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生理

熟悉生理
熟悉生理

绪论

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及其工作原理

开环系统:控制部分不受受控部分活动的影响,单向,无自动控制作用,少见

细胞的基本功能

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

答:肌浆中Ca2+浓度↑→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构型变化→原肌凝蛋白构型变化→肌动蛋白上活性位点暴露→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ATP 酶激活→分解ATP 放出能量→横桥头部摆动并拖动细肌丝→肌丝滑行(肌肉收缩)。

兴奋-收缩偶联、长度-张力关系曲线、张力-速度关系曲线,最适初长度

答:1. 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T 管膜扩布至三联管,激活T 管膜上的L 型Ca2+通道;

2. L 型Ca2+通道的激活通过变构作用激活JSR 膜上的RyR (钙释放通道),JSR 中Ca2+释放入胞质,使胞质内Ca2+浓度升高10~100倍。

3.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导致肌肉收缩。

4. 激活LSR 膜上的钙泵,将胞浆中的Ca2+回收至肌质网,遂使胞质Ca2+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长度-张力关系曲线: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前负荷的增加,肌肉收缩做等长收缩时产生的张力也增加。 张力-速度关系曲线

1. 后负荷很大时,肌肉缩短速度、缩短长度和做功均为零,产生的张力达最大值(P0)。

2. 后负荷为0时,肌肉缩短速度达最大(Vmax),但张力为0,不做功。

3. 随后负荷增加,收缩产生的张力亦增加,外部缩短的时间延长,缩短初速度和缩短长度变小。 肌肉收缩时产生最大张力的前负荷或初长度称为最适前负荷(optimal preload)或最适初长度(optimal ;initial length)。

初长度

张力

最适初长

最大张力

单收缩、强直收缩;前负荷、后负荷;等长收缩、等张收缩;肌肉的收缩能力

答:前负荷 (preload) 指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一定的初长度 (initial length) 。 后负荷 (afterload) 指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它阻碍收缩时肌肉的缩短。 等长收缩:张力增加、长度不变;等张收缩:张力不变、长度缩短。

血液的功能

血量、血液的组成、红细胞比容、理化特性 答:红细胞比容:血细胞占血液容积的百分比。 成年男性40%-50%,成年

女性37%-48%。 血液的总量: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有70~80ml 血液。

纤维蛋白溶解

Rh 血型的特点,交叉配血及输血原则

答:Rh 血型的抗体不能自发产生,血清中无相应的天然抗体。只有在大量接触到Rh 抗原时,才产生抗Rh 抗体。 与临床的关系:(1)输血;(2)胎儿 原则:同型相输,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

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实验(主侧) 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实验(次侧)

如果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起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则只能在应急情况下少量输血。

血液循环

心肌的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心脏内兴奋传导途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答: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血%)红细胞营养物质Na

小分子

白蛋白液

血浆(50%-60%)血细胞

(40%-50水

溶质(8%-9%)

白细胞

血小板代谢终产物激素+ 、K + 、Ca 2+ 、Mg 2+HCO 3-、Cl -、HPO 42-、SO 42-

(91%-92%)

血浆蛋白

电解质

有机物气体

O 2、CO 2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1) 静息电位水平

(2) 阈电位水平静息电位绝对值↑或阈电位上移→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兴奋性↓。

(3) 钠通道的性状:激活、失活和备用3种状态。激活和失活状态时,无论受多强大的刺激,通道都不能被再次激活而产生动作电位。细胞膜上大部分钠通道是否处于备用状态,为细胞是否具有兴奋性的前提。离子浓度

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心肌自动按一定节律发生兴奋的能力——自律性。指标:自动兴奋的频率。除房室结的结区外,特殊传导系统的细胞均有自律性。自律细胞生物电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即爆发新的动作电位。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

1.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自律性↑

2. 最大复极电位

3. 阈电位

离子浓度+神经递质

心电图各波的意义,心电图与心肌动作电位的关系

◆P波:心房去极化

◆QRS波:心室去极化

◆T波:心室复极化

◆U波

◆P-R间期(房室传导时间):兴奋由心房传到心室所需时间。0.12~0.20 s。房室传导阻滞时,P-R

间期延长。

◆S-T段:与基线平齐,心室各部均已进入去极化状态,彼此之间无电位差存在。心肌损伤或缺血

时(心肌炎、心绞痛),出现ST段抬高或压低。

微循环的组成血流通路?各自的功能特点有哪些?

答: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的血流通路有:

①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静脉,保证回心血量

②动-静脉短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

③迂回通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试述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答: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

影响因素:

①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EFP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③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减小,组织液生成增多;

④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化学感受性反射和心肺感受器反射?

答:化学感受器主要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能感受动脉血中的C02分压、氧分压和H+浓度的改变,但平时该反射主要调节呼吸运动。而对心血管活动和血压的调节并不明显,在低氧、窒息、动脉血压过低等情况下才参与心血管调节。

心肺感受器分布在心房、心室和肺循环的大血管壁内,部分可感受心脏和血管壁的机械牵张,部分可感受某些化学物质。心肺感受器反射的传出途径除神经外,还有体液成分,其传人冲动可抑制下丘脑释放血管升压素。导致肾脏排水增多,从而起到调节血容量的作用。

血管升压素的作用?

答:肽类激素,合成: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释放:垂体后叶(神经垂体)。

生理作用:

①促进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故又称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

②大剂量:血管收缩→血压↑

呼吸时气道阻力的变化。

答:在肺通气过程中,气道阻力也随肺容量而变化。吸气时(肺容量增大),气道阻力逐步降低;呼气时(肺容量减小),气道阻力。吸气时气道阻力降低的原因是:

①肺容积增大,肺实质对气道壁的外向牵引作用增大,使气道的管径增大;

②吸气时胸内压降低,呼吸道外在跨壁压增大,使气道被动扩张;

③吸气时交感神经的紧张性增高,使气道平滑肌舒张,气道管径增大。

在呼气时上述因素发生相反的变化,气道管径变小,同期阻力增大。

肺容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肺通气量和最大通气量,无效腔,呼吸功。

答:肺容量:两项或两项以上基础肺容积之和成为肺容量。

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 IRV):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又称吸气贮备量,1500~2000 m1。

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 ERV): 平静呼气未,再用力深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900~1200 m1,又称呼气贮备量。

肺通气量(ventilation volume, VE)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每分通气量= 潮气量×呼吸频率。

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 MV):以最快速度和尽可能深的幅度进行呼吸所得到的每分通气量,一般测15秒,将测得的值乘4代表单位时间内肺或呼吸器官发挥最大潜力时所能达到的通气量。

无效腔:由鼻或口腔直至终末细支气管的整个气体通道,没有气体交换功能成为解剖无效腔;因血液在肺内分布不均匀等原因,进入肺泡的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无效腔,称为肺泡无效腔。肺泡无效腔和解剖无效腔一起成为生理无效腔。正常人平卧时生理无效腔接近于解剖无效腔。

呼吸功:呼吸肌收缩克服弹性阻力与非弹性阻力完成肺通气所做的功,以单位时间内压力变化乘以容积变化来计算呼吸功。

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CO2的运输及其影响因素。

答: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扩散(diffusion)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都是通过扩散实现的。

1. 气体分压差: 在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中,某种气体所占有的压力,称为该气体的分压(partial pressure)。

气体分压=总压力×该气体的容积百分比。

气体的分压差(△P)是推动气体扩散的动力。

分压差大,则扩散快。

2.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

分子量(MW)小或溶解度(S)大,扩散速度快。

溶解度:CO2>O2(24倍)分子量:CO2>O2(1.4倍)CO2扩散比O2快20倍。

3.扩散面积和距离: 气体扩散速率(D)与扩散面积(A)成正比,与扩散距离(d)成反比。

4. 温度:气体扩散速率与温度(T)成正比。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物理溶解量很少,但它是化学结合或释放的先决条件。CO2的运输及其影响因素:物理溶解:5%化学结合:95%碳酸氢盐形式: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7% 碳酸氢盐:生成碳酸氢盐的反应速度与红细胞内丰富的碳酸酐酶有关,在组织细胞反应利于生成碳酸氢盐,在肺部利于分解释放出CO2。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反应快,可逆,无需酶催化,主要调节因素是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因为HbO2与CO2 结合形成HHbNHCOOH 的能力比Hb 小。因此,O2与Hb 结合可促进CO2 释放,去氧的Hb 则容易与CO2 结合生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这一现象称为何尔登效应。

