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行政行为分析

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行为概述 第一节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一)行政行为与行政法学 行政行为主要是一个理论概念,是行政主体行使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行政权力的具体实现。行政行为理论是全部行政法学理论的精髓和柱石。 (二)行政行为的定义 行政行为的4层含义 1、主体要素 2、职权要素 3、法律要素 4、外部要素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一)行政行为的执行性 (二)行政行为的单方性 (三)行政行为的裁量性 (四)行政行为职权和职责的统一性 第二节行政行为的形式与内容 一、行政行为的形式 行政行为的形式是指行政活动实施过程中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 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是指具有许可职权的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以颁发书面证照的形式,依法赋予其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或资格的行为。 (二)行政监督检查 行政监督检查是指行政机关对杯管理者是否遵守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活动所进行的检视、调查、查验。 (三)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即行政机关对违法者的惩戒制裁,它是在行政监督检查后的一种行为方式。(四)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为便于日后作出行政决定或实现行政目的,而采取的暂时性控制措施。 (五)行政征收 行政征收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规定,以强制的方式无偿向相对人征集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者实物的行政行为。 特点 1.行政征收的主体是依法负有行政征收职能的行政机关或其它组织。 2.行政征收的对象是负有法律所规定的有缴纳义务的相对人。 3.行政征收的目的是为保证国家和公共利益的需要。 4.行政征收是无偿取得相对人的财产。 5.行政征收具有突出的羁束性与强制性。 行政征收主要有以下几类

行政诉讼法概述

一行政诉讼法概述 (一)行政诉讼与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起诉,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行政诉讼法》第条)行政诉讼法是指调整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诉讼法是程序法,与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构成完整的 诉讼法律体系。 行政诉讼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1989年4月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二)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行政诉讼的共有原则 这些原则与其他诉讼活动如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原则相同的, 是诉讼活动的一般准则,又称为一般原则。 、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辩论原则 、人民检察院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合议制原则、回避原则 公开审判原则、两审终审制原则 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 这些原则是行政诉讼自身所特有的,与其他诉讼活动的原则是完全不同的。 、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又称有限管辖原则,是指对于行政纠纷,人民法院只管辖并 解决其中的一部分。这与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的完全管辖权 不同。 、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⑴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审查的对象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

为。 限于具体行政行为,不审查抽象行政行为 限于外部行政行为,不审查内部行政行为 ⑵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原则上对合理性不审查) 是否超出了法定界限 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⑶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的依据 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规章是参照的依据。 、不适用调解原则。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得进行调解。(第条) 因为行政诉讼处理的是行政争议,而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是 行政机关依职权实施的,行政职权属于国家权力,是不能通过调解而放 弃或让步的。 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第条) 、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 含义: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因为相对人的起诉而停止执行,在诉讼期间,依然具有法律效力。 理论上:是国家行政管理连续性、有效性和不间断性的必然要求。 实践上:对行政违法行为,不及时制止并消除其存在的违法状态,可 能发生更大的社会危害性。 例外:(第条) ⑴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⑵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将会造 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的。 ⑶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司法有限变更原则。 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一般不享有司法变更权,仅限于在行政

智慧树知到《行政法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行政法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绪论 1、刑事审判庭于()成立。 A.1978 B.1980 C.1982 D.1984 答案 : 1980 2、 1984 年前后,民事审判庭承担的主要职能是()? A.解决土地纠纷 B.解决婚姻纠纷 C.解决合同纠纷 D.解决经济纠纷 答案 :解决婚姻纠纷 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法院设立了经济审判庭。 A.1984 年 B.1982 年 C.1988 年 D.1990 年 答案 : 1988年 4、我国行政审判庭于1992 年前后设立,主要解决“民告官”纠纷。 A.对

B.错 答案: 对 5、我国《行政诉讼法》于1990 年 10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一章 1、下列()属于行政法的渊源 A.行政解释 B.地方解释 C.学理解释 D.司法解释 答案 :行政解释,地方解释,司法解释 3、下列各项中()是特殊行政法。 A.《行政处罚法》 B.《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C.《治安管理处罚法》 D.《国务院组织法》 答案 :《治安管理处罚法》 4、行政法是()的延伸和具体化 A.宪法 B.法律

