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福州地区手足口病315例临床分析

2011年福州地区手足口病315例临床分析
2011年福州地区手足口病315例临床分析

3 讨论

2006~2

010年同安区汀溪镇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居首位的是肺结核,这一方面与肺结核防

控力度强,实行严格的归口管理、免费治疗、病人就诊率高、病人发现率高有关,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肺结核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是严重影响汀溪镇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是今后仍应重点防治的传染病。应继续加大对弱势群体结核病治疗费用的减免和补助力度。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应加强结核病病人的督导治疗,进一步提高病人的规范治

疗率[

1]

。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居各种传染病的第2位。为进一步降低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肝的发病水平,必须继续落实肝炎防治的各项综合措施,继续坚持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策略,逐步开展新生儿以外人群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鼓励对重点

人群、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2]

。充分发挥乙肝疫苗这一预防乙肝最有效工具的作用,全面加强人群的免疫屏障,保护人群免受乙肝的侵袭。

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最多的是农民,其次是工人。因此,应对农民及工人加强防治传染病的宣传教育,使其提高自我保健水平。

参考文献

[1]胡职权.龙岩市肺结核病人系统管理情况分析[J].海峡预防

医学杂志,2009,15(1):83-

84.[2]周勇.福建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流行特征[J].海峡预

防医学杂志,2009,15(2):28-

30.2011年福州地区手足口病315例临床分析

福建省福州市传染病医院(福州350025

) 郑 磊 邹 文 周 文 李 芹 郑 玲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公益性行业专项 中医药传染病防治项目(200907001-

3)【摘 要】 目的 总结福州地区手足口病住院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住院诊治的315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普通型115例,重症200例,其中有199例肛拭子经PCR核酸扩增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63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阳性8例。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主要为发热、精神倦怠、易惊及四肢抖动。重症手足口病早期大剂量甲泼尼龙和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好。结论 2011年年福州地区手足口病爆发流行,重症患儿EV71感染阳性率高。重症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精神倦怠、惊跳、肢体抖动;中成药痰热清对手足口病治疗有效。

【关键词】手足口病;EV71;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痰热清

【中图分类号】R512.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600(2012)01-0140-

03 手足口病(

HFMD)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手、足、臀、口腔

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

肺出血、循环障碍,甚至死亡。流行高峰期在6月前后,现将我院收治住院的315例手足口病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1年5~8月我院收住院的手足口病共315例。重症200例,男122例,女78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24.05±11.41)个月。普通型115例,男74例,女41例;年龄3个月~9岁,平均(23.51±16.04)个月。

1.2 调查方法:对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重症与普通手足口病患儿:一般资料比较:200例重症患儿中年龄≤1岁27例(13.5%),1~2岁90例(45.0%),2~3岁者70例(35.0%),>3者13例(6.5%)。其中157例行肛拭子检查:取肛拭子标本送福建省疾病控制中心行逆转录PCR检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特异性核酸。重症患儿主要临床表现:精神倦怠159例(79.5%);呕吐24例(12%);易惊(惊跳)159例(79.5%);烦吵35例(17.5%);肢体抖动47例(23.5%);病理反射阳性8例(4.0%);嗜睡16例(8.0%);抽搐,11(5.5%)。115例普通型:年龄≤1岁23例(20.0%),1~2岁50例(43.5%),2~3岁32例(27.8%),>3岁10例(8.7%)。(表1)。

表1 重症与普通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x±s) 项目重症普通P值

年龄<3岁93.5%(187/200)91.3%(105/115)0.471总病程/d 7.71±1.99 6.39±2.19 0.000白细胞总数/(×109/L)12.48±4.96 13.27±5.07 0.175中性粒细胞比例>50%72.9%(146/200)68.7%(79/115)0.535C反应蛋白/(mg/L)19.22±21.40 29.71±29.42 0.000体温>39℃64.3%(129/200)55.3%(64/115)0.121发热时间/d 3.62±1.75 3.03±2.12 0.013肛拭子EV71(+)37.6%(59/157)9.5%(4/42)0.001肛拭子CoxA16(+)5.1%(8/157)0%(0/42)0.135

2.2 实验室检查:

2.2.1 常规和生化检查:普通型及重症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有升高(大于1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6岁以下大于50%为异常)升高(表1);血液生化全套大致正常,肌钙蛋白I阴性,血糖基本正常,C反应蛋白均有升高;重症患儿头部CT平扫无明显异常。

2.2.2 肛拭子标本PCR检查:共有157例重症患儿留取肛拭子标本进行送福建省疾病控制中心行逆转录PCR检查。EV71阳性59例,阳性率37.6%;CoxA16阳性8例,阳性率5.1%(表1)。重症和普通型患者比较,EV71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A16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3 并发症:扁桃体炎19例,支气管炎32例,肺炎3例,口腔霉菌感染10例。

2.4 治疗:

2.4.1 综合治疗:对症处理及注意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体温38.5℃以上予物理及药物降温。2.4.2 甘露醇:重症患儿40例(20.0%)采用甘露醇治疗。初始0.5~1.0g/(kg·次),q4h~q8h静推,随病情好转逐步减少次数及用量,总疗程约为3~5d。

2.4.3 甲泼尼龙:重症患儿初始用量10~20mg/(kg·d),病情好转后迅速减量,总疗程5~7d。普通患儿根据体温及皮疹等情况,酌情使用甲泼尼龙5~10mg/kg,2~4d,体温不高或一般情况很好者不用。