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答: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自然刺激物——食物。高蛋白食物(蛋黄、肉、肝) > 高脂肪或混合食物> 糖类1.神经因素的作用(较弱)

进食动作或食物对胃、小肠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肝胆汁分泌的少量增加,胆囊收缩轻度加强。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2.体液因素的作用

(1)胆囊收缩素:胆囊收缩,Oddi括约肌紧张性降低,因此可促进胆囊胆汁的大量排放。还能刺激胆管上皮细胞,使胆汁流量和HCO3-的分泌增加,但其作用较弱。

(2)促胰液素:促使胆汁分泌,主要是量和HCO3-含量的增加,胆盐的分泌并不增加。

(3)胆盐:胆盐的肠-肝循环:胆汁排至小肠后,绝大部分仍可由小肠回肠粘膜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组成胆汁排入肠腔,称之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几种主要物质的吸收

答:1.水的吸收:液体量大: 8L,被动吸收(扩散方式),动力来源于渗透压(各种溶质,特别是NaCl主动转运所形成的渗透梯度),腹泻、呕吐→脱水

2. 无机盐的吸收:

Ca2 +的吸收:维生素D、酸性环境促进钙的吸收,磷酸盐阻碍钙的吸收。

铁的吸收:Fe2 +可被吸收,Fe3 +不易被吸收。Vit C使Fe3 +还原为Fe2 + ,且其形成的酸性环境均促进铁的吸收。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的血红素容易被吸收,是铁的一个重要饮食来源。

3. 糖的吸收:单糖形式,主要是葡萄糖。继发性主动转运,伴随Na+吸收

4. 蛋白质的吸收:氨基酸形式为主。二肽、三肽形式:进入细胞后在细胞内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继发性主动转运,伴随Na+吸收。

5.脂肪的吸收:长链脂肪酸、甘油一酯、胆固醇、溶血卵磷脂通过形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经淋巴途径吸收中短链脂肪酸可经血液途径吸收。

能量代谢和体温

能量代谢的间接测量原理

答:(1)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氧耗量和CO2产生量

闭合式测定法:肺量计、代谢仪

开放式测定法:化学分析

(2)测定一定时间内尿中排出的氮量,可以计算出被氧化分解的蛋白质量。蛋白质量= 6.25 ×尿氮量(克)

从分解的蛋白质量查表7-1,计算出其产热量、耗氧量和CO2生成量。

(3)计算出NPRQ,查表7-2,求出非蛋白食物产热量

(4)计算出总的产热量和能量代谢率

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答:表层温度(shell temperature):机体表层的温度。

皮肤温度(skin temperature):机体表层的最外层,即皮肤温度。

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机体深部的温度。

体温(body temperature):指体核温度,即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腋下温度< 口腔温度< 直肠温度体温的正常变动:

1. 昼夜波动:昼夜节律清晨2-5时最低,午后2-5时最高,波动幅度不超过1℃。昼夜节律。

2. 性别:女性高于男性0.3℃,女性体温还随月经波动。月经期至排卵这段时间体温较低,排卵后体温较高。

3. 年龄儿童代谢旺盛,体温高于成人。老年人代谢降低,体温偏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体温调节机构发育不完善,调节能力差,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

4. 肌肉活动剧烈的肌肉活动使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

体温调节的控制系统:体温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PO/AH区对体温调节的整合作用,体温调定点学说答: 1. 外周温度感受器存在于皮肤、粘膜和内脏中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游离神经末梢。皮肤温度感受器:热感受器少于冷感受器,1 :4 - 10。

2 .中枢温度感受器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存在于下丘脑的POAH、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等。POAH 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冷敏神经元、热敏神经元;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学说:

体温调节中枢存在于从脊髓到大脑皮层各级中枢部位,其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尿的生成和排出

尿量

答:正常:1000~2000ml/24h 多尿: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24h以上

少尿:<400ml/24h?无尿:<100ml/24h

肾血液循环特点和调节

答: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压力高有利于滤过

②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血浆胶渗压高有利于重吸收

肾血流量的特点

1、血流量大:心输出量的1/5-1/4

2、分布不均:约94%供应皮质,约5%供应外髓部,剩余不到1%供应内髓。

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于10.7-24.0kPa ( 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从而肾小球滤过率保持相对稳定。

1. 肌源性机制入球小动脉平滑肌的舒缩与跨壁压直接相关。

2. 管球反馈肾血流↑、肾小球滤过率↑→小管液流量↑→致密斑→肾血流↓、肾小球滤过率↓

保持肾血流、肾小球滤过率、小管液相对恒定。

神经调节:

肾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时,肾血管舒张,肾血流量增加。

体液调节:

血管收缩: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II、血管升压素等

舒张肾血管:前列腺素、NO、心房利尿钠肽

几种物质的重吸收部位与机制:Na+、Cl-、水、HCO3-、K+、葡萄糖

答:Na+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平均吸收滤过量的70%

近端小管前半段:Na+-H+交换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Na+-氨基酸同向转运体

近端小管后半段:细胞旁路

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特点

①定比重吸收65~70%,与机体是否需要Na+无关

②2/3 跨细胞主动形式1/3 细胞旁路被动形式

③伴随H+的分泌以及营养物质重吸收

髓袢升支粗段Na+和Cl-重吸收(20%) Na+-K+-2Cl-同向转运体速尿(呋塞米)

远曲小管、集合管(10%):远曲小管始段Na-Cl同向转运体噻嗪类利尿剂

远曲小管后段、集合管①跨细胞主动重吸收阿米洛利

②受醛固酮调节

③伴K+的分泌

④驱使Cl-经细胞旁途径被动重吸收(电位差)

Cl-的重吸收:伴随Na的主动重吸收而被重吸收

近端小管:对Na的重吸收造成的负电位--电位差由于水的重吸收--浓度差(细胞旁路)髓袢:Na-K-2Cl-同向转运体

远端小管:Na-Cl-同向转运体

水的重吸收

水在近端小管的重吸收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含大量水通道,水在渗透压差的作用下通过跨上皮细胞和紧密连接两条途径进入细胞间隙而被吸收。近端小管中物质的重吸收为等渗重吸收,小管液为等渗液。

水在髓袢的重吸收水主要在髓袢降支细段通过渗透重吸收的。该段上皮细胞含AQP1,肾小球滤过的水大约20%经水孔通道被重吸收。髓袢升支细段和粗段对水相对不通透。

水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该段水的重吸收为可调节性重吸收(ADH激素),受膜对水通透性的影响,对体内水平衡的调节极为重要,重吸收的量直接影响尿量和渗透压。

HCO3-的重吸收:对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起调节作用,伴随H+分泌

近端小管HCO3-几乎全部被重吸收,其中近端小管占80%,以CO2的方式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髓袢对HCO3-的重吸收主要发生在升支粗段。其机制同近端小管。

K+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大约65%~70%的钾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

髓袢25%~30%在髓袢重吸收。

远端小管和皮质集合管远端小管和皮质集合管重吸收钾,也能分泌钾。远端小管后半段和集合管的闰细胞可重吸收K+。

葡萄糖的重吸收:全部重吸收在近端小管(尤其前半段)Na依赖性葡萄糖转运体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K+、H+、NH3的分泌

