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综合练习

等腰三角形综合练习
等腰三角形综合练习

中华文本库

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258448.html,/file/z3p6uo3eu3asa3vxozzpxiu3_1.html

等腰三角形经典复习专题(易,中,难)

等腰三角形专题复习(1)

(中)1. 等腰三角形顶角是84°,则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成的角的度数是()1.A

A.42° B.60° C. 36° D. 46°

(中)2. △ABC中,AB=AC,BD平分∠ABC交AC边于点D,∠BDC=75°,则∠A 的度数是()2.B

A.35°

B.40°

C.70 °

D.110°

(易)3. 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3. D

A.顶角的平分线 B.底边上的高 C.底边上的中线 D.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中)4.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是7cm,另一边长是5cm,那么这个等腰三

角形的周长是().4. D

A.12cm B.17cm C.19cm D.17cm或19cm

(中)5. 如下图,∠ABC中,AD⊥BC,AB=AC,∠BAD=30°,且AD=AE,则∠EDC等于()5.C

A A.10° B.12.5° C.15° D. 20°

(易)1.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

A.顶角的平分线 B.底边上的高

C.底边上的中线 D.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

(易)2.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4cm和9cm,则该三角形的周长是()

E A.17cm B.22cm C.17cm或22cm D.18cm

C B

D (中)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A.100° B.100°或40° C.40° D.80°

(中)5.如图1,C、E和B、D、F分别在∠GAH的两边上,且AB=BC=CD=DE=EF,若∠A=18°,则∠GEF的度数是()

AA.80° B.90° C.100° D.108°

G

E

C

AFFEB图2

(中)6.下列三角形:①有两个角等于60°;②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

角形;?③三个外角(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④一腰上

的中线也是这条腰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其中是等边三角形的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中)7.△ABC中AB=AC,∠A=36°,BD平分∠ABC交AC于D,则图中的等腰

三角形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中)8、如图2,△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点F,过点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点E,那么下列结论:①△BDF和△CEF都是等腰三角形;②DE=BD+CE;③△ADE的周长等于AB与AC的和;④BF=CF.其中正确的

有()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

二、填空题

A(易)6. 在△ABC中,AB=AC,若∠B=56o,则∠C=__________.6. 56o

(中)7. 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中)9. 如图,∠ABC=50°,∠ACB=80°,延长CB到D,使BD=AB, DEBC延长BC

到E,使CE=CA,连接AD、AE,则∠DAE=_______.9. 115°

(难)10. 如下图,△MNP中,∠P=60°,MN=NP,MQ⊥PN,垂足为Q,延长

MN至G,取NG=NQ,若△MNP的周长为12,MQ=a,则△MGQ周长是 . 10. 6+2a 图1

Q

中华文本库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258448.html,/file/z3p6uo3eu3asa3vxozzpxiu3_2.html

等腰三角形经典复习专题(易,中,难) 三、解答题

(中)11.如图,已知△ABC中AB=AC,点P是底边的中点,PD⊥AB,PE⊥AC,垂足分别是D、E,

?求证:PD=PE.

11.证明:连接AP,因为AB=AC,点P是底边的中点,

所以AP平分∠BAC,又因为PD⊥AB,PE⊥AC,所以PD=PE.

P

A(中)12.如图,已知:AB=AE,BC=ED, ∠B=∠E,求证:∠C=∠D

12.证明:连接AC、AD,如图所示,则△ABC≌△AED(SSS)

,所以∠ACB=∠ADE,AC=AD,所以∠ACD=∠ADC,

所以∠ACB+∠ACD=∠ADE+∠ADC,也即∠BCD=∠EDC BE

BE

(中)13. 下面是数学课堂上的一个学习片断,阅读后,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学习等腰三角形后,薛老师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上:“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7㎝,8㎝,请你求出三角形的周长.”

同学们经片刻思考交流后,李刚同学举手说“三角形的周长为22㎝”;王明同学说:“是23㎝,还有一些同学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1) 假如你也在课堂上,你的意见如何?为什么?

(2)通过上面数学问题的讨论,你有什么感受?(用一句话表示)

13.(1)本题存在两种情况,也即当7㎝为腰时,则8㎝为底,所以三角形的周长为7+7+8=22㎝;当8㎝为腰时,则7为底,所以三角形的周长为

8+8+7=23cm,而李刚和王明同学都只说出其中一种,故他们的答案不全面。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求周长,在不能确定腰和底时,要利用分类讨论思想。

(中)14.如图,在△ABC中,AB= AC,D是AB的中点,且DE⊥AB,求AB、BC 的长.

14.解:因为 D是AB的中点,且DE⊥AB,所以AE=BE,

又因为BE+EC+BC=8,所以AE+EC+BC=8,即AC+BC=8,

又因为AC-BC=2,所以AC=6,BC=4,又因为AB=AC,所AB=6

四、探究题

(难)15.(2007.四川.乐山)如图,在等边△ABC中,点D,E分别在边与CE 交于点F.

(1)求证:AD=CE;

(2)求∠DFC的度数.

ο15. (1)证明:Θ△ABC是等边三角形,∴∠BAC=∠B=60,AB=AC

中华文本库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258448.html,/file/z3p6uo3eu3asa3vxozzpxiu3_3.html

等腰三角形经典复习专题(易,中,难) 又ΘAE=BD∴△AEC≌△BDA(SAS),∴AD=CE.