C.刑法 D.民法 答案: 宪法 5、行政合理性原则基于自由裁量权而产生的。()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的相同点之一就在于其均是使本无行政职权的组织或个人可以依法 行使一定的行政职权。() A.对 B.错 答案:错 2、在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应以委托的行政机关的名义进行,并接受委托行政主体的 监督,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委托方对受委托方实施处罚行为的 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A.对 B.错 答案: 对 3、行政机关与其公务员关系紧密,共同构成行政主体。() A.对 B.错 答案: 错 4、一般来说,个人不能成为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只能是国家行政机关或被授权的组织。()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四章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第一节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定义和构成 具体行政行为,是我国行政法上的重要制度和行政法学上的重要概念。行政诉讼法以国家立法形式明确提出具体行政行为后,最高人民法院在1991年和1999年对此作出过两次司法解释。这些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诉讼程序角度进行的,但是为阐明和发展这一制度提供了基础。 1991年的司法解释规定,“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1999年的司法解释改变了表达方式,把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解释同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结合起来。首先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法诉讼的受案范围;然后再列举提出不属于这一受案范围的六种行政行为。1999年的解释认为,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中的行政行为,是与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有关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益产生实际影响的作为和不作为。这种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实际上包括了单方行为和双方行为。上述解释和认识的出发点和作用,是通过解释行政行为的内涵来确定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这与行政法上具体行政行为制度的含义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从理论上说,具体行政行为是对有共同法律特征的一类行政措施的概括,赋予具备这些特征的行政措施以确定的法律效果,形成一个特定的法律制度。这些共同法律特征具有构成要素的性质。因此了解具体行政行为概念的途径,就是认识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法律特征,并且以此掌握具体行政行为的构成要 具体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就特定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作出的单方行政职权行为,是狭义的具体行政行为。这一定义强调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单方行政职权行为。这种意义上的具体行政行为,通过其构成要素与行政事实行为、抽象行政行为、行政合同行为、刑事法行为区别开来。构成上述意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各项:?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章节真题模拟及答案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章节真题及答案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04)7、在执行任务时最有效的群体规模是( B )3 A、3—5人 B、5—7人 C、7-9人 D、9-10人 (04)8、规定了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B )3 A、角色同一性 B、心理契约 C、角色期待 D、角色知觉 (04)13、群体间互动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建设性的,二是( B )3 A、成功性的 B、失败性的 C、破坏性的 D、不确定性的 (04)18、决策活动的方式、方法,使决策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的是( D )3 A、决策的基本规则 B、决策的有效性 C、决策的目的性 D、决策的选择性 ( 10)9、根据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凝

聚力,是在( B )3 A、第二阶段 B、第三阶段 C、第四阶段 D、第五阶段 ( 10)10、群体规范界定了群体成员的行为范围,这是群体规范的( D )3 A、导向功能 B、动力功能 C、评价功能 D、标准功能 ( 10)11、有她人在场会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是( A )3 A、群体促进效应 B、群体凝聚效应 C、群体协同效应 D、群体互动效应 ( 04)7、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B )3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命令群体 D、任务群体 ( 04)9、最早对群体助长现象进行研究的是( C )3 A、舒兹 B、勒温 C、特里普利特 D、阿西 ( 10)5、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直接引导和限制

着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使群体成员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是( D )3 A、角色认同 B、角色期待 C、角色直觉 D、群体规范 ( 10)6、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 B )3 A、社会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 C、协同效应 D、从众效应 (04)6、决定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利结构中位置的是( B )3 A、人事结构 B、职权结构 C、群体结构 D、奖惩结构 (04)7、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 A )3 A、社会惰性 B、从众 C、社会促进效应 D、刻板印象 (04)8、最有效的群体规模是( B )3 A、3人或5人 B、5人或7人 C、7人或9人 D、9人或11人 (10)5、在员工—组织关系中,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C )3 A、经济合同 B、社会规范 C、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5版)章节题库(第10章 行政行为概述)【圣才出品】

