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和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和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和反思

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拓展性问题;

2、能力技能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知道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3)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乐趣,通过教学中的活动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量角器、两个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师:老师先出个问题来靠靠大家吧!你们知道什么叫做三角形的内角?什么又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吗?

生:三角形的内角就是三角形中每相邻两条边所夹的角,也就是三角形内的三个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

1、故事导入、引发兴趣

师:看来老师的问题都不倒大家了,佩服佩服!现在介绍你们认识两个新朋友:丁丁跟冬冬(课件)师讲故事:丁丁理直气壮地对冬冬说:“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比较大,因为它有一个直角.”冬冬不服气地说:“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比较大,因为它有一个钝角,钝角比直角大.”同学们来评评理,谁说的对呢?

生:丁丁的对;冬冬说的对……

师:现在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认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也有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比较大。那到底谁说的对呢?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多少呢?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同学们一定会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

2、新知探究,动手实践

师:同学们,那你们觉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说得很肯定。你怎么那么肯定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呢?

生:用量角器量的。

师:那你每个每种三角形都量过了吗?看来你是只量了一两个三角形,然后推导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没经过实践证明说服力还不够,三角形实在是太多了,课堂上的时间也有限,那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动手证明一下。先来看看活动小提示:(课件展示)每组组员分别画一种三角形,并用量角器准确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真实度数;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并协助组员完成测量,同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

师:哪个小组首先来发表一下你们小组测量的结果?并说说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我们小组发现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师:那孩子们,除了用量角器量三角形的内角度数之外还有别个方法可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

生:可以用拼角的方法……

师:那好,我们就来动动手,动动脑,看你们还能用其他什么巧妙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还是以小组为单位,老师已经提前准备了几个不同的三角形给大

家,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来验证,开动大家的脑筋,集合小组的智慧,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说说自己的想法,有必要的话可以使用工具哦。大家开始行动吧!

生:(1)我们小组是用剪拼的方法,将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我们小组是用撕的方法。我们是用手把3个角撕下来,然后再拼,结果也能拼成一个平角。

(3)我们小组是用折的方法,同样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让不同方法的小组上台展示,并给与及时的评价。

师:其中折角的情况分类讨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折了几次?(3次)让我们来想想直角三角形折了几次?(2次)想想为什么直角三角形可以只折两次就能证明。

生:因为它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已经有了一个直角,另外2个锐角只要能拼成直角,三个角的和就是180°了。

师:通过刚才这么多种方法的验证,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只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会出现一些误差,所以测量出的结果不是很准确。刚才同学们用量、剪、拼、折等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0,(板书:是180°)

师:老师也做了验证,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展示:加一加、拼一拼、剪一剪)这个结论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亲自动手实验反复验证得来的,现在我们可以用肯定、自豪的语气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师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师:(课件展示)不同三角形,让学生识别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进一步巩固验证的结论。

3、拓展延伸、突破误区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问: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同学们仔细观察,我把它剪成两个三角形,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还是180°。

师:诶?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小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应该是90°吗?

生: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不分大小。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没有关系,只要是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就是180°。师反问:那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呢?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

生:180°。

师引导学生说:因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现在同学们可以帮丁丁、冬冬解决他们吵架的问题了吗?

生:能。三角形兄弟的内角和一样大,都是180°。

二、课堂练习,灵活运用

师:既然大家这么厉害,那要不要跟老师进行一场比赛,看看谁先说出未知角的度数?(课件出示)想知道老师怎么一下说出这些角的度数的吗?很简单,只要根据我们今天知道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师:我们一块来看看这样的问题:已知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1.书上85页做一做:

180°-∠1-∠3 或者 180°-(∠1+∠3)

=180°-140°-25° =180°-(140°+25°)

=40°-25° =180°-165°

=15° =15°

2.书88页第9题(课件展示)。求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度数,让学生迁移之前学过的知识。

三、课时小结、回顾反思

师:(课件展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还用很多方法验证了这一结论。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激发求知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最后达成共识。我预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些各式各样、大小各异的三角形,还有剪刀,量角器,白纸,直尺等,让他们经历观察、猜想、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同时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选用什么三角形, 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第二:经过操作得到什么结论?使学生在操作上有更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学生分小组对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经历量一量、算一算;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整个探究过程学生是自主的、积极的。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反馈等过程真正经历了有效的探究活动。

不足之处:

1.验证猜想环节中,学生的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方法较单一,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思维比较定势,不敢大胆尝试不同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2.评价语言和方法都太单一,激励性评价没有层次。发言的学生比较集中,面比较窄。

3.教师语言不简练,老重复,总怕学生听不清楚,听不明白,语言罗嗦是我一直以来的大毛病,以后要克制自己学生会说的自己不代替,尽量不重复。

4.因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活动中,对剪拼和拼折的方法接触的太少,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的关系,所以教师引得太多,给学生的自主发现机会太少。

