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S1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碳氧平衡分析

10S1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碳氧平衡分析
10S1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碳氧平衡分析

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

K u n s h a n M a s t e r P l a n n i n

g

136

【摘要】低碳城市规划是当前规划界的热点,碳氧平衡分析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相关研究还很缺乏。本文以《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碳氧平衡分析进行了初步探索,构建了碳氧平衡分析模型,运用该模型

给出满足低碳目标的各种方案,同时结合产业、交通、能源、用地等方面的可行性分析,从中遴选出低碳富氧目标下的最佳规划方案,为低碳城市规划提供量化分析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碳氧平衡;低碳;城市总体规划ABSTRACT: The low-carbon city planning becomes a hot issue in planning academia. The analysis of car-bon-oxygen bal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area, but related research on this issue is still limited now. Based on Kunshan master plan,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carbon-oxygen balanc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master planning by establishing an analy-sis model of carbon-oxygen balance. The model is used to make different planning schemes meeting with low-carbon requirements. Then the best planning scheme is selected based on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industry,transportation, energy and land etc. It would be refer-ences for the low-carbon city planning.

KEYWORDS: carbon-oxygen balance; low-carbon;master planning

1 前言

能源短缺问题和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将会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变化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这是一个影响全球生态环境的问题。目前,全球各地的城市容纳了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到总量的75%[1]。城市一方面是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排放地,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和各类经济活动的高密度集中,使之比低密

度地区更能有效地控制人均资源占有量以及能耗。因此,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既承担最主要的责任,同时也具有更大的优势。

城市规划是一种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配置机制,是政府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直接决定了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布局、功能、规模、体量、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运用、交通等等,而这些都可以影响社会能源的排放[2]。城市规划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低碳城市规划已是当前规划界的研究及实践热点,但是目前多停留在概念炒作、理念宣传的阶段,至于如何以低碳理念指导规划实践、如何衡量低碳规划的实际效果,还缺少深入研究。

本文以《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通过构建碳氧平衡模型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碳氧平衡分析进行了初步探索。笔者在研究分析中发现,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氧气的含量却出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与温室气体受到的广泛关注相比,氧气的减少几乎无人关注。然而事实上,氧气的减少同样也在破坏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早在1968年美国生态学家拉莫恩特?寇尔博士就将氧气减少的问题向世人提出了警示。此后陆续有许多科学家证实氧气减少的趋势。有些科学家们提出氧气枯竭的后果甚至比温室效应更为严重[3]。有鉴于此,本文不仅着眼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对氧气的消耗进行分析。

2 研究思路

碳氧平衡模型包括碳排放/氧消耗和碳固定/氧释放两方面内容,同时涵盖基于现状和基于规划两个阶段的分析。与碳排放/氧消耗直接相关的规划要素是能源①,其他规划要素如交通、产业,通过影响能源消耗间接与碳排放/氧消耗相关,而空间布局则与交通紧密相关,不同空间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碳氧平衡分析

陈燕飞 胡海波

【作者简介】

陈燕飞(1981-),女,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

胡海波(1972-),男,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收稿日期】2010-04-26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0)增刊-0136-05【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CARBON-OXYGEN BALANCE ANALYSIS IN MASTER PLANNING

CHEN Yanfei; HU Haibo

137

物的光合作用,不同植物的固碳量和释氧量不一样。1hm2顷树林日吸收二氧化碳67~69千克,释放氧气49~50千克;比较好的草坪每m2日吸收二氧化碳36克,释放氧气24克,只为树木的1/4~1/8[4]。相关学者提出,将各类生态用地折算成标准林地,根据标准林地固碳和制氧能力计算该类生态用地的固碳量和释氧量。张颖等[5]对林地、园地、疏林地、草地、耕地、湿地等6类生态用地折算成等效林地面积(表2-表3)。

3.3 现状碳氧平衡状况

2008年昆山市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65.33万吨,固定量47.54万吨,净排放量为717.79万吨;二氧化碳固定量仅占排放量的6.21%。氧气消耗量为612.88万吨,释放量为37.77万吨,净消耗量为575.11万吨;氧气释放量仅占消耗量的6.16%。可见昆山市现状碳氧失衡状况非常明显,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固定、氧气的供给和消耗之间还存在巨大的缺口。若维持现状能源消耗水平,要达到碳氧平衡,至少需要等效森林面积2395km2,该面积已远远大于昆山市市域总面积928km2。

