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有视频

《矛和盾的集合》有视频
《矛和盾的集合》有视频

25矛和盾的集合

自忠小学黄为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在语境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左抵右挡”、“固然”、“集合”“大显神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学情分析】

本课为“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专题起始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较为全面地思考问题。《矛和盾的集合》全文在学生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检查预习情况,在语境中有效理解“集合”“大显神威”等词语。

2、抓关键句,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3、学习第五自然段,朗读领悟举例说明的方法并指导阅读批注,进而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句,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2、学习第五自然段,朗读领悟举例说明的方法并指导阅读批注,进而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进入第七组课文的学习,打开书P100页,指名读单元导读,看看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看问题想问题】

2、齐读课题25矛和盾的集合纠正字音

二、检查预习,学生字词

1、通过预习,你学会了什么?

生字:你能读准吗?预习时解决了什么困难?

“般”在文中是“雨点般”,这个“般”在词典中有两个意思,你选哪个?

2、猜猜甲骨文和金文,哪个是矛?哪个是盾?为什么?

经过演变,成了现在的“矛”。矛有什么作用?边写边说【矛】

跟老师书空。(点是开关,矛头灵活可变,撇是矛头下的流苏,美观

辟邪)矛有什么作用?【进攻】

经过演变,成了现在的“盾”。边写边说【盾】跟老师书空。(一人手持盾牌,后面露出一双大眼睛)盾有什么作用?【自卫】

3、矛和盾是两种对立的兵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会有怎样的结果?【坦克】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了,是哪句呢?

4、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找找这句话。

出示词语,开火车读。考考大家:紧张、胜利、长处、进攻、合二为一的反义词?

三、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1、矛和盾是两种对立的兵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会有怎样的结果?文中有一句话能告诉我们。是哪句呢?

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那么,课题中的“集合”的意思就是【合二为一】

齐读

2、读了这句话,你有怎样的问题?

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科学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

坦克在战场上是怎样大显神威的?

3、默读找一找

坦克在战场上是怎样大显神威的,哪个自然段能解决这个问题?【作用】

1——4能解决什么问题?【发明】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道理】

文章讲了什么故事?指名说。

文章先写了发明坦克的过程,再写了坦克在战场上的作用,最后用这个事例说明了一个道理。文章条理多清楚啊!

四、细读课文,有情朗读

第五自然段

1、想不想知道坦克在战场上是怎么大显神威的?

快读一读第五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读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抓住“哇哇直叫”、“乱成一团”、“十公里”、“!”体会坦克“大显神威”。表扬抓词体会的学生,你能读出它的神威吗?

我们不光靠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

指名读,读出坦克的神威来!找两人读这个自然段,怎么安排?支招!(第一句和后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举例说明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巨大威力。【举例】批注:画双竖线\,后面写上“举例子”

6、想不想看看战场上的坦克是怎样“大显神威”的?视频

7、齐读(配乐)

五、小结已学,引发兴趣

看了视频,大家都特别震撼,你有什么想法?

在我们刚刚学过的第五自然段中,有不少好词语,你想积累哪个?

完成探诊P64第三题。

}六、作业:探诊P64一至三题

七、板书:

看问题 想问题 矛和盾的集合

矛 进攻 合二为一 盾 自卫 坦克 发明 →

作用 → 道理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矛和盾的集合》讲课教案 上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怎么样?我看到大家立马瞪起了眼睛,听好了…… 话说呀,古时候,在楚国的一个集市上,那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有一个人在叫卖他的矛和盾。只见他拿着矛说道: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可以轻易穿透任何的盾牌。又见他拿起抵挡进攻用的盾,夸口道:叔叔婶子大娘大爷,来看看我的盾,这可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什么矛都戳不穿。 正在这时,有个围观的人问了他一个问题,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你猜,这个人问的什么问题?(生答) 他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嘿嘿,意思就是说:“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为什么这个问题,让卖矛和盾的人哑口无言了呢,你来说……(生答)。对啊,这就是成语“自相矛盾”的由来。但是,看似互相矛盾的两个物体,结合在一起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在这里面寻找答案。 (二):出示课题:板书:矛和盾的集合 矛: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是攻击别人的武器,打仗用它来进攻。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盾是防御的武器 同学们矛和盾的集合到底会会怎样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学习。 (三)初读课文 1.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智慧的孩子都会精心的预习课文,下面