奥尔夫音乐教学大象和小鸟教案

音乐活动教案 ——《大象和小鸟》 龙 《大象和小鸟》 设计意图 大象有着长长的鼻子、象小山一样的身体;而小鸟有着娇小、灵巧的身体,大象和小鸟都深深的印在孩子们的脑筋里,孩子们平时喜欢模仿它们。而“大象与小鸟”这段音乐欢快,给人一种快乐的感受,老师给予了其一个美妙的故事情节更使人愿听、想听,从而再想要去表现。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性质变化,通过动作表现角色的特征和情绪。 2、幼儿能理解故事,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表演。 3、激发幼儿对韵律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三张、大象和小鸟的胸饰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故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大象和小鸟》,早晨森林里的空气真新鲜,谁最先睡醒的呀——长鼻子的大象,大象摇着长长的鼻子、踩着沉重的步伐“咚、咚、咚、咚”,大象出来了,他说:新的一天开始了,动物们都该起床了。)

师问:大象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 幼答:(很粗、很沉、很低) 这时大象说话的声音被小鸟听见了,他也睡醒了,他拍着轻快的翅膀在天上飞着“噔噔叮噔噔叮”,“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也起来了,大象你好”。 师问:小鸟的声音和大象相比怎么样 幼答:(更细、更好听) 2、挂图展示 老师拿出一张纸,用它来表示一片森林,在纸上贴上一只大象和一只小鸟。教师再次重复提问幼儿大象和小鸟的特征。 二、听音乐《小鸟和大象》,引导幼儿理解和区分小鸟和大象两种音乐角色的不同。 1、第一遍听音乐 问:(1)在刚刚这段音乐里听到了什么(大象和小鸟的声音) (2)怎么听出来的(粗的是大象的声音,细的是小鸟的声音)小结:在我们刚刚的听的音乐里除了有好听的声音,还有高音和低音,低音就像我们听到的大象的声音,听起来很沉,很低,更重,就像在地上 走路;高音就像我们听到的小鸟的声音,很清脆,像小鸟在天上飞翔。 问:在音乐里是谁先出来呢(大象) 然后又出来的是谁呢(小鸟)再接着呢(大象)再接着呢(小鸟) 在音乐的后半段,有什么变化呢(大象和小鸟同时出现) 2、再听音乐,验证第一次听的对不对。听到大象的声音,就伸出手来左右划;听到小鸟的声音,就扬起一只手来在天上飞;听到一起的,就两只手一起动。

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师: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1和许多教案(附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1和许多教案(附教学反思)小班数学活动认识1和许多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区分1和许多,初步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学习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认识1和许多教案吧。 设计背景 每次幼儿一起玩玩具时,总是把很多玩具揽到自己面前,怕别的小朋友抢,嘴里还不断说:“我只有一个了,不得要我的。”他们还不知道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所以就设计了这个活动,能给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还能培养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 活动目标 1.区分1和许多,初步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2.学习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和许多的区别,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树图片1幅,树上贴有许多桃子(桃子的数量与幼儿的人数相等)。 2.猴子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猴子摘桃。 (1)教师出示许多小猴子头饰,问:“老师这里有多少个小猴头饰?”(许多个。) (2)让每个幼儿戴上小猴头饰,引导幼儿观察后回答问题:“老师手里原来有许多小猴头饰,分给小朋友每人一个,许多个头饰分成了1个,1个,1个......小头饰。”让幼儿跟着教师说:“许多个可以分成1个,1个,1个......” (3) 教师扮猴妈妈,幼儿扮小猴,猴妈妈带小猴去摘桃子。先让小猴观察树上有多少个桃子,请每只小猴去摘一个桃子。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原来树上有许多个桃子,每只小猴摘1个桃子,树上的桃子摘完了,许多个桃子分成了1个,1个1个......桃子. (4)请小猴把摘的桃子1个,1个,1个......放进大篮子里,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每只小猴放1个桃子,篮子里有许多个桃子,1个,1个1个……桃子合起来是许多个桃子。 2.交流活动。 请幼儿找找,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用1和许多来表示,如餐厅里1张大桌子和许多把小椅子等。

17《酸的和甜的》教案

17《酸的和甜的》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葡、萄、酸”等9个生字,会写“狐、狸”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演课文。 3、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重点:学会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书中理解 难点:读出不同性格特点的小动物们的语气。体会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亲爱的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一串紫红色的葡萄) 相机学习“葡萄”二字。请一小老师带读,提醒“葡萄”的“萄”读轻声。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两个新朋友呢?指名回答 2、你们喜欢吃葡萄吗? A、生说:喜欢。师问原因,生说因为它很甜,师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说尝出来的,请一同学上台尝一尝,反馈味道。

