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析气藏相态恢复理论研究

凝析气藏相态恢复理论研究
凝析气藏相态恢复理论研究

文章编号:1000-2634(2001)02-0025-05

凝析气藏相态恢复理论研究Ξ

郭平1,孙雷1,宋文杰2,江同文2

(1.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四川南充637001;2.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研究院)

摘要:凝析气PV T分析数据是进行气藏数值模拟及开采工艺设计的重要参数,但由于各种原因在气藏开发初期未能取得代表性PV T样品或未进行取样,以至使开发方案设计不能正常进行;相态恢复方法是解决此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但目前有关相态恢复理论的系统研究较少。因此首先给出了凝析气藏相态恢复一般原理,在对塔里木英买7井凝析气PV T数据拟合后,研究了地层压力下降到不同程度采出井流物直接进行相态恢复和将此井流物进行一级分离后,用目前分离器油和分离器气按原始生产气油比进行配样而得到的原始流体相态特征以及按地层压力等于露点压力配样,对比了两种不同的恢复方式对原始流体样品代表性的影响。

关键词:凝析气藏;相态恢复理论;PV T分析

中图分类号:TE311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当凝析气藏开发初期未能及时取样,而取样时地层压力已下降到露点以下;或由于生产压差过大,取得的分离器样品由于损失了凝析油在近井地带而使测得的凝析气露点偏低,或对于带油环的凝析气藏,一开井即会造成井底流压低于露点压力,因此对于带油环凝析气藏实际上不可能取得有代表性的流体样品,以上的情况在气田开发过程中时有发现,相态恢复理论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理论方法已得到应用[1],然而人们还不知道压力下降的程度是否对流体代表性有影响,在气藏PV T测试过程中常用按露点压力等于地层压力配样和采用目前分离器油气样按原始生产气油比进行配样来代表原始流体样品,本文给出了凝析气藏相态恢复一般原理,以塔里木英买7井凝析气样品为例研究了地层压力下降到不同程度采出井流物直接进行相态恢复和将此井流物进行一级分离后,用目前分离器油和分离器气按原始生产气油比进行配样而得到的原始流体样品组成,以及按露点压力等于地层压力的方式配样后的相态特征;对比了几种不同的处理和恢复方式对原始流体样品代表性的影响。1 相态恢复处理计算原理

在本类计算中除使用了CVD计算的基本模型以外,还针对三类不同情况建立了相应的计算理论模型,包括相态恢复计算模型、按原始气油比计算模型、按露点压力等于地层压力配样的计算模型等。

相态恢复计算理论模型:

地层流体气液平衡计算理论模型[2,3]

f i L k(p,x1k,…,x nk)-

f i v k(P,y1k,…,y nk)=0(1)

Z ik-x ik L k-y ik V k=0(2)

∑x ik-∑y ik=0 L k+V k-1=0(3) Z ik=[Z ik-1+x ik-1ΔN i nk]/(1+ΔN i nk)(4)在(1)~(4)式中:

f i L k,f i v k分别为组份i在第k级恢复时平衡液相和气相中的逸度;p为系统压力,MPa;Z ik、x ik、, y ik为分别第k级恢复时组份i在系统中、平衡液相、平衡气相中的摩尔分数;L k、V k分别为表示系统中第k级恢复液相和气相占的摩尔分数;Z ik-1为第k-1级地层中组份i的摩尔组成(分数);ΔN ink为第k 级恢复时的露点压力下平衡油相的增加量,kmol。

第23卷 第2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Vol.23 No.2

 2001年 4月 Journal of S 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Apr 2001 

Ξ收稿日期:2000-06-29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塔里木深层天然气整体开发评价”项目(部294)。

作者简介:郭平(1965-),男(汉族),四川射洪人,副教授,油气田开发硕士,主要从事油气相态理论与测试、气田开发、轻烃回收、混相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多孔介质中相态及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

对于每一级恢复后的井流物组成,我们都可计算出下列参数:

露点压力下1kmol的凝析气体积为

V d=Z d R T f/p f(5)

第J次压降阶段采出的井流物摩尔数

ΔN

w j

={(Z v j V p j+Z L j L p j)(1-N w j-1)×

R T f p f -V d}

p f

R T f

Z v j(6)

采气衰竭到第j级压力下井流物累计采收率为

ΔN

w j=∑j

i=2

ΔN

w i

(7)

地层第J级压力下的反凝析液饱和度为

S o j=Z L j L p j)(1-N w j-1)R T f

p f V d

(8)

(5)~(8)式中:

L p j,V p j分别为第j级压力下在地层中的平衡液相和气相摩尔分数;V d、Z d分别为露点压力下的体积及偏差系数,L/kmol;T f、p f分别为地层温度及压力,K,MPa;Z v j,Z L j为在第j级压力下地层中的平衡气相和液相的偏差因子;N w j为在第j级压力下累积井流物采出量,kmol;R=气体常数,R= 8.31MPa?L/(kmol?K)。

按原始气油比配样方式计算模型:

假定对不同压力下产出的井流物进行一级分离,得到的油气相摩尔组成分别为x ij,y ij,在油气两相中油相的摩尔分数为L j,在原始条件下产出井流物进行一级分离得到油相和气相摩尔组成分别为x i0,y i0,在油气两相中油相的摩尔分数为L0,按各衰竭压力下一级分离器油气的摩尔组成和原始一级分离器油的摩尔分率进行配样就得到按原始生产气油比和目前一级分离器油气组成配样的恢复后组成Z ij=x ij L0+(1-L0)y ij

按如上假定,我们可得在不同压力下取得的一级分离器油和气按露点压力等于地层压力进行配样后得到的流体组成为

Z ij=x ij L t+(1-L t)y ij

在式中,L t的确定方法是假定一个L t,然后进行露点计算,如果露点等于原始地层压力则认为此是的L t为所求。一般来说为了达到此要求,L t比目前压力一级分离后的L j要高一些。

2 相态恢复计算分析

选用进行计算的凝析气体系是塔里木英买区块英买7井凝析气井,其原始地层压力为50.94MPa,为了能模拟露点压力等于地层压力的情况,假定原始地层压力为41.92MPa,实际地层温度105℃,测得露点压力41.92MPa,生产气油比4145.93(m3/ m3),生产井段为4672.0~4685.0m,C1采用西南石油学院研制的PV TCO G相态模拟及实验计算软件包,选用PR状态方法进行模拟和分析计算,分析计算内容为:

(1)对原始PV T报告进行模拟,拟合好后形成临界参数场;

(2)采用形成的临界参数对凝析气藏采出井流物进行模拟计算(表1),并选用一级分离器条件为压力2.38MPa,温度20℃,从而得到在不同压力下的井流物在一级分离后得到的分离器气和油样的组成,摩尔分量等有关数据;

(3)选用不同压力下的井流物及分离器产物对原始相态进行恢复和模拟,以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主要开展了三种方式:采用井流物直接恢复、按原始生产气油比和目前压力下一级分离器油气摩尔组成配样、按露点等于原始地层压力配样分析。