答:H+的分泌:泌H+→促HCO3-重吸收→排酸保碱

近端小管:Na+-H+交换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闰细胞可通质子泵主动分泌H+

集合管细胞以H+-K+交换方式分泌H+

NH3的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H+、NH3和生成HCO3-对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1分子谷氨酰胺被代谢时,生成2个NH4+进入小管液,机体获得2 HCO3-。

近端小管:扩散和逆向交换

髓袢升支粗段:Na+、K+同向转运

K+的分泌: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分泌K+

动力:①Na+主动重吸收电位差②细胞内外K的浓度差③Na+-K+ 泵

影响因素:远端小管液流量增大可使钾分泌增加

小管液的负电位值增大时可增加钾的分泌

小管液内的Cl-浓度降低可促进钾的分泌

钾的摄入量可改变钾的分泌:食多排多,食少排少,不吃也排

醛固酮促进钾的分泌

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及意义

答:清除率(clearance,C)是指两肾在1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一物质完全清除(排出),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是该物质的清除率。

测定血浆中、尿中某物质的浓度和单位时间的尿量就能计算其清除率

某物质(X)的清除率(CX), 需要测定三个数值:

①尿中该物质的浓度,用UX表示;

②每分钟尿量,用V表示;

③血浆中该物质的浓度,用PX表示。

UX×V = PX×CX,亦即CX = UX×V / PX

测定菊粉清除率可以推算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如果某物质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而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中,该物质既不被重吸收又不被分泌。则该物

质的肾清除率就代表肾小球滤过率。

某物质(对氨基马尿酸)经肾循环一周后,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可被肾完全清除,即肾静脉中该物质的浓度为零,则该物质的肾清除率就可代表肾血浆流量(renal plasma flow)。

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基本功能

答:神经元:

1. 在信息输送过程中

·树突和胞体: 接受、整合信息

·轴突始段:爆发动作电位

·轴突: 传导信息

·轴突末梢:传递信息

2. 树突棘(dendritic spine):突触(synapse) 形成部位

·在智力发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也参与突触可塑性

3. 胞体: 除信息处理外,是蛋白质合成部位

·在维持神经元生长发育及正常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答:借助轴浆流动在胞体与轴突末梢之间运输物质的现象。

顺向轴浆运输:(自胞体向末梢)

快速:410mm/d,线粒体、分泌颗粒、递质囊泡等。kinesin (驱动蛋白)

慢速:1~12mm/d,微丝、微管等

逆向轴浆运输: (自末梢向胞体)

205mm/d,通过入胞作用被末梢摄取,如神经生长因子、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毒素等。dynein (动力蛋白)

非定向突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

答:非定向突触传递

典型的实例平滑肌神经-肌接头心肌神经-肌接头

分布于外周与中枢,多见于自主神经节后纤维,尤其是交感节后纤维,

结构特点: 末梢分支多,曲张体(varicosity)

传递特点

1. 不存在一对一的直接支配关系;

2. 曲张体与效应器细胞间的距离较远;

3. 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

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传递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电突触传递的一般特点

双向性(bidirectional transmission)低电阻性(lower resistance transmission)快速性(rapid transmission)

电突触传递的意义

无脊椎动物:介导逃避反射哺乳动物:参与同类神经元之间的同步化活动

调质的概念、递质共存的现象、受体的亚型、突触前受体、受体的调节

答:调质(Neuromodulator )在神经系统中,有一类化学物质,虽然由神经元产生,也作用于特定的受体,但它们并不是在神经元之间起直接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削弱递质的效应。

递质的共存(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包括调质)意义:协调某些生理过程

受体亚型如:NE——α1、α2 、β1、β2 、β3

突触前受体(presynaptic receptor)存在于突触前膜,负反馈控制递质释放

受体的调节:数量和亲和力上调、下调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神经活动级别初级高级

形成先天遗传后天习得

反射形式较固定多样而易变

数量有限无限(可建可退)

适应性比较有限高度完善

预见性无有

所需脑结构皮层下中枢大脑皮层

反射的中枢控制,单突触反射与多突触反射,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答:指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单突触反射和多突触反射:人体内大部分反射都是多突触反射,腱反射是人体内唯一的单突触反射。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单线式联系如视网膜中央凹处,少见

2.辐散和聚合式联系

3.链锁状联系(chain circuit):延迟兴奋时间,扩大作用范围。

环状联系(recurrent circuit):回返的冲动有抑制(负反馈),亦有兴奋(正反馈),后者可引起后发放。

丘脑前的感觉传入系统和丘脑的核团

答:深感觉:

后角→后索→薄束核、楔束核(换元、交叉)→内侧丘系→丘脑感觉接替核→大脑皮层浅感觉

躯干:脊髓丘系

后角(换元、交叉)→脊髓外侧部→脊髓丘脑束→丘脑感觉接替核→大脑皮层

头面部:三叉丘系

丘脑的核团

1. 第一类细胞群(特异感觉接替核,specific sensory relay nucleus):

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

躯干四肢、头面部感觉传入

2. 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associated nucleus):

接受来自丘脑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某一特定区域。

协调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间的联系

3. 第三类细胞群(非特异投射核,nonspecific projection nucleus)

主要是髓板内核群,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

间接地通过多突触换元接替后,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

体表第二感觉区和本体感觉区

答:第二感觉区(次要):大脑外侧沟上壁,面积小,不够完善和具体,头在外,足在内

本体感觉代表区:4区,即运动区。

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折光能力异常及其矫正

答:简单的等效光学模型,前后径20 mm,单球面折光体,折射率1.33,节点在角膜后5 mm处

近视眼

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能力过强,看远处物体时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导致视物模糊

用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

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折光能力过弱,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引起视觉模糊

看远物和近物时都需要进行调节,易发生调节性疲劳。

用凸透镜矫正

散光

角膜不呈正球面,进入眼内的光线不能全部聚焦在视网膜上,有的聚焦在视网膜前面,有的聚焦在后面,引起物像变形和视物不清。

用柱面镜矫正。

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视敏度、视野、暗适应、明适应。

答:视敏度,visual acuity:是指视觉对物体形态的精细分辨能力。以能识别两点间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

视野: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暗处到亮处,最初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才恢复视觉的现象。耀眼的光感主要是由于在暗处合成的大量感光色素在进入光亮处迅速分解所致。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

从明亮环境进入暗处,最初看不清楚,经过一定时间才逐渐恢复在暗处视力的现象,与视网膜中感光色素在暗处再合成作用增加有关。

人耳的听阈,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生理功能,前庭姿势调节反射及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答:听阈:人能听到的最低声强。

最大可听阈——不仅引起听觉还引起鼓膜疼痛感觉的最大声音强度

半规管:每侧三个,互相垂直

适宜刺激:正负角加速度

功能:反射性引起躯体、四肢骨骼肌的肌张力改变,判断旋转方向和旋转状态,调整身体姿势。

椭圆囊和球囊:

适宜刺激:直线加速度运动

功能:感受头在空间的位置,引起肌张力改变,调整身体姿势。

前庭姿势调节反射

意义:维持机体一定的姿势和保持身体平衡

自主神经反应:

半规管感受器受过强/过长刺激→自主神经反应:

皮肤苍白、出汗、恶心、呕吐、唾液分泌增多,心率↓、血压↓等

脊休克和脊髓的调节功能,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答:脊休克(spinal shock )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 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肌紧张减退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停止,大小便潴留—可恢复 感觉和随意运动功能丧失——永久性

恢复情况:恢复速度与动物进化程度有关。恢复后,有的反射如伸肌反射比正常弱,而有的反射如发汗反射比原先强,说明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活动的调节包括易化和抑制两方面作用。

原因: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级中枢的调节(易化为主)不是离断脊髓的刺激本身所引起。

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姿势反射屈肌反射(flexor reflex):脊髓动物一侧肢体的皮肤遭受伤害性刺激时,引起的同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肢体出现屈曲反应。有保护性意义。

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 extensor reflex):引起屈肌反射的刺激达一定强度时,除引起同侧肢体屈曲外,还出现对侧肢体伸直。有维持姿势和身体平衡作用。

