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黄帝明堂经_腧穴主治理解方法探讨

_黄帝明堂经_腧穴主治理解方法探讨
_黄帝明堂经_腧穴主治理解方法探讨

《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理解方法探讨

李素云①指导:黄龙祥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摘要】目的:探讨《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的理解方法。方法:以黄龙祥研究员辑复的《<黄帝明堂经>辑校》为蓝本,对《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的构成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实例,重点分析如何正确理解《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文献原意和内涵。结论:理解《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必须进行层层递进式剖析,并鉴别其中“针灸方与腧穴主治内容”、“不同的腧穴主治成分”、“症候群组”、“病名与症状”四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针灸学;腧穴;主治

《黄帝明堂经》(以下简称《明堂经》)是中国针灸发展史上第一部腧穴经典,它的腧穴主治是现存文献可考的最早腧穴主治形式,对后世腧穴主治的总结起着奠基性作用,一直代代相承地影响着后世腧穴主治的总结,在当今腧穴主治标准化研究工作中同样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因为《明堂经》成书在西汉末至东汉延平年间,在收录文献时编者剪辑不多,保留了较多原始文献的原貌。所以,其主治内容文字古奥难懂,文献的年代、地域跨度都比较大,不同来源的文献在表述体例上也是参差不同。并且如今所见辑本中的原文次序均尚未复原。所以,要正确理解《明堂经》腧穴主治文义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笔者以黄龙祥研究员辑复的《〈黄帝明堂经〉辑校》[1]为蓝本,在全面了解其内容构成的基础上,主要探讨怎样正确理解这些年代久远的腧穴主治文献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天腧穴主治研究提供一些文献依据。

1 《明堂经》腧穴主治的构成特点

经考查发现,《明堂经》全文以腧穴为纲,以各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方法为目,对诸多古代早期针灸文献进行了编集,性质相当于《神农本草经》。另一方面,因为《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主要来自汉以前的针灸经验方,尤其是很多单穴方的治疗经验,并且它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原始文献中的病症信息,所以主治内容常表现为一组组有内在联系的症候群,有些甚至还保留了针灸方的原始状态。所以,从其总结方式和内容的内在联系来看,很多主治内容又有近似《伤寒论》[2]条文的特点。例如下文“经渠”穴的主治内容,文中划线部分就是一个典型的针灸方,其中的3个症状间也有明显的关联性:

经渠:主寒热,胸背急痛,喉中鸣,咳,上气,喘,掌中热,数欠,汗出。胸中膨膨然,甚则交两手而瞀,暴瘅内逆,刺经渠及天府,此谓之大俞。臂内廉痛,喘逆,

心痛欲呕。

我们还可以发现,因为《明堂经》所采集的文献年代、地域跨度都比较大,各种来源的文献对疾病的描述体例不一样,有时仅有病名,有时是症状罗列,有时既有病名又有伴随症状,多种描述形式集于一体;并且,由于古代各地语言不统一,语素语义在不同历史时期自然会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所以,《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中同病异名、异病同名现象也很多见,并且相同文字在不同语境中所指或是病名,或是症状名,内涵差别很大。

2 《明堂经》腧穴主治的理解方法

针对《明堂经》腧穴主治以上内容特点,以及主治内容自身所具有的语言特性,要正确理解《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的原意及内涵,笔者认为必须做好“针灸方与腧穴主治”、“腧穴主治成

①李素云(1977-),女,针灸所基础理论研究室,博士。研究方向:腧穴主治标准化。email:bjsuyun2004@https://www.360docs.net/doc/bc18712135.html,

分”、“症候群组”、“病名与症状”这4个方面的鉴别工作,而且这4个方面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大致是由浅入深,呈层层递进式关系。下面就依次阐述理解这4个方面内容可供参考的一些方法,以供前辈和同行们斧正。

2.1 鉴别针灸方与腧穴主治内容

如前所述,《明堂经》的腧穴主治绝大部分是辑自汉以前的针灸方,尤其是单穴方的证治内容。而出自同一首针灸方的病症内容往往具有一定内在关联性,所以正确鉴别《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中真正的针灸方有助于对原文文意的把握,也是进一步对其内容辨识理解的基础。《明堂经》辑复本中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完整针灸方是那些保留了针灸方原貌或能找到针灸方源头文献(主要源自《黄帝内经》),并能依此进行辑复该针灸方原文次序的内容。

