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

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了解)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

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天人合一是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政治思想系统。在《大学》中作了精辟论述。

2.关于社会模式的理论(又可称之为理想国的理论)

社会模式思想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思想,虽有密切的关系,但范围不同,两者不是一回事。社会模式或理想国理论是关于社会总体结构与相互关系的理论或设计,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就先秦情况看,这一类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许多有关的思想和设计别开生面,耐人寻味。孔子的“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王道世界,《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境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家人人劳动、自食其力,不分君臣的美境,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等等,都属于理想国范围内的课题。研究和分析社会模式思想和理论,应该是政治思想史重要内容之一。

3.治国的方略和政策

国家和法与治国方略和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又有区别。我们从先秦政治思想中不难发现,一些人在国家组织体系和法律规定上并没有什么原则区分,但在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上却有明显的不同,甚至形成水火之势。

4.伦理道德问题

不过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些派别把伦理道德政治化,这一点在儒家那里表现得十分突出。关于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也应是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内容。进行政治决策以及如何把政策、政治规定和各种行政措施付诸实现,这是政治思想家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比如关于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监察等等,都属于这方面的问题。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乃以人文化成天下。文化整合的过程就形成了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模式。

中国政治思想文化模式:以人际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群体和谐,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1.人际和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

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2.群体和谐

群体和谐:一是指国家、社会对民负责,以民为本,将爱民、重民、富民作为基本治国方略;二是指人生活在群体中,要树立群体意识、人对群体有责任感、义务感和奉献精神。

3.天人和谐

“以和天人”、“统和天人”。主张通过平天下实现天人和谐,即一种自然和谐。

三大和谐的关系:人际和谐是基础,群体和谐是核心,天人和谐是最高境界。(三)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宗旨

1.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树立中华民族文化形象。

3.确立中华民族文化价值。

4.参与世界多元文化融和。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特点:“儒道传而墨法废”。儒家政治思想逐步成为主流思想。

代表人物:汉朝董仲舒、汉武帝;唐朝唐太宗。

传统文化经典:董仲舒《春秋繁露》;五经博士注解五书:《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

(三)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

完善的主要标志:一是宋明理学政治思想。代表人物: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湖北黄皮人)、朱熹、王阳明;二是宋代功利政治思想。代表人物:李觏、

政治主张:反思中国政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

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

(五)思想转型期(近代历史时期)

特点:形成中西方文化冲撞,传统思想向近代性转变。

政治思想:一是反对封建专制的太平天国政治思想;二是封建社会内部的洋务派、改革派、戊戌变法思想。

(六)思想变革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特征: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终结,出现了辛亥革命政治思想。

三、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体系

(一)究天人之际

天人之辨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一个重要理论基石性的命题。“究天人之际”,是追求认识天人的关系。

1.殷周天命观

最早是对神和天的盲目崇拜,周文王打败商纣王,夺去天下,被公认为是天意,是一位天命人物。

思想家们的天命观:天命是上帝的意志和命令,是人世间的最高主宰,人世间的军往事奉天之命,代天理政,君权天授。

孔子的天命观:修己而体认天命。

天命观源于殷周之际。认为天命是指上帝的意志和命令,统治者奉天命作为统治的根据。儒家天命观有两个含义:一是继承殷周的天命观,认为天命是上帝意志和命令,君主代天理世,君权神授;二是认为天命是自然界的必然性和自然规律,人可以利用天命为人类造福。

孔子不相信迷信,但继承殷周的天命观,认为天命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强调人事上修己而体认天命,与天为一。

董仲舒的天命观:“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董仲舒继承殷周的天命观。“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天任德教不任刑罚,君主应当行仁政,“天之任德不任刑”。

韩愈认为人命决定于天命,圣人受命于天,天命是有神灵的,能赏善罚恶,主宰人间的善恶祸福,用天命观为儒家仁政道统和封建道统作论证。

司马光认为,天命是人世间最高的主宰,人的富贵寿夭贵贱由天命所决定,圣人承天命制定礼法,有君臣父子之别,设人伦之序。“天地设位,圣人则之,以制礼立法,内有夫妇,外有君臣。妇之从夫,终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无贰;此人道之大伦也。”

天命观的第二层涵义,以荀子和柳宗元为代表。

荀子认为天命是自然规律。天与人各有职分,人可以胜天,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从而为他的民本观,义利观奠定了哲学基础。

柳宗元强调天人不相干预。天即自然,有其运行的规律;人事也有运行的规律,天人各行其是,圣人之道就是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利于人,备于事”,而为其民本观进行哲学论证。

小结:天命观是殷周之际的观念。儒家继承了天命观,衍生为两种相反的涵义:一是天命有意志,天主宰一切,君主代天行政,从而以神权为王权作论证。二是修正了殷周天命观的神权性和意志性,视天命为自然界的必然性,人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性造福人类,为民本观奠定了基础。

2.自然天道观

儒家的天道观,到了荀子手里就变了质,即由有意志的天变为自然的天、物质的天。这中间显然受了道家自然天道观的影响。道家的“道”是指本体而言,那是不可思议并不可言说的,因而是观念的、神秘的。然而,道家的自然史的天道观中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和孔、墨的天道观比起来是进步的。荀子扬弃了道家的神秘的“道”,撷取了其中的自然观点,因此,他所谓的“天”,不是孔、墨的有意志的天,而是自然的天;不是道家的观念的天,而是物质的天。他不但不把天当做人格神看待,翻转来还要把天征服,把天“物畜”起来。

天道观是春秋时期比较流行的思想。春秋时期,天道多指天象变化,并含有推算人的吉凶祸福的迷信成分。老子把天道赋予了本体论的含义。本体论方面的抽象思维是老子对中国古代文化作的突出贡献之一。

儒家提出与人道相联系的天道观。其含义既有指的是神秘的必然性,又有指的是客观规律和法则,不同的思想家,对天道的说明不尽相同,但相同之处就是都以天道与人道相联系,为儒家治国主张进行哲学论证。

孟子主张,以人道上的主观修养,求得与天道的必然性相一致,旨在为仁政观进行论证。

陆贾认为,天道生养万物,圣人效法天道而立人道准则,制定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的秩序,天道与人道是合一的;天道运行有规律,圣人贤君应行善政以适应天道。

张载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即自然,从民情可体察天道,强调民心可谓,民情之重,主张天与人合而为一,其目的是确立人的地位,从而为其民本观奠定哲学基础。

周敦颐主张天道自然无为,天道运行,阴阳生长万物,圣人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效法天道,以仁义化育万民,从而为儒家仁政观奠定哲学基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

小结:儒家天道观从抽象思维角度论证了世界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总体而言,比天命观更加精深了,儒家哲学思想从继承殷周天命观发展到天道观是理论思维的一个飞跃,摆脱了神秘主义天命观的人格神的原始形态,走向了理性思维的道路。儒家讲天道与人道联系在一起,讲天道是为人道立定准则,为儒家治国方略进行哲学论证。

自然天道观摆脱了殷周时期的天道的原始形态,走上了理性思维的道路,讲天道与论证人道结合。

3.理学天理观

天理观是宋明理学家提出的哲学思想。宋明理学之前的天理概念多指自然法则,如庄子讲“顺以天理”,韩非讲“不逆天理”,《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理学讲的天理是一种神秘的宇宙本体。通过对天理的论证,把自然与社会的秩序永恒化,天理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准则。

二程认为,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是天理的体现,天与人是合一的,圣人遵循天理治理天下,“圣人奉天理物之道”,从而为其仁政思想进行哲学论证。

朱熹认为天理是宇宙间最高的主宰,是万物的最高原则,治理天下必须遵循天理的准则。“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的天理观为其仁政观、民本观、君臣观奠定了哲学基础。

陆九渊心学体系下的天理观:心即理。为其仁政观奠定基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阳明的天理观主张心即理、致良知。“去人欲,存天理”达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的修养目的,从而修心、成圣、治国平天下。

天理观小结:宋明理学的概念。兼容了道家、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天理观是理学思想体系的宇宙本体论学说。天理观的理性思维程度更高,论证的方法更精

深,是在天理与人理合而为一的理论形态下为儒家修身治国进行哲学论证。

总之,儒家治国方略的哲学论证,以天命观、天道观、天理观为核心而展开,从本体论角度为儒家治国方略奠定理论基础。在天人合一的理论框架下,论证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合理性,论证了人的重要地位和能动性,论证了人事必须遵循自然法则,论证了人道与天道的统一、人理与天理的统一,从而为儒家仁政观、民本观、君臣观、义利观进行哲学论证。