表1 英买7井井流物摩尔组成%

CO20.0598nC40.3351

N2 1.4057iC50.1187

C187.6063nC50.0894

C2 6.1167C60.4255

C3 1.3469C+7 2.2051

iC40.2907γC+70.7773

p d/MPa41.92MC+7174.93

拟合好原始PV T参数后,分12级衰竭对产出井流物组成、一级分离器油气组成和油气摩尔分量进行了模拟(图1~3);从图中看出,井流物组成中C1的变化不大,原始41.83MPa时为87.60639%,而在21.19546MPa时为89.37175%,在4MPa时为89.33483%,压力从原始压力下降了20MPa,C1增加了1.76536%;变化最为明显的是C+7,原始为2.2051%,而在21.19546MPa时为0.53162%,在4MPa时为0.1244%,下降近10倍,它的变化趋势和一级分离器中的油摩尔分率变化相似,说明分离器油中的主要成份为C+7;C6含量随压力下降而下降,但变化幅度不大,原始为0.4255%,而21.19546 MPa时为0.36554%,在4MPa时为0.39939%;其它组成的变化更小,整体上呈现出重组份降低,而轻

62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1年

组份含量升高的趋势,一级分离所得油量随压力下降而降低,因此一级分离器气油比也是上升的,这正是一般凝析气藏的开采特点。

虽然在井流物中C+7变化最大,但对于分离器气来讲,C+7组份含量较小,C+7含量随压力的下降变化不大,在原始条件下分离器气中C+7为0.00052%,在21.19546MPa时为0.00047%,在4 MPa时为0.00043%。C1组成变化较小,到4MPa 时才降低0.64278%,变化最为明显的是C6,含量是随压力下降而上升,原始为0.15777%,而在21.19546MPa时为0.25118%,在4MPa时为0.35554%,上升达到原来的1倍,其余组成变化不大,但整体上呈现出中间烃含量增加而轻组份降低的趋势,这说明在凝析气藏轻烃回收中就分离器气来讲不是越来越干,尽管气油比越来越大,但随凝析气藏压力下降一般来说气井产能是越来越小的。

由于分离器气中C6含量变化最明显,因此在分离器油中仍然变化最明显,C1~C6含量均随压力下降而增加,对C6,原始为8.77935%,而在21.19546 MPa时为14.15391%,在4MPa时为20.30822%,上升达到原来的1倍;对C1原始为8.05602%,而在21.19546MPa时为8.20547%,在4MPa时为8. 38113%,变化较小,油中的非烃类组份含量变化较小;变化较多的是C+7,原始为70.99346%,而在21.19546MPa时为64.57025%,在4MPa时为56.41821%,随压力下降而下降,这就是采用目前分离器油气样品按原始气油比配样后测得的露点压力越来越低的原始,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凝析气藏的气油比一般较大,因此对配成的样品露点的影响在气藏压力下降不大时影响不大。

图4~5是采用不同衰竭压力下的井流物直接进行相态恢复相应的CVD主要参数对比,由图可知,当气藏压力衰竭到14MPa以上来进行相态恢复对气藏体系的相态行为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而当压力低于14MPa时,造成恢复后CVD中反凝析液饱和度偏高,但对偏差因子和井流物采收率仍然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图6~8是按不同衰竭压力时所得分离器气和油按原始气油比进行配样而得的流体组成即相应的露点压力、CVD的主要参数对比等,从总体上讲,随压力下降,所配成的流体露点压力降低,随地层压力由41.83MPa下降到11MPa,配成的样品露点下降为38.79096MPa,当下降到4MPa时,配成的样品露点压力下降为36.96747MPa,地层压力下降30 MPa,而配成的样品仅下降了3.04MPa;而当压力下降10MPa时,配成的样品露点压力下降到41.059 MPa,仅下降了0.8MPa,这说明压力下降不多时,采用此方法所配成的样品有一定代表性,但会造成反凝析液的饱和度偏低,同时使偏差因子有所降低,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从组成上讲,我们需要配成的井流物组成和原始的一样,但实际结果是随衰竭压力降低,配成的流体C+7下降,C1略有下降,C4~C6上升,对CVD的影响是压力越低,则平衡气偏差因子越小,凝析油的饱和度下降,对采出井流物来讲,由于每个压力下的基点为100%因此采收率在压力高时采收率偏低,但在低压区就趋于一致。

图9~10是按不同衰竭压力时所得分离器气和油按露点压力等于地层压力方式进行配样CVD的主要参数对比等,从总体上讲,随原始气藏压力下降,将一级分离所得的油气样品配成原始露点所需的油量比例要增加,同时配成的样品组成中,重组份的含量有所增加,增加幅度最大的是C6,其次是C5,因此造成在配成样品的CVD分析中随原始地层压力下降,偏差因子降低,而反凝析油饱和度增加,但对井流物采收率影响不大。

3 结 论

(1)对于一个凝析气藏,当压力低于露点以后进行取样,并准确分析出目前流体的相态参数,对此进行拟合后,采用此井流物直接恢复到原始露点压力下所得的流体特征可作为原始条件下的流体数据,此法代表性好,即使原始地层压力压降较大也不致于对恢复后流体对原始流体相态特征的代表性造成较大影响。如本例中当压力下降30MPa后,才表现出有影响。

(2)当压力低于露点压力后,当采用目前取样所得的一级分离器油样和分离器气样并按原始生产气比进行配样时,会造成体系露点略有降低、偏差因子偏低和反凝析油饱和度偏低的结果,在地层压力下降较少时,误差较小,可以采用。

(3)对于饱和凝析气藏,由于一旦生产就有压降,不能取得有代表性的流体样品,将原始取样按露点等于地层压力进行配样以确定原始气藏的流体参数已作为一种常用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取样时仍需保持较小的生产压差,否则就和凝析气藏低于露

72

第2期 郭平等: 凝析气藏相态恢复理论研究

图1 各级压力下采出井流物组成变化图2 

各级压力下采出分离器气组成变化

图3 各级压力下采出分离器油组成变化图4 CVD

计算所得凝析油饱和度对比

图5 进行CVD 计算所得偏差因子对比图6 

分离器油气组成按原始气油比计算所得露点

图7 按原始气油比配样后进行CVD 计算偏差因子图8 按原始气油比配样后进行CVD 凝析油饱和度

82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1年

图9 按露点压力等于地层压力配样CVD 气偏差因子图10按露点压力等于地层压力配样CVD 凝析油饱和度

点压力后用分离器油气样按饱和凝析气藏配样结果一致,会造成平衡气相偏差因子偏低,而凝析油饱和度偏高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SY /T6101-94.凝析气藏相态

特征确定技术要求[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2] 郭天民.多元汽-液平衡与精馏[M ].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1983.

[3] 郭平,孙雷,李中春,等.南翼山E3凝析气藏地层流体

相态研究[J ].天然气工业,1999,19(5):43—46.

