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鸿渐看钱钟书

《围城》中的几个典型

陈文平(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汉教4班学号:20090510455)

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1947年写成的一部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取义为“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围城》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书中那些精妙绝伦的比喻和幽默辛辣的讽刺耐人寻味。小说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爱情、婚姻遭遇和生存境遇,深刻刻画了某些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根性。他们的懦弱、虚荣、自私、功利以及欺骗性被钱钟书一一嘲讽。钱塑造方鸿渐这样的角色的初衷是什么?钱的这部作品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一一阐释。

关键词:《围城》方鸿渐精神典型人性的丑恶教育的腐败

《围城》为什么这么受读者欢迎,除了它本身精彩的语言魅力之外,它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文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自我生命的一种反顾、一种打量,它描绘了中国的读书人,特别是中国的文人的心理劣根状态和他们的生存困境。现在很多高中生都喜欢读它,因为在方鸿渐身上,我们看到了现在很多中国读书人的影子,现在的中学和大学的知识群落,这些文化人何尝不像当年那样陷入一种荒诞的文化困境里面。钱钟书当年描述的文人的窘态,这种知识群落的思想的顾忌,在今天依然延续着,这是这本书畅销不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主题意蕴的典型:“围城”的孤独感

《围城》主要描绘了方鸿渐从27岁那年从欧洲留学回到国内,然后两年之内曲曲折折的,坎坎坷坷的这样一段生活。他开始是失业,没有职业,后来在他丈人家居住;在然后在银行工作,在银行工作当中,他和几个女性就产生了恋爱的关系。钱在描述方鸿渐在上海做小职员的过程当中,那一段爱情故事写的非常的精妙,深切的展示了这样一个文化青年在情场上如何受挫,如何陷入一种茫然的困境的过程。比如说小说刚开始的时候,写从巴黎回到上海的船上,他和鲍小姐之间所谓的爱情,他追求鲍小姐,鲍小姐也对他眉来眼去,但最后到了岸上,他就被鲍小姐甩掉了。方鸿渐被鲍小姐抛弃后,这让“一向还自鸣得意,以为她有点看中自己,谁知道被她摆布玩弄了”①的方鸿渐感到有点失落。同船回国的女博士苏文纨对方鸿渐的亲昵暗示,虽然令他毛骨悚然,但在自己女朋友还缺乏的情况下,打定主意不会爱上这位女博士的方鸿渐,却又主动去找苏文纨,以填补自己的空虚寂寞。谁知方鸿渐对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而此时的苏文纨去沉浸在方鸿渐和赵辛楣为自己争风吃醋的感情旋涡里不能自拔,这让方鸿渐感到进退两难。方鸿渐和唐晓芙真爱后,他希望终止和苏文纨、赵辛楣虚拟的三角恋爱,却因苏文纨向唐晓芙道出在回国船上方鸿渐和鲍小姐发生的故事,以及他买假文凭的事,使自己和唐晓芙的爱情走到了尽头。最后,无意中他和孙柔嘉结婚了,本来他对孙小姐印象是非常好的。孙柔嘉是一个很文静的知识女性,但是结婚以后,他们不断地产生冲突。比如,他和孙柔嘉有这样的一段话,他说:“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的那样郑重,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以后你跟谁结婚,在结婚以后,总感觉娶得不是原来的那个人,换了一个人。”②方鸿渐这个人在谈吐当中,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的儒雅,像一个读书人。但是钱钟书在描写过程当中,让人觉得他其实是一个没有生活自理的人,是一个在高校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信心和学术地位的这样一个人。而在生活上,在婚姻上又一塌糊涂的人。钱钟书觉得人是无法预料自己的未来的,人一定要受到命运的捉弄。比如恋爱前,他觉得她是那么美好,最美好的东西,他想追求,但他得不到;反而你不想要的东西,它到来了。等追求到手的时候,你突然发现你在一个尴尬的泥潭里面。

