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新课标数学(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七章 第7讲 第1课时 证明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2016届新课标数学(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七章 第7讲 第1课时 证明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2016届新课标数学(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七章 第7讲 第1课时 证明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第7讲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1.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的确定

(1)直线的方向向量:l 是空间一直线,A ,B 是直线l 上任意两点,则称AB →

为直线l 的方

向向量,与AB →

平行的任意非零向量也是直线l 的方向向量.

(2)①定义:与平面垂直的向量,称做平面的法向量.

②确定:设a ,b 是平面α内两不共线向量,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则求法向量的方程组为?

????n·a =0n·b =0.

2

3.(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设两条异面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分别为a ,b ,其夹角为θ,则cos φ=|cos θ|=

|a ·b ||a ||b |

(其中φ为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求法

如图所示,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e ,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直线l 与平面α所成的角

为φ,两向量e 与n 的夹角为θ,则有sin φ=|cos θ|=|e ·n |

|e ||n |

(3)求二面角的大小

a .如图①,AB ,CD 是二面角α-l -β两个半平面内与棱l 垂直的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θ=〈AB →,CD →〉.

b .如图②③,n 1,n 2分别是二面角α-l -β的两个半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二面角的大小θ满足cos θ=cos 〈n 1,n 2〉或-cos 〈n 1,n 2〉.

4.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法

如图,设AB 为平面α的一条斜线段,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则点B 到平面α的距离d =|AB →·n ||n |

.

[做一做]

1.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

①若n 1、n 2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n 1∥n 2?α∥β;②若n 1、n 2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α⊥β ? n 1·n 2=0;③若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a 与α共面,则n ·a =0;④若两个平面的法向量不垂直,则这两个平面一定不垂直.

A .1

B .2

C .3

D .4 答案:D

2.已知向量m ,n 分别是直线l 和平面α的方向向量、法向量,若cos 〈m ,n 〉=-1

2

则l 与α所成的角为( )

A .30°

B .60°

C .120°

D .150°

解析:选A.由于cos 〈m ,n 〉=-1

2

,∴〈m ,n 〉=120°.

∴直线l 与α所成的角为30°.

1.辨明两个易误点

(1)求异面直线所成角时,易求出余弦值为负值而盲目得出答案而忽视了夹角范围为(0,π2

]. (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时,注意求出两向量夹角的余弦值的绝对值应为线面角的正弦值.

2.向量法求二面角大小的两种方法

(1)分别求出二面角的两个面所在平面的法向量,然后通过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得到二面角的大小,但要注意结合实际图形判断所求角的大小.

(2)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找到与棱垂直且以垂足为起点的两个向量,则这两个向量的夹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大小.

[做一做]

3.已知两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m =(0,1,0),n =(0,1,1),则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 )

A .45°

B .135°

C .45°或135°

D .90°

解析:选C.cos 〈m ,n 〉=m·n

|m ||n |=11×2=22

即〈m ,n 〉=45°.

∴两平面所成二面角为45°或180°-45°=135°. 4.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AA 1=2,AD =1,E 为CC 1的中点,则异面直线

BC 1与AE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__.

解析:建立坐标系如图,则A (1,0,0),E (0,2,1),B (1,2,0),

C 1(0,2,2),BC 1→=(-1,0,2),AE →

=(-1,2,1),

∴cos 〈BC 1→,AE →

〉=BC 1→·AE →|BC 1→||AE →|

=3010

. 答案:30

10

第1课时

证明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考点一__

利用空间向量证明平行问题____________

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E ,F 分别是BB 1,DD 1的中点.求

证:FC 1∥平面ADE .

[证明] 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

则有D (0,0,0),A (2,0,0),C (0,2,0),C 1(0,2,2),E (2,2,1),F (0,0,1).

FC 1→=(0,2,1),DA →=(2,0,0),AE →

=(0,2,1). 设n =(x ,y ,z )是平面ADE 的一个法向量,

则?????n ⊥DA →,

n ⊥AE →,

即?????n ·DA →=2x =0,n ·

AE →=2y +z =0,

解得?

????x =0,z =-2y ,

令z =2,则y =-1.所以n =(0,-1,2).

因为FC 1→

·n =-2+2=0.

所以FC 1→

⊥n .

因为FC 1?平面ADE , 所以FC 1∥平面ADE .

[规律方法]

1.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E 、F 、G 分别为AB 、AD 、AA 1的中点,求证:平面EFG ∥平面B 1CD 1.

证明: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则

A (1,0,0),

B (1,1,0),

C (0,1,0),

D (0,0,0), A 1(1,0,1),B 1(1,1,1),D 1(0,0,1).

得E (1,12,0),F (12,0,0),G (1,0,1

2),

EF →=(-12,-12,0),EG →

=(0,-12,12

).

设n 1=(x 1,y 1,z 1)为平面EFG 的法向量, 设n 2=(x 2,y 2,z 2)为平面B 1CD 1的法向量.

则?????n 1·EF →=0,

n 1·EG →=0,

即?

??-12x 1-1

2y 1=0,-12y 1+1

2

z 1=0.

令x 1=1,可得y 1=-1,z 1=-1, 同理可得x 2=1,y 2=-1,z 2=-1.

即n 1=(1,-1,-1),n 2=(1,-1,-1). 由n 1=n 2,得平面EFG ∥平面B 1CD 1.

考点二__利用空间向量解决垂直问题(高频考点)__

空间几何中的垂直问题是高考试题中的热点问题.

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小题,也可以是解答题的一部分,或解答题的某个环节,是高考中的重要得分点.

高考对空间向量解决垂直问题有以下三个命题角度. (1)证明线线垂直问题; (2)证明线面垂直问题; (3)证明面面垂直问题.

(2015·安阳模拟)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正方形,PD ⊥平面ABCD ,

E ,

F 分别为棱AD ,PB 的中点,且PD =AD .求证:平面CEF ⊥平面PBC .

[证明]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A (1,0,0),则P (0,

0,1),C (0,1,0),B (1,1,0),E (12,0,0),F (12,12,1

2

),设平面CEF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x ,y ,z ).

则?????n 1·EF →=0,

n 1·EC →=0,

解得?

??12y +1

2z =0,-1

2

x +y =0,

取x =1,则n 1=(1,12,-1

2

),

同理,求得平面PB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2=(0,12,1

2

).

因为n 1·n 2=1×0+12×12-12×1

2

=0,

所以n 1⊥n 2.

所以平面CEF ⊥平面PBC .

[规律方法] 用向量证明垂直的方法

(1)线线垂直:证明两直线所在的方向向量互相垂直,即证它们的数量积为零.

(2)线面垂直: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共线,或将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用向量表示.

(3)面面垂直: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垂直,或将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用向量表示.

2.如图,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的底面ABCD 是平

行四边形,AB =1,BC =2,∠ABC =60°,E 为BC 的中点,AA 1⊥平面ABCD .