(编辑 朱和平)

石油开采技术在摩天大厦基坑施工抢险中的应用

我国沿海某市高度为中国第一的××大厦在大楼基础施工作业,当挖到地面以下15m 时,于主楼基坑

东南处由一个<108mm 深36m 地下水位观察孔眼的基坑底周围出水,最大达100~120m 3/h ,且被水带到地面的细砂多达50m 3,坑底地面下沉20~40mm 。施工单位采用多种措施堵水,均未奏效。后向驻市各工程技术部门征求抢救方案。

为此,市地质局钻井黄总工程师和我作出设计。于1995年7月5日按设计:利用工地原打入地层的那把<609mm 管子作井筒;在井口上方的基坑支撑桁架梁上按放一台小钻机、一台高比重泥浆搅拌机和一台高压泵组;下入<110mm 钻头,自地面以下21.5m 处再往下钻深至36.2m 处;分两次下入21/2″注浆管,分别下入地面以下34.2m 和25.7m 处,即两个出水层之下;以0.3~0.5MPa 的泵压打入比重为1.70~1.80的比重泥浆共37.5m 3整个施工进行顺利,压井堵水作业瞬间大功告成,经一天时间观察后,按设计往地下注入比重为1.70水泥浆3.90m 3,共用干水泥5.0t ,圆满完成了抢险堵水施工。

我们又按建筑公司要求作出对地下出砂地层进行挤水泥充填施工设计,并送美国S.O.M 公司审查,后经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对原有下沉现象的检测点精确实测,下沉量为零,且稳定。不往地层挤水泥,大厦同样稳固安全,不久工地负责人庆贺堵水一次成功。

王雨田

9

2第2期 郭平等: 凝析气藏相态恢复理论研究

STU DY ON THE PHASE-STATE REST ORARION OF G AS CON DENSATE RESERV OIRS

GUO Ping(S outhwest Petroleum Inst,China),SUN Lei,SON G Wen-jie,et al JOU RNAL O F S OU T HW ES T PET ROL EU M IN S TI TU T E,V OL.23,N O.2,25-29, 2001(IS S N1000-2634,IN CHIN ES E)

PV T data of gas condensate reservoir provide important parameters for reservoir numerical modeling and recovery plan2 ing.For various reasons,however,re presentative PV T samples of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phase are often not available.Phase-state restoration is one of the methods usually used to solve this problem;but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theories behind phase-state restoration is lacking.In the present work,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phase-state restoration of gas condensate reser2 voi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the Y inmai Well7in Tarimu basin are given.After data matching,phase-state restoration was performed directly on the effluents from the well at different formation pressure drawdowns.Restoration was also performed on mixed separator oil and gas samples assuming the G OR of the initial production phase or assuming a formation pressure equal to the dew https://www.360docs.net/doc/b116363687.html,parison is made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two types of restoration on the fluids as be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initial formation fluids.

K ey Words:gas condensate reservoir,PV T analysis, phase-state restoration

EXPERIMENTA L EVA L UATION OF CARB ON DIOXIDE IN JECTION FOR ENHANCE D OI L RECOVER Y IN L IAOHE L IGHT OI L DISTRICT

XION G Yu(S outhwest Petroleum Inst,China),SUN Lei,L I Shi-lun,et al JOU RNAL O F S OU T HW ES T PET ROL EU M IN S TI TU T E,V OL.23,N O.2,30-32, 2001(IS S N1000-2634,IN CHIN ES E)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oil recovery through gas injection after injecting water.The efficiency of EOR of carbon dioxide injection relates closely to the properties of crude oil. Whether carbon dioxide injection can be conducted will be de2 cided according to PV T parameters,MMP of crude oil with CO2and crude oil properties after CO2injection.We pick5typ2 ical oil samples from different oil companies in Liaohe oil field to study the phase behavior 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ze the oil properties after the crude oil is miscible with CO2.We also measured the minimum miscible pressures of two oil samples, according to which we evaluated the crude oil properties and an2 alyze the possibility of CO2injec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2injection in Liaohe light oil district can enhance oil recov2 ery,but it is difficult for crude oil to be miscible with in jected CO2.

K ey Words:enhanced oil recovery,carbon dioxide injec2 tion,PV T,Liaohe oil field

MECHENISM OF CO2MISCIB LE F LOODING DURING MU LTIPLE CONTACT PR OCE DURE

SU Chang(S outhwest Petroleum Inst,China),SUN Lei, Li Shi-lun JOU RNAL O F S OU T HW ES T PET ROL EU M IN S TI TU T E,V OL.23,N O.2,33-36,2001(IS S N1000 -2634,IN CHIN ES E)

Nowadays,synthetic water cut in on-shore oil fields reaches81%.Outputs begin decreasing,as a result,developing enhanced oil recovery by injecting gas becomes a tactic task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n-shore oil industry.The wide range application of CO2injection based on the success of field test requires further study of mechanism of CO2miscible flood2 ing procedure.Though it is well known that CO2decrease oil viscosity by swelling in it,the variation of physical parameters of each phase in the procedure of multiple contact is not well studied.In this paper,the author established a one-dimen2 sional simulation method considering Zhong Yuan oil field to calculate and analyze such parameters as composition,density, viscosity and interfacial tension.

K ey Words:miscible flooding,contact procedure,numeri2 cal simulation,physical parameter

DEC L INE ANA LYSIS OF G AS WE LL IN E DGE WATER-DRIVE G AS RESERV OIRS

L I Xiao-ping(S outhwest Petroleum Inst,China), ZHAO Bi-rong,Y AN G Lei JOU RNAL O F S OU T HW ES T PET ROL EU M IN S TI TU T E,V OL.23,N O.2,37-39, 2001(IS S N1000-2634,IN CHIN ES E)

The deliverability of gas well is affected by the magnitude of aquifer energy in edge water-drive gas reservoirs,so it is of

No2 Journal of S 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 学号:2010540101018姓名:莘建一 一运动疲劳不同层面的概述 参加体育锻炼以及运动训练和比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体就会产生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运动性疲劳。早在1880年,莫索(Mosso就开始研究人类的疲劳。此后,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 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指出,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概念把疲劳时体内 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同时有助 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 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 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疲劳时工 ,疋 作能力下降,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工作能力又会恢复,只要不是过度疲劳,并不损害人体的健康。所以,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说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但是,如果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劳就可能积累,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如果运动后能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及时消除疲劳,使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甚至达到超量恢复,就有助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运动疲劳的分类 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以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有其不同的表现,躯体性疲劳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 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

带油环的凝析气藏物质平衡方程

!!!!!!!!!!!!!!!!!!!!!!!!!!!!!!!!!!!!!!!!!!!!!! 序可按实际地质和工程复杂程度而有所简化,以加快气田投入开发。 (!)气田工业性试采对落实气田的稳定供气能力、气藏连通体积,以及方案设计工艺和工程参数等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具备了地面和输气管网条件下,合理安排气田工业性试采阶段,以优化气田方案设计和提高开发经济效益。 本文在编写和形成过程中,一直得到中国工程院胡见义院士的关心和具体指导,包括文章结构以及研究思路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意见,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李淑贞教授为本文提供了国内外储量分类对比研究及参考资料,特此表示谢意! 参考文献 "#$%&’()*+,-$.&,/$01234&1&562758,97,,&57,9):&; <25%,"=>?@谢尔科夫斯基A!,李忠荣等译)气田和凝析气田开发和开采)"==B B#$,&1C A著,沈平平,韩东译)(DE$,-(C$1&F&C$672+523 (&/520&+.4&1&5627+*0+7-1)@GGG H I5$J&K#,I$0-;&004L,L&$/C&5#M著,谭志明译)美国、 欧州和前苏联的储量定义比较)国外商业油气储量评价译文集(—),@GGG !陈元千)对我国油气储量分级分类体系标准的建议)石油科技论坛,@GG"; (?) N徐树宝)俄罗斯油气储量和资源分类规范及其分类标准)石油科技论坛,@GG@; (@) >徐青,杨雪雁,王燕灵)油田开发建设项目国际合作经济评价及决策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年 ?苏联国家储量委员会)油田和可燃气田分类应用规程)莫斯科:矿业出版社,"=>@:"O"? (收稿日期@GG@P G=P"?编辑韩晓渝) 作者简介:戚志林,"=N=年生,@GG"年获西南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专业硕士学位;现为该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气藏工程。地址: (NB>GG")四川省南充市西南石油学院博士@GG"级。电话: (G?">)@NH@G="。 开发试采天然气工业@GGB年"月