(2)解由(1)△AEC≌△BDA,得∠ACE=∠BAD

∴∠DFC=∠FAC+∠ACE=∠FAC+∠BAD=60ο

等腰三角形专题复习(2) AC

(易)1. 如图,已知OC平分∠AOB,CD∥OB,若OD=3cm,则CD等于()1.A

A.3cm B.4cm C.1.5cm

D.2cm B

(中)2.△ABC中AB=AC,∠A=36°,BD平分∠ABC交AC于D,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2.C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中)4.如图,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角平分线AE交CD于H,EF⊥AB于F,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4.C

A.∠ACD=∠B B.CH=CE=EF C.CH=HD D.AC=AF

(中)5. 如图,在△ABC中,∠ACB=90°,∠BAC=30°,在直线BC或AC上取一点P,使得△PAB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个5. D

A E

B C

第5题 A. 4 B. 4 C. 5 D. 6 DFB

二、填空题

(中)6.△ABC中,∠A=65°,∠B=50°,则AB:BC=_________.6. 1

(中)7. △ABC中,∠C=∠B,D、E分别是AB、AC上的点,?AE=?2cm,?且DE ?∥BC,?则AD=______

7. 2 cm

(中)8. 已知AD是△AB C的外角∠EAC的平分线,要使AD?∥BC,?则△ABC?的边一定满足_ 8. AB=AC

(中)10.如图所示,∠AOB是一个钢架,且∠AOB=10°,为了使钢架更加牢固,需在内部添加一些钢管EF,FG,GH,…,添加的钢管长度都与OE相等,则最多能添加这样的钢管___ 10. 8

___根.

中华文本库

中华文本库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258448.html,/file/z3p6uo3eu3asa3vxozzpxiu3_4.html

等腰三角形经典复习专题(易,中,难) 三、解答题

(中)11.上午8时,一条船从A处出发以30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12时到达B处.测得∠NAC=32°,∠ABC=116°.求从B处到灯塔C的距离.

11. 解:因为∠C+∠NAC+∠ABC =180o,∠NAC=32°,∠ABC=116°,

所以∠C=∠NAC=32 o,所以BC=AB=30×4=120(海里)

(中)12.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CD及BE为三角形的高且交于点O

求证:△OBC为等腰三角形.

12.证明:因为AB=AC,所以∠ABC=∠ACB,又因为∠BDC=∠BEC=90°,

且BC=BC(公共边),所以△BDC≌△CEB(AAS),

所以∠BCD=∠EBC,所以OB=OC,所以△OBC为等腰三角形.

(中)13.如图,在△ABC中,AB=AC,∠ABD=∠ACD.

求证:AD⊥BC

13.证明:延长AD交BC于E,∴AB=AC,∴∠ABC=∠ACB,

∵∠ABD=∠ACD,∴∠DBC=∠DCB,∴DB=DC,∴D在BC和垂直平分线,

∵AB=AC,∴A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AE为BC的垂直平分线,

∴AE⊥BC,即AD⊥BC

四、探究题

(1)若在CD上截取DE=DB,连结AE,如何证明.

(2)若延长CB到E,使BE=AB,连结AE,是否可以证出结论.

第5题

DADBCABE(难)15. 如图,在△ABC中,∠B=2∠C,AD⊥BC于D,求证:

CD=AB+BD.请思考:

15.(1)∠AEB=∠B=2∠C,∠EAC=∠C,AE=EC=AB,CD=CE+DE=AB+DB;

(2)∠ABC=2∠E=2∠C,∠E=∠C,DC=DE=DB+BE=DB+AB

中华文本库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258448.html,/file/z3p6uo3eu3asa3vxozzpxiu3_5.html

等腰三角形经典复习专题(易,中,难) 等腰三角形专题复习(3)

一、选择题

(中)1.正△ABC的两条角平分线BD和CE交于点I,则∠BIC等于()1.C

A.60° B.90° C.120° D.150°

(中)2.下列三角形:①有两个角等于60°;②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③三个外角(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④一腰上的中线也是这条腰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其中是等边三角形的有()2.D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中)3.如图,D、E、F分别是等边△ABC各边上的点,且AD=BE=CF,则△DEF?的形状是()3.A

A.等边三角形 B.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不等边三角形

(中)4.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B=30°,AD=2cm,则AB的长度是()4.C

A.2cm B.4cm C.8cm D.16cm

(中)5.如图,E是等边△ABC中AC边上的点,∠1=∠2,BE=CD,则△ADE的形状是()5.B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不等边三角形 D.不能确定形状

AAD

EF

D

(易)4. 有一个外角是120°,另两个外角相等的三角形是()

A.不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不能确定

答案:C

(中)5. 在下列命题中:①有一个外角是12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有两个外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一边上的高也是这边上的中线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④三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是()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答案:C

(易)7.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A.过顶点的直线 B.底边上的垂线 C.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D.腰上的高所在的直线答案:C

3. 如下图,∠P=60°MN=NP,MQ⊥PN,(中)△MNP中,,垂足为Q,延长MN 至G,取NG=NQ,若△MNP 的周长为12,MQ=a,则△MGQ周长是()

A.8+2a B.8+a C.6+a D.6+2a

答案:D

(中)4. O是△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的交点,OD∥AB交BC于D, M OE∥AC交BC于E点,若BC=10cm,那么△ODE的周长为()

A.8cm B.9cm C.10cm D.11cm

答案:C

B D E

C Q N G

中华文本库

中华文本库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258448.html,/file/z3p6uo3eu3asa3vxozzpxiu3_6.html

等腰三角形经典复习专题(易,中,难)

(中)20. 如下图,△ABC中,点D在AC上,且AB=AD,∠ABC=∠C+30°,则∠CBD等于

() A.15° B. 18° C. 20° D. 22.5°

答案:A

C B

(中)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和相邻外角的关系是().2.B

A.底角大于相邻的外角 B.底角小于相邻的外角

C.底角大于或等于相邻的外角 D.底角小于或等于相邻的外角

(中)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3.D

A.等边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把这个等边三角形分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B.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把这个等腰三角形分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等腰直角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把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分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D.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把这个直角三角形分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中)6.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成的角等于(). 6.C

A.顶角 B.顶角的2倍 C.顶角的一半 D.底角的一半

二、填空题

(易)6.△ABC中,AB=AC,∠A=∠C,则∠B=_______.6.60°

(中)7.已知AD是等边△ABC的高,BE是AC边的中线,AD与BE交于点F,则∠AFE=______.7.60°(易)8.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______条对称轴,分别是________.8.三;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中)9.△ABC中,∠B=∠C=15°,AB=2cm,CD⊥AB交BA的延长线于点D,

?则CD?的长度是_______. 9.1cm

(中)10. 如图所示,∠AOP=∠BOP=15°,PC∥OA交OB于C,PD⊥OA于D,若PC=4,

则PD等于_______.10. 2

(中)10. 如下图,△ABC中,AC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E,交BC于D,△ABD 的周长为12,AE=5,则△ABC周长为_______. A B 答案:22

E D

第10题D B C

(中)6. 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与一腰的距离为6,则腰上的高为______.

答案:12

(中)8. 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外角比顶角的外角大30°,则这个三角形各内角

度数是________.

