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与东巴文化

纳西族与东巴文化
纳西族与东巴文化

纳西族与东巴文化

**

**学院2011级函授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要:纳西族史称“摩娑”、“磨些”等,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1954年,以“纳西族”作为本民族的统一族称。以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音乐、东巴画、东巴舞为主要内容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独有的一种文化,在云南各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关键词:纳西族东巴文化

你可能见过都市的繁华,却可能没有领略过丽江古城的娴静,你可能惊叹现代城市建筑的宏大,却可能没有体验过纳西族民居的精巧与典雅;你可能沉醉于嘉年华活动的狂欢,却不知道摩梭风情的奇异、东巴文化的魅力。在这里,将告诉你一个丽江,告诉你一个民族纳西族史称“摩娑”、“磨些”等,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1954年,以“纳西族”作为本民族的统一族称。先秦时期,纳西族先民白狼夷就居住在滇、川、藏交界地区。公元3世纪,纳西族先民摩沙夷在川西形成狼岑、槃木部落,势力较强大。7世纪以后,纳西族先民被称为磨些蛮,分布范围较广。8世纪以后集居在丽江一带。主要分布在:云南丽江、维西、中甸、宁蒗、德钦等县,以及四川的盐边、盐源、木里县和西藏的芒康县。丽江一直是纳西族生存繁衍的家园,是纳西文化孕育发展的温床。

以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音乐、东巴画、东巴舞为主要内容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独有的一种文化,在云南各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一、东巴象形文字与东巴经

(一)文字简况

在纳西族地区流传着两种文字,一种是表意的象形文字,纳西语叫“东巴特额”,汉语称东巴文,另一种是标音的音节文字,纳西语叫“哥巴特额”,汉语称哥巴文。

东巴文是一种形态较为原始的文字,董作宾认为:“严格说起来,与其说它是文字,不如说它是图画,它实在只是介于文字与图画质监的绘画文字。”②这种文字的原始特征,除了字符结构的原始古朴之外,主要表现为它记录语音的不完整性。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东西,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字,但文学家们发现,那时它已经是摆脱了原始状态,而步入成熟的文字阶段了,也就是说,它已经没有省略记词的情况。从这个在方面看,东巴文比甲骨文更为原始,因而也具有更深的潜在的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由于东巴教文化的原始属性,存在着不同地区的东所书写的现象。如写飞禽走兽的字,老东巴(祭司)们有时画一个头,突出其“显著特征”,便是表示某禽某兽的词;有时老东巴(祭司)兴致上来,便画飞禽走兽的全身,或有其他的增删,等等。东巴文的形态虽然较原始,但它并非已死的文字,相反,它仍能被纳西东巴释读和运用,因此它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唯一保

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经书非常多,现存的二万余卷经书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用东巴文写成的,它不光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纳西族历史文化的宝贵材料,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古文字学和普通语言学方面的借鉴。

哥巴文是一种由简单笔画写成的文字,其特点是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文字形体繁多,因地因人而异,随意性很大,同时哥巴文标音不标调,多同字异义,识读较为困难,用哥巴文书写的经典很少,只有几百册,大多数的情况是东巴文的经书里混用少量的哥巴文,有时候哥巴文也可以作为字符参与造字。

(二)东巴象形文字

东巴文,即纳西象形文字,纳西语称"司究鲁究",直译为"木迹石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留记在木头石头上的迹印”;二是“木石之痕迹”,可引申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因这种文字大多只由东巴掌握,用来撰写经典,所以又称它为"东巴特额",意即东巴文。东巴文的基本特点,正如清代余庆远在《维西见闻录》中所道:"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 这些字形带有浓厚的图画味道,但是每个图形都已经有了它固定的概念、固定的线条和笔法,有了固定的读音,已经成为表示语言里某个字、词的符号。显而易见,它是介乎于图画文字和表意文字之间的一种文字符号。

关于东巴文的创制,难以确考。只有一些无从稽考的创制者的传说,一说是"腊依本梭"(意为神的三兄弟);一说是木氏祖先麦宗;一说是居住在中甸白地的圣人劳迪般独……实际上,东巴文的创制是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从最初刻画在木石上的单一的或少量的记号图像,发展到大量的、约定俗成的一批相对固定的图像符号,到能应用更多的图像符号记载复杂的事件,直到最后能书写记载长篇著作,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这只能是多少人、多少代人的集体智慧和共同劳动的结晶。

东巴象形文异写字,是指与常用的字形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的字。东巴象形方案是处于从图画文字向象形文字过渡阶段的纳西族文字,作为不太成熟文字中的异写字,不一定是从繁到简,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它讲求的是视角效果。从不同视角观察到的文字分正面和侧面,便如表现房子和人的文字大都是正面,表现飞禽的大都是侧面。也有从物象的整体或局部表现的文字,例如表现动物形状的文字,有时画出动物的整体,有时又以局部特征加以书写。实际上,同一个文字往往有几种变化的写法。既有正面,又有侧面;有时整体,有时局部。

很多东巴象形文字在书写运用过程中,处于比较随意的状况,一篇经文可以同时使用不同的字体,允许有繁简不同的变化。因此东巴象形文中的异写字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异写字的数量没有限制。少则两种,表明其比较固定,有较强的文字性质,例如“看”字,核心是眼睛。多达10余种,这类异写字的具像感觉极强,表现出其文字的图画性质,例如“马”字,可以画出10余种不同的形状,它的显著标识是头部。异写字的特征或轮廓大致相同,“看”的特征是眼睛,“马”的轮廓是头部。基本特征或轮廓的存在是辨认文字的基础,不至于引起混

淆。

其次,异写字的繁简程度不一。有的异写字繁简程度相关甚大,例如表现狮子的形象字,简单的是强调“显著特征”的头部,几笔写完;繁写的则是具有写实绘画特征的全身像,书写者需要具有一定的绘画经验。有的区别仅仅是一点一画或是线条的曲直,例如“蕨菜”字,初长出来是一根独苗,长大的带有两点嫩芽,再长高则叶子卷曲。“风”字,一种是三根横线,另一种是三根波浪线。也有的以是否标注读音作为懂写字的区别,例如,“深山”字,一种是在半圆圈上附三棵青草,另一种是在此形体旁或里面注上读音。

第三,同一篇经文可以用多种异写字书写。经文的书写讲究美观,不仅单字要写得流畅形象、符合规范,页面上字形的布局也要繁简相宜、位置团协调。看上去要给人一种平面布局的美感,就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异写字起到了用繁简调节项面的构图的作用。

把具有以上特征的东巴象形文异写字置于深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分析,可以挖寻到产生类似异写字的土壤:

1、局住地区的不同。文字既不是一时发明,也不是一地创制。先民们居住不同的地方,便有不同生活环境的印象,象形字中表现热带飞禽动物的异写字很多,例如大象、孔雀,说明纳西古人曾经生活在热带地区,后来迁徙到丽江(不排除丽江发生气候变化的可能)。尽管是同一事物,不同地方观察到的形状也互不相同。“森林”的异写字形,从生长于低海拔地区的“松林片区”到生长于海拔2000-3000米的“松栗混杂片区”,然后有生长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杉、松、栗、竹混杂片区”表现了不同海拔地区的植物情况。古纳西古人从不同地点和时间观察事物得到不同的视觉形状,创造出了众多的异写字。

2、东巴经书讲究书写的美感。书写格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每页经书横向书写,一般从上到下分为三行,第一行有若干格子,分格起到标点断句的作用。段落以线条隔开,用格中的数个象形字表现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用5个字符表示10个音节,有的用8个字符表示40个音节,用数个象形字组成一个表达单位,文字研究都称之为“语段文字”。每一格子中所分布的文字就像汉文字幅。字与字的间隔距离和笔划长短都影响着字幅的构图与美观度。东巴经的书写讲究文字布局。把文字的繁简结构纳入有机的页面安排之中,使之产生图画的优美构图效果。这种书写格式给异写字留下了广阔的运用空间。

3、东巴字书写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东巴(祭司)是不脱产的宗教活动者,传承地点多在火塘边或放牧牧畜的高山上,想起来拿起木棍可以在地上勾勒数笔,有兴致可以坐下来圈圈点点。时间充裕可以细匠描,时间不够可以简写。木棍是天然的笔,地面是现成的纸。在大自然里“见木画木、见石画石”,无处不是学习的场所。东巴(祭司)与实际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给异写字的形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而描绘出同一事物的不同形状,创制了众多的异写字。

4、高山河流的阻隔,造成相对隔绝的社会状态。纳西族分居在高山河谷地带,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使用的文字带有地域的特性。鸣音乡的经书中繁体字较少,鲁甸乡的经书中繁体