(二)明修身之道

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1.人性论奠定修身的理论基础

人性论的宗旨:探讨人性本质、来源,由此说明能否通过修养而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

先秦的人性论:强调性之修养,以致善界。

孔子的人性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人性理论:基本观点是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汉唐的人性论:品级层次之分,为了修养,提升层次。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感情欲望很少,不教而能善。斗筲之性,感情欲望多,虽教也难能为善,只能为恶。中民之性,虽有感情欲望,但可以为善为恶。他认为上下两种人的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中民之性才可以叫做性。因为圣人生而知之,不必受教育;斗筲之人则是愚昧,不能受教育。

韩愈的性三品:认为中性可为上下。

宋明的人性论:分两种人性,在于强调后天的修养,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张载的两种人性:“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朱熹的两种人性理论:“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也”。

2.修养论阐发修身的基本途径

宗旨:解决如何通过后天修养恢复和保养先天的善性。

孔子提倡内省的修养方法,即“志于道,据于德”两个方面的修养。道之行为规范和准则,德之情感和信念。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内省方法:“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荀子的修养论为“化性起伪”。化性即教化,起伪即礼仪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修养,用人为的礼仪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3.境界论展现了修身的理想追求

境界论的宗旨:解决修养目标、人生理想的道德境界,指明人生追求目标和努力方向。

孔子的“仁”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论。

王守仁的心学境界论:“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修身,主要指人的心性修养,达到“来也不御,去也不追,乘夫天理,各安其性”。

(三)施治国方略

传统政治思想的治国方略以伦理为准则,以贤者为关键,以民本为核心。

1.义利统一是治国的伦理基础

一是主张重义轻利观。以义为先,以义导利;二是主张义利双行,义利统一。

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一方面继承了春秋中期晋国大夫丕郑、里克的观点,也认为"义以生利",所不同的是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认识到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就社会而言,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在这种对立下,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除“义”与“仁”、“礼”等合用外,孟子还常把“义”与“仁”、“礼”等道德范畴相提并论,以阐发他的仁义学说。

“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通常所使用的“利益”这一概念。

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人们如果没有一定的财用作为生存的保障,就很难形成一种稳定的道德观念;没有一种稳定的道德观念,就很容易“放辟邪侈”,违法乱纪,胡作非为。这,对于一般的平民来说,尤其如此。孟子主张当政者最重要的是“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离娄上》)。董仲舒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突出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而轻视功利。总体思想倾向是主张义利统一。

2.贤者治国是治国的关键

孔子主张“举贤才”。“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孟子提出了尊贤使能的思想。“尚贤使能”、“无能不官”。

二程强调“帝王之道也,以择任贤俊为本,得人而后与之同治天下”。

朱熹:“贤,有德者,才,有能者。举而用之,则有司皆得其人而政益修矣”。

3.民本文化是治国的核心内容

民本文化:治国以民为本,君以安民为务,治国应以爱民、重民、宽民、足民、富民为基本方略。

商周时期有民本思想萌芽:“保民”思想。

先儒的民本思想发端于孔子。孔子出于维护贵族统治秩序的需要,对平民的心态较为复杂。一方面,他严格区别贵族与平民,认为“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但是涉及到现实政治的评价与理想社会的设计时,孔子却处处表现出以平民利益为标准的倾向。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君与民同忧,同乐。

儒家民本思想的另一个含义是“民水君舟”说。这个思想是荀子倡言起来的。不过,“民水君舟”比起“民贵君轻”来说,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不是前进了,而是倒退了。“民贵君轻”的重心在民,是要君为民着想;“民水君舟”

的重心在君,是为君主着想。前者属于理想主义的政治理论,含有批判现实的君主政治的价值取向;后者属于现实功利主义的政治色彩,带有君主主义政治权术的味道。“民贵君轻”的思想在秦汉以后为封建统治者所抛弃,“民贵君轻”的话。而“民水君舟”则被少数开明君主接受了,后来形成了“载舟覆舟”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求天下为公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天下是广义的天下:普天之下的一切国家。

平天下:一是指公平。孟子“平治天下”、“天下为公”;二是指均平。朱熹“平天下,谓均平也”;三是指和平。“天下皆宁”。

孔子最早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作为一种理想境界。《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朱熹的天下为公是做到均平、公正无私。

通过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了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中心价值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认识自然,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掌握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和基本方略。

第一编思想形成期

引言:先秦时期的社会特点

一、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道路与商周社会经济结构

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重要作用:

一是地理环境的作用

二是家长制家庭关系的作用

三是部落征服的作用

由此,国家特征:

一是部落征服的特征

二是土地公有的特征

三是郡主专政的特征

第一章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

一,祖先崇拜的观念

二,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观念

第二节,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

一,天命不常

二,天命与人事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

三,敬天保民

第二章、儒家的政治思想

得名原因:六艺之教与孔子职业有关;懂得古代利益,以相礼为职业的人为儒。“六艺”或“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

儒家特点: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儒家政治思想本质上是伦理政治;以孔子为师。

1、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编写删定了“六经”连同《论语》集中反映其政治思想;思想家,并且赋予社会批判精神。

2、仁、礼学说

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仁,包含下列含义:

(1)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说平孔子是从伦理学层面上理解社会的政治生活的。

(2)克己复礼为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仁”是指一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主要取决于其个人的道德修养。

(3)仁的特征是厚重敦朴;仁的根本是孝悌。在家庭内部优良品质体现为孝悌,在家庭外部体现为忠恕,即诚实待人和宽容。

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行为规范

(1)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2)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行动规则,一个人的立身之基。(3)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规范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4)礼对国家政治事物尤为重要,统治者应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

(5)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指周代的社会制度,很多时候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的礼制。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道德境界,礼则是实现这种道德境界的唯一途径。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

3、德治主张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把道德的良善作为政治的目的。道德的良善主要是社会大众道德的善化。统治者以德治国也是引导民众趋于良善的最有效的途径。德治包含下列内容:

(1)礼治与正名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礼治主要是统治者的责任,应遵循礼的基本精神(以优良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礼让)来治理国家。礼治主张的目的就是原有的等级秩序。礼治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道德品质。礼治主张设计的是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所谓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即“君君,臣臣,父父,字字”

(2)举贤才

选择优秀的德才兼备的人来治理国家。主张从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国家官吏

(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管理国家的人。他认为财富不均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孔子主张实行平均主义的政策,主观愿望是尽可能地缩小个体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时主张实行富民政策,平均的目的也就是让民众能够共同富裕;平均主义思想在历史上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如屯田制、均田制。

(4)愚民政策

孔子认为对于专制国家,愚民政策是最好的政策;其前提是人与人之间存在智力上的差别。人的四个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孔子设计的就政治统治模式是由圣明的君主对于愚昧民众的政治统治。

孔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这是基于对仁与礼的理解。克己忍让是最高尚的道德和具体体现;认为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该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内省修身是达到高尚品质的重要途径。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应该是与世无争的,一是政治上不能犯上作乱,经济上安贫知足。

三、孟子的政治思想

1、身世:孟子名轲,邹人,师从孔子之孙子思。晚年著有《孟子》一书。舍我其谁也。

2、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仁义礼智四种没得最基本的基础和动力来源。“四端”中恻隐是核心。性善是人类社会群体所以可能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经济制度是基础。人性善的基本内容就是理和义,理和义的表现形式就是敬长和爱亲。

但是性善论完全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的决定作用;人性应该包含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他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没有准确地说明人性

3、仁政学说

以人性善为出发点,在政治上主张实施仁政。仁大体上本于孔子仁者,爱人,但更强调人的道德自觉。施行仁政的条件:最主要是统治者能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同时,也看到了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如何实行仁政的具体设想:(1)制民之产,恢复井田制(2)平均地税,不违农时(3)保护工商业主要着眼于社会经济政策上,在于说服统治者能够不与民争利。出发点和理论依据是性善论,兼顾了民众利益,绝不是带有民主性质的政治学说。

4、历史观

孟子的历史观是唯心的,用仁爱的观念去解释历史;没有历史发展的观点,认为是一治一乱的循环,虽具有社会批判态度,却被唯心主义历史观淹没了

四、荀子的政治思想

1、身世: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赵国人。著有《荀子》,主张礼治。

2、性恶论

人性本恶,是先验的人性,与孟子一样,也不承认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决定作用,表述为:一是人的感官欲望,人的利欲之心没有止境;二是权势欲望,每一个人都有根植于荣辱心理的权势欲望。