第10章行政行为概述 一、概念题 1.行政行为(电子科大2011年研) 答: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实现行政目的的一切活动。行政行为的特征:①行政行为的服务性。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相对人的合作下所作的公共服务行为即公务行为;②行政行为的从属法律性。行政权的来源是宪法和法律,行政机关的性质是执行机关即执法机关,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必须从属于宪法和法律。 2.行政行为与政府行为(武大2007年研) 答: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所实施的具有法律意义,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政府行为,又称统治行为、政治行为或者国家行为,特指有关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运用国家主权实施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行政行为也是政府行为,但是,两者的主体、作用的对象、所属范畴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另外,行政行为中大部分是可诉的,而政府行为多为不可诉行为。 3.单方行政行为与职权行政行为(武大2000年研) 相关试题:依职权行政行为(汕头大学2012年研) 答:①单方行政行为与职权行政行为的含义: 单方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目的单方面运用行政权所作的行为,包括行政立法行为、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事实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职权行政行为,或称主动性行政

行为、积极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据其所具有的法定行政职权即可直接作出,而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作为启动前提条件的行政行为。 ②二者的联系: 单方行政行为与职权行政行为是对行政行为所作的不同分类,其在本质上都属于行政行为,具有行政行为的一般特征,适用法律对行政行为的一般规则。 ③二者的区别: a.分类标准不同。单方行政行为是行政行为以单方意志还是双方意志为标准的分类,与双方行政行为相对;而职权行政行为是行政行为以是否具有主动性为标准的分类,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相对。 b.内容不同。单方行政行为包括行政立法行为、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事实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职权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规划、行政命令、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4.抽象行政行为(东财2005年研) 答: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针对不特定相对人所作的行政行为,包括行政立法和行政规范性文件。 行政行为以所针对相对人是否特定为标准,可以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在形式上是一个行政规范性文件,在内容上全部约束特定的相对人,同时其在作出时的对象是不确定的。 5.羁束行政行为与裁量行政行为 答:这是基于行政主体主观意志参与程度对行政行为所作的一种划分。 羁束行政行为是指在法律对行为适用条件有明确而详细规定的条件下,行政主体严格依

试论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

试论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 摘要:公民对于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既不能申请行政复议,也不能提起行 政诉讼,这不仅直接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对行政机关的合法 行政提出了最为严峻的质疑。笔者认为,应当将抽象行政行为也纳入行政复议和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内,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切实保障行政权的合法行使。关键字: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司法审查不告不理 Abstract: citizens to administrative organ's abstract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can not apply for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nor bring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which not only directly harm the administrative relative person's vital interests, but also an administrative organ of the most severe challenges from the legal administra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abstract administrative act shall be also included in the scope of accepting cases of administrative review and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establish judicial review system, ensure the legitimate exercise of executive power Key words:abstract administrative act judicial review is not actionable sex to ignore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抽象行政行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抽象行政行为的不可诉的法律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抽象行政行为不可诉的理由.....................................................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可诉行政行为的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理论基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诉讼之后引起的相关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在我国现行立法体制下,如何界定抽象行政行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有关现行法院建构体制是否适应对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抽象行政行为在违法性或无效性被确认之前依其所作行政行为的效力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总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抽象行政行为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三章 组织行为的要素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行为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社会组织、客体要素组织环境、内容要素组织劳动、形式要素组织文化、动机要素组织目标等。 第一节组织行为的主体要素——社会组织 一、组织的涵义 社会组织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领域中,在利益相关的基础上,在社会法规道义等规范的制约下,围绕着共同的组织目标,按照一定的组织体制、组织结构、组织规范,通过组织的信息传播,与其他生产资源组合而成的协作化的社会劳动群体和具体化的社会运行实体。 1.组织的属性 1)一般属性——社会运行实体:人类是社会运行的主体,人类在社会运行中的存在和表现分为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两种相互联系的基本形式。社会群体按照形成方式和内在联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一是以姻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群体,二是以地缘和趣缘为基础的人际群体,三是以业缘和利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群体,也就是为了共同的劳动和相关的利益组合而成的社会组织。作为社会运行的实体,是组织群体、家庭群体、人际群体共同具有的一般属性。 2)本质属性——社会劳动群体:如上所说,社会组织是为了共同的劳动和相关的利益组合而成的社会劳动群体,这是社会组织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本质属性。 2.组织的特征与社会中的个体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群体相比较,社会组织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法定性——形成特征:社会组织是通过法定的程序,经过社会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审批,取得法人资格和得到法规认定而正式形成的社会群体。 2)利益性——基础特征:社会组织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合而成的,而利益相关则是不同的社会成员组合在一起,形成共同的社会劳动群体的客观基础,也是形成共同的组织目标的客观基础。 3)领域性——存在特征:社会组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领域中存在的,都要以一定的社会领域为组织的运动范围。这种历史形成的制约具体组织运动过程的领域范围,包括空间的,如各个社会区域;时间的,如各个历史时期;系统的,如各个社会行业;形态的,如物质和精神领域 4)公共性——关系特征:社会组织是在一定的社会领域中从事共同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而形成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在与社会、与组织成员、与组织的社会公众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必然是具有公共特征的社会公共关系。 5)职责性——角色特征:经过法定的形式形成的社会组织要按照法规的约定,以职业化的角色从事社会劳动,从而要对相关的社会公众负有职业性的社会责任。

