时,有什么发现或问题?(师板书:跷跷板) 2、学生充分汇报交流发现,提出问题。(发现:跷跷板一边高,一边低;重的一边把轻的一边压起来了;有时轻的也能把重的翘起来;有时两边一样高,是平的…… 问题: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1、谈话: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2、生猜测:可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重的一边往下落,轻的一边会往上升。 还可能与位置有关…… (三)合作探究表达交流, 1、师介绍杠杆尺,请大家用杠杆尺证明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使杠

《玩跷跷板》教案

玩跷跷板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重难点: 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 教具、学具: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天平、设计表格。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在玩跷跷板时,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 [学生说说自己以前玩跷跷板时的感受。]预设:跷跷板一会往上翘,一会往下翘;两个一样重的小朋友玩跷跷板会两边一样高……师追问:两边一样高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谁知道?引出平衡并板书。 2.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回顾玩跷跷板的情景(师课件演示学生在玩跷跷板) 看到这里,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预设:一个小孩子怎么把一个大人给翘起来?一个同学怎么把两个同学翘起来? 你还想到哪些问题?预设:小孩怎样才能把大人翘起来?跷跷板怎样才能平衡?教师及时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二、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1.大家提得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那么跷跷板保持平衡到底跟什么有关系呢?让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生独立思考) 2.汇报交流,哪个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预设:跷跷板保持平衡与两边的重量有关。除了重量,还可能与位置有关。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还与位置有关系的?我们玩跷跷板时,就见过小同学把大同学跷起来,光与重量有关是不对的。教师板书“重量”,“位置”。 那么位置是相对于哪里说的? 预设:支撑点。有的离支撑点远,有的离支撑点近。 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还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引导学生做实验。 三、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认识杠杆尺 教师出示杠杆尺: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平衡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 2.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全班交流。 你们打算怎样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学生汇报交流:预设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在右边第一格也挂一个钩码。我们打算在左边右边3个格子的地方各挂2个钩码。 刚才,我们设计的只是一种玩法,就是让杠杆尺左右两边的重物一样,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么样,使杠杆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预设:左边挂的钩码少一些,右边挂的钩码多一些;我们打算让杠杆尺两边的钩码数量不一样, 3.分组实验 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跷跷板说课稿

跷跷板》说课稿 一、说教材: “跷跷板”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 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经历比较活动,增强轻重的生活体验。 3、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 4、通过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三、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学会比较轻重的方法。 2、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四、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都是刚刚走进校门的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爱说爱笑,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乐于动脑。

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已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据我课前了解,我班的学生都已经知道物体可以比较轻重,也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较简单的比较方法(程度有差异),但是对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另外,刚入学的孩子上课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1)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熊重、小猴轻) (2)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4)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板书课题轻重)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用观察法比较轻重。 (1)师出示一本书和一支铅笔,你能估计一下谁重谁轻吗?(书比铅笔重,铅笔比书轻。) (2)师再出示一个空饮料瓶和一个玻璃小玩具,让学生估计谁重谁轻。(大的东西重,小的东西轻)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跷跷板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三节跷跷板 教学内容:教材P22-23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 较轻重的方法。 3、通过中介物质的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天平等。 教学流程设计: 一、谜语导入(出示PPT第一页,猜谜语。) 一匹马儿两人骑, 这边高来那边低。 虽然马儿不会跑, 两人骑着笑嘻嘻。 师:今天,邹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比比看谁最聪明。 (学生得到谜底:跷跷板。)导入课题。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答案。那谁都玩过跷跷板呢?(邀请甲、乙两位学生,这两位同学体格有差异。) 师:现在他俩去玩跷跷板,大家想想会出现什么样情形呢? 生:甲会沉下去,乙会翘起来。 生: 翘翘板就会倾斜,因为甲重,乙轻,。 (引导学生说甲比乙重,乙比甲轻。) 师:那现在邹老师也想玩跷跷板,谁想和我一起去玩呢? (挑选学生甲。) 师:老师和甲去玩跷跷板,小朋友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生:老师那边低,甲那边高。 生:老师那边会沉下去,甲那边会翘起来,因为老师比甲重,甲比老师轻。 师:那请大家想一想,邹老师和甲、乙相比,谁最轻?谁最重? 生:邹老师最重,乙最轻。 师:小朋友们真棒,只是通过观察就看出了谁轻谁重。为了奖励你们,瞧,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宝盒)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获得了第一箱宝藏!接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更多的惊喜,你们有没有信心继续迎接挑战呢? 生:有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跷跷板出发一起来学习比较轻重,继续闯关,收获更多的宝藏吧。 (板书课题:跷跷板——比轻重)