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哪几位同学课文读一下, 2.请你来读一下要求: A纠正读音B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生边读文,师及时订正读错的字音、提醒易错的读音。 预设难度的字词:戳和庞然大物 3.这几位同学读得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看来咱班的朗读水平非常高,那老师再来 考考你!——(出示幻灯片生字) 4.检查生字词 (1)排火车读: 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2)这一关没有难住大家,老师再来一关,我表演几个词语,你来猜一猜是哪一个( 表演) (3)谁能用这些词语来概括下课文大意?指名学生回答 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四)默读课文 1.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课文大意,那么,那么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 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探究一下。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进攻戳雨点般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坦克炮口履带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等词语。会写“矛、盾”两字。 2.重点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五、教学媒体: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课前已经布置你们阅读了《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谁来给咱们讲讲这个故事。 2、认识生字“矛”“盾” (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认识矛和盾)矛的作用是(攻击)盾的作用是(自卫) 书写:(1)师范写“矛盾”(先写一个予,再加上一撇,这一撇就是锋利的矛,少了

它可就无法进攻啦!盾字的外侧是两笔,先横撇再竖撇。)(2)会写矛和盾了吗?那现在请大家拿出田字格本,把这两个字工工整整地写一遍。注意写字的姿势:头要正,肩要平,足要安。(3)展示后评价。 3、出示课题。矛和盾是两种对立的兵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会有怎样意想不到的结果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请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生字新词要多读几遍。 2、现在章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读的效果。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进攻坦克炮口履带大显神威庞然大物乱成一团集合合二为一集于一身: 这里面有两个词很好地解释了“集合”,谁找到了?“合二为一”这里的“二”指得的(矛和盾)那这个“一”指得是什么呢?(坦克)“集于一身”又是集什么与什么于一身呢?(是集矛和盾的优点于一身。) 3、课文主要内容:那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是什么呀?(板书:坦克)现在谁能根据板书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发明家把()和()集合,发明了()。 三、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师: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这还得从一场比赛说起!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小节,找一找描写比赛的句子。 2、师:现在老师把这场比赛搬到教室里来,谁愿意和老师实战一下呢!(请一生上来) 1)(左抵右挡)师:好,如果我的手指是矛,你的手掌是盾。我往你的左边一下,你往什方向挡?(左);我往你的右边一下呢,你往什么方向挡?(右)这就是文中的一个词——左抵右挡。 师:我们的比赛还得继续!“矛”如此密急地向他袭来,刚才你们观察的是我,现在你们观察他!找两个词形容他的动作。(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3、指名读:同学们,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啊?(精彩。师:读出你的精彩!激烈) 4、(全班齐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精彩、激烈的比赛中。 5、师:正是这样一场紧张刺激的比赛,使发明家有了一个想法,发明家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2—4小节,把发明家的想法用横线画出来。(相机出示) 6、师:科学家在第一个想法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生:(出示)盾太小了,如果做成铁屋子,敌人就戳不到我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原文及教案 【教案二】 【学习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2、矛和盾的图片。 3、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知识点复习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细菌、真菌、病毒三类微生物的比较: 项目形态特 点 体积大小结构特点生殖方式营养方 式 细菌形态有 球形、 杆形、螺 旋 形等 个体十分 微小 都是单细胞个体,细胞具有细 胞壁、 细胞膜、细胞质等,没有成形 的细胞 核,属原核生物。有的有鞭毛, 有的 有荚膜,有的可以形成芽孢 分裂生殖多数异 养, 少数自 养 真菌常为丝 状和 多细胞 的有 机体 大小差异 很大, 有十分微 小的单 细胞个 少数是单细胞个体,多数是由 菌丝构 成的多细胞个体。多数真菌具 有细胞 壁,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 孢子生殖, 有的还进行 出芽生殖 异养 (寄生 和腐 生) 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18世纪中叶,巴斯德研究细菌,说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 菌落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 接种 培养 分布特点:广泛 生存条件: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细菌和真 菌的分布 发现 形态和结构 细菌 多细胞的真菌:霉菌、蘑菇 概念 研究目的:便于观察和检验 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区别 大小:个体微小 形态:有杆状、球状、螺旋状 结构:单细胞个体,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的有荚膜、鞭毛营养方式: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分 布 广 泛 的 细 菌 和 真 菌 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有的可形成休眠体—芽孢