汉以前针灸治疗经验虽然多以单穴方为主,但这一时期也有一些鲜见于后世针灸文献的复杂情况。一般来说,《明堂经》将这些形式多样的针灸方主治病症大部分经采纳后已转变为腧穴主治的形式。以下将这些分别举例说明,见下表1。

表1《黄帝内经》针灸方与《明堂经》腧穴主治对照表

针灸方形式 针灸方证治 《明堂经》腧穴主治

有部位无穴名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

踝上二痏……(《素问·刺腰痛》)。

腰痛引脊内廉,复溜主之,春无

见血,出血太多,虚不可复。

“经脉穴”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

刺足厥阴见血(《素问·刺疟》)。

中封主色苍苍然,太息,如将死

状,振寒,溲白便难。

有穴名无部位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 欲僵仆,刺

足太阳郄中出血(《素问·刺腰痛》)。

委中主腰痛侠脊至头几几然,目

有明确穴名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淡淡,

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取阳陵泉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阳陵泉主善太息,口苦,嗌中介

介,数唾,呕宿汁,心澹澹,恐

如人将捕之。

2.2 鉴别不同的腧穴主治成分

根据现存可考的《明堂经》所辑录的原始资料,并结合古代早期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以及《明堂经》主治文献中实际所体现的古人对疾病的认识角度和描述特征。笔者认为,《明堂经》所记载的腧穴主治成分可以从4个大的方面进行分类和鉴别——局部病症、经脉病候、络脉病候、脏腑病症。另外,《明堂经》腧穴主治中还有一类特殊成分——特定病症,这类病症是内涵定义比较丰富的独立病症,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一些疾病有了较高认识,并对一些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了一定归纳总结后的产物。例如:《明堂经》所记载“尺泽”穴的主治内容大致可区别为表2中的几种不同成分。

表2“尺泽”穴的腧穴主治成分表

腧穴 经脉病候 脏腑病症 特定病症 局部病症

尺泽 心膨膨痛,咳逆上

气,肩背寒,少气

不足以息。

唾血、胸满短气。

咳逆上气,舌干胁痛,心

烦满乱,腹胀,喘。

喉痹、癫疾、小

儿惊痫。

肘痛、手臂不得上

头,肩背寒。

通过以上举例,再细致分析《明堂经》中各主治成分的分布规律,能够对各主治成分的性质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且我们发现《明堂经》腧穴所体现的这5种主治成分的特点与现代总结的腧穴主治作用规律是大致吻合的。

局部病症,指的是不属于其他症候群之伴随症状的,可以判断为腧穴所在局部或邻近部位的

独立病症。经考察,《明堂经》中最多见的是局部病症。腧穴几乎均能主治局部病症,并且除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之外,其他各部位的腧穴均以主治局部病症为主,而且主治越简单的腧穴,其主治内容越偏重于记载局部病症。

经脉病候,相当于《阴阳十一脉灸经》与《灵枢》中的“是动”病与“所生”病。《明堂经》腧穴主治中十二经脉之“是动”病,一般在“标本”脉动处腧穴及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中出现频率较高。除此之外,位于“动脉中”、“大脉中”等腧穴的主治内容亦可以结合相应经脉病候进行理解。“所生”病则在分布上没有太多特异性。

络脉病候,《明堂经》中的“十五络穴”主治是源于典型的十五络脉病候,并保留以“实则……虚则……”句式描述。《明堂经》中一些注明“别络”、“大络”等字样的腧穴主治也有一部分是络脉病候。还有如“大敦”、“曲泉”、“承筋”、“扶承”等虽未注明“别络”等字样,但对照相关史料,结合文字特征,也可判断是络脉病候。

脏腑病症,多见于《明堂经》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十二原穴、下合穴,以及胸背部的俞募穴等几类特定穴的主治中。

特定病症,是有别于局部病症,又不属于笼统意义上的经脉病候、络脉络候、脏腑病症,而是据其病名或症状记载能够更明确且细致鉴别为某类(或种)特殊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的疾病内容,如“疟病”、“热病”、“寒热病”等。

2.3 鉴别腧穴主治中的症候群组

《明堂经》腧穴主治的“症候群”,泛指《明堂经》中能判断的一切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组病症内容。《明堂经》腧穴主治症候群组的鉴别主要有3种方法:

(1)凡是能找到针灸方原形,确定是出自同一首针灸方的病症内容应当多为一组相关症候群,笔者称之为“针灸方症候群”。如:

然谷: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后取太溪,大指间动脉,皆先补之。

少商:疟,寒厥及热烦心,善哕,心满而汗出,刺少商出血,立已。

(2)凡是能判断属于同种疾病表现的为一组症候群,笔者称之为“疾病症候群”,其判断依据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可根据《明堂经》的可考同源文献进行鉴别;二是,可根据当时的古代文献考证某疾病的相关临床表现进行鉴别。例如《明堂经》中有关“小儿惊痫”的症候群现已鉴别出的有:

颅息:主身热头胁痛,不可反侧。耳鸣。不闻人言。小儿惊痫,喘不得息。

头临泣:主颊清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小儿惊痫,反视。

长强:主小儿惊痫,瘛疭,脊强互相引。

然谷:主小儿脐风,口不开,善惊。

(3)依据现代医学知识,能判断几个症状间确实存在内在联系,但尚且不能确定为哪种疾病,或者这组症状有可能在多种疾病出现,笔者称之为“局部关联型症候群”。

委中:主少腹坚肿时满,小便难,尻股寒,髀枢痛,外引季胁,内控八窌。

其中,“少腹坚肿时满,小便难”无疑是形容三焦、膀胱水液代谢障碍的一个局部关联型症候群。还有,依据现代神经内科学知识能判断“尻股寒,髀枢痛,外引季胁,内控八窌”应是一组“神经痛”牵涉痛的关联型症状,该症候群可能见于“腰痛”、“阴疝”等多种病症。如果对照赫泽民《神经痛》[3]有关内容,上述症状则可以用“臀上皮神经痛”来解释。

总之,在鉴别《明堂经》腧穴主治的“症候群”过程中,上述第(1)、第(2)两种方法经常可以相互结合运用,而第(3)种方法的运用则需要更多的现代医学知识作为基础来支撑。

2.4 鉴别腧穴主治中的病名与症状

中医病名常以主症命名,有些名词既可以是病名又可以是症状,病名与症状名容易混淆。因

此,病名与症状的辨识重点针对的是那些既可以是病名又可以是症状的名词,尤其是在同一组症候群中的病名与症状。

在进行病名、症状辨识之前,我们认为最好要先完成对具体腧穴主治内容的主治成分鉴别、症候群组鉴别两大工作。接下来,再有的放矢地对每类成分或每个症候群内容进行具体病名、症状名的鉴别。其中具有可考源头文献的内容最好结合源头文献进行鉴别及理解。举“太冲”、“委中”两穴所主“腰痛”的异同来说明之: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素问·刺疟》)

太冲:主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羸瘦,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明堂经》)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 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素问·刺腰痛》)

委中:主腰痛侠脊至头几几然,目 。(《明堂经》)

通过以上对照不难发现,依据《素问·刺疟》的原始文献,“太冲”穴所主“腰痛”前原本冠有“足厥阴之疟”,因此,其主治的病名为“疟”,“腰痛”则为“足厥阴之疟”的特异症状之一。而“委中”穴所主的该症候群则辑自《素问·刺腰痛》的一个典型针灸方,“腰痛”很显然为病名,“侠脊至头几几然,目目巟目巟”为其伴随症状。

同时,为了更准确理解各特定腧穴的作用规律,在进行病名与症状的鉴别时,还要尽可能深入鉴别其所主治的特异症状。因为只有认识到具体腧穴所主的特异症状,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古代腧穴主治实践经验的内涵和精髓。例如:“丝竹空”穴的主治内容:

丝竹空:主痉,反目,憎风寒。眩,头痛。癫疾,互引,目中赤 ,狂,烦满。小儿脐风,目上插。(《明堂经》)

在《明堂经》“丝竹空”所主各症候群中均有关“目”疾症状描述,如“反目”、“眩”、“目中赤 ”、“目上插”等,因此,可以归纳“丝竹空”的特异主治作用应该是针对目疾,这亦与头部腧穴大多主治相应局部病证的规律相吻合。

总之,按照本文所阐述的思路,通过对《明堂经》腧穴主治进行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对其内容中的“针灸方及腧穴主治”、“腧穴主治成分”、“腧穴主治症候群组”、“病名与症状”等四个方面进行细致地辨识理解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较深刻地领会《明堂经》腧穴主治原文的正确含义,并找到各腧穴所主的一些特异性症状。这将有助于挖掘古人针灸实践经验中的精髓,有助于正确归纳各腧穴的主治特点,从而更好地再度总结(或验证)腧穴主治的特异性规律。