3.4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析

根据昆山2008年GDP进行计算,昆山2008年

布局方式将导致不同的交通出行距离和出行次数。碳固定/氧释放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与城市的生态用地(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和湿地等)相关。

规划将低碳富氧作为目标之一,运用碳氧平衡模型,对昆山现状及规划的碳氧平衡状况进行分析。现状碳氧平衡分析的目的在于了解城市目前的碳氧平衡状况,与其他城市进行比较,同时也是规划碳氧平衡分析的基础。在规划方案阶段,运用该模型给出满足低碳目标的各种方案,结合产业、交通、能源、用地等方面的可行性分析,从中遴选出低碳富氧目标下的最佳方案(图1)。

低碳富氧目标的确定参考国家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即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亦即单位GDP二氧化碳年均下降3.35%~3.91%。规划设定昆山总体规划方案必须满足规划期内昆山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年均下降幅度不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即不低于3.91%。由于目前社会各界对大气层中氧气减少的现象普遍缺乏关注,因此缺乏对城市影响氧气含量的定量评估标准。由于城市中排碳和耗氧、固碳和释氧的主要发生机制是一致的,因此在追求低碳目标的同时,实际上也实现了富氧的目标。

3 基于现状的碳氧平衡分析

3.1 排碳和耗氧的计算

根据各类化石燃料的消耗量以及燃料燃烧的化学反应式,可以计算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氧气的消耗量[4]。主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炭(C)、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为C3H8)、煤气(主要成分为CO)、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汽油(主要成分为C8H18)、柴油(成分主要是C15~C18的烷烃,以C16H34进行计算)、燃料油(可燃成分仅考虑碳和氢,按碳含量85%、氢含量12%进行计算)(表1)。

3.2 固碳和释氧的计算

自然界固定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主要通过植

图1 碳氧平衡模型

Fig.1 Model of carbon-oxygen balance

()175.25 2.6212.72 2.147.2516.23216.22()642.587.8734.99 6.6322.6150.65765.33(

)

467.33

9.54

50.89

7.53

25.15

52.44

612.88

表1 2008年昆山市碳排放和氧消耗

Tab.1 Carbon emission and oxygen consumption of Kunshan, 2008

注:能源消耗量数据来源于2008年昆山市统计年鉴。

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

K u n s h a n M a s t e r P l a n n i n

g

138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0.48吨/万元,人

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50吨/万元。目前关于城

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分析很少,因此难以找到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数据。根据英国BP公司

《BP世界能源统计2009》提供的能源消耗数据及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国家GDP数据,计算了

2008年若干国家的单位GDP排放强度,与昆山进

行比较分析;计算时美元汇率取6.84(图2)。

昆山目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远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昆山不仅经济发展水平走在

全国前列,能源利用效率、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目

前也属于全国先进水平。发达国家中,德国、丹麦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很低,与其在新能源利用、节

能降耗方面的作为密不可分;而美国是典型的高

能源消费国家,高碳排放势在必然。昆山目前的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低于美国,高于日本、德国和

丹麦。此次规划预计2030年昆山在经济方面将达

到发达国家水平,届时昆山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

达到什么水平?此次规划希望通过碳氧平衡模型

的分析,对昆山未来的碳排放水平进行评估,引

导规划的减排措施。

4 影响因素分析

4.1 能源

昆山现状能源消费和排碳耗氧中,原煤的消

费量、排碳量和耗氧量都占80%左右,是目前昆

山市的主要能源,其次为燃料油和天然气(图3)。

为比较各种燃料在释放相同热值情况下排放

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将各种燃料换算为标

准煤,计算排碳系数和耗氧系数。计算方法如下:

排碳系数和耗氧系数最高的均为原煤,分别

达5.13和3.73;最低为天然气,排碳系数仅为原

煤的3%、耗氧系数仅为原煤的6%。液化石油气

1.000.460.550.380.760.50

(hm2)512.282667.0919337.0517********.42

() 1.65 5.1412.4228.3347.54

() 1.31 4.099.8822.4937.77

表3 2008年昆山市固碳量和释氧量

Tab.3 Amoun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oxygen released of Kunshan, 2008

表2 生态用地类型间折算系数

Tab.2 Conversion coefficient of different eco-land types

注:各类用地面积数据来源于昆山市国土局。

图2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较

Fig.2 Comparison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per unit GDP