考基要点 考点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分布范围十分广泛。 2.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 1 。 3.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1)配制 2 。 (2)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冷却。 (3) 3 。 (4)培养。 4.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利用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5.细菌、真菌生存所需的环境条件: 4 、 5 和适宜的 6 。 考点2 细菌 1.类型: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结构:单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 7 ,有些细菌有荚膜,或者有鞭毛,有些能形成芽孢。 3.生殖方式: 8 生殖。 4.营养方式:一般为异常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解题警示

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结合》教案

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结合》教案 导读:一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2难点: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画图激趣。 1猜猜老师画的是什么?师边画生边猜。 2认识坦克的各个部分,学习“坦、履”,理解“炮口、履带” 3说说坦克的作用(学生介绍查到的有关资料)。 4理解“大显神威”,出示学习第5段的2、3句: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它“大显神威”的?指导朗读这两句。 (二)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这威力无比的坦克是怎么发明的。

2根据回答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抓住“合二为一”理解: (1)盾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优点和不足)从文章中找出有关句子理解。理解“固然、自卫”等。 (2)矛又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从文章中找出有关句子理解。理解“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进攻”等。体会用词的正确性。 4这次矛和盾在一起,为什么不自相矛盾了呢?发明家是怎样把它们结合起来的? 5再读课文1到4段,理清发明家的思路,准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小组合作。 6学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吗? (三)深化明理。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空调、带橡皮头的铅笔、取长补短等) (四)课外拓展。 1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不便的地方吗?你能不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把自己想到的生活中的不便和解决的方法写下来,作为“我的奇思异想”,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改进,收入自己的“资料袋”。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讲课教案 上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怎么样?我看到大家立马瞪起了眼睛,听好了…… 话说呀,古时候,在楚国的一个集市上,那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有一个人在叫卖他的矛和盾。只见他拿着矛说道: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可以轻易穿透任何的盾牌。又见他拿起抵挡进攻用的盾,夸口道:叔叔婶子大娘大爷,来看看我的盾,这可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什么矛都戳不穿。 正在这时,有个围观的人问了他一个问题,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你猜,这个人问的什么问题?(生答)他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嘿嘿,意思就是说:“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为什么这个问题,让卖矛和盾的人哑口无言了呢,你来说……(生答)。对啊,这就是成语“自相矛盾”的由来。但是,看似互相矛盾的两个物体,结合在一起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在这里面寻找答案。 (二):出示课题: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矛: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是攻击别人的武器,打仗用它来进攻。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盾是防御的武器

同学们矛和盾的集合到底会会怎样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学习。 (三)初读课文 ● 1.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智慧的孩子都会 精心的预习课文,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 况,哪几位同学课文读一下, ● 2.请你来读一下要求: A纠正读音B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生边读文,师及时订正读错的字音、提醒易错的读音。 预设难度的字词:戳和庞然大物 ● 3.这几位同学读得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看来咱班的朗读水 平非常高,那老师再来考考你!——(出示幻灯片生字) ● 4.检查生字词 (1)排火车读: 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2)这一关没有难住大家,老师再来一关,我表演几个词语,你来猜一猜是哪一个?(表演) (3)谁能用这些词语来概括下课文大意?指名学生回答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铅笔,橡皮 师:小朋友的铅笔盒里都有(铅笔)和(橡皮)。如果把它们合二为一,就变成了一支带 橡皮的铅笔,这就是集合(板书集合)。想想这样集合有什么好处? 师:对啊,这么一支带橡皮的铅笔集合了铅笔和橡皮的优点,用起来非常方便!在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用“集合”的方法会使生活变得很方便。我们一起看看。 2.出示图片 电风扇 取暖器集合成什么?(空调)空调集合了电风扇和取暖器的优点,既可以扇风又可以取暖,真是用处大。 出示矛盾图片 师:这是(矛)。学生读, 这是(盾)。学生读, 书写矛盾,注意矛的最后一笔是“撇”。我们一起来写写。书写矛盾师:矛和盾都是古代的兵器,它们有什么作用呢?(进攻,自卫) 3.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这两种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矛和盾怎样集合?矛和盾能集合成什么?)二,初读课文 1.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仔细读读课文,把课