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的主要表现和有关递质通路

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与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肌紧张的调节、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都有关系。

直接通路:新纹状体活动↑→丘脑、大脑皮层活动↑(去抑制)

间接通路:新纹状体活动↑→丘脑底核活动↑→丘脑前腹核、外侧腹核↓ →大脑皮层活动↓

帕金森病:肌紧张升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淡漠、静止性震颤。

原因: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损害,多巴胺释放减少,从而对纹状体内胆

碱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于是导致乙酰胆碱递质系统功能亢进,引起直接通路活动减弱,间接通路活动增强。

治疗:左旋多巴或Ach 的M 受体拮抗剂

亨廷顿病:不随意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肌紧张降低。

原因:新纹状体病变,其中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功能减退,由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下行抵达黑质反馈控制多巴胺的功能受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相对亢进,导致间接通路活动减弱,直接通路活动增强。 治疗:利血平耗竭多巴胺

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的功能和损伤后的表现 答:前庭小脑:运动调节功能,控制躯体平衡和眼球运动 损伤:位置性眼颤

脊髓小脑: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层对随意运动进行适时的控制(参与运动的执行) 调节肌紧张

脊髓小脑损伤: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和限度紊乱;肌紧张减退、四肢乏力;意向性震颤(intension tremor)、蹒跚步态、不能进行拮抗肌快速轮复动作——小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 。

皮层小脑:参与运动的设计,协调随意运动

低位脑干的内脏调节功能

答:延髓——部分副交感神经的发源地,心血管中枢和呼吸中枢的所在部位,“生命中枢”,吞咽、咳嗽、

新纹状体(尾核、壳核)

皮层广泛区域苍白球外侧部

苍白球内侧部

丘脑底核

丘脑前腹核、外侧腹核

皮层运动前区

黑质

-+

喷嚏、呕吐等反射活动的整合中枢。 脑桥——前端1/3区域存在呼吸调整中枢。

中脑——对光反射中枢。与皮肤电反射、竖毛、防御性血压升高等植物性反应有关。

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

答:在头皮用双极或单极记录法来观察皮层的电位变化,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为脑电图

脑电波的形成机制

机制:大脑皮层内一群神经元的同步放电所引起

特点:在无明显刺激情况下,大脑皮层自发产生的节律性电位,变化(与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活动有关)

皮层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人工刺激某一感觉传入系统(感觉器官、感觉神经或感觉传导途径上任一点)时,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产生较为局限的电位变化。与特异性投射系统有关。

睡眠的时相: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

答:1. 慢波睡眠 (slow wave sleep, SWS) 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 由浅到深分为Ⅰ、Ⅱ、Ⅲ和Ⅳ期 EEG 呈同步化慢波,感觉↓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自主神经功能变化: Bp ↓、HR ↓ R ↓生长素↑,促进生长,促进体力恢复

2 . 快波睡眠 (fast wave sleep, FWS)脑电图呈去同步化快波又称异相睡眠 (paradoxical sleep, PS)

去同步化快波,感觉↓↓、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唤醒阈↑、有间断阵发性,表现:眼球快速运动、肢体抽动,Bp ↑、HR ↑ R ↑或不稳定,做梦,促进精力恢复,促进学习记忆

Hz V 常见部位出现条件

8~13 20~100枕叶

成人安静、闭眼、清醒时

14~30 5~20

额、顶叶成人活动时

4~7100~150颞、顶叶少年正常时, 成人困倦时0.5~3 20~200颞、枕叶婴幼儿正常时,成人熟睡时

食管的生理

食管的生理 食管上连咽部,下接贲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传输作用,主要是由其蠕动功能来完成的。食物由口腔进入食管后,食管舒张收缩交替进行呈现波形状蠕动将食团送入胃中。食物在食管中通常不能被消化和吸收。 食物在咽部被吞咽后,进入食管,食管肌肉开始有顺序地收缩和舒张,即在食团上端的食管收缩,食团下端的食管舒张,食团很自然地一段一段地被向下推送着,最后,贲门开放,食物进入胃中。历时3个10秒钟。食管出现炎症、狭窄、肿瘤时,食管蠕动不规律,食物可停留在食管中间,产生吞咽困难和疼痛。 食管平时入口呈闭合状态,使呼吸时空气不进入胃内。吞咽开始是一种随意性动作,食物经咀嚼后,由舌送入咽部接触到触发区,而引起一系列复杂的不随意反射,传入神经通过舌咽神经,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发生舌向上向后对着硬腭的动作;腭帆肌及腭咽肌联合关闭鼻咽部;会厌下降及喉前庭部的闭合阻止食物进入气道。在咽肌收缩的一刹那间,内压突然升高,环咽肌即时松弛开放,将食团由会厌两侧推入食管。 吞咽开始后0.2~0.3秒钟即有环咽肌开放,食团达贲门约仅1.5~2.5秒钟,即等于食团每秒钟约前进10~20cm。吞咽时喉同时上升也有助于食物团块下降。食物团块经过较慢的食管蠕动被推至食管下端壶腹后,有短时间停留。停留部位比较一致,都在食管下端离胃贲门开口约2~3cm处。胃贲门部表面上似有括约作用,实际上无真性括约肌,食管下端平滑肌的括约样张力及少数横纹肌纤维使贲门部有关闭机能的作用。贲门部突然弛缓使食物进入胃内。 吞咽运动分三期,口咽部期、食管期及贲门胃期,这些复杂的咽下运动都是受到各种神经反射,导致各种不随意动作所完成的,开始于某些感受区,也就是Pommerenke区,它分布于舌根、软腭与咽后壁粘膜上,当这些感受体受到食物接触即传入冲动,经由舌咽神经、第V颅神经第二支与喉上神经而达于咽下运动中枢所在的第四脑室底。这些感受体存在极为重要。如口咽与咽部粘膜被麻醉后,则咽下运动受到影响;若神经被各种疾患所损害也将发生咽下机能障碍。 1.口咽部期由口腔到咽。由来自大脑皮层冲动的影响下随意开始的。开始时舌尖上举及硬腭,然后主要由下颌舌骨肌的收缩,把食团推向软腭后方而至

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教学设计.

卫生与保健课程资源《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教学设计 课程单元儿童的生理特点及保健知识点名称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 任务描述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教学目标能力能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命现象 知识 1.理解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等概念 2.知道儿童期新陈代谢的特点及酶的特点 3.了解刺激的种类和反应的形式 素质 1.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2.养成深入探究人体奥秘的习惯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观察、讨论 教学重点新陈代谢、酶 教学难点新陈代谢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活动设计时间分配 问题导入播放PPT课件,呈现图片,引出课题。 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机体最重要的 生命特征是什么? 0.5min 任务1:新陈 代谢1.讲解新陈代谢的概念,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并用示意图呈现同 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的关系。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请大家观察示意图,说说二者 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提出问题,结合图例分析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新陈代谢的特点。 (1)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新陈代谢是一样的吗? (2)婴幼儿的新陈代谢有什么特点? 3.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讲解酶的概念,分析说明酶的特点。 (1)白化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你们知道这种病与什么有关吗? (2)酶是什么?酶有哪些特点? 5min

任务2:兴奋 性1.展示图片,引出兴奋性的概念,结合图片进行讲解说明。 “火热的阳光直射身体引起汗液分泌”和“看到美食引起唾液分 泌”,都是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这是有机体的哪一种生理特征?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解刺激、反应等概念,用结构 图呈现刺激的种类、反应的形式。 (1)什么是刺激?刺激有哪些种类? (2)请你说一说图中的现象,什么是刺激,属于哪一类刺激? 3min 任务3:生殖1.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引出生殖的概念。 上述图片反映了有机体的什么生理特征? 2.简单讲解生殖的概念。 1.5min 巩固小结师生共同归纳知识要点: 1.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其中新陈代谢 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命特征。 2.新陈代谢是机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以及体内的物质和能量 的自我更新过程,它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儿童期的同化作用 大于异化作用。 3.酶具有三个特点:专一性、高效性,催化作用与温度和酸碱度有 关。 4.兴奋性是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能为机体 或组织感受到的环境变化,称为刺激;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 生的一切变化,称为反应。 5.生殖是指机体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具有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 代个体的功能。 2min 布置作业1.完成该知识点的习题。 2.预习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0.5min