家庭农庄私人订制

家庭农庄私人订制 租地种菜、私人订制、一分田,不要盲目叫好! 小编认为,在目前环境下,租地种菜还不具备成熟的土壤,不能大面积推广,否则将会演变成一个个闹剧。 因为,真相往往不止一个,不要看到有农庄把租地种菜运营的活生活色,就以为模式可行,从而冒然进入。岂不知人家是综合开发,有效盘活存量、余量资产,背后有强大的依托。 这就好比人体器官,人体器官是个有机协作的整体,离开整体,任何一个器官都不能单独发挥作用。 先看看租地种菜的运营思路:先将土地集中,再把土地分割成若干单元,通过电商平台、农庄销售土地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购买使用权的顾客,可以自行耕种,也可以托管,享有租种土地的全部农作物产出。 小编考察过很多农庄的这种模式,也同很多庄主进行过深入交流,这种模式在迎合社交网络发达环境下的炫耀心理的确有帮助,也的确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但作为餐桌安全食品的改善途径,这条路能否行得通就有待继续观察。 小编认为,在不使用化肥、农药、设施的前提下,不管是上班族还是一个家庭,都不可能有时间及时制止虫害,不可能及时调节作物生长情况,更别说对抗自然风险了。 如果托管,怎样达成信任?你怎样确定托管方没有使用化肥、药物?你又怎样确定配送给你的蔬菜是自己地里产出的? 即使取得了信任,也同样无法保证及时制止虫害!因为,你怎样保证托管

方积极作为,及时处理你的农作物病虫害?要知道,在人力成本高昂的时代,一个托管人有可能管理巨量的托一个托管人有可能管理巨量的托管土地,你让他怎么忙的过来? 纵使托管人是可以信任的,也可以及时制止虫害,农作物在不成熟和集中成熟的各个时间点,如何调节餐桌食物构成和比例? 这种模式的另外一面就是风险自负,欠收、绝收的责任是由自己承担的。 至于配送环节,我们就假定当天采摘的蔬菜可以在叶子舒展的情况下到达顾客手里吧。 当我们租种土地后就真能保证我们亲手种植的蔬菜是安全的吗?就能解决餐桌食品安全问题吗?再问一个天问:谁来保证种子、水质的安全? 小编认为,在目前环境下,租地种菜还不具备成熟的土壤,不能大面积推广,否则将会演变成一个个闹剧。因为,真相往往不止一个,不要看到有农庄把租地种菜运营的活生活色,就以为模式可行,从而冒然进入。岂不知人家是综合开发,有效盘活存量、余量资产,背后有强大的依托。 这就好比人体器官,人体器官是个有机协作的整体,离开整体,任何一个器官都不能单独发挥作用。 也许,你会质疑,他有依托,我就不能吗?当然你也可以找依托,但能否成功依然是未知数。仍以人体器官打个比方,比如你可以美容整出一个同样的眼睛,不要忘了,眼睛顾盼生姿的背后是涵养在做支撑,离开内在修为对眼睛的支配,也许好好的眼睛在别人是娇媚、妩媚,在你就是谄媚、献媚。 我之所以这样说,那是我知道这些依托的背后,是复杂的运作和经年的积累。小编见识有限,仅以我观察到的案例尝试说明几种依托情况。 一、支撑型