第三章抽象行政行为修改版

第三章抽象行政行为 【复习提要】 本章阐述抽象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在司法考试中的考查的角度有二:一是行政立法方面,主要考查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制定程序以及与《立法法》相结合考查立法监督问题。关于《立法法》,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可以预见的是,2015年司考本部分命题将侧重于新《立法法》的相关修改内容。二是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考查对抽象行政行为的附带审查。在本章的学习中,考生朋友应当着重学习《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以及《立法法》中关于立法权限、制定程序、批准与备案以及适用监督等内容。本章的难点是国务院的授权立法、行政法规的解释、行政规章的备案以及立法冲突的解决。本章在前十三年司考中,考查了16题,共23分。

【要点概览】

第一节行政法规 一、立法权限 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权限分为以下三种: 1.为了实施法律而制定配套行政法规; 例国务院为了实施1999年的《行政复议法》而于2007年制定了《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 2.为了履行宪法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能而制定行政法规; 例为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国务院制定了于2008年5月1日生效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3.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 例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该条例经1993年4月24日国务院第二次常务会议通过发布,自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2006年1月1日《公务员法》生效施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关于全国人大或者常委会对国务院的授权,新《立法法》作出如下规定: (1)授权的范围:有授权有保留。 本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权限的事项如果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 (2)授权的期限:5年和6个月。 授权的期限不得超过5年,但是授权决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期限届满,或续或转:国务院应当在授权期限届满的6个月以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授权决定实施的情况,并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关法律的意见。需要继续授权的,国务院可以提出相关意见,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授权立法事项,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及时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后,相应立法事项的授权终止。 (3)转授权禁止:被授权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授权决定行使被授予的权力。被授权机关不得将被授予的权力转授给其他机关。 职权立法VS经授权的立法 1.范围不同。职权立法范围限定在国务院职权之内,经授权的立法涉及到本来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范围。但是经授权的立法只能在授权范围内制定行政法规,也并非所有的法律保留事项均可制定为行政法规,如犯罪与刑罚、公民政治权利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以及司法制度都属于法律绝对保留。同时,国务院不得将其获得的授权再转授给其他机关,根据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应及时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2.形式不同。即名称不同,法律配套行政法规和实施行政管理职能的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为“条例”或“规定”,而经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的名称为“暂行条例”或“暂行规定”。 3.效力不同。如果依职权制定的行政法规与法律发生冲突,则当然无效,应当适用法律;如果经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与法律发生冲突,则应当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原因在于,国务院经过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相当于准法律,其立法权本来就属于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所以,准法律与法律发生冲突,应当由授权机关裁决适用。 二、制定程序 (一)立项 1.国务院有关部门有权报请立项。 2.国务院法制办汇总各部门立项申请后,负责拟订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报国务院审批。 3. 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中的法律项目应当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相衔接。 (二)起草 1.主体:

第三章 基础法律知识

第三章基础法律知识 ?1、(单选题)对同我国没有司法协助条约关系的国家的法院请求我国提供司法协助的,可()。 o A.由外国法院直接提出 o B.通过协商途径解决 o C.通过外交途径进行 o D.由当事人直接提出 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A ?2、(单选题)下列刑事案件不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是()。 o A.隐瞒境外存款案 o B.非法拘禁案 o C.放纵走私案 o D.徇私枉法案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 ?3、(单选题)第二审法院审理既有被告人上诉又有自诉人上诉的案件,对被告人的刑罚该如何处理?() o A.不得加重 o B.可以加重 o C.不受自诉人上诉影响 o D.限制加重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 ?4、(单选题)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列()可适用取保候审。 o A.应依法逮捕,但其随身带有儿童的妇女 o B.犯罪事实清楚很容易发生社会危险的人 o C.证据充分被公安机关拘留逮捕的人 o D.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正确答案:D用户选择: ?5、(单选题)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提出申诉以后,()。

o A.应当立即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o B.不能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o C.可以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o D.由人民法院执行庭变更执行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 ?6、(单选题)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二审案件时,应当就()。 o A.第一审判决适用的法律进行审查 o B.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 o C.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进行审查 o D.上诉或抗诉的部分进行审查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 ?7、(单选题)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的罪犯,如果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暂予监外执行。 o A.剥夺政治权利 o B.拘役 o C.死刑缓期2年执行 o D.管制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 ?8、(单选题)下列关于自诉案件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o A.反诉的案件只能是属于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o B.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上诉 o C.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可以提起反诉 o D.原自诉人撤诉的,反诉案件不得继续审理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 ?9、(单选题)民事案件当事人可以对下列哪组全部人员申请回避?() o A.调解员、仲裁员、鉴定人、勘验人

第二编 行政主体与行政行为概述

第二编行政主体与行政行为 第四章行政主体 ?第一节概述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和种类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 ?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行政职权,并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行政法律后果的组织。 ?这一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 ?2.行政主体是依法享有国家权利的组织。 ?3.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 ?判断某一组织是否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不紧要看其是否享有行政权,还要看其是否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该权利。否则,即使是行使着一定行政权,也只能是一定主体的代表及其意志的具体表达者,只能是行为主体而非行政主体。 ?举例: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公安局的治安科、学校的招生处)都属于这样的组织。基于行政机关内部权利的再分配而享有一定的权利。可以具体实施行政行为,但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 ?4.能够独立承担法律后果 ?重要体现:独立作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主体以及行政赔偿义务的主体(行政机关的一些内部机构及受委托组织则不行) ?上述四个方面的含义及特征,缺少任何一个要件都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二)行政主体的种类 ?在我国,行政主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职权性行政主体,即行政机关;一类是授权性行政主体,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行政机关包括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中央行政机关又包括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各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地方行政机关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具备授权行政主体资格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公用企业、专业公司、教学科研单位、技术单位等)、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团体、社会公益团体、文艺工作团体学术研究团体、宗教团体)、其他组织(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性自制组织)等。 行政主体的资格 ?行政主体的资格是指作为行政主体所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 ?作为行政主体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法定条件:(前面介绍的) ?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因职权性行政主体和授权性行政主体的不同而不同。 ?职权性行政主体即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宪法和国家行政机关组织法的规定,在机关依法成立时就拥有相应职权并同时获得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组织。因此,行政机关成立的条件就是行政主体资格取得条件: ?1.依法成立: ?2.行政机关的名称、法定代表人和办公处所被有权机关批准。 ?3.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和职责已由宪法和有关组织法所作了明确规定。 ?4.行政机关已有法定编制并按照编制配置了内部机构和工作人员。 ?5.拥有独立的行政经费预算。 ?6.经过必要的公告程序 ?授权性行政主体取得资格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必须有行政法规范明文规定的授权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展品卫生法(试行)》“卫生行政部门所属县以上卫生防疫站或者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

