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隐喻中谚语的对比分析

英汉隐喻中谚语的对比分析
英汉隐喻中谚语的对比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提问

2 Escapism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3 语用模糊及语用功能

4 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

5 伟大理想的毁灭——《远大前程》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6 从《理智与情感》中看人格与性格对婚姻选择的影响

7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研究

8 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9 从《彼得潘》看儿童世界

10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11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

12 新闻英语的特征及其翻译

13 现代爱情的另类表述—解读《暮光之城》主人公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

14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5 科技英语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研究

16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

17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18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9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

20 英语新闻中委婉语的社会功用

21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West-Eastern Business Negotiations

22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

23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

24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

25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26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

27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Lord of the Rings

28 An Analysis of Hu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

29 On the Integrative Use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30 浅谈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汉译

3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

32 An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Socialization

33 从精神分析理论分析《莎乐美》的人格特征

34 《嘉莉妹妹》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35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

36 印度商务礼仪研究—对中印商务谈判的建议

37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

38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对比分析

39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40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41 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从视觉和听学的角度

42 论《红字》中的自助

43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s Middle School

44 简爱与林黛玉的形象比较分析

45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46 浅析托尔金在《魔戒》中的创作特色

47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

48 论英语新课标下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49 从电影名的翻译看直译与意译

50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以商务礼仪为例

51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

52 Reflections—Emily Dickinson’s Life in Her Poems

53

54 Emerson’s Ideas on Nature and Social Harmony

55 An Analysis of the Names in T ess of the d’Urbervilles

56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57 认知语境在语言交际理解中的作用

58 从痛苦中顿悟—《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主题解读

59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60 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

61 《希腊古瓮颂》中的艺术和永恒之美

62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

63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

64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6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

67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68 语音歧义和语义歧义的语言学分析

69 《边城》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河流的比较研究

70 Approaching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71 埃德娜:一个孤独的女战士——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

72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

73 英语外来词和它的翻译

74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75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76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人鼠之间》中的美国梦(开题报告+论文)

77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

78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smetic Instru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79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

80 从语境角度谈文学作品翻译中人物描写的语用对等问题

81 我国中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现存的问题与对策

82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

83 《乱世佳人》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分析

84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85 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

86 分析鲁滨逊克鲁索的人物形象

87 浅析英语习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88 论华裔女星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角色转变

89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

90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

91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

92 美国吸血鬼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以《吸血鬼编年史》、《暮光之城》和《吸血鬼日记》为例

93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

94 《呼啸山庄》和《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对比

95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96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

97 《请买票》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98 克莱夫?斯坦普斯?路易斯对《圣经》寓言的应用及意义研究——以《纳尼亚传奇》为例

99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100 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

101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

102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

103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

104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国红色旅游的翻译策略

105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

106 《我的安东妮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

107 等效原则视角下的汽车商标中译探析

108 《简爱》的特征—一位独立的女性

109 科学家的困惑——从生态伦理角度浅析《弗兰肯斯坦》

11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1 从《自我之歌》,看美国梦对惠特曼的影响

112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

113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s Middle School

114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

115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116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117 试分析两种婚姻的差异——以薛宝钗和夏洛特为例

118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119 语境对翻译的限制

120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

121 《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伦理困境

122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

123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比较

124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

125 浅议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

126 从《实习医生格蕾》浅析美剧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趋势

127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观—《喧哗与骚动》女性性格分析

128 谈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

129 An Analysis of Snobbery in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Sense and Sensibility, and Mansfield Park

130 英语广告语中的隐喻认知

131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132 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哥特元素

133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34 《紫色》中“家”的解读

135 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136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137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

138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139 《永别了,武器》主题的分析

140 《爱玛》女主角爱玛伍德豪斯人物分析

141 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中人物与社会的冲突

142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143 法律英语中的情态动词shall的翻译

144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

145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

146 第二语言习得中语用迁移现象的分析

147 从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人生看“如何被逼出邪恶的人性”

148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149 文化语境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150 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