《跷跷板》教案

《跷跷板》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阅资料法、交流法、观察法、实验法。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哪些游戏?(秋千、滑梯、跷跷板) 2.在跷跷板游戏中,为什么跷跷板一会儿跷上去,一会儿又落下来呢?(生自由说)3.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吧?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生活中的知识与经验,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感觉,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再次体验“跷跷板”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新授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1.谈话:看来,同学们对跷跷板都很熟悉,都很喜欢玩跷跷板。老师这儿有玩跷跷板的资料,你们想欣赏吗?(想) 2.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3.谈话:同学们都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奥妙。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当然,对“平衡”这个词语学生可能不太熟悉,提不出“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这一问题,但只要学生能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两端一般高?”等问题就可以。】 4.谈活: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能来说一说,结合我们刚才看到的资料来说。 5.学生自由发言,结合自己的玩跷跷板的经验回答。(给予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 谈话: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听了同学们说出这么多种可能,老师很高兴。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针对性的对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思维比较分散,说出来的办法会很多,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培养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善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好习惯。】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学生汇报交流。 2.认识杠杆尺。 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跷跷板》教案

跷跷板 【教学内容】 跷跷板(比轻重),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 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 学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2、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3、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4、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请一名同学到台上感受感受两个书包的轻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哪个轻、哪个重。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 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枰来称一称)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三、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的轻重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掂一掂,还可以用天平称一称。 【板书设计】 比轻重的方法:1.眼睛看 2.用手掂一掂 3.天平称一称 【教学反思】 1. 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性强,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游乐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看一看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接着步步深入,制造小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层层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 2.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在问题情境和趣味探究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地探究的学习状态,参与课堂教学的投入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家庭感觉统合训练范例岁儿童的训练方法含范例

家庭感觉统合训练范例岁儿童的训练方法含范 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3-7 岁儿童的训练方法(含范例)在这五年期间,孩子已发展出成熟的“感觉—动作”,能与许多不同的人谈话,相交往。至于较高智力的机能将在 7 岁以后发展,如果“感觉—动作”机能发展良好,较高智力的机能才能有好的发展。孩子的第三到第七年是感觉统合的重要时期,造物者将这个时期定做是最能接受感觉、最能组织感觉的时候。孩子的内驱力使他极有活力,他也学着去做很多很多事。他的适当反应越来越复杂,每一项适当反应都扩展了感觉统合能力。去观察一个孩子跑、跳、单脚跳、转来转去、扭斗、攀爬以及摇荡,他做这些是因为好玩,而这些动作之所以好玩,是因为它们会形成进一步的感觉统合。请注意在平衡方面、眼—手协调,以及计划一连串动作的各方面改进;注意孩子如何尝试有危险的事,以便学习明了“感觉—动作”能力的限度;注意他如何与重力相抗衡,最后与这种强有力的力量妥协。运动场普遍受孩子的欢迎,因为秋千、滑梯、旋转游乐装置、跷跷板、游乐隧道,以及沙袋,能满足神经系统发展的需要。 使用器具: 在三到七岁之间,孩子学习着使用刀、叉、铲、桶、针、线、剪刀、蜡笔、铅笔、纸、鞋、带、拉链、钮扣以及其他一切家庭用具。每种工具的使用技巧,都需要用到孩子在更早年的活动中贮存于大脑的一切感觉信息。如果要让大脑知道如何穿一条裤子,在一片面包上涂奶

油,或在地上打一个洞,虽然成人把这些动作视之为理所当然,但是身体各种感觉的统合是达到这些目的所绝对必要的。 到了这段时期的末期,我们可以看到,女孩子们玩跳房子、呼拉圈、跳绳,以及两人玩的翻线游戏,这些花样繁复的游戏,使她们的动作技巧更加熟练。男孩子通常比较喜欢玩比力气及追、动方面的活动。 言语发育 3~5 岁是儿童语言、智力、个性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明显的心理特征。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不会说话的婴儿用他们的哭声、笑声、喃喃发音来表达他们的感觉和希望别人了解。婴幼儿是用尽全身力量去努力沟通的。随着感觉器官(视、听、发音器官等)的发育和逐渐成熟,以及前期字、词等的积累,3~5岁幼儿语言发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由前期的呀呀学语和模仿成人说话,开始向复杂句法结构发展。 3~5 岁口头语言迅速发展,7 岁时口头语言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在与成人交往时能较流畅自如地运用言语,并出现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同时,连贯性言语取代了情境性言语,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必要准备。 到孩子八岁时,触觉系统几乎已经成熟。他几乎可以很准确的说出人家摸到他什么地方,重力和移动感觉也已成熟。可以单脚独立,自己平衡自己,也可以走窄木。大部分由肌肉和关节而来的感觉都统合的相当好,计划一连串动作的能力也很不错,不过这种能力在未来数年还会