B、生说:不喜欢。师问原因,生说因为它很酸,师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说尝出来的,请一同学上台尝一尝,反馈味道。 3、是啊,我们尝一尝就知道葡萄是甜还是酸的,这么简单的办法却有些小动物不知道呢!这些小动物就藏在这篇课文里,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师板书课题17.酸的和甜的,生齐读课题。 我们今天的同学真幸运,一开始就能认识那么多新朋友,你看,这里又出现了“酸”这个新朋友了,指名读一读,强调是平舌音,课件出示酸的表情,“酸”的反义词“甜”。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见到同学们读的那么认真,老师请你们看一集动画片,看完回答老师一个问题:动画片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 同学们看得那么认真,肯定知道片中出现了哪些动物的,指名回答。师板书,贴动物图片。 我们班的同学观察能力真强啊,那老师还要考考同学们的识字能力了。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本课的新朋友都圈出来,再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新朋友读一读。 老师把这些新朋友请出来和大家见面了。 ①小老师带读生字词,带拼音

小班音乐欣赏小鸟和大象教案反思

小班音乐欣赏小鸟和大象教案反思 小班音乐欣赏小鸟和大象教案反思小班音乐欣赏小鸟和大象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熟悉音乐的旋律,能听辨出轻快、沉重的音乐变化,在教师的带领下能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出小鸟飞、小鸟吃食,大象走路、大象喝水的动作,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音乐活动课,快来看看小鸟和大象教案吧。活动目标: 1、熟悉音乐的旋律,能听辨出轻快、沉重的音乐变化。 2、在教师的带领下能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出小鸟飞、小鸟吃食,大象走路、大象喝水的动作。 3、活动时,能寻找适当的空间。 活动准备: 小鸟飞、小鸟吃食,大象走路、大象喝水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欣赏音乐《小鸟和大象》。提问: 1、这两段音乐听上去有什么不同? 2、哪里是轻快的、活泼的? 3、哪里是缓慢的、沉重的? 二、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变化。提问: 1、用什么动作表示欢快的音乐呢? 2、用什么动作表示沉重的音乐? 三、音乐与图片匹配。 1、教师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并讲述图片内容。 2、根据音乐匹配图片内容,并提问。 四、听音乐分段练习做动作。 A段做小鸟飞和小鸟吃食的动作。 B段做大象走和大象喝水的动作。 五、在教师的指导下听音乐,完整的开展韵律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并用语言提示幼儿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动作。 六、小结。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传统的图片观察和音乐欣赏让幼儿区分这两段音乐,幼儿在音乐中尽情游戏。从活动过程看,本节课特别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很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表演时能大胆的展现自我,体验着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在编动作这一环节,幼儿受我的影响,幼儿的动作较单一,而我又没有及时的加以引导,导致这一环节完成情况欠佳,作为教师今后应在课堂的引导方面多下功夫。

大班数学分类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分类教案反思 【篇一:幼儿大班数学教学反思(共9篇)】 篇一:大班数学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8的组成》教学反思 辽宁省公营子中心幼儿园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朋友如果对 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 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教学8的组成时,我请幼儿每次拿八块小饼干(蛋糕盒剪的小方块),然后将小饼干分成两份摆放到作业单上,每次分得要不一样。分完后检查是否有重复或漏分的现象,最后将分得结果记录下来, 然后说说自己的结果,交流分享。通过这种有趣的实物操作,幼儿 自然而然地了解了8的组成。接着我让幼儿们一起观察、讨论,发 现规律,说说怎样能更快地记住数的组成,在肯定幼儿想法的同时,我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说说那种方法更好、更简单易记,找出最佳 的方法。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 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 活实际。 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课堂上教师 为 篇二: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认识球体》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谁会滚动》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球体,二是圆 柱体。据此,我安排了两次活动分别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了学习, 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的非常活跃。现将第一部分的活动过程及活动 效果做些简要分析. 在《认识球体》活动中,首先给孩子提供了乒乓球、小皮球、硬币、光碟、小圆卡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然后 让每个幼儿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让他们知道球从任何方向看 都是圆的。再次让每个幼儿用手中的球体分别向前、向后、向左、 向右滚动,用硬币、光碟或小圆卡也分别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滚动。通过几次操作活动后,孩子们懂得了球向任何方向都能滚动,

中班数学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10的守恒》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10的守恒。 2、能根据操作结果作记录,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3、在游戏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重点: 数量不因物体形状大小、空间距离变化而受到影响。 活动难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队形。 活动过程: 首先是导入活动:幼儿唱歌《十个印第安小朋友》,激发活动的兴趣。接下来是集体活动:玩变队形游戏,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接着是探索发现:幼儿操作:种子排队和穿项链。目的是让孩子进一步理解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用长短不同的10根吸管分别穿两条项链,观察项链长短的差异。再接着是反省互动:你用10颗花生和10颗黄豆排的队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呢?(一队长一队短)为什么他们的长短不一样呢?(因为花生大黄豆小)你用了几根长吸管、几根短吸管?(10根)穿出的项链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一个长,一个短)最后是教师评价总结:今天,印第安小朋友和我们玩变队形的游戏和给花朵摆队形,还用了种子、吸管来排队和穿项链,相同数量都是10的物体,不管队形、排列的长短怎么样,它们的数目都不会变。在今