151 浅析语用含糊在外交语言中的应用

152 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

153 浅谈自有品牌在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

154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

155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

156 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157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

158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59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方法

16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161 通过会话原则分析手机短信语言

162 舍伍德?安德森《鸡蛋的胜利》中美国梦的解读

163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

164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165 《喜福会》的女权主义解读

166 简析《蝇王》的象征主义

167 模糊语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研究

168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tion Story

169 译者主体性及翻译策略对《京华烟云》翻译的影响

170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

171 互联网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172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17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4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人物分析

175 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

176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77 On the Narrative Arts of Hemingway's Short Stories----A Case Study of"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178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

179 英语会话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研究

180 迷失的童年——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蝴蝶》

181 跨文化交际中恭维语的语用失误及其文化透视

182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

18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184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185 从生态学角度解读《白鲸》

186 浅析《小妇人》中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

187 埃德娜:一个孤独的女战士——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

188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189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

190 冯内古特《五号屠场》的主题分析

191 论杜鲁门?卡波特《蒂凡尼的早餐》中霍莉的漂泊人生

192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英汉音译研究

193 功能文体学视角下的商务合同文体分析及翻译

194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195 身势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研究

196 中美价值观比较

197 暗喻的英汉对比翻译

198 从文化视角看部分英汉习语的异同

199 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帝国主义

200 《苔丝》与《嘉莉妹妹》中女主角的对比分析

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_现状与问题_李彦秀

一、引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顺应了认知语言学跨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对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英汉翻译、学习词典编纂、语篇分析、言语交际等均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隐喻”、“对比”、“语料库”、“英汉”、“汉英”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进行篇名检索,选取 2004年至2013年间有关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中 文核心期刊论文和CSSCI 期刊论文33篇(限于篇 幅,本研究不讨论英汉隐喻翻译研究论文)。在分析 33篇论文的基础上,本文从隐喻类型、研究层面、 隐喻理论、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等角度,考察了近10年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二、隐喻类型及研究层面 隐喻的分类及其依据研究是隐喻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不同的学术流派因研究目标、研究视角 等差异使隐喻分类各异。没有任何一种分类是无懈 可击的,但没有分类就没有认知和科学研究的深化。从不同层面对隐喻进行研究,则有助于全面地揭示隐喻的特征和内在规律,同样可以促进隐喻认知和研究的深化。 (一)隐喻类型 比较普遍接受的隐喻分类是由认知语言学家 Lakoff 和Johnson 提出的,他们根据始源域不同,把 概念隐喻划分为实体隐喻、空间/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1]。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Halliday 则认为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又可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2]。国内学者以隐喻的表达形式、功能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将隐喻分为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与创造相似性的隐喻;而从隐喻句法特点的角度,又可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介词性隐喻等[3]。鉴于隐喻分类的标准不同,按照上述分类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近十年英汉隐喻对比研究涉及的隐喻类型。因此,本研究对涉及的隐喻类型的描述不完全拘泥于上述分类。 1.所涉及的隐喻类型大体上可分为认知语言学 视角的“概念隐喻”和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隐喻”。从概念隐喻分类来看,涉及的隐喻类型有时间 收稿日期:2014-02-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9YJA740027);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1WX25)作者简介:李彦秀(1985-),男,助教,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学研究,E-mail :https://www.360docs.net/doc/ba15554738.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ba15554738.html,. 文章编号:2095-3046(2014)04-0068-04 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4.04.015 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 现状与问题李彦秀, 陆梅,李萍 (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 要:跨语言研究是当今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因而英汉隐喻对比研究成为国内学界高度 关注的领域。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选取2004~2013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和CSSCI 期刊论文33份,主要从研究牵涉的隐喻类型、研究层面、隐喻理论、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等角度,比较全面地分析了近10年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现状,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关键词: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理论;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第35卷第4期 2014年8月 Vol.35,No.4Aug. 2014

