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前言

本课程内容体系:总→分,理论→实践一、概念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二、总论

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

三、理论

生态学基础

四、分论

重点介绍几个全球范围重要的环境问题

目录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第二章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第四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第五章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六章大气污染及防治

第七章噪声危害与微波污染

第八章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及对策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第一节环境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环境的含义

1、从哲学的角度

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它与其主体相互依存;它的内容随着主体的不同而不同。

2、从环境科学的角度

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的含义 (法定环境)

二、几个与环境有关的名词

1、环境要素(环境基质)

(1)定义

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通常指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2)环境要素的特点

最小限制律

等值性

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和

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出现的有先有后,但他们具有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特点。

2、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三、环境的分类

1、根据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可以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亦称第一环境。如原始森林。

次生环境:亦称第二环境。

破坏了原生环境

好于原生环境

2、根据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进行的分类

聚落环境

地理环境

地质环境

宇宙环境

3、根据环境的主体分类

以人类为主体

以生物为主体

4、根据环境要素的属性

自然环境(大气、水、土壤、生物、地质环境)、

社会环境(聚落、生产、交通、文化环境)

四、环境的功能特性

1、整体性

2、有限性

环境资源有限

环境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有限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其自身被清除出去,从而环境达到自然净化的目的,环境的这种作用称为环境自净。

3、不可逆性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4、隐显性

5、持续反应性

6、灾害放大性

第二节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定义和研究对象

定义: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其环境质量关系的科学。

对象:人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其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研究内容、任务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人类环境?包括那些内容?你对“环境”’一词有何认识?

2、我国环保法中环境的含义是什么?

3、环境有那些特性?试举例说明。

4、解释名词:环境质量、环境容量、环境自净

5、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及基本任务是什么?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学 一、绪论 1、环境科学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环境科学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科学。 (2)环境科学的特点:环境科学研究的中心事物是人,而客观事物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环境是与中心事物对应发生的,环绕于某个中心事物 周围的客观事物,中心事物的不同,则其环境不同。) 2、环境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 诞生条件、生存条件、生产生活空间、生活 生产资源 环境人 废弃物

“三废”:物质污染(化学性污染,具有累积性、滞后性) “两噪”、“一磁”:能量污染(物理污染,具有瞬时性 危害可能会变成永久性。) 3、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 (1 )人类诞生S “第一次浪潮”之前的环境问题 人类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居住在中低纬的洞穴中,其活动目的 是获得食物,维持生存和繁殖。通过生理代谢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能 量,对自然环境是只利用环境,但生存受到威胁。 (2)“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生态平衡失调 ①标志:新石器时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磨制石器如石犁、石锄的使用,产生了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3)“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①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4)“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污染转移 ① 标志:以电子工程和遗传工程等新兴产业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 4、污染转嫁的方式? (1)产业转移 (2)固体废弃物的越域转移

①危险性废物的越境转移 ②工业废渣的越境转移 ③生活垃圾的越境转移 (3)战争强加污染转移:如贫铀炸弹 5、自然环境的结构? (1)无机环境(非生物):大气、太阳、水、矿产(矿藏)、地貌 (2)有机环境(生物):植物(生产者;自养型生物)、动物(消费者; 异养型生物)、微生物(分解者;异养型生物) (3)营养级:第I营养级、第U营养级、第川营养级…… (4)食物链:草牧食物链(捕食链)和腐屑食物链。二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6、食物网的成因:(1)消费者和分解者的食性复杂(食草性、食肉性、杂 食性)(2 )资源共享(被捕食者) 7、金字塔型:随着营养级的增加,生物量减少,呈数量级递减,称十分之 一法则,所以生物量呈金字塔型。(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呈倒金字塔型, 极不稳定,需要以外境输入(如食物生物量),使其稳定。 8、能量流: 第一能量流:依附捕食链(太阳能) 第二能量流:依附腐屑食物链(化学能) 第三能量流:人为储存和地质矿化作用。 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环境学概论试题库