武术运动性疲劳与恢复手段

武术运动性疲劳与恢复手段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武术的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疲劳的消除和机体机能不断恢复的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按照现代竞技的要求,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都遵循着“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运动性疲劳作为一种生理现象一直伴随着武术运动的实践存在而存在,疲劳与恢复决定的训练的成败,而合理的机能恢复手段正是弥补了运动性疲劳的不足。因此,研究武术运动性疲劳的特点与恢复手段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运动性疲劳(sports fatigue或sport fatigue)是指运动引起的肌肉最大收缩或者最大输出功率暂时性下降的生理现象。 2.武术运动性疲劳机制: 2.1.身体疲劳机制: 武术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其套路演练要求节奏明快、劲力顺达、动作连贯,是一种短时间、运动强度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生理理论已阐明,运动时人体内的能量供应可以分两种代谢类型: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这两种代谢类型包括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氧化供能系统。一般情况下,武术的供能体系是由ATP—CP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两部分组成。运动时,肌糖原是骨骼肌最重要的能源物质之一。运动强度越大,糖供能的百分率也越高。耐力训练对运动时肌糖原的利用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时,较多的利用脂肪酸的氧化来供能,对糖的利用有节省作用。根据上述生化的特点,要提高武术运动员的糖酵解供能系统能力,提高肌体在缺氧时的能量供应和增加肌糖原消耗,使肌糖原达到较高的超量恢复,以保证运动员在激烈比赛时的能量供应。 2.2心理疲劳机制: 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长期处于重复性的单调且大强度训练和比赛情况下所造成的心理不安和疲劳感,称之为“运动性心理疲劳”现象。国内外学者对运动性心理疲劳认识不同,项目不同对其定义的界定亦有所不同。结合我国的训练实际情况,学者张力伟、林岭认为运动性心理疲劳是特指在运动训练环境中发生于运动员身上的一种特有的心理疲劳现象,从成因、环境到发生的主体,该现象均应具有明显的运动性特征;是“一种运动因素性的包括中枢疲劳(中枢信息加工能力下降)、负性情绪变化、训练动机水平下降、躯体行为症状等内部外部现象的脑功能下降为:训练动机不强,甚至厌倦训练,比赛成绩下降、发挥失常等。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

体育锻炼与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在1982 年的第5 届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会议上,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种疲劳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通过调整和适当的休息即可使运动能力得到恢复,甚至超过原有的运动水平。但如果疲劳长期积累而不能消除,就会发展成为过度性疲劳而引起身体某些器官的病变而危害体育运动员的健康,所以对人体疲劳的这种反应要能掌握其规律并及时进行调整。这样就不会影响正常的体育训练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各国学者较公认的且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机制有以下几种: 2.1 衰竭学说 2.1.1 磷酸原储备的减少 在人体骨骼肌中,ATP(腺苷三磷酸)含量约为 6mg 分子/kg 湿肌,CP(磷酸肌酸)的含量约为 17~20mg 分子/kg 湿肌。在激烈运动的 30s 内,肌肉中的 ATP 和 CP 大量消耗供能,其储存量明显下降;而以极限强度持续运动 2~3min 至精疲力竭时,CP 的浓度下降至接近于零但不会为零。最新用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结论不支持 CP 大量消耗是疲劳产生的原因,而认为 CP 在运动时的主要作用是使ADP(腺苷二磷酸)再磷酸化为 ATP,以保持 ATP 达到放松时需要的

水平。可见,有关 ATP 和CP 在疲劳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1.2 糖原储备的减少 研究表明,在长时间运动中,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在补充糖以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事实上在血液等细胞外液中,葡萄糖贮量约为 20g,而 1 个马拉松运动员每分钟可消耗的葡萄糖为 5g,因此,肝脏必须不断地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进血液,以防止因低糖而导致疲劳,但肝糖原贮量约为 100g,仅可供约 20min 运动时能量的供应。人体肌肉中糖原含量约 300~400g 左右,当肌糖原被大量消耗时,运动能力就下降,这是长时间运动疲劳的重要原因。 2.2 堵塞或窒息学说 该理论认为疲劳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造成的。首先,19 世纪兰克发现肌肉收缩期产生的乳酸、二氧化碳等可使肌肉的收缩能力下降;其次,1907 年费来切和露普金斯发现,在肌肉疲劳的同时,出现了高乳酸浓度;再次,1925 年迈耶霍夫把离体肌肉放进碱性任格氏中,发现肌肉工作时间延长、乳酸增多,因之认为是氢离子浓度上升造成的 PH 值下降是引起疲劳产生的机制;最后,Karlessonl975 年的研究认为,乳酸堆积会引起肌肉机能下降,原因是通过乳酸分子上的氢离子起作用的。上述学者们都是支持“堵塞”学说的,另外,因为乳酸是由于缺氧产生的,所以“堵塞”学说也叫“窒息”学说。

运动性疲劳产生原理与恢复方法初探

运动性疲劳产生原理与恢复方法初探 摘要:一个世纪以来,运动性疲劳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中重要的课题,本文拟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预防及恢复手段进行了论述,以期为运动性疲劳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运动疲劳;身体机能;恢复 Abstract: Exercise fatigue is always a key subject of sports science for a century. This paper analyzes mechanism, prevention and recovery of exercise fatigue in order to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s for making deeply research. Key words: exercise; fatigue; body function; recovery 1. 研究目的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是当代竟技科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我们常说,没有负荷就没有训练或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为了提高运动员承受负荷的能力,就要及时消除负荷后产生的疲劳。负荷后或过度负荷后不采取有效措施使运动员的机体得到必要的恢复。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过度疲劳,所以“没有恢复就不可以继续训练”【1】。恢复与训练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而负荷—疲劳一恢复始终是运动训练中紧密相连的过程,是决定训练成败的最基本因素。训练必须达到一定的疲劳,训练时的消耗即要接近人体生理极限,又必须在极限内进行,这使得我们对负荷、疲劳与恢复三者既统一又复杂的关系很难掌握。因此,研究疲劳的发和加快机体恢复的措施已与运动训练本身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提高运动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与恢复措施进行研究,目的是提高对恢复过程在训练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把训练和恢复过程统一起来作为一个训练的整体,加速运动疲劳的恢复速度,促进运动员机能水平的提高。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理和生物化学机制 3.1.1 运动性疲劳的定义 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肌肉最大收缩或者最大输出功率暂时性下降的生理现象。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是运动性疲劳的基本标志和本质特性【2】。 疲劳概念的研究与人类探索疲劳的研究是同时起步的,它一开始就成为疲劳问题研究的热点。1880年,莫桑( Mosso )就开始了对人类疲劳的研究,在1915年他就提出了: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衍生物导致的一种中毒现象;1980年,Karlsson提出【3】,疲劳是丧失保持所需或预想的输出功率。经过近100年的历史,直至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近些年来,对运动性疲劳概念的提法已较为明确,这些提法的共同点,即生理性疲劳是由于工作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已区别于诸如疾病、环境、营养等原因所致。我国学者,把“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叫做运动性疲劳。 3.1.2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a.“衰竭学说”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在某一大强度运动中,起主要供能作用的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例如百米跑运动,由于运动强度极大,运动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磷酸肌酸的