运动生理学

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女排以“攻防全面、快速多变、搞快结合、密切配合”的独特打法,获得了世界大赛“(五连冠)”的骄人战绩。 5.排球规则规定,比赛中每当交换发球,队员要进行(位置)轮转。 6.(准备活动)和(移动)是排球运动中各项技术的基础。 7.排球运动的五大项基本技术(垫球)、(传球)、(发球)、(扣球)、(拦网)。 8.(阵容配备)是合理地使用本队队员的一种组织手段,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队员的作用和特长。 9.“四二”配备即安排4个(进攻)队员和2个(二传)队员。 10.“五一”配备即安排5个(进攻)队员和1个(二传)队员。 14.一名队员连续击球两次或球连续触及他身体的不同部位(第一次击球统一动作中除外)称为(连击)犯规。 15.第1—4局,每当领先队达到8或16分时自动执行(技术暂停)。 16.发球时,第一裁判员鸣哨后,队员必须在(8)秒以内发出,否则犯规。 17.排球场地所有的线宽为(0.05)米,边线和端线包括在比赛场地内。 18.(发球)区宽9米,位子在端线后(不包括端线)。 19.在球网两端,垂直于边线和中线的交接处有两条带子称为(标志带)。 20.两根(标志杆)分别设置在标志带的外沿球网的不同侧,作为网上边线。 21.排球技术主要由(无球技术)和(有球技术)两部分组成。 22.运动的其他形式除了沙滩排球和软式排球外,还有(坐式排球)、(气排球)、(小排球)等。 23.背对垫出球的方向将球垫起的方法叫(背垫球)。 24.拦网包括(单人拦网)和(集体拦网)两种。 25.有两人或三人组成的拦网称为(集体拦网)。 26.(正面扣球)是排球比赛中运用最多的一种进攻技术,它适用于近网和远网扣球。 29.在距中线两侧各(3)米的两条平行线叫进攻线。 30.从进攻线到中线之间的区域为(前场区)。 31.前场区被认为是向边线外无限(延长)的。 32.后排右队员在发球区内将球击出而进入比赛的行动,称为(发球)。 33.发球时,球越过掩护的个人或集体,应判为(发球掩护)犯规。 34.比赛中,(自由防守队员)穿的服装颜色与其他队员明显不同。 35.中国女排涌现了许多优秀运动员,被称为“铁榔头”的是(郎平)。 36. 拦网除外,在比赛中每队最多击球3次,超过规定次数的击球判为(4次击球犯规)。

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

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 一、心脏的位置 心脏是整个血液循环中推动血液流动的泵。心脏的位置位于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胸椎第5-8椎体前方的胸腔中纵隔内,2/3部分居左侧胸腔,1/3部分在右侧。 二、心脏内部解剖 心脏由心肌细胞构成,有瓣膜及四个腔。心尖部主要由左心室构成,心底部由大动脉、静脉组成。心脏的四个腔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右心房室之间的瓣膜称三尖瓣,左心房室之间的瓣膜是二尖瓣。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的瓣膜称肺动脉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的瓣膜称主动脉瓣。瓣膜的功能是防止心房和心室在收缩或舒张时出现血液反流。在左右心房及心室间有肌性房间隔和室间隔,使左右心之间互不相通。右心房血液的流入口有上、下静脉;右心房的血液出口为肺动脉;左心房血液的流入口为肺静脉;左心室的血液流出口为主动脉。 心包可分为几层:纤维心包,是最外层的坚韧结缔组织囊;内膜,也称浆膜,包括脏层和壁层。脏层紧贴心脏,也称为心脏的心外膜层,壁层位于脏层和纤维心包的中间。心包腔(脏层心包和壁层心包中间的腔膜)内可容纳10-30ml 的心包液,这些液体可起到润滑及减轻心脏收缩时产生的摩擦力的作用。

三、心脏的传导系统 心脏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主要功能是产生并传导激动,维持心脏正常的节律。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性。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是正常人心脏的起搏点,其后自律性高低排列依次为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 四、冠状动脉解剖及冠脉血液循环 (一)冠状动脉解剖:营养心脏的血管称冠状动脉,共有左、右两支,分别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左右动脉瓦式窦内。左冠状动脉又有两个分支:前降支和回旋支。前降支沿途发出三组分支,左室前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的中下部,也称对角支)、右室前支、室间隔前动脉。回旋支发出左室前支(主要分布于左室前壁的上部,其中分布于心室钝缘的动脉支称钝缘支)、左室后支及左房支。右冠状动脉的分支有:右室前支、右室后支、左室后支、后降支、右心房支。 (二)冠状动脉主要血管供应心肌部位

生理学基础知识点

稳态:是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化。兴奋性。在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细胞具有产生膜电位变化的能力或特性 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的“帮助”下也能从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电化学 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 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 动作电位:当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阈刺激:刚刚引起可兴奋组织或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也叫阈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红细胞比容:每100ml 血液中被离心压缩的血细胞所占的容积,叫做红细胞比容,又叫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先天性溶血性黄疸) 血液是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所组成液体。 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常以红细胞在第1h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 心力储备:指心排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动脉血压动脉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强 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氧解离曲线:以氧分压作横坐标,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绘制出的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量的函数曲线。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性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吸气。 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消化:是把食物成分中不能溶解、结构复杂的、不能渗透的大分子物质,水解为简单的、可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 食物分解后产生的营养物质经消化管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部的 肌肉舒张的反射。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从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 渗透性利尿:如果原尿中溶质浓度很高,渗透压就大,必然要妨碍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这种现象叫做渗透性利尿。 水利尿:动物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现象叫做水利尿。它主要是由于ADH 释放减少,使水重吸收减少所致。 去大脑僵直:将中脑前后丘切断后,动物出现四肢僵直,头后仰,尾巴翘起,躯 体呈角弓反张状态,这一现象称去大脑僵直。 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接受神经冲动引起收缩时,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 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过程把二者

生理学选题卷A及答案

护理及助产专业《正常人体概论(生理生化)》期末试卷(A卷) 班级: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请从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按试题序号,填入试题后面答题卡中的相应位置。 (一)生理学部分试题 1.化脓性炎症时下列哪项白细胞的数量增多 A.嗜酸性粒细胞 B.单核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2.肾的功能最重要的是 A.排出代谢终产物 B.排出多余和无用物质 C.分泌肾素 D.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E.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3.小肠特有的活动形式是 A.紧张性收缩 B.蠕动 C.容受性舒张 D.集团蠕动 E.分节运动 4.参与脂肪消化的消化液为 A.唾液和胃液 B.胃液和胰液 C.胰液和胆汁 D.胆汁和小肠液 E.胆汁和胃液 5.人的基本生命中枢位于 A.延髓 B.脑桥 C.下丘脑 D.小脑 E.大脑 6.阿托品能阻断的受体是 A.N1 受体 B.α受体 C.M受体 D.β2 受体 E.β1受体 7.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A.减压反射 B.血糖调节反射 C.排尿反射 D.体温调节 E.正常呼吸频率维持 8.影响细胞内外水分分布的主要是 A.血浆晶体渗透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组织胶体渗透压 D.组织静水压 E.血管通透性 9.内环境指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组织液 D.血浆 E.房水 10.异型输血一般一次不超过 A.100ml B.200ml C.300ml D.500ml E.1000ml 11.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是 A.保持血管充盈 B.保持足够的静脉回流量 C.防止动脉硬化 D.保证器官的血液供应 E.减轻心肌的前负荷 12.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为