答案:80°,50°,50°

(中)25. △ABC中,∠ACB=90°,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且∠BAD∶∠CAB=1∶3,则∠B等于_______度.

中华文本库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258448.html,/file/z3p6uo3eu3asa3vxozzpxiu3_7.html

等腰三角形经典复习专题(易,中,难)

答案:22.5

E B A

(中)13. 在∠AOB中,OP是其角平分线,且PE⊥OA于E,PF⊥OB于F,则PE 与PF的关系是_________.答案:相等

(中)14. 在△ABC中,边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E,△ABC和△BEC的周长

分别是24和14,则AB=_______.答案:10

(中)15. 在△ABC中,AB=AC,BD是△ABC的角平分线,∠BDC=75°,则∠

A=______.答案:40°

(中)19.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比为2∶1,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

答案:36°或90°

(易)3.如果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a-b)2+(b-c)2=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____三角形.

3.等边

(中)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70cm,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底边长是cm.

4.14

(中)6. 如图,在△ABC中,∠C=90°,∠B=15°,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D,垂足为E,BD=10cm,则AC=.6.5 A

E

三、解答题

(中)11.已知D、E分别是等边△ABC中AB、AC上的点,且AE=BD,求BE与CD?的夹角是多少度? 11.60°或120°

(难)12.如图,△ABC中,AB=AC,∠BAC=120°,AD⊥AC交BC?于点D,

?求证:?BC=3AD.

12.∵AB=AC,∠BAC=120°,∴∠B=∠C=30°, A∴在Rt△ADC中CD=?2AD,?

∵∠BAC=120°,∴∠BAD=120°-90°=30°,

∴∠B=∠BAD,∴AD=BD,∴BC=3AD B

DC

(难)13. 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B,∠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作BO,CO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于点E和点F.小明说:“E,F是BC的三等分点.”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13. 同意。理由:连结OE,OF,可得BE=OE,CF=OF,△OEF是等边三角形

从而BE=EF=FC CDB

中华文本库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258448.html,/file/z3p6uo3eu3asa3vxozzpxiu3_8.html

等腰三角形经典复习专题(易,中,难)

(难)14.如图,已知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E交AC于F,AD交CE于H,①求证:△BCE≌△ACD;②求证:CF=CH;

③判断△CFH?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14.①∵∠ACB=∠DCE=60°,∴∠BCE=∠ACD.又∵BC=AC,CE=CD,∴△BCE≌△ACD;

②证明△BCF≌△ACH;③△CFH是等边三角形. F

四、探究题

BE平分∠(难)15.如图,点E是等边△ABC内一点,且EA=EB,△ABC外一点D满足BD=AC,且DBC,D

求∠BDE的度数.(提示:连接CE) A15.连接

CE,先证明△BCE≌△ACE得到∠BCE=∠ACE=30°,

再证明△BDE?≌△BCE得到∠BDE=

∠BCE=30° D

(难)2.如图7,△ABC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BD=CD,∠

BDC=120°,E、F分别在AB、AC上,且∠EDF=

60°,求△AEF的周长.

2.解:延长AC至点P,使CP=BE,连接PD.

∵△ABC是等边三角形∴∠ABC=∠ACB=60°

∵BD=CD,∠BDC=120°∴∠DBC=∠DCB=30°∴∠EBD=∠DCF=90°∴∠DCP=∠DBE=90°

?BD=CD?在△BDE和△CDP中?∠DBE=∠DCP

?BE=CP?∴△BDE≌△CDP(SAS)∴DE=DP,∠BDE=∠CDP

∵∠BDC=120°,∠EDF=60°∴∠BDE+∠CDF=60°∴∠CDP+∠CDF=60°

∴∠EDF=∠PDF=60°

?DE=DP?在△DEF≌△DPF中?∠EDF=∠PDF ∴△DEF≌△DPF(SAS)∴EF=FP ∴EF=FC+BE

?DF=DF?

∴△AEF的周长=AE+EF+AF=AB+AC=2

(中)29. 已知:如下图,AB=AC,BD⊥AC,请探索∠DBC与∠A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提示:∠DBC=

1∠A 2

中华文本库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258448.html,/file/z3p6uo3eu3asa3vxozzpxiu3_9.html

等腰三角形经典复习专题(易,中,难)

(难)5.如图,在△ABC中,∠B=2∠C,AD⊥BC于D,求证:CD=AB+BD.请思考:

(1)若在CD上截取DE=DB,连结AE,如何证明.

(2)若延长CB到E,使BE=AB,连结AE,是否可以证出结论.

第5题

5.(1)∠AEB=∠B=2∠C,∠EAC=∠C,AE=EC=AB,CD=CE+DE=AB+DB;

(2)∠ABC=2∠E=2∠C,∠E=∠C,DC=DE=DB+BE=DB+AB

中华文本库

三角形(知识点+题型分类练习)(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三角形章节复习 全章知识点梳理: 一、三角形基本概念 1. 三角形的概念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两个条件满足其中一个即可) 用数学表达式表达就是:记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a,b,c,则a+b>c或c-b<a。 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度分别为a,b,求第三边长度的范围:|a-b|<c<a+b 解题方法: ①数三角形的个数方法:分类,不要重复或者多余。 ②给出三条线段的长度或者三条线段的比值,要求判断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方法:最小边+较小边>最大边不用比较三遍,只需比较一遍即可 ③给出多条线段的长度,要求从中选择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 方法:从所给线段的最大边入手,依次寻找较小边和最小边;直到找完为止,注意不要找重,也不要漏掉。 ④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度分别为a,b,求第三边长度的范围

方法:第三边长度的范围:|a-b|<c<a+b ⑤给出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度,要求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的长 方法:因为不知道这两边哪条边是底边,哪条边是腰,所以要分类讨论,讨论完后要写“综上”,将上面讨论的结果做个总结。 二、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1. 三角形的高 从△ABC的顶点向它的对边BC所在的直线画垂线,垂足为D,那么线段AD叫做△ABC的边BC上的高。 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垂心”。 2. 三角形的中线 连接△ABC的顶点A和它所对的对边BC的中点D,所得的线段AD叫做△ABC的边BC上的中线。 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三角形的中线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小三角形。 3.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A的平分线与对边BC交于点D,那么线段AD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要区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其区别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条线段;角的平分线是条射线。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要求会的题型: ①已知三角形中两条高和其所对的底边中的三个长度,求其中未知的高或者底边的长度方法:利用“等积法”,将三角形的面积用两种方式表达,求出未知量。 三、三角形的稳定性 1.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 四边形及多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要使多边形具有稳定性,方法是将多边形分成多个三角形,这样多边形就具有稳定性了。 四、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等腰三角形典型例题练习(含答案)