二、精神典型:方鸿渐

当我们读完整部小说,不难发现方鸿渐这个人物,他跟阿Q,跟觉新,跟好多作家笔下的重要形象是一样的,其实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和重要的精神典型。方鸿渐在恋爱婚姻上的失败,和他自身性格的懦弱是分不开的,他的好虚荣,好面子的心理特征直接导致了他事业上的连连受挫。当他留学归来,凭从一个爱尔兰人的手里买的假博士文凭,受到地方小报记者的夸赞时,他感觉“身心庞然膨胀,人格也伟大了好些”。方鸿渐对文凭极为“认真”的功利性态度伴随着他的生活和工作愈演愈烈。他去大学教书,做名教授的美梦,也因博士文凭为校方怀疑而破灭了。方鸿渐徒慕虚荣之心被钱钟书先生刻画的淋漓尽致。我们在分析方鸿渐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中国的读书人往往他们带着一种外套,这种外套只要在知识分子身上才能够得到真正的体现。他们没有真正的才学,但往往要炫耀自己的思想,炫耀自己的知识,炫耀自己的智慧,讲话经常讲一些带有哲理性的语言,有一些对话是非常精彩的,但是这些对话又不是像方鸿渐这种人自己发明的,他不过是贩卖西方有些人的一些想法。比如他和赵辛楣之间有一次对话谈教育,他说,“过去啊,愚民政策不让人受教育;现在的,是让人受某一种教育。不识字的要上人的当,识了字呢要上印刷品的当,上你们广告啊,报纸的当。”③

钱钟书认为他是一个无用的人,在小说的开始的部分就写到,“他是一个无用之人,学不来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入哲学系,最后又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起来有点滑稽。事实上,唯有也学中国文学的人到国外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国外灌输过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的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和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成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④我们看在中国当下很多到外国留学的人写的文章,我们也能感觉到当年钱钟书笔下的一些影子。很多留学的人他们不是在真正的学习,而是在“镀金”。在鲁迅的小说《藤野先生》里面也有关于中国留学生到东洋留学的描写,“东京也无非就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但花下也却少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上顶着一串大辫子,顶的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到了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不免要咚咚得响的震天,兼以满房的烟尘乱舞,问问精通实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⑤而方鸿渐就是一个字欧洲几个国家留学“镀金”的一个文化人,他并没有学到一个真正的专业特长,可以说是一个万金油的人。由于他没有真才实学,而且在恋爱上又不断的陷入到陷阱里面,所以他最后字友人赵辛楣的推荐下,就去了三闾大学。三闾大学是湖南省的一所公立大学,到了这所大学以后,因为他一无所长,所以也只是做了一个副教授。他本来想在这所大学里好好工作,想做一点事情。但是呢,这个学校从校长到普通的系主任到一般的教员,种种行为跟官场和商场的哪些人没有什么区别,处处都在计算着怎样忽悠别人和防止被别人忽悠。

三、人性的典型:丑恶的灵魂

其实钱钟书是一个书斋中人,他一身当中除了在大学就是在研究室工作,后来搞过一段翻译,他没有一个更深入的社会底层人的体验,但是他的敏锐性,他对人性的洞悉力使他具有一种超凡的目光,他在感知周围人生活的时候,他常常能够从细节,从人们日常的生活里面能够发现人性的病态的丑陋的东西。赵辛楣和汪处厚一起和高松年对白的时候,他们每个人内心的不同感受,他们的失落感,他们的吃醋,他们的狡诈,他都能明晰的勾勒出来。当汪处厚怀疑太太和赵辛楣不清不楚的时候,“汪处厚怒吼道:‘我不许你跟他说话。老实说,你跟他有什么关系?’‘我跟他的关系,我也忘了。辛楣,咱们俩什么关系?’辛楣窘得不知所措。高松年愤怒得两手握拳,作势向他挥着……汪太太哈哈狂笑道:‘你的胆子只有芥菜子这么大—’大拇指指甲掐在食指尖上做个样子—‘就害怕到这个地步!今天你是洗不清的了,哈哈!高校长,你又何必来助兴呢?吃醋没有你的份儿呀。咱们今天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嗯?高先生,好不好?’”⑥这一段描写把赵辛楣的“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害怕,汪