大学生生理状况及改善

大学生生理状况及改善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各界的关注,加强对大学生生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在生理上,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的体质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纠其原因则是因为在校大学生一系列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缺乏对健康生活概念的理解。本文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分析,结合人体生理学所学的知识,以及大学生作息时间,生活方式等因素,提出了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提供参考。以期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生理健康对策 引言: 刚刚从高中的紧张学习中喘过气来,大学生中很多变得没有了学习的斗志,锻炼身体的念头,成了足不出户的“宅男宅女”,早上睡懒觉,晚上熬通宵,早晨起来懒得出去吃早饭,只在一周一次的体育课上锻炼身体,这种种状况导致身体素质下降,情况堪忧。 正文: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存在,不仅会对他们的学业以及校园的安定和谐产生影响,而且会给他们的将来的人生道路埋下隐患。因而探讨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寻求身心问题解决办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生理健康现状 生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基础,生理上健康我们才能谈论更文长远的话题。 对于高中来说,大学无疑是一个比较开放,没有人约束的环境,没有父母的提醒以及照顾,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正处于一个重塑的时期。由于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相当一部分学生养成了不良生活习惯。由于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相当一部分学生养成了不良生活习惯。直接导致在校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情况堪忧。 从大学生体质检查报告来看,大学四年中学生的体重、有氧运动耐力、肺活量指数等指标上明显存在下滑趋势。体重逐渐上升的同时,在一千米等有氧运

生理心理学习题

第五章试题 一.填空题 1.多数人的语言功能与__半球有关.左侧 2.音乐性刺激的分辨能力以__侧半球有关.右 3.语言信息加工过程的初级阶段并没有明显的__现象。只有在复杂的联想功能中__皮 质的优势效应才显著. 大脑半球一侧化左侧 4.语言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__决定的,自然语言和手语功能在皮质上具有__性质. 遗传定位 5.颞叶的绝大部分除了负责__和意外的所有大脑皮质都与__有关. 运动感觉思维 6.左半球负责__思维,右半球负责__思维. 抽象形象 二.单项选择题 1.病人主动性语言产出正常,但听不懂别人的口头语言或看不懂书面语言,这称为( ). A A.感觉性失语症 B.运动性失语症 C.传导性失语症 D.皮层间失语症 2在言语功能和抽象思维功能上有优势的是( ). A A.左侧半脑 B.右侧半脑 C.额叶 D.胼胝体 3额中回的后部损伤会导致( ). B A.命名性失语 B.失算症 C.失写症 D.失语症 4布罗卡区也叫说话中枢还叫( ). B A.感觉中枢 B.运动语言中枢 C.视觉中枢 D.感觉中枢 5.传导性失语症被认为是哪些部位受损所致( ).D A.布洛卡区 B.维尔尼克区 C.顶下小叶与角回 D.布洛卡和维尔尼克区间的联络纤维 6.命名性失语症是哪些部位损伤所致( ).D A.颞叶 B.顶下小叶和角回 C.左额下回 D.弓形束 7.书写困难的失写症是哪些部位损伤所致( ).A A.左额中回 B.右额中回 C.左额下回 D.右额下回 8.口头语言加工的重要脑区是( ).B A.布罗卡区 B.岛叶 C.威尔尼克区 D.缘上回角回 9.哪个部位的损伤与命名动物有关( ).C A.左颞前部 B.左颞下叶后侧 C.左颞下叶 D.颞下回 10.快乐中枢是( ).C A.下丘脑 B.网状结构 C.边缘系统 D.大脑皮质 三.多项选择题 1.影响语言获得因素( ).ABC A.遗传因素 B.出生前因素 C.语言环境 D.营养因素 2.组成语言信息处理的神经心理模型的脑区包括( ). ABCDE A.布罗卡区 B.威尔尼克区 C.角回 D.联系两区的弓状回 E.相应的皮质运动感觉区 3.前额叶的思维功能( ) .BD A .应付外来刺激 B.防止神经错乱 C.识别文字 D.形成思维 4.情绪的脑中枢机制有( ).ABCD A.下丘脑 B.网状结构 C.边缘系统 D.大脑皮质

生理学习情况自测题答案

学习情况自测题一、名词解释题: 1阈强度 4兴奋性 7阈电位 10主动转运13红细胞比容15等渗溶液2射血分数 5心指数 8肺活量 11用力呼气量 14吸收 16胆盐的肠-肝循环 3滤过分数 6球-管平衡 9应急反应 12应激反应 1、阈强度是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是刺激的强度阈值。 2、射血分数,即LVEF(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3、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FF)是指GFR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约为20%(120/600)。用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可以反映肾小球滤过的功能。 4、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它是在新陈代谢基础上产生的,也属于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5心指数是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具体算法:(心率×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6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的滤过率增加或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一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7阈电位当细胞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受激细胞膜上Na 通道少量开放,出现Na 少量内流,使膜的静息电位值减小而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进行到某一临界值时,由于Na 通道的电压依从性,引起Na 通道大量激活、开放,导致Na 迅速大量内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这个足以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8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 9应急反应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的有害刺激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适应性的反应。 10主动转运一种需要能量与载体蛋白的逆浓度梯度的分子穿膜运动。如肠黏膜细胞从糖浓度低的肠腔摄取葡萄糖的过程。 11用力呼气量在一定的时间内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快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通常以它所占用肺活量的百分比表示。正常时,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约为用力肺活量的83%,第二秒钟的FEV2/FVC约为96%,第三秒钟的FEV3/FVC约为99%。 12、应激反应—— [答案] 机体遭受环境温度剧变、创伤、手术、缺氧、紧张、焦虑等应激刺激时,血中ACTH 和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也参 与活动,从以下三方面调节机体适应能力:(1)应激刺激引起的物质产量与不良反应减少;(2)能量代谢中保持葡萄糖对重要器官的供应; (3)对血压的维持起允许“作用”,增强调节血压的反应。 1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它反映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 14、吸收物质从一种介质相进入另一种介质相的现象。 15等渗溶液0.9%氯化钠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它们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称为等渗溶液.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相应称为高渗溶液和低渗溶液

运动生理学(单元版)

一、名词解释: 身体素质:肌肉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称为身体素质。 肌肉力量: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 绝对力量:是指整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量,通常以肌肉收缩和对抗最大阻力来表示,例如:举重 相对力量:是指以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或肌肉横断面等为单位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这是以克服自身体重为主的项目十分重要。例如:体操跳高 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常见方式。 中枢激活:中枢NS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称为中枢激活。 超负荷:指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 超等长练习: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练习。 等长练习: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力量训练方法,又称静力训练法 等张练习:是肌肉进行收缩时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它属于动力性的训练方法。 最大肌肉力量: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肌肉耐力:指以一定负荷或速度,能重复的次数或所能坚持的时间的工作能力 二、选择题: 1、从事等长练习能有效的发展 A 。 A.肌肉绝对力量和静力耐力 B.速度耐力 C.爆发力 D.相对肌力 2、多级跳和跳深属于 D 。 A.离心练习 B.等长练习 C.等张练习 D.超等长练习 3、发展肩、胸部肌肉力量的练习采用下列哪种训练方式 A 。 A.提铃、推举 B.肩负杠铃俯卧上体起 C.仰卧起坐 D.负重提踵 4、发展背肌力量的练习采用的训练方式是 C 。 A.提铃、推举 B.肩负杠铃俯卧上体起 C.仰卧起坐 D.负重提踵 5、发展腹肌力量的练习采用的训练方式是 C 。 A.提铃、推举 B.肩负杠铃俯卧上体起 C.仰卧起坐 D.负重提踵 6、发展小腿肌力量的练习采用的训练方式是 D 。 A.提铃、推举 B.肩负杠铃俯卧上体起 C.仰卧起坐 D.负重提踵 7、适合举重和投掷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最佳负荷是 D 。 A.30RM负荷 B.10-15RM负荷 C.6-10RM负荷 D.5RM负荷 8、适合100m跑和跳跃运动员力量训练负荷的最佳负荷是 C 。 A.30RM负荷 B.10-15RM负荷 C.6-10RM负荷 D.5RM负荷 9、适合400m和800m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最佳负荷是 B 。 A.30RM负荷 B.10-15RM负荷 C.6-10RM负荷 D.5RM负荷 10、适合长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最佳负荷是 A 。 A.30RM负荷 B.10-15RM负荷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1.内环境:细胞所处的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3.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纤维的联系,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发挥调节的过程。 4.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8.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9.易化扩散:体内一些不溶于脂质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转运,它们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10.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消耗能量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过程。 11. 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 位,称为跨膜电位。 1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 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13.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14.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15.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16.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17.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18.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9.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0.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1.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22.溶血: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 23.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24.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5.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26.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每搏量。 27.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28.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29.心指数:以单位面积计算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30.心力储备(心泵功能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31.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较慢,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延搁的时间较长, 称为房室延搁。 32.血压:流动中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 33.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34.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35.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36.排泄:机体将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终产物、多余的物质以及进入机体的各种异物 排出体外的过程。