等腰三角形典型例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如图,∠C=90°,AD 平分∠BAC 交BC 于D ,若BC=5cm ,BD=3cm , 则点D 到AB 的距离为( ) 2.如图,已知C 是线段AB 上的任意一点(端点除外),分别以AC 、BC 为边并且在AB 的同一侧作等边△ACD 和等边△BCE ,连接AE 交CD 于M ,连接BD 交CE 于N .给出以下三个结论: ①AE=BD ②CN=CM ③MN ∥AB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如图,在正三角形ABC 中,D ,E ,F 分别是BC ,AC ,AB 上的点,DE ⊥AC ,EF ⊥AB ,FD ⊥BC ,则△DEF 的面积与△ABC 的面积之比等于_________ . 三.解答题(共15小题) 4.在△ABC 中,AD 是∠BAC 的平分线,E 、F 分别为AB 、AC 上的点,且 ∠EDF+∠EAF=180°,求证DE=DF . 5.在△ABC 中,∠ABC 、∠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过点O 作DE ∥BC ,分别交AB 、AC 于点D 、E .请说明DE=BD+EC . 6.已知:如图,D 是△ABC 的BC 边上的中点,DE ⊥AB ,DF ⊥ AC , 垂足分别为 E ,F ,且DE=DF .请判断△ABC 是什么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7.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BD 是AC 边上的高,延长BC 至E ,使CE=CD .连接DE . (1)∠E 等于多少度? (2)△DBE 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8.如图,在△ABC 中,∠ACB=90°,CD 是AB 边上的高,∠A=30°.求证:AB=4BD . 9.如图,△ABC 中,AB=AC ,点D 、E 分别在AB 、AC 的延长线上,且BD=CE ,DE 与BC 相交于点F .求证:DF=EF . A . 5cm B . 3cm C . 2cm D . 不能确定 A . 0 B . 1 C . 2 D . 3

等腰三角形经典练习题(有难度)

等腰三角形练习题 一、计算题: 1. 如图,△ABC 中,AB=AC,BC=BD,AD=DE=EB 求∠A 的度数 设∠ABD 为x,则∠A 为2x 由8x=180° 得∠A=2x=45° 2.如图,CA=CB,DF=DB,AE=AD 求∠A 的度数 设∠A 为x, 由5x=180° 得∠A=36° 3.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DE ⊥AB 于E ,DF ⊥BC 交AC 于点F ,若∠EDF=70°, 求∠AFD 的度数 ∠AFD=160° 4. 如图,△ABC 中,AB=AC,BC=BD=ED=EA 求∠A 的度数 A B C D F E F E A D B C X x x 2x 2x A B C D E x x 3x 2x 3x 2x 2x A x

设∠A 为x ∠A= 7 180 5.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 ∠BAD=30°,在AC 上取点E ,使AE=AD, 求∠EDC 的度数 设∠ADE 为x ∠EDC=∠AED -∠C=15° 6. 如图,△ABC 中,∠C=90°,D 为AB 上一点,作DE ⊥BC 于E ,若BE=AC,BD=2 1,DE+BC=1, A B C D E x x 180°-2x 30° x -15° x -15° A

求∠ABC 的度数 延长DE 到点F,使EF=BC 可证得:△ABC ≌△BFE 所以∠1=∠F 由∠2+∠F=90°, 得∠1+∠F=90° 在Rt △DBF 中, BD=21,DF=1 所以∠F =∠1=30° 7. 如图,△ABC 中,AD 平分∠BAC ,若AC=AB+BD 求∠B :∠C 的值 在AC 上取一点E,使AE=AB 可证△ABD ≌△ADE 所以∠B=∠AED 由AC=AB+BD,得DE=EC, 所以∠AED=2∠C 故∠B :∠C=2:1 二、证明题: 8. 如图,△ABC 中,∠ABC,∠CAB 的平分线交于点P ,过点P 作DE ∥AB ,分别交BC 、AC 于 点D 、E 求证:DE=BD+AE 证明△PBD 和△PEA C B A D E P A B C D E

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 教案

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A层)教案 华舍中学盛金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分类讨论思想”的意义;理解分类讨论的步骤以及分类讨论法解题必须遵循总的原则;感受“分类讨论思想”在解决特殊三角形问题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情景—感知—概括—运用—反思”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类比、归纳、概括、发散以及进行合情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与快乐,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及学好数学的信心;又通过联系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重点】让学生逐步领会等腰三角形中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建构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的模型。 【难点】概括得到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的步骤,及提高练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分类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80°,则另两个角的度数是 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4,其一边长为4,那么它的底边为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则它的底角是 设计说明:用简单的中考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能在这些题中初步回忆并感受分类讨论思想。 二、观察分析,探究分类 例1 关于角的分类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10 ,则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应该为。设计说明:本节课例题主要是围绕两条主线,一是关于角的分类,二是关于边的分类,因为平时接触到的角的分类都比较简单,边的分类则比较复杂,所以重心放在边的分类上面。 变式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40o,则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 变式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40o,则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变式3:等腰三角形ABC,∠A=40o,则∠B= 例2 关于边的分类 1、已知实数x=4,y=8,则以x,y的值为两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A. 20或16 B. 20 C. 16 D.以上答案均不对 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周长分成15和11两部分,则它的底边长等于 小结解分类讨论问题的步骤: (1)分类的原因(为何分类):条件不确定时 (2)分类的标准(如何分类):对不确定的条件进行合理分类 (3)逐类讨论:对各类问题详细讨论,逐步解决. (4)检验总结:将各类情况总结归纳。