气井试气地面流程探析——以长庆油田为例

气井试气地面流程探析——以长庆油田为例 【摘要】对油田进行试气是对气层进行定性的重要手段,使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油田的油气资料,并根据此数据对试井及相关地层进行评定。在地面测试中要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以便为油田勘测开发提供数据,同时注意气井相关设备安全,以及测试人员的安全等。 【关键词】气井试气地面流程 长庆油田公司(PCOC)是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的地区性油田公司,目前公司总部设置在陕西省西安市,其工作区域在鄂尔多斯盆地,横跨陕、甘、宁、内蒙、晋五省区。其勘探总面积为37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气资源量为15亿m3。近年来长庆油田公司逐渐形成油气并举的局面,先后发现靖边气田,苏里格气田,榆林气田,乌审旗气田等大型气田,其探明地质储量为8703.5亿m3,控制储量为4362.5m3。本文针对长庆油田公司苏格里气田地面试气流程进行探析。 试气是对气井进行定性评价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地目的是取得地层油气资料,并根据资料对地层进行定性评价。目前长庆油田在苏格里气田采用常规试气工艺,其工艺流程为:安装设备,通井,洗井,试压,射孔,压裂,排液,完井等。本文针对长庆油田公司苏格里气田地面试气流程进行探析。 1 气井测试流程 测试流程主要由采气井口、放喷管线、汽水分离器、临界速度流量计、防喷出口燃烧筒等组成。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不产水或产水量较小的凝析水气井。而对于气水井,则应当采用气水井测试流程,两种测试方式基本一致,主要区别在于测试流程中增加重力式气水分离器,分离后,方进行天然气临界速度测量,水则用计量罐剂量。而一般气井则使用旋风分离器进行脱水,这是因为临界速度流量计计数要求为,气体必须不含水分,因此无论气井与气水井进行临界测试时均需脱水处理后方可计数,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气井井口装置主要作用为悬挂井下管柱、密封油管、套管,用以控制油气井生产、回注与安全运行的设备,其主要包括套管头、油管头与采油树三个部分。该装置选定原则为:额定工作压力一定要大于实际工作中井口关井最大压力,对于后期需改造的井则额定压力必须大于实际施工中最大压力,同时根据工作地点温度、采井口装置内流体温度选择温度类别,根据气井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井口装置材料,根据环境以及硫化氢浓度等实际工作因素选择采气井口性能级别。 目前常用管道汇台有丰型与回型两种,根据井口最大关井压力预测结果来选择压力级别。选择应当遵循:井口压力<50MPa采用一级管汇台控制,压力<20MPa采用35MPa管汇,压力在20MPa—50MPa之间采用70MPa管汇,压力>50MPa采用多级节流。而对于经常需要操作的阀门则需选用密封性能好、操

第十五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第十五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一)填空题 1. 生理性疲劳主要包括体力疲劳、疲劳、疲劳和混合型疲劳等。 2.负荷的与是影响整体各环节功能活动能否适应整体功能水平的重要因素。3.中医理论从整体出发提出了疲劳、疲劳和疲劳。 4. 剧烈运动后,释放量减少,使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发生障碍。 5. 肌质网终池具有贮存及调节肌浆浓度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在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都起关键的作用。 6. 运动时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肌质网的机能(如ATP含量减少,酸中毒,自由基生成等),进而影响了钙离子的和作用,因此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常有着密切的关系。 7. 细胞内Ca2+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Ca2+减少和再摄取Ca2+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出现。 8. 形体疲劳主要表现为、疼痛等征候; 9.神志疲劳主要表现为虚烦不眠、、等征候。 (二)判断题 1.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 2.现代竞技运动不断冲击人体的生理极限,机体功能水平在不断被打破而又不断建立新平衡的动态变化中发展提高。() 3.极量强度的有氧运动,肌肉疲劳可能与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Ach量减少,难以引起接点后膜去极化,使骨骼肌细胞不能产生兴奋、收缩有关。() 4.细胞内Ca2+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Ca2+减少和再摄取Ca2+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脱偶联,出现运动性疲劳。() 5.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性疲劳往往与能源贮备动用过程受抑制有关。() 6.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肌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7.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肌肉活动量愈大,消耗过程愈剧烈,超量恢复愈明显。() 8.运动实践证明,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9.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理论是从整体出发,分型注重征候、项目特性、个体表现、四时气节与环境等。() 10.定量负荷后,恢复时间延长;基础心率加快不一定是疲劳的征象。() (三) 多选题 1.突变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在于() A 能量消耗引起肌肉的兴奋性下降; B 在ATP耗尽时,不引起肌肉僵直; C 肌肉兴奋性下降、能量消耗和肌肉力量衰退的综合表现; D 兴奋性突然崩溃,并伴随力量或输出功率突然衰退。 2.目前,有关运动性疲劳发生部位的外周疲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A 脊髓运动神经元 B 神经-肌肉接点 C 肌细胞膜 D 肌质网 3.非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较容易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是() A 不习惯性的动作 B 节奏性强的动作 C 要求精力高度集中的动作 D 运动中动作多变化的动作 4.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 A 运动时主要是消耗能源物质,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 B 运动时能源物质消耗,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不变。 C 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各器官功能立即恢复到原来水平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恢复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恢复 【摘要】: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强度越来越大,运动性疲劳也成为普遍现象,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化机制及恢复手段对提高运动成绩有重要价值,对运动实践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通过资料文献法着重从运动生物化学角度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和恢复手段做综合分析。 【关键字】:运动疲劳产生机制中枢疲劳外周疲劳恢复方法 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机体不能维持原强度运动,即为运动性疲劳。在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才正式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一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某一运动的特定强度。从生物化学方面看:一是运动时能量体系输出的最大功率下降;二是运动能量下降或内脏器官功能下降而不能维持运动强度。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2.1中枢疲劳:近几十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腺上腺素乙酰胆碱以及代谢物氨和细胞介素是产生运动性疲劳的神经生物学因素。2.11脑5-HT浓度升高对唤醒,失眠和心境有重要作用,可能与运动性疲劳产生有重要关系。此外,5-HT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机能 2.12 DA是一种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李倩茗等发现大鼠尾核DA代谢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增加。NE 和DA下降共同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的活动,这是中枢疲劳产生的可能原因。ACH是人体内普遍存在的神经递质。如马拉松在比赛中其血浆水平约下降40%,如果补充血浆胆碱水平或补充适当胆碱饮料,其疲劳发生将会延迟。当中枢ACH浓度下降时中枢疲劳就会发生。