生理复习文档

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 用称为能量代谢 2.感受器:在人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 3.氧亏 4.赛前状态 5.超量恢复 1,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是指各种感受器都能把各种感受到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刺激能量转换成在相应的传入神经纤维上可传导的动作电位,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2,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指按一定技术要求完成的随意运动行为。 3,赛前状态 赛前状态是指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赛前状态。 4,有氧耐力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有氧工作的能力。 5,心搏峰 “心搏峰”是指每搏输出量达到峰值的心率水平。 1“第二次呼吸” 是指在“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稍减慢运动速度继续运动下去,这些不适的感觉会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有力,呼吸均匀自如心率趋于平稳,这种现象称为第二次呼吸。 2,无氧耐力 是指人体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3,强度法则 是指在机体功能状态相对恒定时,其功能反应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取决于刺激强度。即强度大小的刺激反应小,或条件反射建立慢;在生理范围内较强的刺激引起反应大,或条件反射建立快。 4,视野 单眼固定不动注视正前方,该眼所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5,运动动力定型 是指在学会运动技能以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按一定的顺序和严格的时间间隔交替发生,形成一定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 1,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为( B ) A 外呼吸B肺换气 C 组织换气D肺通气 2,每分通气量与每分肺泡通气量之差为( B )

A潮气量*呼吸频率B功能余气量*呼吸频率C 余气量*呼吸频率D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3,正常情况下,心跳的节律来自( A ) A窦房结B房室结 C结间束D浦肯野氏纤维 4,运动时,脑血流量保持不变,但内脏器官的血流量( D ) A先增加,后减少B不变 C增加D减少 5,体适能概念源自于( D ) A中国B英国 C日本D美国 6,( B )型肌纤维有氧氧化能力高,收缩速度慢、收缩力量小、力量产生效率高、抗疲劳性强。 A Ⅱ型 B Ⅰ型 C Ⅱa型 D Ⅱb型 7,30岁以后有氧适能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一半原因是由于( A )A自然衰老B锻炼活动减少 C体脂增加D疾病 8,测定肌肉力量最容易和最方便的方法是( A ) A 1RM测验B仰卧起坐 C 俯卧撑 D 卧撑 9,制定运动处方前填写PAR-Q筛选问卷的目的是什么( A ) A确保运动安全B确定运动强度 C选择运动形式D确定运动时间10,最大心率不容易测定,可采用公式推算。若某同学的年龄是25岁,则公式推算他的最大心率为( B ) A 200 B 195 C 190 D 205 11一般情况下,在一次训练课程中力量练习的顺序是( A )A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B小肌群训练在先,大肌群力量训练在后 C大、小肌群训练不分先后D以上都不是 1,视杆细胞的功能(A) A 主要感受弱光刺激B能分辨颜色 C能感受物体的微细结构 D 构成眼的昼光系统2,下列属于本体感受器的是(C) A囊斑 B 壶腹嵴 C肌梭和腱器官D螺旋器 3,在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教师应该强调动作的(B) A 次要环节B主要环节 C细节结构D附属环节 4,在技术教学中,教师借助简短的判断性语言强化正确动作,是注意发挥(A) A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B第一信号系统的作用

生理例子

传统的早餐是稀饭。习惯后一上午不会觉得饿。但有时早餐丰富一些,吃得饱了,反而饿得快,不到十一点就饿了。学了生理学后才知道:原来胃的平滑肌象弹弓的橡皮筋,在一定范围内,拉得越长,收缩得越快。(肌肉的前负荷和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1 事例:海洋是个弱肉强食的险恶世界,枪乌贼作为软体动物的一种往往是金枪鱼、鲐、带鱼和海鸟等海洋动物的美餐,但它能够在海洋世界中很好的繁衍生息、美美地生活下去,其生存之道是在发现危险时坚持快速逃跑这个硬道理,它是游得最快的海洋动物之一!它的神经系统中进化出了一条适于快速传导神经冲动的巨大神经纤维,大大提高了神经系统启动运动器官的效率。 生理知识:巨大神经纤维在生物电研究中的作用;无髓神经纤维通过增大直径以提高冲动传导速度(这可是无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存之道) 2 事例:一个人悲伤时大哭,涕泪俱下,我们总是用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来形容,我觉得这个形容在生理学上不成立,因为这一把鼻涕中大多是眼泪,所以我喜欢把上述的形容改成:人悲伤时,1.5把眼泪加上0.5把鼻涕汇聚成“下流“着的悲伤溪流。 生理知识:泪腺的活动明显受到神经和心理因素的调节。 3 事例:月朦胧,鸟朦胧,人也很朦胧,这都是哪个惹的祸? 生理知识:星月之光下,人的视觉是由视杆细胞形成暗视觉的,只能看清大致轮廓,当然朦胧了,犹如磨皮效果一样! 1 事例: 小王今天在外面走了一天,回到家里觉得脚好疼,为什么人路走多了会脚疼啊??生理知识:足弓是成三角形的,也就是说支撑你的力量都落在脚的两边,那走路走多了,当然压力就很大.尤其是走的时候要脚跟和脚掌分别用力。 2 事例: 老张因为大腿骨折卧床了几个月,今天石膏终于拆了,就想下来活动一下,没有想到一起来就觉得眼前一黑,站不稳,为什么?? 生理知识:人在直立时,身体心脏水平之下部位的静脉充盈扩张,可以比卧位时多容纳大约500ml血液,导致静脉血液回流减少、中心静脉压降低、搏出量与心输出量减少,收缩压降低。反之,由直立转为卧位时,心输出量增加。 长期卧床或体弱久病的人,静脉管壁紧张性较低,易扩张,加之肌肉无力,挤压作用减弱,故由平卧或蹲位突然站立时,血液淤滞于下肢,以致静脉回流不足,从而减少心输出量,动脉血压急剧下降。此时,可出现眼前发黑(视网膜缺血),甚至晕厥(脑缺血)。 3 事例: 小备游戏时不小心吧手划破了,流了血出来,把手帕都染红了。他问老师:“为什么我们的血是红色的啊,而且有的血是鲜红,有的是暗红的呀?” 生理知识:血管中奔流的红细胞是血液最主要的构成,它占全部血液量的50%左右。所以,当这些红细胞悬浮在血浆中就使得血液成为红色的了。 我们人体的血液中,所含氧气量的多寡,是决定血液颜色的关键因素之一。动脉血因含氧量高,所以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量少,所以颜色暗红。当我们不小心划破皮肤时。从伤口处就会流出红色的液体,这就是我们人体的血液。 讲到感觉的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时,问学生:众所周知,人在安静的情况下比嘈杂环境中容易入睡,但大家想过什么原因么。另外,如果大家上课打瞌睡的话,我课上所讲的,黑板所写的,你们就很难接受,为什么呢?就这事例解释两大系统在感觉传导中的作用。 “直肚肠”与蠕动冲 MM吃饭很慢,一顿饭一般要吃半小时。但MM有个坏习惯,吃饭还没吃完,往往腹痛难忍,