第一章环境学基础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壤、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2.环境的分类: 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1)自然环境: 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总称。 如阳光、空气、水、动物、植物等。 (2)社会环境: 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包括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3.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物质组分。 4.环境分类: ★聚落环境: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中心。 院落环境(西南地区的竹楼、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 村落环境(农村、渔村、山村) 城市环境:(城市)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土圈、水圈、和生物圈 相互制约、渗透、转化的交错带上。 自然地理环境(森林、草地、土地、水、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 队、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的统一体。)★地质环境: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部分。(矿物资源) ★宇宙环境: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星际环境) 5. 环境系统: 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 环境系统内外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化和交换:输入和输出。 6. 环境平衡(生态平衡):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或者说,在一定时空尺度内,系统的物质、能量的输入等于输出,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7. 环境的功能特性: (1)整体性: 人类环境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有限性: 空间、资源、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进入环境 的污染物量超出环境容量或自净能力时,就会环境恶化; (3)不可逆性: 能量流动不可逆,环境一旦破坏,不能彻底 回到原来的状态; (4)隐显性: 环境破坏的后果显现的时间性,如水俣病;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的分类 聚落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 区域环境(森林环境、草原环境、海洋环境、湖泊环境 城市环境、农村环境、开发区环境) 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 宇宙环境 3.八大公害事件的致污因子 烟尘,SO2,光化学烟雾,甲基汞,镉,煤尘重金属粉尘 4.当今全球性的三大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5.环境问题引发的第一第二次高潮 第一次:八大公害事件 第二次:全球性\广域性环境问题,大面积的生态破坏,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化学品的污 染及越境转移 6.标志环境科学产生的书籍 《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1.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 产生条件: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增长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计算公式:t 年后种群的数量为(N0为起始数量, t 为时间,Nt 表示t 年 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此方程画出的曲线开始时呈指数增长趋势,后来增长趋势 逐渐缓慢,最后(在接近环境容纳量K 时)达到比较稳定的 停滞水平,呈现“S ”形,所以又叫做种群增长的“S ”型 曲线。 种群数量由0→K/2值时,种群增长率增大 种群数量在 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种群数量K/2 →K 值时,种群增长率不断降低 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但种群数量达到最 大,且种内斗争最剧烈。 2.群落 概念:同一时间内,一定区域中不同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集合体 N t =N 0 λ t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课后题 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分类:原生的自然环境、经过人类的创造和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 2、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3、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环境问题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4、环境科学 是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 5、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多诺拉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伦敦烟雾、日本四日市哮喘、水俣病、痛痛病、米糠油事件 6、环境学的三大分支学科 一、理论环境学(环境科学方法论、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原理、环境规划和环境区划的原理和方法等。) 二、综合环境学(全球环境学、区域环境学、聚落环境学。) 三、部门环境学 第二章课后题 1、大气污染及类型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按污染范围划分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划分 据燃料性质和组成成分 (1)局部性大气污染 (2)区域性大气污染 (3)广域性大气污染 (4)全球性大气污染 (1) 还原型(煤炭型) (2) 氧化型(汽车尾气型) (1)煤烟型 (2)石油型 (3)混合型 (4)特殊型 (5)沙尘型 2、大气污染物及分类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分类:主要有一次污染物: SO2、H2S 、NO 、NH3 、CO 、CO2 、HF 、HCl 、C1—C12化合物 。 二次污染物: SO3、H2SO4、MSO4 、NO2、MNO3 、醛类、酮类、酸类。3、影响大气污染程度的因素 4、还原型烟雾和氧化型烟雾的主要区别。 (一)还原型(煤炭型) 主要污染源是燃煤。主要污染物是SO2、CO 和微粒物质,它们遇上低温、高湿的阴天,且风速很小并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时,一次污染物扩散受阻,易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型烟雾。伦敦烟雾事件 (二)氧化型(汽车尾气型) 污染源主要是机动车和机动船。主要污染物是NOx 、CO 、HC 化合物、O3、醛类、PAN 等。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夏季晴天,交通污染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典型的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它对人体、动植物、材料均会产生破坏作用,并且严重影响大气能见度。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5、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大气环境 第三章 水体环境 第四章 土壤环境 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 第七章 环境规划 第八章 全球环境问题 第九章 人口与环境 第十章 能源与环境 第十一章 资源与环境 第十二章 持续发展与环境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学 1、如何理解环境的含义? 从哲学上讲: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因中心事物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与人类有关的周围事物,即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2、环境要素的含义及其特点? 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中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但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即环境组成的最小单位 特点 ①最差(小)限制律 ②等值性 ③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 ④环境诸要素出现有先后,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3、环境的功能特性有哪些? 一、整体性二、有限性三、不可逆性四、隐显性 五、持续反应性六、灾害放大性七、可塑性 4、何谓环境本底值、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 (1)、环境的本底值 环境在未受污染影响时,环境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的正常值,称为环境的本底值。 (2)、环境容量 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称为环境容量 (3)、环境的自净能力 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由于环境对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而逐步被转化为无害物质,此种作用称为环境的自净能力。 5、举例说明环境的隐显性、持续反应性和灾害放大性。 隐显性 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其危害的后果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显露出来,这便是环境的隐显性。除了某些重大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事件(森林大火、农药厂事故等)可直观其后果外,其它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对人类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例如,日本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需要经过20年的时间才显现出来;又如DDT农药,目前各国均已停止使用,但已进入生物圈和人体中的还要经过几十年,才能从生物中彻底排除。 持续反应性 环境的持续反应性,表现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不止危害一次,往往多次危害。 例如:有些污染物、污染因素侵犯人体或其它生物体,不仅危害受害者本身而且会产生遗传变异,造成对一代乃至后世几代的危害。目前中国每年出生缺陷婴儿300多万,这可能与环境污染有关。 再如中国黄河流域,在几千年前把生态平衡破坏了,至今仍给炎黄子孙带来无尽的水旱灾害 灾害放大性 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有些情况开始时,危害不大,但这种污染与破坏,经过环境的放大作用,其危害程度会明显地加大,这便是环境的灾害放大性。 例如,某河流的上游小片森林被毁坏,则可能造成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化石燃烧燃料,释放出SO2和CO2,终于酿成了酸雨和温室效应;使用氯氟烃(氟里昂)导致臭氧耗损,可见环境的灾害放大性是何等的严重。 环境的持续反应性和环境的灾害放大性也可入并入环境的隐显性中,是隐显性的两个特例 6、环境的有限性包括哪些 有限性 1、环境的本底值 2、环境容量 3、环境的自净能力 7、如何理解环境质量的含义? 环境质量 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人类常用“环境质量”的好坏来表示环境遭受污染或破坏的程度。显然,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环境质量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城市环境质量、生产环境质量和文化环境质量等。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 1、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