天的操作活动中,小朋友能有序取放材料,桌面干净整洁,还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也自我反思了一下:觉得在整节活动中我与孩子的互动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在导入活动这一环节,我与孩子一起唱歌《十个印第安小朋友》,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在探索发现这一环节,我觉得我做得不够好,是我在安排孩子操作。在讲解操作要求时,引导得不够明确,而导致孩子在操作:种子排队和穿项链时,有的孩子出现长短吸管一起穿项链,有的孩子在给种子排队时出现种子之间有空隙。虽然我有讲解示范,但我在表达时语言不够简练,导致孩子没兴趣听,只想快点操作。 通过这节课,让我意识到,我们老师的引导语要简单明了,语速要放慢,这样才会引起孩子的兴趣,整个活动才会有意外的收获。

酸的和甜的_教案

酸的和甜的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的,共8幅图画、8个自然段,是一篇非常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狐狸用“精神胜利法”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使它们俩都不敢去尝一尝熟透的葡萄。如果不是小猴子敢于尝试,它们都将错过一顿美餐。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亲自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教学方法 “质疑法”: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师生互动:上课时、老师和学生的感情和课堂的气氛融合在一起。“读、思、议、导”结合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老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明白课文内容大概内容。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读出不同语句应表达出的语气。 3、通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讨论“你是怎么看这四位动物伙伴的”。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能懂得做事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难点 读出不同性格特点的小动物的说话语气,感悟做事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入境——启动情智: 猜谜语,激趣导入: 1.猜谜语:(课件出示谜语,引出谜底“葡萄”,然后认读“葡萄”,葡萄长在葡萄架上,所以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草字头。)你觉得图上的葡萄成熟了吗?(挑生说)。看到这些又紫又红的葡萄,你会怎么样?(挑生说)。看来这成熟的、紫红色的葡萄太好吃了,把狐狸也吸引过来了。(出示狐狸图,认读“狐狸”这个词语,狐狸是一种动物,所以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反犬旁。) 2.激趣导入:明明是成熟的、诱人的葡萄,狐狸却偏偏说这葡萄是酸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出示课题:酸的和甜的,认识“酸”字,可以通过组词、想哪些东西是酸的来认识。) 3.首先请你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学过的其它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对,这个故事是连环画式的,一幅图对应一个自然段,读故事的时候有什么不懂的,看看图可以帮助我们读懂故事。)二.感悟、交流——生成、展现情智: 1.请你自读一遍故事,读准字音,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看看图,把句子读通顺。

小班音乐活动大象和小鸟教案反思

小班音乐活动大象和小鸟教案反思小班音乐活动大象和小鸟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通过身体动作,理解区分大象和小鸟两种音乐性质的不同,在音乐游戏中体验与同伴交流的喜悦,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音乐活动课,快来看看大象和小鸟教案吧。 活动目标: 1.通过身体动作,理解区分大象和小鸟两种音乐性质的不同。 2.在音乐游戏中体验与同伴交流的喜悦。 3.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大象和小鸟的图片和头饰、森林图片、音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小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大象和小鸟。有一天早晨,森林里的空气可真好呀,谁先醒了呢?原来是长鼻子的大象,大象摆着长长的鼻子踩着沉重的步伐,大象出来了,他说“新的一天开始了,小动物们该起床了”。 师:大象说话的声音听起来是怎样的? 幼:。。。。。。 大象说话的声音被一只小动物听到了,天上飞的小鸟,小鸟也醒

了,他拍着轻快的翅膀在天上高兴地飞起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也起来了,大象你好”? 师:小鸟说话的声音是怎样的? 幼:。。。。。。 大象和小鸟两个好朋友手拉着手在森林里高兴地唱歌,跳舞。 1、出示大象:问大象长什么样? 2、出示小鸟:问小鸟长什么样? 3、教师小结:大象长得大大的、胖胖的,走起路来慢慢地,说话声音粗粗的。 小鸟长得小小的、轻轻的,飞起来特别轻快,说话声音细细的。 二、欣赏音乐: 1、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名字叫大象和小鸟。在听音乐时,请大家仔细听,哪段音乐听起来像大象,哪段音乐听起来像小鸟。 提问:你听到音乐里有谁? 是粗的还是细的? 粗的听起来像谁?细的听起来像谁? 音乐里谁先出来的?然后是谁出来的?最后他们在干什么? 想想大象和小鸟的动作可以怎样做? 2、再次欣赏,幼儿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3、教师小结幼儿编动作的情况。 三、角色表演: 1、交代表演的方法:仔细听音乐,大象的音乐小鸟站着不动,

