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研究涉及的四方面问题

劳动价值论研究涉及的四方面问题
劳动价值论研究涉及的四方面问题

J an 1,2009

NO 11G eneral 191甘 肃 理 论 学 刊G ansu Theory Research 2009年1月第1期 总第191期经济理论与实践

劳动价值论研究涉及的四方面问题

卫兴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91)

[收稿日期]2008-10-21

[作者简介]卫兴华(1925—),山西五台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

程课题组主要成员。

[摘 要]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体系的重要基石,由劳动价值理论扩展的剩余价值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建立的理论依据。笔者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基本理论研究,理论争鸣,理论深化以及创新研究。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争鸣;创新

[中图分类号]F01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09)01-0064-04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体系的重要基石,

由劳动价值理论扩展的剩余价值论,是科学社会主义

建立的理论依据。中外学者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讨论和

争论,一直在继续,意见分歧很大。正确理解并继承和

发展这一理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

深入研究。笔者发表了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系

列论著,共30余万字,现将其汇编出版,是专题研究性

的。这样可减少一般性论述的内容。每一专题都有针

对性和研究性,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成果的内容,

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针对有关讨论中笔者认为对马克思

劳动价值理论的某些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产生误解和错解的观点进行辨正,力求还马克思恩格

斯有关理论的本来面貌。兹举一例:有些学者将商品

经济中表现为交换价值或价格的“价值”范畴,与哲学

文化涵义上的“价值”范畴如实用价值、科学价值、价值

判断、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等混同起来,用后者取代前

者,出现概念和理论混乱。例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

动工资研究所编写的研究报告:

《劳动价值与分配新论———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一书中,对价值概念这样界定:“广义的价值是指人们

对各种事物是否对已有用及其有用程度所做出的判断”。“我们可以对商品价值重新下一个定义,即商品价值是商品功能满足人民物质、精神生活和生产消费需求的作用。”作者还将用这一观点所写的东西在《经济日报》上发表过。这种对价值概念的界定,就是凡对人有用的、有意义的事物就是价值,是用使用价值界定价值,将使用价值和价值混同了,请看作者的具体说明:“氧气、阳光、水分是人类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因而具有价值;绿树、青草、鲜花、秀美的风景,是人类良好的生活环境,因而具有价值;……在敌我双方作战中,一个险要的地形对于守方而言就具有有利防守的价值……”[1]这完全离开了商品价值的本义,商品价值是价值的基础,要表现为市场价格,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试问:人们每天吸氧气、沐浴阳光,支付多少价格?敌我作战的有利地形,价格多少?价值规律在这里起作用吗?这样混淆经济学概念和理论是非,用以否定劳动价值论,还自称为“价值新论”!类似的价值高论,在我国的劳动价值论讨论中,时有所见,需要从基本理论上予以澄清。澄清与辩正工作,既包括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内部怎样准确理解和把握经典作家理论思想的交流与讨论。也包括对否定马克思经济学说的观点的理论是非的争鸣。第二方面,是针对大张旗鼓地公开否定和批判马4

6

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有代表性学者及其著作,进行理论辨别与争鸣。笔者认为,某些学者如果不赞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主张生产要素价值论或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等,作为学者有他的选择自由。甚至他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整个经济学说,也不能强求一律。之所以要执意对之进行争鸣的主要原因是:有的学者没有认真去研究和按其原意把握马克思的有关理论观点,而是随意凭主观愿望和偏好,任意错解曲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硬把经典作家明确地讲清楚的理论观点,说成是没有讲过,进行歪曲;又把经典作家根本没有讲过也不会去讲的一些违背常理和事实的荒谬观点强加之于他们,刻意进行糟蹋,还信口开河地断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我国“左祸”的根源,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瓶颈”、障碍,进而肆意对其批判和挞伐。这是马克思主义学界所不能也不应容忍的。出于一种责任感,便起而应战。