英汉动物习语隐喻对比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a15554738.html, 英汉动物习语隐喻对比浅析 作者:郑紫元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12期 【摘要】隐喻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说隐喻无处不在。在传统的隐喻观点当中,隐喻如同明喻、夸张一样,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然而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逐渐意识到隐喻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之一,同时在隐喻的研究过程当中,动物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这种关系使得我们人类与动物之间产生了极其复杂的情感。而动物习语是指包含表示动物单词的习语。动物习语不仅能形象地表现出某种品质、性格,还可以简洁的描述某些事件及传达某种情绪。动物习语理应引起关注。 【关键词】隐喻;动物习语 【作者简介】郑紫元(1989.04-),山东人,长春建筑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目前,许多研究者都集中在隐喻的研究上,隐喻对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内容认为,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隐喻都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知世界,特别是认知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 人和动物有许多不同和相同之处,通过对动物习语的研究,我们可以对不同种类的动物有更多的了解。此外,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和彼此。英汉动物习语隐喻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理解動物隐喻的困难总是存在的。通过分析这些差异,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动物隐喻。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获得动物习语的真实意义。减少他们在谈话中遇到的失败。 二、同一动物形象的不同喻义 1.狗。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动物,通常被人们当作宠物或者用来看守或猎食。当然,在英汉动物习语中,狗的喻义也存在差异。在中英文化中,狗与人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最明显的区别是人对狗的态度。汉语中,很多关于狗的习语都是谈论人类的行为或特征,表达他们的感情和态度。通常情况下对狗的表述都是否定的。例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狗男女等等。然而许多研究表明,狗在英语中的含义与在汉语中有很大的不同。狗在英语

英汉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学 英汉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谚语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精华。它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的普遍语言现象。每个民族的语言中都包含着大量的谚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毫不夸张地说,对一个民族语言中谚语的研究可以深入地了解该民族的风俗和心理。正如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一样,谚语——由一个民族自己创造、代代相传、并蕴涵着大众智慧的句子——也是如此,也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而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了解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英文化的不同使谚语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而谚语本身也承载着该民族的文化。不同的谚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文化涵义,即使是相同的谚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文化涵义也会大相径庭,甚至有的谚语只在特定的背景下体现其本意。所以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及习俗、宗教信仰、修辞手法的使用、思维方式,或源于不同的经典名作或名人之口,就会造成两种语言中的谚语文化涵义的不同。因此,比较研究英汉谚语的文化涵义,对进一步了解中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相关文献,国外学者对谚语的研究起步较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修辞学角度,语义学角度和综合学科角度。从修辞学角度到语义学角度的飞跃,使学者对谚语的研究从表层语言特征渐渐转向表层文化关系,并把谚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研究。但是,这样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容易将对谚语的研究套入固定的程式化。一旦程式化,那么从谚语体现出来的文化背景就显得苍白,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了。究其原因,是因为研究并没有从表层文化关系挖掘到深层文化关系。 反过来说,对于深层文化关系的挖掘也必须以语义研究为基础,因此,在对相关文献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总结之后,本研究从语义学角度出发,挖掘比较英汉谚语的深层文化涵义,以探索两个民族文化的同异。研究主要以语言文化观为主要理论依据,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角度对英汉谚语的相同和不同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挖掘造成其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通过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深掘中西文化差异,更好的帮助两种语言的谚语使用者理解中西文化,使其更理性看待谚语在生活中的启示作用。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摘要】:两千多年以前,隐喻作为修辞格就为世人所知。在西方,亚里斯多德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就对隐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确立了其后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古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认识和描述事物的基本原则,“比”与“兴”是《诗经》中主要的两种表现手段,“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它们都属于我们当代隐喻研究的范畴。尽管人类早已把隐喻作为认知手段,但它的认知作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语言学家的认可和重视。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实质上,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当代隐喻认知研究除了隐喻认知的本质特征、隐喻认知的形成机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外,还面临着一个重大课题。首先,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其次,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一方面,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因此有理由假设普遍性的隐喻概念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身体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系统中应该存在差异。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