2.2外周疲劳。从神经-肌肉接点致肌纤维内部的线粒体等,都是外周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 2.21神经-肌肉接点:乙酰胆碱是调节运动神经末梢及纤维之间的必须神经递质,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ACH不足会导致运动终极板的去极化过程不出现,使骨骼肌不能产生收缩,这一现象称为“突触前衰竭”。 ACH在接点后膜堆积,导致后膜持续性去极化的代谢障碍,引起做功能力下降。 2.22肌细胞膜:及细胞膜结构、机能的完整性直接影响肌肉的功能。研究认为,长时间运动过程中血脂游离脂肪酸和儿茶酚胺的浓度升高、胰岛素浓度下降、肌细胞失钾等都对酶得活性具有潜在影响,从而引起及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降低了动作电位峰的高度和传导速度。 2.23田野等认为肌质网的生物化学功能是调节胞浆内钙离子的浓度。钙离子的转移是指肌质网钙离子的释放和重摄取。肌质网钙离子的释放导致胞浆中钙离子不足,可引起兴奋收缩脱偶联,从而影响肌丝的滑行。当肌质对网钙离子重摄取能力下降时可表现为肌纤维舒张期的延缓,进而影响横桥的摆动频率。 2.24神经内分泌学说: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的不平衡是造成过度疲劳的主要机制。 2.25兴奋收缩偶联:神经冲动可以引起肌细胞膜兴奋,却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可能是兴奋收缩-偶联所致。细胞内钙离子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钙离子减少和再释放钙离子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脱偶联,出现运动性疲劳。 2.26自由基损伤学说:高强度或衰竭运动导致机体自由基代谢增强,有学者认为氧自由基与膜性结构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脂质过氧化物,可破坏膜结构的完整性和正常生理功能,并可能参加以下病理性改变:运动性贫血和血红蛋白尿、血清酶和肌蛋白升高、肌肉疲劳、延迟性肌肉酸痛等。 3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在运动训练结束后, 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仍然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 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恢复到运动前的安静状态。这段时间的机能变化叫做恢复过程, 运动的恢复

不同裂缝贯穿气藏水侵机理研究全解

不同裂缝贯穿气藏水侵机理研究 第1章绪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气藏水侵机理研究现状 Frederick等人[14]使用CMS800自动岩心测量系统,在岩心存在束缚水和可流动水饱和度两种情况下,重点分析孔隙度、非达西流动系数与渗透率以及岩心含水饱和度等存在的关系,实验过程中采用24块岩芯,各个岩芯的渗透率不同,在0.00197md~1230md范围内,岩芯上增加的围压变化区间为1000psi到5000psi之间,由试验数据显示,岩心含水饱和度变化后直接影响非达西流动系数,计算后得到三种不同的非达西流动系数的经验表达式。 Reid等人[15]研究了气体在存在气水系统的多孔介质中的高速流动,根据试验结果可得,当前只能针对可动液体与不可动液体影响非达西流动系数与渗透率问题进行定性研究,对比可动液体与不可动液体,前者影响非达西流动系统与渗透率远远高于后者,若采用定理方式对影响情况加以研究,难度较高。通常,研究油气藏渗流力学问题时[16],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周克明等人[17]参考现场岩心样品的铸体薄片的孔隙结构,通过应用激光刻蚀技术,完成可视化均质孔隙、裂缝~孔隙气水两相物理模型。这是目前较为先进,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实验研究方法。完成试验内容包括封闭气形成机理与气水两相渗流机理等,同时针对两种不同模型的气水微观渗流机理进行研究,分析水沿裂缝的流向规律与变化,形成封闭气流程,得到气水两相微观分布关系,以及封闭气的采出模式等。 1.1.2水侵气藏数值模拟现状 罗涛等人[18]为模拟复杂的单井边界,采用了多边形网格剖分技术,为模拟裂缝水串现象,基于离散网格体系,空间定位大裂缝走向。通过对裂缝水串气藏的开采机理进行研究,获得如下内容:底水以裂缝作为渗流通道,底水具有活跃性高的水侵气藏,钻井过程中需要将水层钻开,划分气区与水区,实现分区开采,可以有效降低两个区的压力,减少底水锥进现象,提高该类气藏的采收率。 严文德[19]针对低渗透气藏的复杂渗流特征,建立了低渗透气藏气-水两相渗流综合数学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恢复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恢复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网络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运动训练中的产生的运动疲劳进行了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对产生的疲劳进行消除研究,得出结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采用的恢复途径的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但最终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恢复到运动前的身体水平。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产生;恢复 很多人在运动之后都叫苦连天,浑身酸痛,好几天都感觉很累,缓不过来。这很正常,运动量大了或者改变训练方法,许多健身爱好者就会感觉疲劳。可是,身体累,大多数人都认为需要好好补补,但好好吃就能补回来吗?怎么才能科学的恢复过来呢?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疑问。疲劳是一种生理性现象,只要不是因为疾病所造成的或者是过度疲劳,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人体生理学认为疲劳对人来说是一种保护性的机制。同时疲劳又是一种运动量的标志。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疲劳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没有疲劳就没有超量恢复。当然前一次疲劳没有消除而新的疲劳又紧接着产生,积累起来就会造成过度疲劳,不利于身体锻炼,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因而及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简述运动性疲劳 (一)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自1880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疲劳概念的特点是:①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②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二)心理疲劳与身体疲劳 疲劳一般分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行为改变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身体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身体疲劳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身体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是密切联系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 二、消除运动疲劳

塔中Ⅰ号酸性凝析气田地面工艺技术

34 2016年5月 石 油 规 划 设 计 第27卷 第3期 * 王洪松,男,工程师。200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现在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从事油气田运行管理工作。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塔里木油田塔中油气开发部塔中作业区,841000。E-mail:wanghongsong-tlm@https://www.360docs.net/doc/b116363687.html, 文章编号:1004-2970(2016)03-0034-04 王洪松* 张贤波 张峰 夏明明 尚浩鹏 宫景海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王洪松等. 塔中Ⅰ号酸性凝析气田地面工艺技术. 石油规划设计,2016,27(3):34~37 摘要 塔中Ⅰ号气田是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酸性凝析气田,地面工程包括井口至油气处理厂 的油气集输、天然气脱硫脱水脱烃、硫磺回收、凝析油处理和各种产品外输等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和公用工程,工艺装置复杂。介绍了塔中Ⅰ号气田油气集输工艺和油气处理工艺。气田集输采用气液混输工艺,设置了高、低压两套集气系统,较好地适应了碳酸盐岩凝析气田压力及产量衰减较快、单井生命周期短的特点;油气处理工艺采用MDEA(甲基二乙醇胺)脱硫工艺、注醇+丙烷制冷脱水脱烃工艺和CPS(中国石油硫磺回收法)硫磺回收工艺,硫磺回收率可达99%,适合塔中碳酸盐岩凝析气田中低含硫的现状,为其他同类酸性凝析气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酸性凝析气田;集输处理;脱硫;脱水脱烃;硫磺回收 中图分类号:TE86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4-2970.2016.03.009 塔中Ⅰ号气田开发试验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该气田属碳酸盐岩气藏,为我国最大的奥陶系礁滩体凝析气田,于2010年9月建成投产,设计能 力10×108 m 3 /a,具有硫含量高、蜡含量高和凝固点高等特点。该试验区建成了塔里木油田第一套工艺最完整的酸性气田处理系统,包括从井口至油气处理厂的油气集输、天然气脱硫脱水脱烃、硫磺回收、凝析油处理和各种产品外输等主体工程、辅助工程 和公用工程,涉及专业广泛,工艺装置复杂[1] 。 1 油气集输工艺技术 塔中Ⅰ号气田采用多井集气与单井集气相结合的集输工艺。对于井位分布较为密集,集输半径在3~5 km 的单井采用多井集气工艺,既降低了投资,又方便维护管理。对于少数距离集气站较远但距离集气干线较近的单井,采用单井集气工艺,就近接 入集气干线。该气田包括塔中62井区、塔中82井区和塔中83井区共27口试采井,共设置23座单井站、4座集气站和1座油气处理厂。设高压集气干线4条,分别为TZ62高压集气干线、TZ82高压集气干线、TZ83高压集气干线和TZ721高压集气干线;设低压集气干线1条,为TZ62低压集气干线。高压气进处理厂压力为6.9 MPa,温度21~47 ℃;低压气进处理厂压力为1.0 MPa,温度20~50 ℃。塔中Ⅰ号气田集输系统总体流程见图1。 图1 塔中Ⅰ号气田集输系统总体流程