参考文献

1.黄龙祥.《黄帝明堂经》辑校.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7

2.汉·张机.伤寒论.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铅印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校刊本,1955

3.赫泽民.神经痛.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04

60个常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手法及注意事项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 0.8~1.2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操作:直刺0.3~0.5寸。 11.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流涎,三叉神经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腧穴的治疗规律按照传统的描述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经络所通”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的脏腑的病症,比如肺经的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是脏腑作用。从这几方面入手,再看一个穴位的主治,或许就不是那么纷乱无序了。 腧穴的主治规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点涵盖。这里要注意实践技能考试和笔试的区别:实践考试基

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经典66个穴位定位及主治 一、手太阴肺经 1.鱼际(Yújì)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咳血;②咽干,咽喉肿痛,失音;③小儿疳积 2.太渊(Tàiyuān)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在掌后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3.列缺(Lìeqūe)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 4.尺泽(Chizé)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疾;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少商: 简便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或侧掌,微握掌,拇指上翘,手拇指爪甲桡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线,相交处取穴。 功效:清肺利咽,开窍醒神。 主治病证: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鼻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中风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手指麻木。 二、手阳明大肠经 5.合谷(Hégǔ,)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又名虎口。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诸痛症;③热病,无汗,多汗;④经闭,滞产。 6.曲池(Qūchí)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热病,高血压,癫狂;③腹痛,吐泻;④五官疼痛;⑤瘾疹,湿疹,瘰疬 7.肩髃(Jiānyú)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 ?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 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 寸, 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 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眠2,位于风池和翳明穴中点。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轻轻捻转插入,只刺一侧穴位。

中医学基础知识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中医学基础知识: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云南中公教育网为考生提供中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之腧穴。 腧穴的作用 1.诊断 (1)扪穴检查诊断疾病:以手指指腹按压相应的特定穴,或触摸其局部硬结、隆起、凹陷、条索状、圆状反应物等,推断疾病所在经脉、脏腑。 (2)探测穴位诊断疾病:即用电测定法、知热感度测定等,探测体表相关特定穴,以判断其经气的失衡状态及相关脏腑的病变。 2.治疗 腧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是近治作用、远治作用、整体作用3个方面。 (1)近治作用 指一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的病证。 (2)远治作用 十四经所属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 (3)整体作用 指腧穴具有双向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的作用。 腧穴的主治规律 1. 手三阴经 经名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手太阴经肺、喉病 手阙阴经心、胃病 神志病胸部病手少阴经心病 2. 手三阳经 经名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手阳明经前头、鼻、口、齿病 手少阳经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咽喉病、热病手太阳经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3. 足三阳经 经名本经特点三经相同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足少阳经侧头、耳病、胁肋病 眼病、神志病、热病足太阳经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4. 足三阴经 经名本经特点三经相同足太阴经脾胃病 足阙阴经肝病 前阴病、妇科病足少阴经肾病、肺病、咽喉病 5. 任督二脉 经名本经特点二经相同 任脉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例题: 腧穴可分为? A.八会穴 B.阿是穴 C.五输穴 D.奇穴 E.十四经穴 正确答案:BDE

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作者:————————————————————————————————日期:

12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归经 1.尺泽合穴 2.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3.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5.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6.(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7.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8.少商井穴 9.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10.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归经:手太阴肺经 11.商阳井穴 12.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3.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4.合谷原穴 15.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16.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 直刺0.8~1.2寸。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7.曲池合穴 8.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9.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 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0.肩髃 11.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 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12.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0.四白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题-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题-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1、足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 A.咽喉病、热病 B.前阴病、妇科病 C.眼病、神志病、热病 D.胁肋痛、头病、耳病 E.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2、足阳明经的主治特点是() A.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B.后头、背腰病 C.侧头、胁肋病 D.前头、口齿病,胃肠病 E.前头、鼻、口、齿病 3、手厥阴心包经的主治特点是() A.心病 B.心、胃病 C.肺、喉病 D.肝病、脾胃病 E.肾、肺、咽喉病

4、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 A.心、胃病 B.肺、喉病 C.咽喉、胃肠病 D.侧头、胁肋病 E.心包、脾胃病 5、除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外,腧穴能主治特点还包括() A.调和作用 B.特殊作用 C.平衡作用 D.疏通作用 E.扶正作用 6、属于腧穴特殊作用的是() A.睛明治疗眼病 B.下脘治疗胃痛 C.大椎退热 D.合谷治疗五官病 E.昕宫治疗耳鸣