证明:平面A 1AE ⊥平面A 1DE . (2)在四棱锥P -ABCD 中,PD ⊥底面ABCD ,底面ABCD 为正方

形,PD =DC ,E 、F 分别是AB 、PB 的中点.

①求证:EF ⊥CD ;

②在平面P AD 内求一点G ,使GF ⊥平面PCB ,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1)证明:以A 为原点,过A 且垂直于BC 的直线为x 轴,AD 所在直线为y 轴,AA 1

所在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图略),设AA 1=a (a >0),则A (0,0,0),D (0,2,0),

A 1(0,0,a ),E (32,1

2

,0).

设平面A 1AE 的法向量为n 1=(m ,n ,p ),则

?

??n 1·AE →

=32m +12

n =0

n 1·AA 1→

=ap =0

,取m =1,则n =-3,从而n 1=(1,-3,0),

同理可得平面A 1DE 的一个法向量为n 2=(3,1,2

a

).

因为n 1·n 2=0,所以平面A 1AE ⊥平面A 1DE .

(2)①证明:如图,以DA 、DC 、D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AD =a ,

则D (0,0,0)、A (a ,0,0)、B (a ,a ,0)、C (0,a ,0)、E ???

?a ,a

2,0、P (0,0,a )、F ????

a 2,a 2,a 2.

EF →=????-a 2,0,a 2,DC →

=(0,a ,0). ∵EF →·DC →=0,∴EF →⊥DC →

,即EF ⊥CD . ②设G (x ,0,z ),

则FG →

=????x -a 2

,-a 2,z -a 2, 若使GF ⊥平面PCB ,

则由FG →·CB →

=????x -a 2

,-a 2,z -a 2·(a ,0,0) =a ????x -a

2=0, 得x =a 2

由FG →·CP →=????x -a

2,-a 2,z -a 2·(0,-a ,a )=a 22

+a ????z -a 2=0,得z =0.

∴G 点坐标为????a 2,0,0,即G 点为AD 的中点.

考点三__利用向量解决探索性问题____________

如图,正△ABC 的边长为4,CD 是AB 边上的高,E 、F 分别是AC 和BC 边

的中点,现将△ABC 沿CD 翻折成直二面角A -DC -B .

(1)试判断直线AB 与平面DEF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在线段BC 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AP ⊥DE ?如果存在,求出BP

BC

的值;如果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解] (1)AB ∥平面DEF ,理由如下: 在△ABC 中,

由E 、F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得EF ∥AB .

又∵AB ?平面DEF ,EF ?平面DEF , ∴AB ∥平面DEF .

(2)以点D 为坐标原点,直线DB 、DC 、DA 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A (0,0,2),B (2,0,0),C (0,23,0),E (0,3,1),故DE →

=(0,3,1).

假设存在点P (x ,y ,0)满足条件,则AP →

=(x ,y ,-2), AP →·DE →

=3y -2=0,

∴y =233.

又BP →=(x -2,y ,0),PC →

=(-x ,23-y ,0), BP →∥PC →,

∴(x -2)(23-y )=-xy , ∴3x +y =2 3.

把y =233代入上式得x =43

∴BP →=13

BC →,

∴在线段BC 上存在点P 使AP ⊥DE ,

此时BP BC =13

.

[规律方法] 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求解方法:

(1)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和观察猜想,找出点或线的位置,然后再加以证明,得出结论.

(2)假设所求的点或线存在,并设定参数表达已知条件,根据题目进行求解,若能求出参数的值且符合已知限定的范围,则存在这样的点或线,否则不存在.

3. 如图,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A 1=AD =1,E 为CD 的中点.

(1)求证:B 1E ⊥AD 1;

(2)在棱AA 1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DP ∥平面B 1AE ?若存在,求AP 的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证明:以A 为原点,AB →,AD →,AA

1→

的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AB =a ,则A (0,0,0),D (0,1,0),D 1(0,1,1),E (a

2

,1,0),

B 1(a ,0,1),

故AD 1→=(0,1,1),B 1E →=(-a 2,1,-1),AB 1→=(a ,0,1),AE →=(a

2

1,0).

∵B 1E →·AD 1→

=-a 2

×0+1×1+(-1)×1=0,

∴B 1E ⊥AD 1.

(2)假设在棱AA 1上存在一点P (0,0,z 0),

使得DP ∥平面B 1AE ,此时DP →

=(0,-1,z 0). 再设平面B 1AE 的一个法向量n =(x ,y ,z ),

∵n ⊥平面B 1AE ,∴n ⊥AB 1→,n ⊥AE →

得?????ax +z =0,ax 2

+y =0.

取x =1,则y =-a 2,z =-a ,得平面B 1AE 的一个法向量n =(1,-a

2

,-a ).

要使DP ∥平面B 1AE ,只要n ⊥DP →

,有a 2

-az 0=0,

解得z 0=1

2

.

又DP ?平面B 1AE ,∴存在点P ,满足DP ∥平面B 1AE ,此时AP =1

2

.

方法思想——探究空间坐标系的建立

如图所示,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所有棱长都为2,D 为CC 1的中点.求证:AB 1⊥平面A 1BD .

[证明] 如图所示,取BC 的中点O ,连接AO . 因为△ABC 为正三角形,所以AO ⊥BC . 因为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平面ABC ⊥平面BCC 1B 1,所以AO ⊥

平面BCC 1B 1.取B 1C 1的中点O 1,以O 为原点,以OB →,OO 1→,OA →

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 (1,0,0),D (-1,1,0),A 1(0,2,3),A (0,0,3),B 1(1,2,0).

BA 1→=(-1,2,3),BD →

=(-2,1,0).设平面A 1B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因为n ⊥BA 1→,n ⊥BD →

故?????n ·BA 1→=0n ·

BD →=0????-x +2y +3z =0-2x +y =0.

令x =1,得y =2,z =-3,

故n =(1,2,-3)为平面A 1BD 的一个法向量, 而AB 1→=(1,2,-3),所以AB 1→

∥n , 即AB 1⊥平面A 1BD .

[名师点评] 建系的基本思想:

(1)寻找的线线垂直关系,如果已知的空间几何体中含有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时,就以这三条直线为坐标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果不存在这样的三条直线,则尽可能找两条垂直相交的直线,以其为两条坐标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2)建系时要注意使用的是右手系.

(2014·高考重庆卷节选)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是以O 为中心

的菱形,PO ⊥底面ABCD ,AB =2,∠BAD =π3,M 为BC 上一点,且BM =1

2

,MP ⊥AP .

求PO 的长.

解:如图,连接AC ,BD ,因为四边形ABCD 为菱形,所以AC ∩BD

=O ,且AC ⊥BD .以O 为坐标原点,OA →,OB →,OP →

的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

因为∠BAD =π

3

所以OA =AB ·cos

π6=3,OB =AB ·sin π6

=1, 所以O (0,0,0),A (3,0,0),B (0,1,0),C (-3,0,0), OB →=(0,1,0),BC →

=(-3,-1,0).

由BM =12,BC =2知BM →=14BC →

=????-34

,-14,0.

