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_20160918_092359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行业中不断完善,数学课堂教学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也逐渐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教学。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正是传统教学的与现代教学的完美结合,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历经对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维特罗克等人的早期建构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同时伴随着对认知心理学的批判和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心理学领域中的一股强大“洪流”。也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与认知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共称为三大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对学习也赋予了新的意义。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因此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提出了新的理解,即知识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课本、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板书和演示等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只是一种理解和假设。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并不存在唯一标准,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赋予意义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最终达到使之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建构新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以下结合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的几点体会。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数学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观念,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本人认为,要想改变思想,首先要改变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传统教学以“传道、授业”为己任,数学课堂教学几乎全是教师向学生的“灌输”过程,学生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者,只要能“听课”就能掌握知识了。把学生掌握知识不牢固归结到学生“没听课”,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当今的建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存在,而是源于我们建构。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方面.所以,教学中应明确.学生应是

认识的主体,是有独特个性,富于进取和创造潜能的知识探索者,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只有通过自己学习,才能获得真知,其能力、品质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因此,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对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重建进行指导,又要增进师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能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基础的观点。由此可看出,数学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主动认识过程,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要发挥学习中学生之间合作,师生之间合作的优势,即要重视数学交流的功能。较多地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怎样想”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问题。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因此,必须让学生不断地显示自己的建构过程。每一步问一个“为什么?”学生有时只讲结果,就要再问他怎样想出来的,为什么这样想等等。通过问来激励学生能动建构。而且这些问题,学生能用来自己问自己,自己激励自己,实际上这一系列问题就是一种建构图式。 二、数学教学应“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变被动获取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 通过建构主义教学观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创新教学的需要,必将会对学生的个性意识和个人能力起到一定的限制,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建构主义教学观点主为: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通过主体(学生)与客体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新的认识图式。因此,数学教学不能仅仅重视结果(结论)教学,而应让学生懂得、获得形成结论(结果)的过程和方法。忽视了知识发生过程,学生学到的是似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知识,只能机械模仿,反复操练,越学负担越重。而重视过程教学,使学生知道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因此,揭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是学生达到知识建构的重要基础。 三、应用建构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中多创设互动空间。 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为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捉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在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授课过程、练习总结)中设计适当的学生感兴趣的思维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就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气氛.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

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通常有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二是学习主题事先未知。多数的协作学习是属于第一种情况,但是第二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团结协作的精神相对较差,通过课堂上的协作学习,让他们知道协作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协作才能完成学习的任务.所以我认为这比掌握一门知识要重要得多。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通过交流,既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提倡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 四、数学教学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认知主体,是建构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学生对知识掌握是知识与认知主体(学生)在建构活动中行为相冲突或相同化、顺应时才能被构建起来。而教师是客体,但又肩负起建构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和评估的主要任务。因而教师在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特别是时间安排上要留有余地,让学生有自主活动机会。留点空白让学生思考;留点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留点内容让学生探索、讨论、概括。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不是自主产生的,需要教师启发、诱导,教师引导的过程,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环节上.老师的引导,就是让学生有充分时间进行思考,讨论甚至还可以让对同一题目不同假设的学生现场进行演示加以对比。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活主体的认知结构和使之在建构活动中处于最佳状态。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数学教学具有多重现实价值,结合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具体现状将其进一步完善,使中学数学教学高效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