7、任脉的主治特点是() A.肝、脾、肾病 B.回阳、固脱、强壮作用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D.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E.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8、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 A.心病 B.心、胃病 C.肺、喉病 D.肾病、肺病、咽喉病 E.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9、手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 A.胸部病 B.咽喉病、热病 C.眼病、神志病、热病 D.前阴病、妇科病 E.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10、手阳明大肠经的主治特点是()。

A.后头、神志病 B.侧头、胁肋病 C.侧头、耳病,胁肋病 D.前头、鼻、口齿病 E.前头、咽喉病、胃肠病 1 1、属于腧穴远治作用的是() A.睛明治疗眼病 B.下脘治疗胃痛 C.大椎退热 D.合谷治疗五官病 E.昕宫治疗耳鸣 12、督脉的主治特点是() A.肝、脾、肾病 B.回阳、固脱、强壮作用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D.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E.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13、足少阴肾经的主治特点是() A.心病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细目一:主治特点 一、近治作用 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二、远治作用 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其突出。 三、特殊作用 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 治疗作用。所谓双向调整,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所谓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指某些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 细目二:主治规律 腧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概括为分经主治、分部主治。 一、分经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同一经不同的穴,可治本经相同的病证。 十四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手三阴经经名 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太阴肺经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心包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心经 心病 手三阳经经名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阳明大肠经

前头、鼻、口、齿病 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三焦经 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 手太阳小肠经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足三阳经经名 本经特点 三经相同

足阳明胃经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眼病、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胆经 侧头、耳病、胁肋病 足太阳膀胱 后头、背腰病-背俞治脏腑病足三阴经经名 本经特点 三经相同

足太阴脾经 脾胃病 前阴病、妇科病足厥阴肝经 肝病 足少阴肾经 肾病、肺病、咽喉病任督二脉经名 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 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 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 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感谢聆听 手三阴经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是中医学的术语,“腧”通“输”、“俞”,“穴”有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称“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则称“孔穴”;《太平圣惠方》又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腧穴是古代先民在长期日常生产、生活、狩猎中发现当身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或某一部位砭刺、叩击、按摩、针刺、火灸后可减轻或消除病痛。从这种“以痛为输”所认识的无定位又无定名的腧穴最初雏形阶段,到对这些点的部位及其治疗作用了解的逐步深入、经验积累,并给以腧穴定位位置的描述和命名、归经、主治、配伍、操作要领、排列顺序进行了整理等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腧穴是体表与深部组织器官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其可从内向外反应病痛,也能从外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不仅能治疗腧穴所在部位及其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证,还能通过本经循行、同名经和阴阳表里经的络属关系治疗经脉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某些腧穴还有特殊的可专治某种病证作用。 “经络所通,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是所有腧穴具有的共同特点,也就说所有的腧穴均有治疗该穴所在处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的作用(近治作用)。如太阳穴可以用于治疗近视眼、

红眼病、偏头痛;颊车穴可以治疗下牙疼;下关穴治疗上牙痛;中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其内部正好是胃脘部为治疗胃病的常用主穴;左侧腹结穴内部正好是乙状结肠针刺后可以治疗习惯性便秘等。除361个十四经穴外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具有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的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是最能够反映腧穴近治作用特点的。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有些腧穴(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腧穴所在部位及其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证,还能通过本经循行、同名经和阴阳表里经的络属关系治疗经脉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的作用(远治作用)。如至阴穴可以用于矫正胎位不正,还可以治疗太阳经头痛;足三里穴即可以治疗穴位所在部腓肠外侧皮神经等损伤性疾病,又可通过经脉循行络属关系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百会穴艾灸后既可治疗头痛、头重脚轻、目眩失眠、高血压、低血压,又可以用于痔疮、脱肛、泄泻、子宫下垂等中气下陷病症。机体在不同状态下刺激同一腧穴会表现出两种相反(双向良性调节)的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腧穴的分类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腧穴的分类 一、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即转输、输通、输注;“穴”即孔、隙。腧穴又名砭处、节、会、骨空、骨孔、气穴、穴道、气府、孔穴、穴位。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二、腧穴的发展 1、以痛为输阶段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并逐步积累起来的。远古时代, 我们的祖先当身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砭刺、叩击、 按摩、针刺、火灸,发现可减轻或消除病痛,这种“以痛为输”的取穴方式 即为腧穴的无定位、无定名阶段,是腧穴的最初阶段。 2、定位命名阶段 随着对体表施术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逐步深入了解,积累了对较多穴位的 认识,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病证,因而给以位置描述和命名,这是腧穴发 展的第二阶段,即定位、定名阶段。