常、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科学方法论、环境质量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合理布局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利用联合企业及生产地域综合体组成的原理和方法、环境规划和环境区划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人类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最终的目的:建立一套调整和控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理论方法,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方向性和战略性的科学依据。 4、论述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生的8大公害事件对你有何启示。 5.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I、环境科学初期发展阶段也称为多学科发展阶段:在各基础科学内部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逐渐走向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它们分别用不同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属于多学科性的。特点:环境科学分支分别发展,环境科学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统一体系。II环境科学向整体化发展阶段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组合的方法,对人类与环境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特点: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把人类与环境系统看作是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第二章大气污染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管理)环境学概论习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习题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生物监测:就是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简答(色:考过;色:不考) 1、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 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掌握它的发展规律, 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 排放各种污染物;城市热岛 4、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对水量的影响: 对水质的影响: 地面下沉 5、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有哪些应用 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阐明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消除环境污染 为环境容量和环境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生物资源的利用、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再建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精选-第五章至第十二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物[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2.资源化[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资源化是指采取管理和工艺措施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资源化途径包括废物回收利用、废物转换利用、废物转化能源,资源化技术包括分选技术、化学浸出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热转化技术以及制备建筑材料技术。 3.废物的焚烧与热解[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研;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研] 答:废物的焚烧是指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可燃的固体废物氧化分解,借以减容、去毒并回收能量及副产品;热解是指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的可燃物高温分解,并以气体油或固形炭的形式将热量储存起来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简单介绍城市垃圾的主要处理技术。[山东大学2018年研] 答:对于城市垃圾处理如粉碎、压缩、干燥、蒸发、焚烧等过程,或是通过生物化学的氧化、消化分解、吸收等作用以缩小其体积,加速自然净化的进程,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1)可焚烧垃圾 包括厨余垃圾、包装物以及废弃的废弃生活用品,要采用“湿石灰吸附—活性炭吸附—布袋集尘”处理方式。 (2)生物质垃圾 包括餐饮业以及食堂餐饮泔水、农贸市场下脚料、屠宰场以及食品加工残渣等,含水量大、易变质。目前采用干燥和直接做动物饲料,发酵作为有机肥或沼气使用,要求完全灭菌。 (3)生活垃圾的填埋处置 填埋处理是城市生活垃圾最基本的处理方法,它是将垃圾埋入地下,通过微生物长期的分解作用,使其分解成无害的化合物。 2.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的意义。[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固体废物综合处理是指将城市中各种废物集中到一个地点,根据固体废物的特征,把各种废物处理过程结合成一个系统,以便把各过程得到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合理的集中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的意义如下: (1)城市中各种企业,各行各业均有废物产生,采取各自分散处理方式,不但技术上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对经济投资和资源的充分综合利用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就一个城市来说对产生的固体废物做出全面的、综合性处理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2)综合处理的目的是将城市中各种废物集中到一个地点,根据固体废物的特征,把各种废物处理过程结合成一个系统,以便把各过程得到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合理的集中利用。通过综合处理可对废物进行有效的处理,减少最终废物排放量,减轻对地区的环境污染,防止二次污染的扩散,同时还能做到总处理费用低,资源利用效率高。 (3)在规划城市废物综合处理时,先确定其综合处理的效果,将涉及面广、收效高的