第三章 行政行为概述

第三章行政行为概述 第一节行政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主要知识点: 掌握行政行为的含义,了解行政行为的特征。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1、是行政主体所作出的行为。(主体要素) 2、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权力要素) 3、是具有行政法律意义的行为。(法律要素) 下列何项属于行政行为() A、某县民政局建办公楼的行为 B、某县民政局起诉建筑公司违约的行为 C、某县民政局越权处罚违约建筑公司的行为 D、某县民政局依建筑合同奖励建筑公司的行为 下列行为中,属于行政行为的有() A、行政机关购买办公用品 B、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 C、发布天气预报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一)公共服务性 人民设立政府,用税收维持政府的运作,其目的就在于获得公共服务,获得安全、自由、秩序等公共物品。 行政管理是服务,应当无偿提供,不得与民争利。 民事法律行为——有偿 行政行为——无偿 (二)从属法律性 行政行为依据法律进行,不得违反宪法、法律的规定。 行政机关的组织方式决定:不是由人民公选决定,而是多是由任命方式产生; 行政机关的性质决定: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行政行为的性质决定:与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启动频繁、效力特殊、对效率的要求较高。 (三)裁量性 任何法律法规,无论如何严密,都不可能将行政机关的每一个行政行为

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都予以细密规定。 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法律的相对稳定。 行政主体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以具体的行政管理环境为依托,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内根据法律的精神选择采取具体的行为方式;法律的规定是有限的,而行政主体面对的行政环境是千差万别的; 实现行政管理职能的现实需要; 行政行为的裁量性与行政行为法律从属性是辩证统一的:裁量性以从属性为前提,从属性以裁量性为保障; 裁量权应当受到制约,防止滥用。 (四)单方意志性 一般情况下,只要在行政组织法或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内,行政行为的作出不需要与行政相对人协商或者征得其同意,即可自行决定和直接实施。 (五)效力先定性 效力先定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后,就事先假定其符合法律规定,在没有被国家有权机关宣布为违法无效之前,对行政机关本身和相对方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都具有拘束力,任何个人和团体都必须遵守和服从。 (六)强制性 行政行为是法律的一种实施,是法律在相应领域或事项上的表现,于是法律的强制性就必然体现为行政行为的强制性。虽然现代行政法学不再强调行政行为实施的强制性,而强调行政行为的可接受性和行政相对人的自愿性,但这并不排除行政行为以强制为后盾。 一般情况下,行政行为作出后,行政相对人就得服从,否则行政主体可以强制行政相对人履行其行为规定的义务。 1)出自行政效率要求和维护行政权威的需要; 2)强制性包括两个层面:约束行政相对人主动履行、不主动履行时可以进行行政强制; 特别情形:如行政指导以非强制性为特点。 特征之间的关系 行政行为的上述特征,使其与民事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的优势地位(法律给予的特殊对待)。 1.公共服务性是基础和前提; 2.法律从属性是根本要求; 3.其它属性必须满足上述两特性。 案例:宜宾市21岁的女司机张某开车撞人后,驾车逃逸,结果被抓获。

具体行政行为

第三章具体行政行为 一、概念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 中,针对特定的人或事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其 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将直接影响某一个人或组织的 权利或义务。 1、具体行政行为一般针对特定的人和事; 2、具体行政行为仅针对某次事项进行具体处理,不可反复适用。 3、具体行政行为直接影响到相对人的权利义务。 二、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 (一)以行政行为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 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对行政行为的范围、条件、标准、方式、 程序等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行政机关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只能严 格依法实施而作出的行政行为。(合法性) 如:税务机关征税,只能根据法定的征税范围、征税对象以及税种、税目、税率来进行税收征管,税务机关没有选择、裁量的余地。 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范围、种类、幅 度等作出原则性规定,而将行为的具体条件、标准、数量、方式等留给 行政主体自行决定的行政行为。(合法性+合理性) 如:《政府采购法》82条集中采购机构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考核中,虚报业绩,隐瞒真实情况的,处以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通 报;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代理采购的资格。 (二)以行使职权的前提条件不同 依职权的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设定或授予的