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和同,却是亟待通过扎扎实实的对比研究来回答的问题。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本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体、空间、时间、情感和基本颜色等五个方面的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为导言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假设,从而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并且确立了课题研究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有关国内外隐喻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以隐喻研究从作为从属地位的修辞格研究发展到独立的认知研究的过程为线索,对国内外从古代到当代的隐喻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总结,并且在对国内外隐喻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确立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第三章确立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本论文第一次从语言世界观、隐喻认知的普遍性、系统性以及与文化的一致性等方面对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和阐释。第四章主要从人体隐喻化认知的工作机制及其特点、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投射模式与对应程度以及英汉语中的优势分布等几个方面来集中探讨英汉语中人体隐喻认知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其原因。第五章主要考察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表达形式方面以及对数量、状态、范围、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空间隐喻化认知,有何相似和不同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化认知、结构隐喻化认知、本体隐喻化认知这三种类型的隐喻方式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以期发现它

从中英文动物隐喻看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对比评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和盖茨比的梦想 2 象征在女性主义小说《占有》中的作用 3 A Probe into Charles Dickens’ Family Values Reflected in A Christmas Carol 4 5 论《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艺术创作特征 6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帽子和鸭子的象征意义 7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8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9 论美国黑人现代流行音乐及其影响 10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1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 12 分析奥利弗退斯特悲剧生活的原因 13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14 浅议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 15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16 分析中国和美国的慈善文化 17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 18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19 浅析《飘》中女性人物形象 20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的文化阐释 21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22 试析翻译中的“假朋友” 23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24 浅析《儿子与情人》的人物刻画的技巧 25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26 从“狗”和“龙”的谚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7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 28 傅东华译《飘》归化现象浅析 29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女性语言的特点 30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 31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企业如何通过市场定位打开销售渠道 32 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33 男权社会下康妮女性身份的诉求--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研究 34 浅析爱默生的《论自助》——人生自主的源泉 35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 36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 37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8 英汉招呼语对比与应用研究 39 An Analysis of Imprisonment and Liberation in Great Expectations 40 论苔丝悲剧的成因 41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

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作者:陈家旭, CHEN Jia-xu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爱尔兰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刊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24(1) 被引用次数:12次 参考文献(6条) 1.叶奕乾普通心理学 1997 2.Kovecses Zoltan Metaphors of Anger,Pride,and love: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 1990 https://www.360docs.net/doc/ba15554738.html,koff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4.Ning Yu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1998 https://www.360docs.net/doc/ba15554738.html,koff G 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1987 https://www.360docs.net/doc/ba15554738.html,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199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陈家旭.Chen Jiaxu英汉语"喜悦"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2.罗晓燕英汉"嫉妒"情感隐喻的体验哲学和文化阐释[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5) 3.杨瑶.Yang Yao英汉语"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对比[期刊论文]-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秦耀咏.QIN Yao-yong英、汉情感隐喻认知比较[期刊论文]-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3(2) 5.吕文静.LV Wen-jing英汉"焦虑"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期刊论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12) 6.曹蕾英汉"红"之情感隐喻意义对比分析[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7) 7.卓静单一型情感隐喻和冲突型情感隐喻的认知构建[学位论文]2006 8.孙毅.SUN Yi汉语"心"义族衍生的隐喻路径求索[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39(1) 9.程浩.CHENG Hao汉英体育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外语研究2005(6) 10.樊辉.宫雪.戴卫平刍议"心"的隐喻[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5) 引证文献(12条) 1.李荣娟儿童的创造性隐喻和外语学习[期刊论文]-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2) 2.武贝贝从隐喻认知角度看汉语中“忧愁”的情感表达[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3(10) 3.欧国芳汉式英语原因分析及英语教学对策探讨[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9) 4.谢暮松英汉隐喻认知异同的根源分析[期刊论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2) 5.向友青英汉"恐惧"的认知原型研究[期刊论文]-怀化学院学报 2010(6) 6.胡玲玲英汉“恐惧”情感隐喻对比分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3(55) 7.金花漫奥巴马就职演说辞的隐喻特色解读[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 8.金花漫英汉语"火"词语的情感隐喻认知[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9.袁红梅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期刊论文]-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9(4) 10.胡越坚.王菊兰浅析英汉"心"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期刊论文]-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对中英谚语的研究与英语学习初探