人的本性是好利的,计利而行,主张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就是“化性起伪”。“伪“是一种后天学习和磨练而形成的德性。化性起伪必须依赖礼仪和君师。要依据四种力量:一是“立君上之执(势)以临之”,二是“明礼仪以化之”,三是“起法正以治之”,四是“重刑罚以禁之”。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引导人们发挥善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矫正,最后殊途同归,达到善的境界,成为圣人。

3、礼治主张----重礼,施行礼治

(1)礼的起源: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利欲冲突导致社会动乱使人贫穷,需要利;二是圣人的创造,即先王制礼。

(2)礼的作用:礼不仅是单纯的做人准则,更是为政的大节;礼一方面还因对外物的归属有明确的规定而避免人类之间的争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人们在政治上的遵循。

(3)礼与法的关系

法主要指历史传统或先王之道,也有法令、政策、法律含义。法律对于国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较之法,礼具有更重要的地位;礼是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法是为了实现礼的原则而运用的手段。礼治思想,实际主张礼法并用

(4)礼治与人治

实行礼治关键在人,礼和法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结果取决于人。为政由人,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

(5)礼治的重要内容

第一、法后王,也就是复古,就是全面恢复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二、尚贤使能,君子和贤人是国家至善的决定因素,重视用人,贤能有两个标准:一是道德,二是个人才能,继承孔子的举贤才。

第三、富国富民,富民是富国的前提。因此要做到:以礼调节人的物欲;重农抑商政策;薄税敛的政策

(6)社会观

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组成群体。由于义的作用,,人还能辨,主要指亲疏上下之分。维系人群的力量有二:一是君主,二是礼。并且合群之道在于分,首先要由君主来分,其次要分之以义。荀子的分,有多种含义:一是社会分工,二是财产定分,三是等级贵贱之分

第三章、道家的政治思想

一、道家学派的若干特点

1、道家创始人是老子

2、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道是宇宙的本质,也是最理想状态,道家把道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的境界。其基本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3、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二、老子的政治思想

身世:老子,战国人,人称老聃。著有《老子》一书。

1、老子的道论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明”道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常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是物质世界产生于精神世界,世界不是统一于物质的,而是统一于精神。

2) 道是价值判断的标准。道可以用于品分自然界万物的良否,也可以用于判断善恶,只有与道的基本精神相符合的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3) 由道衍生出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却忽略了条件的作用,一味强调柔弱胜刚强。

2、小国寡民的思想

a) 老子的政治思想可以一言概之为“小国寡民”。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具有下列特征:国家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器具;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b) 老子认为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须的伦理规范、礼仪制度都没有价值。他之所以把小国寡民作为理想中的社会,根本上取决于他的社会认知意向。

c) 老子运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他认为人类社会不是进化的而是倒退的;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无法避免,仁义道德等伦理原则的产生是人与人之间日趋关系紧张的结果。老子的思想具有浓重的复古倾向

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1) 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是最高境界,是达到道的境界最直接的途径。无为政治也是最符合道的原则的政治。他认为无为可以使民众保持质朴良善的品质。法令则是盗贼产生的原因,利器是国家滋昏的原因。

2) 无为政治的内容: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慎征伐。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反对战争,反对专制国家的横征暴敛。其实质是通过统治者的无为使民众变得无知无欲,从而有利于专制国家的政治统治。本质上无为是以扼杀民智为目的,无不为是以牺牲民众的利益为代价。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归根结底是为了专制主义统治而服务的。

第二节、庄子的政治思想

身世:庄子名周,战国中期人。著有《庄子》一书。其人生哲学的重要特点是消极遁世。政治上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同时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1、庄子的政治理想

a) 庄子理想中的社会是“致德之世”或“无何有之乡”。致德的根本特征是自然。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也是以自然为原则的,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才是至善至美的境界。

b) 他认为在理想社会中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否定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特征,伦理原则和价值准则也不重要,人无知无欲。总的来说把原始、蒙昧、与自然为以的状态作为社会理想。

c)人不再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相反,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形式的交往。与老子的思想方式是基本一致的,否认一切文明成果的价值,必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相违背。

2、庄子政治哲学中的相对主义观念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突出特点。主要内容如下:一是、物无贵贱,庄子认为事物的大小贵贱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判断事物贵贱的绝对标准;二是、无是无非,在社会生活中所谓的是非也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判断是非的绝对标准。庄子认为人类社会的治与乱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庄子否认了治天下与乱天下的客观标准,一味用相对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现象。

3、庄子的人生观

1) 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

庄子把原始的自然状态当作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自然是其认识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庄子认为人应该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

2) 关于人与社会的认识

否认人类群体生活的价值。社会群体是道的衰败的表现,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的桎梏,要解脱出来。

3) 关于生与死的认识

人的生与死是一个自然过程,反对商周以来的厚葬习俗。死是人的彻底的解脱。

4) 消极遁世的人生哲学

把自然作为人的尺度,庄子对于社会生活的态度十分消极。庄子认为人处于纷乱的世道最重要的是保全自己的真性,成为养生。人的天性和物欲尽可能保持和谐的状态,即是“折中”的养生之道。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摆脱现实社会中一切人际关系的束缚和制约。

4、庄子的社会批判精神

庄子也是用倒退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他批判圣人和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历史经验。庄子认为圣人乱天下,现实生活中的君主与盗贼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儒家与墨家所常道的礼仪,兼爱事实上只能是专制国家的政治统治工具。对于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历史经验庄子同样持否定态度。

第四章、墨家的政治思想

墨家学派的若干特点

墨家的创始人与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的学说注重实用性,政治思想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经济政策上节用、节葬。墨子的学说很受下层人民的信从。

一、兼爱主张

墨子将战国时期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看作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墨子认为兼爱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制止社会动乱的根本办法。这里的兼爱是抽象的爱。与儒家常道的仁者爱人有许多相同点,都试图把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推广到整个社会,通过爱解决全部社会问题。但儒家认为爱要有差等,而墨子的兼爱是无差等的,而且墨子的兼爱思想没有真实的社会基础。

二、尚贤主张

墨子特别主张赏贤使能,认为不尚贤是国家失败的根本原因。赏贤使能思想是其政治学说的精华。墨子的尚贤主张对于否定旧的世卿世禄制度有一定积极意义。墨子主张任人唯贤,任人唯能,对于国家官僚队伍也应该优胜劣汰,选用人才应不拘出身,不论贵贱。

三、尚同主张

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的意见不统一。一旦社会产生了君主,就出现了人们意志力的绝对力量,他主张强权就是真理,专制君主的言行不仅是善恶是非的标准,民众不得保留自己的意见,应以君主为榜样。墨子主张剥夺人们的行动自由和思想自由。墨子的尚同思想根源于其相对主义的真理观,由于没有共同的是非观念,只能借助于专制权力确定是非,权力转化成了真理

四、非攻主张

从兼爱思想出发,墨子强烈反对战争。原因如下:亏人而自利,战争都是以亏人自利为目的的,与偷盗行为一样属不义;战争双方都会杀人;战争影响民众生活,妨碍社会生产发展。

五、节用主张

墨子主张节用,通过节用来解决国家财政用度的不足,从而消灭贫困。他认为节用是国家积累财富的根本途径。首先要满足人们最低的生活需求为前提,其他一切消费都在节省之列。事实上墨子显然过分夸大了节用的作用。

第五章、法家的政治思想

法家思想的若干特点

1、法家的含义:著书定律为法家---章太炎

2、思想特点:重视法律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3、代表人物:前期,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后期,韩非。商鞅重法治,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是集大成者,创立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

一、慎到的政治理论

1、身世:慎到,战国时期赵国人。著有《慎子》《汉书艺文志》。

2、关于权势的作用

慎到认为对于君主专制统治来说法律、权术和权势中权势最为重要。君主掌握权力才能成为君主。君主专制统治是必须的,而国家权力也必须是一元的。君臣关系本质是一种权衡关系,关键在于谁手中有更大的权力。

3、关于君主巩固权势的要领

不尊贤;君主应该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君主无为以治臣下,君主必须善用权术驾驭臣下。