职权,无须相对方的申请而基于自己的判断主动实施的行政行 为,如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是典型的依职权的行政行为。 依申请的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必须以相对人的申请为前 提条件,行使行政权力而作出的行政行为。又称消极行政行为, 如颁发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行政行为。 (三)根据行政行为是否为相对人的权益而设立 授益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实施的,为相对人创立、确认 权利或法律上利益的行政行为。 如:许可某人从事某种职业;发放救助金等。 负担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实施的对相对人予以不利益或 侵犯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 如:营业执照的吊销,行政收费。 授益与负担并非截然分开,同一个行政行为,对同一个相对人或对不同相对人而言,可能既是受益的,又是负担的。 如A向行政机关申请1万元,行政机关只发给5000元,另外5000元驳回。对于申请人而言,发给的5000元为授益行政行为,而驳回的5000元 为负担行政行为。 (四)以行政行为是否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为标准 要式行政行为,是指必须具备某种法定形式或遵守法定程 序才能成立生效的行政行为。 如:税务机关对违反税收征收管理规定的相对方处以罚款,必须依法 以书面形式并加盖公章才能有效。 非要式行政行为,是指不需一定方式和程序,无论采取何 种形式都可以成立的行政行为。 如:公安机关对酗酒的人采取强制约束的行为。 (八)以行政行为是否以作为方式表现为标准 作为行政行为,是以积极作为的方式表现 出来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奖励、行政强制行为 等。 不作为行政行为,是指以消极不作为的方 式表现出来的行政行为。 第二节行政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一、行政行为的成立 (一)概念 行政行为:开始→实施→完成=过程+经历许多步骤 何时行政行为才算完成?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行政行为才算成立? 行政行为的成立是指行政行为应当具备哪些要件,才能构

真题 第七章 行政管理行为

真题第七章行政管理行为

第七章行政管理行为 一、单选题 14.行政组织生存的依据和合法性基础是( )(07年4月) A.职能 B.机构 C.目标 D.环境 15.解决行政组织中上下级冲突的常见方式是( )(07年4月) A.服从权威 B.调处 C.谈判 D.冷处理 14.我国行政组织的结构体系是()(07年7月) A.横向结构 B.纵向结构 C.职能结构 D.直线——职能结构 15.对于复杂的任务,或者下属能力、水平无法

把握时,最适宜采用的授权方式是()(07年7月) A.弹性授权 B.制约授权 C.完全授权 D.不充分授权 14.行政组织中最活跃的因素是()(08年4月) A.精神要素 B.行政体制 C.行政活动 D.行政人员 15.一般说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行政组织结构中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是()(08年4月)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关系依据情况变化而不同 D.不成比例关系 17.行政组织生存的依据与合法性基础是( )(08年7月) A.目标

B.职能 C.环境 D.技术 18.解决行政组织中上下级冲突的常见方式是( )(08年7月) A.服从权威 B.调处 C.谈判 D.冷处理 17.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09年4月) A.行政职位 B.行政人员 C.行政体制 D.精神要素 18.政府运行过程的核心部分是()(09年4月) A.行政组织 B.行政职能 C.行政领导

D.行政行为 17.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是()(09年7月) A.行政职位 B.行政人员 C.行政体制 D.精神要素 18.行政组织生存的依据是()(09年7月) A.职能 B.目标 C.环境 D.权力 17.行政组织中最活跃的要素是( )(10年4月 A.行政权力 B.行政职位 C.行政人员 D.行政体制 18.解决上下级行政组织冲突的常见方式是( )(10年4月 A.服从权威 B.谈判