3、分类归经阶段 随着对腧穴主治性能知识的积累,古代医家把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归类, 并与经络相联系,说明腧穴不是体表孤立的点,而是与经络脏腑相通,于 是通过总结、分析,分别归属各经。 三、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凡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共有361穴。 2、奇穴 既有固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因其有奇特的疗效,故称之为奇穴。又因其在十四经穴以外,故又称“经外奇穴”。 3、阿是穴 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叫作“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五、腧穴的作用 1、近治作用 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腧穴所在,主治所能”

腧穴的治疗作用 五

腧穴的治疗作用五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当脏腑有病或邪气侵犯人体 后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时,均会在相应的腧穴发生病理反应。反之,运用针刺、艾灸 等刺激作用于腧穴,通过激发经气,“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和补虚泻 实、协调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调和、真元畅通、邪去正安的治疗目的。这 就是腧穴的治疗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近治作用 腧穴的近治作用是指所有的腧穴均可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如 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穴位均在眼区及其邻近部位,所以它们均可治疗眼病;中脘、 梁门等穴位均在胃脘部,所以均可治疗胃脘痛;迎香在鼻旁可治鼻病;地仓在口角旁可治口 喎;膝眼、梁丘、阳陵泉等穴位在膝关节及其附近,所以均可治疗膝关节疼痛等。腧穴的近 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因为所有的腧 穴均可在针灸治疗中产生泻散其所在部位邪气或瘀滞,并可使局部络脉之气得以调和,经气 运行得以疏通的作用,所以能显示出对其所在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痛的治疗作用。 二、远治作用 腧穴的远治作用是十四经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指十四经腧穴尤其是十二经脉 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部位 的脏腑、组织器官病症,即“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这种远治作用又有两个方面: 1.本经腧穴作用 在十四经脉中有许多腧穴,除能治疗局部病症外,还可治疗其所属经脉经过的远隔部位 脏腑或组织器官病症。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上肢病症,还能治疗本经经脉所过处的颈部和 头面、五官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腹痛、胃痛、 乳痈等病症。

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干货)

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 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 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应“大椎 ")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 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 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

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感谢聆听 手三阴经 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太阴肺经 肺、咽喉病 胸部疾病 手厥阴心包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心经 心病 手三阳经 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阳明大肠经 前头、口、 鼻、齿病 热病、咽 喉病 手少阳三焦经 侧头、胁肋疾病 目病,耳病 手太阳小肠经 后头、肩胛、神志病 足三阴经 本经特点 三经相同 足太阴脾脾胃病 妇科病

最新80个穴位定位主治速记汇总

80个穴位定位主治速 记

实践技能80个穴位定位与主治【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 手太阴肺经穴【5个】: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穴【6个】: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足阳明胃经【10个】: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足太阴脾经【5个】: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手少阴心经穴【2个】:通里神门 手太阳小肠经穴【3个】:后溪天宗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14个】: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足少阴肾经【3个】:涌泉太溪照海 手厥阴心包经【3个】内关大陵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穴【3个】外关支沟翳风 足少阳胆经穴【5个】:风池肩井环跳阳陵泉悬钟 足厥阴肝经穴【3个】:行间太冲期门 督脉穴【6个】: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任脉穴【6个】: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经外奇穴【6个】:四神聪印堂太阳定喘夹脊十宣 ---------------------------------------------------------------------------------------------- 常用针灸穴位 手太阴肺经穴【5个】: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联系脏腑器官:肺、胃、大肠、肺系、喉咙。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尺泽:咳喘咽痛咯血肺,中暑吐泻儿惊风,肘臂挛痛局部病。 2.孔最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孔最:咯血咳喘咽肿痛,肘臂挛痛局部病。 3.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列缺:咳喘咽痛肺系病,头项齿痛口眼歪 4.鱼际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鱼际:咳血咽痛肺失音,小儿疳积为第一 5.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表