字较多。究其原因,鲁甸乡与藏民族接触的机会多,受到藏族宗教唐卡画技的强烈影响,故表现在画幛的细描和经收的书写上,两个地区封面的装饰性画法的区别更为明显。历史上,两乡之间有数座高山相隔,走路尚需要六七天时间。由此限制了两地东巴互相交流,形成了各自的书写风格,使之保存下了很多异写字。

5、一个称职东巴(祭司)的标准。一个有威望的东巴必须能读、能写、能画、能跳,而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写能画,画主要是指绘制用于祭祀的木牌画。木牌长约1尺5寸,宽约7寸,把神鬼、供品和动物画在木牌上,故称为木牌画。这些木牌画插在祭场上,置于千百个参祭者的视线之中,如画工不精,会受到其他东巴(祭司)和参祭者的非议和嘲笑,故画者不敢有所怠慢。再者,面对鬼神世界,作为人神的中介更不敢精心大意,唯恐得罪了鬼神。每一次仪式,对东巴(祭司)的画技是一次严格的考察,所以促使东巴们用写实的方式精心绘木牌。木牌画是运用细描方式,表现人物或事物的整体形象,这种整体形象往往被移植到经书的页面上。可以说,书写经书和描画木牌是相辅相成的。这一基本要求保存和促进了异写字的流传。

(二)东巴经

东巴书写、念诵的经书,纳西语称"东巴久",即"东巴经"。这种经书用本地一种木本植物皮所制的厚棉纸(俗称东巴纸)订成册,书写工具有用锅烟灰拌胆汁制成的墨及自制的竹笔。东巴经分布于金沙江上游的纳西族西部方言区,包括丽江和中甸、维西的部分地区。在方圆数百里的地域内,曾经赓续编撰和辗转传抄出两万多本东巴经,其中,互不雷同的书目约有1500多册卷,计1000余万字。有一万多本已于建国前流散到美、英、法、日、德、加拿大、奥地利等国,仅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博物馆就藏有4000余册。

做为东巴文化的物质载体,东巴经按仪式或道场的不同可分为:祭天、祭署龙、延寿、解秽、祭村寨神、祭五谷六畜神、祭山神、祭祖先、祭家神、求嗣、祭猪神、放替身、解禳灾难、祭胜利神、祭水怪猛妖、开丧、祭死者、祭风、祭短鬼、退口舌是非、驱瘟神、占卜、道场规程、零杂经等24类。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集纳西古文化之大成,记载有天文、气象、时令、历法、地理、历史、风土、动物、植物、疾病、医药、金属、武器、农业、畜牧、狩猎、手工业、服饰、饮食起居、家庭形态、婚姻制度、宗教信仰,乃至绘画、音乐、舞蹈、杂剧等等广博的内容。国内外学者认为,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古代的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及中国西南藏彝走廊宗教文化流变、民族关系史、以及中华远古文化源流的珍贵资料。③

二、东巴舞

(一)概述

东巴舞来源于古代纳西言辞的社会生活,不少动作都是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来进行的,形象十分生动。东巴舞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巴教经典中有专门记述东巴舞的舞谱《舞蹈教材》和《舞蹈来历》,这两部教程称为“蹉姆”,意为舞蹈的规范或舞蹈的调式。详细

记录了60多人舞蹈的跳法。

《东巴舞蹈》具体记述了舞蹈的起源、种类、步伐、手势、动作和功能等等,是世界上唯一的用象形文字书写的古代舞谱。《东巴舞蹈》是研究人类原始舞蹈的起源和早期舞谱形成的极难得的经典。

在东巴教八大类的神坛祭祀道场中,除了“祭天类”的祭祀道场外,其它的七大类神坛祭祀道场里,皆要跳东巴舞。远古纳西先民祭祀时,东巴祭司为病者招魂,模拟一些驯服的动物的动作,背着彩羽、白灰篮子,在祈求的神像面前狂舞,跳得彩羽、白灰满天飞扬。在那时先民的观念里,通过这些舞蹈奉承和献媚于术神,认为术神也会像人一样能够被舞蹈激发得欣喜若狂、哈哈大笑,取悦于神,使神感激人的祭祀,达到佑人的目的。

东巴舞,除了向术神祈求的舞蹈以外,还有驱斥术神的舞蹈。东巴祭司在神坛对术神跳镇慑驱斥的舞蹈时,头戴“老鹰毛帽”,插着鹰翎,模拟老鹰的动作舞蹈。在纳西族《鹏术之争》的故事里,老鹰是能够制伏术神的精灵,它搭救人类出困境,是纳西先民的守护神,是先民崇拜的真象。

东巴舞在表现悦神和斥神的舞蹈时,也承传了民间传统的以歌唱伴舞蹈的表现形式。多数东巴舞刚健柔婉、明快舒放、变化灵活,保持着淳厚而典雅有致的特色。东巴舞浓郁的原始气息和严格的动作规范构成的风格特色,在丽江地区的舞蹈中独树一帜,在省内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中也是十分特殊的。

东巴舞是纳西族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及形式上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神舞;二是鸟兽虫舞;三是器物舞;四是战争舞;五是踢脚舞。东巴舞反映的是纳西族历史上随畜迁徙,以鸟兽为邻的原始生活,是纳西族精神文化的一种反映。④

(二)表演形式与风格

东巴舞是纳西族东巴教念经、请神仪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巴舞表演要依据经文的规定在诵念咏唱中进行,观众也是结合熟知的经文故事去联想,从而领会舞蹈所刻化的各种人神、人兽结合之神以及神兽等形象。表演的东巴,因各人之长或重诵唱或重舞蹈。东巴经文内容广泛,不仅记载一些宗教迷信的内容,还记载诸如人类的起源、渔猎采集、农耕劳动、婚姻生活、医卜丧葬以及音乐舞蹈各个方面,因此,东巴舞既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又具有民俗性与娱乐性的风格特征。如开丧道场,东巴巫师根据经文要求引渡的死者灵魂必须通过恶鬼盘踞的“九面黑坡”才能进入天堂,此段表演要按一定距离摆上九面桌子,十几名东巴依次跃于桌上表演对舞、独舞后又依次翻下,技高的东巴名师“在桌上能独脚旋转,而后腾空跳下,顺势翻身跪地,复而纵身起立做收势。”这完全是一段精彩的民俗舞蹈。另外有些巫师还表演不同的气功绝技,以显示功夫之深。东巴舞依据所扮之神而持执不同法器进行表演,现保留下来的舞蹈动作己不是很多(这与东巴尚存人数不多,且年事己高有关),然而近似的舞蹈动作却能刻画出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其表演可分为主神类:如“丁巴什罗舞”“萨英畏登舞”;护法神类:如“卡冉神舞”“五方大神舞”等。这类神都有自己的坐

骑,表演多结合其坐骑进行,或只表演其坐骑以象征该神的潇洒、英俊、庄严、凶猛。神兽类:如“白耗牛舞”“花斑鹿舞”“金色巨蛙舞”;法器类:如“板铃舞”“神刀舞”“弓箭舞”;其他如“铜灯舞”“花枝舞”等。这些跳神舞蹈虽都源于以经文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规范,但又有它们现实生活的依据。所以,每个舞蹈的名称群众不一定叫得出,但对舞蹈所刻化的形象则是容易理解的。

作为原始文化遗存,东巴舞的原始性表现在它把来源于自然崇拜的日、月、山、水、风、雷,图腾崇拜的狮、虎、象、鹿、豪猪,赋予人的性格,使之成为人兽融于一体的神的形象;它又使祖先崇拜的民族之神或其他人神,并以野兽或神兽作为他们的坐骑从而保存了一定的原始性,就连东巴舞的起源也归功于青蛙。东巴经文《舞蹈的出处与来历》载:“舞蹈是人类受到金色神蛙跳跃的启发而产生的。”东巴舞所使用的重要道具(法器)板铃与板鼓,按东巴教说法:板铃代表日,板鼓代表月,而且板铃的穗端要系上小块兽骨与带羽毛的鹰爪。这些显然都与原始观念的遗存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东巴舞与舞谱