二、申不害的术治理论

1、身世:申不害,战国初期郑国人。

2、术的本意是权术。

法家认为术是由君主一人掌握、用于驾驭群臣的工具。申不害认为专制君主要用权术来驾驭臣下,因为对君主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群臣。

3、运用术的要领:

一、正名责实,君主应该明确群臣各自的职分,只有这样群臣才能勤恳地为君主做事。正名责实的目的是控制臣下的行为,使臣下恪守自己的职分,不得违背君主的意志,不得有任何主观能动性;二、示天下以无为,聪明的君主应该任何时候都不露声色,统观全局,洞悉一切。

4、申不害的术治理论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提出的,为君主专制政治服务的政治理论,其主观目的是维护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威,一切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

三、商鞅的法治理论

1、身世:商鞅又名公孙鞅、卫鞅,战国时期魏国人。战国时期第一个从经济方面认识人性的思想家。

2、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奖励告奸;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3、商鞅的历史观:一、商鞅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内部,每个时代的社会制度都有其内在矛盾;二、商鞅正确认识到历史上的每个时代都具有其政治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决定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是不断进化的过程,商鞅充分认识到现实社会的出路不在于法古,而在于变法更礼。

4、商鞅的人性论: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的,表现在人的生存欲望和生存需求,因此每一个人在利弊之间都要趋利避害;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形成的;人性好利政治上追求爵禄,经济上追求田宅。

5、法治理论

商鞅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主张实行法治。

A. 法治的原因:法律能够定分,主要指人与人之间财产分界;法律能够胜民,即起到约束民众行为的作用;法律是实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保证,商鞅认为专制国家设法立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民众服从于专制国家的需要。

B. 法治的原则:刑无等级,就是在执行法律过程中除君主之外任何人都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法律必须为全体臣民所共守;明法利民,即公布法律条文,使法律为全体臣民知晓;轻罪重罚,严刑峻法,以使民众对法律产生畏惧。

C. 法治理论的局限:商鞅的法治理论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专制君主在法律制裁范围之外;商鞅片面强调法胜民则国治;刑于将过,刑于未然导致法治过程带有很大随意性。

6、商鞅的耕战思想

A. 法家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商鞅认为国家的强盛取决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而耕战则是综合国力的象征。处理好耕战,国家即可富强。

B. 他认为,耕和战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耕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耕可养战,农业生产的发展可以使国家富强,为战争提供物质条件,培养战士;农业生产与战争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农业主要作用在于生产力,增值财富,战争作用在于杀力统治者应运用法律工具把农民驱使道耕战的轨道上来。

四、韩非的政治思想

1、身世:战国末期韩国人,著有《说难》《孤愤》《韩非子》,集大成者。

2、历史进化论与人性好利论

因袭商鞅的历史进化论,分历史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由于历史时代不同,人们不能拘泥于先王之道,株守圣人的作为;认为从上古到当今,发生了几个方面的变化:一、物质财富供给关系的变化,人口增长超过了物质财富增长的速度;二、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古代天子权势不如当今县令。所以古讲辞让今讲争夺是历史进化的结果。

其人性论受到荀子性恶论和商鞅人性好利的影响,认为:人的好利根源于人们的生存需要,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好利的本性制约;仁义道德是靠不住的,人的关系本质上是经济关系,所以不能用仁义道德的观点与认识、分析人的行为;所以要求依靠礼和法的约束,节制和矫正人性,化性起伪。韩非的人性好利理论,对于人际关系的实质揭露是深刻的,但是据此完全否定了伦理道德的作用,具有片面性。

3、君利至上论

韩非站在极端专制制度的立场上,认为君主利益高于一切;君主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君主的私有物,君主利益也就代表国家利益;臣下应该辅佐君主,臣下利益绝对服从君主利益;民众的存在价值就在于能为君主所利用,利用权势使民众绝对服从;对民众的分析认为只有愚昧淳朴、守法殉诚的民众才是良民。

4、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

以君主利益至上为出发点,主张君主应该法、术、势兼用。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法和术势人主统治臣民的工具,势则是运用法术的前提和条件。

关于法:a)法律的特征:法律是用文字形式肯定下来的成文法;法律的对象是民众;法律要公开,知法是守法的前提。法律对国家的重要性:法律是全体臣民的行为规范,只有在法律约束下全体人民才能统一;法律是制止社会动乱的有力工具,只有实行法治才能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争夺;法律史惩治犯罪行为的唯一准绳。所以国家必须实行法治,坚决反对儒家的德治和尚贤主张,实行法治的具体原则:法一而固,法律要具有统一性,全国只有一个法律,同时具有相对稳定性;以其所重禁其所轻,依据趋利避害的心理严刑峻法,禁止人民犯罪;法不阿贵,法律面前全体臣民是平等的,法律高于一切

b)关于术:术与法的差别在意法是用来通知全体人民的工具,而术的对象则是群臣、百官,是君主驾驭群臣考察群臣的手段,法律是公开的,术则要藏于胸中为君主所独有。对于君主来说,法与术是同样重要的,君主的威胁一半来自身边,一半来自外,重要的是君主要善于统治臣下。术的运用:君主无见其所欲,装扮得高深莫测;虚静无事,以观疵,自己能够观人,而不让人观几;设法割断人臣与群众、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联系,是人臣不能结党养成声望,才能唯君命是从;循名责实,参验群臣。关于术的理论。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的真实写照,客观上适应了加强君主权力的需要,但是消极因素超过了积极因素。

c)关于势:势也就是权势,是君主掌握的生杀予夺的权力,是君主运用法和术的前提,势是君主之所以君临臣民的根本条件,有势与否是君与臣的根本差别所在。认为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君主能够制服臣下并不是其品行才能高,主要是其手中掌握着势。权力是决定政治地位的根本条件,道德与才能都不起作用。势的内容就是德和刑,只有操德和刑二柄,才能制服臣下,否则为臣下所制。因此要做到:禁止臣下结党营私;严格控制重臣的政治、经济实力;臣不得专擅兵权、人权。评价:韩非法、术、势兼用的理论,是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利益为出发点的极端专制主义理论,一旦付诸实践,只能是苛政,君主利益最高的理论愚弄臣下,严刑峻法的理论是不可取的。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君主为中心,强调御臣之术,必将演化为残暴的统治。

第二编思想发展期

引言秦汉隋唐时期的社会特点

一、社会政治状况

(一)统一与分裂交替的复杂政治格局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历时15年。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

汉朝:公元前207——公元220年,历时437年。其中,西汉公元前207——公元25年,历时232年,由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东汉23——220年,历时195年。西汉末期,王莽篡位,黄巾起义。

吴、蜀、魏三国: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称帝,国号魏。曹丕代汉称帝。东汉亡。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西晋南北朝: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魏亡,265年西晋统一全国。

公元291—306年八王之乱。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

公元316年匈奴刘曜攻占长安,西晋亡。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开始。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朝(刘宋),东晋亡。南北朝开始。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齐,东魏亡。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立陈朝,梁亡。字文觉建立北周西魏亡。

隋朝:公元581——617年,公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历时36年。

唐朝:公元617——907年,历时290年。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隋炀帝被杀,隋亡。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唐朝亡,五代时期开始。

(二)逐渐建立成熟的政治制度

第一,建立了郡县制和官僚制度等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秦朝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各级官员成为职业官僚。此后,汉袭秦制,但是,增加了部分诸侯,郡国并行,以郡为主;魏晋南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体制;唐朝改为道、州、县三级体制。

第二,在官僚制的基础上,职官设置日趋完备。秦汉中央政府设置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东汉为司徒)为最高行政长官,太尉(东汉为司马),为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东汉为司空),掌管监察事务;九卿各管其事。基本形成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置的权力体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臣相之职实际上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管拟议诏令、审议查核和具体执行,形成了“三权分设”的体制。三省长官,并称臣相。

第三,逐渐形成了官员选拔制度。西汉实行察举、征辟选任制;西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

(三)门阀士族势力兴衰

从东汉到魏晋,统治集团中逐渐形成带有贵族色彩的门阀氏族阶层,其影响一直从南北朝到唐代。门阀氏族的鼎盛期在东晋。

二、社会经济状况

(一)经济的曲折发展和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西汉农业达到中国古代的第一个高峰,隋唐时期走出汉末魏晋的低谷又进入一个高峰,西汉手工业也非常突出,主要体现在官营手工业上

南北朝时期,南方商业活动远盛于北方,秦汉隋唐时期,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发展,为后来南方取代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奠定了基础,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成为经济地位消长的关键事件。