对中英谚语的研究与英语学习初探 组员:冯勤兴、林月敏、叶嘉仪、冯敏仪 指导老师:肖可琦 (培英中学) Abstract: We do research on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sayings and English sayings. From so many examples around us,we have found that the little saying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a co untry’s culture history, custom, and so on. We try to find out if the English sayings can help students know more about western culture and thus study English in a better and easier way. (一)课题的提出: 谚语之所以能在“民间”广泛流传,最重要的是其内容来自与我们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既然谚语是由下层农民所创,语言当然是通俗易懂,也挺趣顺口和口语化的,有些即使是几岁的小朋友也容光焕发易理解或记住。 我们之所以选择“中西谚语的区别”这一研究性课题,与上述有莫大的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喜欢通俗且幽默的谚语。例如:1. Glad it’s all over! 2. Learning to speak English is a piece of cake.这些谚语在引我们发笑后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们想通过两者的对比,从中培养我们的语感,同时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而且若能掌握中英谚语特点,从中了解所涉及的文化、风俗习惯等,不仅能开阔眼界,而且在作文中适当用一两句,也是挺惹人欢喜的。这种轻松而又不经意的提高,无论对我们现在还是以后有帮助的。 (二)研究目的: 谚语最大的特点就是“言简意深”,引用它既可以节约语言,用很少的话,就能表达深刻的意思。而且它引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富有生动性和趣味性。列宁曾说过:“谚语以惊人的准确性,道出了事物十分复杂的本质。”还有鲁迅也说过:“在方言土语里,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好文言的用古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终止上述,足以让人知道研究其的价值性。 而最令人提起兴趣的是,从谚语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智慧、处世哲学和其他特点,也可以看到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产方法等发展变化的历史痕迹。而这也是我们能从中摄取中英谚语分别的原因,并且借此我们就能很明了地分析出中西谚语的区别,让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的谚语与说英语的国家的谚语的精髓,提高对这种文化的重视。 (三)课题成果 以下几例中英谚语都有是围绕相同的事物来展开分析的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比如,居住在沿海一带,靠海生活的民族,其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虾。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正如上所说,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这样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总的说来,英美文化的主线是个人主义(或称个人本位),而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代表)则以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为主线。此外,英美文化受宗教的影响比较大,而儒家思想则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看英汉谚语的异同

(全英文论文)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的对比研究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中式菜肴命名的文化内涵与英译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 ' s Travels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人文主义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 《蝇王》中火的象征意义的转变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公布英语题目均有原创英文论文可交流Q:799 75 79 38 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各种教学法的融合与运用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探析从电影《刮痧》看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危机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情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萨克雷眼中的女性---文本分析名利场中的女性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北欧神话中的毁灭与重生思想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口方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从认知角度看“水”的一词多义现象电影《喜福会》反映出的中西家庭价值观的差异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论例句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英汉动物习语的隐喻认知分析分析年龄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 论英汉数字习语的差异及翻译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Text Memorization and English Learning 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ratitude Expressions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探究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从关联理论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减译 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 性格分析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复仇者联盟》中的言语幽默 《珍珠》中的生态思想教师的个性与语言教学 《老人与海》中马洛林形象的不可或缺性浅析《威尼斯商人》中的金钱观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 《荆棘鸟》女性意识浅析《闻香识女人》角色分析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女性主义的显现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