2.4.4 静脉丙种球蛋白:173例(81.5%)重症患儿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0g/(kg·d),共2d。2.4.5 抗病毒治疗:采用痰热清(成分: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0.5mL/(kg·d),疗程4~7d。

2.4.6 抗生素:有咳嗽、咳痰、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胸片提示肺炎者,使用头孢菌素或阿奇霉素控制感染。

2.5 治疗结果:315例均痊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普通型患儿均痊愈,重症患儿180例痊愈,20例好转(体力未恢复正常)出院。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enterovirus)引起,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EV71不仅引起HFMD,而且可感染神经系统,导致脑膜炎、脑炎、瘫痪等[1]。研究发现,EV71的神经毒性是其特有的,但是其神经毒力决定因子却未找到[2]。本组共检查199例肛拭子,其中重症病例EV71特

异性核酸阳性率37.6%,CoxA16阳性率5.1%,普通患儿中EV71和CoxA16阳性率都很低(9.5%;0)。重症患儿与普通患儿EV71特异性核酸的检测有明显差异,说明感染EV71病毒容易导致重症。

本组资料显示,3岁以下占全部病例的92.7%,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病。重症病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最常见表现为精神倦怠(79.5%)、易惊(79.5%)、肢体抖动(23.5%)。发病的前2~3d为疾病进展的重要时期,发展为脑炎的患者,皮疹有消退倾向,但仍有高热;普通型患儿,随着皮疹变暗、结痂而体温下降至正常。

重症手足口病均建议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使脑组织在短时间内获得高浓度药物,产生强烈的非特异免疫抑制作用,减轻病变组织的炎症和水肿。丙种球蛋白含有广谱抗病毒的IgG,能阻止病毒复制、中和病毒抗原[3]。部分人免疫球蛋白含有一定量的EV71抗体,对手足口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不同厂家及批次的免疫球蛋白中的EV71抗体含量差异最高接近4倍,考虑可能与原料血浆来源有关[4]。若使用高效价EV71抗体的免疫球蛋白,对手足口病的治疗有更积极的疗效。

手足口病目前认为没有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痰热清有抗炎、抗病毒作用,使用中没有发现明显副作用,住院时间较使用“热毒宁”没有明显差别[5]。有和单用利巴韦林比较的文献报道,中成药痰热清对治疗手足口病有效[6]。由于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费用高,部分家庭难以接受,而且血制品越来越短缺,因此,近期有学者提出应用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7],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案,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福州地区2011年流行的手足口病,病原体仍以EV71为主。EV71传染性强,容易发展为重症,使用甲泼尼龙及丙种球蛋白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痰热清治疗手足口病安全、有效。手足口病流行高峰期在夏季,应引起临床医师和预防工作者重视。

参考文献

[1]McMinn PC.An over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enterovlrus71andits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significance[J].FEMS MicrobiolRev,2002,26(1):91-107.

[2]Wang SM,Liu CC.Enterovirus 71:epidemiology,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J].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2009,7(6):735-742.

[3]杨善志,都鹏飞.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疗效观察[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9,4(16):167-168.

[4]毛群颖,郝春生,张霞,等.人免疫球蛋白中肠道病毒71型中和抗体效价的测定[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0,38(1):18-21.

[5]邹文,官升灿,潘晨,等.福州地区重症手足口病95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1,33(2):128-130.

[6]黄章.痰热清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09,28(27):84-85.

[7]崔永钟.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5):152-153.

《》对“基金项目”发表论文的有关规定

本刊对承担省部级以上基金课题发表的论文,将启用“快速通道”优先发表。凡投稿论文涉及的课题获得国家或省部级基金资助或属攻关项目,请将基金或项目名称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并括注基金编号,如:“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7J0263)”。另投稿时随文须附上基金证明复印件。

若在本刊发表论文所属的项目获得科技成果奖,请务必及时通知编辑部,并将获奖证书复印件邮寄本刊,同时注明论文发表的卷、期及第一作者姓名。以便编辑部统计备案、编入作者数据库。

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2例手足口病死亡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入院时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最为常见,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是易惊和肢体抖动,临床体征最常见的是高热、呼吸频率增加、肌力下降和血压升高,患者的血常规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血糖升高,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平均水平升高,入院后20例(91%)收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但是患儿病情进展快,死亡距离入院的中位时间仅有1d。结论手足口重症病例早期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病情进展迅速,一旦出现心肺功能受累,预后差。 标签: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最近10余年来在亚洲地区多次爆发流行,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患儿大多数病情较轻,预后好,但部分重症病例可并发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甚至出现死亡个例。对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2例手足口病死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一般资料,化验和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住院治疗的568例临床诊断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352例(62%),女216例(38%),年龄2个月~13.6岁,平均月龄为(25.3±19.6)个月,其中≤3岁者486例,占85.6%,死亡22例(3.9%),因病情危重放弃治疗3例(0.5%)。 568例患者均有发热和皮疹,部分患儿伴有咳嗽、咽痛、食欲差、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并伴有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肢体抖动,肌阵挛、共济失调、甚至昏迷。 1.2方法 1.2.1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1],心肺功能受累的表现为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呼吸频率和心率明显加快;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1.2.2研究内容:收集死亡病例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主要化验结果和治疗情况。 2结果