大班数学活动谁最长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谁最长公开课教案与 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继续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教幼儿初步学会将测量的次数用记录的方式记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 活动重点:学习用种子测量铅笔的大致长度。 活动难点:幼儿理解种子(量具)的长短(或大小)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活动准备:教具:用泡沫制成放大的铅笔、白云豆种子、花生种子各一; 学具:两种不同的种子若干白云豆、花生(选择种子时颗粒的大小要大致相同)、记录卡、记号笔、铅笔与幼儿人数相同; 幼儿已有测量的初步经验。 活动过程

一、探索 “看看桌上有什么?”(铅笔、白云豆、花生)“请你们拿一种种子来量一量这只铅笔的长,用多少种子表示铅笔的大致长度。”教师 析: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索用种子来测量铅笔的大致的长度,给幼儿提供一个探索、交流 二、交流、讨论探索结果 (一)交流测量铅笔的方法 1、教师请2-3个用不同方法测量铅笔的幼儿大胆地将自己探索的方法告诉同伴; 2、组织、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刚才几位幼儿说的方法谁的最好,最正确; 3、得到幼儿的一致认可后,教师小结测量的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为第二次的开始点,依次接着量; 4、教师利用教具示范,教给幼儿正确测量铅笔的方法,量时白云豆的一头要对齐铅笔的最顶边,在白云豆的另一头用记号笔做记号(画一条短线,第二次量时要从记号开始节下去量)量完数一数,

铅笔的长有几个白云豆长,提醒幼儿用相同的方法用花生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 析:此时,教师充分调动幼儿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将自己的测量方法告诉同伴,既给幼儿提供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为幼儿提供一个敢说、想说、会说的语言交流环境;教师的及时小结和正确的示范,把活动的重点在不经意的环境中教给了幼儿,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和本领。 (二)交流测量发现的问题 1、教师引导幼儿看一看,刚才用不同种子测量铅笔的长度,所用的种子数量是否一样多?同样的铅笔用不同的种子,结果怎不一样?是不是量错了?为什么? 2、引导幼儿用两种不同长度的种子测量铅笔长度; 3、体验量铅笔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并让幼儿学习记录种子的数量,幼儿测量时,教师注意提醒幼儿一定将种子一头对齐铅笔的顶端,以及是否每一次测量结束处,开始第二次测量,并请幼儿

七年级数学的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2.2整式的加减》案例反思 下堡初中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习什么是整式的加减运算。初步向学生渗透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实际问题应用来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有关问题。整式的加减不仅是整式这一章的重点内容,还是以后学好数量关系、研究整式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整式加减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有效利用打下基础。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是,他们的抽象想象能力不强,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形象来解决问题。 为使课堂高效、生动、针对性强,我特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问题,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灵活的把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过程,知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其结果仍然是整式;

②知道整式加减运算的步骤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③会按要求正确地列出多项式的和或差的算式,并求出其结果; 2、能力培养 ①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②培养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观点. 4、教学重、难点 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结果总是比原来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利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以旧引新,通过自己操作发现解题规律.2.学生学法:练习→总结步骤→练习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两道实际问题练习,学生解答归纳整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习什么是整式的加减,我用了两个生活中的实例去渗透知识。

酸的和甜的特色教案

第三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毛 集 区 实 验 小 学 孙贤敏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酸”等九个字,会认会写“狐”等八个字,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游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通过自读、合作读、评价读等方法,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表演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从而悟出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师手拿一串葡萄:你猜这串葡萄是什么味道的? 师相机板书:酸(你们瞧酸字的右边多像吃了酸东西后眯眼皱眉的样子呀!) 甜(舌头舔舔甜甜的甘蔗) 师:你能确定是酸的还是甜的吗?(在“酸的”和“甜的”下打上问号) 师:现在也有几个小动物来到了葡萄架下,他们也在谈论着葡萄酸和甜的问题,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十七课《酸的和甜的》(师补充完整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图文结合,感知内容,识记生字 (一) 、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边看课文插图边读文。 2、注意读准字音,划出难读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二)、突破词句难点,识记生字: 1、句一: 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指名认读红色标出的词语。提醒后一个“串”和“萄”读轻声。 用事物的样子帮助识记“串”、“葡萄”这三个生字。 自由读句子。指名读句子。齐读句子。 2、句二:小松鼠和小兔子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指名认读红色标出的词语。 提醒“狐狸”的“狸”读轻声。 指导用“偏旁归类识字法”识记“狐狸”,用“加一加识字法”或“字义识字法”识记“硬”。男女生比赛读句子。 3、互助合作读句子。 将自己划出的其他觉得难读的句子和同桌交流互助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内容 1、再读课文,思考: 故事中出现了哪几个小动物? 生自读课文。 2、生依次说出小动物的名字,师贴动物图。 3、指导学生将这几个动物连起来说一说。 四、质疑想象朗读感悟 (一)、品味狐狸 1、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描写狐狸摘葡萄的句子。