第三章 行政体制

第三章行政体制 学习要点 一、行政体制的概念与特点 1.行政体制的涵义、类型 体制与制度的区别:制度是社会为人们规定的共同和根本的行为准则。具有稳定、普遍的权威的特点。体制是制度的具体的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实施方式,是有关制度主体如政治组织、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具有不稳定的和可变的特点。 行政体制:又称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系统中的权力划分、职能配置、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等关系模式的总和。它由该国的基本的政治制度规定,受该国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 行政体制的核心::就行政体制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关系而言,行政体制的核心是行政权力的划分和行政职能的配置。 就行政体制组成部分的存在状态而言,有表态的行政组织结构体制和动态的行政运行机制。前者构成行政体制的硬件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沿袭性。后者是对行政主休行为的方式、原则和程序的规范性约束,它影响行政管理的基本方向。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2.行政体制的特点

第一,行政体制产生的先导性。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在取得统治地位后,就必须首先构建一系列相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以维护本阶级的统治。 第二,行政体制存在的永久性。一个国家采取何种体制去行政,是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现实的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会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主观好恶任意确定和随意更改。 第三,行政体制对行政效率影响的全局性。 第四,行政体制各构成要素的可变必性。行政体制的某些构成要素诸如权力体制、领导体制等会隋着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环境的变化而迟早地发生部分的甚至全部的改变,以适应新的基础和环境的需要。 二、行政体制的功能 行政体制对行政系统乃至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这些功能可分为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 积极功能:指它能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增加行政资源的作为,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体现在:第一,对政府行政组织的框定、调控和制约的作用。第二,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的促进、保证和保护作用。 消极功能:指在特定时期或一定条件下,它能造成行政资源的无为或浪费,妨碍行政管理效率能的提高,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行政体制功能失调的原因表现在:第一,行政体制的惰性。第二,行政体制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引起行政管理的混乱和无序。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章节真题及答案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201504)7、在执行任务时最有效的群体规模是( B )3 A、3—5人 B、5—7人 C、7-9人 D、9-10人(201504)8、规定了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B )3 A、角色同一性 B、心理契约 C、角色期待 D、角色知觉(201504)13、群体间互动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建设性的,二是( B )3 A、成功性的B、失败性的C、破坏性的D、不确定性的(201504)18、决策活动的方式、方法,使决策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的是( D )3 A、决策的基本规则B、决策的有效性 C、决策的目的性 D、决策的选择性 (201510)9、根据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是在( B )3 A、第二阶段 B、第三阶段 C、第四阶段 D、第五阶段(201510)10、群体规范界定了群体成员的行为范围,这是群体规范的( D )3 A、导向功能 B、动力功能 C、评价功能 D、标准功能(201510)11、有他人在场会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是( A )3 A、群体促进效应 B、群体凝聚效应 C、群体协同效应 D、群体互动效应 (201604)7、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B )3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命令群体 D、任务群体(201604)9、最早对群体助长现象进行研究的是( C )3 A、舒兹 B、勒温 C、特里普利特 D、阿西(201610)5、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直接引导和限制着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使群体成员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是( D )3 A、角色认同 B、角色期待 C、角色直觉 D、群体规范(201610)6、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 B )3 A、社会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 C、协同效应 D、从众效应(201704)6、决定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利结构中位置的是(B )3 A、人事结构 B、职权结构 C、群体结构 D、奖惩结构(201704)7、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A )3 A、社会惰性 B、从众 C、社会促进效应 D、刻板印象(201704)8、最有效的群体规模是(B )3 A、3人或5人 B、5人或7人 C、7人或9人 D、9人或11人(201710)5、在员工—组织关系中,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C )3 A、经济合同 B、社会规范 C、心里契约 D、价值观 (201710)6、当个体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因他人的在场而激发了个体的工作动机,由此而引发的绩效水平提高的倾向,称之为(B )3 A、社会惰性 B、社会促进作用 C、从众 D、刻板印象(201710)7、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正式关系的是(D )3 A、人事结构 B、奖惩结构 C、群体结构 D、职权结构(201710)8、从众行为源于群体的(C )3 A、规范 B、制度 C、压力 D、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