传染病考试题病例分析答案

卷1: 一.1.急性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2.①夏季发病,急性病程,高热,呕吐、腹痛、腹泻、抽搐;②查体:高热,血压低,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心率快,四肢发凉,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阳性;③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粪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及少量红细胞; 3.①急性阿米巴痢疾;②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③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4.①粪培养+药敏试验;②粪找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③血常规+生化,肠道病毒检测;④特异性核酸检测;⑤血气分析、肝肾功能、血电解质检查; 5.①病原治疗首选喹诺酮类、匹美西林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调整;②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抗休克治疗;③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适当退热及物理降温;④消化道隔离至粪培养连续两次阴性。 二.1.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2.①青年患者,急性病程,无服药史;②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厌油食、小便呈浓茶样;③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轻度黄染,肝区叩击痛阳性;④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血HBsAg(+); 3.①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②梗阻性黄疸(如胆石病); 4.①凝血功能、尿常规、粪常规检查;②其他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及CMV、EBV标志物检查;③甲胚蛋白(AFP)监测;④腹部B超或

CT;⑤必要时肝穿刺活检; 5.①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应用肝损害药物;②隔离、降酶、 退黄对症治疗;③补充维生素。 卷2: 一.1.水痘; 2. ①学龄前儿童,急性起病;②发热1天后出现皮疹;③头颈部及 躯干红色斑丘疹及水疱,可见溃破,疹间皮肤正常,咽部可见水疱; ④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3.①麻疹;②风疹;③猩红热;④药物疹或手足口病; 4.①疱疹刮片;②病毒分离;③血清学检查; 5.①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②避免皮肤 抓伤,局部涂炉甘石洗剂或甲紫;③抗病毒治疗,可选用阿昔洛韦; ④退热,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菌药物。 二.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损伤; 2. ①患者症状:发热、身目黄染、恶心欲吐;②查体:巩膜黄染, 颈部淋巴结肿大,肝区叩击痛(+);③辅助检查:肝功能异常,EB 病毒(+); 3.①肝炎;②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③伤寒; 4.①肝炎病毒检查;②外周血细胞形态及性质分析;③血培养; 5. ①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应用肝损害药物;②隔离,抗病 毒、保肝治疗;③加强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及图片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及图片 手足口病通常是有潜伏期的,一般为3-4天,抵抗力好的宝宝,一般症状较轻并可自愈,但有些症状较重的多为突然发病,多数患者出现地热,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二天出现,1-2天后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1天后既有部分皮疹形成水疱,,主要见于手指或脚指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 跟边缘,婴幼儿或皮疹多者,还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膝、肘部也可见到。疱疹成卵圆形,内含浆液一般不破溃继发感染少见,可于2-4天后吸收干燥,成深褐色结痂,脱痂后不留瘢痕。 在口腔两颊粘膜与唇内舌边软腭也散在有红斑与疱疹,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溃疡,患儿吃东西疼痛,并拒绝进食,流口水等。 手口足病症状: 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4、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5、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但这种可能很小。 6、整个病程大约在1周左右结束,一般不会并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护理得当,不会在皮肤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迹或疤痕。