大象与小鸟幼儿园小班教案

大象与小鸟幼儿园小班教案 大象有着长长的鼻子、象小山一样的身体;而小鸟有着娇小、灵巧的身体,大象和小鸟都深深的印在孩子们的脑筋里,孩子们平时喜欢模仿它们。而“大象与小鸟”这段音乐欢快,给人一种快乐的感受,老师给予了其一个美妙的故事情节更使人愿听、想听,从而再想要去表现。老师设想让幼儿跟着这段音乐进行表演,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但要培养幼儿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合理地去选材、去设计,幼儿才能从中获得知识,增强创造力。在这个活动中老师要做一个要做孩子的发掘者、引导者。 2、重点难点 重、难点:幼儿能用动作表现角色的特征和情绪。 1、感受音乐的性质变化,通过动作表现角色的特征和情绪。 2、幼儿能理解故事,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表演。 3、激发幼儿对韵律活动的兴趣。 图三张、大象和小鸟的`胸饰若干、音乐。

1、律动激趣,教师带领幼儿做“小鸟飞来了”的律动进场。 2、故事引入: *师:“今天还会来一位动物朋友跟小朋友做游戏,小朋友你们猜一猜它是谁呢?”教师出谜语引出大象。“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比手还能干。” *师:“你们喜欢小鸟和大象吗?大象和小鸟还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呢!” 教师讲故事《小鸟和大象》幼儿认真领会小鸟和大象在故事中的情绪变化。 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鸟,它们整天飞来飞去,做游戏跳舞,玩的可高兴了。一天它们又快乐的和大树做游戏,忽然听着了“”的声音,小鸟们吓坏了,它们可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声音,他们以为怪兽来了,就赶紧藏到大树后面。这个时候,从小河那边来了一群大象,它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朝着小鸟这边走了过来,只见他们有的伸着鼻子,晃来晃去,有的吸了小河里的水,再喷

用数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加法)》教学设计 遵义县第二小学:张正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括号和?号,会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答。 2、学会用数学知识(加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难点:理解图画应用题的题意。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练习用题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1、谈话: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对了,秋天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老师想组织大家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想)但有个条件,就是必须闯过两个数学大关,并完成今天的任务喔,你们敢闯关吗?(敢)那就来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为本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2、闯关。 第一关:快速抢答。 3+4= 1+6= 4+2= 1+5= 5+2= 第二关:师:刚才老师来上课,由于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我就忘记了数一下带来了多少磁场,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好吗? 从两个衣服兜里摸出磁块分别放在黑板两边: 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告诉老师些什么? ( 3 ) +( 2 )=( 5 ) (问:你们知道这些括号里的数字是从哪里来的,表示什么呢? 师总结:3表示左边的磁块数目,2表示右边磁块的数目,5表示两边合起来(一共)的数目。

3、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活中的许多事,我们都用了数学知识去解答。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好吗? 师板书:解决问题(用加法)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这一课堂教学中真实情节的设计,不但对学生前面的学习进行很好的巩固,同时已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二、新课部分。 1、教学图1 师:秋天来了,很多小朋友都到野外去玩呢。有一位老师看到了一幅图,把它用相机照了下来,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的手里,能用自己的话,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吗?(着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去说出其中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师:你们还记得这位老朋友吗?(?)现在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你们(大括号)。并教学生写大括号。 老师解释大括号和问号各自表示什么? 师问:你们知道大括号在这里表示什么吗?那问号呢?谁能完整的说图上告诉了什么?问了什么? 师总结:大括号表示原来有4只兔子,又跑来两只兔子,把它们合起来(师边说边做手势),下面的“?只”就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也就是问我们“原来有4只兔子,又跑来两只兔子,合起来是多少只?” 师:根据原来有4只兔子,又跑来两只兔子这两个条件,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子这个问题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

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必要的数学”就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数学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改变课本中原有的例题,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来呈现课本所要学的内容。反过来,在进行应用题的练习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估计测量身边的事物,这就拉近了书本与学生的亲近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节

人教新课标上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doc

人教新课标二上: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了解句子,感悟语言的能力。 3、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一、导入 你吃过葡萄吗?葡萄是什么味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谁想把课文大声的读出来。指读课文。听一听文中的朋友谁说过葡萄是酸的?谁说葡萄是甜的?板书:? 三、品读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小狐狸说葡萄是酸的,他当时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学生读文第一自然段

“葡萄架下,有一只狐狸。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于是,他指着架上的葡萄,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2、小狐狸来到葡萄架下“他一会转来转去,一会跳起来摘葡萄,”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狐狸急于想吃到葡萄、想尽办法吃到葡萄。) 请你把小狐狸当时着急的心情读出来。 随机读出“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3、你来猜一猜小狐狸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呀?(伤心、生气、难过) (给学生留出想象的余地,让学生在玩味中体味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历程。做到激活学生的情感,关心文中人物的命运。) 4、把小狐狸当时想吃葡萄,又吃不着的那种生气、伤心的心情读出来。(指读)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小狐狸的话都传到了谁耳朵里?他们谁更相信葡萄是酸的呢?指读课文第 2、3自然段。 比较:(1)小松鼠心里想:狐狸很聪明,他说葡萄不能吃,那一定是很酸的。