太太神经失常式的心情,汪处厚级愤怒又吃醋的心理特征以及高松年为汪打抱不平但当汪太太把焦点往他身上推的时候,又急于摆脱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些经典的描写给人的感觉就是钱钟书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而不是通过曲折的情节,通过离奇的故事来展现人的。还比如从上海到三闾大学那段漫长的旅途当中,那段描写是相当精彩的。钱通过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描述来写这些文人的脆弱,文人的无聊,文人的荒唐。在整个旅途当中,写到赵辛楣,李梅亭,大学教授拿着自己的名片到处炫耀,比如他们坐不了车了,拿着这个名片最后坐上车了。李梅亭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寡妇,眉来眼去,互相斗情。在钱钟书眼里,这些人表面上只不过是挂着一个学者的招牌,其实和市井上的混混和流氓气的人没什么两样。

我们在读《围城》的时候,能感觉到钱钟书是把他内心的哀凉深深的隐藏在嘲讽画面的背后,他在画面上以一种嬉笑怒骂的文风来勾勒形形色色的人物,读完后,我们感觉到原来中国的读书人是这样的一种形象,充满一种无奈和悲哀的感觉。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那种思想。而像方鸿渐、赵辛楣、李梅亭、汪处厚、高松年、苏小姐、韩学愈等等这些人物形象就像他笔下的玩偶,他可以任意揉捏,使他们成为自己思想的一个符号,一个观念的载体。钱认为,中国的读书人是无用的,特别是学文科的,他们往往依附与各自的利益集团,要么是官的奴隶要么是商的奴才。在《围城》里面,这些文人依附与什么呢?三闾大学是个官气很浓的大学,这个大学在聘任系主任的时候,他要考虑到和教育部官员的关系。另外教授们为了升官,拍马溜须,要依附与什么东西。读书人,知识分子没有一个独立的立场。三闾大学的生存环境让这个听来有才高学富的方鸿渐倍感失落,在假博士文凭光环的笼罩下,方鸿渐在生活和工作中遭遇了许多的尴尬。从回国后给学生演讲到三闾大学的任教,这位尚有一定正义感,良知未眠的方鸿渐一直在维护自尊心和欺骗与被欺骗的境遇中挣扎着。

在我看来,方鸿渐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他其实内心本不想骗人,他也有自尊心和羞愧感。他看到别的大学教授在追名逐利的时候表现的非常无耻的时候,他也感到很蔑视这种行为。比如像一直以假文凭骗人的三闾大学的另一个教授韩学愈,一直坚持到底、厚颜无耻。自从让孙小姐得知他买假文凭的事后,他就发誓彻底忘掉那个爱尔兰人。可是看到韩学愈大胆老脸,坚持到底,又觉得自己撒了谎又要讲良心,真是个大傻瓜。但钱在描述他的良知的时候只是一闪而过,并没有把自己的目光停留在这里,他只是更多的来描写他生活当中的尴尬和窘态的一面。比如写方鸿渐备课的时候,“有人肯那样提拔,还不知振作,那真是弃物了。所以鸿渐预备功课特别加料,渐渐做‘名教授’的美梦了。的学位是把自己的论文哄过自己的先生;教书是把自己的讲义哄过自己的学生。鸿渐当年没哄过先生,所以未得学位,现在要哄过自己的学生,未免欠缺依傍。教授要成为名教授,也有两个阶段:第一是讲义当著作,第二是著作的当讲义。好比初学的理发匠先把傻子和穷人的头作为练习本领的试验品,所以讲义在讲堂上试用没出乱子,就作为著作出版;出版以后,当然是指定教材。鸿渐既然格外卖力,不免也起名利双收的妄想。”⑦我们就能够感觉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虚妄性和他们的那种自欺欺人的欺骗性。钱在《管锥篇》里面曾经很辛辣地嘲讽过中国历代的文人,他们那种自欺欺人、欺名盗世那种嘴脸。钱钟书写知识分子和五四时期的其他作家不一样,鲁迅、巴金笔下的知识分子往往具有深切的精神痛楚,对现实处于一种不满的态度,他们要寻找民族和自身的出路,但是恰恰没有出路。于是,就陷入了一种苦难和绝望的沼泽之中。但钱钟书笔下的知识分子则恰恰相反,他们是既没有对民族的使命感,也没有文化的责任感,他们不过是借着知识分子的这个招牌来吃饭的这样一种没有节操的混混。因此,钱在审视人生,审视生活的时候,他是缺少鲁迅、巴金等作家的那种温情的,他过于残酷,他甚至不惜把人性当中最丑陋的东西全面的剖析出来。比如方鸿渐的家庭,父母,妯娌之间没有一个可爱的人,包括佣人都是面目可憎的。钱是一个对人性非常失望的一个人。他在书的前言里写到,“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根本根性”。作家能