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23T13:29:05.7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李咏黄淑芹马凤霞高晓旭[导读] 目的总结手足口(HFMD)病重症高危患儿的临床特点与救治经验。 李咏黄淑芹马凤霞高晓旭(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 158100)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271-02 【摘要】目的总结手足口(HFMD)病重症高危患儿的临床特点与救治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临床符合小儿手足口病重症高危的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点、救治、转归加以总结。结果重症高危倾向的16例,重症4例,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主10例,循环系统受累为主7例,呼吸系统受累为主3例。均在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通过快脱慢补的方式给予降颅压、甲强龙冲击治疗、丙球支持;对于循环系统受累的通过快补慢脱的方式,并给予血管活性药;对呼吸系统受累者,给予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处理。治愈19例,死亡1例。结论对有重症高危倾向的患儿,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早期积极干预,就可阻止疾病向重症发展,大多愈后良好。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高危儿救治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治的HFMD重症高危患儿20例,临床诊断均符合小儿手足口病的重症高危标准。其中男14例,女6例,病程为7-20天,年龄3个月-5岁,其中发病年龄≤3岁的16例(80.00%),3-5岁4例(20.00)%。临床表现:发热19例,体温在37.6-38.5℃2例,38.6-39℃7例,>39℃9例;热程5-7天。手、足均见皮疹18例,分布于手足远端、手背、指间、甲周、足跟边缘、手掌及足跎,初为红色粟粒样斑丘疹,迅速转为疤疹,疙疹基底部绕有红晕,如绿豆大小,数量不等,至少数十枚,不痒,愈后无色素沉着,亦不留痴、脱屑。2例表现为疙疹性咽峡炎。发热与皮疹的关系:5例先发热,间隔1-2天出皮疹;6例发热与皮疹同时出现,7例是先发热,皮疹大多间隔2-3天出现。有口腔黏膜疹18例,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软腭、齿龈、口唇及扁桃体,迅速破溃成白色浅溃疡,局部淋巴结不肿大。伴臀部皮疹10例,为粟粒大小红色斑丘疹。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为主10例,循环系统受累为主7例,呼吸系统受累为主3例。 1.2辅助检查 20例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11例(55.00%),血糖升高4例(20.00%),CRP增高5例(25.00%),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查升高8例(40.00%)。胸片检查20例:仅双肺纹理增粗10例,表现为渗出性斑片状阴影5例,肺水肿2例。心电图检查19例,有改变者11例(57.89%),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段改变等。脑电图检查5例,未发现明显异常。腰穿脑脊液检查6例,压力增高5例(83.33%),其中4例白细胞数增高,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4例重症病例由卫生防疫部门进行病毒鉴定,其中EV71核酸片段检查3例阳性,CoxA161例阳性。 1.3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监护条件下给予抗病毒、退热等处理,同时采取加强治疗,包括:①大剂量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总量2g/kg,分2天给予。②大剂量甲强龙冲击疗法,15-20mg/(kg.分),连用3天;同时加用西咪替丁5mg、(kg.日)至到停用甲强龙后3天以保护胃黏膜,防止发生应激性溃疡。③20%甘露醇0.5-1g/(kg.次),20-30分钟静脉推注,必要时加用速尿。④呼吸支持:及时行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如患儿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等循环系统受累为主者采用快补慢脱,扩容最好选用丙种球蛋白、血浆等,以迅速纠正循环障碍;在补足有效循环血量后,酌情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血管活性药。当患儿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呼吸功能障碍为主,应及时行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 2 结果 本组治愈19例,死亡1例。死亡患儿因病情进展快,入院时已有严重的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肺水肿。 3 讨论 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少数高危患儿,一旦发展为重症,短期内能迅速发展为神经源肺水肿、循环衰竭,各种救治措施无效,常常在短期内死亡。Nolan MA等认为急性肺水肿和心肺失代偿可能是由于脑干的血管舒缩中枢受损,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肺水肿[1]。因此,在治疗重症高危患儿的过程中,以下几点值得重视:①要重点监护:病人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气及电解质的变化。对出现重症高危倾向者必须争分夺秒,综合治疗,以阻止疾病向重症发展。②当患儿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采取慢补快脱的治疗措施,甘露醇强调早期、快速,大剂量的给予,尽快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使患儿保持轻度脱水状态为度。③当患儿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时,宜采取快补慢脱,以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障碍。治疗感染性休克传统常用2:1含钠液或生理盐水或1.4%碳酸氢钠扩容,本组资料采用血液制品如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快速输人,既能快速纠正循环障碍,又能发挥抗感染作用。免疫球蛋白曾在1998年我国台湾和2000年澳大利亚的EV71流行中得到广泛应用[2]并证实丙球对EV71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一定的疗效,在补充血容量后,如仍有四肢末端循环不良,血压不稳定,可酌情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本病例在病程较早时期使用效果较好,对晚期病人疗效不佳,可能为患儿的血管麻痹对各种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降低有关,其经验有待于探索。④当患儿呼吸功能障碍,应及早行气管插管,给予正压机械通气。参数选择时应注意PIP、PEEP较高,吸气时间较长,较高的氧浓度,有利于肺泡处于开放状态,可最大程度地进行气体交换、改善氧合、纠正缺氧,并定期进行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参数。使用机械通气难免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注意防治。 参考文献 [1] 陈宗波.人类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研究进展.中华儿科杂志,2005,43(6):428-430.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 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

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 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 出冷汗;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 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三) 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 (四) 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 病原学检查。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2-7天,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一般病例和重症病例。根据国内外资料,与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相比,由EV71感染引起的疾病发生重症感染的比例较大,病死率可达10%-25%。 一般病例:病人突然起病,发热,多持续2-3天。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患儿常由于口腔溃疡疼痛而拒食。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一般无疼痛及痒感,疱内液体较少,愈后不留痕迹。部分患者发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都出现。有些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患者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重症病例:少数病人,尤其是≤3岁患儿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主要临床表现为: 1.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2.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3.循环系统: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改变,脑电图、核磁共振、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常。由于绝大部分重症病例为≤3岁儿童,因此,及早发现小儿重症患者至关重要。

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干预措施,阻止轻症患儿向重症患儿转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28例HFMD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8例患儿中,男81例,女47例,男女之比为1.72︰1,发病年龄最大5岁,其中0~3岁最多,占90.6%;大部分患儿热程持续≥3 d,出现嗜睡、激惹、惊跳等神经系统表现;粪肠道病毒71型检测阳性128例(100%)。结论重病症及危重症HFMD病例主要是EV71感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尤其1~2岁。对于HFMD患儿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早期发现危重病例,早期干预,以降低病死率,改善患儿预后。 标签: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 Clinical analysis of severe hand-foot-mouth disease WANG?Hongqing??NIU?Mingya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Pediatrics,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City,Xuzhou 221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explore early intervention measures,and prevent patients transforming from mild symptoms to severe symptom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28 children with HFMD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Of the 128 children,81 were male and 47 were female,with the male to female ratio of 1.72︰1 and the maximum onset age of 5 years old. Children aging 0 to 3 years old were the majority,accounting for 90.6%. Most children’s fever duration sustained for≥3days,showing drowsiness,irritation,startle and other 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Fecal and intestinal tract virus type 71test found 128 positive patients (100%).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severe symptoms and acute severe symptoms were mainly infected with EV71,mostly aging from 1 to 5 years old,especially from 1 to 2 years old. For children with HFMD,vital signs should be monitored closely,acute severe patients should be detected early and early intervention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ase fatality rate and improve patients’ prognosis. [Key words] Severe hand-foot-mouth disease;Clinical features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肠道病毒71型(EV71)是病原之一[1]。大多数病情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部皮疹为临床特征,极少数重症患儿并发神经系统疾病,如病毒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脑干脑炎等,个别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易致死亡[2]。重症患儿的早期诊断、积极尽早干预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本研究对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28例重症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8例重症HFMD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其中男81例,女47例,男女之比为1.72︰1;年龄为8个月~5岁,平均(2.3±1.5)岁,年龄3 d的有18例。