文读正确了,读通顺流利。 2.读词语。师:小朋友读得可真认真,课文中有许多词语,你们会读吗? 课件出示: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紧张危急(把你的心提起来,再危急一点) 指名,小组读 合二为一大显神威(更有气势,更威武)庞然大物(谁 读得更大点)乱成一团指名,男生读 全班齐读 3.师:小朋友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课文也会读得很精彩。分小节朗读。三,解决问题 1.集合成什么? (1)读了课文,你知道矛和盾集合成了什么(坦克)见过坦克吗?谁来介绍介绍坦克? 生说 小结:在小朋友眼里,坦克是非常威武,非常厉害的。想知道坦克第一次上战场是什么样子吗?请小朋友再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自由读)(2)指名读:谁来第一个介绍,谁还想再来介绍介绍。 能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概括坦克第一次上战场的样子吗?(大显神威)。 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坦克是“大显神威” (3)指导朗读。小朋友自己读读,读出“大显神威”的感觉吗? 指读,男,女分读 2.学习2-4小节

《矛和盾的集合》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练习 a 组基础知识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12 分)j i h e j i nzh a n g w ug u 1 ()()() p a ok o uzh a nch a n g b 1 s ai ()()() 二、汉字小游戏(给下列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分)加()申() ()() 召()至() ()()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6 分) 予()攻() 矛()功() 船()炮() 般()饱() 四、精彩回放(按原文填空)。(9 分)1.对方的矛如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还是。 2.坦克把盾的、矛的。12(,在战场上 3.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一身,谁就

会是。 五、句子创作沙龙(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18 分)1.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改为“被”字句) 2.无情的大火把那片树林烧得精光。(改为反问句)b 组综合能力 六、给句子排排队(把下列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标上序号)。(6 分) ()强强种了一棵丝瓜,细长的丝瓜秧上长满了绿 色的XX,不久开出了几朵黄色的小花。 ()小丝瓜长得可好了,强强每天都要去看看它们。 ()花谢了以后,秧上挂着几个小丝瓜。 七、阅读乐园。(20 分) 用脑想用心说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持特)别快,一目十行,囤(hu)固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废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像)。这使得他十分苦(恼脑),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X I请教,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这样要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书记不住,不是因为记性不好,而是读书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shu d)i地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而且不能有重点地进行记忆。 因此,读书的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完一本书,.就想想这本书讲了什么人,有几个主要问题,并且留心把重要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二个有学问的人。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同步练习(II )卷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同步练习(II )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104分) 1. (6分)比一比,给生字找朋友。 神________ 般________ 战________ 伸________ 船________ 站________ 2. (5分)成语接龙。 庞然大物—物以类聚—聚精会神—神采飞扬—扬眉吐气—气壮河山—山高水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4分)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傲慢——________勇敢——________ 丑陋——________愚蠢——________ 4. (3分)为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持:拿着;握着。 B.持:支持;保持。 C.持:主管;料理。 ①这场“庆祝元旦”晚会由我和黄亮主持________。 ②一学期来,晶晶坚持________天天不迟到。 ③发明家手持________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5. (2分)解释加横线的词。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________ ②物莫能陷也。________ 6. (2分)文学常识填空。 韩非________公子,________期韩国人,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7. (4分)根据提示写出含“手”字的成语。 形容高兴的:________ 形容高明的:________ 形容容易的:________ 形容慌乱的:________ 8. (8分)给它们加个部首让它们变成新字,并组词。 直________________ 元________ ________ 马________ ________ 票________ ________ 9. (10分)填写偏旁,组成新字。 青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包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0. (8分)照样子,帮蚂蚁换个新家。 地→他(他们) 跑→________ ________ 担→________ ________ 伸→________ ________ 站→________ ________ 11. (4分)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①千里之行,________。 ②________,金无足赤。