(二)赋税制度的调整和转变

汉承秦制,赋税主要有两项:即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实行户调制,只是轻重、依据不一。

隋唐时期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以“庸”代“役”。

唐中叶开始实行“两税法”,使延续了千年的税人税丁赋税体系告一段落,转换为税地税产的赋税体系。从此,赋税的基础是田产不问丁口,推动了土地私有化,人身依附关系松动。

三、空前的古代民族大融和

自东汉始,少数民族纷纷迁入中原,北朝十六国虽然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动荡的时期,但是实现了各民族的交错杂居,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第六章秦汉隋唐著名帝王的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形态是君主政治,或帝王政治,与其相应的政治文化可以概括为王权主义。

秦汉隋唐时期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帝王政治的发展和成熟期,帝王的政治思想不同于思想家们的政治思想,具有功利性、驳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首先,帝王关注的是切实的治国策略,其次,他们的权力具有至上性。

秦始皇的政治思想中有不少是阴阳家的成分,自己成了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他所设的博士官中有大量儒生;他的思想中亦有道家的成分。总之,他博采众长,典型地体现了帝王政治思想的实用主义特色。

汉武帝,确立了儒家学说在政治上的独尊地位,也以统治之需博采众长。

唐太宗的政治思想以儒为主,杂以道、法。

第一节秦始皇

一、秦始皇生平

皇帝,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是政教合一的领袖。皇帝拥有法律制定权,行政决策权和军事指挥权,皇帝这个名称,在中国,是秦始皇最先确定,也是他最先使用的。皇帝,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意。

中国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起,到1911年宣统帝退位止,在2131年的时间内,共产生了230位皇帝。

中国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中国最末一个皇帝是宣统帝。

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朝的康熙帝,在位62年。中国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是明朝的明光宗,在位仅1个月。

秦始皇,名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活了50岁。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22岁,举行了成年加冠典礼。提拔重用李斯,并确定了统一天下的决策。李斯与秦始皇的政治思想相近,主要特点是主张极端化的君主专制,崇尚文化专制和重刑主义。

二、政治思想

1.尊君

秉承法家传统,是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和实践者。

法治的特点之一是强化君主的权威,加强专制统治。

皇帝称号是帝王观念的确认,李斯认为群臣只是君主实现利与欲的工具,故要求君主实行政治独裁,使君主权威趋向绝对化。

为使江山永固,他把原六国富豪12万户,一律迁到首都咸阳附近,以便监督,控制。

2.中央集权思想

李斯使君权至上主义者,主张中央集权,是郡县制的最大倡导者。他策划制定了中央官制的地方郡县的政治体制,将秦始皇的集权思想提供了制度保障。

国家结构上实行皇权之下的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在中国首次实行了郡县制。全国分设36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或亭,乡下设里。郡设郡守,县设县令,乡有三老,亭有亭长,里有里宰。

官僚机构上设置三公九卿的官僚制。中央国家机关,设立了三公九卿之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庞大完整的官僚体系,最高权力归皇帝所有。这是秦始皇的首创。

3.重刑主义的法治思想

尚武恃刑、轻罪重罚是先秦法家的主张之一,秦始皇秉承这一传统,力主严刑峻法。从及其严苛的秦律中可以看出来。

下令统一全国的法律制度。主要的是三大统一,即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是因为各诸侯国原来都各自拥有自己的货币,现在全国统一,货币必须一致。统一度量衡,是把原来秦国使用的度量衡,硬性推行到全国。统一文字,原来各诸侯国使用的文字不统一,现在规定官方文字一律使用小篆。当然,民间流行的仍然是秦隶。这三大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融合和社会的稳定,更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这是秦始皇对历史的一大贡献。

4.“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思想

两人继承了商鞅和韩非的思想文化专制主张,并付诸实践。

李斯认为,君主切实独揽大权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天下臣民思想的一体化,统一的中央集权必然要求统一的思想。并建议采用强制性手段,将全国的思想文化统一到法家思想上来,对先秦以来的百家之学实行全面禁绝。

秦始皇因此大搞焚书坑儒运动,与此同时,要求人们以吏为师,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文化的“一体化”。

第二节汉武帝

一、汉武帝生平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景帝之子,在位54年。

汉武帝曾接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采用法术、刑名加强统治。他曾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西汉与西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派遣唐蒙至夜郎,在西南先后建立七郡;派遣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由此建成版图辽阔的统一国家。

二、独尊儒术

汉武帝之前,汉王采用黄老道学为指导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70余年,国力大争,社会繁荣。同时一些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地方分封势力与皇权的冲突成为及其严重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领域思想的多元发展与几圈之间矛盾也日益冲突,表现在:一是知识分子的社会道路呈现多元倾向,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政治;二是在国家政治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汉武帝继位17岁,逐步重儒术,第一:起用儒生,其二:任用“俱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田做太尉。他通过大量征用儒学之士,在政治上基本促成了崇儒的局面。

董仲舒解决了理论论证政治指导思想的转换,汉武帝为封建国家找到了较之黄老之学更为适合的政治理论,

他看到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儒家的德治教化则是束缚人们思想的重要手段。通过汉武帝的擢升,儒学终于有了官方身份,走向了与政权相结合的道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的专制政策,这一政策是由董仲舒提出的,被汉武帝采纳而施行。从此,儒学取得了唯我独尊的地位,并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三、杂霸政治术

学者坚持自己的学术主张,政治家则追求实用。因此,虽然汉武帝独尊儒术,但是同样注重吸收其他思想成分,兼采百家,杂用王霸。其政治思想的特点:

1.求变

他所说的变主要是指从实际政治要求出发,根据不同情况做灵活的调整。

2.求治之本

在求治之本思想指导下,汉武帝所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学说,加强了思想专制,通过削藩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和个人呢专制统治,他认为强化君权就是对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维护。

历史经验:统治需有思想,思想统一才能治理统一,集权统治需有保障集权的思想理论和制度规范。

3.德刑兼用

汉武帝汲取了汉代儒学的德主刑辅的思想,把德治教化和刑暴惩罚作为维护君权不可或缺的两手。内重刑暴,外饰德化。在宣传上重视教化,在实际上则更重视刑罚。

德治:以仁为本,以礼为范,以吏为表率。引导人民安分守己,服从统治。社会基层利用乡、县三老等地方官宣传教化,在中央政府形成仁义道德宣化中心。

刑治:重刑酷法。以刑罚督责吏民是武帝治国的特点之一。

4.任贤

任贤的诀窍在于知人善任。

一是扩大征选人才数额,使地方荐才制度化和经常化,运用行政手段广招人才,给予任贤以制度保障;二是放宽选贤标准。

第三节唐太宗与贞观时期的统治集团

一、唐太宗生平

唐太宗,名叫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儒家之论,聚经国之才,同君臣之心。实现了政治修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贞观之治”。

其统治集团一是大都具有丰富的阅历和政治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二是集团君臣和谐,具有强韧的政治向心力。

二、贞观集团的基本政治主张

以儒家为主,同时吸收了道家和法家思想,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以隋亡为鉴,居安思危的思想

几个方面分析隋亡:一是奢侈无度;二是杜绝言路;三是用人不贤,小人掌权。隋亡之鉴紧密相连的是居安思危的思想。并为仁政德治提供了认识前提。

2.儒家仁政、民本思想

尊儒学,置弘文馆,崇孔师,设孔庙,封孔圣。

①仁政思想

尊儒家的“仁义”为最高治国原则,行仁义治国政策。即与民休息、刑罚宽平、轻摇薄赋、少兴土木。

②民本思想,承袭儒家传统重民思想

民为本:“君依于国,国依于民”。为君之道,先存百姓。

民为用:君舟民水。

3.清静无为思想

德的新解:“无为而治,德之上也”。

治国策略:志尚清静,即少扰民,慎刑罚,尚节俭。

4.以法为治的思想

①立法论:法要公平,“圣君任法不任智,任公不任私”。

法要稳定,法令不可数变,变法要慎重。

法要宽简,“用法务在宽简”。

②守法论:帝王带头守法。

③执法论:严格以法为治,明正赏罚,不避亲疏贵贱,“一断于律”。

三、贞观集团的治国策略

1.求谏纳谏

①重谏观:“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②崇谏观:“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③纳谏观:纳谏如流。“恐人不言,导之使谏”。尽管他有时也听不进过分直率的谏言,但他一般能克制自己。