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综合

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综合 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2.能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相关计算和证明; 3.初步体会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4.体会在函数动点中寻找某些特殊的点形成的等腰三角形; 5.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结构 【备注】: 1.此部分知识点梳理,根据第1个图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在黑板上举例让学生画图; 2再根据第2个图引导学生总结出题目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等腰三角形的题型; 3.和学生一起分析二次函数背景下等腰三角形的基本考点,为后面的例题讲解做好铺垫。建议时间5分钟左右。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等腰三角形常见题型分类:

三.函数背景下的等腰三角形的考点分析: 1.求解相应函数的解析式; 2.根据函数解析式求解某些特殊点的坐标; 3.根据点的位置进行等腰三角形的讨论:分“指定腰长”和“不指定腰长”两大类; 4.根据点的位置和形成的等腰三角形立等式求解。 【备注】: 1.以下每题教法建议,请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参考; 2.在讲解时:不宜采用灌输的方法,应采用启发、诱导的策略,并在读 题时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题目中的条件(相等的量、不变的量、隐藏的量 等等),使学生在复杂的背景下自己发现、领悟题目的意思;Array 3.可以根据各题的“参考教法”引导学生逐步解题,并采用讲练结合; 注意边讲解边让学生计算,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让学生参与到例题 的分析中来; 4.例题讲解,可以根据“教法指导”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边讲 边让学生书写,每个问题后面有答案提示; 5.引导的技巧:直接提醒,问题式引导,类比式引导等等; 6.部分例题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试一试,之后再结合学生做的情况讲评; 7.每个题目的讲解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建议每题7分钟,选讲例题 在时间足够的情况下讲解。

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问题

关于等腰三角形中分类讨论问题的探讨所谓分类讨论思想,就是在解答数学题时有时无法用同一种形式去解决,而需要选定一个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将问题划分成几个能用不同形式去解决的小问题,将这些小问题一一解决,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分类讨论的思想。 对于分类讨论问题,初中教学阶段虽然没有对此方面的教学要求,但是需要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去解决的问题却经常遇见,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典型的分类讨论问题是在“等腰三角形”一节中,主要有由于几何图形性质不明确而需分类讨论的问题和几何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不明确而需分类讨论的问题。下面举例简要论述这两类问题: 一、当腰长或底边长不能确定时,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例1、(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8cm和10cm,求周长。 (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7cm,求周长。 分析: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知我们在解此题前,必须明确所给的边的定义,在这里哪条边是“腰”,哪条边是“底”不明确,而且还要考虑到三条线段能够构成三角形的前提,因此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解(1)因为8+8>10,10+10>8,则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能构成三角形; 当腰长为8时,周长为8+8+10=26; 当腰长为10时,周长为10+10+8=28; 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26cm或28cm。 解(2)当腰长为3时,因为3+3<7,所以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 当腰长为7时,因为7+7>3,所以此时能构成三角形,因此三角形的周 长为:7+7+3=17; 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 注意:对于此类题目在进行分类讨论时,必须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验证是否能构成三角形。 二、当顶角或底角不能确定时,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例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4倍,求它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分析:题目没有指明“顶角是底角的4倍”,还是“底角是顶角的4倍”因此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问题

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问题

关于等腰三角形中分类讨论问题的探讨所谓分类讨论思想,就是在解答数学题时有时无法用同一种形式去解决,而需要选定一个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将问题划分成几个能用不同形式去解决的小问题,将这些小问题一一解决,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分类讨论的思想。 对于分类讨论问题,初中教学阶段虽然没有对此方面的教学要求,但是需要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去解决的问题却经常遇见,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典型的分类讨论问题是在“等腰三角形”一节中,主要有由于几何图形性质不明确而需分类讨论的问题和几何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不明确而需分类讨论的问题。下面举例简要论述这两类问题: 一、当腰长或底边长不能确定时,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例1、(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8cm 和10cm,求周长。 (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7cm,求周长。 分析: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知我们在解此题前,必须明确所给的边的定义,在这里哪条边是“腰”,哪条边是“底”不明确,而且还要考虑到三条线段能够构成三角形的前提,因此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解(1)因为8+8>10,10+10>8,则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能构成三角形; 当腰长为8时,周长为8+8+10=26; 当腰长为10时,周长为10+10+8=28; 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26cm或28cm。 解(2)当腰长为3时,因为3+3<7,所以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 当腰长为7时,因为7+7>3,所以此时能构成三角形,因此三角 形的周长为:7+7+3=17; 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

注意:对于此类题目在进行分类讨论时,必须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验证是 否能构成三角形。 二、当顶角或底角不能确定时,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例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4倍,求它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分析:题目没有指明“顶角是底角的4倍”,还是“底角是顶角的4倍”因此必 须进行分类讨论。 解:(1)当底角是顶角的4倍时,设顶角为x,则底角为4x, ∴ 4x+4x+x=1800,∴ x=200,∴ 4x=800, 于是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为:200,800,800。 (2)当顶角是底角的4倍时,设底角为x,则顶角为4x, ∴ x+x+4x=1800,∴ x=300,∴ 4x=1200, 于是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为:300,300,1200。 故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为200,800,800或300,300,1200。 例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500,求它的各个内角。 分析: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500,有两种情况:与一个底角相邻的 外角等于1500;与顶角相邻的外角等于1500。因此需要分类讨论; 解:(1)当顶角的外角等于1500时,则顶角=1800-1500=300, ∴每个底角=(1800-顶角)÷2=750; (2)当底角的外角等于1500时,则每个底角=1800-1500=300; ∴顶角=1800-底角?2=1800-300?2=1200; 故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为300,750,750或1200,300,300。 三、当高的位置关系不确定时,必须分类讨论 例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边的夹角为250,求这个三角形的各个内角 的度数。 分析:由于题目中的“另一边”没有指明是“腰”还是“底边”,因此必须进行 分类讨论,另外,还要结合图形,分高在三角形内还是在三角形外。 解:设AB=AC,BD⊥AC; A (1)高与底边的夹角为250时,高一定在△ABC的内部, 如图1,∵∠DBC=250,∴∠C=900-∠DBC=900-250=650, D B C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典型题型[1]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专题训练 姓名 例1:如图,四边形ABCD中,AB∥DC,BE、CE分别平分∠ABC、∠BCD,且点E在AD上。 求证:BC=AB+DC。 变1:如图,AB∥CD,∠A=90°,AB=2,BC=3,CD=1,E 是AD边中点。求证:CE⊥BE。 变2: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E是CD上一点,且AE、BE分别平分∠BAD、∠ABC. (1)求证:AE⊥BE;(2)求证:E是CD的中点;(3)求证:AD+BC=AB. 变3:△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AB=AC.⑴若D为BC的中点,过D作DM⊥DN分别交AB、AC于M、N,求证:(1)DM=DN。 ⑵若DM⊥DN分别和BA、AC延长线交于M、N。问DM和DN有何数量关系。 (1)已知:如图,AB=AC,E为AB上一点,F是AC延长线上一点,且BE=CF,EF交BC于点D. 求证:DE=DF. D C A E (2)已知:如图,AB=AC,E为AB上一点,F是AC延长线上一点,且,EF交BC于点D,且D为EF B C E A D M N D C B A M N D C B A