三年级语文25.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2020-2021学年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公开课)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交流课文中难读的、难记的、难理解的生字词。写“矛、盾”两字。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并在默读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板书课题。 2、学写生字“矛、盾”。 (1)认认真真看老师写这两个字,矛:最后的一笔撇,好锋利啊,跟图片中的矛一样;盾:“盾”字 的外侧是两笔,先横撇,再竖撇。真像两个勇敢的小卫士,像图片中的盾,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2) 学生写字:打开课堂练习纸,在两种不同的武器边上分别写上这两个字。 3、矛和盾的各有什么作用? 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是自卫(板书:进攻、自卫),两种针锋相对的物品,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矛和盾的集合》。(板书课题) 二、反馈预习情况(生字新词、课文主要内容) 1、反馈生字词学习情况。(昨天,同学们就已经预习课文了,老师根据同学预习单上反馈的情况,把本课难读的、难记的、难理解的生字词集中起来一起学。) (1)读准平翘舌音,“钻”、“持”、“戳”,尤其是“戳”不能读成平舌音。(自己练读,学生领读,齐读)。“庞”是特殊的形声字,容易读成“龙”。 (2)易写错的:“抵”字下部分不能少点。“刺”左边不是“束”。(出示顺口溜: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

《集合》教案

《集合》名师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例1及做一做。 本单元教材第一次安排了简单的集合思想的教学。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虽然学生在计数和计算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集合思想,但学生在低年级接触的集合思想更多是一一对应的思想,对于两个集合间的运算,尤其是交集的体会并不多。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通过“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进而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在用不同方式表示的过程中,优化方法,认识集合图。在此基础上,解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的提问,体会方法的多样化。 (二)核心能力 在对比不同方式表示的过程中,体会优化思想,认识集合图,初步体会集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2.通过观查、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学习重点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五)学习难点 体会集合概念的含义及集合的运算。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集合》名师课件、课时作业。 二、教学设计 1. 情景导入:观查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 (1)第一组;父与子

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2+2=4(人)4-1=3(人)师追问:为什么减1? (2)第二组:小棒拼三角形 3根小棒拼成的一个三角形。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预设:可能会说6根,表示3+3=6(根)还可能会说5根,表示3+3-1=5(根) (图片出示有重复情况的2个三角形。) 教师追问:根据图中摆的方法,哪种列式是正确的?为什么要减1? (3)揭题:把2组有重复情况的图片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小结,得出:图片1中有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他的身份重复了;三角形中有1根小棒是公共边,重复使用了,既是左边三角形的一条边,又是右边三角形的一条边。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研究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两组简单实例,既有生活中的问题又有数学中的重叠问题,不同角度的对比,体会在计算总数时有时不能简单地把两部分相加,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唤醒探究热情,也让学生初识重复问题的基本含义。 2.新知探究 (1)通知(课件出示“通知”) ①你认为三(1)班要选拔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项比赛?学生尝试回答总人数。 ②课件出示三(1)班参赛学生的名单的统计表,让学生观查。 ③仔细观查过这份报名表,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理解分析,发现有参加两个项目的同学,从而得出“重复”或相近的意

矛和盾的集合的理解

第五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应该作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本单元教学可用13—15课时。