东巴舞蹈的种类很多,随仪式的进展顺序而行。凡仪式首先得邀请神灵降临祭祀现场,主祭朗声吟唱《迎神经》时,场面上跳起讨好神灵的花舞、灯舞、孔雀舞、白鹤舞等柔婉、典雅、轻盈、欢快的舞蹈,鼓点缓慢,海螺号悠扬,给人以舒心恬静之感。诵完《迎神经》表明神灵尽已入席,可殷勤款待。然后嘶哑的牛角在山谷回荡,知情的老人们会下意识地招呼小孩:“请鬼开始了,小孩别乱跑。”鬼魔就坐,依旧以礼相待施以果食。主祭高诵《加威力经》,意为将诸路大神之威力加于所有东巴之身,向鬼怪们作示威,力求以神人之正气镇住鬼魔之邪气。此时,场内大跳大鹏神鸟舞,优麻战神舞、牦牛舞、赤虎青龙舞,还有法杖舞、鹰爪、大刀、火炬舞等。神之威力不仅使东巴们的“神力”受到了增强,四周看客也该增添不少,正义之气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仪式进入驱杀鬼魔时,主祭一声令下,东巴们挥刀直逼鬼寨。起初会遇到鬼魔的顽抗,扮演鬼魔者左突右亲、张牙舞爪,终不及神人联盟的强大攻势,溃败逃遁、不堪一击。此刻四周观念群众群情激愤,一拥而上顿足踏平了鬼寨魔穴。

在欢快声中完成了一次充满生活情趣、充满文化气息的狂欢。1983年,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女士,率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舞蹈论丛》编辑部的专家学者来到丽江,对《东巴舞谱》与东巴舞蹈作了一番对比研究,作出如下结论:“《东巴舞谱》是人类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最系统的舞谱。”(胡克《纳西族跳神舞蹈考查简记》)东巴祭祀歌舞,有情节、有人物、有悬念、有高潮、有对白歌舞、有打斗追杀,她已具备戏剧歌舞的一切要素,是戏剧的初生形态,是研究人类戏剧史的活化石。

东巴舞为何能如此完整地保留古代舞姿呢?归功于纳西先民超凡的才智。世界善舞的民族不可尽数,可又有几个民族会想到用文字记载舞姿呢?纳西先民为他们的后代子孙留下了一部部记存着精美舞姿的文献经典------《舞谱》一般都是如此写的:“要跳神的坐骑白牦牛舞

时,向左迈两步,向四方各顶四次角,然后向基原地自转一圈,向右原地自转一圈。要跳金色孔雀舞时,向前迈七步,向左原地自转一圈,向右原地自转一圈……。”

真是一见即通,过目难忘,对东巴舞蹈的学习、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有了这种记录舞蹈动作的谱典,就可以超时空、远距离地传播与保存舞蹈动作。在中国的敦煌、德寿宫与埃及的古文献中都曾发现过类似的舞谱,可惜它们都仅仅是一些破碎的残片。

直到十一世纪,西班牙的一位叫拉班的舞蹈学家,发明了一种记录舞蹈的方法。现在,世界舞蹈界基本沿用这套“拉班舞谱”。而纳西族的东巴舞谱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舞谱。

(四)文化特征与宗教化影响

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以丽江为中心的纳西族居住区经济迅速发展,在民族往来中,原始色彩浓郁的东巴教受到藏传佛教、中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影响。元、明两代,丽江地区木姓家族势力扩大为该地区主要统治者。木氏家族因尊崇藏传佛教与中原佛教,大兴土木建造了各种宗教的寺庙,并在寺庙墙壁上绘制了各种宗教故事与神像。如藏传佛教的明王、大黑天,中原佛教的观音、十八罗汉,道教的天、地、水三官和诸天帝释等。有趣的是,这些不同宗教的崇拜对象往往绘于同一寺庙的壁画上。多种宗教影响的文化特征在东巴舞中也有相应的表现,在东巴巫师的服饰、法器上,五佛冠、串珠属于佛教;板铃、板鼓、螺号属于藏传佛教;板铃上坠着的兽骨、鹰爪则是原始信仰的遗物。东巴“八宝”图案(即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等法物)没有法轮、宝伞和白盖,刻画的是另外三个称为月亮、丁巴什罗神帽和夜明珠的图案,它们代替了原八宝图案的上述三者,而且还把八宝图案中的盘长,称作“菩萨心”。

东巴舞与东巴舞谱是舞蹈与文字紧密结合的艺术瑰宝。舞谱以东巴特有的图画文字记载了各种舞蹈的具体要求,东巴读了这些图画文字后,就可以用舞蹈塑造不同人神或神兽、动物形象。这种舞谱只有懂东巴文的东巴巫师才能识读并表演,所以对同一舞谱的解读会因人而异,也因东巴本人对经文的理解程度和跳神舞蹈的技艺水平直接影响东巴舞的表演水平与流传。舞谱经文对东巴巫师有宗教约束力,体现了纳西族传统文化与宗教意识;但东巴巫师是不脱离生产的农业劳动者,他们在释读经文时会不断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艺术形象的创造。东巴在纳西族群众中的作用不能低估,他们能唱(诵经)、能舞(跳神)又能绘制各种神像,是农村占卜、医病以及各种宗教文化活动的“智者”,他们在跳神舞蹈中的表演非经文文字能记载。

三、玉龙情殇——纳西族独特的“殉情”

(一)、关于纳西族殉情的俗源

从前纳西族男女的婚姻是自己选择的,那自由程度也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更不像汉族(当然是在旧社会)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自己不能如愿的选择爱人、选择婚姻,又无力在现实中抗争,相爱的男女便相约,寻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上吊或者服毒自杀,这便是纳西人古老的殉情风俗。在纳西人看来,婚姻与其凑合,不如与心爱的人一起死去。

纳西人对于殉情而死的人,不仅没有谴责,也不轻视,反而认为他们是勇敢,给予同情。而对于殉情未死之人,是不抱任何同情之心的,这并非是纳西人的残忍,而是更多层次的因素造成的,未死之人会被看做是死神都不肯收留的活鬼,下贱污秽,失去人格。

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纳西人中得到了更多的印证,人生最可贵的不是生命,而是爱情,为了真正的爱情,为了两情相悦,是可以选择死亡来捍卫纯洁神圣高尚的爱情的。

关于纳西族殉情的俗源的记载多见于云南的地方志。最早记载于史书的纳西族的殉情习俗,是在光绪《续云南通志》一书之中:“滚岩之俗,多出丽江府属夷民,原因未婚男女,野合有素,情隆胶漆,伉俪无缘,分袂难已,即私盟合葬,各自冠服,登悬崖之巅,尽日唱酬,饱餐酒已,则雍容就死,携手结襟,同滚岩下,至粉骨碎身,肝脑涂地,固所愿也。”就这句话就道出了殉情的整个发展过程:未婚的男女产生感情后,难分难舍,情意浓浓,便私自决定殉情,各自穿上华丽的衣衫,登上山之颠,用歌倾诉心中喜怒哀乐,吃饱喝足,一起从悬崖上跳下。其实,纳西族的殉情并不只限于未婚男女,还有不少是婚后与婚前的恋人一起殉情的,更不可思议的是纳西古王国的某些东巴也会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殉身;殉情的方式也不局限于跳崖,经常见的还包括自缢、跳水、服用草乌或鸦片,或者是服草乌酒与自缢相结合。

四川省盐源县邑人陈震宇与清同治甲戊年抄呈的《盐源县志》中所载的《盐源杂咏》中说:“谁谓蛮家无是非,两情相向更相依,今生只合风流死,化作鸳鸯到处飞。(幺摩,奸情败露,男女俱自尽,俗名风流死。)”还有“取次贪花情大浓,风流肠断行踪踪,纵然化作双蝴蝶,未必花间得再逢。(夷俗,男女私通情愿,即采断肠草和酒饮,肠断同死,名日风流逝”。

⑤这段话即在讲男女两情相悦,或者奸情败露,便相约着用断肠草和酒一起饮用同死,这种就叫风流死。

(二)关于殉情的文化美学解读

对于生命的意义来说,殉情无疑是具有悲剧性文化,可是,从文化美学的角度来说,它这种文化超越了悲剧,从这种悲剧中可以投射出对自由爱情的精神美和追寻终极关怀的自然美。这是一些学者对殉情文化意义的解读。比如乐鹏在《滇西北奇旅》一文的“奇谷芳菲”部分中,通过游览云杉坪,认为纳西人具有诗人的气质,有柏拉图式的浪漫与激情,为了爱走向自我毁灭之路,是对自然美和爱情美的追求。袁念琪在《高高的殉情地》一文之中,以自己的亲身游览了纳西族殉情的圣地——玉龙第三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了殉情,“殉情的心情是美丽的,殉情的盛装是美丽的,殉情的地点更是美丽的”。

秦晓宇的《另一个丽江》一文,吸引着作者来丽江的是丽江是风流之乡,殉情之都。通过对东巴史诗与殉情歌《鲁般鲁饶》、《游悲》的阅读,把纳西人的情死理解为对青春乌托邦的迷恋,自由与爱情是两朵奇葩,散发着欢乐和忧伤两种芬芳,而纳西人的殉情就是为了实现自我的福祉,用生命而非文学艺术作品来延续,人类的爱情神话、不老传说。杜健荣的《云