(全英文论文)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的对比研究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 中式菜肴命名的文化内涵与英译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 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人文主义 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 《蝇王》中火的象征意义的转变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公布英语题目均有原创英文论文可交流Q:799 75 79 38 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各种教学法的融合与运用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 《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探析 从电影《刮痧》看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危机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情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 萨克雷眼中的女性---文本分析名利场中的女性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北欧神话中的毁灭与重生思想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口方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 从认知角度看“水”的一词多义现象 电影《喜福会》反映出的中西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 发表时间:2009-09-21T10:05:04.950Z 来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罗红玲 [导读] 古今中外对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 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贵阳550001 摘要:本文从认知隐喻观的视角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并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跨文化隐喻理解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英汉隐喻认知跨文化对比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metaphorical cogni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uo Hongling Abstract:By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the article separately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points out tha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within metaphors,which will help enhanc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interpret them properly. Key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CognitionCross culturalContras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29-02 1.引言 古今中外对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西方的隐喻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隐喻的研究一直局限在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从亚里士多德的“名词替换”到当代语用学家Mac Cormac的“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学者们试图从多维视角对隐喻进行阐释,但是在解释隐喻的深刻内涵方面遇到了问题。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一改传统的把隐喻看作纯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的认知科学革命。其代表人物当属Lakoff和Johnson。他们认为,隐喻在口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思想与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概念体系决定了人们感知的内容及其行动方式。“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1] 2.当代隐喻认知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当今认知语言学主要有三种方法表征: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认知语言学经验观认为,人是通过自身的经验认识世界的,或者说人类的认知以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因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在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对世界的不同认知结果,即经验具有文化差异。这些认知结果以概念的形式存在。和这些概念相对应的是语言表达形式。因此,研究语言表达中的概念隐喻,可以使我们了解人们是怎样认知自身和外部世界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2]。Lakoff的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理论在隐喻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Lakoff和Johson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这是对传统的“隐喻修辞观”的一种反叛。其理论指出了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80年代以来Lakoff不断发展和完善了隐喻理论,他运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映射反映的是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他将隐喻分为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种。 Lakoff在论证隐喻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同时,也认为隐喻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socially based),即隐喻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模式也在对隐喻理解起作用。因此理解、研究隐喻必须结合文化因素和认知因素来认识和展开。由于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的生成和理解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对英汉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就非常有意义了。本文作者探讨认知隐喻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以及产生这种异同的深层原因,深化对概念隐喻的认知作用的认识,以求对认知化隐喻理论加深认识并对隐喻的理解有所启示。 3.英汉隐喻的共性分析 尽管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但它们中的很多隐喻表达方式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概念基础。这种跨语言的共核构成英汉隐喻能相互理解的基础,也是英汉隐喻中许多不谋而合的隐喻现象存在的终极原因。 3.1英汉隐喻在工作机制上的共同点。Lakoff和Johnson已经指出隐喻通常是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较易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他们进一步说明隐喻的本质即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这里所谓的“一种事情”即指的是始源域;“另一种事物”就是目标域。作为始源域的事物是隐喻的认知基础,通常是为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作为目标域的往往是人们感到陌生的、抽象的东西。如Life is a journey这个隐喻是用较具体的、为人所经常体验的“journey”去映射“life”,而反向的映射几乎不能成立;其它诸如Time is money以及用空间关系表达抽象的时间感情的隐喻用法都可以说明隐喻的这种工作机制。从认知角度看这符合人们的一条基本认知原则,即从可及性较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弱的概念更为自然,英汉语言中的隐喻在工作机制上具有很多的相同点,即都体现的是由基本认知域到抽象复杂认知域的隐喻认知方式。 3.2英汉隐喻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础。这方面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英汉语言中对于情感的表达。研究表明在英汉语言中人们更多地运用隐喻概念表达情感而较少用直接方式表达。这种隐喻概念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理基础决定的。Lakoff对于“怒”进行的实例研究,以及林书武以英汉语料为基础的对“愤怒”的概念隐喻的研究都表明情感概念具有生理基础。如:“怒”常常是根据人的体温、热度和内压进行概念化的,人们发怒时的生理变化构成了语言对其进行概念的基础。所以,尽管隐喻概念在英汉语言中表达方式有些不同,但其基本隐喻概念是相同的:Anger is heat Anger is fire或Anger is gas in a container、汉语中的说法诸如:“一腔怒气郁结于心中”、“怒火中烧”、“火冒三丈”、“发泄怒火”等等。这些英汉语料都证明对情感的隐喻化表达具有相同的生理基础,并且体现出语言间的共性。 3.3英汉隐喻具有共同的认知物质基础。隐喻的物质基础指的是隐喻认知赖以产生的具体的、有形的、客观存在的实体。英汉语言中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于空间概念。根据方位主义( Localism )的观点,空间关系及其词语是最基本的。这可能是因为人们最初的感知是从感知自身运动和空间环境开始的,在认知和语言发展过程中最初用于空间关系的词语后来被用来喻指时间状态、过程关系等抽象概念,这是概念隐喻认知的结果。如在英语中我们惯于用方向介词“up”和“down”来谈论我们的感受。“up”代表肯定、积极,而“down”代表否定、消极。如:“I’m feeling up”,“He is really down”等;在汉语中“上”通常与好事物相连,“下”通常与不好的事物相连。比如:“考上大学”,“赶上火车”,“上调”,“下场”,“下调”等。由于具有相同的认知物质基础,在这方面的汉英隐喻语言体现了很大的共同性。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的对比分析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的对比分析 周健安 引言 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成分,也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语言要素。母语是英语的中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中的动物词汇时,会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民族之间思维方式的迥异产生对汉语学习动物词汇隐喻意走入误区。所谓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本文将举例说明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的不同并给予一定的分析,使以母语为英语的中国留学生更容易融入汉语语境中学习中文。 一、英汉动物词汇具有不同的隐喻意 这类动物词汇无论在英语还是中文里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含义,然而它们各自的丰富内涵都是完全不同的。下面拿“龙”和“狗”作为例子。 1、龙 中国古代的“龙”是有鳞有须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封建 社会“龙”是帝王和贵族的象征。“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赫