图3 能源消费量、排碳量及耗氧量结构

Fig.3 Structure of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 and oxygen consumption

表4 能源排碳及耗氧系数比较

Tab.4 Comparison of carbon emission and oxygen consumption of different energies

排碳系数=

二氧化碳排放量

能源消耗量×折标准煤系数

耗氧系数=

氧气消耗量

能源消耗量×折标准煤系数

/0.7143 1.714316.926 1.4714 1.4571 1.4286 / 5.13 1.750.16 2.10 2.14 2.18

/ 3.73 2.120.24 2.39 2.38 2.26

139

的排碳系数也较低,约为原煤的1/3。各类石油制品(汽油、柴油、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的耗氧系数相近,在2.12~2.39之间。可见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最有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减少氧气消耗,而原煤则是高排碳、高耗氧的燃料。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碳排放几乎为零。因此,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尤其是煤炭的使用,是实现低碳的关键之一(表4)。

4.2 交通

交通运输中的能源消耗在总能耗中所占比例很高,在加拿大、交通运输系统消耗总燃油的66%,其中绝大部分为汽车运输所消耗;在美国,交通运输系统消耗总燃油的60%,其中73%为汽车运输所消耗[6]。我国目前的交通能耗与总能耗的比例还不是很高,燃油消耗中交通所占的比例一般在30%左右。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不对城市交通加以控制和引导,机动车尤其是小汽车出行比例将会越来越高,交通系统所占的能源消耗比重也将随之逐年增加。而在各种交通工具中,小汽车每人公里所消耗的能源最高,为公共汽车的8~10倍、无轨电车的10~12倍、有轨电车20倍、轻轨的18倍、地铁的16倍。因此,以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导、降低小汽车出行率和出行距离,将大大减少交通能耗,从而降低由交通能耗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表5)。

目前昆山尚无轨道交通,常规公交的比例约为20%,而国外发达国家类似规模的城市轨道+公交的比例基本上达到40%以上。因此在昆山的低碳发展路径中,交通结构优化是必要之举,同时其优化空间也较大(表6)。

单纯依靠交通规划、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等措施,很难真正落实调整交通结构的目的。规划依靠交通发展和用地布局的协调互动,引导枢纽地区用地集约开发、增强枢纽的集聚效应,形成沿轨道交通线的轴向点状空间结构,突出轨道交通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各类用地布局时的适度合理混合,减少居民的出行比例和出行距离。

GDP /

495521237320.40264042197880520.27707888

5090821

0.14

00.85.60.78.1

0.4()10.45()0.90.5

(

)

0.8

注:以公共汽车(单车)为1。

km 2

+200644869915%32%11%38%47%200636543740%4%2%—48%200715355331%8%2%—39%2005

222

327

35%

6%

3%

41%

表6 类似规模国外发达城市出行结构对比

Tab.6 Travel mode split of cities with similar siz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注:上述数据为根据各类交通方式客运量估算。

表7 三次产业能耗比较

Tab.7 Comparis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mong three industries

表5 各种交通工具能源消耗比较[7]

Tab.5 Comparis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of different vehicles

4.3 产业

目前昆山一、二、三次产业的能源终端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74%和20%,生活用能的占比为5%;三次产业的单位GDP能耗分别为0.40、0.27、0.14吨标煤/万元。因此昆山节能降耗的重点领域是第二产业,降低二产比例、提高三产比例,将有利于提高昆山市整体的能源利用效率(表7)。

4.4 生态用地

生态用地面积越大,其固定的二氧化碳量和释放的氧气量就越大,越有利于碳氧平衡。昆山的土地资源极为有限,若延续此前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目前剩余的土地资源供给建设用地增长需求就远远不足,更难以扩充生态用地的规模。

另一方面,在同样面积的生态用地中,林地的比例越高则固碳释氧能力越强。昆山的生态用地中,耕地必须满足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