杉坪,爱的归宿》一文中,同样是经过游览云杉坪引出殉情,回顾殉情,体会殉情,认为殉情成为了解脱一切的最完美的方式。

杨福泉的《纳西族古典殉情文学中的灵界信仰》一文中,通过结合记载于东巴经的纳西族最早的古典殉情长诗《鲁般鲁饶》和民间殉情调《游悲》等纳西族殉情文学作品,对纳西族殉情者所向往的死后山中灵界“玉龙第三国”这一幻化世界的种种文化内涵和文化美学意义进行了探索:它表现了一个朴素而超然的人生理想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丽境界,是纳西族传统灵界观念的传承和发扬;纳西族传统的世上万物皆为雌雄二元对应关系,皆有配偶的观念。分析了这一灵界信仰与纳西人传统的死后灵界信仰的传承关系和区别,指出它那种与山林和飞禽走兽和睦相处,“青春在此永恒”等观念的民族历史和传统的深层意蕴以及它与纳西人“人与自然是兄弟”、“生命最终归身大自然”等传统观念的渊源关系。

王启梁的《非正式制度的形成及法律失败——对纳西族“情死”的法律人类学解读》一文从法律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把纳西族的“情死”视为一个法律个案来进行考察,把“情死”视为一种被冠以风俗之名的非正式制度,从制度间的相互影响、冲突以及人的主观方面发现这一非正式制度产生的原因。“改土归流”这一制度性的变革,使得儒家化的法律制度的确立,即儒教的伦理主张得到国家的支持,受到法律和国家强制力量的保护,国家法律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在丽江各民族中确立一种符合中央正统的生活方式,但是大量的纳西族殉情事件的发生表明了这种正式制度的推行遇到了巨大的社会阻力。官方法律导致了殉情现象的制度化,发展出一种非正式制度,而这种“情死”制度的出现就有力地对抗了正统婚恋制度、法律。从纳西族的殉情习俗个案可知,非正式制度的发生是法律等正式制度与宗教、信仰、价值等人们的主观信念同时作用、强烈互动的结果。

沈玉菲的《纳西族宗教殉情死亡仪式解析》一文,先检视学术界对殉情习俗的研究,从神话传说对文化习俗的暗示和塑模作用出发,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神话对文化习俗的塑模作用是通过纳西族具体的死亡仪式得到实现,而东巴教超度仪式中生动的神话吟诵,对人的心理具有强烈的暗示效果。以丽江纳西族社会历史上的殉情死亡仪式为例,认为这个仪式过程经历了隔离、过度、重生阶段,成功地完成了个体生命的角色转换,使族群新秩序得以建立。作为殉情习俗的发生之因与后续之因,现实的苦难伴随着宗教,前者比较直观,后者则比较隐蔽,双方的关系呈动态发展变化。

陈艳萍的《纳西族殉情作品及殉情风尚生死观探析》一文中,以纳西族文化为背景,从其殉情作品《鲁般鲁饶》和殉情风尚所蕴含的生死观入手对殉情现象进行深入考察,笔者认为情死之都生活着的纳西族并非悲剧的民族,它所有的文化表征都显示出这是一个执着于爱、勇于探访幸福的民族。

(三)殉情原因的分析

1、政治因素:1723年清朝政府在丽江改土归流后,强制性实施“以夏变夷”的大文化专政主义,极力推行汉文化带来的封建礼教思想和婚姻制度。纳西人原本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

时代被吃人的礼教生硬地取代,瞬间变成了恋爱依旧保留自由权、但婚姻不能自主。这么突然地消解一个民族的遗传文化,势必会造成一种民族文化在向另一种陌生文化过渡转型的过程中产生另一种极端文化的现象。对于当时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来说,“情”字不可轻视,更不可被亵渎和冒犯。当深爱着的纳西青年男女怀抱的爱情得不到认可、理解和支持,甚至遭到恶意排斥,他们想到的就是为爱情找个归宿,归宿最理想的地方莫过于东巴们吟诵的《鲁般鲁饶》中的描述。强烈渲染的天堂般环境,那是个可以让爱情永恒的灵魂圣地、使痛苦得到解脱的世界——“玉龙第三国”。1723年只是起到了把“殉情”推向高潮的罪恶作用,并不是唯一的发明者和制造者。

2、汉文化与传统文化矛盾的影响

丽江“改土归流”,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得到了进步,并打破了木氏贵族垄断历史的局面,文化教育方面有了相应的发展。但同时汉族封建文化也深入影响到纳西族,统治当局曾采取过强制性同化的若干措施,比如火葬改为土葬,改穿裙子为长裤等等。尤其在婚姻制度上更是竭力推行“三从四德”,妇女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下;“父母之命”“门当对”“媒妁之言”等一些汉族封建礼教的包办买卖婚姻,彻底剥夺了纳西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

3、民国时期抓壮丁的影响:云南的历史战争不断:护法战争、军阀战争和抗日战争,诸多战争中丽江一直是云南重点调兵区之一。文献中有以下几个数字足以证明殉情与当兵的紧密联系:从1915年护国战争到唐继尧统治云南期间,仅丽江县就出兵三千四百二十人;龙云统治云南时期,丽江不仅是其“护卫营”的重点调兵区,还肩负着抗日军队的重点调兵区;1942年丽江县政府为抗日阵亡的将士鸣枪追悼大会上,就出现了二百八十个灵位。仅民国期间就有五千多人被抽去当壮丁,回来的仅是少数人。这些数字极大冲击了恋爱中的纳西青年男女。恋人们用这种数字推算后,认为与其死在异乡不如在抽去当壮丁前双双殉情。有的恋人已经被抓去战场的,姑娘见心爱的人迟迟不归,断定牺牲,就与他人殉情或参与殉情。还有的得知心上人死于战场后就在娘家殉情。

纳西语叫“dvq笃”,即忠诚的意思。殉情从古代到近代,一直被社会所同情。这种行为会得到上辈人的怜惜、同一代人的敬仰,加上民间盛行青年男女社交自由的风尚,殉情大调在民间口传极为流行,脍炙人口。殉情调内容凄婉,曲调悲凉,一问一答的方式,反映了歌者活生生的现实遭遇,对封建制度买卖包办婚姻作出了血泪的控诉,唱出了对一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理想乐园——玉龙第三国的向往。清代余庆远在《维西见闻纪》夷人么些条中记载:“闲则歌男女相悦之词,曰…阿舍子?,词悉比体,音商以哀,彼此唱和,往往奔舍于山间深林中。”《民国中甸县志稿》么些歌谣条,仍有更详细的记载:“殉情曲:么些族男女,最重恋爱,每因婚姻不称己意,辄于婚嫁之前,男女相偕如山,偎依自缢,或吞金仰药而自杀之,初必相对唱曲,以自诉其痛苦…… ”。

由此说来,殉情产生是多样性所致。社会多重的意识形态重压纳西文化,对本来神秘化的纳西族来说,无法回到传统文化的心灵中去。驱除恐惧的解释便是追求想象中的美好生活,

宗教提供的美好神话圣地——玉龙第三国,为殉情搭建了推动的平台,也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个满身是优点的纳西族,正因为与众不同的欲望和现实的驱动力,使得“死亡”在这个民族中变得尤为隆重,并乐观地接受“死亡”。纳西族殉情文化的产生及蔓延,在过去出现在许多研究者的文字里而各有不同,定义也就当然不同。那些曾经奔赴欲望他乡的纳西殉情者们,因非自然的情绪意识而决绝赴死,这种无畏死亡的仪式,或许正是他们生的另一种仪式,并非定义概念中的消极经验主义。后人对他们“死”的争论,其实就是下意识对他们“生”的争论,只是两种差异的经验,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理解。到底他们是“轻生”还是“重死”?听到最多词语就是:改土归流、愚昧、无知、宗教的迷惑等。“殉情”绝不只以前看到的结论那么简单,它一直在孤独地接受世俗的判断。

参考文献

①杨时光《东巴文化研究的新收获》,载郭大烈、杨世光主编《东巴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②董作宾《从么些问看甲骨文,在李霖灿著《么些研究论文集》,台湾故宫博物院,1984

③《中华文学通史》,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年

④和云峰,东巴音乐研究综述[J],歌海,2010年06

⑤期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1

⑥方国瑜编撰何志武参订《纳西象形文字语》,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版第4次印刷

⑦周斌《巴文异体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⑧何志武纳西东巴文化[J],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⑨余淑芬甲骨文与东巴文的意象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The Dongba culture and Naxi

Feng Li

2011 Sanming University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bstract:the Naxi history called"Mosuo","Mo",the Mosuo people is a branch of the Naxi nationality.In 1954,the"Naxi"as a unified group of the

nation's call.The Dongba pictograph,Dongba,Dongba music,Dongba,Dongba dance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Dongba culture is aculture of the

Naxi unique, become an independent school in ethnicculture in Yunnan,and

also of the world culture thriving

Keywords: Naxi Dongba Culture

致谢语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向关心帮助和指导我的指导老师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面对现在的收获,我感到无限欣慰。为此,我向热心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论文工作中,遇到了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是专业上的问题,有的是论文格式上的问题,一直得到郑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使我的论文可以又快又好的完成,郑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和他敏捷的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终生难忘我的郑老师对我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再一次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为学生营造的浓郁学术氛围,以及学习、生活上的无私帮助!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郑老师致以最崇高的谢意!