的中点.求证:BE=CF. D B C F A E 利用面积法证明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 1、如图,在△ABC中,AB=AC,P为底边BC上的一点,PD⊥AB于D,PE⊥AC于E,?CF⊥AB于F,那么PD+PE与CF相等吗? 变1:若P点在直线BC上运动,其他条件不变,则PD 、PE与CF的关系又怎样,请你作图,证明。 F

F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9,则它的周长为() A 17 B 22 C 17或22 D 13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寻求规律 例1.在△ABC 中,AB=AC ,∠1= 12∠ABC ,∠2=12∠ACB ,BD 与CE 相交于点O ,如图,∠BOC 的大小与∠A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若∠1=13∠ABC ,∠2=13 ∠ACB ,则∠BOC 与∠A 大小关系如何? 若∠1=1n ∠ABC ,∠2=1n ∠ACB ,则∠BOC 与∠A 大小关系如何? 会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计算与证明 例2.如图,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 ,一腰上的中线BD?将这个 等腰三角形周长分成15和6两部分, 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及底边长.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线段相等 例3.如图,P 是等边三角形ABC 内的一 点,连结PA 、PB 、PC ,?以BP 为边作∠PBQ=60°,且BQ=BP ,连结CQ . (1)观察并猜想AP 与CQ 之间的 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若PA :PB :PC=3:4:5,连结PQ ,试判断△PQ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例1、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5cm ,腰上的中线把三角形周长分为差是3cm 的两部分,则腰长为( ) A 、2cm B 、8cm C 、2cm 或8cm D 、不能确定 例2、已知AD 为△ABC 的高,AB=AC ,△ABC 周长为20cm ,△ADC 的周长为14cm ,求AD 的长。 例3、如图,已知BC=3, ∠ABC 和∠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OE ∥AB ,OF ∥AC ,求△OEF 的周长。 例4、如图,已知等边 △ABC 中,D 为AC 上中点,延长BC 到E ,使CE=CD ,连接DE ,试说明 DB=DE 。 A C A D A B F C O E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题型分类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题型分类 【例题讲解】 一、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角度 例1、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所在直线的夹角为30°,则这个等腰三角 形的顶角为( ) A .60°或120° B .30°或150° C .30°或120° D .60° 例2、 如图,△ABC 中,AB=AC,BC=BD,AD=DE=EB.求∠A 的度数 例3、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AB 于⊥AB 于E ,DF ⊥BC 交AC 于点F ,若∠EDF=70°,求∠AFD 的度数 二、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关系 例1、已知:如图,△ABC 中,AB=AC ,BD 和CE 是△ABC 的角平分线,求证:BD=CE. A B C D E A B C D F E

例2、如图:已知AB=AE,BC=ED,∠B=∠E,AF⊥CD,F为垂足, 求证: ① AC=AD;②CF=DF。 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例1、如图,AB=DC,BD=CA,BD 与CA相交于点E,求证:△AED 是等腰三角形. 例2、在△ABC中,∠BAC=90°,∠B=45°,D为BC上一点,BD=AB,DE⊥BC交AC于点E. (1)求证:△ADE是等腰三角形; (2)图中除△ADE是等腰三角形外,还有没有等腰三角形?若有,请一一写出来(不要求证明);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四、等腰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例1、已知,△ABC 是边长3cm 的等边三角形.(1)动点P 以1cm/s 的速度从点A 出发,沿线段AB 向点B 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s ),那么t 为何值时,△PBC 是直角三角形? (2)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向点B 运动,动点Q 从点B 出发,沿BC 向点C 运动,如果动点P 、Q 都以1cm/s 的速度同时出发. 设运动时间为t (s ),那么t 为何值时,△PBQ 是直角三角形? (3) 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向点B 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沿射线BC 方向运动. 连接PQ 交AC 于D. 如果动点P 、Q 都以1cm/s 的速度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t (s ),那么 当t 为何值时,△DCQ 是等腰三角形? (4)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向点B 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沿射线BC 方向运动. 连接PQ 交AC 于D. 如果动点P 、Q 都以1cm/s 的速度同时出发. 设运动时间为t (s ),连接PC. 请探究:在点P 、Q 的运动过程中△PCD 和△QCD 的面积是否相等? (1) (2) (3) (4) C Q B P A Q D B C P A Q D B C P A B C P A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经典例题

第一讲等腰三角形 【要点梳理】 要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1.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 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 为腰,BC为底边,∠A是顶角,∠B、∠C是底角. 2.等腰三角形的作法 已知线段a,b(如图).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b,BC=a. 作法:1.作线段BC=a; 2.分别以B,C为圆心,以b为半径画弧,两弧 相交于点A; 3.连接AB,AC. △ABC为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或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4.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每个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或中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要点诠释:(1)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A =180°-2∠B,∠B=∠C=180 2A ?-∠. (2)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要点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推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中重要线段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要点诠释:这条性质,还可以推广到一下结论: (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专题复习

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专题复习 日期:第页姓名: 一、等腰三角形的分类 1、边分类 2、角分类 3、外角分类 4、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 5、一腰上的中线分三角形的周长为两部分 6、一腰上的中垂线与另一腰的夹角 思考:在A B C三边所在的直线上找一点D,使得A B D为等腰三角形,画图说明点D所在的位置 B B B B B B