25 矛和盾的集合 上海市闸北区永兴路第二小学施莉莉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了解文章一至四小节的语段结构顺序,进行仿写。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能认识并会正确书写课文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新词。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什么叫“合二为一”。 一、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矛、盾 你看到了什么?认识两种古代兵器。 板书:矛盾 2.师一边范写,一边阐述(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我们看矛这个字,是个象形字,这里的撇可别忘了,一看这字给人感觉这个武器很锋利。盾,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盾的这一撇,特别的长,这样盾就大一点,才能抵挡矛的进攻。生书空。) 3.矛和盾是两种不同的武器,他们各有优点和缺点,如果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这两个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今天,我们来学习《25 矛和盾的集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知识点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馒头变质长的霉、水果上长的“毛毛”,是真菌中的霉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 (强调:一个菌落只有一种细菌或真菌) 2、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比较: 菌落大小形态颜色 细菌小表面或光滑粘稠,或粗糙 干燥 白色 真菌大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 网状 有时呈现红、褐、绿、黑、 黄等颜色,也有白色的 3、培养细菌或真菌的方法: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冷却③接种④恒温培养 4、高温灭菌的作用:杀死混在培养基内的细菌以及真菌的孢子等,排除实验外其他环境的污染。 5、细菌和真菌的生存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分、有机物。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除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即营养方式为异养)第二节细菌 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发现细菌。 2、而19世纪,“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真菌),提出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3、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一颗小米粒),单细胞结构。 4、细菌特征: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无成形细胞核。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分解者。分裂繁殖。有些细菌能形成对不良环 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叫芽孢 5、细菌的结构特点: 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 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 绿体; 特殊结构: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保护作 用),有些细菌有鞭毛(运动);有些细菌在生 长发育后期形成芽孢(轻,对恶劣环境有抵抗 能力的休眠体)。 掌握课本60页细菌结构示意图。 6、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速度快,不到半小时就分裂一次。 7、细菌的营养方式:一般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即、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8、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有关:①细菌个体微小,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②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数量多;③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第七节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七节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知识梳理】 一、观察菌落 1.菌落的概念 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如图)。 2.区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 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不同点体现在菌落的形态和大小等方面,见下表。 培养细菌或真菌一般步骤如下: 恒温培养 接种 冷却 配制培养基 二、细菌或真菌的分布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在土壤中、水里、空气中及至人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甚至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都有细菌和真菌的踪迹。 2.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有的基本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丰富的有机物。 1.细菌的发现 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显微镜,并利用它观察到细菌。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说明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而不是肉汤内产生的。所以,他们在细菌的发现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2.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形态一般有三种:杆状、螺旋状和球状(如图)。 杆菌 螺旋菌 球菌 3.细菌的结构 细菌是单细胞的个体,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细菌的形态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都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 集中的区域四部分(如图)。 其各部分的作用如下: 4.细菌的营养方式 多数细菌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为异养。其中营腐生生活的细菌 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即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

四、真菌 1.真菌的形态 真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它们的性状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真菌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2.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 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特点如下: 3.真菌的营养方式 真菌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且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所以真菌的营养方式为腐生。 4.真菌的生殖 真菌的生殖方式一般为孢子生殖。 一、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探究细菌或真菌的分布,实质上就是细菌或真菌的 培养,只是在培养的过程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除接种的方法不同外,其他的培养方法均相同。根据实验者制定计划的不同,接种的方法也不同。可将培养皿放在不同环境下暴露5~10分钟,也可用无菌棉棒蘸取池水、土壤或擦取口腔内部、手心等处,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 【例1】(2011·广东)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 和真菌”的探究实验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用无菌棉棒擦取手心后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就是接种 B .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进行 高温灭菌处理 C .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D ,接种后的培养基应再次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解析】接种后的培养基应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如果再次进行高温灭菌处理,会将接种到培养基上的细菌和真菌杀死,从而无法培养出菌落。 【答案】D 【方法技巧】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是 恒温培养 接种 配制培养基 。 二.细菌、真菌和病毒的识别 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生活习性和结构特点是识别它们的关键。具体见下表: 【例2】(2011·兰州)下列对病毒、细菌和真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是由细胞构成的 B .真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C .细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D .细菌和真菌主要营腐生或寄生生活