最后,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

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研究

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研究 【摘要】:本论文以《纳西象形文字谱》、《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为材料,选取其中图画、准文字、单字混合在一起使用的非单字结构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将非单字结构从类型学上划分为合文、字组、字段、复合字形四种,分别从四种结构的构件、读音以及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这三个方面进行系统考察。除了附录外,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1、在介绍了目前东巴文研究领域中被忽略的一些文字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选题缘由。2、从东巴文的性质、造字方法、前辈学者对非单字结构的研究三个方面追溯了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3、介绍了目前可以看到的东巴文研究材料,在提出本文选择取舍材料标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本论文要使用的三部研究材料《纳西象形文字谱》、《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第二章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的含义及其相关术语1、东巴文单字的判定。东巴文里的单字是指可以用六书理论分析的字形。2、东巴文里除了单字,还有图画和准文字。我们将单字、图画、准文字混合在一起使用的组合称为非单字结构。3、介绍汉字构形学中构形、构件、构件功能这三个术语的含义;说明如何将这三个术语应用于非单字结构的研究领域。第三章纳西东巴文合文的研究1、合文的判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字组合在一起像是一个字,记录一个词、词组,每个单字都被读出并且没有其他读音,我们将这样

的组合命名为合文。2、根据构件数量的多少,可以将合文分为二字合文、三字合文、四字合文、五字合文。二字合文160个,占到合文总数的88.4%。这说明从构成合文的构件数量看,二字合文是主要类别。3、《纳西象形文字谱》共有2288个字形,其中二字合文160个,三字合文15个,四字合文4个,五字合文2个,共计181个,占到字形总数的7.9%。4、从构成合文的单字结构来看,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义借字均可作为合文的构件。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构件都可与其他构件共同组成合文,但实际上从我们接触的材料看只有25种组合方式。5、虽然合文与会意字、形声字在构件数量、组合方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我们认为合文与会意字、形声字是性质完全不一样的文字结构,必须加以严格区分。6、通过东巴文合文与汉字合文的对比研究,证明了东巴文合文在形式和记录的内容上比汉字合文丰富得多,这是由东巴文在文字发展史上所处的阶段决定的。第四章纳西东巴文字组与字段的研究(一)字组的考察1、字组的判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字遵循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记录一句话、一段话,有部分读音没有文字记录,我们将这样的组合命名为字组。2、根据构件数量的多少,可以将字组分为二字字组、三字字组、四字字组、五字字组、六字字组、七字字组、八字字组、十字字组。在我们研究的材料里没有发现九字字组,构件最多的是十字字组。3、字组的构件具有三种功能:表义功能、示音功能、音义功能。4、根据字组构件之间的空间关系,可将字组分为紧凑式字组和松散式字组。5、根据字组构件之间的结构关系,可将字组分

丽江纳西族风俗

丧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后部分地区开始盛行土葬。 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大体与汉族相同。丽江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表示勤劳之意。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头,佩大银耳环。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纳西族传统节日有“正月农具会(棒棒会)”、“三月龙王庙”会(现为物资交流会)和“七月骡马会”。此外,还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等。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习俗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有: 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婚俗 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臵办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

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关客。 食俗 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不论平坝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 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 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丽江火烤粑粑等。 节庆 纳西族以农历记年。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火把节、“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会”等。不少节日如: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除年节外,纳西族还有许多祭祀活动。其中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教人任祭司,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祭时用全牲大祭,在场者均要洗手执香肃立。祭毕,用猪血灌肠、猪头、内脏烧汤,熟后按户分食。大祭后三天,还要进行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的小祭。还有“祭三朵(本族保护神)”,纳西族认为三朵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

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简介 东巴文化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特有的文化。纳西族仅24万人左右,居住在云南丽江和 四川省的西南部,丽江有大约17万纳西族。在中国50多个民族中算不上是一个大民族, 但是它的东巴文化却名扬中外,引起世人的兴趣和关注,这已成为当今一些文化人前往 丽江旅游探秘的热点之一。 东巴文化其实是一个体系,它包含有:东巴象形文字、服饰、舞蹈、东巴音乐、东 巴绘画、东巴仪式、东巴艺术品几大类。 1、东巴象形文字 据专家考证,东巴象形文字是一种比甲骨文还要古老的图画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基 本上是由很多简单抽象的图画组成。最早是写、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像,后来有 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像写在纸上。由于只有东巴——纳西族祭司——才掌握这种文字, 所以又称这种象形文字为东巴文。据说,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而现在,凡是冠以“东巴饰品”的民族工艺品,其标志性的符号之一就是都带有“东巴文字”的符号。 据不完全统计,东巴象形文字共有1700多个,它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 简练,色彩鲜艳,而且目前很多东巴仍然在使用这些文字。 2、东巴服饰 纳西族的服饰最典型的是妇女的服饰,其特点可以用“披星戴月”四个字形容。纳西族妇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价值,她们运送重物主要靠肩背,这时披肩可以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妇女们上身身穿大褂,外加坎肩,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裙,在劳动或出门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英古与旱魔搏斗,奋战了九天,最后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我们的电子商务网站——嘎嘎易购云南民族工艺品批发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e15369768.html,)就有大量的东巴类饰品。 3、东巴舞蹈 东巴舞是纳西民族的典型舞蹈,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东巴舞从形式上,似乎多是跳神驱鬼之类的动作,但实际上,大部分内容是表现古代纳西人同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的斗争。这种正规的东巴舞刀可能只能在一些祭司活动中才能看到。而民间老百姓所跳的集体舞蹈被称为“打跳”,它可能脱胎于东巴舞蹈,但又融入了现代和民间色彩。由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现在在丽江古城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当地纳西族姑娘和小伙带着外地游客集体绕圈打跳的热闹场景。

丽江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丽江市旅游资源调查

姓名:xx 学号:xxxxxxx 1、丽江市地区的概况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东经100.25,北纬26.86,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总面积20600平方公里。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共有69个乡(镇)44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20多万人。 丽江市区中心海拔高度为2418米,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

州和攀枝花市接壤。丽江美景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23.37万人,彝族20.14万人,傈僳族10.62万人。其中纳西族占古城区及玉龙县(即原丽江县)总人口的57.7%,并且著有“国中贵原,云中丽江。” 2、丽江市主要旅游资源分类 ·自然资源 丽江旅游资源丰富,集山川民俗历史文化为一体,后来有人总结丽江旅游景点为:两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 两山:玉龙雪山-北半球最靠近赤道的海洋性冰川,海拔5596,国家首批五A级景区,至今无人登顶。老君山-“滇省众山祖”因传说太上老君曾在此炼丹而得明。景区内的丹霞地貌,奇峰异石,碧湖清溪,密林繁花,高山草甸,冰峰奇峡,令人称绝。 一城:丽江古城-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历史文化城,拥有八百年历史,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是海内外无数游人丽江旅游的必游之地。 一湖:泸沽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为国内水质最好的几大湖泊之一,能见度9米,也是云南九大湖泊之一,省级旅游度假区,目前正在申请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一江:金沙江-即长江上游的别称,流经丽江境内,有万里长江第一湾和世界最深峡谷之一的虎跳峡两大景点,是户外徒步的经典线路。 一文后化:纳西东巴文化-融合了被称为“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纳西古乐、“古代纳西族社会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文化于一体的纳西族文化体系,东巴古籍文

浅析旅游发展下纳西东巴文化的保护

浅析旅游发展下纳西东巴文化的保护

摘要 东巴文化是居住在丽江纳西族先民的智慧结晶,它以极其高的科学、历史、美学、艺术等价值而闻名与海内外,从而吸引着众多的游客。东巴象形文字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其珍贵和稀有程度不言而喻。近年来,丽江旅游愈发白热化,对于东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就显得愈发紧迫和重要。本文通过解释东巴文化的概念,东巴文化对丽江旅游的意义,东巴文化在旅游中的开发及利用。分析丽江旅游发展对其的利害关系,阐述当前东巴文化面临的危机,对目前东巴文化的保护作出介绍,从而清楚的明确东巴文化保护对丽江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最终阐明旅游发展过程中东巴文化保护的解决办法及保护东巴文化的有效途径,以便今后从事旅游活动中能够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 关键字:旅游发展纳西东巴文化文化保护