从而OM →=OB →+BM →

=???

?-34,34,0,

所以M ????-34,3

4,0.

设P (0,0,a ),a >0,

则AP →=(-3,0,a ),MP →

=????34

,-34,a .

因为MP ⊥AP ,所以MP →·AP →

=0,即-34

+a 2=0,

所以a =32或a =-32(舍去),即PO =3

2.

1.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P A ⊥底面ABCD ,AB ⊥AD ,AC ⊥CD ,∠ABC =

60°,P A =AB =BC ,E 是PC 的中点.证明:

(1)AE ⊥CD ; (2)PD ⊥平面ABE .

证明:AB 、AD 、AP 两两垂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P A =AB =BC =1,则P (0,0,1).

(1)∵∠ABC =60°,AB =BC , ∴△ABC 为正三角形.

∴C (12,32,0),E (14,34,12

).

设D (0,y ,0),由AC ⊥CD ,得AC →·CD →

=0,

即y =233,则D (0,233,0),

∴CD →

=(-12,36,0).

又AE →=(1

4,34,12

),

∴AE →·CD →

=-12×14+36×34

=0,

∴AE →⊥CD →

,即AE ⊥CD .

(2)∵P (0,0,1),∴PD →

=(0,233

,-1).

又AE →·PD →

=34×233+12

×(-1)=0.

∴PD →⊥AE →

,即PD ⊥AE . ∵AB →=(1,0,0),∴PD →·AB →

=0.

∴PD ⊥AB ,又AB ∩AE =A ,∴PD ⊥平面AEB . 2. (2015·汕头模拟)如图所示的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O 为AC 与BD 的交点,BB 1=2,M 是线段B 1D 1的中点.

(1)求证:BM ∥平面D 1AC ; (2)求证:D 1O ⊥平面AB 1C .

证明:(1)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点O (1,1,0),D 1(0,0,2).

∴OD 1→

=(-1,-1,2).

又点B (2,2,0),M (1,1,2), ∴BM →

=(-1,-1,2), ∴OD 1→=BM →

.又∵OD 1与BM 不共线, ∴OD 1∥BM .

又OD 1?平面D 1AC ,BM ?平面D 1AC , ∴BM ∥平面D 1AC .

(2)连接OB 1,点B 1(2,2,2),A (2,0,0),C (0,2,0), ∵OD 1→·OB 1→=(-1,-1,2)·(1,1,2)=0,OD 1→·AC →=(-1,-1,2)·(-2,2,0)=0,

∴OD 1→⊥OB 1→,OD 1→⊥AC →

,即OD 1⊥OB 1,OD 1⊥AC , 又OB 1∩AC =O ,∴D 1O ⊥平面AB 1C . 3. 如图,在四面体A -BCD 中,AD ⊥平面BCD ,BC ⊥CD ,AD =2,BD =22,M 是

AD 的中点,P 是BM 的中点,点Q 在线段AC 上,且AQ =3QC .证明:PQ ∥平面BCD .

证明:如图,取BD 的中点O ,连接OP ,以O 为原点,OD ,OP

所在射线为y ,z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

由题意知,A (0,2,2),B (0,-2,0),D (0,2,0). 设点C 的坐标为(x 0,y 0,0).

因为AQ →=3QC →,

所以Q (34x 0,24+34y 0,1

2

).

因为M 为AD 的中点,

故M (0,2,1).又P 为BM 的中点,

故P (0,0,12),所以PQ →=(3

4x 0,24+34

y 0,0).

又平面BCD 的一个法向量为a =(0,0,1), 故PQ →

·a =0.又PQ ?平面BCD ,所以PQ ∥平面BCD . 4. 如图,已知AB ⊥平面ACD ,DE ⊥平面ACD ,△ACD 为等边三角形,AD =DE =2AB ,F 为CD 的中点.

(1)求证:AF ∥平面BCE ; (2)求证:平面BCE ⊥平面CDE .

证明:(1)设AD =DE =2AB =2a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则A (0,0,0),C (2a ,0,0),

B (0,0,a ),D (a ,3a ,0), E (a ,3a ,2a ). ∵F 为CD 的中点,

∴F ????32a ,3

2a ,0.

AF →=???

?32a ,32a ,0,BE →

=(a ,3a ,a ),

BC →

=(2a ,0,-a ). ∵AF →=12

(BE →+BC →

),AF ?平面BCE ,

∴AF ∥平面BCE .

(2)∵AF →=???

?32a ,32a ,0,CD →

=(-a ,3a ,0),

ED →

=(0,0,-2a ), ∴AF →·CD →=0,AF →·ED →

=0, ∴AF →⊥CD →,AF →⊥ED →. 又CD ∩DE =D , ∴AF →

⊥平面CDE , 即AF ⊥平面CDE . 又AF ∥平面BCE ,

∴平面BCE ⊥平面CDE .

1. 如图所示,在底面是矩形的四棱锥P -ABCD 中,P A ⊥底面ABCD ,E 、F 分别是PC 、

PD 的中点,P A =AB =1,BC =2.

(1)求证:EF ∥平面P AB ; (2)求证:平面P AD ⊥平面PDC .

证明:(1)以A 为原点,AB 所在直线为x 轴,AD 所在直线为y 轴,AP 所在直线为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 (0,0,0),B (1,0,0),C (1,2,0),D (0,2,0),P (0,0,1),

∴E ????12,1,12,F ????0,1,12. EF →

=????-12,0,0, AP →=(0,0,1),AD →

=(0,2,0), DC →=(1,0,0),AB →

=(1,0,0).

∵EF →

=-12

AB →,

∴EF →∥AB →

,即EF ∥AB .

又AB ?平面P AB ,EF ?平面P AB , ∴EF ∥平面P AB .

(2)∵AP →·DC →

=(0,0,1)·(1,0,0)=0, AD →·DC →

=(0,2,0)·(1,0,0)=0, ∴AP →⊥DC →,AD →⊥DC →, 即AP ⊥DC ,AD ⊥DC . 又AP ∩AD =A , ∴DC ⊥平面P AD . 又∵DC ?平面PDC , ∴平面P AD ⊥平面PDC .

2.如图(1)所示,在Rt △ABC 中,∠C =90°,BC =3,AC =6,D ,E 分别是AC ,AB 上的点,且DE ∥BC ,DE =2,将△ADE 沿DE 折起到△A 1DE 的位置,使A 1C ⊥CD ,如图(2)所示.

(1)求证:A 1C ⊥平面BCDE ;

(2)线段BC 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平面A 1DP 与平面A 1BE 垂直?说明理由. 解:(1)证明:∵AC ⊥BC ,DE ∥BC , ∴DE ⊥AC ,∴DE ⊥A 1D ,DE ⊥CD , ∴DE ⊥平面A 1DC ,∴DE ⊥A 1C . 又∵A 1C ⊥CD ,∴A 1C ⊥平面BCDE .