家庭感统训练游戏

家庭感统训练游戏 爷爷/爸爸带宝宝做的游戏: 前庭觉 1、前翻滚(5分钟,前庭)床上、软垫上 2、宝宝飞(5~10分钟,前庭):搂着宝宝胸部,让宝宝向前/向后“飞”,使其沉浸在一种舒适飞翔的感觉中。 3、忽上忽下(5~10分钟,感受空间变化)水平抱着宝宝上下移动、倒提轻晃2次。非常害怕就暂停。 4、左转右转(5分钟,平衡感)抱着宝宝左转2圈右转2圈,速度要慢。暂停,待他看你后再继续。 5、袋鼠跳(5分钟,前庭、重心)站袋内跳 6、钻山洞(10分钟,肢体灵活、手眼协调)蹲/爬着钻过桌子/长凳/,反复钻不碰头 7、打滑梯(10分钟,预防眼酸、看书跳字丢字)宝宝坐滑板上在30°的斜坡上滑下去或趴着头朝下滑,反复 8、拉马车(10分钟,平衡力、空间判断力、预防紧张焦虑)家长用绳拖大竹篮转圈/直线,宝宝坐/蹲竹篮里 9、模仿秀(10分钟,防止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家长带着宝宝一起在地毯上学动物爬并抬头、学动物叫。 10、跷跷板(10分钟,手脚协调)20次暂停,看你后继续 11、踢皮球(10分钟,手眼协调)站/躺着抬脚踢球 12、运乒乓球(10分钟,手部控制和平衡力)两盒子里装2

色乒乓球各10个,宝宝用汤勺舀着球来回运送 13、灌篮高手(10分钟,手眼协调)圆桶、沙袋、皮球,站在1.5~3米远,投篮进桶 本体觉 14、螃蟹先生(5分钟,前庭和中枢神经的协调)头顶毽子学螃蟹样半蹲着横着走。 15、抓东西(10分钟,手眼协调)玩具商栓绳吊到孩子够得着的高度,让孩子跳起来去抓。 16、捉手指(10分钟,反应控制力)大纸箱两端挖洞,家长和小孩把手伸进去传递物品玩具,宝宝猜出形状名称后给他17、捉迷藏(10分钟,空间判断)毛巾遮住宝宝眼睛后寻声音去抓你,家长先示范一遍,不远离、注意无尖锐物碰撞18、走数字(10分钟,操作能力)大数字软垫,家长发口令,报数字走上哪个数字软垫,先示范一遍,反复练习 19、丢沙包(10分钟,协调)沙包丢进桶内,逐渐拉远距离 20、青蛙跳(10分钟,重心及平衡),在平地上10~20厘米的平行线之间来回双手举过头顶蹲着跳,先示范一遍 21、蹦羊角球(5分钟,肢体灵活平衡)家长带动一起蹦 22、当画笔(10分钟,运动企划能力)大画布平铺地上,和宝宝一起手沾安全颜料,任意涂、抓、抹 23、拳击手(10分钟,手眼协调)一起击打沙袋锻炼身体 24、看不见(10分钟,控制及平衡力)抱大玩具挡住视线,