英文摘要及关键字 Abstract Dongba culture is the wisdom of Naxi ancestors who lived in Lijiang.Becaues of the value of its science,history,aesthetics and art,Dongba culture is extremely famou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ttracts a large number of tourists.Dongba hieroglyphs was known as"the world's only living hieroglyphic",and its precious and rare degree is self-evident.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ing the concept of Dongba culture, status of Dongba culture,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Lijiang,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Dongba culture in tourism.Analysis its stakes in development of Lijiang tourism,explaining the current crisis the Dongba culture is facing,in order to clearly express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Lijiang Dongba culture to Lijiang tourism development,and ultimately clarify the protection solutions of Dongba culture and effective way to protect Dongba culture,so that to make a better protec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when engage in tourism activities in the future. Keyword:Tourism Development Naxi Dongba culture Cultural protection

传统习俗构成:纳西族婚俗有什么特殊

传统习俗构成:纳西族婚俗有什么特殊 婚姻是下半辈子的开始,更是关乎你一生的大事。婚姻从古至今都讲究着门当户对的要求,而在少数民族的婚俗有什么不一样呢?纳西族婚俗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那么,本期纳西族文化一起来了解吧! 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男女一般二十岁左右结婚,早婚现象较少。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习俗。结婚一般要经过订亲、请酒、举办婚礼等程序。 过去,纳西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谈恋爱称为“命若贺”,一般不受父母干涉,通过各种节日活动和红白喜事场合相识交往,定期约会于山间田野,对歌弹弦,倾吐衷肠,互赠情物。 这种传统的社交自由,与汉文化影响的封建包办婚矛盾尖锐,加上社会中的阶级压迫剥削和农民的贫困加深,致使相爱的青年往往不能成婚,为了忠贞于纯洁的爱情,就相约至玉龙雪山或村寨附近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文化教育的逐步普及,加之新婚姻法的深入实施,恋爱自由和结婚自主得到切实的法律保护,纳西族的殉情之俗早也成为过去。 纳西族青年男女由于恋爱自由,因此,婚前大多数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和心上人。但是根据传统婚姻,得由父母来包办,而父母又讲究门当户对等,因此,不征求子女意见,不让有情人成眷属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种现象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特别突出,因此,父母不同意结婚的恋人往往采取逃婚和徇情的方式表示反抗。有的相约逃到偏僻的地方去隐姓埋名,安家落户,待若干年后再返回原籍;有的干脆就永远定居在外,不回原籍;有的反抗方式更为惨烈,即双双殉情。 殉情的方式有跳水、滚山崖、自焚、自缢、服毒等。他们相信,人世间不能成婚,只有死后到“玉龙第三国”永远相守,才能有美满幸福的生活,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五六十

东巴古籍是纳西族的百科全书

东巴古籍其实是“东巴经”,是东巴教仪式的典籍。东巴教的原始宗教礼仪活动,贯穿在纳西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东巴典籍基本用东巴象形文字书写,也有部分用哥巴文、象形文杂写,极少部分是哥巴文写本。东巴文是纳西族先民创制的一种原始文字,因为它主要被东巴用作书写东巴教经书以及用于东巴教仪式的其他内容而称为东巴文。东巴文字是整个东巴文化的重要载体。 东巴古籍它包含了纳西族的社会组织、科学、道德、艺术的内容,负载了纳西族的古代文化,可从中窥视到纳西先民对于自然万物、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朴素而充满哲理的认识。东巴经由东巴们一代代传抄下来。这一宗教古籍按仪式内容分类,不重复者多达约一千种。目前收藏在国内外的东巴古籍约三万册。 东巴古籍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记载有纳西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广阔内容,并记有纳西先民的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东巴古籍中还有许多纳西族生活环境中的动物、植物和自然界变迁的记载;纳西族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记载;与周边的各种民族、族群关系的记载;纳西先民对星象的认识、疾病和原始医药的认识、对于自然万物起源的认识、对于生老病死、善和恶的认识、对于婚姻形态和社会组织关系的认识等记载。可以说是,无论地理、环境、天文、历法、历史、医药、动植物、衣食、家庭形态、宗教信仰、民族关系、风土人情、生产生活、农业、畜牧业等,在东巴古籍中都有记载,真可谓包罗万象,呈现了纳西族古代社会的全貌。 早在二十世纪初,东巴古籍已引起中外学者关注,从文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进行整理、研究。1982年在丽江成立了东巴文化研究室(先后改为所、院),开始了有组织、系统及全面地抢救整理东巴古籍的工作。在先后10个东巴的释读下,由十多个研究人员历时20年,把近一千种东巴古籍翻译整理完成。2000年,一百卷、五千万字、三万多页、四对照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出版。 *东巴文:东巴文包括两种构形相异、性质有别的体系,一种纳西语称为“森究鲁究”,另一种称为“哥巴特额”。“森究鲁究”的汉语意是:木石上的记痕。这一部分文字即为象形文字。“哥巴特额”,有弟子之文字之意,被学术界称为“哥巴文”。这一部分文字大多脱胎于东巴象形文字,把象形文字抽象化、线条化;有一部分借用汉字,或借汉字的形、义。东巴文字是宗教文字,但有时也有东巴用这种文字记工、记帐,东巴之间互通书信等。东巴文字最初是写在桦树皮上,后来发明了土纸,才写在东巴自制的土纸上。东巴象形文字共有一千三百多个字符,这些文字起源于何时学术界尚无定论。

独特的纳西族文化论文

论丽江独特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 这次的云南之行给我带来了很多意外的收获,很多的收获是我没有想到的,经过这次考察,我了解了很多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也亲身感受到了那种文化氛围,尤其是丽江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设计匠心独运,富有神奇色彩的东巴文化,这些都深深的吸引着我。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闪烁,为什么丽江的具有这样独特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呢?这就需要从下面这几个方面啊分析,得出这个结论。 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是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纳西族自治县,她是云南省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这里美绝人寰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是一座“无围之城”,以坦荡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向外延伸,并与如网的小巷相连接,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街道全用石头铺成,由于长年累月的踩踏和风雨洗涤,被磨得十分光滑。刮风不起尘沙,雨天没有泥泞。源自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河水,到了城头双石桥后,分数股穿街过巷、环城流淌。家家门前有流水,户户院中有奇花。 纳西族一般居住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术楞房,以术板覆顶。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数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渐改变。 古城建筑——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 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丽江古城建筑) 城镇、建筑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丽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结合了中原古建筑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优秀传统,井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无一统的构成机体,明显显示出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纳西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丽江民居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丽江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丽 江 市 旅 游 资 源 调 查 姓名:xx 学号:xxxxxxx

1、丽江市地区的概况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东经100.25,北纬26.86,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总面积20600平方公里。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共有69个乡(镇)44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20多万人。 丽江市区中心海拔高度为2418米,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丽江美景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23.37万人,彝族20.14万人,傈僳族10.62万人。其中纳西族占古城区及玉龙县(即原丽江县)总人口的57.7%,并且著有“国中贵原,云中丽江。” 2、丽江市主要旅游资源分类 ·自然资源 丽江旅游资源丰富,集山川民俗历史文化为一体,后来有人总结丽江旅游景点为:两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 两山:玉龙雪山-北半球最靠近赤道的海洋性冰川,海拔5596,国家首批五A级景区,至今无人登顶。老君山-“滇省众山祖”因传说太上老君曾在此炼丹而得明。景区内的丹霞地貌,奇峰异石,碧湖清溪,密林繁花,高山草甸,冰峰奇峡,令人称绝。 一城:丽江古城-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历史文化城,拥有八百年历史,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是海内外无数游人丽江旅游的必游之地。 一湖:泸沽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为国内水质最好的几大湖泊之一,能见度9米,也是云南九大湖泊之一,省级旅游度假区,目前正在申请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一江:金沙江-即长江上游的别称,流经丽江境内,有万里长江第一湾和世界最深峡谷之一的虎跳峡两大景点,是户外徒步的经典线路。 一文后化:纳西东巴文化-融合了被称为“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纳西古乐、“古代纳西族社会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文化于一体的纳西族文化体系,东巴古籍文献已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一风情:摩梭风情-居住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世代保留男不婚,女不嫁的阿夏走婚制,被称为活着的母系氏族。 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全市有13000多种植物,占全省植物种类的70%强,云南八大名花和国家保护植物珙桐、红豆杉、三尖杉、榧木、银杏等在丽江广为分布。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各种动物提供了生息繁衍的良好环境。据统计,全区共有兽类83种,占云南兽种类总量的29.6%;鸟类290多种,占云南鸟类总量的37.6%。丽江的药材资源及其他可开发的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中药材有444种,仅开发利用200多种;永胜县的程海是中国唯一能天然生长螺旋藻的湖泊,目前已建成年产1000吨的世界最大的螺旋藻生产基地;山嵛菜、苦良姜等特色生物资源产业开发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人文资源 大研古城是一个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五彩石铺成的街道,山腹中流出的泉