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表 解剖分部穴名定位主治耳轮脚膈在耳轮脚上呃逆、黄疸 耳轮部直肠下段在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便秘、脱肛、里急后重尿道在与膀胱穴同水平的耳轮处尿频、尿急、遗尿 外生殖器在与交感穴同水平的耳轮处阳痿等外生殖器病症耳尖 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面 的尖端处 目赤肿痛、发热、高血 压 耳舟部指在耳轮结节上方的耳舟部 相应部位疾病腕在平耳轮结节突起处的耳舟部 肩与屏上切迹同一水平线的耳舟部 肘与腕与肩穴之间 锁骨 在尾轮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偏 耳轮尾处 肩关节在肩与锁骨穴之间 对上耳脚轮部趾在对耳轮上脚的外上角 相应部位疾病踝在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角 膝 在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的对耳 轮上脚的起始部 对下耳脚轮部臀 坐骨 对耳轮下脚外1/2处 对耳轮下脚内1/2处 相应部位疾病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与耳轮内侧交界处消化、循环系统疾病 对耳轮部腹 在对耳轮上,与对耳轮下脚下缘 同水平处 腹腔疾病、消化系统疾 病,痛经等。 胸 在对耳轮上,与屏上切迹同水平 处 胸、胁部病症 颈在屏轮切迹偏耳舟侧处落枕、颈部扭伤、瘿气脊椎 对耳轮的耳腔缘相当于脊柱,在 直肠下段和肩关节同水平处分别 作两条分界线,将脊柱分为三段, 自上而下分别为腰骶椎、胸椎和 颈椎。 相应部位疾病 三角窝子宫(精 宫) 在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 痛经、带下、不孕、阳 痿、遗精 神门 在三角窝内,靠对耳轮上脚的上、 中1/3交界处 失眠、多梦、烦躁

盆腔在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盆腔炎、腰痛 耳屏部外鼻在耳屏外侧的中央鼻疗、鼻渊 咽喉 在耳屏内侧面,与外耳道口相对 处 咽喉肿痛 内鼻在耳屏内侧面,咽喉的下方鼻渊、感冒 屏尖在耳屏上部外侧缘炎症、痛症 肾上腺在耳屏下部外侧缘 低血压、昏厥、无脉症、 咳嗽、气喘 高血压点在肾上腺与目穴中点稍前高血压 屏轮切迹脑干在屏轮切迹正中处头痛、眩晕 对耳屏部平喘(腮 腺) 在对耳屏的尖端哮喘、咳嗽、痄腮 脑点(缘 中) 在对耳屏上缘,脑干与平喘穴连 线的中点 遗尿、崩漏、失眠 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 失眠、多梦、炎症、痛 症 睾丸(卵 巢) 在对耳屏的内侧前下方,是皮质 下穴的一部分 生殖系统疾病 枕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神经系统病、皮肤病、 昏厥 额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头痛、头昏 太阳(颞)在对耳屏外侧面,枕与额穴之间偏头痛 耳轮脚周围食道在耳轮脚下方内2/3处恶心呕吐、吞咽困难贲门在耳轮脚下方处1/3处恶心、呕吐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 胃痛、呃逆、呕吐、消 化不良 十二指肠在耳轮脚上方处1/3处胃痛、呕吐 小肠在耳轮脚上方中1/3处消化道病、心悸 大肠在耳轮脚上方内1/3处痢疾、腹泻、便秘 阑尾在大肠与小肠之间肠痈 屏间切迹目1 在屏间切迹前下方青光眼 目2 在屏间切迹后下方近视 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底部(内0.5cm)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耳甲艇部膀胱 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大肠穴直 上方 淋证、癃闭、遗尿 肾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直泌尿、生殖、妇科、腰