198例手足口病病例分析

198例手足口病病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01T16:57:17.1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2期供稿作者:雷雨董薇 [导读] 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本县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表现为发热及皮疹。 雷雨董薇(房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湖北房县 442106)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2-0018-02 【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及流行特征。方法分析19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 3岁以下患儿占75%。男性(65%)高于女性(35%)。农村儿童高于城镇儿童,患儿均有皮疹,皮疹同时出现在手、足、口部(45%)及臀部(40 %)。发热 170例,多数以不规则热、低热为主,多数先发热后出皮疹,多在2 d内。部分病例可见白细胞增多(2.5%)。经抗病毒、清热解毒及对症治疗,均治愈。结论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本县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表现为发热及皮疹。此病只要及时诊治,预后良好。 手足口病是发生于儿童和婴儿的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疾病,1982年在我国首次报道,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及CA16等多种病毒引起。在我国已经被纳入国家法定丙类传染病,我县近年也出现手足口病流行,1989年5月~2010年6月我科共收治手足口患者198例,现将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8例患儿均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的诊断标准。普通病例198例,病程3~14d,平均5d。 1.2方法 分析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治疗及转归。 2 结果 2.1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 本组患儿年龄 4个月~12 岁,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其中3岁以下 149 例,占75 %。小于1岁24例,1~2岁45例,大于2岁但小于3岁80例,3~6岁35例,6以上岁14例。男129例( 65%),女69例(35%)。城镇儿童49 例(25%),农村儿童149例(75 %)。家庭或同一村23例,占12%。 2.2临床表现 发热 170例,多数呈不规则热发热,其中37.5~38℃ 129例(76%),高于38℃但≤39℃ 39例(24%),多数先发热后出皮疹,多在2d 内,其中发热时间小于24h 88例(52%),24~48h 51例(30%),>48 h但≤72h 21 例(12%),大于72 h 10例(6%)。198例患儿均有皮疹(100 %),主要分布在手、足、口部90例(45%),分布在手、足、口、臀部80 例(40%),分布在手足部20例(10%),少数分布在口腔黏膜或臀部10例(5%)。皮疹为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24h后转为疱疹,典型者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水疱性皮疹,直径多在5mm左右,疱液清澈透明,周围绕以红晕,呈圆形或椭圆形,有轻度痒感,表面较厚,不易破溃,≤3岁的患儿多发生在臀部和膝部,以红斑和丘疹为主,臀部皮疹严重者左右对称。一般在1周内消退,无色素沉着,不留痂,位于口腔黏膜的皮疹呈疱疹或小溃疡。皮疹消退时间为平均5d。伴流涕95例(48%),咳嗽58例(29%),呕吐4例(2%),腹泻5例(3%)。无重症患儿。 2.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少于4×109/L 2例(1%),大于10×109/L 5例(2.5%),余病例正常。50例行心电图检查均正常,70例行胸部X线检查提示支气管炎6 例(3%)。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127例送CDC检查检出EV71及CA16病原体。 2.4 治疗及转归 治疗措施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①收入感染病区隔离治疗;②嘱患儿注意休息,食用清淡食物,加强营养,做好各项护理,防止交叉感染;③予利巴韦林、清开灵等药物抗病毒及清热解毒治疗;④对有呕吐、腹泻等患儿予止泻、止吐治疗;⑤避免并发症的发生。50例住院时间平均5d,均治愈(100%)。余在门诊治疗,经追踪调查均治愈。 3 讨论 手足口病为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皮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有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亦可引起该病[1]。患儿及健康携带者为传染源,可通过粪口途径或通过唾液飞沫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亦可引起传播及流行[2,3]。大量临床资料报道该病有局部爆发流行可能,婴幼儿为主要感染人群。发热及手足口及臀部出现丘疱疹为典型特征,部分病人合并出现脑炎、肺炎、及心肌损害,但总发生率不高[4] [5]。本病好发于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本组中3岁以下的患儿占75%,男性发生率(65%)明显高于女性(35%);农村儿童发生率(75%)高于城市儿童(25%)。本资料198 例患儿均有皮疹,大部分病例皮疹同时出现在手、足、口部(45%)及臀部(4%),少数仅分布在手足部(10%),口腔黏膜或臀部(5%)。普通病例(100%)症状较轻,一般以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症或疱疹为主,因此门诊医师接诊时应注意口腔黏膜是否疱疹或小溃疡,以免漏诊。另外,大部分(86%)患儿发热,呈不规则热,多数先发热后出皮疹,低热为主,少数病例伴随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感染表现,应注意与上呼吸道感染鉴别,我省曾因此出现漏诊病例。实验室检查方面,少数病例可见白细胞增多。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儿的分泌物或粪便,传播快,第1周内传染性最强。病毒主要经粪、口及呼吸道途径传播,接触可传染病毒。因此,在治疗期间要做好隔离消毒工作。我院感染病区,有标准病房,有标准消毒施,患儿的生活用品及污物等均严格消毒处理,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避免了交叉感染。本资料示,我县手足口病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本组平均住院时间 5d,治愈率达100%,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普通病例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3. [2]HoM. Enterovirus 71:the virus,its infections and outbreaks[J].Microbiol Immunol Infection,2002,3(4):205-206.