二、练习姓名: 1、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00°,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是.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3,一边等于6,那么它的周长等于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5,周长为12,则一边等于 4、已知△ABC的周长为24,AB=AC,AD⊥BC于D,若△ABD的周长为20,则AD的长为 5、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cm,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之差是3cm,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 6、在等腰三角形中,AB的长是BC的2倍,周长为40,则AB的长为 7、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o,则顶角的度数为 8、等腰三角形中,两条边的长分别为4和9,则它的周长是. 9、若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为100o,则另两个角为 10、一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5cm和18cm两部分,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 1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比另一个内角的2倍少30o,求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 12、(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一个底角的度数的比是4:1,则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的长是AC的2倍,三角形的周长是40,则AB的长等于_______________. 1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垂线与另一腰的夹角为50o,求底角为 14、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分周长为9cm和12cm两部分,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的长。 15、在ΔABC中,AB=AC,AB的中垂线与AC所在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50°,则底角 ∠B=____________ 16、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4倍,求它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17、在三角形ABC中,AB=AC,AB边上的垂直平分线与AC所在的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400,求底角B的度数。 18、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和11cm,则周长。

中考数学试题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一、选择题 1. (2014?广东,第9题3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7,则它的周长为()A.17 B.15 C.13 D.13或17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 分析:由于未说明两边哪个是腰哪个是底,故需分:(1)当等腰三角形的腰为3;(2)当等腰三角形的腰为7;两种情况讨论,从而得到其周长. 解答:解:①当等腰三角形的腰为3,底为7时,3+3<7不能构成三角形; ②当等腰三角形的腰为7,底为3时,周长为3+7+7=17. 故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7.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进行分类讨论. 2. (2014?广西玉林市、防城港市,第10题3分)在等腰△ABC中,AB=AC,其周长为20cm,则AB边的取值范围是() A.1cm<AB<4cm B.5cm<AB<10cm C.4cm<AB<8cm D.4cm<AB<10cm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三角形三边关系. 分析:设AB=AC=x,则BC=20﹣2x,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在等腰△ABC中,AB=AC,其周长为20cm, ∴设AB=AC=xcm,则BC=(20﹣2x)cm, ∴, 解得5cm<x<10cm.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3.(2014·浙江金华,第8题4分)如图,将Rt△ABC绕直角顶点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C,连结AA′,若∠1=20°,则∠B的度数是【】

A.70°B.65°C.60°D.55° 【答案】B. 【解析】 4. (2014?扬州,第7题,3分)如图,已知∠AOB=60°,点P在边OA上,OP=12,点M,N在边OB上,PM=PN,若MN=2,则OM=() (第1题图) A.3B.4C.5D.6 考点: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过P作PD⊥OB,交OB于点D,在直角三角形POD中,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求出OD的长,再由PM=PN,利用三线合一得到D为MN中点,根据MN求出MD的长,由OD﹣MD即可求出OM的长.

等腰三角形典型例题练习

等腰三角形典型例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如图,∠C=90°,AD平分∠BAC交BC于D,若BC=5cm,BD=3cm,则点D到AB的距离为() A.5cm B.3cm C.2cm D.不能确定 2.如图,已知C是线段AB上的任意一点(端点除外),分别以AC、BC为边并且在AB的同一侧作等边△ACD和等边△BCE,连接AE交CD于M,连接BD交CE于N.给出以下三个结论: ①AE=BD ②CN=CM ③MN∥AB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0B.1C.2D.3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如图,在正三角形ABC中,D,E,F分别是BC,AC,AB上的点,DE⊥AC,EF⊥AB,FD⊥BC,则△DEF的面积与△ABC的面积之比等于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15小题) 4.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E、F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EDF+∠EAF=180°,求证 DE=DF. 5.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过点O作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请说明DE=BD+EC.

6.>已知:如图,D是△ABC的BC边上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且DE=DF.请判断△ABC 是什么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7.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BD是AC边上的高,延长BC至E,使CE=CD.连接DE. (1)∠E等于多少度 (2)△DBE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8.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30°.求证:AB=4BD. 9.如图,△ABC中,AB=AC,点D、E分别在AB、AC的延长线上,且BD=CE,DE与BC相交于点F.求证:DF=EF. 10.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BC是斜边.∠B的角平分线交AC于D,过C作CE与BD垂直且交BD延长线于E,求证:BD=2CE.

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问题

关于等腰三角形中分类讨论问题的探讨 所谓分类讨论思想,就是在解答数学题时有时无法用同一种形式去解决,而需要选定一个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将问题划分成几个能用不同形式去解决的小问题,将这些小问题一一解决,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分类讨论的思想。 对于分类讨论问题,初中教学阶段虽然没有对此方面的教学要求,但是需要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去解决的问题却经常遇见,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典型的分类讨论问题是在“等腰三角形” 一节中,主要有由于几何图形性质不明确而需分类讨论的问题和几何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不明确而需分类讨论的问题。下面举例简要论述这两类问题: 、当腰长或底边长不能确定时,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例1、(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8cm和10cm,求周长。 (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7cm,求周长。 分析: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知我们在解此题前,必须明确所给的边的定义,在这里哪条边是“腰”,哪条边是“底”不明确,而且还要考虑到三条线段能够构成三角形的前提,因此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解(1)因为8+8>10,10+10>8,则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能构成三角形; 当腰长为8 时,周长为8+8+10=26; 当腰长为10 时,周长为10+10+8=28; 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26cm或28cn。 解(2)当腰长为3 时,因为3+3<7,所以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 当腰长为7 时,因为7+7>3,所以此时能构成三角形,因此三角形的周 长为:7+7+3=17; 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 注意:对于此类题目在进行分类讨论时,必须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验证是否能构成三角形。 二、当顶角或底角不能确定时,必须进行分类讨论例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4 倍,求它的各个内角的度数;分析:题目没有指明“顶角是底角的4 倍”,还是“底角是顶角的4 倍”因此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题型总结#(精选.)