(2)线段BC 上不存在一点P ,使平面A 1DP 与平面A 1BE 垂直.理由如下:

如图所示,以C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 ,则A 1(0,0,23),D (0,2,0),B (3,0,0),E (2,2,0).

假设这样的点P 存在,设其坐标为(p ,0,0),其中p ∈[0,3],设平面A 1BE 的法向量

为n =(x ,y ,z ),则n ·A 1B →=0,n ·BE →

=0.

又因为A 1B →=(3,0,-23),BE →

=(-1,2,0),所以 ??

?3x -23z =0,

-x +2y =0.

令y =1,则x =2,z =3,所以n =(2,1,3). 设平面A 1DP 的法向量为m =(x 1,y 1,z 1),

则m ·A 1D →=0,m ·DP →=0.

又因为A 1D →=(0,2,-23),DP →

=(p ,-2,0),

所以???2y 1-23z 1=0,px 1-2y 1=0.

令x 1=2,则y 1=p ,z 1=p 3.

所以m =(2,p ,p

3

).

当且仅当m·n =0时,平面A 1DP ⊥平面A 1BE . m·n =0,即4+p +p =0,解得p =-2,与p ∈[0,3]矛盾.

所以线段BC 上不存在一点P ,使平面A 1DP 与平面A 1BE 垂直. 3. 如图,四棱锥S -ABCD 中,ABCD 为矩形,SD ⊥AD ,且SD ⊥AB ,AD =a (a >0),AB

=2AD ,SD =3AD ,E 为CD 上一点,且CE =3DE .

(1)求证:AE ⊥平面SBD ;

(2)M ,N 分别为线段SB ,CD 上的点,是否存在M ,N ,使MN ⊥CD 且MN ⊥SB ,若存在,确定M ,N 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证明:∵四棱锥S -ABCD 中,ABCD 为矩形,SD ⊥AD ,且SD ⊥AB ,AD ∩AB =

A ,∴SD ⊥平面ABCD .

∴SD ⊥AE .

BD 就是SB 在平面ABCD 上的射影.

∵AB =2AD ,E 为CD 上一点,且CE =3DE .

∴tan ∠DAE =DE AD =1

2,

tan ∠DBA =AD AB =1

2

∴∠DAE =∠DBA ,

∴∠DAE +∠BDA =90°.

∴AE ⊥BD ,又AE 与BD 交于一点, ∴AE ⊥平面SBD .

(2)假设存在点M ,N 满足MN ⊥CD 且MN ⊥SB .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由题意可知,D (0,0,0),A (a ,0,0),C (0,2a ,0),B (a ,2a ,0),S (0,0,3a ),

设DM →=DB →+tBS →

=(a ,2a ,0)+t (-a ,-2a ,3a )=(a -ta ,2a -2ta ,3ta )(t ∈[0,1]),

即M (a -ta ,2a -2ta ,3ta ),N (0,y ,0),y ∈[0,2a ],

NM →

=(a -ta ,2a -2ta -y ,3ta ). 使MN ⊥CD 且MN ⊥SB ,

则?????NM →·DC →=0,NM →·BS →=0,

??

?(a -ta ,2a -2ta -y ,3ta )·

(0,2a ,0)=0,(a -ta ,2a -2ta -y ,3ta )·

(-a ,-2a ,3a )=0, 可得?

???

?2a (2a -2ta -y )=0,-a (a -ta )-2a (2a -2ta -y )+3ta 2

=0, 解得t =14∈[0,1],y =3

2

a ∈[0,2a ].

故存在点M ,N 使MN ⊥CD 且MN ⊥SB ,M (34a ,32a ,34a ),N (0,3

2

a ,0).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培优辅导讲义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培优辅导讲义 第1讲与有理数有关的概念 考点·方法·破译 1.了解负数的产生过程,能够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会进行有理的分类,体会并运用数学中的分类思想. 3.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意义.会用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绝对值、倒数. 经典·考题·赏析 【例1】写出下列各语句的实际意义⑴向前-7米⑵收人-50元⑶体重增加-3千克 【解法指导】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应该包合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二是它们具有数量.而且必须是同类两,如“向前与自后、收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等等”解:⑴向前-7米表示向后7米⑵收入-50元表示支出50元⑶体重增加-3千克表示体重减小3千克. 【变式题组】 01.如果+10%表示增加10%,那么减少8%可以记作() A.-18% B.-8% C.+2% D.+8% 02.(金华)如果+3吨表示运入仓库的大米吨数,那么运出5吨大米表示为( ) A.-5吨B.+5吨C.-3吨D.+3吨 03.(山西)北京与纽约的时差-13(负号表示同一时刻纽约时间比北京晚).如现在是北京时间15:00,纽约时问是_ ___ 【例2】在-错误!,π,0,0.033 . 3这四个数中有理数的个数( )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解法指导】有理数的分类:⑴按正负性分类,有理数 ?? ? ? ? ?? ? ?? ?? ?? ? 正整数正有理数 正分数 负整数 负有理数 负份数 ; (2)按整数、分数分类,有理数?? ?? ? ? ?? ?? ? ? ?? ?? ? 正整数 整数0 负整数 正分数 分数 负分数 ;其中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因为π= 3.1415926…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它不能写成分数的形式,所以π不是有理数,-错误!是分数,0.033 . 3是 无限循环小数可以化成分数形式,0是整数,所以都是有理数,故选C.【变式题组】 01.在7,0,15,-错误!,-301,31.25,-错误!,100,1,-3 001 中,负分数为,整数 为,正整数 . 02.(河北秦皇岛)请把下列各数填入图中适当位置15,-错误!,错误!,-错误!,0.1,-5.32,123, 2.333 【例3】(宁夏)有一列数为-1,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找规律到第2007个数是 .【解法指导】从一系列的数中发现规律,首先找出不变量和变量,再依变量去发现规律.归纳去猜想,然后进行验证.解本题会有这样的规律:⑴各数的分子部是1;⑵各数的分母依次为1,2,3,4,5,6,…⑶处于奇数位置的数是负数,处于偶数位置的数是正数,所以第2007个数的分子也是1.分母是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讲义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2、三线八角: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 内错角Z(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 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4、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5、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6、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7、垂线段最短。 8、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9、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10、平行线的判定: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1、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 14、平移:①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②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15、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命题分为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题设是如果后面的,结论是那么后面的。 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两种;定理是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 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1.关于尺规作图:尺规作图是指只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来作图。 2.关于尺规的功能 直尺的功能是:在两点间连接一条线段;将线段向两方向延长。 圆规的功能是: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作一个圆;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画一段弧。 第六章实数

最新七年级数学讲义一:实数

1、 七年级数学讲义一:实 数 姓名 【知识梳理】 实数的分类 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比左边的大 b a AB -= 实数的运算 分数指数幂 已知下列实数: ,1020.5,23,0,1.2,25,,722,14.3,32?-?π25, 1010010001.1(每两个1之间依 次多一个0). (1)按要求填空: 无理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理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数轴上用点A 、点B 分别表示5-,3的大致位置. (3)求出点A 、点B 之间的距离.(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1)64的平方根是______; (2)64-的立方根是______; (3)64=______; (4)32的五次方根是______; (5)1的四次方根是______; (6)0的立方根是_______; (7)已知42=x ,则=x _______; (8)4的平方根是_____.