第三方面,是力求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劳动价值理论的更为丰富的和一些深层次思想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价值论具有博大精深的内容。在我们一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和著作中,只从浅层次上进行了转述,以致近年来在价值理论的讨论中,有些有社会影响的学者和人士对马克思的一些重要思想观点茫然不知,竟在大报刊上发表一些误解和错解马克思有关理论的观点。如说什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体力劳动价值论,不承认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是生产价值的劳动,说马克思认为一切非劳动收入都是剥削收入,而剥削就是罪恶,就要“剥夺剥夺者”,就要消灭之。据此论证,我国鼓励发展的私营和外资企业,都是没有剥削的社会主义经济。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挖掘马克思有关劳动价值论的系统的和多层次的观点。比如,马克思明确指出一切社会化的分工协作劳动是“总体劳动”,在整体劳动者中,既包括一般工人,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如工程师、管理人员等等。马克思甚至肯定如果资本家亲自管理企业,其管理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是许多人共同劳动中所必要的指挥劳动,具有生产性;二是为了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也需要管理和监督,这又具有剥削性。而其指挥劳动的生产性会与工人的劳动一样也创造价值。过去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和一般论著中长期没有注意到马克思的这类观点,笔者20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上海财经大学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中引证马克思的这种论断分析我国的私营、外资企业的管理劳动性质时,有的学者感到新异甚至怀疑。马克思一方面

揭示资本主义对剩余价值的剥削,但又肯定资本主义剥削方式比起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剥削方式来,是一种进步,并具体说明其进步性表现在三方面。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文明表现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同奴隶制和农奴制相比,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也就是有利于为转向新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新的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严格地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某种社会制度、私有或公有、剥削或非剥削、前资本主义剥削或资本主义剥削的是非功过的。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制度更替看作是“自然的历史过程”即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过程,他是从生产力标准而非从道义标准来评判各种社会制度的先进或落后以及相关的剥削的是非的,恩格斯认为,作为私有制的和野蛮剥削制的奴隶制,取代公有制的、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原始氏族制度,“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中,理论界发生了对于我国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是否存在剥削的争论。其实,只要从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就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我的观点是:用“要素价值论”否定剥削的存在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也不符合事实的观点。应区分合法剥削和非法剥削两种,私营和外资企业存在资本对雇用劳动的剥削不应否认。只要是合法经营,存在合法剥削不能看作是“罪恶”,从而也不存在进行剥夺与消灭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违反劳动法、进行非法剥削情况,这种情况不应听之任之,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引导、监督与改进,切实保护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四方面,是力求结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与新特点,在继承和遵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意见。主要有以下两点。

11对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的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马克思肯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而且提出科学是生产力,但只做了一般的论述。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体力劳动的作用趋于缩小,而脑力劳动特别是高科技劳动和高级管理劳动的作用日益增强。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劳动特别是高科技劳动作为高级复杂劳动,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或超额价值,高级管理劳动也是高级复杂劳动,不仅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且在实现商品及其价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高科技发明与创造,用于生产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会大

56

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可以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地增加社会财富。因此,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应按照高级复杂劳动的社会贡献给予相应的较高的报酬,是合理的和必要的。

21拓宽生产劳动的范围。马克思当时着重研究资本主义商品价值关系,进而研究资本与剩余价值关系。资本主义之所以成为资本主义,在于出现了产业资本首先是工业资本。马克思把工业资本称作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普照的光”。资本主义前就存在的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现在都演化成围绕产业资本运行和为其服务并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资本职能。而产业资本是从事物质生产的资本。出于当时研究的任务与范围,马克思把生产劳动界定为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包括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从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物质生产劳动的范围在不断缩小,而生产精神产品和商业服务等劳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有的可为物质生产服务,如科技发明与创新,而更多的是独立存在的部门,如教育、文化等部门。我主张除物质生产劳动是重要的基础性的生产劳动外,应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也作为生产劳动,可称作精神生产劳动。精神产品有的可转化为物质产品,如出版书籍、发行音像制品等。有的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天然相统一,如书法与绘画等,但这种产品依然是精神文化产品,不在马克思所界定的物质生产劳动领域之列。有的精神产品独立于物质产品之外,如教师讲课、文艺表演、电台广播等。

马克思当时的理论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本质,为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理论支持。所以,以产业资本作为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典型进行剖析,而将资本主义社会非经济领域的劳务,一般看作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如官吏、军警、牧师、法官等等。当时的为生活服务的劳动,一般不是服务于无产阶级,而是主要服务于资产阶级,所以马克思也不会对其着力分析研究,看重其社会经济意义,一般会将其归之为非生产劳动了之。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保护和鼓励一切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即使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劳务活动的范围和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具有了新的特点。