语言学概论第四章

第四章语法 三、分析题 1、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句法结构。 (1)夕阳把远山照得通红 主语谓语 状语中心语 介宾述补 (2)热爱人民的周总理 1)热爱人民的周总理 动宾 定中 2)热爱人民的周总理 定中 动宾 2、变换下列句子,使其具有句法同义关系。 (1)我打破了杯子。 1)我打破了杯子。——我把杯子打破了。——杯子被我打破了。——杯子我打破了。——杯子我把它打破了。——我打破的是杯子。——杯子是我打破的。…… 2)我打破了杯子。——我没有打破杯子。 3)我打破了杯子。——我打破了杯子了么? (2)我们找到了小王。 1)我们找到了小王。——小王我们找到了。——小王被我们找到了。——我们把小王找到了。——小王是我们找到的。——我们找到的是小王。—2)我们找到了小王。——我们没有找到小王。

3)我们找到了小王。——我们找到了小王了? 3、用变换方法区分下列句法多义的句子。 (1)关心的是他母亲。 ——被关心的人是他母亲 ——关心人的是他母亲 (2)虚构故事吓坏人 ——虚构故事把人吓坏了 ——虚构的故事用来吓唬坏人 (3)咬死猎人的狗 ——狗咬死了猎人 ——猎人的狗被咬死了 (4)鸡不吃了 ——鸡不吃食物了 ——我们不吃鸡了 5、用变换的方法辨析下列结构之间的差别。 (1)在池子里洗衣服--在池子里养金鱼 *把衣服洗在池子里——把金鱼养在池子里 *洗衣服洗到池子里——养金鱼养到池子里 这说明“池子里”仅仅是“洗衣服”这个行为的处所,但不必然是“衣服”的处所;与此相反,“池子里”既是“养金鱼”的处所,也是“鱼”的处所。 (2)在黑板上写字——在教室里写字——在火车上写字 字写在黑板上——字写在教室里——字写在火车上 (人呆)在黑板上写字——(人呆)在教室里写字——(人呆)在火车上写字 以上变换说明:(1)“黑板上”是“字”的处所,不必然是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2)“教室里”是“写字”的行为发生的处所,但不必然是“字”的处所;(3)“火车上”既是“写字”行为的处所,也可以是“字”的处所。 五.问答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和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实质。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4.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5.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6.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 7.环境伦理的定义及分类。 8.你持哪种环境伦理,为什么? 第二章地球环境的发生与演变 1.地球形成初期的出气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2.地球史上何时发生过3次大规模的海侵和2次物种灭绝?灭绝了哪些物种? 第三章人类与大气圈 1.大气污染的定义及分类。 2.大气污染源的类型。 3.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定义和举例。 4.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5.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 6.画图分析不同温度层结下的五种烟型。 7.光化学烟雾的定义及形成的主要机理。 8.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及特征。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10.案例分析:伦敦烟雾事件和光化学烟雾事件。 11.温室效应的概念及影响,主要的温室气体。 12.画图说明厄尔尼诺的形成及危害。 13.臭氧浓度的分布特征。 14.酸雨的形成机制、危害及防治。 15.大气圈氧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人类与水圈