练习: 1.________的平方根有两个,________的平方根只有一个,并且________没有平方根. 2.0.25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 3.9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81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 4.36的平方根是________,若362=x ,则x =________. 5.22的平方根是________,3)4(--的平方根是________,3)4(--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 6. 81的平方根是________,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是_______, 7.当a ________时,1-a 有意义. 8、 求下列各式的值. (138-= (2)327= (3)30.125-= (4)33(0.001)--= (53512= (6)3 2764 --= (7)0.0196= (8)0.0225= (90.0169= 9.23a -与5a -是同一个数的平方根,求这个数 例题3 概念辨析: 下列等式是否正确?改错。 (1)3)3(2=-;( ) (2)3)3(33=-;( ) (3)2)2(2-=-;( ) (4)52)52(2-=-.( ) (5)74343432222=+=+=+;( ) 例题4 实数大小的比较: (1)16225与 (2)37--与 (3)216-与 (4)2526-与- 例题5 实数的计算:

(完整版)初一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

初一数学科总复习 第一章有理数 一、知识要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有理数的概念与有理数的运算两部分。有理数的概念可以利用数轴来认识、理解,同时,利用数轴又可以把这些概念串在一起。有理数的运算是全章的重点。在具体运算时,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运算法则,二是运算律,三是运算顺序,四是近似计算。 基础知识: 1、正数(position number):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负数(negation number):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有理数(rational number):正整数、负整数、0、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 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5、数轴(number axis):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满足以下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2)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6、相反数(opposite number):绝对值相等,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7、绝对值(absolute value)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记做|a|。 由绝对值的定义可得:|a-b|表示数轴上a点到b点的距离。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8、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交换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表达式:a+b=b+a。 加法结合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表达式:(a+b)+c=a+(b+c)

七年级下册数学讲义

目录 第一讲同底数幂的乘法 (1) 第二讲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5) 第三讲同底数幂的除法 (9) 第四讲整式的乘法 (13) 第五讲平方差公式(1) (18) 第六讲平方差公式(2) (22) 第七讲完全平方式(1) (26) 第八讲完全平方式(2) (29) 第九讲整式的除法 (33) 第十讲单元测试 (37) 第十一讲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41) 第十二讲平行线的性质 (47) 第十三讲平行线的判定(1) (52) 第十四讲平行线的判定(2) (57) 第十五讲本章复习 (61) 第十六讲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66) 第十七讲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70)

第一讲 同底数幂的乘法 1. 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a m ? a n = a m +n (其中 m , n 都是正整数).即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 指数相加. ? 1 ?3 ? 1 ?4 例 1. 计算: (1) - ? ? 2 ? ? - ? ? 2 ? (2) a 2 ? a ? a 7 (3) - a 2 ? (- a )3 (4) 32 ? 27 ? 81 2. 同底数幂是指底数相同的幂,底数可以是任意的实数,也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 例 2. 计算: (1)(x - 2 y )2 (2 y - x ) 3 (2)(a - b - c )(b + c - a )2 (c - a + b )3 3. 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 也具有这一性质, 即 a m ? a n ? a p = a m +n + p ( m , n , p 都是正整数). 例 3. 计算: (1) (- 2)2 ? (- 2)3 ? (- 2) = ; (2) a ? a 3 ? a 5 = ; (3) (a + b )(a + b )m (a + b )n = ; (4) a 4n a n +3 a = ; 4. 逆用公式:把一个幂分解成两个或多个同底数幂的积,其中它们的底数与原来的底数相同, 它们的指数之和等于原来的幂的指数。即 a m +n = a m ? a n ( m , n 都是正整数). 例 4. 已知 a m = 2, a n = 3 ,求下列各式的值。 (1) a m +1 (2) a 3+n (3) a m +n +3 1 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数学竞赛讲义附练习及答案全套下载(共12份)

七年级数学竞赛讲义附练习及答案(12套) 初一数学竞赛讲座 第1讲数论的方法技巧(上) 数论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个数学分支,它历史悠久,而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数论问题叙述简明,“很多数论问题可以从经验中归纳出来,并且仅用三言两语就能向一个行外人解释清楚,但要证明它却远非易事”. 因而有人说:“用以发现天才,在初等数学中再也没有比数论更好的课程了. 任何学生,如能把当今任何一本数论教材中的习题做出,就应当受到鼓励,并劝他将来从事数学方面的工作. ”所以在国内外各级各类的数学竞赛中,数论问题总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数学竞赛中的数论问题,常常涉及整数的整除性、带余除法、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约数与倍数、整数的分解与分拆. 主要的结论有: 1.带余除法:若a,b是两个整数,b>0,则存在两个整数q,r,使得a=bq+r (0≤r<b),且q,r是唯一的. 特别地,如果r=0,那么a=bq. 这时,a被b整除,记作b|a,也称b是a 的约数,a是b的倍数. 2.若a|c,b|c,且a,b互质,则ab|c. 3.唯一分解定理:每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n都可以写成质数的连乘积,即 其中p1<p2<…<p k为质数,a1,a2,…,a k为自然数,并且这种表示是唯一的. (1)式称为n的质因数分解或标准分解. 4.约数个数定理:设n的标准分解式为(1),则它的正约数个数为: d(n)=(a1+1)(a2+1)…(a k+1).

5.整数集的离散性:n 与n+1之间不再有其他整数. 因此,不等式x <y 与x ≤y-1是等价的. 下面,我们将按解数论题的方法技巧来分类讲解. 一、利用整数的各种表示法 对于某些研究整数本身的特性的问题,若能合理地选择整数的表示形式,则常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这些常用的形式有: 1.十进制表示形式:n=a n 10n +a n-110n-1+…+a 0; 2.带余形式:a=bq+r ; 4.2的乘方与奇数之积式:n=2m t ,其中t 为奇数. 例1 红、黄、白和蓝色卡片各1张,每张上写有1个数字,小明将这4张卡片如下图放置,使它们构成1个四位数,并计算这个四位数与它的各位数字之和的10倍的差. 结果小明发现,无论白色卡片上是什么数字,计算结果都是1998. 问:红、黄、蓝3张卡片上各是什么数字? 解:设红、黄、白、蓝色卡片上的数字分别是a 3,a 2,a 1,a 0,则这个四位 数可以写成:1000a 3+100a 2+10a 1+a 0,它的各位数字之和的10倍是10(a 3+a 2+a 1+a 0)=10a 3+10a 2+10a 1+10a 0,这个四位数与它的各位数字之和的10倍的差是: 990a 3+90a 2-9a 0=1998,110a 3+10a 2-a 0=222. 比较上式等号两边个位、十位和百位,可得a 0=8,a 2=1,a 3=2. 所以红色卡片上是2,黄色卡片上是1,蓝色卡片上是8. 例2 在一种室内游戏中,魔术师请一个人随意想一个三位数abc (a,b,c 依次是这个数的百位、十位、个位数字),并请这个人算出5个数cab bca bac acb ,,,与cba 的和N ,把N 告诉魔术师,于是魔术师就可以说出这个人所想的数abc . 现在设N=3194,请你当魔术师,求出数abc 来. 解:依题意,得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讲义Word版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2、三线八角: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F (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 内错角Z (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 同旁内角U (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4、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5、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6、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7、垂线段最短。 8、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9、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10、平行线的判定: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1、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 14、平移:①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②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15、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命题分为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题设是如果后面的,结论是那么后面的。 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两种;定理是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 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1.关于尺规作图:尺规作图是指只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来作图。 2.关于尺规的功能 直尺的功能是:在两点间连接一条线段;将线段向两方向延长。 圆规的功能是: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作一个圆;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画一段弧。 第六章 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2、无理数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7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3 π+8等;