(2)小兔子一听,心里想:狐狸和小松鼠都说葡萄是酸的,那一定不能吃! 谁更相信葡萄是酸的呢? 总结:(1)小兔子更相信葡萄是酸的,因为小兔觉得葡萄酸的都不能吃了。(2)两个人说的话总比一个人说得更有可信度,所以小兔子更相信葡萄是酸的。 (训练学生感悟语言的分寸感、语言表达的递进性。同时为后文小兔子连忙说:“不能吃,不能吃”及小兔子、小松鼠劝告小猴子不要吃葡萄作出思想准备。)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小兔子和小松鼠望着满架的葡萄不敢吃,我们也去看一看,这里的葡萄,(课件图:葡萄架)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葡萄? 理解读“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 这样的葡萄吃到嘴里会是什么味道的? 试着把你感觉到的甜甜的葡萄的味道读出来。 比读这个词,看谁读的葡萄的味道最甜。 2、现在你望着这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你最想做什么?

幼儿园小班教案《大象和小鸟》

幼儿园小班教案《大象和小鸟》 小班教案《大象和小鸟》适用于小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创编与音色和节奏较相配的动作,随音乐自主地表现A段的抒情缓慢和B段的跳跃明快,初步熟悉音乐的旋律,感受ABA’的结构,能准确分辨低音与高音,在音乐的游戏中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喜悦,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大象和小鸟》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音乐的旋律,感受ABA&r的结构,能准确分辨低音与高音。 2.创编与音色和节奏较相配的动作,随音乐自主地表现A段的抒情缓慢和B段的跳跃明快。 3.在音乐的游戏中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喜悦。 4.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5.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活动准备: 1.课件 2.经验准备:孩子们感受过低沉和轻快;听音乐分角色游戏。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故事,故事里说的是哪些小动物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故事:有一天早晨,森林里的空气真好,今天是哪位小动物第一个起床呢?(教师动作模仿)对了,是大象(播放课件),大象摇着长长的鼻子,踩着沉重的步伐,慢慢地向我们走来,(教师哼唱乐句)11|31|13|1|,大象边走边说:啊,新的一天开始了,小动物们都赶紧起床吧!(教师用低沉的声音来说)提问:大象说话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粗、低、重)这时大象说话的声音被一个小动物听见了,是谁呀?(教师身体模仿)对,是小鸟(播放课件),它拍着轻快的翅膀,飞起来了,(老师哼唱旋律)小鸟一边飞一边说:新的一天开始

了,大象先生,你好!(教师用清脆的声音来说)提问:小鸟的声音和大象的声音比起来,小鸟的声音怎么样?(细、清脆) 二、理解音乐 1.第一次倾听音乐林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段音乐,这段音乐里说的就是大象和小鸟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听在音乐里哪儿听起来像大象的声音?哪儿听起来比较像小鸟?我和你们一起听。 倾听时教师的指导语:这里听上去是谁?记在心里,这里呢?注意听这里有几个声音?对两个一起的。 提问:刚才这段音乐里你听到了谁?你们怎么听出来的?你听到的声音是粗的还是细的?你们听到的那个比较粗、比较低的声音,那是谁?(大象)还有个声音是谁?小鸟的声音怎么样? 2.了解高音和低音教师小结:音乐除了有好听的旋律以外还有一种叫高音和低音,低音就像我们今天听到的大象的声音一样,听上去很沉、很重,好像在地上走路,音乐里还有高音的部分,听起来就像小鸟清脆的叫声,像小鸟在天上高高地飞翔,因为有了高音和低音的变化,所以小朋友一下子就猜出谁是大象谁是小鸟。 3.第二次倾听音乐带着问题倾听音乐:这次我们来仔细听听在音乐里谁先出来,接着又是谁?最后音乐又有什么变化? 三、角色游戏 1.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形象你们都能听出哪里是大象,哪里是小鸟吗?那当你听出它们是谁,就学做它们的动作,可以吗? 2.用两只手分别表现大象和小鸟。 刚才小朋友是用整个身体来表演大象和小鸟的,那如果让你们用一只手当大象,一只手当小鸟,可以吗?如果听到大象的声音,我们就用右手慢慢地摆动,如果听到小鸟的声音,我们就用左手在天上飞翔?如果听到两个一起呢?对了,两只手一起动,我们把小手准备好,和着音乐来试一试。 2.角色表演音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用数学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4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8课时用数学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数的组成,正确分析题意,正确地解答并验算。 2.经历数学信息的收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验证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培养正确运用所学习的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填空。 ①3个十和2个一组成()。 ②5个十和5个一组成()。 ③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看谁数得快? 一共()个 提问: ①一共有多少个? ②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汇报、交流。 生1:一共有32个,我是1个1个地数出来的。 生2:一共有32个,我是2个2个地数出来的。