据此,笔者将一切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划分为四类。

11物质生产劳动。包括既生产物质使用价值又生产价值的生产劳动,也包括非商品经济关系中只生产物质使用价值而不生产价值的生产劳动。

21精神生产劳动。在非商品关系中,这种生产劳动只生产精神产品即精神文化方面的使用价值,而不生产价值,因为不发生商品价值关系。如公办学校的教师讲课、辅导等。在商品价值关系中的精神生产劳动,可以将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统一于一体,如出版学术著作,制售书画作品和工艺品等。至于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发明,设计师的建筑设计或新产品设计,这种精神产品可转化为物质产品。

31商业服务劳动。这类劳动是否也属于生产劳动并创造价值?马克思只承认流通领域中的包装、保管、运输等是生产价值的生产劳动,否认为商品买卖服务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认为商业工人的工资是由产业资本的剩余价值转移过来的部分。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引起学者们注意的问题和矛盾,即如果商业工人的劳动不生产价值,那么商业工人的劳动力的价值永远在市场上不能实现。这样,产业资本批发给商业资本的商品价值,加上转让给商业资本的剩余价值,再加上商业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其总价值会永远大于商业资本出售品的价值,这一问题笔者曾专门著文做了具体分析与论述。所以,我主张拓宽生产价值的生产劳动范围,不能一概否认商业服务劳动是生产劳动,也难以证明其所占比例不断扩大的非物质生产劳动,其收入分配都来自所占比例较小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剩余价值。在经济学界,主张拓宽生产劳动范围的意见在增多,但笔者不赞同一切服务或全部“第三产业”的劳务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应当肯定,一切从事服务的劳动力都有价值。但有价值是一回事,是否创造新价值是另一回事。非商品关系中的服务不存在价值关系,如家务劳动、政府机关的勤杂服务等。商品价值关系中的服务,如赌场和其他不健康场所的服务,也不能认为是生产价值的生产劳动。寺庙、舞厅、卡拉O K 厅等的服务,也很难说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

41社会公务劳动。如党政军警官员、公检法人员等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一般说来,既不生产物质产品,也不生产精神产品。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这种劳务的评价,不同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国家机器的人员的评价,它们是社会所必需的,在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稳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上,服务于人民的有益的劳动。有些领导层机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出思想、出理论、出政策,是高层次的精神产品,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转化为社会经济利益。

要消除一种误解:以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比不创造价值的劳动地位更高、贡献更大。马克思并没有这样的论断,经典作家原认为,在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

66

济中,商品生产消亡,劳动不再形成价值,而社会主义“自由人联合体”中不形成价值的劳动,比起资本主义创造剩余价值受剥削的雇佣劳动来,是地位更高,作用更大的劳动。无论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煤矿工人的劳动是切实的创造价值和财富的生产劳动,但不会有人认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一定比不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科学家、数学家更高。

此外,笔者认为,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需要注意两条原则,即政治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如果认同否定和批判劳动价值论的某些学者的观点,代之以“生产要素价值论”,即地租是土地创造的,利润利息是资本创造的,工资是劳动创造的,只要按各要素创造的价值获得收入,谁也没有剥削谁。如果雇工的收入超过了劳动力的价格,就会剥削地主和资本家。按此理论逻辑,我国进行土改,消灭封建地主阶级,以及进行三大改造,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和封建地主经济,都是不正确不应做的事情了,是无理侵犯了地主和资本家阶级正当权益,连根据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党、搞社会主义、建立公有制,都是没有理论根据和事实根据的事情了。共产党人如果否定劳动价值论,认同要素价值论,必然导致政治上自我否定的结果。