1.简述应对水资源危机的措施。 2.案例分析: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 3.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源、主要水体污染物、水体污染危害。 4.水环境容量和水质标准。 5.污水的水质指标。 6.分析氧垂曲线的形成并划分不同水质功能区。 7.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及危害。 8.海洋石油污染危害。 9.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10.水体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11.大型水库不良的生态学效应。 12.地下水过度开采的后果。 13.河流渠道化的内涵及不良的环境影响。 14.影响湖泊面积缩小的人类因素。 第五章人类与生物圈 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3.结合实例分析十分之一定律。 4.结合实例分析生态平衡的内涵。 5.森林缩小的原因。 6.牧场退化的原因及后果。 7.农药使用的生态学后果。 8.生物治虫的内涵。 9.生物圈保护区的功能。 10.保护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能做什么? 第六章人类与土壤圈 1.土壤污染的概念。 2.土壤污染源。 3.农药的分类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土壤污染防治对策。 5.土地退化的内涵。 6.土壤侵蚀的危害。 7.荒漠化的定义、危害及防治对策。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第四章知识要点

第四章土壤环境 一名词解译 1.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的碎屑,其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未有改变。 2.次生矿物: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矿物等统称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粒径<0.001mm)具有胶体特性,影响土壤许多物理化学特性。 3.土壤质地(土壤的机械组成):自然界的土壤都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也叫做土壤质地。 4.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5.土壤胶体: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微米或1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 6.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具体地说,污染物质是指与人为活动有关的各种对人体和生物有害的物质,包括化学泻药、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病原菌等。 7.土壤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氧化—还原、络合-螯合作用及化学沉淀等作用而使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形态改变,难以被植物所吸收而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 物链或被排出土壤之外的过程。 8.溶胶:胶体微粒分散在水中成为胶体溶液称为溶胶。凝胶:胶体微粒相互凝聚呈无定形的凝胶。凝聚作用:由溶胶凝聚成凝胶的作用。分散作用:由凝胶分散成溶胶的作用。 9.环境背景值:是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0.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11.活性酸度:由土壤溶液中的H+ 所引起的酸性和活性酸底。酸度大小取决于溶液中的[H+ ]。土壤胶体所吸附的可交换性H+及A13+水解所产生H+总称为潜在酸度(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二简答题 1.土壤胶体包括哪些?胶体的性质有哪些? 答: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直径小于2微米或1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包括有机胶体(主要是腐殖质和生物活动的产物,直径在20—40nm之间)胶体的性质:(1)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物质的比表面越大,表面能也越大(每100g腐殖质胶体的交换容量平均约为2000mo l)。(2)电荷性质。土壤胶体微粒具有双电层,微粒的内部称微粒核,一般带负电荷,形成一个负离子层,其外部由于电性吸引,而形成一个正离子层,即合称为双电层。(3)凝聚性和分散性。 2.土壤的吸附与交换包括哪些? 答:土壤的吸附作用:生物吸收(指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保蓄作用)、机械吸收、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物理-化学吸收;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阴离子交换。 3.土壤酸碱性的来源及分类? 答:土壤中的氢离子主要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有机物分解产生有机酸以及某些少数无机酸、铝离子水解产生氢离子。氢氧根离子主要来自土壤溶液中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碳

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2

专业:姓名:得分: 环科系2002级本科生 《环境学概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底质的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及功能的现象,称水体污染。 2、光化学烟雾:含有NO X和烃类大气,在阳光的紫外线(290~430nm)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叫光化学烟雾。 3、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4、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5、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 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利用的科学。 2、大气的运动是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大气的力中,以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最为重要。而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4、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卫生填埋,但需注意防止土壤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5、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水体富营养化的基本成因是( B. )。 A. 藻类大量繁殖 B. 有机物大量进入水体 C. 氮磷营养物质浓度升高 D. 溶解氧降低 2. 大气中颗粒物的二次污染物包括( D. )。 A. 飘尘 B. 重金属元素 C. 多环芳烃 D. H2SO4 3. 震惊世界的日本骨痛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 A. )的食物而引起的病变。 A. 镉 B. 铅 C. 甲基汞 D. 铬 4. 城市污水三级处理的目的是为了( C. )。 A. 去除有机物 B. 去除无机物 C. 去除氮、磷 D. 去除颗粒物 5. 烟囱排出的烟流形状与大气的温度层结有关。最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烟流形状为( D. )。 A. 波浪型 B. 锥型 C. 上升型 D. 熏蒸型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中会发生什么变化?举例说明其规律。