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

K u n s h a n M a s t e r P l a n n i n

g

140

指标的要求,面积不能减少;河湖湿地虽然固碳

释氧能力低于林地,但具有其他重要的生态服务

功能,对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意义重大。因此昆山

调整生态用地内部结构的途径在于提高城市绿化

中乔木的比例。

5 基于规划的碳氧平衡分析

5.1 方案一

受产业发展的惯性约束,二产仍占主导地位,

产业结构为0.4∶60.6∶39。可再生能源比例为

20%。常规公交比例达到新加坡2006年的水平,

提高到30%。通过提高城市绿化中乔木的比例,森

林覆盖率在现状基础上略有提高,为24%。在此

情形下,若要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轨道交通

比例需达到30%。

5.2 方案二

产业结构为0.4∶60.6∶39,轨道交通比例为

10%、常规公交比例为30%,森林覆盖率为24%。

在此情形下,若要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可再

生能源比例需达到37%。

5.3 方案三

产业结构为0.4∶49.6∶50,轨道交通比例为

10%、常规公交比例为30%,可再生能源比例为

20%。在此情形下,若要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森林覆盖率为26%(表8)。

5.4 方案可行性分析

综合昆山交通现状基础、城市规模分析、客

流需求预测和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经验,方案一

中轨道交通比例30%的目标过高。方案二可再生

能源需达到37%,对照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

发展规划》中提出的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15%

的发展目标,实现难度较大。方案三产业结构中

三产取代二产成为主导,同时森林覆盖率有较大

提高。昆山作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00年以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一直稳定在60%

以上,二产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特征非常显著,虽

然短期内降低二产比例的难度较大,但产业升级

转型是昆山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必经之途,而且三产较二产更有利于土地资源的

集约利用,同时也为提高森林覆盖率提供了空间。

综上所述,方案三是满足低碳富氧目标下切实可

行的最佳规划方案。

6 结语

碳氧平衡分析的计算中涉及到一些参数,笔

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的时候发现不同研究者所采用

的参数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大,而且计算时所

考虑的要素也有所差别,如能源的类型、生态用

地的分类等。计算要素和参数等的不一致影响了

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同时也不利于不同

城市之间的比较。因此很有必要制定城市碳氧平

衡分析的技术规程,并加以推广,使碳氧平衡分

析成为低碳城市规划中的一项固定且规范的内容。

另外,虽然目前建设低碳城市的口号不绝于

耳,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已深入人心,但对低碳城

市的评价还缺乏量化标准。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

尽早出台相关标准或指标,以指导低碳城市的规

划及建设。

注释(Notes)

①由于人类及动植物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消耗

的氧气量在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和氧气总消耗量

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在本文的分析中不予考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辛章平,张银太.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 城

市发展研究,2008,15(4).

2叶祖达.规划低碳城市[N].中国房地产报,2007-

03-12.

3陈一文.大气“氧气枯竭”对人类基本生存条件

造成比“全球温室效应”更严重危害[EB/OL].

http://www.jieyue.net/html/huanjing/page/

homepage_show89435.htm,2007.

4王永安,恭映壁.计算城市绿化面积的碳氧平

衡算法[J].绿色经济,2002,3.

5张颖,王群,李边疆,等.应用碳氧平衡法测

算生态用地需求量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7,21(6).

6Ata MKhan.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J]. 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

1996,12.

7张卫华,王炜,胡刚.基于低交通能源消耗的

城市发展策略[J].公路交通科技,2003,20(1).

0.460.6390.460.6390.449.650

(%)301010

(%)303030

(%)203720

(%)242426

表8 低碳富氧目标下的方案比较

Tab.8 Schemes comparison under low-carbon and high-oxygen target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初一生物教案: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七年级生物教案 课题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 --- 氧平衡 教师活动 教材 教育目标 1 、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 、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 --- 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学生活动 教材 重点、难点 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全过程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 --- 氧平衡 1 、 含义 2 、 如何维持平衡的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 、光合作用公式 2 、光合作用过程 与呼吸作用的区别: 原料;产物;条件;部位;能量转变;物质转变 3

、、光合作用的应用 合理密植 课堂小结 课堂巩固 课外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吗? 启发引导:生物圈中哪些生物消耗氧气(二氧化碳),哪些生物不断向大气重视放养期(二氧化碳) 提问:为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永远清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含义; 出示插图,提出问题: 1 、 光合作用原料;产物; 2 、 二氧化碳、水、氧气、有机物的来龙去脉 指导学生列表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提问:如何合理利用阳光? 你学到了什么? 答疑;纠错 技能训练 成功的关键: (光照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枝叶繁茂等) 学会自己独立设计探究实验; 氧气平衡: (生物呼吸消耗氧气,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二氧化碳平衡: (生物呼吸产生并释放二氧化碳,植物吸收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具有环保意识 理解公式含义 观察示意图, 结合已有知识,回答问题 1 、 二氧化碳,水;氧气,有机物; 2 、 二氧化碳从气孔进入;氧气从气孔排出;水分通过导管运来;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走。掌握列表比较的方法 知道合理密植的道理 自己总结归纳 课后练习 P131.3 学会分析实验结果