主张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劳动价值论,不是和不能只考虑上述政治性原则。还必需考虑科学性原则。而科学性原则是政治性原则的基础和立足点。笔者确认和相信劳动价值论比起生产要素价值论、供求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等价值理论来,要更为科学。在自己的论著中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也应指出,劳动价值论不能停留在马恩已有的论著中,它确实需要发展与创新,不能赞同句句是真理式地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的学者对拓宽劳动价值论于物质生产领域之外,进行批驳,说是在否定劳动价值论,必然导致否定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种治学态度实在不敢苟同。劳动价值论还有许多需要发展的空间,还有一些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回答,面对某些现实问题,它的解释力和说服力还不够充分。比如,马克思称之为“虚假的社会价值”的土地级差地租,固然可用价值规律理论说明,但这部分超额价值究竟该归功于优质土地的肥沃程度,还是归功于耕作的劳动。如果归功于劳动,那么在国营农场中,农工在优等地上劳动是否应比在劣等地上劳动报酬更多些?劳动相同、产量和价值不同,但按劳分配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不会因在优等地上劳动就多给报酬。笔者在论著中提出了一些难点疑点问题,试图自问自答,但连自己也不够满意。希望就教于同仁们,求得更好的解答。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编写的研究报告.[DB/ OL]劳动价值与分配新论———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34页。

F ou r Asp ects on the Study of Labor V alu e T h eory

WEI X ing2hua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91,China)

Abstract:Marx’s labor value theory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in the economics of the system.The theory of the re2 sidual value from the expansion of the labor value theory is a theo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m.The author’s the study of Marxist labor value theory is mainly in four aspects.That is the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con2 tend,as well as deepening the theory of innovative research.

K ey w ords:labor value theory;contend;innovate

[责任编辑:支建强]

76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b517049385.html,/) 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编辑]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编辑]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论析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

论析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 【论文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论;知识;知识经济;价值;商品价值;商品效用 【论文摘要】通过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关系,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认识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认识知识经济的作用,认识商品价值与商品效用的关系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0引言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它首当其冲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因此,我们利用马克思这一理论基石需要联系当代的实际,加以深化和发展,与时俱进,才能继续保持和发挥它的理论生命力。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1正确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马克思一再明确指出,劳动(指抽象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这个“劳动”。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成了除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之外的另两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脑力劳动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型、知识应用型、技术创新型和经营管理型等。在新世纪里,现代劳动的知识含量空前增大,劳动的创造性日益提高,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我们对当代社会劳动形式这一新特点,在分析、研究劳动创造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作为一个整体,其内涵主要由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熟练操作劳动三部分复杂劳动构成。不同层次的复杂劳动,在创造价值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外延上,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分工的细化,间接生产劳动将会越来越多地从直接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它在生产劳动整体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过去只把直接生产劳动看作价值源泉已不符合实际了,现在应该明确:不论是直接劳动还是间接劳动(包括服务性劳动),都是劳动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深化认识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早就肯定了生产力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新发展。随着现代劳动中的知识含量比重越来越高,知识在商品价值的形成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可见,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条件下,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密切。 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培养(主体化)和产品生产(客体化)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劳动力,知识越丰富,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的价值水平也就越高。形成劳动力价值的劳动,主要来源于教育部门,此外也部分地来源于劳动者家庭及其本人。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劳动力价值应该是整个社会价值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知识转化为活劳动以后,形成更复杂、更高效率的劳动,它所生产的产品(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等),也就包含着比简单劳动创造出高得多的倍加的价值。正因如此,社会收人的分配应该向从事复杂劳动的脑力劳动者倾斜,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现实经济活动中的知识有两种存在形态,即活劳动形态和物化劳动形态。前者主要表现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知识分子的劳动,后者主要表现为有较高知识含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辅助性用品等。两种不同形态的劳动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活劳动形态的知识直接创造了商品的价值,而物化劳动形态的知识虽为商品价值的增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但其本身价值则不能增殖,只能转移到活劳动所创造的商品价值中。活劳动的知识是创造科技含量高的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但这种价值创造必须与物化劳动的知识相结合,才能变成现实。 3知识经济的作用

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劳动价值论;经济改革;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提出来的关于解释私有制主导下的工人工资大大低于工人创造的价值原因的理论,创造性地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找到了资本剥削劳动的根源,揭示了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要指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基。经济现象往往能够带来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变动,经济层面的矛盾往往容易激化为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开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期、机遇期、挑战期,深入研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构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偏颇不足。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马克思是在批判和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与最终归宿