2.重农

以农为本是李世民治国的一项基本原则,推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法

3.轻摇薄赋

唐太宗十分注意安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他说过:“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君道》)从“存百姓”出发,贞观之政务从“简静”。具体做法包括四个方面:“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4.重贤

①重才:“为正之要,惟在得人”。“政治之术,在于得贤”。

②选才:“贤能”为选才标准。

③用才:“用人如器,各取所长”。“驭驾英才,推心待士”。

5.依法治国

一是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二是以法治吏。严格治吏是唐太宗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之一

6.民族政策

第七章汉唐道家的政治思想

老子以后,先秦道家逐渐形成两个派别:一是养住庄子学派,侧重阐发人性自然的人生哲学,批判现实社会政治,出世;另一为黄老学派,继承老子的道德自然本体和自然法则说,关注政治,积极主治,治国方略上兼采众家之长,杂用礼法,以“无为”为本,行有为之政,明显入世。

秦汉以法为治,崇尚法家学说,道家的政治思想在汉初找到了用武之地,汉初黄老道家与先秦老庄道家同出一源,治国方略有所不同:一是从批判儒墨到采儒墨之善;其二,老子之学虽抨击当政,批评世事有为,着眼点仍然在“治”;其三,继承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并运用于社会治理中。

第一节汉初黄老

汉初:高祖建汉,历经惠、吕、文、景直到武帝初年。陆贾的《新语》和《淮南子》

一、汉初黄老思想流行的社会背景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 一、填空题。 1、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 2、《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北宋处士林逋(和靖先生),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4、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悲)也”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5、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6、柳永,北宋婉约派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二、选择题。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唐P185 2、通俗诗派,又称“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元稹(《织妇词》、《田家词》)、白居易(组诗《秦中吟》 10首、《新乐府》50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一个诗派,诗歌多用写实手法,多用“新乐府”诗,语言通俗易懂和浅显,重要作家还有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王建(《田家行》)、李坤等。唐P277 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4、陈子昂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

《外国美术简史》考研中央美术学院考研复习笔记

《外国美术简史》考研中央美术学院考研复习笔记 第1章原始、古代美术 1.1 复习笔记 一、原始美术 (一)原始美术的含义 原始美术又称史前美术,是对人类原始社会美术活动的研究和描述,包括洞窟壁画、岩画、雕刻、建筑等。 (二)原始美术的特征 1.重现实,表现题材多与战争和武力相关。 2.宏伟雄健的气质和活泼的情调。 3.艺术处理随意自由。 (三)原始美术的历史分期 大多数已发现的美术作品集中在欧洲,分别属于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的美术 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三万到一万多年之间。 (1)旧石器时代的主要作品及其特点 ①类型 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作品以洞窟壁画和小型雕塑艺术为代表。 a.洞窟壁画 旧石器时代最杰出的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坎特布利亚地区。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第一,法国拉斯科洞窟 拉斯科洞窟发现于1940年,其特点有:原始画家用粗壮而简练的黑线勾画出轮廓;用红、褐、黑色渲染出动物的体积和结构;气势雄壮,富有动感,充满粗犷的原始气息和野性的生命力。 第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 阿尔塔米拉洞窟发现于19世纪下半期,制作年代稍晚于拉斯科洞窟。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轮廓线比较细,有明暗向背的粗细浓淡变化;与色彩渲染结合紧密,通过动态表现动物身体的结构;明暗起伏更为丰富,甚至感情也更细腻。代表作是《受伤的野牛》(图1-1)。 图1-1 受伤的野牛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旧石器时期) b.母神雕像 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据主要地位。这些女性雕像多强调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腹部、大腿等,体现出原始时期人们对于母性生殖的崇拜,被人们称之为“原始的维纳斯”。维也纳附近的威伦道夫出土的女性雕像(图1-2)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2018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经验

2018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经验【写在前面的话】 考研是一场修行。从备考到最终录取这将近一年的时间,不仅是知识上的提升,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成长。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你经历的开心或者痛苦等种种情绪都是对你的磨练,可能这个过程会从最开始的信心满满到受挫后的怀疑自己,一蹶不振,再到考前的焦虑情绪。但当你结束之后,站在风平浪静回望当时的兵荒马乱,你会发现自己终于走过来了。那是一种由衷的喜悦。 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在这个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春日,我以初试第二,复试第二的成绩被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录取。虽然我本科就是南师大的,但能够在母校再学习三年依然让我感到很开心~所以在这里把这一年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或多或少对大家有所帮助吧。 【考研科普】 1.考研概念。是指研究生招生的统考,与“保研”相区别。那么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有一丝保研的希望,哪怕很渺茫,也千万不要放弃。不同的学校保研政策不同,就南师大的保研政策来说,完全有可能在保研考试时候争取到保研资格。如果说保研是百米冲刺,那么考研就是马拉松,战线拉得很长,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力,这个过程会很痛苦,而且保研是一定会有学上的,而考研很有可能会在一番努力之后没有结果。 2.考研时间。考研的时间一般是在12月或者1月吧,我们18届是在2017 年12月23日和24日,反正差不多是在这个时候。成绩一般是在2月份出,大部分学校3月底复试,南师是在3月底,34所自主划线学校可能稍早一点。 3.报考学校。考研只可以报考一个学校的一个专业,如果没能进入目标院校复试,可以之后考虑调剂。虽然调剂有捡漏的情况,但大多数还是调不到好学校的,所以为了能进入最心仪学校的复试,选学校很重要。这里要关注的有两点,一个是招生简章,一个是报录比。招生简章主要了解目标院校的招生专业、考试科目以及参考书,报录比是指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的比例,比如南师大古代文学18年招34个,其中保研有15个,所以统考有19个名额,而报考这个专业的有560多,报录比算下来将近30:1。在这里特别提醒报考人数一定要确定是除去推免之外还剩的统招名额。所以大家可以参考招生简章以及往年的报录比,还有历年分数线,来确定自己的目标院校。 4.考试科目。统考科目分为政治(3小时,100分),英语(3小时,100分);专业课一(3小时,150分,需要考数学的这一科为高数),专业课二(3小时,150分)。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魏晋南北朝文学_笔记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她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她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与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就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她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就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就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就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其中五言体较可信。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就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思考与练习 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她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 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与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与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就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与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与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就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与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与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3、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诗风变化的原因就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也有感时伤乱、述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后期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谴被弃的悲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与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大量地运用了比喻与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第二章正始文学 一、基本知识 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这就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就是为了远祸全身。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二、思考与练习 1、阮籍《咏怀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就是什么? 其内容一就是抒写孤苦寂寞与忧生惧祸之情;二就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三就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艺术特色一就是长于抒情,二就是工于比兴;三就是精于用典;四就是善于曲笔。具体手法一就是将象征手法与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典故的多义性,使诗作寓意深邃难明;二就是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风格深隐含蓄,所谓“阮旨遥深”、“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第三章两晋文学 一、基本知识 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中国古代文学史3考试重点