七年级数学培优讲义

七年级数学培优讲义 目录 第01讲与有理数有关的概念...................(3--9)第02讲有理数的加减法......................(10--16)第03讲有理数的乘除、乘方..................(17--23)第04讲整式................................(24--31)第05讲整式的加减..........................(32--37) 第06讲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和等式性质...........(38--44) 第07讲一元一次方程解法...................(45--52) 第08讲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53--60) 第09讲多姿多彩的图形......................(61--70) 第10讲直线、射线、线段....................(71--78) 第11讲角..................................(79--86) 第12讲与相交有关概念及平行线的判定........(87--95) 第13讲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96--106)

第14讲平面直角坐标系(一)...............(107--112) 第15讲平面直角坐标系(二)...............(113--118) 第16讲认识三角形.........................(119--126) 第17讲认识多边形.........................(127--133) 第18讲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134--142) 第19讲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43--154) 第20讲三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55--165) 第21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166--174) 第22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方程(组)的结合.(175--184) 第23讲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85--197) 模拟测试一..................................(198--202) 模拟测试二..................................(203--206) 模拟测试三..................................(207--21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培优讲义(附答案)

第19讲相交线、平行线 知识理解 1.如果∠AOB+∠DOE=180°,∠AOB与∠BOC互为邻补角,那么∠DOE与∠BOC的关系是()A.互为补角B.互补C.相等D.互余 2.如图,三条直线a、b、c相交于一点,则∠1、∠2、∠3的度数和是() A.360°B.180°C.120°D.90° 3.如果两个角的一对边在同一直线上,另一对边互相平行,则这两个角() A.相等B.互补C.相等或互余D.相等或互补 4.下列语句事正确的有() ①有公共顶点且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②有公共顶点且互补的两个是邻补角;③对顶角的平分线 在同一直线上;④对顶角相等但不一定互补;⑤对顶角有公共的邻补角. A.1个B.2个C.3个D.4个 5.下列说法:①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点在直线上和点在直线外两种;②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相交、垂直和平行三种,其中() A.①②都对B.①对②错C.①错②对D.①②都错 6.下列图中的∠1和∠2不是同位角的是() A B C D 7.已知,如图,BD⊥AC,AE⊥CG,AF⊥AC,AG⊥AB,则图中表示A点到直线BC的距离的是()A.线段BD的长B.线段AE的长C.线段AF的长D.线段AG的长 8.如图,不能判断AB∥DF的是() A.∠2+∠A=180°B.∠A=∠3 C.∠1=∠A D.∠1=∠4

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9题图 9.如图,下列条件中能说明AB ∥CD 的是( ) A .∠1=∠2 B .∠3=∠4 C .∠BA D +∠ABC =180° D .∠ABC =∠ADC ,∠1=∠2 10.在下列条件下,不能得到互相垂直的直线是( ) A .邻补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 B .平行线的同旁内角平分线所在直线 C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一组对边方向相同,另一组对边方向相反的两个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 D .两组对边互相垂直的两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 11.如图,已知DE ⊥AB ,∠1=∠2,∠AGH =∠B ,则下列结论: ①GH ∥BC ;②∠D =∠HGM ;③DE ∥FG ;④FG ⊥A B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2.(1)观察图①,图中共有 条直线, 对对顶角, 对邻补角. (2)观察图②,图中共有 条直线, 对对顶角, 对邻补角. (3)观察图③,图中共有 条直线, 对对顶角, 对邻补角. (4)若有n 条不同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以形成 对对顶角, 对邻补角. H M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辅导讲义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培优辅导讲义 第1讲 与有理数有关的概念 考点·方法·破译 1.了解负数的产生过程,能够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会进行有理的分类,体会并运用数学中的分类思想. 3.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意义.会用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绝对值、倒数. 经典·考题·赏析 【例1】写出下列各语句的实际意义⑴向前-7米 ⑵收人-50元 ⑶体重增加-3千克 ) 【解法指导】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应该包合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二是它们具有数量.而且必须是同类两,如“向前与自后、收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等等” 解:⑴向前-7米表示向后7米⑵收入-50元表示支出50元⑶体重增加-3千克表示体重减小3千克. 【变式题组】 01.如果+10%表示增加10%,那么减少8%可以记作( ) A . -18% B . -8% C . +2% D . +8% 02.(金华)如果+3吨表示运入仓库的大米吨数,那么运出5吨大米表示为( ) A . -5吨 B . +5吨 C . -3吨 D . +3吨 03.(山西)北京与纽约的时差-13(负号表示同一时刻纽约时间比北京晚).如现在是北京 时间15:00,纽约时问是_ ___ ( 【例2】在-22 7 ,π,0,0.033.3这四个数中有理数的个数( ) A . 1个 B . 2个 C . 3个 D . 4个 【解法指导】有理数的分类:⑴按正负性分类,有理数0??? ???? ???????? 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负份数; (2)按整数、分数分类,有理数????????????????? 正整数 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其中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一)相交线与平行线讲义【精校】.doc

期末复习(一) 相交线与平行线 各个击破 命题点 1 命题 【例1】已知下列命题: ①若a>0,b>0,则a+b>0; ②若a≠b,则a2≠b2; 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④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C) A.1个B.2个 C.3个D.4个 【思路点拨】命题①、③、④显然成立,对于命题②,当a=2、b=-2时,虽然有a≠b,但a2=b2,所以②是假命题. 【方法归纳】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和命题有关的试题,多以选择题 的形式出现,以判断命题真假为主要题型. 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C) 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锐角都相等 C.画直线AB平行于CD D.所有质数都是奇数 2.(兴化三模)说明命题“x>-4,则x2>16”是假命题的一个反例可以是x=-3. 3.(日照期中)命题“同旁内角互补”的题设是两个角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同旁内角,结论 是这两个角互补,这是一个假命题(填“真”或“假”). 命题点 2 两直线相交 【例2】如图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点O,∠DOE=∠BOD,OF平分∠AOE. (1)判断OF与OD的位置关系; (2)若∠AOC∶∠AOD=1∶5,求∠EOF的度数. 【思路点拨】(1)根据∠DOE=∠BOD,OF平分∠AOE,求得∠FOD=90°,从而判断OF与OD的位置