第十二节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与最终归宿 到底是什么创造了价值?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劳动价值论与非劳动价值论两大理论阵营。第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无论是劳动价值还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种观点认为,劳动只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第三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人类天生赋予的、意识决定的,意志与理念决定价值的存在与否。目前,理论界人士普遍认同的是第二种观点,其实这种观点是一种典型的非劳动价值论,或者说是一种不彻底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基本概念的分化与整合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商品与货币,这样就出现了价格和价值问题,这些客观存在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就形成了模糊的、朦胧的价值观念。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粗略地区分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概念,认为每种货物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货物本身所固有的,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用途;另一种是可以用来进行交换的用途。他还明确提出“一切物品都必须有一个价格;这样才会始终有交换,因而才会有社会。事实上,货币就像尺度一样,使物品可以通约,从而使它们相等。因为没有交换就没有社会,没有相等就不能有交换,没有可通约性就不能相等”。亚里士多德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中发现了等同关系,但是他未能发现这种等同关系究竟是什么。 奥古斯丁提出了“公平价格”概念,实际上指的是平均价格。马格努将公平价格看成是与生产商品时的劳动耗费相等的

价格,认为只有劳动耗费相等的物品才可以相互交换。他第一次提出了应该以劳动耗费作为商品交换之基础的理论。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论文关键词】深化;劳动价值论;活劳动;价值源泉认识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基础之上的。劳动创 造价值的理论是由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经历了威廉?配第、亚当? 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多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发展,最终由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价值论科学的体系。新时期,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在于坚持价值来源于 活劳动的一元论,确立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的劳动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也是 生产性劳动的观念,并且做好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因为各个产业 发展的不协调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是马克 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有关于政治 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是构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对于劳动价值论,在新 时期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与演进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由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奠定的。 (一)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 1,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 考察了商品价值问题,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因为劳动,从而确 立了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时间成反比;认识到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认识到商品价值量取决于劳动,也意识到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决定的。 2,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 不同的范畴;其价值和价格概念也含混不清;没有把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创造 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区分开来;把使用价值及价值混为一谈。 (二)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理论有所发展 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斯密明确提 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 还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做了一定的分析。但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也有不彻底性,他认为:(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2)商品的价值是由 交换时所购买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3)商品的价值是由“多种收人”,即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的。斯密的第三种价值决定论被后人称为“斯 密教条”。 (三)大卫?李嘉图提出了在资产阶级限度内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是英国古 典经济学完成者 大卫?李嘉图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有了更正确的认识,实际上他是把使用价值看作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并且他始终坚持商品价值是由劳 动时间决定的观点,对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他同意斯密 的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人”,但不同意“三种收人”决定价值。但李嘉图 无法从价值规律的范畴内说明价值规律同利润规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无法解 决价值规律同平均利润之间的矛盾。所以说,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 价值论不能完整的解释价值规律。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甘细文 (政法系11法学学号:1140202008) [摘要]:本文是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述课题。文中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并强调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价值商品经济发展当代意义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以19世纪英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模本的,近一个世纪之后,劳动在内涵与形态上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创造价值的机理也不可能一成不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发展的眼光看世间万物,不断创新和完善理论,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任何不加分析的肯定和否定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对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在否定中获得突破,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乃至世界发展进步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中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我似乎更为感兴趣吧。它包含了当代经济学的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学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掌握基本价值规律原理是是十分必要的。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实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俩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着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马克思之前,亚当斯密已经认识到商品的二要素,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大卫李嘉图甚至已经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 (一)使用价值与价值

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包括诸多范畴: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载体、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价值转形、价值规律、国际价值等。这里仅限于《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对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商品拜物教性质作概述。 ——题记[摘要]商品包含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由劳动决定,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人类劳动包括两重性质:具体的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商品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发展,最终产生货币,确定了商品价格形式;由于商品社会的发展,人们被商品拜物教性质迷惑;商品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本质上不过是人的社会经济关系被颠倒的表现为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一般等价物、货币、商品拜物教 [正文] 总论 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理论。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商品归结于二重形式的劳动,即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实在劳动或合乎目的的生产活动,把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或相同的社会劳动。 威廉·配弟第一个将劳动与价值结合在一起。他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劳动;但他受了货币主义的束缚,把交换价值看作了货币,认为劳动生产的直接就是商品。