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 一、临床诊断病例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 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 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 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 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 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 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 肿等。 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 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 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二、实验室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1.病毒分离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 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2.血清学检验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核酸检验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 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三、留院或住院指征

(一)留院指征。 3岁以下婴幼儿,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留观。乡镇卫生院如发现符合留观指征患者,应立即将其转至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1.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 内; 2.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3.发热、精神差。 (二)住院指征。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住院,应立即将其转至指定医疗机 构。 1.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 2.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 3.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 4.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 四、小儿危重患者的早期发现

BB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及图片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及图片 近期全国各地都发生手足口病的病例,为了做好防控工作,我们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请各家长理解和配合,请加强幼儿的个人卫生,不要带小孩到公共场所玩耍,如有不适,及时带小孩到正规的医院诊治,以下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手足口病的病征:手足口病通常是有潜伏期的,一般为3-4天,抵抗力好的宝宝,一般症状较轻并可自愈,但有些症状较重的多为突然发病,多数患者出现发热,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二天出现,1-2天后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1天后既有部分皮疹形成水疱,,主要见于手指或脚指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跟边缘,婴幼儿或皮疹多者,还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膝、肘部也可见到。疱疹成卵圆形,内含浆液一般不破溃继发感染少见,可于2-4天后吸收干燥,成深褐色结痂,脱痂后不留瘢痕。 在口腔两颊粘膜与唇内舌边软腭也散在有红斑与疱疹,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溃疡,患儿吃东西疼痛,并拒绝进食,流口水等。 手口足病症状: 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股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4、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5、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

重症手足口病病原学的临床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病原学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10-13T16:19:12.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1期供稿作者:李霞邓燕艺甘宁 [导读]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中以3岁以下为主要人群。大部分为轻症,预后好。 李霞邓燕艺甘宁 (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 537000) 【摘要】目的:总结我院2012年重症手足口病不同病原学的临床表现。方法:对2012年04月至11月在我院治疗的78例重症手足口病EV71感染组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组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肢体震颤、眼球异常运动、易惊、嗜睡、呼吸节律改变、血压高等,易发展至危重症。结论:我院2012年重症手足口病病原以EV71感染为主。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病原学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207-02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中以3岁以下为主要人群。大部分为轻症,预后好。少部分为重症,可并发脑干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循环障碍,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或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现将我院2012年-04至2012年-11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学确诊的共78例。现报道如下。 1 方法 1.1 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据2010年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或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眼球运动异常、烦躁不安、抽搐、头痛、无力或急性迟缓性麻痹、抽吸样呼吸。呼吸系统受累表现为:呼吸浅促、呼吸困难、血性泡沫痰、紫绀。循环系统受累表现为:心率增快或减慢(与发热程度不相称)、面色苍白、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血压增高 1.2 纳入标准于2012年-04至2012年-11在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 1.3 观察指标定义①高热(腋温):≥39℃,中热:~38.9℃,低热:<38℃;②心率增快:安静状态下心率达到窦性心动过速的标准,<1岁>140次/分,~6岁>120次/分,>6岁>100次/分;心率减慢:<1岁<100次/分,~6岁<80次/分,>6岁<60次/分;③血压升高:收缩压>(年龄×2)+100mmHg(1mmHg=0.133kPa);血压降低:收缩压<(年龄×2)+60mmHg;④呼吸频率增快:安静状态下超过同年龄段正常呼吸频率(新生儿40次/分,婴幼儿30次/分,儿童20次/分);⑤典型皮疹为手、足、口伴或不伴其他部位的皮疹。 1.5 资料提取①一般情况:年龄和性别等;②临床表现:发热、皮疹、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的临床表现等;③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血糖、脑脊液、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查;④治疗及转归。 1.6 分组患儿按病情分为EV71感染组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组。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研究期间收治符合《指南》入院条件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78例,其中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学检测65例为EV71感染,13例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78例重症手足口病中男57例,女 21例,发病年龄9个月至11岁,其中<3岁63例,~5岁 11例,>5岁4例。EV71感染65例,其中男45例,女20例,其他肠道病毒感染13例,男12例,女1例。 2.2 症状和体征 2.2.1 发热 78例患儿均有发热,热程1-5天,其中高热27例,中热47例,低热4例。 2.2.2 皮疹 78例患儿均有皮疹表现,皮疹为椭圆形或圆形的斑丘疹或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少。 2.2.3 神经系统易惊71例(91%),精神差46例(58.9%),肢体震颤38例(48.7%),烦躁不安34例(26.5%),呕吐19例(24.3%),嗜睡9例(11.5%),眼球运动异常8例(10.2%),抽搐3例( 3.8%),抽吸样呼吸2例(2.5%),昏迷1例(1.2%)。 2.2.4 呼吸和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快19例,呼吸节律不齐2例,肺出血3例。 循环系统表现:心率增快71例,其中>200次/分4例,血压升高34例。 2.3 实验室检查①外周血白细胞>12×109/L 49例。②血糖:正常32例,>6mmol/L33例,>9mmol/L 8例。③16例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压力升高9例,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升高8例,糖升高7例,蛋白升高1例,降低2例,氯化物升高4例,降低2例。16例脑脊液培养均阴性。 2.4 影像学检查①胸片:肺纹理增粗26例。②头颅CT:脑炎改变2例。 2.5 治疗常规治疗:①甲强龙10-15mg/kg/d,冲击3-4天;②丙种球蛋白1g/kg/d,共2天。③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必要时予白蛋白、速尿和3%氯化钠合用脱水。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④米力农改善心功能。⑤危重症予机械通气。 11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均为EV71组),其中肺水肿7例,肺出血3例,中枢性呼吸衰竭9例。 2.6 转归 2/78例死亡,均为EV71感染组。2例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后(1例10天,1例39天)仍无自主呼吸,睁眼昏迷,家属放弃治疗。74例治愈或好转出院。住院天数4-16天。 3 讨论 本组7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均有发热,提示手足口病伴发热时需警惕发展为重症的可能。病程以3-5天为高峰期,以6月-4岁为主要发病年龄。神经系统症状以易惊(91%)发生率最高,依次为精神差(58.9%),肢体震颤(48.7%),烦躁(26.5%),呕吐(24.3%),眼球运动异常(10.2%)。眼球运动异常均出现在EV71感染组,余神经系统症状在两组患儿中无明显差异。临床中发现肢体震颤,眼球运动异常易进展至危重症。2组病人在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差异。治疗上均予甲强龙冲击,丙种球蛋白抑制免疫反应,米力农改善心功能,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等综合治疗。治疗后13例其它肠道病毒感染组均不需呼吸机辅助呼吸,均治愈,且治疗疗程短,住院天数4-8天。11/78例因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中枢性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均为EV71感染组。2例因无自主呼吸,睁眼昏迷,不能脱机,家属放弃治疗。2例死亡。上述4例均为EV71感染组。 临床分析表明肢体震颤及眼球运动异常提示脑干脑炎,易进展为危重症。肢体震颤其病变部位及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眼球异常运动主要表现为目光茫然,双眼球左右来回游动或上翻,推测病变部位在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团(即中脑、桥脑)附近[1]。2012年我院重症手足口病病原以EV71为主,11例危重症均为EV71感染。部分患儿到我院就诊时已是危重症,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及综