关系. (2)根据∠AOC,∠AOD的度数比以及邻补角性质,求得∠AOC.然后利用对顶角性质得∠BOD的度数,从而得∠EOD的度数.最后利用∠FOD=90°,求得∠EOF的度数. 【解答】(1)∵OF平分∠AOE, ∴∠AOF=∠EOF=1 2 ∠AOE. 又∵∠DOE=∠BOD=1 2 ∠BOE, ∴∠DOE+∠EOF=1 2 (∠BOE+∠AOE) =1 2 ×180°=90°, 即∠FOD=90°.∴OF⊥OD. (2)设∠AOC=x°, ∵∠AOC∶∠AOD=1∶5,∴∠AOD=5x°. ∵∠AOC+∠AOD=180°,∴x+5x=180,解得x=30. ∴∠DOE=∠BOD=∠AOC=30°. 又∵∠FOD=90°,∴∠EOF=90°-30°=60°. 【方法归纳】求角的度数问题时,要善于从图形中挖掘隐含条件,如:邻补角、对顶角,然后结合 条件给出的角的和、差、倍、分等关系进行计算. 4.(梧州中考)如图,已知直线AB与CD交于点O,ON平分∠BOD.若∠BOC=110°,则∠AON的度数为145°. 5.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已知:∠AOC=70°,OE把∠BOD分成两部分,且∠BOE∶∠EOD=2∶3,求∠AOE的度数. 解:∵∠AOC=70°,∴∠BOD=∠AOC=70°. ∵∠BOE∶∠EOD=2∶3,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同步精编讲义

第1讲相交线 知识点1 直线交点个数 1. 两条直线交于一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相交,相对的,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典例】 1.观察下列平面图形: 第一个图2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个交点;第二个图3条直线相交最多有3个交点;第三个图4条直线相交;最多有6个交点,…,像这样,则30条直线相交,最多交点的个数是_____________. 【方法总结】 根据2条,3条,4条直线相交时最多的交点个数发现规律,根据规律,写出n条相交线交点最多的个数的表达式:1+2+3+4+5+…+(n﹣1),因为1+2+3+4+5+…+(n﹣1)=,所以n条相交线交点最多的个数为,令n=30即可求出答案.

【随堂练习】 1.在平面内,若两条直线的最多交点数记为a1,三条直线的最多交点数记为a2,四条直线的最多交点数记为a3,…,依此类推,则 . 2.平面上有10条直线,其中4条直线交于一点,另有4条直线互相平行,这10条直线最多有几个交点?它们最多能把平面分成多少个部分? 知识点2 邻补角与对顶角 邻补角 1. 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他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2. 邻补角的模型: ∠1和∠3是邻补角,∠1和∠4是邻补角,∠2和∠3是邻补角,∠2和∠4是邻补角, 特点:①成对出现;②两个角有公共的顶点;③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3. 邻补角的性质:两个角的和为180°.

对顶角 1. 对顶角的模型: ∠1和∠2是对顶角,∠3和∠4是对顶角. 特点:①成对出现;②两个角有公共的顶点;③每个角的两边互为另一个角的反向延长线. 2.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典例】 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把∠BOD分成两部分. (1)直接写出图中∠AOC的对顶角:__________,∠EOB的邻补角:______________; (2)若∠AOC=70°且∠BOE:∠EOD=2:3,求∠AOE的度数. 【方法总结】 (1)根据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定义直接写出即可;(2)根据对顶角相等求出∠BOD的度数,再根据∠BOE:∠EOD=2:3求出∠BOE的度数,然后利用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即可求出∠AOE的度数.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定义,牢记“对顶角相等”和“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等于180°”是解题的关键.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综合复习(讲义及答案)

有理数综合复习(讲义) 课前预习 1. 比较大小: (1)-2 ___ -3; -1 000 ____ 0; 若a<0,则a___2a . (2)如图,a,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请把a,b,-a, - b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2. (1)若a是非负数,b也是非负数,则a+b一定是______ (2)若a是非负数,b是正数,则a+b一定是____ . (3)若a是正数,b也是正数,则a+b一定是____ . 3. 正数的绝对值是 _____ ,负数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_ , 0 的绝对值是___ . 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_ ,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的数是_________ .

知识点睛 1. 两个负数比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有理数混合运算要点: ①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 . 3. 折线统计图具体做法: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 . 描点连线时需注意: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精讲精练 1. 最小的正整数是 __ ,最大的负整数是 ____ ,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是____ ,相 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_______ ,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_______ ,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______ ,平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__ .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是最小的正数,最大的负数是1 B.正数和负数统称有理数 C.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D.3.14不是分数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B.绝对值等于它相反数的数是负数C.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相等 D.除0 外,任何数的相反数都是负数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 B.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C.一个数的相反数一定是负数 D.在数轴上,离原点越远的点,表示的数的绝对值越大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二章 证明》复习讲义 (新版)苏科版

第12章《证明》 班级姓名 一、知识要点: 1.叫做命题,_________叫真命题,___________ 叫假命题。2.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的一般步骤有(1)_________ (2)_________ (3) _________ 3.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三角形的外角等于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叫互逆命题 二、基础练习: 1.下面的句子中是命题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 (1)我是扬州人;(2)房间里的花;(3)你吃饭了吗?(4)内错角相等; (5)延长线段AB;(6)明天可能下雨;(7)若a2>b2 则a>b. (8)对顶角相等; 2.写出下列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并判断真假。 (1)能被2整除的数也能被4整除;条件是_________ 结论是_________ 它是()命题 (2)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条件是_________ 结论是_________ 它是()命题 3. (1)命题“内错角相等”的条件是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 ,这个命题的逆命题的条件是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 (2)命题“如果a>0,b>0,那么ab>0”的条件是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 4.如图1,在△ABC中,BE平分∠ABC,CE平分∠ACB,∠A=65°,则∠BEC=______°. (1) (2) (3) 5.如图2,∠1、∠2、∠3分别是△ABC的3个外角,则∠1+∠2+∠3=_______°. 6.如图3,Rt△ABC中,∠C=90°,AD平分∠BAC,BD平分∠CBE,则∠ADB=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辅导讲义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培优辅导讲义 第1讲与有理数有关的概念 考点·方法·破译 1.了解负数的产生过程,能够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会进行有理的分类,体会并运用数学中的分类思想. 3.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意义.会用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绝对值、倒数. 经典·考题·赏析 【例1】写出下列各语句的实际意义⑴向前-7米⑵收人-50元⑶体重增加-3千克 【解法指导】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应该包合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二是它们具有数量.而且必须是同类两,如“向前与自后、收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等等” 解:⑴向前-7米表示向后7米⑵收入-50元表示支出50元⑶体重增加-3千克表示体重减小3千克. 【变式题组】 01.如果+10%表示增加10%,那么减少8%可以记作() A .-18% B .-8% C .+2% D .+8% 02.(金华)如果+3吨表示运入仓库的大米吨数,那么运出5吨大米表示为( ) A .-5吨 B .+5吨 C .-3吨 D .+3吨 03.(山西)北京与纽约的时差-13(负号表示同一时刻纽约时间比北京晚).如现在是北京 时间15:00,纽约时问是____ 【例2】在-22 7 ,π,0,0.033. 3这四个数中有理数的个数( ) A . 1个 B . 2个 C . 3个 D . 4个 【解法指导】有理数的分类:⑴按正负性分类,有理数0???? ??? ???????? 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负份数; (2)按整数、分数分类,有理数????????????????? 正整数 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其中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因为π=3.1415926…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它不能写成分数的形式,所以π不是有理数,- 22 7是分数,0.033. 3是无限循环小数可以化成分数形式,0是整数,所以都是有理数,故选C .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培优讲义(带标准答案)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培优讲义(带答案)