矛和盾的集合公开课教案

25.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会写“矛、盾”。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合二为一”“难以招架”等词语。 2.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习1-4段,理解发明坦克的经过。 教学重难点 会写“矛、盾”,理解“左抵右挡”。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课前看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矛”和“盾”。 1.认识“矛”和“盾”的作用。 2.识记“矛”和“盾”。 出示汉字演变图片,让学生感知“矛”和“盾”象形字的造字方法并识记。 3.指导书写“矛”和“盾” A.师范写,学生书空。 B.学生书写,师巡查后提出需改进的地方。 4.对课题质疑:认识了矛和盾,我们再读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又是怎么集合的?结果怎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会提问题的人,是最会读书的人,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吧。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下面词语:

(1)第一组:坦克、炮口、履带(坦克图)第二组:手持戳进攻退后(理解---戳) 第三组: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扩词) 师:生字词语会读了吗?谁来试试?(出示坦克图),瞧,这就是坦克,老师不理解炮口和履带在哪?谁来告诉我呢? 这一组词谁来当当小老师?指1名学生读第二组。 这里有个字特别难读,是个翘舌音,我们一起读准了-----戳(chuō)(做戳的动作) 第三组的四字词男女生合作读,这里有个词容易读错,我们再来读一读(左抵右挡)。你能说出带有左和右的4字词吗?我们再一起把所有的词读一遍。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上面选择合适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试看。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读通了这段话,你就了解了课文大意;不过,读书有一种很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你会吗?发明家把()和()(),发明了()。 四、学习课文1-4段 发明家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找找,画一画。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指名读。 (2)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呀?(紧张、激烈)(3)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这是一场紧张的、激烈的比赛?(如雨点般刺来、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矛和盾的集合》教案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组教材按“怎样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第5段)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体会发明家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品质,学会集合优点于一生。 重难点:

重点: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即“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举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矛和盾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认识这两种武器吗?(板书:矛盾)随机教学“矛和盾”字。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师小结: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矛长长的,头上尖尖的,用来进攻。盾就是盾牌,是用来抵挡的,保护自己的。(教师随机板书:矛——进攻。盾——自卫。)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师补充课题)。用来进攻的矛和用来防守的盾怎么能集合起来呢?学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自学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集合招架紧张自卫 进攻炮口坦克战场 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自由读——指名读——同桌接读

《矛和盾的集合》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从而告诉大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教学过程: 师:我们班的同学很了不起,脑袋特别好使,今天我们做个竞猜游戏,行吗?生:没问题。 师:你的优点是什么?生:我画儿画画得好。 师:你呢?生:我写作文写得好。 师:如果说我集合了你们俩的优点,我的优点是——生:你不仅画画好,而且文章写得好。 师:我们快速抢答,怎么样?答得好有奖品哟!(出示)橡皮+铅笔?生:橡皮铅笔。 师:真不错,接着看:(出示)轮子+椅子?生:轮椅。 师:很了不起,接着:(出示)楼房+()双层汽车生:楼房+汽车等于双层汽车。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教师播放《自相矛盾》视频。)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好吗?生:好。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齐: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知道是什么故事吗?生:矛和盾。生:不对,是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师:很好。故事中提到了两种兵器,知道是什么吗? 【评析:我在揭题时,让学生用竞猜的形式,说出跟本课文“集合”有关的事例,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一下明白什么是集合,巧妙地抛出课题。同时借助《自相矛盾》这个动画片,让学生学习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也认识了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再指导写好“矛”和“盾”;然后提出“如果把矛和盾这两种相对峙的武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生字词语会读了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生:敢。 师:大家看,会读第一组词语吗?谁来试试?生: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学生“左抵右挡”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来看看第二行词语,试试看!生: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学生“庞然大物”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词语读得很好,接下来的挑战难度更大,有没有信心?生:有! 师:还是这些词语,想请同学们根据预习课文时的印象,把这些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试看。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学生自己练习、准备。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非常好!老师要表扬你,读通了这段话,你就了解了课文大意;而且这段话里暗藏了本课的11个生字,你全都读准了,非常好!谁再来试试?一生再读,全班齐读。 【评析: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并能在一段文字当中很好地学习了本文中会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