生3:一共有32个,我是10个10个地圈出来的。 师:哪种方法最快? 生:10个10个地圈。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前面学习的数数、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例7情景图,收集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师:还能知道什么呢? 生2:要我们求“能穿几串”。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 交流、汇报。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答案是多少?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生1:我们是用圈圈的方法解答的,把10个珠子圈一圈,58个珠子圈了5圈,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生2:我们是用数的组成来解答的。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每10个穿一串,5个十正好穿5串,所以能穿5串。 生3:我们是把10个珠子用线连起来穿一串,58个珠子穿了5串,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师:这种方法与哪种方法很相似? 生:第一种方法。 师:对!你喜欢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生1:我喜欢用数的组成来解答。因为它简便。 生2:我喜欢第一种方法。 …… 3.尝试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师:要检验一下我们的答案是否正确,应该怎样检验呢?先讨论一下。

酸的和甜的教案

17、酸的和甜的(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爱吃水果吗?(爱吃)。那你们能说说哪些水果是酸的?哪些水果是甜的吗? 2、说的真好,那么,紫红色的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呢? 板书:【贴葡萄图片】(甜的)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呀!(尝过)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十七课《酸的和甜的》。 二、授新 1、检查生字词 2、还记得在葡萄架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是谁最先发现了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的呢? 生反馈:狐狸【贴图】 3、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好吗?你们看,狐狸在干什么呢? 生反馈 4、你们说的真棒,那书中是怎么写的呢?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5、你读得很流利,没有摘到葡萄的狐狸,他的心情会怎样呢?生反馈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带着自己喜欢的心情来读。 7、小狐狸望着那诱人的葡萄,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8、可是他一颗也没有摘到,这时,狐狸又说了什么?请大家自

由地读一读这句话,加上喜欢的表情和动作。 9、大家体会地非常好,那读到这儿,狐狸没有吃到葡萄,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呢?【板书:酸的】 生反馈 10、总结:说得真好,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来得到心理安慰,后来狐狸说的话被谁听到了,小松鼠又把狐狸说的话告诉了谁?【贴图小松鼠和小兔子】 11、请同学们读课文的2、3自然段。 他们觉得葡萄是酸的吗? 从哪里读懂了他们认为葡萄是酸的呢? 生反馈(一定) 一定就是肯定的意思,说明他们确信葡萄是酸的。 12、请同学们带着肯定的语气再来读读小松鼠和小兔子心里的话。 13、读到这里,老师就不理解了,小松鼠能爬数,就说明他能摘到葡萄,为什么他不试试呢?(生反馈:他不敢尝) 谁敢尝。(小猴子)【贴图:小猴子】 好,我们接着往下读。 14、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第四自然段,齐读。 思考: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小猴子特别想吃葡萄? (迫不及待) 读读比比:

中班音乐:《小鸟和大象》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班音乐:《小鸟和大象》教学设计 与反思 中班音乐《小鸟和大象》教学设计与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变化,通过动作表现角色的特征。 2.能倾听音乐进行表演,遵守游戏规则。 3.通过游戏,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 活动准备: 音乐《小鸟和大象》小鸟和大象的头饰若干森林场景 活动过程: 一、用手的舞蹈,讲述故事《小鸟

和大象》 森林场景,教师用手的舞蹈来表演故事。 教师:你看到了森林里面有什么? 二、教师跟着音乐讲述故事,引出游戏主题。 1.在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我们听一听是哪个小动物来了?播放音乐,你听到了什么的声音?(小鸟) 2.请幼儿来说一说并学一学小鸟是怎么飞的?跟着音乐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鸟飞。 3.再听听哪个动物又来了?(大象)大象是怎么走路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4.大象走着走着走到了森林里,小鸟听到了大象的“咚咚咚”的声音,吓得全都躲在了大树后面,大象走啊走啊走的累了,就躺下休息,忽然它觉得身上好痒,身上都是小虫子,小鸟看到了,该怎么办? 5.大象得到了小鸟的帮助,对小鸟说

“谢谢”,然后它们一起开心的玩。 三、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当大象出来的时候小鸟全部都躲在大树后面,当音乐变化时大象觉得痒的时候,小鸟出来帮助大象。和幼儿一起来玩游戏,随着音乐的变化,一起来表演《小鸟和大象》。 四、带上头饰,分角色进行表演。 五、角色进行互换。 教学反思: 通过音乐的变化让幼儿明白了“倾听”的重要性,并初步学会了应如何“倾听”,同时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但在这次的活动中我有几点不足之处:1.幼儿人数太多,在听音乐学小鸟飞的过程中太过于集中。2.教师在引导过程中给出的提示比较多,为了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提示应当少点。 在这次的活动中,我首先通过一个故事让幼儿很容易就明白了“倾听”的重要性,并有了倾听的愿望,因此,在第二环节中让幼儿带着这一愿望进行第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