跷跷板上的重量问题

跷跷板上的重量问题 时间:2018-02-02 12:09:39 | 作者:学霸 一天,艳阳高照,正是出去游玩的好机会。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聚集到公园里玩耍。你瞧,小兔们在滑滑梯;再往河边看,小猴们在荡秋千;旁边,长颈鹿们在走高跷…… 小熊灰灰一个人来到了跷跷板那里,自言自语道:“这什么玩意儿呀?让我上去玩一玩。”话音刚落,他就跳上了翘翘板。只听“??”的一声,跷跷板的一头重重地砸在地上。小熊双手捧着屁股,哭得稀里哗啦。 小动物们听见了都往这边奔来。袋鼠妈妈给小熊擦眼泪,大象帮他揉屁股,小松鼠着急地问:“小熊你怎么啦?”小熊泣不成声,哭丧着脸说:“我想玩跷跷板,可是一上去就摔下来了。”小动物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哈哈大笑起来。小熊挠挠脑袋,疑惑不解。 小白兔走到跷跷板前,胸有成竹地说:“小熊,看好了,我玩给你看。”小白兔坐上了跷跷板的一头,叫大象哥哥坐在另一头,大家还没缓过神来,只听“嗖”的一声,小白兔飞了出去,摔在远处的树丛中。 小松鼠和斑马也去试了试,还是没成功。这事怎么回事呢?小动物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可奈何。 聪明的小猴来了,左看看,右瞧瞧,终于看出了其中的奥秘。它叫了树袋熊坐在跷跷板的一边,自己坐在另一边。小猴用脚使劲一蹬,跷跷板就翘了起来,树袋熊身子轻轻一扬,小猴一头的跷跷板又往下了,就这样,两人玩起了跷跷板。 小动物们欢呼雀跃,都觉得十分有趣,但又不知其中的奥秘,就问小猴:“小猴,这东西可真好玩。你能给我解释一下其中的奥秘吗?”“能呀!这东西其实和天平是一样的,只要保持平衡,也就是说两边坐的重量要差不多。一边向下施力,跷跷板就向下了,板和地面形成的角度也就变小了;如果你想向上翘,那你就用脚在地面上一撑,或者身体轻轻扬起,那跷跷板就会向上了;同时板和地面形成的角度又变大了;另一边再向下施一下力,重复做,就可以玩了。” 小动物们都夸小猴爱观察,爱思考。于是,他们开始找伙伴玩起了跷跷板,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跷跷板》教学反思

《跷跷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跷跷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跷跷板》教学反思1 我说句实话,我在进行教学本课的时候,在之前备课的时候,我就想这节课一直不是我好掌握的。但是我最终选择了本课,我想只有在教学中表现出来,才能够更好的去纠正,提高自己。 在评课的过程中,老师提出很多的不足,我想这就是我的收获。下面我将从头到尾进行梳理反思一下。 首先开课的阶段,我是用汽车玩跷跷板的视频进行导入。老师们提出这个地方,给与学生的冲击太大。现在想一想,是否可以把它向后生活中应用进行播放呢。我在考虑。的确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可能只看到了惊险,而可能忽略了汽车调整的方法。 在学生观看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学习了平衡和不平衡。如果这个时候我提出问题,汽车是怎样进行调整平衡的,学生就会非常容易的知道可以通过调整位置即到支点的距离来调整平衡和不平衡。这个时候就找出来一个方法:调整位置。 而后我出示了图片,都是孩子们在平时遇到过的玩跷跷板的情形。这个时候,我提出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我主要还是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活动,来总结可以通过调整重量可以使跷跷板平衡。现在想来,我能否直接提出问题,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跷跷板平衡吗?这样会更有针对性。学生就能够通过生活经验容易知道,改变重量来调节跷跷板平衡。学生回答完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法。现在看来这个问题还是太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改成对于玩跷跷板过程中,我们还想研究跷跷板什么样的科学问题吗?这个问题还需要我进一步的进行揣摩。 关于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这一步还需要进一步的打磨。 在提出怎样保持跷跷板平衡的之后,我学生进行猜想保持平衡的条件。这一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第3课时跷跷板教案 第3课时跷跷板 教材第22~23页 1.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经历物体两两间轻重的比较过程,让学生通过猜测、讨论、动手操作等方法来总结归纳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并能用正确的方法比出物体的轻重。 2.在比较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重点:学会比较物体的轻重。 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 课件、投影仪、天平、苹果、梨、皮球、铅球各一个 师:小朋友们,你们一定玩过跷跷板吧,你们知道为什么两个人玩跷跷板的时候通常会有一端压下去,另一端翘起来吗?(对学生合理的解释都要给予肯定)我们今天就来探索跷跷板中的学问吧!(板书课题:跷跷板)