布阿吉尔贝尔用劳动时间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尽管他把物化在商品交换价值中并用时间来衡量的劳动同个人直接的自然活动混为一谈”。1[1] 亚当·斯密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不将使用价值或物品的效用看作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认为商品价值等于该商品所能换得的劳动量。他力图说明私人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却错误地认为分工以私人交换为前提。 西斯蒙第强调指出了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还指出:“我们经济进步的特征”在于把价值量归结于必要劳动时间。2[2] 大卫·李嘉图则从分析和批判斯密的理论出发,特别接受并发展了斯密的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他把劳动价值理论不仅用来说明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等问题,而且用来说明工资、利润、地租以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问题。虽然李嘉图纠正了斯密的一些错误,但他对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仍有很大误解。 最后,马克思完成了劳动价值论体系。“马克思不仅把劳动当作价值尺度,用它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且把劳动当作构成价值的实体,认为价值就是凝结或物化的人类一般劳动。”3[3]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这是因为,研究资本主义的重点是财富的特殊的社会形式,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简单、最普遍也是最复杂的范畴,集中的体现了此特点;而且研究商品可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演进规律。 从商品开始分析,符合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要求。 “每个商品首先表现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4[4] 商品首先是有用的,即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它可以瞒住人们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偏好;物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在不同方面有用,即使用价值具有多样性;使用价值必须在消费中才能实现。使用价值虽然是商品价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其并不构成价值。它直接是表现一定的经济关系——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而效用价值论是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的基础理论。本文通过梳理和比较两种价值理论的由来及发展历程,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应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并吸收效用价值论的合理成分,推进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比较 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3-0031-04 价值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不同的学术流派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价值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对这两种价值理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正确认识和评价效用价值论,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种价值论的产生背景 (一)劳动价值论的产生背景 15世纪英国在新航路发现后,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羊

毛价格迅速上升,养羊比经营农作物更有利。这促使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驱赶农民,圈占大片土地以经营牧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农民变成了一无所有的流浪者,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流入城市,进入资本家开设的工厂做工。持续近两个世纪的圈地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学者逐渐认识到过去那种仅仅根据商品的价格差来理解利润的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于是开始从现实经济现象出发,尝试寻求一种解释价格和利润的新方法与新理论。在探索过程中,学者逐渐发现商品交换时价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他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思想。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著名论断。大卫?李嘉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并对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二)效用价值论的产生背景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市场经济;发展意义;[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发现剩余价值,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为我们正确理解商品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在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论述劳动价值论以及其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了意义。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通过劳动价值理论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也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我们也都知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创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很多年,现在的社会与当时马克思生活的社会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它所展示的市场经济规律可以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虽然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

论的热点,也出现了不少争议,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真分析和梳理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那么我们也会受益匪浅的。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提出背景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当时英美法等主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未被发明更不用说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论价值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二、马克思价值论 1、马克思价值论的一般认识 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由抽象的劳动所凝结。劳动价值论吧价值定义为人类劳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范围内“不能说劳动创造价值”,《资本论》也没有“劳动创造价值”的语句,只是说:具体的人或者劳动者能创造价值[1]。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也就是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内容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马克思赖以揭示剩余价值来源、阐明剩余价值的本质。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深化认识 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实践过程中与新的国际环境中,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放的继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动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挑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经济成份的调整与变化,第三产业的兴起与扩大,企业家阶层的产生和增加,生产要素的参与分配与智力劳动的收入增加,以及其他一些新的经济现象的不断出现,人们自然而然地提出了100多年以前曾经应运而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否还能解释或指导当今中国的现实经济生活。因此,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任务。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就必须要正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矛盾及其规律、理解资本