B C A D 等腰三角形典型题练 方程思想 1. 如图,在△ABC 中,D 在BC 上, 若AD=BD ,AB=AC=CD , 则∠ABC 的度数为 . 2.如图,△ABC 中,∠A=36°,AB=AC ,BC=BD=BE ,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共有 个。 3.如图,在ΔABC 中,∠ABC =120°,点D 、E 分别在AC 和AB 上,且AE =ED =DB =BC ,则∠A 的度数为______°. 4.某数学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活动,过程如下: 设∠BAC =θ(0°<θ<90°).现把小棒依次摆放在两射线之间,并使小棒两端分别落在射线AB ,AC 上. 活动一: 如图甲所示,从点A 1开始,依次向右摆放小棒,使小棒与小棒在端点处互相垂直,A 1A 2 为第1根小棒. 数学思考: (1)小棒能无限摆下去吗?答: .(填“能”或“不能”) (2)设AA 1=A 1A 2=A 2A 3=1. ①θ=_________度; ②若记小棒A 2n -1A 2n 的长度为a n (n 为正整数,如A 1A 2=a 1,A 3A 4=a 2,…) 求出此时a 2,a 3 的值,并直接写出a n (用含n 的式子表示). 活动二: 如图乙所示,从点A 1开始,用等长的小棒依次向右摆放,其中A 1A 2为第1根小棒,且A 1A 2=AA 1. 数学思考: (3)若已经摆放了3根小棒,θ1 =_________,θ2=________, θ3=________;(用含θ的式子表示) (4)若只能..摆放4根小棒,求θ的范围. A 1 A 2 A B C 图乙 A 3 A 4 1 θ 2θ 3θ θ A 1 A 2 A B C A 3 A 4 A 5 A 6 a 1 a 2 a 3 图甲 θ E D C B A

中考专题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

P y 中考专题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 一、遇角需讨论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5°则其顶角为( A. 30° B. 75° C. 105° D. 30°或75° 二、遇边需讨论 2、(1一个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4和5,则它的周长等于_________。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7,则它的周长等于。 3、(1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4,一边长为10,则另两边长为。 (2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4,一边长为6,则另两边长为。 三、遇中线需讨论 4、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分周长为9cm 和12cm 两部分,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的长。

四、遇高需讨论 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所成的夹角为45°,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 5、为美化环境,计划在某小区内用2 30m 的草皮铺设一块一边长为10m 的等腰三角形绿地,请你求出这个等腰三角形绿地的另两边长。 五、遇中垂线需讨论 7、在ΔABC 中,AB=AC ,AB 的中垂线与AC 所在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50°,则底角∠B=____________。 六、动点与等腰三角形(重点,考点 类型之一:三角形中已经有一边确定 8、在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A (1,1;在坐标轴上确定一点P ,使ΔAOP 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 共有( A 、4个 B 、6个 C 、8个 D 、1个 9、已知:O 为坐标原点,四边形OABC 为矩形,A (10,0,C (0,4,点D 是OA 的中点,点P 在BC 上运动,当ΔODP 是腰长为5的等腰三角形时,点P 的坐标为。 10、如图,直线33+=x y 交x 轴于A 点,交y 轴于B 点,过A 、B 两点的抛物线交x 轴于另一点C (3,0.

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问题归类

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三角形,就是因为这种特殊性,在具体处理问题时往往又会出现错误,因此,同学们在求解有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分类讨论。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分类讨论呢?本文分以下几种情形讲述。 一、遇角需讨论 例1.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5°则其顶角为( ) A. 30° B. 75° C. 105° D. 30°或75° 简析:75°角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当75°是底角时,则顶角的度数为 180°-75°×2=30°;当75°角是顶角时,则顶角的度数就等于75°。所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30°或75°。故应选D 。 说明:对于一个等腰三角形,若条件中并没有确定顶角或底角时,应注意分情况讨论,先确定这个已知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再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 二、遇边需讨论 例2.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5,另一边等于6,则它的周长等于_________。 简析:已知条件中并没有指明5和6谁是腰长谁是底边的长,因此应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分类讨论。当5是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时,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就是6,则此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等于16;当6是腰长时,这个三角形的底边长就是5,则此时周长等于17。故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等于16或17。 说明:对于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若条件中没有明确哪是底哪是腰时,应在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前提下分类讨论。 三、遇中线需讨论 例3. 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分周长为9cm 和12cm 两部分,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的长。 简析:已知条件并没有指明哪一部分是9cm ,哪一部分是12cm ,因此,应有两种情形。 若设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x cm ,底边长为y cm ,可得???????=+=+,1221,921y x x x 或???????=+=+.92 1,1221y x x x 解得???==,9, 6y x 或???==.5, 8y x 即当腰长是6cm 时,底边长是9cm ;当腰长是8cm 时,底边长是5cm 。 说明:这里求出来的解应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2016年最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识点和典型例题

新知: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 4.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 5.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需用等面积法证明) 6.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7.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定义) 2.在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8.等边三角形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9.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⑴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相等,且均为60°。 ⑵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的中线、高线和所对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⑶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对称轴是每条边上的中线、高线或对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⑸等边三角形重心、内心、外心、垂心重合于一点,称为等边三角形的中心。(四心合一) ⑹等边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等于其高) 10.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⑴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定义) ⑵三个内角都相等(为60度)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⑶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两个内角为60度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5)说明:可首先考虑判断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6)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理解: 11、三角形中的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应用及判定 例1如图,△ABC中,D、E分别是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

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三角形,就是因为这种特殊性,在具体处理问题时往往又会出现错误,因此,在求解有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分类讨论。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分类讨论呢?本文分以下几种情形讲述。 一. 遇角需讨论 例1.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5°则其顶角为( ) A. 30° B. 75° C. 105° D. 30°或75° 简析:75°角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当75°是底角时,则顶角的度数为 180°-75°×2=30°;当75°角是顶角时,则顶角的度数就等于75°。所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30°或75°。故应选D 。 说明:对于一个等腰三角形,若条件中并没有确定顶角或底角时,应注意分情况讨论,先确定这个已知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再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 二. 遇边需讨论 例2.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5,另一边等于6,则它的周长等于_________。 简析:已知条件中并没有指明5和6谁是腰长谁是底边的长,因此应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分类讨论。当5是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时,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就是6,则此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等于16;当6是腰长时,这个三角形的底边长就是5,则此时周长等于17。故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等于16或17。 说明:对于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若条件中没有明确哪是底哪是腰时,应在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前提下分类讨论。 三. 遇中线需讨论 例3. 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分周长为9cm 和12cm 两部分,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的长。 简析:已知条件并没有指明哪一部分是9cm ,哪一部分是12cm ,因此,应有两种情形。 若设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x cm ,底边长为y cm ,可得???????=+=+,1221,921y x x x 或???????=+=+.92 1,1221y x x x 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