1.说一说。 课件出示第22页上面玩跷跷板图。师:狮子和老虎在玩跷跷板,你能说一说谁轻谁重吗?老虎和豹子玩跷跷板,谁轻谁重?(让学生交流,说一说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完整地叙述出来。)这三个动物相比,谁最重?谁最轻?(让学生讨论,再点名回答。在解释、对话、交流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2.掂一掂。 课件或投影仪出示第22页“掂一掂”图。师:图中淘气和笑笑都在掂自己的文具,这样也能比出物体的轻重吗?我们也来做做实验吧! 活动:让学生拿起自己的书本和文具盒,或书本和铅笔,掂一掂,并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在学生说的时候及时纠正不规范的语言。) 学生汇报,集体评价。 师小结:感觉压手的物体我们就说它重一些,感觉省力的物体我们就说它轻一些。刚才有的同学的书本比文具盒重,有的同学的书本比文具盒轻,而书本比铅笔重,所以我们说: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 3.称一称,说一说。

新魏幼儿园个案观察记录表轶事记录法

新魏幼儿园个案观察记录表(轶事记录法) 观察对象:周瑶瑶(Z) 对象年龄:4周岁2个月 观察者:陈芊 观察地点:中班户外组合区 观察时间:晨间户外游戏时间8:05—8:15 观察目的:中班幼儿在户外游戏中遇到困难时的表现 观察内容:目标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能与同伴协商解决困难 观察背景:在户外游戏中,孩子遇到困难往往会放弃或者失去兴趣,转移到别的活动区,瑶瑶是今年的新生,并不怎么愿意与老师交流和寻求帮助。 1.提供材料:跷跷板 2.玩法:利用跷跷板掌握平衡。 3.已有经验:已经掌握跷跷板的玩法。 事件描述: 时间场景事件描述 8:05 进入 游戏 时S:我们一起去拿跷跷板玩吧! Z:好啊!今天我们比赛谁玩的好。 8: 07 第一 次游 戏S:你看我玩的,我都不掉下来。 Z:我也会啊,我还会快一点。 S:那你看,我也会。 Z:我们来比比谁能让跷跷板哪边都不倒,停在中间。S:好啊! 8: 10 尝试 新玩 法申思琪拿着跷跷板靠近周瑶瑶,两个人手拉着手,靠同伴相互支撑,掌握平衡,但尝试了几分钟后失败了。(可能是手臂力量不够) 8:13 S:不然我们去玩别的吧。 Z:我不要,其他的不好玩。 S:可是我们不能停在中间啊。 Z:我们去墙那里,扶着墙看看。 两人拿着跷跷板靠近围墙,先站到跷跷板上,再扶着栅栏慢慢站稳,然后 努力保持平衡,终于成功了! 10:1 5 Z:你看,我站好了,我停在中间了!S:我也站好了。 Z:还是我聪明,哼。 相关发展常模描述 发展常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情感态度愿意与人交往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 交往认知具有自尊、自信、 自主的表现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 对照5-6岁幼儿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发展常模,评析如下: 此次观察共进行了10分钟,在这10分钟里,Z共和S进行了6次交往互动。 分类发起游戏行为遇到困难时的调整过程中游戏形式的多变 出现次数2次2次2次 主被意识主动发起主动调整主动改变

第三课跷跷板

3、跷跷板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活动过程 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 准备活动: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

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课后总结:这节课学生不光了解了跷跷板平衡的原理,还学会了以轻压重的方法,相信在生活中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跷跷板》说课稿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跷跷板》说课稿 李亮 一、说教材: “跷跷板”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经历比较活动,增强轻重的生活体验。 3、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 4、通过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学会比较轻重的方法。 2、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四、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都是刚刚走进校门的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爱说爱笑,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乐于动脑。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已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据我课前了解,我班的学生都已经知道物体可以比较轻重,也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较简单的比较方法(程度有差异),但是对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另外,刚入学的孩子上课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1)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第13课跷跷板

课时计划 第十五周星期三2018 年 6 月6 日 教学内容跷跷板课型新课 教学要求1、了解草图绘制工具栏的各个工具及其作用; 2、初步掌握草图镜像和拉伸的操作方法; 3、初步掌握草图编辑中的一些操作技巧。 教学分析 重点了解草图绘制工具栏的各个工具及其作用。 难点初步掌握草图镜像和拉伸的操作方法。 关键初步掌握草图镜像和拉伸的操作方法。 教具课件 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贝贝用3D软件设计出了一款特别的跷跷板,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课题:跷跷板) 二、草图绘制 虽然3D软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基本实体,但类似跷跷板这样不规则、形状特别的物体,我们不能利用基本实体完成,通常采用草图绘制的方法,先绘制出基本形状,接着对基本形状进行变换,完成所需物体。