初中七年级(初一)生物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试题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考点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叶片中与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关的细胞结构是() A. 线粒体 B. 细胞核 C.叶绿体 D. 细胞质 答案:C 2.在鱼缸内放一些水草,在阳光照射下,水草会有气泡冒出,这些气泡里的主要气体是() A.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B. 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C. 蒸腾作用产生的水蒸气 D. 以上三项全是 答案:A 3.养鱼缸里经常要放一些新鲜的水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水草呼吸作用增加鱼缸内二氧化碳的含量 B.新鲜的水草可以美化养鱼缸 C.水草是鱼的重要饵料 D.水草光合作用增加鱼缸内氧气的含量 答案:D 4.下图所示是测定金鱼藻光合作用的装置。对一定时间内金鱼藻产生的气泡数没有影响的因素 是( ) A.金鱼藻数量 B.试管的体积 C.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D.光源与金鱼藻间的距离 答案:B 考点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5.现有四个实验装置,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答案:B 6.在完全密闭的玻璃瓶中,蜡烛能够燃烧更长时间的一种实验装置是() A. 植物、动物和土壤中适量的水 B. 光照、动物和土壤中适量的水 C. 植物、光照和土壤中适量的水 D. 植物、动物和光照 答案:C 7.(2010·菏泽市)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玻璃温室内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为此他们对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行24小时测定,下图曲线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横坐标为日时间,纵坐标为二氧化碳浓度)( ) 答案:C 8.谷类植物在一定光照下,要增加产量,可以相对增加某物质在空气中的含量,这种物质是()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知识点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普利斯特利实验得出的结论: 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2、 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步骤: 暗处理、把插有天竺葵的两个小烧杯分别放入装有清水和25%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去,编号A、B 组,放在日光下、酒精脱色、漂洗叶片、滴加碘液、清洗叶片、观察叶片颜色。 3、光合作用表达式: 原料:二氧化碳、水, 条件:光, 场所:叶绿体, 产物有机物和氧气 4、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合理密植,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2)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给温室里的农作物施用贮存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种方法称为气肥法,二氧化碳被称为“空中肥料”。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卧室里摆放多盆绿色植物是不科学的原因是: 有光照时,绿色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更新居室的空气。在黑暗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呼吸作用仍在进行,会消耗居室内的氧气,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居室中,影响居室内的空气质量。 2、呼吸作用(概念):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其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呼吸作用的表达式 4、呼吸作用意义: 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量散发出去。

5、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①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②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6、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题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 例1:我国东部某市人口规模45万人,编制了以 制造业、商业为产业发展方向的 城市总体规划计划。图示为总体 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一条与 其他城市相连的一级公路经过城 市西侧;现状有一条铁路由城市 北部穿过。并设有火车站;西江 由城市东侧穿过,航运发达,客 运、货运均有较好的基础。 请指出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修改意见。并作指示性 的修改。 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有: (1)过境道路穿越城市,不合理; (2)城市主、次干道穿越铁路过多; (3)东西向主干道偏少; (4)沿河两岸,东西向联系道路偏 少; (5)铁路穿越市区,对城市影响较 大; (6)铁路客运站内主干道穿越,不 利于站线布局; | (7)铁路客运站、长途汽车站以及 轮船码头布局分散,不利于交通换乘; 修改建议: (1)过境公路西移,与城市在南北各预留一个出入口; (2)将客货混用的港口码头调整为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货运码头布置在城市北部仓储区和工业区,客运码头布置在城市中部,靠近铁路客运站和长途客运站; (3)增加东西向主干道密度; (4)加强沿河东西向联系,增设过河主干道; (5)铁路从城市北部穿过,或将铁路客运站规划为南北出入口,方便南北两区使用;(6)减少干道穿越铁路。 例2图为某城市的总体规划示意图,表达了城市干道网布置与地形地貌、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试评析其主要优缺点 优点: < 1.主次干道布置顺应了山势河流 2.沿东西向城市中心大道布置城市中心公建有利于组织城市特色,西为西山风景区,东为客站。 3.工业、仓库用地区位合理,对外交通方便,靠近货站。 缺点:

1.沿铁路西侧的南北向城市道路承担过境交通功能,两侧布置了市中心公建,影响了交通功能的发挥,道路功能混乱。 2.工业、仓库区内部没有规划道路系统与城市其他用地缺少联系。 例3:图示为某城市2000---2020年总体规划。该市为南方一座中等城市,规划人口35万人。城市西侧为由山和湖组成的省级 风景区,一条省道沿南北向经过 该市。 请指出城市布局和交通方面的主 要问题。 分析如下: (1)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临近风 景区的工业用地位置不合理。二、 三类工业用地与教育科研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之 间缺少隔离带。 ? (2)城市南侧缺少公共设施用 地。 (3)仓储用地位置不当,不利于 使用,同时也对居住区造成一定 影响。危险品仓库距离居住区过 近,而且缺少必要的隔离带。 (4)污水处理场不应布置 在城市水系上游。 (5)快速路穿越市区,不 合理。 (6)道路网没有结合河流 布置,不合理。 (7)机场距离城市过近, 机场端净空穿越市区,不合 理。 例 4 某地级市总体规划确 定,主城区在现状基础上仍 分为5个组团,该市地势西 北高,东南低,有3条河流, 主导风向东北风。现状常住人口60万人,规划为90万人(见现状图和规划示意图) 规划要点: 1.城市性质:省城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基地。 2.总体布局:为“二主三副”的组合型布局结构,二个核心A、E组团;三个副组团即B,C,D功能组团;各组团之间保留农田和生态绿地进行分隔。 ? 3.道路交通:新增高速公路出入口3,规划连接各组团的城市快速路系统。

城市总体规划技术标案例

第五章投标文件商务标格式 **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投标文件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投标文件内容: 技术标 投标人: (盖章) 法定代表人 或其委托代理人: (签字或盖章) 年月日 一、项目解读 1、规划修编背景 (1)宏观政策得战略新部署 当前中国已步入全新得发展阶段,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调整、转型、跨越、提升”等成为未来发展得关键词。十八大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得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由于在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都需要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新型城镇化也因此成为了经济转型得重要战略与抓手。 相比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在发展目标、实现路径、空间布局、政策环境以及关注重点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得差异,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对空间布局得统筹结果。借势国家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所营造得良好政策环境,**城市也需要通过城市规划得修编来引导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得实现,加快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探索新得经济社会发展路径。AwWbDUw。 (2)区域发展得战略新格局 中心城市带动与区域整合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促进地方发展得重要战略措施。各省市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纷纷形成了以规划建设产业高度聚集、产城高度融合得新经济区为重点得新一轮发展态势。在重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得背景下,国务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