纳西族的祭祀和礼仪

纳西族的祭祀和礼仪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也是人生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社会关注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宗教、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同样,一个已经初步形成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的信仰意识对该民族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人们的日常起居、风土民俗、经济生活还是出生、成年、婚配、死亡,其影响无所不在。 纳西族社会中,把新生的孩子看作是天赐神赠的。既是神赐,就必须弄清楚是何方神灵所赠,就必须谢过此神,并向该神灵求名。 纳西先民认为,居守于天地间四方八隅的12个神,主宰着新生命的降生。他们分别是:居于东方的虎神、免神,居于东南方的龙神,居于南方的蛇神、马神,等等。实际上他就是12生肖神。不同的人,是由不同的神灵带到这世界上来的。那么,家里孩子是谁带下的呢?孩子的家人得请东巴大师作一番推算。大师来到家中,首先得询问孩子母亲生小孩时灵魂的居住方位,东巴教认为:人之灵魂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地按一定规律运动循环,按<<巴格图>>中的12个生肖逐年循转。如某位男子的灵魂,今年居于鼠神位,明年转到牛神位,后年便迁到虎神位。该灵魂的走向按顺时针方向移动,12年后再次回到鼠神位。该灵魂的走向按顺时针方向移动,12年后再次回到鼠神位。女性的灵魂也然,每年换一方位居住,不同的是按逆时针方向而行。这样,东巴可推算出产妇当年的魂居地,当年产妇魂居的方位神,正是赐下孩子的神灵,孩子的名字就得向该神灵祈求。如某位母亲孩子的神灵,孩子的名字就得向该神灵祈求。如某位母亲灵魂转至虎神位时生下孩子,这孩子的名就得向东方的虎神讨取。 算出求名的神祇,东巴大师便设坛焚香,诵读降神经典,迎请该神灵降临,然后祈求神灵为孩子赐名。当神灵赐下名后,全家老幼跪拜接受。 女孩长至14岁,男孩长至16岁,家里要请东巴为他(她)们举行成年礼,民间称之为“穿裙礼”与“穿裤礼”。以承认他们已由少年跨入青年人的门坎,从此准许他们正式参与青年人的一切社交活动。度过四、五年活泼、自由、欢快的青年社交生活之后,他们便各自有了心中的恋人,经双方长辈同意,通过请媒说合、喝定亲喜酒、测定吉日等程序,终于迎来了招凤人巢的大喜时辰。 在此标志着人生转折点的重要时节,家中须请东巴祭师举行一系列的宗教礼

东巴文起源神话研究

东巴文起源神话研究 邓章应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摘要:文字起源神话是各民族文化起源神话中的重要部分。东巴经以及纳西族口传文献中有一些涉及到东巴文的起源。对这些神话进行分类整理,可以看出其所反映的一些客观情况和主观认识。 关键词:东巴文;文字起源;神话中图分类号:H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12)03-0026-06 收稿日期:2012-01-10 作者简介:邓章应,男,四川开江人,西南大学文献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字学、民族文字。 龙岩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2012年6月 第30卷第3期 June 2012 Vol.30No.3标准语·方言·文字 东巴文是纳西族传统文字,宗教经典或民间传说中涉及到东巴文起源的传说不少,且说法各异,以前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提到了文字起源的一些传说,[1]38-41朱建军《汉字、彝文、东巴文文字起源神话比较研究》将关于汉字、彝文、东巴文文字起源神话作了比较,[2]李静生《纳西东巴文字概论》第一章第一节《东巴文创制的传说》也列举了几类东巴文起源的传说。 [3]3-5 我们在前人基础上,再尽可能收集资 料,分门别类整理,并且分析其中所反映的一些客观情况和主观认识。 一、神造文字 1.老尤本所素古造字 方国瑜先生说东巴经中记载:古代有圣人老尤本所素古,是创制汉、藏、纳西三种文字的三个人,生于同时,分居三地,人们把他们供在神座上,奉为圣人。但方先生当时就指出,“老尤本所素古”是意构的称谓,“老尤”即聪明,“本所”即经书,“素古”即三人,连起来即聪明的三位经师。实际上并无实指。 [1]38-39 2.老丁邦都造字 方国瑜先生还说到东巴经中记载:古代在 白地的鸡鸣山下,有圣人老丁邦都创制文字,这时居民知种麻,取皮结网,渔猎为生。方先生仍然认为老丁邦都是个意构的人名,“老丁”即大手,“邦都”即正书,说是有特殊才干的手创造文字。 [1]38-39 3.阿神和窝神创造的文字 东巴经中经常出现阿神或窝神创造的文字或经书的说法。汉译时阿神也写作“吾神”,窝神也写作“沃神”。 《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第5卷《延寿仪式·请神降临首卷中卷》:“他与金纳嘎姆作变化,产生出一位吉祥的女神,名叫嘎姆。她身着松石绿的土巴衣,手里拿着用阿神的字书写的经书,嘴里念诵着生儿育女延年益寿的经文。”[4]8《全集》第11卷《延寿仪式·请神降临首卷中卷》:“一代过后又一代,由一位大女神作变化,产生九位神女。她们右手拿着金黄色的书,左手拿着用阿神的字所写的经书,住在长寿的金黄色的神寨里。”[4]15说的是用阿神的字写的经书。 《全集》第13卷《延寿仪式·东巴弟子求威灵(上卷)》:“在居那若罗神山上的十八层天

少数民族文化--纳西族

少数民族文化--纳西族 纳西族,有人口278009人。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曾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由于同音异写,汉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称之。"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明以后,纳西族主要使用汉语文。至于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 纳西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端,平均海拔2700米。这里群山耸峙,江河交错。丽江北部的玉龙雪山和中甸东南部的哈巴雪山,终年玉积琼堆,宛若腾空而起的玉龙。玉龙山区植物群落多样,素以"植物仓库"著称,并以"花的世界"闻名,仅杜鹃花就有40多个品种。金沙江上游自北向南流泻,至石鼓镇为山势所阻,于是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接着江流急转东北奔腾而去,在玉龙和哈巴两座雪山中间形成了的"虎跳涧"大峡谷,是世界上难觅的探险旅游胜地。 纳西族地区的气候差别较大,可分寒、温、亚热三种类型,宜农宜林宜牧。珍贵的雪茶和丽江马一直名扬全国。

丽江名胜 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是一座"无围之城",以坦荡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向外延伸,并与如网的小巷相连接,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街道全用石头铺成,由于长年累月的踩踏和风雨洗涤,被磨得十分光滑。刮风不起尘沙,雨天没有泥泞。具有宋、明建筑风格的屋宇,星罗棋布,鳞次栉比。源自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河水,到了城头双石桥后,分数股穿街过巷、环城流淌。家家门前有流水,户户院中有奇花。由于"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设计匠心独运,吸引着无数学者来这里采风。 丽江城北百余公里处,有一座人称"石头城"的纳西村寨。它于明代建在一个巨大岩石上,面积不过几百平方米。尽管四周悬崖绝壁,仍然建了一圈高2米许的石围墙。险要的地理形势加上构筑独特的艺术,古城堡犹如一朵秀美、挺拔的灵芝屹立在金沙江峡谷处据史籍记载,唐朝初年,金沙江曾架设过一座的铁索桥,可谓是"万里长江第一桥"。可惜仅用了100多年便毁于战火。迄至清代光绪年间,新的铁索桥又修建起来。它位于丽江与永胜之间,取名"金龙桥"(俗称梓里铁索桥),桥身宽约3米、长90米,用16条铁链跨江拉成,两则有两条手扶护链,中间铺上厚木板,像彩虹飞悬在金沙江两岸,把边疆和内地联结起来,至今还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甸县东南部的白地乡是纳西族聚居区之一。这里有一个白水塘,塘水系碳酸泉,纯白清澈。由于矿泉沉积物的堆积,凝结成一大片银

纳西东巴七年级作文

纳西东巴七年级作文 在这个泱泱华夏,开满了五十六朵民族之花,每一个种族都有自己的衣着、饮食、信仰、风俗、文化,那么,今天就让我和大家一起了解纳西族的信仰和文化吧。 东巴教是纳西族的特有宗教。东巴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东巴,意为智者,是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主持者,又由于他们掌握东巴文,能写经、诵经,能舞蹈、绘画、雕塑,懂得天文、地理、历法,所以成为纳西族古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东巴教即因东巴而得名纳西族原来信仰东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农历记年。不少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其中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根据《东巴经》的记载,古代关于天象的专有名词即有数十种之多。《创世纪》里还出现了专管气象、星辰和历