1、杨维帧:牛鬼蛇神。鉄崖体,诗文标新立异,义象大,用语奇,题材有所开拓。风格秾丽瑰奇,纵横豪气而又沉沦妖治之气。《题苏武牧羊图》“牦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2、《琵琶记》艺术成就:形象塑造以情动人;情节双线;文辞有神韵、语言个性化、心理描写;格律独创吻合剧情;扶植人伦,注重教化作用。 3、《窦娥冤》:悲剧审美;戏剧结构单纯明快;人物形象生动,窦娥性格发展;语言自然本色。 《西厢记》:体制创新,五本二十一折适应复杂剧情;结构起伏,悬念;人物刻画;语言本色中又见典雅富丽,点染名句,诗化,叠字排比等修辞。 4、关汉卿豪放派,叠字衬字,情感细腻,玩世态度,倔强性格。马致远清丽派,寓情于景,意境深幽。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5、茶陵派李东阳,追求典雅流丽,师法先秦古文,诗宗杜甫。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宋派文擅韩欧,唐宋古文。归有光,感情真挚动人者深;讲究剪裁布局,其文简明扼要。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具无足观。文学结派斗争,拟古恶流。 6、公安派袁宏道,反对贵古贱今剽窃,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作家个性,发展观点反抄袭);推崇民歌小说通俗文学。局限,琐事,缺深厚社会内容;过于率直浅俗。竟陵派钟惺谭元春,通变标新立异;深幽孤峭的诗歌风格。 7、沈汤之争吴江派,合律依腔;语言本色通俗质朴。沈璟吕天成王骥德。临川派,至情论;意趣说;不妨折拗了天下人的嗓子。 8、《三国》主题:拥刘反曹(对比名义;执政思想;内部关系。正统观,底层人民愿望。)忠义,诸葛亮关羽。艺术:七实三虚(移花接木、添枝加叶、凭空造影)人物塑造(对比,夸张渲染,类型)结构(纵式,主线,横面设计,重要场面人物)语言通俗,人物刻画简略 9、《西游》成书:三藏取经;民间流传与创作(历史与传统融合;宗教色彩淡化,神话世俗色彩加重;个人集大成)。思想内容:隐喻现实(三国度);三教观念;人性多重组合;悟空反抗;思想矛盾。艺术:奇人事境,人物神物人性;幽默讽刺手法;线性结构,小故事,主线 10、《金瓶梅》西门庆:金钱权势色欲。典型意义:真实立体的人性,时代人物(官商霸,好货食利的市民社会,纵欲主义的时代潮流)艺术:文人创作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新题材,开两大流派);网状结构,辐射;类型化向典型化。 11、“三言”主旨:爱情,统治黑暗,友谊,市民生活。艺术:市民文学与文人文学的融合。情节奇;语言口语化;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人情世态描绘,心理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时间其实真的挺快得,作为一个考研过来人,想说的不少,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准备,我把我一切关于自己考研的经验全部汇总成册,希望能给你们带来一些有所实质性的帮助。,当然,千人千面,这仅仅是我自己得经验,大家大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很多人在备考时都会不安,包括我自己在内,总会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比如,学校有没有歧视啊?最近状态不好,学不进去啦?感觉自己考不上,很烦躁怎么办?……当然,有这些状态都是很正常的,考研路上谁都有不坚定、自信心严重受挫的时候。 的确,考研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面对初期选择时的困惑与迷茫,面对暑期复习时的炎热和烦躁,面对着无数学子报名的压力与恐惧,面对着很多人找工作赚钱时的诱惑和反思,面对着永远复习不完的文字和题海,面对着考场失利的担忧和紧张,面对着客观存在的纷繁复杂的一切的时候,但如果你坚持下来了就会发现你所经历的一切又无时无刻不在带给你惊喜。所以,如果开始,就请你坚持。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也和你们大多数人一样,辗转于各大贴吧、论坛,听大家的经验分享,那时其实真的有时候感觉挺犹豫的,觉得自己是不是也有能力真像其他考上理想学府的人一样出类拔髓?是不是也有一些可能从一个双非大学进入一个亚洲知名的大学开启新世界?面对未知,我们总会有过多的思虑,到了最后甚至都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开始。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顺利那到浙大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也许只有自己知道当初的勤奋努力是有多值得。自豪感和成就感带来的喜悦冲击是我这辈子都无法忘却的。 我身边真的有一些看上去还算优秀的例子,刚开始复习的时候信心满满,恨不得马上就进入那个学校。等到后来随着压力的增大、知识越来越难、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慢慢怀疑自己,最后就进入半放弃的状态。这时候你需要重审一下自己,到底考研为了什么,自己已经辛苦了那么久如果放弃到底值不值得。我记得有句话大概是这样说的:现在的你能不能对得起曾经努力的自己。 所以,考研的过程不但考验你的知识水平能力,还要拼个人的耐力,坚韧力。坚持就是胜利,别配不上自己的野心,别辜负了所受的苦难。 关于浙江大学专业目录的问题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

2021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2019考研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我在被录取之后,还是很激动的,因为自己的复习较晚,在这里要特别感谢身边研友的陪伴。就从考研备考来说,我将把自己的一些经验总结总结,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想跟大家说,一定要提前想好要不要考研。在暑假之前,我是没有打算复习考研的,内心想着文科生还是能找到工作的,并准备暑假去实习。实习了半个月,实在干不下去了。我就在想,大学毕业说不定也就是实习的样子,待遇也好不到哪去。经过自己内心的灵魂拷问,我决定:辞去工作,考研。那么问题来了,考哪呢?又是一番挣扎,因为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已经复习了一段时间了,我还没有怎么关注过考研信息。我就找了我的室友,问了下考研的流程,最后选择了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原因是学校离家近,专业也在大学期间学过一些,也方便以后找工作。因为选择的晚,前期复习起来总是手忙脚乱的。但是我告诉自己,不能乱,选择了复习就是了,拼上一把。中国古代文学有三个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都是全日制,招收二十多个人。当然,很多文科专业都是类似的,甚至招的人更少。竞争还是有的,所以有意考研的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范围:政治、英语一、业务课一是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业务课二是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接下来我将分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块来谈谈我的一些经历。 政治英语几乎是所有考研人都要考的,如果英语特别不好的话,可以选择别的语言。因为自己开始复习的晚,自己的英语水平又不高,但其他语言也没有基础,所以我报了一个英语辅导班。背了《一本单词》,辅导班虽然是大班授课,但是我仍然是学到了不少,尤其是用词根词缀记忆单词。此外,我在上课以外的时间也会和班上别的同学交流,加上老师的鼓励,使我对英语复习越来越有信心了。就这样一天天的跟着学习,我的英语词汇语法越来越好了。后来就是集中的练题,做了《木糖英语真题手译》,但是真题没有一套套做,是按照老师整理好的分类进行练习的。政治,暑假我是都没想复习,因为听说政治复习早晚最后的分数差别不大。所以,我就想晚点开始,先把别的复习复习。在国庆之后,我才开始复习政治。我是直接看的《李凡政治新时器》,做做看看答案,解析也是认真的看,因为没有时间看别的资料了。李凡配套题既是我的练习册又是我的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考研题库及答案 1剖析

中外美术史考研核心考点笔记及试题 “中外美术史226;考研核心考点笔记”及试题 中外美术史试题一、填空(每空1 分,共15 分) 1.以运用磨制石器和发明__________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是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2.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___________流域。 3.秦汉时期的美术,从历史纪年来划分,应始于公元前221 年,止于公元___________年。 4.我国最早的寺院,是东汉时期建于洛阳的____________。 5.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___________年。 6.古代最早享有盛誉的画家是三国时东吴的___________。 7.魏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其最具代表的作品当数作于永和九年的___________ 8.唐代宗教美术的一个显著变化,便是其现实性因素的增多,这种倾向也被称为___________化。 9.唐太宗李世民在世时营造的___________陵,开创了“因山为陵”的先例。10.《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是南唐画家___________ 11.宋代风俗画家中以善画婴戏而著称的是___________,其传世作品有《秋庭戏婴》12. 等。宋代山水画家___________所绘《千里江山图》堪称青绿山水之典范。元,13.代学米氏云山而自成一家的少数民族画家___________。 14.南宋缂丝名家有定州沈子蕃、松江___________等。 15.清初,江西画家___________开创了江西派。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于后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10 分) 1.人物画“墨骨”画法,由()所创。 A.宋代李公麟B.明代李公麟C.宋代曾鲸D.明代曾鲸 2.元代永乐宫的壁画,其规模宏伟壮丽为世所罕见。永乐宫地处我国()。 A.山东省B.山西省C.河北省D.河南省 3.我国近代最早建立图画手工科的是()。 A.两江师范学堂B.中西美术学校C.上海图画美术院D.中华美术学校 4.明代刺绣艺术成就最高的当数()。 A.苏绣B.湘绣C.顾绣D.蜀绣 5.五台山佛光寺正殿,是()重要的建筑实物。 A.汉代B.北魏C.唐代D.宋代 6.莫高窟至今尚存()洞窟。 A.292 个B.392 个C.492 个D.592 个