生理教学中临床知识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616843297.html, 生理教学中临床知识的运用 作者:王静刘艳荣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3年第06期 生理学是一门与临床联系非常密切的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可为进一步学习病理学、药理学及临床各门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许多疾病的临床症状,都可以用生理学的知识来解释。就生理教学中临床知识的运用做了阐述和说明。 生理教学临床知识应用生理学是医学的基础课程之一,但是,生理学的教学内容较为复杂和抽象,使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将临床知识应用到生理教学当中,突出生理学学习的实际意义,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 一、生理教学的重要性 生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病理、药理、临床医学打基础,是一门重要的医学理论基础课程,也是医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医学生理学的知识理论与临床医学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要认识疾病的病理变化,必须先认清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反过来,认识了人体正常生理机能之后,可以更好地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著名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指出:“医学是关于疾病 的科学,而生理学则是关于生命的科学。所以后者比前者更有普遍性。”由此可见,生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正是生理教学在医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所以生理教学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的重视,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学好了生理学,才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医务工作者,才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二、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 生理学的教学课本过于理论化,知识抽象难懂,用词较为专业复杂。理论性太强的学习内容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太多的障碍和压力,在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中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过于理论化的课程内容,虽然维持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可以与医学的别的理论相结合,但是也属于抽象难懂的刻板教条,而不是有血有肉的知识理论。整编教材的人员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多次的教材改革也没有克服教材生涩难懂,理论性强的缺点,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注意的。 2.缺乏与临床知识相结合 生理教学中学习到的生理机制、生理特点、生理概念、理论知识等都少有与临床实际病例相结合的,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分离,更不利于生理理论的学习。学生只能死记硬背难懂的生理知识点,不仅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还忽视了临床实践的学习。理论不能结合实践的教学模

生理功能的调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 人体和复杂多细胞动物的细胞直接生存于细胞外液中,而不与外环境发生接触。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养料由细胞外液提供,细胞的代谢产物也排到细胞外液中,而后通过细胞外液再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由此,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细胞的生存对内环境条件的要求很严格,内环境各项因素的相对稳定性乃是高等动物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然而,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由于细胞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本身不断扰乱内环境的稳态,外环境的强烈变动也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为此,机体的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排泄等生理功能必须不断地进行着调节,以纠正内环境的过分变动。 一、神经调节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感受器是接受刺激的器官,效应器是产生反应的器官;中枢在脑和脊髓中,传入和传出神经是将中枢与感受器和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参见第十章第二节)。例如当血液中氧分压下降时,颈动脉等化学感受器发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至呼吸中枢导致中枢兴奋,再通过传出神经使呼吸肌运动加强,吸入更多的氧使血液中氧分压回升,

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反射调节是机体重要的调节机制,神经系统功能不健全时,调节将发生混乱。 巴甫洛夫(лавдов)将反射分成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两类。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同类动物都具有的,是一种初级的神经活动。上述呼吸反射就是一种简单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按照它的生活条件而建立起来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例如,工人进入劳动环境中就会发生呼吸加强的条件反射,这时虽然劳动尚未开始,但呼吸系统已增强活动,为劳动准备提供足够的氧并排出二氧化碳。所以,条件反射是更具有适应性意义的调节。 二、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就是机体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这器官组织的某些特殊的反应。许多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各种激素,就是借体液循环的通路对机体的功能进行调节的。例如,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组织、细胞的糖与脂肪的新陈代谢,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内环境血糖浓度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这种体液调节。 有些内分泌细胞可以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应。例如,当血钙离子浓度降低时,甲状旁腺细胞能

生理复习题(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2.静息电位: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3.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4.阈值: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5.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6.兴奋性: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7.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8.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9.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10.搏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11.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12.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13.房室延搁:心脏内兴奋传导经过房室结时传导速度缓慢、占时较长的现象。 14.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侧壁的压强。 15.组织液有效滤过压:生成的组织液的滤过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16.胸膜腔内压:指肺与胸廓之间潜在而密闭的腔隙间的压力。 17,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18.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实际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19.基本电节率:又称慢波电位,是消化道平滑肌特有的电变化,是细胞自发性节律性去极化形成的。 20.胃排空:在胃内形成的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1.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处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的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22.体温:体温分为表层温度与核心温度。一般临床上所说的体温是指身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23.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24.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25.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26.牵涉痛:指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某远隔体表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27.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28.去大脑僵直:在麻醉动物中,于中脑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角弓反张状态,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29.激素:是由腺体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合成与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30.激素的允许作用:某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没有直接作用,但其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物效应的必要基础,这是一种支持性作用。 二.简答题和问答题 1.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如何进行调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神经调节起主导,特点迅速,精确,短暂,主要调节肌肉和腺体活动。神经调节以反射形式进行,体液调节的特点为缓慢,持久,弥散,主要调节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生殖。体液调节有远距分泌,

生理功能的调节控制.

生理功能的调节控制 关键词:调节控制本世纪40年代,通过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研究各种工程技术的控制和人体的各种功能调节,得出了一些有关调节和控制过程的共同规律,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这就是控制论(cybernetics)。运用控制论原理分析人体的调节活动时,人体的各种功能调节可分为三类控制系统。一、非自动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open-loop system),其控制部分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能反馈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例如在应激反应中,当应激性刺激特别强大时,可能由于下丘脑神经元和垂体对血中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减退,亦即糖皮质激素血中浓度升高时不能反馈抑制它们的活动,使应激性刺激能导致ACTH 与糖皮质激素的持续分泌;这时,肾上腺皮质能不断地根据应激性刺激的强度作出相应的反应(参见第十一章)。在这种情况下,刺激决定着反应,而反应不能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无自动控制的能力。非自动控制系统的活动在体内不多见。二、反馈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open-loop system),其控制部分不断接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给控制部分,改变着它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具有自动控制的能力。图1-1是反馈控制系统的模式图。图中把该系统分成比较器、控制系统、受控系统三个环节;输出变量的部分信息经监测装置检测后转变为反馈信息,回输到比较器,由此构成闭合回路。在不同的反馈控制系统中,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或机械信号,但最重要的是这些信号的数量和强度的变化中所包含的准确的和足够的信息。参考信息即输入信息(Si),它和反馈信息(Sf)比较后,即得出偏差信息(Se)。三者的关系为:Se=Si Sf如果是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则Sf为负值;如果是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则Sf为正值。图1-1反馈控制系统模式图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如出现一个干扰信息(Sd)作用于受控系统,则输出变量发生改变,导致该反馈控制系统发生扰乱;这时反馈信息与参考信息发生偏差,偏差信息作用于控制系统使控制信息(Sc)发生改变,以对抗干扰信息的干扰作用,使输出变量尽可能恢复到扰乱前的水平。例如,人体的体温经常可稳定在37°C左右,就是负反馈调控作用的结果。现在认为下丘脑内有决定体温水平的调定点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发出参考信息使体温调节中枢发出控制信息来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体温维持在37°C左右。如果人体进行剧烈运动,产热突然增加(即发生干扰信息,使输出变量增加)体温随着升高,则下丘脑内的温度敏感(监测装置)就发生反馈信息与参考信息进行比较,由此产生偏差信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从而改变控制信息来调整产热和散热过程,使升高的体温回降,恢复到场37°C左右。 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则处于再生状态。正反馈控制系统一般不需要干扰信息就可进入再生状态,但有时也可因出现干扰信息而触发再生。例如,出现一个干扰信息作用于受控系统,则输出变量发生改变,这时反馈信息为正值,导致偏差信息增大;增大的偏差信息作用于控制系统使控制信息增强,导致输出变量的改变进一步加大;由于输出变量加大,又返回来加大反馈信息,如此反复使反馈控制系统活动不断再生。分娩过程是正反馈控制系统活动的实例。当临近分娩时,某些干扰信息可诱发子宫收缩,子宫收缩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