地位,它不仅象征皇权、威严与神力,还象征着吉祥、财富、前途和权力,象征一种蒸蒸日上的精神。中国人对“龙”的偏爱可追溯到原始部落的图腾时代,在整个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龙”已经超越了“图腾”和“法力”的实体词汇意义,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凡是与“龙”有关的词语无一不是褒词,下面是汉语中与龙有关的词一些成语: (1)望子成龙:to wish one’s son have bright future (2)龙子龙孙:to sons and grandson of dragon,which are usually used to call oneself by Chinese people (3)龙肝凤胆:rare delicious (4)龙马精神:the sprite of a dragon horse ,usu. Said in praise of a vigorous old age 而dragon在西方的象征意义与中国有关龙的传说截然不同。西方中世纪dragon是守护地狱之门的有翼能喷火的巨大怪物,象征恶魔与邪恶。在基督教里,龙被看作是一种不祥的动物。Dragon一次基本含贬义,喻指“凶暴之人”,如: (1)She is a real dragon and you ha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 她非常凶,你最好远离她。 (2)She is a bit of a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 她是这里很嚣张的人。 2、狗 与龙的隐喻意恰恰相反,狗在中文里一般是贬义的,而英文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1]

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文化背景。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必然要研究其谚语。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成了每一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文化侧面入手,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英汉谚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使谚语的翻译比较困难。为了忠实、通顺地再现英语原谚,可以灵活运用四种译法。本文讨论了直译、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Abstract:Proverbs, which derive from life are the condensation and embodiment of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a nation. They can reflect geography, history, customs of a na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a nation's proverbs when we try to study its culture.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being treasures of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see distinct differences resulted from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essay uses some typical example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from the point of orig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ustoms, religious beliefs and historical culture, etc. Proverbs are difficult to translate because of their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unique cultural backgrounds. In order to present an adequate translation of a proverb, we can use four translation methods flexibly: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equivalent transl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combined with free translation. 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ranslation methods 一、引言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1]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文化侧面入手,探讨了英汉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2]本文试图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提出了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及方法。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3]它是在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