够在小说中如此从容的反讽自己,这就反映了作家本身的自信力和一种文化情怀。

四:腐败的典型:文化和教育的失败

方鸿渐的最根本的意义预示着我们现代教育的失败,现代某种文化的失败。他在看似神秘艰深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空虚、无力、灰色、荒诞这样的一种深切的隐含。一个民族最可怕的腐败是文化和教育的腐败,只有在大学才能够生长精神,才是纯洁的精神园林,才是思想的源地。作为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都强调“学以致用”,依附与某种东西,没有自由可言,在这种环境之下也就没有文化人独立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了。三闾大学正是那个时代中国文化和教育腐败的一个缩影,当中国的大学都是像三闾大学这样存在的时候,中国是不会产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的。钱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发现了这些问题,他用自己独特的叙述语言描述了这种情景,他把那种可怕性和那种不寒而栗的黑暗性展示给读者。使我们意识到中国的文化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必须像鲁迅说的那样洗心革面,从思想上进行革命。

四、小结

从《围城》里面,一方面我们可以回溯历史,知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人的生活;同时也能让我们的当下的文化界反省,因此具有很深刻的文化标本意义;另外,通过方鸿渐,通过这本书,通过钱钟书,我们可以深深地来反省我们自己,我们今天人的生活,我们是不是也在以一种虚幻的方式存在在一种尴尬的文化境界里面,我们是不是成为了这个社会上一个多余的,无力的,无援的的孤独的存在,我们是不是一个充满了幻想而又实际上永远是在痛苦和绝望中挣扎的一个可怜的人。

“人无往不在枷锁当中,当你获得了什么的时候,同时你就失去了什么。”⑧《围城》这个书名本身就有一种哲学的意向,城里的人想要出去,城外的人想要进来。人,不断的选择,但不断地进入到一种陷阱,不断地进入到一种灾难。开始人们所想像的和最后收获的是不一样的。

①引用自钱钟书《围城》第2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在2002年5月出版)

②有关这一段描写可参见钱钟书《围城》第35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在2002年5月出版)

③引用自钱钟书《围城》第13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在2002年5月出版)

④引用自钱钟书《围城》第9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在2002年5月出版)

⑤鲁迅小说《藤野先生》

⑥有关这一段描写可参见钱钟书《围城》第28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在2002年5月出版)

⑦引用自钱钟书《围城》第28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在2002年5月出版)

⑧孙郁,从方鸿渐谈钱钟书,百家讲坛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M〕.生活·读书·心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5).

[2]温儒敏.围城的三层意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1).

[3]杨绛.钱钟书自传.钱钟书文集.〔C〕.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4]汪涛.围城中方鸿渐围城人生的原因.〔J〕.文学教育,2009(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