凝析气藏采气工程特点及技术

凝析气藏开发的特点及技术 摘要:反常凝析现象决定了凝析气藏的开发方式和开发技术不同于一般气藏,除了要保证天然气的采收率外,还需要考虑提高凝析油采收率的问题。基于凝析气藏的基本特征,综述了衰竭式开发和保持压力开发的特点,介绍了常用的保持压力开发方式,并总结了我国凝析气藏开发的成熟技术及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凝析气藏;采气工程;开发方式;开发技术 凝析气田在世界气田开发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地质储量超过1012m3的巨型气田中凝析气田占68%,储量超过1000×108m3的大型气田则占56%。世界上富含凝析气田的地区有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在我国凝析气田也分布很广。根据第二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气层气主要分布在陆上中西部地区及近海海域的南海和东海,资源总量为38×1012m3,探明储量为 2.06×1012m3,可采储量为 1.3×1012m3,其中凝析油地质储量为11226.3×104t,采收率若按照36%计算,则凝析油可采储量为4082×104t。 1凝析气藏的基本特征 根据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气藏分类标准(SY/T6168-2009),产出气相中凝析油的含量大于50g/m3的气藏为凝析气藏。按照凝析油含量可进一步划分为特高、高、中、低含凝析油凝析气藏,如下表1所示。 1.1 反常凝析现象 凝析气藏是介于油藏和气藏之间的一种特殊烃类矿藏,具有反凝析的显著特点。凝析气藏中流体在原始地层状态下(绝大部分)呈单一气相存在,当地层压力降至上露点压力(又称第二露点压力)以下时,开始有凝析油析出,且凝析油的析出量随着压力的继续下降而先增加至最大值,然后又减小,直至压力降至下露点压力(又称第一露点压力)时,凝析油被全部蒸发,此即为反常凝析现象。特别是对凝析油含量高的凝析气藏采用衰竭式开采,反常凝析现象比较严重。 1.2 埋藏深、温度高、压力高 我国凝析气藏埋深一般在2000~5000m,凝析气藏的原始地层压力高于临界压力,原始地层温度介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凝析温度之间,储层的温度和压力较高。凝析气藏的地层压力一般为25~56MPa,压力系数一般为1.0~1.2左右。塔里木盆地的凝析气藏埋深在4000~5000m 以上,埋藏最深的塔西南深层凝析气藏达6500m。新疆柯克亚深层凝析气藏压力高达123MPa,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超高压气藏。气藏温度一般在70~100℃之间,少数凝析气藏温度高达100~145℃。因此,埋藏深、高温、高压是凝析气藏又一重要特点。 1.3 产出“四低一高”的凝析油 凝析气藏产出的凝析油具有低密度、低粘度、低初馏点、低含蜡量和高馏分的特点。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 学号:2010540101018 姓名:莘建一 一运动疲劳不同层面的概述 参加体育锻炼以及运动训练和比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体就会产生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运动性疲劳。早在1880年,莫索(Mosso)就开始研究人类的疲劳。此后,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 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指出,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概念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同时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疲劳时工作能力下降,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工作能力又会恢复,只要不是过度疲劳,并不损害人体的健康。所以,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说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但是,如果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劳就可能积累,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如果运动后能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及时消除疲劳,使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甚至达到超量恢复,就有助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运动疲劳的分类 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以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有其不同的表现,躯体性疲劳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 躯体性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可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疲劳按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疲劳。轻度疲劳稍事休息即可恢复,属正常现象;中度疲劳有疲乏、腿痛、心悸的感觉;重度疲劳除疲乏、腿痛、心悸外,尚有头痛、胸痛、恶心甚至呕吐等征象,而且这些征象持续时间较长。 躯体性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中枢疲劳的特点中枢疲劳发生的部位起于大脑,止于脊髓运动神经元。研究表明,人体在稳定状态下运动时,大脑中的生化变化不大,但人体出现疲劳而机能下降时,中枢神经系统就会出现抑制。主要表现 (1)ATP浓度下降,脑中某些氧化酶活性出现抑制 (2)血液中色氨酸和支链氨基酸比值下降,会影响到脑中5-羟色氨水平上升,造 成对大脑的抑制 (3)运动时造成体内氨基酸和嘌呤核苷酸循环加强,增加脑中氨含量增加

塔里木高压气田集输和处理经验谈参考文本

塔里木高压气田集输和处理经验谈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塔里木高压气田集输和处理经验谈参考 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塔里木盆地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截至20xx年底, 塔里木油田先后建成投产了克拉2、迪那2、英买7、羊 塔克、玉东2、牙哈、桑南东、吉拉克、塔中6、柯克亚 等10 个气田,已建成集气站21 座,气田集输能力达到 277×108m3/a;天然气处理厂12座,处理能力达到297 ×108m3/a,基本形成了以轮南集气总站为天然气总外输 口的总体流向。多年来塔里木油田坚持应用和集成新工 艺、新技术,相继建成了牙哈、克拉2、英买力、迪那等 大型高压气田,攻克了一系列难题,形成了塔里木盆地大 型复杂高压气田地面工程技术,为西部能源基地的建设提 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地面工程特点 1.1 天然气快速上产,地面建设节奏加快 塔里木油田自2000 年以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天然气产量从7.5×108m3/a,增长到2011 年170.5×108m3/a。伴随天然气产量的快速发展,地面建设任务重、节奏快。大型高压气田建设时间平均需要约14 个月,而国外类似气田的建设周期普遍超过2 年,加上前期论证时间,一般要超过3 年。 1.2 高压高产气田比重大,地面工艺技术复杂 在塔里木油田已开发的气田中,高压气田的比例越来越多,高压气田的地质储量占气田总储量的97.3%。气田的类型复杂,有蜡含量高、凝固点高的凝析气田、特高凝析油含量凝析气田、异常高压气田、异常高温气田等。