2014年哈尔滨市道里区手足口病的病例分析

2014年哈尔滨市道里区手足口病的病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6-05-12T10:36:37.37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4期作者:宋会荣刘旭东王欣[导读] 哈尔滨市道里区手足口病有明显的地区、季节、年龄和职业特征,5岁以下婴幼儿是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加强疾病监测和宣传教育是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关键。宋会荣刘旭东王欣 道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目的:分析哈尔滨市道里区2014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手足口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哈尔滨市道里区共报告手足口病572例,发病率为62.09/10万,其中重症病例1例,无死亡病例,城乡结合部发病率较高。6月至9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全部病例的82.17% 男性高于女性。结论:哈尔滨市道里区手足口病有明显的地区、季节、年龄和职业特征,5岁以下婴幼儿是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加强疾病监测和宣传教育是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关键。【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控制【中图分类号】R8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4-179-02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科萨奇病毒A16型格肠道病毒71型最为多见。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1-2】.本文通过对2014年哈尔滨市道里区报告的手足口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以了解手足口病的发病规律,为进一步做好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资料病例信息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4年网络直报的、现住址为道里区的所以手足口病例。人口数据来自于道里区公安局。 1.2方法利用EXCEL统计软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道里区手足口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2.1疫情概况 2014年哈尔滨市道里区共报告手足口病572例,报告发病率为62.09/10万,有报告1例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发生,报告聚集性疫情2起。 2.2流行病学特征2.2.1时间分布:全年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告,6-9月呈现发病高峰,共报告490例,占全年总发病数的85.66%。7月份达到最高峰。见图1。

小儿手足口病症状及症状图片

小儿手足口病普通的发病周期在一周左右,而且大多患儿为突然发病。手、足、口各部位的疹子不一定都会同时出现在生病宝宝身上。这种疹子叫做疱疹,就是高出皮肤表面有隆起,内有清亮或浑浊的液体,不会感觉到痒。通常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普通手足口病基本的症状为:主要就是手、足、口腔黏膜和唇内出现疱疹。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候也会在膝、肘部等都会出现。同时生手足口病的宝宝还会伴随烦躁、咳嗽、头痛、流鼻涕、哭闹、流口水、厌食等症状。 以上就是手足口病手部的症状图片,最右侧的是早期症状图片★发热:大多数患有手足口病的宝宝伴随发热持续1~2天,发烧的体温大约在38℃左右(宝宝的正常体温和大人是一样的,都在36~37℃),并且出现丘疹或疱疹。(如有体温持续不退,持续高温,建议尽早就医,以防引发并发症。)★厌食:

在口腔两颊粘膜与唇内舌边软腭(如下图)也散在有红斑与疱疹,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溃疡,所以在吃东西格外疼痛,患儿因而出现拒绝进食,流口水等症状。因此建议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 ★口腔: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有疼痛,像绿豆大小散落在口腔内的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同时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2-4天后吸收干燥,成深褐色结痂。

口腔部位的症状图片 ★手足臀疱疹: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下图)或疱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斑丘疹图片 以上就是手足口病脚部的症状图片,其中最右边的是早期症状图 重症患儿手足口病症状: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这种病症大多数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后3~5天出现中