环境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产生 1.环境(Environment) 1.1 什么是环境 环境,就词义而言,是指周围的事物,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个主体而言,从这一角度上讲,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会随着―主体‖的变化而改变。 ―环境‖一词,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同样会随着学科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对于生态学,由生态学的经典定义:―研究生物之间及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不难看出生态学中的环境是相对于生物这一主体而言的外部世界,它包括光照、水分、土壤,温度、地形地貌等。什么是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对于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前后―环境问题‖,更确切地说是―环境污染问题‖的第一次高潮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并逐渐扩大其研究内容的环境科学来说,其主体是人类。 环境科学中的―环境‖的定义应该是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部。这里的外部世界包括人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周围事物。它包括非生物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也包括生物环境(Biological environment)。 1.2 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概念 (1) 生态(Ecology) 1866年德国博物学家E. Haeckel在《普通生物形态学》》中的最经典的定义:―研究生物之间及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972年现代著名生态学家E.P.Odum在《生态学基础》中的定义:―生态学为研究自然界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 当前,生态一词也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个修饰词而广泛应用,这时它更多地强调的是:生物系统(包括人类)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 生态保护、生态平衡、生态运动、生态经济、生态工业、生态文明等。 如:生态工业强调的是工业这种人类的行为应与环境相协调,而应该不向环境排入过量的污染物。 (2) 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 自然资源的定义人们引用较多的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给出的定义: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发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区别: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一个子集,自然资源只是自然环境中对人类生活和生存有用的部分。被污染的环境、火山环境应该不能说是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照能否被耗尽分为:可耗竭资源和不可耗竭资源。如石油和阳光。 根据再生能力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指可借助生长、繁殖或自然循环而不断地更新的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水资源和土壤资源(有的文献也将土壤资源称为半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指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尺度内不能在再生,其形成过程远远大于被人类消耗的过程。主要包括化石能源、金属和非金属。 2.环境问题(Environmental Issue)与环境科学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环境问题:污染性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和非污染性环境问题(森林面积锐减、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1 环境问题的两次高潮 1、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1950—1980):特点是局部环境问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1、简述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环境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环境分类 (1)按性质分类: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 (2)按空间范围划分: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空间环境)2、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问题:广义:,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狭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1)原生环境问题 由环境自身变化引起,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损害的环境问题。 特点:自然力是主要控制力,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自然孕育过程。 (2)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①环境破坏(生态破坏) 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 生物环境破坏非生物环境破坏 ②环境污染 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③环境干扰 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特点:局部性、区域性、在环境中没有残余物质。 3、简述环境科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环境科学的定义:研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确保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调演化,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的科学。 研究内容 (1)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3)确定当前环境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4)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章 1、什么叫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环境标准与环境基准)程度,并持续足

最新环境科学概论期末测试题1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即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又称化学耗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简称COD。是利用化学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将水中可氧化物质(如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氧化分解,然后根据残留的氧化剂的量计算出氧的消耗量。 3、BOD 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简写):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4、TOC 中文名称:总有机碳英文名称:total organic carbon;TOC 它是以碳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TOC的测定一般采用燃烧法,此法能将水样中有机物全部氧化,可以很直接地用来表示有机物的总量。因而它被作为评价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5、TOD 总需氧量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6、TSP 英文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的缩写,即总悬浮微粒,又称总悬浮颗粒物。指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集器在滤膜上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粒径小于100μm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TSP和PM10在粒径上存在着包含关系,即PM10为TSP的一部分。 7、PM2.5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8、PM10 粒径小于10μm的称为PM10,即可吸入颗粒。 9、一次污染物由人类活动直接产生,自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后,其物理和化学性状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10、二次污染物排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由于自然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的影响,其性质和状态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 11、光化学烟雾大气中因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有害混合烟雾。如大气中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的作用下起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化学污染物。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及其受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的以臭氧为主的二次污染物所组成的混合污染物。 12、酸沉降酸性物质的沉降,由诸如硫和氮之类的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过程造成。酸沉降分成干沉降和湿沉降,湿沉降中包含酸雨、酸雪、酸雹、酸露、酸霜及酸雾等。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以降水的形式或者在气流作用下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13、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英文缩写EIA,即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14、清洁生产即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采取预防污染的策略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