主义经济运行及其基本特点的重要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不仅要运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而且还要运用于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当今时代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经济的知识化,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等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就必定是发展和开放的理论。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在马克思的分析中,社会劳动有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之分。生产性劳动即创造价值的劳动,非生产性劳动即不创造价值的劳动。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生产性劳动只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因此,马克思当时将服务行业的劳动列为非生产性劳动的属性,尽管马克思也认为其中的许多劳动是社会必需的。高新技术本身有价值,而且可以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但不创造价值。如一项发明专利、一份研究报告、一个设计方案、一个电子软件等。都是人类劳动(主要原因是脑力劳动)的产物,而且往往是复杂程度很高的活劳动的结晶,高新技术一旦在生产中运用就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如生物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既能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又能够极大地提高产量。但高新技术本身不会创造价值,价值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在商品的交换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同样是生产劳动,同样要创造价值。产品有有形产品也有无形产品,精神产品是无形产品,随着社会进步,精神产品会越来越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何敏 论文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字:劳动价值论;经济改革;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提出来的关于解释私有制主导下的工人工资大大低于工人创造的价值原因的理论,创造性地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找到了资本剥削劳动的根源,揭示了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要指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基。经济现象往往能够带来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变动,经济层面的矛盾往往容易激化为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开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的关键期、机遇期、挑战期,深入研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构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偏颇不足。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摘要:本文是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述课题。文中在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强调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价值经济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中国期刊杂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经济社会与人类劳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但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论的热点。因此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全面把握它的主要观点,了解其重要现实意义,并使它在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一)使用价值与价值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分析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人类的抽象劳动则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者的一定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则是构成价值的实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二)价值源泉 人的生产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而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却 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三)价值 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 时间。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四)价值转化为价格 价值的创造是在生产过程进行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则必须要依靠市场,在流通过程中得于实现,从而使商品的本质形态转化为现象形态。因此,就出现了价格与价值、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甚至出现现象掩盖本质的假象。价值的本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几个问题的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近几年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中的焦点问题:是否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从价值源泉、价值形成和价值表现三个方面分析了人们在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时容易混淆的问题,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未过时,仍然是我们正确理解商品价值理论的基础。【英文摘要】Based upon the point at issue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theseyears on Marx’s Labour Value Theory——Is it only the labourthat creates value? the paper analysed the easily ——bewildered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sources, formation andrepresentation of Value,and raised its own view point on themsimultaneously. The paper holds that Marx’s Labour ValueTheory is not out of date, and that it remains the ground onwhich we understand correctly the Theory of Commercial Value.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源泉;价值形成;价值表现 Labour Value Theory/Value source/Value formation/ Valuerepresenation 【正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其中一个基本观点是: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且是活劳动。这一观点,在近几年学术界进行的有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中受到挑战。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换句话说,物质生产要素,诸如土地、机器、自然资源等是否也创造价值?在这场争论中,有的作者从维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善意目的出发,引经据典,使本来简单易懂的劳动价值论变得高深莫测;有的作者则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提出质疑,甚至有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包袱还是翅膀”的问题。从争论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来看,本人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它们是:价值的源泉问题;价值的形成问题;价值的表现问题。这三个问题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一旦混淆,极易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一关于价值源泉问题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且是活劳动,不是物化劳动。众所周知,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很明显,马克思在这里讲的是价值的源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中自始至终坚持这一正确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首先,从马克思揭示的价值的本质来看:马克思认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可见,只有人类劳动才会凝结成价值;第二,从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来看: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是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唯一尺度;第三,从价值量的变化规律来看: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劳动量的变化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改变,并不直接改变商品的价值量,而仅仅是改变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影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empirenews.page--]第四,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看: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所以如此,是因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它不仅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第五,从价值的展示形式来看:马克思认为,无论是剩余价值(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还是它的表现形式利润(包括商业利润、银行利润等)、利息、地租(包括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等,其来源都是雇佣工人的的剩余劳动。土地、机器设备、自然资源等非劳动要素,不管如何先进,如何丰富,都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也不是价值的源泉。由此可见,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个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早已解决。为什么现在又有人提出质疑呢?本人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质疑者混淆了价值源泉与价值形成的问题。二关于价值形成问题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等于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前者说的是价值源泉问题,后者讲的是价值形成问题。如果不了解两者的区别,就可能错将“价值源泉”等同于“价值形成”,从而否定价值形成过程中非劳动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得出“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的片面结论;或者错将“价值形成”等同于“价值源泉”,从而否定价值源泉的唯一性,得出“机器设备等物质生产要素也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错误结论。从价值源泉的角度来说,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

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综述与探索(一)