区发展规划(2011-2020)》得批复,意味着**城市所在得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版图。同时,为实现胶东半岛这一省内优质资源最为集中区域得转型升级,山东省及时出台了《关于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得意见》,胶东半岛各城市均推出了发展不同特点高端产业得规划,将发展高端产业、高端产品与高端技术自主创新平台作为区域发展得重中之重。 从国家到省级政府得一系列战略举措,意味着**城市将依托优势区域板块获得发展得重大战略机遇(政策、大规模基础设施、产业等),如何更好地从自身禀赋特征与发展目标角度,探讨在区域战略中得地位及诉求,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得先行区、示范区,将成为诸城未来城市发展得重大战略性议题。L0uyVMq。 (3)重大设施得战略新提升 随着潍日高速公路、对接青岛东西大通道、滨(潍)诸城际铁路、胶新铁路电气化改造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得完成,**城市得对外交通条件将得到进一步得优化,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得地位也将明显提升。 上述重大交通设施在**城市得相继落户,一方面为**城市经济产业得优化升级提供了基础支撑,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影响**城市城镇空间布局得新得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城市得区域地位与作用。l011tsl。 (4)城市转型得战略新阶段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得快速发展,诸城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城市化进程。根据山东省“十二五”城镇化得发展目标,未来3-5年内,包括诸城在内得十个中等城市将发展为50万人口以上得大城市。显然,**城市得人口及用地规模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处于快速扩张阶段,经济发展与土地等要素资源短缺得矛盾将进一步加剧。迫切需要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得修编,满足城市得未来发展空间需求。 另一方面,**城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得新阶段。在发展目标上,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得经济、社会、环境得可持续协调发展;在经济产业发展上,将更加注重三次产业得协调发展,实现生态化得产业结构;在城市空间上,将更强调发展模式得集约化,城市建设重心将向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内涵方向转变。 城市发展质量与素质得提升,就是适应转型发展得关键。从更广得视角来瞧,城市发展得不同阶段与城市所处得不同区域环境,促进城市发展得资源呈现很大差异。新得发展阶段,要求城市重新审视自身资源,关注人得需求,构建起顺应阶段发展要求得城市要素,并在更为开放得区域内,寻求自身独特得竞争优势。有必要通过本次总体规划得修编,更新城市建设理念,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标准,优化城市建设模式,更加注重内涵式增长,打造高质量得城市形象。TnaXyRt。 2、规划修编范围 对**城市整个市域2182、7平方公里范围进行规划,统筹规划未来得远景发展,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根据发展建设得需要,合理确定本轮总体规划需要报批得发展规模与用地布局。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一.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 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2.城市总体定位为:一个以水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定位为:一个城水交 融、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新区。 3.主要职能:济宁主城的新城中心,以旅游度假为中心、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 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 4.用地规模:北湖生态新城规划总用地约9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用地面约57平 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南的度假区用地约25平方公里,滨湖路以北的区域除去水域的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即除绿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5.规划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 ?一轴:城市发展主轴:是沿北湖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是城 市核心发展轴,重点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一带:是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是济宁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空 间,也是本片区的特色之一。 ?两区: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 ?四心绕一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 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 6.片区发展策略 ?01片区:铁路北片区,规划范围日荷铁路以北,荷花路以西,梁济运河以东, 北到规划界限。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0.9万人。该区是产业转移区,近期逐步将规划区的工厂转移到该区,适当发展无污染工业,作为近期的经济支撑。 ?02片区:荷花片区,规划范围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济安桥南路,南起高压走 廊, 北至日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2万人。由于该片区邻近老城区,是近期重点建设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和部分房地产开发。 ?03片区:文体片区,范围由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梁济运河,南起外环路, 北至 高压走廊。规划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1万人。该区以高教园区及文体中心为重点,建立济宁文化体育设施基地。 ?04片区:古运河西片区,规划范围东起京杭古运河,西至北湖中路,南至外 环路。规划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7万人。本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建设济宁运河之都的风貌。 ?05片区:古运河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南起礼贤 路,北到规划边界。规划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该区是近期居住重点建设区域,沿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区。 ?06片区:南环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北起礼贤路, 南到望湖路。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万人。是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 ?07片区:北湖湾东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临洸俯河, 西至经北湖路。规划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1万人。商业金融业为核心,完善配套居住。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将石佛村打造为“江北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本次规划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城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的西大门和重要交通枢纽,是重庆市主城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通往渝西地区和成都市的必经之地,不仅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而且是重庆市的商贸和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坚实的基础。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学设计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节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设计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 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理解碳—氧平衡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2.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观察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观察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即碳—氧平衡。 教学策略 1.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资料一 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氮气所占的容积比例虽很大,但由于它对人体既无用又无害,所以我们在讨论人体气体交换时可以不作考虑。附表如下。 少呢? 其中,教师故意设置了两个干扰项:呼出气体和肺泡气体两项为影响学生分析的干扰项,让学生略作思考便会发现吸入气体即是大气的成分,这样用排除法删繁就简就好分析了。 通过上述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和感性经验,思考分析空气中氧的含量问题,让学生得出空气的氧的含量及所占的比例不足21%的结论。 再提出“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缺氧呢?”唤起学生意识到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存在着碳-氧平衡的问题。另外,这里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圈的空气中氧如此之少,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这样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 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 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 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 (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

【范文】《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知识点梳理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知 识点梳理 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有什么应用?请同学们思考问题,归纳学习相关知识点。 一、普利斯特利实验 结果:①蜡烛的燃烧和鼠的呼吸都需要氧气;②绿色植物在阳光照射下能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③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仅不能释放氧,还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普利斯特利在深夜无光时做这个实验会失败。检验氧气的方法:用点燃的火星在有氧时能继续燃烧,在无氧时熄灭。 二、概述植物的光合作用 .概念 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藏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的过程就叫做光合作用。其中,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和氧气是产物;叶绿体(内含叶绿素)和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因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而光是光合作用的动力。人和动物细胞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体内只有含有叶绿素的细胞有光照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