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方法

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方法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恢复过程中要做到全面、系统、科学。 1.1 休息 休息是疲劳恢复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只有休息得好才能学习得好,锻炼得好。休息包括睡眠和活动性休息。 1.1.1 睡眠 睡眠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之一。运动员应严格遵守生活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每天不少于8~9小时,并应安排一定时间的午睡。大运动负荷训练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还可适当增加。 1.1.2 活动性休息 所谓活动性休息就是指在休息时进行其他活动,也叫积极性休息。当局部肌肉疲劳后,可利用未疲劳的另一些肌肉进行一些适当活动,借以促进全身代谢过程,加速疲劳的恢复。当全身疲劳时,也可通过一些轻的、兴趣高的体力活动,来达到加速消除肌肉代谢的目的。因此,我们在体育课中应多采用转换活动内容的方法作为休息的手段。 1.2 物理恢复法 物理恢复法能促进疲劳肌肉的代谢过程,加速疲劳的消除。物理恢复的的方法很多,其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2.1 温水浴 温水刺激,可以放松肌肉,安抚神经,温水浴的水温度以37-40摄氏度度为最适宜,淋浴时间10-1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要超过两次。 1.2.2 负氧离子 这种方法是通过负氧离子发生器生成大量负氧离子,人将其吸入呼吸道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对机体产生影响。大量负氧离子

进入体后能改善和提高肺的换气功能,增加氧吸收量,加快二氧化碳的排出速度,刺激造血功能,使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嗜酸细胞增加,心搏出量加大,血流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机体运动后的“氧债”偿还速度。 1.2.3 按摩 按摩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手段之一。按摩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可采用手法按摩,进行全身或局部肢体的按摩,有损伤的还可以兼作治疗,均有良好效果。有条件的还可以采用机械按摩,目前国内外使用的有气压按摩、振动按摩和水力按摩等,对放松肌肉,消除肌肉酸痛和恢复体力效果极佳。 1.3 心理调节 较大的情绪波动会造成心理上的不稳定,而运动员抵抗疲劳的,与运动员的个性特征,情绪状态和意志品质有密切的关系。在训练中如果运动员的态度积极,情绪好,可以延缓疲劳现象的发生。常用的恢复方法有: 1.3.1 意念放松法 选一安静的地方,您可站、可坐、可躺,总之尽量选择舒适的姿势。若站立,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若坐双手放松地臵于腿上;若躺时手放于身体两侧或放松臵于腹部均可。闭上双眼,在深呼吸三至五次的同时,脑子里开始想象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象。值得注意的是:所选的景象要安静、祥和,令人心怡,如:您喜欢大海,就要想象金色的沙滩,蔚蓝平静的海面,低飞的海鸥,远处的白帆,而不要让波涛汹涌的海面进入您的意念。在想象的同时,您要尽量寻找并体验安宁、舒服、放松的感觉,将这种感觉保持几分钟后,深呼吸二三次,慢慢地睁开您的眼睛,此时你的感觉会很不错。 1.3.2 音乐放松

凝析气藏储层污染及解除方法和现状

凝析气藏储层污染及解除方法现状报告摘要:对低渗低产凝析气井,水锁和反凝析伤害尤为严重。对于致密低渗透凝析气藏,一般需要通过水力压裂措施才能进行有效开发,但是大量室内实验和现场实践表明,在油气藏压裂作业过程中一般都会出现水基流体的滤失,特别在低渗透非均质储层或衰竭式低渗透油气藏中,压降常常与毛管力在数量级上大小相当。此时,气藏产量下降。这是由于液体持续地滞留导致产生水锁伤害及液体没有完全返排。压裂液的滤失造成在沿裂缝区域形成高含水饱和度带,减少了侵入地带的气相相对渗透率,形成压裂过程中的水锁伤害,同时在低渗透凝析气藏进行压裂后,压力急剧下降,在达到露点压力以下时会在裂缝面处出现反凝析液。进而引起裂缝面处的污染,低渗透凝析气藏产能急剧下降。因此解除近井反凝析堵塞和水锁是深层低渗凝析气藏开发必须解决的难题。低渗透凝析气藏的反凝析污染、水锁伤害对气井生产、气藏采收率等产生严重影响。调研了国内外文献,详细阐述了反凝析和水锁效应机理,提出了各种解决此两种伤害的方法,并提出在注气吞吐前先注入一个有限尺寸的甲醇溶液前置段塞来解除反凝析和水锁产生的地层堵塞,以改善注气吞吐,提高凝析气井产能的效果,该方法在现场得到了成功应用。低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高渗储层均可能由于反凝析和水锁的存在而严重影响气井产能;高临界凝析油流动饱和度和高含水饱和度导致反凝析影响严重。解除近井反凝析堵塞和反渗吸水锁的主要机理是延缓反凝析出现和加速反凝析油和地层水的蒸发;凝析气注入可反蒸发凝析油中的重烃;注甲醇可有效解除反凝析油和水锁的双重堵塞。将向近井带注入化学溶剂、注气和加热等方法结合起来。 关键词:凝析气井;反凝析堵塞;水锁; 一、近井地带反凝析、反渗吸伤害 1.反凝析伤害机理 在凝析气井的开发过程中,随着压力的不断下降,当压力下降到低于露点压力时,就会引发反凝析现象,发生反凝析伤害,从而进一步加剧近井地层的堵塞和伤害,导致凝析气井产能的进一步下降。而低渗透凝析气井生产时近井地带的压降大,井底压力和容易低于露点,因此在井筒附近更易产生严重的反凝析伤害,从而导致气体有效渗透率急剧下降,气井产能相应减少。反凝析液堵塞降低气井产能。由于反凝析液的聚集,气产量将大幅下降。随着凝析气藏衰竭式开发地层压力降低到露点压力以下某个压力(最大凝析压力)区间内时,部分凝析油在地层中析出并滞留在储层岩石孔隙微粒表面造成反凝析伤害。从机理方面考虑,解除反凝析污染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凝析油反蒸发角度考虑解除反凝析污染,如注二氧化碳法;另一类是从解除反凝析堵塞角度考虑解除反凝析污染,如水力压裂法。 2.水锁伤害机理 钻井过程中一打开储层,就有一系列的施工工作液接触储层,若外来的水相流体侵入到水润湿储层空到后,就会在井壁周围孔道中形成水相堵塞,其水-气弯曲界面上存在一个毛细管压力。要想让油气流向井筒,就必须克服这一附加的毛管压力。若储层能量不足以克服这一附加压力,就不能把水的堵塞彻底驱开,最终会影响储层的采收率,把这种伤害称作水锁损害。当地层水或凝析水无法被气流携带出井筒时,将形成井底积液。当关开井的时候,井底积液可能在井筒回压、储层岩石润湿性和微孔隙毛细管压力作用下,向中低渗透储层的微毛细管孔道产生反向渗吸,形成“反渗吸水锁”。水锁的存在进一步堵塞了气体渗流通道,降低气相有效渗透率,加剧近井地层的伤害。这也是许多没有边底水的气藏凝析气藏关井后没有产量或产量难以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低渗低产凝析气井,这一现象尤为重要。近井带凝析液堆积和地层水的存在也降低了气相相对渗透率,造成总采收率减低。 凝析气井生产过程中蒸发解除水锁伤害的机理是在凝析气井生产过程中,由于凝析气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