法的忍劳、苏陀、尼罗、吉阿等人的名字;从《巴格图》和《十二生肖的来历》等经书上看,纳西族早就对四方四隅(类似汉族的八卦)有了较为明确的概念;确定了二十八宿的方位和用阴阳“精畏”(“五行”)配合十二生肖推算六十花甲的方法;创制了以月亮圆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共三百六十天的历法,并用十二属相来记日、记月和记年。民间还从对天象及生物活动观察,摸出一套关于风、雨、花、雪,以及布谷鸟、野鸭、大雁、白鹤等的活动规律,来分别季节的特征,不误农时地进行农事活动。 纳西族原始口传神话主要有天文神话、山岭植物神话等。例如天文神话有《太阳月亮的来历》、《七星与昂星》等。其中《太阳月亮的来历》是天文神话的代表作。这个神话说的是:古时天上有9个太阳、7个月亮。9个太阳出来时,大地就起火,人类无法生活,祈求大神念咒语,咒落了8个太阳、6个月亮,天上就只剩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了。这类神话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纳西族先民朴素的太阳崇拜和女性崇拜,以及对天文学现象最原始的想象。植物神话《矮松的来历》,形象地解释了松、栗地域分布的自然现象。

纳西族风俗习惯

纳西族风俗习惯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 因地域不同纳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称,如"纳西"、"纳"、"纳汝"、"纳日"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纳西族是个极重信用且讲义气的民族,一般不计较客人因无知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他们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 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泸沽湖摩梭人,男女均爱吸份未状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棱里玛酒"。主妇在每年杀年猪后,要赶做储存腌肉。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菠的琵琶肉,沪估湖地区的酸鱼和鱼干,都味美可口,是纳西人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在会客和饮食场合要注意坐姿端正,忌高声喧哗、猜拳行令、说粗话,不要踩踏饭桌横档,在有老人的场合,不可高跷二郎腿。当主人敬烟酒、盛饭时,宜用双手相接,并表谢意。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 发布日期: 2012-01-03 | 浏览(2472)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王希恩 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向作了宏观分析。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着力弘扬的双重作用,使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的状况;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的完成,这种状况将持续存在并加剧或扩展。为此,文章提出了正确对待衰退、引导健康变异和促进全面繁荣等应对建设。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趋向 一、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的两个社会背景 (一)现代化的强烈冲击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 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在某一地区具体的纵向变化,云南大学的李子贤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供了他三下怒江峡谷进行田野考察的印象。 第一次是1963年9月。他从昆明出发,乘车、骑马和步行,几乎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抵达目的地。当时所见所闻,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村寨里的人们都是清一色的民族服饰,人人会唱传统民谣,都能讲上几则故事,能滔滔不绝地讲解各种习俗礼仪的由来,讲述该族神话。每进一家,均受到传统礼仪的接待。村民中几乎没有会讲汉语的。 第二次是1991年秋。一路乘车,仅花了三天的时间。当年只有几间瓦房、十多间草房的贡山县城,已有了一条大街和高层建筑。傈僳族和怒族村寨中已有人经商,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已穿上了城里人的时装。村里讲汉语的人多了,但唱传统歌谣和讲述神话、民间故事及各种民俗由来的人则不多了。 第三次是1997年8月。这里的变化已令人惊讶:贡山、福贡、泸水县城高楼林立,各类商店、餐馆、旅馆应有尽有。有的卡拉OK厅的老板就是少数民族。一住进旅馆,就可以和昆明的家人通电话,让人几乎没有已抵达边境少数民族地

揭秘东巴纸:纳西族最重要的写经用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秘东巴纸:纳西族最重要的写经用纸 导语:纳西聚居于滇西北的丽江、香格里拉,后来保留着图画文字,历史上由祭师东巴掌握,从而称“东巴文”,用于书写东巴经。东巴经在纳西语中称“ 纳西聚居于滇西北的丽江、香格里拉,后来保留着图画文字,历史上由祭师东巴掌握,从而称“东巴文”,用于书写东巴经。东巴经在纳西语中称“森究鲁究”,意思是“刻在木头或石头上的文字。”所以东巴经出现时,纸还未传入纳西族地区。 根据记载,大约在元代,丽江地区已有造纸业,但未有对东巴纸的记录。东巴经一般没有题写抄书时间,最早有时间记录的经文出现于公元1668年(清康熙七年)。用于书写东巴经的纸称“东巴纸”,又称“白地纸”。东巴纸其制作技艺较为独特,后保存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的白地村。白地(即白水台)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东巴纸是东巴最重要的写经用纸,在滇西北各族中久负盛名。 东巴纸的原料采自当地独有的植物原料“阿当达”,经鉴定为瑞香科丽江荛花。其造纸过程由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工序组成,主要工具有纸帘、木框、晒纸木板、木臼等。东巴纸的活动纸帘较为特殊,晒纸过程明显受到浇纸法的影响,又有抄纸法的痕迹,是中国造纸术与印巴次大陆造纸法兼容并蓄的结果。白地东巴纸色白质厚,不易遭虫蛀,可长期保存,用它书写的东巴经典据20世纪40年代的调查有五千多卷。白地东巴纸为弘扬东巴文化做出了卓著贡献,从工艺史角度来看,它又是研究我国手工造纸的难得实例。 在历史上,妇女不参加造纸过程,主要是因为东巴纸一般用于神圣目的,妇女一般被认为不洁,从而即使妇女知道技术也不允许参与造 生活常识分享

纳西东巴文化对包装设计的启示

纳西东巴文化对包装设计的启示 刘利1,王红波2 (1.云南师范大学,昆明650106;2.西南林业大学,昆明650224) 摘要:对纳西文化中的色彩崇拜、绘画、象形文字、东巴纸等艺术形式进行了分析,并将东巴文化中的这些艺术形式应用于云南本土的包装设计中,尝试在包装设计中融入东巴艺术,一方面丰富包装设计的设计元素,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的设计素材;另一方面也注重东巴文化实际应用价值的挖掘,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纳西东巴文化。关键词:东巴文化;包装设计;启示中图分类号:TB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11)02-0071-03 Inspiration of Naxi Dongba Culture in Packaging Design LIU Li 1,WANG Hong-bo 2 (1.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Kunming 650106,China ;2.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China ) Abstract :It analyzed the color,painting,hieroglyphs and Dongba paper in Naxi Dongba culture,made them applied to packaging design in Yunnan and tried to integrate Dongba culture into packaging design.On one hand,it could enrich design elements of packaging design which provides more design materials for designer.On the other hand,it paid attention to the actual value of Dongba culture which could better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Naxi Dongba culture.Key words :Dongba culture ;packaging design ;inspiration 收稿日期:2010-10-18 基金项目: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刘利(1975-),女,云南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与设计理论。 纳西东巴文化以其原始、质朴的特点引起世人的关注。纳西族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兼收并蓄不同民族文化,形成了为世人所惊叹的东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巴文化中的色彩崇拜、绘画、象形文字、东巴纸等元素越来越被现代人认知和接受。东巴文化给包装设计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素材,东巴文化的神秘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作为设计师不仅要做优秀的设计,更要挖掘各民族所尊崇的文化,将民族文化精髓融入现代设计,让作品能被消费者接受,并且得到大众的喜爱。 1东巴文化的色彩崇拜对包装设计的启示 纳西族是典型的“黑”、“白”崇拜民族,“黑”、“白”贯穿整个东巴经书和祭祀活动中[1]。古籍中常把“白”具体说明为白海螺似的“白”色。“黑”具体说明为黑乌 鸦似的“黑”色[2]。“黑”在纳西语中读“纳”。“纳”的引申义为“尊”、“贵”、“伟大”等。另外,汉代的纳西族先民被称为“牦牛夷”,牦牛的黑色皮毛在纳西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人们对牦牛皮毛的需要,使“黑”不仅作为一种单纯的色彩而存在,而且含有了审美内容、文化意义,并最终导致了对“黑”的崇拜[3]。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纳西族从遥远的北方迁到滇西北及川西地区。新的环境到处是雪山、飞瀑,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终年积雪,四时皎洁。这些熠熠生辉、璀璨如银的风光景色逐步改变着纳西族的审美观念。纳西族开始向农耕生产过渡,对畜牧业的依赖减少,尚黑风俗受到动摇,纳西族对色彩的崇拜逐渐从尚黑过渡为尚白[4]。 人们看到太阳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原始先民很明显地看出光明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原始先民便由此引申,以“白”概括善的东西,是正义 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