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具体部位(车间)是叶绿体的细胞。 2.公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贮藏能量)+氧气 3.实质 合成有机物,贮藏能量。这包含两个转变:一是物质转变过程,即将二氧化碳和水这些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淀粉等有机物;二是能量转变过程,即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 4.意义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氧气、能量。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5.应用:在果树地面铺反光膜,增加光照、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立体种植、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以增加作物的产量,植物在暗处不能长久生活也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有关。 三、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 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就无法进行。这是因为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报告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 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 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建筑41班 米兰 2140703006 摘要: 杭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杭州市城市建成区从最初的矩形发展到扇形,再发展到目前以钱塘江为轴心的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布局模式,已初步呈现出 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其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规划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关键词:杭州、多中心、城市总规划、历史文化名城

(一)历史沿革及规划发展历史: 杭州城市空间结构从清末至2l世纪经历了多次变革: 清末至2l世纪80年代为团状与指状形态下的单中心集聚结构,城市的主中心主要位 于湖滨和吴山地区,功能以混合为主,城市各类公建都集中于此; 而进入90年代后,城市形态仍以团状为主,但城市中心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即在原中心北部建立了新的城市中心一武林区域,同时外围也形成了两大副城——下沙和 滨江,城市向多中心发展,而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上也出现了分化趋势; 到2005年以后,随着跨江战略的深入实施,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指出 杭州市未来的发展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模式,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 目前杭州城市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各个中心功能专业化 发展更为明显。 一、杭州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这是杭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编制,1983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此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85年到2000年。定义杭州市的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所在地,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城市总 体布局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配套生活设施,调整工 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 二、杭州市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 该轮总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杭州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划指导作用,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对杭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主基调。城市性质上,开始通过分层次确定城市的主导功能,较好的解决了发展旅游和发展工业的关系。城市布局上,开始向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发展,特别是城市新中心即后来的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建设,奠定了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转变的基础。 从1993年开始编制,1996年行政区划调整,新设滨江区。2001年3月,杭州市行 政区划再次调整,设立设立萧山区和余杭区,市区行政范围进一步扩大。 此次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00年到2010年,城市性质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城市布局发展方向调整为以主城为基础,沿跨江、沿江两条轴线,向东、向南发展,严格控制向西发展;布局形态,从现状的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心,跨江、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一.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 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2.城市总体定位为:一个以水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定位为:一个城水交 融、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新区。 3.主要职能:济宁主城的新城中心,以旅游度假为中心、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 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 4.用地规模:北湖生态新城规划总用地约9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用地面约57平 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南的度假区用地约25平方公里,滨湖路以北的区域除去水域的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即除绿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5.规划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 ?一轴:城市发展主轴:是沿北湖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是城 市核心发展轴,重点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一带:是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是济宁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空间, 也是本片区的特色之一。 ?两区: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 ?四心绕一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 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

6.片区发展策略 ?01片区:铁路北片区,规划范围日荷铁路以北,荷花路以西,梁济运河以东, 北到规划界限。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0.9万人。该区是产业转移区,近期逐步将规划区的工厂转移到该区,适当发展无污染工业,作为近期的经济支撑。 ?02片区:荷花片区,规划范围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济安桥南路,南起高压走 廊, 北至日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2万人。由于该片区邻近老城区,是近期重点建设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和部分房地产开发。 ?03片区:文体片区,范围由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梁济运河,南起外环路, 北至 高压走廊。规划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1万人。该区以高教园区及文体中心为重点,建立济宁文化体育设施基地。 ?04片区:古运河西片区,规划范围东起京杭古运河,西至北湖中路,南至外 环路。规划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7万人。本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建设济宁运河之都的风貌。 ?05片区:古运河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南起礼贤 路,北到规划边界。规划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该区是近期居住重点建设区域,沿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区。 ?06片区:南环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北起礼贤路, 南到望湖路。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万人。是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 ?07片区:北湖湾东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临洸俯河, 西至经北湖路。规划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1万人。商业金融业为核心,完善配套居住。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将石佛村打造为“江北运河文化第一村”。 ?08片区:北湖湾西片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起北湖路,西 至梁济运河。规划用地面积7.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8万人。是本区的核心区,重点建设北湖湾,以行政为中心,文化为亮点,北湖旅游度假为支撑,高等教育为补充,打造为济宁城市的新中心。 ?09片区:北湖生态新城,北起北湖北堤,南到南四湖,东起洸俯河,西至梁 济运河。规划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逐步迁出,重点发展以水为主题的旅游度假服务功能。建设为鲁西南知名的旅游休闲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