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综述与探索(一) 摘要:本文对两种深化劳动价值论的思路——从价值源泉入手提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和用扩大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来深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质疑,并对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提出新的思路,深化了的劳动价值论应该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理论体系:商品生产的劳动价值论和为商品生产服务的劳动价值论。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物化劳动生产劳动自党中央提出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以来,各大报刊杂志发表了许多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的文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观点:一个是从价值源泉入手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提出了物化劳动(或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一个是坚持价值源泉一元论,从扩大生产劳动内涵上拓宽劳动价值论的新境界。本文针对这两种观点谈点自己不同的看法并提出一种深化认识的思路。 一在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方面,学术界有学者提出物化劳动(或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甚至提出如果不承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障碍人们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这种观点认为“物化劳动具体表现为机器设备、厂房建筑、原材料、另配件及燃动力和各种辅助材料。”“如果物化劳动真的不创造价值,也就是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那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一生产力这个大命题就不能成立”〔1〕笔者认为这种深化认识思路是值得商榷的。 这是因为,持这种深化认识的观点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这种观点的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与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观点是一致的。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另一种比较晦涩的提法。其意图是为了回避马克思已经批判了的“三位一体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种观点在试图说明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时,还得借助物化劳动的载体—生产要素(机器等)来说明。 第二,此观点作为已破产的经济学观点从经济学说史上可以查证。麦克库洛赫就是一个代表。在面对理论和现实的差距时,李嘉图的追随者—麦克洛赫一方面坚持劳动创造价值,但另一方面认为劳动包括直接劳动和积蓄的劳动即资本等生产要素。这样,他表面上是维护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否定了李嘉图认为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这一科学的内核。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积蓄劳动创造价值”的翻版。 第三,物化劳动是已经物化为价值的人类劳动,它不创造价值只能转移价值。马克思对此已有明确表述:“唯一与物化劳动相对立的是非物化劳动,活劳动。前者是存在于空间中的劳动,后者是存在于时间中的劳动;前者是过去的劳动,后者现在的劳动;前者体现在使用价值中,后者作为人的活动进行着,因而还只处在物化过程中,前者是价值,后者创造价值。”〔2〕 第四,这种观点混淆了使用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马克思认为“土地是财富之父,劳动是财富之母”。即活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是创造物质财富或使用价值的,但不创造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不是同一个概念。邓小平同志讲“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力量。”小平同志讲这段话是说明科学技术在财富的创造或使用价值的创造中的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没有讲价值的创造,这是很严谨的。我们不能断章取义,以此证明物化劳动创造价值。 第五,物化劳动是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是抽象的人类劳动的概念符号。这种概念化的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是根本不可能创造价值的。从质上看,它根本不具有创造价值主体的性质。从量上看,已物化的劳动本身不仅不能创造价值,其自身的价值量时时刻刻也在贬值。例如,物化在机器中的劳动量,随着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原来物化在机器的劳动量相对于技术革新后的劳动量是要打折扣的。这也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述的固定资本的贬值。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 【论文关键词】深化;劳动价值论;活劳动;价值源泉认识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基础之上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由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经历了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多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发展,最终由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价值论科学的体系。新时期,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在于坚持价值来源于活劳动的一元论,确立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的劳动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的观念,并且做好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因为各个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是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有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是构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对于劳动价值论,在新时期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与演进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由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奠定的。 (一)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 1,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考察了商品价值问题,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因为劳动,从而确立了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时间成反比;认识到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认识到商品价值量取决于劳动,也意识到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决定的。 2,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不同的范畴;其价值和价格概念也含混不清;没有把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区分开来;把使用价值及价值混为一谈。 (二)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理论有所发展 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斯密明确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还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做了一定的分析。但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也有不彻底性,他认为:(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2)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时所购买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3)商品的价值是由“多种收人”,即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的。斯密的第三种价值决定论被后人称为“斯密教条”。 (三)大卫·李嘉图提出了在资产阶级限度内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 大卫·李嘉图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有了更正确的认识,实际上他是把使用价值看作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并且他始终坚持商品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观点,对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他同意斯密的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人”,但不同意“三种收人”决定价值。但李嘉图无法从价值规律的范畴内说明价值规律同利润规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无法解决价值规律同平均利润之间的矛盾。所以说,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不能完整的解释价值规律。 (四)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创立过程 马克思在巴黎期间的笔记中否定了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同时在方法论上反对李嘉图在价值理论中所用的抽象方法。在《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两个著作又开始承认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学说。随后在《1857一一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终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最终在《资本论》中完成了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建设工作。马克思创建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包括包括:商品二因素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价值量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