经络腧穴学电子书第二章 腧穴概述

第二章腧穴概述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腧,又作“俞”,通“输”,有输注、转输的意思;穴,原义为“土室”,引申指孔隙、空窍、凹陷处。腧穴在《内经》中又有“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名称;《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腧穴与经络有密切关系。《素问·气府论》将腧穴解释为“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卜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小针解》作了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素问·调经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明确指出脏腑一经络一腧穴之间的关系。《千金翼方》进一步指出:“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人抽病也”,说明如果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就能够“引气远入”而治疗病症。脏腑病变又可从经络反应到相应的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 经络腧穴学,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论述腧穴的具体内容和应用,腧穴部分,将分述其定位、主治、刺灸方法、解剖及古今文献选录等。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 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 (一)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经穴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经络学说就是以这些腧穴为主要依据,就其主治规律、疾病症候等进行总结,使分散的腧穴系统化,并由早期的基本穴逐步发展到全部经穴。《灵枢·本输》论列各经五输穴,《素问·气府论》列各经“脉气所发”穴,《灵枢·经脉》论列各络穴,这是经络在四肢的基本穴,说明《内经》书中已为腧穴的分经奠定了基础。《内经》多处提到“三百六十五穴”之数,但实际其载有穴名者约:160穴左右;经穴专书《针灸甲乙经》载古代《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共349穴《千金翼方》所载相同);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同)穴数有所增加,穴名数达354;明代《针灸大成》载有359穴;至清代《针灸逢源》,经穴总数才达361。目前经穴总数即以此为准。穴位有单穴和双穴之分,任、督脉位于正中,是一名一穴;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是一名双穴。历代代表性针灸医籍所载经穴数见表2—1。、 表2一1历代医籍记载的十四经穴数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得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得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得,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就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得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与神庭得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得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得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与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得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就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眠2,位于风池与翳明穴中点。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轻轻捻转插入,只刺一侧穴位。 按:与后面25胃痛、28眩晕、30呕吐互参,一般来说都有咽部痰卡胃部不适上翻作呕,降逆与胃利咽治疗多有效。譬如前臂中点之尺胃穴治疗胃痛极效,治疗呕吐晕车晕船晕机亦极效,紧急时用大拇指点压治疗立竿见影! 7、四肢寒冷 穴位:尾骨目前大多数针灸师不知道这种尾骨疗法,尾骨具有显著得愈合能力,很多治疗都以这里为能量中心,尾骨末端就是能量最强得,而第一节就是尾骨能量最低部分。

经络主治作用规律

一、上肢 肩及上臂部穴位:如肩髃、天宗、肩髎、肩井、臂臑。 肘及前臂部穴位:如曲池、小海、少海、曲泽、尺泽、孔最、极泉、内关、外关、支沟腕周及手部穴位:列缺、太渊、鱼际、少商、商阳、合谷、阳溪、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少泽、前谷、后溪、腕骨、养老、劳宫、中冲、中渚、阳池 1.相同点: a.都能治疗上肢病证,如手腕痛、肘臂挛痛、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 b.手经的井穴都能治疗热证、晕厥等。 2.不同点: 上臂外侧部:肩臂肘外侧病。 前臂外侧部:头、眼、颈项、肩胛、胁肋、发热病。 掌指外侧部:面颊、耳鼻、口齿、咽喉、发热、神志病,急救。 上臂内侧部:肘臂内侧病。 肘臂内侧部:胸、肺、心、咽喉、胃、神志病。 掌指内侧部:神志、发热病;昏迷,急救。 a太阴肺经穴位尚能治疗咳嗽、气喘、咽痛、咯血等肺系疾病。 b厥阴心包经与少阴心经穴位尚能治疗心痛、心悸、失眠、癫狂等心系疾病。 c太阳小肠经尚能治疗乳痈等乳疾,目赤、耳鸣等五官疾病。 d少阳三焦经与阳明大肠经尚能治疗耳鸣、耳聋、目赤肿痛、瘰疬、鼻衄、齿痛等五官疾病。

特殊作用: 1肩髃用于风热性皮肤病,天宗用于气喘、乳房疾病,肩井用于妇产科及乳房疾病,臂臑用于目疾. 2尺泽用于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曲池用于高血压、癫狂、皮肤病,小海用于癫痫、列管用于胃腑病、眩晕症、外关用于侧头痛、支沟用于便秘、落枕. 3列缺用于头项部疾患,太渊用于无脉证,少商、商阳、少冲、少泽、中冲用于闭证泄热醒神开窍,合谷用于外感热病、妇产科疾病,通里养阴清热,前谷用于乳疾,后溪用于急性腰扭伤,腕骨养老用于目疾,劳宫用于急症 二、头面穴位: 面部 眼周穴位:如攒竹、睛明、承泣、四白、瞳子髎、丝竹空、阳白。 鼻周穴位:如口禾髎、xx。 唇xx穴位:如水沟、承浆、地仓、颊车。 面颊穴位:如大迎、颊车、下关、颧髎。 耳周穴位:如耳门、听宫、听会、翳风、角孙。 二、头部 前头穴位:如头维、通天、率谷、头临泣、上星 后头穴位:如百会 1.相同点:面部的穴位都能治疗口眼歪斜、疼痛等症状;头部穴位都能治疗头痛、神志病证。 2.不同点: a眼部穴位可治疗目痛、目翳、眼睑抽动、目眩等目系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