说一说:如图所示三个图形的基本图形分别是什么?通过怎样的变化可以生成立体图形呢? 任务一:观察跷跷板的形状,绘制跷跷板底座、中轴。 切换到上视图,使用“圆弧”、“圆形”命令绘制底座和中轴。 任务二:连接跷跷板左边座位和中轴。 使用“通过点绘曲线”,绘制左边座位并与中轴连接。 三、草图镜像 任务三:绘制跷跷板的右边座位并与中轴连接。 使用“草图镜像”,绘制左边座位并与中轴连接。

四、草图修剪 要使草图形成封闭的截面轮廓,线条应该不间断、无交叉、无重复,才能进行拉伸。因此我们要用到草图修剪工具。 任务四:修剪跷跷板草图。 五、草图拉伸 跷跷板绘制完成后,得到一个封闭的草图截面,如何让它变成立体图形呢?我们可以使用草图拉伸功能,将平面图形变为立体图形。 任务五:对闭合草图运用拉伸命令拉伸,生成立体的跷跷板。 六、上色,作品分享 教学后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3D软件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兴趣。在绘制跷跷板的过程中,学生对草图绘制的方法基本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草图镜像、修剪绘制出闭合的草图。但个别同学未修剪草图,以致于无法拉伸草图。

跷跷板设计图

摘要 本设计使用89C52单片机为主的微处理器作为电动车跷跷板的检测和控制核心,从而达到小车按迹寻规,正确行驶和精确显示等目的。当系统电路采用由激光发射管射到黑带时,接收管未检测到信号,输出端为低电平。当激光发射管射到地面或跷跷板时,它反射回来的光会被接收管检测到信号,输出端会输出一个高电平。此时检测到的信号会经过放大送到单片机处理,从而控制电机的正反转,并且使液晶显示器显示出一段路程的时间。在设计电动小车自动平衡系统中,包括中心处理单元、电机驱动、轨迹检测、角度检测、状态指示和用户接口等模块。系统采用光电检测电路和角度传感器构成闭环反馈电路,实现小车自动在跷跷板上寻找平衡点。采用激光对管检测引导线,控制行驶轨迹,液晶实时显示系统状态信息。 1、方案论证与比较 1.1系统方案 该系统由寻迹模块、单片机控制模块,电机执行模块,显示电路模块等构成。根据各模块实现的功能及所能达到的要求,通过电路分析总结出几种不同的方案。 1.1控制器部分 方案一采用常用的89C51控制。技术比较熟练,应用广泛,现在的51系列技术硬件发展的也非常得快,也出现了许多功能非常强

大的单片机,因此使用单片机可以实现要求的基本功能。但是为了实现多组预存信息,必须外加具有掉电存储功能的EEPROM,这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而且在执行动态刷新的时候读取EEPROM的速度慢,刷新频率受到限制。 方案二应用ARM,ARM是一种功耗很低的高性能处理器,技术具有性能高、成本低和能耗省的特点。方便、安全、高效。作为嵌入式领域中最为广泛使用的32位处理器结构体系,ARM已经成为多个应用领域的标准CPU。ARM处理器技术正在成为多数嵌入式高端应用开发的首选。ARM2138芯片具有高达32KB的内存作为数据的缓冲区,因此能够实现非常快的读取速度。并具有丰富的I/O资源,而且其外围电路简单,在片内即可实现所有控制。简化了整个系统的复杂程度. 通过比较,我们选择方案二。 1.2寻迹部分 跷跷板板面我们采用优质KT板,在翘翘板中心贴25mm宽度的黑胶带作为电动车的引导。 方案一采用红外探测器。红外发射端二进制数字信号调制成某一频率脉冲形成发射出去,接收管一接收到的光脉冲转换成为电信号经

家庭感觉统合训练范例3-7岁儿童的训练方法(含范例)