西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上岸啦!因为自己在备考过程中也看了很多学长学姐们备考经验,所以作为回馈想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是在大三下学习的时候决定考研的,因为当时还赶上了学校的其他考试,所以对于我来时,我的考研之路既辛苦但也很充实! 本人是高中时时一个文科生,属于那种能写会编的类型,而且高中时的底子还剩下点,而且看很多前辈都说报班没什么用,我也就没有报班。我大概是从十月份开始复习政治的,当时就借了一个报政治考研强化班同学的政治讲义看了两遍,第一遍的时候主要是快速浏览,而第二遍才仔细看的。 然后就买了《李凡政治新时器》,对于《政治新时器》我主要是分阶段看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注意,这本书我觉得都是精华。 接下来押题卷的重要性考研党应该都懂的,大题我是完全背下来的。其实政治大题大家分数差别不会非常大,最重要的还是选择题。 英语单词我用的是《一本单词》,里面的内容非常详细,阅读我用的也是他的,他对真题的解析思路清晰有条理,个人比较推荐。我总共刷了五遍真题,把里面的经典句式和高频单词都尽量做到熟悉,同时抄录到笔记本上,《木糖英语》也特别值买,他把出题者的出题套路总结的很彻底。我觉得考研英语的真谛就是要一遍遍不断的刷真题,多记笔记。 多读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好方法,我坚持早晚都会抽出半个小时来读书背书,不管是单词还是作文,什么都读。当然也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安排,我是习惯是早上背单词,晚上背作文和笔记,最后分数一些时间来做阅读,每天都定好计划要具体做什么。恒心一定要有,一定要简直的下来,当然如果平时吃完饭后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手机app上练习背单词。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就能发现不仅词汇量能有一个提升,更重要的是语感和写作技巧也能进步,你的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推荐《蛋核英语》作文书,好句子和整体思路框架都不错,有很多值得借鉴的表达方式。十月份就要开始练习写作文了,争取每天一篇大,小作文。 也可以那些模拟题练手,找找做题的感觉,《木糖英语真题手译》历年真题要多研究,多刷几遍,多分析分析出题者的思路和考察点。 相对专业课来说,本人建议大家做一个有规律性时间合理的计划,计划一定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 1、上官仪,因其地位显赫,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称为“上官体”。(古代文学史2P22—23) 2、盛唐时期的诗人,按照他们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_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___。(古代文学史2P39) 3、《诗经》__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4、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__李斯。 5、“骚”指_《离骚》_,代表楚辞。 6、《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仁_。 7、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P64 8、《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P140 9、《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P216 10、南歌的抒情长诗_西洲曲______和北歌的叙事长诗____木兰诗_______被称为南北朝乐府双壁。 11、建安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2、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3、__《孔雀东南飞》_____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张的高峰,也是 我国 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原名《焦仲卿妻》,作者为徐陵。 1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5、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识到:“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朴素的辩 证观点。 1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17、_曹植___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 18、刘义庆的《__世说新语___》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 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19、有人推尊王维为“诗佛”,他写过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诗句,其中_《渭城曲》_被谱成《阳光三叠》的送行乐曲,成为 众所周知的名作。 20、《文心雕龙》是刘勰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 年号。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 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 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 统一天下的

2015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外国美术史考研真题总结

全心全意因才思教a2015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外国美术史考研真题总结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英国画家和理论家荷加斯提出最美的线条是_______和_______。 2.“美学之父”是_______国理论家_______。 3.“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和_______。 4.柏拉图把_______和_______定义为“理论感官”。 5.顾恺之的画论著作有_______和_______。 二、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顾恺之的“以形写神”意为: A.用造型手法来表现绘画的精神 B.用塑造人形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 C.在摹写名画时要在形象中传达出人物之神 D.其他 2.线性透视法的发明者: A.达芬奇 B.马萨乔 C.乔托 D.其他 3.在中文中,“美”的本义是: A.羊大为美 B.羊人为美 C.都不对 D.都对 4.提出“善、信、大、圣、神”观的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 5.提出“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观的是: A.马克思 B.黑格尔 C.列宁 D.普列汉诺夫 三、判断并改错(共5题,每题2分) 1.科林伍德在《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美就是直觉就是表现”的学说。() 2.王国维关于“无我之境”的学说受到了叔本华的影响。() 3.康德的“纯粹美”意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形式美”。() 4.吴冠中提出了“笔墨等于零”的观点。() 5.歌德提出了“建筑市凝固的音乐”的看法。() 四、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6分) 1.移情说 2.知人论世 3.召唤结构 4.时代精神 5.现代性 五、问答题(共40分,每题20分) 1.请阐述艺术分类的逻辑。 2.如何划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 才思教育是全国知名的考研高端辅导机构,由中央美术学院师资团队创办于1995年,至今已经有20年的辉煌历史。其主要课程体系为考研全日制集训营、考研一对一辅导等考研高端培训项目。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考研高端辅导领域的旗舰品

2021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一本通 中国古代文学

本人的考研历程 一年的考研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很怀念考研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乏味,却异常充实和平静。于是我决定记下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后来人共享共勉。说是经验,其实是算不上的。不如说是过去“一年的路程”吧,每个人的或许都有不同,不一定适合其他人,算是总结,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越美好,越害怕得到”,记得去年这时候,我在考研教室的标记姓名的红色纸片上这样写道,作为座右铭。一年过去了,我想到的仍然还是这句话。 在初试之前,从未想过自己能够考上,虽然学校距离南师只有几个小时的距离,但我离南师的距离却不是按照天就可以数完的,一直觉得很远很远。大概是专业课老师听到我要考南师后的一句“不可能”令我担心,亦可能是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真题,什么也不会的迷茫,令自己感到南师太过遥远。那种远,很难想象的那种远。 初试成绩出来后,仍然很担心过不了复试,只要录取比例不是1:1,就可能被刷,担忧一直到拟录取名单出来,其实拟录取名单出来后,还是不太敢相信,万一公示十天内发生什么别的事呢?万一老师分数核算错误呢?万一有很多,每一个带来的都是天翻地覆。好在结局最终尘埃落定,拿到这一纸通知书对我来说意味着太多东西。我感谢那段时间不顾一切奋斗的自己。 考研并不是期末考试,不是你熬夜突击几晚就能出成绩的,所以贵在坚持,贵在每天的进步。如果你下定决心考研,那么你得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一年你不再有周末,不再有寒暑假,你只能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学习,因为你玩的那一刻,你的对手可能甩你一大截了。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只要你坚持到最后,你便是英雄。记得高中时老师给我们念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差生逆袭北大之路,虽说是属于心灵鸡汤类,但她说的有一句话,却是鼓励我坚持到最后,即“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考研期间真的会遇到各种诱惑和问题,我们是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自然是无可避免的。例如闺蜜过生日,一起逛街,还有论文相关事情,你要想获得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真是难之又难。可能这时候你必须权衡一下,对于闺蜜来说,真正为你考虑的人,不会因为你暂时的冷落而离开你,所以考研的话,你必须学会拒绝,就算自己想要出去玩的话,也要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我本身是一个极贪玩

2022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天津外国语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 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考前知识浏览 1.1天津外国语大学招生简章...................... 1.2天津外国语大学专业目录........................ 1.3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历年报录比....... 1.4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科目解析......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就业前景解读 2.1天津外国语大学专业综合介绍................. 2.2天津外国语大学专业就业解析................. 2.3天津外国语大学各方向对比分析....... 第三章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内部信息传递 3.1报考数据分析.............. 3.2复试信息分析.............. 3.3导师信息了解........ 第四章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专业课考研知识点4.1参考书目分析.......... 4.2真题分析................ 4.3重点知识点汇总分析(大纲).... 第五章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复习计划分享 5.1政治英语复习技巧 5.2专业课复习全程详细攻略 5.3时间管理策略及习题使用 第六章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复试 6.1复试公共部分的注意事项 6.2复试专业课部分的小Tips

【学校简介】 天津外国语大学(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FSU)坐落在天津,是天津市一所主要外语语种齐全,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天津市属重点院校。 天津外国语大学前身之一是始建于1921年的天津工商大学,主体前身是1964年成立的秦皇岛外语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河北外国语专科学校、天津外国语专科学校。1974年,学校恢复并改名为天津外国语学院,后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天津外国语大学。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五大道和滨海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040.06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8869.17万元;设有15个教学单位,有57个本科专业,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21个授权方向);有专任教师601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全日制在校生1.1万余人。 【专业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以中国上古至近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文体的嬗变、发展;作家、作品、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等。 【培养目标】 培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在古代文学领域内能掌握坚实广阔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一、写作思路 (一)基本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 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

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儒释道三教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哲学里有科学精神却没能继续发展的原因,从此亦可窥一斑。科学本身便是对自然的改造于利用,敬畏自然、缺乏思辨、没有改变的欲望,这些都对科学的出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经济上,儒家经济观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孔子《论语》中 求均、先富后教、不重视劳力技术、谋道不某食的主张,还是《孟子》轻视商人、有恒产则有恒心、劳心劳力之分,以及《礼记》中德为本、财为末、务本节用、为富不仁、庶民安则财用足、反聚财、量入为出的观点都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