重症手足口病150例临床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15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5-01-29T16:07:38.133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1月第11期供稿作者:杨杰赵健雄 [导读] 重症手足口病进展快,预后极差,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儿科医护人员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提高警惕,认真仔细体检,以便早期识别和发现重症病例 杨杰赵健雄(贵州省贵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贵州贵阳550004)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诊治经验,探讨早期干预措施,以提高救治效果。方法对我院住院15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手足口病患者150例,男88例,女62例,男女比例为1.41∶1。年龄2个月~7岁,平均3.5岁,其中<3岁者122例,占81.3%,发病年龄以3岁以内为多;150例病例中,重型138例,危重型12例。本组临床特征:重症患儿出现最多的症状及体征是惊跳、易惊,持续高热、呕吐、膝反射异常。心率增快,呼吸增快或减慢,四肢发 凉是病情危重的表现,应及早机械通气及综合治疗。本组病例EV71感染率高;肛縂子核酸检查EV71阳性者112例,占74.66%。重型病例全部治愈,危重型病例治愈10例,死亡2例。平均住院天数6.5d。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极快,预后极差,早期识别和发现重症病例,早期及时干预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儿童临床特征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原有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CoxA16),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少数可引起脑膜炎、脑炎、脑干脑炎,极少数危重病患儿病情进展快,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易致死亡,本文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5月,收住的15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早期识别和发现危重病例,早期干预治疗,进一步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效果,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50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其中男88例,女62例,最大年龄7岁,最小年龄2个月,平均3.5岁,<3岁者122例,占81.3%,其中<1岁者22例,占(14.66%),1~2岁76例(50.66%),2~3岁24例(16%)。3~5岁13例(13.30%%),>5岁28例(18%)。1.2临床表现1.2.1皮疹全部病例均有手心足底或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其中分布于手足口部132例(88%),手足口臀部15例(10%),膝部12例(8%)。皮疹特点:手掌、足底、见斑、丘疹或丘疱疹,掌心足底为主,为椭圆形或圆形的斑点或疹疗、皮疹周围有炎症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见疱疹或小溃疡,越是重症皮疹越不典型,重症者皮疹较小、散在,以针尖样出血样皮疹或暗红色皮疹,有时需仔细寻找才能发现。1.2.2发热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38~41.5℃,其中<39℃者38例,占25.33%;39~40℃者88例,占58.66%;>40℃24例,占16%。1.2.3神经系统症状全部病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或体征,全部病例均有精神差,易惊、惊跳131例(87.33%),激惹95例(63.33%),肢体抖动72例(48%),嗜睡83例(55.33%),抽搐14例(9.3%),呕吐55例(36.66%),颈抵抗45例(30%),膝反射亢进67例(44.66%)。1.2.4严重合并症肺水肿6例4%,休克5例3.3%,死亡2例1.3%,心率增快、呼吸增快76例50.6%。1.3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心肌酶、血糖、肝肾功检查。血常规:WBC>10×— 75—109/L72例(48%)。血糖正常78例(52%),血糖升高72例(48%),2例死亡病例高例达30mmol/L以上。心肌酶(CK-MB)升高80例(53.33%);CRP<10g/L105例(70%),>10mg/L45例(30%);脑脊液检查118例,90例白细胞数升高[(12~590)×106/L],占60%,42例(%),蛋白轻度升高(28%)。病原学检查:采集肛试子核酸检测病原,病原阳性123例(82%),其中101例肠道病毒71型,8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检测阳性,14例为其他肠道病毒阳性,27例未发现肠道病毒。1.4防治及转归主要是对症支持及利巴韦林、喜炎平等抗病毒治疗、隔离治疗、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皮肤及口腔护理,预防继发感染;控制输液量及速度,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警惕肺水肿、肺出血、脑干脑炎等严重并发病的发生。及早识别危重病例,所有病例均积极使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危重者使用静脉免疫球蛋白2g/kg,短期小剂量激素,机械通气10例,经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除2例因肺出血分别于入院8h、16h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治愈出院,住院时间6~11d,平均住院天数6.5d。重型病例全部治愈,危重型病例治愈3例,死亡2例。2讨论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原有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CoxA16),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手足口病为儿科常见的急性传染病,部分重症患儿发生脑膜炎、脑干脑炎、心肌炎、急性弛缓性麻痹,极少数危重患儿病情进展快,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极快,预后极差,如何早期识别和发现危重病患儿,早期及时给予规范治疗,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重症病例一般发生在3岁以下[1],本组病例显示:<3岁者122例(81.3%),1~2岁76例(50.66%),提示3岁以下,尤其是1~2岁为重症手足口病的高发年龄。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39℃者112例(74.46%)。全部病例均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或体征,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依次为精神差(100%),易惊、惊跳131例(87.33%),嗜睡83例(55.33%),呕吐55例(36.66%),提示易惊或惊跳为神经系统受累的最常见的早期表现,需高度警惕。本组病例呕吐发生率为36.66%,提示呕吐不容忽视,发生呕吐时可能已经存在颅内压增高,但此症状极易误诊为胃肠炎而被忽视,本组病例中2例死亡病例均有呕吐,其中1例死亡病例死亡前6余小时在外院曾多次呕吐,但未引起重视。最常见体征为:颈抵抗45例(30%),膝反射亢进67例(44.66%)。WBC10×109/L72例(48%);血糖升高78例(52%),其中2例死亡病例血糖高达30mmol/L以上。提示白细胞及血糖升高也是重症手足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王中林等[2-4]研究认为,白细胞升高及血糖升高是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之一。其机制为:当脑干脑炎累及迷走神经背侧核和孤束核时,可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大量分泌,一方面动员外周血白细胞大量释放,另一方面刺激肝脏内糖原分解,造成白细胞、血糖水平升高。本组病例心肌酶(CK-MB)升高80例(53.33%),心率、呼吸增快76例(50.6%)。合并肺水肿6例(4%),肺出血4例(2.66%),死亡2例(1.33%)。EV71具有嗜神经性,EV71引起的重症病例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病毒性脑膜脑脊髓炎,引起快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神经源性肺水肿。由于病毒侵犯脑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