————————————————————————————————作者:————————————————————————————————日期:

第19讲相交线、平行线 知识理解 1.如果∠AOB+∠DOE=180°,∠AOB与∠BOC互为邻补角,那么∠DOE与∠BOC的关系是()A.互为补角B.互补C.相等D.互余 2.如图,三条直线a、b、c相交于一点,则∠1、∠2、∠3的度数和是() A.360°B.180°C.120°D.90° 3.如果两个角的一对边在同一直线上,另一对边互相平行,则这两个角() A.相等B.互补C.相等或互余D.相等或互补 4.下列语句事正确的有() ①有公共顶点且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②有公共顶点且互补的两个是邻补角;③对顶角的平 分线在同一直线上;④对顶角相等但不一定互补;⑤对顶角有公共的邻补角. A.1个B.2个C.3个D.4个 5.下列说法:①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点在直线上和点在直线外两种;②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相交、垂直和平行三种,其中() A.①②都对B.①对②错C.①错②对D.①②都错 6.下列图中的∠1和∠2不是同位角的是() A B C D 7.已知,如图,BD⊥AC,AE⊥CG,AF⊥AC,AG⊥AB,则图中表示A点到直线BC的距离的是()A.线段BD的长B.线段AE的长C.线段AF的长D.线段AG的长 8.如图,不能判断AB∥DF的是() A.∠2+∠A=180°B.∠A=∠3 C.∠1=∠A D.∠1=∠4

第7题图第8题图第9题图 9.如图,下列条件中能说明AB∥CD的是() A.∠1=∠2 B.∠3=∠4 C.∠BAD+∠ABC=180°D.∠ABC=∠ADC,∠1=∠2 10.在下列条件下,不能得到互相垂直的直线是() A.邻补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 B.平行线的同旁内角平分线所在直线 C.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一组对边方向相同,另一组对边方向相反的两个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D.两组对边互相垂直的两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 11.如图,已知DE⊥AB,∠1=∠2,∠AGH=∠B,则下列结论: ①GH∥BC;②∠D=∠HGM;③DE∥FG;④FG⊥A B.其中正确的是() H M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1)观察图①,图中共有条直线,对对顶角,对邻补角. (2)观察图②,图中共有条直线,对对顶角,对邻补角. (3)观察图③,图中共有条直线,对对顶角,对邻补角. (4)若有n条不同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以形成对对顶角,对邻补角.

初一上数学-有理数-培优讲义

有理数培优 能力提升1:有理数的运算 有理数范围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四则运算,对于相同的有理数相乘,我们规定了简捷算法——有理数的乘方运算,除了要熟悉四则运算的法则之外,还应该注意到: 1、有理数对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四则运算的结果是封闭的(仍是有理数)。 2、在有理数范围内、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都成立,乘法对加法分配律也成立。 3、由于有了正、负数,加法与减法的界限消失,加、减可以互相转换,统一为代数和。如(-3)-7= (-3)+(-7)。在有理数范围内,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比如(-5)÷7=(-5)7 1?。 能力提升2:有理数的巧算 有理数运算是中学数学中一切运算的基础.它要求同学们在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的基础上,能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迅速地进行运算.不仅如此,还要善于根据题目条件,将推理与计算相结合,灵活巧妙地选择合理的简捷的算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运算能力,发展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一)括号的使用 在代数运算中,可以根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去掉或者添上括号,以此来改变运算的次序,使复杂的问题变得较简单. 1 计算: (2)4 11)54()1()21(12)1()2(219983?-÷-??????--÷---?- 2. 计算下式的值: 211×555+445×789+555×789+211×445. 3. 计算:S=1-2+3-4+…+(-1)n+1·n . 4. 在数1,2,3,…,1998前添符号“+”和“-”,并依次运算,所得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多少? (二)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先来计算(100+2)×(100-2)的值: (100+2)×(100-2)=100×100-2×100+2×100-4=1002-22. 这是一个对具体数的运算,若用字母a 代换100,用字母b 代换2,上述运算过程变为 (a+b)(a-b)=a 2-ab+ab-b 2=a 2-b 2. 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计算公式:(a+b)(a-b)=a 2-b 2 ① 这个公式叫平方差公式,以后应用这个公式计算时,不必重复公式的证明过程,可直接利用该公式计算. 5 计算 3001×2999的值. 6 计算 103×97×10 009的值. 7 计算: 8 计算:(2+1)(22+1)(24+1)(28+1)(216+1)(232+1).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精品讲义精编

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第一节相交线 一、课标导航 二、核心纲要 1. 对顶角与邻补角 ⑴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注: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 ⑵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邻补角.邻补角互补. 注:互补的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2.垂线 ⑴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⑵垂线的性质 性质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 ⑶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注:距离是指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线段是图形,它们之间不能等同. ⑷垂线的画法 画法:1)一靠:用三角尺一条直角边靠在已知直线上.

2)二移:移动三角尺使已知点落在它的另一条直线上. 3)三画: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线. 注意:①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 ②过一点作线段的垂线,垂足可以在线段上,也可以在线段的延长线上. 3.三线八角 ①∠4与∠8在截线l 的同侧,同在被截直线a ,b 的下方,则∠4与∠8是同位角.形似“F ”. ②∠5与∠3在截线l 的两旁,在被截直线a ,b 的之间,则∠5与∠3是内错角.形似“Z ”. ③∠5与∠4在截线l 的同侧,在被截直线a ,b 的之间,则∠5与∠4是同旁内角.形似“U ”. 本节重点讲解:一个画法(垂线的画法),三个性质(对顶角、邻补角和垂线),七个概念(对顶角、邻补角、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三、全能突破 基础演练 1. (1) 在图5-1-2中所示的五个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图形的个数是( ) A. 0 B. 1 C. 2 D. 3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B.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邻补角 C.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无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D. 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1 2 1 2 1 2 2 1 2 1 图5-1-2 1 2 3 4 5 6 7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