3-7岁儿童的训练方法(含范例) 在这五年期间,孩子已发展出成熟的“感觉 一动作”,能与许多不同的人谈话,相交 往。至于较高智力的机能将在 7岁以后发展,如果“感觉 一动作”机能发展良好,较高智 力的机能才能有好的发展。孩子的第三到第七年是感觉统合的重要时期, 造物者将这个时期 定做是最能接受感觉、 最能组织感觉的时候。 孩子的内驱力使他极有活力, 他也学着去做很 多很多事。他的适当反应越来越复杂, 每一项适当反应都扩展了感觉统合能力。 去观察一个 孩子跑、跳、单脚跳、转来转去、扭斗、攀爬以及摇荡,他做这些是因为好玩,而这些动作 之所以好玩,是因为它们会形成进一步的感觉统合。请注意在平衡方面、眼 一手协调,以及 计划一连串动作的各方面改进;注意孩子如何尝试有危险的事,以便学习明了 “感觉一动作” 能力的限度;注意他如何与重力相抗衡, 最后与这种强有力的力量妥协。 运动场普遍受孩子 的欢迎,因为秋千、滑梯、旋转游乐装置、跷跷板、游乐隧道,以及沙袋,能满足神经系统 发展的需要。 使用器具: 在三到七岁之间,孩子学习着使用刀、叉、铲、桶、针、线、剪刀、蜡笔、铅笔、纸、 鞋、带、拉链、钮扣以及其他一切家庭用具。每种工具的使用技巧,都需要用到孩子在更早 年的活动中贮存于大脑的一切感觉信息。 如果要让大脑知道如何穿一条裤子, 涂奶油,或在地上打一个洞, 虽然成人把这些动作视之为理所当然, 合是达到这些目的所绝对必要的。 到了这段时期的末期,我们可以看到,女孩子们玩跳房子、呼拉圈、 的翻线游戏,这些花样繁复的游戏, 使她们的动作技巧更加熟练。 力气及追、动方面的活动。 言语发育 3?5岁是儿童语言、智力、个性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明显的 心理特征。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不会说话的婴儿用他们的哭声、 笑声、 喃喃发音来表达他们的感觉和希望别人了解。 婴幼儿是用尽全身力量去努力沟通的。 随着感 觉器官(视、听、发音器官等)的发育和逐渐成熟,以及前期字、词等的积累, 3?5岁幼儿语 言发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由前期的呀呀学语和模仿成人说话, 开始向复杂句法结构 发展。3?5岁口头语言迅速发展,7岁时口头语言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在与成人交往时 能较流畅自如地运用言语, 并出现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 同时,连贯性言语取代了情境 性言语,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必要准备。 到孩子八岁时,触觉系统几乎已经成熟。他几乎可以很准确的说出人家摸到他什么地方, 重力和移动感觉也已成熟。可以单脚独立,自己平衡自己,也可以走窄木。 大部分由肌肉和 关节而来的感觉都统合的相当好, 计划一连串动作的能力也很不错, 不过这种能力在未来数 年还会有所进展。他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 而他自己表达的能力也很好了, 足以与人沟通他 在一片面包上 但是身体各 种感觉的统 跳绳,以及两人玩 男孩子通常比较喜欢玩比

三下科学3、《跷跷板》

3.跷跷板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一单元科学 第3课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4.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 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具准备】 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哪些游戏?(秋千、滑梯、跷跷板) 11哈哈1

2.在跷跷板游戏中,为什么跷跷板一会儿跷上去,一会儿又落下来呢?(生自由说) 3.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吧?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生活中的知识与经验,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感觉,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再次体验“跷跷板”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1.谈话:看来,同学们对跷跷板都很熟悉,都很喜欢玩跷跷板。老师这儿有玩跷跷板的视频资料,你们想欣赏吗?(想) 2.师播放玩跷跷板的视频资料,学生观看。 3.思考:看完了视频之后谈谈你有看法? 4.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一: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 生二: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 衡? 生三:为什么小朋友能把大人跷起来? 生四: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两端一 般高? …… 5.谈话:同学们都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奥妙。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当然,对“平衡”这个词语学生可能不太熟悉,提不出“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这一问题,但只要学生能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两端一般高?”等问题就可以。】 6.谈活: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好! 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能来说一说,结合我们刚才看到的视频资料来说。如果大家觉得回答有一定难度,我再给大家播放一下视频。(教师再次播放视频资料)。 跷跷板的平衡 提问:怎么让跷跷板两边平衡? 方法一:移动两边人与支点的距离 方法二:改变一边的重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